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莊嚴論經 (No. 0201_ 馬鳴鳩摩羅什譯 ) in Vol. 04

[First] [Prev]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諸凡夫僧 最下持少戒
    恭敬加供養 能獲大果報
    是故於衆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爲竪。五體投地求
哀懺悔。凡夫愚人多有&MT02349;咎。願聽懺悔。所
有疑惑幸爲解釋。即説偈言
    汝有大智慧 以斷諸疑網
    我若不諮問 則非有智者
爾時沙彌即告之曰。恣汝所問當爲汝説。
檀越問言。大徳。敬信佛僧何者爲勝。沙彌
答曰。汝寧不知有三寶乎。檀越言。我今雖
復知有三寶。然三寶中豈可無有一最勝
耶。沙彌答曰。我於佛僧不見増減。即説
偈言
    大姓婆羅門 厥名突羅闍
    毀譽佛不異 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 三界無能消
    擲置於水中 煙炎同時起
    瞿曇彌奉衣 佛勅施衆僧
    以是因縁故 三寶等無異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如其佛僧
等無異者。何故以食置于水中不與衆僧。
沙彌答言。如來於食都無吝惜。爲欲顯
示衆僧徳力故爲是耳。所以者何。佛觀此
食。三界之中無能消者。置於水中水即炎
起。然瞿曇彌故以衣奉佛。佛迴與僧。衆僧
受已無有變異。是故當知。僧有大徳。得大
名稱佛僧無異。時彼檀越即作是言。自今
以後於衆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
分別。沙彌答言。汝若如是不久當得見諦
之道。即説偈言
    多聞與持戒 禪定及智慧
    趣向三乘人 得果并與向
    譬如辛頭河 流注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 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 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 増長於種子
    賢善諸智人 悉從僧中出
説是偈已而作是言。檀越汝寧不聞經中。
阿尼慮頭難提黔毘羅。此三族姓子鬼神大
將。名曰伽扶。白佛言。世尊。一切世界若天
若人若魔若梵。若能心念此三族姓子者。皆
能令其得利安樂。僧中三人尚能利益。況復
大衆。即説偈言
    三人不成僧 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將言 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 況復念僧者
    是故汝當知 功徳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 譬如大龍雨
    唯海能堪受 衆僧亦如是
    能受大法雨 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衆僧 如是衆僧者
    是諸善之群 解脱之大衆
    僧猶勇健軍 能摧魔怨敵
    如是衆僧者 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 運集在其中
    趣三乘解脱 大勝之伴黨
爾時沙彌説偈讃已。檀越眷屬心大歡喜。皆
得須陀洹果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復次夫聽法者。有大利益増廣智慧。能
令心意悉皆調順。我昔曾聞。師子諸國。爾時
有人。得摩尼寶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
希有。以奉獻王。王得珠已諦視此珠而説
偈言
    往古諸王等 積寶求名稱
    聚會諸賓客 出寶自矜高
    捨位命終時 捐寶而獨往
    唯有善惡業 隨身不捨離
    譬如蜂作蜜 他得自不獲
    財寶亦如是 資他無隨己
    往昔諸國王 爲寶之所誑
    儲積已待他 無一隨己者
    吾今當自爲 必使寶隨己
    唯佛福田中 造作諸功徳
    隨己至後世 善報不朽滅
    臨當命終時 一切皆捨離
    擧宮室親愛 大臣諸猛將
    悲戀送亡者 至塚則還家
    象馬寶輦輿 珍玩及庫藏
    人民諸城郭 園苑快樂處
    飄然獨捨逝 都無隨從者
王説偈已即詣塔所。以此寶珠置塔棖上。
其明顯照猶如大星。若日出時照王宮殿。
暉曜相映倍於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爾。於
一日中卒無光色。王怪其爾即遣人看。既
至彼已不見寶珠。但見棖下血流汚地。尋
逐血迹至迦陀羅林。未到彼林已見偸珠
人竄伏樹間。偸珠之人當取珠時。墮棖折
&T038223;故有是血。即執此人將詣王邊。王初見
時甚懷忿恚。見其傷毀復生悲愍。慈心視
之而語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癡偸佛寶
珠。將來之世必墮惡趣。即説偈言
    怪哉甚愚癡 無智造大惡
    如人畏杖捶 返受於斬害
    畏於貧窮苦 興此狂愚意
    不安少貧乏 長受無窮厄
爾時一臣聞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説
眞實不虚。即説偈言
    塔爲人中寶 愚癡輒盜竊
    斯人無量劫 不得値三寶
    如昔有一人 信心歡喜故
    耳上須曼花 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億劫 極受大快樂
    十力世尊塔 盜寶而自營
    以是業縁故 沈沒於地獄
有有一臣懷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
彰。何須呵責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出
此語。彼人已死何須更殺。如人倒地宜應
扶起。時王即説偈言
    此人已毀行 宜速拔濟之
    我當賜財寶 令懺悔修福
    使其得免離 將來大苦難
    我當與錢財 使彼供養佛
    若彼不向佛 罪過終不滅
    如人因地跌 還扶而得起
    因佛獲過罪 亦因佛而滅
時王即便大賜錢財。教令佛邊作諸功徳。
爾時偸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中
調順之人。計我&MT02349;罪應被斬害。此王能容。
實是大人赦我重罪。釋迦如來甚爲奇特。乃
能調化邪見國王作如斯事。説是語已。還
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歸命。而作是言。大
悲世尊世間眞濟。雖入涅槃猶能以命賑
賜於我。世間咸皆號爲眞濟。名稱普聞遍諸
世界。及於今者濟我生命。是故眞濟名不
虚設。即説偈言
    世間稱眞濟 此名實不虚
    我今蒙救拔 知實眞濟義
    世間皆熾然 多諸鬱蒸惱
    慈悲清涼月 照除熱惱苦
    如來在世時 於曠野鬼所
    拔濟首長者 是事未爲難
    於今涅槃後 遺法濟危厄
    令我脱苦惱 是乃爲甚難
    云何世工匠 奇巧合聖心
    圖像擧右手 示作安慰相
    怖者覩之已 尚能除恐懼
    況佛在世時 所濟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 形像免濟我
(五)復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
得稱之名爲少欲。我昔曾聞。有優婆塞。彼
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善
信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
臥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
婆羅門。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
知足如此人不。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誑
於汝。即共親友問婆羅門。汝今苦行爲何
所求。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爲王。時優
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
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御好樂女
色。種種音樂而以自娯。雖作大臣長者有
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
民珍寶。何以稱之爲少欲耶。汝但見其身
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無厭。謂
爲少欲。即説偈言
    所謂少欲者 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 以之爲少欲
    此人於今者 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 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 貪渇五欲故
    此人實虚僞 詐現少欲相
    爲貪故自苦 實非少欲者
説是偈已。優婆塞復作是言。今者此人具
諸貪欲瞋恚愚癡。仙聖所行無有少分。是故
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
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
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
樂於聖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
心無希求名爲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
厭。不得名爲少欲知足。即説偈言
    若以無衣食 倮形尼乾等
    造作諸勤苦 以爲苦行者
    餓鬼及畜生 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 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 徒爲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 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 不名爲少欲
    雖復具衆物 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 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 以穀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 不名爲少欲
    身如惡癰瘡 將適須衆具
    意求於道故 是名少欲者
    爲治惡癰瘡 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 是眞名少欲
    心意不諂曲 亦不求名利
    雖有資生具 名聞具實徳
    能有如斯事 是乃眞少欲
(六)復次雖復持戒。爲人天樂是名破戒。我
昔曾聞。有一沙門與婆羅門於空林中夏
坐安居。于時沙門數數往返婆羅門所。與
其共事不存親疏正處其中。所以者何。
若與親昵恐其生憍慢。若與其疏謂爲憎
惡。即説偈言
    以杖置日中 竪臥倶無影
    執杖倚亞者 其影則脩長
    彼人亦如是 親疏宜得中
    令漸通泰已 然後爲説法
此婆羅門無有智慧。不別賢愚供事極苦。
是以我今不宜親昵亦不應疏。何以故。事
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爲苦。種種方便共
相習近。漸相體信得與言語。爾時比丘問婆
羅門。汝今何故擧手向日。臥灰土上裸形
噉草。晝夜不臥翹足而立。行此苦行爲何
所求。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此婆羅門於
後少時身遇病患。往問醫師療疾之方。醫
師報言。宜須食肉。於是婆羅門語比丘言。
汝可爲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療我疾。
于時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時。
作是念已化爲一羊繋著其邊。婆羅門問
比丘言。汝爲索肉今在何處。比丘答言。羊
即是肉。婆羅門大生瞋恚而作是言。我寧
殺羊而食肉耶。於是比丘説偈答言
    汝今憐一羊 猶尚不欲殺
    後若爲國王 牛羊與猪豕
    鷄犬及野獸 殺害無有量
    汝在御座上 廚宰供汝食
    汝若瞋恚時 當言斬彼頭
    或言截手足 又時教挑目
    汝今憐一羊 方欲多殺害
    若實有悲心 宜捨求王意
    如人臨刑戮 畏苦多飮酒
    華林極敷榮 猛火將欲焚
    又如著金鎖 雖好能繋縛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懼心
    威力諸侍從 莊嚴以珍寶
    不見後過患 凡夫貪願求
    既得造諸惡 墜墮三惡道
    如蛾貪火色 投中自燋滅
    雖有五欲樂 名稱普聞知
    恒多懷恐懼 憂苦患極深
    猶如捉毒蛇 逆風持炬火
    不捨危害至 亦如臨死苦
    王者遊出時 頂上戴天冠
    衆寶自瓔珞 上妙莊嚴服
    名馬衆寶車 乘之出遊巡
    道從數百千 威勢極熾盛
    若有寇敵時 寶鎧自嚴身
    勝則多殺害 負則失身命
    妙香以塗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諸餚膳 百味恣其口
    所須皆隨意 無有違逆者
    行來若坐臥 擧動悉疑畏
    親友亦不信 雖復爲親友
    恒有危懼心 云何名爲樂
    如魚呑鉤餌 如蜜塗利刀
    亦如網羅襁 魚獸貪其味
    不見後苦患 貴富亦如是
    終受地獄苦 地獄垣牆壁
    屋地皆熾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燒身 受苦無有量
    汝當自思惟 所爲樂既少
    衆苦患甚多 是故應念苦
    莫求貴自在 捨汝願求心
    唯有求解脱 衆苦悉消除
婆羅門聞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
白言。尊者。善有辯才開悟我心。設使得彼
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樂。即説偈言
    善意巧方便 明智能觀察
    爲我除邪願 示導正眞路
    善友當如是 世間所稱讃
    常應近是友 無有諍惱患
    善導我心意 迴邪入正道
    示我善惡相 令得於解脱
(七)復次依邪道者得衆苦患。修正道者増
長信心及以名稱。有智之人應觀邪正。我昔
曾聞。有一人於行路側作小苦行。若有人
時臥棘刺上。若無人時別居餘處。有人見
已而語之言。汝今亦可徐臥刺上。何必縱
體傷毀甚多。此人聞已深生瞋忿。放身縱
體投棘刺上轉劇於前。時有一優婆塞
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見已自擺轉復増劇。優
婆塞即語之言。汝於前者但以小刺。今復
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傷毀甚
淺。貪瞋之刺乃爲深利。臥棘刺者苦止一
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以刺刺身此瘡易
滅。貪瞋刺瘡歴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
刺。即説偈言
    汝今應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斷貪瞋棘
    貪瞋深著人 世世不可袪
    愚小諸邪見 不識正眞道
    苦身臥棘刺 以苦欲離苦
    人見臥棘刺 無不遠逃避
    唯汝於斯苦 抱持不放捨
    我見如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歸 十力之世尊
    大悲拔衆苦 開示正道者
    渉彼邪徑衆 導以八正道
    外道邪見等 爲苦所欺誑
    極爲信著苦 流轉無窮已
    諸有智慧者 見此倍増信
    外道甚愚惑 苦盡得解脱
    出世大仙説 衆具悉備足
    得修八正道 修道故解脱
    以是故當知 安樂獲解脱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 善惡等諸業
    汝當伏心意 何故横苦身
    身爲衆結使 妄修種種苦
    是苦修道者 地獄應是道
    然此地獄中 斬截及糞屎
    熾然燒炙等 具受衆苦毒
    彼雖受諸苦 不得名苦行
    智慧袪三業 垢穢皆消除
    釋迦文佛教 教諸一切人
    應求天甘露 又宣説止觀
    亦莊飾智慧 是名眞苦行
    何用徒勞身 造作無益苦
    此苦甚長遠 深廣無崖限
    譬如有惡子 不得其孝養
    但作諸罪累 由彼受衆苦
    是時彼外道 而作如是言
    諸仙修苦行 亦復得生天
    優婆塞説偈 而答於彼言
    諸仙生天上 非因臥棘刺
    由施戒實語 而得生天上
    汝雖作苦行 都無有利益
    猶如春農夫 不下於種子
    至秋無果實 而可得收穫
    汝等亦如是 不種善根
    但修諸苦行 畢竟無所獲
    夫欲修道者 當資於此身
    以美味飮食 充足於躯命
    氣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斷食甚飢渇 身心倶擾惱
    不令心專定 云何獲聖果
    雖復食餚膳 不貪著美味
    但爲戒實語 施忍及禪定
    斯等爲種子 能獲善果報
    身雖受飢渇 而心望美味
    因時尚不甘 況當獲美果
    若有殘害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殘害心 能施無畏者
    是則名行法 若復生殘害
    稱之爲非法 美味充足者
    終無害他意 以無害心故
    無有損於彼 設起大慈心
    然得大善果 汝雖行自餓
    飢渇而睡眠 亦復無益事
    外道作是言 如汝起慈心
    不必能利益 而得大果報
    自餓而睡眠 其事亦如是
    雖無益於彼 亦得善果報
    優婆塞答言 慈心除瞋害
    以除瞋害故 能獲善果報
    汝法作苦行 増長於瞋故
    便起身口惡 云何得善果
    慈心則不爾 若起慈心時
    能除滅瞋害 以無瞋害故
    則起身口善 無益而苦行
    云何同慈善 譬如師子吼
    諸獸無在前 如來無礙辯
    其事亦如是 一切諸外道
    無敢抗對者 説法摧外道
    默然無詶答
(八)復次夫身口業不能自在要由於意。我
昔曾聞。有比丘尼至&T049271;伽羅國。於彼國中。
有婆羅門。五熱炙身額上流水。胸腋懷中
悉皆流汗。咽喉乾燥脣舌燋然。無有涎唾。
四面置火。猶如融金。亦如黄髮。紅赤熾
然。夏日盛熱以炙其上。展轉反側無可避
處。身體燋爛如餅在𨫼。此婆羅門常著縷
褐五熱炙身。時人因名號縷褐炙。時比丘
尼見是事已。而語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
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爾時縷褐聞是語
已。極生瞋恚而作是言。惡剃髮者何者可
炙。比丘尼言。汝若欲知可炙處者。汝但
炙汝瞋忿之心。若能炙心是名眞炙。如
牛駕車。車若不行乃須策牛不須打車。
身猶如車。心如彼牛。以是義故汝應炙心
云何暴身。又復身者如林如牆。雖復燒
炙將何所補。即説偈言
  心如城主  城主瞋恚  乃欲求城
    無所増益  譬如師子  有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師子
    逐逐彼人  譬如癡犬  有人打擲
    便逐瓦石  不知尋本  言師子者
    喩智慧人  能求其本  而滅煩惱
    言癡犬者  即是外道  五熱炙身
    不識心本  婆羅門言  何名炙心
    比丘尼言  四諦之智  如四火聚
    修道如日  夫智慧者  以四諦火
    修道淨日  以此五法  而炙其心
    而此身者  不得自在  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  當苦於彼  能苦身本
    行來坐臥  非身所爲  但爲心使
    若非身作  過在於心  何故苦身
    心若離身  身如木石  是以智者
    宜責其心  不應苦身  又汝以此
    五熱炙身  以爲苦行  而得道者
    地獄衆生  受苦無量  種種楚毒
    亦應得道  婆羅門曰  爲此苦行
    發心造作  得名修道  地獄衆生
    逼迫受苦  是故不應  説言修道
    比丘尼曰  若自發心  而得福者
    小兒把火  亦應得福  然實不得
    以是推之  汝之所作  五熱炙身
    亦無有福  婆羅門曰  嬰孩小兒
    無有智慧  是以無福  我有智慧
    造作如此  五熱炙身  是故有福
    比丘尼言  若以有智  修於苦行
    便有福者  採眞珠人  刺身出血
    珠乃可得  亦應有福  婆羅門曰
    以貪心故  雖復出血  不名爲福
    比丘尼言  汝爲苦行  貪天上樂
    亦應無福  若以貪求  無果報者
    遊獵之人  不應得報  若使魚獵
    不得報者  汝今爲此  苦行之事
    亦不應得  天上樂報  汝今何故
    身心迴轉  欲以苦行  得於天樂
    我佛法中  無有如斯  五熱炙身
    受苦行法  得彼天樂  欲得天樂
    修實語等  諸善功徳  雖復貪怖
    得生天樂  譬如服藥  或貪或怖
    既服之已  藥力必行  若住實語
    諸功徳者  或貪或怖  必得天樂
    時婆羅門  辭窮理屈  不能加報
    默然而住  時左右人  於佛法中
    生清淨信  深樂正法  各相謂言
    善哉佛法  有大智力  甚深難
    外道之智  極爲淺薄  譬如爆火
    若觸人身  人無不畏  佛法爆火
    亦復如是  觸婆羅門  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  得聞佛法  善勝之論
    咸應歸向  佛涅槃處  恭敬禮拜
    南無世尊  音聲善柔  敷演説法
    女人智淺  飮佛甘露  能大衆中
    説法無畏  誰於佛語  而不恭敬
    斯比丘尼  智慧微淺  能用滅結
    牟尼尊語  猶故能令  此婆羅門
    不能加報  默然而住
(九)復次欲如肉摶衆鳥競逐。有智之人深知
財患而不貪著。我昔曾聞。修婆多國時有
比丘。於壞垣壁見有伏藏。有大銅瓮滿中
金錢。將一貧優婆塞而示之處。即語之言。
可取是寶以爲資生。時優婆塞問比丘言。
何時見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見。優婆塞言。
我見是寶非適今日。久來見之。然我不用。
爾今善聽。我當説寶所有過患。若取是寶
爲王所聞。或至於死。或被讁罰。或復繋閉。
如斯等苦不可稱數。即説偈言
    我見是寶來 歴年甚久遠
    此寶毒螫害 劇彼黒毒蛇
    是故於此寶 都無有貪心
    觀之如毒蛇 不生財寶想
    繋閉被讁罰 或時至死亡
    一切諸災害 皆由是寶生
    能招種種苦 爲害甚可怖
    故我於寶所 不生貪近想
    群生迷著寶 謂之爲珍玩
    寶是危害物 妄生安善想
    有如斯過患 何用是寶爲
    如是膿汚身 趣自支躯命
    會當捨敗滅 何用珍寶爲
    譬如火投薪 無有厭足時
    人心亦如是 希求無厭足
    汝若憐愍我 教我少欲法
    云何以財寶 而以見示語
    夫少欲知足 能生大利樂
    若其多欲者 諸根恒散亂
    貪求無厭足 希望増苦惱
    然此多欲人 常生於欲想
    貪利無有極 如摩竭魚口
    而彼少欲人 無貪求苦故
    心恒懷悦豫 歡慶同節會
時優婆塞讃歎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
有想而讃之言。善哉善哉。眞是丈夫。雖無
法服心已出家。能順佛語知少欲法。而此
少欲諸佛所讃。比丘言。汝之所説總而言之。
深見譏呵令我愧踖。汝今處家妻子眷屬僮
僕使人。正應貪求以用自營。能隨佛語讃
歎少欲。假使有人以鐵爲舌。無有能呵少
欲知足。我今雖復剃除鬚髮身服法衣相
同沙門。然實不知沙門之法。而方教汝多
欲之事。不能稱述法王所讃少欲之法。是
諸善源。如佛修多羅中亦説少欲爲沙門
本。如來昔日乞食訖。若有餘食。或時施與
諸比丘等。或復置於水中用與諸蟲。爾時
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飢色從外來入。
佛既見已而語之言。今有餘食汝能食不。
一比丘言。如來世尊説於少欲有大功徳。我
今云何貪於此食而噉之耶。一比丘言。如
來世尊所有餘食難可値遇。梵釋天王等皆
悉頂戴而恭敬之。我今若食當益色力安樂
辯才。如是之食甚難値遇。云何不食。於時
世尊讃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行少
欲法。此一比丘雖順佛語。食佛餘食佛不
讃歎。是故當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
之本。即説偈言
    欲得法利者 應當解小欲
    如此少欲法 聖莊嚴瓔珞
    今世除重擔 無憂而快樂
    乃是大涅槃 宅室之初門
    關制魔軍衆 要防之隘路
    度於魔境界 無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 少欲如海潮
    能爲衆功徳 密緻之覆蓋
    貪求疲勞者 憩駕止息處
    親近少欲者 如似&MT00946;牛乳
    酪酥醍醐等 因之而得出
    少欲亦如是 出生諸功徳
    能展手施者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人言施與 是語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 難量復過彼
    若欲得法者 應親近少欲
    十力説少欲 即是聖種法
    少欲無財物 増長戒聞慧
    如此少欲法 出家之法食
    雖有渇愛等 終不能擾惱
    且置後世樂 現在獲安隱
(一○)復次夫知足者雖貧名富。不知足者雖
富是貧。若聖智滿乃名大富。我昔曾聞。有
優婆塞有人譏呵云最貧窮。而優婆塞樂佛
所讃知足之法即順法相。而説偈言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時優婆塞説偈已語彼人言。如佛所説知
足則富。汝今何故稱我貧窮。復説偈言
    雖有諸珍寶 豐饒資生具
    不信三寶者 説彼最貧窮
    雖無諸珍寶 及以資生具
    能信三寶者 是名第一富
    我今敬三寶 以信爲珍玩
    汝以何因縁 説我爲貧窮
    帝釋毘沙門 雖富衆珍寶
    如其布施時 不能一切捨
    我心愛知足 於諸財寶物
    無有貪著意 一切悉能捨
    富貴者庫藏 多有衆珍寶
    水火及盜賊 悉皆能侵奪
    彼若喪失時 則生大苦惱
    良醫及妙藥 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爲寶 無能侵奪者
    心意坦然樂 無諸憂患苦
説是偈已復作是言。是故當知。雖有庫藏
象馬七寶資生之具。不知足者猶名爲貧。是
以佛説知足最富。衆人聞是語已皆歎善
哉。眞是正説。有大智慧。名大丈夫。各相語
言。自今已後雖無財寶但有信心。我等見
之稱爲富者。苦集錢財皆爲樂故。爲欲
供給室家眷屬令無乏故。如斯之樂正爲
現身。信心之寶爲於累世。於人天中財寶
自恣。是故知信爲第一財寶。如此信財於
生死中極受快樂無諸苦惱。金銀珍寶能
生災患。晝夜憂懼畏他劫掠。然有八危。以
貪著故累世受苦。以有信故能得戒財施
財定財慧財。若無信者云何得有如是等
財。是以信財爲最第一。我有是財。故於人
前自言大富。我於往昔深積善業。是以今
者因信心知足。而説偈言
    因有信心故 則不造諸惡
    一切諸功徳 以信爲使命
    信亦如河箭 駛流甚迅速
    能令於心意 速疾至善法
    誰有多財寶 能勝信巨富
    雖有財富者 失財則貧窮
    若其命終時 捨之而獨逝
    無隨至後世 信財不喪失
    恒常自隨逐 累劫受快樂
    世人積財寶 能生彼貪
    信財則不爾 見則生歡喜
    於諸財寶中 信財最爲上
    顯示此義者 牟尼之所説
    是故我非貧 信財最爲勝
    餘者不名財 唯信是實財
    以信布施者 財物得増長
    不信施彼者 果報轉尟少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大莊嚴論經卷第三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一一)復次若有弟子。能堅持戒爲人宗仰。
一切世人并敬其師。我昔曾聞。有諸比丘
曠野中行。爲賊剽掠剥脱衣裳。時此群賊
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
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爲盡欲殺害。
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若以草繋諸比丘。
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
而繋縛之。捨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
恐犯禁戒不得挽絶。身無衣服爲日所
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
中。轉到日沒晦冥大闇。夜行禽狩交横馳
走。野狐群鳴鴟梟雊呼。惡聲啼叫甚可怖畏。
有老比丘語諸年少。汝等善聽。人命促短
如河駛流。設處天堂不久磨滅。況人間命
而可保乎。命既不久。云何爲命而毀禁戒。
諸人當知。人身難得。佛法難値。諸根難具。
信心難生。此一一事皆難値遇。譬如盲龜
値浮木孔。佛之正道不同於彼九十五種邪
見倒惑無有果報。修行佛道必獲正果。云
何吝惜如此危脆不定之命毀佛聖教。若
護佛語現世名聞具足功徳後受快樂。如
佛説偈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意而獲得
    名稱普聞知 一切咸供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