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益不失時節云云已上説生身佛威儀。次説法
身佛威儀云。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
恒河沙等世界以爲一歩。梵音説法亦復如
云云今所言威儀者。法佛自内證威儀如彼
法身佛威儀。但淺深有殊。可思之。無非密
印者擧手動足皆成密印之意也。無非眞言
者所有言語便成眞言之謂也。無非三昧者
所有心念自成定惠之義也。一一三業等者。
夫於一尊之處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
之諸尊。十三大院聖衆者。是則一尊所具身
口意三業。佛金蓮三部聖衆也。彼一一聖
者各有十佛刹微塵數之眷屬而圍遶渇仰。此
一一眷屬亦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佛
金蓮三部聖衆。此一一三部聖衆亦各具十
佛刹微塵數眷屬。如此重重無盡不可説不
可思議。然彼此攝持主伴互融無礙無障。共
同周遍法界無所不至。一尊所具三密不可
思議如此。況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一一諸尊
三密差別別相耶。何況彼十三大院各所具
十佛刹微塵數聖衆各具十三大院。此十三大
院諸尊亦各具十佛刹微塵數眷屬。重重無
盡不可思議。如此等一一諸尊三業差別別
相。於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劫。不可思議不可
思議佛以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言説雖説之
應無有邊際。故云然此一一乃至莊嚴藏也。
是故華嚴經第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
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刹。彼刹妙莊
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衆圍遶
云云同第三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刹莊嚴清淨
曠然安住云云於一毛孔既如此。況於一衆
生身中。故同第二十二云。於一衆生身中
現一切佛刹。一切如來成最正覺云云此事至
要。學者能能留心可思案也。若不達此義
者。於一微塵中何知有法界曼荼羅。若達此
義者。一身即法界之義宛然不疑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引祕密惠經證中。即是無邊
際義者。除蓋障及目連盡神通勢力。雖欲測
佛身并除疑天女所入定。既不能測量。是即
無有法界際限故佛身量無有邊際。天女所
入三昧亦不可測量也。故住心抄云。意是無
邊際義也。意佛身者是智身也。除疑天女者
理身也。是明從理發智。故云我未發菩提心
時是女去佛不遠入三昧等云云
五從如是下。明結釋中。如是毘盧遮那等
者。且付如來加持身作一往釋。若付一一
諸尊作細往釋不可有邊際。如各具五智無
際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殼中
油遍無空隙處。如此等諸尊各遍法界無
空隙之處也。故云如是毘盧遮那乃至無空
隙處也。如來若捨加持等者。譬如幻師若
息呪術。所現幻事隨滅。如來金剛幻亦如
是。佛若捨加持即不能現前。如是境界非自
心推求推度而所應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
之所能及也。行者内等者。此云常行三昧
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
平等妙行爲内因。以諸佛護持爲外縁。以此
因縁諦見曼荼本佛。而聽聞三世常恒自受
法樂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無礙
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見聞不思議境
界時。四句推見或以幻夢等十喩諦觀察。都
無從來無所去。隱顯不思議。畢竟平等平等
而不出a字門。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
也。非從毘盧遮那等者。爲遮迷者伏疑故。今
所現相似始生故。毘盧遮那本來三部聖衆。
而非今始出生。故云爾也
妙印鈔卷第八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
三月二十六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二從而毘下。明轉釋莊嚴藏中。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轉下。明隨釋中。此轉釋等者。本經
文而轉釋次上無盡莊嚴藏故云爾也。所以
無盡等者。次上言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
故云爾也。以不異如來等者。如此等所現
三部聖衆各身口意遍法界無所不至。雖離
起滅。而利益衆生令入曼荼故云以不異遍
一切處乃至令至佛道也
三從經云下。明廣前相中。自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又廣下。明隨釋中。自爲十。一明正廣
前相。二明三聖爲上。三明開淨知見。四明
顯成不。五明密頓成。六明次第滿足。七明
縁業生。八明難思瑞相。九明擧例同今。十
明問起縁由
初中。又廣前相者。明次上所説三部聖衆一
一三密遍滿十方一切世界。枝條花菓交雜
遍滿。故云又廣前相乃至亦復遍一切處也。
且如十佛刹等者。如毘盧遮那世尊十佛刹
微塵數差別不同。所現三部聖衆亦各具十
佛刹微塵數眷屬。各充滿十方法界。如大日
世尊心王心數互融無礙不可思議也。故云
且如十佛刹乃至互不相妨也
二從今略下。明三聖爲首中。執金剛對等
者。謂指如來大智門云爾也。降伏方便者。降
無明妄想煩惱令除去。即是金剛部也。普賢
對如如者。金剛部之大智如蓮華部大悲。蓮
華部之大悲如金剛部大智。故云如如法身
也。寂災方便等者。以金剛不生大智降煩惱
戲論。故云寂靜安樂也。此名爲寂災方便。是
即佛部也。觀音對等者指如來大悲門也。増
益方便者。依大悲門功徳利益故。損煩惱之
生。増益佛地之功徳故。是即蓮華部也
問。金剛部爲前。蓮華部爲後。有其意耶 答。
同聞衆列次第。所謂十九執金剛爲前。
四大菩薩爲後故。復次如如法身列中央。金
剛部爲前。蓮華部爲後者。爲表金蓮不二。是
即前後圍遶意也
問。擧此三點則無量不思議妙用皆已攝在
其中云云然者攝在何等妙用耶 答。一切妙
用不出三部五部。然今擧三部攝在五部妙
用。故云爾也
問。若然。云何攝在五部耶 答。佛部攝羯磨
部。蓮華部攝寶部也
問。若然者。何故具不説五部耶 答。胎藏界
立三部攝無量不可思議功徳妙用。金剛界
立五部攝無量不可思議功徳妙用。是則開
合異。故三部外又不説五部也。所云等者
乃等者。今所言普賢金剛手等三密遍法界
如大日如來無異。如クン者二重三重亦
爾也。故云乃至也。第四重諸尊各具十佛刹
微塵數眷屬。一一三密周遍法界。施三密
妙用如大日世尊。故云所云等者乃至祕密
加持也
三從各下。明開淨知見中。各能開示等者。各
者指如上重重無盡四重法界曼荼羅聖衆。
故云各也。如來淨知見者。心王毘盧遮那
入金剛界成自然覺時。心數諸尊同入金剛
界成自然覺。故云各能開示如來清淨知見
也。若離如是實相印者。所言實相印者如實
淨菩提心也。是即印持決定義故云印也。除
此淨菩提心之外。皆是斷常一異等攝。而天
魔外道伴類。故云餘皆愛見乃至清淨句義
耶也
四從如下。明顯成不中。如餘乘者指顯乘
也。或有成佛等者。彼宗談五性各別旨。所謂
決定性二乘不定性無佛性菩薩種性
此云五性。此中不定性菩薩種性二成佛。餘
三不成佛故。或有成佛者不定性與菩薩種
性也。或有不成佛者決定性二乘并無佛性
者也
五從今下。明密頓成中。若能不虧法則者兩
部儀軌法則等也。任此法則以三密方便如
教修行者。以父母所生肉身入法明道位。非
但初地現前。若論超昇者可同大日如來也。
故云今此眞言菩薩乃至亦可致也
六從復次下。明次第滿足中。行者初發心時
者。指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所言發心者六
大法界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也。得入阿字
門者。以如實大菩提心住本不生際故也。從
如來金剛等者。入a字門是受毘盧遮那種性
故。即入佛三昧耶位也。從大日如來法界胎
藏。初出生大悲爲根之牙。故云即是從如來
金剛性生牙也。此大悲之根牙。以菩提心
勢力故。一生無間斷。任運増進至初地淨菩
提心位。故云當知此牙乃至此生滿足也
問。以何得知。今所云初發心時者指地前發
心云。既云得入a字門。是即可指法明
道位。乃至成菩提者可云指第十一地妙果
耶 答。今地前地上相望而作三句。所謂
知識經卷所發最初如實菩提心爲菩提
爲因句。從此發心已去。修三密妙行發起
大悲利益爲大悲爲根句。證諸法明道位爲
方便爲究竟句也。故疏第二卷結極無自性
心云。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華盛敷。若望
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説
成佛因云云況當所文明細釋セリ。謂初發心欲
入菩薩位故。於此眞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
初地云云明文在之致ンヤ
問更無退義然者地前未證凡夫之位ナラハ。何
故云更無退義耶 答。依彼如實菩提心之
勢力故。雖地前。任運無退義也。故論云。常
在人天憶持不忘受勝快樂云云又疏第二云。
爾時心滯無爲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
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
非願云云故云更無退義也。欲入菩薩位者。指
初地也。於此眞言法要者。依三密平等法
門身密印口眞言心觀念相應。方便修行
至初地。故云於眞言法要乃至得至初地也。
唯以一行一道者。唯以三平等一行眞言乘
一道。初自凡夫地發心。終至十一地最正
覺位。不交雜餘行餘道。故云唯以一行一道
而成正覺也。已上從最初於眞言門發菩提
心唯眞言門菩薩也。若於異方便門者。若直
以眞言門難化導故。如來以隨他意大悲方
便門説諸顯教。暫時雖令示教利喜。終方便
引攝令開顯密意。故論云衆生愚曚不可強
度。眞言行者方便引進云云亦皆不離等者。如
此雖於スト異方便門。更不離金剛乘教。故
云不離如是寶乘也
七從縁以下。明縁業生中。所言縁者妄想因
縁。所謂無明也。業者依妄想所作業因也。所
謂十惡五逆等也。生者作此業因所感六道
四生等也。如次縁業生者煩惱業苦三道
也。復次縁者所謂四縁也。如大論第三十
二云。一切有爲法皆從四縁生。所謂因縁。次
第縁。縁縁。増上縁云云癡愛因縁等者。癡者
所謂無明也。依無明發貪欲故云愛。依此
貪欲發違愛之心。違故發嗔恚故。三毒宛
然。自此三毒枝條充滿成八萬四千煩惱塵
勞也。故云謂爲有情乃至受諸苦也。今修
平等三業等者。言今修三密平等行時。彼頼
耶藏所薫修無始已來身口意差別妄想顛倒
種子。皆悉爲此平等慧火所レテ焚滅。至無垢
大菩提心位。故云今修平等乃至大菩提心
也。一切如來者。即阿字門無相大菩提心是
也。從悲藏中等者。初地爲メニ虚空無垢大菩
提心爲ナル種子心。即是菩提爲因句也。第二
地已去九地配當牙疱等九心。即如第二卷
云。初地爲種子。二地爲芽。三地爲疱。四地
爲葉。五地爲花。六地爲果。七地爲受用種
子。八地爲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九地爲
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
定。此二心無別境界。還是於第八心中。約
方便轉勝開出之耳云云今亦如是。以沙羅樹
王種子乃至殊勝決定等十心爲十地始終
云云故云一切如來乃至菩提樹王也。然
以四不生等者。爲遣著慢故。用四不生觀

八從復次下。明難思瑞相。自可見云云
凡從如文下。明擧例同今。亦自可見云云
十從故下。明所同縁由中。下文所問者。謂
金剛手九問。依此現瑞感動而起故。云乘此
而生也云云
  已上序分畢
第三從爾時下。明正宗中。大分爲四。一明
金薩問起。二明如來許説。三明薩埵九問 四
明如來答問
初中自三。一明問得一切智智。二明發起五
字門。三明發起三句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
後。二明正致疑問
初中又五。一明正結前。二明法説。三明譬
説。四明合譬。五明生後
初中。如來自證之智等者。今奮迅示現藏是
本有曼荼羅之影像故。云外用之迹也
二從智者下。明法説中。智者等者指眞言行
者也。見其條末者指奮迅示現藏。則喩其宗
本者指本有曼荼羅也
三從如觀下。明譬説中。譬如一切等者。涅
槃經第二云。譬如一切衆生跡中象跡爲上
云云以是義故云超絶衆群也。同第二十二云。
如諸跡中象跡爲上餘文可見 問。何故用
二喩耶 答。爲喩如來悲智二徳也。所謂象
喩本有五大。即大悲也。龍喩本有五智。即
大智也
四從今諸下。明合譬中。今諸大衆等者指内
大眷屬等也。照俗之權等者。今此奮迅示現
藏是本有大悲方便之用。此照俗之用尚爾。
何況於彼本源内證眞實之境界耶。譬如見
河大小知山遠近。覩煙大小識火勢力。故
云照俗之權乃至可尋也
五從我已下。明生後句中。我已盡覩等者。我
者指金剛手也。盡覩者指奮迅境界不知者
彼法從來也
二從云何下。明正致疑問起中。又二。一明
發問句。二明隨釋。初可見
二從梵本下。明隨釋中。亦五。一釋如來義。二
釋應供義。三明正遍知義。四釋一切智智。五
釋問意
初中。如諸佛乘等者。大論第二十四云。如
實道來故名如來同五十五云。如來不可得
者。或以佛名名爲如來。或以衆生名字名爲
如來。如先生來後世乃至亦名如去。佛名如
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
迦文殊亦如是故名如來。如定光佛等智知
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
如是來故名如來云云所謂如來如去如法知
法爲メニ四義如大論文。故云釋論具
含四義云云阿闍梨意存等者。涅槃經第十六
云。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説所不變。云
何不變。過去諸佛爲度衆生説十二部經。如
來亦爾。故名如來。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
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如來亦爾。是故
號佛爲如來云云此經文符合阿闍梨如去如
説義也。若此義者可言如去如説。雖然順
古今亦言如來也。故云阿闍梨乃至古題也
云云
二從梵本下。釋應供義中。釋論謂之殺賊
者。於阿羅漢有因三名果三名。因三名者怖
魔乞食破煩惱是也。果三名者殺賊不生應
供是也。故今擧果三攝因三也。所謂謂之
殺賊乃至故以爲名等者釋殺賊義。又阿名
爲乃至殼皮脱故者釋不生義。復次阿羅乃
至名也者釋應供義。佛心種子者a字本不
生體也。後世田中者。不生於生死之田中故
云爾也
三從梵本下。釋正遍知中。以佛得正遍智慧
等者。大論第二十四云。人成就不顛倒智慧
故名正遍知云云是開敷義者寄セテ於譬而轉
釋覺義也。涅槃經云。云何正遍知。正者名
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乃至復
正者名世間中。遍知者畢竟定知修集中道
得阿耨菩提此文者初義相同大論義。復次
義相同此宗所解也云云
四從梵云下。釋一切智智中。一切謂名等者。
イヘハ者一切諸法名字皆悉攝盡。言イヘハ
者一切諸法色相皆悉攝盡。乃至言一者一
切一法攝盡。乃至十百千萬億等法門亦爾
也。故云一切謂乃至攝一切法也。是一切
中一相等者。大品經云。諸法一相所謂無相
也。異相者各各諸法差別相也。漏相者有爲
無常等是即有漏也。非漏相者無爲常住等
即非漏相也。作相者有爲造作之相也。非
作相者無爲法性等也。如此一切諸法性相
體力作因果等一切悉知解也。故云一切謂
乃至是名薩婆若也。於此薩婆若有種種名
字。如大論七十三云。薩婆若有種種名字。或
説一切智。或説一切種智。或説無上道心。或
説無量諸佛法。或説菩提。皆是薩婆若名
字。此中説薩婆若。當知是阿耨菩提云云
上依論明義畢。今謂一切智智等者。此中重
言智智者。知縁起知本有故重云智智也。此
智智是出心量境界。離四智心地。故云即
是智中之智也。非但以一切種等者。大論
八十四云。須菩提言。云何爲一切種智相。佛
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
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説。佛如實知。
以是故名一切種智云云今言。非但以如此智
慧知一切諸法性相體名字等。此一一諸法
皆悉知解ルト究竟常住之實際。故云非但
以一切種乃至可轉授他人也云云
五從問意下。釋問意中。自二。一正釋問意。二
明復次義
初中又四。一總表問意。二釋種種趣。三釋
性欲。四明種種道
初中。云何令我等者。我者指金剛手。言等
者指三部聖衆也。自覺之慧者即一切智智
也。而此一切智道者。所言道者能通義也謂
通達通攝上求下化之一切法。皆悉一味平
等也。所謂a字本不生究竟醍醐味也。此名
爲如來解脱味。離四味轉麁。純淨無比無
上。故云而此一切乃至解脱味也。此妙方
便等者。具縁品已下所説三密方便等。故具
縁品疏云。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
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
品次明。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即教令具
諸器物方便讃搖。以從縁起故。當知不異十
縁生句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釋種種趣中。毘婆沙説有五
道等者。如倶舍婆沙等者。修羅不別立。修
羅攝天或攝鬼畜。故云説有五道。大乘別立
修羅。即如法華經云。見六道衆生云云
三從性下。釋性欲中。性欲者欲名信喜好樂
等者。謂依内成性。外生信喜好樂欲成此事。
故云欲名信喜好樂也。大論八十八云。欲名
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云云性名積習者。使
令積習貪欲而成貪欲性。因此性其相外顯
可分別言相。故云性名積習相從性生也。復
次現行薫種子故性名積習。種子生現行故
云相從性生也。欲隨性作行者。内以成欲性
故。外作欲之行。故云欲隨性作行也。或時
從欲爲性者。謂久以習修欲行故還成欲性
也。故云或時乃至習欲成性也。性名染心
等者。大論八十八云。問曰。衆生何因縁故
有利鈍。答曰。以有種種欲力故。惡欲衆生
常入惡故鈍。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
鈍。善欲者樂道修助道法故利云云又問曰。衆
生何以不皆作善。答曰。是故佛説種種性惡
性善性。惡性者惡欲。惡欲故根鈍。如火熱
性水濕性。不應責其所以云云已上論文如
此。以是義故云性名染心染心爲事乃至釋
論中具明也云云
又私問曰。性與欲。何爲先何爲後耶 答性
先欲後也。論八十八云。性先有。欲得因縁
而生。譬如先有瘡。得觸因縁則血出云云
私問曰。於欲與性。論内外輕重難易淺深受
報不受報等如何 答同卷云。性有内欲在
外。性重欲輕。性難除欲易捨。性深欲淺。用
性作業必當受報。用欲作業不必受報。有如
是等差別云云如此大論中委細釋成性欲。故
云是事釋論中具明也
四從種種下。釋種種道中。種種方便道者龍
樹云者。大論一百云。般若中雖有方便。方
便雖有般若。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
是一。以所用少異故別説。譬如金師以巧方
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云云能以遍一切處眞金智體者。指如實大菩
提一切智智也。造種種乘者。指三乘五通智
乃至人非人等種種方便道也
二從復下。明復次義中。發起大悲等者。今
所問之所密標。則爲欲發起大悲胎藏曼荼
羅也。故云即是乃至曼荼羅也。於薩婆若
者指上一切智智。即是出過一切心地故云
平等心地也。所謂中臺毘盧遮那普門萬徳
總體也。畫作諸佛菩薩者指四智四行。乃至
者指遍知院觀音院金剛手院持明院釋迦
文殊除蓋障地藏虚空藏院云乃至也。二乘
八部等者。指釋迦院眷屬并外部天等院也。
所謂宣説等者指五佛并遍知釋迦等佛也。或
大乘道或菩薩者。四行并觀音院金剛手院
持明院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虚空藏院等
菩薩明王等是也。或聲聞乘者第三重釋迦眷
屬也。或五通智道等者第四重外部天等院
是也。是故今此發問發起下品所説曼荼羅
也。故云於薩婆若乃至差別乘也。且如有
人等者。若具一一細釋者。依諸佛菩薩明
王等之法各得入スル&T069222;普門可説之 雖然擧最
下韋陀梵志之更轉方便即成大日義。應例
知第二第三院等上位佛菩薩更轉方便 故
云且如也。是即從此一門得入法界義 故
云志求五通乃至毘盧遮那身等也。隨類形
聲者。如上示現四重法界形聲。如此色形皆
是密印也。如此音聲皆是眞言也。涅槃經第
八云。善男子所有種種異論呪術言語皆是
佛説。非外道説云云無非毒鼓因縁者。涅槃
經第九云。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
衆人中撃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已皆死唯
除不横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犯
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此經已亦作無上菩提
因縁。除不横死一闡提輩云云今亦如是。聞
眞言不思議毒鼓之聲者。遠近淺深雖有殊
異。終損縁業之生。無不至本不生際。故云
如是或現佛身乃至如來解脱味也。一切衆
生等者。色者有顯形二色。顯者青黄赤白
黒也。形色者方圓三角半月團形也。復色
有三種。大論第三十六引經云。如經説。色
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
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故是色
内外十處五根
五境
能起五識者皆名色云云又云。
復有一種色。所謂壞惱相。衆生身色名壞
惱相。非衆生色亦名爲惱壞相。惱相因縁故
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渇寒熱老病刀杖
等苦云云又云。復二種。所謂四大四大造色。
内色外色。乃至可見色不可見。有對無對。有
漏色無漏色云云又云。復有三種色。善色不
善色無記色。乃至欲界繋色色界繋色不繋
云云又云。復有四種色
受色受戒時
得律儀
止色
善業
止也
用色如衆僧受用檀
越所施之物也
不用色餘無用
色也云云
又云。
復有五色。身作無作色口作無作及非業色。
五情五塵云云又云。麁色動色影色像色誑
色。麁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
石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衆生動作。二者
非衆生動作。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
婆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
色。總名色衆云云已上恐繁大概略抄之。心
者心地觀經云。三界唯心心名爲地云云
云。心爲諸法依地。故云爲地也。故華嚴經
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
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
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云云又以義分故有心
意識不同。如祕記云。曼荼羅聖衆集起曰心。
思量名意。了別爲識云云故五教章云。義分心
意識云云如此色心是一切衆生本來成就六
大法界也。所謂色者五大也。所覺理境大悲
也胎藏也。心者五智也。能覺智體大智也金
剛界也。是故五大與五智和融云實相。復次
所覺理境能覺智體不二云實相。復次大悲
與大智平等云實相。復次胎藏界十三大院
與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互相渉入無礙自在
云實相也。如此色心實相是生佛等有。平等
平等無有勝劣。故云一切衆生乃至平等智
身也。從本際已來具足圓滿故。離斷迷開
悟之分域故。云非是得乃至成法界也。妙感
妙應等者。衆生本來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
體具微妙本來常住離去來故云妙感。佛本
來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體具微妙本來常住
離往來故云妙應。諸佛不來。衆生
。而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故云皆不出
阿字門也。感應因縁者。以行者平等心爲
因。以諸佛平等大悲爲縁。故云感應因縁。所
生方便者。依感應因縁所生曼荼羅聖衆也。
如此感應因縁所生方便皆同一法界。不離
a字本不生。故云當知感應因縁乃至不出
阿字門也。湛湛大海同一醎味喩心王毘盧
遮那之心海。雖波涛相激。只是海水之波涛
也。故以此喩妙感妙應。大波小涛相打互雖
爲能所。能所共海水之上能所也。故以此喩
所生方便重重無盡互爲能所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發起五字門中。自二。一明總
標密意二明次第相釋
初中。復次者。上金剛手探如來密意。説致
發問其意已。次復明説五種譬喩之意。
故云復次也。承佛神力者。今此五字門是今
經宗體。如來祕密奧源。故非佛力者輒爾難
説。故云承佛神力也。爲欲發起等者。下品
佛所説大悲胎藏祕密曼荼羅。以此五字門
爲具體法身。故云爲欲乃至五種譬喩也
二從初句下。明次第相釋中。自六。一釋空
大。二明地大。三明火大。四釋風大。五釋水
大。六明正發起五字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中雖有
多句。對自餘四大故。總合空大中諸句爲一
句。故云初句也。自餘可准知之。譬如虚空
等者。可有當體譬喩二意。當體義是上根上
智所用也。爲被中下機。擧譬喩之義攝當
體之義也。復次毘盧遮那大空之體難解難
入故。假譬以況彼大空也。故云以世間易解
空譬難解空也
二從如此下。明隨釋中。如此即是毘者。言
虚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故無徳無失。是小
乘意。故云如此即是乃至無過無徳也。今
如來智身等者。言今毘盧遮那一切智智大
空。雖離一切妄想戲論。而無量無邊萬徳自
本已來成就圓滿。不如彼世間空無過無徳。
故云今如來乃至以況大空耳也所以重言
者。言住一切分別者有也。離一切分別者空
也。於此空而亦作無分別想故。爲遮此無分
別想故云爾也。離一切分別乃至是分別上
更生分別義例如尋伺等者。住分別想如尋。
住無分別想如伺。又住分別想如眼識生時。
住無分別想如意識生也。故云例如乃至是
細分別也。自餘可見云云舊譯或云者指大
論等也。大論三十八云。劫跛。秦言分別時
云云所言分別者妄執義也故云爾也
二從第二下。釋地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世間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説。二
明合譬
初中。如世間等者是即大地所生之草木等
也。以之爲一切衆生之依處。故云如世間乃
至作依止處也
二從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智等者。此
一切智爲大悲普門曼荼羅之依地。故云一
切智地也。大悲曼荼羅者。以阿字爲一切種
子。一切諸字皆是阿字所流所因。故云大悲
乃至所出生也。四重法界諸尊以阿字本不
生際爲所依止處。故云即此諸乘乃至所依
止處也。起是a字起。滅是a字滅。故雖生
無利譽稱樂之悦。雖死無衰毀憂苦之悲。故
云生死涅槃乃至故以爲喩也云云
三從第三下。釋火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譬下。明隨釋中。三。一明譬説。二明合
譬。三明復次義 初中。皆如須彌山者。且
約一四州中最大物。故云如須彌山。再往論
者。設雖如無量須彌山。更可無怯弱也
二從如來下。明合譬中。如來智火者。謂以
ra字智火。刹那焚滅無始已來頼耶所薫一
切妄想煩惱之薪。妄執煩惱薪盡滅故能燒
智火隨不生。是即ra字實相也。故云如來智
火乃至亦無所依也
三從復次下。明復次義中。復次如者。譬如
世間火上下貴賎同用。於黒闇夜中而得正
路。ra字智火亦如此。四重法界上中下聖者
異生平等平等有之。於無始生死無明煩惱
黒闇夜中。知見如實道。入初地乃至第十一
地。一切佛法皆悉證知。故云復次如世間乃
至故以爲喩也
四從第四下。釋風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
合譬 初中。三辰炳現者日月星是也。蔚
蒸者蒸粟貌也。熱惱之&MT03223;也。於風大有多
種之徳。令得清涼之義。開榮増長之義。摧
壞物類之義。自在旋轉之義也
二從如下。明合譬中。滌除一切等者。令得
清涼義也。是即寶幢佛三摩地淨菩提心顯
現時。開發心内三點令炳現三部佛徳。而除
衆生煩惱令得清涼之益。故云滌除一切乃
至清涼法性也。又復能令等者。花開敷佛
三摩地也。故云開榮増長。又云善法増長
也。摧壞無明等者。無量壽佛三摩地轉法輪
智之徳也。而此無障礙等者。天鼓雷音佛三
摩地。其義可見。故云自在旋轉。又云無所
依故也
問。何故於風大徳有如此義耶 答。餘大亦
如此。尋文可見。是即明五大互具五大互融
無礙也云云
五從第五下。釋水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説。二明合譬
初中。如水大者。上火大毘盧遮那大智門徳
也。今此水大如來大悲門徳也。其義自可

二明合譬中。如來智水者。指自性清淨眞如
法界。是即中臺也。流趣世間者東方。潤諸
等持者南方。成大果實者西方。利益群生者
北方也。體無煩惱以下轉釋上諸句也。所謂
體無煩惱乃至無濁者轉釋中臺。此中有三
句。體無煩惱故清潔者指佛部徳。能離諸惑
故無垢者指金剛部徳。一相非異者指蓮華
部徳也。諸有得者轉釋東方。獲清涼定者釋
南方。湛寂難思者轉釋西方。證平等性者轉
釋北方也
問。何故於水大句具如此之徳耶 答。是即
毘盧那那va@m字智水具足五智故也更問
六從復次下。明發起五字門中。自四。一明
別標。二明法説。三明譬説。四明合譬
初中。下文者指祕密曼荼羅品悉地出現品
等也
二從阿字下。明法説。自可見云云
三從如世下。明譬説中。又如世間等者。所
言世間總有三種。然今世間者。擧器世間攝
有情世間也。地水火風者。大論三十二云。一
切有爲法皆從四縁生。所謂因縁次第縁縁
縁増上縁。因縁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
因報因。是五因名爲因縁。復次一切有爲
法亦名因縁。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
爲次第縁。心心數法縁塵故生是名縁縁。諸
法生時不相障礙。是爲無障縁云云私云亦名
増上縁也
問。若然者。今釋云何可得心合耶 答。世
間種子爲因縁。此種子從地生。水所潤火所
煖風所長次第無間相續。故爲次第縁。此種
子縁地水火風生故爲縁縁。如此五大與力
不障故令生長故云増上縁也。此等諸縁若
闕一縁。一切有爲法無生長。故云隨闕一縁
終不増長也。六因四縁事。大論第十七三十
二等委悉也。恐繁不抄之要攬人開之
四從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性者直指一
切衆生自性清淨如來藏也。即用一切者。言
此自性清淨種子從a字本不生大悲地大
生。故本來不生不滅而常住不變也。爲va
言説不可得之大悲水大所潤故。爲邪見放
逸煩惱重障之熱惱不所枯乾。爲ra字塵垢
不可得之大悲火大所煗故。爲一切愛見煩
惱重障寒氷不所傷害。爲ha字因業不可得
之大悲風大所増長故。爲四重五逆等惡業
煩惱繋縛不所結縛。爲kha字等空不可得之
大悲空大所蘊持故。爲執著戲論妄想分別
不所障礙。以如是等五義自爲衆縁故。自
心發菩提心。自心具足大願行。自心知見等
正覺。自心證無等涅槃。自心嚴淨佛國土。自
心作利物結縁。從非因之因至非果之果。
而成不可思議不生不滅因縁也。故云一切
智乃至不滅之因縁也
三從金剛下。明發起三句法中。自四。一明
結前生後。二明所同體。三明例證。四明譬

初中。觀知如來者指前奮迅示現藏也。無與
等故云獨一。非一門二門之加持故云法界
也。加持之相者。如上釋。心所惟忖等者。内
心思惟觀察也。必知將説等者。佛左所説
五字門并三句三密等法門也。先喩其功徳
者嘆喩五字門功徳也。發起大會者。如上釋
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所問體中。然後者。如此觀
知加持之相嘆其功徳發起生解之機已而
問。故云然後問佛。如是者上所釋一切智智
是也。從此已後等者。依如此奮迅現瑞致動
執生疑。因茲薩埵發問。故此後如來以一切
智智印。即印持決定其心而廣説。故云從此
已後乃至廣分別説也
三從例如下。明例證中。例如彌勒等者如上
釋之。憤憤悲悲者。有ルヲ云憤憤。在口云
悲悲。所謂心未演其所疑。故云即
時憤憤乃至所疑也。爲説是道場者。即一
乘法是也。付之若依香象意者。有二。一別
教一乘。華嚴之體是也。二圓教一乘。指法
花會三歸一。故五教章云。然此一乘教義分
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圓教云云若依天台
意者。無別教圓教不同。只是以開權顯實妙
體名爲一乘。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云云香象天台所釋雖似別。義致無相
違。所以然者。天台建立宗日。始自華嚴終
至般若雖多不同。但爲次第三諦所攝。今經
會實方曰圓融云云此釋雖判華嚴法華勝劣。
探佛意時如云初後佛惠圓頓義齊。又香象
分相門ニテ雖釋此別教一乘別於彼三乘。統
攝門ニテハ曰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悉是彼一乘
法。爰以香象云。如思禪師智者禪師。神異
感通迹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於今。此等諸
徳豈夫好異云云故知立宗雖別。圓極是齊也
云云以此一乘圓極。爲道場所得法。故經云。
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云云爲授菩提記
者。爾前所記非劫國名號之記&T040879;。是故號不
畢定記。法華所記授劫國名號之記&T040879;。是故
曰畢定記。故大論第九十三畢定品云。如法
華經中説畢定。餘教説有退有不退云云自餘
如上釋云云
四從譬如下。明譬喩中。譬如春陽之始等
者。喩文自可見。若無機之人等者。於大悲
發生春陽之始。上上信根之族祕密眞言之
。菩提種子忽自萌動。無明殼皮頓自甲
。是故奮迅示現之雷風響機興即生之
大空。無盡莊嚴之螺鼓動大悲嘉會之樓
閣。於三世常恒之一時。降平等一味之大
雨。依之如實不知之莩殼速脱離。無上菩提
之善苗疾出生。是則自非上根上智之人大
度勇鋭者。無蒙如此之深益。至如彼兩種二
乘兩種外道者。適雖遇奮迅示現莊嚴之際
會。如聾如盲。何得視聽見聞如此境界。何
況發起甚深祕密利益耶。爰以大師言。摩尼
奇珠待大龍而雨寶。輪王妙藥對鄙人以爲
毒。何況眞言祕藏起三自以難聞。金剛佛戒
過十地而叵得。自非輪王種姓大機菩薩。誰
能開五智於一心得三密於凡身云云雖爲一
道極無十地證得菩薩全非其境界。何況二乘
凡夫所測量耶。設雖有無間鐵城中。若爲
祕藏眞言之機者。今依此奮迅示現加持三
昧無不發深益也。第五陀羅尼藏之機可思
之。是故諸道昇沈依戒持毀。見佛不見佛任
乘緩急。故今所言無間中眞言機者。即是
戒緩故一且雖墮地獄。以乘急故速知見自心
佛也。又涅槃經第九云。善男子譬如焦種雖
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
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
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若能發
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
彼焦種不能復生菩提芽云云彼經以一闡提
爲無機之人。今此經以顯網封執爲無機之
人也。如此顯教封執之輩。雖遇無盡莊嚴之
際會。不能蒙甚深祕密之妙益。故云若無機
之乃至發起深益也
二從毘盧下。明如來許説中。自五。一明如
來讃嘆。二明總標三句。三明開示寶所。四
明菩提不可得。五明問答決疑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

二從以執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讃測深
意。二明讃不失機會。三明讃難問能問。四
明如來誡聽 初中。預測如來者。上來所言
五字門并三句法體。是今經之深旨如來之
祕藏也。然金剛手能測彼深奧令發起。故云
側如來加持深意也
二從又能下。明讃不失機會中。發起時衆
者。今大悲胎藏曼荼羅法界應度大衆也。作
生解因縁者。令彼法界應度之衆生而生大
菩提心之解了故云爾也。仰測聖心者。仰能
測如來説法時至而不失應度機根嘉會時
分。故云仰測聖心不失機會也
三從我觀下。明難問能問中。又二。一明讃
嘆意。二明功徳倍増 初中。我者大日之自
稱也。乃至淺行諸菩薩者。指初心始行諸菩
薩也。以此三句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説
教甚深教義。皆悉莫非爲此菩提爲因大悲
爲根方便爲究竟。故云以此乃至甚深之事

二從以如下。明功徳倍増中。倍増者復明於
上首仁者中。金剛手雖無比類。對如來世
尊故猶論明昧不同。故云無量功徳乃至終
無漏失也
問曰。何故如來如此慇懃讃嘆金剛手。有何
等深意耶 答曰。如大論五十五云。問曰。佛
何故讃須菩提。答曰。示師不自。弟子承
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説弟子不受。弟子所説
師不。如凡夫人處衆説法時。破一切語
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讃須菩提言如是如
云云今亦如此。故讃金剛手也
四從次即下。明如來誡聽中。又二。一明誡
聽意。二明引論釋 初中。極善作意者。擧
意密而攝身口也。亦爲未來弟子等者。言非
啻誡勸金剛手。亦兼爲欲使未來眞言行者
直心聽法故云爾也
二從故釋下。明引釋論中。若人心善直信等
者。若爲聽法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是即心善
直信之相。故法華經云。若人精進常修慈
心。不惜身命乃可爲説。捨惡知識親近善
友。如是之人乃可爲説。告舍利弗。我説是
相。如是等人則能信解云云又大論九十六
云。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
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
子從是東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服食
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時
莫觀右右。莫懷身相莫懷色相。莫懷受想行
識相。何以故若懷是諸相。於佛法有礙。若於
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
若波羅蜜云云以是等義故云若人心善乃至
則不能解也。聽者端身者。端直身威儀不
顧身勞。猶如渇水而欲飮之。故云爾也。一
心入於語義中者。專心不異縁。於所説中之
義理敢不誤失也。以下二句可見。此偈中
有專三業之義。所謂端身者專身業。如渇飮
者專口業。一心者專心業也。故大論一百
云。以善其身口意業供給師云云及無盡意經
等者。未檢得之。要攬人披經可見之
妙印鈔卷第九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 
  建武四年
卯月十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二從經云下。明總標説三句中。又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自四。一釋菩提爲
因。二釋大悲爲根。三釋方便爲究竟。四明
約地上轉釋三句
初中又云。一明總三句次第生起。二明中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