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生經 (No. 0154_ 竺法護譯 ) in Vol. 03

[First] [Prev]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可制者。加以捶杖。爲演五戒十善。生天人
中。罪者示以地獄・餓鬼・畜生。勤苦之難。三
界之患。往來輪轉。無一可安。設不犯惡。五
戒十善。乃開化之。四等六度。神通之行。在
於十方諸佛共會。三毒消除。去諸陰蓋。其
子從母。長跪問曰。前聞其師所行法則。師
説深淺之行皆有意。故五戒十善因。爲天
人説。空無相願。六度無極。四等四恩。不在
生死。不住滅度。乃入正眞。勇果之徒。處
神通乘。周旋三界。度脱一切
  佛説比丘尼現變經第四十三
昔者舍衞之城。城名拘薩。國中有諸蕩逸婬
亂之衆。專爲凶惡。不隨徑路。一國患之。以
爲酷苦。伴黨相追。共爲惡逆。官家求取。馳
走叵得。於時國中諸比丘尼。倶共遊行。樹
下精專。思惟正道。不捨心懷。衆比丘尼。
智慧第一。名曰差摩。神足第一。名蓮華鮮。
各各有徳行威神巍巍。時天小熱。倶行欲
洗。詣流水側。凶衆遙見。即生惡心。婬意
隆崇。欲以犯之。候比丘尼。適脱衣被。入
水洗浴。尋前掣衣。持著遠處。欲牽犯之。
時比丘尼。見發逆意。意中愴然。愍之爲愚。
因脱兩眼。著其掌中。以示諸逆。卿所愛我。
*唯愛面色今我以盲何所可好。復示腸
胃身體五藏手脚各異。棄在一面。謂凶衆
言。好爲所在。逆凶見此忽然恐怖。知世無
常。三界如寄。其身化成。骨血不淨。無可貪
者。尋還衣被。稽首悔過。所作無状。反逆無
義。願捨其殃。長跪叉手。各受五戒。將至佛
所。稽首于地。自責其罪。盲冥無知。迷來日
久。作惡不罷。不覺世世當受禍危。今蒙
大聖垂恩救濟。乃感比丘尼威徳化眼。去
罪罪輕。稍近無爲。佛言善哉。惡趣已離。轉
當成就。如樹花枝果實以茂。行亦從斯。
諸人欣然。求作沙門。佛即聽之。正心爲本。
尋時出家。守護諸根。衆殃永除。五蓋不存。
三毒消滅。爲佛子孫。以斷生死。自然神通。
爾乃識別佛之大恩
  佛説孤獨經第四十四
昔有一人。幼少孤苦。獨一身居。種作廣田。
益有犁牛。得收五穀。乳酪醍醐。衆果菜茹。
不可限量。供給遠近諸食之者。往來毎與
窮困。名徳流布普通十方。時説衆喩解
悟其意。當得伴黨獨不可諧。衆人咸來。
皆共居止。在其人邊。居家遂多。更立城邑。
取婦生子。子大衆多。父轉年大。教告諸子
當可施行。護身口意。布恩施徳。子各違
錯。不從其教言。父今已老。何不寂然。妄有
所教。誰當受之。父得子惱。心自念言。吾本
一身所豐廣施遠近。下及不逮。今得諸子。
亂我身心。不從其教。不如無子。佛言。人
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奉於正行。
強有所觀。不解本無。自見有身。因生五陰
六衰之惑。反爲所迷。不至正眞。後解三界
一切皆空。五陰悉除。三毒自滅。乃至無上
正眞之道。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生經卷第四



生經卷第五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説梵志經第四十五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千二百五十比丘倶。爾時世尊。晨旦著衣持
鉢。入舍衞城分衞。次第求食。即時轉行到
梵志舍。時彼梵志。遙見世尊。威神巍巍。諸
根寂定。其心湛靜。降伏諸根。無復衰入。如
日之昇出于山崗。如月盛滿衆星獨明。如
帝釋宮處於忉利。如梵天王在諸梵中。如
高山上而大積雪現於四遠。如樹華茂。其心
憺泊。如水之清。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
種好遍布其體。威神光光不可稱限。覩之
如日。即從座起。與眷屬倶。前行奉迎。稽
首佛足。請坐別床。佛便就坐。時梵志梵志
婦。心懷踊躍。若干種食。香潔之饌。手自斟
酌。供養無極。飯食畢訖。擧鉢洗手。更取卑
&T019981;。聽佛説經。於時世尊。即爲梵志及妻子
僕從下使。講説經道。開解其心。分別其義。
諸佛之法。隨其本源而演分別。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應病與藥。尋而心解。
習盡道。於時梵志妻子僕從下使。即於
座上。逮四聖諦。取要言之。則得天眼。歸
佛法衆。奉受五戒。於是梵志。即從座起。
稽首佛足。白世尊曰。大聖弘恩得現利義。
今日所獲。度於衆患。皆是如來至眞等正
覺之所救濟。猶如大雲周於虚空。普雨
天下。多所潤澤。世尊如是。常以大哀無極
之慈。廣説大法。佛告諸比丘。汝等寧聞梵
志今所宣揚口所説乎。比丘對曰。唯然世
尊。已見已聞。佛言。今此梵志。與諸眷屬。皆
獲大利。如是具足。吾於異世。令此梵志得
獲廣普。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波羅奈城。有
一尊者。名曰所守。是梵志種也。黠慧聰明。
識解義理。卒對之辭。口言柔美。爲王所敬。
常可王心。其國多有葡萄酒漿飮食之具。
王及人民。飮食快樂。彼時梵志作異技術。
多所娯樂。令王欣愕。王大歡喜。多所賜
遺。恣其所欲。梵志白王。我當歸家。自問
其婦。欲何志求。王即可之。梵志便還。到家
問婦。我興異術。令王歡喜。許我所願。汝
何所求。以誠告我。爲卿致來。婦問梵志。
君何所願。其夫答曰。我願一縣。其婦答曰。
用縣邑求。我願得百種瓔珞莊飾。臂釧歩
瑤之屬。種種衣服。奴婢乳酪。醐醍飮食。
於時梵志。復問其子。汝何所求。其子答曰。
我之所願。不用歩行。得乘車馬與王太子
大臣倶遊。於時梵志。復問其女。欲何志願。
其女對曰。我所求者。欲得珠寶以自嚴身
上妙被服。千女中央而獨姝好。用餘異願
乎。於時梵志又問奴婢。欲何志求。奴言。
欲得車牛覆田耕具。婢曰欲得碓磨。
粟磑麺以安。四大人不得食。則不悦喜。
無以自安。於時梵志。還詣王所。具足爲王
本末説。此妻子奴婢。所可求也。復以偈重
歌曰
    大王願聽之 所願各各異
    我家心不同 婦索百瓔珞
    男求車馬乘 女願珠寳飾
    吾前畜奴婢 求田及磑磨
於時王以偈答曰
    隨汝之所欲 則與不違心
    應時使梵志 皆得歡喜悦
    其王皆以賜 各各如志願
    如意得具足 歡喜無一恨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國王者則吾身是。爾時
梵志則今梵志身是。其妻者今梵志妻是。子
則子。女則女。奴則奴。婢則婢是。佛説如是。
莫不歡喜
  佛説君臣經第四十六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中。與大
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倶。爾時諸比丘。心自
興念。承佛威神。諸天感之。得未曾有。
於是世尊。常以慈愍。調達而反害意向於
如來。佛以大哀弘意待之。或復比丘。而
説此言。往者世尊。豈不察知調達凶惡心
懷諂害。而令捨家除其頭髮。或有比丘。
各各議言。佛已預知調達凶惡心懷危諂。
或有議言。誰令調達除頭鬚髮。而作沙
門。佛遙聞之諸比丘衆共議此事。便到其
所。告諸比丘。調達凶惡。不可稱量。擧要
言之。言不可竟。佛言。如是如是。其比丘。
調達者常以害心向於如來。未曾和悦。吾
以慈心而降伏之。昔者過去久遠世時已
來難量。從爾以來。佛久知之。調達凶惡。
心懷危諂。吾以慈心而降伏之。續知如此。
故爲沙門。欲令建立攝取善徳。以是爲
本。由因出家縁得救護欲計。調達不但
今世求吾之便。而懷害心。吾常至眞慈心
弘普。而降伏之。乃往過去久遠世時。不可
勝計。波羅奈城有國王。號曰大猶。以法治
國。不抂萬民。王有大臣。名密善財。智慧
聰明。無所不通。名徳超異。與世不同。其
性吉祥。殊妙和雅。安隱無患。常懷慈心。多
所愍哀。志懷柔潤。其王無愍。釋子哀心。志
不懷慈。常伺人過。欲得其便。心懷凶惡。
無一善快。於時彼王。與密善財大臣倶。
大猶王告大臣。人何所食。説何所言。多所
獲安。不致危害。而得長益。應時以偈。而
歌頌曰
    食言少獲多 不忍得長大
    忍辱致損過 密善財云何
密善財大臣。以偈報王曰
    大王是瞋種 恚恨心所爲
    無害無瞋怒 則正本所行
王復以偈問曰
    以何得安寐 何行無憂患
    以何至一法 密行致善財
    賢聖何所歎 至滅能不憂
    誰能保此事 除愁令無患
大臣以偈答曰
    棄瞋得安寐 除恚無憂患
    怒者毒之本 大王當知此
    聖賢知所歎 縁此無憂患
    以此義答王 嗟歎忍辱行
    毀呰于瞋恨 以此義答之
    分別令降伏 不雅得其便
    凶惡不能加 立之平等徳
佛告諸比丘衆。欲知爾時國王大猶則調
達是。大臣密善財者則我身是。以得佛道。具
演本末。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佛説拘薩羅國烏王經第四十七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倶。爾時世尊。明旦
著衣持鉢。入城分衞。國王波斯匿。有四大
臣。拜爲四將。合四部兵。欲伐他方小國。
於時四臣。遙見世尊與衆僧倶。即詣佛
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世尊問之。諸仁者
等。欲何所湊。諸臣對曰。王波斯匿。遣臣等
行。擧四部兵。欲詣他國攻伐小國。唯然
世尊。我等之身。爲此國王。多所興立。及餘
衆勞。常畏危命。今當遠行。行當戰鬪。有
所攻伐。如是發行。世尊讃曰。善哉善哉。
諸賢難及。所作難及。是爲報恩。而有反
復。設行少有。所作不失。汝等之身。受王
俸祿。所作當然。此事佳善。爲愼儀像。則成
士。報大神恩。則有反*復。諸賢聽之。不
但今世。爲此國王。有所興立。成就功効。所
作難及。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沙竭之國。大
有諸烏衆。而來集會。止頓其國。彼有烏王。
名曰苷蔗。主八萬烏。在中獨尊。烏王有
婦。名曰舊梨尼。於時懷躯。有阻惡食。心
念如是。欲得鹿王肉食。至誠白王。欲得
此食。於今我身小發此念。欲得善柔鹿王
肉食乃活。不爾者死。沙竭國王。欲得善柔
鹿王肉而食噉之。獵者亦募而行求之。
之將來。於時烏王。聞其音聲。合會烏衆。
汝等當行。沙竭國王。有大善鹿王形貌。名
須具夜。欲得其肉。彼時四烏應募。吾等堪
任取善柔肉。用國王故。不惜身命。當辦
此事。無令餘鳥逐我後行。於時四烏。數
數往至大衆會所。各自議言。以何方便。而
得取之。彼時其人國王使者。往告太子。
説烏數來。則遣守護所逝至處。不得如願。
然後復遣大烏之衆。求須具之肉。今現在
此。便遊隨彼。即時取肉。擧之而去。時國王
子。見大烏衆。恐懼馳走。還白國王。具説本
末。國王問之。烏所從來。乃至於此。太子白
曰。我見四烏。色像若斯。數數來至於彼鹿
苑。吾亦數往。然後四烏來到。時沙竭王。即
勅外人令捕。鳥師致鷹將來。四烏見之。畏
在危命。故往取來。即時受教輙遣。鳥師應
往。以若干變。觀其所趣。造立方便。張羅
捕烏。輙以獲之。生上國王。於時沙竭國
王。問其四烏。而呵罵之。汝等何故數來至
此。犯吾境界。四烏答曰。唯然大王。非我
所樂。不願至此。又有王。名曰安住。與八
萬烏倶。以爲眷屬。爲之尊師。其婦舊梨
尼。懷妊受胎。發此阻極而以惡食。欲得食
噉須具善柔鹿肉。彼王遣來。受其君教。不
惜身命。自投沈沒。而奉謹教。非吾所
願。時國王聞得未曾有。愕然怪之。彼自食
心。莫作此食。自受王教。作此方計。不惜
身命。爲其君王。投棄躯命。今之所爲。誠
非所及。於世希有。欲求俗人。有此反覆。
受君父教。尚不可得。況鳥獸乎。奉宣其命。
難及難及。實未曾有。於是諸烏。爲王説偈

    唯願大國王 我止沙竭國
    我等王安住 與八萬衆倶
    婦名舊梨尼 欲思善柔肉
    是大王鹿苑 具足爲王食◎
    我等國王使 奉命來至此
    受君之*教命 不敢自至此
於是國王。心自念言。此事難得。爲未曾
有。於時國王告諸烏曰。赦汝罪過。在汝所
湊。常得解脱。勿有拘制。佛告諸臣。欲
知爾時四烏身不。今汝等四臣則是。安住
國王今波斯匿王是也。今者國王諸兵臣
吏。卿等所將八萬烏是。爾時得脱。不見危
害。今亦如是。佛説如是。四臣兵吏。及比丘
僧。莫不歡喜
  佛説蜜具經第四十八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國給孤獨園。與大
比丘倶。爾時梵志。迷惑異道術。不信佛
法。欲亂佛教。行於城中。遙見佛來。惡不
欲覩。竊入他舍。得無世尊瞿曇見我。於
時大聖愍傷憐之。尋到其所住於目前。欲
得避去永不能得。又欲馳走不能自致。
來詣佛所。彼時世尊。爲説經法。尋時歡喜。
善心生焉。輙歸命佛及法衆僧。奉受戒禁。
遶佛三匝。稽首而退。還歸其家。即取應器。
盛滿中蜜。兩手擎之。來詣佛所。而欲奉
上。佛告諸比丘。取是鉢蜜。而布與衆僧。時
一鉢蜜。佛及衆僧。皆得滿足。鉢滿如故。即
復授佛。佛告梵志。汝取是蜜。投著大水無
量之流。梵志又問何故。佛言。具足水中蟲蠡
黿鼉魚鼈。悉蒙其味。梵志受教。即投水
中。還至佛所。或驚或疑。踊躍悲喜。於時世
尊。尋以欣笑。五色光從口出。上至梵天。普
照五道。靡不周遍。還遶身三匝。授菩薩
決光從頂入。授縁覺決光從口入。授聲聞
決光從臂肘入。説上天福光從&T038659;入。説
受人身光從膝入。説地獄餓鬼畜生光從
足入。於時阿難從座起。整衣服。右膝著
地。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佛不妄笑。笑會有
意。佛告阿難。汝見梵志。以蜜奉佛。布比
丘僧。餘蜜投水。對曰唯然。今此梵志。然後
來世歴二十劫。不墮惡趣。過二十劫。當
得縁覺。名曰蜜具。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
吾等悉見於此梵志。以一鉢蜜。多所饒
益。而得縁覺。佛告比丘。於是梵志非但今
世。以一鉢蜜。多所饒益。前世宿命。亦復如
是。乃往過世不可稱計。有一婆羅門。往入
閑居寂寞之處。見有神仙。多所博愛。或有
人説。今此仙人。往古難及。當往啓受。有
人報言。用爲見此養身滿腹之種。爾時有
一仙人。得五神通。見心所念。即於樹下
閑居之處。踊在空中。住其人前。其人見
之。歡喜踊躍。善心生矣。即還其家。盛滿
鉢蜜。而奉授之。時仙人受。飛在虚空。縁是
施徳。後作國王。名曰蜜具。以政法治國。
治國積年。壽終之後。得生天上。佛告比
丘。欲知爾時五通仙人則我身是。爾時梵志
今梵志是。爾時施蜜受天人福。縁是今世
亦復施佛。後致縁覺。於是賢者阿難。以偈
讃佛
    世尊多哀憐 自然至誠度
    爲諸天人世 懷衆獄繋
    故爲諸天世間尊 於法自在雨法教
    以歡悦心多所勸 出家上天無數千
    勝今無利皆得利 其有悦心歸命佛
    恭肅慇懃造少薩 臨命壽終見趣安
爾時世尊讃賢者阿難曰。善哉善哉。審如
所云。復次阿難。造若干行。乃成所立。
佛救一切。如母念子。佛説如是。莫不歡

  佛説雜讃經第四十九丹本此經
爲第五十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倶。爾時有一比丘尼子。捨家爲道。
詣家家。與諸白衣。雜錯麤獷。行不純
一。母數訶之。勿得爾也。行有節限。若有
法會。講經説義。乃可行耳。無得效進
爲俗間事。父亦呵之。亦不肯受父母之法
教。在於人間。家居造亂。但與惡人不成就
子共相追隨。遇諸兇人共撾捶之。加得手
拳。今欲投水中。久乃置耳。叫呼得脱捨
去。諸比丘聞而往救之。得還歸家。諸比丘
衆。而往白佛。説其本末。佛告比丘。此人
不但今世不隨家居教。迷惑其行。乃往過
去久遠世時。有諸烏巣。賓近家居。人數喜
探。欲捕取之。烏妻謂烏。無得近人家作
巣。莫信於人。得無取卿加之苦毒。其烏
聞之。雖欲捨去。心懷戀戀。不能避去。衆
人數數。共觸嬈之。故不捨去。衆人捕得。盡
搣其毛羽。荊棘繋頸。天時霖雨。泥溺叵
行。又不能飛。徐徐自曳。歸到其巣。妻時
以偈。歌頌問曰
    誰皆*搣毛羽 今天復陰雨
    被荊棘爲鎧 而立戸何謂
烏以偈答婦曰
    我身吉祥有所縁 於今天時大霖雨
    汝促開戸無惱我 且持食來活我命
其婦以偈答曰
    我如所念如所造 卿所讒哳多所貪
    今遭凶危如得華 後方當更獲其實
    我之所頌亦可受 具足成酪致醍醐
    値此勤苦衆惱已 當詣屏猥處閑居
去彼不遠。有一神仙梵志道人。遙聞其聲。
而歌頌曰
    不覩惡罪果 縁是遭苦患
    以故莫作罪 將無受大惱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烏妻不乎。今此比
丘尼是也。其烏夫出家子爲沙門被打*搣
者是也。爾時仙人則吾是也。昔日相遇。今
世相値。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佛説驢駝經第五十*丹本此經爲
第四十九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衆倶。爾時有一比丘。新學遠來客
至此國。諸比丘欲求猗籌。諸比丘聞不
與猗籌。今觀於子。行不具足擧動不祥。
將無於此造損耗業。爾時新學不得猗
籌。復詣餘處。求索猗籌。彼諸比丘。不問本
末。速授猗籌。前比丘聞。即往問言。卿何以
故。不問本末。便與猗籌。比丘答曰。吾授猗
籌。有固不妄。當奉事我。供養以時。有新
比丘。安詳雅歩。擧動不暴。入出進退。不失
儀法。類如佳人。不似凶惡。主比丘獨在
不出。新學比丘。復取衣鉢。取主比丘。撾捶
榜笞。就地縛束。猶繋其口。將無所喚。人
聞其聲。即於其夜。馳迸行走。天欲向曉。諸
比丘衆。適聞其聲。皆來趣之。解其繋縛。則
問其意。時彼比丘。本末爲説。語比丘當
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還得衣鉢。諸比丘
答曰。吾等語卿。莫得妄信。勿與猗籌。
將無見抂。自在放恣。不用吾語。所可作
者。今可自省。時諸比丘。具啓世尊。佛言。
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爲是凶人。
所見侵抂。不知本末。而妄信也。所在
相遇。輙爲所侵。乃往過去。有梵志。名草
駝。載瓦器。有持門戸。行於道路。遙見
一奴。住於道傍。遙覩梵志。稍來近之。心欲
劫奪。與之相見。梵志信之。此人見我。來奉
事我。有所施與。來親附我。彼時梵志。以偈
頌曰
    汝處於四衢 顏貌有反覆
    人未知本末 不選擇觀察
    其道人覩此 淨修行最法
    無有衆凶惡 當施供事我
爾時餘梵志。道共侶行。皆共謂言。莫信此
人。將無欺卿撾奪財物。以偈頌曰
    梵志無得趣見人 於四衢路莫妄信
    搖動其目面無理 定將撾卿奪卿物
彼時梵志。不信伴語。反信賊奴。未有所
益。佐助供養。於時彼奴。向於夜半。人見
斷絶。即奔走前。撾捶梵志。破傷脚膝。眼眩
躃地。奪其財物。草驢*駝梵志。亡失所有。
又復破其膝。躃地啼泣。猶如小兒。稱怨
呼嗟。時有一天。名淨修梵行。以偈頌曰
    其求財於利 而行於愍哀
    &T014461;悷而自用 不從尊師教
    皆當得是患 如彼梵志苦
    從愚不愼路 獲罪如梵志
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草驢*駝者。今此比
丘授新學比丘猗籌者是。髠鉗惡奴。新比
丘心懷惡依猗籌縁是劫盜者是也。彼時諸
異梵志。今諸比丘難彼比丘者是也。爾時淨
修梵行天者今吾身是。爾時相遇。今亦相
値。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佛説孔雀經第五十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倶。諸比丘悉共集
會。皆共嗟歎。心念世尊。得未曾有。一人興
世。號曰如來至眞等正覺。毀壞一切諸外
異學。忽然幽冥。無復光曜。未有佛時。致妙
供養。衣被飮食。床臥之具。莫不恭事。自歸
之者。佛現世間。是等之類。言誨不行。佛
以道耳。遙聽比丘所共講議。即到其所。問
諸比丘。向者何論。諸比丘具足自啓説。我等
集會。平等正覺。適興于世。諸外異學。便沒
不現。忽然幽冥。無復光曜。佛告諸比丘。吾
未興世。外學熾盛。如無日月。燭火爲明。日
月適出。燭火無明。今佛興世。異學皆沒。
無復威曜。獨佛慧明。無所不炤。不但今世
有殊異行也。前世亦然。未曾有法。乃往過
去久遠世時。有一大國。在于北方邊地之
土。號曰智幻。智幻土人。齎持烏來。至
遮梨國。其土國界。無有此烏。亦無異類
奇妙之禽。時彼國人。見持烏來。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供養奉事。飮食果蓏。日日月月。
而消息之。遠方之烏。而覺見之皆來集會。
不可稱數。一國普共供養奉事。尊敬無量。
於彼異時。有一賈人。復從他國齎三孔雀
來。時衆人見微妙殊好。羽翼殊特。行歩
和雅。所未曾有。衆人共覩。聽其音聲。心
懷踊躍。又加於前千億萬倍。皆棄於烏。
不復供事。烏無威曜。忽然無色如日之出。
燭火不現。永無復心在諸烏許。普悉愛敬
於彼孔雀。視之無厭。前所敬養諸烏之
具。皆以供養孔雀之形。尊敬自歸。諸烏皆
沒。不知處所。於時有天。即歎頌曰
    未見日光時 燭火獨爲明
    諸烏本見事 水飮及*果蓏
    由音聲具足 日出止樹間
    諸烏所見供 於今悉永無
    當觀此殊勝 無尊卑見事
    尊上適興現 卑賤無敬事
於是賢者阿難。縁世尊教。心懷踊躍。以頌
讃曰
    如佛不興出 導師不現世
    外沙門梵志 皆普得供
    今佛具足音 明白講説法
    諸外異學類 永失諸供養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孔雀者我身是也。烏
者諸外異學也。天者阿難也。於時在世。雖
講經法。未除三毒。生老病死。不能究
竟。除塵勞垢。淨修梵行。於今如來興于世
間。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
天人師無上士道法御號佛世尊。於今説法。
具足究竟。淨修梵行。離諸塵垢。除婬怒癡。
生老病死。獨歩三界而無所畏。降伏諸邪
衆外異學。莫不歸伏。一切蒙度。佛説是
時。莫不歡喜
  佛説仙人撥劫經第五十二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
丘千二百五十人倶。爾時錦盡手長者。至舍
利弗所。諷誦經法。還歸其家。厭所居處。
下其鬚髮而爲沙門。未得羅漢。一切所造。
皆已備足。時諸比丘。往見世尊。今我等察錦
盡手。稽首面見。聞説法律。尋時出家。而
爲沙門。博聞多智。講若干法。言談雅麗。
序無獷。興起禪思。故復還家。世尊如是。
隨其所應未得羅漢。無根無著法。以未成
就覩見生死周旋迴轉。不得解脱。如佛所
教。如來至眞等正覺。所獲安隱。佛告諸比
丘。何足爲怪。吾成無上正眞道。爲最正覺。
錦盡手爲舍利弗。雖見教化度於四患。吾
於異世。以凡夫身。廣説經法。度諸懃苦。乃
爲殊特。往昔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仙人。名
曰撥劫。得五神通。時爲國王。所見奉事。
愛敬無量。神足飛行。往返王宮。彼時國王。
供養仙人。一切施安。坐在王邊。日日如是。
王奉仙人。布髮而行。手自斟酌。百種飮食。
積有年歳。供養無限。於時彼王。有小縁務。
王有一女。端正殊好。於世希有。王甚敬重。
重之無量。女未出門。王告女曰。汝見吾不。
供養仙人。奉事慇懃。不敢失意。女則白曰。
唯然*已見。王告之曰。今吾有事。當遠遊
行。汝供養之。亦當如我事莫失意。時彼
仙人。從空中飛下。至王宮内。王女見來。
以手&T016254;之。坐著座上。適以手擎。觸體柔
軟。即起欲意。適起欲心。愛欲興盛。尋失神
足。故不能飛行。思惟經行。欲復神足。故
不能獲。時彼仙人。見國王女。貪欲意起。
不能從志。歩行出宮。如是所爲。其音暢
溢。莫不聞知。時無央數人。皆來集會。王行
事畢。還入其宮。聞其仙人。失于無欲。墮
恩愛中。失其神足。不能飛行。王時夜至
其宮。獨竊自行。往見仙人。稽首足下。以偈
頌曰
    吾聞大梵志 卒暴皆貪欲
    爲從何所教 何因習色欲
時撥劫仙人。以偈答王曰
    吾實爾大王 如聖之所聞
    已墮於邪徑 以王遠吾
王以偈問曰
    不審慧所在 及善惡所念
    假使發慾心 不能伏本淨
時撥劫仙人。復以偈答王曰
    愛慾失義利 婬心欝然熾
    今日聞王語 便當捨愛慾
於時國王。教告仙人。仙人羞慚。剋心自責。
宿夜精懃。不久即獲。還復神通。佛告諸比
丘。爾時仙人撥劫今舍利弗是。國王者吾身
是。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佛説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第五十三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倶。有一清信士。有
子聰明。智慧辯才。在在所興。無所不博。能
自竪立。而無懈怠。明了殊絶。又曉家業買
賣之利。多獲財寶。供養父母。佛威神護。諸
天宿衞。無央數人。所共愛敬。不可父意。不
愛念之。常憎惡見。驅使出舍。數加捶杖。不
能復堪。馳至他國。在於異土賈作。治生方
便。計校興造。時節不失。不廢所業。多積
財寳。清信士。聞多積財寶。遙遣人呼使來
歸。子不肯還。清信士。復遣人行。設使不來。
遣財物來。慇懃諫曉。都不肯遣。其子報曰。
父困苦我。不可復計。至使令我不能
發心所遣遺也。復難自往。時清信士。對
比丘衆。自訟説意。其子有病。不順父母。諸
比丘具以啓佛。世尊告曰。此清信士。不但
今世與子不和。前世亦然。福徳殊異。有所
造行。無所違失。不可其心。比丘且觀於
此。其子智慧殊特。徳不可量。不可其心。
不欲聞其聲。復欲思得。佛告諸比丘。乃往
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人。名曰阿夷扇持。爲
獼猴師。教於獼猴。擧動法則。*技術戲笑。
多所悦豫。於衆人民。以此*技術。無央數
人。悉共愛敬。遠近皆來。觀其*技術。蒙是
之恩。多獲財利。其阿夷扇持。前後獼猴。大
得衆物。撾捶搏&T050460;。其人異日。將彼獼猴。入
於城中。縛著於柱。撾捶毒痛。毀辱折伏。於
時獼猴。竊得默出。馳走入山。閑居獨處。近
附仙人。依之止頓。採取*果蓏。供養仙人。
復自食之。阿夷扇持。聞之走在其處空閑
山中。而遣人使呼之來還。獼猴不肯。遙報
之曰。吾今續念。前困毒我。衆患難量。前時
我父。横無過罪。而見加毒。毀辱叵言。今故
馳走。來入山中。阿夷扇持。便自往謂獼猴
言。來歸還家。默聲不肯。仙人報曰。亦可原
置。答仙人曰。吾置之耳。仙人報曰。敢可強
致。小勸喩之。然後將行。假使強欲致之。
儻不能也。其人答曰。假使方便欲致之去。
不肯往者。吾當作計。即時以偈而歌頌曰
    卿賢柔善子 譬如鹿就蔭
    便從樹枝下 得無飢渇死
爾時獼猴以偈答曰
    不仁和生我 我自知志性
    從何所覩聞 獼猴爲柔賢
    我到諸方面 未有中間念
    假使有邪長 終不能制意
    吾今續念之 君阿夷扇持
    將我入城中 縛柱加毒痛
    於今不忘之 撾捶我苦毒
    我已得自在 不能就君困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阿夷扇持子今清信
士子是也。清信士者則今父也。其仙人
者我身是也。如是具足當分別説。佛説如
是。莫不歡喜
  佛説夫婦經第五十四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倶。有清信士。其婦端
正。面貌殊好。威光巍巍。威徳無倫。聰明智
慧。言語辯才。多所悦豫。衆人所敬。於時夫
聟不敬重之。憎惡不歡。不欲見之。反更
敬愛不急老嫗僕使爲妾。而敬重之。其婦
見聟心異不和。志在下使。便謂其夫。假使
卿心不相喜者。儻當見聽出家爲道。作
比丘尼。數數如是。聟便聽之。即便出家爲
道作比丘尼。晝夜精進行道。未久證得
羅漢。然於後時。其清信士所敬女人。歸非
常沒。時清信士。便行求索。得前時所妻爲
比丘尼。呼之歸家。比丘尼不肯隨之。吾已
出家。則爲他人。更生異世。罪福不同。時比
丘尼聞。往白世尊。説其本末。佛告諸比丘。
是清信士。前世毀辱此有徳之人。不但今
世。又此女人。生生有徳。有殊特之志。此人
常壞亂之。今比丘尼。已入大路。復欲毀
之。不得從願。佛告比丘。乃古無數世時。
有一梵志。婦名蓮華。端正殊好。面顏殊
妙。色像第一。於世希有。名徳難及。其梵志
一婢使。而親近之。順敬於婢。不肯
恭敬蓮華之婦。不喜見之。反用婢語。
將婦出舍。至于山間。上優曇鉢樹。擇諸
熟果而取食之。棄諸生果而用與婦。其婦
問曰。君何故獨噉熟果。生者棄下。而持相
與。其夫答曰。欲得熟者。何不上樹而自取
之。其婦答曰。卿不與我。我不能得。當
夫命。婦即上樹。夫見婦上樹。尋時
下樹。以諸荊棘。遮樹四面。欲使不下。置
在樹上。捨之而去。欲令便死。於時國王。
與諸大臣。共行遊獵。過彼樹下。見其女人。
端正殊好。顏貌殊異。世所希有。即問女人。
爲何人。爲所從來。其婦本末爲彼國
王。説所變故。王見女人。女相具足。無有
衆瑕。心自念言。其彼梵志。愚騃無智。非是
丈夫。而不敬憙于此女人除棘載去。
其宮内。立爲王后。其后智慧辯才難及。互
用摴蒱及以六博書疏通利。遠近女人。來共
博戲。王后輙勝。無能當者。於時梵志。遙聞
彼王有后。端正工於博戲。其有來者。王后
得勝。無不歸伏。莫能勝者。心自念言。且是
我前婦。非是異人。其我前婦。博戲第一。又
彼梵志亦工博戲。欲詣王現其技術。時王
后。聞一梵志形像如此。及其顏貌長短好
醜。即心念言。是我前夫。於時梵志。詣王宮
門。王即見之。遙試博戲。侍人名齒。於時
梵志。以偈頌曰
    髮好長八尺 其眉若如畫
    柔軟上第一 當念熟*果蓏
於是王后以偈答曰
    往時婢自在 其志好其所
    敬重爲第一 劫取爲第一
時梵志復以偈答王后曰
    詣閑居龍處 龍象常所遊
    於彼相娯樂 當念熟*果蓏
王后以偈答梵志曰
    獨自噉熟果 生者棄與我
    是吾宿因縁 梵志所劫取
於時梵志。心中懷恨。即自剋責。悔無所及。
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今清信士是。其婦者
今婦是。彼國王者吾身是。爾時起亂。今亦
如是。佛説如是。莫不歡喜
  佛説譬喩經第五十五
過去無數劫時。有獨母。賣麻油膏爲業。
時有比丘。日日於是母許。取麻油膏。爲佛
然燈。積有年數。佛後授比丘決。汝後當作
佛。諸天國王人民。悉往賀比丘。比丘言。我
受恩。獨母聞比丘授決。便到佛所白言。此
比丘。然麻油膏者。我所有。願佛復授我決。
佛言。此比丘作佛時。汝當從其受決。佛告
舍利弗。是時比丘者。提惒竭佛是。時獨母我
身是也。昔維耶離國。有一長者。聞佛來化。
即詣佛所。稽首禮足。白佛言。意欲請佛一
時三月。佛默可之。即攝衣持鉢。就長者家。
餘人請者。不能復得。皆興恚意。圖害長
者。便剋日擧兵。圍舍數重。長者怖懅。至
心於佛。無復他想。佛爲説法。若干要語。長
者及眷屬。皆逮不起法忍。佛從座起。出解
外人。説恚害之苦報。嘆和慈之福。若干要
言。衆人意解。八萬四千。發無上正眞道意。
諸比丘白佛。今此大會。見佛意解。爲是遭
時也。爲宿有因縁乎。佛言。今此衆會。一時
度者。皆宿與佛有因縁故。比丘白言。願佛
本末説之。聞者増益功徳。佛言。昔有一國。
居近大海。時王名薩和達。以慈治國。視民
如子。國有大災。三年不雨。人民飢餓。王召
梵志道士。問當雨不。占者答曰。滿十年乃
有雨耳。王聞是語。恐人民死盡。愁憂不樂。
當作何計以濟國人乎。復念曰。唯當身
施以救衆生耳。便齋戒清淨。又手向十方
曰。以我前後所作善行。若有福報者。願生
海中。作大身魚。以肉供養衆。便閉口不
食。七日命終。得生爲魚。身長四千里。具識
宿命。便墮海岸上。正像黒山。人民見山
怪那得有是山。皆往視之。乃知大魚。擧
國皆往。乃解取食。得免飢困。國遂還復。豐
熟如故告諸比丘。爾時魚者我身是也。爾
時食我肉者。今維耶離國人是。如來往者。
以肉活衆生。一世中耳。今以道慧救護識
神。還復本無。長離三界。衆苦永滅矣。菩薩
勤苦具足三施。何謂三施。外施内施大施。
是爲三施。衣食珍寶。國土妻子。是爲外施。
支體骨肉。頭目髓腦。是爲内施。四等六度。
四諦非常。十二部經。爲衆生説。是爲大施。
求道之法。三施具足。乃疾得佛。佛説是時。
無數衆生。皆發無上正眞道意。首達耆年
尊。教化五千人。惟先年少。其智深遠。行
諸國土。教化六萬人。展轉與首達共會。首
達弟子。見惟先智慧勇猛。悉欲往崇之。首
達謂諸學者。惟先年幼。其慧薄少。惟先竊
聞其言。菩薩法者。當相供養。行諸國土。視
若見佛。今我無護。而起同法之意。惟先其
夜默然而去其國土。所以者何。欲令學者
供養首達。首達者用誹謗惟先故。墮摩
呵泥梨六十劫。既出得爲人。無舌六十
劫。所以者何。不制心口意故。而失菩薩法。
罪盡已後。逮前功徳。自致得佛。號字釋迦
文。佛告諸學者。其首達者則吾身是。惟先
者今現阿彌陀佛是。其坐中一切皆悉言。其
失小耳。得罪甚大。佛告諸會者。身口意
不可不護。其有信者。奉行而得道。所作過
惡。能自覺改悔首。其過可得微輕。昔無數
劫時。有一人。大興布施。供養外道梵志無
數千人。數年之中。諸梵志法。知經多者。
得爲上座。中有梵志年耆多智。會中第一。
時儒童菩薩。亦在山中學諸經術。無所不
博。時來就會坐其下頭。次問所知。展轉不
如。乃至上座。問長老梵志所知。亦不如
儒童。十二年向已欲滿。知經多者。當以
九種物以用施之。九種物者。金馬銀鞍勒。
及端正女。金澡罐。及金澡盤。金銀床席。皆
絶妙好。如是之比。有九種物。長老梵志。便
自思惟。吾十二年中。無係我者。而此年少。
欻乃勝吾。人可羞恥。物不足言。失名不
易。便語儒童。所施九物。盡當相與。卿小
下我。使吾在上。儒童答曰。吾自以理。不
強在上。若我知劣。我自在下。無所恨也。
梵志懊惱。避*座與之。七寶挍飾。極爲精
妙。長老梵志。因問儒童。卿之學問。何所求
索。答言。吾求阿惟三佛度脱萬姓。長老梵
志。心毒恚生。内誓願言。吾當世世壞子之
心令不得成。若故作佛亦亂之。不宜復
念言。善惡殊途。恐不相値。唯當大修徳
爾乃相遇耳。便行六度無極。兼修諸善。恒
無廢捨之意。於是別去。施主九物與諸梵
志。使各分之已。各減一銀錢追與儒童。
不受九物。使吾之等普分得之。儒童受已。
各自別去。菩薩道成。調達恒與菩薩相隨。
倶生倶死。共爲兄弟。恒壞菩薩。爾時長老
梵志調達是也。儒童者釋迦文佛是。以本
誓故。恒不相離。是其本末也
師言。學當有善知識。昔有驢一頭。其主恒
令與馬相隨。飮食行來。常與馬倶。馬行百
里。亦行百里。馬行千里。亦行千里。衣毛嗚
呼。與馬相似。後時與驢相隨。飮食行來。
與驢共侶。驢行百里。亦行百里。驢行千里。
亦行千里。毛衣頭躯。悉爲似驢。嗚呼唉痾。
純爲是驢。遂至老死。不復作馬。學者亦
如是。隨善知識。則日精進。精進者。得道
駛。隨惡知識。則日懈怠。懈怠者。是爲長
沒也
昔者外國婆羅門。事天作寺舍。好作天像。
以金作頭。時有盜賊。登天像挽取其頭。
都不動。便稱南無佛。便得頭去。明日婆羅
門失天頭。天頭若去。衆人聚會。天神失頭。
是爲無有神。神著一婆羅門。賊人取我頭
不能得。便稱南無佛。諸天皆驚動。是故得
我頭。諸婆羅門言。天不如佛。皆去事佛。不
復事天。賊人稱南無佛。得天頭去。何況
賢者稱南無佛。十方尊神不敢當。但精進
勿得懈怠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
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
生舍衞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衞。便
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
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眞道也。昔有國王。
於城外。大作伎樂。國中人民。皆共觀之。城
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歩。家室共扶。
將令強行出城。便止樹下。不能自致。語
家中言。汝行觀來。還乃將我歸。時天帝釋
作一道人過其邊。便呼病人。汝隨我去。
我能令汝病愈。人聞大喜。便起隨去。釋遂
將上天。至天帝宮。見金珍寶。非世所有。
意中生念。欲從求乞。有人語言。可從求
瓶。病人便前詣釋言。我欲去。願乞此瓶。
釋便與之。語之言。此中有物。在汝所願。
病人即持歸。室家相對共探之。輙得心中
所欲金銀珍寶。恣意皆因。大會宗親。諸家
内外共相娯樂。醉飽已後。因取瓶跳之。我
受汝恩。令我富饒。跳踉不止。便墮地破
之。所求不能復得。佛之經戒。譬如寶瓶。初
聞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慢。忘經失戒。譬
如瓶破無所復得也。法家婦女。著金銀珠
環。有四事上生天上。一者著金銀珠環。若
有明經者。聞經歡喜。脱持布施。是一福得
生天上。二者若見遠方沙門興起塔寺歡
喜。脱金銀布施勸助。是二福得生天上。
三者若貧窮困厄人。聞佛説布施第一行。便
解布施。三福得生天*上。四者得疾病臨
命終時。脱持布施。救助我命。目自見施。是
人命盡。歡喜不懼。得上生天。是以法家婦
女。有四事行。著金銀寶環。得生於天

生經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