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寶積經 (No. 0310_ 菩提流志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世法所經遊行不犯諸惡。於諸世事而無
所著。奉行諸徳。是族姓子。修諸神足微妙巍
巍。持行如是不失神足。常與其倶至成佛道。
是爲菩薩神足淨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七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八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之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五根淨行。不受諸法
而修道義。是爲信根願度彼岸。不須御人爲
精進根。不捨道意爲一切故。是爲意根。執
御大哀欲濟危厄。是爲定根。若能奉受一切
諸法而修寂寞。是智慧根。又族姓子。篤信一
切諸佛之法。順從道跡。是爲信根。奉諸佛法
未曾懈倦。是精進根。念諸佛法。聖義存心
未曾忘捨。是爲*意根。修習佛定初不懈廢。
是爲定根。能除一切衆生疑結。無所念願。
是爲慧根。又慕佛道不懷猶豫。是爲信根。
其性調柔。順修精進無有退還。是精進根。勸
助徳本長而無損。是爲*意根。等演光明照於
衆生。救脱憒亂。是爲定根。分別一切人之原
本而爲説法。是爲慧根。超越一切諸所罣
礙。而無所著。是爲信根。解衆生結令無諸
縛。是精進根。志所奉行而無所著。獨歩三界
卓然有異。是爲*意根。知諸罣礙因縁所由。
是爲定根。了諸著猗智靡不達。是爲慧根。又
使所遵而無所惑。是爲信根。化人不惑。捨於
非時常懷悦豫。是精進根。所從法教常行清
澄。微妙之法不迷衆穢。不忘道義日日増修。
是爲意根。其心清淨奉行平等。而以正受聖
慧均平而得度矣。是爲定根。若於法界了無
所礙。去諸非時住解明法。是智慧根。滅除一
切諸非善本。修行衆徳。是爲信根。遵諸善本
順從經典。是精進根。積累衆善不違失法。是
爲意根。定意歡悦不貪樂安。分別衆生諸徳
之本。是爲定根。奉行衆善從其方便。等修道
法。是爲慧根。又信勤修捨諸懈廢。意無所求
無所忘失。將護定意令不迷惑。奉行智慧開
化愚癡。又行信者棄捐邪法。行精進者放捨
吾我。其心專一度於貪身。以能行定。裂壞諸
網六十二見。其慧智者。蠲除一切猗著恩
愛。是族姓子。菩薩所修五根淨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行五力淨。若計於此
能立五根。奉行不捨降棄四魔。不從聲聞縁
覺之乘。從於大乘未曾退還。消衆愛欲塵勞
之穢。其願堅固心得自在。志存勇猛。其身康
寧強而有勢。諸根澹泊不壞篤信。是族姓子。
名曰信力。所不當作而不爲之。制御其性而
令均調。是精進力。所當修者而皆行之。其意
勢強。是爲意力。所造道業未曾忘失。以度
一切。是爲定力。不爲色聲香味細滑衆念所
危。超度一切猶豫衆結。意之所住。是爲慧力。
又信力者。不從他教而有所受。精進力者。所
當執持而不忘捨。其意力者。逮得總持不
道意。其定力者。説法平等不從偏黨。其慧力
者。決諸狐疑。解散衆生結網之縛。又信力
者。則能具足誠信之勢。精進力者。解脱堅強
未度者。其意力者。具足解慧度知見力。
其定力者。具足究竟志性之力。其慧力者。具
足一切衆行之原。又信力者。能制慳貪垢穢
之難。精進力者。皆能放捨一切所有。其意力
者。所顯徳本勸助道心。其定力者。等心遵行
捨諸所求。其慧力者。諸可修行未曾望報。
又信力者。釋除一切毀戒之聚。精進力者。慇
懃修禁未曾違失。其意力者。具足道心令不
闕漏。其定力者。輒得歸趣仁和之地。其慧力
者。於諸所行皆斷生死。又信力者。離於諍訟
瞋恚之本。精進力者。正念所行遵修忍辱。其
意力者。具足道行亦不毀法。其定力者。先自
制心令不放逸。擁護一切衆生之類。其慧力
者。不計吾我亦無人想。又信力者。棄捐懈怠
衆穢塵垢。精進力者。皆得超度一切因縁。不
爲惡事之所見迷。其意力者。修行於道而令
具足。其定力者。身得休息能諧降魔。其慧力
者。於諸所作無不作。又信力者。消化諸垢
衆邪之行。精進力者。合會衆生而開化之。其
意力者。常一其志而勸助之。其定力者。常行
靜寂未曾憒亂。其慧力者。曉了諸人所行之
法。又信力者。棄於諸見所識衆垢。精進力
者。常勤修行求於博聞。其意力者。嚴淨思念
所行如應其。定力者。心無所生乃能逮得。其
慧力者。精學堪任令致成就。又信力者。常得
至誠七財之貨。精進力者。曉了分別致七覺
意。其意力者。心常整齊未曾憒亂。其定力者。
則致超度七識之住。其慧力者。過於八邪而
無著也。無能破壞心常清淨。是爲信力。奉行
清淨而不退還。無淨不淨。無應不應。是精進
力。清淨其意合集群類道品之法。無意無念。
是爲意力。其心精進修於寂寞。乃爲正受。是
爲定力。若能清淨。不爲諸見之所迷惑。奉諸
徳本。是爲慧力。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五力
清淨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七覺品淨。彼以發顯。
*意覺品者。而得自在不*共道慧。法覺品
者。觀察所行。則隨應時而無所著。精進覺
品。所勤修行至無罣礙。歡悦覺品者。心成無
所樂。信覺品者。身意休息得至究竟。定覺品
者。離於志味而得達至。觀覺品者。所可造業
而悉成辦。又求道心。亦無所得亦無所失。是
意覺品。若將護法精進日新。是法覺品。開化
衆生不以厭倦。是精進覺品。設樂法樂慇懃
思議。是悦覺品。若化人民。滅除塵勞建立於
道。是信覺品。若住等意心不懷亂。是定覺
品。若能察行聖賢之慧。建立衆人。是觀覺品。
無憂不念若如師子。過於聲聞縁覺之乘。是
意覺品。一切諸法皆悉清淨。曉了此者。是法
覺品。其行清淨。護身口意而無所犯。是精進
覺品。淨無所著離於危害。是悦覺品。嚴修所
行。所當爲者而悉成辦。是信覺品。未曾順從
世之同塵。平等色像。是定覺品。未曾住於二
法之行。離於漂流。常見將護救於衆生。是
觀覺品
佛告族姓子。所以名曰覺品者何。了了曉諸
法靡所不達。分別稱量識知所趣。解其威儀
禮節所歸。開化衆生。彼所住處。己身勤修廣
行道義。除去結縛諸所拘綴。是意覺品。斯則
爲是賢聖之行。非是愚夫所修。説其聖行非
魔所行。非是貢高自大所行。聖賢行者此則
非是。外道異學之所及逮。賢聖所行。不行色
聲香味細滑之法。賢聖行者。則無衆想因縁
之著。賢聖行者。便無選擇處所方面。有所忘
失。賢聖行者。無心意識念言之行。賢聖行者。
離於見聞念知識法。賢聖行者。無有泥洹造
念思想。於一切法無所行者。是賢聖行。修於
經典。一切無有應與不應念與不念。亦無他
想。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悉無所住。不慕尊處
所。是賢者行。於一切法而不錯亂。順行正
義各令得所。是賢聖行。於一切法未曾諍訟。
和同止住。是賢聖行。奉行諸法無諸法想。不
失道意。是賢聖行。此族姓子。修七覺品聖賢
淨之行。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修八道法清
淨之行。所謂八道行者。一曰正見。何謂正見。
若能奉行一切諸法。於我不我不住空觀。所
以者何。察身吾我等無差特。亦復不住觀身
人空。所以者何。身人及空亦復等耳。亦復不
住觀人壽命與空別也。所以者何。人壽命空
觀心平等。亦復不觀所有生死。離於終始空
無之義。所以者何。所有生死及終始患。所見
空者悉亦等耳。不住觀空斷滅常見。有吾有
我。所以者何斷滅常見悉亦等矣。亦不計身
及所觀空。亦不住此。所以者何。身吾我空悉
亦等耳。亦復不住見佛法衆觀空之行。所以
者何。見佛法衆及所觀空。悉亦等矣。是族
姓子。有彼此見觀至滅度。是爲正見見佛法
衆。其邪見者不離顛倒也。若於諸見無所想
念。上妙中間。是謂正見。所以者何。如彼等觀
則亦無邪。以何爲見。其見者當觀平等。見
凡夫法以爲卑賤。所學法者以爲尊高。如是
觀者則爲邪觀。見凡夫法穢行未消。菩薩
法者無有塵勞。如是觀者則爲邪見。見凡夫
法以爲是漏。無所學法以爲無漏。如是觀者
則爲邪見。見凡夫法有求衣食。縁覺之法不
望供養。如是觀者則爲邪見。見有小意有所
悕望。菩薩之意無所悕望。如是觀者則爲邪
見見凡夫法以爲放逸。菩薩之法以爲無欲。
如是觀者則爲邪見。見凡夫法悉有爲事。佛
之正法是無爲道。如是觀者則爲邪見
佛告族姓子。有能察凡夫法。一切法皆本淨。
其學法亦本淨。觀諸法悉自然乃爲正見也。
凡夫法所學法亦空。了學法空。乃爲正見。
凡夫法者等於因縁。曉了如此縁覺之法。因
縁亦等。乃爲正見。凡夫法者則爲靜默。菩薩
之法亦爲澹泊。乃爲正見。凡夫之法無所成
就。諸佛之法亦無究竟。乃爲正見。其正見
者。心不入二不見二者。人亦無二不見吾我。
則爲正見。無若干見。不以若干爲異見者。爲
平等觀。則不想念。一切諸法有上中下。於一
切法無所想見。乃爲正見。其正見者。無若干
見亦無所見。無所見者乃爲正見。所可察者
無有形色。以見諸法無形色者。乃爲正見。是
族姓子。觀一切法曉如是者。斯乃名曰班宣
法律。説是語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佛告寶髻菩薩。所謂正念。蠲除諸念與不念
倶。合集寂然。而觀智徳至澹泊法。曉了所觀
見於諸法。所念信者。何謂爲法。何謂非法。解
知諸法各各別異。不相親近。以曉了是不念
平等。況于信邪未之有也。於一切念無念不
念。無所復思無應不應。是爲正念。佛告族
姓子。所謂正言。其所説者不自見身。不見他
人不著彼我。不危己身亦不危他。是謂正言。
又正言者。等解諸法。知一切法至於滅盡。知
一切法歸賢聖法及與解脱。是謂正言。奉行
慈心重加愍哀。親仇無別。正言亦空等演諸
法。無相不願悉無所作。不生不起。諸法言
等。一切諸法無常苦空非身之教。其正言者。
一切諸法無人壽命。等説諸法從意縁起。如
其所種各得其實。菩薩等示衆生宣其經法。
令行佛道。其正言淨。則爲一切十方諸佛之
所擁護。是爲正言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業。消化一切諸所造業。
未曾復作諸所原基。所修業者滅衆苦惱。諸
可常業悉令立虚。不興邪業。離於塵勞無有
穢濁。是謂正業。若有菩薩。曉了此業及與諸
法。於諸善本而無所造。以修徳行。是謂無作
則爲造行。爲虚無要空虚之宅。是謂菩薩行
尊道爲正業
佛告族姓子。所謂正命。不計有我不計有人。
是謂正命。其正命者。亦不積聚一切塵勞。菩
薩正命。則能淨修衆生志性。已淨志性不自
計身。亦無壽命等。爲彼我及與法故。行清淨
義。是謂正命。佛告族姓子。所謂正便。於此不
爲非法之事。心不捨徳。所作方便安無怯弱。
修於正行淳淑近之。是謂正便。其正便者不
爲邪便。所作方便如其所言。不計諸法等
不等。無作不作。如諸法住。順其所行而設方
便。計如此法。諸佛之法亦復如是。如其寂然
因爲方便。諸法平等無有差特。所行亦等。爲
諸衆生除其邪便。則以勸助於諸通慧。是爲
菩薩所行正便。佛告族姓子。所謂正意。謂憶
佛道。念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
護。是謂正意。念於慇懃。不聽一切塵勞之穢。
不從魔便。其所念者。在所向生不墮邪見。工
御其意制其所念。如監門者知閉開時。除去
一切諸不善念所思想。不聽邪念。是謂正
意。菩薩已處於此正意。不於此中寂滅道性
而取果證。是爲菩薩正意淨行
佛告族姓子。所謂菩薩正定。隨賢聖行。知於
苦諦。斷集諦種。證盡諦種。奉道諦種。是爲正
定。彼若正受。等於己身亦等諸法。己身清淨
諸法亦淨。己身則空諸法亦空定意正受能
如是者。則入平等不墮滅盡。是爲菩薩正定
淨行。發心之頃所行平等。具足智慧一切聖
福覺了諸法。是爲菩薩正定淨行。佛説是正
定覺時。千六百天與人弟子行者。好樂小乘
已入其法。改發無上正眞道意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護覺意。將養其心令
不起生。除婬怒癡去於色著。痛想行識。在
於三處而無所著。獨歩三界過三脱門。至三
達智。覩去來今無所罣礙。開度衆生除諸穢
垢。猶如日明無所不曜。善權智慧隨時示現。
遊於三世如水蓮花。開化一切使發道意。是
爲菩薩護覺道意清淨之行。佛告寶髻。何謂
菩薩成就神通爲清淨行。又以五事具備徹
視。何謂爲五。逮得光明名曰天眼。普照十方
消盡窈冥。靡不覩燿見一切佛所可開化。多
所度脱。故曰天眼。遙覩衆生終始所趣。莊
嚴其志。名曰天眼。皆見十方一切形色像貌
種類好醜長短。其天眼者無所罣礙。意念寂
滅其相無爲。過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聲聞縁
覺。見其本末靡所不達。是族姓子。如是比類
致五神通。逮此天眼爲菩薩眼。是爲菩薩天
眼之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成其徹聽靡所不聞。
何謂爲五。聞於人聲。亦復徹聞非人之聲。亦
聞地獄餓鬼畜生辛苦之音。一切十方諸佛
説法悉亦聞之。一切十方諸有言語音辭不
同。各各別異億萬種音。皆能聽了。是爲五事
菩薩神通徹聽清淨
佛告族姓子。復以五事知人心念。何謂爲五。
悉能逮知諸天人民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本
末所因心念善惡。方當來世若更受身。知
去來今心念所趣。決定來處歸於邪業。衆生
心念善惡所行。皆了知之。察其心意。或懷貪
婬瞋恚愚癡。隨其本行如應説法。是爲菩薩
知諸心念清淨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知過去神通清淨。謂
以五事了知古世。其有受於婬怒癡者。悉自
然受不熟思惟致此事耳。復解己身無央數」
世便更專。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慈悲喜護。縁其定意而逮得此。亦從已致其
受。吾我念心因縁諸相之觀。其相因縁。亦
從己爲而自然受。思惟其心自觀其志。其入
癡門亦自然受。念識此已。隨其色像眷屬勢
力名稱豪貴貧賤苦樂。亦己身爲。皆自然行
而受此患。是爲菩薩知往心念清淨神通。佛
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具備神足。則以五事而
逮神足。何謂爲五。示現色身神通自在。神識
音響神足悉達。心意所行神足普周。一切衆
生心所娯樂。神足皆別。親近所見神足咸至。
坐見十方無數國土。周遍一切諸佛境界。隨
其習俗現其形體。身遍一切十方衆生。爲其
説法。令得開解發大道意。是族姓子。菩薩所
行神足清淨
佛告族姓子。菩薩慧眼具天眼淨。其天眼者。
住於神識亦無所著。則致天耳本末清淨。住
無罣礙。尋即知衆生心念。靡不通達。悉知過
去當來處所。悉能證明。住無所行。皆盡諸漏
生死之行。便淨神足諸通明徹。所謂神通。則
諸漏盡聖慧之門。菩薩於彼。以此五通而自
娯樂。其心不住盡諸漏慧。佛告族姓子。譬如
去於居邑。百千兪旬玄迴之路。有大國城。其
路艱險衆難難計。阻邃曲隘寇賊抄掠。師子
虎狼還相食噉。若出此路能到彼國。入大城
者悉脱衆患。安隱無量。時有一人。聞彼國城
恩徳功勳。快樂遠著。其人生年唯有一子。甚
愛重念視之無厭。聞彼國名捨子而往。盡力
勤行。忍諸艱苦衆難之患。晝夜不懈。得値陰
涼。六藝備體執持五兵。便得越度。到其城門
住門梱上。稍復進前至第二門。開其城門而
獨住立。即便憶念。所生一子獨不得來。以子
恩情不入大城。尋更還反將其子來。共至樂
國。佛告族姓子。菩薩如是被無極鎧。以大精
進堅固志性。精誠所致顯發大道。淨治心業
淳淑之行。諸漏得盡興大哀心。開化衆生爲
其説法。慧斷生死。得至無漏究竟成就。哀愍
衆生欲救護故。則復來還現凡夫地。佛告族
姓子。其城者喩聖慧巍巍。諸漏已盡渉難遠
行百千兪旬。玄逈路者。謂遊無量生死諸難。
救脱衆生不以爲拘。盜賊虎狼者。謂衆魔邪
見非法之難。相食噉者。謂三界中陰衰之患。
値陰涼者。謂平等行。六藝五兵。謂六度無極
五神通也。其人者菩薩也。到其城住門*梱
上。從外門稍復進至中門。住不前者。謂菩薩
而從有爲至於無爲。諸漏已盡其心明徹。不
捨本願欲度十方。如念一子也。不入城還反
者。菩薩愍傷一切衆生。中心念之如一子
父。滅除生死諸漏之難。超住法頂雖出生死。
不盡諸漏尋復來還。在於五趣開化衆生。是
爲菩薩善權方便大哀之行。爾時寶髻菩薩
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菩薩大士。
懷大哀不樂解脱。欲度衆生如觀己掌。反還
生死而不惡厭。復問佛言。菩薩遵修何法不
厭生死。佛告族姓子。菩薩有二十事不厭生
死。何謂二十事。奉行徳本至無極慈。執持
大慈以攝大危。懷抱大哀攝不弘愍。開化衆
生度脱一切。常以精進攝諸怯劣。以和調性
攝諸懷結。以權方便攝不知節。則以智慧攝
諸愚冥。而以一心攝諸放逸。能以神通攝諸
不暢。能以聖明攝諸闇塞。能以隨時攝諸無
義。其意專惟攝諸煩憒。遵奉道心攝諸不學。
而行四恩攝諸無護。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
攝無禮。以博聞攝少智。以總持攝喜忘。以辯
才攝頑訥。以上徳攝少福。由是之故乃成大
慧。是族姓子。菩薩所行二十事不厭生死也。
寶髻菩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宜於生死。爲
無數人而有加益。佛告族姓子。若使菩薩。以
徳莊嚴宜於生死。以福潤澤窮乏危厄。博聞
莊嚴宜於生死。則以辯才多所饒益。能執其
意而不忽忘。逮得總持宜於生死。令一切人
各各聞慧。逮得寶掌以好布施。而自莊嚴財
不耗減。用此財寶多所饒益。又不放逸宜於
生死講法不倦。多所饒益於一切人。又等集
諸相宜於生死。修慧莊嚴於諸衆生。言行相
應宜於生死。所爲應時不失其節。多所饒益
於諸衆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宜於生死。隨
時開化各得其所。施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
衆生奉清淨戒宜於生死。莊嚴持戒。多所饒
益於諸衆生。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宜於生死。
六度無極。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佛告族姓子。乃去往古無央數劫。長遠無量。
爾時有佛。名普壞世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
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
佛世尊。世界名曰天觀。劫名欣豫。何故其
劫名曰欣*豫。於彼劫中六萬佛興。時淨居
天聞無數音*班宣佛徳。於是劫中有六萬佛。
時天世人皆共歌頌。此諮嗟聲其有聞之。靡
不歡喜善心生焉。以是之故。劫名欣*豫。佛
告族姓子。其佛世界安隱快樂。其徳巍巍。諸
天人民觀之無厭。以故世界名曰天觀。其土
微妙至誠莊嚴。以雜種香而成其地。堪任執
本於千世界。又其佛土所出香熏。則能周遍
十方無量無數之國。栴檀煙陰於其土地。自
然生起無極蓮花。名光明曜。其蓮花光。常以
大暉照彼世界。人民大小皆有神足。宿徳所
居香爲樓觀。講堂精舍。軒戸窓牖床榻茵蓐。
微妙綩綖。其佛之土。亦無國邑郡縣村落。又
彼人民。悉得神通經行虚空。樓閣講堂亦處
于空。坐斯樓堂。專精念道諷誦講論。彼無女
人亦無胞胎。人皆化生不聞女名。亦無三塗
惡趣之名。又無衆惱勤苦之患。一切衆人。禪
定歡悦以爲飮食。篤信微妙志求大乘。彼無
異乘聲聞縁覺之名也。其土人民皆著冠幘
衣服。顏色猶如天人。假使出學。塵勞愛欲
尋皆捨離。無有憂累。又彼如來。亦不勅告
諸菩薩等使被法服。所以者何。其人不生穢
濁心故。而彼如來。形體威顏現如梵天。諸
菩薩衆。威儀禮節靡不備悉。坐起安詳講説
經道。設使十方諸佛之土。有無極變神通菩
薩。詣天觀世界者。通過諸國來覲如來。稽首
歸命聽説經典。見彼佛土無有倫匹。其徳超
殊巍巍無量。怪未曾有擧聲嗟歎。爾乃捨去。
佛告族姓子。若彼如來。爲諸菩薩*班宣道
化。踊昇虚空。去地六十六丈。坐於微妙清淨
莊嚴師子之座。爲諸菩薩。論上法教粗擧其
要。不廣分別屡練中義。如吾於此多説慇
懃所以者何。斯諸正士悉入聖慧。以一章句。
輒能解入百千之義。是故如來。約宣經教不
以多言。其佛爲説四清淨行。度無極淨。道品
法淨。神通行淨。化衆生淨。是爲四也
佛告寶髻。時彼佛土。有一菩薩名曰珍寶。即
自啓問壞世如來。何謂菩薩宜在生死多所
饒益於諸衆生。於時如來便爲菩薩。廣分別
説此兩句義。於斯大慧道莫能當。菩薩所行
恒在生死。逮得慧曜多所潤益。佛適説是。六
萬菩薩得柔順忍。佛告寶髻。珍寶菩薩。復問
何謂菩薩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壞世如來。告
珍寶曰。以無放逸嚴淨道場坐於佛樹。於彼
何謂無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經典。又問何
謂奉行經典。告曰言行相應是無放逸。又無
放逸不自馳騁。修於無量大徳之鎧。不與陰
合越於五陰。布施無量不可盡故。持戒無量
爲未學故。忍辱無量堪衆苦故。精進無量正
士業故。禪定無量無退落故。智慧無量無罣
礙故。慈心無量。開化衆生不可限故。悲哀無
量。愍傷衆生濟匱乏故。行喜無量。以法
悦衆生之故。行護無量。救濟將養群生之故。
生死無量。長育一切佛道法故。化無量人安
彼我故。正法無量。將順隨時堅精進故徳慧
無量。執權方便等應時故。奉無量佛具足慧
故。求無量聞智卓然故。心入無量。覩見衆生
志性行故。節徳無量。志存閑靜有限之故。閑
居無量將順心故。寂默無量。所察廣普速疾
成諸通慧故
佛告珍寶。是無放逸所當遵法。菩薩行此無
放逸者。嚴淨道場坐於佛樹。則其義也。又族
姓子。其無放逸諸道品法所立之本。致無放
逸聖慧之原。逮堅要法以無放逸積累徳本
能不放逸。未曾忘失往古久遠所聽聞法。普
能執懷一切經典。消化塵勞無量陰蓋。於諸
道義無所罣礙。無放逸者。則能燒盡曠野積
聚愚癡之冥。悉能將護一切經法。滅除衆
相抑制諸根。無放逸者。退捨邪徑奉行衆善。
力勢超殊具足十力。力如虚空而無等雙。無
放逸者。得無所畏。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歸其
原頂。無放逸者。便能獲致佛諸通慧。佛告族
姓子。彼佛説此無放逸時。萬二千菩薩。逮得
無所從生法忍。於族姓子。所憶云何。時珍寶
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者何。則汝身
是。由斯縁故。當作此觀。若使菩薩無放逸者。
乃爲應宜嚴淨道場坐佛樹下入如來道不可
限量
佛復告寶髻菩薩。所謂菩薩開化衆生。若菩
薩行清淨者。見衆生行心懷善惡。便能開化
無量難限不可思議衆生之類。各使奉行無
極之法。其菩薩者。志性調柔入於審詳。自在
開化幾何人民。彼族姓子。人根不同所見各
異。是故菩薩。隨時示現而誘進之。或能有人
堅正禁戒乃成開化。或從毀戒因得受教。或
以衣物往來交接。縁受道化。或以柔軟。或以
麁獷。或懷毒心。或以恐怖。或以苦惱。或以安
隱而受開化。或在言語。或從得勝。或從因生。
或從志性。或從逼惱。或從順意。或從所有。
或從無所有。或從興盛。或從所受。或無所受。
或從財業治生。或從靜然無所易取。或從貪
慕求妙顏客。成從惡色。或從色聲香味細滑
之法。而致開化。或從瞋罵臭氣惡味麁堅穢
法。而得開解。或從共居宿止受化。或從往來
數數相見。或從聞佛法聖衆。或從歡喜。或從
憂慼。或從無我。或從寂音。或從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一心智慧之音。而受開化。或從衆生
有爲之惱。或從聽聞天上世間所遭安隱。而
受開化。或聽聲聞所説乘教或縁覺乘。或聞
大乘而受開化。或從常喜不以憂惱。或從
慼不因欣*豫。或從貨利。或從踊躍不見愛
敬。或從得利。或因衰耗。或復有人而從四恩
因而開化。或從内業。或從外業。或從眼耳鼻
口身體手足。而受開化。或以娯樂歌戲。或
以花香而受開化。或從其身專遭苦患。或從
常樂而受開化。或從其心得靜方便。或從化
作比丘形像。或復變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像。而受開化。或復現作佛像容貌。而開化
之。或如釋梵轉輪聖王像貌。而開化之。佛告
族姓子。若使不現若干種變。觀其性行行其
心念。而開化者不能度之。當曉了知衆生性
行。應病與藥所度乃廣。設令菩薩行度無極。
則能奉受佛道品法。亦能明了神通之慧。然
後寂然開化衆生。菩薩有四事法。開化衆
生。何謂爲四。一曰不厭終始之患導示未及。
二曰不貪安己願安一切。三曰常以時宜宣
示道教四曰分別衆類心性所行。是爲四。復
有四。一曰所説柔和言辭可敬。二曰奉戒清
淨。猶如日明。三曰顏色常悦未曾懷恨。四曰
常懷慈心。復有四。一曰心不懷害。二曰志於
大哀。三曰意多愍傷。四曰常調其心。復有四。
一曰性行清淨。二曰無有諛諂。三曰精進堅
強。四曰忍於苦樂善惡。是爲菩薩四法開化
衆生。當作此觀。乃能堪任救濟一切
佛告族姓子。往昔過去無央數劫。長遠無量
不可思議。爾時有佛。名離垢光如來至眞等
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
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寂然。劫名愛敬。寂然
世界豐樂安隱。五穀平賤快樂難量。天人孳
盛。離垢光佛。其聲聞衆九十六億。菩薩八萬
四千。其佛壽三十三萬六千歳。時有梵志爲
大國王。王有太子名曰業首。端正姝好見者
無厭。厥年十六。惑於顏貌迷於豪貴。荒亂自
大。不肯往詣離垢光佛。不修恭敬稽首爲禮。
佛心念言。太子業首。云何忽失無上正眞道
意。勸助徳本。不識宿本而計吾我。荒迷容
色財業豪貴。及懷自大不數詣佛。既來至此
不肯歸命。違失禮節。設爲慇懃宣其本行者。
必識宿命。數詣如來稽首受教。於時離垢光
如來。皆悉請會八萬四千菩薩。使行法籌誰
能堪任詣太子業首所。八萬四千歳教化説
法者。而不患厭一切苦惱所見逼迫。雖往教
彼不見接待。座席言談。但得罵詈毀辱誹謗
耳。佛告族姓子。時雖行此籌。八萬四千諸菩
薩中。無一菩薩肯受法籌。時彼會中有一菩
薩。名極妙精進。即從坐起。偏露右肩長跪叉
手。前白佛言。我能堪任八萬四千歳。往來
太子業首數數相見。捨一切安皆忍衆苦雖
遭諸厄不以爲患。極妙精進適發此言。三千
大千世界。應時六反震動。百千天人住於虚
空。擧聲歎曰。善哉善哉。無極精進。被弘誓
鎧。於時極妙精進菩薩。往詣業首太子門
前而住。太子方見。罵詈毀辱瞋恚誹謗。言語
衝口無有其限。撮土坌之。瓦石打之。刀杖加
之。於時菩薩被辱如是。不懷瞋恚。不以爲恨。
亦不悔還。遂堅其心被精進鎧。智力益増。興
發大哀而愍傷之。如是千歳。乃得自前入第
一門。從所苦因輕毀之難。不以患厭至千萬
歳。轉復進至王宮第一之庭。又二萬歳至第
二庭。如是之比。八萬四千歳至第七庭。七日
七夜。太子業首。時復見之。尋便質問。比丘
何來詣此所求。菩薩答曰。故來相詣相稱名
勳。於時太子心自念言。怪未曾有。今此比丘
戒徳難量無能逮者。被諸毀辱未曾懈恥。極
妙精進*歡悦業首。尋説頌曰
    太子吾今無所求 不用飮食及衣服
    宜當顯發無怖心 吾以法來故至此
    人中尊號離垢光 大聖現世多所益
    講説經法除苦患 若有人聞逮甘露
    諸佛興出甚難値 無數千劫難可遇
    執御衆人令受法 則爲世間之炬曜
    反以欲得而放逸 貪於財色自娯樂
    迷荒豪貴及王位 不肯往詣見法王
    財業無常命難保 佛説人壽如朝露
    太子自察亦常然 云何聞佛復放逸
    仁者以曾志佛道 召請衆生欲度脱
    於今何因爲欲使 放逸安可度衆生
    吾且欲還詣最勝 當降伏心滅塵欲
    仁興精進愍一切 將無後恨懷憂惱
    時國王子聞斯頌 即自下意發恭敬
    禮極精進稽首足 吾今自悔辱仁罪
    我當棄捨一切士 不慕豪貴貪國土
    吾當往至安住所 棄捐瑕穢求見益
    即與一億八萬人 各執衆花&T016254;諸香
    倶往詣於最勝所 見離垢光人中上
    已皆悉到安住所 前稽首足而供養
    退在一面住佛邊 於時太子説此言
    極妙精進是我師 心不患厭和顏勸
    此之恩徳無以加 如是供養不足報
    歸悔首過救護世 違失法王之教命
    我今都悉自歸誠 願佛納受所首情
    於是發意悉求佛 用一切故興愍傷
    不復造邪爲放逸 今我立徳成佛道
    爾時太子棄榮位 與人一億八萬四
    於最勝所作沙門 發意志求於佛道
    時佛知其所志願 爲説最上佛道業
    諸聞淨法逮柔順 諸高士住無我法
佛告寶髻菩薩。欲知爾時極妙精進。我身是。
太子業首。彌勒是。族姓子。過去菩薩。開化衆
生不以懈倦。威徳巍巍無量如此。所學日深
精進無侶。是故菩薩欲度衆生。當念修學。如
彼往世極妙精進菩薩之徳
佛告族姓子。菩薩有四業而得自在。以此四
業攝取諸佛道法。何謂爲四。一曰超越諸魔
靡不歸伏。二曰念淨佛土令修淨教。三曰嚴
身口意順開士本。四曰合集一切諸佛道品。
是爲四法自在之業。復有四事爲菩薩業。何
謂爲四。一曰其慧曉了所入志性。二曰普見
衆生根原所歸。三曰分別一切諸趣所由。應
病與藥。四曰明識一切徑路所行。令得寂寞
不懷瞋恚。是爲四事菩薩所行自在道業。於
是寶髻菩薩。從無數劫殖於難限百千徳本。
髻中明月珠。其價當此三千佛土。以奉如來
口宣此言。以頂上寶貢獻如來。因是徳本。致
無能覩其頂相者。逮成諸佛不可思議聖慧
之頂。佛即時笑。五色光明從其口出。照無央
數諸佛國土。尋即來還。繞佛三匝。忽沒頂上。
於是會中有菩薩。名曰捷辯。從坐而起。偏
露右肩長跪叉手。讃歎世尊。以頌問曰
    最尊無等倫 超世俗之上
    無垢以離穢 三界稱其徳
    其慈無儔匹 超越須彌山
    今者何欣笑 願慧爲我説
    眞諦戒調定 執性人敬言
    令我志趣安 善修快寂然
    天人尊在此 其志甚堅妙
    爲以何感應 哀愍而今笑
    十方總勢強 光明福曜威
    勇師子壞冥 遊衆無所畏
    三界無有侶 何能有殊者
    法宅爲解説 何故而欣笑
    離垢性遊安 顏色常和悦
    名徳通虚空 馳逸不可限
    消除諸窈冥 光明靡不照
    安住唯爲解 何故而欣笑
    修徳心清淨 願如金寶山
    常訓誨不及 世人普供養
    則爲最良田 衆祐聖超世
    釋師子現要 所演如虚空
    諸天及人民 無與妙等者
    等心甚堅強 慚愧祥豐盛
    巍巍徳百千 相如花茂盛
    最勝能仁笑 願爲發遣之
    其慧無罣礙 流布於三世
    處若干身意 其心無所著
    一時悉曉了 如應當行化
    仁師子屬笑 其義爲何義
    諸天住空中 意内懷悦豫
    地上諸人民 叉手而自歸
    能仁勝唯説 殊特甘露味
    諸天神人聞 消滅塵勞冥
佛告捷辯菩薩。汝爲豈見寶髻不乎。以此寶
髻珠奉上如來。志願無上正眞道意。則爲供
養佛之原慧。對曰唯然。已見世尊。佛言。是族
姓子。寶髻菩薩。於恒河沙劫。供養恒沙如來
至眞。常修梵行。開化無數衆生之類。立於三
乘。過十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寶成如來
至眞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
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離垢光。劫曰
無垢。其離垢光世界。七寶合成咸出光明。
照於十方無量佛土。其光紫金。假使衆生値
此光者。一切塵勞悉蒙消滅。其土豐樂。
諸菩薩悉無所著。無有異學相發起者。普修
道寶。以故如來名曰寶成。此諸菩薩。皆得神
通咸有辯才。其土諸天人民。悉當淳淑淳平
等覺。無有不及無智之名。其土亦無君主。唯
以世尊爲無上法王。諸天人民自然化生。無
有女人無愛欲名。其土人民皆殖徳本。無無
福者諸根悉具。皆以相好莊嚴其身。爾時如
來。諸菩薩衆不可稱數。佛壽十四劫。初無異
談。所説唯宣菩薩之慧諸度無極。辯才大哀
淳一品教。是諸菩薩皆曾被訓。諸根明達。
能以一句普入一切諸佛之道。如來爲説總
持言教。慈心如地。何謂總持言教。以一絶句
普入諸章。何謂一句。謂妙聖句不可究盡道
品之法。何謂無盡句。謂於佛道不可窮盡。何
謂無盡。論於無者。謂無盡句。已能入無普入
文字。是爲一句。一切文字而不可盡。復有二
字本所未聞亦未行也。而宣説言出於一字。
其一字者。不與二字而同勢也。是以一字而
宣訓誨。設使宣布斯訓誨者。無念不念。無應
不應。此句無念亦無不念。以無念句而成開
化。是爲族姓子入總持教。寶成如來。爲諸
菩薩説總持言句。於彼學入此一句者。便得
普入一切佛意。我於一劫若復過劫。分別諮
嗟離垢光世界功徳之稱。不能究盡得其邊
際。寶成如來講説經道徳稱之慧。不可思議
亦不可賜。其佛大徳國土清淨。巍巍超絶上
不可及。寶髻菩薩聞佛授決。歡喜踊躍。以
頌讃佛
    普知悉能見 度諸法無極
    如來皆超越 一切諸瑕穢
    大慧未曾有 皆知我往古
    供養諸佛數 佛悉具説之
    去來今現在 本末爲如是
    復知鄙末世 及與一切人
    爲佛所授決 不復懷狐疑
    開化度世間 諸根之本末
    於是一切地 日月尚可墮
    佛口所可宣 終不有改變
    佛出至誠言 所演無有虚
    授以尊覺道 成佛人中上
    如我志所願 嚴淨於佛土
    所言亦如是 悉知我心念
    彼聞此教已 悦顏無猶豫
    所修行爲尊 欲度衆生故
    如我之所行 當復増無量
    嚴治其本際 我身奉淨行
    興發行得佛 度諸法無極
    勤力無怯弱 由從精進至
    堪任所布施 皆知我往古
    未曾捨精進 至大哀如來
    爲以諸衆生 本末爲如是
    吾當悉開化 得佛度異學
寶髻菩薩説此偈時。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
正眞道意。悉願生彼離垢光世界。同時發聲
倶説是言。寶成如來得佛道時。普令吾等生
彼佛土。佛皆記説當生其國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是經典持諷誦説。
廣爲衆人宣傳其旨。慇懃勸助是經典要。天
上世間之所歸伏而共供養。所以者何。其聞
此經我悉授決。其不信者本宿徳薄。其受是
經徳本非凡。趣聞此經世世値佛。何況聞持
而奉行説。功勳無限。族姓子族姓女。若以七
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隨時布施。如是比類
於百千歳。其聞此經歡喜信持。功徳踰彼。阿
難白佛。此經名何云何奉持。佛言。名曰菩薩
淨行寶髻所問。當奉持之。佛説如是。寶髻及
十方諸會菩薩。賢者阿難。天龍鬼神揵沓惒
阿須倫世人。聞佛所説莫不歡喜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八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憍薩羅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初證法已。
共相謂言。我女勝鬘。慈晤聰愍多聞智慧。若
見如來。於甚深法速能解了無諸疑惑。我今
應當令善諭者發其誠信。作是議已。王及夫
人即便作書。稱揚如來眞實功徳。時遣一使
名眞提羅。奉持王書詣無鬪城。授勝鬘夫人。
時勝鬘夫人。發書尋繹。頂受忻慶生希有心。
向眞提羅而説偈言
    我聞如來聲 世間頗難遇
    斯言若眞實 當賜汝衣服
    若彼佛世尊 爲利世間現
    必應見哀愍 令我覩眞相
    言念須臾頃 佛於虚空中
    現不思議身 普放大光明
    勝鬘及眷屬 皆悉來集會
    合掌瞻仰禮 稱讃大導師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善調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到不思議地 故我今敬禮
    知諸爾炎法 智身無罣礙
    於法無忘失 故我今敬禮
    稽首過稱量 稽首無倫等
    稽首法自在 稽首超思惟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増長
    逮及最後身 常在如來前
    我所修福業 此世及餘生
    由斯善根力 願佛恒攝受
時勝鬘夫人説此偈已。及諸眷屬一切大衆。
頂禮佛足。爾時世尊。即爲勝鬘而説偈言
    我昔爲菩提 曾已開示汝
    今復値遇我 及來世亦然
説此偈已。即於會中。授勝鬘夫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汝今稱歎如來殊勝功徳。以
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爲自
在王。諸所受用皆悉具足。所生之處常得遇
我。現前稱歎如今無異。復當供養無量無數
諸佛世尊。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
普光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衰
老病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其中衆生形色
端嚴。具五妙境純受快樂。蔽於他化自在諸
天。彼諸衆生皆趣大乘。諸有如是學大乘者。
悉來生彼。時勝鬘夫人得授記已。無量天人
心懷踊躍。咸願往生彼佛世界。是時世尊。皆
與授記當生彼國。時勝鬘夫人聞佛記已。於
如來前合掌而立。發十弘誓。作如是言。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受戒不起犯心。世
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師長不起慢心。
世尊。我從今目乃至菩提。於諸衆生不起恚
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勝已及諸
勝事。不起妬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雖
有少食不起慳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不自爲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爲濟貧苦有
情之類。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求恩
報行四攝事。無貪利心。無厭足心。無限礙
心。攝受衆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見諸
衆生無有依怙。幽繋疾惱種種危厄。終不捨
離必願安隱。以善饒益令免衆苦。世尊。我從
今日乃至菩提。若見一切諸惡律儀。毀犯如
來清淨禁戒。凡我所攝城邑聚落。應調伏者
而調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
調伏攝受故。則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故。天人
充滿惡道減少。能令如來法輪常轉。世尊。我
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
故。忘失正法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
蜜。忘波羅蜜者則捨大乘。若諸菩薩。有於大
乘不決定者。攝受正法則不堅固。便不堪任
超凡夫境。則爲大失。世尊。現在未來。攝受
正法諸菩薩等。具足無邊廣大利益。發斯弘
誓。聖主世尊雖復證知。而諸有情善根微薄。
或起疑網。以十弘誓難成就故。彼或長夜習
不善法。受諸苦惱。爲欲利益如斯衆生。今
於佛前發誠實誓。世尊。我今發此十弘誓願。
若實不虚。於大衆上。當雨天花出天妙音。勝
鬘夫人。於如來前作斯言已。時虚空中即雨
天花出天妙音。歎言善哉勝鬘夫人。如汝所
説眞實無異。爾時衆會既覩斯瑞。無諸疑惑
生大歡喜。同聲唱言。願與勝鬘夫人。所生之
處同其願行。時佛世尊。悉記大衆如其所願。
爾時勝鬘夫人。復於佛前發三弘願。以茲願
力。利益無邊諸有情類。第一願者。以我善
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第二願者。若我所生
得正智已。爲諸衆生演説無倦。第三願者。我
爲攝受護持正法。於所生身不惜躯命。爾時
世尊聞斯願已。告勝鬘言。如一切色悉入空
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悉入茲願。此三願者
眞實廣大。爾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今
當承佛威神辯才之力。欲説大願。幸垂聽許。
佛言勝鬘。恣汝所説。勝鬘夫人言。菩薩所
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一大願者。
所謂攝受如來正法。如是攝受正法。眞實廣
大。佛言。善哉勝鬘。汝久修習。智慧方便甚
深微妙。有能解了汝所説義。彼於長夜植諸
善本。如汝所説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
在諸佛。已説今説當説。我得無上正等菩提。
亦復常以種種相説攝受正法。如是稱揚攝
受正法。所有功徳無有邊際。如來智慧亦無
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徳。有大利
益。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我當承佛威
神之力。更復演説攝受正法廣大之義。佛言
聽汝所説。勝鬘夫人言。攝受正法廣大義者。
爲得無量一切佛法。乃至能攝八萬行蘊。譬
如劫初興諸色雲雨衆寶雨。如是攝受正法
善根之雲。能雨無量福報之雨。世尊。又如劫
初大水之中能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
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
并諸菩薩神通之力。種種法門。一切世間及
出世間。安樂具足。一切天人所未曾有。又如
大地荷四重擔。何等爲四。一者大海。二者諸
山。三者草木。四者衆生。如是攝受正法。諸
善男子及善女人。堪能荷負四種重任逾彼
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友無聞非法。諸有情
類。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
乘。求獨覺者授獨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是名攝受正法。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堪能荷
負四種重任逾彼大地。世尊。如是攝受正法。
善男子善女人等。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
重任。普爲衆生作不請友。大悲利益哀愍有
情爲世法母。又如大地是四種寶所生之處。
何等爲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
者下價。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
大地有情遇已獲四大寶。一切寶中最爲殊
勝。何等爲四。謂諸有情遇斯善友。或有獲得
人天善根。有證聲聞及辟支佛或無上乘善
根功徳。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
大地有情遇已。便能獲得四種大寶。世尊。出
大寶者。名爲眞實攝受正法。世尊。言攝受正
法者。謂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
攝受正法。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
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多。何以故。攝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
熟。乃至捨身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
安住正法。是名施波羅蜜。應以戒成熟者。守
護六根淨身語意乃至威儀。隨順彼意而成
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戒波羅蜜。應
以忍成熟者。若彼有情罵詈毀辱誹謗擾亂。
以無恚心及利益心最上忍力。乃至顏色亦
不變異。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
正法。是名忍波羅蜜。應以精進而成熟者。於
彼有情不起懈怠下劣之心。起大樂欲最上
精進。於四威儀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
情安住正法。是名精進波羅蜜。應以靜慮而
成熟者。於彼有情以無散亂成就正念。曾
所作事終不忘失。隨順彼意而成熟之。令彼
有情安住正法。是名靜慮波羅蜜。應以智慧
而成熟者。彼諸有情爲利益故。問諸法義
無倦心。而爲演説一切諸論一切明處乃至種
種工巧之處。令得究竟隨順彼意而成熟之。
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智慧波羅蜜。是故
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
即是波羅蜜。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我
今承佛威神辯才之力。復説大義。佛言云何
大義。世尊。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
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則是
攝受正法。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
人爲正法故捨身命財。如是人等以捨身故。
證生死後際。遠離老病得不壞常。無有變易
究竟寂靜。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以捨命故。證
生死後際。永離於死得無邊常。成就不可思
議諸善功徳。安住一切佛法神變。以捨財故。
證生死後際。超過有情。無盡無減果報圓滿。
具不思議功徳莊嚴。爲諸有情尊重供養。世
尊。捨身命財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等。爲
諸如來之所授記。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正
法欲滅。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互
相朋黨起諸諍訟。以不諂曲不欺誑心。愛樂
正法攝受正法。入善朋中。入善朋者。必爲諸
佛之所授記。世尊。我見攝受正法有斯大力。
如來。以此爲眼爲法根本。爲引導法爲通達

爾時世尊。聞勝鬘夫人所説攝受正法有大
威力。歎言如是如是。善哉勝鬘。如汝所説。攝
受正法大威徳力。如大力士。微觸末摩生大
苦痛。更増重病。如是勝鬘。假令少分攝受正
法。令魔波旬痛切愁惱悲號歎息。亦復如是。
勝鬘。我常不見餘一善法令魔愁惱。猶如少
分攝受正法。勝鬘譬如牛王形色端正。身量
殊特蔽於諸牛。如是勝鬘。修大乘者。設令少
分攝受正法。即能蔽於聲聞獨覺一切善法。
勝鬘。又如須彌山王高廣嚴麗蔽於衆山。如
是勝鬘。初趣大乘。以饒益心不顧身命。攝受
正法便能超過。顧其身命。久住大乘一切善
根。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教化一切
有情。如是勝鬘。攝受正法。獲大福利及大果
報。勝鬘。我於無數阿僧祇劫。稱讃如是攝受
正法所有功徳。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成
就如是無量功徳。佛告勝鬘。汝今復應演我
所説攝受正法。一切諸佛共所愛樂。勝鬘白
言。善哉世尊。攝受正法者則名大乘。何以
故。大乘者出生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
有善法。如阿耨達池出八大河。如是大乘。出
生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世尊。
又如一切種子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得生
長。如是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
皆依大乘而得生長。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
受大乘。即住攝受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
善法。如佛世尊所説六處。謂正法住。正法滅。
別解脱。毘奈耶。正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
説此六處。所以者何。正法住者爲大乘説。大
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説。大乘
滅者即正法滅。別解脱毘奈耶。此之二法。義
一名異。毘奈耶者即大乘學。所以者何。爲佛
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蘊是毘奈耶。是
正出家是受具足。世尊。阿羅漢者。無有出家
及受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不爲如來出家
受具足故。阿羅漢。有怖畏想歸依如來。何以
故。阿羅漢。於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執劍欲
來害己。是故阿羅漢。不證出離究竟安樂。世
尊。依不求依。如諸衆生無有歸依彼彼恐怖。
爲安隱故求於歸依。世尊。如是阿羅漢。有恐
怖故歸依如來。是故阿羅漢及辟支佛。生法
有餘。梵行未立。所作未辦。當有所斷未究竟
故。去涅槃遠。何以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證
得涅槃。成就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功徳。所應
斷者皆悉已斷。究竟清淨。爲諸有情之所
瞻仰。超過二乘菩薩境界。阿羅漢等則不如
是。言得涅槃佛之方便。是故阿羅漢等去涅
槃遠。世尊。説阿羅漢及辟支佛。觀察解脱四
智究竟得蘇息者。皆是如來隨他意語不了
義説。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爲二。一者分
段。二者變易。分段死者。謂相續有情。變易
死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自在菩薩。隨意生
身乃至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説阿羅漢
及辟支佛。生於我生已盡之智。由能證得有
餘果故。生於梵行已立之智。一切愚夫所不
能作。七種學人未能成辦。相續煩惱究竟斷
故。生於所作已辦之智。世尊。説生不受後有
智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不能斷於一切煩
惱。不了一切受生之智。何以故。是阿羅漢及
辟支佛。有餘煩惱不斷盡故。不能了知一切
受生。煩惱有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
地有四。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
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刹那刹那與心相
應。世尊。無明住地。無始時來心不相應。世尊。
四住地力。能作遍起煩惱所依。比無明地。算
數譬喩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於有
愛住地。其力最大。譬如魔王色力威徳及衆
眷屬。蔽於他化自在諸天。如是無明住地蔽
四住地。過恒沙數煩惱所依。亦令四種煩惱
久住。聲聞獨覺智不能斷。唯有如來智所能
斷。世尊。如是如是。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世
尊。如取爲縁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
住地爲縁無漏業因能生阿羅漢及辟支佛。
大力菩薩隨意生身。此之三地隨意生身及
無漏業。皆以無明住地爲所依處。彼雖有縁
亦能爲縁。世尊。是故三種隨意生身及無漏
業。皆以無明住地爲縁。同於有愛。世尊。有
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四
住地。異四住地唯佛能斷。何以故。阿羅漢辟
支佛。斷四住地。於漏盡力不得自在。不能
現證。何以故。世尊。言漏盡之増語。是故阿羅
漢辟支佛。及最後有諸菩薩等。爲無明地所
覆蔽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見。以不知見於彼
彼法。應斷不斷。應盡不盡。於彼彼法不斷不
盡故。得有餘解脱。非一切解脱。得有餘清
淨。非一切清淨。得有餘功徳。非一切功徳。世
尊。以得有餘解脱非一切解脱。乃至有餘功
徳非一切功徳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
餘滅。修有餘道
爾時勝鬘夫人復白佛言。世尊。若復知有餘
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少分
滅度。證少分涅槃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斷一
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彼於無常敗壞世
間。得證常寂清涼涅槃。世尊。彼於無護無依
世間。爲護爲依。何以故。於諸法中。見高下
者不證涅槃。智平等者。解脱等者。清淨等
者。乃證涅槃。是故涅槃名等一味。云何一味
謂解脱味。世尊。若無明地不斷不盡。不得涅
槃一味等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盡故。
過恒沙等一切過法。應斷不斷。應盡不盡。過
恒沙等一切過法。不斷不盡故。過恒沙等諸
功徳法。不了不證。是故無明住地。與於一切
所應斷法諸隨煩惱爲生處故。從於彼生。障
心煩惱。障止煩惱。障觀煩惱。障靜慮煩惱。
如是乃至障三摩鉢底。加行智果證力無畏。
所有過恒沙等一切煩惱。如來菩提。佛金剛
智之所能斷。諸起煩惱。一切皆依無明住地。
無明住地爲因縁故。世尊。此起煩惱。刹那刹
那與心相應。世尊。無明住地從無始來心不
相應。世尊。若復過恒河沙如來菩提。佛金剛
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依持建立。
譬如一切種子叢林。皆依大地之所生長。若
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
佛金剛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
所生長。若彼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
菩提。佛金剛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過
恒沙等所應斷法。一切煩惱及起煩惱。皆已
斷故。便能證得過恒沙等不可思議諸佛之
法。於一切法。而能證得無礙神通。得諸智見
離一切過。得諸功徳爲大法王。於法自在。證
一切法自在之地。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
子吼。依於了義一向記説。世尊。不受後有智
有二種。何謂爲二。一者謂諸如來以調御力。
摧伏四魔超諸世間。一切有情之所瞻仰。證
不思議清淨法身。於所知地得法自在。最勝
無上更無所作。不見更有所證之地。具足十
力。登於最勝無畏之地。於一切法無礙觀察。
正師子吼。不受後有。二者謂阿羅漢及辟支
佛。得度無量生死怖畏。受解脱樂。作如是念。
我今已離生死怖畏。不受諸苦。世尊。阿羅
漢辟支佛。如是觀察謂不受後有。不證第一
蘇息涅槃。彼等於未證地不遇法故。能自解
了。我今證得有餘依地。決定當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獨覺皆入大乘。而
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證一
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即是如來
清淨法身。證法身者即是一乘。無異如來。無
異法身。言如來者即是法身。證究竟法身者
即究竟一乘。究竟一乘者即離相續。何以故。
世尊。如來住時無有限量。等於後際。如來
能以無限大悲無限誓願。利益世間。作是説
者是名善説。若復説言如來是常是無盡法
一切世間究竟依者。亦名善説。是故能於無
護世間無依世間。與等後際。作無盡歸依常
住歸依究竟歸依者。謂如來應正等覺。法者
是一乘道。僧者是三乘衆。此二歸依非究竟
依。名少分依。何以故。説一乘道證究竟法
身。於後更無説一乘道。三乘衆者有恐怖故。
歸依如來求出修學。有所作故。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
諸有情。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潤。由信
樂心。歸依於法及比丘僧。是二歸依。由法津
潤信入歸依。如來者非法津潤信入歸依。言
如來者是眞實依。此二歸依以眞實義。即名
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如來不異此二歸依。
是故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説一乘道。如來
最勝具四無畏。正師子吼。若諸如來。隨彼所
欲而以方便。説於二乘即是大乘。以第一義
無有二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勝義
乘。世尊。聲聞獨覺初證聖諦。非以一智斷諸
住地。亦非一智證四遍知諸功徳等。亦非以
法能善了知此四法義。世尊。於出世智。無
有四智漸至漸縁。世尊。出世間智無漸至法。
如金剛喩。世尊。聲聞獨覺。以於種種聖諦之
智。斷諸住地。無有出世第一義智。唯有如來
應正遍知。非諸聲聞獨覺境界。以不思議空
性之智。能破一切諸煩惱&T021400;。世尊。破煩惱&T021400;
究竟之智。是名出世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
究竟智。是於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眞聖義者即非二乘。何以故。聲聞獨覺。
唯能成就少分功徳。名之爲聖。世尊。言聖諦
者。非諸聲聞獨覺之諦及彼功徳。而此諦者
唯有如來應正等覺。初始了知。然後爲彼無
&T021400;藏世間衆生。開示演説故名聖諦。世尊。
此聖諦者。甚深微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
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
等覺之所能知。何以故。此説甚深如來之藏。
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於
如來藏説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説
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
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
之所能知。若於無量煩惱所纒如來之藏。不
疑惑者。於出一切煩惱之藏。如來法身亦無
疑惑。世尊。若有於此如來之藏及佛法身。不
可思議佛祕密境。心得究竟。於彼所説二聖
諦義。能信能了能生勝解。何等名爲二聖諦
義。所謂有作及以無作。作聖諦者。是不圓
滿四聖諦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
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
故不知有爲無爲及於涅槃。世尊。無作諦
者。是説圓滿四聖諦義。何以故。能自護
故。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
道。如是所説八聖諦義。如來但以四聖諦説。
於此無作四聖諦義。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作
事究竟。非阿羅漢及辟支佛力所能及。何以
故非諸勝劣下中上法能證涅槃。云何如來。
於無作諦得事究竟。謂諸如來應正等覺。遍
知諸苦。斷諸煩惱。及超煩惱所攝苦集。能
證一切意生身蘊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
之道。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何以故。言
苦滅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常住不動。本
性清淨。出煩惱&T021400;。世尊。如來成就過於恒沙
具解脱智不思議法。説名法身。世尊。如是法
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
如來空性之智。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
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世
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爲二。
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脱智一切煩惱。
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脱智不思
議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世
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
攀縁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
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
滅道。世尊。此四諦中。三諦無常。一諦是常。
何以故。如是三諦入有爲相。有爲相者。則是
無常。言無常者是破壞法。破壞法者非諦非
常非歸依處。是故三諦以第一義。非諦非常
非歸依處。世尊。一苦滅諦離有爲相。離有爲
相則性常住。性常住者非破壞法。非破壞者
是諦是常。是歸依處。世尊。是故苦滅聖諦以
勝義故。是諦是常是歸依處。世尊。此苦滅諦
是不思議。過諸有情心識境界。亦非一切聲
聞獨覺智所能及。譬如生盲不見衆色。七日
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諸凡
夫心識所縁。亦非一切聲聞獨覺智之境界。
凡夫識者。謂二邊見。一切聲聞獨覺智者。名
爲淨智。言邊見者。於五取蘊執著爲我。生
異分別。邊見有二。何者爲二。所謂常見及以
斷見。世尊。若復有見生死無常涅槃是常。非
斷常見。是名正見。何以故。諸計度者見身
諸根。受者思者。現法滅壞。於有相續不能了
知。盲無慧目起於斷見。於心相續刹那滅壞。
愚闇不了意識境界。起於常見。世尊。然彼彼
義。過諸分別及下劣見。由諸愚夫妄生異想
顛倒執著。謂斷謂常。世尊。顛倒有情。於五取
蘊。無常常想。苦爲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
想。聲聞獨覺所有淨智。於如來境及佛法身。
所未曾見。或有衆生信如來故。於如來所。起
於常想樂想我想及於淨想。非顛倒見即是
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
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若諸有情作如是
見。是名正見。若正見者名眞佛子。從佛口
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世尊。言
淨智者。則是一切聲聞獨覺智波羅蜜。此之
淨智。於苦滅諦尚非境界。況苦滅諦。是四入
流智之所行。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法者。能
於彼義當證當了。世尊。爲何義故説四入流。
世尊。此四入流是世間法。世尊。能一入流於
諸入流爲最爲上。以第一義是爲入流。是爲
歸依。是苦滅諦。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
如來藏故。説前際不可了知。世尊。有如來藏
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説。世尊。生死者。諸受根
滅無間相續。未受根起名爲生死。世尊。生死
二法是如來藏。於世俗法名爲生死。世尊。死
者諸受根滅。生者諸受根起。如來藏者則不
生不死。不昇不墜離有爲相。世尊。如來藏者
常恒不壞。是故世尊。如來藏者。與不離解脱
智藏。是依是持。是爲建立。亦與外離不解脱
智諸有爲法。依持建立。世尊。若無如來藏
者。應無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
以所知如是七法。刹那不住不受衆苦。不堪
厭離願求涅槃。如來藏者。無有前際無生無
滅。法受諸苦。彼爲厭苦願求涅槃。世尊。如來
藏者。非有我人衆生壽者。如來藏者。身見有
情。顛倒有情。空見有情。非所行境。世尊。如
來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間藏。性清
淨藏。此本性淨。如來藏者如我所解。縱爲客
塵煩惱所染。猶是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何以
故。世尊。刹那刹那善不善心。客塵煩惱所不
能染。何以故。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
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由有煩惱有隨染
心。隨煩惱染難解難了。唯佛世尊爲眼爲智
爲法根本爲尊爲導。爲正法依。如實知見
爾時世尊歎勝鬘夫人言。善哉善哉。如汝所
説。性清淨心隨煩惱染。難可了知。復次勝鬘。
有二種法難可了知。何等爲二。謂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染。亦難了知。如此二
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
由信能解。勝鬘。若我弟子増上信者。隨順法
智。於此法中而得究竟。順法智者。觀根識
境。觀察業報。觀羅漢眠觀心自在。愛樂禪樂。
觀聲聞獨覺聖神變通。由成就此五善巧觀。
現在未來聲聞弟子。因増上信隨順法智。善
能解了性清淨心。煩惱所染而得究竟。勝鬘。
是究竟者爲大乘因。汝今當知信如來者。於
甚深法不生誹謗。爾時勝鬘夫人白佛言。世
尊。復有餘義能多利益。我當承佛威神之力。
演説斯事。佛言善哉。今恣汝説勝鬘夫人言。
有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法離自毀傷。
生多功徳入大乘道。何等爲三。若善男子善
女人等。能自成就甚深法智。或有成就隨順
法智。或有於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
來。唯佛所知非我境界。除此三種善男子善
女人已。諸餘有情於甚深法。隨己所取執著
妄説。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設在餘
方應往除滅。彼腐敗者。一切天人應共摧伏。
勝鬘夫人説是語已。與諸眷屬頂禮佛足。時
佛世尊讃言。善哉。勝鬘。於甚深法方便守護。
降伏怨敵善能通達。汝已親近百千倶胝諸
佛如來。能説此義。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照
大衆。身昇虚空高七多羅量。以神通力足歩
虚空。還舍衞城。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瞻仰
世尊目不暫捨。過眼境已歡喜踊躍。遞共稱
歎如來功徳。一心念佛還無鬪城。勸友稱王
建立大乘。城中女人七歳已上。化以大乘。友
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歳已上。擧國
人民無不學者
爾時世尊入逝多林。告尊者阿難及念天帝。
時天帝釋與諸眷屬。應念而至住於佛前。爾
時世尊告帝釋言。憍尸迦。汝當受持此經演
説開示。爲三十三天得安樂故。復告阿難。汝
亦受持。爲諸四衆分別演説。時天帝釋白佛
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告天帝。
此經成就無邊功徳。一切聲聞獨覺力不能
及。況餘有情。憍尸迦當知。此經甚深微妙大
功徳聚。今當爲汝略説其名。諦聽諦聽善思
念之。時天帝釋及尊者阿難白言。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佛言。此經讃歎如來眞實功徳。應
如是持。説不思議十種弘誓。應如是持。以一
大願攝一切願。應如是持。説不思議攝受正
法。應如是持。説入一乘。應如是持。説無邊
諦。應如是持。説如來藏。應如是持。説佛法
身。應如是持。説空性義隱覆眞實。應如是持。
説一諦義應如是持。説常住不動寂靜一依。
應如是持。説顛倒眞實。應如是持。説自性清
淨心煩惱隱覆。應如是持。説如來眞子。應如
是持。説勝鬘夫人正師子吼。應如是持。復次
憍尸迦。此經所説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
乘道。憍尸迦。今以所説勝鬘夫人師子吼經。
付囑於汝。乃至法住。於十方界開示演説。天
帝釋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時天帝釋尊者
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健闥婆等。聞佛
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十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無鬪戰城恒河岸上。時
有無量諸比丘衆尊者阿難。摩訶迦葉。舍利
弗。薄拘羅。離婆多。阿若憍陳如等。所作已辦
離諸塵染。諸漏已盡不復退轉。禪誦經行無
暫懈息。或如群鴈遊止寂靜。或在林間常處
禪定。安住如來光明教門。調伏諸根得無所
畏。時娑羅雞林枝葉繁茂。香花布地。拘枳羅
鳥。迦陵伽鳥。鵝王群蜂。棲集和鳴。能令衆
生離諸昏墮。爾時如來。告諸比丘。汝等應當
勤作所作。以於戒儀而自蔭覆
是時西方忽然輝耀。如日輪光。尊者阿難未
離欲故。白言世尊。今此光明是何之相。佛言
阿難。是五通仙最勝上者黒香之子。名曰廣
博。節食羸痩身無光潤。與其同行五百人倶。
所謂不白仙人。天人仙人。苫波野那仙人。
荼野那仙人。迦摩野那仙人。迷佉那斯仙
人。疑味仙人。度羅仙人等。前後圍遶當來詣
我。爾時廣博仙人。遙覩世尊。身意寂靜處在
林藪。爲諸比丘之所侍衞。即自思惟。奇哉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