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放光般若經 (No. 0221_ 無羅叉譯 ) in Vol. 08

[First] [Prev+100] [Prev]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羅蜜。當觀性空之法。雖觀於諸法不當使有
所著。是名爲菩薩摩訶薩無所受三昧。積聚
廣大無限之用。諸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薩
云若亦不受。乃至内外空及有無空亦不受。
何以故。不可以相行故。所以者何。相行有
垢故。何等相。五陰相三昧相是謂垢相。當
作是受當作是念。不爾者異道人先尼。終不
有信於薩云若慧。何等信。信於般若波羅蜜
不以相。信解受持觀其所應。亦不以相亦
不以無相。作是不受相先尼得解信要。便得
度空性之慧。不復受痛想行識。所以者何。
以見解空相之法。何以故。亦不於内見慧亦
不於外見慧。亦不離内外事見慧。何以故。亦
不見法當有可識知者。亦不於内五陰見慧
亦不於外五陰見慧。亦不離五陰見慧。以是
因縁先尼得解。得解已便得信要於薩云若。
是謂比諸法等信以爲證。而不見諸法。先尼
作是解脱已。便於諸法無所受。不想不念故。
是法亦無有得者亦無有受者亦無有解者。
是法亦非受亦非持亦不可獲亦無有念。一
切諸法皆無念故。世尊。菩薩摩訶薩所以於
般若波羅蜜通達來往於彼此岸者何。於諸
法無所受。不受色痛想行識者於諸法無所
受故。乃至三昧陀隣尼門無所受。於諸法亦
無所受。不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力佛十八法
不共終不中道般泥洹。何以故。三十七品非
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非十八法。是法非
法亦不非法。是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不受五陰。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當作是觀。言何許是般若波羅蜜。般
若波羅蜜爲是誰。誰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當復作是念言。不可得法不
可見法非爲般若波羅蜜。於是舍利弗問尊
者須菩提言。賢者何等法不可得不可見。須
菩提報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不可見。禪惟
逮羼尸檀波羅蜜。亦不可得亦不可見。以外
空内空及有無空故。五陰亦不可得見。三十
七品佛十八法神通。亦不有亦不可得見。法
性法住眞際佛薩云若。亦不有亦不可得見。
以内外空有無皆空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若作是觀作是念。意不惓不
厭不恐不怖。當知是菩薩終不離般若波羅
蜜。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何以當知菩薩不
離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報言。如色之状貌離
色。如痛想行識状貌離痛想行識。如檀波羅
蜜状貌離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状貌離
般若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乃至眞際亦復
如是。舍利弗問須菩提言。五陰状貌何類。六
波羅蜜佛十八法状貌何類。法性及如眞際
其状貌何類。須菩提言。五陰無所有之状貌。
六波羅蜜佛十八法眞際亦無所有之状貌。
其類非物之類。舍利弗。是故當如五陰状貌
離五陰。如六波羅蜜状貌離六波羅蜜。乃至
眞際亦復如是。五陰離五陰相。乃至眞際亦
離其相。相亦離其眞際。舍利弗問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於中便出生薩云若*耶。報言。如所
問無有異。何以故。諸法無所出亦無所生。舍
利弗又問。何以故。諸法無有生無有出。須菩
提報言。五陰空亦不見其出亦不見其生。般
若波羅蜜佛十八法眞際。亦不見其出亦不
見其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
羅蜜。以漸近薩云若。*已漸近薩云若便得身
意相淨。已得身意相淨便無婬怒癡。意強梁
貪意不復生。意終無六十二見事。終不於母
人腹中生常得化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育
養衆生普淨佛國土。至成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終不離諸佛世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當作是行
放光般若經卷第



放光般若經卷第
 西晋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空行品第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無有漚惒拘舍羅。於五陰爲行相。若念五
陰有常爲行相。念五陰無常爲行相。念五陰
苦。言五陰是我所是爲行相。念五陰寂靜爲
行相。世尊。菩薩摩訶薩不以漚惒拘舍羅行
般若波羅蜜。學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復爲
行相。世尊。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自念言。我
行般若波羅蜜。設欲有所得是亦爲行相。若
菩薩念言。有作是學者爲學般若波羅蜜。是
亦爲行相。作是學者。當知菩薩未有漚惒拘
舍羅故。須菩提語舍利弗言。菩薩作是學般
若波羅蜜。爲住色爲分別色坐。分別色便作
行色求。已作是行不得離生老病死苦。菩
薩復不以漚惒拘舍羅行般若波羅蜜。處於
眼耳鼻舌身意分別六情。復分別十八性。復
住於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各分別計校作
色求。亦復不能脱生老病死苦。是菩薩尚不
能逮聲聞辟支佛地證。況欲得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是事不然。以是故。當知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無漚惒拘舍羅。舍利弗問須菩提。當
云何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而是漚惒拘舍
羅。須菩提報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於色痛想行識不作相行。亦不言五陰有常
無常。於五陰亦不作苦樂行。亦不作是我所
非我所行。於五陰不作空無相無願行。於五
陰亦不作寂靜行。以是故。舍利弗。以五陰
空爲非五陰。五陰不離空。空不離五陰。五陰
則是空。空則是五陰。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及
佛十八法皆空。假令空者亦不離十八法。十
八法亦不離空。菩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則
爲是漚惒拘舍羅。菩薩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便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羅蜜。亦
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行者亦不見不行
者。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何以故。
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須菩提
報言。以般若波羅蜜状貌本實不可得見故。
何以故。所有者無所有故。是故行般若波羅
蜜無所見。所以者何。菩薩悉知諸法所有無
所有。有三昧名於諸法無所生。是諸菩薩
摩訶薩無量無限廣大之用。非聲聞辟支佛
所知。菩薩摩訶薩不離是三昧便疾得阿耨
多羅三耶三菩。舍利弗問須菩提。但是三昧
使菩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耶。頗復有
餘三昧。須菩提報言。亦復有餘三昧令菩薩
疾成得佛。舍利弗問言。何者是。須菩提言。
有三昧名首楞嚴菩薩行。是三昧亦疾得佛。
復有寶印三昧。師子遊歩三昧。月三昧。作
月幢三昧。諸法印三昧。照頂三昧。眞法性
三昧。必造幢三昧。金剛三昧。諸法所入印
三昧。三昧王所入三昧。王印三昧。力進三昧。
寶器三昧。必入辯才三昧。如是等三昧。菩薩
摩訶薩悉學已便疾得佛。舍利弗。復有無央
數不可計三昧。菩薩所應學。亦復令菩薩疾
得佛。須菩提承佛威神言。若有菩薩摩訶薩
行是三昧者。已爲過去佛所授決已。今現在
諸佛亦授其決已。亦不見三昧亦不念三昧。
亦不貢高念言我得是三昧。亦不念言我住
是三昧。都無三昧想。舍利弗問須菩提言。
諸有住是三昧者。爲已從過去諸佛授記
耶。須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
羅蜜及三昧菩薩無有異。菩薩則是三昧。三
昧則是菩薩。般若波羅蜜亦爾等無有異。而
善男子不知諸法等三昧。何以故不知。菩薩
以不見是三昧。是故不知。於是世尊讃歎須
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我所歎譽。汝於諸空
寂行者第一。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學六波羅
蜜及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舍利弗白佛言。
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耶。佛言。
當作是學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
亦不想有所得有所見。舍利弗白佛言。何等
爲無所得無所見。世尊報言。吾我及衆生不
可得見。以内外空故。五陰十八性十二衰。不
可得不可見。本淨故。十二因縁不可見。常
淨故。苦習盡道不可見。常淨故。不可見欲
性形性無形性。不可得見三十七品佛十八
法。常淨故。不可得見六波羅蜜。從須陀洹
乃至佛。常淨故不可見。舍利弗白佛言。何
等爲淨。世尊報言。不生不有不可見。無所
爲是爲淨。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作是
學爲學何法。世尊報言。菩薩作是學於諸法
無所學。何以故。法不爾如凡人所入。舍利
弗白佛言。法云何世尊。佛報言。法之所有
如無所有作。是有故言無所有。舍利弗白佛
言。何等爲無所有而有。世尊報言。五陰無所
有。内外所有無所有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
法無所有。内外所有無所有空故。凡夫愚人
隨癡入愛。於中作癡行爲兩際所得而不知
不見法所不癡者。而爲入於名色入於六入
入於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雖入其中法所
無者及更念。亦復不知亦不見。不知不見何
等。佛言。不知五陰不見五陰不見三十七品
佛十八法。以是法墮於凡夫愚人之數而不
出於何。不出於欲形無形界。不出於聲聞辟
支佛法。不出而復不信。不信何等。不信五
陰空不信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亦復不住。
於何所不住。不住於六波羅蜜。不住於阿惟
越致地。乃至佛十八法不住。以是故謂爲凡
夫愚人。便入於眼耳鼻舌身意。入於五陰六
衰入於十八性入於婬怒癡入於諸見入於三
十七品佛十八法入於道。舍利弗白佛言。世
尊。菩薩作是學爲不學般若波羅蜜。不成薩
云若慧耶。佛言。如是學爲不學般若波羅蜜。
出薩云若。舍利弗白佛言。何以故。菩薩
不學般若波羅蜜。不成薩云若慧。佛言。以菩
薩摩訶薩無漚惒拘舍羅。以想念入六波羅
蜜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想念入薩云若。
以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學般若波羅蜜不生薩
云若慧。舍利弗白佛言。菩薩當云何學般若
波羅蜜而令菩薩成薩云若慧。佛言。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是爲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學如成薩云若慧如
應無所見無所得。舍利弗白佛言。何等爲無
所得無所見。佛言。不見一切法空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幻品第十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人問言。幻人布施持
戒精進忍辱一心智慧學三十七品佛十八法
學薩云若。當成薩云若不乎。我等當云何報。
佛告須菩提。我自還問汝隨須菩提意報我。
於須菩提意云何。五陰與幻有異無。眼耳鼻
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十八性與幻有異
不。須菩提對曰。無有異世尊。佛言三十七
品佛十八法空無相無願及道與幻有異不。
須菩提答曰。無有異世尊。五陰則是幻幻則
是五陰。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
及佛十八法亦是幻。幻則十八法。佛告須菩
提。幻人頗有著有縛有生有死不。對曰無。於
須菩提意云何。幻人亦不生亦不滅。學般若
波羅蜜當成薩云若不。須菩提白佛言。不能
得。於須菩提意云何。著字名合法五陰數字
爲菩薩不。對曰如是如是。世尊。著字五陰
生滅可得見不。須菩提對曰。不可得見。亦
無起亦無滅亦無字亦無身行亦無意行亦無
著亦無縛。學般若波羅蜜寧成薩云若不。須
菩提對曰。不能成。佛言。菩薩學般若波羅
蜜應無所得。須菩提白佛言。菩薩如是學般
若波羅蜜。及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爲如幻人
學。所以者何。當知五陰如幻人。於須菩提意
云何。五陰爲學般若波羅蜜當成薩云若不。
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五陰所
有無所有。無所有者亦不可得見。於須菩提
意云何。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熱時炎如化。
當學般若波羅蜜耶。對曰非也。何以故。五陰
六衰如夢如幻無所有不可得見。須菩提白
佛言。新發大乘意菩薩。聞作是説。般若波
羅蜜將無恐怖。佛言。新學大乘菩薩。未得
般若波羅蜜漚惒拘舍羅。不與善知識相隨
或恐或怖。須菩提白佛言。菩薩當行何等漚
惒拘舍羅。令菩薩不恐不怖。世尊。佛告言。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薩云若行。觀五陰無
常亦不猗五陰。是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漚
惒拘舍羅。復次須菩提。菩薩意應薩云若
行。觀五陰苦空非我。觀五陰空無相無願。觀
五陰寂靜。應無所得無所猗。是爲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漚惒拘舍羅。菩薩當作念言。我當
爲一切衆生説無常苦空非我。爲説空無相
無願寂靜之法。應無所得無所猗。是爲菩薩
檀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菩薩亦不以羅漢辟
支佛意。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亦不以羅漢
辟支佛意。觀空無相無願寂靜。是爲菩薩不
越戒。以是故菩薩不恐不怖。菩薩盡能奉行
能忍。是爲菩薩行羼提波羅蜜。復次須菩
提。菩薩意行應薩云若。觀五陰無常應無
所見無所著。不捨薩云若意。是爲菩薩行惟
逮波羅蜜。菩薩適作是行不起羅漢辟支佛
意。羈他惡意亦不得生。是爲菩薩摩訶薩
行禪波羅蜜不恐不怖。復次須菩提。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觀。言不以五陰空。空
則五陰。六情十八性三十七品亦復如是。是
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恐不怖。須菩提白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與何等善知識
相得聞説般若波羅蜜不恐不怖。佛報言。菩
薩説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空無相無願寂靜而
無所希望。持是無所希望之福。不作羅漢辟
支佛地行。但求薩云若。是爲菩薩善知識。爲
説六情十八性寂靜而無所希望。持是功徳
不願聲聞辟支佛地。是爲菩薩善知識。復次
須菩提。菩薩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念薩云
若念道。以爲一切説法無所希望。持無所希
望福。不爲聲聞辟支佛地。但爲薩云若。是
爲菩薩善知識。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菩薩
學般若波羅蜜。無漚惒拘舍羅爲惡知識。聞
説般若波羅蜜爲恐怖。世尊報言。菩薩離薩
云若意。猗般若波羅蜜而自貢高。行禪精進
忍辱持戒行布施。以猗檀波羅蜜而自貢高。
復次須菩提。菩薩離薩云若意。念五陰内外
空以空貢高有所猗。念六情空念十八性空
以是爲貢高。念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空。猗
十八法而自貢高。是爲菩薩不行般若波羅
蜜無漚惒拘舍羅聞説般若波羅蜜爲恐怖。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菩薩惡知識。佛言。
教令遠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莫學是非佛
所説。但合會作是不足聽聞不當受持不當
諷誦讀。亦不當教他人。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菩薩復有惡知識。與説魔所樂事。魔波旬作
佛形像往到菩薩所。使菩薩遠離六波羅蜜。
語菩薩言。善男子。用是六波羅蜜學。爲當
知是菩薩惡知識。魔復作佛形像往到菩薩
所。分別廣説聲聞所應行經但爲説是魔事。
當知是菩薩惡知識。魔復作佛形像往到菩
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汝亦無菩薩意。亦
非阿惟越致。汝亦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假令不教菩薩令覺魔事者。是菩薩惡
知識。魔波旬復作佛形像往到菩薩所。語菩
薩言。善男子。眼耳鼻舌身意空六衰十八性
皆空。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空。用
是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學爲有作是教者。是
爲菩薩惡知識。復次須菩提。魔復作辟支佛
形像往至菩薩所。語菩薩言。善男子。十方
皆空無有佛。亦無有菩薩亦無有聲聞。而爲
菩薩説是輩魔事。當知是則菩薩惡知識。魔
復作聲聞形像被服往到菩薩所。斷菩薩薩
云若意。爲説聲聞辟支佛行。有作是教者。則
是菩薩惡知識。魔復作菩薩師和上被服到
菩薩所。教令離菩薩行教令離薩云若。三十
七品及佛十八法。持空無相無願法授菩薩。
汝當念是法受聲聞地證當用是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學。爲是但魔事耳。復次須菩提。魔復
作菩薩母形像來至菩薩所言。子汝當受是
須陀洹證。習羅漢果證。當用是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爲當受是無央數劫生死。當受是截
手截脚之痛。向菩薩説是輩魔事是則魔所
作。復次須菩提。魔復作比丘被服至菩薩所
語菩薩言。眼耳鼻舌身意無常苦空非我空
無相無願寂靜。爲説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
爲説相著事。當知是菩薩之惡知識。覺已當
急遠離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了本品第十四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號爲菩薩。其句義云何。
佛告須菩提。菩薩句義無所有。所以者何。道
者無有句義亦無我。菩薩義者亦如是。須
菩提。譬如鳥飛虚空無有足跡。菩薩義者亦
如是。譬如夢幻熱時炎影。如來所化無所有。
菩薩義者亦如是。譬如法性及如眞際亦無
所有。譬如幻士五陰不可得不可見。行般若
波羅蜜菩薩摩訶薩其義亦如是。譬如幻士
行内外空亦無所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其
義亦如是。須菩提。譬如幻士行六波羅蜜三
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無所有。菩薩義者亦如
是。須菩提。譬如佛五陰不可得。何以故。無有
五陰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菩薩之句
義。須菩提。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六
情無所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其義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佛行内外空其際不可得見。行
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不可得見。菩薩其義
亦如是。有爲無爲性亦無有義。須菩提。譬
如不生不滅無所有無作無著無斷。其義亦
無所有。何等不生不滅不著不斷不有不作。
報言。五陰不生不滅亦不著亦不斷亦不可
見。十八性六情六衰五陰。無著三十七品佛
十八法。無著無斷義不可得。行般若波羅
蜜菩薩其義亦如是。須菩提。譬如三十七品
佛十八法本淨無有義。菩薩義者亦如是。譬
如吾我淨。以吾我無有邊際故。我人壽命淨
不可得見。衆生無邊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
蜜其義亦如是。譬如日出時諸冥迹不復現。
菩薩亦如是。譬如天地劫盡火燒時。世間
諸所有皆燒盡其迹不可見。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其義亦如是。須菩提。譬如世尊戒具。本
時惡戒跡不復現。得三昧亂意跡不復現。得
智慧無有愚癡迹。得解脱不復見未解脱迹。
已見解脱慧不復見不解脱慧。譬如佛光出
時日月忉利諸天王。阿迦膩吒天光明不復
現。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其旬義不可見。何以
故。道及菩薩菩薩義。是亦不合亦不散。無有
形不可見。無有對一相。一相者則爲非相。
須菩提。菩薩於諸法。當學無所著亦當覺知
諸法。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諸法。何等爲
菩薩於諸法學無所著。何等爲菩薩覺知諸
法。佛告須菩提。諸法者謂善法惡法。記法
未記法。俗法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
爲法。是爲菩薩當於是諸法學。無所著亦當
學。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世俗善法。佛告
須菩提。俗善法者。謂孝順父母供養沙門道
養育長老施諸福事。約身守節精勤念
善意。崇方便修行十善。有俗内想腐敗想青
瘀想血想食不消想亂想骨想半燋想。四禪
四等四無形禪想。佛想法想比丘僧想戒想
施想天想。精勤想安般想身想死想。須菩提。
是謂世間善法。何等爲世俗惡法。殺盜婬
惡口妄言綺語嫉妬邪見是爲世俗惡法。何
等爲記法。若善法若不善法是爲記法。何等
爲未記法。未有身口意未有四大未有五陰
十八性十二衰。是爲未記法。何等爲世俗法。
五陰・十二衰・十八性・十善・四禪・四等・四無
形禪。是謂世俗法。何等爲道法。三十七品三
解脱門三根三三昧解脱攝意八解脱門九
次第禪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是
爲道法。何等爲漏法。五陰十二衰十八性十
二因縁四禪四無形禪。是爲漏法。何等爲無
漏法。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爲無漏法。何等
爲有爲法。欲界形界無形界三十七品乃至
佛十八法。是爲有爲法。何等爲無爲法。無爲
法者不生亦不滅不終亦不始常住而不改。婬
怒癡盡如無有異法性及眞際。是謂無爲法。
菩薩摩訶薩當於是空相之法無所著而不傾
動覺。諸法而不二。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摩
訶薩。佛告須菩提。於諸大衆必有上首。是
故名爲摩訶薩。須菩提白佛言。當爲何等衆
生而作上首。佛告須菩提。大衆者謂須陀洹
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意菩薩摩
訶薩至阿惟越致地住者。是爲大衆之聚。菩
薩當於是中作上首。於中當發金剛意便爲
上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爲金剛意。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發意言。我當受無
央數生死作精進行。我當爲衆生故捨一切
所有。我當等心於一切衆生。我當以三乘度
脱衆生。當令般泥洹。亦不見衆生般泥洹。
我當覺諸法無所從生。常當以薩云若慧意
行六波羅蜜。我當學當救濟一切。須菩提。是
爲菩薩發金剛意。便爲大衆最上首。菩薩復
發意言。我當爲泥犁薜茘中罪人所受苦痛。
我當爲衆生代受無央數劫苦痛。盡令衆生
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然後我自爲身作善
本億百千劫乃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須菩
提。是爲菩薩發金剛意於大衆而爲上首。菩
薩當爲妙意。以妙意故於衆生爲上首。從初
發意已來亦不當生婬怒癡意。亦不當嬈衆
生。亦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是爲菩薩摩訶薩
妙意而爲大衆作上首。亦不念貢高。菩薩當
於薩云若意而不動亦不貢高。菩薩常當起
護念於衆生亦不捨衆生。菩薩摩訶薩當爲
法行當爲法樂。何等爲法樂。隨其所知而諷
誦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於諸法空爲大
衆作導。亦無所倚亦無所得。菩薩住於三十
七品及佛十八法。爲大衆作上首無所倚而
無所見。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於行如金剛
三昧。乃至盡虚空際無所染逮解脱三昧。便
爲大衆作上首。而無所得亦無所倚。須菩提。
菩薩住於是法地故。便能爲衆生而作上首。
是故名爲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薩品第十五
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我亦當復説所以爲摩
訶薩者何。佛告舍利弗便説。舍利弗言。菩
薩於諸妄見悉斷是故名爲摩訶薩。何謂諸
見妄見。吾我見有人見及衆生見有斷見有
常見有見無見五陰見十八性見十二衰見有
諦見十二因縁見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見有
育養衆生見有淨佛土見有道見有佛見轉法
輪見。一切諸見悉斷。作如是説法。是故名
爲摩訶薩。須菩提問舍利弗言。菩薩摩訶
薩。何以故。有五陰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縁
見。何以故。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見及
妄見。舍利弗對曰。菩薩摩訶薩不以漚惒
拘舍羅行般若波羅蜜。如務五陰六情十八
性十二因縁。猗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及佛十
八法起諸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漚
惒拘舍羅斷是諸見。爲人説法而無所猗。須
菩提白佛言。我亦當説。所以爲摩訶薩者何。
佛告須菩提。樂説者便説。須菩提言。道意
無有與等者。非聲聞辟支佛所知。何以故。以
薩云若意無漏故。意亦不著。是故爲摩訶薩。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爲菩薩意無有與等
者。諸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者。須菩提報言。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以來。不見法有生滅。
亦不見有増減。亦不見著亦不見斷。舍利弗。
法不生不滅。不増不減。不著不斷者。亦
無羅漢辟支佛意。亦無道意亦無佛意。是
爲菩薩摩訶薩意無有與等者。非羅漢辟支
佛所能及知者。舍利弗言。如須菩提意。不著
羅漢辟支佛地。五陰亦不著。三十七品佛十
八法亦不著。舍利弗語須菩提。假令薩云若
意無漏者。凡人意亦當無漏性空故。羅漢辟
支佛及諸佛世尊意亦當無漏。須菩提言。爾
如所言。舍利弗言。五陰亦無漏其性本空故。
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復無漏性空故。須菩
提言。如舍利弗所言。舍利弗問須菩提言。無
意爲不與意合耶。無色痛想行識爲不與識
合耶。須菩提言。爾如所言。舍利弗復問。三
十七品佛十八法與非十八法。爲不著不合
耶。須菩提報言。有無之事皆合。須菩提語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般若波羅
蜜。不持道意及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知。
意亦不貢高而有所猗於猗於法而無所入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僧那品第十六
是時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説所
以爲摩訶薩者。佛言。汝樂欲説者便説之。邠
耨言。菩薩爲大功徳所纒絡乘於大乘。以是
故謂爲摩訶薩。舍利弗問邠耨言。何等爲菩
薩摩訶薩以大功徳所纒絡而爲摩訶薩。邠
耨報言。菩薩摩訶薩不爲齊限於人故。住檀
波羅蜜而爲布施。普爲一切衆生故。行檀波
羅蜜尸羼惟逮禪般若波羅蜜。普爲衆生故。
作謙苦行。菩薩成僧那僧涅不限衆生。亦不
言我當限度若干人不能度餘人。亦不言我
當教若干人至道。亦不言我不能教餘人。菩
薩爲衆生故起大誓願言。我自當具足六波
羅蜜。亦當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羅蜜。菩薩行
檀波羅蜜所布施應薩云若。意願言。持是功
徳與一切衆生倶共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舍利弗。是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而習布施。
復次舍利弗。菩薩布施應薩云若。不求羅漢
辟支佛地。是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習
於尸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布施時作薩
云若念法所應行。是爲習羼波羅蜜。如精進
所應行。是爲習惟逮波羅蜜。一心布施應
薩云若。念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是爲習禪
波羅蜜。所可布施如幻相。不見施者亦不見
所施亦不見受者。是爲菩薩布施而習般若
波羅蜜。菩薩以薩云若意。不想諸波羅蜜亦
不猗。舍利弗。是故當知菩薩爲僧那僧涅。復
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意應薩
云若布施。持布施功徳與衆生。共求阿耨多
羅三耶三菩。是爲菩薩行尸波羅蜜而具檀
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行尸波羅蜜盡能
奉行能忍辱。是爲菩薩行尸波羅蜜具足羼
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行尸波羅蜜具足
惟逮波羅蜜。是爲菩薩習精進。菩薩行尸波
羅蜜不受羅漢辟支佛意。菩薩行尸波羅蜜。
於諸波羅蜜如幻相不貢高亦無所倚。舍利
弗。是爲菩薩行尸波羅蜜如習般若波羅蜜。
是爲菩薩行尸波羅蜜總持諸波羅蜜。是故
名爲僧那僧涅。菩薩行羼提波羅蜜應薩云
若布施。菩薩入無形禪亦不處其中。是爲菩
薩行漚惒拘舍羅而爲般若波羅蜜。復次舍
利弗。菩薩行禪分別空無相無願。是爲菩薩
行僧那僧涅而爲般若波羅蜜。以是故。名爲
僧那僧涅。舍利弗。菩薩作是僧那僧涅者。十
方諸佛世尊。皆以大音聲讃歎是菩薩言。某
國土菩薩具諸功徳爲僧那僧涅。當育養衆
生淨佛國土。於是舍利弗問邠耨文陀尼子。
何等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三拔致。摩訶衍三
拔致者。晋言發趣大乘。云何爲發起大乘。
邠耨報言。行六波羅蜜隨諸禪所應行盡奉
行。持求薩云若。菩薩以薩云若意。於八禪觀
其無常。觀其苦空非我無願。是爲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爲摩訶衍。菩薩念三十七品佛
十八法是爲菩薩摩訶衍。菩薩意不近羅漢
辟支佛地。志但崇薩云若。是爲菩薩行四等
而爲羼波羅蜜。菩薩行薩云若意無懈時。是
爲菩薩惟逮波羅蜜。菩薩雖行四禪慈悲喜
護八禪。亦不能動搖菩薩。所以者何。以漚
惒拘舍羅故。菩薩行四等爲衆生消諸漏。是
爲菩薩行四等而爲檀波羅蜜。諸法所作禪
不持求羅漢辟支佛。何以故。常求薩云若故。
是爲菩薩行四等而不㧗尸波羅蜜。菩薩復
有摩訶衍。於内外空其慧不轉。無所倚無所
得無所見。是爲菩薩摩訶衍。復有摩訶衍。不
於諸法。慧不在亂亦不在定。慧亦不在有常
亦不在無常。慧亦不在苦樂亦不在有我無
我。是爲菩薩摩訶衍而應無所倚。復有摩訶
衍。慧不在當來過去今現在。慧亦不離三世。
是爲摩訶衍應無所倚。摩訶衍者。慧不在三
界亦不離三界。復有摩訶衍。慧不在俗法亦
不在道法。亦不在有爲亦不在無爲。亦不在
有漏亦不在無漏。是爲無所倚。舍利弗。是
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衍品第十七
爾時舍利弗。問邠耨文陀尼子言。何等爲菩
薩摩訶薩乘於大乘。邠耨報舍利弗言。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乘於檀尸羼惟逮禪波羅蜜。
乘是六波羅蜜不見六波羅蜜。亦不倚菩薩
而無所倚。是爲乘於大乘。復次舍利弗。菩
薩摩訶薩一心學薩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
十八法。雖念欲成不有所倚。是爲菩薩乘於
大乘。復次舍利弗。菩薩作是念言。菩薩者
但是字耳。五陰者但有字耳不倚五陰故。
六情者但有字耳不倚六情故。三十七品者
但有字耳不倚三十七品故。内外空者但有
字耳不倚内外空故。佛十八法者但有字耳
不倚佛十八法故。如來法者但有字耳不見
法性故眞際者但有字耳眞際不可見故。佛
及道者但有字耳不倚佛故。是爲菩薩摩訶
薩乘於大乘。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
發意以來具足菩薩之神通。具足已欲育養
群生。從一佛國遊至一佛國。供養禮拜事
諸佛世尊。從諸佛聽受法教。何謂法教。報
言。菩薩大乘是菩薩乘是大乘。遊諸佛刹淨
佛國土育養衆生。初無佛國想亦無衆生想
亦不住二地。菩薩爲衆生故。隨其所應而變
其形像不得一切智。終不離菩薩乘逮一切
智已便能轉法輪。非羅漢辟支佛及諸天龍
閲叉阿須倫及世間人所能轉。是時聞十方
恒邊沙諸佛世尊。讃歎聲。言某國某菩薩
摩訶薩。乘於大乘逮薩云若轉於法輪。舍
利弗。是爲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摩訶般若波羅蜜僧那僧涅品第十八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菩薩摩訶薩僧
那僧涅。佛告須菩提。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内
外空及有無空佛十八法及一切智。被諸功
徳之鎧成佛身。光徹三千大千刹土。復以光
普遍十方恒邊沙佛國土。便爲六反震動。三
千大千刹土復六反震動。十方恒邊沙佛國
土菩薩。已受是光明住於檀波羅蜜。以大乘
之鎧便能變化三千大千刹土化爲琉璃。自
變其形爲遮迦越王。布施一切隨其所欲。飢
渇與飮食欲得衣者與衣欲得香華醫藥布
施。種種隨衆人身所便樂盡給與之。作是布
施已便爲衆生説六波羅蜜行。衆生聞菩薩
教*已。至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不離六波羅
蜜行。是爲菩薩被大乘之鎧。須菩提。譬如工
幻師在四要道頭。於大衆人前布施隨人所
欲。飮食衣被錢財。隨人意所索幻人盡與。於
須菩提意云何。是幻師頗有所布施於人不。
須菩提白佛言。無所施亦無得者。佛告須菩
提。菩薩自化身作遮迦越王布施。隨人所樂
而在所與。恣人所欲而施與。雖施而無所與
亦無得者。何以故。須菩提。法之幻法應爾。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於尸波羅蜜。
現作遮迦越羅。於中使人持十善法。教人
使爲四禪四等四無形禪。立於三十七品至
佛十八法。衆生聞是法教至得道終不離是
法教。須菩提。譬如幻師化作大衆人。教幻
人持十善。立以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於須
菩提意云何。頗有人立於十善四禪四無形
禪。頗有人立於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者不。
須菩提對曰。無有立者也世尊。佛告須菩提。
菩薩立諸衆生於十善地三十七品佛十八
法。亦不見有人住是法者。所以者何。法幻
之法自應當爾。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爲被大乘之鎧。復次須菩提。菩薩住羼波羅
蜜。亦立衆生於羼波羅蜜。菩薩從初發意以
來作誓言。假令衆生持刀杖害。我悉受終不
起惡意如彈指之頃。當復立衆生於忍辱地
亦復如是。雖立衆生於羼波羅蜜。亦復如幻
師亦無衆生想。須菩提。是爲菩薩大乘之鎧。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於惟逮波羅蜜。
立衆生精進意應薩云若。亦復如幻師。是爲
菩薩大乘之鎧。菩薩住於禪波羅蜜。亦復教
一切人行一心。菩薩住於等法。不見法有亂
者有一心者。須菩提。是爲菩薩住於禪波羅
蜜。亦復教一心人行禪。乃至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終不離是一心。亦復如幻師。是故
名爲僧那僧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
於般若波羅蜜。亦復勸助教一切人。使立於
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薩行般
若波羅蜜。於諸法不見有彼此岸。是爲菩薩
住於般若波羅蜜。亦復勸助衆生化立人於
般若波羅蜜。教化衆生亦復如幻。不見有學
者不見有受者。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僧那僧涅。復次須菩提。菩薩被大乘鎧。以安
處十方恒邊沙佛國衆生。立於六波羅蜜。爲
衆生説六波羅蜜法使衆生聞之。聞已至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不離是法。亦復如幻亦不
見受法者亦不見受是教者。以是故菩薩爲
大乘之鎧。菩薩復被大乘之鎧意應薩云若。
菩薩不言我當教若干人立於六波羅蜜。亦
不言我當教若干人行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
復不言我不能教若干人。亦復不言我教若
干人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不言我
不教若干人至阿羅漢。亦不言我立若干人
至薩云若。不言我不悉教爾所人。何以故。菩
薩所度無有限碍亦無適莫。菩薩所度亦無
有數亦無有量。須菩提。菩薩譬如幻師教幻
人。不見有所教亦不見有受者。是爲菩薩摩
訶薩僧那僧涅。須菩提白佛言。如我從佛所
聞義。當知菩薩非爲僧那僧涅。何以故。諸法
空故色痛想行識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
味細滑法十八性各隨其相各自空檀波羅蜜
至般若波羅蜜亦自空。内外空皆自空。從三
十七品至佛十八法皆空。菩薩亦空僧那僧
涅亦自空。以是故世尊。當知菩薩爲非僧那
僧涅。佛告須菩提。如所言無有異。須菩提。薩
云若非爲非作。菩薩爲衆生作摩訶僧那僧
涅者。是衆生亦非爲非作。須菩提白佛言。何
以故。薩云若及衆生非爲非作。佛言。不見有
人故。是故薩云若無爲無作。何以故。須菩提。
五陰亦不有所作亦非不作。六情六衰亦無
所爲亦無所作。我人壽命亦無所爲亦無所
作。何以故。邊際不可得故。須菩提。夢響影
幻熱時炎化無所作亦無所爲。内外空三十
七品佛十八法亦無所爲亦無所作。何以故。
其本際不可得見故。如及法性眞際亦無所
作亦無所爲。菩薩薩云若亦無所作亦無所
爲。何以故。無有本際故。以是故須菩提。薩
云若及衆生無所有無所作。以是當知菩薩
非爲摩訶僧那僧涅。須菩提白佛言。如觀世
尊所説義。五陰亦無縛無脱。邠耨文陀尼子
問須菩提。何等五陰無縛無脱。須菩提報言。
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化如熱時炎。當
來過去今現在五陰無縛無脱。五陰無端緒
無縛無脱。五陰寂無所生無縛無脱。五陰善
不善俗五陰道五陰有漏無漏亦無縛無脱。
一切諸法無縛無脱。無際寂淨無縛無脱。六
波羅蜜無縛無脱。無際寂靜内外空無縛無
脱。三十七品無縛無脱。佛十八法無縛無脱
無際寂靜故。道及菩薩薩云若一切智事。無
際寂靜無所生亦不縛亦不脱。如法性眞際
無爲亦無縛無脱。無際寂靜不生無縛無脱。
如是邠耨。菩薩摩訶薩。於無縛無脱六波羅
蜜中。住無縛無脱薩云若。於無縛無脱育養
衆生。無著無縛無脱淨佛國土。無著無縛無
脱見諸世尊。以無縛無脱聞法終不離。無縛
無脱諸佛世尊終不離。無縛無脱諸神通終
不離。無縛無脱五眼終不離。無縛無脱轉無
縛無脱法輪。無縛無脱安立衆生於三乘。如
是邠耨。菩薩摩訶薩。於無縛無脱六波羅蜜。
於諸法得逮覺。無際寂靜無所生故。邠耨當
知。是爲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脱之僧那僧涅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三




放光般若經卷第四
 西晋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摩訶衍品第十九
是時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菩薩摩訶薩大
誓。世尊。云何當知菩薩趣大乘。乘是乘當
至何所。誰當成是乘者。佛告須菩提言。六波
羅蜜是菩薩摩訶薩之大乘。何等爲六。檀尸
羼惟逮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何等
爲菩薩檀波羅蜜。佛告言。菩薩摩訶薩布施
意應薩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徳盡
施衆生與衆生共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爲
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何等
爲尸波羅蜜。佛言。菩薩持戒發意應薩云若。
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無所倚。是爲菩
薩不㧗戒應無所倚。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
羼波羅蜜。佛言。菩薩自具足於忍地。復勸他
人令行忍辱而無所倚。是爲菩薩摩訶薩行
羼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惟逮波羅
蜜。佛言。菩薩意應薩云若。不廢五波羅蜜。亦
復立衆生於五波羅蜜而無所倚。是爲菩薩
惟逮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禪波羅
蜜。佛言。菩薩摩訶薩以薩云若意。自以漚
惒拘舍羅。入諸禪不隨禪生。亦復教他人使
行禪而無所倚。是爲菩薩禪波羅蜜。須菩提
白佛言。何等爲菩薩般若波羅蜜。佛言。菩薩
摩訶薩以薩云若意不入於諸法而觀諸法之
性而無所倚。亦復教他人令不入於諸法。而
觀諸法之性而無所倚。是爲菩薩摩訶薩般
若波羅蜜。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又須菩
提。復有摩訶衍。内空外空乃至有無空是也。
何等爲内空。内法是。謂眼耳鼻舌身意。
本空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本性爾。耳耳本
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
空。亦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本性爾。是爲内
空。何等爲外空。謂色聲香味細滑法。色本空
亦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色本性爾。聲香味
細滑法皆爾。何以故。本性空故。是爲外空。何
等爲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爲内外法。以
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
不壞。何以故。本性爾。是爲内外空。何等爲
空空。諸法之空持諸法空空於空。是爲空空。
何等爲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爲大空。何等
爲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壞是爲最空。何等爲
有爲空。從不著不壞本至三界空。是爲有爲
空。何等爲無爲空。不生不滅住於不異。從不
著不壞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爲無爲空。
何等爲至竟空。所可不得邊際者是爲至竟
空。何等爲不可得原空。諸可來者不知所
從來無有處故。是爲無有*原空。何等爲無
作空。於諸法無所棄。是爲無作空。何等爲
性空。諸法所有性及有爲無爲性。非羅漢辟
支佛諸佛世尊所不作。是爲性空。何等爲諸
法空。諸法者謂五陰十二衰十八性有爲法
無爲法。是爲諸法。從不著不壞至諸法之性。
是爲諸法空。何等爲自相空。色相所受相。
是所持相爲想。所有相便有所覺相是爲識。
乃至有爲無爲相。從有爲無爲相至諸法皆
悉空。是爲自相空。何等爲無所得空。從無
著無壞至無所得法。亦無所得。是爲無所得
空。何等爲無空。於中無所見。是爲無空。何
等爲有空。諸法無有偶者。於諸合會中皆無
有實。是爲有空。何等爲有無空。於諸聚會中
亦無有實。是爲有無空。復次須菩提。有以
有爲空。無以無爲空。異以異爲空。何等爲
有。有者謂五陰性性以性爲空是爲有空。何
等爲無。以無爲空無所成無所成爲空。空
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見可作。何等爲餘事空。
有佛無佛法性法寂如。及爾眞際住如故。以
是異空是爲餘事空。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
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何等爲衍。
七三昧是各各有名。何等三昧名首楞嚴
三昧。何等爲首楞嚴三昧。諸三昧門之所趣
聚皆來入其中。是故名首楞嚴。復有三昧名
寶印。何等爲寶印三昧。諸三昧所有印皆而
印之。復有三昧名師子遊戲。何等爲師子遊
戲。住是三昧者盡遊戲諸三昧中。復有
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諸三昧。復有
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諸三昧。復有在諸
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諸三昧悉從其中出。
復有照頂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諸
三昧上。復有法性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決
了諸法。復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
三昧中必持堅固幢。復有金剛三昧。住是三
昧者諸三昧無有敢當者。復有法所入印三
昧。住是三昧者與諸法印相應。復有安住三
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諸三昧。復有放光明
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諸三昧。復有勢
進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勢教諸三昧。復
有等歩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諸三昧。復
有入辯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辯解諸
三昧。復有過量音聲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
無量名字三昧。復有照處處三昧。住是三昧
者於諸三昧能遍照於諸方面。復有總持印
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諸三昧印。復有不忘
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諸三昧。復有一切法
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諸三昧
等行。復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
諸三昧。復有金剛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諸
三昧部。復有寶勝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諸
垢濁。復有熾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
遍照諸三昧。復有無願三昧。住是三昧者於
諸法無所取。復有審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
見諸法有住處。復有選擇三昧。住是三昧者
於諸三昧無意念想。復有無垢燈三昧。住是
三昧者爲諸三昧作燈明。復有無限光三昧。
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無有限量。復有作光
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於諸三昧而有所照。
復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諸三昧皆在
眼前現。復有淨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
淨三昧。復有無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諸
三昧垢。復有造樂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諸三
昧樂。復有電明三昧。住是三昧者爲諸三昧
作燈明。復有無盡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盡
以不盡。復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
昧中威徳獨然。復有畢盡三昧。住是三昧者
見諸三昧盡所可見如不見。復有不動三
昧。住是三昧者令諸三昧不動不覺不戲。復
有不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離別。復有日
燈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諸三昧門。復有月無
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諸三昧冥。復有
淨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分別四
無礙慧。復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爲諸
三昧門作明。復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
爲諸三昧作畢竟。復有諸慧三昧。住是三
昧者見諸三昧慧。復有金剛三昧。住是三
昧者決斷諸三昧。復有住意三昧。住是三
昧者不動不搖不恐不怖亦無意想。復有現
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悉遍見明。復
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善處。復
有寶積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見諸三昧寶。復
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諸三昧從印及
不印。復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法有
等脱。復有棄樂三昧。住是三昧者悉棄諸樂。
復有過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滅諸法之冥
在諸三昧上。復有散結三昧。住是三昧者能
散用諸三昧。復有解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
者能解諸三昧及諸法句。復有等文字三昧。
住是三昧者得諸等字。復有畢字三昧。住是
三昧者不見一字。復有斷因縁三昧住是三
昧者斷諸因縁。復有無態三昧。住是三昧者
不得諸法態。復有無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
見諸法行。復有無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
見諸三昧有窠窟之行。復有畢陰三昧。住
是三昧者能淨諸陰。復有主行三昧。住是三
昧者見諸三昧行。復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
者不見諸三昧起。復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
昧者過諸境界。復有聚諸善三昧。住是三昧
者能得聚諸法諸三昧。復有止選三昧。住是
三昧者意不墮落。復有清淨華三昧。住是三
昧者得諸三昧清淨華。復有主覺三昧。住是
三昧者於諸三昧有七覺意。復有無限辯三
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無量之辯。復有無等等
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無等等。復有度
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復有決斷三
昧。住是三昧者能見諸法見諸三昧決斷事。
復有散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諸
法三昧。復有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
法處。復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法
有二。復有衆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
衆生亦不見所入。復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
者不見諸三昧事。復有厭該衆事三昧。住是
三昧者不見有別復有散諸生死勞怨三昧。
住是三昧者逮得諸厭三昧慧所入處無所
覺。復有衆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衆行
音聲皆悉隨從。復有脱諸音響字三昧。住是
三昧者見諸三昧脱於音字。復有然炬三昧。
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中威徳獨明。復有淨
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淨一切三昧相。復有
無准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於准。
復有具足衆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
皆得具足。復有不願苦樂三昧。住是三昧者
不見諸三昧有苦樂。復有事不減三昧。住是
三昧者不見諸三昧有盡。復有持迹三昧。住
是三昧者盡看諸三昧。復有邪正聚三昧。住
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邪正。復有滅恚諍
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恚諍。復有
無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於諸法於諸三
昧有恚無恚。復有無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
於諸三昧亦不見光亦不見垢。復有主要三
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無要。復有明
月滿無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
滿具足。如月十五日時。復有大莊飾三昧。住
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嚴好。復有與世間作
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諸
法。復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於諸
法亦不見有亂亦不見有定。復有無忿三昧。
住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而無有忿。復有無
倚無窟無樂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
巣窟。復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
三昧不轉於如。復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
者不見此三昧性。復有三昧。名斷口行與空
合。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有言。復有三昧。
名虚空本脱無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諸法本
空。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
  *摩訶般若波羅*蜜陀隣尼品第二十
復次須菩提。復有摩訶衍。何所爲衍。所
謂四意止是。何等四意止。菩薩自觀身觀
他人身觀内外身已。亦無身想亦無所倚。若
行若寂常念世間從癡有&MT01528;。觀内痛意行
法觀外痛意行法觀内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
常念世間癡*&MT01528;。須菩提。云何菩薩觀内身
行。菩薩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
可臥知臥。隨身所行皆能自知。是爲菩薩自
觀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間苦惱。又須菩提。
菩薩出入進止安瞻不忘。坐臥左右亦
常安*詳。服三法衣不失威儀。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自觀内外身行如是而無所倚。菩薩常
觀息出入。息長亦知息短亦知。譬如陶輪調
其緩急。菩薩息知意與息倶倶出倶入。是
爲菩薩觀内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苦
受患。復次須菩提。用是行般若波羅蜜。常
當觀身分別四分地水火風。譬如屠牛分爲
四分。菩薩觀身分別四事。本末從來亦復如
是。是爲菩薩觀内外身亦無所倚。復次須菩
提。菩薩觀身從頭至足但有不淨。髮毛爪齒
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貪。譬如田家器
盛五穀。有目之士若開發器。分別識知。菩
薩觀身身中所有亦復如是。是爲菩薩自觀
内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愛痛苦亦無所
倚。復次須菩提。菩薩觀人。初死之日至
于五日。&T038356;脹爛臭體壞汁流互相澆濽無
有淨處。或爲飛鳥走獸所食。或噉其半惡
露不淨。或有死人筋纒骸骨血澆。或有死人
血肉已盡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離者節
節異處。或見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壞者
或與地土共同色者。菩薩都作是觀。作是觀
已。還自計校我身分未脱未離此法倶亦當
爾。是爲菩薩觀内身法觀他人身無所貪猗。
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苦災患。自觀覺意法
亦觀他人覺意法。分別思念斷癡惑意。須菩
提。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
摩訶衍。漸御四意斷是。何謂爲四。惡意法
未生。樂御習精進攝意使不生。已起惡意法。
亦復樂御精進攝意習使斷。未生善事法持
樂意精進習使得生。已生善法念欲處。具足
廣顯欲使不忘。亦復樂習精進攝意御使得
成。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
摩訶衍。謂四神足是。何謂爲四。已得樂定
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以精進定除諸所作
行總攝神足。以持意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
足。以智之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是爲菩
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五
根是。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志根定根智慧
根。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
訶衍謂五力是。何謂爲五。信力精進力志力
定力智慧力。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
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七覺意是。何謂爲七。
以志覺意以法覺意以精進覺意以悦喜覺意
以信覺意以定覺意以適無以著覺意。是爲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
賢聖八品道是。何謂爲八。正見正念正言正
行正業正習正志正定。是爲菩薩摩訶薩摩
訶衍亦復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三
三昧是。何謂爲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
昧。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有摩訶衍。謂
諸慧事是。苦慧習慧盡慧道慧消慧無所起
慧法慧明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眞慧。何等
爲苦慧。不生苦是爲苦慧。何等爲習慧。習滅
已斷是爲習慧。何等爲盡慧。滅諸苦事是爲
盡慧。何等爲道慧。賢聖八品道是爲道慧。何
等爲消慧。貪婬瞋恚愚癡盡是爲消慧。何等
爲不起慧。不受生死處是爲不起慧。何等爲
法慧。曉斷五陰是爲法慧。何等爲明慧。眼
耳鼻舌身意無常。色聲香味細滑法亦復無
常是爲明慧。何等爲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
切衆生心中所念所起種種悉知。是爲各各
他人所念慧。何等爲眞慧。所謂如來薩云若
智是爲眞慧。亦無所倚。須菩提。是爲菩薩
摩訶薩摩訶衍。復有摩訶衍。所謂三根是。何
等爲三根。謂學士從白衣至須陀洹五根。是
未曾知當知。從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
應知當知。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至佛亦有
五根。謂已知無所復學。當知是爲菩薩摩訶
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三三昧
也。何等爲三。第一有覺有觀第二無覺有觀
第三無覺無觀。何等爲有覺有觀。謂第一禪
是爲有覺有觀。何等爲無覺有觀。謂第一
禪未至二禪在其中間。是爲無覺有觀。何等
爲無覺無觀。從第二禪至。無思想無思想
慧禪。是爲無覺無觀。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
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十念是。佛念
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滅念安般念身苦
念死亡念是亦無所倚。是爲摩訶衍。須菩
提。復有摩訶衍。謂四禪四等四無形禪八
惟無禪九次第禪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十種
力者謂佛現身相好神足變化。感動衆邪迴
使入正一力也。口之所説在衆智上。能變疑
結開令解脱二力也。意入空定清明六達。邪
神嬈亂道志不搖三力也。默然斷想神足無
爲。感動三千大千日月人無驚悚四力也。道
意聰叡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
也。逆知衆意曉人行趣。若縛若脱悉能解散
六力也。三世所作殃福本際報受之未。大慧
悉知無有罣礙七力也。一切人民衆行根源
種種各異受身不同。悉覺本際因縁起處八
力也。慧眼以淨所察無限。見諸生死往來
所墮九力也。大慧已足方便已備生死已斷
著行已盡所作已訖不復還受。自然無師稱
一切智是謂十力也。四無所畏者。佛爲正覺
或有沙門婆羅門或魔或天或梵若復有餘
衆。無有能來難詰我者。佛亦不見有起是意
者。以是證故佛行安隱。逮無所畏一無畏也。
逮精進行得知最處。在衆人中得師子吼能
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梵魔。一切餘法所
不能轉。獨佛能轉二無畏也。佛漏已盡。若有
沙門婆羅門或天魔梵。無有敢言佛漏未盡
者三無畏也。如佛所説言眞無諱善惡之報
不失所行。一切餘衆諸天魔梵。不見能敢違佛
言者。如佛所説賢聖八道行。是得道得度衆
苦。一切餘衆諸天魔梵。亦無有能戻此教者。
佛亦不見有此處者四無所畏也。是爲菩薩
薩訶薩摩訶衍亦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訶
衍。謂四無礙慧是。何等爲四。知諸法事其
慧無礙。解諸句義其慧無礙。分別辯才其慧
無礙。所説了了其慧無礙。是爲菩薩摩訶薩
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佛十八法。
何等爲十八法。一者謂佛從得佛以來初無
誤時。二者從得佛以來言無麤無漏失。三者
無忘志。四者無有種種想。五者意無有不定
時。六者初無他觀。七者自在無有減。八者
精進無有減。九者志念無減。十者智慧無減。
十一者解脱無減。十二者見解脱慧無減。十
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
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
在前。十六者見過去事其慧無礙。十七者見
當來事其慧無礙。十八者見現在事其慧無
礙。是爲摩訶衍亦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
訶衍。所謂陀隣尼目佉是。何等爲陀隣尼目
佉。與字等與言等字所入門。何等爲字門。一
者阿阿者謂諸法來入不見有起者。二者羅
羅者垢貌於諸法無有塵。三者波波者於諸
法泥洹最第一教度。四者遮遮者於諸法不
見有生死。五者那那者於諸法字已訖字本
性亦不得亦不失。六者羅羅者得度世愛
各因縁已滅。七者陀陀者諸法如無斷絶時。
八者波波者諸法已離獄。九者茶茶者諸法
垢已盡。十者沙沙者諸法無有罣礙。十一者
和和者諸法言行已斷。十二者多多者諸法
如不。動十三者夜夜者諸法諦無所生。十四
者吒吒者諸法強垢不可見。十五者加加者
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見。十六者娑娑者諸
法不可得時不可轉。十七者摩摩者諸法吾
我不可得見。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諸法者不
可得見。十九者他他者諸法處不可得。二十
者闍闍者諸法生者亦不可得。二十一者濕
波濕波者諸法善不可得。二十二者大大者
諸法性不可得。二十三者赦赦者諸法寂不
可得。二十四者佉佉者諸法虚空不可得。二
十五者叉叉者諸法消滅不可得。二十六者
侈侈者諸法各在其所處不可動搖。二十七
者若若者諸法慧不可得。二十八者伊陀伊
陀者諸法義不可得。二十九者繁繁者諸法
無有閑時。三十者車車者諸法無可棄者。三
十一者魔魔者諸法無有丘墓。三十二者叵
叵者諸法不可分別。三十三者蹉蹉者諸法
死亡不可得三十四者峨峨者諸法無有朋黨
三十五者咃咃者諸法各有異無不有處。三
十六者那那者諸法無來無去。亦不住亦不
坐亦不臥亦不別。三十七者破破者諸法皆
於三界不安。三十八者歌歌者諸法性不可
得。三十九者嵯嵯者諸法不可得常。四十者
嗟嗟者諸法分捨不可得。四十一者吒吒者
諸法無有度者。四十二者嗏嗏者諸法邊際
盡竟處亦不生亦不死。諸字數無有過嗏上
者。何以故。是字無有數。亦不念言是字有失。
亦不可見亦無所説亦無所書亦不現。須菩
提當知一切法譬如虚空。是字教所入皆是陀
隣尼所入門。若有菩薩摩訶薩。曉了是字事
者。不住於言數便曉知言數之慧。若有菩薩
摩訶薩。聞是四十二字所入句。印者持諷誦
者。若復爲他人解説其義。不以望見持諷誦
者當得二十功徳。何等爲二十。一者得強識念
力。二者得慚愧羞恥力。三者得堅固行力。四
者得覺知力。五者得辯才工談語力。六者得
陀隣尼不難力。七者所語不説不急之事。八
者終不狐疑於經。九者聞善不喜聞惡不憂。
十者亦不自貢高。亦不自卑。十一者進止安
詳不失威儀。十二者曉了五陰六衰。十三
者善於四諦十二縁起事。十四者善知識因
縁事。十五者善於法慧能滿具諸根。十六者
知他人所念吉凶報應。十七者善於天耳徹
聽自識宿命。十八者善知衆生所生。十九者
能消諸漏。二十者善於往來處處教授。須菩
提。是爲陀隣尼門。是爲字門是爲來入門。是
爲菩薩摩訶薩。是爲摩訶衍
  ◎*摩訶般若波羅*蜜治地品第二十一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菩薩摩訶薩。摩訶僧
那僧涅。摩訶衍三拔致者。菩薩行六波羅
蜜。過從一地至一地。云何菩薩過從一地至
一地。以諸法無所過法。無來者亦無去者。亦
無有過亦無不過。諸法亦無有壞。亦不貢高
亦不念。但治住地事亦不見地。何等菩薩爲
治地事。始從第一地住當行十事。何等爲十。
一者先當淨於三垢亦無所倚。二者所作施
與不自爲身所念無倚。爲一切衆生淨於四
等心亦不有衆生。三者爲布施不有所與不
有受者。四者當與善知識從事亦不貢高。五
者欲得爲法不有一切法。六者欲爲出家不
有愛欲。七者欲爲佛身不有相好。八者欲爲
分流法教終不壞法。九者常欲滅於虜怙自
用不有法財。十者欲爲諦説不有言教故。須
菩提。是治地菩薩當爲是十事。須菩提。菩薩
摩訶薩於二地中常當念八法亦當成之。何
等爲八。一者當淨其戒。二者常念報恩。三
者住於忍辱。四者得歡喜意。五者不捨一
切。六者大慈爲始。七者恭於師尊敬事篤信。
八者於諸波羅蜜如奉世尊常欲崇習。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於二地中當具足是八法。復
次須菩提。菩薩於三地中當住於五法。何
等爲五。一者多學問無厭足。二者不入字法。
分布法施亦不貢高。三者淨佛國土。四者施
於善本而不貢高。五者住於羞恥慚愧之地。
須菩提。是爲菩薩於三地中住於五法。須
菩提。菩薩於四地中當不捨奉行十事法。一
者不捨宴坐。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捨
沙門十二法行。五者不捨於戒。六者見欲汚
穢。七者於起意如泥洹。八者不惜身所有。
九者無有懈慢。十者不慕所有。須菩提。是
爲菩薩於四地中當奉行十事而不捨離。須
菩提。菩薩於五地中當離八法。何等爲八。一
者當遠離家業。二者當遠離比丘尼。三者善
於功徳遠離嫉妬。四者遠離世會。五者遠離
忿諍。六者遠離鬪訟。七者遠離高住。八者
遠離蔑人。須菩提。是爲菩薩住五地中遠離
八事。須菩提。菩薩於六住地當具足六法。何
等爲六。所謂六波羅蜜。復有六事所不應爲。
何等爲六。一者不爲聲聞意。二者不爲辟支
佛意。三者不爲小意。四者見有所索者。遠
離有厭足意。五者所有好物施與之。後遠離
悔意。六者遠離吾我想。須菩提。是爲菩薩
於六住中當具足六事遠離六事須菩提。菩
薩於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當爲。何等二十。
有吾我有衆生有壽有命想有斷有常有念想
有種想入陰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
見。不入依法見。不入依僧見。不入依戒不入
空。不入無相。不入無願。不入道。是爲二十
事所不當爲。當復具足二十事。何等爲二十。
覺空無相。證不願慧。淨身口意。慈哀一切
衆生。亦不念有衆生。等視諸法。雖爾無所
入。欲爲導御。亦不貢高。無所生忍。一道教
化。斷諸分別。轉於想。轉於見。轉於滅垢
見。慧地自調。意慧無所礙。不染於欲事。須
菩提。是爲菩薩摩訶薩。於七住行地當具
足是二十法。復次須菩提。菩薩當復於八住
地具足四法。何等爲四。以神通爲遊觀入
於衆生之意。到諸佛國觀其奇特。當自莊嚴
其佛國土。往見禮敬供養諸佛如其實觀佛
身。當具足是四法。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於八住地當復具足四法。何等四法。以
智具足諸根。淨佛國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
衆生本所作功徳。所應得者各隨其所而成
就之。須菩提。菩薩於八住地具足四法。復次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九住地當具足十二
法。何等爲十二。持無限處廣大之願隨所
應各授其證。天龍閲叉犍陀羅悉皆具足。知
其音聲以辯才教授所因。胞胎成就。居家成
就。父母成就。種姓成就。宗親成就。得
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諸善功
徳成就。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九住地當成
就十二法。須菩提。十住菩薩摩訶薩當名之
爲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爲菩薩淨
其所有。佛言。所作衆善應薩云若意。是爲菩
薩淨其所有。何等爲菩薩等於衆生。佛言。淨
於四等心等於衆生。何等爲菩薩施於所有。
佛言。施與衆生而不分別。何等爲菩薩當與
善知識從事。佛言。教人入薩云若勤修勸助。
當與是人共從事恭敬師受。是爲菩薩善知
識。何等爲欲得爲法。佛言。所行法但求薩
云若法。不墮羅漢辟支佛地是。何等爲菩薩
常欲出家爲道。佛言。在所生處常欲作沙門。
無能中道爲作礙者。初不忘失出家之事。何
等爲意願佛身相。佛言。若見佛形像意常在
佛。至得薩云若未曾有離時。何等爲分流法
化。佛言。若佛在世若般泥洹後。菩薩持十二
部經教授。上教亦眞中教亦眞竟教亦眞。
本末義解具足清淨。何等爲菩薩不虜怙自
用。佛言。從滅恚怒以來。初不復墮下賤之
處。何等爲菩薩所説如諦。佛言。如口所説
言行相應。是爲菩薩十法事行。須菩提白佛
言。何等爲菩薩淨戒。佛言。不念羅漢辟支
佛意及餘惡戒誹謗道者是爲淨戒。云何菩
薩報恩念恩。佛言。行菩薩道者小恩尚不忘。
何況於大者是爲念恩。云何菩薩立忍辱力。
佛言。於諸衆生無侵無恚是爲忍力。云何菩
薩得歡喜樂。佛言。教授衆生以是爲樂。云
何菩薩不捨衆生。佛言。欲救一切故。云何
菩薩而有大悲。佛言。菩薩心念我當爲一一
衆生故在地獄中恒邊沙劫代受勤苦。一一
衆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洹。以是勸樂是爲大
悲。云何菩薩順尊師父於信恭敬。佛言。事
事父如世尊想。云何菩薩欲習諸波羅蜜。
佛言。遠離餘事但求諸波羅蜜。何謂菩薩多
學無厭。佛言。諸十方佛世尊所説盡當受持
是爲無厭。何謂菩薩持無所希望法施分布。
佛言。持所法施不希望道何況其餘。何謂菩
薩淨佛國土。佛言。爲諸善本種種功徳。持
是功徳淨佛國土。何謂菩薩生死無量阿僧
祇劫不以爲限。佛言。以諸功徳備具。持是
育養衆生淨佛國土。至具足薩云若不厭不
懈。何謂菩薩立於慚愧。佛言。恥於羅漢辟
支佛意。何等爲菩薩不捨宴坐。佛言。諸羅
漢辟支佛所不能及。是爲菩薩不捨宴坐。何
謂菩薩少於所欲。佛言。菩薩道尚不欲何
況餘欲。何謂菩薩而自知足。佛言。得薩云
若是爲知足。何謂菩薩不捨沙門頭陀徳行。
佛言。入深法忍者是。何謂菩薩不捨於戒。佛
言。菩薩不復用戒是爲不捨於戒。何謂菩薩
汚穢色欲。佛言。於婬妬無所生。何謂菩薩意
與泥洹等佛言。菩薩不有一切諸法。何謂菩
薩棄捨所有。佛言。不受内外所有是爲棄捨。
何謂菩薩不厭不懈。佛言。不生二識之處是
爲不厭。何謂菩薩於諸所有無所戀慕。佛言。
於諸物無念故。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爲菩薩
遠離居業。佛言。遊諸佛國轉所生處。常下鬚
髮被著袈裟。是爲遠離家業。何謂菩薩遠離
比丘尼衆。佛言。彈指之頃不與共止。彈指之
頃不得生意。是爲菩薩離比丘尼。何謂菩薩
離於妬嫉。佛言。菩薩當作是念。我當安隱
衆生不宜生嫉。何謂菩薩離於聚會。佛言。
菩薩所住聚會。若有羅漢辟支佛意者常遠
離之。何謂菩薩遠離瞋恚。佛言。不令恚害
鬪諍得其便。云何菩薩遠離自擧。佛言。内
法不可得見故。云何菩薩遠離訾蔑他人。佛
言。亦不見外法故。何謂菩薩遠離十惡。佛
言。此十惡事常欲壞於賢聖之道。何況佛道
而不遠離。是故當遠離十惡。何謂菩薩遠離
&T014461;戾。佛言。不見有法可貢高者。是爲離
&T014461;*戾。何謂菩薩遠離自用。佛言。尚不見
有形。當於何所而行自用何等爲菩薩遠離
顛倒。佛言。以形不可得見故。云何菩薩離婬
怒癡。佛言。不復見婬怒癡形故。云何菩薩
在於六住具足六波羅蜜。佛言。住於六波羅
蜜諸佛世尊及聲聞辟支佛。所可度彼岸。是
爲菩薩具足六波羅蜜。云何菩薩不爲聲聞
意。佛言。以聲聞事非平等道故不爲小意。何
以故。亦非平等道故。云何不厭。厭者亦非
平等道故棄捨不悔。悔者非平等道。初發意
者便當施與亦不當惜。云何菩薩不當作吾
我想。從本際以來不可見故。乃至衆生有壽
命想。從本以來亦不可見故。云何菩薩不斷
所生見。以諸法無有斷截。從有本以來無所
生故。云何菩薩不爲常見。見法所不生者亦
無有常故。云何菩薩不作念想以無有垢故。
云何菩薩不作種相以諸見不可得見故。云
何菩薩不入名色不見有形故。云何菩薩不
入五陰亦不入性亦不入衰。其實不可得見
故。云何菩薩不入三界。以三界亦無眞故。云
何菩薩不作住處。亦不與虚空作期無所依
怙。何以故。無有形像故。云何菩薩不入佛見。
不從所依得見佛故。云何菩薩不與空諍。一
切法空空不與空諍故。云何菩薩具足於空。
其欲具足相者是爲具足空。云何菩薩得無
相證。不念於諸相故。云何菩薩得無願智不
著三界故。云何菩薩淨於三事具足十善故。
云何菩薩以慧具足哀念衆生。以大悲利之
故。云何菩薩無衆生念欲淨佛國故。云何菩
薩等觀諸法。以不高下諸法故。云何菩薩得
於道覺。隨諸法所覺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薩
得無所生忍。得諸法所有無生無滅無所忍
故。云何菩薩得無所生慧。知名色無所起故。
云何菩薩得一道之教。無有二教故。云何菩
薩滅諸分別。於諸法無所分部故。云何菩薩
不修轉見。以不轉求羅漢辟支佛意故。云何
菩薩轉於垢濁。滅諸所習漏故。云何菩薩得
滅諸垢而得清淨。所謂薩云若慧是。云何菩
薩而自調意不厭三界故。云何菩薩而得滅
意制六根故。云何菩薩慧無有礙謂得佛眼
故。云何菩薩知情欲不堅固觀六衰故。云何
菩薩能入衆生意。持一意悉知衆生所念故。
云何菩薩遊於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初
無有佛國想故。云何菩薩得佛國觀。於是國
住遍見諸佛國亦無佛國想故。云何菩薩隨
其所見。諸佛國土自成其國。住於遮迦越羅
地。遊諸三千大千國土故。云何菩薩奉見諸佛
以見法故是爲見佛。云何菩薩眞見佛身。
法性故是爲眞見。云何菩薩以智具足力。已
住世尊十力之地。便能具足衆生力故。云何
菩薩能淨佛國。能淨衆生故。云何菩薩如幻三
昧。所作隨所應無有動轉故。云何菩薩常住
三昧。已得報應故。云何菩薩入諸功徳。隨其
道法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薩不復思議。能自
成立教授一切故。云何菩薩所願諧偶。具足
行六波羅蜜是故諧偶。云何菩薩知諸天龍
鬼神所知所言。以辯才慧無所不了故。云何
菩薩得胞胎成就。在所生常化生故。云何菩
薩居家成就。生於豪貴家故。云何菩薩父母
成就。得生刹利婆羅門家故。云何菩薩種姓
成就。得繼過去諸菩薩種故。云何菩薩宗親
成就。以衆菩薩爲眷屬故。云何菩薩得生成
就。生時光明普遍無量國土。震動無量國土
故。云何菩薩出家成就。菩薩出家時安諸無
央數百千衆生。滿具足是三乘之願故。云何
菩薩莊嚴佛樹。以黄金爲樹七寶爲枝葉。其
枝葉光明悉遍照十方無央數刹土。是爲佛
樹成就。云何菩薩諸善功徳成就。菩薩摩訶
薩淨佛土淨衆生。是爲成就淨諸功徳也。云
何十住菩薩名爲如來。用具足六波羅蜜。諸
緒盡得佛十八法。具足薩云若慧。須菩
提。是故菩薩摩訶薩已得十住名爲如來。云
何菩薩已住十地。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品
行十八法。過滅淨地種性地八地見地薄地
滅婬怒癡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過是九地便住佛地。須菩提。
是爲菩薩摩訶薩十住之地。當知是爲菩薩
摩訶薩摩訶衍三*拔致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出衍品第二十二
佛告須菩提。汝所問菩薩摩訶薩。從何所出
衍中。當住何所者今當説之。佛言。當出三界
隨薩云若住而無所倚。何以故。摩訶衍與薩
云若是法共等。亦不別亦不同亦無形亦非
見亦非礙一相。一相者謂無相。何以故。須菩
提。無相之法亦不出亦非不出。須菩提。若
無相法出者法性亦當復出生。假令無相法
出生者如亦當復出生。欲出生無相法者。爲
欲出生眞際。若欲出生無相法者。爲復欲出
生不可思議性。欲出生無相法者。爲復欲出
生安隱之性。欲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滅
盡。欲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滅盡之體。欲
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色空痛想行識空。
何以故。色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
痛想行識空亦爾。何以故。須菩提。色色自
空。痛想行識識自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爲
欲出眼空爲欲出意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爲
欲出六衰及十二因縁空。何以故。六衰空者
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欲出生無相法
者。爲欲出生夢幻炎響光影。欲出生無相法
者。爲欲出生如來之所作化。何以故。夢幻
炎響光影及如來所化。亦不出三界亦不住
薩云若。何以故。夢以夢事空。炎事幻事響
光事影事。乃至如來所化事皆自空。欲出
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檀波羅蜜。欲出生
無相法者。爲欲出生尸波羅蜜・羼波羅蜜・
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欲出生無相法者。
爲欲出生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六
波羅蜜事。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何
以故。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空故。欲出生無相
法者。爲欲出生内外空。欲出生無相法者。
爲欲出有空無空。何以故。須菩提。内外空
事至有無空事自空。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
云若。何以故。内外空空乃至有無空空。欲
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斷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行。欲出生無相
法者。爲欲出生十八法。欲出生無相法者。爲
欲出生羅漢辟支佛。上至如來等正覺也。何
以故。羅漢辟支佛事上至佛。亦不出三界亦
不住薩云若。何以故。羅漢羅漢事空。辟支佛
辟支佛事空。佛佛事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爲
欲出生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佛果。欲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
生薩云若。欲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名相。
欲出生行者。爲欲出生設法教數。何以故。須
菩提。名空及設教法行空空。何以故。名空空
故。欲出生無相法者。爲欲出生無所生無所
滅無所著無所斷無所有。以是故須菩提。摩
訶衍從三界出。住薩云若不動處。須菩提。汝
所問衍住何所。佛言。衍無所住。何以故。如諸
法亦無所住。衍所住如無所住。譬如法性亦
不住亦不不住。衍者不住亦不不住。無所生
亦不住亦不不住。不生不滅不著不斷。無所
有亦不住亦不不住。衍亦如是。何以故。法性
事亦不住亦不不住。法性事自空故。乃至無
所有。無所有亦自空。須菩提。衍無所住。何以
故。諸法無所住而住而不動。如須菩提所問。
誰當出衍者。無有從衍中出者。何以故。須
菩提。所可出者及衍甫當出者。亦無所有是
亦不可見。諸法亦不可見當從何法出。何以
故。吾我不可見故。乃至壽命知見之事從本
至竟淨。從我人至知見及法性。不可見如亦
不可見。眞際亦不可見至竟淨。不可思議性
陰衰不可見。六波羅蜜亦不可見至竟淨。内
外空至有無空亦不可見至竟淨。三十七品佛
十八法亦不可見至竟淨。從須陀洹至羅漢
辟支佛上至佛。亦不可見至竟淨。從須陀洹
道至羅漢辟支佛道。上至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亦不可見至竟淨。不生不滅不著不斷。無
所有不可見至竟淨。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無
所有至竟淨。去住從此至彼亦無所有至竟
淨。増減亦不可見至竟淨。何誰不生而不
可見。法性不生不可見。何以故。法性亦不
可見亦不不可見。如不可見無所見。空眞際
至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不可見。内外空至有
無空無所見亦不可見。三十七品及十八法
無所有不可見。從須陀洹至佛無所有不可
見。從須陀洹道至佛道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無
所有不可見。無所生不可見。至無所有。從
無所有無所有不可見。何以故。須菩提。無所
有不可見。初住地亦不可見。至十住地無所
有不可見。無所有不可見至竟常淨。何等爲
初住地滅淨地種性地第八地見地薄地除垢
地所作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於内
外空亦不見。初地不可見至内外空有無空
無所有。第二住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第八第九乃至第十。從内外空有無空至第
十住亦不可見。何以故。須菩提。從一住至
十住亦無所有亦不可見至竟淨。内外空至
有無空衆生淨無所有至竟淨。内外空至有
無空佛國淨無所有至竟淨。内外空有無空
五眼無所有至竟淨。須菩提。如是菩薩摩訶
薩。以無所倚事令諸法以摩訶衍出薩云若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四



放光般若經卷第五
 西晋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歎衍品第二十三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摩訶衍。摩訶衍者。出
諸天世間人阿須倫之上。衍與空等如虚空。
與無量無央數衆生而作救護。以此世尊爲
摩訶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
時亦不見住處。摩訶衍如是。亦不見前後亦
不見中央。世尊。是故摩訶衍名爲無有與等
者。而無有雙。是故名曰摩訶衍。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須菩提。摩訶衍者六波羅蜜是。復
有摩訶衍。所謂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首楞
嚴三昧。乃至虚空際解脱無所著三昧。是爲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内
外空乃至無有空。是爲摩訶衍復有摩訶衍。
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