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寶積經 (No. 0310_ 菩提流志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學。此法門能斷諸漏亦得涅槃。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欲受持此經。當何名此經。云何受
持。佛告阿難。此經名選擇一切法寶。亦名安
住聖種儀式。亦名攝取持戒者。亦名節解破
戒者。亦名寶梁。亦名寶取。亦名寶藏。亦名
諸寶法門。摩訶迦葉。問大乘寶梁經竟。諸比
丘衆。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四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盡慧菩薩會第四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
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倶。爾時復有一萬菩
薩摩訶薩倶。所謂慧幢菩薩。法幢菩薩。月幢
菩薩。日幢菩薩。無邊幢菩薩。復有十六在家
菩薩。跋陀婆羅而爲上首。復有六十無比喩
心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而爲上首。復有賢
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彌勒菩薩而爲上首。
復有六萬菩薩摩訶薩。無盡慧菩薩而爲上首」
爾時無盡慧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向佛。頭面禮敬。以衆寶華奉散
於佛。而白佛言。世尊。所言菩提心者。以何
義故説菩提心。菩薩復以幾法成就菩提心。
云何是菩提心。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
亦不可得。離菩提心不可得。離心菩提亦不
可得。菩提者無色無相。不可言説。心亦無色
無相不可顯示。衆生亦爾。皆不可得。世尊諸
法如是。當依何義而得修行。佛言善男子。汝
今諦聽我説。菩提者本無名字言説。何以故。
於菩提中。名字言説不可得故。心及衆生亦
復如是。若如是知名菩提心。菩提者非過去
未來現在心及衆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
知此義是名菩薩。然於其中亦不可得。於一
切法都無所得。是名得菩提心。如阿羅漢得
阿羅漢果。而於此中都無所得。唯除隨俗説
言得果。於一切法皆無所得。得菩提心亦復
如是。爲欲引攝初業菩薩故説菩提心。然於
其中無心無心名。無菩提無菩提名。無衆生
無衆生名。無聲聞無聲聞名。無獨覺無獨覺
名。無菩薩無菩薩名。無如來無如來名。無有
爲無有爲名。無無爲無無爲名。無現得無當
得。善男子。我今依言説如是敷演。若有諸衆
生。善根廣大超諸衆生。如須彌山出過一切。
是初發心爲施波羅蜜因。猶如大地善能安
住一切事業。是第二發心爲戒波羅蜜因。志
意勇猛安受煩惱。如師子王威伏衆獸身無
怖畏。是第三發心爲忍波羅蜜因。勢力雄迅
能伏煩惱。如那羅延摧伏異衆。是第四發心
爲精進波羅蜜因。功徳善根種種開發。如波
利質多。倶鞞陀羅樹其華開敷。是第五發心
爲禪波羅蜜因。除去癡暗。猶如日輪光明無
邊。是第六發心爲般若波羅蜜因。功徳意樂
一切莊嚴皆得圓滿。如大商主豐足財物。能
以巧便拔衆險難。是第七發心爲方便波羅
蜜因。障礙除滅意樂具足如淨滿月。是第八
發心爲力波羅蜜因。佛土衆生皆悉嚴淨。善
法備足所作成辦。譬如貧人得無盡藏所願
圓滿。是第九發心爲願波羅蜜因。福智無邊
猶如虚空。於法自在如轉輪王已受灌頂。是
第十發心爲智波羅蜜因。善男子。若此十種
發心修習成就名爲菩薩。名爲最勝衆生。無
障礙衆生非下劣衆生。然以實義不可得故。
故於其中無衆生無心無菩提
復次善男子。菩薩行施波羅蜜。以十法爲首。
一者信根。二者信力。三者意樂。四者増上意
樂。五者饒益衆生。六者大慈。七者大悲。八
者行四攝法。九者愛樂佛法。十者求一切智。
是爲十。善男子。菩薩行戒波羅蜜。以十法爲
首。一者身業清淨。二者語業清淨。三者意業
清淨。四者無怨害心。五者淨除惡趣。六者
遠離八難。七者超諸聲聞辟支佛地。八者安
住佛功徳。九者滿諸希望。十者成就大願。
是爲十。善男子。菩薩行忍波羅蜜。以十法爲
首。一者捨離瞋恚。二者不計其身。三者不計
其命。四者信解。五者成熟衆生。六者慈力。
七者隨順法忍。八者甚深法忍。九者廣大勝
忍。十者破無明暗。是爲十。善男子。菩薩行
精進波羅蜜。以十法爲首。一者隨諸衆生所
作而作。二者身口意業常生隨喜。三者無懈
怠。四者務進趣。五者修正勤。六者修念處。
七者破煩惱怨。八者觀察諸法。九者成熟一
切衆生。十者求一切智。是爲十。善男子。菩
薩行禪波羅蜜。以十法爲首。一者安住善法。
二者心縁一境。三者縁境等至。四者正定。五
者禪解脱。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壞煩惱
怨。九者定聚圓滿。十者護法三昧。是爲十。善
男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十法爲首。一者
善觀察諸陰。二者善觀察界處。三者正見。
四者正念。五者了知聖諦。六者捨離諸見。七
者慧根。八者無生法忍。九者慧力。十者無障
礙智。是爲十。善男子。菩薩行方便波羅蜜。
以十法爲首。一者入諸衆生心行欲樂。二者
以力加諸衆生。三者大慈大悲。四者成熟衆
生而無厭倦。五者捨離聲聞辟支佛地。六者
殊勝智見。七者修習諸波羅蜜。八者如實觀
諸法。九者攝不思議力。十者不退轉地。是爲
十。善男子。菩薩行力波羅蜜。以十法爲首。
一者知一切衆生心行稠林。二者知一切衆
生煩惱行稠林。三者知一切衆生意樂勝解
行稠林。四者知一切衆生根行稠林。五者知
一切衆生種種界行稠林。六者知一切衆生
隨煩惱行稠林。七者知一切衆生死生行稠
林。八者知一切衆生三世業報行稠林。九者
知一切衆生習氣煩惱行稠林。十者以無疲
倦心成熟衆生諸根行稠林。是爲十。善男子
菩薩行願波羅蜜以十法爲首。一者知一切
法無生。二者知一切法無相。三者知一切法
無滅。四者知一切法無所有五者於一切法
無執著。六者知一切法無來。七者知一切法
無去。八者知一切法無自性。九者知一切法
無初中後平等。十者於一切法初中後無分
別。是爲十。善男子菩薩行智波羅蜜。以十
法爲首。一者於一切法善能了知決擇。二者
善能圓滿白法。三者積習菩薩無量資糧四
者成就廣大福智資糧。五者大悲圓滿。六者
入種種差別世界。七者入一切衆生諸煩惱
行。八者作意入如來境界。九者趣入十力無
畏不共佛法殊勝境界。十者受灌頂位成就
一切智最勝之相。是爲十。善男子。是爲諸菩
薩摩訶薩行十波羅蜜皆以十法爲首
復次善男子。云何爲波羅蜜義。所謂明示超
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故。廣大圓滿如來智
故。於有爲無爲不執著故。如實了知生死過
故。諸未覺者悉令覺故。得如來無盡法藏故。
得無礙解脱故。以布施度脱諸衆生故。以持
戒圓滿本誓願故。以忍辱具足端嚴相故。以
精進究竟諸佛法故。以禪定出生四無量故。
以般若滅除諸煩惱故。以方便積集諸佛法
故。以願能令佛法圓滿故。以力能令衆生淨
信故。以智具足如來一切智故。得無生法忍
故。得不退轉地故。淨治佛刹故。成熟衆生
故。於菩提道場圓滿一切如來智故。降伏衆
魔故。遊四神足故。於生死涅槃倶無住故。超
過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功徳故。摧伏一切諸
異論故。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不共佛法故。證
得無上正等覺故。轉十二種法輪故。如是一
切是波羅蜜義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將住初歡喜地先
有是相。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百千億那
由他衆寶伏藏。菩薩將住第二離垢地先有
是相。見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無量百千
億那由他。衆寶蓮花清淨嚴飾。菩薩將住第
三明地先有是相。見於自身被甲持杖。勇猛
堅固摧伏怨敵。菩薩將住第四焔地先有是
相。見四方風吹種種名華布散於地。菩薩將
住第五難勝地先有是相。見於女人首戴阿
提目多華鬘。婆利師迦華鬘。瞻蔔迦華鬘。身
佩種種衆莊嚴具。菩薩將住第六現前地先
有是相。見於華池八功徳水。澄淨盈滿。底布
金沙。寶階四道。又於池中有優鉢羅花。波頭
摩花。拘勿頭花。復見分陀利花而爲莊嚴。
復見自身於中遊戲。菩薩將住第七遠行地
先有是相。見於自身左右兩邊皆有地獄。從
彼超過無所傷害。菩薩將住第八不動地先
有是相。見自身兩肩被師子王相。一切諸
悉皆怖畏。菩薩將住第九善慧地。先有是相。
見於自身爲轉輪王以正法教化。爲無量百
千億那由他諸王之所圍繞。種種寶嚴鮮白
之蓋蓋菩薩上。菩薩將住第十法雲地先有
是相。見於自身爲眞金色。具足如來三十二
種大丈夫相圓光一尋。安處高廣師子之座。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梵天前後圍繞。恭敬供
養而聽説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三昧力。
顯現如是十地先相。復次善男子。初地菩薩
圓滿施波羅蜜。二地菩薩圓滿戒波羅蜜。三
地菩薩圓滿忍波羅蜜。四地菩薩圓滿精進
波羅蜜。五地菩薩圓滿禪波羅蜜。六地菩薩
圓滿般若波羅蜜。七地菩薩圓滿方便波羅
蜜。八地菩薩圓滿力波羅蜜九地菩薩圓滿
願波羅蜜。十地菩薩圓滿智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初發心得現寶三昧。第二
發心得善住三昧。第三發心得不動三昧。第
四發心得不退轉三昧。第五發心得寶花三
昧。第六發心得日輪光明三昧。第七發心得
成就一切義三昧。第八發心得智炬三昧。第
九發心得現證佛法三昧。第十發心得首楞
嚴三昧
復次善男子。菩薩於初地中得殊勝加持陀
羅尼。第二地中得無能勝陀羅尼。第三地中
得善住陀羅尼。第四地中得不可壞陀羅尼。
第五地中得無垢陀羅尼。第六地中得智輪
燈陀羅尼。第七地中得殊勝行陀羅尼。第八
地中得清淨分別陀羅尼。第九地中得示現
無邊法門陀羅尼。第十地中得無盡法藏陀
羅尼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無礙光明師子幢。從
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
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法門甚深廣
大。而能含攝一切佛法。於是佛告無礙光明
師子幢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説。善男子。若有
菩薩於此法門暫能聽受。必不退轉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曾
種諸善根故。成熟諸善根故。得聞如是經典。
爲是經典之所印故。善男子。若有男子女人
聞此經典。所種善根悉皆清淨。當得不捨離。
見佛聞法供養衆僧成熟衆生。得不捨離海
印陀羅尼。得不捨離出現無盡陀羅尼。得不
捨離入衆生欲樂心行陀羅尼。得不捨離清
淨日光幢陀羅尼。得不捨離無垢月光幢陀
羅尼。得不捨離息一切結陀羅尼。得不捨離
摧滅無邊堅如金剛山煩惱陀羅尼。得不捨
離入平等法性言説陀羅尼。得不捨離入眞
實語言音聲陀羅尼。得不捨離如虚空顯現
無邊清淨印所印陀羅尼。得不捨離成就顯
現無邊佛身陀羅尼。善男子。若菩薩成就如
是諸陀羅尼。能於十方一切刹土。變現佛身
教化衆生。然於法性而無來去。亦復無有教
化衆生。於所説法不著文字平等無動。雖現
身生死而無起滅。亦無少法有去來者。了知
諸行本來寂靜安住佛法。何以故。彼一切諸
法無分別故。説是法時。衆中三萬菩薩。得無
生法忍。無量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獲不退轉。無量衆生。發菩提心。無量比丘。得
法眼淨。佛説此經已。無盡慧菩薩。及諸比丘。
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
奉行
大寶積經文殊説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一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
倶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
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礙辯菩
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倶。文殊師
利童眞菩薩摩訶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
詣佛所在外而立。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
栴延。摩訶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
處倶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衆會皆悉集已。
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
今何故於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文殊師利童眞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
立。我實於後晩來到耳。爾時世尊。問文殊師
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
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
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衆生。我觀如來如
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
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
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
是等正觀如來利益衆生。佛告文殊師利。若
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
聚非不積聚。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
能如是如汝所説。見如來者甚爲希有。爲一
切衆生故見於如來。而心不取衆生之相。化
一切衆生向於涅槃。而亦不取向於涅槃相。
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童眞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
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説。雖爲一切衆生發大
莊嚴。心恒不見有衆生相。爲一切衆生發大
莊嚴。而衆生界亦不増不減。假使一佛住世。
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復有無量
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
一劫。晝夜説法心不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恒
河沙衆生皆入涅槃。而衆生界亦不増不減。
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説
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衆生皆入涅槃。於
衆生界亦不増不減。何以故。衆生定相不可
得故。是故衆生界不増不減。舍利弗。復語文
殊師利言。若衆生界不増不減。何以故。菩薩
爲諸衆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説
法。文殊師利白佛言。若諸衆生悉空相者。亦
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衆生
而爲説法。何以故。我説法中無有一法當可
得故。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衆生云何説
有衆生及衆生界。文殊師利言。衆生界相如
諸佛界。又問。衆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衆
生界量如佛界量。又問。衆生界量有處所不。
答曰。衆生界量不可思議。又問。衆生界相爲
有住不。答曰。衆生無住。猶如空住。佛告文
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
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爲住般若
波羅蜜。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
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
若波羅蜜。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
羅蜜時。是諸善根云何増長云何損減。文殊
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
無増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増無減。是般若波
羅蜜性相亦無増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
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
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
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
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
功徳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増減。何以故。不
見法界有増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
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
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増有減。是修般
若波羅蜜。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取
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
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
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
是修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
得不勝乎。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
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佛告文殊
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文殊師
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
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説是眞
法乎。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文
殊師利言。如佛所説。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
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文殊師利言。
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
亦非佛法非増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
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

佛告文殊師利。汝於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師
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
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
是名爲無上佛法。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
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
是爲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
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
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
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
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
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
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
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復
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
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説甚
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訶薩所學法
印。乃至聲聞縁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
而修道果。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
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
萬億佛所久殖徳本。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
羅蜜。不驚不怖。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
今更説般若波羅蜜義佛言便説。世尊。修般
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
見境界可取捨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
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
聞縁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
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
議。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
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
蜜不驚不怖。復次修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
縛不見解。而於凡夫乃至三乘不見差別相。
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
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
者。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
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
佛乘。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
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
見。我云何得。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
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
無礙。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
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
見諸法住實際故。佛言。云何名實際。文殊師
利言。身見等是實際。佛言。云何身見是實
際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
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
何以故。能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
驚不怖不沒不悔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
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
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文殊師利。
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
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爾時復
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
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於所
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
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佛告舍利弗。善男
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
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
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
怖信樂聽受歡欣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爲他顯示分別如説
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爲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
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
佛乘。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
所説即菩提相。佛讃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
汝能於是甚深法中。巧説斯義。汝於先佛久
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文殊師利言。若
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
相。云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佛
言。汝云何見。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
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
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
見非不見。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
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復云何。文殊師利言。
不見菩薩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舍
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文
殊師利言。云何爲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
字。名字相空。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
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
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説。何
以故。言説菩提二倶空故。復次舍利弗。汝問
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非名非相。是名爲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
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五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六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
文殊師利説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説
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
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
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説法無能知者。
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
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説無聽。如是菩
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云何當有
得菩提者。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於法界
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師利言。
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
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
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衆生相故。一切
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
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
言無説。無言説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
所。決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
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
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
業縁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
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
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
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
盡漏。何以故。於諸法中住平等故。舍利弗言。
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師利言。不見少法有
生滅相。名不退法忍。舍利弗言云何復名不
調比丘。文殊師利言。漏盡阿羅漢是名不調。
何以故。諸結已盡更無所調。故名不調。若
過心行名爲凡夫。何以故。凡夫衆生不順法
界。是故名過。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爲我
善解漏盡阿羅漢義。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
我即漏盡眞阿羅漢。何以故。斷求聲聞欲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