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No. 0220_ 玄奘譯 ) in Vol. 07

[First] [Prev+100] [Prev]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
有聲香味觸法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
得。如是名爲於處善巧
云何名爲於諦善巧。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
有苦聖諦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
聖諦種種自相。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
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自相皆不可
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自相皆
不可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
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
集滅道聖諦種種共相。如是名爲於諦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皆
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共
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
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常若無常皆不可
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常若無常
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
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得。
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
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
所有苦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
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
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
有苦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
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
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
苦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
有集滅道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
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
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
有集滅道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
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
苦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
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
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
有苦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
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
可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
知所有苦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
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
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於諦善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
十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三
云何名爲縁起善巧。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
有因縁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
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種種自
相。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
所有因縁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
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
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種種共相。如
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
縁所生諸法種種共相。如是名爲縁起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種種共相皆
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
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種種共相皆不可
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
知所有因縁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
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
生諸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
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若樂
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
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若樂若
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
實了知所有因縁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
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
縁所生諸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
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
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
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若淨
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
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若空若不空皆不可
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
及從諸縁所生諸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
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
縁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
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
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
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縁若有願若
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
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所生諸法若有願若無
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
如實了知所有因縁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
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
及從諸縁所生諸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
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
所有因縁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
了知所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及從諸縁
所生諸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
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
明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自相。如是名爲縁
起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自相皆不
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
取有生老死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
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
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種種共相。如是名爲縁起善
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共相
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
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
明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
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常若無常
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
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
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我若無我皆
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
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
明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
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淨若不淨
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
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
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
老死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
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有相
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
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有相若無相皆不
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
知所有無明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
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
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寂靜若
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
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寂靜若不寂靜皆
不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遠離若不
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
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
可得。如是名爲縁起善巧。云何名爲是處
非處善巧。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
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自相。如是
名爲是處非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
有是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
非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
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
共相。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共相。如是名
爲是處非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
是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
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
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常若
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常若
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樂若苦皆不
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樂若苦皆不可
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善巧。又諸菩薩如
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
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
是名爲是處非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
所有是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
所有非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爲
是處非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
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
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
處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
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
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
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
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
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
善巧。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寂靜
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
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
處善巧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遠離若不遠
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遠離若
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爲是處非處善巧。
如是菩薩於諸蘊等應修善巧。由善巧故爲
諸有情如應説法。令永斷滅有情想等。菩薩
如是起殊勝心。爲利自他修諸妙慧。一切
用大悲爲首。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
相應之心。應知是名具戒菩薩。當知具足無
上淨戒。若諸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應勤
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
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若諸菩薩以此六種
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諸菩薩由
此淨戒。普勝一切聲聞獨覺
又滿慈子。初發無上正等覺心一菩薩戒。一
切有情皆所成就十善業道。此戒於彼百倍
爲勝千倍爲勝。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爲
勝。又滿慈子。假使世間一切有情皆具成
就十善業道。彼所有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
諸菩薩衆初發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又滿慈子。假使世間一切有情。皆具成就前
五神通彼所有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
薩衆初發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
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又滿
慈子。假使世間一切有情。皆具安住慈悲喜
捨彼所有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
初發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
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又滿慈子。
假使世間一切有情。皆具成就隨順空忍彼
所有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
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
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又滿慈子。假使
世間一切有情。皆具成就順無相忍彼所有
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心時
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鄔
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又滿慈子。假使世間
一切有情。皆具成就順無願忍彼所有戒。
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心時一菩
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
殺曇分亦不及一。又滿慈子。假使世間一切
有情。皆具成就第八者法彼所有戒。於發無
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心時一菩薩戒。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
分亦不及一
爾時滿慈子白舍利子言。我今欲問尊者第
八所有義趣頗見開許。爲我解釋此義趣耶。
舍利子言。隨意發問我既聞已當爲解釋。滿
慈子言。爲即色蘊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
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色蘊有第八耶。舍利子
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受想行識蘊是
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
離受想行識蘊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
壽。滿慈子言。爲即眼處是第八耶。舍利子言。
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眼處有第八耶。舍
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耳鼻舌身
意處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
言。爲離耳鼻舌身意處有第八耶。舍利子言。
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色處是第八耶。舍
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色處有第
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聲
香味觸法處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
滿慈子言。爲離聲香味觸法處有第八耶。舍
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眼界是
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
爲離眼界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
滿慈子言。爲即耳鼻舌身意界是第八耶。
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耳鼻舌
身意界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
慈子言。爲即色界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
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色界有第八耶。舍
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聲香味
觸法界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
子言。爲離聲香味觸法界有第八耶。舍利子
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眼識界是第八
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眼識
界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
爲即耳鼻舌身意識界是第八耶。舍利子言。
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耳鼻舌身意識界
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
爲即眼觸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
慈子言。爲離眼觸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
具壽。滿慈子言。爲即耳鼻舌身意觸是第八
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耳鼻
舌身意觸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
滿慈子言。爲即眼觸爲縁所生諸受是第八
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眼觸
爲縁所生諸受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
壽。滿慈子言。爲即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
諸受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
言。爲離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有第
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即
地界是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
言。爲離地界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
滿慈子言。爲即水火風空識界是第八耶。舍
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言。爲離水火風空
識界有第八耶。舍利子言。不也具壽。滿慈子
言。若爾尊者説何等法名爲第八。云何令我
了知尊者所説義趣如理受持。舍利子言。若
於諸法平等性中。以如實智知平等性證平
等性。由此智故所作已息。我於此中不見第
八。亦復不見知平等智。此中無我無我所故。
云何於中可相徴詰。滿慈子言。云何尊者前
後所説非互相違。謂前説言一切第八所有
淨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心
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
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今復説言。我於
此中都不見有第八及智。舍利子言。我先所
説爲初學者。不爲已入平等性者。我先所説
欲使有情趣入正法。不爲已入平等性者。我
先所説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過三乘。不説
諸法平等實性。我先所説欲使有情如實覺
了佛乘大乘淨戒殊勝故作是説。假使世間
一切有情皆具成就第八者法彼所有戒。於
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心時一菩薩
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
殺曇分亦不及一。不説諸法平等實性離我
我所。何所相違
又滿慈子。一切預流一來不還及阿羅漢獨
覺淨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衆初發
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具壽當知。
諸有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菩薩戒。彼
爲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當知
彼類欲與如來共諍勝劣。譬如有人與王子
諍。當知彼人欲與王諍。如是若有欲令聲聞
獨覺淨戒勝菩薩戒。則爲欲令聲聞獨覺所
有淨戒勝如來戒。當知彼類欲與如來共諍
勝劣。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法不可勝故。菩
薩是眞法王子故。又滿慈子。譬如有人無手
無足而作是説。我能渡至大海彼岸。彼有虚
言而無實義。由増上慢作如是説。如是若有
聲聞獨覺作如是言。我所有戒勝菩薩戒。當
知彼言都無實義。何以故。滿慈子。菩薩功
徳如大海故。如彼愚人實無手足。而言我能
越*渡大海。如是有趣二乘之人。實無菩薩殊
勝功徳而言我勝菩薩淨戒。無有是處。何以
故。滿慈子。菩薩淨戒無邊際故。時滿慈子
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縁故説菩薩淨戒無
邊際耶。舍利子言。菩薩淨戒普能解脱無量
有情犯戒惡故。普能安立無量有情清淨戒
故。時滿慈子。復問具壽舍利子言。尊者所
説犯戒惡者是何増語。舍利子言。我我所執
及餘煩惱名犯戒惡。謂任持想若我想。若有
情想若命者想。若生者想若養者想。若士
夫想若補特伽羅想。若有想若無想。如是諸
想及餘煩惱。是犯戒惡増語。所顯菩薩淨戒。
普能解脱無量有情。如是所説犯戒惡故量
無邊際。又諸菩薩所有淨戒。普能安立無量
有情令住淨戒。是故菩薩安住大乘所得淨
戒量無邊際。聲聞獨覺所不能及。普勝聲聞
獨覺淨戒。又滿慈子。諸菩薩名普勝一切聲
聞獨覺。謂修淨戒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云何菩薩有漏淨
戒。能勝二乘無漏淨戒。舍利子言。聲聞獨
覺無漏淨戒。唯求自利迴向涅槃。菩薩淨戒
普爲度脱無量有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
故菩薩所有淨戒。能勝二乘無漏淨戒。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心作分限饒益有情引發淨
戒。是諸菩薩所起淨戒。不勝二乘無漏淨戒。
不名淨戒波羅蜜多。然諸菩薩心無分限。普
爲度脱無量有情。求大菩提引發淨戒。是故
菩薩所起淨戒。能勝二乘無漏淨戒。名爲淨
戒波羅蜜多。又滿慈子。如日輪出放大光
明。螢火等光悉皆隱沒。如是菩薩修行淨戒
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普勝一切聲
聞獨覺迴向涅槃所有淨戒。又滿慈子。如月
輪出放大光明。一切星光皆被映奪。如是菩
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普勝一切聲聞獨覺迴向涅槃所有淨戒。又
滿慈子。若時菩薩隨念如來。迴向趣求一切
智智。由起殊勝相應心力。引得淨戒波羅蜜
多。爾時名爲行自行處。普勝一切聲聞獨覺。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若時菩薩不
現發起一切智心。爾時菩薩爲名何等。舍利
子言。若時菩薩不現發起一切智心。爾時
菩薩名無記心相續而住。是時菩薩應知猶
名具戒菩薩。於菩薩戒未名毀犯。不名棄捨
菩薩淨戒。若時菩薩不現發起一切智心。爾
時菩薩迴向聲聞或獨覺地。是時菩薩捨菩
薩地失自行處。若諸菩薩隨爾所時迴向聲
聞或獨覺地。是諸菩薩即爾所時。於無上乘
應知名死。雖非實死而得死名。如工幻師或
彼弟子。執小兒手引上高梯。幻解身支分分
墮落。時彼眷屬咸謂命終。傷歎悲號生大
苦惱。如何此子倏忽滅亡我等親族無由重
見。菩薩亦爾。捨大菩提退住聲聞或獨覺地
失一切智應知如死。如彼小兒雖不失命而
彼親屬起於死想
又滿慈子。於意云何。菩薩淨戒與諸異生聲
聞獨覺所有淨戒有何差別。滿慈子言。如是
諸戒眞如法性實無差別。舍利子言。如是諸
戒眞如法性雖無差別。而亦可説有差別相。
此差別相應説云何。滿慈子言。如諸菩薩求
證無上正等菩提。異生聲聞獨覺不爾。如是
菩薩所有淨戒。與彼諸戒説有差別。舍利
子言。由此菩薩所有淨戒。勝諸異生聲聞獨
覺所有淨戒。謂菩薩戒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名爲淨戒波羅蜜多。餘戒不爾是謂差別。何
以故。滿慈子。菩薩淨戒普勝三千大千世界
及餘無量無邊有情。除佛世尊所有淨戒。於
餘淨戒最勝第一。所以者何。菩薩淨戒能引
無量無邊有情。解脱生死及諸惡趣。由此因
縁菩薩淨戒。於諸異生聲聞獨覺所有淨戒。
爲最爲勝爲尊爲高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
上。又滿慈子。如雪山王具山王徳餘山不
具。若具徳者得山王名。若不具徳不立王號。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不
離趣求一切智智故。名淨戒波羅蜜多。獨覺
聲聞異生淨戒不欲迴向無上菩提。遠離所
求一切智智。不名淨戒波羅蜜多。又滿慈子。
諸菩薩衆所有淨戒。普勝異生聲聞獨覺所
有淨戒。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縁
菩薩摩訶薩衆所有淨戒。普勝異生聲聞獨
覺所有淨戒。舍利子言。菩薩淨戒普爲利樂
一切有情。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異生聲聞獨
覺不爾。是故菩薩所有淨戒。普勝異生聲聞
獨覺所有淨戒。時滿慈子。便讃具壽舍利子
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誠如所説。如是讃
説菩薩淨戒。令菩薩衆轉復精勤。受持菩薩
所有淨戒。尊者定應承佛神力説。諸菩薩所
有淨戒。普勝異生聲聞獨覺所有淨戒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諸菩薩衆所
有淨戒波羅蜜多相應法教。如舍利子與滿
慈子共所演説。如是演説定不虚妄。假使有
取妙高山王上昇梵世投之於下。彼適投已
發誠諦言。若菩薩戒普勝異生聲聞獨覺諸
淨戒者。令此山王虚空中住。言已便住必不
墮落。何以故。阿難陀。諸菩薩戒除如來戒。
於餘淨戒若有漏若無漏。爲最爲勝爲尊爲
高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時舍利子佛神
力故。便見東方有一佛土。去此佛土過百千
界。其中如來現爲無量人天等衆宣説正法。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汝見東方過百千界有
一佛土現有如來爲無量衆説正法不。舍利
子言。唯然已見。未知彼界彼佛何名。爾時世
尊告舍利子。彼佛世界名曰明燈。其中如來
應正等覺現説法者。號爲月光。彼佛有一聲
聞弟子名爲有頂神通第一。以神通力往餘
世界。右手拔取妙高山王。上昇梵世投之於
下。彼適投已發誠諦言。若菩薩戒除如來戒。
於餘淨戒若有漏若無漏。爲最爲勝爲尊爲
高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如是所説不虚
妄者。令此山王虚空中住。言已便住更不復
下。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復見彼妙高山王
住虚空中更不下不。時舍利子白言。已見世
尊。復告舍利子言。今彼山王住虚空者。由依
菩薩所有淨戒。除如來戒。發誠諦言普勝異
生聲聞等戒。是故我説決定不虚。彼佛衆中
聲聞弟子。以神通力往餘世界。右手拔取妙
高山王。上昇梵世投之於下。投已復發誠諦
之言。言已山王住虚空者。爲證我説定不虚
妄。時彼如來聲聞弟子。依菩薩戒發誠諦言。
令彼山王還住本處。時舍利子見已讃言。甚
奇世尊。所言誠諦。諸菩薩戒威力難思。一切
世間無能及者。時舍利子便白佛言。若有欲
勝菩薩戒者。當知彼欲勝如來戒。所以者何。
除如來戒定無能勝菩薩戒者。若修菩薩淨
戒圓滿。即名如來應正等覺。是故菩薩戒不
可勝。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有退菩
薩所有淨戒豈難勝耶。舍利子言。定無菩薩
住菩薩心有退轉者。若有退轉便非菩薩。如
善射師箭不中的。應知彼類非善射師。菩薩
亦爾。若不能發一切智智相應之心。雖復勤
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而不迴向一切智智。當知彼非具戒菩薩。
又滿慈子。若有菩薩修諸功徳。不解云何菩
薩迴向一切智智。而縁聲聞或獨覺地所有
功徳。謂是所求一切智智。當知彼類猶得名
爲具戒菩薩。何以故。滿慈子。彼無菩薩方便
善巧不解迴求一切智智。縁二乘地所有功
徳。謂是所求一切智智意樂不壞故。亦名爲
具戒菩薩。持菩薩戒由有迴向一切智心故。
得名爲持菩薩戒。攝受淨戒波羅蜜多。彼於
後時若遇善友。能縁眞實一切智智。迴向無
上正等菩提。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
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四
又滿慈子。有二菩薩。倶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疾證無上正等菩
提。二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遲證無上正等
菩提。具壽當知。寧爲菩薩遲證無上正等菩
提。不墮聲聞或獨覺地。若諸菩薩速求無上
正等菩提。應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無方
便善巧便證實際墮二乘地。二者若有方便
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火宅中有衆寶
聚。有人求寶入此宅中。其人爾時容有二事。
一者若無方便善巧死於火宅。二者若有方
便善巧持寶而出。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
菩提。應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無方便善
巧便證實際墮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
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持寶出。是
故當知寧爲菩薩遲證無上正等菩提。不爲
速求墮二乘地。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
言。速證實際豈非菩薩方便善巧。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非爲菩薩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墮
二乘地非爲方便善巧等流。乃是無方便善
巧等流果。退失所求大菩提故。夫爲菩薩求
大菩提。饒益有情不求實際。故證實際非巧
便果。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行
施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
戒有毀缺。不名布施波羅蜜多。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護戒非餘菩薩。是
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名
淨戒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
思惟。我能修忍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
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名安忍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精進非
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
毀缺。不名精進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定非餘菩薩。是諸菩
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名靜慮
波羅蜜多。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
非處故戒有毀缺。不名般若波羅蜜多。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行内空非
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
有毀缺。不能究竟行於内空。又滿慈子。若
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行外空内外空空空
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
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餘菩
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究竟行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觀無明非餘
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
缺。不能究竟觀於無明。又滿慈子。若諸菩
薩作是思惟。我能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
取有生老死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究竟觀行乃至老
死。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觀
苦聖諦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
處故戒有毀缺。不能究竟觀苦聖諦。又滿慈
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觀集滅道聖諦
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
有毀缺。不能究竟觀集滅道聖諦。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靜慮非餘
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
缺。不能圓滿修四靜慮。又滿慈子。若諸菩
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無量四無色定非
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
毀缺。不能圓滿修四無量四無色定。又滿慈
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念住非
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
毀缺。不能圓滿修四念住。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正斷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餘菩薩。是諸
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
滿修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空解脱門非餘菩
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空解脱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
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無相無願解脱門非餘
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
缺。不能圓滿修無相無願解脱門。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解脱非餘菩
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八解脱。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
是思惟。我能修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
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
遍處。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
行淨觀地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淨觀地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
*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
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非餘菩薩。是諸
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
滿修種*性地智乃至如來地智。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極喜地非餘
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
缺。不能圓滿修極喜地。又滿慈子。若諸菩
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焔慧
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
雲地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
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離垢地乃至法雲
地。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
行一切陀羅尼門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
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一切
陀羅尼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門非餘菩薩。是諸菩
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
修一切三摩地門。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
思惟。我能修行五眼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
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於
五眼。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
修行六神通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六神通。又
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如來
十力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
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如來十力。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無所
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
法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
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四無所畏乃至十八
佛不共法。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
能修行三十二相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
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三十
二相。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
修行八十隨好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
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八十隨
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
行無忘失法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無忘失法。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恒
住捨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
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恒住捨性。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智
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
有毀缺。不能圓滿修一切智。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
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
有毀缺。不能圓滿修道相智一切相智。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菩
薩摩訶薩行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一切菩薩
摩訶薩行。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餘菩薩。是
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
圓滿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又滿慈子。若諸
菩薩作是思惟。我能嚴淨佛土非餘菩薩。是
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
圓滿嚴淨佛土。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
惟。我能成熟有情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
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成熟有
情。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隨喜
他諸功徳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
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隨喜他諸功徳。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迴向一
切智智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
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迴向一切智智。又
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以一食施
所獲功徳。勝餘菩薩住經殑伽沙數大劫捨
轉輪王上妙飮食布施一切所獲功徳。是諸
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
滿修行布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
惟。我能一心集諸功徳。勝餘菩薩住經殑伽
沙數大劫集諸功徳。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
非處故戒有毀缺。不能圓滿集諸功徳。又滿
慈子。若諸菩薩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方便善
巧非餘菩薩。是諸菩薩行於非處。行非處故
戒有毀缺。不能圓滿修方便善巧。具壽當知。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徳。若起如是種
種思惟。應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滿慈
子。菩薩不應欲勝菩薩。菩薩不應輕慢菩
薩。菩薩不應降伏菩薩。菩薩於餘諸菩薩所
供養恭敬。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菩薩爲但應恭敬
菩薩。爲亦應恭敬諸餘有情。舍利子言。諸菩
薩衆應普恭敬一切有情。謂諸菩薩如敬如
來。如是亦應敬餘菩薩。如敬菩薩如是亦應
敬餘有情心無差別。何以故。滿慈子。諸菩
薩衆於諸有情心應謙下。應深恭敬。應與自
在。應離憍慢。如是菩薩於諸有情。深心恭敬
如佛菩薩。如是菩薩應作是念。我證無上正
等覺時。當爲有情説深法要。令斷煩惱得般
涅槃。或得菩提究竟安樂。或令解脱諸惡趣
苦。又滿慈子。如是菩薩於有情類應起慈心。
於諸有情心離憍慢作如是念。我當修學方
便善巧。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所
以者何。第一性者所謂佛性。我當方便令諸
有情皆得成佛。如是菩薩於有情類皆起慈
心。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此法王位
最勝最尊。於法有情倶得自在。是故菩薩摩
訶薩衆。應普恭敬一切有情。慈心遍滿無
揀別故。如來法身遍一切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云何菩薩作
如是念。我當恭敬一切有情。我證無上正等
覺巳。教誡教授一切有情。皆令證得最第一
性。一切皆得居法王位。如工幻師或彼弟子。
於四衢道幻作大王及四種軍勇健難敵。此
中幻王不作是念。我今具有四種勇軍勢力
難敵。四種幻軍不作是念。我等一切皆屬大
王隨王意轉。何以故。舍利子。此中一切若
王若軍。皆非實有都無自性。實有自性皆所
不攝。如世尊説諸法如幻。一切有情亦復如
是。既皆如幻誰恭敬誰。誰復令誰得第一性
居法王位説何等法。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有
情及法一切如幻。當知此中如幻菩薩恭敬
一切如幻有情。方便善巧教誡教授。令得第
一如幻佛性。居法王位説如幻法。然諸菩薩
雖作是念。而於其中都無所執。若諸菩薩於
諸法中少有所見。是諸菩薩非行般若波羅
蜜多。若時菩薩於諸法中都無所見。是時菩
薩不離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雖行精進波羅蜜多教化有情令得成佛。而
於諸法都無所見。謂不見有少分法性實能
令他得第一性。亦不見有少分法性實能令
他居法王位。雖無所見而不退轉。當知菩薩
能著廣大精進甲冑都無所執。謂諸菩薩知
法王位雖皆如幻都非實有。而能精勤求趣
不退。雖勤精進求趣佛果。而於諸法都無所
見。雖無所見而不退轉。如是菩薩雖知天人
阿素洛等皆悉敗壞。而於其中無敗壞想。達
一切種皆如幻故。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求證
無上正等菩提。欲爲有情説寂靜法。謂雖種
種名句文身方便宣説一切法性。而法本性
皆不可説
又滿慈子。一切法性不可顯示不可宣説。菩
薩證得大菩提時。雖爲有情説諸法性。而作
是念。我於菩提都無所得。亦常於法不爲有
情有所宣説。我雖證得無上菩提。而此菩
提實不可證。我雖宣説一切法性。而諸法性
實不可説。能説所説倶無自性。能證所證亦
不可得。是故菩薩摩訶薩衆。欲證無上正等
菩提。於諸法中不應執著。雖無執著而不退
轉。由無退轉心不沈沒。由不沈沒攝受精進。
是爲精進波羅蜜多。復以精進波羅蜜多。迴
向趣求一切智智。圓滿淨戒波羅蜜多。復以
淨戒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令此淨
戒波羅蜜多轉勝轉増轉明轉淨。如是菩薩
修學淨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増勝明淨。
皆由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時滿慈子。便
問具壽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如幻事都非
實有。云何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而得成
立。舍利子言。若一切法少分實有非如幻事。
則諸菩薩畢竟不能迴向趣求一切智智。以
一切法無少實有非如幻事故。諸菩薩迴向
趣求一切智智。如是菩薩有所堪能迴向趣
求一切智智精勤無倦。皆由了達諸法非實
如幻如化有所堪能。當知即是菩薩精進波
羅蜜多。滿慈子言。如是菩薩有所堪能迴向
趣求一切智智精勤無倦。是何法業而説堪
能。即是精進如何修學如是堪能。舍利子言。
堪能即是方便善巧之所作業。菩薩要依方
便善巧。知一切法皆如幻事。菩薩安住方便
善巧。不怖法空不墮實際。譬如有人住高山
頂。兩手堅執輕固傘蓋。臨山峯刃翹足引
頸。俯觀巖下險絶深坑。傘蓋承風力所持御。
雖臨險岸而不墮落。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雖如實觀諸法如幻虚
妄顯現本性空寂。而心都無下劣怖畏。於法
實際亦不證入。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方
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證
實際。如持傘蓋俯峻峯巖觀險絶坑無怖無
墮。如是菩薩摩訶薩衆。被戴堅固甲冑。攝受
方便善巧。成就第一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爲
所依止。雖求無上正等菩提。而不見法已
正當證應知如是菩薩淨戒波羅蜜多。一切
皆由方便善巧所攝受故。能至無上正等菩
提。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所攝受故。常不遠離
所學六種波羅蜜多。是諸菩薩由不遠離所
學六種波羅蜜多。漸次隣近一切智智。超勝
一切聲聞獨覺。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專
意趣求如無價寶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便。入深山窟求
無價寶。彼入未久便見兩邊。有諸少價金銀
等寶。倶見不取漸次前行。復見兩邊有多價
寶。一見貪著荷負而還。一見不取更復前進。
至極勝處獲無價寶。恣意持還多所饒益。如
是菩薩作大方便。求證無上正覺菩提。欲爲
有情作大饒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種。一有菩
薩無方便善巧故。雖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
貪染。而聞二乘所有功徳心便愛味。由愛味
故精勤攝受。遠離所求一切智智。退失無上
正等覺心。如彼初人見少價寶雖不貪著。而
見多價貪著持還失無價寶。二有菩薩有方
便善巧故。初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貪染。次
聞二乘所有功徳亦不愛味。由不愛味便不
思惟。由不思惟便不修習。既不修習方便厭
捨。所以者何。此諸菩薩知世善法多諸過患。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礙所求一切智智。聲
聞獨覺功徳善根。雖出世間而但自利。不能
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愛
味亦不思惟。於彼善根不樂修習。由斯超越
彼二乘地。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漸次證得一
切智智。如彼後人見少價寶及多價寶倶不
貪著。漸次深入至極勝處。獲無價寶恣意持
還。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既不貪染世間善法。於二乘法亦不愛味。由
斯漸次趣大菩提。修多百千難行苦行。供養
恭敬無量如來。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至極圓
滿得一切智。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如無價寶
多所饒益。如是菩薩方便善巧。雖聞二乘種
種功徳。而能了達皆非究竟。雖能取證而深
厭捨。雖深厭捨而能巧説。方便饒益彼類有
情。令善修行證涅槃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能不攝受二乘功徳。精進修行諸菩薩行。趣
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利益安樂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住不退
位。於何等行不應味著。舍利子言。彼於六種
波羅蜜多不應味著。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
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
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
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六種波羅蜜多。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
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
味著種種空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内
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
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
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
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
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
如是種種空觀。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
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眞如等觀。何以故。滿慈
子。若深味著諸法眞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
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
界不思議界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
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
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
於如是眞如等觀。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
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
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縁起觀。何以故。滿
慈子。若深味著無明縁行。行縁識。識縁名色。
名色縁六處。六處縁觸。觸縁受。受縁愛。愛縁
取。取縁有。有縁生。生縁老死。無明滅故行
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觀。心便雜染不能如
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
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
作是念。我於如是諸縁起觀。雖應精勤勇猛
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
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聖諦觀。
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苦集滅道四聖諦
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
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
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諸聖諦
觀。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
應味著助菩提分。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
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
聖道支。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
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助
菩提分。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
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
薩不應味著三解脱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
味著空無相無願解脱門。心便雜染不能如
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
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
作是念。我於如是三解脱門。雖應精勤勇猛
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
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陀羅尼
門三摩地門。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
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
是陀羅尼門三摩地門。雖應精勤勇猛修習
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
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靜慮無量等至
解脱。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靜慮無量等
至解脱。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
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靜
慮無量等至解脱。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
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
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勝處遍處九次第定。
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勝處遍處九次第
定。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
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
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勝處遍
處九次第定。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
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修諸地智。何以故。滿
慈子。若深味著修諸地智。心便雜染不能
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
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
應作是念。我於如是修諸地智。雖應精勤勇
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
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五眼
六神通。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五眼六
神通。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
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
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五眼
六神通。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
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
菩薩不應味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如來十力四無
所畏四無礙解。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
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
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
於如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雖應
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
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何以故。滿慈子。若深
味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心便雜染不能如
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
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
作是念。我於如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雖應
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
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
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十
八佛不共法。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復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
無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
是十八佛不共法。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
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
子。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無忘失法恒住捨
性。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不能
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
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無忘失
法恒住捨性。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
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何以故。滿慈子。若深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
切相智。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亦復
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
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薩應作是念。我於如是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雖應精勤勇猛修
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不
應現行如是分別。我由如是菩薩淨戒攝受
諸相及諸隨好。若諸菩薩現行如是分別心
者。應知名爲犯菩薩戒。是故菩薩不應貪求
諸相隨好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若諸菩薩取
著相好受持淨戒。應知名爲取著淨戒有所
毀犯。若諸菩薩取著淨戒有所毀犯。定不能
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
十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能如是安住妙智。謂
如實知如是菩薩取著淨戒有所毀犯。如是
菩薩不取著戒無所毀犯。時舍利子便白佛
言。我信如來應正等覺所説妙法起如是智。
非我自能作如是説。如我解佛所説義者。諸
菩薩衆若暫起心。欣讃聲聞或獨覺地。應知
毀犯菩薩淨戒。諸菩薩衆若暫起心。厭毀聲
聞或獨覺地。應知毀犯菩薩淨戒。所以者何。
若諸菩薩欣讃聲聞或獨覺地。便於彼地心
生愛著。不能趣求一切智智。於菩薩戒有所
毀犯。若諸菩薩厭毀聲聞或獨覺地。便於彼
地心生輕蔑。即障所求一切智智。於菩薩戒
有所毀犯。是故菩薩於二乘地。不應欣讃亦
不厭毀。若諸菩薩於二乘地。心不恭敬或生
愛著。當知皆是行於非處。若諸菩薩行於非
處。應知名爲犯戒菩薩。亦名取著淨戒相者。
不能證得一切智智。是故菩薩於二乘地。但
應遠離不應讃毀。若諸菩薩於二乘地不遠
離者。定不能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復次世
尊。若諸菩薩縁五欲境起味著心。雖復名爲
非理作意。而不甚礙無上菩提。所以者何。
非理作意墮煩惱數。由彼煩惱令諸菩薩受
彼彼生。若時若時諸菩薩衆於彼彼趣受彼
彼身。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
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學圓滿。
若時若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
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學圓滿。爾時爾
時是諸菩薩。漸得隣近一切智智。是故世尊。
我謂煩惱於諸菩薩有大恩徳。謂能隨順一切
智智。若諸菩薩能觀煩惱能助引發一切智
智。於菩薩衆有大恩徳。是諸菩薩應知已證
於一切事方便善巧。如是菩薩應知安住菩薩
淨戒波羅蜜多。應知如是諸菩薩衆。於菩薩
戒無所毀犯。亦不取著菩薩淨戒。爾時佛讃
舍利子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汝能善説。
諸菩薩衆有於淨戒有所取著有所毀犯。有
於淨戒無所取著無所毀犯。汝顯如來是實
語者是法語者是善記説法隨法者。又舍利
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作是
思惟。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由我所
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増上威力。無淨戒者
皆得淨戒。有惡戒者皆得遠離。由我所學菩
薩淨戒波羅蜜多増上威力。攝受如是諸有
情類。皆得殊勝利益安樂。是菩薩摩訶薩當
知成就方便善巧。若時若時以自淨戒波羅
蜜多。迴施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爾時爾
時所住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増長。若時若時
所住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増長。爾時爾時復
能攝受無量淨戒波羅蜜多。若時若時復能
攝受無量淨戒波羅蜜多。爾時爾時復能攝
受無量無數微妙佛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