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No. 0400_ 惟淨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印。有爲自性清淨故。十四者了知縁生清淨。
名爲淨印。善觀縁法故。十五者隨證力無所
畏佛法清淨。名爲淨印。無能敵實智清淨故。
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淨。名爲淨印。先業清
淨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淨。名爲淨印。不捨
衆生清淨故。十八者降伏諸魔外道清淨。名
爲淨印。一切所行清淨故。十九者破一切煩
惱種習清淨。名爲淨印。諸法自性清淨故。
二十者於一刹那心中。普盡一切佛法之門。
隨知清淨名爲淨印。積集圓滿清淨故。海
意。具足二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爲淨印。海
意當知。菩薩當坐菩提場時。乃能獲得是三
摩地。得是三摩地後。當獲八種不共大神
通相。何等爲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
悉變金剛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樹林花果枝
葉。皆悉開敷倶向菩提樹。低垂曲折作恭敬
相。三者一切衆生於刹那間。不爲一切煩惱
之所惱害。四者一切地獄惡趣衆生。悉見菩
薩坐菩提場。見已皆獲快樂具足。五者一切
世界。空中悉現金色光明廣大照曜。六者大
地皆悉震動。然於其中亦無少分衆生而生
嬈害。七者所有十方現住説法教化諸佛世
尊。以無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
子。最勝最勝。是大導師。八者於一刹那心中。
一切佛法集現其前。海意。而是菩薩得彼淨
印三摩地已。後獲如是八種不共大神通相。
而能出生無量功徳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
地神通威力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爾時世尊。重説頌曰
    此法善淨復明亮 本無和合與空等
    無住無滅無起生 是印隨攝於佛印
    住彼根本得總持 長時修習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無喜恚
    等智隨住於法性 不住癡暗及癡法
    雖住智中無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淨
    智常覺了身所作 以諸智行利世間
    衆生若見清淨身 皆得離塵勝佛智
    威儀善戒無散亂 有無分別中隨行
    身諸過失雖無邊 本來不生無所斷
    彼獲莊嚴妙相身 手足柔軟福嚴具
    清淨圓滿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見貧賤苦衆生 謙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從彼聞法得聖道
    實知自他身法性 知諸衆生實性身
    獲得淨勝妙法身 不受分叚身離染
    常受定中禪悦食 不以叚食益威光
    順世受食非力資 法命滋養成甘露
    常獲聖行善寂靜 解脱貪瞋癡染聚
    密護戒學無順違 寧捨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倶胝刹 隨應現身而説法
    世間瞻覩妙相身 彼皆獲得身高勝
    身放光明妙清淨 廣照無邊諸刹土
    光照福勝軟觸生 衆生悉除煩惱害
    地獄衆生常受苦 蒙光照觸得快樂
    身意調暢酸楚停 由斯得離地獄苦
    如是及餘諸身業 隨智無邊善殊妙
    能開佛事調伏門 菩薩身業此清淨
    語言妙音淨悦意 天人世間聞皆喜
    凡所説法果不虚 此法能成甘露滅
    語言隨墮語過失 清淨福智善能斷
    衆生語業及音聲 普令同等皆歡喜
    相續平等眞實説 言無濁亂皆如實
    凡所説言誠實行 智隨諦轉善清淨
    語言甘美貪止息 攝功徳語瞋解脱
    甚深無底斷除癡 於千刹中作善利
    此所説言無分別 不假勤力隨解脱
    應衆生根歡喜生 此智所作語清淨
    善修意業常無障 一刹那心世悉知
    不起滅定現威儀 魔不能知菩薩意
    聲聞縁覺不能測 菩薩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損害心 無高無礙智平等
    菩薩隨世善覺知 無受無思無伺察
    不入滅定證樂門 無邊辯才總持具
    聞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無亂住等引
    清淨諸障煩惱除 極微瑕穢悉不見
    菩提分法無邊量 悉能普攝離放逸
    智常隨住止觀中 十地次第今成證
    乃至道樹成智果 若具十種法清淨
    菩薩得定名自説 現修諸行淨圓滿
    一切善道淨勝上 隨諸地位淨諸度
    一切善法超勝高 相好殊妙圓福果
    坐菩提場善畢竟 染法勝怨悉能斷
    積諸善法等須彌 不思議光淨成就
    得是三摩地獲福 具二十法名淨印
    如日光明照世間 證大菩提佛勝智
    菩薩當坐道樹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於百佛刹土中 廣作利樂世間事
    諸佛皆來施無畏 讃言勇猛汝最勝
    悉能已伏諸魔軍 證佛菩提勝無上
    獲此身心勝功徳 決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徳門若欲修 當於菩提心堅勇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以
是縁故。若諸菩薩欲得如是自説淨印三摩
地法門。及自説無垢慧者。當住二種之心。
一者無濁亂心。二者無滓穢心。無濁亂心者。
謂心自性清淨明亮。而不容受客塵煩惱。法
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無所積集。無塵
故離貪。無分別故離瞋。無我故離癡。清淨遍
淨。畢竟無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脱。一切法亦
然。隨住眞如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
隨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隨
住實際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隨住
空平等。隨住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起
諸平等故。如所解脱有爲法亦然。隨住無爲
法平等故。即此隨住平等之法。無集無散。非
智所知。此説名爲無濁亂心。即以此法爲他
衆生。及餘補特伽羅。顯明開示。於自他法
不起動亂之想。此即是爲無滓穢心。海意。
具是無濁亂心。無滓穢心者。即能獲得自説
淨印三摩地門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
甚深。佛言。不得涯底故。海意又言。世尊。此
三摩地而極難見。佛言。離二法故。又言世
尊。此三摩地極難覺了。佛言。無我我所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知。佛言。識智
二法平等知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濁
亂。佛言。得無礙解脱故。又言世尊。此三
摩地而極微妙。佛言。離諸譬喩故。又言世尊。
此三摩地而極精實。佛言。得金剛喩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壞。佛言。先後
不破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無所著。佛
言。一切有著隨超越故。又言世尊。此三摩
地得大光明。佛言。離諸癡瞑故。又言世尊。
此三摩地而極清淨。佛言。畢竟無染故。又
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無垢。佛言。離貪塵
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所行。佛言。三
界無行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戲論。
佛言。超越戲論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無
動。佛言。畢竟寂靜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
隨入一切處。佛言。與虚空等故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
何能發起勝行。云何當獲自説淨印三摩地
門。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與虚空而共戰敵。
時彼虚空乃被甲冑。菩薩亦復如是。欲得自
説淨印三摩地者。應當被於諸法平等甲冑
莊嚴。何以故。海意。隨有所滅即有所起。又復
海意。識種子是有爲。無表種子是無爲。此
三摩地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
此三摩地不可表了。應知無知亦非無知此
三摩地無表了相。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故。此
名三藐三佛陀。又復海意。我不見有法是
染相故。成等正覺。亦不見有法是淨相故。
成等正覺。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淨。所謂
自性清淨相故。若彼自性清淨相者。即是無
相。若其無相即無行相。若無行相。即無少
法而可表了。由無表故即一切法無所了知。
若法無能表及無所表故。是中即無文字集
現。若無文字可集現者。即所説如。此復何
名即所説如。謂後如於前中亦復然。此即是
名一切諸法三世皆空。復何名空。所謂無作。
即此無作。亦復無作。亦非無作。是故此説名
之爲空。所言無作義復云何。無作者。謂無
現前諸行造作。以無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
説名爲無作。復何名爲無現前行。謂無身現
前行。語現前行。心現前行故。此説名無現前
行。若無現前行。彼即無爲。若其無爲。即無
生無滅。亦無處所。即此無生無滅無處所法。
亦復無處。何名無處。所謂現前諸行無處。
是故此説名爲無處。所以者何。所謂識不住
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識無所住即是正智。
而彼正智即智無領納。若智無領納即無増
上意樂。若無増上意樂即無諍論。若無諍論
即無動亂。若無動亂即無逼惱。若無逼惱即
無燒然。若無燒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
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
名爲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無領納。是佛所
説。海意。此法甚深難見難解。若有得聞如
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顛倒煩惱
執著纒縛等法。悉得解脱。即能任持過去
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法藏。爲大導師。開示一
切衆生無量正道。爲大醫王。善療衆生一切
無相煩惱之病。是爲能以廣大供養普供如
來。不久當得自説淨印三摩地門。所作決定。
於此大乘法中能善積集。爲大法船。而能濟
渡無量衆生出生死海。爲大正士降伏諸魔。
永不復隨魔境中語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而
能降伏一切魔怨。佛言海意。若菩薩以無所
爲心。能於一切普攝受者。而彼菩薩即能降
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薩以無所爲心。於彼一
切所縁相中。能發起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
一切魔怨。海意當知。魔有四種。何等爲四。一
者蘊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
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蘊魔。安住空法能降煩
惱魔。伺察無生無起之法能降死魔。倶時依
止一切意法趣向滅道能降天魔。又復知苦
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之魔。證滅能降死
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復伺察諸行是苦能降
蘊魔。伺察諸行無常能降煩惱魔。伺察諸法
無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靜能降天魔。又
復菩薩内斷煩惱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
於布施。即能攝伏蘊魔。若菩薩不惜其身亦
不繋著。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
能攝伏煩惱之魔。若菩薩能念財富無常。我
當與彼一切共用。眞實施與。如是施已。而
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死魔。若菩薩於
一切衆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脱慧
普攝衆生。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
如是即能攝伏天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
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
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衆生出離
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
切毀禁衆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
能降天魔。又復菩薩於我無所得修行忍辱
能降蘊魔。於衆生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煩
惱魔。於生死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於
涅槃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復菩薩
身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蘊魔。心寂靜故發
起精進。能越煩惱魔。了達無生無起故發起
精進。能越死魔。於生死中未嘗懈倦。成熟
衆生攝受正法。發起精進能越天魔。又復菩
薩蘊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蘊魔。界無依止
而修於定。能越煩惱魔。處無依止而修於定。
能越死魔。於餘禪支。亦悉一一迴向菩提。
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能以正慧善知諸蘊。
能降蘊魔。善知諸界能降煩惱魔。善知諸入
死魔。雖善知縁生。而於實際亦不取
證。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解諸法空。即彼蘊
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順諸法無相。即煩惱魔
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求無願。即彼死魔伺
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所造作。亦無疑惑。然
於善行心不厭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復
菩薩隨觀身中身念處而修。亦不與身倶起
於尋求。能破蘊魔。隨觀受中受念處而修。
亦不與受倶起於尋求。能破煩惱魔。隨觀心
中心念處而修。亦不與心倶起於尋求。能破
死魔。隨觀法中法念處而修。亦不與法倶起
於尋求。於菩提意亦無所動。能破天魔
復次海意。汝今當知。此如是等諸有魔業皆
由我爲根本。若或菩薩。於根本我而不起者。
即於我無我。是中亦無少法可起。如是即以
現量智知。又若菩薩。爲彼無智諸衆生故。
被大乘鎧者。菩薩應當不與自他倶時依止。
故被其鎧。菩薩乃自思惟。我當云何而得此
鎧。堅固不壞。又復惟忖我所被鎧不爲壞我。
亦不壞衆生。不壞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
意生等類。若或依止我人衆生壽者補特伽
羅等見。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諸所依止而悉
棄捨。何依止邪。謂於蘊處界中顛倒依止。
何所顛倒。以諸衆生於無常中而生常想。苦
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若能正
知彼想。即爲如應説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
謂若無受無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
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
即無癡昧。能正知想。海意菩薩白佛言。世
尊。想云何知。或過去耶。未來邪。現在耶。
佛言。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過去想
已盡。未來想未至。現在想無住。是故當知。
於三世中想無所得。如是乃能正知於想。由
正知想故。即能清淨菩薩一切所行之行。復
能了知一切衆生種種之行。海意。若菩薩不
能清淨菩薩之行。即不能知衆生之行。若復
能知衆生諸行。乃能清淨菩薩之行。如是了
知衆生行故。即爲衆生如應説法。乃能隨諸
衆生心轉。所應示現而悉能知。海意當知。
或有衆生貪意中行瞋。有瞋意中行貪。有癡
意中行瞋。有癡意中行貪。有貪意中行癡。
有瞋意中行癡。有瞋癡意中行貪。有癡貪意
中行瞋。又有衆生。假現於貪而取於瞋。假
現於瞋而取於貪。假現於瞋而取於癡。假現
於癡而取於瞋。假現於癡而取於貪。假現於
貪而取於癡。假現貪瞋而取於癡。假現瞋癡
而取於貪。假現癡貪而取於瞋。又有衆生先
貪後瞋。先瞋後貪。先瞋後癡。先癡後瞋。先
癡後貪。先貪後癡。先貪瞋後癡。先瞋癡後
貪。先癡貪後瞋。先癡瞋後貪。又有衆生。於
色起貪於聲起瞋。於聲起貪於色起瞋。於香
起貪於味起瞋。於味起貪於香起瞋。於觸起
貪於法起瞋。於法起貪於觸起瞋。又有衆生。
因離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聲有離聲故而
得調伏。不因離色。有離香故而得調伏。不因
離味。有離味故而得調伏。不因離香。有離
觸故而得調伏。不因離法。有離法故而得調
伏。不因離觸。又有衆生。因身離故而得調
伏。不因心離。因心離故而得調伏。不因身
離。有亦因身離亦因心離而得調伏。有不因
身離不因心離而得調伏。又有衆生。因無常
聲而得調伏。不因苦無我寂靜等聲。有因苦
聲不因無常無我寂靜之聲。有因無我聲不
因無常苦寂靜聲。有因寂靜聲不因無常苦
無我之聲。又有衆生。有因説法神變而得調
伏。不因教誡神變。有因教誡神變而得調伏。
不因説法神變。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調伏。不
因説法教誡神變。又有衆生。因説法神變
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誡神變故而得遠塵。有
因神境神變故而得解脱。又有衆生。利根
勤行鈍根解脱。有鈍根勤行利根解脱。有
鈍根勤行鈍根解脱。有利根勤行利根解
脱。又有衆生。由因得解脱而不由縁。有
由縁得解脱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縁故
而得解脱。有不由因不由縁故而得解脱。又
有衆生。因内觀過失故而得解脱。不因外觀。
有因外觀過失而得解脱。不因内觀。有亦因
内觀亦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脱。有不因
内觀不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脱。又有衆
生。修行於樂成證解脱不因於苦。有因於苦
不因於樂。有亦因苦亦因於樂。有不因樂亦
不因苦。又有衆生。因警發相而得調伏。因安
止相而得調伏。因降伏相而得調伏。因善攝
相而得調伏。有因善相而得調伏。有因不善
相而得調伏。有因瞋相而得調伏。有因三相
而得調伏。有因容緩相而得調伏。有因縁生
法而得調伏。有因隨順行而得調伏。有因默
然行而得解脱。有因差別行而得解脱。有因
念處法聲。有因正斷聲。有因神足聲。有因根
聲。有因力聲。有因覺支聲。有因正道聲。有
因奢摩他聲。有因毘鉢舍那聲。有因四聖諦
聲而得解脱。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議。衆生
所行不可思議。衆生心意不可思議。衆生境
界。若菩薩入不思議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
衆生不可思議境界。海意。譬如有人周遍四
方以繩爲網。是人忽以因縁入其網中。此人
普欲解除其網。而以此人善呪力故。其網後
時爲呪力所加而悉斷壞。是人隨意得出無
礙。菩薩亦復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
一切衆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
明呪之力。普斷一切衆生煩惱纒縛。菩薩然
亦不證佛智。普爲一切衆生現起施作一切
佛事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
有無量衆生心行。乃至不思議佛智。又復甚
奇。世尊。若新發意菩薩。或聞説此無量衆
生心行無量佛智。聞已豈非生驚怖邪。佛言。
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師子之子。
聞師子吼可驚怖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
佛言舍利子。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聞佛
如來師子吼已。不生驚怖。聞説無量衆生心
行。亦無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於
彼一切草木不生驚怖。火亦不作是念。我無
力能燒諸草木。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智慧
光明雖復甚少。而於一切衆生所有煩惱。不
生驚怖。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衆生煩
惱。何以故。菩薩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
如實觀察。即能息諸衆生煩惱。舍利子。又
如有火。與彼大地一切草木樹林花果。要期
盡劫而共鬪戰。至第七日當起戰事。時彼大
地草木。并餘一切草木等衆而共集會。乃相
謂言。汝有力能與我援助。時諸草木積聚既
廣量等須彌。時或有人來謂火言。草木衆多。
汝唯單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敵
草木衆。彼火答言。我今不須求其助力。何
以故。而諸草木雖復衆多。隨彼一切我力能
敵。令彼草木悉滅無餘。菩薩亦復如是。隨
彼無量衆生一切煩惱。菩薩即放無量慧
火。其力敵勝。又復菩薩起深固意。於一切
衆生煩惱聚中。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
諸衆生煩惱。若或菩薩取證離煩惱法。捨煩
惱者。彼即速墮聲聞縁覺之地。舍利子。以
是縁故。汝應當知。若菩薩隨於一切煩惱聚
中。能深固作意如實伺察者。即於彼彼一切
煩惱力能勝伏。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説
已不驚怖者。當知是爲善巧方便菩薩。舍利
子。又如蛇毒。凡所傷&MT01394;而無助伴。新發意
菩薩。亦復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時。亦復單
己而無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螢火。
不能勝彼百千日輪廣大光明。一切煩惱亦
復如是。不能勝敵菩薩慧光。又如除毒之藥。
状雖至小。而能解除廣大之毒。菩薩亦復如
是。智慧之藥。雖復至小。而能息除諸煩惱
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隨所墮處。器有差
別成種種味。菩薩亦復如是。修集一味解脱
之智。隨諸衆生種種根性。種種説法而各有
異。又如閻浮檀金。出現世間。映蔽一切餘
諸珍寶。菩薩大寳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映蔽
一切聲聞縁覺。又如轉輪聖王。出現世間。
一切小王皆悉歸向。菩薩法王之子。亦復如
是。若發大菩提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各各頂奉而悉歸向。又如薄福衆生。雖遇寶
雨而無所獲。不種善根諸衆生等。亦復如是
雖發菩提心而無所成。又如世間若無甘蔗
種子。即不能生於甜味。菩薩亦復如是。若無
大菩提心種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貌
三菩提果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譬如耆婆醫王。普觀大
地一切草木無非是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亦復如是。觀一切法無非菩提。又舍
利子。譬如羅睺阿修羅王雖有勢力。不能
於其日月道中而爲障礙。一切魔衆亦復如
是。雖有勢力。不能於其勤行精進菩薩所修
菩提道中而爲障礙。又舍利子。譬如色界諸
天子衆所有宮殿依空而住。修甚深行諸菩
薩衆亦復如是。猶如虚空平等無礙。諸法亦
然。與虚空等。如是乃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
提果。又舍利子。譬如世間諸有器用。既成
就已。隨彼大小。空量現中。然彼虚空不増
不減。菩薩亦復如是。修諸善力得成熟已。
隨其深淺能受佛法。然彼佛法不増不減。又
舍利子。譬如力士。極盡其力擧箭射空。終
不能至虚空邊際。菩薩亦復如是。盡其信力。
於佛法中而生信解。然不能得佛法邊際。又
舍利子。如世陶器未成熟時。即不能得器用
之名。菩薩亦復如是。菩提善根未成熟時。
即不能得波羅蜜名。又舍利子。如人得見轉
輪聖王已。不復樂見諸小國王。菩薩亦復
如是。得見如來大法王已。不復樂見諸聲聞
縁覺。又舍利子。譬如牛跡水中而不能出
一切珍寶。聲聞戒中亦復如是。不能出生佛
法僧寶。又舍利子。譬如大海乃能出生諸妙
珍寶。菩薩亦復如是。聞戒海中而能出生佛
法僧寶。又舍利子。譬如新生太子。不名爲
王非不名王。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不名爲
佛。非不名佛。又舍利子。譬如世間未經治瑩
摩尼之寶人不愛樂。初發心菩薩雖復説法。
未得無畏亦復如是。又舍利子。如摩尼寶經
治瑩者。清淨明亮人所愛樂。具修勝行菩
薩亦復如是。獲得無畏而善説法。一切衆
生皆生忻樂。又舍利子。如江湖中所出小寶
亦不可輕。何以故。是寶雖小。若在房舍。或
復闇中。能以光明普遍照耀。初發心菩薩亦
復如是。勿生輕慢。何以故。而是菩薩得菩
提已。能於一切佛刹土中。普放光明廣大照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