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香薫抄 (No. 2333_ 宗性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通妨難云。難云。若依問爲三。第三段唯合明
果。今有普賢行爲因。出現品爲果。自是一段
平等因果。何得皆將答果問耶。故爲此通。既
因是得果不捨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
屬第三所成果也 惠苑師釋意。出現品中
亦答之爲言故刊定記云。問。普賢・出現二品。
豈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
前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
  重難云。香象大師意。理實而言。後際十四
問。性起品中亦答之可云也。故探玄記中
明第三説分云。三從不思議品下。答後際
佛法 此釋意意云從不思議品下不除
性起品哉
答。此釋意實難測。但依前義趣會之者。
上既云。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
品通答之。故下該上略而不云至普賢品

玄四云。又初十問。此會初三品内通答之。若
別分四諦答説法一問。光覺答勢力正覺二
問。此品答餘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別自
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
十住等○次因中十問。從昇須彌下至菩薩
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下問
隨縁化物行○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
普賢品通答之○第三説分中。通下五會答
前所問。於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初十問前
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不
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
疏三上云。第三説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
問。准問長科。亦爲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
果問。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
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
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
鈔七下云。疏其平等因果下。通妨難也。難云。
若依問爲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
爲因。出現品爲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何得
皆將答果問耶。故爲此通。既因是得果不捨
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成果
也。又古人以文從義。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
屬果也。至下重明
刊四云。前中又三。初從此品至光覺品。答初
十句問。因所依果。應機大用。二從問明品至
住處品。答次二十句。果所依因。菩薩行位。
三從佛不思議法品至出現品。答後二十句。
因所成果。殊勝之位。問。普賢・出現二品。豈
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前
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故不思議法
品云。諸佛出現云何不思議。又十種普遍無
量無邊法界中云。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
行□故。普行是佛菩薩行故

  建治元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於笠置
寺般若院僧房抄之畢去正二月比於東大
寺尊勝院經論之文人師之釋所記録之也
而自同三月十七日以探玄記第五卷爲充
文欲勤修三十講之間暫閣第四卷稽古即
移第五卷習學之間此勤中絶及中冬末然
間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於
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
間南都心憂覺隱道思相催之餘同九日曉
忽辭本寺弊房葬籠當山聖跡日日修追善
念念訪冥路之隙悲微功之不終重所染筆
也願以此善根併資彼得脱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四
夏﨟六十二



華嚴宗香熏抄第二
  問題
問。探玄記中。依文殊般涅槃經意。如來滅後
  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槃耶
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因果二位
  中何耶
問。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歟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有諸徳
  釋此文爲佛身等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
此義耶
問。名號品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爾者香象
  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
問。釋迦盧舍那一體佛耶
問。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
問。名號品經文云。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
  下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別四天下耶
問。探玄記中云。娑婆此云堪忍 爾者依悲
  華經意。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説。明恒河
  七類人相。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

問。香象大師意。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
  有財三釋耶
問。光明覺品佛自説歟自此以下五
條此卷無之
問。二禪以上三千界攝歟
問。金光明經意。三千大千世界可有百億非
  想非非想天耶
問。贍部林樹有此州南方歟
問。大乘意金輪在水輪上歟

問。探玄記中。依文殊般涅槃經意。如來滅後
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槃耶 進云。探玄記
云。若依文殊般涅槃經。是此土婆羅門家生。
佛滅後四百年。於高山頂已入涅槃 付之。
依玄記所引披彼經現文云。如是大士久住
首楞嚴。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歳。當至雪山。爲
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
百仙人令得不退轉依之華嚴傳幷纂靈記
中。同引文殊般涅槃經云。佛去世後四百五
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如何
答。文殊師利入涅槃時代。理實而言。如彼經
現文。如來滅後四百五十歳也。花嚴傳文・纂
靈記釋。即述此旨也。但於探玄記釋者。且從
大數云四百年也。彼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
旬者。華嚴經十定品・四十華嚴經・長阿含經・
智度論。香象・清涼・惠苑師等釋分明也。
然而倶舍十一等論中。從大數云。入水皆八
萬。妙高出亦然 可爲准例也。加之明八萬
四千塵勞。弘決一下云。且擧大數故云八萬。
具足應云八萬四千。光法師倶舍疏
一末
釋。依大數
説但言八萬。若具足説有八萬四千。亦是此
義潤色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國
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有菩薩。字文殊
師利
玄四云。二出處者。若依文殊般涅槃經。是此
土婆羅門家生。佛滅後四百年。於香山頂已
入涅槃。若依此經。是東方菩薩現在清涼山。
寂調音經亦云。是東方去此萬佛世界國。名
寶住。佛名寶相。彼土菩薩也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華嚴傳一云隱顯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
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
纂靈記一云顯集謹案文殊般涅槃經云。佛去
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云。爾時跋陀波羅即從
坐起。整理衣服。爲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
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
自在。却後久遠當般涅槃。佛告跋陀波羅。此
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
徳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内屋宅化如蓮花。
從母右脇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
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指諸仙人求出家法。諸
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
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
故。於十方面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槃。現
分舍利饒益衆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佛
涅槃後四百五十歳。當至雪山。爲五百仙人。
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
得不退轉
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因果二位
中何耶 答。可云果位成道也 兩方。若果
位成道者。菩薩住濟度利生之悲願。現隨
類應同之成道。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
道。即可此義門。是以披智論二十九文。問。菩
薩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答此問。述菩薩
爲度衆生故。作轉輪聖王・帝釋・梵王・聲聞・
辟支佛・菩薩・佛身之旨畢。別首楞嚴經説云。
又現作佛號龍種尊 問答起盡。無諍因位
成道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文殊唱龍種
上尊王成道。果位成道判。如何
答。文殊者是三世諸佛之覺母。一切菩薩之
祖師故。過去久成如來者。出諸經論説。故過
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可云果位成道也。故
探玄記云。若初果依首楞嚴經。於南方平
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三上云。道成先劫
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寔
爲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
咸見。故其説也 演義鈔七下中。釋此文。引
首楞嚴三昧經云。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
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
正遍知○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
名平等○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既云得無上正等正覺。豈非
果位成道哉。加之光宅法華疏云。若實論。
文殊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迹居釋迦
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 嘉祥法花義疏
云。又文殊具三世佛。過去爲龍種尊。現在
爲摩尼寶積 妙樂法華疏記中。或釋文句
或齊法王之文云。如文殊。本是龍種上尊王
 或明文殊本迹二門之相云。又如楞嚴
經。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
亦文殊是案此等諸宗人師解釋意。文殊過
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果位成道云事炳然
也。但於智論問答之文者。本門之談實雖久
成佛。迹門之前今示菩薩形故。且據此迹化
門。説未得佛道之旨。顯分證成佛之相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國
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有菩薩。字文殊
師利
玄四云。三明師資者。依放鉢經。昔爲釋迦師。
此經云。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四
明位者。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常住首楞嚴
三昧故。若約果。依首楞嚴經。於南方平等世
界成佛。號龍種上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
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衆會。而作是
疏三上云。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
提。復曰摩尼寶積。寔爲三世佛母。豈獨釋迦
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説也
鈔七下云。言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等者。
此下別明竪窮略示一二也。先劫即過去。名
龍種上尊王佛。智度論十二。具引首楞嚴三
昧經説。名龍種上尊王。經文但名龍種上佛。
即譯人廣略耳。五十三佛名中。亦名龍種上
尊王。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卷。即當下卷。因
文殊廣説首楞嚴三昧境界竟。爾時長老摩
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法王子。曾於
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於法輪。示諸衆
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説。迦葉
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
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云云 於此
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山
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
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
諸菩薩衆云云 佛壽四百四十萬歳。下取意
引。入涅槃後起三十六億塔。法住十萬歳。記
智明菩薩次當作佛。下結會云。爾時平等世
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次
言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者。即鴦崛摩羅
經。此經有四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衞城
北有村。名薩那。有一貧窮婆羅門女。名跋陀
羅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厥年
十二。聽明辯慧。復有異村。名頗羅訶私。有一
舊住婆羅門師。名摩尼跋陀羅。下取意引。世
間現從其受學。師受王請留其守舍。師婦年
少。染心逼之。世間現不受。其師婦自慚毁害。
師婦言。世間現強逼。師言。汝已爲惡。當殺
千人。可滅汝罪。即刹千人。還歸見師。師怪
其存。又令殺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首。唯缺
一人。母爲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現前。捨母趣
佛。爲佛所降。廣顯深妙。第四末。波斯匿王嚴
四兵至欲討。鴦崛來至佛所。佛示鴦崛。後發
其迹云。大王。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河沙刹
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
大精進。下取意引。壽命無量。國土莊嚴淨。純
説一乘。即鴦崛是。由前文殊廣與對揚。後顯
文殊之迹云。大王。此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
沙刹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純
一大乘無餘乘名。即文殊師利是。故云現證
菩提復曰摩尼寶積。蓋言略耳。下顯師及師
婦鴦崛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上略擧
過現。不説未來成佛者。未來成佛現即是因。
非殊勝故。疏略不顯。若欲説者。即大寶積文
殊會中説。於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以恒河
沙界莊嚴爲一佛國。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
析毛滴海不可爲喩。其中衆生具三十二相。
天眼無礙。鏡照十方。不聞老病死苦。但出佛
法僧聲。若人欲見。應念便覩。不待解釋。疑網
皆除。聞名得最上善利。聆記爲面見諸佛等。
疏寔爲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者。結其實
徳。故七十九經云。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
文殊師利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
薩功徳。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爲無
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爲無量百千億
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等。佛名
經説。過去無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發
心。然猶帶疑故今顯實。實爲一切佛母。不可
窮其始末。豈獨釋迦之師者。即前所引處胎
經云。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並立。
故我爲菩薩。則法花九世祖師。亦帶方便住
首楞嚴三昧。亦是迹中故。弛張乎權實之場。
瑩徹乎眞如之際。住諸佛不思議之境。豈可
語其始終。無言強言爲三世之佛母耳。疏影
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説也者。結也。影響顯
非實因也
大乘義章十四云三乘共
地義
問曰。菩薩行後二地
義則可知。以何義故。行前八地。釋有兩義。一
就自行以論。自所行中麁近之者相同二乘
故曰通行。二就外化以釋。爲化衆生故現行
之故。天女云。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
以因縁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法花亦云。知
衆生樂小而畏大智。是故菩薩作聲聞縁覺。
龍樹亦云。文殊過去七十億返作辟支佛。教
化衆生。且言過去作辟支佛。理實過去亦作
聲聞
法華經光宅疏二云。所以有此四重説法者。
若實論。文殊則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
迹古釋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
法華經嘉祥義疏一云。問。此中列十八人名。
何故文殊在初。答。日月燈明佛因妙光菩薩
説法花經。釋迦牟尼佛因文殊師利説法花
經。既有開教之功。故列在初也。問。云何因文
殊説此經耶。答。由文殊釋時衆之疑。辨古佛
説之於前。釋迦敷之於後。預杜疑謗之萠。逆
開信解之漸。然後釋迦始得起定説法。故言
因文殊説法花經也。問。何故不因餘菩薩。而
因文殊耶。答。由文殊故得開乘權乘實。故因
文殊開前分經也。由文殊是燃燈之師。燃燈
復是釋迦之師。因此覆遠之言得説身權身
實。則開後分經也。下文當具明之。又河西道
朗云。文殊是遊方菩薩。十方法會多爲開發
之端。故偏因文殊也。又文殊是北方歡喜世
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現在聞此佛名。能
滅四重等罪。今示爲菩薩影響釋迦。有此功
徳故。在初列之。又文殊具三世佛。過去世爲
龍種尊佛。現在爲摩尼寶積佛。復當來作佛。
是故初列
文句二云。本迹者。本地難測。或居等覺。或
齊法王。如善財入法界。見文殊色像無邊。法
門深遠。本隣諸佛。迹輔釋尊。爲菩薩普現色
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輪不思議化隨宜
廣説。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辨也
疏記二云。初文中云或齊法王者。如文殊本
是龍種上尊王佛。餘並准知。散影垂容等者。
同前聲聞總明本迹
輔正記二云。疏云如善財入法界者。有人云。
准花嚴經。見文殊時。無以此事。應是誤。今
謂。此引舊經。未可云誤。若後於菩提場中見
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坐蓮花上。智慧境無量
無邊。難測難量。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
光明雲香焔雲雜花雲等。是一一雲悉遍法
界虚空一切世界。又見一一身分一一毛孔。
悉有一切佛刹一切衆生一切如來出現所轉
法輪。一切菩薩所成諸行。疏云本隣諸佛者。
中間迹耳
法花經一云序品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文句二云。文殊師利。此云妙徳。大經云。了了
見佛性。猶如妙徳等。無行經云滿殊尸利。普
超云濡首。思益云。雖説諸法。而不起法相。不
起非法相。故名妙徳。悲花云願我行菩薩道。
所化衆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
皆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
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
作功徳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
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
尼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爲菩薩
影響釋迦耳。觀心性理三徳祕密。不縱不横
故名妙徳
疏記二云。今初文殊中引五文者。初三辨名。
思益擧説明行。悲化論願益物。初大經者從
徳立名。即以見性立妙徳名。此唯第十七闍
王悔後發願文也。次二經但擧梵音不同耳。
思益明如説而觀。觀謂不起法非法相。觀即
行也。即言行相稱而得妙名。悲華因取妙土。
益物事廣。所化位高。高廣願行一切皆妙。名
爲妙徳菩薩。利生迹因何定。於此文中。亦可
義立四悉釋者。即以徳妙若名若體無非四
悉。取土即世界。説法即爲人。立行即對治。佛
説等即第一義。此是圓人。復當約教。從北方
去即本迹也。又楞嚴經。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文殊是
輔正記二云。濡音軟疏云不起法至想者。不起
二邊。而行中道之行也。疏云類取妙土者。亦
可云寂光爲妙土也。益物事廣者。所化衆生
皆於十方先正覺故云廣也。所化位高者。我
之國土皆一生菩薩
首楞嚴三昧經下云。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
佛言。世尊。我謂文殊師利法王子。曾於先世
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於法輪。示諸衆生入
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説。迦葉過去
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
佛。號龍種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大夫天人師佛世尊。於
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
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
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
數諸菩薩衆。八十億人成阿羅漢。九萬六千
人住辟支佛因縁法中。其後續有無量聲聞
僧。迦葉。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歳。度天
人已入於涅槃。散身舍利流布天下。起三十
六億塔。衆生供養。其佛滅後法經十萬歳。龍
種上佛臨般涅槃。與智明菩薩授記別言。此
智明菩薩。次於我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亦號智明。迦葉。汝謂爾時平等世界龍
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
文殊師利法王子是。迦葉。汝今且觀首楞嚴
三昧勢力。諸大菩薩以是力故。示現入胎・初
生・出家・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轉妙法輪・入
般涅槃・分有舍利。而亦不捨菩薩之法。於般
涅槃不畢竟滅。爾時長老摩訶迦葉語文殊
師利言。仁者乃能強作如此希有難事示現
衆生
智論十云經曰譬如花積世界普花佛國。文殊
尸利善住意菩薩。及餘大威神諸菩薩。皆在
此國論曰問曰。更有餘大菩薩。如毘摩羅鞊
觀世音遍吉菩薩等。何以不言此諸菩薩在
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薩。答曰。是
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國土及諸佛菩
薩。遍滿十方。以化衆生。無適住處。文殊尸利
分身變化。入五道中。或作聲聞。或作縁覺。或
作佛身。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説。文殊尸利菩
薩。過去世作龍種尊佛。七十二億世作辟支
迦佛。是可言可説。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説。
住處不可知。若住應在一切國中住。是故不
  惠影疏第三幷僧偘疏第三倶無別釋
智論二十九云。經。菩薩摩訶薩欲使世世身
體與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當學般若波羅蜜。論○問曰。菩薩未得佛道。
何得身相如佛。答曰。菩薩爲度衆生故。或作
轉輪聖王身。或作帝釋身。或作梵王身。或作
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佛身。如楞嚴經中。
文殊師利自説。七十二億返作一縁覺而般
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時世未應有佛。而
衆生見佛身歡喜心伏受化。問曰。菩薩若能
作佛身説法度衆生者。與佛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
間。廣度衆生故。不取涅槃。亦如幻師。自變
化身。爲人説法。非眞佛身。雖爾度脱衆生有
量有限。佛所度者無量無限。菩薩雖作佛身。
不能遍滿十方世界。佛身者普能遍滿無量
世界。所可度者皆有佛身。亦如十四日月。雖
有光明。猶不如十五日。有如是差別。或有菩
薩得無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
通。變身如佛。教化衆生。或初發意菩薩行六
波羅蜜。行業因縁得身相似佛。教化衆生
問。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歟 
答。爾也 兩方。若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者。
披楞伽經文云。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入
於初地得 如此文者。不限第十地以上所
得云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首楞
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見。如何
答。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不通
以前諸地所得也。故探玄記中明文殊位地
云。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常住首楞嚴三昧
 既述文殊第十地菩薩故。住首楞嚴三
昧爲由。明知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
所得云事。是以五教章云。十地至佛地已還。
滅獨覺捨大悲習。顯此一位因圓果滿。得首
楞嚴三昧 隨首楞嚴經上卷云。首楞嚴三
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
能得是首楞嚴三昧。下卷説。其諸菩薩得住
十地。一生補處。授佛正位。皆悉得是首楞嚴
三昧。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之
旨炳然也。但於楞伽經文者。依首楞嚴定及
餘諸三昧者。廣擧十地之間所得三昧。入於
初地得六通及三昧等者。其中餘三昧。入初
地位即得之爲言 非云入初地位得首楞嚴三
昧。更非相違也
玄四云。四明位者。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
常住首楞嚴三昧故。若約果。依首楞嚴經。於
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五教章下斷惑
分齊
第二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
四定四徳四報。一初二三地滅闡提不信習。
即顯此一位相同世間。又得大乘光明三昧。
成於淨徳。除因縁生死變易報。二四五六地
滅外道我執習。顯此一位相同二乘。得集福
徳王三昧。成於我徳。除方便生死。三七八
九地滅聲聞畏苦習。顯此一位相同大乘。得
賢護三昧。成於樂徳。除有有生死。四十地至
佛地已還。滅獨覺捨大悲習。顯此一位因圓
果滿。得首楞嚴三昧。成於常徳。除無有生
死。四徳圓滿故。生死永盡故。云無有也。此
上義廣如無上依經・本業經・佛性論・寶性論・
梁攝論等説
入楞伽經十云總品行差別眞如。正智約三昧。
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入於初地得。諸通
及三昧。智及如意身。受位入佛地
入楞伽經七云偈頌正智依眞如。而起諸三昧。
如幻首楞嚴。如是等差別。得入於諸地。自在
及神通。成就如幻智。諸佛灌其頂
  四卷楞伽經四無文
首楞嚴三昧經上云。爾時佛告堅意菩薩。首
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
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
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同經下云。爾時名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彌
勒菩薩一生補處。次於此尊當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彌勒得是首楞嚴三昧耶。佛
言名意。其諸菩薩得住十地。一生補處授佛
正位。皆悉得是首楞嚴三昧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有諸徳
釋此文爲佛身等云云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
此義耶 進云。探玄記云。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不許此義 付之。依探玄記
釋披華嚴經文云。如是種種不同衆生。所見
亦異。説衆生所見佛身等種種不同之旨。古
徳釋既順經文。宗家何不許此義哉。是以清
涼大師・惠苑師等釋佛身。如何
答。見六十華嚴經文云。此娑婆世界中諸四
天下。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處所形色長
短壽命。諸得。諸入。諸根。生處。業報。如是種
種不同衆生。所見亦異 探玄記釋此文云。
今細尋此文。及准兜沙經。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以此句長是西國語法。應云。
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衆生爲一
句。所見亦異別爲一句。義即可解 此釋意
云。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佛。教化一切種
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報等不同衆生爲言
西國語法用長句故。以之爲一句也。所見亦
異者。非只衆生種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
報等差別不同。心中懷見希望各異爲言以之
別爲一句云也。名號品同本異譯兜沙經云。
是蔡呵祇刹土四面種種人。各各異身體。各
各略名。各各異色。各各有長短。各各有壽命。
各各有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異
有聲。各各有聞佛聲。衆生各各異身各各異
名等見。故探玄記中。上云。今細尋此文。及
准兜沙經。此乃是所化衆生。非是能化之佛。
下述。兜沙中名各各有聞佛聲。以兜沙經爲
證據。成所化衆生之義也。加之孔目章中。亦
釋所化衆生之旨。列祖定判仰可依憑也。但
探玄記釋。非如疑難。得經文意。其趣既成
之畢。全非相違哉 次於清涼大師釋者。彼
依八十華嚴經文也。即見彼經文標段云。諸
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
種種名等。結文説令諸衆生各別知見。故任
經現文釋佛身也。惠苑師釋其意同之。是則
六十・八十兩經現文非一同故。師資定判其
意各別歟
  重難云。今此經文欲明淨土相。尤可約能
居佛説之。何辨所化衆生分齊不同哉
答。探玄記中會此疑云。但爲佛土平等無
別可別故。寄於化衆生差別。以辨土海差
別之相 孔目章釋。其意同之。可引見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爾者
香象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
探玄記云。依梵本及兜沙經。此一一句皆有
種種言 付之依宗家定判見兜沙經文云。
各各異名。各各異色。各各有長短。各各有壽
命。各各有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
異有聲。各各有聞佛聲 雖有各各之語。無
置種種之言。若爾探玄記解釋。豈不背彼經
文哉
答。任探玄記釋。梵本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
見。梵本若有種種言者。譯彼梵本之時。設
雖何經。豈不置種種言哉。故見兜沙經文。云
種種人各。置種種言也。但於彼經各各異名
各各異色等之文者。云種種云各各。其言雖
異。其意是同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何以故。此娑婆世界中諸
四天下。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處所形色。
長短壽命。諸入。諸根。生處。業報。如是種種
不同衆生。所見亦異
玄四云。第四徴體辨相中○此種種身等。有
諸徳釋爲佛身等。是故下辨名號不同。則釋
種種名也。今細尋此文。及准兜沙經。此乃是
所化衆生。非是能化之佛。以此句長是西國
語法。應云。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
衆生爲一句。所見亦異別爲一句。義即可解。
但爲佛土平等無別可別故。寄於所化衆生
差別。以辨土海差別之相。於十句中。初一總
擧五蘊身差別。二依身立名不同。三身在一
切處。四隨種種處有種種形。色謂白黒等。五
隨有身形命有脩短。六識體取得諸境。或修
行證得分齊。七境體入根。或智能入法。或悟
入門異。八略唯六根。廣二十二根。或信等五
根。或利鈍生熟等。如下第九迴向諸根海處
説。九諸趣差別。或四生五趣。如生行稠林等。
十業異報殊。如業行稠林等。依梵本及兜沙
經。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存略故爾。是故結
云種種不同衆生也。所見亦異者。非直業報
依正差別無邊。心中懷見悕望各異。兜沙中
名各各有聞佛聲。又亦前九句辨報差別。第
十明業差別。此顯見差別。又説此衆生差別
分齊爲土海相者有三義。釋如上標中不思
議處辨。可於此思之用耳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
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
種脩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
種生處。種種諸業。種種觀察。令諸衆生各別
知見
疏三上云。第四廣顯難思○十句不出三業。
一身爲總相現十法界不同。故云種種。二名
以召實。次下廣辨。三金銀等色不同。三十二
相等異。四形有長短。三尺丈六乃至無邊。五
壽命限量。或無量劫。或不滿百年。下至朝現
暮寂。六處。謂化處染淨等殊。七根。謂眼等隨
感現異。八生處。有刹利等別。九依語之用。隨
方言音施設非一故。十觀察者。周旋顧盻以
應群機。又觀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
多端。下結意云。令諸衆生各稱己分而自知
見得調伏耳
  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解種種身等之經
文。就佛身所現釋之。文廣故不抄之。可引
見之
孔目一云十種淨
土章
一乘淨土依憑有十。爲此娑
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種種身。
二有種種名。三有種種處所。四有種種形色
及有種種長短。五有種種壽命。六有種種諸
得及以諸入。七有種種諸根。八有種生處。九
有種種業。十有種種異報。如是種種不同。衆
生所見亦異。問。欲明淨土。何故乃辨衆生分
齊不同。答。佛土自融。與法界等。無別可別。
何以故。由是佛土稱法界故。若欲取別知其
分齊。依衆生心業行増減定水昇沈清濁差
別。印成佛土。亦差別也。故文殊師利歎土深
異。寄彼衆生成土相貌也
兜沙經云。文殊師利菩薩。持佛威神。悉遍視
諸菩薩。皆遍以便擧惠言。菩薩大衆會。何
甚快耶。不可復計諸佛刹。佛所居處。諸所
處。諸所被服佛法。佛説法。佛刹威神。佛所
行。佛筋力。佛刹善惡。不可計佛法。何因耶。
十方諸佛刹土。所説道。所度脱十方人諸法
甚深無極。如虚空。了無所罣礙。何因耶。是蔡
呵祇刹土四面種種人。各各異身體。各各異
名。各各異色。各有長短。各各有壽命。各各有
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異有聲。各
各有聞佛聲。可因是國土。名波迦私提。四
面中有呼佛。名曰勝達。中有呼世世慢陀。中
有呼夷呵那坻提。中有呼釋迦文尼。中有呼
鼓師薩沈。中有呼墮樓延。中有呼倶讀滑提。
中有呼摩呵沙門。中有呼晨那愁樓提。中有
呼質多和樓提等。四面如是輩。各各呼釋迦
文佛名。合爲萬字。如是十方極過去不可復
計諸佛刹。都人民種種各異語。共呼釋迦文
佛。名佛字。一一佛刹。凡各十億萬字。釋迦
文佛。從本未造學道以來。諸所教授弟子等
輩時人如是。佛放光明。先從足下出。照一佛
界中。極明現十億閻浮利天南。十億大海。十
億須彌山。十億遮伽和山。十億弗于逮天東。
十億倶那匿天西。十億欝單曰天北。十億照
頭摩羅天。十億忉利天。十億鹽天。十億兜術
天。十億泥摩羅提羅隣優天。十億波羅蜜和
耶拔致天。十億梵天。十億梵迦夷天。十億梵
佛還天。十億梵迦産天。十億摩訶梵天。十億
廅天。十億波梨陀天。十億廅波摩那天。十億。
阿會亘羞天。十億波栗羞訶天。十億阿汲摩
羞天。十億羞訖天。十億推呵天。十億汲栗推
呵天。十億阿汲墮呵天。十億惟于潘天。十億
阿惟潘天。十億阿陀波天。十億須&T050628;武音天。
十億呵迦㒃吒天。十億阿惟先惟先尼呵。如
是等。各各照見諸天上人所止處。敢是佛界
中。悉皆照明
問。釋迦・盧舍那一體佛歟 進云。花嚴經
云。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盧舍那。一體佛説也
 付之。云釋迦云盧舍那。名號既各別也。其
體何一佛哉。是以辰旦人師解釋中。化身佛
名釋迦。報身佛名盧舍那如何
答。華嚴經意説。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盧舍那。
釋迦盧舍那一體異名佛云也。故五教章中
云。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此
釋意。爲顯此樹下八相成道化身釋迦即周
遍法界十身具足盧舍那故。云釋迦佛。不云
盧舍那佛也。故一乘義私記云。今此一乘門
意。而爲菩提樹下身即盧舍那佛身云事。云
釋迦佛海印三昧。不云盧舍那佛海印三昧。
所以不相違也 但於辰旦人師解釋者。不
辨此深旨歟。且不可依用之
  此疑者。一宗大事。文釋甚廣。只記義之梗
概。聊顯釋之大綱許也。委細之旨。如栂尾
明心房上人靜海五教章上卷抄。至要之
時可引見之
問。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 答。可取之
也 兩方。若取之者。釋尊是現在佛也。過去
七佛中不可取之見。法花經文。上説亦於七
佛説法人中而得第一畢。下云。今於我所説
法人中亦爲第一 若上七佛中取釋尊者。
何下別擧之哉。加之涅槃經中。嘆迦葉童子
徳。云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第七佛非釋
尊聞。若以釋尊爲第七佛者。豈云同其一名
號哉。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解釋中。過去七
佛中可取釋尊見。如何
答。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也。故見花嚴經文
云。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 清涼大師
釋此文云。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 惠苑法
師釋。其意亦同之。加之灌頂經云。第七我釋
迦牟尼佛 觀普賢經云。亦常夢見過去七
佛。唯釋迦牟尼佛爲其説法 七佛説神呪
經云。第七釋迦牟尼佛 十善戒經云。應作
是言。七佛僧聽釋迦牟尼諸佛僧聽 佛藏
經云。富樓那亦於六佛中而作法師。亦於我
法作大法師。成阿羅漢。心得解脱 七佛父
母姓字經中。第七佛列釋迦文尼佛。禪祕要
法經云。第七佛言我是釋迦牟尼佛 任此
等諸經説。過去七佛中取釋尊云事分明也。
但於釋尊是現在佛也過去七佛中不可取之
云難者。西明師會此疑云。又解。毘婆尸第
一。釋迦文第七。從多爲論。故云過去七佛。
據實。釋迦一佛即是現在栖復師通此難
作二釋云。只釋迦雖是現在。將現在對彼未
來。現在佛亦是過去攝。二者以從多。亦名
過去。若據疏意。但是總相説過去七佛。不必
事須過去七佛數足。以釋迦是現在。所以別
陳也。疏總指云即過去七佛 次於法花經
今於我所説法人中亦爲第一之文者。玄賛
會經文云。此爲總陳過去七佛。今於我者。現
在別陳攝釋問答之云。問。七佛之中已
兼釋迦。云何復言今於我所説法人中亦第
一耶。答。七佛據總。今我所者依別而説。是今
化主故更獨明 此等釋意。上七佛中。雖攝
釋尊。教主徳重故。重別擧之爲言次於涅槃經
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之文者。諸師會此
文解釋非一准。淨影大師會之云。釋迦是
姓。此翻名能。牟尼是字。此翻名滿。衆生身
中法身充滿。與牟尼尊徳滿不殊故。與第七
同一名號 嘉祥大師會之云。第七即是釋
迦。如今身中有佛性。即有三寶性。即與釋迦
同故。言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也 章安大
師會之云。若七佛數即第七佛。佛是覺義。能
覺佛性與佛義同 太賢法師會之云。則與
釋迦文當共同十號 憬興師釋其意同之。
准此等諸師異釋。可會涅槃經今文也。何況
見涅槃經云。世尊久已捨病苦故。得名爲
第七佛彼經意。既以釋尊爲第七佛云事。
此文炳然也。至嘆迦葉童子徳之文。寧忘本
旨哉
  重重之難答處處之要文。花嚴宗枝葉。鈔
第八記録之畢。繁重頗有其煩之間。併讓
彼所省略也。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諸佛子。此四天下佛號不
同。或稱悉達。或稱滿月。或稱師子吼。或稱
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稱盧舍那。或稱瞿曇。
或稱大沙門。或稱最勝。或稱能度。如是等稱
佛名號。其數一萬
玄四云無釋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
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
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
那。或名瞿曇。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
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別知見
疏三上云。一切義成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
故。圓滿月者。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師子吼
者。名決定説。釋迦牟尼者。釋迦云能仁。能
二種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第七者。七
佛之末故。若取賢劫。但當第四仙。即喩也。無
欲染故。毘盧舍那。廣如前釋。瞿曇氏者。唯約
姓也。此云地主。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爲轉輪
王故。然上云釋迦。乃是族望。此即性望故。
智論第二云。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佛名經亦
然。沙門者此云息惡。無惡不息故。復稱大。
最勝者。聖中極故。徳無加故。導師者。引導衆
生離險難故。於生死海示衆寶故。然名含多
義。略釋此十。恐文繁博。餘但隨難解之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能人種故。
迦音甄何反。勿依本音呼。牟尼此云寂默。契
即事之理故。第七仙者。賢劫中第七佛故。仙
喩名也。謂仙人不染欲事。神通自在常樂寂
靜。雖不令同佛。小分似故。瞿曇者妙也。此云
地主。代是輪王爲大地主故。沙門此云息惡。
餘名可知
問。名號品經文云。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別四天下耶 進云。
控玄記釋竟。上下二方無別四天下見也
付之。依探玄記解釋披名號品經文云。次此
下方有四天下。名曰炳道○次此上方有四
天下。名曰持地。上下二方擧別四天下。若爾
宗家定判。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見名號品結文云。此娑婆世界有如是等
百億四天下若上下二方有別四天下者。容
有三百億四天下。而既説有百億四天下。不
云有三百億四天下故。同餘經論説。大鐵圍
山内平滿有百億四天下。上下二方無別四
天下釋也。但於名號品經文者。探玄記中會
之云。一以説法之處。即爲當中。爲成主伴。
融彼百億。令有上下。使得圓故。無三百也
此釋意云。理實而言。有百億四天下。雖無別
上下二方四天下。説法之處爲當中。十方世
界爲眷屬。爲成主伴具足之義。融此平滿百
億四天下。令有上下二方。實無差別上下二
方四天下爲言清涼大師。此教所説。事隨理
融。隨説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傍至大輪
圍山。亦有十方互爲主伴。以融爲眷屬。本
數非多。十方界融。亦准於此之釋。其意同之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諸佛子。次此東方有四天
下。名曰善護○次此南方有四天下。名曰難
養○次此西方有四天下。名曰佛惠○次此
北方有四天下。名師子言○次此東北方有
四天下。名曰安寧○次此東南方有四天下。
名曰喜樂○次此西北方有四天下。名須菩
提○次此下方有四天下。名曰焔道○次此
上方有四天下。名曰持地○娑婆世界有如
是等百億四天下○彼稱如來○亦各不同。
有百億萬
玄四云。問。此大千界。依餘經論。大圍山内平
滿有百億四天下。上方下方不得更有四天
下。若上下皆有。則一一四天下皆有上下故。
應有三百億。云何仍説唯百億耶。答。若小乘
實處理無改動。若三乘雖即空眞如等。而不
礙事故不壞本事。若此一乘事即無礙圓融
自在。是故此中明處。隨教而圓融。應十數
顯無盡。此娑婆一界有二種融。一以説法之
處。即爲當中。爲成主伴。融彼百億令有上下。
使得圓故無三百也。縱於最東近圍邊一四
天下。爲説法主。即是當中。融彼餘四天下。還
有十方眷屬具足。以諸四天下。皆望他爲伴。
望自爲主故。是則圍山亦隨融移改也。餘十
方界等融義准之。此約一乘教。若約三乘。不
得如此。如餘經論説之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
有世界。名爲善護○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
名爲難思○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爲親
惠○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此
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此四
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爲喜樂○此四天
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此四天下
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爲妙地○此四天下次
下方有世界。名爲焔惠○此四天下次上方
世界。名曰持地
疏三上云。問。餘聖教説。大輪圍内平布百億。
上即諸天下安地獄。如何此説上下皆有四
州。答。此教所説。事隨理融。隨説法處。即是
當中。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
爲主伴。以融爲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
准於此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問。餘聖教説。諸四天下相望。但有東
西南北。何故此中説有十方。答。世界方所常
定不異。約教説彼有盡不盡。依此經説。夫
一四天下在中爲主。則十方四天下爲伴。餘
互相望亦爾。如細孔相望。四天下現爾。刹土
亦然。世界細名從此而立
問。探玄記中云。娑婆此云堪忍 爾者依悲
華經意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 進云。探玄
記云。悲華經云。是中衆生嗔癡等過。梵王忍
之故爲名也 付之。依探玄記釋勘悲華經
文。問。何因縁故名曰娑婆。答。是諸衆生忍受
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是以文
句中引悲華經云。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
煩惱故名忍土 若爾文句所引符彼經文。
探玄記所判豈非致相違哉
答。探玄記所引實似背悲華經現文。尤爲難
思。但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故 娑娑世界衆
生起貪瞋癡等過。大梵王專忍受之故。探經
文意如此所判歟
玄四云。娑娑此云堪忍。悲華經云。是中衆生
貪瞋癡等過。梵王忍之故爲名也。放鉢經云云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文句二云。娑婆此翻忍。其土衆生安於十惡
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爲忍。悲華經云。云
何名娑婆。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
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云云文
  疏記二輔正記二無釋
玄賛二云。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
利樂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
受故。因以爲名
悲華經五云諸菩薩本
授記品
 爾時寶藏如來告火鬘
言。善男子。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
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此
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縁故名曰娑婆。是諸
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
問。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説。明恒河
七類人相。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答。不取獨覺菩薩耶 兩方。若不取獨覺菩
薩者。獨覺菩薩已離分段生死。第七類中何
不取之哉。是以辰旦人師述涅槃經師子吼
品所説恒河七類人相云。合支佛菩薩佛爲
第七人 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解釋中。今
此第七類唯限如來。不通獨覺菩薩見。如何
答。思涅槃經師子吼品意。恒河者譬分段變
易二種生死。而獨覺菩薩設雖離分段生死。
未盡變易生死故。第七類中不取之也。故補
正記云。又師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
以生死河亘於變易。唯佛得度。餘悉河中
何況見演義鈔中所引涅槃經師子吼品文。
説第七類人云。彼岸山者喩於如來。受安樂
者喩佛。常住大高山者喩大涅槃 此文意。
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旨甚分明也。是以章
安大師。依此品説。釋第七人即是佛。道暹師
引此經文解。今住極位高大之山。驗此而論
是佛位也。説師一同之釋。誰可疑之哉。但於
辰旦人師定判者。是補正記釋也。既爲化宗
末師釋。不可依用之。若強會通之者。披一段
釋。上述唯佛得道餘悉河中。成第七類人唯
限如來之義畢。下合支佛菩薩佛爲第七人
之釋。忽不可致相違。故推此釋意云。即是四
果爲一故。觀四方以譬四果爲四人。述聲聞
四果譬第四遍觀四方人畢。不釋五六法譬。
云合支佛菩薩佛爲第七人。意自第五至第
七。如次支佛菩薩佛釋也。非云第七類中亦
取支佛菩薩。全不可背師子吼品經文歟
  此會通者。去建長二年。後鳥羽院御八講。
宗性對長俊法印。用此論義之時。下座智
圓法印談義之趣也。此義雖可然。頗違合
之標言爲第七人人結文歟
華嚴經十二云四聖
諦品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
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無底
疏三上云。集名無底者。煩惱深故。非習道學。
浮沈而不已
鈔八上云。疏非習道學浮沈而不已者。亦涅
槃三十二師子吼品。恒河七人之意。習道是
法學。浮是喩。經中因師子吼問。若一切衆生
乃至闡提定有佛性。即當定得無上菩提。何
以一切衆生不得涅槃。若有佛性力。云何須
修習八正道等。佛便讃嘆。爲擧此喩。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爲
洗浴恐怖賊寇。或爲採花則入河中。第一人
者入水則沒。何以故。羸無力故。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復沒。何以故。身力
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
者沒已即出。出更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
大故出。先習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
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
故。重故則沒。力大故還出。習浮則住。不知
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沒。沒已還
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方已即去。何以
故。爲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
住。何以故。觀賊遠近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
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善
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
賊故發意欲度。此下則是義引經文。謂出家
被衣。隨逐惡友聽受邪法。撥無因果。即一闡
提。沒生死河。不能得出。是第一人。第二人
者。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親近善友得信心
故出。又遇惡友復斷善根故復沒也。第三人
者。斷善根故沒。近善友得信故出。信如來常
住修習淨戒。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堅住施惠
故名不沒。修戒施惠即是習浮。第四人者。沒
出與住皆同第三。但合觀方。云觀四方者。四
沙門果。第五人者。餘義同前。即去者。心無退
轉。是住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
佛。第六人者。前喩之中但云入已即去。及至
合中亦同第五。皆有沒出住去。去至淺處則
住者。謂諸菩薩爲欲度脱諸衆生故。住觀煩
惱。經云。第七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
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
已。是名爲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脱
十二部經。爲衆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
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無退
轉已。即便前進。既前進已。得到彼岸登大高
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山者
喩於如來。受安樂者喩佛。常住大高山者喩
大涅槃。善男子。是恒河邊如是諸人。悉其手
足而不能度。一切衆生亦復如是。實有佛寶
法寶僧寶。如來常説諸法要義。謂八聖道大
般涅槃。而諸衆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
聖道衆生等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
故。一切衆生不得涅槃。釋曰。是知雖有佛性。
要須修道方至彼岸
刊四云無釋
涅槃經三十二云師子吼
菩薩品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爲洗浴恐畏寇賊。
或爲採花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沈。何
以故。羸無勢力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
出。出已還沒。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
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者沒已即出。出便
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大故出。先習浮
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沒。沒已還出。出
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沈。力大故
還出。習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
者入已即沈。沈已便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
觀已即去。何以故。爲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
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第七人
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
受大快樂。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
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出家剃髮。身被法服○一闡提者名斷善根。
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惡業
重故。無信力故。如恒河邊第一人也○第二
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沒不能
出。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以鈍根
故。復遇惡友。不能修習身戒心惠。聽受邪法。
或値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斷善根故常
沒生死。如恒河邊第二人也。第三人者。發
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
善友得名爲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
退轉。如恒河邊第三人也第四人者。發意欲
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
故得信心。是名爲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
心無退轉。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四沙門果。如
恒河邊第四人也。第五人者。發意欲度生死
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故得信
心。是名爲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
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佛雖
能自度。不及衆生。是名爲去。如恒河邊第五
人也。第六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
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故。
名之爲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復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已即
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謂菩薩欲意度脱諸衆
生故。住觀煩惱。如恒河邊第六人也。第七人
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爲出○
善男子。彼岸山者喩於如來。受安樂者喩佛。
常住大高山者喩大涅槃
疏十二云。次別列七人。初七人皆前二是外
凡。次一是内凡。後四是聖人。外凡窮惡闡
提。次將立而退故爲二人。内凡者三方便同
爲一者。雖復優劣倶未發。眞聖人爲四者。聲
聞不侵習。支佛侵習。菩薩侵習復化衆生。佛
習氣盡。若不作此解。無以取異○河中七人
離合不同。此文明七人。後品明七衆生。此中
合四果爲第四。離三乘爲三人。後品離四果
爲四人。合支佛菩薩佛爲第七人。至下當更
分別○第一人者下。別列七人沒。即闡提過
去之善宿因既羸。現在無信故。不習浮。第二
人是將立而退。身力大者。過去善深。今生不
修。名不習浮。能斷善根。第三人即是得住。
以譬内凡。沒已出者。昔日經沒第四人即是
四果。以譬四方。四方者。下文以四方譬四
諦。非今用。譬文云。不知出處故觀方。以昔不
知出處故不觀。今知出處故言觀方。又不知
大乘出處故取小果。第五人即支佛。亦云觀
方過於四果。以利根故。不取四果。但爲自
證。故言而去。同畏生死故言怖。第六人即菩
薩。去不住者。不住生死。淺處住者。心安生
死。從其心邊故言淺處。第七人即是佛。善男
子生死大河下。第二合譬○既出家已下。第
二合別譬七人。初合常沒。即一闡提。此中略
合○第二人下。合將立而退。即外凡人。亦能
斷善。而不同恒沒。第三人者下。此合内凡得
住之人。小大兩位倶在中者。豈非通教三人
共位○第四人者。合四爲一。但斷正不侵習。
第五人是支佛。但侵小許習。第六人是菩薩。
能侵多習。復化衆生。第七人是佛。習究竟盡
暹記八云。現在無信者。不信世出世因果也。
將立而退者。若人煗位則得不退名爲將立。
所以念處名爲而退。今生不修者。過去善深。
今生暫發菩提心觀於念處。遇縁而退。名不
習浮。昔日經沒者。今入内凡方得不沒。四方
者。須陀洹對東方。餘三果次第配三方。不知
大乘出處者。不見佛性名不知出處。正當文
經云。即去者。度河而去也。從其心邊者。從其
度衆生心邊故云心安生死○又此合文。從
方二人去。先牒初人行法。次出第二人行相。
第三人則先牒初二人。次修習智慧下。出第
三人行相。第四人先牒前三人。次修習智慧
下。示第四人行相。第五人先牒前四人。次修
習智慧下。示第五人行相。第六人先牒前五
人行相。次修習下示第六人行相。第七人先
牒前六人。次修習下示第七人行相。經云住
大高山者。前菩薩但至因行淺處。今住極位
高大之山。驗此而論是佛位也
滿記四末云。現在無信者。信喩習浮故也。昔
日經沒者。即約外凡故沒。内凡即出也。不知
出處故觀方者。謂未入聖位也。但爲自證者。
謂修習故也。從其心邊等者。心祈涅槃。名之
爲去。能入生死故云淺處也。經云觀賊近遠
故者。界内爲近。界外爲遠也○得立而退者。
謂得念處觀欲入煗位。名之爲立。猶遇惡友
而失念處故云退也○合四爲一者。謂聲聞
人也。經云即便前進者。猶支佛修習故進也
文句六云。大經云。諦觀四方。喩於四諦。准此
可知
疏記六云。大經云諦觀四方者。大經三十二。
如恒河中七種衆生。第一人者入水即沒。譬
一闡提。第二人者出已復沒。有信故出。不修
故沒。第三人者出已不沒。即内凡人。第四人
者入已沒。沒已出。出已住。遍觀四方。身重故
沒。有力故出。習浮故住。不知出處故遍觀四
方。譬於四果觀於四諦。第五人者入已沒。沒
已出。出已住。住已觀方。觀方已行。怖故即
去。譬辟支佛也。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即
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譬菩薩也。不住生死
故去。安心故住淺處。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
道得度皆由觀諦與觀方義同。是故繋引
轉正記六云。諦觀四方者。涅槃疏云。出觀方
解凡有五人。一頂法。二忍法。三世第一法。四
苦忍至十五心。五初果至十六心。以此五人
皆觀四諦。並名觀方。然前煗法亦觀四方。只
説從得住立觀方義。頂法已上方受其名。又
師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以生死河
亘於變易。唯佛得度。餘悉河中。示外凡窮惡
闡提。須修將立而退。退故爲二人。内凡有四
方便同爲一。雖復優劣。倶未發。眞聖人爲四。
聲聞下修習。支佛修習。菩薩修習復化衆生。
佛習氣盡。顯即是四果爲一。故觀四方以譬
四果爲四人。合支佛菩薩佛爲第七人。此涅
槃河專在分段通於四人。即小乘七人也。有
信故出者。以發心故名出。不修故沒者。退本
善心流轉故名沒也。今已沒者。入即入生死
也。淺處即住者。煩惱漸盡名爲淺處
問。香象大師意。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
主・有財三釋耶 答。委論之者。可有今此三
釋也 進云。探玄記中釋此事云。皆依主釋
 付之。思光明覺品題。何無今此三釋哉。是
以清涼大師意。於今品題有三釋判。如何」
答。委云之者。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有
財三釋也。所謂云光明之覺可有依主釋。云
光明有覺之用可有有財釋。云光明即覺可
有持業釋也。故疏云。若從開釋。光明之覺。光
明有覺之用。通依主・有財。若從合説。光明即
覺。可持業也 香象大師意。何不許此旨哉。
但於探玄記釋者。談如來之光明。光明之開
覺故。且擧依主釋許也。故探玄記云。謂如來
之光明。光明之開覺。謂依體起用。依用成
益。皆依主釋 是則開合不同。廣略差異。故
師資解釋更非相遠也
玄四云。初釋名者。謂如來之光明。光明之開
覺。謂依體起用。依用成益。皆依主釋。可知
疏三上云。第二釋名者。一開二合。初開者。
光明體也。覺者用也。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
二光。覺有覺知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
能覺所覺○又此二光不異覺境。此三圓融
唯無礙之法界。雖平等絶相。不懷光明之覺。
品中辨此故以爲名。若從開釋。光明之覺。光
明有覺之用。通依主・有財。若從合説。光明即
覺。可持業也
抄八上云無釋
刊四云。釋名者。如來是能放光主。光明納是
所放光體。能覺悟是光業用。此斷如來之光
明納。依主或有財。簡菩薩等故。是佛所有
故。光明納之能覺悟。亦通兩釋。曾音聲等
覺悟故。光明有此覺業故。若總言如來光明
納覺悟之品。唯依主也
  律治二年丙子後三月十日酉時於笠置寺般
若院僧房抄之畢抑去年八月四日夜多年
同宿兒童力命丸於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
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南都心憂存之餘墳
墓卜此山之間自去年八月之比常籠居當
山此聖跡訪亡童冥路之隙不忌昔勤所勵
今功也亡童告別之後今日雖當二百四十
四日戀暮之思添色悲歎之涙無乾然而且
充先人之追福且存當宗之興隆摺墨染筆
寫文記義仰願聖靈迴向無貳遂往詣於安
養兜率之雲祈請有誠期再會於龍華鷄足
之月乃至法界平等利益而已
右筆花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五
夏﨟六十三





華嚴宗香熏抄第三
  問題
問。光明覺品經文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
 惠苑解釋此處云。解□一□平等 
  爾者清涼大師可判此義耶
問。終教大乘意。佛果位無□□五□云□引
  何論文證之耶
問。遍計所執中情有理無倶虚歟
問。探玄記中引梁攝論云。如□陀□道理四
  位 爾者今四位者何等耶
問。始教大乘意。十信立列位云義。引仁王經
  何文證之耶
問。終教大乘意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寄
  顯鐵銅銀金四輪王義可有耶
問。瓔珞經意説十信。仁王經所説十□。其位
  可同耶
問。瓔珞經所説信精進等十心者。即菩薩次
  位歟
問。仁王經意。習種性者十信位歟
問。香象大師意。十信中第六信位不退歟
問。始教大乘意。十迴向以上得不退云義。引
  何論説證之耶
問。清涼大師依倶舍論意。五識相應思可爲
  引業耶
問。華嚴經中説助道甚深擧六度功徳。其中
  般若波羅蜜者可道有攝無攝耶
問。淨行品經文。列檀等六波羅蜜及慈悲喜
  捨。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意。無量義經法華經一會説歟」
問。清涼大師引唯識論文云。或多屬一。或一
  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爾者共不共
義。可依法爾種姓耶
問。探玄記中明無量經所説七種發心云。三
  賢四退 爾者被信得意可同此義耶
問。華嚴經意。可説分身諸佛耶

  建治二年丙子五月二十五日巳時於笠置寺
般若院之僧坊抄之畢探玄記第四卷者依
爲去文永九年三十講充文思出其時之𥡴
古集釋文纔任當座之愚推記問答是偏依
存當宗之紹隆不顧後輩之誹謗也抑去年
八月四日亡童力命丸告別之後至今日雖
送三百十八日之光陰戀暮之思添色悲歎
之涙無乾方捧此修學傳燈之惠業偏祈彼
先人聖靈之得脱於戲一佛淨土之契不變
女遂再會於安養兜率之月三會値遇之志
無朽定結一縁於龍華鷄足之露乃至親疎
利益平等遠近濟度普及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五
夏﨟六十三




華嚴宗香熏抄第四
  問題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釋
  之耶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問。香象大師意。釋於人中不説第三會擧二
  故。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問。於四天王天可説第三會耶
問。華嚴經文云。不起此座昇須彌頂 探玄
  記中解此文引古人三釋。爾者第三師義。
香象大師許之歟
問。毘婆尸弗沙一佛歟
問。勝觀底沙一佛歟
問。香象大師意。錠光・燃燈別體異時佛歟
問。華嚴經文云。錠光如來朝普照 爾者何
  劫佛耶
問。華嚴經文云。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 
  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云。三賢位劣人法合稱 爾者
  十行十迴向品約通名立品名歟
問。清涼大師依始教大乘意。從十住中第七
  住位不退歟
問。十迴行可有勝進趣後耶
問。探玄記中。於第三會有七分 爾者三昧
  分加分先後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以十住位所得定名菩薩無量
  方便三昧正受。爾者爲一乘教意。爲當三
乘教意歟
問。探玄記中。釋第三會能加諸佛同名法惠
  云。以法力故法爾故 爾者擧二故歟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
  勝文。爾者爲就無爲性論之。爲當就有爲
性論之歟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
  勝文。爾者六處倶殊勝歟
問。探玄記中。引瑜伽論説。明性種性習種性
  相。爾者瑜伽論所説性習二種性。與仁王・
瓔珞二經所説性習二種性。其體可同耶
問。瑜伽論意。性種性習種性可有先後耶
問。十住位爲有三決定。爲當有五決定歟
問。十住十行兩位相望時。約六決定可有多
  少不同耶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
釋之耶 進云。探玄記云。東黄金。西白銀。南
頗梨。北馬腦 付之。依宗家解釋見倶舍論
文云。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瑠璃。頗
胝迦寶 探玄記解釋。豈不背倶舍論文哉。
依之清涼・刊定二師。如倶舍論文釋之。如

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瑠璃頗胝
迦寶者。不限倶舍論説。披正理三十一顯守
兩論之文。同述此旨。不限清涼・惠苑二師
之釋。光師・圓暉等亦成此義。諸論之説諸師
之釋。常途所談皆以同之。誰不依用之哉。加
之倶舍論等。故贍部洲空似吠瑠璃色之文。
現量所示。何可異求哉。但於探玄記釋者。甚
以難思。若夫且別途廢立歟。退勘立世阿毘
曇論文。述須彌山四寶爲體相去。東邊眞金
所成。西邊白銀所成。北邊瑠璃。南邊頗梨 
探玄記釋若依此文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