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遮那業安立章 (No. 2416_ 仁空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難入佛法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由是邪
見也高野大師。其内外道者佛法中不知
内證者云云此等所判分明者歟 義云。外
道稱不可通顯教大乘歟。淺深法相對&MT06279;&MT06279;
屬外道事一往義也。二衆ヲハ涅槃經外道常
等四見二乘無常等四見共屬迷倒稱八倒。
諸經論中二乘多名外道惡人事有之。今釋
又凡夫二乘兩種外道云。何抂文大乘教法
屬見網可云乎。如此約束不可輒執事尤
可有斟酌歟 釋云。當知是心從縁起故
即是不生。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無相常相相
常無相。甚深微妙難可了知。諸佛祕密之印
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
識無生滅心亦復不識生滅心。故云。諸佛
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
疏十九云。今此諸佛之祕一切外道所
不能知。然外道有二種。一者世間種種外
道。二謂佛法内有諸外道也。以難入佛法
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也。心行
理外之道故亦名外道也。弘法雜問答云。
於此外道出内外兩種外道。其内外道者佛
法中不知内證者演密云。外道者謂凡
夫及與二乘。此二種外道皆未識實相心
故菩提心論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
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鋭無惑者宜
修佛乘 菩提心義引攝論云。成立此
有三種。一立二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
  授決集引大論云。欲辨二乘義故。佛乘
及聲聞乘
問。眞言教意有境智互照義可云乎答。
可有此義也 兩方。若云有互照義者。境
是實相理智則能覺悟也。若爾者理唯寂然
無相法體全不可有照了分別義。何可備
能照徳乎 若依之爾者。披今解釋。爾時
行人爲此寂光所照無量智見自然開發
寂光理有能照義見
答。自元云云可有境智互照義云事所任
圓密大綱也。凡此宗意境智一體事理圓融
故。智雖照境境外無智。故云。心自證心心
自知心。境雖發智智即是境。故釋境智倶
妙無二無別。彼天台意既許心心相照義。此
祕密深談豈不存此義乎。但至一邊難勢
者。此顯教權門境智各別意也。權實談異顯
密意分。不可一概可答申
  文安二乙丑年正月二十一日於備州長船
信光寺書寫。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日一挍了
  金剛佛子惠篤百三代後花園院年
號。義政任將軍
  天明二寅六月十九日以嵯峨二尊院藏
本寫

遮那業案立草延文五年

  義釋第二六十心下
問。大日經所列六十心唯擧眞言行者所治
妄心可云耶答。雖難測任宗大旨不可
限所治一邊歟兩方。若非所治法者。披
無畏解釋。一一心相悉約所治迷心消スト
見。所以釋第四慈心云但治妨道之失轉
轉修四無量心即是對治。判第六智心。是
故觀察世智辨聰難是彼對治如此等解
釋者。今所列諸心皆是淨菩提心所對治妄
ナリト被得 若依之爾者。眞言上乘意者煩
惱業苦三道即是三部三點祕奧也。若轉除
此等妄心別可顯淨菩提心云者。豈不同
轉迷開悟常談乎。爾者兩方
答。自元所答申今所列六十心偏非爲斷
除擧之歟云事且任圓密大綱所任今解
釋旨趣也。凡斷迷開悟權小施設捨劣得勝
常教所談也。唯理祕密諸教中猶明三道即
三徳。今此金剛眞宗何同顯教常途所説偏
可執對治門一邊乎。若爾者列此等諸心
事於一一心爲開發心實相也。直約諸法
令識其心。豈非此經大意乎。是以見今解
釋。是故行人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
高麗人師依此文可有清淨貪心釋スト
見。但至一邊令出難所判者。且約不覺
知貪等實相之邊論能治所治也。若爾者
無失可答申
難云。尚以不明。夫於眞如不變之理者雖
絶染淨迷悟相。約修成顯得之門者何不
論斷惑證理義乎。所以眞妄雖一體息妄
歸眞惑智雖不二除惑顯智云事。皆是實
教最深所談也。豈非圓密一同施設乎。若爾
者縱雖祕密上乘奧旨於貪瞋等惑障者既
是乘本覺眞如極理所起染汚執著迷心也。
若不息此等迷妄者。爭可得淨菩提心顯
現乎。是以披經文。初自貪心終至世心所
列六十心皆是顚倒迷心妄愛凡惑見。是則
若不樂倒惑迷妄心相者。虚空無垢淨菩
提心相貎可難覺知。故爲知非顯是改妄
證理廣列六十心百六十心等諸心云事。經
文釋義施設更不可諍之。是以釋初貪心。
彼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染謂染著前
境即是染汚淨心既云染汚淨心。豈非
云淨菩提心障乎。加之如前出難於一一
諸心辨能治所治相見。釋&MT06279;第七決定心。然
亦當以慧觀察生正決定心離邪決定心
。云&MT06279;第十明心。然是中若過若不及即
是障道之心更處中慧是彼對治雖云決
定是邪決定心也。雖名明心此又過不及
心也。皆是違中道理心乖淨菩提心體迷
心邪倒心列也。全非淨心相乎。但至三道
即三徳也云者。此亦只約理性一如且明
大乘觀門相也。非云指迷倒心即佛道。直
約諸法令識其心者。對漸次開實相門
直於諸法各各差相開示實相云計也。非
云妄想即菩提 次至但觀貪心實相解
釋者。此明第二無貪心能治觀門相也。今
無貪瞋者非指清淨無貪心。只是不進求
善處不願樂善法無記迷心也。故爲對治
此無貪心令觀貪心實相也。其貪心實相
者又推求貪欲性名顯無貪理也。是以見
釋義具文。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
不染心。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
爾貪不染心處此正實相正體也。此名貪心
實相也。非云染汚貪著心即實相也 次
至高麗人師釋者。於無畏義釋既無此意。
後代人師胸臆了見ナラン。學者輒難信用者乎。
於本書尚有所見者。出可被備所答潤
色也。抑前唐院大師解釋中。付斷惑不斷惑
二義分別正不正異時。以斷惑爲不正
以不斷爲正義釋玉フ事有之歟。但是不斷義
者。煩惱本無故無惑可斷故也見。爾者此
雖云不斷指無惑處云不斷故。不順所
答趣歟。委了見釋義前後可顯大師已證
也。爾者此度明此等文理委可被成義勢
也。爾者不明
答。自元所答申經文釋義幽玄六十心相貎
雖難辨。任宗大旨探經釋大意今六十心
偏非爲斷除列之歟所存申也。凡彼理祕
密諸經中或説貪欲即是道或述婬怒癡性
即是解脱。本觀理是不觀染除。豈非圓
實觀門大綱乎。故今此事理倶密金剛乘者。
彼等諸教返屬漸次。開實相門直示色心
實相正體談頓覺成佛祕要也。就中今此
六十心者答上金剛手九句問中心諸相句
也。云心相續云心諸相皆是淨菩提心増
長開發相貎諸佛大祕密法門也。何以之偏
可屬轉迷開悟權小方便乎。若爾者縱雖
有斷惑證理之言不可同常途所談。雖
論捨凡入聖義不可等淺略之教門。凡圓
密觀行大綱即貪等因縁直達不生本源
也。離貧無實相。何可斷除之乎。若達貪
心即實相。本來無所可貪名斷稱滅也。是
則不斷斷不滅滅也。全不可混顯教常途談
者也。若爾者令出難諸文皆以此意論能
障所障義判能治所治相也。但至令會但
觀貪心實相釋給者。今此六十心初六心者
約貪瞋癡三毒心開爲六心之時第一第二
貪無貪一雙也。故今釋雖第二無貪心下釋
合顯貪無貪相也。既云但觀貪心實相。貪
外非求實相又云貪不染心。貪瞋非令染
著。故以此二心顯貪不貪同實相也。餘瞋
愚癡等心又如此。故此等諸心非一一心。
爲開顯心實相所列也。不達此心本源之
邊且名染汚貪心稱無惠不貪之行也。若
爾者所難之趣必非可諍之乎 次至高麗
人師釋違義釋云者。今但觀貪心實相釋其
意既分明也。有何所違乎。加之於初貪心
下則釋染汚清淨二義歟見。染謂染著前
境即是染汚淨心等云者明染汚心相。若行
者善識眞僞乃至勿謂是因縁事相輕忽至
言等者示清淨心體歟。識眞僞者。於一貪
心除理外染汚穢草可輔理内清淨嘉苗
釋也。勿謂是因縁事相等ルハ。以法界大貪
レト嫌因縁事相釋スナルヘシ。覺園得此意就一
尊三摩地成清汚貪義見。誠彼人師釋義
用否雖可隨時。於此料簡者甚以神妙歟
  次至大師御釋者。專是所答潤色也。彼
御釋云。欲眞實者。貪欲本際爲欲眞實。言
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欲以爲眞實。是
非眞印。不滅貧欲了達本性。是爲欲眞
實。即是實印也釋義意分明也。不可費
私詞 次煩惱本性トハ其云何&MT06279;阿字極理
是爲本性答。其阿字不生極理相スルニ。一
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性本無。何
爲除斷。是故不斷以爲正義釋玉ヘ。其性本
無者。示阿字本不生極理也煩惱本性即阿
字極理故不可除斷釋也。大師既設玉ヘ
理再往釋義。末學何可致苦勞乎。若夫存
申此等意者。有何失可答申 文云。此答
前問中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釋
其相。祕密主。彼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
染謂染著前境即是染汚淨心。若隨順修
行此法名有貪心。以心法微細難識。但觀
彼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外。譬如覽烟之
状貎則火性可以比知。故諸句多以順修
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
以來與善種雜起之心。若行者善知識眞
僞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則信淨
心勢力漸漸増長スヘシ。勿謂是因縁事相輕忽
至言使心沒其中不得自覺知也。第二云
何無貪心。謂隨順無染法者。謂與前心相
違。乃至所應進求善處亦復不生願樂。是
故不染善法倶障善萠。與無染汚心名同
事異。最須觀察也。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
相自然貪不染心。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
之行也又云。然此六十心或時行者本性
偏多。或由行道用心發動先習。或一時雜
起或次第而生。當於一切時留心觀察。自
然得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爲弟子平治
心地時亦當一一簡去也 演密云。但觀貪
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トハ即是清淨貪。不可
一向謂是因縁事相之迹輕忽如來至實之
言 又云。問。云何是清淨貪心。答。眞言行
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即是清
淨貪心。如下經明。十六大菩薩第三名金剛
貪染菩薩。謂觀貪之實相善能了知。或貪爲
眞而不貪爲僞。或不貪爲眞而貪爲僞。猶
如農夫除穢草以輔嘉苗。不可一向謂是
因縁事相之迹輕忽如來至實之言令心
沒在常教之中耳 又云。疏多以隨順修行
之者明其心性之義。或染汚心或清淨心
金疏第五云。欲眞實者。貪欲本際爲欲眞實。
云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欲以爲眞實。
是非眞實。不滅貪欲了達本性是爲欲眞
實即是實印也又云。問。煩惱本性者其云
何等。答。阿字極理是爲本性也。一切惑障
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性本無。何爲除斷。
是故不斷以爲正義。若見有惑而可除斷。
是即惑上更加重惑。是故斷惑全爲不正」
問。眞言教意於具縛初心許傳法利生義
可云乎答。雖有所可思可許之歟可
答申若許之者。披今解釋。云六十心中
第三十二歌詠心此人欲從他聽聞正法
我當轉爲衆生乃至多是聲聞宿習。能障淨
心也。當念我當得内證之慧然後普現色
身而演説之。是彼對治如此解釋者。於
具縛位者不許説法利生之義被得若
依之爾云者。眞言祕教意於具縛初心受
灌頂職位代諸佛位隨分傳法利生也。豈
説普賢三昧勝用可閣凡位利物乎。若
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雖初心。可許傳法利生
義云事所任宗大旨也。若云凡位總閣化
他利生事者。豈不招最後斷種罪乎。何況
傳法職位三國相承既至末代。豈悉是地住
已上法身菩薩所作乎。但至今解釋者。不
治内心不顧己分。先文字巧辨業スル&MT06277;
別演説制也。是以釋&MT06279;上明心。若過若不及
即是障道之心今又例之。或顧初心偏閣
利他事或過分好樂宣傳。皆是墮過不及
二邊。不可順淨菩提心處中觀慧。故今嫌
之也。於隨分化導全不可妨之。若爾者
有何失可答申 文云。第三十二云何歌
詠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闍梨言此喩傳法
言也。如世人度曲於他得善巧已復爲他
人奏之出種種美妙之旨聞者歡喜。此心
欲從他聽聞正法我當轉爲衆生以種種
文句莊嚴分別演説令此妙音處處聞知。多
是聲聞宿習。亦能障淨心也。當念我當得
内證自然之慧然後普現色身而演説之。
是彼對治
問貪等六十心見修二惑中何乎 答。雖難
知可通見修二惑歟 若通云者。百六十
心既是貪瞋癡慢疑修惑也。可知今六十心
見惑云事。是以見解釋下文。屬見煩惱多在
六十心中也加之山王院大師解釋中。案
六十心本從我見生スト玉ヘリ 若依之爾云
者。披タルニ今經文解釋。明六十心相貎。多是事
相浮僞惑&MT01319;見。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可通見修兩惑歟云事。且
所任經釋現文也。所以初六心開貪瞋癡
三煩惱爲六心。是即見修二惑根本煩惱也。
何必可限見惑乎。凡見六十心始終多出
迷事浮僞心相見。或又聲聞小執三乘諸行
等嫌之見。何必可限倒見煩惱乎。但至下
解釋並山王院御釋者。對下百六十心偏修
惑以見惑且屬此六十心計也。既云多在
六十心中。多言所顯六十心悉見惑&MT01319;ニハ
歟。若爾者有何相違可答申
  文安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於備州香登大
瀧山實相坊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校了惠篤
天明三癸卯正月八日以二尊院本寫

遮那業案立草永徳三年

  義釋第二始自經云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數
終至云第二僧祇劫乃與二乘異
  
問。大日經中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
爾者眞言教意斷麁細極細三妄執爲同時
斷將如何 答。此事一邊雖難定。且存一
意可同時斷歟可答申 兩方不明。若云
同時斷者。披無畏今解釋。若祕密釋ニハ。超
一切瑜祇行トハ即是度スルヲ百六十心等一重麁
妄執名一阿僧祇劫乃至更度百六十心等
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
僧祇劫成佛也如此所判者三妄執可前
後斷聞 若依之爾者。眞言教意者專談頓
覺成佛祕要無諍。漸悟漸入階級於麁細極
細妄執豈可存次第漸斷義耶。是以今解
釋中。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
論時分耶既許一生超越義。何無一念頓
斷意耶。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三妄執同時斷前後斷一邊
雖難定。且可同時斷歟云事所存一意
也。凡眞言教者直談如來内證實義無設
權門曲巧方便。若爾者於煩惱厚薄縱雖
辨麁細極細差別。約行人實證何不論一
時超斷頓旨耶。是以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釋。其意誠分明者歟。但至一邊令出難給
義釋文者。此只出妄執旨有麁細不同事
分別スル也。必非成前後義歟可答申
難云。猶以不明。夫於法身無相理者。縱雖
泯前後一異之差降。至行者修入門者。何
不辨次第淺深之行相耶。是以眞言祕教意
者。平等壇上開四重海會性空鏡中顯十界
色像。若約相論性即事談眞。豈非此宗元
意耶。若爾者於妄執既明麁細極細不同。
於斷位何不辨從麁至細階梯耶。是以
見解釋前後。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
&MT06279;。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
正覺。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是度百
六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
二劫瑜祇行復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
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僧
祇劫成佛也既細妄執云又度。極細妄執
置更度言。前後斷相在文明者耶。何況次下
開此三劫爲六無畏。一一對・判眞言行者
行位見。所以第四法無畏初劫終斷初麁妄
執位。此ヲハ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
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第五
法無我無畏斷第二劫細妄執位也。此ヲハ
眞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自在用時位與此
齊也第六一切法自性無畏斷第三劫極
細妄執位也此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
提心也此豈三妄執斷位非云有前後淺
深耶。五大院先徳以三劫對當諸教次
位之時。初劫終偏眞是藏通極理。別九住以
去圓密九信已去界内入空之位。亦與彼理
齊也第三劫此中無爲生死等是界外餘土
中塵沙惑義也。藏入滅二乘通入滅三乘別
九住ヨリ去至十回向圓九信ヨリ去至十信滿。眞
言同圓第三劫約所度惑名第三劫行。
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住
眞言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第三
重極細妄執若爾者麁妄執細妄執圓密十
住位所斷極細妄執初住以上所斷也定也。
此等專成前後斷義見。但至此教明如來
内證實義故不可有次第漸斷義云者。於
所學法門者雖住即是一切智智觀解。於
行者能入階位者爭不辨凡聖因果相貎
耶。若此教意又位有淺深煩惱有厚薄云
者。何不論從麁至細斷惑相耶。次至若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