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 (No. 2250_ 湛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別道。有云。望有漏各別
謂法智力得後三果麟云。以滅道法智
修道位中兼能治上色無色故。不見道
故。無忍果六
謂類智力得後二果麟云。類智不
故。除五順下分結一遍知
滅雙因故光有三解。寶解大同第二解
此離倶繋而不別説光寶各解稍有
。寶解爲優。以符論文
雖諸越界不立*遍智故光有三解。寶
師亦同第一解意
至集法智唯成就一麟云。問。前具縁
中。但至集法智位。即三縁具得一遍知。何
故此門至集類忍亦但一。答。前約得遍
知門。理實法智即得。此約人成就門。雖
位已得。而類忍時未後者亦但成一故。
入法智位。中下成二三。並准此説
住修道位皆成就六麟云。謂此時不
遍智故成六。前言見道得六遍知第六
遍知。雖是修道。由見道得是忍果故。故屬
見道。今此約人成就時以論。是道類智
位故屬修道攝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分別賢聖品光云。賢謂賢和。聖謂
惠暉云。賢和者。即事和。聖正者。正
即涅槃理。聖於此正決定
今謂。此訓
詞釋未賢聖位班淺深。寶師依順仁王及
此論以析其位。謂七方位名之爲賢。
苦忍以上名之爲聖。又所以前品次明
者。光寶所解不同。於中寶師約滅道次
而釋。此且依順此段頌前結引釋。光
解爲
已説煩惱斷修道通二種顯宗論中改
換此頌。以衆賢論師妄謂無用言故。非
負有宗計也。此第二句諦修二字。彼作
修道。此下二句。彼論全改爲見聖諦修
道修九品。正理論破此下二句義云。是則今
説義不前。由此不頌再説。説已復
説。成無用
然或有法先後次第婆沙七十八十二
紙右
曰。問。何故世尊先説苦諦乃至最後説
耶。順文詞故作是説。謂作是説
詞隨順。復次若依是説隨順。説者受者持者
餘次第。復次依現觀時故作是説。謂次
第法略有三種。一生起次第。二易説次第。三
現觀次第。生起次第者。四念住・四靜慮・四
記等。諸瑜伽師先起身念住。是故先説
乃至後起法念住。是故後説。靜慮無色廣説
亦爾。易説次第者。謂四正勝・四神足・五根・
五力・七等覺支・八正道支等。雖四正勝倶
時而有。而易説故先説斷惡修善。於
斷中惡先説已生惡後説未生惡。於
修善中先説未生善後選後説已生善。若
此説。言詞輕便。四神足等廣説亦爾現
觀次第者。謂四聖諦諸瑜伽師於現觀位先
觀苦故佛先説。次現觀集故佛次説。次
觀現觀滅故佛次説。後現觀道故佛
後説已上
論文
麟云。此以見道次第
道次第。以修道觀諦不定故。又修道多先觀
集故
如彼經言四善知良藥佛説醫喩經宋施
護譯
云。是時世尊告諸苾芻言。汝等當知。如
良醫。知病識藥有於四種。若具足者。得
醫王。何等爲四。一者識知其病應
。二者知病所起起用藥。三者已生諸
病治令病出。四者斷除病源後不生是
四種
此現觀現等覺義寶疏云。現謂現
前。觀謂等覺。即是正覺境也。光記頌疏現
爲現前全同寶疏。然未等覺二字的釋
觀字。寶疏爲優。麟云。十六行相於四諦境
現前平等而覺。名現等覺
應知此中行苦故苦顯宗論云。豈不
切有漏行法據此皆容是行苦性。不
非苦樂受及彼資糧爲行苦性。雖
。依共故作是説
如置緑豆鳥豆聚中緑豆者。本草綱目二
十四十紙云。緑豆宋開寶釋名時珍曰。緑以色名
也。舊本作菉者非
本草綱目二十四十八紙云。豌豆拾遺釋名胡
拾遺戎菽爾雅囘鶻豆遼志畢豆唐史。崔寔月
令作蹕豆
青小豆千金青班豆別録廣累時珍云。胡豆豌豆也。
其苗柔弱宛宛故得
踠名。種出胡戎。嫰時青色老則班麻。胡有胡戎・青
班・麻累諸名○然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陳氏所
云蓋豌豆也。爾雅戎菽謂之荏菽。管子山戎出荏菽
之天下。並注云。即胡豆也。唐史畢豆出西戎回
鶻地面。張揖廣雅。畢豆・*踠豆留豆也・○鄴・中記云。
石虎諱胡。改胡豆國豆。此數説皆指*碗豆也。
蓋古昔呼*踠豆胡豆。今則蜀人專呼蠶豆
。而*踠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鄕人亦呼*踠豆大
淮豆。蓋
回鶻昔相近也
如以苦相一如苦受光寶各解不同。以
寶爲優論文總言苦相。光師局指行苦
也。寶師總取色等上餘違逆相之爲苦。
此善順論意
然世尊言作如是説光有二解。寶疏
第二解
若謂世間樂等三覺光有二解。寶疏亦
同第二。以寶疏唯明三品樂覺
苦捨中何者
謂觀所依非唯外境舊倶舍云。諸
觀依止位。差別成爲樂因苦因。不
惟*莊
此能治苦應生極樂覺光記中解
云。汝許爾時有下苦者。如是下苦過去
已滅。未來未生。應爾時有極樂覺。此位衆
苦都無有故。又今解云。此能治細苦過去已
滅未來未生。爾時轉應極樂覺已上
記文
上所
治苦今能治苦。能所雖別。苦則是同。寶云。
第二苦不成過。受勝境時。有何下苦
樂若受勝境時有下苦者。如是受境已
滅未生時。既於爾時下苦。即應樂覺
轉更増勝。爾時上等衆苦都無有故
此説必定爲集故惠暉云。經部四愛
集諦。一現有愛貪觀現在果。二後有愛即
未來果。三與喜倶行愛即已得物上轉。四
彼彼隨樂*愛即未得物上轉。前二縁内身
起。後二縁外境生。有部通云。就勝説愛爲

又契經説説有取識寶疏云。釋五種子
二釋。第一釋云。一根二莖三枝四節五子。
有取識。第二釋云。五種子者。謂五趣種子
有取識。取是煩惱。有煩惱識爲五趣因
取識。既契經中不喩説。後釋爲
謂寶師自評後説爲正。甚有義理。不
喩説者。論文唯言五種種子根莖
故。下文是喩。以彼種子置地界中
取識及四識住故。然光法師唯用第一。此根
第五種出十誦律一十四紙
具説生起及彼因因光寶兩師釋彼因因
稍有不同。光有二釋云。與業因因故
因因。或與業愛因因故名因因。寶云。
業因。無明與*愛能爲因故。故曰
今謂。寶師唯有一釋。其理美成。方
師釋親疎迂捷炳然可觀。學者思
如蓽豆屑蓽豆者。出於本草二十四十八
紙右
上已引。玄應音義云。蓽豆甫密切。人家
亦種之。堪食用。爲澡豆極佳也
餘經復説勝義諦二諦名義出於嘉
祥二諦義・慈恩義林*二諦章・唯識述記第一
。惠暉云。瓶水等名世俗者。可破壞故名
世。顯在瓶水等未破柝時。望彼俗
情邊是實有。名諦也
又若有物亦是世俗麟云。言慧柝餘者。
慧分柝水。以香味等水爲餘。火等亦

譬若有人自力浮渡所依者。婆沙
所謂浮瓠等是也。婆沙八十一十四
紙右
云。如
人倶大河。有依草束。有浮瓠。有
𥱼筏。有船舫。依船舫者任運安樂
彼岸。依餘物者怖畏艱難而到彼岸
身遠離者由喜足少欲正理五十九
五紙云。身遠離者。謂遠惡朋。心遠離者。謂
離惡尋。由身心離惡朋尋故。身器清淨心
易得定。此二由何易成者。由於衣等
喜足少欲。言喜足者無不喜足。少欲者無
大欲。諸有多求資生具者。晝狎惡朋侶
惡尋思。由此無心得
第四聖種謂樂斷修婆沙百八十一十二
紙右
云。問。樂斷樂修有何差別。答。樂煩惱。樂
聖道。復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脱道名
。復次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如見道
修道。如是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
知亦爾。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
。樂斷樂修是謂差別。正理五十九八紙右
云。斷謂離繋。修謂聖道。樂謂於彼情深欣
慕以樂斷及修。名樂斷修。即是欣慕滅及
義。或樂斷之修名樂斷修。即是欣慕滅
之道義。爲或滅樂修道故已上
論文
今謂。正
理二説不同。初説同婆沙論
以能棄捨有欲貪故光有二解。於中初
解爲勝。第二不穩。光云。婆沙一百八十一
六紙右云。答。少欲之名有過失増益。喜足
爾。有過失者但言少欲。不言無故。
増益者。於實無欲而名少欲。少欲於
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己得事轉。
現在一迦履沙盋拏難。非未來
轉輪王位似喜足難。故立爲聖種。廣如
解云。鉢拏此云錢。一迦履沙當十六。八十貝珠
一鉢拏。十六鉢拏名迦履沙鉢拏。雜心翻迦履
沙鉢拏
者謬也
問。於四依中何故不藥爲
。但説前三。依舊大徳等皆言。四依中陳
棄藥是糞穢者不然陳久之藥他人棄之名
陳棄藥。出家少欲取而服之。答。正理五十
九紙右云。於孳喜足。何非聖種。不
彼有愛生故爲愛生立聖種。經唯説
四種愛生。是故於藥不聖種。或即攝
在前三中故。謂藥有衣服中寶云。如
冷以
椒裏
腹等
飮食中賓云 如患熱
多食葛粉等
在臥具
賓云。如冷人臥
具多著椒等
故於藥喜足別立
。廣如彼釋已上
記文
又寶云。如冷以椒裹
腹等者。孫思邈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
氣入陰嚢腫滿日夜疼悶欲死。以在裹椒。
包嚢下熱氣大通。日再易以消爲詳見
草昧菓
爲顯何義解脱非久正理五十九九紙
云。
世尊何故説四聖種諸弟子捨俗生具及
俗事業歸佛出家。爲彼顯示於佛聖法毘
奈耶中能助道生具事業。謂有厭離生
居家出家求脱。有何生具。於隨所得
衣服等中深生喜足。作何事業。深樂斷修。
此無能證涅槃
論曰正入修門要者有二惠暉云。廣即八
萬四千。中即五停心觀。要者有二也。依
對治不淨觀治貪。遠即通治瞋等。餘皆
此説也
由所縁小非自在小應作四句頌疏亦有
四句分別。初二不違。第三第四句數不次。
越婆沙・此論及光・寶等。彼云。作意已熟所
縁至海爲第三句。自在所縁二倶非少也
作意未熟所縁自身爲第四句。自在所縁二
倶少也
及由所縁自身有差別故寶云。具足
文。應自身至海。自身至海闕一重
已上
疏文
然光師不辨。若言所縁之中二種同
故略之。則作意之中二種亦同。何爲具足
文。彼文已具。此文何闕。寶師辨釋甚有
其理
若不生法通縁三世麟云。以不生法種
類多故。又境流三世故。是假想故
離得未曾得故麟云。謂未染時
曾得此定中間退失。後離即便得。名
染得。或但離染即得彼地法。名離染得。故
正理五十九云。離彼彼地染彼彼定時。
亦即獲得彼地此觀
言息念者令出身義光云。阿那此云
。阿波那此云遣去。頌疏云。阿那者此云
遣來。阿波那此云遣去。瑜伽倫記七上云。阿
那者此云持來。即是入息。波那此云持去
即是出息。泰云。唐名持息來持息去
謂。准此論文及倫記等。頌疏兩遣光記一
遣恐應是誤。又金七十論中六紙右云。若五種
風。一者波那。二者阿波那。三者優陀那。四者
婆那。五婆摩那。是五風一切根同一事。波
那風者。口鼻是其路。取外莊是其事。謂
我止我行是其作事。外曰。是波那何根能作。
答曰。是十三根共一事。譬如籠中鳥。鳥動
故籠動。諸根亦爾。以波那風動故十三根
皆動。是故十三根同其事。阿波那風者。見
可畏事即縮避之。是風若多令人怯弱已上
論文
是外道計與此天別。正理六十初紙左云。辨
身風略六種。一入息風。二出息風。三
語風。四除棄風。五隨轉風。六動身風。
諸有情處胎卵位。光於臍處業生風起。穿
身成穴。如藉根莖。最初有風來入身内
茲口鼻餘風續入。此初及後名入息風。此
入息風適至身内。有風續出名出息風。如
鍛金飾師開橐嚢口自然風入。風性法爾
但有孔隙隨入故。入已按之。其風還
出。入息出息次第亦然。理實此風無入無出。
但如是轉能損益身。相續道中假名
入息轉位。能逐身中腐敗汚垢諸臭穢物
長火界身輕擧。出息轉時能除欝蒸
減火界身沈重。發語風者。謂有別風
是欲爲先展轉所引發語心起所増盛
生從起流衝喉撃異熟生長養大種
等流性風大種生。鼓動齒唇舌腭
別。由此勢力起未來顯名句文造色自
。此居口内語亦業。流出外時但名爲
語。心生大種。其理極成。謂見貪瞋癡心起
。面有潤燥亂色異常。又亦傳聞。懷
者而門生焔。非慈心。貪引火生焚
故。除棄風者。 有謂別風。隨便路行。能
二穢内逼有苦受生。由苦受發除
棄欲。由除棄欲起風心。此心起風成
除棄業。又此風力令身安。隨轉風者。謂
別風。遍隨身支諸毛孔轉。由此故得
轉風名。此不心。但依業力隨身孔隙
然流汗。由此能除孔隙住腐敗汚垢
諸臭穢物。動身風者。有謂別風。能撃動身
業表業。應知此起以心爲因遍諸身
能爲撃動。因風義乘辨六風。顯宗
二十九亦同
念力持故如念住故光寶各解不同。光
師以爲念力持息寶師不爾。念力持慧。今
謂。光解爲優。以上論文已言持息今亦應
然故
有説根本彼説依八地有説同大乘瑜
。倫記云。此四觀法下三靜慮根本方便並
數息觀。不小論唯三近分中間欲
界五地中作
數謂繋心極聚散故若依大乘。瑜伽二
十七明四數法。須者尋
髖髀玄應音義云髖髀作臗同。苦桓苦
昆二切。埤蒼髖尻也。廣雅。臗豚也。下古文䠋
同蒲米切。説文股外也。比人用此音。又方
爾切江南行此音。或作䏶俗字也
或吠嵐婆寶疏云。吠嵐婆者。是鐵圍山
問風眞諦師云。言吠嵐者此云恒起。即是
轉日月風也。又玄應音義云。吠嵐婆。案
論中作毘藍婆。或言旋藍婆。又作鞞嵐
。或作隨藍婆。皆梵之楚夏。此云迅猛風
也。瑜伽倫記云。吠藍婆風者。此云旋風。即
是蘇迷盧山間旋嵐猛風也
及初生時息最先入頌疏云。謂息先無

及後死時息最後出頌疏云。息新斷故
有情數攝麟云。唯此在身内。離身非
入息。以有情數
非所長養彼損減故正理論曰。身増
長位息便損減。身損減位息増長。故非所長

唯自上地通果心境故頌疏云。若生
上息故。又生上地下地心。非
息心故。下地心不上地息也。如
初禪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縁
欲界所變化事。若生上二禪等。起初禪等
。通威儀・通果。威儀唯初禪身業通果
縁初禪變化故。起下地心而不
上地息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謂以自共相名爲共相光寶兩解並
正理以釋此論。然正理論總有二説
光引後説。寶引前説。彼論後説全同此論
前説不同。寶師引而不簡何也。麟記等中
彼前説。且於前説中唯擧自相説
共相文。此爲會正理前説與此論

相雜念住倶有爲體麟云。言相雜念住
煩惱。此論無文唯此義立者。今謂。此釋
非也婆沙百八十七三紙左云。問。此三念住誰
煩惱。答。惟相雜念住能斷煩惱餘。
問。何故自性念住不煩惱耶。答。若
助伴惟慧不能斷煩惱故。正理六
十四
紙左
曰。三中相雜能斷煩惱。非二能斷
減増故。慧雜住得相雜名。理則但應
慧倶有法可名曰相雜念住。非慧與
相雜。無一身二慧倶故。由此智慧
相雜攝。不唯説相雜念住能斷煩惱
理應具言自性相雜能斷煩惱。於
慧爲首故。無是過。斷煩惱時於慧
亦立相雜名。故謂得止觀平等運道能斷
煩惱。其理決定。所餘一切心心所等有止品
觀品收。此平等時彼亦不等。由是一
切相雜理齊。顯斷惑時相雜理等故。亦於
慧立相雜名。多於所成勝能故。自性念
住非亦能諸煩惱體是慧故。然名
所待斷煩惱時必待餘法故。斷
煩惱位慧立相雜名。由此所言相雜念住
能斷煩惱理善成立。顯宗三十亦同如上諸
論明説相雜能斷煩惱。何以云唯義立。無
稽之説不信用
縁自他倶相續異故光云。故彼經説。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