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過去現在因果經 (No. 0189_ 求那跋陀羅譯 ) in Vol. 03

[First] [Prev]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悼智慧淺短。所爲方便。不能住之。輕作
此約。重増悔恨。太子神略。出人意表。今日
之事。亦復兼是諸大天力。我今不應責車
匿也。時白淨王。心自思惟。太子出家。必不
可迴。設使更作諸餘方便。亦不能留。雖復
棄國出家學道。然已有子。不絶種嗣。我今
應勅耶輸陀羅。好令將護所懷之子。時白
淨王。愛念情深。語車匿言。我今當往尋求
太子。不知即時。定在何許。其今既已捨我
學道。我復何忍獨生獨活。便當追逐隨其所
在。爾時王師。及與大臣。聞王欲出尋求太
子。二人倶共來諫王言。大王不應自生憂
惱。所以者何。我觀太子。見其相貌。過去世
中。久已修習出家之業。設復令爲釋提桓
因。亦當不樂。況復今者轉輪王位。而能留
耶。大王不憶太子初生而行七歩擧手住言。
我生已盡。是最後身。諸梵天王。釋提桓因。悉
來下從。如此奇特。云何樂世。又復白王。阿
私陀仙。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學道。
必當成就一切種智。今時既到。大王何故。
而生愁苦。又復大王。嚴勅内外。守護太子。
慮恐出家。而諸天來。導引出城。如是之事。
非復人力。唯願大王。當生歡喜。勿懷愁
惱。不須自出。若憶太子猶不已者。我今
當與大臣尋求所在。王聞此語。心自念言。
我知太子。雖不可迴。未忍便捨。不復追
之。今當試令師及大臣更一尋也。即便答
師及大臣言。善哉可去。擧宮内外。心皆苦
惱。佇逐速還。於是王師大臣。即便辭出。
追尋太子◎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二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白淨王。發遣王師及大臣已。即以
太子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而語之言。此
是太子所服瓔珞。付車匿還。令以與汝。
摩訶波闍波提。見瓔珞已。倍増悲絶。而自
念言。四天下人。極爲薄福。失此明智轉輪
聖王。又送餘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而語
之曰。太子以此嚴身之具。令持與汝。耶輸
陀羅。既見此物。悶絶躃地。王又遣人勅耶
輸陀羅。令自愛敬。無使胎子不安隱也
爾時王師。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
除去從人及諸儀飾。便前仙人所住之處。
仙人請坐。互相問訊。於是王師。語仙人言。
我是白淨王師。今所以來至於此者。彼白
淨王。足相太子。厭惡生老病死之苦。出家學
道。路由此林。大仙見不。跋伽仙人。答王師
言。我近於此見一童子。顏容端正。相好
具足。來入此林。共我議論。遂經一宿。不知
乃是王之太子。鄙薄我等所修之道。從此
北行。詣彼仙人阿羅邏迦蘭。爾時王師大臣。
聞此言已。即便疾往彼仙人所。而於中路。
遙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
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却侍衞。脱諸儀服。
前太子所。坐於一面。互相問訊。於是王師。
白太子言。大王見使尋求太子。欲有所
説。太子答曰。父王遣汝。欲何所道。王師
即言。大王久知太子深樂出家此意難迴。
然王於太子。恩愛情深。憂愁盛火。常自熾
然。須太子歸。以滅之耳。願便迴駕。還
宮城。雖有物務。不令太子全棄道業。靜心
之處。不必山林。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
内外眷屬。皆悉沒於憂惱大海。思太子還。
而拯救之
爾時太子。聞王師語。以深重聲答王師言。
我豈不知父王於我恩情深耶。但畏生老
病死之苦。是以來此。爲斷除故。若令恩
愛終日合會又無生老病死苦者。我復何爲
來至於此。我今所以違遠父王。欲爲將來
和合故耳。父王憂愁大火。今雖熾然。我與
父王。唯餘今生有此一苦。將來自當永絶
斯患。若如汝言。令吾處宮修道業者。如
七寶舍。滿中焔火。當有人能止此室不。如
雜毒食。設有飢人。終不食之。我既棄國。
出家修道。云何令我復還宮城修學道
耶。世間之人。在大苦中。爲小樂故。尚復
躭湎不能暫捨。況我在此極靜寂處。無諸
患苦。而能捐棄。還就於惡。古昔諸王。入山
學道。無有中路還受欲者。父王若欲必
令我歸。便是違於先王之法
爾時王師。白太子言。誠如太子今之所説。
然諸仙聖。一言未來定有果報。一言定無此。
二仙聖尚不能知未來世中必定有無。太
子云何欲捨現樂而求未來不定果報。生
死果報。尚不可知決定有無。云何乃欲求
解脱果。唯願太子。便還宮也
太子答言。彼二仙人。説未來果。一者言有。
一者言無。皆是疑心。非決定説。我今終不
修順彼教。不應以此而見難詰。所以者
何。我今不爲希慕果報而來至此。以目所
見生老病死。必應經之故。求解脱免此
苦耳。令汝不久見我道。成我此志願。終不
可迴。還啓父王。説如此也。爾時太子。作
語已。即從座起。與王師大臣。辭別北
行。詣阿羅邏迦蘭仙人所。于時王師大臣。
見太子去。啼泣懊惱。一者念太子情深。二
者奉受王使。來太子所。而復不能移轉
其意。徘徊路側。不能自*反。互共議言。既
被王使。而無力効。今者空歸。云何奉答。我
等當留。所從五人。聰明智慧。心意柔軟。
爲性忠直。種族強者。密令伺察。看其進
止。作此言已。顧瞻其傍。見憍陳如等五
人。而語之言。汝等悉能留止此不。五人答
言。善哉如勅。進止去來。當密*伺察。即便
辭別。趣太子所。王師大臣。還歸宮城
爾時太子。往彼阿羅邏迦蘭仙人住處。
於恒河。路由王舍城。既入城已。諸人民衆。
見太子顏貌相好殊特。歡喜愛敬。擧國皆悉
奔馳瞻視。如是諠譁。徹頻毘娑羅王。王便
驚問。此是何聲。諸臣答言。白淨王太子。名
薩婆悉達。昔諸相師。記其應得轉輪王位。
王四天下。又復記其若出家者。必當成就一
切種智。其人今者來入此城。外諸人民。馳競
看。以是之故。所以諠鬧。時頻毘娑羅王。
既聞此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即勅一人。
令往*伺察太子所在。使者受勅。尋求太
子。見在般茶婆山。於一石上。端坐思惟。
時使即歸。具白大王。王便嚴駕。與諸臣民。
詣太子所。至般*茶婆山。遙見太子。相好光
明。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却儀飾及諸侍
衞。前坐問訊太子。四大悉調和不。我見太
子。心甚歡喜。然有一悲。太子本是日之種
姓。累世相承。爲轉輪王。太子今者轉輪王
相。皆悉具足。云何捨之。來入深山。踐藉沙
土。遠至此*耶。我見是故。所以悲耳。太子
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聖王位者。當
以我國分半治之。若謂爲少。我當捨國盡
以相奉臣事太子。若復不取我此國者。當
給四兵。可自攻伐取他國也。太子所欲。
其不相違
爾時太子。聞頻毘娑羅王説此語已。深感
其意。即答王言。王之種族。本是明月。性自
涼。不爲鄙事。所爲所作。無不清勝。今
發是言。未足爲奇。然我觀王。中情懇至。
倍於前後。王今便可於身命財修三堅法。
亦不應以不堅之法勸奬餘人。我今既捨
轉輪王位。亦復何縁應取王國。王以善心。
捨國與我。猶尚不取。何縁以兵伐取他國
也。我今所以辭別父母剃除鬚髮捨於
國者。爲斷生老病死苦故。非爲求於五
欲樂也
世間五欲。如大火聚。燒諸衆生。不能自出。
云何勸我。貪著之耶。我今所以來至此
者。有二仙人阿羅邏迦蘭。是求解脱最上
導師。欲往彼處求解脱道。不宜久停在
於此也。我既違王初始之言。喜心賜我。勿
致嫌恨。王今當以正法治國。勿抂人民。
作此言已。太子即起。而與王別。時頻毘娑
羅王。見太子去。深大惆悵。合掌流涙。而作
是言。初見太子。心大踊躍。太子既去。倍生
悲苦。汝今爲於大解脱故。而欲去者。不敢
相留。唯願太子。所期速果。若道成者。願先
見度。太子於是。辭別而去。時王奉送。次於
路側。極目瞻矚。不見乃*反
爾時太子。即便前至彼阿羅邏仙人之所。于
時諸天。語仙人言。薩婆悉達。棄捨國土。
辭別父母。爲求無上正眞之道。欲拔一切
衆生苦故。今者已來。垂至於此。時彼仙人。
既聞天語。心大歡喜。俄爾之頃。遙見太子。
即出奉迎。讃言善來。倶還所住。請太子
坐。是時仙人。既見太子。顏貌端*正。相好具
足。諸根恬靜。深生愛敬。即問太子。所行道
路。得無疲*耶。太子初生。及以出家。又來
至此。我悉知之。能於火聚。自覺而出。又如
大象。於羂索中。而自免脱。古昔諸王。盛年
之時。恣受五欲。至於根熟。然後方捨國邑
樂具。出家學道。此未足奇。太子今者於此
壯年。能棄五欲。遠至此間。眞爲殊特。當
勤精進。速度彼岸。太子聞已。即答之曰。我
聞汝言。極爲歡喜。汝可爲我説斷生老病
死之法。我今樂聞。仙人答言。善哉善哉。即
便説曰。衆生之始。始於冥初。從於冥初。起
於我慢。從於我慢。生於癡心。從於癡心。
生於染愛。從於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
塵氣。生於五大。從於五大。生貪欲瞋恚等
諸煩惱。於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今
爲太子。略言之耳
爾時太子。即便問曰。我今已知汝之所説。生
死根本。復何方便。而能斷之。仙人答言。若
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
卑忍辱。住空閑處。修習禪定。離欲惡不善
法。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
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樂根。得第
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第四禪。
獲無想報。別有一師。説如此處。名爲解
脱。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脱處離色想。
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識想。唯
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於種種想。入非想
非非想處。斯處名爲究竟解脱。是諸學者之
彼岸也
太子若欲斷於生老病死患者。應當修學
如此之行。爾時太子。聞仙人言。心不喜樂。
即自思惟。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
諸結煩惱。即便語言。我今於汝所説法中。
有所未解。今欲相問。仙人答言。敬從來
意。即問之曰。非想非非想處。爲有我*耶。
爲無我*耶。若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
想。若言有我。我爲有知。我爲無知。我若無
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有攀縁。既有攀
縁。則有染著。以染著故。則非解脱。汝以
盡於麤結。而不自知細結猶存。以是之故。
謂爲究竟。細結滋長。復受下生。以此故知
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捨
是則名爲眞解脱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
子所説。甚爲微妙
爾時太子。復問仙人。汝年至幾而出家*耶。
修梵行來。復幾許年。仙人答言。我年十六。
而便出家。修梵行來。一百四年。太子聞已。
而心念言。出家以來。乃如是久。而所得法。
正如此乎。于時太子。爲求勝法。即從
起。與仙人別。爾時仙人。語太子言。我久遠
來。習此苦行。而所得果。正如此耳。汝是王
種。云何而能修苦行*耶。太子答言。如汝
所修非爲苦也。別有最苦難行之道。仙人
既見太子智慧。又觀志意堅固不虧。知決
定成一切種智。白太子言。汝若道成。願先
度我。於是太子。答言善哉。次至迦蘭所住
之處。論議問答。亦復如是。太子即便前路
而去。時二仙人。見太子去。各心念言。太子
智慧。深妙奇特。乃爾難測。合掌奉送。絶視
方還
爾時太子。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即便
前進迦闍山苦行林中。是憍陳如等五人所
止住處。即於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觀衆
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
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
正眞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
乞者。亦以施之
爾時憍陳如等五人。既見太子。端坐思惟。
修於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復
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
修苦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既見此已。
即遣一人。還白王師及以大臣。具説太子
所行之事。爾時王師大臣。倶還宮門。顏貌愁
悴。身形萎熟。猶如有人喪其所親葬送既
畢。抑忍而歸。時守門者。而白王言。師與大
臣。今在門外。王既聞已。氣奔聲絶。身首
動。時守門人。解王此意。即呼令前。王與相
見。悲不能言。如是良久。微聲而問。太子既
是我之性命。卿等今者獨作此歸。我之性命。
云何而存。王師答言。我奉王勅。尋求太子。
便至跋伽仙人住處。訪覓太子。仙人語我
太子所在并説太子所言之事。我便前行。而
於中路。遇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
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向太子。具説大王
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憂苦之情。太子
即以深重之聲。而見答言。我豈不知父王
親戚恩情深*耶。但畏生死愛別離苦。爲欲
斷除故來此耳。如是種種言辭所説。志意
堅固。如須彌山不可移動。捨我而去。如
棄草芥。爾時即便選擇五人。隨從給侍。
*伺察所在。所遣人中。有一人還説言。太子
當至阿羅邏迦蘭仙人之所。路由恒河。以
天神力。而得*渡水。至王舍城。時頻毘娑羅
王。來詣太子。方便譬説。不應出家。分國
共治。及以全與。并欲與兵令伐他國。太子
亦復皆悉不受。即又前行達仙人所。而爲
説法。降伏其心。又至伽闍山苦行林中尼連
禪河側。靜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
爾時白淨王。聞王師大臣説彼使人如此
語已。心大悲惱。擧體戰掉。身毛皆竪。即語
王師及大臣言。太子遂捨轉輪王位父母親
屬恩愛之樂。遠在深山。修此苦行。我今薄
福。生失如此珍寶之子。王即復以使人所
言。向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而爲説
之。時白淨王。即便嚴駕五百乘車。摩訶波
闍波提。及耶輸陀羅。亦復相與辦五百乘一
切資生。皆悉具足。即喚車匿。而語之言。汝
送太子。遠放深山。今復令汝領此千乘。載
致資糧。送與太子。隨時供養。勿使乏少。盡
更來請。車匿受勅。即領千乘疾速而去。至
太子所。見形消痩。皮骨相連。血脉悉現。如
波羅奢花。頭面禮足。悶絶於地。良久乃起。
銜涙而言。大王憶念太子。不捨日夜。今故
遣我。領此千乘。載資生具。以餉太子。于
時太子。答車匿言。我違父母。及捨國土。
遠來在此。爲求至道。云何當復受此餉耶。
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心自思惟。太子今者
既不肯受如此資供。我當別覓一人。領此
千乘。還歸王所。我住於此。奉事太子。即差
一人。領車而去。於是車匿。密侍太子。不
離晨昏。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
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痩。有
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滿六年。不得解脱。
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閻浮樹下。所思惟
法。離欲寂靜。是最眞正。今我若復以此羸
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
槃因。我今雖復節節有那羅延力。亦不以
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後成道。作是念
已。即從*坐起。至尼連禪河。入水洗浴。洗
浴既畢。身體羸瘠。不能自出。天神來下。爲
按樹枝。得攀出池。時彼林外。有一牧牛女
人。名難陀波羅。時淨居天。來下勸言。太子
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
歡喜。于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花。花上
有乳糜。女人見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
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便
受彼女施。而呪願之。今所施食。欲令食
者。得充氣力。當使施家得膽得喜。安樂
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太子即復作如
是言。我爲成熟一切衆生故。受此食。呪願
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悦。氣力充足。堪受
菩提
爾時五人。既見此事。驚而怪之。謂爲退轉。
各還所住。菩薩獨行。趣畢波羅樹。自發願
言。坐彼樹下。我道不成。要終不起。菩薩徳
重。地不能勝。于時歩歩地爲震動。出大音
聲。爾時盲龍。聞地動嚮心大歡喜。兩目開
明。曾見先佛有此瑞應。作是念已。從地
踊出。禮菩薩足。時有五百青雀。飛騰虚
空。右繞菩薩。雜色瑞雲。及以香風。而隨映
拂。爾時盲龍。以偈讃曰
    菩薩足踐處 地皆六種
    發大深遠音 我聞眼開明
    又見虚空中 青雀繞菩薩
    瑞雲極鮮映 香風甚清涼
    此菩薩瑞相 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 必定成正覺
於是菩薩。則自思惟。過去諸佛。以何爲座。
成無上道。即便自知以草爲座。釋提桓因。
化爲凡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
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我破不吉。
以成吉祥。菩薩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
於是吉祥。即便授草。以與菩薩。因發願言。
菩薩道成。願先度我。菩薩受已。敷以爲座。
而於草上。結加趺坐。如過去佛所坐之法。
而自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我亦如
是發此誓時。天龍鬼神。皆悉歡喜。清涼好
風。從四方來。禽獸息*嚮。樹不鳴條。遊雲
飛塵。皆悉澄淨。知是菩薩。必成道相
爾時菩薩。在於樹下。發誓言時。天龍八部。
皆悉歡喜。於虚空中。踊躍讃歎。時第六天魔
王宮殿。自然動搖。於是魔王。心大懊惱。精
神躁擾。聲味不御。而自念言。沙門瞿曇。今
在樹下。捨於五欲。端坐思惟。不久當成正
覺之道。其道若成。廣度一切。超越我境。及
道未成。往壞亂之
爾時魔子薩陀。見父憔悴。而往白言。不審
父王。何故憂慼。魔王答言。沙門瞿曇。今
樹下。其道將成超越於我。今欲壞之。魔子
即便前諫父言。菩薩清淨。超出三界。神通
智慧。無不明了。天龍八部。咸共稱讃。此非
父王所能摧屈。不須造惡自招禍咎。魔
有三女。形容儀貌。極爲端*正。妖冶巧媚。
善能惑人。於天女中。最爲第一。熏以名香。
佩好瓔珞。一名染欲。二名能悦人。三名可
愛樂。三女倶前白其父言。不審今者何故憂
愁。父即寫心。語諸女言。世間今有沙門瞿
曇。身被法鎧。執自在弓。鏃智慧箭。欲伏
衆生壞我境界。我若不如。衆生信彼。皆悉
歸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及未成道。欲
往摧挫壞其橋梁。於是魔王。手執強弓。又
持五箭。男女眷屬。倶時往彼畢波羅樹下。
見於牟尼。寂然不動。欲度生死三有之海。
爾時魔王。左手執弓。右手調箭。語菩薩言。
汝刹利種。死甚可畏。何不速起。宜應修汝
轉輪王業。捨出家法。習於施會。得生天樂。
此道第一勝先所行。汝是刹利轉輪王種。
而爲乞士。此非所應。今若不起。但好安坐。
勿捨本誓。我試射汝。一放利箭。苦行仙人。
聞我箭聲。莫不驚怖。惛迷失性。況汝瞿曇。
能堪此毒。汝若速起。可得安全。魔説
語。以怖菩薩。菩薩怡然。不驚不動。魔王即
便挽弓放箭。并進天女。菩薩爾時。眼不視
箭。箭停空中。其鏃下向。變成蓮花時三
天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徳。天人所敬。應
有供侍。我等今者年在盛時。天女端*正。
無踰我者天今遣我。以相供給。晨昏寢臥。
侍左右。菩薩答言。汝植小善。得爲天
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美。而心
不端。惑不善。死必當墮三惡道中。受
鳥獸身。免之甚難汝等今者欲亂定意。非
清淨心。今便可去。吾不相須。時三天女。變
成老姥。頭白面皺。齒落垂涎。肉消骨立。腹
大如鼓。柱杖羸歩。不能自復。魔王既見
如是堅固。心自思惟。我昔曾於雪山之中。
此摩醯首羅。即便恐懼。退其善心。而今
辦動於瞿曇。既非此箭。及我三女。所
能移轉。令生愛恚。當復更作他餘方便。即
以軟語。誘菩薩言。汝若不樂人間受樂。今
者便可上昇天宮。我捨天位及五欲具。悉
持與汝。菩薩答言。汝於先世。修少施因。今
故得爲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還下生沈
溺三塗。出濟甚難。此爲罪因。非我所須。魔
語菩薩。我之果報。是汝所知。汝之果報。誰
復知者。菩薩答言。我之果報。唯此地知。説
此語已。于時大地。六種震動。於是地神。持
七寶瓶。滿中蓮花。從地踊出。而語魔言。
菩薩昔以頭目髓腦。以施於人。所出之血。
浸潤大地。國城妻子象馬珍寶。而用布施。不
可稱計。爲求無上正眞之道。以是之故。汝
今不應惱亂菩薩。魔聞是已。心生怖懼。身
毛皆竪。時彼地神。禮菩薩足。以花供養。忽
然不現◎
爾時魔王。即自思惟。我以強弓利箭并及
三女。兼以方便和言誘之。不能壞亂此瞿
曇心。今當更設諸種方便。廣集軍衆。以力
脅。作是念時。其諸軍衆。忽然來至。充
滿虚空形貌各異。或執戟操劍。頭戴大
樹。手執金杵。種種戰具。皆悉備足。或猪魚
驢馬師子龍頭熊羆虎兕。及諸獸頭。或一
身多頭。或面各一目。或衆多目。或大腹長
身。或羸痩無腹。或長脚大膝。或大脚肥腨。
或長爪利牙。或頭在胸前。或兩足多身。或
大面傍面。或色如灰土。或身放烟焔。或象
身擔山。或被髮裸形。或復面色半赤半白。
或脣垂至地。或上褰覆。面或身著虎皮。或
師子蛇皮。或蛇遍纒身。或頭上火燃。或瞋目
努臂。或傍行跳擲。或空中旋轉。或馳歩吼
嚇。有如是等諸惡類形不可稱數。圍繞
菩薩。或復有欲裂菩薩身。或四方烟起。焱
焔衝天或狂音奮發。震動山谷。風火烟塵。
暗無所見。四大海水。一時涌沸。護法天人。
諸龍鬼等。悉忿魔衆。瞋恚増盛。毛孔血流。
淨居天衆。見此惡魔惱亂菩薩。以慈悲心。
而愍傷之。於是來下。側塞虚空。見魔軍
衆。無量無邊。圍繞菩薩。發大惡聲。震動天
地。菩薩心定。顏無異相。猶如師子處於鹿
群。皆悉歎言。嗚呼奇哉。未曾有也。菩薩決定
當成正覺。是諸魔衆。互相催切。各盡威力。
摧破菩薩。或角目切齒。或横飛亂擲。菩薩
觀之。如童子戲。魔益愁忿懟。更増戰力。
菩薩以慈悲力故。令抱石者。不能勝擧。
其勝擧者。不能得下。飛刀舞劍。停於空
中。電雷雨火。成五色華。惡龍吐毒。變成香
風。諸惡類形。欲毀菩薩。不能得動。魔有
姊妹。一名彌伽。二名迦利。各各以手執髑
髏器。在菩薩前作諸異状。惱亂菩薩。是諸
魔衆。種種醜身。欲怖菩薩。終不能動。菩薩
一毛。魔益憂愁。空中有神。名曰負多。隱身
而言。我於今者見牟尼尊心意泰然。無怨
恨想。是諸魔衆。起於毒心。於無怨處。而横
生忿。是癡惡魔。徒自疲勞。永無所得。今日
宜應捨恚害心。汝口乃可吹須彌山。令其
崩倒。火可令冷。水可令熱。地性堅強可
令柔軟。汝不能壞菩薩歴劫修習善果。正
思惟定。精勤方便。淨智慧光。此四功徳。無
能斷截。爲作留難。不成正覺。如千日照必
能除暗。鑚木得火。穿地得水。精*勤方
便。無求不得。世間衆生。沒於三毒。無有
救者。菩薩慈悲。求智慧藥。爲世除患。汝今
云何而惱亂之。世間衆生。癡惑無智。悉著
邪見。今設法眼。修習正路。欲導衆生。汝今
云何惱亂導師。是則不可。譬如在於曠野
之中。而欲欺誑商人導師。衆生墮大黒*暗
之中。茫然不知所止之處。菩薩爲然大智
慧燈。汝今云何欲吹令滅。衆生今者沒生
死海。菩薩爲修智慧寶船。汝今云何欲令
沈溺。忍辱爲牙。堅固爲根。無上大法以爲
果。汝今云何而欲攻伐。貪恚癡鏁。縛諸
衆生。菩薩苦行。欲爲解之。今日決定於此
樹下。結加趺坐。成無上道。此地乃是過去
諸佛金剛之座。餘方悉轉。斯處不動。堪受
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應生欣慶心。息憍
慢意。修知識想。而奉事之。是時魔王。聞空
中聲。又見菩薩恬然不異。魔心慙愧。捨離
憍慢。即便復道。還歸天宮。群魔憂慼。悉皆
崩散。情意沮悴。無復威武諸鬪戰具。縱
林野。當於惡魔退散之時。菩薩心淨。湛然不
動。天無烟霧。風不搖條。落日停光。倍更
明盛。澄月映徹。衆星燦朗。幽隱*暗暝。
無復障礙。虚空諸天雨妙花香。作衆伎樂。
供養菩薩
爾時菩薩。以慈悲力。於二月七日夜。降
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眞諦。
於諸法中。禪定自在。悉知過去所造善惡。
從此生彼。父母眷屬。貧富貴賤。壽夭長短。
及名姓字。皆悉明了。即於衆生。起大悲心。
而自念言。一切衆生。無救濟者。輪迴五道。
不知出津。皆悉虚僞。無有眞實。而於其中。
横生苦樂。作是思惟。至初夜盡
爾時菩薩。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
皆悉徹見。如明鏡中。自覩面像。見諸衆生。
種類無量。死此生彼。隨行善惡。受苦樂報。
見地獄中考治衆生。或洋銅灌口。或抱
銅柱。或臥鐵床或以鐵&T055114;。而煎煮之。或於
火上。而加丳炙。或爲虎狼鷹犬。所食。或
有避火依於樹下。樹葉墜落。皆成刀劍。割
截其身。或以斧鋸解剔肢體。或擲熱沸灰
河之中。或復擲於糞屎坑中。受如是等種
種諸苦。以業報故。命終不死。菩薩既見如
此事已。而心思惟。此等衆生。本造惡業。爲
世樂故。而今得果。極爲大苦。若人有見
如此惡報。無復更應作不善想
爾時菩薩。復觀畜生。隨種種行。受雜醜形。
或復有爲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而受殺者。
或復爲人負荷重擔。*飢渇乏極。人無知
者。或穿其鼻。或鈎其首。常以身肉。而供於
人。還與其類。更相食噉。受於如是種種之
苦。菩薩既見。生大悲心。即自思惟。斯等衆
生。恒以身力。而供於人。又加楚撻*飢渇之
苦。皆是本修惡行果報。爾時菩薩。次觀餓
鬼。見其恒居黒闇之中。未曾暫覩日月之
光。還是其類。亦不相見。受形長大。腹如太
山。咽頸若針。口中恒有大火熾燃。常爲*飢
渇之所燋迫。千億萬歳。不聞食聲。設値天
雨灑其上者變成火珠。或時過臨江海
河池。水即化爲熱銅燋炭。動身擧歩聲。如
人牽五百乘車。支體節節。皆悉火然。菩薩
既見受如是等種種諸苦。起大悲心。而自
思惟。斯等皆爲本造慳貪積財不施故。令
今者受斯罪報。若人見彼受此苦痛。宜應
惠施勿生吝惜。設使無財。亦應割肉以用
布施。爾時菩薩。次復觀人。見從中陰始
欲入胎。父母和合。以顛倒想。起於愛心。
即以不淨。而爲己身。既處胎已。在於生熟
藏之間。熏炙身體。如地獄苦。至滿十
月。然後方生。初生之時。而爲外人之所抱
執。麤澁苦痛。如被刀劍。如是不久。復歸
老死。更爲嬰兒。輪轉五道。不能自悟。菩薩
見已。起大悲心。而自思惟。衆生皆有如斯
之患。云何於中。躭著五欲。計爲樂。而
不能斷顛倒根本。爾時菩薩。次觀諸天。見
彼天子。其身清淨。不受塵垢。如眞琉璃。
有大光明。兩目不瞬。或有居在須彌山頂。
或復居在須彌四鎭。或復居在虚空之中。心
常歡悦。無不適事。奏天美樂以自娯樂。不
識晝夜。四方諸趣。無不絶妙。視東躭著。彌
歳忘轉。瞻西躭湎。經年不迴。乃至南北。皆
亦如是。飮食衣服。應念即至。雖有如此適
意之事。猶爲欲火之所煎燋。又見彼天福
盡之時。五死相現。一者頭上花萎。二者眼瞬。
三者身上光滅。四者腋下汗出。五者自然離
於本座。其諸眷屬。見天子身五死相現。心
生戀慕。天子亦復自見己身。有五死相。又
見眷屬戀慕於己。當爾之時。生大苦惱。
菩薩既見彼諸天子有如是事。起大悲心。
而自思惟。此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樂。
果報將盡。生大苦惱。既命終已。捨彼天身。
或有墮於三惡道中。本造善行。爲求樂
報。而今所得。少樂多苦。譬如飢人噉雜毒
食。初雖爲美。終成大患。云何智者。貪樂
此耶。色無色界諸天。見壽命長。便謂常
樂既見變壞。生大苦惱。即起邪見。謗無
因果。以此事故。輪迴三塗。備受諸苦。菩薩
以天眼力。觀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惟。三
界之中。無有一樂。如是思惟至中夜盡。爾
時菩薩。至第三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縁。而
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若離於生。則
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
非無縁生。從因縁生。因於欲有色有無色
有業生。又觀三有業從何而生。即知三有
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
取從愛而生。又復觀愛從何而生。即便知
愛從受而生。又復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
受從觸而生。又復觀觸從何而生。即便知
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六
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知名
色從識而生。又復觀識從何而生。即便知
識從行而生。又復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
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
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
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
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
悲苦惱滅。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縁。第三夜
分。破於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
障。成一切種智
爾時如來。心自思惟。八正聖道。是三世諸佛
之所履行。趣般涅槃路。我今已踐。智慧通
達。無所罣礙。于時大地。十八相動。遊霞飛
塵。皆悉澄淨。天鼓自然。而發妙聲。香風徐
起。柔軟清涼。雜色瑞雲。降甘露雨。園林花
*果。榮不待時。又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
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金花銀
花。琉璃等花。七寶蓮花。繞菩提樹。滿三十
六踰闍那。是時諸天。作天伎樂散花燒香。
歌唄讃歎。執天寶蓋及以幢幡。充塞虚空。
供養如來。龍神八部。所設供養。亦復如是。
當爾之時。一切衆生。皆悉慈愛。無瞋害想。
歡喜踊躍。如見聖跡。無怖畏情。其心調柔。
離憍慢意。亦無慳嫉諂誑之心。五淨居天。
離憙樂根。亦皆歡悦。不能自勝。地獄苦
痛。暫得休息。生大歡喜。一切畜生。相食噉
者。無復惡心。餓鬼飽滿無飢渇想。世界之
中。幽瞑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
明。其中衆生。悉得相見。各作是言。此
中云何忽有衆生。大聖法王。出興於世。以
大法光。破非法*暗故。令一切皆悉明朗。
甘蔗先王。棄國學道。得五通仙。又行十善。
得生天者。皆乘神通。到菩提樹。在虚空
中。歡喜合掌。而讃歎言。於我甘蔗種族之
中。能斷諸漏。成一切智。爲世間眼。甚爲
奇特。一切莫不歡喜踊躍。唯有魔王。心獨
憂愁
爾時如來。於七日中。一心思惟。觀於樹王。
而自念言。我在此處。盡一切漏。所作已竟。
本願成滿。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一切衆生。於五濁世。爲貪欲瞋
恚愚癡邪見憍慢諂曲之所覆障。薄福鈍根。
無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爲
轉法輪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誹謗。
當墮惡道。受諸苦痛。我寧默然。入般涅槃。
爾時如來。以偈頌曰
    聖道甚難登 智慧果難得
    我於此難中 皆悉已能辦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衆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順於生死流 不能反其源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如來。作此念已。大梵天王。見於如來
聖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心懷憂惱。
即自念言。世尊昔於無量億劫。爲衆生故。
久在生死。捨國城妻子。頭目髓腦。備受衆
苦。始於今者所願滿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説法。衆生長夜。沈沒
生死。我今當往請轉法輪。作是念已。即發
天宮。猶如壯士屈伸臂頃。至如來所。頭
面禮足。繞百千匝。却住一面。胡跪合掌。而
白佛言。世尊往昔。爲衆生故。久住生死。
捨身頭目。以用布施。備受諸苦。廣修徳本。
始於今者。成無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説法。
衆生長夜。沒溺生死。墮無明暗。出期甚難。
然有衆生。過去世時。親近善友。植諸徳
本。堪任聞法。受於聖道。唯願世尊。爲斯等
故。以大悲力。轉妙法輪。釋提桓因。乃至他
化自在天。亦復如是。勸請如來。爲諸衆生。
轉大法輪
爾時世尊答大梵天王及釋提桓因等言。
我亦欲爲一切衆生轉於法輪。但所得法。
微妙甚深。難解難知。諸衆生等。不能信受。
生誹謗心。墮於地獄。我今爲此故。默然耳。
時梵天王等。乃至三請。爾時如來。至滿七
日。默然受之。梵天王等。知佛受請。頭面禮
足。各還所住
爾時世尊。受梵王等請已。又於七日。而以
佛眼。觀諸衆生。上中下根。及諸煩惱。亦下
中上。滿二七日。爾時世尊。又復思惟。我今
當開甘露法門。誰應在先。而得聞者。阿羅
邏仙人。聰慧易悟。又先發願道成度我。作
是念時。空中有言。阿羅邏仙人。昨夜命終。
爾時世尊。即便答彼空中聲言。我亦知其
昨夜命終。又自思惟。迦蘭仙人。利根明了。
亦應先聞。空中又言。迦蘭仙人。昨夜命終。
爾時世尊。即復答言。我亦知其昨夜命終 
爾時世尊。又自思惟。彼王師大臣所遣。憍
陳如等五人瞻視我者。皆悉聰明。又過去
世。於我發願應先聞法。我今宜當爲此五
人先開法門。又自思惟。古昔諸佛轉法輪
處。皆悉在於婆羅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
處又此五人。所止住處。亦在於彼。我今應
往至其住處。轉大法輪。思惟是已。即從
座起。詣婆羅㮈國。爾時有五百商人。二人
爲主。一名跋陀羅斯那。二名跋陀羅梨。行
過曠野。時有天神。而語之言。有如來應
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最上福田。汝
今宜應最前設供。時彼商人。聞天語已。即
之曰。善哉如告。又問天言。世尊今者爲
在何許。天又報言。世尊不久當來至此。於
是如來。與無量諸天。前後導從。到多謂
跋利村。時彼商人。既見如來威相莊嚴。又
見諸天前後圍繞。倍生歡喜。即以蜜麨。而
奉上佛。爾時世尊。心自思惟。過去諸佛。用
鉢多羅。而以盛食。時四天王。知佛心念。各
持一鉢。來至佛所。而以奉上。於是世尊。而
自念言。我今若受一王鉢者。餘王必當生
於恨心。即便普受四王之鉢。累置掌上。
令成一。使四際現。爾時世尊。即便呪願。今
所布施。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者。
得色得力。得膽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
壽。諸善鬼神。恒隨守護。飯食布施。斷三毒
根。將來當獲三堅法報。聰明智慧。篤信
佛法。在在所生。正見不昧。現世之中。父母
妻子。親戚眷屬。皆悉熾盛。無諸災怪不吉祥
事。門族之中。若有命過墮惡道者。當令
以今所施之福還生人天。不起邪見。増
進功徳。常得奉近。諸佛如來。得聞妙説。
見諦得證。所願具足
爾時世尊。呪願訖己。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
漱洗鉢即授商人三歸。一歸依佛。二歸依
法。三歸依將來僧。授三歸竟。因與之別。而
便前行威儀庠序歩若鵝王。路逢外道。名優
波伽。既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根寂定。歎爲
奇特。即説偈言
    世間諸衆生 皆爲三毒縛
    諸根又輕躁 馳蕩於外境
    而今見仁者 諸根極寂靜
    必到解脱地 決定無有疑
    仁者所學師 其姓字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已超出 一切衆生表
    微妙深遠法 我今已具知
    三毒五欲境 永斷無餘習
    如蓮花在水 不染濁水泥
    自悟八正道 無師無等侶
    以清淨智慧 降伏大力魔
    今得成正覺 堪爲天人師
    身口意滿足 故號爲牟尼
    欲趣波羅㮈 轉甘露法輪
    是天人魔梵 所可不能轉
爾時優波伽。聞此偈言。心生歡喜。歎未曾
有。合掌恭敬。圍繞而去。迴顧瞻矚。不見乃

爾時世尊即復前行。次到阿闍婆羅水側。日
暮止宿。而便入定。當於爾時。七日風雨。時
彼水中。有大龍王。名目眞隣陀。見佛入定。
即以其身圍繞七匝滿七日已。時彼龍王。化
爲人形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在此。
七日之中。不至乃甚。患風雨耶。爾時世尊
以偈答曰
    諸天及世人 所歡於五欲
    比我禪定樂 不可爲譬
時彼龍王。聞佛此偈。歡喜踊躍。頭面禮足。
還歸所止
爾時世尊。即復前行。往婆羅㮈國。至憍陳
如摩訶那摩跋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所止
住處。時彼五人。遙見佛來。共相謂言。沙門
瞿曇。棄捨苦行。而還退受飯食之樂。無復
道心。今既來此。我等不須起迎之也。亦
勿作禮敬。問所須爲敷坐處。若欲坐者。
自隨其意。作此語竟。而各默然。爾時世尊。
來既至已。五人不覺。各從坐起。禮拜奉迎。
互爲執事。或復有爲持衣鉢者。或有取水
盥漱者。或復有爲澡洗脚者。各違本
誓。猶故稱佛。以爲瞿曇。爾時世尊。語憍陳
如言。汝等共約見我不起。今者何故。違先
所誓。而即驚起。爲我執事。時彼五人。聞佛
此語。深生慙愧。即前白言。瞿曇行道。得無
惓。爾時世尊。語五人言。汝等云何。於
無上尊。而以高情。稱喚姓*耶。我心如空。
於諸毀譽。無所分別。但汝憍慢。自招惡
報。譬如有子。稱父母名。於世儀中。猶尚不
可。況我今是一切父母。時彼五人。又聞此
語。倍生慚愧。而白佛言。我等愚癡。無有
慧識。不知今者已成正覺。所以者何。往
見如來日食麻米苦行六年。而今還受飮
食之樂。我以是故。謂不得道。爾時世尊。語
憍陳如言。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
不成。何以故。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
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鑚
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鑚
智慧火。亦復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
以不生故。不能滅於生死黒障。今者若能
棄捨苦樂。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
八正聖道。離於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隨順中
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五
人。既聞如來如此之言。心大歡喜。踊躍無
量。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爾時世尊。觀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語之言。
憍陳如汝等當知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
失榮樂苦。憍陳如。有形無形。無足一足。二足
四足多足。一切衆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
譬如以灰覆於火上。若遇乾草。還復燒燃。
如是諸苦。由我爲本。若有衆生。起微我
想。還復更受如此之苦。貪欲瞋恚。及以愚
癡。皆悉縁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
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衆生以是輪迴三
有。若滅我想及貪瞋癡。諸苦亦皆從此而
斷。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澆於
盛火。一切衆生不知諸苦之根本者。皆悉
輪迴。在於生死。憍陳如。苦應知。習當斷。
滅應證。道當修。憍陳如。我以知苦。*以斷
*習。*以證滅。*以修道故。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習證滅
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當知是人不得
解脱四聖諦者。是眞是實。苦實是苦。*習實
是*習。滅實是滅。道實是道。憍陳如。汝等解
未。憍陳如言。解已世尊。知已世尊。以於四諦
得解知故。故名阿若憍陳如。當佛三轉四
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遠
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虚空中。八萬那由他
諸天。亦離塵垢。得法眼淨。爾時地神。見於
如來。在其境界。而轉法輪。心大歡喜。高聲
唱言。如來於此。轉妙法輪。虚空天神。既聞
此言。又生踊躍。展轉唱聲。乃至阿迦膩吒
天。諸天聞已。欣悦無量。高聲唱言。如來今日
於*婆羅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
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
能轉。爾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龍八部。於虚
空中。作衆伎樂天鼓自鳴。燒衆名香。散諸
妙花。寶幢幡蓋。歌唄讃歎。世界之中。自然大
明。阿若憍陳如。於弟子中。以始悟故。爲第
一弟子。時彼摩訶那摩等四人。聞佛轉法輪
已。阿若憍陳如。獨悟道跡。心自念言。世尊
若更爲我説法。我等亦當復悟道跡。作此
念已。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爾時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爲廣説四諦。
于時四人。於諸法中。亦離塵垢。得法眼淨。
時彼五人。見道跡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五人。已見道跡。已證道跡。我等
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
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
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問彼
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爲是常爲
無常耶。爲是苦爲非苦耶。爲是空爲非
空耶。爲有我爲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
説是五陰法已。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
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
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
是爲佛寶。四諦法輪。是爲法寶。五阿羅
漢。是爲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爲諸天
人。第一福田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三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耶舍。聰明利根。極大
巨富。閻浮提中。最爲第一。服天冠瓔珞。著
價寶屐。其於中夜。與諸妓女。相娯樂
已。各還寢息。忽從眠覺。見諸*妓女。或有
伏臥。或有仰眠。頭髮蓬亂。涎唾流出。樂器
服玩。顛倒縱横。既見是已。生厭離心。而自
念言。我今在此災怪之内。於不淨中。妄生
淨想。作是念時。以天力故。空中光明。門自
然開。尋光而去。趣鹿野苑。路由恒河。高聲
唱言。苦哉怪哉。佛言耶舍。汝便可來。我此
今有離苦之法。耶舍聞已。所著寶屐。價直
閻浮提。即便脱之。渡於恒河。往詣佛所。
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顏容挺特。威徳具
足。心大歡喜。踊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佛
足。唯願世尊。救濟於我。佛言。善哉善男子。
聽善思念之。如來即便隨順其根。而爲
説法。耶舍。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
知之不。是時耶舍。聞説此語。即於諸法。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是如來。重説四
諦。漏盡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羅漢果。即答
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
我。爾時如來。猶見耶舍。著嚴身具。即説偈

    雖復處居家 服寶嚴身具
    善攝諸情根 厭離於五欲
    若能如此者 是爲眞出家
    雖身在曠野 服食於麤澁
    意猶貪五欲 是爲非出家
    一切造善惡 皆從心想生
    是故眞出家 皆以心爲本
爾時耶舍。既聞如來説此偈已。心自念言。
世尊所以説此偈者。正當以我猶著七寶。
我今宜當脱如此服。即便禮佛。而白佛
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
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耶舍父。
既至天曉。求覓耶舍。不知所在。心大懊惱。
悲號涕泣。縁路推尋。到恒河側。見其子屐。
心自思惟。我子正當從此道去。即尋其跡。
至於佛所。爾時世尊。知其爲子故來至此。
使即得見耶舍者。必生大苦。或能命
終。便以神力。隱耶舍身。其父即便前到佛
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於是如來。即隨其
根。而爲説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
無我。汝知之不。時耶舍父。聞説此言。即於
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而答佛言。世尊。
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爾時如來。
既已知其見於道跡。恩愛漸薄。而問之言。
汝何因縁。而來至此。其即答言。我有一子。
名曰耶舍。昨夜之中。忽失所在。今旦推求。
見其寶屐在恒河側。追尋足跡。故來至
此。爾時世尊。攝其神力。其父即便得見耶
舍。心大歡喜。語耶舍言。善哉善哉。汝爲此
事眞實快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汝今在
此故。令我來得見道跡。即於佛前。受三
自歸。於是閻浮提中。唯此長者。爲優婆塞。
最初獲得供養三寶
爾時又有耶舍朋類五十長者子。聞佛出世。
又聞耶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各自念言。
世間今者有無上尊。長者子耶舍。聰慧
了。才藝兼人。乃能捨其豪族。棄五欲樂。
毀形守志。而爲沙門。我等今者復何顧戀
不出家耶。作是念已。共詣佛所。未至之
間。遙見如來。相好殊特。光明赫奕。心大歡
喜。擧體清涼。敬情轉至。即前佛所。合掌圍
繞。頭面禮足。諸長者子。宿殖徳本。聰達
易悟。如來即便隨其所應。而爲説法。善男
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
説此語已。時諸長者子。於諸法中。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即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
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唯願世尊。聽我出
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
成沙門。爾時世尊。又爲廣説四諦。時五十
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果。爾時始有五
十六阿羅漢。是時如來。告諸比丘。汝等所作
已辦堪爲世間作上福田。宜各遊方教化。
以慈悲心。度諸衆生。諸今亦當獨往摩竭
提國。王舍城中。度諸人民。諸比丘言。善哉
世尊。爾時比丘。頭面禮足各持衣鉢。辭別
而去
爾時世尊。即便思惟。我今應度何等衆生。而
能廣利一切人天。唯有優樓頻螺迦葉兄弟
三人。在摩竭提國。學於仙道。國王臣民。皆
悉歸信。又其聰明。利根易悟。然其我慢。亦
難摧伏。我今當往而度脱之。思惟是已。
即發波羅㮈趣摩竭提國。日將昏暮。往優
樓頻螺迦葉住處。于時迦葉。忽見如來相好
莊嚴。心大歡喜。而作是言。年少沙門。從何
所來。佛即答言。我從波羅㮈國。當詣摩竭
國。日既晩暮。欲寄一宿。迦葉又言。寄宿
止者。甚不相違。但諸房舍。悉弟子住。唯有
石室。極爲潔淨。我事火具。皆在其中。此寂
靜處。可得相容。然有惡龍。居在其内。恐相
害耳。佛又答言。雖有惡龍。但以見借。迦葉
又言。其性兇暴。必當相害。非是有惜。佛又
答言。但以見借。必無辱也。迦葉又言。若能
住者。便住隨意。佛言善哉。即於其夕。而
入石室。結加趺坐。而入三昧。爾時惡龍。毒
心轉盛。擧體烟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
見是已。火焔衝天。焚燒石室。迦葉弟子。
先見此火。而還白師。彼年少沙門。聰明端
嚴。今爲龍火之所燒害。迦葉驚起。見彼龍
火。心懷悲傷。即勅弟子。以水澆之。水不
能滅。火更熾盛。石室融盡。爾時世尊。身心
不動。容顏怡然。降彼惡龍。使無復毒。授
三歸依。置於鉢中。至天明已。迦葉師徒。倶
往佛所。年少沙門。龍火猛烈。將無爲此之
所傷耶。沙門借室。我昨所以不相與者。
正爲此耳。佛言。我内清淨。終不爲彼外災
所害。彼毒龍者。今在鉢中。即便擧鉢。以示
迦葉。迦葉師徒。見於沙門。處火不燒。降
伏惡龍。置於鉢中。歎未曾有。語弟子言。
年少沙門。雖復神通。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爾時世尊。語迦葉言。我今方欲停止此處。
迦葉答言。善哉隨意。是時如來。於第二夜。
坐一樹下。時四天王。夜來佛所。而共聽法。
放光明。照踰日月。迦葉夜起。遙見天光
在如來側。語弟子言。年少沙門。亦事於
火。至明日曉。往詣佛所。問言沙門。汝事火
耶。佛言不也。有四天王。夜來聽法。是其光
耳。於是迦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有
神徳。然故不如我道眞也。至第三夜。釋提
桓因。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初昇。迦葉
弟子。遙見天光在如來側。而白師言。年少
沙門。定事火也。至於明旦。往詣佛所。問
沙門言。汝定事火。佛言不也。釋提桓因。來
下聽法。是其光耳。于時迦葉。語弟子言。
年少沙門。神徳雖盛。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至第四夜。大梵天王。來下聽法。放大光
明。如日正中。迦葉夜起。見有光明在如來
側。沙門必*定事於火也。明日問佛汝*定
事火。佛言不也。大梵天王。夜來聽法。是其
光耳。於是迦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
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各事三火。於晨朝時。
倶欲然火。火不肯燃。皆向迦葉。具説此
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
爲。即與弟子。來詣佛所。而白佛言。我諸
弟子。各事三火。旦欲燃之。而火不燃。佛即
答言。汝可還去。火當自然。迦葉便還。見火
已燃。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
不如我道眞也。諸弟子衆。供養火畢。而
欲滅之。不能令滅。即向迦葉。具説此事。
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爲。即
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朝
欲滅火。而火不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
火自當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
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爾時迦葉。自事三火。晨朝欲燃。火不肯然。
即自思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爲。即往佛所。
而白佛言。我朝燃火。而不肯燃。佛即答言。
汝可還去。火自當燃。迦葉便歸。見火已燃。
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
我道眞也。於時迦葉。供養火畢。而欲滅
之。不能令滅。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
爲。即往佛所。而白佛言。我朝燃火。今欲滅
之。而不肯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
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年少沙
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爾時迦葉諸弟子衆。晨朝破薪。斧不肯
擧。即向迦葉。具説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
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爲。即與弟子。來至佛
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朝欲破薪。斧不肯
擧。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擧。迦葉便
歸。見諸弟子。斧皆得擧。而自念言。年少沙
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眞也。迦葉弟
子。即得擧斧。復不肯下。還向迦葉。具説此
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
爲。即與弟子。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
子。旦欲破薪。斧既得擧。復不肯下。佛即
答言。汝可還去。當令斧下。迦葉既歸。見諸
弟子。斧皆得下。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
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眞也
爾時迦葉。於晨朝時。自欲破薪。斧不得
擧。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爲。即詣佛
所。而白佛言。我旦破薪。斧不肯擧。佛即答
言。汝可還去。斧自當擧。迦葉既還。斧即得
擧。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
如我道眞也。迦葉斧既擧已。又不肯下。心
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爲。即詣佛所。而
白佛言。我斧已擧。復不肯下。佛即答言。汝
可還去。斧自當下。迦葉即歸。斧即得下。心
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
道眞也
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年少沙門。可止
此共修梵行。房舍衣食。我當相給。于時世
尊。默然許之。迦葉知佛許已。還其所住。即
勅日日辦好飮食。并施床座。至明食時。自
行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
爾之間世尊即便至閻浮洲。取閻浮果。滿
鉢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
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
先至此。佛以鉢中閻浮果。以示迦葉。而語
之言。汝今識此鉢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
此果。佛言。從此南行。數萬踰闍那。彼有一
洲。其上有樹。名曰閻浮。縁有此樹故。言
閻浮提。我此鉢中。是彼果也。於一念頃。取
此果來。極爲香美。汝可噉之。於是迦葉。
心自思惟。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
乃能俄爾。已得往還。神通變化。殊自迅疾。
然故不如我道眞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
佛即呪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住。洗鉢漱口。坐於樹
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
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弗婆
提。取菴摩羅果。滿鉢持來。迦葉未至。佛已
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
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鉢中菴摩
羅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鉢中
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東
行。數萬踰闍那。到弗婆提。取此果來。名
菴摩羅。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
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
能俄爾。以得往還。覩其神力。所未曾有。
然故不如我道眞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
佛即呪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鉢漱口。坐於樹下。
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
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瞿陀尼。
取呵梨勒果。滿鉢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
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
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鉢中呵梨勒
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鉢中果
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西行。
數萬踰闍那。到瞿陀尼。取此果來。名呵梨
勒。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
言。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
爾。已得往還。覩其神通。所未曾有。然故不
如我道眞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呪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鉢漱口。坐於樹下。
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
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欝單越。
取自然粳米飯。滿鉢持來。迦葉未至。佛已
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
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鉢中粳米
飯。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鉢中飯
不。迦葉答言。不識此飯。佛言。從此北行。數
萬踰闍那。到欝單越。取此自然粳米飯來。
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
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
爾。已得往還。雖復神通難可測量。然故
不如我道眞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
呪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却歸所止。洗鉢漱口。坐於樹
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善哉。即共倶
行。既到其舍。下種種食。佛即呪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爾時世尊。呪願已畢。即便取食。獨還樹下。
食竟心念須水。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
壯士屈伸臂頃。從天來下。到於佛前。頭面
禮足。即便以手指地成池。其水清淨。具
八功徳。如來即便得而用之。澡漱既畢。爲
釋提桓因。説種種法。釋提桓因。既聞法已。
歡喜踊躍。忽然不現。還歸天宮。是時迦葉。
於中食後。林間經行。心自念言。年少沙門。
今日受食。還歸樹下。我當往彼而看視之。
即詣佛所。忽見樹側有一大池。泉水澄淨。
具八功徳怪而問佛。此中云何忽有此池。
佛即答言。旦受汝供。還歸此處。食訖須
水。澡漱洗鉢。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從天
上來。以手指地。而成此池。爾時迦葉。既
見池水。復聞佛言。心自思惟。年少沙門。有
大威徳。乃能如此感致天瑞。然故不如我
道眞也
爾時世尊。別於他日。林間經行。見糞穢中
有諸弊帛。即便拾取。欲浣濯之。心念須石。
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
往香山上。取四方石。安置樹間。即白佛
言。可就石上浣濯衣也。佛復心念。今應
須水。釋提桓因。又往香山。取大石槽。盛
清淨水。置方石所。釋提桓因。所爲事畢。忽
然不現。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浣濯已竟。還坐樹下。是時迦葉。
來至佛所。忽見樹間。有四方石。及大石槽。
即自思惟。此中云何有此二物。心懷驚怪。
而往問佛。年少沙門。汝此樹間。有四方石。
大石槽。從何而來。於是世尊。即答之
言。我向經行。見地弊帛取欲浣之。心念須
此。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即往香山。而取之
來。迦葉聞已。歎未曾有。而自念言。年少沙
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能感諸天。然故不
如我道眞也。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入指地
池。而自洗浴。洗浴訖已。心念欲出。無所攀
持。池上有樹。名迦羅迦。枝葉蔚映。臨於池
上。樹神即便按此樹枝。令佛攀出。還坐樹
下。于時迦葉。來至佛所。忽然見樹曲枝垂
蔭。怪而問佛。此樹何故曲枝垂蔭。佛即答
言。我於向者。入池洗浴。出無所攀。樹神致
感。爲我曲之。於是迦葉。見樹曲枝。又聞
佛言。歎未曾有。而自心念。年少沙門。乃有
如此大威徳力。能感樹神。然故不如我道
眞也
爾時迦葉。心自念言。明日摩竭提王。及諸臣
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來就我作七日
會。年少沙門。若來在此。國王臣民。婆羅門
長者居士等。見其相好及以神通威徳力者。
必當捨我而奉事之。願此沙門。於七日中。
不來我所。佛知其意。即便往詣北鬱單越。
七日七夜。停彼不現。過七日已。集會
訖。國王辭去。迦葉心念。年少沙門。近於七
日。不來我所。善哉快哉。我今既有集會餘
饌。欲以供之。其若來者。善得時宜。於是世
尊。即知其意。從欝單越。譬如牡士屈
臂頃。來到其前。于時迦葉。忽見如來。心大
驚喜。即問佛言。汝近七日。遊行何處。而不
相見。佛即答*言。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
門長者居士。於七日中。就汝集會。汝近心
念。不欲見我。是故我往北欝單越。以避汝
耳。汝今心念欲令我來。所以今者。故來詣
汝。迦葉聞佛説此言已。心驚毛竪。而作此
念。年少沙門。乃知我意。甚爲奇特。然故不
如我道眞也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心自思惟。優樓頻螺迦
葉。根縁漸熟。今者正是調伏其時。思惟是
已。即趣尼連禪河。既到河側。是時魔王。來
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
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
解脱。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世尊爾
時。答魔王言。我今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
何。我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
衆。悉未降*伏。爾時如來。亦復三答。魔王聞
已。心懷愁惱。即還天宮。世尊即便入尼連
禪河。以神通力。令水兩開。佛所行處。歩歩
起。使兩面水皆悉涌起。迦葉遙見。謂佛
沒溺。即與弟子。乘船而來。既至河側。見佛
行處。皆悉塵起。歎其希有。而自念言。年少
沙門。雖有如此神通之力。然故不如我道
眞也。是時迦葉。即問佛言。年少沙門。欲上
船不。佛言甚善。于時世尊。即以神力。貫船
底入。結加趺坐。迦葉見佛從船底入。而
無穿漏。歎其希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乃
有如是自在神力。然故不如我得眞阿羅
漢也。佛即語言。迦葉汝非阿羅漢。亦復非
是阿羅漢向。汝今何故起大我慢。迦葉聞
説如此語時。必懷愧懼身毛皆竪。而自
念言。年少沙門。善知我心。即白佛言。如
是沙門。如是大仙。善知我心。唯願大仙。
攝受於我。佛即答言。汝既年耆。百二十歳。
又復多有弟子眷屬。又爲國王臣民所敬。
若欲決定入我法者。先與弟子。熟共論詳。
迦葉答言。善哉善哉。如大仙勅。然我内心。
非不決定。爲當還與弟子論耳。作此語
已。即還本處。集諸弟子。而語之言。年少
沙門。住此以來。見其種種神通變化。極爲
奇特。智慧深遠。性又安庠。我今便欲歸依
其法。汝等云何。弟子答言。我等所知。皆尊
者恩。年少沙門。既爲尊者之所歸信。豈當
有虚。我等亦見有諸奇異。尊者若欲必受
其法。我等亦願隨從歸依。于時迦葉。聞諸
弟子作是言已。即便相與倶詣佛所。而白
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唯願大仙。時攝
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
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隨所應。廣説四諦。
于時迦葉。聞説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
淨。乃至漸漸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既見其師已爲沙門。
心生願樂。亦欲出家。即白佛言。我等大師。
已爲大仙之所攝受。今成沙門。我等亦樂
隨大師學。唯願大仙。聽我出家。佛言。善來
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於是
世尊。即爲轉於四諦法輪。時五百弟子。遠
塵離垢。得法眼淨。成須陀洹果。漸漸修行。
乃至亦得阿羅漢果。爾時迦葉。及五百弟子。
以其事火種種之具。悉皆捐棄尼連禪河。師
徒相與。隨佛而去。爾時迦葉二弟。一名那提
迦葉。二名伽耶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
在尼連禪河側。居兄下流。忽見其兄并及
弟子。所事火具。悉逐流來。心大驚愕。而自
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祥。事火之具。今隨
水流。將非惡人之所害耶。是時二弟。奔競相
就。而共議言。我兄今者若復不爲惡人所
害。諸物何縁。從水而來。苦哉怪哉。我等宜
速共至兄所 即便相與。泝流而上。至兄
住處。空寂無人。心大悲絶不知其兄及諸弟
子之所在。四向推尋。遇見舊人。而問之言。
我仙聖兄。及諸弟子不知所在。汝見之不。
舊人答言。汝仙聖兄。與諸弟子。棄事火具。
皆悉往於瞿曇之所。出家學道是時二弟。聞
此語已。心大懊惱。怪未曾有又自念言。云
何棄於阿羅漢道。而復更求他餘法耶。即
便馳往至其兄所。到已見兄并及眷屬。剃
除鬚髮身披袈裟。即便跪拜。而問兄言。兄
本既是大阿羅漢聰明智慧。無與等者。名聞
十方。莫不宗仰。何故於今自捨此道。還從
人學。此非小事。爾時迦葉。答其弟言。我見
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事奇特。一者神
通變化。二者慧心清徹。決定成就一切種智。
三者善知人根。隨順攝受。以此事故。於佛
法中。出家修道。我今雖復國王臣民。所見
宗敬。世論機辯。無能折者。然非永絶生死
之法。唯有如來所可演説。能盡生死。
値如是大聖之尊。而不自勵。師彼高勝。則
無心。亦爲無眼。二弟白言。若如兄語。決
定是成一切種智。我所知得皆是兄力。兄
今既已從佛出家。我等亦願隨順兄學。即各
語其諸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於佛法中。
出家學道。汝意云何。時諸弟子。即答師言
我等所以得有知見。皆大師恩。大師若欲
於佛法中而出家者。亦願隨從。於是那提
迦葉。伽*耶迦葉。各與二百五十弟子。至於
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哀
濟度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
著身。即成沙門。時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又
白佛言。我諸弟子。今皆欲於佛法出家。唯
願世尊。垂愍聽許。佛即答言。善哉善哉。爾
時世尊。便呼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
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爲那提迦葉。伽
*耶迦葉。及諸弟子。現大神變。又應其心。而
爲説法。語言。比丘。當知。世間皆爲貪欲瞋
恚愚癡猛火之所燒炙。汝等往昔奉事三火
既能絶棄。除此外惑。今三毒火。尚猶在身。
宜速滅之。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於諸法中。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世尊又爲廣説四諦。
皆悉得於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心自念言。頻毘娑羅王。往昔於
我。有約誓言。道若成者。願先見度。今日時
至。宜應往彼滿其本願。作此念已。即與
迦葉兄弟及千比丘眷屬圍遶。往王舍城。
詣頻毘娑羅王所。爾時頻毘娑羅王。昔以聚
落。給優樓頻螺迦葉者。既見迦葉及其弟
子。悉爲沙門。即還啓王。説如此事。王與
諸臣。既聞此語。心大驚怪。默然無聲。時外
人民。聞此語已。各相謂言。優樓頻螺迦葉。
智慧深遠。無與等者。年又耆老。已得阿羅
漢。云何反爲瞿曇弟子。終無此理。乃可説
言。沙門瞿曇爲弟子耳。爾時世尊。漸近王
舍城。住於杖林。時優樓頻螺迦葉。即便遣
其常所使人。白頻毘娑羅王言。我今於佛
法中。出家修道。今隨從佛。來至杖林。大王
宜先禮拜供養。王聞來信説此言已。方決
定知優樓頻螺迦葉。爲佛弟子。即勅嚴駕。
與諸大臣。婆羅門。及人民衆。往詣佛所。至
杖林外。王即下輿。除却儀飾。歩至佛前。爾
時空中有天。而語王言。如來今者在此林
中。是諸天人最上福田。大王宜應恭敬供養。
又應宣示國中人民。皆悉令其供養如來。
時王既聞彼天語已。心大歡喜。倍増踊躍。
便進林中。遙見如來。相好莊嚴。又見優樓
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并其弟子。前後圍繞。
如盛滿月處衆星中。歩歩踊悦。不能自
勝。既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是月
種摩竭提王。名頻毘娑羅。世尊知不。佛即
答言。善哉大王。於是頻毘娑羅王。却坐一
面。時婆羅門。及以大臣。諸人民衆。皆悉就
座。爾時世尊。既見來衆皆安坐已。即以
梵音。慰問頻毘娑羅王言。大王四大常安隱
不。統理民務。無乃勞耶。王即答言。蒙世
尊恩。幸得安隱。爾時頻毘娑羅王。及餘大學
婆羅門長者居士。大臣人民。既見迦葉。爲
佛弟子。自相謂言。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
慧深遠。不可思議。乃能伏於如此之人。以
爲弟子。爾時復有諸餘人衆。心自念言。優
樓頻螺迦葉。有大智慧。普爲世人之所歸
信。云何當爲沙門瞿曇。而作弟子。心懷狐
疑。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迦葉。汝今宜
應現諸神變。于時迦葉。即昇虚空。身上出
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
大身。滿虚空中。或復現小。或分一身。爲
無量身。或現入地。還復踊出。於虚空中。行
住坐臥。擧衆見已。歎未曾有。悉皆稱言。第
一大仙。爾時迦葉。現此變已。即從空下。到
於佛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天
人之師。我今實是尊之弟子。如是三説。佛即
答言。如是如是。迦葉汝於我法見何等利。
棄捨火具。而出家耶。於是迦葉。以偈答
    我於昔日中 所事火功徳
    得生天人中 受於五欲樂
    恒如是輪轉 沒於生死海
    我見此過患 所以棄捨之
    又復事火福 得生天人中
    増長貪恚癡 是故我遠離
    又復事火福 爲求將來生
    既已有生故 必有老病死
    已見如此事 是故棄火法
    施會修苦行 及以事火福
    雖得生梵天 此非究竟處
    以是因縁故 所以棄事火
    我見如來法 離生老病死
    究竟解脱處 是故今出家
    如來眞解脱 爲諸天人師
    以是因縁故 歸依大聖尊
    如來大慈悲 現種種方便
    及諸神通力 而以引導我
    云何而復應 奉事於火法
爾時頻毘娑羅王。及諸大衆。聞優樓頻螺迦
葉説此偈言。心大歡喜。於如來所。深生敬
信。決定得知如來必成於一切種智。審知
迦葉是佛弟子。爾時諸天。於虚空中。雨衆
天花。作妙伎樂。異口同音唱言。善哉優樓頻
螺迦葉。快説此偈。爾時世尊。知諸大衆心
意決定無復狐疑又觀其根皆已成熟即爲
説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爲本。因於
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
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
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
則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
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
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爲解。若人不能
作斯觀者。是名爲縛。法本無我及以我
所。以倒想故。横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
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則是解脱。爾時
頻毘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衆生言有
我者。而名爲縛。一切衆生。皆悉無我。既無
有我。誰受果報。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
語之言。一切衆生。所爲善惡。及受果報。皆
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現有造作善惡
受果報者。大王諦聽。當爲王説。大王但以
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縁故。
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於境無染。息其累
想。則得解脱。以情塵識三事因縁。共起善
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鑚火。因手轉
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
燧出。亦復不離手及燧鑚。彼情塵識。亦復
如是。時頻毘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
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爲常
合。不應離絶。若不常合。是則爲斷。爾時世
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
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縁於
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
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
故名中道。三事因縁。亦復如是。爾時頻
毘娑羅王。聞此法已。心開意解。於諸法中。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萬那由他婆羅門
大臣人民。亦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九十六萬那由他諸天。又於諸法。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時頻毘娑羅王。即從坐起。
頂禮佛足。合掌白佛。快哉世尊。能捨轉輪
聖王之位。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我昔愚
癡。欲留世尊臨治小國。今覩慈顏。又聞
正法。方懷慙愧。追悔昔過。唯願世尊。以大
慈悲。受我懺悔。我於昔日。白世尊言。若
得道時。願先度我。今日始蒙宿願成遂。荷
世尊恩。得履道跡。我從今日。供養世尊及
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有乏。唯願世尊。
住於竹園。令摩竭提國。長夜獲安。佛即答
言。善哉大王。乃能捨於三不堅法。求三堅
報。當令王願得滿足也。時頻毘娑羅王。知
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王
還城已。即勅諸臣。令於竹園。起諸堂舍。
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花燒香。
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
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已畢。唯願世
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爾時
世尊。與諸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入
王舍城。當於如來蹈門閫時。城中樂器。不
鼓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
皆悉平坦。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
瘂者能言。盲者得視狂者得正。拘癖疾病。
普皆除愈。枯木發花。腐草榮秀。涸池増瀾。
香風清靡。鳳雀孔翠。鳧鴈鴛鴦。異類衆烏。
繽粉翔集。出和雅音。有如是等。種種祥瑞。
既入城已。與頻毘娑羅王。倶往竹園。爾時
諸天。滿虚空中。時王即便手執寶&MT04474;。盛以
香水。於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
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爲我納受。
作此言已即便捨水。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説偈呪願
    若人能布施 斷除於慳貪
    若人能忍辱 永離於瞋恚
    若人能造善 則遠於愚癡
    能具此三行 速至般涅槃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爾時婆羅門大臣。及餘人民。見王奉施如來
僧伽藍。皆悉踊躍。生隨喜心。爾時頻毘娑
羅王。施僧伽藍已。心大歡喜。頭面禮足。
退還所住。閻浮提中。諸王見佛。頻毘娑羅
王。最爲其首。諸僧伽藍。竹園僧伽藍。最爲
其始。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住竹園僧伽藍。
于時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利根。有
大智慧。於諸書論。無不通達。辯才論議。
莫能摧伏。一姓拘栗。名優波室沙。母名
舍利故。擧世喚爲舍利弗。二姓目揵連。名
目*揵羅夜那。各有一百弟子。普爲國人之
所宗仰。二人互共以爲親友。極相愛重。咸
誓言。若先得聞諸妙法者。要相開悟
無得恡惜
爾時阿捨婆耆比丘。著衣持鉢。入村乞食。
善攝諸根。威儀庠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
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捨婆耆。善攝
諸根。威儀庠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
捨婆耆。心大歡喜。踊躍遍身。停歩瞻視。不
能暫捨。即便問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
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
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説
何法。時阿捨婆耆。即便安庠。而答之言。我
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
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
道日淺。豈能宣説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
爲汝説。即説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縁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眞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捨婆耆説此偈已。即於諸
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道跡已。心大
踊躍。身諸情根。皆悉悦預。而自念言。一切衆
生。悉著於我。所以輪迴。在於生死。若除
我想。即於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
於闇。無我之想。亦復如是。悉能破於我見
闇障我從昔來。所可修學。皆爲邪見。唯今
所得。是正眞道。作此念已。禮阿捨婆耆
足。還歸所止。時阿捨婆耆。至前乞食。訖還
竹園。時舍利弗。還至住處。時目*揵羅夜那。
善根已熟。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威儀庠序。
顏容怡悦。異於常日即便問言。我今觀汝
諸根顏貌。與常有異。必當已得甘露妙法。
我昔與汝共結誓言。若聞妙法。要相啓悟。
汝有所得。願爲我説。時舍利弗。即便答言。
我今實已得甘露法。目*揵羅夜那聞已。歡
喜無量。歎言善哉。時爲我説。舍利弗言。我
今出行逢一比丘。執持衣鉢。入村乞食。諸
根寂靜。威儀庠序。我既見已。深生恭敬。既
到其所。而問之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
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
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説何法。
時阿捨婆耆。即便安庠。而見答言。我之大
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
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
日淺。豈能宣説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爲
汝説。即説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縁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即得眞實道
爾時目*揵羅夜那。聞舍利弗説此語已。即
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舍利弗。
與目*揵羅夜那。各於佛法。得甘露已。共
相謂言。我等已於佛法。各得利益今者宜
應共往佛所。求索出家。作此語已各喚弟
子。而語之言。我等今者已於佛法。得甘露
味。唯有此法。是出世道。我今欲往求佛出
家。汝等云何。諸弟子等。答其師言。我等今
者有所知見。皆大師力。師若出家。我悉隨
從。於是二人。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既
入門已。遙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比丘衆。前
後圍繞。心大歡喜。踊躍遍身。爾時世尊。見
舍利弗。及目*揵羅夜那。與諸弟子。相隨來
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今此二人。將諸弟
子。來至我所。欲求出家。一名舍利弗。
名目*揵羅夜那。當於我法中。爲上弟子。
舍利弗者。於智慧中。最爲第一。目*揵羅夜
那者。於神通中。復爲無上。至佛所已。頭面
禮足。而白佛言。我於佛法。已得道跡。樂
欲出家。願時聽許。爾時世尊。即便喚言。善來
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彼
二百弟子。既見其師成沙門已。倶白佛言。
我等亦欲隨師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
於是世尊。即復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
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爲舍利弗
及目*揵羅夜那。廣説四諦。二人即得阿羅
漢果。又復爲彼二百弟子。廣説四諦。即於
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亦成阿羅
漢果。爾時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皆
大阿羅漢。於摩竭提國。廣利衆生。諸比丘
中。多有人。名目乾羅夜那世尊故。名此
目*揵羅夜那。爲大目*揵羅夜那。爾時偸羅
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有三十二
相。聰明智慧。誦四毘陀經。一切書論。無不
通達。極大巨富。善能布施。其婦端正。擧國無
雙。二人自然無有欲想。乃至亦不同宿一
室。久於往昔。種善根故。不樂在家受五
欲樂。日夜思惟。厭離世間。精勤求訪出家
之法。如是推尋不能得。已即捨家事。入於
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
當隨佛出家。即便脱去金縷織成珍寶之
衣。價直百千兩金。而著壞色納衣。自剃鬚
髮。爾時諸天。於虚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
已。而語之言。善男子。甘蔗種族。白淨王子。
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
擧世號爲釋迦牟尼佛。今者與千二百五十
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
爾時迦葉。聞天語已。歡喜踊躍。身毛皆竪。
即便往趣竹園僧伽藍。爾時世尊。知其當
來。而自思惟。觀其善根。宜往度之。作
念已。即行逆之到子兜婆。而逢迦葉。時
彼迦葉。既見相好威儀特尊。即便合掌。而
作此言。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
衆生者。實是一切所歸依處即便五體投
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是我大
師。我是弟子。如是三説。佛即答言。如是迦
葉。我是汝師。汝是我弟子。佛又語言。迦葉當
知。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爲弟子
者。頭則破裂。以爲七分。又復告言。善哉迦
葉。快哉迦葉。當知五受陰身是大苦聚。于
時迦葉。聞此言已。即便見諦。乃至得於
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倶還竹園。
以此迦葉。有大威徳。智慧聰明。是故名之。
爲大迦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普光如來。出興世時。
善慧仙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縁路所遇五
百外道。所共論議。及隨喜者。今此會中優樓
頻螺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丘是。時賣花
女者。今耶輸陀羅是。善慧仙人。髮布地時。
傍有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
今此會中。舍利弗大目*揵羅夜那。并二百弟
子比丘是。虚空諸天。見善慧仙人。以髮布
地。悉皆隨喜。而讃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
中。始轉法輪。八萬天子。及頻毘婆羅王。所
將眷屬。八萬那由他人。及九十六萬那由他
天是。汝等當知。過去種因。經無量劫。終不
磨滅。我於往昔。精勤修習一切善業。及發
大願。心不退轉故。於今者而得成就一切
種智。汝等宜應勤修道行。無得懈怠。時諸
比丘。聞佛所説。歡喜頂戴。作禮而退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