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守護國界章 (No. 2362_ 最澄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100] [Prev]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句。我以衆生心故。五善入佛慧。六
通達大智。七到於彼岸。此三句依智。八名稱
普聞無量世界。此一句。是菩薩之所行境界。
九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愍喩曰。此説不爾。
別相句故。此功徳名。無簡別故。夫*攝
取勝功徳者。名清淨三地。*攝功徳成就者。
五依何。麁食者。何故。分門依論。別釋改
名。有漏心智。既迷名句。何況所詮義味。寧
錯亂乎。今正義別相十二句。示*攝功徳
成就。依何處有二方便能持人善知識方便。有
三句故。所持妙法方
便。有
 依何心有一方便衆生方便
二句
依何智
一方便智方便
四句
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
能辨。是則三種智所*攝。應知。是故。論不
句也。今麁食者。更別立句。深乖論旨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中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下
              釋氏最澄撰 
    彈謗法者淺八大義章第十五
八大之義。法華先兆。五八之句。釋義開合。今
麁食者。以管量天。未正。爲後學
略不其謬
麁食釋八大義
麁食者曰法華論云。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
現。一欲大法。二欲大法雨。三欲
大法鼓。四欲大法幢。五欲大法炬。六
大法蠡。七欲大法鼓。八欲
大法義。此八句。示現如來欲大法故。
何等名爲八種大義。謂有疑者。爲疑故。
已斷疑者。増長淳熟彼智身故。根淳熟者。
爲説二種微密境界。一者謂聲聞微密境界。
二者謂菩薩微密境界。大法鼓者。二句示現。
遠聞故。入密境界者。令修上上清
淨義故。進取上上清淨義者。令取一切
種智現見故。令彼進取一切種智
者。爲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建
名字章句義者。令不可説證智法輪
故。麁食釋云。此本論意。上下相連。勾鎖相
起。以釋經文。欲説大法者。住外凡位。斷
進修。故論云。爲斷疑故。雨大法雨者。先住
内凡而無疑者。令聖位。故論云。増長智
故。撃大法鼓者。開聲聞權密境。令
小故。不斷大法鼓者。欲菩薩乘爲
密境界。而令實故。故論。以
法幢者。由權取實。而令菩薩智。故
論云。得現見故。吹大法蠡者。既得眞智。照
見眞境。必須教義。故論云。建章句義。演
大法義者。説於教者。所應度入於證
或轉法輪。摧煩惱故。此説不爾。不是圓
教位故。未名別義圓故。又迷開釋義
故。故正法華云。當敷大法。演無極典。散大法
雨。撃大法鼓。吹大法蠡。講無量法已上
經文
 論牒
經。爲義故。經一句中。開出兩義。莫
經典。其開出義。將後段也。愍喩曰。此釋
理。深乖論義故。今爲後學略示其正
麁食淺。一者欲説大法者。謂答
法瑞。爲兩教二乘。三教菩薩。退不退三
乘人。迹門四種疑。本門補處等疑故。當知。
麁食外凡斷疑。違經論。二者雨大法雨者。謂
雨華瑞。増長淳熟兩教二乘。三教菩薩。
兼佛界。菩薩等内證智身故。故當知。麁食。
内凡入聖位。深乖論義。論意増長法性之
智身。不是進入於依他位故。三者欲撃大
法鼓者。謂答地動瑞。開兩教二乘。三教菩
。示方便之門。令各各内證密嚴微密
境界。今麁食者。指微密境界。以爲權密境
深乖論義。論意爲入。麁食爲捨。明知相違。
四者欲建大法幢者。謂答地動瑞。表直至道
。是故。入密境界者。令彼進取上上清淨
故。大乘望小乘。大乘以爲上。今以一佛
三教大乘。一乘最勝上。是故上上。麁食
者。捨權取實。而建菩薩智者。此亦不爾。
汝宗。捨夢權夢實。令生滅智。故不
是此論大法幢也。五者欲燃大法炬者。謂答
地動瑞。破同體無明闇。非内證智。何破
。麁食不釋。此句不擧耳。六者欲吹大
法蠡者。謂答大衆心喜瑞。改權教行人理
。又十住聞法入十行。爲先號。吹大法
蠡。今麁食者云。既得眞智。照見眞境。必須
教義者。此亦不爾。非内證眞智故。不
内證境故。無漏有爲智。不眞實内證
故。是故論云。進取上上清淨義者。令彼進
取一切種智現見故。明知。其一切種智。
有爲後得智。唯法性眞佛内證一切種智
故。七者欲不斷大法鼓者。謂答地動瑞。相續
方便密嚴土。寶塔之勸。蓋謂斯矣。
故論云。令彼進取一切種現見者。
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麁食者。吹
蠡證文。引論章句義。深違經論旨也。八者
演大法義者。謂答放光瑞。開三顯一。開近顯
遠出世本懷。一大事因縁。又從十回向
於十地義。是故論云。建立名字章句義者。
不可説證智法輪故。又云。令
不退轉地。示欲與無量智業故。麁食者
云。説於教者。令所應度入於證智。或轉
。摧煩惱故者。都無憑據。不歸信
    助照如來使所傳八大義章第十六
夫開合之義。釋者所存。廣略之文。譯家所
爲。今乃本經五句。存合之故。本論八句。存
開之故。本經本論。都不相違。前譯後譯。稍
差別。所詮義理。其緒不亂。麁食者。見
合文則爲本經闕。閲開文則本論句餘。今
示經論開合。云爾
照八大義
麁食者云。邊主云。欲説大法者。答説法瑞
雨大法雨者。答雨華瑞。吹大法蠡者。答
衆心喜瑞。撃大法鼓者。答地動瑞。演大法義
者。答放光瑞。欲説大法者。惟昔諸佛説
量義後。則開權顯實。無量一。忖
今佛説法已。亦應權顯實。會無量以歸
一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諸佛。天雨四華
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雨華之
後。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蠡者。惟
昔四衆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障除機動。即
人教行理。忖今衆喜。亦應障除機動。
人教行理也。撃大法鼓者。惟昔地動以
後。即有六番破無明賊。忖於今佛地動已
後。亦應六番破無明惑也。演大法義者。惟
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説法華。彼此道同。忖
於今佛放光已後。廣明佛道同既是佛
道。今更別解。初一句總。後四句別。總者大法
是也。別者雨吹撃演。開示悟入是也。如
小大赤白。而雨赤白華。第一義非
示悟入。見此理時。即證開示悟入。譬如
子得&T041311;。今大法雨。潤法性種
。開於十住開佛知見也。譬如
是改號。今之與先。已得十住。今從
法。更改入十行。示佛知見也。譬如
鼓知兵。今之與先。已在十行
十行法。*誡入十回向。悟佛知見也。
演之言布。横闊竪深。乃是演義。今之與先。
已在十回向。今從十回向。入於十地。入
知見。窮源盡邊。深廣備足也。今謂不爾。
若如前判。則有二失。一數不足失。二違
失。數不足失者。羅什經闕三句。今論有
。餘經之中。處處散説。取集一處。以成
。若論唯有五句。且應所説。論既有
。義當何配説。故不可。言違義失者。彼所
釋義。全乖論義。故不可。後科段義亦不
理。何者彼云。雨吹撃演。開示悟入是也。開
示悟入。如次配住行向地。若爾論既吹蠡演
大義。此二句配佛果位。彼所釋。開示悟入不
佛果。故爲不可。愍喩曰。此失不爾。釋論
八句文。不經五句故。釋論第四欲建大
法幢。第五欲燃大法炬。第七欲不斷大法鼓。
已上三句。倶釋本經第四撃大法鼓句。更無
異義。法鼓破暗義。即是大法燈。法鼓標
義。即是大法幢。法鼓相續義。即是不斷鼓。
是以。無數不足失。又天台釋義。全符
。何有不可。是故。無違義失。又天台科
段。妙契經旨。一位一切位義。何不佛果
    助照如來使所傳佛教七善章第十七
七善十善。解釋不一。亦合亦離。群解亦異。
或合初開終。或合終開初。三善多種。四開
別説。今麁食者。偏執一途。固遮衆釋。今示
現離合偏執迷。云爾
照七善
麁食者曰。邊主云。三世佛。必説頓教
。演説正法。初中後善者。即是頓教也。
七善之語。乃通大小。尋文是大乘七善。初
中後善者。即是頓教序正流通。名爲時節善
其義深遠。即是頓教了義之理。二乘不
邊底。故言深遠。是名義善。其語巧妙。即頓
教八音所吐。會眞説。悦菩薩心。即頓教
之文。是名爲語善。純一無雜。不二乘
即是頓教。成獨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外
滿字之法。即是頓教圓滿善。清白。無二邊瑕
。即是頓教調柔善。梵行之相者。梵即頓教。
無縁慈善。經爲求聲聞者。説應四諦法等者。
即是明古佛次頓之後漸教法也。乃
至。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此明古佛開
頓漸後即顯實之説也。今謂不爾。上段初
善等。讃法勝妙。爲求聲聞等下。是讃生利
益。若言此七善。是指頓教者。正法念經亦
七善即是應頓教。若爾者。何彼經即
念處。經説。汝諸比丘。我所説法。初中後
善。義語善。獨法具足。清淨鮮白。梵行開顯。
謂正法念處法門。由此故知。不頓教
。又彼所釋義。違諸經論。故不依。智度
論云。讃布施初善。讃持戒中善。讃
二果報生天淨土後善。復説聲聞獨覺大
亦名三善。又寶積經云。知苦斷集名
初善。修八正道中善。證滅名後善。是
聲聞初中後善。若不菩提心。不
。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薩初中後善。依
等文。明知。凡佛所説教。若頓教若漸教。若小
乘若大乘。皆悉各別具十種徳。故彼所
七種善以證頓教。甚謬相違。此唯爲
立彼自所立頓漸等八教。強判一經而爲
頓漸教。諸有智者。莫謬依學今制非理
分明簡別。故文句云。夫七善之語。乃通
。尋文是大乘七善。乃至云。今且依一途
豈指正法念經頓教耶。其麁食者曰。又
彼所釋義。違諸經論。故不依者。此亦不
爾。寶積。寶篋。智度論。瑜伽。莊嚴等論。開合
同。法門三善。所望不同。何得一例。諸疏
師等。光宅。嘉祥。道策師所釋。又稱七善。又
開合異。天台文句記云。大乘七善者。既云
大小乘。論中又以聞思修三而爲三時
成論又以少年中年老年所説三。不
今人。今人老者所説非善。又亦以三乘
三。故云也。今文以三段三。其言仍
通其義則別。時節既爾。餘六準知。今經應
圓乘七善。乃至云。有人云。初句總。六句別。
故離七爲十。初離三故。四義深。五語巧。六
無雜。七具足。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須
其大小。又汝七種十種別執故。七善者。涅
槃經名字力徳品。具説七善。亦説七譬。涅
槃疏云。今先分別名之功徳。文中擧七善七
。釋此經名。謂語善。義善。文善。純備具足
是獨一善。清淨是行善。梵行是慈善。金剛寶
藏是備足善。冶城取上中下。足爲十善。開
善合爲八善今依七譬七善。又餘經及
下文皆言七善。不勞足之。即道暹涅槃記
云。初文中云語善者。寶亮曰。上中下語。合
一善。欲涅槃於語法中最上勝。故名
上語。十地無漏法爲中語。説生死苦無
常乃至正因性下語。若説此三語。盡不
法則名爲善。瑜伽八十三云。上語亦善
者。初善也。謂聽聞時生歡喜故。中語亦善
者。中善也。謂修行時無艱苦。遠離二
。依中道行故。下語亦善者。後善也。謂極
究竟離諸垢故。義善者。偏就理而談。其文
亦善者。此偏就理上之文教也。純備者。
乘之體是也。淮此經體。明因果足。故
純備也。具足善者。於偈中其義具足。如
雪山一偈。即備常無常二義也。清淨者。此
經理教眞正。於因果倶能正相。故清淨。梵
行者。此經文理。能生人梵行也。金剛寶藏
者。此圓教所明圓果涅槃。備一切功徳。不
孤滅解脱。猶如寶藏。開善合爲八者。
冶城上中下一。故但成八。今依
者。將七譬次第配七善。文相可見。當
知。十善新論文。并古譯七譬七善開合異耳。
都無相違。麁食者。不勘他家新古記
。偏執開謗合。大乘七善。以證頓教。甚好
相應。非但成立自所立頓漸等八教。足
頓漸教。諸有心智者。可妙釋。可開合
努力努力。麁食者偏執之義。莫謬依學。故
大莊嚴論義成就偈曰。此法隨時善。生信喜
覺因。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 釋曰。此
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者。隨時善謂初中後
。如其次第。聞思修時。爲信因故。爲
故。爲覺因故。爲覺因者。定心觀察此
法道理。得如實智已上
論文
 解曰。此論意者。
初中後一隨時善已上
人語
是即佛前聽聞
時節善已上
人語
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者。
義正謂善義及妙義。與世諦第一義諦
應故已上
論文
解曰。論義正者。是即佛前聽聞名
義善已上
人語
語巧。謂易受及易解。由文顯義
已上
論文
解曰。語巧者。佛前聽聞名語善
已上
人語
此故。能開示四種梵行。問何者四耶。
偈曰。不他相應。具斷三思惑。自性及無
垢。是行爲四種。釋曰。四梵行者。一者獨。二
者滿。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應者。是獨
義。由此不外道已上
論文
解曰。是即
佛前聽聞獨一善已上
人語
具斷三界惑者。是滿義。
此行具斷三界煩惱已上
論文
解曰。是即佛
前聽聞圓滿善已上
人語
自性者是清義。由此行是
無漏自性淨已上
論文
解曰。是即佛前聽聞調柔
已上
人語
 無垢者是白義。由此行在漏盡身種
無垢淨已上
論文
解曰。是即佛前聽聞無
縁慈善。佛前聽聞所立七善。皆與無著所
立莊嚴七善。同等不異。麁食者所來難。還
麁食之愚耳。問七善文不分明。云何必
七數耶。答依莊嚴並涅槃等文七善。麁
食者所依瑜伽文。何必有十善名。但瑜伽善
文有。疏師隨經文。但取十善名。麁食
者。直引瑜伽文。但立十徳却二徳。深背
論旨。問其涅槃文如何也。答涅槃七善文
云。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解曰。合
此三善隨時善。或合八河歸海喩。義味
深邃。此一句名義正。或合醫師祕方喩
其文亦善。此一句名語巧善。或合農夫息望
。純備。此半句名獨善。或合象跡爲最喩
具足。此半句名滿善。或合耕田秋勝喩。清
淨。此半句名清善。或合醍醐第一喩。梵行。
此半句名白善。或合甜酥八味喩。法譬雖
分明。其數能與莊嚴同。其梵行義。通
等四。又略同瑜伽。何無依據
    彈謗法者淺佛教十徳章第十八
十五復次。瑜伽所説。三善四開。無著心要。
麁食者。執十遮七。今示十與七開合。令
智慧。云爾
十徳
麁食者曰。瑜伽第八十三云。一初善者。
聽聞時生歡喜故。二中善者。謂修行時無
歎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三後善
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乃一切究竟離欲。
後邊故。四其義深遠者。謂能引發。利益。
安樂故。五其語巧妙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
乃八語具皆圓滿故。六純一無雜者。謂不
一切外道故。唯佛法有外道所無。七
具足者。無限量故。最尊勝故。義豐且勝故。
八清淨者。謂自性解脱故。是即學位無漏。依
一刹那自體解脱。九鮮白。謂相續解脱故。是
即無學位無漏。設多刹那亦解脱故。十梵行
者。謂八支聖道。滅諦名梵。道諦名行。行與
滅爲因。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
顯説故。是梵行相。此説非理。所引論文
&MT01142;雜人語故。今麁食者所出論文。抄出慈
恩玄賛文。非是瑜伽論正本。故迷亂後學
巨蠧僞章。當今正引瑜伽本文後學
正智正解。玄賛之文。經演説正法至梵行之
。賛曰。下讃法勝妙希八十三云。具
也。一初善。謂聽聞時生歡喜故。玄賛之
意。不瑜伽。但牒經文。釋用論義。故安
二三言。是故。於賛主論文。今麁食
者曰。瑜伽第八十三云。是即麁食者。越玄賛
。直就瑜伽本文。是故。洮汰雜文。令
。麁食者。論初善句。加一之一字。本文都
一之字。論中善句。加二之一字。改艱字
以爲歎字。論後善句。加三之一字。論義妙
句。加四字。其義深遠五字。闕論妙字。瑜
伽正文。但有義妙二字故。玄賛牒經本文
故無加字失。麁食者直引論文。故有加字
。論文巧句。加五其語八四字故。玄賛牒
經本文。故無加字失。麁食者直引論文。故
加字失。論純一句。加六無雜唯佛法有外
道所無一十一字。論正文云。純一者。謂不
一切外道已上
論文
更無餘字。玄賛正文
云。六純一賛主取意牒經文。故安六字
經義故。擧純一句
此純一
無雜。謂不一切外道賛主論與經合牒。
故安純一無雜
唯佛法有。外道所賛主義故。
論文都無
麁食者。論
純一句。加一十一字。違論正文。背玄賛取
。菩薩之論。加人師言。令後學論正
。其罪極重。偏欲他。不自過。沾衣
之失。是麁食所得。論圓滿句。加七義豐且
勝故六字。論正文云。圓滿者。謂無限量故。
最尊勝故已上
論文
玄正文云。七圓滿。此果具
足。無限量故。最尊勝故。義豐且勝故名
滿已上玄
賛文
 賛主取意故。牒經文故。無加字
。麁食者。直引論文故。必有加字失。論清
淨句。加八是即學位無漏依一刹那自體解
脱一十五字。論正文云。清淨者。謂自性解脱
已上
論文
玄賛正文云。八清淨。謂自性解脱故。
一刹那。自體解脱故。或法自性解脱故
已上
賛文
賛師取意牒經。故無加字失。麁食者直
論文故。定有加字失。論鮮白句。加
是即無學位無漏設多刹那亦解脱故一十六
。論正文云。鮮白者。謂相續解脱故已上
論文
 玄
賛正文云。九鮮白。謂相續解脱故。設多刹那。
亦解脱故。或學之者。亦解脱故已上
賛文
 賛師取
意故。無加字失。麁食者直引論文。故必有
加字失。論梵行句。加十滅諦名梵道諦名
行行與滅爲因是梵行相一十八字。論正文
云。梵行者。謂八聖道支。當知。此道由純一
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説已上
論文
 玄賛正文云。十
梵行。八聖道。名梵行相。當知。此道由純一
道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説故。是梵行相已上
賛文
賛師取意之故。無加字失。麁食者直引
故。定有加字失。加論有一百六十字。麁
食者新加
    駁麁食者所示方便品科段章第十九
義科文科。其意各別。義盡文盡。各各不同。
當今。方便品五分。天竺義科。正説等三周。支
那義段。梵文繁重。譯有廣略。漢字改章。譯
新古。同本正妙。晋秦不同。異本經論。何
全同。所以義別新古。文異上下。妙法蓮
華經。秦代所翻。法華經論。後魏所譯。文章
起盡。雖廣略。義緒一貫。以義貫文。文
有開合。以文尋義。義無相違。麁食者。以
義科起盡。經論相違。謬諍科文。今駮
執科段合解文義科。云爾
麁食者方便品科段
麁食者曰。就方便品中。法華論判爲五分
初歎所證所説法勝妙分。吾從成佛下。第二
歎能説佛法師功徳分。爾時衆中漏盡阿羅
漢下。第三大衆定疑分。佛告舍利弗。止止不
須復説。若説是事。一切世間。皆當驚疑下。第
四定記分。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下。第
五斷疑分已上麁
食者
是則本論義科。非文起盡
其分名目。非本論名。疏師取意。然賛師分
名。一兩同異。今示其文。初歎所證所説法勝
妙分者。論文都無是名目。其論文云。如
已説妙法功徳具足已上
論文
 玄賛正文云。初歎
法勝妙分已上
賛文
麁食者。釋文標名
繁重。此一愚失也。第二歎能説佛法師功
徳分。論文都無是名目。其論文云。次説如來
法師功徳成就應知已上
論文
玄賛正文云。吾從成
佛下。第二歎法師功徳分已上
賛文
 麁食者。亦取
釋文標名。此亦愚之中重愚耳。第三大
衆定疑分。第四定記分。第五斷疑分。此三分
名。雖論文。賛師所立。與他家略同。此
五分科段。皆悉爲義科。若名文起盡。有
論失 麁食。釋生起次第云。法爲
。佛由法以成徳。人爲能顯。法依人以弘
宣。第一歎法勝妙分。次第二歎佛勝妙分。諸
聲聞。示於自所證。已爲決定。聞所説。遂
疑生。故有第三定疑分。佛心所爲。先已
定訖。唱止邀固請。亦令惡人退席。既
爾分明。解釋其義。故有第四定記分。衆人
之内。聞前所説。又有疑者。佛爲重解。故有
第五斷疑分。遂成五分已上麁
食者語
麁食者。偸
生起次第文。加第一第二等句。爲自生起次
。所以得知者。引賛文則稱慈恩號。加
自意則爲麁食名。若稱慈恩麁食者。是
亦不爾。慈恩賛中無第一第二第句故 麁
食者又云。初就歎所證所説法之中。初總標
法勝妙。後所以者何下。釋斯勝妙。就初所歎
之法。略有二種。一者智慧。即諸佛智慧。甚深
無量是也。二者智慧門。即其智慧門下是也。
經所以者何至意趣難解。此釋前智慧門甚
。此門甚深。論牒經中。有八種甚深。羅什
經。唯有六句正歎所證所説法勝妙已上
麁食

此科文。不論義科。不賛文科。羅什經有
義無文。其第八甚深義。標名中。故經
別開第六句義。第七句攝。難解之義。同
第六句。三甚深即體用權實。故羅什經唯有
六句。麁食者臆説。賛云。今此文唯六句已上
賛文
賛主不三藏名。不難解句。但爲
。朝談之意。此之謂也。麁食者。一向指
藏名。唯有六句。深背開合意耳 麁食者
又云。經舍利弗。至種種譬喩。自下第二歎
能證能説佛勝妙。就此中二。一總句二別
句。此即初句也。經廣演言教。無數方便下。是
別句。就初句中。論牒經云。如來成就種種
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辭。展轉意
言。由如來身。於所證理。成就自在。成就説
。是以。今説所證智慧。及智慧門二。皆甚
。何等名爲説因成就。謂種種方便。種種知
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辭。此四句名爲總句
廣演言教以下。名爲別句。以經下諸句。配
此四句故。經廣演言教至令離諸著。此配
第一種種方便。次下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
見波羅蜜。皆已具足。爲第二種種知見。次舍
利弗。如來知見至解脱三昧。爲第三句種種
念觀。次深入無際。乃至本末究竟等。爲第四
句種種言辭。就此中。復以七句。釋第四種
種言辭。羅什經。唯有初五句。而無第六第
七二句。經深入無際。至未曾有法。此即初
五句。名種種成就。理事空有。世出世間。未
曾有法。皆深入故。能起種種言辭。經舍利
弗至悦可衆心此二句名語言成就。音聲
佛口出。故令衆心。經舍利弗。至不須
復説。此第三句名相成就。眞聖者令法。
假聖者令。故名爲相。經所以者何至
難解之法。此第四句。名堪成就。舍利弗等善
根熟者。知佛成就第一希有難解功徳。堪
説法故。經唯佛與佛至諸法實相。此第五句
無量種成就。説不可盡實相者。謂如來藏。
法身之體性不變故。佛智具知此實相體。
源底故名爲。經所謂諸法至究竟
。此顯第七佛所説法依證而説已上麁
食者語
論本意。不玄賛正意。論成就意。許於圓
佛化儀。麁食者意。於經文起盡。又於
滅佛化儀。故自餘文中相違。準例思
    助照如來使所傳方便品文句起盡
  第二十
所釋本經。能釋本論。佛説爲本。菩薩造論。
付經義難解。論家集義。五甚八甚爲
。四成七成爲歎師。秦代文句。起盡難解。
是故。疏家略開廣開。寄言絶言。雙歎雙釋。諸
佛吾科段。分別尋義。用論科文疏。麁食
者。謬用印度之義論。科段秦代之文句。非
但不文義科。亦即迷執論牒經。當知。尋
文下義。用釋論科。判義上文。必依疏科。文
科義科。其意稍別。義盡文盡。何必一等。餘
殘之旨。蓋如是矣。文殘義殘。本論所説。或
文盡義未盡。如三周等。或義盡文未盡。如
重頌等。若得此中意。何論起盡之相違。得
疏意故。論義易解。解論義故。經義易解。
記疏論經。經論疏記。逆順通達。諸義泠然。
今爲鈍者。貫解。云爾
照方便品文句起盡
麁食者云。邊主云。就方便品長行。分爲三。
一雙歎。二雙釋。三雙結。就歎二。先歎
實。次歎權。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此歎
也。其智慧門下。此歎權智也。從所以者
下。此雙釋諸佛二智也。佛曾親近至
行諸佛道法。此釋諸佛實智也。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此釋諸佛權智。從成就甚深下。
雙結諸佛二智。二就釋迦權實。亦分爲三。
初雙歎。次雙釋。後雙結。初吾從成佛已來。此
實智。種種因縁下。此歎權智。從所以者
下。是雙釋二智。從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下。即是雙結釋迦二智也。無量無礙下。是
權智也。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下。
更擧權實。爲絶歎之由。文爲二。初擧絶歎
之由。次擧絶言之境也。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説諸法者。即擧權也。言辭柔軟。悦可衆心
者。擧實也。從取要言之。是指實境也。無
量無邊。未曾有法。是指權境也。止者下。第
二即絶言歎也。從所以者何下。是釋
歎之意也。從諸法實相下。即是甚深境界。
不可思議故不説。此判非理。且由諸佛
法與釋迦分爲二段。而有五失。一違
失。二違結意失。三違自宗失。四違
理失。五偏執文違義失。一違論失者。論諸
佛釋迦不別文。何故分二。故不可。違
失者。爲自身他身平等無二。多寶釋
迦同坐。爾則歎釋迦即歎諸佛。何須別歎
三違失者。彼自立圓教。云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爾則釋迦即是歎諸佛。何
勞別歎。四違理失者。諸佛所得二轉依果。
若前佛若後佛。平等都無勝劣。歎一佛智
是歎諸佛智。何故分爲二段。五偏執文違
義失者。經文載諸佛言及吾字。故分爲
。是唯有語。都無義理。故爲不可 彈曰。
此亦非理。何者。汝所立五失。都非失故。
論失。此亦不爾。論已爲二義科。歎法義
科。歎法師義科。歎法之初。置諸佛字。歎師
之初。云吾成佛。吾字訓我。即能説釋迦。所
以諸佛與釋迦二段者。廣開三顯一段。
五佛章故。一者十方佛。二者過去佛。三
者未來佛。四者現在佛。五者釋迦佛。十方
三世外。別立釋迦章。今此長行。略十方三
。名爲諸佛。此釋迦佛法師。廣略倶單佛。
麁食者。違經五佛章。背論歎二分。制令
兩分。不可之中亦不可。又次違結意失。此
亦不爾。汝自身他身釋。深違論義。故本論
八示現中。第八同一塔坐者。示現化佛。
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爲大事。故言圓教
説常住三身。倶體倶用。爲大事。其
大事者。依何等一大事。故汝僞引第三略
枉爲第八義。顯文邪分別。何況深義味。豈
邪分別也。第三違自宗失者。此亦不爾。
麁食者。一礙一無礙故。執同體邊。遮異體
。汝今當知。異體之故。十方三世。各各不
同。同體之故。一大法身。都無差別。一即一
切故。常差別立。一切即一故。常平等存。所
送違宗失。麁食者。未一即一切義耳。第
四違理失者。此亦不爾。諸佛所得二轉依
果。有上無上。有差別故。自佛他佛。平等差
別。具兩義故。麁食者。偏執平等。失差別
故。凡無差別之平等。不佛法。惡平等故。
亦無平等之差別。不佛法。惡差別故。是
故。汝違理失。深爲自害。第五偏執文違
失。此亦不爾。麁食者。存文遣義故。諸佛言。
及吾字。許唯有語。已有語何無義。諸佛之
言。詮衆多佛。吾之一字詮。已別
。何無義理。本論文。已爲二段。歎法之段
諸佛。歎師之段指釋迦。麁食者。若合
一段文。五分之義。遂不極成故 麁
食者云。又彼云。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行諸
佛。無量道法。此釋諸佛實智。勇猛精進。名
稱普聞。此釋諸佛權智。此亦不爾。違論文
故。論云。佛曾親近至意趣難解。此釋前標
阿含八種甚深。此即汝所立權。何云
。此則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又此八甚深。
皆倶智門甚深。皆倶權智。何更須權實之
。救曰。此亦不爾。麁食者。未十種權實
故。夫所釋有二。一者實智。諸佛智慧甚深無
量。二者權智。其智慧門難入。經所以者何下。
能釋有二。初第一第二兩種甚深。釋實智甚
。釋實智無量。次第三第四兩種甚深。釋
權智深廣。麁食者。何能釋之中。闕實智釋
乎。實智之上。豈無能證阿含乎。理教權
實。教行權實等八甚相攝。何但權智乎 麁
食者又云。又彼云。吾從成佛已來下。此歎
迦實智。種種因縁下。歎釋迦權智。此亦不
爾。羅什經。雖吾字。而論牒經。載諸佛
。而無吾字。明知。諸佛釋迦。不別歎。臆
説科段。有多過失。故不依。可論文
十種如是。如前已破。故不重述。救曰。此亦
爾。麁食者。未開出故。論牒經文
諸佛字者。開出本經吾從成佛句。論文有
吾從成佛已來句。初二舍利弗雖吾字。第
三舍利弗有吾字。初二舍利弗總句之故。麁
食者。諸佛之句。未開出。論牒經無吾字
大妄語。第三舍利弗有吾從成佛已來句故。
歎法諸佛段。歎師釋迦段。定可兩段。麁
食者。諸佛與釋迦。定爲一段。背本經五佛
本論二段。麁食者臆説合佛。多有過失
故不依。可論文吾從成佛。十種如是。
前已救立。故不重述
    助照如來使所傳一大事章第二十一
依何等義。法華肝心。一大因縁。蓮華所顯。
一者一實相。大者性廣博。事者法性事。一究
事。圓理智行。圓身若脱。一乘三乘。定性不
定。内道外道。阿闡阿顛。皆悉到於一切智
。是一大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成
佛。麁食者。未文字之桎梏。偏守免之
一株。今施圓融大寂救。永脱文字之桎梏
云爾
照一大事
麁食者曰。山家釋一大事云。一則是理。大
則是智。事則是行。又一即法身。大則般若。事
即解脱。又彼釋知見云。知見者。知知於理
眼見法諦。法諦則無分別。以無爲故。又彼
開示悟入。以法華論一句。配自四釋。約
位智門觀之四門。各別分別開示悟入
位明者。開者即是十住位也。示者即
是十行位。悟者即是十迴向位。入者即是十
地位也。經云。爲令衆生。開佛知見。是不
佛果自知自見。今謂不爾。且彼釋一大事
是不理。違論義故。論云。彼一大事即開
示悟入故。又彼釋開示悟入。此亦不爾。論
四番。釋開示悟入。論四番者。第・一番者。
佛果説。第二番者約菩薩説。第三番約
外道説。第四番者據小乘説。彼所釋開示
悟入。不論四番。故不用。又彼釋
爾。違諸師釋故。如次下釋救曰。初
論義失。此亦不爾。論四番所望不同故。
一法具一切法故。如來知見具理義。智義。
因義。果義故。具如記説。又麁食者。佛知見
諸師釋者。此亦不理。諸師未必佛前聽

    駁麁食者所示一大事章第二十二
一大事者。三徳祕藏之圓理。一乘究竟之圓
事。故知。理事圓融。一切共有。佛知見者。佛
知即法性。是故名能知。佛見即法性。是故
能見。能知能見之如來。所知所見之法性。
倶名知見。今麁食者。全背圓事理。固執
教文。是故。駁未究竟義。令究竟理。云爾」
麁食者所示一大事
麁食者云。一大事者。即是一乘。此一乘。即
教理行果。是即開示悟入。何以知然。涅槃經
云。大事者。所謂佛性。又畢竟二。一莊嚴畢
竟。二究竟畢竟。莊嚴畢竟者。謂六波羅蜜。究
竟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
佛性。以是義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悉有一乘。無明覆故。不復見。由此文
知。一大事者。即是一乘。佛知見者。正智及眞
如。竝名知見。眞如爲知見性。正智爲知見
。知見性相。倶名知見。或知謂正體智。見
後得智。此二是用。能照眞俗故。此二本
性。即是眞如。合名知見。何以爲證。即法華
論云。佛知見者。如來能證。以如實
故。法性眞如名爲如實。法眞性故。即是
所證義理。境界倶名義。此説不理。何者。麁
食者。所立一乘。待二之一。待小之大。待
之事。故名同義異。又教理行果。通權實故。
開示悟入。倶因倶果故。麁食者所立權教理
行果者。衆多一究竟道故。不是法華分。又
引涅槃文。都不似麁食者義。究竟畢
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乘。麁食者極成之宗。
定性二乘。畢竟無性。并此三種性。不
二之畢竟。何以證唯一佛乘。已不涅槃意
小分一切故。又麁食者所立佛知見。不
是眞佛知見。能知見佛。未有爲垢故。念
生滅故。所知見眞如。三乘同座故。三獸
同渡故。此偏眞理攝故。又麁食者所執。正
體。後得。二種智用。雖能照眞俗。然但照
眞之眞。照生滅之俗。不中眞之眞。照
即是之俗。是故。不是法華之正意也。法華
論所説佛知見者。成大菩提無上涅槃。無上
佛知見。不似麁食者所立佛知見。法性眞
如。有名同義異故 麁食者又云。開示悟入
三釋。第一云。開者。雙顯法身報身涅槃
理。菩提智。二種無上。歎勝令欣。示者。別顯
法身涅槃。三乘無二。本來而有。令其修證
悟者。別顯報身菩提。本有種子。令修果生
倶明斷徳智徳。既證此二。利樂衆生。應
形。應機説法。即是化及他受用。名爲
。入者。上總別雖佛果無上用同勝。未
知。如何可能證獲。今顯能得能證之因。故
名爲入。方便品。唯爲上根。通説若因果。若
菩提涅槃。開示悟入。以爲一乘。譬喩品中。
中根者。但説於悟佛知見牛車。菩提智徳
一乘。由唯迷因智。不因果智理故。化城
喩品。爲下根者。但説於示佛知見寶所。涅
槃斷徳一乘。由果不果智因理智故。
第二解云。今此四義四總依佛性法身智體
以爲一乘。説諸衆生。悉有佛性。名之爲
開。典宣分別。名之爲示。此是法佛性。此
是報佛性。此是縁因性。此是縁性。此是理
性。此是行性。此等名示。種種分別。令
解。名之爲悟。勸物起修。令其入證
之爲入。第三解云。開示悟三。即依佛果
大般涅槃三事之。摩訶般若。即開佛知
見。解脱即悟佛知見。法身即是示佛知見。
上來三事。即是證入大般涅槃。此必有因。
是名入佛知見。今此三解。唯取所詮智慧
名曰一乘。能詮之教門。即如前説也。開
示悟三。明佛果乘。入之一種。明佛因乘。因
乘雖三無數劫。今此唯取第二劫後。論
不退位故。此説非理。所以者何。此
三釋者。略寫玄賛文。雖然。都不賛意。
圓教旨。法華論依何等義。其意甚深。今麁
食者。固執門外之牛車。爲開示悟入之佛
。又執歴劫菩薩。偏取入爲佛之因。雖
第二劫後。有名無實故。不是法華開示悟
。冀圓宗明匠。謬莫斯。論四番釋。未
皆不退
    助照如來使所傳無二無三章第二十
  三
無二無三者。遮權教之神劍。示實教之南
車。所以門外三車。對露地而息轍。中路
化城。望寶處而滅化。歴劫遙遼。閉於圓
。灰斷深坑。填於定性。乃有麁食者。執
實。不木馬。迷眞留俗。常執楊葉。嫌
四教正義。躊躇一大岐。今示正義。倶入
。云爾
照無二無三
麁食者曰。山家云。但一佛乘者。純説佛法
之圓教乘也。無有餘乘者。無別教帶方便
有餘之説。無二者。無般若中之帶二。亦無三
者。方等中所對之三也。此二三皆
無。況三藏中三耶。今謂非理。彼所立四教。
極成故。依彼四教。而判經文。亦不
此説非理。山家四教。上已極成故。依
四教而判經文。亦得極成 麁食者又云。
有云。無縁覺聲聞之二。無偏菩薩之三。此
亦不然。此法華經。唯破二乘執而不
。何以得大乘非所破。譬喩品云。初説
三乘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若言大乘亦所破者。應大乘而度脱之
云何説然後以大乘度脱之。此説非理。
捨權大乘與捨權一乘。同等無異。帶權一
乘與帶權大乘。名同義異。教別。證圓。何得
是捨權大乘。不一例閉正直道
    駁麁食者所示無二無三章第二十四
重譯經論字。謬句稍易知。今經并論文。前後
五度譯。晋秦隋三代。翻譯五三藏五本無
。再治本亦無。博陵玄賛文。有第二三字
此文古師義。加梵爲別。麁食者。忽
夕製。亦加譯家略。更爲謬義。又引
三周文。今駁未了義。永停吠影聲。云爾
無第二無第三
麁食者云。經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又言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勘
云。無第二第三。從勝至劣數。佛乘第一。
獨覺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
聲聞。非三乘之中大乘體。翻譯家略。故
無二亦無三也。何以得大乘非所破
此經三周中。唯云無二無三故。此説
理。何者。未五度譯。偏勘梵本文。背
三藏五譯。執疏師一文。又案經文。云無二
亦無三。又云何況有三。即又云。此經三周
中。唯云無二無三故。此言自語相違。
無二亦無三。豈不法説周。若許法説周。何
此經三周中。唯云無二。不無三耶。已
本文亦無三。謬言無三。近文已迷。
何況玄旨。三周無二。約執重人。夫大乘有
權實。倶同期佛慧。是故。亦開亦會。不
。小乘有定不定。別期小果。是故。亦破亦
開。回心向大。河海不同。何權大也。方
便之故。暫用三乘。眞實之故。唯一無
    助照如來使所傳三車體第二十
  五
三車體者。衆釋非一。約分段宅。暫存
。望露地車。都無實體。所以無二體者。
唯一佛乘。一乘體者。平等法身。法身之體。不
變義故。實相者。如來藏法身之體。言法界
者。名爲法性。彼法性者。名爲一切諸佛菩
薩平等法身。平等法身者。眞如法身。故知。
諸法實相。正是車體。本經本論。已説如是。
今麁食者。固執假智。爲一車體。甚爲咲。
庶圓機後進。令假取實。云爾
照三車體
麁食者曰。山家云。依天台智者明。諸法實
相。正是車體。一切衆寶莊嚴。皆莊嚴具耳。
賜車文中。當點出。今謂不爾。有二失
故。一違教失。二能所不別失。違教失者。經
我爲汝等。造作此車此即無漏種智。從
因生。故名造作。是有爲無常義。彼諸法實
相。此眞如理。不因生。云何造作。是名
教失。此説自害。門外三車。是假不實。有爲無
常。是故。三車倶開。同歸一車。其一大車者。
經云。以衆寶物。造諸大車也。都不彼門
外三車。吾爲汝等。造作此車。此門外車。無
所造寶物。是故假空。今一大車。能造寶
物。此數不少。所造大車。其數無量。門外三
車。依他縁生所造作故。唯假不實。露地一
車。眞如縁起所造作故。唯實不假。法身流
轉外。更無他物故。又能所不別失者。彼出
經體云。諸法實相。以爲經體。爾則。經是能
詮。即阿含甚深。亦名教門。牛車是所詮。此
即證甚深。汝以一實相。名車。故能
詮所詮。則不別失。此説非理。經教文義。有
差別故。聲名句文爲能詮。妙法華經爲
。妙法言教爲能詮。實相理爲所詮。理教
權實。教行權實。其義相通。山家主質體。不
是形體體。麁食假智體。不是主質體。能所已
別。何有別乎 麁食者又云。山家云。經
云。皆是一相一種。能生淨妙第一之樂。合
上大車譬也。一相是實相。即法身。一種是
智。般若。能生淨妙樂。樂即無苦。名爲解脱
三徳具足*名摩訶衍。此亦不爾。違經文
故。經云此寶車。直至道場故。爾則。十
地位中。未大般涅槃。云何名乘寶車。此
説非理。分證故證眞如性分。豈不寶車
哉。其眞如性者。本來具衆徳。一得一切得。
若得大般涅槃。名乘寶車者。何故。經云
至道場。未果地。已乘寶車。豈不分證乘
車哉。性乘。隨乘。得乘次第之故。雖圓義
次第故。同時具足故。三徳圓融故。本來
性三徳乘。乘隨相似分證乘。乘得妙覺
究竟乘。乘義非一。是故不相違 麁食者
云。有寶所牛車不別失。若言三點具足
大涅槃名大車者。是則寶所。未寶所。何
經云此寶車直至道場。若爾。已乘
。何出門外更索車。答若菩薩大子。已
因車。未果車。故須更索。二乘小子。不
羊鹿車。故更隨父更索。故無妨。又經云
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此一切種
智。是有爲故。故云遊戲。若大涅槃名大車
者。云何遊戲。眞如妙理。是無爲故。不
遊戲。此説非理。何者。麁食者。未六即
故。見究竟即三點涅槃。難初五即三點涅
。乘此寶車者。是分證車。不是究竟。約
六即故。分證寶所。分證寶車。其義不
異。但有少別耳。門外牛車爲分段故。
暫存假車。已出分段故。其假體無。是故更
寶車。三乘一乘。倶出分段。其一乘之子。
初後不車。彼三車之子。有四句文。具如
文句。麁食者。都不他宗。隨自邪推。設
僞難。又云。一切種智。是有爲故云遊戲。此
亦不爾。麁食者所執一切種智。依他之故。
且應有爲。又眞如妙理。偏眞無爲故。闕
縁義。是故。不遊戲。山家所立一切種智。
證甚深故。不是有爲。理隨縁故。不遊戲
豈執偏眞擇滅。疑中眞寂滅哉 麁食者
曰。又彼出羊鹿車體。同古人説。無學位中
盡智無生智。以爲羊鹿車體。以是義故。車
門外。若未出時。已乘是乘。爭出火宅。何
故。復言車在門外。若先在等。乘何而
出。然若但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斷見思惑
皆是因乘。盡無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
除惑。方得乘無生智。故言車在
門外。但果正。因傍。就乘無生智故爲言。
車在門外。今謂不爾。有二失故。一違
失。二違教失。違理失者。若以二乘盡無生
車體。彼亦已得。云何言得故。出
門更索。違教失者。法華論云。第一人者。以
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戲。後令
涅槃故。此即有漏假解。故名世間。彼無
學位盡無生智。是無漏智。名出世間。若爾。
何論名世間。三乘之教。合名爲門。理出
。故名門外。此門者三乘因行。果出因中
故言門外。此説非理。不他宗故。盡無生
智爲羊鹿車體者。光宅古義。麁食者。偏見
文句第五文。未文起盡。僞設二違。未
玄文説車體。故致此迷失。主質之體。
形體之體。其義不同。主質之體。必在所求
形體之體。必在所顯。因乘果乘。乘不乘義。
常所説。但義旨天懸。名同義異。蓋謂
矣。夫乘假四車分段。意生身等未免。
微苦更索車。何無生智故作更索難
耶。麁食者。未界内無生智。未界外無
生智。是故。邪推僞作違理失。又法華論第一
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戲
者。其世間有兩種。麁食者。以麁相三界世
。爲第一人分。是故。有此迷倒。論意。約
相三界世間説。若言麁相三界世間善根等
者。於勢力人。更増其疾。違教失者在麁食
是天台所説義 麁食者曰。山家。三乘倶
車。非唯二乘。今謂不爾。唯二索。非
。然此義細。故爲末學。更指其事。廣演分
別。諸有智者。莫繁重。索車義中。先以
分別。先辨二乘。後明菩薩。辨二乘中。
復開四門。一辨宅相。二辨出宅相。三明
。四明牛車。辨宅相者。分段變易。二種
生死。是名爲宅。然今法華意。指分段而名
宅内。變易生死。是名門外。二明出宅相
者。復分二門。一辨獨覺。二明聲聞。辨
中。先明有學。後辨無學。明有學者。經
四生或百劫。證無學果。是名出宅索車。辨
無學者。獨覺無學。回心向大即得變易。是
出宅索車。若後辨聲聞不還果回者。
聲聞四果。回心向大者。隨其果位。出宅久
近。若舍利弗等無學果人。即身得變易身。永
分段。是名出宅索車。若不還果回心向
大。經一大生。方得變易。是名出宅索車。然
不還有七種。更須分別。約一來果回心向
。經一二生。斷欲界後三品惑。上二
八地七十二品惑盡得變易身。名出宅索
。預流果人回心向大。經七生三界九
地八十一品倶生惑竟。方得變易身。名
宅索車。作何行事索車。謂爲初地生
法二空智。而勤修聞思修三慧等。是名
。問經幾何劫。勤修三慧。至初極喜地
牛車。答約此義而更廣分別。若獨覺無學回
心向大。經十千劫十信初。聲聞無學回
心向大。舍利弗等。經二萬劫十信初。不
還果四萬劫到。一來果六萬劫到。預流經
萬劫。方到十信初。從此十信初極喜地
同經一大阿僧祗劫。十信以前。隨果差別
久近。入初僧祇。皆同無優劣。到極喜
。證得人法二空。無漏後得智。方名
。此説非理。所説之義。不正義故。辨
中。變易爲火宅。無正文故。義準有妨。
有智可解。更不道也。獨覺之中。證無學
。是名出宅索車。此亦不爾。雖分段家
然未必索車。何證無學果皆名爲索車。又
汝執麟喩獨覺出無佛世。隨誰索事。如
等類。其義非一。豈可一例耶。又無學獨覺。
回心向大即得變易。是名出宅索車。此亦不
爾。回心向大義。不決定故。不定獨覺未
變易。聞法華經大。決定獨覺得變易身
法性土中。住三昧位。經十千劫。聞法華經
回心向大。若許此正義。汝義不極成。又云。
舍利弗等無學果人。即身得變易身永離
分段。是名出宅索車。此亦不爾。舍利弗。聞
法華經回心向大。燒最後身。誓經於餘國
大目犍連。聞法華經回心向大。其最後身。
殺於梵志。摩訶迦葉。聞法華經回心
向大。荷付法衣。期其身於星散。侍者慶喜。
法華經。回心向大。其最後身。散四分於
河中。如是等無學聲聞。捨其即身意生
。名爲變易。故莫有根身同行
灰滅。聲聞地辨決擇。非一乘正義故。
増壽變易諍論章。具出二乘變易義。是故。此
章不具出。又云。若不還果回心向大。經
大生方得變易。是名出宅索車。此亦不爾。
都不配三生六十劫故。又云。然不還有
七種等。乃至得變易身出宅索車。此亦
爾。汝所立變易身。不勝鬘經説。毘曇。
成實。婆沙。倶舍并涅槃經。智度等論所説。
一準故。麁食者所説雜亂故。義不極成
又云。作何行事索車。謂爲初地生法
二空智。而勤修聞思修三慧等。是名索車
此亦不爾。汝所立二空智。假智不實。何捨
假索假。法華大意。捨假索實。豈得同然
哉。又汝所立十千劫到。二萬劫到。四萬劫到。
六萬劫到。八萬劫到等者。影略涅槃經五
病人文。依此經文。到十信初。都不
。*如賓法師融文集廣説。約分段死。權
教所説。不究竟。是故。汝所説乘牛車者。
全不極成 麁食者又云。彼明菩薩者。頓
悟菩薩。極疾利根。經一劫十劫到十信
。極遲鈍根。經十千劫住初。初地
以前凡夫菩薩。猶居分段宅内燒故。不
索車。然爲初地牛車。勤修三慧。故義以
名爲索車。初地以上菩薩。已證得人法二空
根本智牛。人法二空後得智車。故經云乘此
寶車。直至道場。又云乘此寶乘。遊於四方
此義下當更分別。此説非理。利鈍雖異。期
權位故。又初地以前凡夫菩薩。猶居分段宅
燒故。不索車。是則三藏意也。又云。然
初地牛車。勤修三慧。故義以名爲
。此亦不爾。三慧之名。名同義異故。乘此
寶乘者。非唯二乘故。未寶乘菩薩人。
羊鹿故。未四方故。麁食者義。終不
極成
    駁麁食者所示三車體章第二十六
一人傳妄。百人傳眞。今麁食者。假名於法
。欺義於後學。遂爲邪義。引相似文
今爲自他。略示一兩妄。云爾
三車體僞
麁食者曰。牛車有二。一因車。二果車。佛果
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性。即後得智。
因位車。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中種智
體。即後得智。故經。數言究竟令得一切種
。前一大事。雖理智本智。後得智。總
一乘。今唯取後得智車。根本智名牛。
此説不理。牛車有二故。非先三後一故。
同時四車故。自語相違故。因車之體。果
車之體。不同智故。四智之中無一切種智
故。有爲後得智故。因位車體。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非宅内所得故。麁食者所立二種
牛車。非法華正意。今法華究竟令得一切種
智。非有爲生滅智故。證甚深智故 麁食者
又云。問羊鹿車體。正取何。答取二乘無學。
解脱道後。世間定心此爲羊鹿車體
此即二乘所得有漏後得智是也。故論云。第
一人者。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令彼遊
。後令大涅槃故。此有漏後得智。不
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更修義言
索車故。若爾。云何經下合喩。云乘是三乘。
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等。而自娯樂。答彼是
此牛車之莊嚴具故。又無漏身中所有諸法
亦名無漏。此説不爾。以有漏後得智。爲
鹿車體故。釋迦聖教中。無有漏後得智
也。自下。此羊鹿車體。影略沼法師法華義
。其義決中。無有漏後得智文故也。論
第一人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喜
已上
論文
示字與字。其意不同。又泯方便二字
世間三乘根機。而爲説。故言世間。非
世間有漏後得智。出宅入城。雖小別。然
忍苦之義。都無別異。是故經云。以無漏根力
覺道禪定等。而自娯樂。其三乘人。以無漏
三十七等法。而自娯樂。豈得有漏後得智
哉 問門外索車。爲三乘人竝悉索車。爲
唯二乘。答有二解。一云。通三乘索。文無
故。舊徳説故。經諸子故。二云。唯二乘索。非
菩薩索。何以故。宅喩分段。得分段名爲
出宅二乘出分段無學果。故名門外。菩
薩出分段於初地。故名門外。二乘無學。
法空種智。當能修學。名索車者。十地
皆修。故恒可索。若爾。即應菩薩元不
車。何經云乘此寶車。又云遊戲。正應會云
菩薩乘因車故。云乘此寶車遊戲。而進索
佛果種智故。經説諸子。此説非理。雖
沼公義決。然多有闕略故。初言。問門外索
車。爲三乘人竝悉索車。爲唯二乘。答有
。一云。通三乘索。文無簡故。舊徳説故。經
諸子故問門外以下
具出決文
今麁食者。矯祕闕于答有
二解下一十四字章。所以上下文勢不相嗣
義理一途違沼公。又決云。二云。唯二乘索。
菩薩。何以故。宅喩分段。得分段
出宅。二乘出宅得無學果。菩薩出宅在
初地。二乘無學。未種智。當修學。名
索車。初地已上。得種智車。故不索。若
修學即名索車。十地皆修。故恒常索。若
爾。即應菩薩*元不車。何得説言乘車
遊戲二云以下具
決文
今麁食者。加文闕句。數行非
一。所以背義決文。全違本經。其決意。恐
本經。又推古徳竝立二義。麁食者。削
劫一義。是一不可也。又第二義。菩薩出宅文
數行字。爲經生脱。爲麁食略。其文雜亂。
熊非羆。又決云。又論云。前令不退地
無量智業。初地已上得智業。雖知修
。經不索。説遊戲故。二乘出宅。未
種智。未初地。可能修學義名索車。又論
云。其第一人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令
其遊戲。後令大涅槃。以人天世善。未
其眞。可須言索。菩薩不羊鹿。初地
已上得眞。所以菩薩不索。或有説云。初機
虚指。故車須索。或云。宅内聞三。門外見
一。不誰一。是故須索等。皆非實説 
云前令入不退地
以下。具出論文
今麁食者。以沼法師引論會
。全爲邪會。私立正會云。菩薩乘因車。故
乘此寶車遊戲。而進索佛果種智。故經
諸子。麁食者所立正會。深背本決。所以
者何。決意立二解。初解中。許三乘通索。第
二解中。大不索。是以。沼公雖正義。不
經文。不宗義。今麁食者。泯第一解
第二解。未大索會。豈非經背決者
 麁食者又云。問古解羊鹿車體。即取涅槃
經合羊車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法華
論亦云後入涅槃故。取後得而爲三車體
何經論。答若經合鹿車。云求自然慧。即
是後得智。經合牛車。云求一切智。佛智。自
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等。復論云第一人
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等。據此等文
明知。取智爲正。非涅槃。若爾。自求涅槃
文。亦後入涅槃文。云何會釋。後得智是涅
槃上根。故名涅槃。又求羊鹿涅槃。故
涅槃於羊鹿。若爾。他亦會釋云。涅
槃是智慧性故名智慧。三昧性故論名三昧
理實以涅槃三車體。此亦何失。答取
文少故不正。取智文多。多文而爲
正義。可少文。何以故。合鹿車文云。求自
然慧。合牛車文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
等。但合羊車文。云自求涅槃。故取二文
正義而可一文。何者。求聲聞智。爲
有餘。無餘云自求涅槃。非涅槃以爲
車體。故取涅槃即違多文。取智即順多文
經云。我以無漏根力等。而自娯樂。又云。我有
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
之。若云眞如雖一。然説十種或十如等。據
能證説云有無量及各各。此有何過者。不
然。説智爲車。理爲寶所。此有何違。若取
涅槃車。則車與寶所都無差別。又前第
一云。究竟令得一切種智。又論。令入不退地。
與無量智業故。又經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
莊嚴。又云。佛種從縁起。又云。乘是寶車。直
至道場。又云。乘是寶乘。遊於四方。又説。根
等諸功徳法故。又云。我今爲汝等。造作此車
故 麁食者此説非理。何者。寫取決文。斷
章次文。背彼決文故。其本決。次有菩薩不
索車得名出宅坐不章九行文。麁食者。全
此章。義次間斷。又古解段。文句多略 其
決云。問三車門外。出此車體。有多不同。古
解即是涅槃。今説即取後得正智。取涅槃
車體。經論明文。經合欲速出三界。自求
涅槃。如彼諸子爲羊車。出於火宅。論云。
後令入涅槃故。後得智。而作三車。復何文
據。答亦經論明文。羊鹿。説爲後得。論云。第
一人者。以此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
令戲。後令入涅槃故。既云種種善根三昧功
。明非涅槃。合牛車云。求一切智。佛智。自
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愍念安樂等。明非
涅槃。若爾。前文如何會釋。答涅槃相故。名
涅槃。又求羊鹿涅槃。故不涅槃
於羊鹿。若爾。他亦釋云。知見性故。三昧
性故。名知見等。理實涅槃。此復何爽。答曰。
多文故。合鹿車云。樂獨善寂。深知諸法
因縁。合牛車云。愍念安樂。度脱天人。又云。
我以無漏根力等。而自娯樂。又云。我有如是
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
宜差別。若是涅槃。豈云無數各各與之。若
眞如雖一。然説七種或十如等。據能證
説云有無量及各各等。此即何過者。不然。
智爲車。理爲寶所。此有何違。總説爲
理。若唯取理。即闕菩提。今者取智。智斷具
足。況復前第一。云究竟令得。一切種智。又
論。令入不退地。示與無量智業故。又經云。如
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又云。佛種從縁起。又
云。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又云。乘是寶乘。遊
於四方。又説。根力等諸功徳法故。又云我今
爲汝。造此車故已上決
文具出
今麁食者。義推改文。
永迷後學。若欲私義。可私謂字。若欲
義決。可其名。輒影略沼公義
麁食之名。所以義亂文濫。夫理與涅槃。其
義不同。理通凡聖。涅槃唯聖。其本體性。雖
稍同等。隱顯已別。麁食者。改沼法師若唯取
。以爲若取涅槃。已却唯字。何以簡持。若
當果涅槃體者約證乘。若以理爲
。約教乘行乘體性。若以智爲車體者。約
行之智。擧智得行。智牛行車。以爲正義
何宗違此。但權實有別。淺深不同耳 麁
食者又云。理喩寶所。先有非今作。有爲智
修生。又從種生。始造作等。問若以造作
智爲車體者。説化城造作。化城應
智。答彼化城。但造名無實體。故非之。
若化城。但造名無體者。不入。答暫息
苦故稱入。問若爾。何故化城。羊鹿車。但名
實。城稱入。不車。答城車倶雖
實。然而化城息苦。故稱入。有漏後智。不
諸法。故不車。此説非理。多妄説
故。義決文云。理喩寶所。先有非今作。有爲
修生説造作等。不説言化城雖理。亦説
造作。彼但造名無實體故。牛車同彼。了應
之。若取實理。不造作。廣有多證。繁
具引。故以寶所理。車喩智勝已上決
文具出
 
麁食者。加種生始造等。證自問自答。其息
苦之義。車城同等。夫城對有餘入。車對
證乘登。今麁食者。約車無息苦義。又有
漏後智。不諸法。故不云登車。此有漏後
智。全妄語也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下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
                  釋氏最澄撰 
  彈麁食者謬破一切有情皆悉成佛章第一
 彈麁食者謬破定性二乘入無餘後回心章
 第二
 彈麁食者謬破報佛智常章第三
 彈麁食者謬破眞如所縁種子章第四
 彈麁食者偏破有漏生無漏章第五
 彈麁食者偏破定教前後章第六
 彈麁食者謬破教權實章第七
 彈謗法者僞示五種性差別章第八
 彈謗法者僞建立畢竟無性有情章第九
 彈謗法者僞示無種心生有情相章第十
 彈麁食者謬破立別教一乘章第十一
 彈謗法者僞示法華權實章第十二

    彈麁食者謬破一切有情皆悉成佛
  第一
麁食者曰。有執一切有情。皆悉成佛。無
成。何以故。一切有情。以皆有眞如理性
及阿頼耶識故。又涅槃。云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凡有心者。悉皆當阿耨菩提故。又
非佛性者。所謂牆壁瓦礫。非情之物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