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No. 0220_ 玄奘譯 ) in Vol. 07

[First] [Prev+100] [Prev]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來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説法隨法者。
何以故。滿慈子。若諸菩薩生長壽天。不能
修行如是功徳。不能疾得一切智智。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
樂。是諸菩薩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無色。
亦不思惟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是
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但欲
引發自在神通。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亦欲調
伏麁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徳。是諸菩薩
摩訶薩衆入諸勝定寂靜安樂。方便善巧受
欲界身。於諸勝定亦無退失。是故菩薩摩
訶薩衆不超三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
界身。饒益有情親近諸佛。疾能證得一切
智智。時滿慈子復白佛言。豈不如來應正等
覺一切智智超過三界。佛言。如是如汝所
説。如來所得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許菩薩摩訶薩衆安
住靜慮波羅蜜多於三界法究竟出離。時滿
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何義
故。許諸菩薩摩訶薩衆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摩訶薩衆於
三界法究竟出離。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
菩薩摩訶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
波羅蜜多。如來若許超過三界。彼便退失菩
薩誓願。安住聲聞或獨覺地。一切如來應正
等覺觀如是義。許諸菩薩摩訶薩衆求證無
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
摩訶薩衆於三界法究竟出離。勿捨菩薩本
所誓願退住聲聞或獨覺地。又滿慈子。若
時菩薩摩訶薩衆坐菩提座衆行圓滿。爾時
菩薩摩訶薩衆方乃究竟捨三界法。由斯證
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説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非三界攝。又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隨所生
起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
餘無邊菩提分法。隨所觀察内空外空内外
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
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及眞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發無染著心。迴
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縁
於三界法漸捨漸遠。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
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五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二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
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於諸靜慮及靜慮支不生味著亦無退轉。於
諸靜慮及靜慮支不起我想分別執著。復持
如是相應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爾時佛
告滿慈子言。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
波羅蜜多。於諸靜慮及靜慮支。發起無著無
常想等。復持如是相應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如是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
多。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於諸靜慮及靜慮支
不生味著亦無退轉。時滿慈子復白佛言。云
何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
精進波羅蜜多。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諸菩
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超過欲界
諸雜染法。方便趣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
靜安樂。還復棄捨受欲界身。精進修行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
菩提分法。如是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
羅蜜多。攝受精進波羅蜜多。時滿慈子復白
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
多。攝受安忍波羅蜜多。爾時佛告滿慈子言。
若諸菩薩摩訶薩衆修學成就大慈大悲。於
諸有情欲作饒益。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遇諸
違縁心無雜穢。如是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
慮波羅蜜多。攝受安忍波羅蜜多。時滿慈
子復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
波羅蜜多。攝受淨戒波羅蜜多。爾時佛告滿
慈子言。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
蜜多。於諸聲聞及獨覺地不生取著。如是
菩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淨
戒波羅蜜多。時滿慈子復白佛言。云何菩
薩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布施
波羅蜜多。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諸菩薩摩
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於諸有情起大
悲念。誓不棄捨一切有情。欲令解脱生死苦
故。求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念言。我當決
定以大法施攝受有情。常爲有情宣説永斷
一切煩惱眞淨法要。如是菩薩摩訶薩衆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布施波羅蜜多。爾
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成就
如是方便善巧。是菩薩摩訶薩應知名爲何
等菩薩。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是菩薩摩訶薩
應知名爲不退菩薩。時滿慈子便白佛言。如
是菩薩摩訶薩衆甚爲希有能爲難事。已住
如是諸勝定中寂靜安樂。復能棄捨還受欲
界相應劣法。方便善巧饒益有情。爾時世尊
告滿慈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説。如是菩薩
摩訶薩衆甚爲希有能爲難事。應知如是諸
菩薩衆爲度無量無邊有情。被戴堅牢大願
甲冑。恒作是念。我當度脱無量無數無邊
有情。令入無餘般涅槃界。我當令佛清淨法
眼常無間斷。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雖作是事
而無執著。謂無有情得涅槃者或得無上正
等菩提。所以者何。諸法無我亦無我所。衆
苦生時唯有苦生無能生者。衆苦滅時唯有
苦滅無能滅者。當知亦無能證能得清淨法
者。由此因縁應知菩薩摩訶薩衆。甚爲希有
能爲難事。時滿慈子便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當知菩薩摩訶薩衆。甚爲希有能
爲難事。所以者何。雖實無法有生有滅。或
般涅槃或證無上正等菩提。而諸菩薩摩訶
薩衆爲度無量無邊有情。精進修行諸菩薩
行。求證無上正等菩提。欲爲有情宣説永斷
貪瞋癡法。令勤修學得般涅槃。或爲有情宣
説菩薩摩訶薩道。令勤修學疾證無上正等
菩提。爾時世尊告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心
無散亂相續安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菩
薩摩訶薩應知名爲安住靜慮波羅蜜多。若
菩薩摩訶薩住聲聞地相應作意或獨覺地相
應作意。是菩薩摩訶薩應知名爲心常散亂。
何以故。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修學二乘相
應作意。障礙無上正等菩提。令菩提心恒散
亂故。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雖縁色聲
香味觸境。發起種種非理作意。擾亂菩薩布
施等心。而不障礙菩薩所求一切智智。若法
不能障礙菩薩。一切智智雖現在前。而於菩
薩摩訶薩衆。所修靜慮波羅蜜多。應知不名
極違逆法。非永退失菩薩定地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一切如來應正等
覺觀何義故。讃諸菩薩摩訶薩衆所有
徳不讃聲聞。爾時世尊告滿慈子。我今問汝。
隨汝意答。於意云何。日輪與此贍部洲人作
光明事螢能作不。滿慈子曰。不也世尊。不
也善逝。佛言。如是如汝所説。一切菩薩摩
訶薩衆所能作事亦復如是。非諸聲聞所能
辦。時滿慈子復白佛言。云何應知唯
諸菩薩摩訶薩衆能作是念。我當度脱無量
無數無邊有情。令入無餘般涅槃界。我當令
佛清淨法眼。無間無斷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云何應知唯諸菩薩摩訶薩衆能作如是殊勝
事業非諸聲聞。爾時世尊告滿慈子。汝今觀
此聲聞衆中。有一苾芻能如菩薩摩訶薩衆
作如是念*辦斯事不。滿慈子曰。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我今觀此聲聞衆中無一苾芻能
如菩薩摩訶薩衆作如是念。亦無能*辦此事
業者。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是故如來應正等
覺。唯讃菩薩不讃聲聞。觀此衆中諸阿羅
漢無如是念。亦不能成如是事業。當知一切
聲聞乘人。無如菩薩摩訶薩衆所作事業。是
故我説譬如日輪與贍部洲作光明事螢不能
*辦。所謂日輪放無量光。普照贍部諸有情
類。螢光唯照自身非餘。如是菩薩摩訶薩
衆調伏自身煩惱惡業。亦能度脱無量有情
令離一切煩惱惡業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或
證無上正等菩提。聲聞乘人唯能調伏自身
所有煩惱惡業。不能饒益無量有情故。聲聞
人非如菩薩所有事業。皆悉殊勝。又滿慈
子。如善射夫於所學法已作加行。身手弓
仗皆善調習。學諸武伎已至究竟。已百千
歳食王封祿。王與怨敵欲戰諍時。象馬等軍
及諸兵仗。皆悉委任令其指揮。冀殄凶徒
無所損失。如是菩薩摩訶薩衆已發無上正
等覺心。已修菩薩摩訶薩行。於能調伏諸有
情類貪瞋癡行已得善巧。是故如來應正等
覺。偏讃菩薩摩訶薩衆教誡教授。令勤修習。
能正引發菩提資糧。令速圓滿所發大願。疾
證無上正等菩提。爲諸有情説能永斷貪瞋
癡等清淨法要。是故菩薩摩訶薩衆。被戴甲
冑所作事業。聲聞獨覺倶不能爲。由此如來
應正等覺。讃勵菩薩非諸聲聞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
義者。應知菩薩摩訶薩衆諸有所作無不定
心。謂諸菩薩摩訶薩衆若住布施波羅蜜多。
當知爾時心亦在定。若住淨戒波羅蜜多當
知爾時心亦在定。若住安忍波羅蜜多當知
爾時心亦在定。若住精進波羅蜜多當知爾
時心亦在定。若住靜慮波羅蜜多當知爾時
心亦在定。若住般若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
亦在定。若住諸餘菩提分法當知爾時心亦
在定。如吠琉璃隨所在處於自寶色終不棄
捨。謂彼若在金器銀器頗胝迦器銅鐵瓦等。
常不棄捨吠琉璃色。如是菩薩摩訶薩衆若
住布施波羅蜜多。若住淨戒波羅蜜多。若
住安忍波羅蜜多。若住精進波羅蜜多。若住
靜慮波羅蜜多。若住般若波羅蜜多。若住諸
餘菩提分法。當知爾時心常在定。我如是解
佛所説義。爾時佛讃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
是如是。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離
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
住。安住如是初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爲亂心菩薩。當知彼住非定地心。又
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尋伺寂靜内等
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
足住。安住如是第二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
覺地。當知名爲亂心菩薩。當知彼住非定地
心。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離喜住
捨具念正知受身受樂唯諸聖者能説能捨具
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住。安住如是第三靜
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當知名爲亂心菩
薩。當知彼住非定地心。又滿慈子。若諸菩
薩摩訶薩衆。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
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安住如是第四
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當知名爲亂心
菩薩。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齊何應知菩薩心
定。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諸菩薩摩訶薩
衆。隨見彼彼諸有情時。便作是念。我當精
勤修菩薩行。證得無上正等覺時。決定當令
彼有情類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或證無上正
等菩提。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
諸菩薩摩訶薩衆。勸有情類受持三歸。彼諸
有情住三歸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
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勸有情類受持五戒。彼
諸有情住五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
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
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八戒。
彼諸有情住八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
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十
戒。彼諸有情住十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勸有情類受
持十善業道。彼諸有情住十善業道已。即持
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
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
衆勸有情類受持具戒。彼諸有情住具戒已。
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
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
薩衆勸有情類受持菩薩戒。彼諸有情住菩
薩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修行布施波羅蜜多。彼善男子善女人等
安住布施波羅蜜多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
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淨戒波羅蜜多。彼善
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淨戒波羅蜜多已。即持
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
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
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安忍波
羅蜜多。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安忍波羅
蜜多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修行精進波羅蜜多。彼善男子善女人等。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
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
男子善女人等。修行靜慮波羅蜜多。彼善男
子善女人等。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已。即持如
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
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
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般若波羅
蜜多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修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彼善男子
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
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
子善女人等。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彼善男子善女
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
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
女人等。修行八解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
處。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
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
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
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空無相無
願解脱門。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
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
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
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一切
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
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修行淨觀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
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彼
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
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
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
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極喜地離垢地
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
地善慧地法雲地。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
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修行五眼及六神通。彼善男子善女人
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
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
女人等。修行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
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
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
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大慈大悲大
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等。
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
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
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
人等。修行無忘失法恒住捨性。彼善男子善
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
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
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
善女人等。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
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
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
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
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預流果若一來
果若不還果若阿羅漢果若獨覺菩提。彼善
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
根。迴向趣來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勸導諸
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
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
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衆。方便
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諸佛無上正
等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持
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
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
衆。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彼善男子善女人等。安住此已即
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
應知菩薩心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訶薩
衆。於他所修布施等。善深心隨喜迴向趣求
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若諸菩薩摩
訶薩衆。於一切處心得定已。應知名爲安住
靜慮波羅蜜多。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
摩訶薩衆。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故。若
諸菩薩摩訶薩衆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
者應知名爲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如是菩薩
摩訶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發無邊殊
勝功徳。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應知如來應正
等覺安住不動第四靜慮。捨諸壽行現入無
餘般涅槃界。是故靜慮波羅蜜多。於諸菩薩
摩訶薩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徳。是
故菩薩摩訶薩衆所住靜慮波羅蜜多。除如
來定於諸餘定。爲最爲勝爲尊爲高爲妙爲
微妙爲上爲無上。何以故。滿慈子。菩薩靜
慮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二乘靜慮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故。
於菩薩靜慮爲劣。菩薩靜慮於彼爲勝。時滿
慈子便白佛言。若諸聲聞住此靜慮。證得法
性成聲聞果。即諸菩薩住此靜慮。證得法性
離諸執著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云何可説聲
聞靜慮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薩
靜慮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爾時世
尊告滿慈子。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
何。諸聲聞人住此靜慮。證得法性成聲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證得法性離諸執著得
成如來應正等覺。彼聲聞人名如來不。滿
慈子曰。不也世尊。爾時世尊告滿慈子。吾
當爲汝更説譬喩。諸有智者因斯譬喩。於甚
深義易得解了。譬如凡人輒昇王座。其人即
得名爲王不。滿慈子曰。不也世尊。所以者
何。彼人無福無王相故。佛言。如是諸聲聞
人雖能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證得法性
成聲聞果。而無如來力無畏等殊勝功徳及
諸相好不名如來。由斯遠離一切智智相應
作意。由無佛徳説名聲聞。不爾如何彼不名
佛。又滿慈子。諸聲聞人所住靜慮無勝徳
故其性下劣。於諸菩薩所住靜慮。百分不及
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
一。何以故。滿慈子。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引
發無邊殊勝功徳。由斯菩薩所住勝定。聲聞
獨覺皆不能知。時滿慈子便白佛言。何等名
爲菩薩勝定。如是勝定復有何名。爾時世尊
告滿慈子。菩薩勝定名不思議。何以故。滿
慈子。如是勝定威力難思。速能證得一切
智故。如是勝定亦名利樂一切世間諸有情
類。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爲欲利
樂無量有情。方便善巧入此定故。如是勝
定若現在前。能引無邊微妙勝定。疾證無上
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如是勝定若
現在前。引發無邊方便善巧。教誡教授無量
有情。皆令引發無漏靜慮。證眞法性斷諸煩
惱。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因縁菩薩勝定。亦名利樂一切世間諸
有情類。是故菩薩摩訶薩衆欲證無上正等
菩提。應學靜慮波羅蜜多。若學靜慮波羅蜜
多速能引發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我謂聲聞所得諸
定勝菩薩定。所以者何。聲聞具得九次第定。
菩薩於中唯得前八。菩薩不得滅受想定故。
聲聞定勝諸菩薩。爾時世尊告滿慈子。菩薩
亦得滅受想定。謂於此定已得自在但不現
入。所以者何。如來不許諸菩薩衆現入此定。
勿由現入退墮聲聞或獨覺地。又滿慈子。吾
當爲汝更説譬喩。諸有智者由譬喩故。於甚
深義易得解了。如轉輪王雖於邊地諸小國
邑皆得自在。而不自往彼國邑中。豈轉輪王
不往彼處。説於彼處不得自在。如是菩薩摩
訶薩衆雖不現入滅受想定。而於此定已得
自在。由自在故亦名爲得。又滿慈子。非諸
菩薩常不現入滅受想定。乃至未坐妙菩提
座。諸佛世尊不許現入。若時得坐妙菩提座。
諸佛世尊亦許現入。何以故。滿慈子。勿
菩薩由入此定。便墮聲聞或獨覺地。或謂諸
佛與二乘等故。佛世尊不許現入。又滿慈子。
如刹帝利灌頂大王。欲入市中飮凡人酒。
時有智臣諫大王曰。今此時處王不應飮。若
須飮者待至宮中。於意云何。王於市酒豈不
能飮。而彼智臣慇懃諫諍不令王飮。然刹帝
利灌頂大王。非處非時法不應飮。雖不應飮
而於市中酒等諸物皆得自在。所以者何。王
於一切國土城邑所有人物皆自在故。如是菩
薩有殊勝智。由此智故能數現入滅受想定。
但佛不許故不現入。所以者何。菩薩若入滅
受想定便非時處。若時菩薩坐菩提座。永害
一切虚妄相想證甘露界。爾時方入滅受想
定。後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具三十
二相利益安樂無量有情。爾時滿慈子白佛
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甚爲希有能作難
作。謂雖有力引漏盡智。而爲有情不證漏
盡。所以者何。以諸菩薩於有情所。長夜思
惟利益安樂。増上意樂恒現在前。爾時世
尊告滿慈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説。是諸菩
薩於有情所。長夜思惟利益安樂。増上意
樂恒現在前。又滿慈子。是諸菩薩觀此義利。
雖能具入九次第定而不具入。所以者何。是
諸菩薩方便善巧。於一切定雖得自在而能
不入。又滿慈子。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不
退。皆應安住如是靜慮波羅蜜多。若諸菩薩
常能安住如是靜慮波羅蜜多。於諸有情能
作饒益。速能引發一切智智。時滿慈子便白
佛言。當知菩薩摩訶薩衆具大勢力。能爲有
情作饒益事。亦能引發一切智智。疾證無
上正等菩提。佛言。如是如汝所説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
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云何方便還從定起。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離欲惡
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於色無色靜慮等
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
復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
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
起彼地續生之心。爲護彼心令不現起。還
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
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
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由斯菩薩
方便善巧。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
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超過
三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譬如有人作如是
念。設何方便得入王宮與王后妃竊爲戲樂。
令王不覺身命得存。作是念已求諸妙藥。服
使男形或隱或顯。得斯藥已方便事王。王
既識知。便服隱藥。遂白王曰。我今無形請
爲大王守禁宮室。王令檢已委任中宮。其人
爾時入王宮内。與諸妃后恣意交通。荏苒
時經一二三月。恐王知覺喪失身命。便服顯
藥而白王言。我今男形歘然復現。請從今去
不入中宮。時王讃言。此眞善士。自能進退
不違我法。厚賜爵祿委任外事。當知是人方
便善巧。能滿己願身命得存。復蒙彼王厚賜
財位。如是菩薩方便善巧。入四靜慮及四無
色。次第超越得善巧已。復起下心還生欲界。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
乃至未滿不證實際。何以故。舍利子。是諸
菩薩方便善巧。不捨有情一切智故。如是菩
薩方便善巧。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於實際中
能不作證。亦不現入滅受想定。乃至未滿菩
提資糧。受欲界身修菩薩行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諸菩薩衆所
學靜慮波羅蜜多勿令忘失。阿難陀曰。唯
然世尊。我已受持諸菩薩衆所學靜慮波羅
蜜多必無忘失時薄伽梵説是經已。具壽舍
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餘聲聞諸菩
薩衆。并餘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掲
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二



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
多分序
 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尋夫理殊湊以司方。坦一歸而揆務。何嘗不
鎔想眞際。弭執幻塵。雖檀戒之崇嚴。忍進之
調鋭。卒怙寵於實慧。假道於眞詮。將開象
觸之迷。復有鷺池之會。所以光導五之迹。
昇第一之乘。甄陶二邊。洞希微而卷睇。擬
儀四句。仰涔寂以韜音。剪諸見之萠。則翳
蕊星落。褰積疑之網。則障縠雲披了。性空而
常修。悟生假而恒利。四魔由之亂轍。六度因
而彙征。施以之不捐。而難捨能捨。戒以之不
檢。而難護能護。忍以之無受。而堪於不堪。進
以之無行。而發於不發。定以之亡靜。而三
相不相。慧以之亡照。而三輪不輪。故體之
則動而逾寂。謬之則寂而彌動。法不即離於
非法。行豈一異於無行。其覺證也。眞心混
而一觀。其出生也。法寶駢而萬區。故有二
智焉。三身焉。四辯焉。五眼焉。六通焉。七覺
焉。八正焉。九定焉。十力焉。加十八不共。八
十隨相。十二縁智。二十空心。皆埏以呬多
成之羅。若聚以玉毫之表。流之金。吻之誨。
勒成八卷元非再譯。則以不敏謬齒譯徒。緬
諸會之昌筵。嗟既往而莫奉。眷言殊奬。載表
遺音。本慈吹以紛騰。因聖期而頂戴。將使
家傳妙寳。人握靈珠。洗客塵於八區。霈玄
滋於萬葉。福庇宸極。帝后延齡。慶洽黎蒸。
法教増闡。庶狹中之士。擺疑於驚怖之辰。
上慢之賓。輟謗於充詘之際。自非恒沙歴
奉。宿代累聞。何能啓篇。投悋忘言。入賞者
哉。悲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
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竹林園中
白鷺池側。與大苾芻衆千二百五十人倶。菩
薩摩訶薩無量無數。從種種佛土倶來集會。
皆是一生所繋菩薩。爾時世尊。多百千衆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