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No. 0316_ 法護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行以觀心行時。安住神通。得彼神通於一
心中。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知已隨
其本性而爲説法。又復安住大悲。得彼大悲
而能化度一切有情。無有疲倦。於此觀行加
持是心。無盡無滅。設復入生死際斷諸繋縛。
而於此心念智不起。超諸行法。一切聲聞辟
支佛所不能及。而得安住。是心乃至圓滿一
切佛法。是心於刹那頃。能與勝慧平等相應。
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以心觀心念處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五
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以法觀法念處。謂
諸菩薩以聖慧眼得見諸法。於中入解。乃至
菩提道場。觀諸法性。如微塵許悉無所見。若
空解脱即無相解脱。無願解脱。不起解脱。無
生解脱。無作解脱。無性解脱。縁生解脱。而諸
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觀。云何名法。謂無我
無人義。無衆生義無壽者義。是名爲法。
云何非法。謂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常見
斷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又舍利子。此法非
法。即攝一切法及非法。所以者何。謂空無相
無願三解脱門。遍能了知。即是諸法。於我見
等深心繋著。即諸非法。是故菩薩修法觀時。
最極微量悉無所見。於解脱法及菩提道。悉
皆出離得無障礙。於諸有情不起愛見大悲
之想。彼無煩惱及隨煩惱。所以者何。如其
了義平等入解。人法倶空。無有煩惱之所積
集。而能覺悟彼煩惱自性即菩提性。此菩提
自性即煩惱性。如是念處諸法平等。猶如虚
空。又諸菩薩修法觀時。於諸佛法而能對治。
觀諸有情盡彼生智。證彼無爲離無生智。於
無生際無所棄捨。如是通達法觀念處。即得
安住一切法念。於一切聲聞辟支佛法。不起
愛樂。決定安住諸佛念處。常不忘失。及無癡
迷。乃至最後邊際法觀念處。能説無量不共
境界。平等入解一切佛法。令諸有情心生歡
憙。一切魔法自然知解。此説是名以法觀
法念處。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
蜜多。獲得如是四種念處善巧。云何諸菩薩
菩提分善巧。菩提分法此有七種。何等爲七。
一者念菩提分。二者擇法菩提分。三者精進
菩提分。四者樂菩提分。五者適悦菩提分。六
者三摩地菩提分。七者捨菩提分。是名爲七。
云何念菩提分。謂念所悟法。觀察分別條析
揀擇。及與開解。又應念彼法自體相。隨順覺
悟。如諸法空隨念了知。此説是名念菩提分。
云何擇法菩提分。謂於八萬四千法總聚中。
以智思擇。如法擇已。彼是了義即是了義。彼
非了義即非了義。彼是世俗即是世俗。彼是
勝義即是勝義。彼是祕密即是祕密。彼是決
定即是決定。如其思擇。此説是名擇法菩提
分。云何精進菩提分。謂於法思擇捨離知解。
樂修禪定寂靜輕安。應當以懃勇力摧伏彼
執。於菩提道樂欲不退。不捨重擔。此説是
名精進菩提分。云何樂菩提分。謂樂聞法音。
其心清淨不生疲厭。離諸攀縁及煩惱縛。志
誠渇仰。乃至身毛喜竪得大法樂。此説是名
樂菩提分。云何適悦菩提分。謂於三摩地。離
諸障礙惛掉等性。令彼身心倶獲輕安。此説
是名適悦菩提分。云何三摩地菩提分。謂於
引心。了諸法智安住甚深。觀諸法性悉皆
平等。此説是名三摩地菩提分。云何捨菩提
分。謂於憂喜分法心無所動。於世間法亦不
増減。隨順聖道。於自他共無住無動及無損
惱。此説是名捨菩提分。舍利子。諸菩薩摩訶
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七種菩提分
善巧。云何諸菩薩聖道善巧。此有八種。何等
爲八。一者正見。二者正分別。三者正語。四者
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
定。是名爲八。云何正見。謂於是見超諸世間。
不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之所發生。亦不
從常見斷見有見無見善不善見乃至涅槃見
之所發生。是名正見。云何正分別。謂分別貪
癡等及諸煩惱。令不發起。分別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見。令得安住。是名正分別。云何正
語。謂於自他善友。言無彼此。具足相應入平
等道。是名正語。云何正業。謂於黒業報使無
造作。令彼盡盡。於白業報自類和合。令善純
熟。是名正業。云何正命。謂聖族弟子。荷負重
*擔爲聖道故。増長圓滿資養身命。不以雜
亂欺誑惡求多求。他所得利不生悔惱。於自
利養。隨其所得不生憙樂。是名正命。云何
正勤。謂於邪行貪瞋癡等及隨煩惱。不起勤
勇。入聖諦道趣涅槃果。而能隨順起大勤勇。
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謂於是念安住正道。離
諸諂曲輪迴過失。乃至見涅槃道。於如是念
亦當遠離。而於聖道無有迷亂。是名正念。云
何正定。謂正達平等即諸法平等安住等持
於彼正達而能超越。又復菩薩安住等持。能
令解脱一切有情。於前正達亦能超越。是名
正定。又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爲諸菩薩於八
聖道。平等開示無盡聖道。舍利子。菩薩摩訶
薩於聖道善巧。應當修習助道之法。云何助
道。謂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名助道。云何
奢摩他。謂令心泊。寂靜極靜至極寂靜。
攝護諸根不動不搖。無有高下。口唯愼密亦
無諂詐。心一境性。遠離憒閙及諸險難。樂處
空閑。於其身命清淨調適。威儀道行而常謹
密。乃至具足資養。知時知分及知數量。設聞
誹謗亦應安忍。轉復深心常樂宴坐。是故定
分作意。於慈悲喜捨。以方便無礙安住修觀。
從初禪定乃至第八禪定。於奢摩他。應先修
習我説。於此復有無量奢摩他行。於是行中
亦當隨順。是名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謂於
智慧分觀諸法空。無有我人衆生壽者。觀彼
五蘊猶如幻化。觀十八界即法界性。觀十二
處如空聚落。觀眼等根隨境別轉。觀諸縁起
不相違背。觀衆生見畢竟遠離。又復觀因必
招果報。觀果如現前證得。觀諸正達轉復超
越。又毘鉢舍那者。謂於諸法如空所見。無相
無願而無別異。觀無有因無起滅處。見無所
得得無所觀。於無所觀。更復諦察觀無所
觀。知能觀者亦復如是。如是觀者即如實觀。
於如實觀。而能獲得眞實善巧毘鉢舍那。是
諸菩薩。於此行中而無墮落。於諸善根亦無
住著。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
蜜多獲得如是助道之法。又諸菩薩。於正道
善巧有四種相。何等爲四。一者未生罪業諸
不善法。欲令不起。二者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欲令除斷。三者未生善法。欲令發起。四者已
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壞。修諸觀行使無
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向來所説諸不善
法。欲令不起。深心作意悉是増語。發精進心
攝受正願。深心觀察亦復増語。所以者何。謂
法無合集深心解脱。是名善法。云何名不善
法。謂於戒定慧有所對治。云何於戒對治。謂
於戒名字及所作法。毀犯墮落。云何於定對
治。謂於三摩地蘊起散亂心。破壞聖行。云何
於慧對治。謂於所有法數數起見。作諸礙解。
於勝慧蘊有所趣向。損壞無見。是名於戒定
慧有所對治。向來所説。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如是行相深心作意。欲令除斷。發精進心攝
受正願。此不善法以心覆護。不應開示。一切
善法心常集行。於所對治貪瞋癡等。悉應了
知因攀縁生。以不淨觀對除貪欲。以慈悲觀
對除瞋恚。以縁生觀對除癡闇。淨諸煩惱斯
爲解脱。又復所有不應普斷。於一切法而生
觀察。此説是名初二正斷。又如是説。未生善
法欲令發起。發精進心攝受正願。此有無量。
所以者何。謂諸菩薩植諸善本。精進樂欲攝
受勝行。如是積集無量善法。此説是名第三
正斷。又正斷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
壞。使無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若以此善
根*迴向菩提。則是増語。所以者何。無有菩
提可*迴向故。於此善根則無破壞。何以故。
如其發心不出三界故。若出三界。於此善根
即應盡盡。所以者何。如其發心出三界故。若
不出三界。而能*迴向一切智智。於此善根則
無有盡。此説是名第四正斷。舍利子。是爲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得四種正
道善巧
復次諸菩薩於正道善巧。有五種相。何等爲
五。一者信根。二者精進根。三者念根。四者三
摩地根。五者勝慧根。云何信根。信有四法。何
等爲四。謂起正見。信有世間及輪*迴行。獲
彼業報而爲對治。由彼命根不造罪業。信菩
薩行如彼修行。資身之具不生樂著。於甚深
勝義及諸了義。發生正解。於有情行。信一切
法空無相相。於諸見造作。不樂信解。於諸佛
法力無畏等。聞已離諸愛著。及餘言説彼諸
佛法。悉皆積集。此説是名信根。云何精進根。
謂信是法發起精進。此説是名精進根。由此
精進積集諸法。於其念根無所破壞。是名念
根。由此念根無所破壞。而於諸法三摩地根。
*唯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根。由此三摩地根
*唯一境性。以彼慧根觀察諸法。而能了知。
是名慧根。如是於此五根積集繋屬。即得圓
滿一切佛法。至授記地。譬如外五神通不受
胎藏。乃至獲得出離界女等根。如諸佛世尊
及諸菩薩。於此五根而得成就。此説是名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五種正道善
巧。舍利子。又菩薩正道有五種相。何等爲
五。一者信力。二者精進力。三者念力。四者三
摩地力。五者勝慧力。云何信力。謂於法信解。
設魔波旬化作佛身。而來親近爲説別法。以
信力故。於此正法。一塵沙數莫能破壞。以智
伺察悉爲除斷。又魔所説此非佛法。於四大
種及諸業報。顛倒積集。而諸菩薩以信解力。
深心伺察皆不信受。此説是名菩薩信力。云
何菩薩精進力。謂能發起勇猛精進。入解善
法。在在處處得堅固力。若天若人彼所有力。
乃至菩薩所住之處。無能傾動。是名菩薩精
進力。云何菩薩念力。謂於法念處其心安住。
彼彼煩惱不能嬈亂。以念力故破諸煩惱。而
復得此清淨正念。是名菩薩念力。云何菩薩
三摩地力。謂獨處閑靜離諸憒閙。一切語言
音聲悉皆遠離。無有攀縁對治。名最初禪定。
於善尋伺得無障礙。名第二禪定。於喜樂行
得無障礙。名第三禪定。於攝受正法化度有
情。得無棄捨無有障礙。名第四禪定。於四禪
行。彼對治法不能破壞。於彼定處亦不遠離。
於三摩地不生愛著。是名菩薩三摩地力。云
何菩薩勝慧力。謂於刹那。而能了知世出世
法。於如是智無能破壞。一切工巧。乃至世間
種種技藝。若近若遠難作能作。而諸菩薩現
前獲得出世間法。謂智慧高顯勝諸世間。一
切天人阿脩羅等。無能破壞。是名菩薩勝慧
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
得如是五種正道善巧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八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六
復次舍利子。略説菩薩一種聖道。謂是菩薩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單己無二。以自勇
猛大精進力。深心攝受。不藉他縁及他開示。
而自成辦極大力用。能被如是堅固甲胄。而
諸有情難得能得。諸新發意住菩薩乘。未得
今得。又復一切難施能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勝慧。亦復如是。又於波羅蜜多無能建立
者。而是菩薩。於諸波羅蜜多悉能建立。以要
言之。乃至廣大覺悟種諸善根。無能及者。於
是法行單己無二。詣菩提場坐金剛座。摧伏
魔力。一刹那頃勝慧相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果。決定平等無復退轉。舍利子。是名
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菩薩聖道
善巧
云何菩薩縁生善巧。謂此菩薩於晝夜中。獨
處宴坐發善尋伺。蘊由何起當由何力。謂由
如是不如理作意。發生無明。無明縁行。行縁
識。識縁名色。名色縁六入。六入縁觸。觸縁
受。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縁生。生縁老
死憂悲苦惱。及隨煩惱方便集起。又復由如
是法。無體無作及無主宰。謂善因惡因無記
因。一切縁生。又諸有情各有分量。謂根因増
上根因業因果因。有無邊際究竟等因。一切
集生而皆了知。此説是名縁生善巧。又復蘊
滅。當云何滅。謂不如理作意滅。則無明滅。無
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
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
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於此中
得如是智。又縁生善巧者。謂一切法繋屬因
縁之所和合。即能加持。無我無人無衆生無
壽者。於如是等得無計度。而諸菩薩於此縁
生。復能建立一切佛法及菩提相。於有盡滅
應妙觀察。於無盡滅攝化有情。舍利子菩薩
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縁生善

云何菩薩一切法善巧。一切法者。謂有爲無
爲。而諸菩薩於有爲無爲善巧。應如是知。有
爲善巧者。謂身語意所有善行。觀察有爲菩
提向一切智。是名有爲善巧。又有爲善巧者。
謂積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波羅蜜
多。若復於勝慧波羅蜜多得無爲智。於五波
羅蜜多亦無棄捨。善求一切波羅蜜多。信解
無漏菩提向一切智。是名無爲善巧。又有爲
善巧者。謂於有情行四攝事無所對遣。雖復
攝受有情。而實攝受無我無人。於攝事善巧
亦無所取。信解無爲菩提向一切智。是名無
爲善巧。又復有爲善巧者。謂斷諸行相續繋
縛。即斷輪回及煩惱縛。於菩提相。有所任持
相續繋縛。微細方分而不集行。此説是名有
爲善巧。若復於空無相無願。以智伺察善解
諸法因縁。修菩提行而不取證無爲。是名無
爲善巧。又復雖行三界。而不爲三界煩惱之
所繋著。是名有爲善巧。若以智了知出離三
界。而不離三界。亦無墮落。是名無爲善巧。若
説一切法善巧。即一切智悉是増語。若於一
切智。通達圓滿無所損減。説此勝慧善巧。是
即名爲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
安住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勝慧分。獲得如
是十種善巧
佛告舍利子。云何勝慧。云何波羅蜜多。勝慧
者。謂觀察了知善不善法。是名勝慧。分別無
量如實法門。是名勝慧。通達諸見得無礙法。
是名勝慧。安住一切正願。而實捨諸願求。是
名勝慧。離諸熱惱而得輕安。是名勝慧。斷諸
攀縁得大法樂。是名勝慧。隨義觀察。是名勝
慧。得住一切菩提分法。是名勝慧。於相無相
如實了知。是名勝慧。以智照解諸法體性。是
名勝慧。超諸險難獲無障礙。是名勝慧。攝受
正達。是名勝慧。於諸善法使得清淨。是名勝
慧。斷煩惱習。是名勝慧。由先修證一切善法。
是名勝慧於自然生等。而起覺悟引導遠離。
是名勝慧。不著三界。是名勝慧。於諸聖願相
續不斷。是名勝慧。以諸無相伏除遍計。對治
清淨。是名勝慧。離諸闇鈍。成就一切相應
行地。是名勝慧。於一切智智住光明道。是名
勝慧。於無明闇蔽作諸明眼。是名勝慧。如是
信解得無漏眼根。是名勝慧。於眼境道超諸
勝義。是名勝慧。眞實出離不動調伏。是名勝
慧。照智慧門無有窮盡。是名勝慧。遍一切處
無有相違。是名勝慧。於解脱道而常高顯。是
名勝慧。離諸煩惱及障礙法。悉不共住。是名
勝慧。舍利子。諸菩薩以如是勝慧。而能入
解一切有情心之所趣。業行差別諸塵勞門。
乃至以如是慧。於執持門。而能遍知一切聲
聞辟支佛三藐三佛陀。此説是名勝慧。而諸
菩薩。於是句義一切當學。又舍利子。波羅蜜
多者。謂是勝慧了知一切善不善法。名波羅
蜜多。以要言之。乃至於是句義一切當學。名
波羅蜜多。又復於菩薩行殊勝圓滿。名波羅
蜜多。一切智智圓滿。名波羅蜜多。於有爲無
爲法悉無所著。名波羅蜜多。爲令覺悟輪回
過失。名波羅蜜多。普能顯示無盡法藏。名波
羅蜜多。離諸攀縁解脱圓滿。名波羅蜜多。於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普令覺悟。名
波羅蜜多。究竟善巧。於有情界引導一切。爲
令圓滿無生法忍。至不退地。名波羅蜜多。圓
滿佛刹化度有情。至菩提場除諸魔怨。獲得
圓滿一切佛法。名波羅蜜多。又能如是建立
大乘菩薩藏正法。名波羅蜜多。舍利子。而諸
菩薩於正法藏。如是學已得至彼岸。是故於
此大乘一切波羅蜜多。當如是學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菩薩藏正
法。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爲他人説。而能獲得
十種稱讃功徳。何等爲十。一者過是生已。而
得通達一切事業。二者得生聖族。三者具大
名稱。四者所説言辭人喜信受。五者得大
富饒。六者人天愛敬。七者獲轉輪王。八者得
生梵世。九者梵本
元闕
十者遍一切處。得菩提心
無有退失。又復獲得十種稱讃功徳。何等爲
十。一者與尼乾陀等。得不共住。二者不起我
見。三者不起人見。四者不起衆生見。五者不
起壽者見。六者不起常見。七者不起斷見。八
者捨諸玩好。九者發淨信心常樂出家。十者
於名句文速得悟入。又復獲得十種稱讃功
徳。何等爲十。一者正念。二者聰利。三者總
持。四者勝慧。五者刹那具足。六者得宿住念。
七者性少貪欲。八者性少瞋恚。九者性少愚
癡。十者不爲熾然三毒之所燒煮。又復獲得
十種稱讃功徳。何等爲十。一者希有勝慧。
二者輕捷勝慧。三者猛利勝慧。四者極迅速
勝慧。五者廣大勝慧。六者甚深勝慧。七者決
擇勝慧。八者無礙勝慧。九者現前得見如來。
能以伽陀歌詠讃歎。十者復與如來深心問
答。又復獲得十種稱讃功徳。何等爲十。一者
謂能將護諸惡知識。二者解諸魔縛。三者破
諸魔軍。四者斷諸惑染。五者於諸行中除伏
憍慢。六者趣諸善道。七者向涅槃門。八者布
施受施超諸輪轉。九者於菩薩道一切隨學。
十者隨順諸佛一切教勅。舍利子。於菩薩藏
正法。應當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爲他人説。悉
獲如是稱讃功徳。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説
伽陀曰
    諸有大智者 善了文句義
    持此經中王 獲無量勝慧
    彼比丘法師 常行是法施
    持此經中王 最勝生歡喜
    爲諸聽法者 宣説如是法
    持此經中王 獲歎美功徳
    得是勝慧已 於法無損減
    復於勝念力 能演無上句
    善説法要者 常讃佛教*勅
    持此經中王 多聞常具足
    聞已受持者 不著於文字
    隨義常觀察 増長佛智慧
    由智慧無邊 深達勝義諦
    宣布詣十方 聞是獲稱讃
    又令貪恚癡 由斯皆漸少
    最上清淨心 聞是獲稱讃
    受用資具中 稱量如實義
    曉了非眞實 捨家求解脱
    樂住空閑處 聞法常無厭
    諮問世尊所 法施無有悋
    令智慧増長 清白無減失
爾時世尊。説是偈已。告舍利子。此諸菩薩於
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應當勇猛以四攝事。於
長夜中攝受有情。何等爲四。所謂布施愛語
利行同事。是名四種。云何布施。謂財施法施
及無畏施。云何愛語。謂於聞法者出柔順語。
云何利行。謂於自他意樂圓滿。云何同事。謂
於是智起功徳想。攝受有情安住是法。又布
施者。謂於一切來求丐者意極清淨。愛語
者。斷諸合集。利行者。使無退屈。同事者。迴
向大乘。又布施者。隨轉大慈心無遺惜。愛語
者。隨心喜捨。利行者。爲諸有情身心勇悍被
大甲冑。同事者。心捨高下向一切智。又布施
者。如法追求捨諸資具。愛語者。導以正法。利
行者。自利利他悉起平等。同事者。利諸有情。
咸共發起一切智心。又布施者。自捨一切若
内外法。愛語者。於諸法行功徳智慧善權稱
讃。利行者。棄自所利隨轉利他。同事者。成熟
菩提。譬彼掌中菴摩勒果。普施一切得無怯

復次舍利子。法施者。謂如其所聞爲他人説。
愛語者。謂正開示無所*希望。利行者。爲他
演説不生疲厭。同事者。於一切智。樂甚深法
心無棄捨。又法施者。於來聽法者説無散亂。
愛語者。遠至他方演説諸法。利行者。爲法義
故於諸法師。以飮食衣服臥具醫藥。乃至以
身覆護一切給侍。同事者。爲令薫習安住種
性。又法施者。於諸施中無有過上。愛語者。分
別義利。利行者。謂隨於義不隨文句。同事者。
爲令圓滿一切佛法。又布施者。是即布施波
羅蜜多。愛語者。是即持戒忍辱波羅蜜多。利
行者。是即精進波羅蜜多。同事者。是即禪定
勝慧波羅蜜多。又布施者。是即最初發心菩
薩。愛語者。是即行勝解行菩薩。利行者。是即
不退轉地菩薩。同事者是即一生補處菩薩。
又布施者。是即住菩提根。愛語者。是即長菩
提芽。利行者。是即開菩提花。同事者。是即結
菩提果
舍利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長夜中。以四
攝事攝受有情。於菩提行諸波羅蜜多而能
隨轉。於此復有無量無邊諸攝事等
爾時佛告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
覺。爲精進行太子。於菩提道悉正開示。及過
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所稱讃。時精進行
太子。於彼佛所。得聞如是菩提正道。及聞三
世諸佛世尊之所稱讃。快得善利發大歡喜。
復於彼佛及諸大聲聞衆。於九十九倶胝歳。
以飮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恭敬尊重讃歎。
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即時與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八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九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七
爾時佛告舍利子。汝等勿謂精進行太子得
授記已。起於異見而生疑惑。所以者何。是精
進行太子。已於過去九十九倶胝歳。親近供
養尊重讃歎。大蘊如來及聲聞衆。亦以飮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