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No. 0316_ 法護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五發心
復次舍利子。六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衆生
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
知識。無善樂欲。於師尊智者。不能謙下恭信
百種稱讃親近禮奉誠諦合掌作諸善業。但
以慢心増長。造多不善。由其所作不善業因
果報成熟。縱得人身。羸痩憔悴不能活命。不
能行施。雖生人中其性慳悋。加復貧困。或作
奴僕。爲他所使他所繋屬。如耽欲飛禽於空
中行。隨所住處驚怖艱險。邪見衆生亦復如
是。破毀淨戒。而常習行三不善根。在四趣中。
五蓋所覆。常行六種。不能尊重師長之法。於
其七種善妙正法。不能遵奉。起八邪法入邪
定聚。於九惱處常起惱害。常行十種不善業
道。於非道中堅猛而入。向地獄門背生天道。
遠善知識近惡知識。順魔意樂捨離善法。行
不善法。打撃怖畏艱苦隨生。施作種種不饒
益事。以是縁故不能愛樂行布施等。我今回
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躯命廣行
布施。作諸善業。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
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六
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陀曰
    近惡友故増憍慢 親近還經多劫海
    人中若受奴僕身 長夜輪回於三有
    難得人身歴艱苦 最上身相極難得
    善妙色相亦復難 諸佛出世極難値
    我當親近賢善友 顯示菩薩正行道
    菩提心寶廣大増 多倶胝劫願獲得
    身不堅牢如泡沫 復如幻化歌戲等
    如其所見在夢中 覺了無實悉虚假
    壽數將盡命促少 猶如雲電不久停
    刹那命盡轉蘊時 捨不實身求實體
    時分轉易迅速住 當須摧墮憍慢山
    虚假和合三世中 漂流不思議劫海
    棄捨於身離諸愛 於其壽命亦無惜
    蠲除憍倨我慢心 頂重師尊常承事
    世間師尊極勝上 如其父母等無差
    息除憍倨我慢心 尊重精勤奉諸作
    菩薩無上菩提分 菩薩勝行同分者
    愛樂尊重堅固心 願諸所作皆勤勇
    慢愛行時慢増長 除斷慢法不能知
    由智金剛碎無餘 大憍慢山皆摧墮
    令他修勝菩提行 最勝安處菩提場
    正法摧伏諸魔軍 救度四生煩惱衆
    十方一切病苦者 不能自厭不淨身
    我當發起慈悲心 願作三世所歸趣
    廣行布施波羅蜜 復能學佛戒功徳
    諦觀忍辱行周圓 我發精進最上道
    圓具禪定波羅蜜 隨心所起善安住
    勝慧方便亦復然 願奉師尊修施行
    増長此諸福威力 不可思議智慧善
    自他意樂悉尊高 修學圓成眞法器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六發心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

 *西天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世間衆生應如
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
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如瘖唖人。無
見無忍亦無善愛。無惡業惡報。無善業善報。
無雜業雜報。既不自知。亦復不能請問沙門
婆羅門諸阿闍梨。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
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所應親近。何者不應
親近。何者所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作已。於
長夜中無義無利。生諸苦惱。由是我慢増長。
不能了知善業根本。唯造一切不善之業。縱
得人身諸根殘缺。又於人中不能活命。不能
行於布施。又於人中。盲聾瘖唖無諸色相。善
説惡説悉不能知。由如是故不樂布施。我今
應當回發是心。親近善知識。若得人身諸根
完具。能活其命。習行布施不惜躯命。具諸色
力。善説惡説悉能了知。復能請問師尊智者。
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
者所應親近。何者不應親近。何者諸所作時。
違背聲聞縁覺之法。順向菩薩藏義。親近承
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厭此不眞實身。悕取
堅固眞實之身。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
薩第七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陀曰
    欲近善友作利益 我乃遠離多百劫
    不能請問善惡門 有罪無罪果報等
    増上慢心墮地獄 傍生餓鬼諸趣中
    親近罪業諸友朋 多劫歴苦而無盡
    縱得人身根殘缺 多千劫中受輪回
    不能了知善惡門 有罪無罪果報等
    若得人身離艱苦 諸根完具善相圓
    人相完具離難時 如一眼龜値浮木
    得覩世間燈照曜 佛教中聞無染法
    爾時請問世間尊 諸善不善果報等
    慳者云何所趣向 何不慳者能行施
    貪諂毀戒復云何 又何不破淨戒者
    云何恚惡心無動 云何懈怠散亂心
    精進禪定樂云何 惡慧癡冥何所爲
    云何得彼眞實慧 云何菩提行方便
    六種賢行竟云何 慈心廣大世間勝
    惡趣衆生云何救 云何樂法心無厭
    菩提行藏廣勤求 十方刹中善安住
    云何親詣世間尊 云何禮奉營諸福
    普賢行門復云何 如我今時善親近
    云何請問阿闍*梨 願聞師尊尊重事
    生阿闍*梨歡喜心 此心生已眞佛子
    福力智力爲増上 是中所成廣大智
    智力増強發勝心 給奉水瓶生歡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七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世間衆生應如
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
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如瘖唖人。所
有世間一切文句。與義句合。與法句合。法句
合故。住於寂靜與離貪合。寂滅正智。與沙
門婆羅門涅盤同住。於一切處所。作我乃
棄捨。不能了知文義句合。乃至不與涅盤同
住。亦復不能受持讀誦。亦復無力。又無精進
無士夫力用。無士夫勢。無士夫勤勇。無最上
精進。無因無縁。諸衆生煩惱亦無因無縁。衆
生雜染無因無縁。衆生清淨無因無縁。此等
無因依止諸見。不能了知所作善業。唯造惡
業。縱得人身諸根殘缺。又於人中不能活命
不能行施。癡迷所覆盲聾瘖*唖無諸色力。不
能了知文義句合。乃至不與涅槃同住。亦復
不能受持讀誦。由如是故不能親近習行善
法。我今應當回發是心親近善法。乃至不惜
躯命。了知文義句合。於出離道涅槃同住。於
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受持讀誦。發勤精進。
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受持讀
誦厭此不眞實身。悕取堅固眞實之身。福智
勝力當得圓具。以福智力得圓具故所作慣
習。而能積集菩薩藏正法。親近承事諸阿闍
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
第八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陀曰
    所有法義相應故 於正道分修道行
    寂滅理中作證門 而涅槃道得眞實
    若於此法遠離者 即於諸法無所利
    無義利句設相應 不能親近彼正法
    無力亦復無精進 士夫勢用悉皆無
    無他勤勇亦復然 於一切處無所得
    即見無佛亦無法 無父無母及宗親
    由斯善惡業皆無 一切皆無諸報應
    此諸如是罪業見 數數親近罪根深
    一向艱惡日増多 墮地獄中經久遠
    地獄出受傍生報 餓鬼趣中罪復深
    其後縱得人中生 聾騃癡冥而無舌
    餘業復受瘖唖報 癡暗缺漏苦還増
    而復重受地獄殃 由不了故當墜墮
    經歴久時後當得 人身具足善相圓
    諸根既具勝力増 依時淨住而思忖
    若於諸法義相應 即得同歸出離道
    修菩提道證菩提 我當思惟如是事
    所有諸大菩薩藏 和合甚深正法義
    經歴倶胝千劫中 發生淨信極難得
    苦此若餘廣多數 諸佛妙法不思議
    隨諸修作能受持 爲佛菩提勝根本
    我當親近及承事 尊重信奉阿闍梨
    諸佛菩薩亦復然 即得最上清淨信
    發生如是淨心已 即是菩薩廣大心
    勝慧方便悉圓成 給奉水瓶常精進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八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
衆生。以其愛著於身命故。常爲一切無義利
行。顛倒隨逐。何者名爲無義利行。謂彼衆生
愛著身命。不能愛樂菩提分法。以其我見而
爲先導。執著心堅癡冥所覆。摧毀破壞衆事
隨逐。此説是名無義利行。又復衆生愛身命
故。以其我見而爲先導。愛戀妻室男女知識
以愛著心隱覆癡暗。遠離諸饒益事。此説是
名無義利行。又復衆生愛身命故。以其我見
而爲先導。顧惜奴婢作事人等詹視防護。
此説名爲無義利行。復次世間一切衆生有
義利行。常所隨逐者。謂若衆生不惜身命。愛
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善修身語
意業。此説名爲有義利行。又復衆生不惜身
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
積集布施波羅蜜多。乃至積集般若波羅蜜
多。此説名爲有義利行。又復衆生不惜身命。
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行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普攝一切衆生。此説名
爲有義利行。又復衆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
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修習念處正
勤神足根力覺道勝菩提分。此説名爲有義
利行。又復衆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
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聽受父母及阿闍梨
諸有教誨。禮拜讃歎恭信合掌奉諸所作。此
説名爲有義利行。又復衆生不惜身命。而常
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爲先導。常以淨
心營三寶事。此説名爲有義利行。又復衆生
作如是念。我以惜身命故。無義利事常隨逐
我。我當發勤精進。親近承事諸阿闍梨不惜
身命隨諸所作。厭此不眞實身。悕取堅固眞
實之身。福智勝力當得圓具。以圓具故。所作
慣習悉能成辦。詣菩提場當證聖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九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陀曰
    若人愛惜身命故 菩提分法不愛樂
    三不善業造圓成 此乃愚夫異生類
    愛樂己身及妻室 并諸男女眷屬等
    此無義利執著心 旋轉三界愚癡者
    又於奴婢作業人 不覺了心常顧戀
    此無義利愛著深 資生蓄養四足等
    廣多聚積諸財穀 不自受用不與人
    此無義利愛著深 祕護伏藏不彰顯
    此無義利染著故 彼愚夫心常愛惜
    返於菩薩善意中 棄捨不能生愛樂
    若能不惜於身命 愛樂菩提勝分法
    三種善業造圓成 此即名爲有義利
    施戒忍辱及精進 禪定勝慧亦復然
    與彼方便行相應 此即名爲有義利
    承事父母爲先導 遵奉師尊亦復然
    審諦思惟三寶門 此即名爲有義利
    諸大菩薩甚深藏 普攝一切勝法門
    受持誦念廣宣揚 此即名爲有義利
    此有義利諸勝行 乃是諸佛親所宣
    如其所説義相應 是名佛子廣大行
    發生如是大心已 復起清淨諦信心
    親近承事阿闍*梨 給奉水瓶隨諸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九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衆
生。不能如理調伏心意。違背阿闍*梨所有教
誨。彼人不得阿闍*梨財。何者名爲阿闍*梨
財。所謂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慚財愧財。
如是七法名阿闍*梨財。由其不得如是財
故。當受貧苦逼惱其心。智者應當善調伏
心。隨順阿闍*梨所有教誨。習行布施作諸善
行。何以故。若能善調伏心。隨順教誨。修布施
行。彼人即得阿闍*梨財此復何名阿闍*梨
財。謂得菩薩藏正法。普攝一切菩薩勝行善
調伏法。如是知已。當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
習廣爲他人宣布演説。若能安住菩薩藏者。
即得畢竟斷除貧苦。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如是發心已。即能隨順阿闍*梨教。行
布施等。厭此不眞實身。悕取堅固眞實之身。
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
奉水瓶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十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陀曰
    所有難調諸衆生 内心諂誑復險惡
    違背師尊教誨言 不能堪任諦忍受
    此難調伏既知已 應當隨順師教誨
    如其教令所宣揚 即得大仙聖財寶
    所謂信財及戒財 聞財捨財亦復然
    其中最勝曰慧財 慚愧等財爲七種
    了知如是聖財已 七種伏藏用無盡
    其中若或不能知 此即名爲非法器
    若是法器衆生者 彼即圓具諸佛法
    無諂善調可稱揚 發勤精進修施行
    勝妙法欲心尊重 損棄身命不爲難
    修佛菩提法器成 知已修持常無間
    法界平等無差別 佛調御尊親所宣
    此菩薩藏正法門 能於菩提善安住
    如其所説廣大法 即是諸佛眞實財
    爲一切法無我門 無相亦復無空相
    無其壽命無作者 亦無戲論無含藏
    於一切法自性中 無生無相本如是
    諸法無成亦無壞 諦觀諸法本無相
    善調伏者如教行 隨諸教令善修作
    若得見佛自然智 隨自境入解脱門
    如其信財及戒財 聞捨慚愧慧等七
    如是聖財無上寶 七法圓成用無盡
    聞其法藏廣施門 善調心意皆隨順
    於諸善友常親近 一切善行常修作
    頂重無上大菩提 勤行諸法亦如是
    發生如是勝心已 如渇思飮而無懈
    清水盈滿淨器中 廣大愛樂心獻奉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十發心。由發心已。即於
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
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由此最勝善
根力故。修菩薩行者。得四種法。何等爲四。
一者如阿闍梨所説。速得一切善法。二者隨
順阿闍梨言。三者修行速得成辦。四者圓滿
修行法因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於人間得四種
法。何等爲四。一者教授多人。一切善法隨能
安住。二者居巖窟處。得彼多人衆皆歡喜。三
者以廣大心。於晝夜中多人咸詣。四者無所
發起。趣命終已得生天界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於天中得四種
法。何等爲四。一者得彼天衆與最上座。二者
一切所向得彼天衆觀其面相。三者隨有所
説領受解了。四者時詣帝釋天主之處。請決
所疑而不詣彼餘天衆處。天中得彼宮殿受
用。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彼天中得如是等
四種之法。若生人中亦得無量百千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伽他曰
    天中得彼高勝座 復得天衆常恭信
    一切天衆所觀*詹 如是常聞善説法
    一切所作皆智者 問法帝釋無悋心
    殊妙宮殿得彼天 天中沒已來人界
    復得人中勝生處 作轉輪王統四洲
    人中沒已即還生 於彼天中受勝樂
    天界不復經苦受 頂重師尊此爲因
    如是四種勝妙門 常得如是廣大事
    由起如是無著心 頂奉師尊善所作
    以清淨心給水瓶 愛樂尊重常無倦
    又得一切天人龍 所應供養常尊奉
    於彼所生天界中 亦復得其四種法
    云何名爲四種法 先所作業悉能知
    積集善行及善因 現生所作常無減
    又復由其善法故 而悉了知生滅處
    現生無動亦能知 是故了知諸法行
    能爲諸天廣宣説 依法顯示及教誨
    廣作利喜勝行門 然後還從天界沒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得四種法此中文標
四法
有一二闕其二四梵
本元無不可添足
何等爲四。一者天中沒已
來於人間。同禁戒者同分中生。二者生人中
已於現生中得五種悲法。何等爲五。一者現
生得於善法中生。二者現生儀相具足。三者
現生淨戒圓滿。四者現生眷屬廣多。五者現
生於諸衆生起慈心觀
又復當得五種不破壞法。何等爲五。一者善
友知識常不破壞。二者身不速壞。三者富樂
受用常不破壞。四者所發菩提心堅不能壞。
五者於饑饉時法樂豐熟
又復當得五種希有之法。何等爲五。一者
以空瓶器置於一處。自然有其清淨水滿。水
中盈積諸妙珍寶。二者渇須水時自然有其
八功徳水出現於前。三者身中離諸災難。所
謂若毒若刀若火若水若飮伏威光若呑噉怖
畏。四者若値刀兵劫時。疾疫劫時。饑饉劫
時。火災劫時。水災劫時。風災劫時。渇乏劫
時。災熱劫時。夜叉難時。現生閻浮提中者。
即得天界中生受諸快樂。所受妙樂如金剛
嬉戲。此是希有之法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
十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傳梵 大師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四
復次舍利子。五者修菩薩行者。以此善根於
現生中離諸障難。於現生中不墮惡趣。惡作
不能擾動其心。速得出離。如是五種希有之
法。修菩薩行者。以善根力故皆得圓滿
復次舍利子。以此善根力故。又復獲得四種
不離等引之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同其見
者。於諸苦惱衆生咸起大悲之心。二者所有
男女眷屬皆生尊重愛樂之心。三者老相逼
來漸加衰邁。然其善力勢分還増。四者所得
財利百倍漸増一至于三
又復獲得三種無損害法。何等爲三。一者貪
無損害。二者瞋無損害。三者癡無損害。又
復獲得四種安樂之法。何等爲四。一者長時
離諸病惱。二者身不枯悴。三者受用無諸闕
乏。四者不爲王難及盜賊難并餘諸難而來
逼惱
又復獲得四種尊重之法。何等爲四。一者
爲轉輪王統四大洲。正法治化七寶具足。七
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
兵臣寶。千子圍繞各各勇健。悉具無畏最
上色相。能伏他軍。而四大洲所行所作。皆
順王化。輔弼大臣及諸小王。乃至國城民庶。
咸悉尊重而皆信奉。二者於其七欲樂中不
極耽愛。五欲所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
舌了味。身覺觸。於斯五境受而無著。發淨信
心愛樂出家。速疾獲得五種神通。得人非人
常起尊重。三者在在所生。一切最勝。智勝慧
王神通勝。此由過去世中修諸善行具大
名稱得轉輪王最上之座。輔弼臣佐國城民
衆。於一切處常起尊重。四者乃至證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最尊最上。於其一切天龍
夜叉乾闥婆阿脩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大衆之中。而爲高勝。修習戒定慧
解脱解脱知見。如是法中亦復高勝。又能成
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法中高勝。如是四
種尊重之法。謂由尊奉阿闍梨師長。隨諸所
作給奉水瓶。積集此等無量功徳。以其攝受
法故。成法利故。若來若去。如其所説不生違

又復以此善根。獲得四種縁具之法。何等爲
四。一者得王縁具。王縁具者即是仙中縁具。
二者棄捨欲樂。發生淨信愛樂出家。此説即
是法之縁具。三者修菩薩行者。在在所生。若
此生若他生及一切生。悉得宿命智通。而常
不捨大菩提心。此説即是念縁具。四者乃至
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四衆圍繞尊
重恭信。乃至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而常圍
繞尊重恭信
又復修菩薩行者。於阿闍*梨所。乃至受得一
四句偈。如阿闍*梨指誨。言來即來。言去即
去。此是善根。此是不善根。此是有罪。此是無
罪。此所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所作時爲無
義利生諸苦惱。此所作時利益安樂。如其所
説不善不作。善法當作。無諸障礙亦無違背。
以此善根得圓具者。獲得四種高勝之法。何
等爲四。一者淨戒高勝 二者身相高勝。三者
身相圓滿。四者得大慧根。得速疾慧猛利慧
極迅速慧甚深慧善決擇慧。身壞命終得生
天界
又復獲得四種不可觀法。何等爲四。一者獲
得内藏祕密。二者以善根力故。所有父母及
餘知識。乃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
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清淨心。而
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頂相。三者以
善根力故。隨諸所作。所有父母知識乃至人
非人等。以清淨心或不清淨心。而悉不能觀
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面門及二足門。何以故。
彼不能觀者。謂以菩薩希有相故。具士夫相
故。士夫語言故。四者修菩薩行者。以具善根
力故。菩薩生時不假扶持。即自於地安然竚
立。遍觀四方得最上智。何以故。謂以菩薩於
先世中。歴修無諂多聞聖道。得無諂眼根無
諂眼境。乃至遍觀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覩見
而無障礙。天眼清淨超過人眼。菩薩已得速
疾大智。以其大智得圓具故。菩薩於一切衆
生所愛樂心。悉能了知。所以者何。以其菩薩
先世所作善能攝受一切心故。尊重猶如聖妙
藥想諸珍寶想極難得想。如所説善道諸衆
生想。正法出生而善聞持。是故菩薩獲得如
是善決擇智。由其具此決擇智故。菩薩與一
切衆生淨戒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脱解脱知
見同等。戒和合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脱解脱
知見和合同等。一切衆生戒無動同等。乃至
聞定慧解脱解脱知見無動同等。以一切衆生
戒無動同等故。即一切衆生戒無動増長亦
復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脱解脱知見無動増
長同等。一切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同等
故。即一切衆生互相推求。而一切衆生所有
戒聞定慧解脱解脱知見和合。所有一切衆
生戒等無動。一切衆生戒等無動増長。一切
衆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總攝一切福蘊。於
一切處誠諦推求平等。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又復於其一切最極根本之處。一切衆生互
相推求所有我相平等。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由是修菩薩行者。於刹那間速得一切業報。
成就智生。於彈指頃。了知一切衆生千種心
行。如是一切推求我相而悉平等。平等亦無
平等可見。住最上處了知我空。是故菩薩。如
師子如大龍。初生履地即行七歩。發菩提場
勝果報故。一心清淨肅恭住已。作如是言。我
於天上人間最勝最上。我能爲諸衆生宣説
極盡生老病死畢竟邊際逼惱之法。舍利子。
然後若諸菩薩若諸如來。即於三千大千世
界。出淨妙音顯示一切。爾時大地普遍震動。
皆生驚怖身毛喜竪相續自然天鼓音樂。而
彼地方菩薩立時菩薩行時。皆悉震動光明
出現。妙色相身乘光而住。凝然不動。而彼一
切悉能瞻見。乃至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果。一切衆生悉不能見。此是第四不可見
法。如是四種不可見法。皆由菩薩昔於阿闍
梨所諦受誨言。若往若來隨諸所作。以是善
根力故。獲得如來四種迅速之法。何等爲四。
一者隨順聽受諸佛世尊。無虚假言宣説正
法。二者以善根力故。佛自宣言。善來苾芻。
即時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應器成苾芻
相。三者以善根力故。如來於三時中了知一
切衆生心意。四者智起善解。勝妙方藥拔除
一切衆生病苦
又復以其善根力故。獲得四種無過失法。何
等爲四。若言如來有其火風刀毒四種難者。
無有是處。又復獲得四種無過失法。何等爲
四。一者若言如來能使無聞衆生而聽正法。
及癡闇衆生受法句者無有是處。二者不住
等引心者。能令一念發心。無有是處。三者如
來常住等引心中。若言不行慈悲喜捨。無有
是處。四者若言如來普能攝受一切衆生身
色相者。無有是處
又復獲得如來五種勝無量法。何等爲五。一
者如來戒聞無量。二者定無量。三者慧無量。
四者解脱無量。五者解脱知見無量
又復獲得四種願智之法。何等爲四。一者過
去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二者
未來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三
者現在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
四者如來不思議門之所成辦。以不思議門
故即具三世平等正等正覺之智。而正等覺
智者不繋屬他。以是不思議智如來悉能了
知諸法。若具如是不思議智。即能了知世間
一切風雨等事。世間有風名曰順次。其風吹
鼓世間衆生。是風高起三倶盧舍。盤旋空中。
又復有風名曰如雲。吹鼓世間。是風高起五
倶盧舍。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曰癡冥吹鼓
世間。是風高起十踰膳那。盤旋空中。又復有
風名虚空相。吹鼓世間。是風高起三十踰膳
那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曰如來。吹鼓世間。
是風高起四十踰膳那。盤旋空中。舍利子。如
來應供正等正覺慧所攝故。能知六十八千
倶胝風輪事相。西方有風名曰周廣。吹鼓世
間。是風高起六十八千踰膳那。住於大地水
輪之中。從水輪起。復高六十八千踰膳那。舍
利子。如前所説。過是算數三千大千世界。大
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説法教化衆生。
其佛壽量三十倶胝歳。有三十倶胝那庾多
大聲聞衆。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乃至心得自在到於彼岸。有百倶胝大菩薩
衆。皆是已得住菩薩藏者。解決定義宣説多
聞甚深法海者。善修空無相無願。勝行之者。
佛住千歳之後。入大涅盤。佛涅盤後正法住
世經百千歳。其後所得如來舍利。廣大流
布。如我今時涅盤之後。舍利流布亦復如是。
舍利子。如來無礙聖智最上無量。如來智風
曼拏羅廣大圓滿。諸佛刹土亦悉圓滿。舍利
子。上方有世界。今無佛出世。彼有千縁覺衆。
現住教化衆生。於彼種植善根智所攝故。舍
利子。智所攝故如來不獨了知。上方殑伽沙
數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在説法者。所有
十方無量不可數不思議無等比。如來應供
正等正覺。現住説法者而悉能知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世尊。修菩薩行
者。植何等善根。而能圓具如來應供正等正
覺如是無障礙智。佛言。舍利子修菩薩行者。
若能善調伏心。起尊重想。從法出生聖妙藥
想。大珍寶想。極難得想。勝善根想。如所説
想。極尊重想。攝受正法想。應當如是勤勇修
進。舍利子。如來廣多勝智。最上最勝無所斷
智。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比不可説。於一彈
指頃。所有十方殑伽沙數諸佛刹土。若來若
去若行若住。悉得解脱。舍利子。我所得解脱
從聞持故速得解脱。極解脱者謂善解脱。何
所解脱。謂解脱一切苦故。舍利子。若人聞是
所説起尊重心。是人於所聞間。即能發生清
淨信心。如聞所住常得不離諸佛正法。隨何
等相名句文義。此等正法即能受持。以此善
根殊勝力故即得四種勝慧之法。何等爲四
一者獲得大慧。二者以勝慧故。而得見佛親
近攝受。三者以勝慧故淨信出家。四者以勝
慧故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此是四
種勝慧之法
又復獲得四種無礙之法。何等爲四。一者得
生人中而無障礙。二者値佛出世親近信奉
而無障礙。三者淨信出家而無障礙。四者成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而無障礙。如是
四種無礙之法
又復獲得四聖分法。何等爲四。一者得轉輪
王具勝金輪。二者得大梵王統於梵世。三者
得帝釋天主。四者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果。而得圓滿了知神通境界天上人間得
眞實眼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一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
第二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五
爾時世尊。説是義已。復増教示諸大菩薩摩
訶薩衆。説伽陀曰
    應觀世間能救護 一切有情最勝因
    諸無邊智悉了知 獲得涅盤無量樂
    往來殊勝獲妙果 永斷世間諸苦因
    遍善調伏生天中 刹那遠離諸惡趣
    我今速得見諸佛 遠離一切苦難因
    世間伏藏無有邊 隨意自在悉獲得
    一切資財與珍寶 隨念應現於世間
    八功徳水亦復然 河沙池沼悉澄湛
    免離種種醜陋因 一切不生諸苦惱
    聾盲癩病等因縁 善調伏者獲妙果
    所有世間諸患者 若完若缺衆生類
    背傴&T029039;躄矬陋形 諸染著故悉減沒
    遠離一切異類相 當獲最上殊勝報
    面貌具足悉圓美 善調伏者得妙果
    色相端嚴大名稱 諸天咸來伸供養
    八部皆生恭敬心 一切有情亦如是
復次善調伏者得此果利。除滅一切諸惡趣
已。然後得生諸天界中。速疾成就大菩提果。
善調伏者得此果利。善解一切諸有情心。善
能通達諸有情行。行七歩已。於諸世間發大
音聲。於諸識中獲大智慧最勝解脱。皆得成
就最上智慧。與諸有情皆悉明了。於智慧中
善能安立。最勝智慧皆悉清淨。於諸佛所皆
悉成就。於諸體性智慧明了。於自他中皆悉
成就。若諸有情具智慧力。於諸作用皆悉成
就。善能如是宣説此義。少欲有情悉無願力。
多貪有情皆悉迷著。罪業因縁皆悉増上。積
集惡業無量無邊。於諸正法不能信受。若有
有情諸少欲者。於正法中不生尊重。於諸有
情不生恭敬極瞋恚相生染汚心。自謂已得
阿羅漢果。所有世間衰老病者諸大苦惱悉
集其身。彼人獲得如是果報。所有一切諸不
善相。虚受應供諸飮食等。作不善業當墮地
獄。不能持彼清淨戒行。何況復得阿羅漢果。
若生信解造諸塔廟。發恭敬心得生善處。如
是持戒修行業已。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求
趣大乘正法藏者。應當親近諸軌範師。而常
獲得無量善法。如是如是稱讃功徳。皆悉獲
得諸善果報。然後轉増無量無邊不可思不
可量不可數無邊功徳。如是成已。舍利子。菩
薩摩訶薩。安住菩薩藏者。得善調伏清淨戒
行圓滿具足。諸菩薩行皆悉成辦。云何名爲
戒行清淨悉得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
十種行相。何等爲十。一者一切有情於菩薩
所不生嬈害。二者菩薩於諸有情所有財寶
不生貪著。三者菩薩遠離一切諸有眷屬。四
者菩薩於諸有情不生欺誑。五者菩薩於諸
有情及自眷屬。不起離間諸惡語言。六者菩
薩於無量劫。以柔軟語化利有情。七者菩薩
於諸有情不發綺語。八者菩薩於諸有情資
生之具不生貪愛。九者菩薩於諸有情不生
瞋恚。所有誹謗皆能忍受。十者菩薩遠離邪
見。亦不歸依諸天趣故。舍利子。此十種法。皆
是菩薩摩訶薩清淨戒行具足之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清淨戒
行。何等爲十。一者菩薩於諸戒行堅持不破。
不被無明之所侵嬈。二者菩薩堅持戒行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