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No. 0316_ 法護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聞五根已。於信進念定慧而心能行。聞七覺
支。於一切法心生覺了。聞八聖道。而能起
心趣向涅盤。若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
量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佛法。如是當學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聽聞已而能了
知。知已能修。舍利子。如是所説種種所聞之
相。隨意入解是爲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
多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而
能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
聞廣大開示。爲他人説。得諸法正行。云何是
爲諸法正行。謂於是法。如其所説安立正行。
舍利子。法正行者。謂若隨順攝受諸法。所以
者何。謂法無執著是即正行。若住執著無
有是處。於補特伽羅法中。而求出離。亦無是
處。若於補特伽羅法。無所執著是名正行。得
疑惑。斯有是處。是故諸修行者。於此正
法隨順攝受。而無障礙即爲正行
復次舍利子。若於諸法及尊重法。無執無取
無生無滅。及於諸法設順正理。亦應無取。如
是所説即爲正行。如我今説無有少分。亦無
所見。如是無見無取是諸法相。云何爲相。所
謂有相無相。所以者何。此相無相。説名無相。
又此相者。於一切法都無覺了。此無相者無
見無取。如是所説即爲正行。是故於此正行。
應當修習現證諸法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説伽陀曰
    若於菩薩藏 不應生決定
    如是諸智者 得安住正行
    又若於是法 而或行執取
    及起邊執故 此非爲正行
    法雖不可得 勿作於空解
    況此正妙法 不同於虚空
    若法同虚空 世間無領解
    由無領解故 此非爲正行
    又此正妙法 無取無不取
    是故法非法 不應生執取
    由無執取故 此即爲法相
    如是行相中 説名爲正行
    又此正妙法 曾無有住著
    隨順而了知 無能得損害
    由無所害故 智都無所解
    如是行相中 説名爲正行
    又復諸智者 住少欲功徳
    於此正法中 相應善修作
    若諸善安住 行威儀正行
    而於所向方 隨應得清淨
    以所向清淨 知如是正法
    則能於處處 了有情心意
    又復諸智者 了彼心意已
    如是行相中 而能宣正法
    又此甚深法 通達勝義諦
    於如是義中 而常獲決定
    又復諸智者 多聞如大海
    以是最深廣 行無量功徳
    不假文與義 能通達正理
    於無量文義 獲堅固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
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聞已乃至
廣爲人説。而能獲得勝慧光明。於諸法中。無
明黒暗盲瞑翳障。悉能除滅。於勝慧光速獲
成就。善不善法如實了知。乃至命終諸不善
法。畢竟斷除。聞諸善法如所覺悟。於善寂默
而能宣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説伽陀曰
    譬如入暗處 現前諸色相
    彼眼不可見 以火能破瞑
    如是現在劫 彼有生死人
    於善不善法 不聽而不知
    由聽是法故 於罪不應作
    及除非義利 速能趣涅盤
    樂親近師友 増長於聞慧
    彼慧清淨故 獲得妙樂義
    彼聞義智者 見非法出離
    於淨法勇猛 得殊勝妙樂
    若於菩薩藏 聞已住法性
    光明照世間 眞行菩提行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
多行時。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清淨樂欲。
而於受持讀誦正法者。應當發起善知識想。
勇猛精進正攝受心。爲欲發彼正願及四正
斷。於一切法相應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説伽陀曰
    尊重善知識 得爲説法師
    作彼聽法衆 常住於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實智中 得勝慧清淨
    自了知正法 淨信無不達
    由覺出離故 如佛廣開示
    亦如諸智者 善達文句義
    常修清淨行 得預諸學位
    所有染淨分 皆悉無所著
    以無所著故 於法而無減
    由精進樂欲 身速獲輕安
    聽聞是法已 智増無失念
    常住於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學最上乘 通達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於長夜
    以學是法故 得勝慧清淨
    了有情意已 爲開示正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
微妙清淨光明法門。及諸聖者發起正見。如
佛所説而修行之。以二因縁。當如是學。何等
爲二。一者獲他言音。二者謂自作意。若諸菩
薩。於相應行菩薩藏正法。不能聽聞。聽已於
深法律三摩地門。而得少分歡喜知足者。應
知彼是懷増上慢墮魔網中。於生老病死憂
悲苦惱及隨煩惱。著五欲樂輪回相續。如來
以是説彼有情。隨順有漏無能解脱。舍利
子。若有親近法師。於此正法聽已了知。而
不作罪遠非義利。増長聞慧見妙涅盤。清淨
勇猛得勝妙樂。如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是爲
於此菩薩藏正法希有法律殊勝義利。受持
讀誦乃至聽聞廣大開示。爲他人説得相應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菩薩藏正
法。若不聽聞。無能獲得彼相應意。而與聖道
極相違故。如來以是説彼有情。於老死解脱
而常作意。云何是相應意。謂此菩薩摩訶薩。
遠離相應及不相應。是相應意。於相應意得
無増語。又菩薩相應意。謂於音響無能發起。
諸阿羅漢亦無能發。然彼所出音響了不可
得。於前際後際隨所伺察。當云何生至何所
滅。若通達過去所説音響。則過去已滅。若
通達未來所説音響。則未來未至。若通達現
在所説音響。則現在不住。如是已説未説當
説。遍一切處尋求倶不可得。於相應意當如
是學
舍利子。若菩薩相應意如是學者。云何觀察。
謂此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本滅。觀一切法自
體本寂。觀一切法自性平等。觀一切法畢竟
不生。觀一切法畢竟不起。觀一切法畢竟不
集。觀一切法畢竟無滅。於此時分。説如實觀
亦非所觀。如是非所觀非不所觀。説此是名
爲觀察意。當如是學。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疑
惑癡瞑無能入解。謂言是法非解脱門。斷諸
勤勇不起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復於
此諸法正見。即如如見。云何諸法即如如見。
所謂無見。如是無見即不生増語。不生増語
則不積集。云何不積集。謂於増語而無有對。
如來以是所説。觀察諸行無生無作。於正見
中。由是獲得正出離行。又復正出離行以何
爲因。謂一切法即爲佛法。是故欲求正出離
行。應當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
誦聽聞。爲他人説。乃至於此正法得相應意。
是名正出離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於此微妙清淨光明法門。正善覺悟。於意處
觀察生入解意。何等意處云何入解。謂此菩
薩。於三摩地加持處。毘鉢舍那尋伺處。最上
*希望處。心樂欲處。相續不斷處。無常處。因
縁處。縁生處。無我無人無壽者處。無住無不
住無去無不去處。不集不壞因果處。空無相
無願慣習處。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三摩地
三摩鉢底所取處。非依三摩地三摩鉢底發
生處。神通智所取處。非漏盡處。觀察無生處。
非出離行處。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不捨大
悲處。見一切生恐怖處。有執心處。出離貪處。
不離現行貪法處。捨五欲樂處。不捨法樂處。
離一切戲論處。不捨善巧方便處。如是諸法
皆生入解。舍利子。説此是爲意處入解
復次舍利子。於彼意處。云何説爲正理道。所
謂以意是道。以門是道。以面門是道。以因是
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違是道。以無諍論是
道。以捨是道。無入無不入是道。無戲論是道。
無毀呰是道。不増是道。不減是道。不生是道。
無所轉易是道。無所對治是道。眞如是道。實
際是道。如來是道。無別異是道。如如是道。三
世平等是道。分別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不
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不住耳界聲界耳
識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不住
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不住身界觸界身識
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隨順勝
義是道。隨順正智是道。隨順了義契經是
道。隨順正法是道。舍利子。説此是名爲正理
道。又菩薩摩訶薩。以入解意於正理道。由是
觀察即無所觀。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説此
是名爲觀察意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意。於此正法
而有癡瞑。謂言是法非解脱門。斷諸勤勇不
起増勝。無所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諸
有情。如是正見即如如見。又復云何爲如如
見。所謂無見。無見則不生増語。乃至無所對
名。如前廣説。於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
行。當如是學
又復於意無我。於一切法無我亦然。若一切
法無我。則於諸有情無我亦然。如是觀察。是
觀察意。又輪回界與涅槃界。平等相應。如是
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彼相應與不
相應。都無所著。於觀察意而得勝解。乃至菩
薩所有相應無餘。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捨。
加持正法而無相違。舍利子。説此是爲菩薩
摩訶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於意入解如是
觀察。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
行時。得勝慧住。於一切有爲法而不共故。所
謂無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於薩迦
見。乃至本末六十二見。悉不共住。世間八法
若毀若譽。悉不共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
至一切攀縁。悉不共住。又於慢。増上慢邪慢。
乃至二十隨煩惱。悉不共住。又於上中下品。
若麁若細。乃至一切煩惱。悉不共住。又於癡
闇盲瞑翳障。繋縶等處。乃至一切下劣分法。
悉不共住。又於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乃至
一切魔業。悉不共住。又於我人衆生。壽者養
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見。
悉不共住。又於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
智障。乃至一切相續習氣。悉不共住。又於相
障思惟分別。見聞覺知諸所纒縛。悉不共住。
又於慳貪布施。毀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
進。散亂禪定。惡慧勝慧。乃至一切波羅蜜多
有無對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於一切僻
報。常與無常。善與不善。有罪無罪。輪回涅
盤。乃至一切邪對治法。悉不共住。又於種種
佛法。種種刹土。種種有情。悉不共住。又於世
俗勝義。有智無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
悉不共住。又於勝慧勝行。有爲體相。乃至一
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
爲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於如是
無量有爲行法。悉不共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
行時。於菩薩藏而能安住。於一切法以勝慧
決擇。而能獲得十種善巧。何等爲十。一者蘊
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諦善巧。
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隨順善巧。七者智識善
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聖道善巧。十者縁
生善巧。云何名蘊善巧。謂此五蘊如聚沫。如
水上泡。如陽焔。如芭蕉。如幻如夢。如空谷
響。如影。如浮雲。如境中像。謂色蘊者猶如聚
沫。彼聚沫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無士
夫。無意生無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色蘊
體性亦復如是。説此是爲色蘊善巧。謂受蘊
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無有我人衆者壽者
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受蘊體
性亦復如是。説此是爲受蘊善巧。謂想蘊者
猶如陽焔。彼陽焔中。無有我人衆生壽者。
乃至説此是爲想蘊善巧。謂行蘊者猶如芭
蕉。彼芭蕉中。無有我人衆生壽者。乃至説此
是爲行蘊善巧。謂識蘊者如幻。於彼幻中。無
有我人衆生壽者。乃至説此是爲識蘊善巧」
又復説此五蘊。是彼世間刹那變異壞滅之
相。若此世間體性如是。則彼世間體性亦然。
云何體性。所謂苦無常性。彼蘊體性亦復如
是。舍利子。説此是爲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
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復云何名界善巧。所謂地界即法界。法界
無麁澁相。水界即法界。法界無柔軟相。火界
即法界。法界無温熱相。風界即法界。法界無
動轉相。眼識界即法界。法界無瞻視相。耳識
界即法界。法界無對表聲相。鼻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嗅香相。舌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
了味相。身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覺觸相。意
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觀察相。如是自體界
與法界。無二無別。又復欲界色界無色界。無
二無別。輪回界涅盤界。無二無別。此空界一
切法界。無二無別。由性空故離分別故。無二
無別。以入解有爲界。則入解無爲界。乃至説
無量界。如是決擇入解。舍利子。説此是爲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
諸界善巧
又復云何名處善巧。謂此眼處本空。及耳鼻
舌身意處本空。彼無有我亦無我所。彼菩薩
如是於眼體性。乃至於意體性。如實了知。則
無處決擇。無種種決擇。無善決擇。於善不善
法無二相轉。説此是名爲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謂眼處色處。如是眼見於色而
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彼耳處聲處。
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如
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復菩薩於聖道處非聖道處。皆應積集成
證大悲。於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令住
正道。於其道處亦不棄捨。舍利子。説此是爲
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
諸處善巧
又復云何名入解諦善巧。此諦善巧復有四
種。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苦智。謂不
起蘊故。是爲苦智。云何集智。謂離愛集故。是
爲集智。云何滅智。謂滅已不生故。是爲滅智。
云何道智。謂於平等法。無平等可得故。是名
道智。若菩薩於此四諦如是智慧。而不作證
成熟有情。説此是爲諦善巧
又諦善巧復有三種。所謂世俗諦。勝義諦。相
諦。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音聲。語言文字。乃
至世間所行。是爲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心
無所縁。況復文字。是爲勝義諦。云何相諦。謂
諸相一相。一相無相。是爲相諦。彼菩薩。於世
俗諦説無疲倦。於勝義諦不失正行。於相諦
中隨順無相。是眞實相。説此是爲菩薩於諦
善巧。又復一諦此無二種。所謂寂諦此實一
諦。於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隨轉眞妙作用。
而能獲得於諦善巧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於諦善
巧。由此了知五蘊是苦。若令五蘊苦相止息。
猶如虚空。是苦聖諦。又此五蘊隨惑愛見。
若令執取愛見等因。不起合集。爲集聖諦。又
此五蘊畢竟滅盡。若令前際不生。後際不起。
現在不住。爲滅聖諦。若於苦智集智滅智。而
能證達以智相續。能善調伏引趣正行。爲道
聖諦。又復於此諸諦現觀。而能尋伺遍盡觀
察。是爲菩薩摩訶薩於諦善巧。又復了知。
諸受是苦。乃至受所引攝。諸決擇智。是爲苦
聖諦。若因於受引生於合集。如實了知。是爲
集聖諦。又若於受而得輕安。則於受非受。而
復觀察非受是滅。獲證於滅。是爲滅聖諦。又
若受所引道。如彼世間積集進求。非受非道。
令彼苦滅引趣正行。是爲道聖諦。若見如是
四諦平等。畢竟無見。是爲清淨。是名菩薩摩
訶薩於諦善巧。又復於滅而起現證。復能於
苦不生觀察。是爲苦智。若有縁生於有離有。
是爲集智。了知一切生本不生。滅無所滅。是
爲滅智。於如是道隨其種類。尋求伺察令入
其智。是爲道智。若能安住如是諦智。説此是
爲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諦善

舍利子。又復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正知善
巧。何等爲四。一者義正知。二者法正知。三者
世間典籍正知。四者辯才正知。云何義正知。
謂若於法諸勝義句相續。因智縁智集智。通
達無邊智。入解縁起智。分別法界智。隨順入
解眞如智。不住實際智。如實法空智。伺察無
相智。於願無願智。於行無行智。入一正理
智。入解無我智。解無衆生智。了無壽者智。無
補特伽羅勝義智。於過去世無障礙智。於未
來世無限量智。於現在世遍一切處智。於蘊
幻化智。於處決定空智。於界度量智。内身寂
靜智。外無遍行智。出離塵境智。念無所住智。
達無所入智。勝慧觀察智。通達四諦智。諸苦
爲有智。諸集爲行智。諸滅無相智。諸道出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