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No. 0261_ 般若譯 ) in Vol. 08

[First] [Prev]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八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一
爾時佛*薄伽梵。處種種摩尼寶王師子之座。
爲無量無數大菩薩摩訶薩衆之所圍遶。是
諸菩薩或現天身天衆圍遶或現龍身龍衆圍
遶。乃至或現非人身非人衆圍遶。或現菩薩
身菩薩衆圍遶。光明晃曜普及大會靡不周
遍。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以
大慈悲。利益安樂諸菩薩衆。已説精進波羅
蜜多。唯願哀愍宣説靜慮波羅蜜多。令諸有
情起大乘行。云何思惟云何修習。如是靜慮
波羅蜜多而得圓滿。*唯願宣説我等樂聞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
哉善男子。汝今能問如是深義。利益安樂一
切有情。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
解説。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應作如是諦念思惟。佛道懸遠無人
能到。唯有一法饒益有情。所謂正定。若諸
菩薩未獲此定。其心未得清淨不動。生死涅
槃無有二相。由此義故爲度衆生。以巧方便
精勤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虚空清
淨無垢常住不變。復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
妄想猶若浮雲。又此正定如清涼風。能除
虚空一切雲翳。朗然清淨光明照曜一切有
情見皆生喜。如是滿月光明莊嚴能施有情
清涼安樂。如是靜慮清涼之風。能除性空妄
想雲翳。正定滿月出現世間。大悲光明能除
有情諸煩惱熱。使得清淨安樂涅槃。爾時薄
伽梵而説頌言
    靜慮能生智 定復從智生
    佛果大菩提 定慧爲根本
    供養讀誦持 施戒及安忍
    正智見不二 無二何可得
    靜慮爲親友 究竟不相離
    世間一切法 身歿皆相捨
    未來無善伴 父母不能救
    況餘諸眷屬 唯靜慮能護
    捨此身命時 如棄於土木
    親戚皆相離 唯禪定隨逐
    此身不堅固 散亂造諸惡
    若不修禪定 死墮三惡趣
    如人理家務 事畢應止息
    如牛踐穀時 被捶猶應食
    如盲還本處 慣習不失路
    若人樂修定 必歸空寂舍
    衆生妄心起 如翳見空花
    唯定慧能治 諸佛説如是
    衆生心躁動 猶如旋火輪
    若欲止息時 無過修靜慮
    若於一念中 不勤修靜慮
    如人遭賊劫 身命難保全
    捨定修餘業 雖獲大果報
    猶如雜毒藥 智者不應食
    財寶如塵穢 盛色方駛流
    若不勤修定 甘露門難啓
    如薪火所燒 壯年老所逼
    愚不修靜慮 爲欲之所害
    一切無常呑 皆由貪五欲
    禪定棄不修 云何得常住
    如人&T024519;少米 惜薪燒栴檀
    捨定不修行 散亂亦如是
    愚人耽睡眠 流轉生死海
    犛牛自愛尾 貪惜喪其軀
    輪王壽盡時 七寶皆散失
    大臣及妃后 一切無隨者
    唯有修靜慮 隨逐不相離
    智者樂修行 必到涅槃岸
復次慈氏若菩薩摩訶薩。欲修靜慮波羅蜜
多。先當親近大善知識。復應遠離諸惡知識。
世間不善及惡名聞由惡友生。諸善法利名
聞福徳。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
淨戒莊嚴法身。破戒之人如燋穀種。一切善
法皆不得生。況能滋長無漏深定。如是知已
應當一心奉持淨戒乃至小罪應生怖畏。寧喪
身命不毀禁戒。如淨戒中已廣分別。復次菩
薩摩訶薩欲修靜慮先應捨離一切世間治生
販賣種殖根栽。何以故若不捨離擾亂其心。
何能安住甚深禪定。以是因縁菩薩摩訶薩。
於四威儀斷除妄想善攝其心。設聞衆聲亦
無動亂。譬如毒蛇置竹筒内其身自直。菩薩
亦爾妄想迴曲。置靜慮中正見端直。不住生
死不入涅槃離諸邪曲。若能如是善攝六根
不令放逸。眼雖見色而不取相。安住甚深寂
靜解脱。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恒以正智觀察
思惟。而此三業所作善根。爲是自利爲是利
他。爲益現在爲益未來。若無如是利益事者。
菩薩觀察決定不爲。猶如世間安立石像。身
口意業不動亦然設遇瞋罵應起慈心。或侵
利養不生忿恨。或被打罵應捨本居。自求寂
靜無患難處。結跏趺坐正念觀察。以大悲心
而爲屋宅。智慧爲鼓以覺悟杖。而扣撃之。
告諸煩惱。汝等當知諸煩惱賊從妄想生。我
身家有善事起。非汝所爲汝宜速出。若
不時出當斷汝命。如是告已諸煩惱賊尋自
退散。次於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以大悲
眞言令諸有情所求滿足。以方便慧而爲大
將。用四念處以爲守護。本覺心王住第一義
禪定宮闕。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
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
衆生皆得解脱。爾時菩薩復語其心。汝於昔
時已發誓願。今當自勉令其圓滿。過去如來
已記別汝。當得菩提廣度一切。汝於爾時
對十方佛三乘賢聖作是誓願。拔濟一切五
趣有情咸令解脱。今諸有情無依無怙無救
無歸。若入涅槃捨於生死違本誓願。凡諸世
濡行忠信言尚無二。況汝昔願而不依
行。汝於今者應當正念一心不動。拔濟有情
出生死獄。安置無上大般涅槃。如是思已住
於大乘甚深禪定。是即名爲菩薩摩訶薩。修
習靜慮波羅蜜多
佛告慈氏有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一切聲聞
獨覺所不能知。一者了達生死而無生死是
菩薩靜慮。安住如來清淨禪故。二者於諸禪定
不生味著是菩薩靜慮。不住一切定亂相故。三
者起大悲心是菩薩靜慮。除諸有情重障故。
四者増長正定是菩薩靜慮。不如三界見三界
故。五者成就神通是菩薩靜慮。能了有情諸
心行故。六者善調伏心是菩薩靜慮。不住調
伏不調伏故。七者依無相智得淨解脱超諸
禪定是菩薩靜慮。於色無色界得自在故。八
者寂靜極寂靜是菩薩靜慮。勝出一切聲聞獨
覺諸禪定故。九者無能嬈亂是菩薩靜慮。了
心清淨本無動故。十者對治毀禁是菩薩靜
慮。除諸有情煩惱習故。十一者入智慧門是
菩薩靜慮。善達世間如幻夢故。十二者知衆生
心是菩薩靜慮。了諸有情本性空故。十三者紹
三寶種是菩薩靜慮。能現如來出世間故。十
四者得法自在是菩薩靜慮。了一切法皆佛
法故。十五者常住不壞是菩薩靜慮。普門示
現用恒寂故。十六者遍照一切是菩薩靜慮。
法界平等無不鑒故。慈氏當知此即名爲菩
薩摩訶薩。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一切聲聞
獨覺所未曾有。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於此
勝三摩地。如是發起。如人要火取木作燧。以
手鑽搖勤求不懈方得火生。若數休息終難
得火。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求種智火以定
爲燧。安忍爲手精勤不息。便能發生一切智
火。是火生巳燒煩惱薪。以布施水沐浴清淨。
用持戒香塗摩其身。處大悲座受法王位。雨
大法雨利樂有情。至大涅槃安樂解脱。復次
慈氏若諸菩薩心未純熟。於三摩地心有動
轉。猶如惡馬難可調伏。當知是人退失禪定。
應於如是勝三摩地。四威儀中無暫放捨。若
諸菩薩三種心生。一者懶惰二者精進三非
勤惰。如是知巳應善調伏勤加精進。當除懈
怠懶惰睡眠。及世縁務治生艱難。若離勤惰
其心正直湛然寂靜。如人遠行速即疲極緩
即不至。遲疾處中任運能達。菩薩摩訶薩亦
復如是。應以中道安止其心。設身火然安處
不動。住三摩地亦無味著。以大智力常住寂
靜。於生死海拔濟有情令得解脱。應以十六
種三摩地印記別其心。於刹那中有少動念。
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止住精勤不息。修
行靜慮波羅蜜多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靜慮者有五種障。
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謂五蓋。一者貪欲二
者瞋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蓋。除此
五蓋方得禪定身心不動。是故菩薩而觀察
之。何因而起云何遠離。菩薩應當先觀色欲
猶如水月。水動月動心生法生。貪欲之心亦
復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滅。復觀色欲猶如
蠎蛇在曠野中。曠毒發時頭如蔭蓋。行人熱
逼投此蓋下。爲毒所觸因致命終。貪欲之人
亦復如是。行於生死曠野磧中。妄見欲境生
染著心。欲想纔起喪失禪定。是即名爲貪欲
障蓋。復次觀於欲性。如地獄火燒炙有情。
如水瀑流漂沒一切無有慈悲。猶如羅刹損
害有情。亦如獄卒損人手足。猶如利刀復如
魁膾。斷衆生命。又如磣毒犯必命終。如墜高
山受大苦惱。如夜黒闇無所知見。如白癩病
不可療治。又如大海難使乾竭。貪欲深廣過
於巨海。五欲麁重如妙高山。如緊波果端正
可觀。若人執之觸便喪命。如屠羊柱懸者必
亡。如熱金冠戴之燒死。猶如過去轉輪聖王。
釋提桓因四天王等。及諸力士那羅延天一
切有情。皆因貪欲興兵相伐。所積身骨如毘
富羅山。過去既然現在未來亦復如是。復次
世間之人。於已親屬父母兄弟極相憐愛。乃
至身命無所悋惜。爲貪欲故更相憎嫉。起毒
惡心互相殺害。貪色之人有二苦因。一者富
貴爲貪色欲。受諸卑賤種種輕欺。二者爲貪
欲刀挑智慧眼。無所分別猶如盲人。爲此因
縁死墮地獄受無量苦。復次貪欲之人心無
厭足如火添薪。亦如國王貪於土境。亦如商
主貪其財利。如求慧解貪於聽聞。如諸菩薩
樂度衆生。如是等人各於已事皆無厭足。貪
欲之人亦復如是無有厭足。求於欲境憂苦
艱難。得已守護纒縛倍増。死墮地獄受大劇
苦。求靜慮者常於如是。色欲怨家不應想念。
況親近之。以是名爲貪欲重蓋。復次瞋恚蓋
者。如耽酒人飮已色變。瞋恚亦爾顏容改變。
作種種相身心戰掉。或行毀謗損惱自他。瞋
火燒心何能修定。劫功徳賊無過瞋恚。修靜
慮者應當遠離
復次掉悔蓋者。猶如狂人身心錯亂。或縁親
里國邑壽命。苦樂等事妄起尋求。生善惡念
追悔所作。如是躁動不能寂靜。覆蔽行捨障
奢摩他。如是名爲掉悔重蓋。復次昏眠蓋者。
疲極&MT90116;&T014277;顰申缺呿昏昧不任。能覆輕安障
觀慧品。修靜慮者應當除棄。是則名爲昏眠
重蓋。復次疑惑蓋者。常懷疑惑理事不決。障
礙施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三世因果。三寶
性相皆不顯現。如何能生微妙靜慮。是名疑
蓋。由此五蓋學行難成。戒定慧門不能顯了。
如是知已審諦思惟。修定之人應當遠離。精
勤修習能除欲苦。獲深禪定而不味著。由此
靜慮起五神通。云何爲五。所謂天眼天耳他
心宿住神境智證通。云何名爲天眼智通。以
天眼力徹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
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濕生化生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有情。
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有情皆被諸苦之
所纒縛。菩薩觀已起大悲心。此等有情墮生
死海糞穢大坑。我今云何放捨不救。以是應
當勤加精進身心無倦。便能發起念佛三昧。
以定力故能見十方。一切諸佛遍滿虚空。坐
金剛座成等正覺。或見諸佛初轉法輪。或見
諸佛往於天上。成見如來從寶階下。或見如
來入里乞食。或見如來隨根説法。或爲國王
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身如應説法。或爲苾
芻苾芻尼信男信女如應説法。或現天龍藥
叉阿蘇羅健闥婆迦嚕羅緊捺羅摩呼洛迦人
非人等。薜茘多畢舍遮鳩畔吒補呾那迦吒
補呾那閻摩羅王餓鬼傍生。各隨本音皆言
如來爲我説法。悉得解悟歡喜踊躍。或見諸
佛爲諸菩薩説六波羅蜜。或爲縁覺説十二因
縁。或爲聲聞説四諦法。或勸有情安十善道。
或見諸佛現梵王身如應説法。或現帝釋身
如應説法。或現護世四王身如應説法。或現
大自在天身如應説法。或現那羅延天身如
應説法。或現日天子身如應説法。或現月天
子身如應説法。或現龍神藥叉諸仙婆羅門
等身如應説法。或有應見轉輪王身國王宰
官諸男女身和上阿闍梨及佛如來尊重弟
子。皆爲現之如應説法。或現地獄餓鬼傍生
異類之身而爲説法。各各聞已離諸菩難及
離飢渇。不相殘害慈心相向。或有應見娑羅
樹林入般涅槃。而爲現之如應説法。或有應
見般涅槃後分布設利。起諸塔廟而爲現之。
令申供養而得解脱。如是諸佛現種種相。皆
令得度生老病死。如是諸相遍滿虚空。皆佛
神通自在變現。種種奇特諸希有事。菩薩雖
見如是種種神通變化。但名靜慮所起天眼。
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復次菩薩摩訶薩所得天眼。勝於一切天龍八
部。有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得天眼。最上最勝
最妙最尊。最極明淨最大勢力。以此天眼能
見過去無量無邊諸佛菩薩。行住坐臥種種
威儀種種行門。禪定解脱十地妙智。陀羅尼
門無礙辯才。善巧方便悉令圓滿。如是菩薩
天眼清淨。見諸色像無有障礙。無染無著不
取一切色像之相。能離一切隨眠執見。然其
眼根本性清淨亦不依止一切境界又此眼根
不從一切隨眠煩惱習氣所生。亦無染著不
迷不亂亦無翳障無復分別不爲一切諸煩惱
障。及所知障之所纒縛。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又此眼根能了一切諸法平等住眞解脱。能
知一切差別根性無能壞相。於一刹那能見
一切有情之類。又此天眼體性明淨。能離一
切濁亂之法。而能覺知慈悲之性。不捨有情
亦無縛著無貪無害。又此天眼勝義境界。從
眞諦生智爲先導。住於大悲了達諸法及甚
深義離諸戲論。如所見聞能如實説。遠離一
切諸不善法。趣向無上正等菩提心無障礙。
見慳悋者勸令捨施。見毀禁者生悲愍心。見
多瞋者令住安忍。見懈怠者令起精進。見散
亂者令修靜慮。是愚癡者令學智慧。行邪徑
者示以正道。狹劣心者示以大乘。令諸有情
入一切智。發勝神通圓滿菩提一切智智。慈
氏當知此即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所
起清淨天眼智通
復次慈氏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
波羅蜜多起天耳通。所謂以天耳力勝於一切
天龍八部聲聞獨覺。菩薩摩訶薩所得天耳
最上最勝最妙最尊。最極明淨有大勢力。何
以故由此功徳。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菩薩摩
訶薩以此天耳。能聞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
來獨覺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乃至地獄
餓鬼畜生。情非情等所有音聲。悉皆得聞彼
諸有情若干種心。三業差別所出音聲。如是
菩薩皆如實知。凡所發言作善惡因。起貪著
語迷惑之聲亦如實知。或有言音理雖眞正
言詞麁獷。或有言音理雖不正言詞柔軟。或
有言音二倶妙好。或有言音二具麤鄙。以此天
耳皆如實知。又此天耳能聞一切凡聖之聲。
於凡不厭於聖不忻。於賢聖境起愛樂心。於
凡夫境起大悲心。如是一切前中後際。所有音
聲皆如實知不生執著。又此天耳普聞十方。
無量無邊所有世界。一切諸佛説法音聲。皆
如實知心無錯亂。亦不忘失隨根爲説。了知
法性無堅不堅非虚非實。聞一如來所説正
法。無邊諸佛所有法門。一時悉聞不錯不亂
不相妨礙。悉能領受文字章句。義理性相皆
如實知。又聞如來爲諸衆生。各隨類音而爲
説法。令諸有情了眞實相皆得解脱。以此功
徳迴向如來清淨天耳。願於未來不聞一切
聲聞獨覺二乘之名。慈氏當知此即名爲菩
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所起清淨天耳智通
復次慈氏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他心智通。
所謂一切有情過去未來現在之心。善惡無
記皆悉能知。復知過去一切有情。所作諸業
因果差別。又知衆生大心小心非大小心。有
欲無欲有垢無垢心。愚心智心廣心畧心。
定亂縛脱勝劣差別。上心下心皆悉知之。又
知有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相
無相慈悲喜捨相應之心。聲聞獨覺大乘菩
薩相應之心。此諸有情能具如是善根之因。
或復有情生於貴族所爲下劣。或生下賤心
性清淨。或心性不善所爲清淨。或二倶清淨
或二倶不善。如是有情過去所有。心行差別
皆如實知。隨其所應而爲説法。此即名爲了
知過去一切有情他心智通。復能了知未來有
情現在布施。能生未來淨持戒因。復知有情
現在持戒。能生未來安忍之因。又知現在安
忍因縁。能生未來精進之因。又知有情現在
精進。能生未來靜慮之因。又知有情現修相
善。能生未來無相慧因。又知有情現修小善。
能作未來大乘之因。如是諸心因縁相貌。菩
薩摩訶薩皆如實知。隨縁救拔心無勞倦。令
諸有情深入佛慧。無有増減如是説法無有
斷絶。未曾於法生慳悋心。此即菩薩能知未
來他心智通。復知現在一切有情。有貪欲心
無貪欲心。有過失心無過失心。愚心智心廣
心略心。定心亂心動心不動心。縛無縛心垢
無垢心。廣大心無量心上下心皆如實知。一
一有情無量煩惱之所繋縛皆如實知。如是
知已隨根差別如應説法。了心無心不著自
他。以善方便禪定智慧。決擇有情根性利鈍。
永斷生死煩惱根源。了本性空圓滿無缺。無
染無著亦無過失。無滓無穢亦無麁澁。了知
諸法如幻如化。能知有情心行差別。慈氏當
知此即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所起清
淨他心智通
復次慈氏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
波羅蜜多起宿住隨念智證通。所謂住不動
地得法平等。善能了知諸法實性。清淨智慧
住奢摩他毘鉢舍那止觀相應。於一切事心
無忘失。智爲先導三業清淨。福徳智慧二種
莊嚴。自然覺悟不由師教。到於涅槃常樂彼
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能憶過去一生二
生。若十二十乃至一劫百千萬億那庾多劫。
若成若壞皆悉憶知。彼諸劫中如是有情。生
如是家如是父母。如是種族如是姓字。如是
相貌色力壽量。苦樂等事無不明了。又諸有
情此滅彼生。種種家族自身他身。無量劫生
悉皆憶念。及彼生處所有善根。及相勸發憶
念知已。悉皆迴向無上菩提。又觀過去生死
之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如是知已於諸色
相。壽命修短富貴自在。不生我慢不求釋梵
護世四王人天果報。但以大悲利樂有情隨
願受生。又知過去無量生中所造惡業深生
媿悔。於現在世能捨身命不造諸惡。於無量
世所有善業。悉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普施法界一切有情。不求世間最上果報。
紹三寶種盡未來際。無有斷絶永無休息。慈
氏當知此即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所
起清淨宿住智通
復次慈氏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
波羅蜜多。起神境智通利樂無盡。所謂菩薩
住不動地。得眞寂靜除去憂苦。尋伺喜樂出
入息等。不生不滅住眞法界。能現種種神
通變化。或身如火聚放大光明。遍滿三千大
千世界。或身上出水如注大雨。捫摸日月威
光自在。或現大身上至梵天。或現小身猶如
芥子。或震動大地如水濤波。或以一身而現
多身。或以多身還復一身。或隱或顯説種種
法。或沒山石或復直過若上若下。如電流光
往還自在。行坐空中如鳥飛翔。或履地如水
履水如地。出沒自在無所障礙。如是神力皆
爲利樂一切有情。復以大悲普門示現。或現
佛身或菩薩身。聲聞獨覺釋梵等身。及諸異
類種種之身。隨其根性皆悉爲現。隨其樂欲
而爲説法。或諸有情恃其力勢而起貢高。隨
彼所應而爲現身調伏説法。或爲釋梵護世
四王。那羅延等諸大力士。爲降伏故擧妙高
山。擲置他方無量世界。猶如擲彼阿摩勒果
還置本處。而諸天人無往來想。菩薩神力亦
無損減又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至色究
竟天下至水際。以其右手掌此世界。住經一
劫行住坐臥而無妨礙。還置本處而諸有情
水性之屬。亦無嬈害都不覺知往來之想。如
是菩薩示現自在神通力時。令諸有情驕慢
之心。悉皆調伏而爲説法
復次菩薩以神通力。隨意所欲皆得自在。如
如意寶所求皆得。或變大海而爲牛跡。或以
牛跡而爲大海。或現火災至於初禪。或現水
災至於二禪。或現風災至於三禪。或變水作
火變火爲水。如是種種上中下法。隨心變化
而得自在。更無有人能動轉者。除佛世尊餘
無能壞。菩薩以此廣大神變。隨其根縁説廣
略法。令諸有情而得解脱。如是菩薩自在神
力。一切天魔及煩惱魔所不能障。以是菩薩
過彼天魔及煩惱魔。入佛境界隨其根縁。拔
濟有情得大自在。常不斷絶無能動轉。慈氏
當知此即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所起
神境智通化用無盡。如是五通但名靜慮。不
得名爲波羅蜜多
復次慈氏若諸菩薩得此通已。精勤修習靜
慮波羅蜜多。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譬如貧
人掘一伏藏。未見異相猶懷懈慢。穿掘不已
漸見少相。勇鋭精勤無有休息。以不息故便
能得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未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日夜精勤修眞靜慮。不休不
息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復次慈氏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心非難。長
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爲難。譬如勝軍侵奪
他國取之不難。得已善守是則爲難。外道邪
師修定亦爾。不近善友不聞正法。邪求解脱
獲無色定謂得涅槃。壽盡之時趣地獄報。復
如癡人畜養毒蛇常飮牛乳。所以者何。世醫
皆言牛乳除毒。蛇飮乳已瞋毒轉盛。如是癡
人謂蛇毒盡。而摩&T014955;之爲蛇所螫中毒而死。
一切衆生亦復如是。日夜畜養如是毒身。爲
求安樂常供飮食。無常忽至死魔毒發。失諸
善法趣向三塗
復次慈氏聲聞獨覺所得靜慮。斷煩惱障無
大悲心。而入涅槃非眞靜慮。凡夫有情身口
意業。恒爲八萬四千煩惱之所纒縛不得自
在。譬如有人供養怨家。羅刹惡鬼供給不已
漸得調伏。煩惱怨家惡羅刹鬼。則不如是。供
給色香煩惱轉熾難可調伏。何能修習禪定
解脱。既無禪定何有智慧。既無正智十善亦
無。當墮地獄餓鬼傍生。以是因縁菩薩摩訶
薩。應修梵行四無量心。起無縁慈普遍法界。
何以故菩薩大慈無有齊限。不可思量無邊
際故。一切有情遍十方界。菩薩大慈亦復如
是。譬如虚空無有邊際。菩薩大慈亦復如是。
以是當知有情無盡。菩薩大慈心亦無盡。眞
空無盡慈亦無盡。以是因縁菩薩大慈眞實
無盡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普於如是
有情起大慈悲。頗有譬喩得宣説者願爲開
示。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
男子不可以少因縁譬喩而得宣説。慈氏當
知譬如東方有殑伽沙等世界。南西北方四
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殑伽沙數世界。
合爲一海滿中海水。如是十方殑伽沙數世
界。滿中有情一一有情。各持一毛取大海水。
滴於餘處。至滿一劫。是海有竭。彼諸有情尚
未窮盡。善男子如是有情。遍於十方殑伽沙
數世界。菩薩於彼一一有情起大慈心。善男
子於意云何。如是慈心有邊際不。慈氏菩薩
白佛言。世尊假使虚空尚可測量。此大慈心
不可窮盡」佛告慈氏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慈
心無邊無盡不驚怖者。當知是人亦得如是
慈心無盡。其慈心者能護自他。滅除一切諍
訟諸惡。能覆有情所有過失。令諸衆生三業
調善。常得安樂離諸怨怖。多瞋恨者令其慈
忍。息諸戰陣刀兵等苦。悉能救護一切有情。
離諸欺誑名聞十方。釋梵四王恭敬供養。慈
心瓔珞以自莊嚴。爲諸有情解脱導首。能令
二乘迴心向大。積集一切菩提資糧。不爲世
福之所屈伏。恒以相好莊嚴其身。能除一切
諸根殘缺。捨離八難得生人天。行八聖道涅
槃正路。菩薩修慈不貪五欲。但於有情起平
等心。行布施時心無分別。護淨尸羅救犯禁
者。示安忍力令離瞋恚。所行精進皆順正法。
住三摩地慈救一切。發大智慧出離世間。煩
惱菩提無有二相。無縁大慈降魔軍衆。而能
安樂一切有情。此生來生常不捨離。行住坐
臥恒勸修持。我慢銷除離諸放逸。又慈心者
慚愧衣服淨戒塗香。能斷世間煩惱習氣。饒
益有情施一切樂。聲聞慈心唯求自利。菩薩
大慈救護一切
復次慈氏慈有三種。一衆生縁慈。二法縁慈。
三無縁慈。云何衆生縁慈。若初發心遍觀有
情起大慈心。云何法縁慈。若修行時。觀一
切法。名法縁慈。云何無縁慈。得無生忍。無
有二相名無縁慈。慈氏當知此即菩薩摩訶
薩。住眞法界大慈心也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九之餘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爲此大悲。於諸善業而
爲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爲其先。輪王
七寶輪寶爲先。大乘萬行大悲爲先。譬如長
者唯有一子。父母鍾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
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云
何大悲大名麼賀。麼者名我。我以大悲利
樂有情故名大悲。又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
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又娑嚩者名屬
已分。一切有情我應救護故名大悲。又迦者
名護。不令他人得其便故名爲大悲。又此大
悲者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故。又此大
悲能悟。無師自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
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爲饒益故
復次慈氏。此大悲心有五十種。云何大悲無
諂諛故。云何大悲身口相應故。云何大悲無
虚誑故。云何大悲住實際故。云何大悲不退
轉故。云何大悲了本覺故。云何大悲無詐
僞故。云何大悲自性清淨故。云何大悲行質
直故。云何大悲住正性故。云何大悲求佛身
故。云何大悲求佛壽故。云何大悲不起一切
過故。云何大悲護有情故。云何大悲所度有
情無有量故。云何大悲同虚空故。云何大悲
不捨貧窮諸衆生故。云何大悲拔諸苦故。云
何大悲自性不動荷負一切故。云何大悲行
清淨行不誑自他故。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諸
善業故。云何大悲普與樂故。云何大悲不生
疲倦故。云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云何
大悲堅持施忍精勤行故。云何大悲能忍下
劣所輕慢故。云何大悲不懷一切宿&T013641;恨故。
云何大悲作無上醫故。云何大悲以大乘慧
攝下劣乘等無二故。云何大悲善覆自徳讃
他善故。云何大悲能與無漏眞法樂故。云何
大悲能捨所愛心無悋故。云何大悲爲諸有
情心無悔故。云何大悲善持淨戒護毀禁故。
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諸有情得佛樂故。云
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云何大悲不惜
自身捨支節故。云何大悲樂修功徳不求報
故。云何大悲能調有情修靜慮故。云何大悲
了三界空不染著故。云何大悲積集善根離
不善故。云何大悲能滿一切有情所求願故。
云何大悲不捨普願住無爲故。云何大悲捨
有爲法故。云何大悲慳貪有情令行捨故。云
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云何大悲多瞋
有情令住忍故。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進
故。云何大悲散亂有情令住定故。云何大悲
愚癡有情令智慧故。佛告慈氏如是大悲。能
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則名爲大悲
無量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修習大喜無量。所謂憶念一切佛法愛
樂恭敬。不住生死不壞喜心。除諸邪見離五
欲蓋。能安有情住眞實際。恒求如來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聽聞正法順第一義恒樂修行
達於彼岸。圓滿具足喜慶心生。譬如世間大
節會日。一切親族善友集會。勝妙五欲歡娯
喜悦。菩薩亦爾起大神變遊戲之時。八部龍
天四衆雲集。戒定智慧解脱知見。悦樂其心
是名大喜。又此喜者於諸有情無損害心。勤
求一切諸佛妙法。已得未得心無暫捨。於大
乘法心恒正解。於二乘法不生取著。捨離慳
悋増長檀那。見乞者來心樂惠施。於他持戒
生淨信心。見毀禁人極懷憐愍。於己尸羅清
淨圓滿。離三惡怖迴向法身。設有毀罵安忍
受之。於軌範師奉順言教。頂戴尊重勤而行
之。於諸有情善言含㗛遠離嚬慼先意問
誶。住眞寂定無諂無誑。不麁不曲常讃人
善。不説他過樂與衆同。行六和敬作大法師。
開示涅槃顯眞實相。於尊重所起父母想。等
視衆生猶如一子。於親教師尊重如佛。於修
行者猶海導師。諸波羅蜜如無價寶。於説法
人如如意珠。無漏法林自在遊戲。教授我者
深自慶喜。聞説過非如醫示病。聞説正法如
病獲藥是名爲喜。了苦無常無我不淨。隨順
涅槃常樂我淨。一相一味故名爲喜。又大喜
者體眞勝義性無生滅。不沈不擧無去無來。
常爾一心名眞喜悦。又大喜者如聞善言身
心適悦。安住不動猶若須彌。又大喜者明了
因果無迷謬故。又大喜者如地不動爲所依
故。又大喜者如威徳人無能敵故。又大喜者
如勝義諦不毀壞故。又大喜者如佛法僧功
徳圓滿求無厭故。慈氏當知此即名爲菩薩
摩訶薩大喜無量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修習大捨無量。菩薩摩訶薩修捨無量。
總有三種云何爲三。一者煩惱捨二者護自
他捨三者時非時捨。云何名爲煩惱捨。若遇
恭敬心不高擧。設遇輕慢不鄙卑賤。得利不
喜失利不憂。毀罵不瞋讃亦無喜。稱揚不欣
聞譏不恚。遭苦難時觀空無我。悦樂事至
觀無常。於所愛境心無貪著。設見嫌恨亦不
生瞋。於怨於親持戒破戒其心平等。作善作
惡若愛若憎都無二相。聞善惡言正不正法
亦復如是。於諸有情其心平等。於身命財不
生慳悋。是則名爲煩惱大捨。云何名爲護自
他捨。菩薩摩訶薩若有人來節節支解。菩薩
於彼無瞋恨心。如是菩薩於身語中。未甞變
易是名爲捨。復次乞叉二合
上聲
多者。是名雙義
及瘡痕義。謂眼及色如有二人於菩薩所。一
人打罵一則香塗。菩薩觀之等心無二。瘡痕
義者菩薩觀之。第一義中誰爲打者誰爲塗
者。不見損益亦無彼我。不害自他是名爲捨。
眼根色境雙義既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
法。寂滅平等亦復如是。於毀讃者及我六根。
第一義中無傷無害故名爲捨。設被傷害亦
不損他是名爲捨。或護自他倶無傷損是名
爲捨。於利非利常爾一心。無害自他故名爲
捨。常自覺察護他人心。離於諍訟亦名爲捨。
復深觀察無有是非是名爲捨。如是名爲護
自他捨。云何名爲時非時捨。若諸有情不受
教誨非法器者。菩薩不瞋名非時捨。於聲聞
人觀四聖諦。獲苦法忍趣羅漢果。菩薩不障
名非時捨。行布施時且止持戒。修淨戒時且
止於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名非
時捨。若於諸法應成就事決定應作。精進勇
猛長時無倦。無暇無退不辭勞苦。乃至事畢
方可故捨是名時捨。如是名爲時非時捨。如
是修習慈悲喜捨。但名靜慮不得名爲波羅
蜜多
爾時慈氏白佛言。世尊如是修習靜慮爲因。
悉能具足神通智慧。云何名爲神通智慧。爾
時*薄伽梵告慈氏言。善男子是神通者。能
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淨法眼知色
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復次聞諸世間極
微小聲是名神通。於諸音聲悟無言説。離諸
譬喩是名智慧。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
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復次
於過未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
名智慧。復次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
了勝義空是名智慧。復次能知諸法是名神
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復次力能超彼釋梵
四王是名神通。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是名智
慧。慈氏當知如是名爲菩薩摩訶薩修眞靜
慮。得不思議神通果報
復次慈氏。一切衆生恒爲無量煩惱擾亂其
心。菩薩摩訶薩得眞三昧。隨彼有情煩惱品
類。現如是等諸三昧門令其解脱。菩薩摩訶
勤加精進住是三昧。令諸有情安住如是
平等法中。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相應平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悉皆平等。即
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復次慈氏此三昧平等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
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法
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名住眞三昧
復次慈氏此菩提平等即虚空平等。虚空平
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
法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則名爲住眞三

復次慈氏一切世間性平等即清淨性平等。
清淨性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
等即一切法平等。得此一切法平等是則名
爲住眞三昧
復次慈氏若知自心平等即知一切有情心平
等。是則名爲住眞三昧
復次慈氏若諸有情能於我身。作於饒益及
不饒益。我於彼等心如大地。普皆平等其心
不動。所以者何由住是三昧平等性故。以住
三昧無散亂語無率爾語。了達諸法解第一
義。善知時節隨順而説八風不動菩薩能住
如是平等法性。不捨三昧不離世間自在無
礙。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靜慮波羅蜜

復次慈氏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出世方便
智慧若菩薩修靜慮時。於諸有情起慈悲心
名爲方便。觀法寂滅是名智慧。復次修靜慮
時歸依於佛是名方便。了無取著是名智慧。
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觀
佛色身是名方便。觀佛身空是名智慧。觀
佛梵音是名方便。了無言説是名智慧。若正
觀時是名方便。觀照亦空是名智慧。拔濟有
情是名方便。了衆生空是名智慧。知衆生根
是名方便。根性亦空是名智慧。觀佛土淨是
名方便。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得佛菩提是名
方便。了本寂滅是名智慧。請轉法輪是名方
便。法無轉相是名智慧。觀七覺支是名方便。
了眞本覺是名智慧。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
修習靜慮波羅蜜多。一切天魔不得其便。即
能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薄伽梵説此靜慮波羅蜜多時。會中三
萬二千菩薩得日燈三昧。此日燈三昧亦名
一莊嚴三昧。云何名爲日燈三昧。如日出時
一切燈燭星月無復光明。菩薩得此三昧者
亦復如是。有學無學聲聞獨覺。諸有情智映
蔽不現。是故名爲日燈三昧。復次云何名一
莊嚴三昧。所言一者即是無生。無生者即是
法空。又一者名遍一切處。譬如油麻油遍麻
中。無生法者亦復如是。體遍一切是名一
莊嚴三昧。此一莊嚴亦名一増長三昧。一者
即婀。婀即法界所謂契經。令法界現前法界
現前已。所有諸法神通増長明了現前。是故
名爲一増長三昧。此一増長亦名一法界三
昧。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
其空現前。是名一法界莊嚴三昧。此一法界
亦名一空三昧。所言一者猶如虚空。一切萬
物生長空中。菩薩眞空現在前時。信等善法
悉皆増長。是故名爲一空三昧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住此靜慮波羅蜜多
時。能入倶胝那庾多百千三昧。今爲汝説
分名字。所謂電光三昧月光三昧。善増長三
昧毗盧遮那三昧。増長不思議三昧如如光
照三昧。無垢三昧海徳三昧。能自在轉一切
法輪三昧。成就禁戒三昧。無憂三昧堅固三
昧。蘇迷盧三昧法炬三昧。法勇三昧轉法智
自在三昧。散積聚法三昧持一切法三昧。持
白法三昧知他心三昧。莊嚴寶幢三昧滅煩
惱三昧。壞四魔三昧發起十力三昧。無著三
昧斷縛著三昧。燈手三昧聞施名三昧。持地
三昧安住心三昧。須彌燈三昧摧伏怨敵三
昧。智炬三昧發生智三昧。教授三昧自在轉
無邊法門三昧。令心堪任三昧知勝妙善三
昧。震日月音三昧無所行三昧。壞魔三昧無
種種想三昧。善調伏心三昧釋師子三昧。念
佛三昧念法三昧。念僧三昧不退轉三昧。不
眴三昧最勝無我三昧。似空處三昧常覺悟
三昧。除煩惱縁三昧如虚空三昧。入功能三
昧念慧覺三昧。無盡辯三昧大悲聲三昧。現
眞諦三昧不毀壞三昧。善行三昧有情歡喜
三昧知愛樂三昧生愛樂三昧。勝慈三昧性
靜三昧。大悲三昧大善三昧。無所捨著三昧
法義三昧。法悲三昧慧炬三昧。智海三昧無
動三昧。善調伏身三昧解脱智自在三昧。金
剛幢三昧勝蓮花道場三昧。離世間法三昧
勝智三昧。佛觀行三昧威光三昧。威焔三昧
與解脱智三昧。佛身莊嚴三昧光明普遍三
昧。刹土遍淨三昧入有情性三昧。滿一切願
三昧順菩提路三昧。波羅蜜莊嚴三昧寶髻
三昧。覺花三昧與解脱果三昧。甘露音三昧
無滯三昧。疾風行三昧寶冠三昧。截海流三
昧金剛峯三昧。大神通三昧。出生義三昧。
見無邊佛三昧憶持一切所聞三昧。與刹那
智三昧清淨無邊功徳三昧。如是無量倶胝
三昧。若諸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者。是則名
爲靜慮波羅蜜多。時*薄伽梵説此靜慮波羅
蜜多時。會中七十八那庾多人天。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萬二千菩薩證無生法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爾時*薄伽梵。處於種種摩尼寶王師子座上。
現種種相。純以菩薩摩訶薩衆而共圍遶。時
慈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已爲利
益安樂諸菩薩故。説靜慮波羅蜜多。唯願世
尊爲諸菩薩。説般若波羅蜜多。又此般若波
羅蜜多復有幾種。修何方便而能得之。唯願
如來分別解説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
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説。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靜慮波
羅蜜多。皆從般若波羅蜜多。本母所生而爲
根本。譬如眼等五根發生五識。能取五塵皆
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識心而爲根本。若離
其心無所成辦。菩薩摩訶薩修前五種波羅
蜜多。恒以智慧而爲其母。若離智慧無所剋
獲。亦如有情身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謝已
無復堪任。修行諸度若無智慧亦復如是。譬
如國境無有智臣。陰陽失序一切人民皆不
安樂。法王國土若無智慧亦復如是。修行布
施乃至靜慮波羅蜜多皆不成就。解脱涅槃
終不能得。亦如商主入海採寶。要得船師方
達寶所隨意而取。菩薩亦爾於生死海。以五
波羅蜜多而爲舟。舡載功徳寶要因般若波
羅蜜多。無上舡*師至於彼岸。爾時。*薄伽梵
而説頌言
    智慧爲根本 能生善法
    佛果大菩提 無非智所作
    如人遭苦難 智者能救護
    愚者造諸惡 如石投深水
    若無眞智慧 多聞妄分別
    斯人不解義 如器安知味
    所謂長老相 不必在耆年
    雖少有智慧 是爲眞長老
    如世有徳人     正直無邪曲
    不能辯邪正 寧知理是非
    正智聞深法 智與理相應
    隨順於大乘 是名眞智者
    於得失無著     憂喜不能動
    安住如須彌 是名眞智者
    恭敬不生喜 輕慢無瞋恚
    智慧如大海 是名眞智者
    不説他人過 亦不稱己徳
    智照無自他 當獲大名稱
    勇猛勤精進 遠離一切相
    我慢悉皆除 是名眞智者
    常當正觀察 不見他人過
    深信善惡報 是名眞智
    智者在衆中 不説自功徳
    若人所稱讃 愧心無取著
    成就諸功徳 虚己常謙下
    如果樹繁熟 枝條自胝屈
    福智生豪族 雖貴無憍慢
    愚者自矜高 智者應觀察
    智慧爲善伴 遠離惡知識
    斷滅諸煩惱 自然得解脱
    樂將護惡人 亦當常遠離
    崇重於賢善 是名眞智慧
    菩薩多悲智 損惱猶慈愍
    如斫栴檀樹 流香普芬馥
    不念他人惡 常思其善事
    智慧離分別 人中最第一
    智者住空寂 被毀心無惱
    諸惡不能燒 如火煖大海
    大悲離分別 見惡常憐愍
    如日放光明 不棄旃荼舍
    智人雖小過 爲益應同住
    如入瞻蔔林 自然皆蒙熏
    正智離分別 如日無私照
    亦如清涼月 能淨諸雲翳
    智者多慈悲 常濟於貧乏
    見乞不輕賤 應生歡喜心
    如樹初生長 日夜無休息
    智者樂修行 増長亦如是
    智者遇大怨 慈悲猶不捨
    如折蓮花莖 藕絲恒不斷
    生死如毒樹 悟即法身果
    生死與涅槃 本性皆平等
    淨慧賢聖行 大悲常利物
    不擇於怨親 恒離於分別
    耆年多智慧 淨戒悉圓滿
    親近如是人 速成安樂行
    智慧無垢人 三業恒清淨
    應親近是人 尊重過父母
    無智難親近 能壞善人心
    如火燒枯木 應當常遠離
    供給於惡人 欲益反招損
    如人飼猛獸 無不傷害者
    供養智慧人 小善獲多福
    如人飮甘露 求得安隱樂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此般若波羅蜜多。皆
從善友開正法生。邪見之人是智慧怨。汝等
應當親近善友遠惡知識。此般若波羅蜜多
非唯出生一切善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
從此生。當知此經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有二種智。
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爲求人天二
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爲波羅
蜜多。大智施者心無所得。無所得故得佛菩
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羅蜜。以是故知檀波羅
蜜從智慧生。尸波羅蜜亦有二種。一者小智
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三惡道。求生人天二
乘解脱。如是持戒心不清淨。不得名爲尸波
羅蜜。大智持戒普爲利樂一切有情。不住於相
而無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是則名爲尸
波羅蜜。以是故知戒波羅蜜從智慧生。忍辱
波羅蜜多亦從般若波羅蜜多生。一切有情
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修安忍者除
斷無明。聖智現前佛日斯照。譬如國邑無有
智臣。識用不均人民流散。設有智者亦當迴
避。無忍慧者亦復如是。又此智慧如明眼人。
遙見毒虵即便遠避。有智慧眼避瞋恚蛇亦
復如是。無慧眼者謂於過去。無量劫中修行
諸善。無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瞋火燒滅無
餘。如乾草積飈火入中焚燒皆盡。智慧之人
有安忍力。設遇惡人打罵訶責。正智安忍能
調伏之。譬如香象既已調伏。臨陣驅策能破
敵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無相忍不起
瞋恚。無縁大悲廣度一切。以是當知安忍波羅
蜜從般若波羅蜜生。精進波羅蜜亦從般若
波羅蜜多而得發生。何以故若無般若波羅
蜜多。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大菩提果無邊法
門。安住最勝巧便大智。周遍觀察要精進力。
方能圓滿六波羅蜜。以是當知精進波羅蜜。
皆從般若波羅蜜生。禪波羅蜜亦從般若波
羅蜜生。所以者何意業微細難可測量。身口
所作則易除滅。妄心所起難可制伏。如風飄
火猛焔可制。如海濤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
甚難調伏。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
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
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
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亦如愚人妄執諸見。
或執我常或執我斷見不清淨。云何能得三
昧現前有智慧人觀察二事。一者見其自身。多
有疾病苦樂等事。皆由先世妄想顛倒。造作
諸業而今受之。若無癡愛何有病耶。身本自
空因縁幻有。無造無作誰受苦耶。二者復應重
更觀察雖無我相。所作福業皆不唐捐。當願
法界一切有情。無盡𦿁徳滌令清淨。悉得成
就六波羅蜜。戒定智慧以爲莊嚴。以是故知
一切萬行。皆以般若波羅蜜而爲其母。猶如
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而彼虚空無有所
依。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以是故知禪波羅
蜜智慧爲母。非唯五度從智慧生。一切世間
福徳名聞人天果報。乃至出世無漏善根。皆
以智慧而爲生處。猶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
安立一切衆生執我取相有五怖畏。一不活畏
常積資財恐不活故。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
墮三塗恒怖畏故。三者死畏。愛惜身命恐喪
失故。四者惡名畏。恒作諸惡以自覆藏。恐
人聞知常怖畏故。五者大衆威徳畏。於大衆
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菩薩摩訶薩智慧觀
察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無不活畏。除斷邪行
具淨尸羅。必至涅槃無惡趣畏。深入縁起了
本無生則無死畏。住無相理身心寂靜。無自
他相離惡名畏。成就微妙四無礙辯。處衆無
畏猶師子王。是故名爲無大衆畏
復次慈氏一切衆生根性差別。慳貪者令惠
施。瞋恚者令慈忍。我慢者令謙下。愚癡者得
智慧。開示涅槃顯眞實相無量功徳。皆從般
若波羅蜜生。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天龍八部
咸皆讃歎。尊重恭敬猶如父母譬如慈母唯
有一子。鞠育誨示漸漸成長令得尊貴。菩薩
亦爾憐愛有情等如一子。般若甘露而爲法
食。五波羅蜜爲大資糧。十方四無所畏十八
不共法。諸妙功徳莊嚴法身。成就無上法王
之位
復次慈氏有十種事能障智燈。掩蔽光明不
能顯了。増長癡闇無所覺知。一者懶惰。於
世事業皆不成就。豈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
近惡知識。造諸惡業増長無明。三者耽著睡
眠。身心昏昧不能修習無上菩提。四者聽聞
大乘尋復忘失。五者樂習世間一切技藝。不
知如幻而生執著。六者我慢覆藏雖遇善友。
不能諮問無上正法。七者於大乘教微妙深
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恥己
愚昧不能親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異端詐
謂知見。有所論難皆渉邪徒。十者於最上乘
不生信樂。設有所聞師心邪解。由是十事障
礙大乘。正法不聞淪溺生死。離此干事有
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
禪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三者損減睡
眠恒自覺悟。四者於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
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藏
隱決衆疑故。七者不輕己身勤修行故。八者
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恒自謙下不誑衆
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摩訶
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蜜。成就法身
清淨解脱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此般若波羅蜜多。不
與十六種法而爲相應。一者不與十二因縁
相應。所謂無明乃至老死。二者不與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而爲相應。菩薩摩訶薩離分別
心無二相故。三者不與身見邊見乃至六十
二見而爲相應。四者不與世間八風相應。所
謂利養稱讃譏毀苦樂衰損等事而爲相應。
五者不與隨煩惱等忿恨相應。六者不與我
慢増上慢等相應。七者不與根本貪瞋癡等
而爲相應八者不與煩惱魔死魔等而爲相
應。九者不與我相人相。作者受者養育士夫。
補特伽羅意生儒童。業障報障煩惱等障而
爲相應。十者不與妄念分別見聞覺知而爲
相應。十一者不與四顛倒法而爲相應。無常
計常常計無常。無樂計樂樂計無樂。無我計
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如是妄計
名顛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諸塵勞門而爲相
應。十二者不與慳悋犯戒瞋恚懈怠散亂愚
癡而爲相應。亦不與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相應。十三者不與不善等法。性
遮罪有漏有爲而爲相應。亦不分別世出
世善法。無漏無漏而爲相應。十四者不與
二十二根相應。所謂眼耳鼻舌身根相應。亦
不與苦樂憂喜捨受相應。亦不與男女等根
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而爲相應。十
五者不與三界五趣。種種有情而爲相應。亦
不分別大乘小乘。佛法僧寶差別之相而爲
相應。十六者不分別眞諦俗諦有爲無爲。有
智無智有識無識。作意無作意有體性無體
性。有相無相心意差別而爲相應。慈氏當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無染無著離諸分別。平
等清淨一相一味。不與如是差別等法而爲
相應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住身寂靜
了因縁法如幻如化順勝義諦離有離無。非
斷非常隨順因果。無我人相眞實不動不壞
威儀住三解脱門而不取證。無動無靜是如
來禪。遊戲神通深入實際。不住生死不入涅
槃。不盡有爲不住無爲。雖觀無相不捨大悲。
雖住三界而恒出離。知眞無染而不修證。離
於戲論常樂宣説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於善友聽聞正法。具足八十四種勝上之
心。方能發生般若波羅蜜多微妙勝慧。所謂
住眞實相最極微妙相。般若相應相善知識
相。離憍慢相恭敬相。右遶相無量相。善言
相至誠相。善作意相無亂相。無定相妙寶相。
妙藥相除病相。法器相示導相。入智慧相聞
法無厭相。増長捨相善調象馬相。敬事多聞
相樂聞深法相。觀身寂滅相清淨適悦相。聞
法無倦相聞義相。聞法相隨説修行相。爲他
説法相聞所未聞相。聞神通相不求餘乘相。
樂聞般若相樂聞菩薩藏相。樂聞善巧方便
相四攝法相。聞梵行相念正定相。能生善巧
無生相大慈悲心相。縁起相無常相。苦相空
相。無我相不淨相。寂靜相空相。無相相無
願相。無不善行相勝義諦相。不壞相自在
相。護自心相不捨精進相。思惟妙法相對治
煩惱相。宗重正法相對治邪見相。獲聖財相
除斷貧窮相。智者稱讃相智人極喜相。智者
所樂相崇重賢善相。見諦相觀蘊過失相。有
爲過患相依法相。依義相依智相。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相。不作諸惡相自利益相。
利益他相善作業相。無熱惱相勝行相。獲一
切諸佛法門相。慈氏當知聽法之人。具足如
是勝妙之心。能善聽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知一切法無我無人本來清淨。生死涅槃平
等無二。復次菩薩摩訶薩。觀於眼等五根。苦
等受男女意命。能起煩惱生死根本。信等
五根三無漏根。能捨煩惱是涅槃因。知煩惱
性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性相常住。如是修習
是名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所修勝行。與智慧相
應及不相應。無有分別二智平等。不捨衆生
恒起大悲。普覆一切清淨不動。如是修習是
則名爲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慈氏此般若波羅蜜多句義不可思
議。是相應句如理句。如量句佛語句。了縁句
無礙句。無滅句大捨句。不動句一切不動句。
無依止句平等句。無難句無高下句。實際句
不變易句。無著句無住句。無所住句對治
句。寂靜句極寂靜句。遍寂靜句無戲論句。無
起句即眞句。不缺句無餘句。無際句無對治
句。最勝句眞實句。如如句絶言句。不別異句
無彼此句。三世平等句無三世句。不住五蘊
句不住六界句。不住十二處句。不住十八
界句。依法句依義句。依智句依了義句。如是
句義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
可思議。離言説故眞勝義故。不可思議故無
因喩故。無比量故無有上故。自利利他故大
希有故。唯佛與佛能證能説餘無測知。何以
故般若波羅蜜多無性無相無比無喩。唯佛
如來方能究盡
復次慈氏此般若波羅蜜多。非即蘊處界。無
依無止不生不滅。不内不外不在中間。是故
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爾時慈氏菩薩聞
是般若波羅蜜多。歡喜踊躍以偈讃曰
    大雄世尊智無量 十力無畏眞解脱
    神通廣大無邊際 一切無能測量者
    昔曾侍覲無量佛 獲得甚深微妙智
    難行苦行恒沙劫 是故能成調御師
    佛證自然一切智 住眞寂滅難思議
    唯佛如來自證知 能現無邊佛境界
    法性眞常離二邊 寂滅無爲出三有
    煩惱業苦悉皆除 法身清淨眞解脱
    菩提道場成正覺 唯有諸佛能證知
    清淨湛然無去來 無相無行無説示
    涅槃無比無能喩 凡夫二乘莫能測
    等覺菩薩不能知 唯佛世尊獨明了
    佛會一切聲聞衆 逮得己利如來讃
    漏盡皆住最後身 此等不知佛境界
    一切辟支佛利智 遍滿十方如稻麻
    百千萬劫共思惟 不能測知佛智慧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餘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有七種事。能得如是
不可思議無盡法門。謂因無盡有情界無盡
大悲無盡妙用無盡法門無盡。壞生死魔故
智無盡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行無相無
生無滅。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知。佛説是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會中有一外道名微末
底。即從座起而白佛言。世尊佛説一切諸法
本來不生自性清淨此義不然。自在天常。而
是一切萬物父母。能生諸法能造能作安立
世間。復有説云神我能生一切諸法。然此
我者住於心中猶如拇指。復有説云一切諸
法從和合生。云何今者乃説無生。爾時*薄伽
梵告微末底。汝所問者隨汝意答。斷汝疑心
應當諦聽。如汝所説自在天常。能生一切所
生萬物。應同一性悉亦是常。若謂所生前後
變易非常住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是常
住。體不離用應非常故。自在常者生應常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