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曜經 (No. 0212_ 竺佛念譯 ) in Vol. 04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來墮壍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
謂梵志
  截流而渡  無欲如梵  知行以盡
    是謂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得至於道者水性之類。
皆稱於道但非沐浴而至於道。分別諸法審
諦其義。清淨無瑕衆結智行永盡無餘。是故
説曰。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

    不以水清淨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 是謂爲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裏垢。盡除惡法更亦不
造。乃名爲梵志。是故説曰。不以水清淨多
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爲梵志
    非剃爲沙門 稱吉爲梵志
    謂能滅衆惡 是則爲道人
所謂沙門者。未必剃除鬚髮。内有正行應於
律法乃應爲沙門。夫爲梵志終日稱吉得生
梵天者見人盡當生於彼處。但彼稱吉生於
梵天。謂能滅衆惡修清淨行。是故説曰。非
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謂能滅衆惡是則爲道

  彼以無二  清淨無瑕  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盡捨一切弊惡之法。出入行來周旋之處。言
不及殺不害一切無所傷損。清淨無瑕永無
諸縛。是故説曰。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
解是謂梵志
    出惡爲梵志 入正爲沙門
    棄我衆穢行 是則爲捨家
梵志之行去諸惡法。内外清徹衆穢永盡。不
懷悕望貢高於人。意定不移覺寤一切諸法
之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復受有。脩清
淨行無所遺失。是故説曰。出惡爲梵志入正
爲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爲捨家
    人無幻惑意 無慢無愚惑
    無貪無我想 是謂爲梵志
人之在世不懷幻惑。梵志自謂言。百劫一過
大海之中。自然有幻惑食噉天下人。去諸
憍慢不興著想。如來至眞等正覺。離世八法
不染於世。亦名爲比丘亦名爲沙門亦名佛。
是故説曰。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
我想是謂爲梵志
    我不説梵志 託父母生者
    彼多衆瑕穢 滅則爲梵志
所謂梵志從父母生多諸瑕穢。或復出家離
諸世俗。脩清淨行無選擇施平等無二不雜
想施。或復施時求作國王生天。此名雜想之
施。無雜想施者。盡爲一切不自爲己。是故
説曰。我不説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
滅則爲梵志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出言柔和初無罵詈。分別義趣如掌觀珠。音
響清淨聽者樂受多所成就。淨無過失不觸
嬈人。是故説曰。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
行是謂梵志
  見罵見撃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撃人得撃罵人得罵。皆由不忍致此患害。夫
能忍者戰中爲上。忍爲良藥能愈衆病。若有
罵者默然不對。是故説曰。見罵見撃默受不
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出曜經卷第二十九



出曜經卷第三十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梵志品之二
若見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若復有人所見侵欺。不興惡懷有瞋怒意。守
戒多聞降伏意識。身正影直心平道存。是故
説曰。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

  世所善惡  脩短巨細  無取無與
    是謂梵志
世俗方略事有若干。欲察人情先採其語。説
善説惡不記于懷。不見有長短廣狹。亦復
不見有取有與。具足如是行者是謂梵志。是
故説曰。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是謂
梵志
  身爲行本  口意無犯  能辦三處
    是謂梵志
身不行殺口不惡罵意不嫉妬。於五鼎沸世
能具此三行者。乃名爲梵志。是故説曰。身
爲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是謂梵志
  來不作歡  去亦不憂  於聚離聚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持心牢固毀譽不動。見有來者不
孚用歡。設見去者亦不用憂。若在大衆若復
離衆。心恒平等亦無高下。是故説曰。來不
作歡去亦不憂於聚離聚是謂梵志
  來亦不歡  去亦不憂  無憂清淨
    是謂梵志
若見愛念不愛念者亦不用作歡。所以然者。
恐心染著興起因縁。設見去者便自念言。我
於彼人各無所犯。内外清淨息意不起亦名
爲梵志。是故説曰。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
清淨是謂梵志
  以斷恩愛  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修習於道。永斷恩愛離家無欲遠
遊無礙。盡諸有愛缺三界漏。能具足如此
者乃名梵志。是故説曰。以斷恩愛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  彼彼以無  捨離貪欲
    是謂梵志
所謂彼者外六入也。所謂無彼者内六入也。
行人執意觀内外諸情斯悉虚寂。捨離貪淫
不興六情。具足如此衆行之本者。乃名爲梵
志。是故説曰。適彼無彼。彼彼以無捨離貪
欲。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  彼彼以虚  不染三處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解知内外皆無結使。不著欲界色
界無色界。能具足如此衆行者。乃名爲梵志。
是故説曰。適彼無彼彼彼以虚不染三處是
謂梵志
  能捨家業  拔於愛欲  無貪知足
    是謂梵志
夫人離家莫與世俗從事。正使出家不修其
法。毀戒不精進。亦不多聞。亦不應與坐起
從事。更不思惟當來利養。能具如此者乃名
梵志。是故説曰。能捨家業拔於愛欲無貪知
足是謂梵志
  如今所知  究其苦際  無復有欲
    是謂梵志
見法中能分別微妙無有衆惡。知苦是衆
病之原首。能斷此者乃應於妙。於*見法中
不與欲意共相應。瞋恚愚癡永盡無餘離諸
縛著。能具如此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如
今所知究其苦際無復有欲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正使有福世俗有漏善本功徳得爲人身。
故不脱生老病死。又復作罪種三惡本經歴
生死。罪之與福二不足貪。兩行永除無復塵
垢。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是故説曰。於罪
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三處無染
    是謂梵志
福之與罪無欲無染。中間禪樂無色禪樂。
行人盡捨無所染著。不著三界欲界色界無
色界。能解此具足者乃名梵志。是故説曰。於
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是謂梵志
    猶如衆華葉 以鍼貫芥子
    不爲欲所染 是謂名梵志
猶如蓮華之葉不受塵水。彼修行人亦復如
是。以離於欲不復著色聲香味細滑法。猶若
以鍼欲貫藍豆及與芥子難可獲也。彼修行
人無有婬欲。略説其要不爲惡所染。是故説
曰。猶如衆華葉以鍼貫芥子不爲欲所染是
謂名梵志
  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  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猶如月盛滿。清淨無瑕穢無有五翳。衆星圍
遶放大光明靡所不照。彼比丘清淨行人。永
除五翳無復五結。心得解脱諸覺道品。衆定
正受而自圍遶。於中獨尊無有衆瑕。捨世八
法毀譽*已除。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
故説曰。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
梵志
  如月清明  懸處虚空  不染於欲
    是謂梵志
如秋時月不爲五事所翳。清淨無瑕放大光
明靡所不照。修行比丘亦復如是。不爲婬怒
癡五結所翳。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
説曰如月清明懸處虚空不染於欲是謂梵志
  避諍不諍  犯而不慍  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彼入定人不起諍訟。禪定一意念待喜安。自
守五行具足乃名爲定。設有惡意來相向者
恒以善待。是故説曰。避諍不諍犯而不愠惡
來善待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  辨道不道  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諸有人聞籌量算計圖度萬物分別義趣。一
一分明*辨其道趣。可就知就可捨知捨體行
上義。所謂上義者。滅盡泥洹是。能具足此
法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解微妙慧*辨
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諸在人間  乞索自濟  無我無著
    不失梵行  説智無崖  是謂梵志
或有貴族姓子。從四姓中出家學道。捨憍慢
意去高就下不著榮冀。在在處處周旋往來。
興有佛事恭奉三寶。若得衣食床臥具病痩
醫藥。便爲呪願使彼施家世世受福。或以神
足騰在虚空作十八變。施主見者莫不歡喜。
便從受法皆得開悟。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
志。是故説曰。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著
不失梵行説智無崖是謂梵志
  若能棄欲  去家捨愛  以斷欲漏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盡能斷欲。親近道門愛而不捨。或
有梵志未盡究竟。欲意未斷貪著五樂。雖稱
梵志不離於欲。諸有學人永滅欲漏不習恩
愛。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
若能棄欲去家捨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
  慈愍於人  使不驚懼  不害有益
    是謂梵志
衆行之要四等爲本。恒當慈愍加被衆生。見
有恐懼懷憂惱者便往恤化永處安隱無害於
人興致供養。能具此行者名曰梵志。是故説
曰。慈愍於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
  避怨不怨  無所傷損  去其邪僻
    故曰梵志
行人執意志操不同。用心平等設見怨家視
如赤子。慈心普等平均無二。猶若忍心如地
平等如秤。&MT02347;飛蠕動蚑行喘息。視如己身念
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而無有
異。能具此衆行者名曰梵志。是故説曰。避
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
  于後于前  及中無有  無操無捨
    是謂梵志
猶如有人。於未來世不作衆惡行。已不作
當不作。於過去世不作衆惡行。*已作衆惡
行。*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及其中間作衆
惡行不作衆惡行。*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
能捨此衆惡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于
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捨是謂梵志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鍼貫芥子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欲爲汚心。不得至於虚寂之道。除
去憍慢諸不善法。便得漸進至泥洹境。猶若
鍼貫芥子終不可得。彼心亦復如是。不爲婬
怒癡繋所拘礙。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是故
説曰。去婬怒癡憍慢諸惡鍼貫芥子是謂梵

    城以塹爲固 往來受其苦
    欲適渡彼岸 不肯受他語
    唯能滅不起 是謂名梵志
生死久遠渉苦無數。唯有禪定之人。越此生
死之難。去邪疑意無復猶豫。捨煩惱結使受
清淨結使。能具此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
曰。城以塹爲固往來受其苦欲適渡彼岸不
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
  人能斷愛  今世後世  有愛*已盡
    是謂梵志
愛根未盡則不至道。愛根已盡者乃能爲道。
欲求道者不斷三界結使則不至於道。能斷
愛根然後乃至於道。能具足此者故名爲梵
志。是故説曰。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
是謂梵志
  人無希望  今世後世  以無希望
    是謂梵志
所謂希望者。天下萬物皆人之所希望。然此
希望故未斷絶。如今現身未死見存於世。
正使後世取其命終。身死神逝無復希望。能
如此功徳具足者。名曰梵志。是故説曰人無
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是謂梵志
  自不識知  天揵沓和  知無量觀
    是謂梵志
當佛如來坐禪之時。諸天世人竟不知佛今
爲所在。有一比丘名曰多耆奢。往至世尊所。
便以此偈而讃如來曰
    歸命人中尊 歸命人中上
    不審今世尊 爲因何等禪
    唯願天中天 敷演其教
如來自説梵行之中無有出我者。所以知其
然。禪解脱正受定意。猶是世之常法。諸天
龍神不能知我之所在。況我當行佛事衆智
之妙門。天龍鬼神能知我處乎。是故説曰。自
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是謂梵志
  自識宿命  見天人道  知生苦源
    智心永寂
自識宿命無數劫事。觀知地獄天上之事。餘
者不能。唯有佛如來至眞等正覺。觀三千大
千世界。如掌觀珠。知生苦源究暢其本。
疾之智速成羅漢道。隨意所念而無流滯。是
故説曰。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
心永寂
    自知心解脱 脱欲無所著
    三明以成就 是謂爲梵志
如彼行人知心所念。解脱者不解脱者皆悉
明知。欲想諸行永得解脱。所謂三明者。自識
宿命天眼漏盡。若具足如是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説曰。自知心解脱脱欲無所著三明*以
成就是謂爲梵志
    自識於宿命 知衆生因縁
    如來佛無著 是謂爲梵志
是時如來知無數事。觀衆生性行一一分明。
生者死者皆悉了知。猶如天雨普潤世界。是
時世尊觀生死之類亦復如是。生者死者無
不觀練
爾時世尊與舍利弗。在閑靜室獨共遊處。爾
時有人已取命終。處在中陰精神不移。佛
告舍利弗。汝今觀此中陰中識神。爲從何許
中來。設復遷轉爲處何所。是時舍利弗即
四禪定意。觀此人神爲從何來。設當遷轉爲
處何處。時舍利弗不知此人爲從何來爲趣
何處。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曰。汝今所見不及
諸佛境界。此神所從來處此無數世界。非汝
神力之所能見。佛告舍利弗。汝復觀此精神
當生何處。時舍利弗復入三昧。而不知精神
所湊。舍利弗即從三昧起。前白佛言。今日
入定遍觀世界不知神之所湊。佛告舍利弗。
此神今日復當過一億世界。當生某甲家姓
某字某。如來所見非是聲聞辟支佛所及。知
宿命通唯有如來等正覺得此宿命通。是故
説曰。自識於宿命知衆生因縁如來佛無著
是謂爲梵
    盡斷一切結 亦不有熱惱
    如來佛無著 是謂爲梵志
諸有衆生斷一切結使。羅漢辟支雖斷結使。
由有相似結在。諸佛世尊無有相似。是故如
來佛無所著。是故説曰。盡斷一切結亦不有
熱惱如來佛無著是謂爲梵志
    仙人龍中上 大仙最爲尊
    無數佛沐浴 是謂爲梵志
所謂仙人者。得五通道在群最尊無有出上。
内外清徹無有衆瑕。仙者亦名爲象。長育形
體獸中最大。執意剛強能却衆敵。無數沐浴。
所謂沐浴者八解正浴池。去諸塵垢無有結
使。如來舒手手所及處塵垢不著。伺察惡人
不得其便。是故説曰。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爲
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爲梵志
  所有盡無  渡流無漏  從此越岸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都越一切諸法。審諦分明解世所
有悉無所有。所謂流者。流有四名。一名欲
流。二名有流。三名無明流。四名見流。渡此
四流者。然後乃得無漏之行。羅漢辟支。猶尚
思惟空無想願忍煖頂法。雖可思惟有漏俗
法意結所在。或有是時欲念無漏先念有漏。
是以如來深藏則有大闕。如來大聖繋意禪
定從有至無。於無漏法觀未始有闕。得諸總
持強記不志。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三無
礙道及神足行。是謂如來所修之法。非羅
漢辟支佛所修之法。是故説曰。所有盡無
渡流無漏從此越岸是謂梵志
  無禪無説  亦不念惡  禪智清淨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不念惡禪。夫入禪之人。無言無説
常思善法。設見罵詈但守其法。若得味相應
禪及中間禪。執意守之無所嬈惱。能具足此
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無禪無説亦不
念惡禪智清淨是謂梵志
    比丘塜間衣 觀於欲非眞
    坐樹空閑處 是謂爲梵志
塜間衣有四種。一者發家著衣出家學者。二
者檀越施衣受而守護。三者百納拾諸遺餘。
四者塜間汚穢不淨。如來初學發家著衣。觀
欲非眞捨六萬夫人。棄轉輪王位。出家學
道在閑靜處。坐樹王下。降伏魔王破十八
億衆。能具此衆徳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
比丘塜間衣觀於欲非眞坐樹空閑處是謂
*爲梵志
  人無識知  無語無説  體冷無煖
    是謂梵志
如來出世無事不知無事不包。無語無説者。
永除狐疑不懷猶豫。諸煩惱結使永盡無餘。
逮甘露滅。能具此衆行故名爲梵志。是故説
曰。人無識知無語無説體冷無煖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  無家之畏  逮甘露滅
    是謂梵志
所以居家者。安處人民得自生活身者。衆
結之屋室。是以聖人教人離家。在於閑靜求
甘露滅。具如是衆徳者故曰梵志。是故
説曰。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

  斷絶世事  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
    是謂梵志
如來世尊光相炳著。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及
二王人梵志七人。摩竭國王洴沙萬二千人。
摩竭國界石室之中。釋提桓因萬二千天。
拘尸那竭國。最後度須拔。佛滅度後當有羅
漢出世。名曰優波掘。於其中間濟度衆生
不可稱計。演説八道無礙之法。是故説曰。
斷絶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遠逝獨遊  隱藏無形  難降能降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興無涯之想散無邊之念。身形在
此心在海表。人欲觀意知其形状者甚爲難
剋。心意流馳彈指之頃。過數千萬億江河山
表。是以故説遠逝獨遊。復有問者。心有十
大地法心爲十一。何以故。説遠逝獨遊乎。
報曰。心者恒逐因縁隨前任行。當心在色
聲。爾時無有香味細滑法。當心在香。爾時
無有色味細滑法。心在味。無*色香細滑法。
心在細滑。爾時無色聲香味法。心在法無
上五事。當在色時心爲法本。猶如王行羽儀
賓從無不備有。但以王爲名。此亦如是。心
造因縁十法備有但不受名。亦如飛鳥飛行
空中依其六翮。然但以鳥爲名。此亦如是心
之無形亦無窠窟。非是世人肉眼所見。依止
五陰陰散則離非有形質。心之難化猶木鑚
鋼。是以聖人遺教後生。欲降伏心者。晨用
百藥中用百藥暮用百藥。空無*想願止觀滅
盡。用療心病使得除愈。能具此者故曰梵志。
是故説曰。遠逝獨遊隱藏無形難降能降是
謂梵志
    無色不可見 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 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 是世最梵志
無色不可見者。何者心也。夫心興患與身招
殃。猶若象馬剛強&T014461;戻不調。有目之士加於
捶杖。使知楚痛。然後調良人心爲患。牽致地
獄餓鬼畜生。雖得爲人處在卑賤。顏色醜陋
爲人所嫉。是故説曰。無色不可見。此亦不
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
世最梵志。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正欲降此
弊惡之心。諸佛世尊慈慜一切。弘慈普蓋
靡所不照。雖處於世無所染著
  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覺出壍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爲五欲所繋。流轉生死之河。要須
大聖指授。權宜從此岸得至彼岸。如來降形
非事不豫。要接有縁後乃滅度。壍者憍慢之
壍。能度此壍不爲憍慢所繋。能具此者故名
爲梵志。是故説曰。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
覺出壍是謂梵志
    當求截流渡 梵志無有欲
    内自觀諸情 自謂爲梵志
    能知如是者 乃復爲梵志
如彼行人不斷愛流四駛四淵者。進趣於道
不亦難乎。如河暴溢必有所傷。梵志貪欲死
趣惡道。是以如來誡以除貪。與説欲本汚穢
不淨。當斷諸邪使不流馳。能具此衆行者故
名爲梵志。是故説曰。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
欲。内自觀諸情。是謂爲梵志。能知如是者乃
名爲梵志
  先去其母  王及二臣  盡勝境界
    是謂梵志
先去其母者。愛心流馳以爲源本。無漏意識
能去斯病使盡無餘。王者我慢也。二臣
盜身見。盡勝境界者。一切諸結使。能去衆
結之患故曰爲梵志。是故説曰。先去其母王
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不捶梵志  不放梵志  咄捶梵志
    放者亦咄
所謂梵志者。得阿羅漢道。不得以手捲刀
杖加彼眞人。不放梵志者此是眞人。恒當供
養衣被服飯食床臥具病痩醫藥。四事供養
令不減少。咄捶梵志行惡之人。放者亦咄復
是惡人。不留供養飮食床臥具病痩醫藥。能
具此行故名爲梵志。是故説曰。不捶梵志不
放梵志咄捶梵志放者亦咄
    諸有知深法 不問老以少
    審諦守戒信 猶祀火梵志
昔佛在世周旋教化。時諸比丘不廣多聞。爾
時世尊便作是念。今諸比丘多有懈怠意不
精懃。復自觀察當來過去三世之事。知當來
世當有比丘。嫉妬恚癡不順道教。便興誹謗
損如來法輕慢於師。亦復不敬説法之人。是
以世尊觀察後世遺法中間。恐有老少共相
上下尊卑不別。老恃耆艾少恃聰叡。老者自
陳吾所目覩非卿所知。汝今所見如螢火虫。
少者自陳老頓嚚鹵情喪心塞知何可歸。
如來教曰當自守戒。猶若事火梵志五處然
火。晝夜承事不失時節。香華繒綵事事供養。
是故説曰。諸有知深法不問老以少審諦守
戒信猶祀火梵志。歸命人中尊。亦如事火神
    諸有知深法 等覺之所説
    審諦守戒信 猶祀火梵志
如來出現億千萬劫時時乃出。遭賢遇聖實
不可得。人能守戒信不失儀。如祀火梵志。昔
佛在世誡諸比丘。自今以後不得誦外書
外道異學所誦習者。何以故。彼所陳説非眞
正義。亦復不是至道之本。是故説曰。諸有
知深法等覺之所説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
眞誠歸命佛
    於己法在外 梵志爲最上
    一切諸有漏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於痛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合會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因縁 皆盡皆無餘
於己法在外者。彼脩行人觀了一切衆法。
無事不關無事不知。猶若梵志知天文地理
星宿災變皆悉觀了。一切諸漏皆盡無餘。觀
諸苦痛若好若醜。皆歸於盡。觀其合會必有
離別因縁。暫有亦復歸滅
    猶若内法本 梵志爲在表
    若使共床褥 如彼婆鉤盧
所謂内法者。四諦眞如一一分別不失次緒。
梵志於内則謂爲表。是故説曰。猶若内法本
梵志爲在表若使共床*褥如婆鉤盧者。此婆
鉤盧比丘出家以來。未曾與人説四句之義。
正使與共同坐不聞説其正法。從生至老八
十一鉢和藍未曾畜。沙彌弟子及餘使人。
爲人鮮潔託志虚無繋意玄寂。是故説曰。若
使共床*褥如彼婆鉤盧
  猶如内法  梵志在表  知生知老
    轉當至死
所謂内法者不誑惑人。一向而無傾一向而
無邪。唯有如來能越此境界。以盡其生更不
受有如實知之。是故説曰猶若内法梵志在
表知生知老轉當至死
  日照於晝  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日照於晝者。當日天子初出之時。放億百千
萬光明。使星宿月光無復光明。若復日沒
之時。月及星宿皆共競明。倶有所照其明不
同。猶若大將之士兩敵相向。揚威奮武決戰
勝負。震赫精刃鍾皷雷鳴。禪定之人移山飛
岳海水揚塵手捫日月。有此神力不自稱譽。
方此諸人雖有此徳不及如來。佛出世間衆
相具足。放大光明靡所不照。光明所及晝夜
不絶。其見光者聾盲瘖瘂。考掠苦痛自然休
息。是故説曰。如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
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梵志無有是 有憂無憂念
    如如意所轉 彼彼滅狐疑
梵志無有是。意著於殊妙之法。見樂不以
爲喜。見憂不以爲慼。如如意所轉恒自念善。
彼彼自滅惡。得習聖諦分別諸使。是故説曰。
梵志無有是有憂無憂念如如意所轉彼彼滅
狐疑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 身知其苦痛
如來等正覺初成佛時。七日之中禪定正受
思惟十二因縁。一一分別知起知滅。爾時如
來即從三昧起而説斯偈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 身知其苦痛
如我所習積行所致。今日成等正覺實而不
虚。梵志習入禪。去諸惡法悉壞狐疑網。於諸
深法得無礙智。所念自在深知苦際。深知因
縁合數之法權詐非實。略誦其要當觀因縁
法。復當觀盡法。一切諸法皆由合數。一切諸
法皆由於痛。當知盡滅不造有漏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遍照一切世 猶日在虚空
法能成人非法不就。晝夜思惟不去胸懷。身
口意行不妄有犯。能成就如此法。便能照
一切法。以己所得盡施衆生。猶若明日處在
虚空普有所照。其有覩者莫不蒙光。是故説
曰。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遍照一切世。
猶日在虚空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却魔衆敵 如佛脱衆垢
出生諸深法者。如來成等正覺。具足三十七
道品之法。身口意行與無漏相應。降伏魔怨
進却時宜。如來等正覺脱一切結使
出曜經卷第三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