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體法難解空。是名麁相事。後後住心
境不二境智一體等望甚深微細云麁
也。所詮望後後深細空理云麁相。而
對初劫偏空云轉融。大乘初門故。麁
ナル事明也。*一義云。今御釋於泡沫芭
譬。再論セハ可有體法難解義。雖然一
往麁云之時。泡沫芭蕉三事拆空譬也。若
第二劫用之一往初劫拆空可轉融。故第
二劫ニハ論云也。此時麁相者一往麁スル
也。轉融者。彼此義融通スル義也已上諸義能能分
別可取捨也
行者解諸蘊唯心。即是知法自性。未了
如是自性時。畏墮有所得故不能盡理
觀有。畏墮斷滅故不能盡理觀空。非但
見有不明。亦復見空未盡 已下正明知
法自性義。於中初總釋。未了如是自性
別釋也。行者解諸蘊唯心者解萬法唯識義
也△即是知法自性者此住心萬法唯
云知自性也△未了如是自性等已下
別釋也。於中初ヨリ至亦復見空未盡先擧未
釋。付之一義ニハ初二劫對辨釋也。仍今
初劫證寂然界菩薩可得意也。一義
云。於無縁乘心地前地上相望&MT06279;被辨了
不了也。意今以如幻等門已下御釋。被明
初地已上證理相故。對彼被簡地前
觀相也。此外或付三時教性相。今第三
爲顯有空不二中道教。初時第二時等
有空觀相簡得意事有之。雖然准セハ
御釋。初二劫對辨
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
相亦不當心。乃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
故 已下正明無縁乘知自性義。如幻等門
者經所説六喩也△照有空不二者此六喩
雙辨有無明蘊阿頼耶縁起義也△而人
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者空相亦不可得
也△乃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故眞入法空
者證寂然界菩薩離ルニ一重法倒對也。若此
一段地前地上相望得意對&MT06279;地前相似
觀智初地已上云眞入也△悟唯識性者一
義云。唯識性者眞如也。眞如是識之實性故。
一義。唯識性者三性也
大日經疏第二


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六十五
          上半十日

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
本不生 第二劫他縁覺心兩箇住心相
分中。上來他縁乘經文釋畢。已下覺心不生
付一段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正釋
經文。後此中無爲生死被明餘義。兩
節分明也。凡此他縁覺心二種住心
薩乘&MT06279;明八識分齊。作即心觀解斷細妄
惑故。今三劫建立一劫被合論。
又六無畏攝在第五無畏。四心義御釋
一處。菩提心論第六マテヲハ
屬相説。第七住心ヲハ旨陳説之。是被顯
性相兩宗簡別見タリ。一。十住心論ニハ於當住
心分淺略深祕兩趣。淺略中攝自所流傳
三論宗。深祕ヲハ文殊菩薩内證大空不
生妙慧見。一。異朝人師覺苑。此覺心不生
經文明上無縁乘心證理取義。二箇住
心不分別。演密鈔疏捨無我心主等者
捨者離義。無我者謂前劫離我倒時有法
執當心故。以五喩達諸法即空。遣
法倒。雖遣ルト其有仍帶空相。今第二劫
六喩對治前劫即空。既有去空亡&T069222;順不
可得空故。疏云雖觀諸法無所有。然亦於
法無所空故。須離有離無觀法無我性。既
能雙ヘテ有無之相即得心主自在。由是聖
教説相。爲縛令心不得自在。今得離時
故云心主自在。如人被縲紲。所物得解脱
方名自在也此釋悟唯識性故ニト
可讀也。他門五大院等牒文同之。雖然大
御意分第二劫經文。爲二箇住心。疏
意同分文二段。其所依經論等出各別
故一箇住心始終トハ不可得意
經云祕密主等已下經文消釋スル中。初釋祕
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前後際不可得故
文。覺心自本不生釋如是知自心性已
文釋也
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
自心本不生 此經文也△彼如是捨無我
付之了簡不同也。一義云。無我者指初劫
人無我。意至第二劫他縁大乘位捨初劫
人無我。又遣證寂然界菩薩五蘊無性
理。心得自在義取義。是覺苑等通也。
一義云。無我者初劫寂然界菩薩雖觀五
蘊無性。還取法空相此空相立我名也。
捨無義心得自在義也云云但無我
義得意事本據不分明。仍不審也。一義云。
證寂然界菩薩捨法無我觀義也云云此等
皆初二劫相望。分別能離所離義勢也。
義云。今經文意趣第二劫内他縁覺心
二箇住心相望能離所離可得意也。仍無
我者無縁乘心法無我心也。捨彼覺心不生
心主自在義也。一處御釋捨無我
得自在。觀不生覺心性此意見。依十住
心續生次第。此義尤可然也
心主即心王也 已下釋也。於中初釋心主
自在經文。是故證此性淨下釋覺自心本不
文△心主即心王也是經心主即心
ナル釋。王自在主宰ナル故。主即王義也。
王所主伴其義同也。付之一處御釋ニハ
心王心數對辨時心數心主用。
不依義。假可得意歟。一。今
心王心數對辨事。法相家ニハ以八識爲心
王。彼可相應以心品爲心所。今王所
可同彼法相家性相取義。*一義云。心
王者第八識也。心數者七轉相應煩惱也。當
住心王所分齊此意也
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意能
成 已下釋自在義。就之以不滯有無心
無罣礙事。*一義云。不滯有無心無礙礙位
先他縁乘以離有離無法無我性
分齊承來。此上所爲妙業隨意能成
心不生心心主自在可得意也云云但此
義難思。其故不滯有無心無礙礙故。所爲
妙業隨意能成也。非各別義。一義云。先他
縁乘萬法唯心無心外境覺。仍雖知
境界空。猶存唯心體故。滯有無分齊也。
今第七住心。心境倶空故。釋不滯有無等
也。是三論法相爲心有境空分齊。三論ヲハ
境倶空平等無相ナル同也。一義云。第六
住心定智有爲理無爲。此有爲無爲常無
常各別ナル存。是滯有無分齊也。今第七
談境智不二義故。云不滯有無也。大師
御釋云。悲唯蘊之迷無性。歎他縁之阻境
智○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
此御釋了簡處也。一義云。今有無者總指有
爲無爲諸法言也。先他縁乘眞如凝然不
縁起故。無爲眞理不成有爲諸法。故有爲
無爲隔歴。今覺心不生心意明眞如縁起
故。無爲眞理縁起成有爲諸法又有爲
實相即無爲ナル故。有無不二也。是云不滯
有無心無礙礙也。今此義歟。所爲妙業隨
意能成者可當二利妙業。凡大師御釋云。
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自行可道之乘
馳三駕而勞化他 一義云。不滯有無心
無礙礙自利。即正體智也。所爲妙業隨意
化他。即後得智也取義
故云心主自在 是合經文
心主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
倍勝於前劫也 是總&MT06279;前劫轉勝スル明。付
之。一義云。總初二劫相望&MT06279;御釋取義。仍一
轉開明。第二劫望初劫故。倍勝於前劫。前
初劫也。一義。於第二劫。他縁覺心二
箇住心相望&MT06279;明淺深義。仍望他縁乘覺心
不生心釋一轉開明。第二劫&MT06279;半劫
云前二劫也。指半劫爲一劫事。大師
劫者指他縁。一道二種住心御釋是證據
也。一義云。一轉開明。他縁覺心相望。倍勝
於前劫指初劫也。意他縁乘位既雖超
スト初劫。至覺心不生心一轉開明故
倍勝前劫有釋可得意也。此義符順歟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
塵清淨 已下明心數淨除。經ニハ説心王雖
不明心數。義&MT06279;含之故得經意釋之也。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爲明心數
淨除。被擧心王可得意也。一義ニハ。經覺自
所有王所故。其王所釋。一義云。已
文偏明心數淨除意趣不得意。心王心
數。如次爲明本性清淨離垢清淨ナル
可得意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者。依
一義者第八識眞識故。是喩本性水也△心
數淨除猶如客塵淨除者是明心數淨除。
意。心王本性水隨縁成心數濁泥。淨除彼
濁泥時歸本性水義也。智論第三十六云。
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レハ令其混濁。若清
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T069222;無象
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MT06279;濁。諸
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大師御釋云。
心王自在得本性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
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心本不生 是
釋覺自心本不生經文。付之。證此性淨者
一義云。指上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
心王時。心數自淨除スル故。別不擧心
淨除也。隨而經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説。不出心數。一義云。證此性淨者。性與淨
各別可得意也。性者心王性也。淨者心數
淨除也云云即能自覺心本不生者本性清淨
心縁起成諸煩惱染法。彼煩惱染法覺本
來本性清淨心也。云覺自心本不生也
何以故。以心前後際倶不可得故。譬如大
海波浪。以從縁起故即是先無後無。而水
性不爾。波浪從起時水性非是先無。波
浪因縁盡時水性非是後無。心王亦復如是。
無前後際。以前後際斷故。雖復遇境界風
從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滅 此一段
何以故心前後際不可得故一句釋。於中
ニハ正釋。次以前後際斷故轉釋也。初
法譬合三段分△何以故以心前後際倶不
可得故者是法説也。意期本性清淨心王
本來常住&MT06279;三世移轉相事。起信論
明眞如體性。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
諸佛無有増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
常恒。同之。又嘉祥大師釋。一念不生前後
際斷此等意也△譬如大海波浪○非是後
譬説也。意。海水本性&MT06279;不依縁起
有無事△大海波浪○先無後無
ヲハ本性清淨心王。是則八識海常住
意也。波浪ヲハ喩七轉識妄心。是即七識波浪
意也△以從縁起者縁即六塵境風也下
釋境界風是也。是則境界風所動義也△即
是先無後無者縁起波浪不縁起先ニモ無。又
風縁盡ニモ澄淨&MT06279;無義也△而水性不爾等
明第八心王ルル有無起滅
意。明濕性波浪不縁起先ニモ。又波浪
縁盡ニモ。不壞ナル△心王亦復如是
合説也△以前後際斷故已下轉釋也。
心王以無前後起滅相。依六塵境
風七轉波浪雖起滅心性更無生滅
相義也
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爾時復
離百六十心等。塵沙上煩惱一重微細妄執
名第二阿僧祇劫。故經云。知自心性是超
越二劫瑜祇行也 已下如是知自心性
是超越二劫瑜祇行釋也。於中初ニハ作釋。故
經云合經文△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
阿字門者是釋知自心性。意。覺心性
不生時漸證入阿字門理義也。付之第二
共雖萬法唯心觀解也。先無縁乘不明
眞理縁起故。實無覺心性不生故。説觀
察蘊阿羅耶知自性。明蘊阿羅耶知自性
義。今覺心不生心明眞理縁起故。正覺自
心不生住心也。依之。被取知自心性也。付
之覺心不生道理a字義不生歟事。*一
義云。字相即顯字義即祕性相ナル故。字義
限眞言自宗。仍顯乘所談不生。阿字可字
ナル。仍今即是漸入阿字門者阿字字相無不
證入義也。大師御釋不生不
滅等八不スルヲハ攝阿中見。今此
義也。一義云。於相義又有淺深故。於字
相眞實限眞言。於字義一分淺略
往渉常途。故今覺心不生心覺心性不生
一分a字門相當。故證入スル&T069222;阿字門
字義一分可得意也。一。漸入阿字門事。
約宗時。三論意明歸入スルa無生
嘉祥大乘玄論問。有義有トイハ。答。諸
從本無生。皆以阿字爲本。是即諸法皆
歸阿字一無生門。故經云四十字皆歸a
字也△爾時復離○名第二阿僧祇劫
即是超越二劫瑜祇行釋也△百六十
心等塵沙上煩惱是於百六十心分麁細
三重中明第二離細妄執義。百六十心
等者等等八萬塵勞等也△塵沙者一
義云。微細義也。是即對初劫人執麁妄執。
第二法執細故云塵沙。*一義云。塵沙者衆
義也。意。法執所知障惑。所知境界無量
故。迷相又衆多也。是云塵沙也。天台
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彼塵沙惑准&MT06279;可得意
也 一。上煩惱事。一義云。煩惱眞理
故名上煩惱。一義云。根本無明故。云
上煩惱。釋論末師。以末而在根本上故
此意也。或現行名上煩惱。是對種子也。
依此等義。上煩惱不限細妄執總三妄
可通名也。一義云。人法二執分上下。法
名上煩惱也。一義云。法執地上所斷
故云上煩惱。今謂當段御釋得意。大
爲二義。一義ナラハ百六十心等塵沙上煩惱
者總&MT06279;指百六十心乃至無量煩惱。一重微細
妄執者正第二劫惑也。此塵沙上煩惱
必第二劫。惑名トハ不可得意。一義ナラハ百六
十心塵沙上煩惱者別&MT06279;指第二劫也。仍
塵沙上煩惱共細妄執可得意 一。上
煩惱爲法執迷事事。元曉起信疏
云。過於恒沙等上煩惱者迷諸事中無知。此
是所知障所攝也△一重微細妄執者三妄
分三重故。今第二劫云一重也。微細者對
初劫麁妄執言也。立四妄執時非微細妄
執△故經等者是合經
此中無爲生死縁因生壞等義。如勝鬘寶性
佛性論中廣明。已下被明餘義也△
無爲生死者變易四種生死也。實ニハ生死
有爲法也。對界内分段生死云無爲也。大
乘義章云。變易生死。對界内故名無爲實
是有爲分段生死名有爲生死。變易生
死名無爲生死也。大乘義章云。分段生死。
勝鬘亦名有爲生死。變易生死。勝鬘亦名無
爲生死△無爲生死無爲生死者總名也
△縁因生壞。四種生死別名也。縁者縁相。
又名方便生死。嘉祥云。無明名惑生之
。故爲縁。則此縁感生死方便也。果
從縁作名。故名方便生死△因者因相。
又名因縁生死。嘉祥釋云。無漏業因能感
變易生死。果立名。故名因縁生死
生者生相。又名有有生死。釋云。有生後
有死故名有有。則是寶性生相也。是當
立名。故云有有生死壞者壞相。又名
無有生死。釋云。金剛心ニハ唯有死無後有生。
故云無有。壞相則是有死無生。等等四
生死則上等也。或一義云。等分段四種
生死也。一。覺心不生心下出變易四種生
死意如何。答。一義云。覺心不生心者生滅斷
常去來一異不八迷心也。仍今付所不
出四種生死也。一義云。此變易四種生死
地上所斷惑也。今覺心不生心初地已上
解也。故明之。難云。覺心不生住心意。五十
二位聖賢皆此作無生觀。何限地上乎。答。
此難最爾也。但心續生次第故。無縁乘心
入法空悟唯識性已上皆初地已上行相也。
一義云。覺眞心不生時此眞心所變妄法。
變易生死因縁所生生滅法也義也。
光明山重譽義。一。變易四種生死事。嘉祥
寶崛淨影義章等委細釋。嘉祥義疏ニハ依攝
大乘論明四種生死相。釋論鈔師依無上
依經釋之。當段ニハ出勝鬘寶性佛性論等。一。
縁因生壞四相寶性論意。方便生死等
種生死佛性論意也。勝鬘貞元録云。勝鬘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亦直名勝
鬘經。或二卷。求那跋陀羅譯寶性論ニハ直勝
鬘經寶性開元録云。究竟一乘寶性論。乃
至元魏勒那摩提譯此論四卷。或三卷。或
五卷不同。佛性論者開元録云。佛性論四
卷。天親菩薩造。眞諦云云
今且明宗義故不詳説 付之*一義云。宗
義者當住心宗義也。意。當住心自心本不
生不可得爲宗旨故。四種生死等義門
委細不説之云意也。一義云。指祕密宗義。
經并疏家意專祕密宗義故。於常途
門不詳説云意也
大日經疏第二末



























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六十六
          下半初日

然上來原始要終 被明菩提心本末因縁
三劫經文内。上來第二劫釋畢。已下第
三劫經文内。初ヨリ至經云無量無數劫乃
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也付一段可有了
簡。此一段文。初總對辨心内心外。後經云
祕密主下別&MT06279;消釋經文。大體兩節分明也」
然上來原始要終。自發一毫之善以至於
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
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種
種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説之。若不作
如此對辨則常情各翫先習不能覺其微
妙也 是明對辨中。初正示對辨。後若
不作明對辨由。凡自宗意。有横竪
門。觀横二教十住心平等一味無差別。論竪
轉深轉妙有優劣淺深。大師釋此義時。竪
論即乘乘差別淺深。横觀即智智平等一味。
惡平等者未得爲得不同爲同。善差別者分
滿不二即離不謬仍横平等前可三劫十住
心智智平等法門祕密佛乘内證。雖然竪差
時存初後明昧淺深不同也。他宗ニモ判分
教不分教不同。華嚴清涼大師釋云。今初且
西域東夏弘闡之流於一代聖言或開宗分
教。或直釋經文。以皆含徳失故耳。且不
分之意略有五焉。一即義本一味&MT06279;殊途同
歸。故不可分也。二一音普。一雨普濕故。
レハ本意爲一事故。四ニハ隨一一
衆解不同故。五ニハ多種説法成支流故。以
此五義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構異端是
非競。故以不分爲徳。其分教者亦有多
義。一雖一味詮有淺深故。須分之使
知權實。二レハ雖則一音。就">機差而
教別。三本意未申隨他言語&MT06279;而有異故。
ニハ有通別就顯説故。五雖分權實須
會佛意。有開見故。又示之密語所爲ナル
故不識權實。以深爲淺失大利。以淺爲
深虚クスル其功故。莊嚴聖教令深廣故。諸
聖教中自有分故。諸大菩薩亦開教故。以
此多義開スレハ即徳多而失。合スレハ即徳少而
今分心内心外被辨顯略祕密事
付竪差別。諸乘各當位&MT06279;不覺
後位微妙事見。是則他師分教開宗
符順△然上來轉妙轉深是順世八心
已來至第二劫被釋歎轉妙轉深也。誠
日持齋心斷惡修善基。漸脱苦得樂濫觴ナル
故。彼善心生起以後。人天十地三乘位次。
次第次第相續各各深妙事明也。大師十住心
論第二
釋云。愚童持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前兆。凡
夫歸源之濫觴付之今結前生後分齊事。
一義云。初二劫第三劫相望故。今初二劫
被結釋也。然自一毫善被擧之事。自
元順世八心屬初劫能超故也。一義云。
通被結順世八心已來文也△原始者八
最初種子心指△要終者指第二劫
終也△自發一毫之善指八心最初
子心也。上釋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計心垢
時等△超度人法有無二障等此有無二
得意。一義ニハ人法與有無二障也。人法
二執。即煩惱所知二障也。人執ヲハ初劫度之。
法執ヲハ第二劫斷之。但於初劫中證寂然界
菩薩離一重法倒見。有無二障者於第二
中滯他縁大乘心有無分齊爲有無
障。此有無二障ヲハ至覺心不生心度之也。
上釋云。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
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此有無依圓有遍
スル三性隔歴執也。一義云。執&MT06279;煩惱
所知二障我法遍計スルヲ爲有。撥&MT06279;事理爲
無。是則人法二執各有有無。故云人法有
無二障也△雖宗極炳著等雖者縱奪
也。意">縱レハ之轉深轉妙也。奪云之心外
分齊未開心内祕密云意也。是則大師九
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釋。此意也
△猶是對治○不思議事心内心外
辨分明也。付之猶是對治心外之垢中。有
一道極無二心歟事。一尋也。一義云。當
心内心外對辨初二劫第三劫相望故。
以小乘三乘爲心外。一乘以上ヲハ屬心内
也。凡心内心外相望有重重中今釋此一
邊也。誠三乘教意萬法心所遍影像談。心
本體ヲハ無相空寂得意故。未開心内徳。
一乘諸法全一心己體意得故。談心内
依之今第三劫一道極無ヲハ屬心内也。隨
法華本門壽量被屬祕密。又
大師第六住心下此住心之佛未至心源。
但遮心外之迷無開祕藏之寶一義云。
自宗意以顯密分別心内心外故。今一道
極無二心可屬心外内也△從此以後方
乃説之。可限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
行諸菩薩等文。然者不可通所謂空性等
文也。一此論義別可記之△若不作如此對
辨等是明對辨所由。意人人以自爲是。
家家以未知爲非故。若不對辨法優劣者
各不失本執不覺悟後位微妙。故作此對
辨云意也。誠常途於如來滅後大小相論
又法相三論諍空有。三乘一乘論了不了。
今大日經疏説相辨法淺深。大師又依經
文。立十住心判釋教優劣。然者諸家
論自可留歟
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
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
功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
就者 已下別釋經文。於中初牒文。即是
作釋也。此經文初地菩薩福慧成就
説。若約心續生次第。一道極無二心
超第三劫入初地義明。隨十地經文
是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
昇住此地説。然第三劫被擧之事爲
聞者信樂尊重見。大師寶鑰。第十住心證
經論引證時。當段復次祕密主○皆
悉成就文。并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入於一切
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説自證法界體性三昧
言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脱遠離
於因縁知空等虚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闇
第一實無垢菩提心論第三菩提心一段
トヲ引證シ玉フ。菩提心論於諸經中闕而不
甚深義趣明。我覺本不生等説菩提
實義自證極説也。彼一具當段經文證。
。初地即自證極位ナル見。隨下
毘盧遮那具體法身故釋歎。此意見△復
次者對第二劫詞也△眞言門修行菩薩行
諸菩薩者總指行三密門菩薩△無量無數
百千倶胝那庾多劫者是總句也△積集無量
功徳智慧者顯乘對治道菩薩所集功徳智
慧也△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者眞言
地已上菩薩大悲方便二句也△皆悉成就
者。意初地菩薩餘教菩薩功徳智慧ヲモ成就。
二地已上菩薩大悲方便ヲモ成就云意也。
付之餘教菩薩功徳智慧成就スルハ現起也。
二地已上菩薩功徳ヲモ成就スルハ未起成就
得意歟。二地已上未經位故。或一義云。倶
是現起也。初地菩薩實圓滿諸徳。然二地
已上爲化他故。約機見雖似有次第。約
實證地前地上現成就也。一眞言行者一
生一身上頓圓滿十地諸位。是以經ニハ説十
地次第此生滿足。疏家判能於此生滿足地
波羅蜜。然今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
ルル事。尤不審也。但不限今經疏前後
眞言行者經劫文多之。下第五文云。無
數百千倶胝那由多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諸度功徳所資長身又下第六云。
謂以佛誠實言告魔波旬。我於無量無數
劫。爲調伏衆生故。棄捨身命不可稱數
末卷
第九
云。如初發心時一切功徳即與如
來等シケレ&MT01302;。從此以後經無量阿僧祇劫此等
釋文經劫義見。付之一義ニハ無量無數劫者
約妄執非時分也。一義云。念劫圓融義也。
一義云。爲懈慢衆生作此説也。一義云。
約結縁傍機所經時。但二地已上時分
不可云結縁傍機所經。一義云。是化他門
施設也。化他門成就依所化熟不故。
經無數劫義可有也。此義爲實。或又付對
魔波旬御釋者爲對治彼魔類慢心取義
在之。一倶胝事。倶舍論音義云。或云倶致。
此當億。謂千萬。或十萬爲億。或萬萬爲億。
西國倶胝。或千萬。或十億。或百億。而甚不
同故存本名耳八十華嚴百洛叉ヨリ至不可
説不可説轉。百二十三増數有之。其中倶
第二。那庾多第四。阿僧祇一百四。無量
一百六也。倶舍頌疏。自一至五十二増數スル
ニハ倶胝第八。那庾多第十二。阿僧祇第五
十二也
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
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徳耳 已下作釋也。於
中是總表也△即是○之心第三劫能超
漸次圓頓二機各別也。今被説眞言門
修行諸菩薩故。先約眞言圓頓菩薩見△
欲令見聞者等文見聞者者。若自性會有因
人義ナラハ會座當機。若無因人義ナラハ約未
行者可意得也
可知如餘教中 已下別釋也。於中初作釋。
後是以經云結釋也。初作釋中初釋經
無量功徳智慧義。後復次如輪王太子
釋經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義△如餘教
中菩薩等是眞言行者。餘教菩薩所得
功徳智慧成就スル明。於中初正釋經文。
又世尊述餘義也
如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
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
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
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門 是明入初
地淨菩提心義中。初擧餘教經劫作佛對
之明自宗頓悟。上疏云。如餘乘菩薩。志
求無上菩提。種種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
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
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セハ乃至
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
意也。付之付今餘教菩薩了簡不同也。
一義云。以三乘教菩薩對辨眞言菩薩。是
即蟭螟大鵬相望意也。取三乘教菩薩事
智論第三十八説羊馬神通三乘時。釋羊
乘菩薩云。是人久久&MT06279;無量阿僧祇劫。或至
或不至。先世福徳因縁薄而復鈍根ナリ。心不
堅固如乘羊當段或有得至菩提或
不至者文言彼同也。彼智論羊馬神通ヲハ
次三乘一乘眞言トニ配當故。今三乘菩薩也。
一義云。於第三劫内被對辨顯密故。餘教
中菩薩者是一乘菩薩也。智證大師解釋
又此菩薩超入者餘教菩薩歴三祇後。或
至佛慧初心。今此教菩薩初心直入故超
勝餘教。若過三祇未入眞正菩*提心
位者不得成佛。故置或言耳此意。或有
得至菩*提眞言初地菩薩。或不至者未
入初地菩薩也。凡論初地入不事。付第
三劫菩薩可在之。故一道極無菩薩云事
明也。一義云。今所指餘教可通一乘三乘。
雖三一不同顯教經劫作佛宗故。對眞
言頓悟擧之也。但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
文。相似智論羊馬菩薩事。一義意。以
智論羊馬二種。如次分別三乘一乘一往
義也。實ニハ羊馬共可通三一也。一義云。隨義
轉用聖教通法也。仍羊馬文言&MT01302;於義
不可全同云云一義云。今文必依智論
文不可定。金剛頂經中。若於顯教修行
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
其中間十進九退進退不定義。今得至
菩提或不至者ナル故無相違也。一至不至
事。一義云。得至菩提者一乘也。經三僧祇
至自宗初地故。或不至者者三乘也。留第
三劫分齊不至自宗初地故。一義云。得
至菩提約昇進。或不至者約退墮人。
一義云。經三劫後入眞言初地釋得至菩
。留顯當分未入眞言初地云或不至
者也△今此諸菩薩○淨菩提心門等
已下正明眞言菩薩超入相△直以眞言
爲乘者對餘教迂迴菩薩詞也△淨菩提心
門者初地也。經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
明道
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
慧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舟車跋渉經險
難惡道得達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
通飛空而度。其所經過。及至到之處。雖則
無異。而所乘法有殊 已下正明福慧具
義。於中初ニハ法説。後譬如譬説也△
若見此心明道○自然具足法説也
△心明道者。次上初地淨菩提心門也。付
之初地心明道法明道事△心明
道者約能證智。意覺心本不生生大慧
明。見諸佛所行道故也△法明道者法
所證境。意&MT06279;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
故也△諸菩薩無數劫中等是餘教菩薩無
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集スル無量功徳
智慧成就スル△譬如有人等已下
喩説也。意乘舟車以至五百由旬。譬餘
菩薩。乘神通度スルヲ譬眞言行者也。付之
今乘舟車至菩薩餘教中菩薩トハ可同。
但上以遲速漸頓分別顯密。今餘教菩薩
多劫修習スル福慧眞言行者頓具足スル
。釋經無量無數○智慧成就義也。或一
義云。今以舟車跋渉スル諸菩薩第三劫
道極無行者。然舟車分別彼二種
心事在之。此時以舟爲華嚴。大師水波游
釋故。以車爲天台。大師釋水照椎輪
云云雖然舟車分二箇住心事。穿鑿
也△跋渉事。後漢書山行曰跋。水行曰
然者跋約車渉約舟歟△經險難○五
百由旬是法華意也。彼第三化城喩品
第七云。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絶
人怖畏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
寶處。有一リノ道師。聰慧明達&MT06279;知險道通
之相。將導衆人此五百由旬得意
釋義不同也。智論ニハ三界與二乘菩薩爲五
百由旬。天台文句ニハ三界與有餘實報トヲ
五百由旬。慈恩玄賛ニハ分段煩惱業苦
三百由旬。變易無明トヲ爲二百。五百由
得意也。嘉祥法華義疏ニハ以三界二乘
爲五百也△更有一人等是譬眞言行者
也。神通乘事以智度論爲本據。疏家大師
處處名眞言自宗。大師御釋云。彰乘於神通
奇喩或神通寶輅凌虚空而速飛一生
間必到所詣△其所經過等舟車神通
所乘雖不同所經過理趣與所詣明同ナルヲ
義。大師文次第明顯密兩智雖所至同所
乘有異文付之一道極無極果契證自宗
初地否事一尋也。凡顯密二教淺深不同ナル
故。顯乘極果。地前極理&MT06279;不至初地覺。然
如當段御釋所乘雖異所到無異
見。若依此御釋。契證初地。付之會釋不同
也。一義云。所乘不同故所詣又可各別。然至
到無異判事至各各果事云無異。非云
無所得淺深。大師一處御釋云。隨教不
同戒亦不同。三歸五戒八戒十善聲聞縁覺
菩薩等戒及三摩耶佛戒是也。以戒防惡
以乘修善。戒乘不同ナレハ得報亦別也。譬如速
所乘各殊ナレハ所期不同。或乘牛羊。或乘象
馬。或乘船筏。或乘神通。所乘各殊ナレハ遲速隨
異。大品經不必定經之益亦如此矣此御釋
分明所乘殊セハ得果亦別也見。知御釋
至各各果事無異御釋有取義。一義云。
約開會至到無異釋也。一義云。眞言初地
菩薩地前地上遮表功徳圓滿。一道極
住心。同初地所證遮情ナル故。至到
無異釋也。難云。若初地所證遮情
遮表不同。至初地事勿論也如何。答云。此
難尤然也。但遮表不二爲初地。偏得ルヲ
不爲初地。例如佛具足三智。然二
同佛一切智。菩薩同佛道種智。雖然
二乘菩薩非至佛地。又聲縁二乘斷惑
品雖同三賢菩薩三賢悲智具足。二乘闕
大悲。故論位時。二乘邪定聚所攝如不至
正定聚。已下諸義中。此義宜也
又世尊所以先廣説如上諸心相者爲教
眞言門諸觀行人。若行至如是境界時則
須明識不得未到謂到而於中路稽留也
 已下明餘義意。上顯密對辨&MT06279;。餘教菩薩
無數劫修習福慧。眞言行者具足スル
明。今明餘教次第淺深事眞言行者
行至セン心相時。未到令不留
著云意也。凡此經從淺至深明心相邊邊
意趣見。一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縁爲令知
心續生次第也。是三劫寶珠釋段終。故此
經從淺至深等此釋分明也。一爲辨顯密
二教淺深也。是上結前生後御釋見。今
眞言行者爲令不起未到謂到見見。
如是邊邊義可在之△如上諸心相者初二
心相也△爲教眞言門等已下
眞言行者。意眞言門菩薩若行至常途
相時。非極可覺知義明。是即約捨劣得
勝門成御釋也△不得未到爲到等
到謂到義約所寄齊顯至第九住心可意
得也。大師一處戒序解釋中極無自性心者
雖云融法界而證三世間身等帝網而
得一大法身猶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五相
成身。四種曼荼。未能具足。是故不可住。謂
未得爲得未到謂到
復次如輪王太子。初誕育時衆相備足無所
缺減。雖未能遍習衆藝統御四洲然已能
任持七寶。成就聖王家業。何以故。以即是
輪王具體故 已下釋經無量無數百千倶
胝那庾多劫○皆悉成就文。是即二地已上
大悲方便滿足義也。於中初譬説。眞言行
法説也△輪王太子者四種輪王ニハ
タル金輪王爲譬見。其故統御四洲任持
七寶義。尤金輪王見△衆相備足者三十
二相也。弘決第六云。三十二相輪王亦能作
此。調達亦有三十二相。餘人各有少分
習衆藝者諸伎藝等也。長阿含經云。轉輪聖
王受父教已△統御四洲者凡四種輪王
出現南洲。故閻浮提爲輪王居所。付之
金輪王領四洲。銀輪王除北洲統御餘
三洲。銅輪王除西北領東南二洲。鐵輪王
除三州但領南州也。今太子明故。雖
未能○統御四洲釋也△然已能等
持七寶。成就輪王家業義明。七寶者
輪象馬主兵臣寶主藏臣寶如意寶玉女寶也
△何以故者成就聖王種性由明
眞言行者。初入淨菩提心亦復如是 已
法説也△初入淨菩提心者初地也。是譬
輪王太子初誕育時等相當也
雖未於無數阿僧祇劫具修普賢衆行滿
足大悲方便然此等如來功徳皆已成就
成就二地已上功徳義明。是則當譬雖未
能遍習衆藝等也。一。於二地已上經無數
劫事如上料簡△然此等是正明功徳具
義。譬然已能任持七寶等當也
何以故。即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故 是明
功徳具足由。譬何以故即是輪王具體故
也。付之今初地菩薩毘盧遮那具體法身
釋故。初地即極タリ。然二地已上化他果
後方便也。譬輪王太子等准之可知也。若
初地不極ナラハ初地生在佛家位故。釋
具體法身。雖然非究竟妙覺位可得意。
非輪王當位故
是以經云無量無數劫乃至智慧方便皆悉
成就也 是合經文
大日釋疏第二末


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六十七
          下半二日

又如王子等 文歎入眞言門功徳經文
内。上來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也了簡
畢。已下天人世間之所歸依ヨリ至已歎
入眞言門功徳竟付一段可了簡。此一段
文。初ニハ天人世間之所歸依釋。次出過一切
聲聞辟支佛地釋。次釋提桓因等親近敬禮
釋。後已歎&MT06279;眞言門修行菩薩行已下
經文總結也
又如王子始生。又已龍神兆庶之所宗歸。初
發淨菩提心亦復如是。已爲天人世間迷
失正道者作大歸依 是初天人世間之
所歸依經文釋也。大綱。經文展轉上來
初地菩薩内明圓備諸徳。此經文外作
天人世間歸依被説見。今疏第一云。阿
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徳故。
應受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爲名也此意也
△又如王子○之所歸依者是初譬説也△
王子始生者指上輪王太子也△又已龍神
兆庶等者意非成就聖王家業。又既龍神
歸依云意也。智度論第三十五云。如
轉輪聖王太子。初受胎時於初子諸天鬼神
皆共尊貴末卷第九云。譬如輪王
ルトキ胎藏之中持四天下使
福徳無減。八部群神皆宗敬之是等釋
明受胎相。今雖釋誕生時可准知之
△龍神兆庶者智論釋諸天鬼神。今ニハ
八部群神。今八部衆中且擧龍神兼餘見。
兆庶廣可通也。兆事。孝經云。十億謂
△宗歸者宗敬歸依義也△初發淨菩
提心等已下法説也△初發淨菩提心者
眞言行者初入淨菩提心義也△已爲天
人世間等天人世間者天即世間也。是。即三
種世間衆生世間也。六種殊被擧天
人事佛法正機故也△迷失正道者。天人世
所迷廣可通出世已上。若約極者可
當古佛所行大菩提道也。上由凡夫二
乘不能決擇正知自心實相。於諦實之理。
乃至空謂不空。不空爲空。不見古佛所行
大菩提路△作大歸依初地菩薩爲
迷惑顛墜衆生。開示如實道故。爲彼天人
世間作大歸依義分明也
若常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是
故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縁覺盡其智力不能
測量。經云。所謂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也
 已下釋出過聲聞辟支佛地經文。於中。
初初地菩薩名佛故。舍利弗等一切聲聞
不測量義明。後以行者得此心時約祕
密明菩薩等不知見△若常途○即名爲佛
爲釋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經文
承來也。意證眞言初地淨菩提心位
諸論ニハ名佛。依之。聲聞等智力不測量
明。是則法華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也。又華嚴會座二乘等。如聾如盲義。皆此
意也△問。眞言初地菩薩對舍利弗等
不明不知義。常途名佛由&MT06279;。明舍利弗等
不知事。意如何。答。常途多二乘人不測量
佛智義明。故今作此釋。初地菩薩直對聲
聞等事。顯密事異故非相違仍此意也△常
途諸論者一義云。可指一乘所依論。其故
第三劫一乘佛果得眞言初地菩薩一分
理故。證此心時即名爲佛釋。初二劫
ニハ不可有此義。仍今所指諸論。可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