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苦相經一卷
須佛得度經一卷
由經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五陰事經一卷
義決法事經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別六情經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部六卷
有本餘者並闕
僧祐録云。安公涼土異經。長房等録闕而不
載。今還附入涼録。以爲失譯祐載安公涼土
異經總五十九部。於中五部房録已載。今更
出四十七部。通前五十二部。餘有七部一十
四卷。謹按長房等録。皆有所憑。即非失譯。
是故此録刪之不存。今具條件列之如左
須菩提品經七卷般若鈔經異名
前秦曇摩蜱譯
文殊師利示現寶藏經二卷西晋竺
法護譯
七知經一卷或作七智
呉安謙譯
難龍王經一卷或云難龍經亦云龍王
兄弟經異名呉支謙譯
阿陀三昧經一卷即阿多三昧經異名
安公關中異經已載
大五濁經一卷舊録云大五濁世經
群録云僞今亦編之
首至問十四章經一卷舊録云首至問佛十四意經
或云首至問十四事經亦云
  後漢支曜譯今爲
抄經載別生録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初出與唐譯地藏十輪經同本是
大集第十三分似涼代譯群録不
  載今附此涼末
庶免遺漏耳
通新及舊總五十三部。合七十五卷。並爲北
涼失源云
開元釋教録卷第四總録之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五
宋劉氏都建業
自武帝永初元年庚申。至順帝昇明三年己
未。凡八主六十年。緇素共有二十二人。所出
經律論等并雜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
部七百一十七卷於中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
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闕本
宋沙門佛陀什三部三十二
卷律戒羯磨
沙門畺良耶舍二部二
卷經
沙門曇摩蜜多一十二部一
十七卷經
沙門釋智嚴一十部三
十一卷經
沙門釋寶雲四部一十
七卷經集
沙門伊葉波羅一部一十
三卷論
沙門求那跋摩一十部一十
八卷律集
沙門僧伽跋摩五部二十四
卷律論集
沙門求那跋陀羅五十二部一百三
十四卷經論集
沙門釋曇無竭一部一
卷經
居士沮渠京聲二十八部二
十八卷經律
沙門釋慧簡一十部一
十卷經集
沙門功徳直二部七
卷經
沙門釋僧璩一部一
卷羯磨
沙門釋法頴一部一
卷尼戒
沙門竺法眷六部二十
九卷經
沙門釋翔公一部二
卷經
沙門釋道嚴二部三
卷經律
沙門釋勇公三部三
卷經
沙門釋法海二部二
卷經律
沙門釋先公一部一
卷經
沙門僧伽跋彌一部一
卷律抄
新集失譯諸經三百七部三
百四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彌沙塞律或三十四卷別録云二十
四卷恐謬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戒本見
竺道祖録及僧祐録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録
及僧祐録
  右三部三十二卷律戒見在
羯磨本闕
沙門佛陀什。宋言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
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廢帝義符
景平元年癸亥七月屆於楊都。先沙門法顯
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譯而顯
遷化。建業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
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稱爲五
分律。什執梵文。于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
沙門竺道生東安沙門釋*慧嚴共執筆參正。
宋侍中瑯瑘王練爲檀越。至來年十二月方
訖。仍出戒心及羯磨文等。並行於世。什後不
知所終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初出見
道*慧宋齊録及高僧傳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見宋齊
録及高僧傳
  右二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畺良耶舍。宋云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
嗜欲。善誦阿毘曇博渉律部。其餘諸經多所
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毎一遊觀
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以元
嘉元年甲子。遠冒沙河萃于建業。文帝義隆
深加歎異。勅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誌崇
其禪法。沙門僧含請譯觀無量壽及藥王藥
上。觀含即筆受。以此二經是淨土之洪因。轉
障之祕術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平昌孟顗
承風欽敬。資給豐厚。顗出守會稽固請不
從。後移憩江陵。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
處弘道禪學成群。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

虚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二出與姚秦耶舍虚
空藏及隋崛多虚空孕經
  等同本見李
魏世録
觀虚空藏菩薩經一卷名虚空藏觀經亦直云虚
空藏菩薩經見道*慧宋齊録
  及僧
祐録
象腋經一卷第四出與無所希望
經等同本見李廓録
諸法勇王經一卷第二出與一切法高王經等同本見李廓録
轉女身經一卷第四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見李廓録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下注云出深功徳經中
或無行法字亦云普賢觀
  經第三出
見僧祐録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第二出與安高出者同本
寶唱録及僧祐録
新無量壽經二卷第十出與世高無量壽經及寶積
無量壽會等同本見眞寂寺録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第六出與安玄法鏡經及寶
積郁伽長者會等同本見李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一卷第三出與法護佛
昇忉利天經等同
  本見李
廓録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薑良耶舍
出者同本見寶唱録
禪祕要經五卷或無經字一名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
祇洹寺出或三卷見僧祐録第三出今
  有禪祕要經五卷文極交錯
不可流行如刪繁録中述
右一十二部一十七卷五門禪經上七部七卷見
在無量壽經下五部十卷

沙門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
歳神明澄正。毎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
而異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屡値明師。
博貫群經特深禪法。所得之要極其微奧。爲
人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
連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遊歴諸國
遂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徳
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有
異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蜜多果至。王自出
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禀戒。盡四事之供。蜜多
安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蜜有去志。神又
降夢曰。福徳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
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
曠野之地建立精舍。植㮈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林極爲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
府舊寺更營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
江左多民志欲傳法。以元嘉元年展轉至蜀。
俄而出峽停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館。翹
誠懇惻祈請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衝器
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更増勇猛人
百其心居頃之沿流東下至于建業。初止中
興寺。晩憩祇洹。其道聲素著傾都禮訊。自
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
戒。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屬。從元嘉元年
甲子至十八年辛巳。譯虚空藏神呪等經一
十二部。常以禪道教授學徒。凡所歸投不遠
千里。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
顗深信眞諦。以三寶爲己任。素好禪味敬心
慇重。及臨浙河請與同遊。乃於鄼縣之山建
立塔寺。東境舊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
屋歸正。自西徂東無思不服。後還建業憩定
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雅愛山水。以爲鍾山
鎭岳特美嵩華。常歎下寺基構未窮形勝。於
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斬石刊木營建上寺。
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依俙鷲巖髣髴祇樹
矣。於是息心之衆萬里來集。諷誦肅邕望風
成化。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
造檀會敷陳教法。初禪師之發罽賓也。有迦
毘羅神衞送。遂至龜茲。於中路欲反。乃現
形告辭禪師曰。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
相隨共往南方。語畢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
于楊都。故仍於上寺圖像著壁。迄至于今猶
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以元嘉十
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
俗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鍾山宋熙寺前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初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所説不
可盡義品第二十二亦直云無
  盡意經亦名阿差末經第四出與
法護阿差末等同本見李廓録
法華三昧經一卷法華支
見長房録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第三出或六卷或直云
廣博嚴淨經亦直云不
  退轉法輪經與法護阿惟越致遮經
同本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録及僧祐録
四天王經一卷見僧祐録
及高僧傳
普曜經八卷第三出或六卷或四卷與蜀普曜竺法護普
曜及唐譯方廣莊嚴並同本見宋齊録及僧
  祐録高
僧傳等
淨度三昧經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生經五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善徳優婆塞經一卷見長
房録
阿那含經二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三十一卷四天王經上四部一十二卷
見在普曜經下六部一十九
卷闕
沙門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
著稱。納衣宴坐蔬食永年。毎欲博事名師廣
求經誥。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
精舍。從佛駄先比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
功踰十載。佛駄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
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
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陀跋陀羅比
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
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踰越歳時達
于關内。恒相依附共止長安。頃之跋陀横爲
秦僧所擯。嚴與西來徒衆並分散出關。仍憩
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晋義熙十三
年宋武西伐姚泓。剋捷旋旆塗出山東。時始
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
志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乃彈指。三人
開目。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敬其奇。訪諸
耆老。皆云。隱居積歳未嘗輒出。恢即啓宋武
延請還都。莫肯行者。屡請既至。二人推嚴隨
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備。還都即住始興寺。
嚴性虚靜志避囂塵。恢乃於東郊之際更起
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梵本
衆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丁卯。乃共沙門
寶雲。譯出無盡意等經十部。嚴在寺不受別
請常分衞自資。道化所被幽顯咸服。嚴清素
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禀性冲
退不自陳叙。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
昔未出家時。曾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
具足。常疑不得戒。毎以爲懼。積年禪觀而不
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値羅
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爲嚴入
定。往兜率宮諮啓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
大喜躍。於是歩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卒。時年
七十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
而實行未辯。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
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
遠故從西來。報此徴瑞倶還外國。以此推嚴
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深淺耳
調伏衆生業經出大
集經
一音顯正法經或云一音演正
法經出悲華經
善徳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出大
雲經
毘羅三昧經二卷祐等諸録皆注爲疑大周録中刊之
爲正今尋文言淺鄙義理疎遺故入
  疑科用除
調伏衆生等四部五卷。長房等録皆云嚴
譯。今以前三別生後一疑僞。今爲實録故
並刪之
佛本行經七卷或云佛本行讃傳於六合山寺出或云
五卷見僧祐寶唱内典等録高僧傳云
  佛本行
讃經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一録云於六
合山寺出第九譯與寶積無量壽會
  等同本見道
慧僧祐等録
淨度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見竺
道祖雜録
付法藏經六卷初出見
李廓録
  右四部一十七卷前一部七卷見在
後三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寶雲。涼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學
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故少以直方純業爲
名。而求法懇惻忘身殉道。誓欲躬覩靈跡
廣尋經教。以晋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
智嚴先後相隨。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
至不以爲難。遂歴于填天竺諸國。備覩靈
異。乃經羅刹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
多所瞻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
字詁訓悉皆貫練。後還長安。隨禪師佛陀跋
陀受業。修學禪門孜孜不怠。及禪師横爲秦
僧所擯。雲亦奔亡。會廬山遠公解其擯事。
共歸楊都安止道場寺。僧衆以雲志力堅猛
弘道絶域。莫不披衿諮問敬而受焉。初共
智嚴同出諸經。嚴既遷化雲獨宣譯。以元嘉
年中譯佛本行經等四部。雲手執梵本口自
宣譯。華戎兼通音訓允正。雲之所定衆咸
信服。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
二代顯出衆經。江左練梵莫踰於雲。故於晋
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
雲性好幽。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山多
荒民俗好草竊。雲説法教誘。多有改惡禮
事供養。十室而九。頃之道場*慧觀臨卒。請
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已而還。居道場歳
許。復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於山寺。春
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國別有記傳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第三出見高僧傳
僧祐録或十四卷
  右一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伊葉波羅。宋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
明解四含。以元嘉三年景寅遊於彭城。爲北
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徳。譯雜阿毘曇心。譯至
擇品。縁礙未竟遂輟。但成十卷。刺史親自筆
受。至八年辛未更請求那跋摩續譯。都訖成
十三卷
菩薩善戒經九卷一名菩薩地或十卷於祇洹寺出見
竺道祖僧祐二録及高僧傳長房等
  録並云善戒經二十卷又云弟子
更出二品成三十卷並非
菩薩善戒經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見寶唱録若
准祐記將此爲初卷兼前九卷共成
  十卷然北地經本離之已
久不可合之且依舊定
菩薩内戒經一卷是法
上録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見寶
唱録
沙彌威儀一卷或云沙彌威儀
經見長房録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曇無徳羯磨亦云雜
羯磨元嘉八年於祇洹寺
  出見僧祐寶唱二録及高
僧傳等亦直云四分羯磨
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元嘉
八年於祇洹寺出第一譯見
  僧祐寶唱二録
及高僧傳
龍樹菩薩爲禪陀迦王説法要偈一卷見唐
舊録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
十二戒文亦云三歸優婆塞戒祐
  云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或云
優婆塞戒見高僧傳及僧祐録
經律分異記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一十八卷樹説法要偈上八部一十
六卷見在善信二十二戒下
二部二
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摩。宋言功徳鎧。本刹利種。累世
爲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云師
子賢
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云
衆喜
因潜隱山澤。跋摩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汎博崇
徳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啓
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
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
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
三塗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
見而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
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達律
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罽
賓王薨絶無紹嗣。衆咸議曰。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徳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數
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衆林栖谷
飮。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
教。識眞之衆咸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
發心。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夢
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母
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縁
得爲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
永絶今果。王迫以母勅即奉命受戒。染習既
久專精漸篤。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
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鬪戰傷殺必多。如其
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跋
摩曰。暴&T009044;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悲心勿
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
退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爲呪水洗之信宿
平復。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
曰。吾欲躬栖法門。卿等更擇明主。群臣皆拜
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兇
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
慈寧不愍命。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
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願盡所治内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
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
受戒。王後爲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脚
指。跋摩又爲呪治有頃平復。道化之聲播於
遐邇。隣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楊都名徳沙
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飡禀。以元
嘉元年九月面啓文帝求迎請跋摩。當即勅
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
道沖道雋等往彼祈請。并致書於跋摩及闍
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
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
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値便風遂至廣州。故其
遺文云。業行風所吹遂之於宋境。此之謂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勅州郡令資發
至都。路由始興經停歳許。始興有虎丘山。
山形聳峭峯嶺高絶。跋摩謂其髣髴耆闍崛。
乃改名靈鷲。於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去寺數
里磬音不聞。毎至鳴椎跋摩已至。或致雨不
沾。或履泥不濕。時衆道俗莫不肅然増敬。寺
有寶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畫作羅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髮之形像。成之後毎夕放光
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
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説法安慰。後家人夢
見茂之在寺中與衆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
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
往。或時値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於是山旅
賓去來無梗。盛徳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
摩嘗於別室入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
候之。見一白師子縁柱而立。亘空彌漫生青
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
靈異無方類多如此。後文帝重勅觀等復更
敦請。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
業。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因又言曰。弟子常
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
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
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
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
萬民爲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悦。布一善政
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
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
齋亦大矣。不殺亦衆矣。寧在闕半日之
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爲弘濟耶。帝乃撫
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
理者謂至道虚説。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
如跋摩法師所言。眞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
天人之際矣。乃勅住祇洹寺供給隆厚。公王
英彦莫不宗奉。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
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肩隨踵接。跋
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絶。或時假譯人而往復
懸悟。跋摩即於祇洹寺譯菩薩善戒經等十
其善戒經長房等録並云 十卷。下注云後弟子於定
林更出二品成三十卷者非也。今但九卷或云十卷。
  應是傳寫差誤加其二字。僧祐録中只云十卷。故知餘録
傳寫誤也。又按高僧傳云。祇洹*慧義請出菩薩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一品成三十品。房等録云
續成三十卷者誤之甚也。又長房等録復云跋摩譯雜
阿毘曇心十三卷。今以伊葉波羅譯出十卷跋摩後續成
其十三。非謂跋摩更別翻出。二處倶載此亦不然。今
此刪之載
於前
並文義詳允梵宋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
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
都云。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衆受戒。恐戒
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衆發。設不本
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縁。諸尼又恐年月不
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苟欲増明甚助
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
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
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華
布席。唯跋摩所坐華彩更鮮。衆咸崇以聖
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
畢先起還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
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説因縁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
沙羅云。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
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
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餘人。並聞香
氣芬烈。咸見一物状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
屍側直上衝天莫能名者。即於南林戒壇
前依外國法闍毘之。四部鱗集香薪成𧂐。灌
之香油以燒遺陰。五色焔起氛氳麗空。是時
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欲
重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
宋。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未及諮禀。奄而遷
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衆僧譯出其
遺文云遺文在傳
恐繁故止
毘尼摩得勒伽十卷初卷云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
元嘉十二年乙亥正月於
  陵平樂寺出至九月二十二日
訖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或無論字亦云雜阿毘曇經
房云雜阿毘曇毘婆沙或十
  四卷第四譯元嘉十一年甲戌九月於
長干寺出周年乃訖見僧祐録及經序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龍樹菩薩撰第二出
見僧祐録及高僧傳
分別業報略一卷大勇菩薩撰或云大勇菩薩分別
業報略集見僧祐録及高僧傳
請聖僧浴文一卷見僧祐録
及高僧傳
  右五部二十四卷前四部二十三卷見
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摩。宋言衆鎧。印度人也。少而棄
俗。清峻有戒徳。明解律藏尤精雜心。以元嘉
十年癸酉。歩自流沙屆于建業。風宇宏肅道
俗敬異。咸宗而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
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刹。因名平陸寺。後
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
供養以表厥徳。跋摩共觀起塔三層。行道
諷誦日夜不輟。僧衆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
法師深明戒品。將爲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
具戒。是時二衆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
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衆乃共請跋摩爲
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歩楊都謂爲矯異。
執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
法理證明允。*慧義遂迴其剛褊靡然推服。乃
率其弟子服膺禀戒。僧尼受者數百許人。宋
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衆。殷盛
傾于都邑。頃之名徳大僧*慧觀等。以跋摩
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
以十一年九月。於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
焉。寶雲譯語觀自筆受。研校精悉周年方就。
續出摩得勒伽等凡五部。跋摩遊化爲志不
滯一方。既傳經事畢將還本土。衆咸祈請。莫
之能留。以元嘉十九年隨西域賈人舶還外
國。莫詳其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第二出與
寶積勝鬘
  夫人會等同本元嘉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於丹陽
郡出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道慧僧祐李廓等録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第四出或二卷與文殊現
寶藏經等同本見李廓録
相續解脱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或二卷亦名解
脱了義經亦直
  云相續解脱經於東安寺出是解深密經後二品見
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僧四録高傳云於荊州出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第二出元嘉二十年於道
場寺譯慧觀筆受與入楞
  伽及大乘入楞伽經等同本見道*慧
僧祐法上等録高僧傳云丹陽郡出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初出與大薩
遮尼乾子經
  同本或無境界
字見李廓録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亦云老母經第三出與老女
人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申日兒本經一卷或云申兒本第三出與月光童子經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録云申兜本誤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或云出無量門
持經第六譯與
  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房云見別
録房録別載出無量門持經者誤也
央崛魔羅經四卷道場寺出見道*慧僧祐法上
録高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大法鼓經二卷東安寺出見道慧僧
祐李廓法上等四録
大意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二頭陀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樹提伽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梵本法顯齎來高僧傳
云祇洹寺出見道*慧宋齊録及僧
  祐録
鸚鵡經一卷亦名兜調經出中阿含第
四十四異譯房云見別録
鞞摩肅經一卷出中阿含
五十七異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八卷
異譯房云見別録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十一思惟念如來經
出増一阿含第四十八初
  異譯房云
見別録
遬達經一卷第三出與玉耶經等
同本房云見別録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辛寺出第六譯與修
行本起瑞應本起等同本見
  始興及李廓
僧祐等録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罪福報應經一卷一名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亦云輪
轉五道經亦云五道輪經房云見
  
衆事分阿毘曇論十二卷或無論字共弟子菩提耶
舍譯初出與唐譯品類足
  論同本房録
不題所出
四品學法經一卷或無經字房
云見別録
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延王説法經一卷亦云
賓頭
  盧爲王説法經房云見別
録上見存已後闕
虚空藏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與姚秦佛陀耶舍所出
虚空藏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無量義經一卷初出與蕭齊曇摩伽陀耶
舍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諸法無行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所出二卷者及
諸法本無經同本房云見別録
小無量壽經一卷或無小字第二出與羅什阿彌陀及
唐譯稱讃淨土同本孝建年出一名
  阿彌陀見道*慧僧祐二録高僧傳云於
荊州出房録別存阿彌陀經者誤也
八吉祥經一卷第三出與支謙八吉祥呪法護八陽神
呪經等同本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三日
於荊州城内爲司空荊州刺史南譙王
劉義宣出六日訖見僧祐寶唱二録
無崖際持法門經一卷第二出與聖堅出者及尊勝
菩薩所問經同本房云見別
  
貧子須頼經一卷第四出與白延支謙等
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現在佛名經三卷亦名華敷現在佛名第二出與稱揚
諸佛功徳經等同本元嘉二十九
  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爲南譙
王出見始興録及高僧傳
淨度三昧經三卷第三出見
李廓録
無憂王經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
呉録及僧祐録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或無異處字出雜阿
含異譯房云見別録
雜藏經一卷第四出與鬼問目連經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或無王字或云降龍經或云降龍
王經第二出與龍王兄弟經同本
  房云見
曰難經一卷一云越難經第三出與聶承遠
越難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房云見別録
祐録云一卷
請般特比丘經一卷或作般特亦云般
時房云見別録
十二頭陀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六齋八戒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坐禪三
昧經同本見李廓録
菩薩訶欲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那先經一卷第二出與二卷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十二遊經一卷二出房
云見舊録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出見僧祐録高
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右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賓頭盧上二十六
部一百卷見在虚
空藏下二十六部
三十四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徳賢。中印度人也。
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
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不博貫。
後遇見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
世外道禁絶沙門。乃捨家潜遁遠求師匠。即
落髮改服專志學業。及受具戒博通三藏。爲
人慈和恭順事師盡勤。頃之辭小乘師進學
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嚴。
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縁矣。於是讀誦
講義莫能詶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母
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歸
依三寶則長得相見。其父感其至言遂棄邪
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
縁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擧
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
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呪經懇到禮懺。俄而
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乙亥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聞
文帝。遣使延接。既至楊都。勅名僧*慧嚴
*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敬。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
文帝延請深加崇敬。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於是宋都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
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並師事焉。頃
之衆僧共請出經。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
出雜阿含經。東安寺出法鼓經。後於丹楊郡
譯出勝鬘楞伽經。徒衆七百餘人。寶雲傳譯。
慧觀執筆。往復諮折妙得本旨。後譙王鎭荊
州。請與倶行安止辛寺。更創殿房。即於辛
寺出無憂王過現因果小無量壽央崛魔羅相
續解脱波羅蜜了義現在佛名第一義五相略
八吉祥等諸經。并前所出凡五十二部。多是
弟子法勇傳度。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
陀自忖未善宋語愧歎積旬。即旦夕禮懺請
乞冥應。夢有人白服持劍&T016254;一人首來至其
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
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
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悦。旦
起言義皆備領宋語。於是就講。弟子法勇傳
譯。僧念爲都講。雖因譯人而玄解往復。元嘉
將末。譙王屡有怪夢。跋陀曰。都中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而二凶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
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慘而未及發言。譙王
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
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
逼與倶下。梁山之敗火檻轉迫。去岸懸遠判
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T038585;竹杖投身
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深流駛。見一童
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
能度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歩。仍得上岸。
即脱納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擧身毛竪方
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孝武帝駿勅
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
尋得合舸送都。孝武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
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曰。既染亹戻分
爲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勅問。並譙爲
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宗靈秀
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縁乃逢此
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勅住後堂供施衣
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州十載。毎與譙王
書疏無不記録。及軍敗簡檢無片言及軍事
者。孝武明其純謹益加禮遇。後因閑談聊戲
問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徳。今
從陛下乞。願爲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
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勅令移住。爲開三
間房。後於東府讌會王公畢集。勅見跋陀。時
未及淨髮白首皓然。孝武遙望顧謂尚書謝
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但念老期已至。朕
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因迎謂
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有一在。即應
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
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
辯。勅近御而坐。擧朝屬目。後於秣陵界鳳
樓西起寺。毎至夜半輒有推戸而喚。視
不見人衆屡魘夢。跋陀燒香呪願曰。汝宿縁
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爲汝等。若住者
爲護寺善神。若不能居各隨所安。既而道俗
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
衆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月
無驗。帝遂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効不
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
降澤。如其無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
香祈請不復飮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呪。明日
晡時西北角雲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楡。風震
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嚫
施相續。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持香
爐未嘗輟手。毎食輒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太始四年正月覺
體不平。便預與明帝及公卿等告辭。臨終之
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禺中遂卒。春秋
七十有五明帝慟惜賻送殷厚。公卿會葬榮
哀備焉
般泥洹經一卷或無般字孝建元年於辛寺譯見道*慧
宋齊録今尋此單卷泥洹上下文句非
  是跋陀所翻似是謙護等譯
今尋得二卷且附東晋録中
釋摩男本經一卷呉支
謙譯
三藏法師自述喩一卷非梵本出
故亦刪之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上二經並
出悲華經
殺龍濟一國經出六度
三因縁經出長
阿含
三小劫經出樓
炭經
佛入甘露門正意經出大十
二門經
阿蘭那經出中
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出雜
阿含
那頼經
墮珠著海中經
舅甥經
舍利弗般泥洹經
負債爲牛經
君臣經上六經並
生經
四食經小乘雜
阿難見妓樂啼哭無常經
佛往慰迦葉病經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
二僑士經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經上五經並
出出曜經
  般泥洹等二十三部。二十三卷。或是別生
抄經。或非跋陀所出。今爲實録故總刪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第
三出與西晋法護道眞
  出者同本見王宗僧祐李
廓法上等録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勇。梵名曇無竭。本姓李氏。幽州黄
龍國人也。幼爲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諷經爲
師所異。甞聞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國。慨然
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
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
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
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歴龜茲沙勒
諸國。前登葱嶺雪山。棧路險惡驢馬不通。
増氷峨峨絶無草木山多瘴氣。下有大江浚
急如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繋索爲橋。相去極
遠十人一過。到彼岸已擧烟爲識。後人見
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
風吹索。人墮江中。行葱嶺三日方過復上雪
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弋孔。
處處相對。人各執四*弋。先拔下*弋手攀上
*弋。展轉相代三日方過乃到平地。相待料
撿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
歳餘。學梵書竟便解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
經梵文一部。無竭同行沙門餘十三人。西行
到新頭那提河此云師
子口
縁河西入月氏國。禮拜
佛肉髻骨及覩白拂木船。後至檀特山南
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便停
此寺受具足戒天竺沙門佛陀多羅此云
覺救
彼方
衆僧云。其已得道果。無竭請爲和上。漢沙
門志定爲阿闍梨。於寺夏坐三月。日復北行
至中天竺。曠遠之處常齎石蜜爲糧。其同侶
八人路亡五人倶行屡經危棘。無竭所齎觀
世音經常專心繋念。進渉舍衞國中野逢山
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象驚怖奔走。後渡恒河復値野牛一群。鳴吼
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
來野*牛驚散遂得免害。其誠心所感在險克
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
所歴事迹別有記傳。元嘉末年達于楊都。手
自宣譯觀世音受記經一部。今見傳于世。後
不知所終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上生
經見道慧宋齊
  録及僧祐録僧祐録云先
在高昌郡譯出於後齎還
諫王經一卷初出亦云大小諫王經與唐譯勝軍王
經及勝光天子經同本房云見別録
治禪病祕要經一卷或云治禪病祕要法無經字或云
禪要祕密治病經或二卷云出雜
  阿含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竹園寺出
其月二十五日訖見僧祐寶唱等録
淨飯王涅槃經一卷或加般字第二出與法炬
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進學經一卷或云勸進學道經第二出與支
謙等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八關齋經一卷異出本房
云見別録
五無返復經一卷一名反覆大義經
或作附字房云見別録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兒名房
云見別録
耶祇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末羅王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摩達國王經一卷房云見別録
或無國王字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或無國王字
房云見別録
五恐怖世經一卷或云五恐怖經
房云見別録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或云死亡更
房云見別録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亦名眞僞
沙門經第二出房云見別録
菩薩誓經一卷第五出與長者子制經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中陰經一卷房云見
別録
觀世音觀經一卷先在高昌郡譯出於
彼齎還見僧祐録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或云波斯匿王經祐云波
王房云見別録出増一阿
  含第十八
卷異譯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鐘山定林上寺出
一名大愛道般泥洹經見僧祐
  録出増一阿含
第五十卷異譯
弟子慢爲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爲耆域述慢戒
羽弟子戲誕經第四出與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長者音悦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五苦章句經一卷第二出與曇無蘭出
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惒檀王經一卷二出與竺律炎三摩
羯經同本房云見別録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
凶經房云見別録
生死變識經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經
異名房云見別録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第二出與五
戒相經同本房云見別録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房
云見別録
  右二十八部二十八卷迦葉禁戒上一十五部一
十五卷見在菩薩誓經下
一十三部一
十三卷闕本
居士沮渠京聲。即北涼河西王蒙遜從弟安
陽侯也。魏併涼後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
世務。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畢。丹陽尹孟顗
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相崇愛。亟
設供饌厚相優贍。京聲以孝武帝孝建二年
乙未於楊都竹園寺及鍾山定林上寺。譯彌
勒上生經等二十八部。通習積久臨筆無滯。
京聲居絶妻孥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經
典。是以建業白黒咸敬而嘉焉。以大明之末
遘疾而卒
普明王經
梵摩皇經上二經並出
六度
&T008394;夷比丘經
優婆塞五法經上二經並
出中阿含
釋種問優婆塞經出雜
阿含
清信士阿夷扇經亦云阿夷扇持
父子經出生經
五百梵志經群録
注疑
普明王等七經六是別生。一云疑僞。今爲實
録故並刪之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一名鐵城黎經見長
房録出中含第十二異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八異譯見長房録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二十
七卷異譯見長房録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五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貧躬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經第
二出見長房録
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録云懈怠耕
兒經見長房録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經字見
長房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經見長房録
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經云
出雜阿含見長房録
譬喩經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一十卷請賓頭盧上七部七卷見在
善生子經下三部三卷闕本
沙門釋慧簡。未詳何許人也。以孝武帝大明
元年丁酉。於鹿野寺譯五天使者等經十部
眞僞沙門經與京聲所出迦葉禁戒經文句
全同乃是彼經異名録家錯上
藥師琉璃光經亦云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出大灌頂經祐録注爲疑經者非
釋迦畢罪經
身濟賈人經上二經並
出六度集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云水光經
大乘抄經
商人求財經
瞿曇彌經上二經並
出中阿含
舍衞城中人喪子發狂經
學人亂意經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
意經上二經並出増一阿含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亦云力士
跋陀經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上二經並
出雜阿含
旃闍摩暴志謗佛經出生
竊爲沙門經
獵師捨家學道經上二經並
出出曜經
呪願經祐載
僞録
眞爲沙門等一十五部。長房等録並云*慧簡
所出。今以多是別生等經。故刪之不存也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或五卷
第一譯與隋笈多出者同本
  是大集別分見道*慧
宋齊録及僧祐録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
第七譯見僧祐録與支
  謙無量門微密
持經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功徳直。西域人也。道契既廣善誘日新。
以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遊至荊州寓禪房
寺。沙門玄暢請出念佛三昧等經二部。暢刋
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
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于
今。直留荊數年後不知所終矣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或云略要羯摩法房云二
卷祐云一卷見僧祐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僧璩。姓朱呉國人。出家爲僧業弟子。
悦衆經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製文藻。始
住呉虎丘山。孝武欽其風聞勅出楊都爲僧
正悦衆。止于中興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
十誦羯磬一部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
戒本或云十誦比丘尼大
  戒見僧祐
寶唱二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頴。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出家爲
法香弟子。住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倶以
律藏知名。頴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
研精律部博渉經論。元嘉末至建業止新亭
寺。孝武以頴學業兼明勅爲都邑僧正。後辭
任還多寶寺。常習定閑房亦時開律席。後移
住長干寺。以明帝彧太始年中。集出十誦尼
戒一部。兼出羯磨流行於代
無盡意經十卷第五出與阿差末經等同
本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第四出興寶積無畏徳會等同本
太始年於廣州出見始興寶唱等
  
海意經七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寶頂經五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三密底耶經一卷宋言賢人用律經見
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右六部二十九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眷。印度人也。志性弘簡開利爲
務。以明帝*彧太始年中。於廣州譯無盡意
等經六部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二卷一名決了諸
法如幻化三
  昧經第二出與漢嚴佛調譯者及大般
若那伽室利分並同本見始興録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翔公。亦云朔公。在南海郡譯*濡首菩
薩經一部。群録直云宋世不顯年名。未詳何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是華嚴經明難
品異譯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瓔珞本業經二卷一名菩薩瓔珞經第三
出見始興及法上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道嚴。於宋世譯佛藏方等經等二部。
群録直云宋世出不顯帝年
梵女首意經一卷第二出見始興録
及趙録法上録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云空淨天感應三昧經第二
出見始興録及趙録法上録
勸進學道經一卷名勸進經與梁
史共出第三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勇公。於宋世譯梵女首意等經三部。
群録雖云宋世不顯帝年
車匿經亦名車匿本末經出六度集中是尸呵遍王經異
名群録雖云勇公所出今以是別生抄經故刪之
  不存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説清淨調伏經與西
晋法護文殊淨律經等同本第四
  出見始興録
及法上録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亦
名轉女身菩薩經第四出
  與西晋法護順權方便經等同
本見始興録及僧祐法上録
右二部二卷前寂調音經見在
後樂瓔珞經闕本
沙門釋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經二部。群
録注云宋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
逮*慧三昧經出大月燈經第七卷
  異譯見趙録
及法上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先公。於宋世譯月燈經一部。群録注
云宋世不顯譯年。未詳何帝
彌沙塞律抄一卷見寶
唱録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彌。師子國人也。譯彌沙塞律抄
一部。大周録中指寶唱録不言帝代。其寶唱
録尋本未獲。且寄於宋録以彰有據耳
新集失譯諸經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第二出
與*慧印三昧經同本
老母經一卷第二出與老女
人經等同本
法滅盡經一卷
甚深大迴向經一卷
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經一卷出中阿含第
四十卷異譯
波夷墮舍迦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五十
五異譯或無迦字
邪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
六十卷異譯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或云大沙門羯
磨法出十誦律
迦丁比丘説當來變經一卷或直云迦
丁比丘經
已後闕本
十方佛名經一卷本作
萬疑錯
華嚴淨經一卷
三十七品經一卷祐載兩本並云
異出今且存一
七佛各説偈一卷
乳王如來經一卷無乳王經今疑
與乳光佛經同本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過去諸佛名經一卷
千五百佛名經一卷
五百七百佛名經一卷或云五
百七十
觀世音成佛經一卷
文殊因縁經一卷
文殊本願經一卷
文殊觀經一卷
彌勒須河經一卷
導師問佛經一卷
&T075586;陀菩薩百二千難經一卷
持身菩薩經一卷或云持
身經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善意菩薩經一卷
菩薩從兜率天降中陰經一卷
菩薩行喜經一卷
菩薩淨本業經一卷
菩薩初業經一卷
菩薩四事經一卷
菩薩十六願經一卷
菩薩五十徳行經一卷
菩薩教法經一卷
菩薩正行經一卷
菩薩出入諸則經一卷
菩薩母姓字經一卷
菩薩家姓經一卷
菩薩比丘經一卷
菩薩經一卷疑本
上脱字
菩薩作六牙象本事經一卷
菩薩師子王經一卷
像功徳經一卷與新譯者梵本
同未詳同別
浴僧功徳經一卷
陀隣尼目佉經一卷今疑即是阿難
陀目佉尼經
禮敬諸塔經一卷
般若波羅蜜偈經一卷
佛清淨偈經一卷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佛十力偈一卷
十方佛神呪一卷
四天王神呪一卷
十二因縁結縷神呪一卷
摩訶神呪一卷
移山神呪一卷
降魔神呪一卷
威徳陀羅神呪一卷本作成
字錯也
和魔結神呪一卷
鳩摩迦葉經一卷與僮迦葉解難經同本出長阿含第
七卷異譯法經録云出中阿含第十
  六卷
異譯
出要經二十卷
行道經七卷
長阿含經三卷祐云疑是殘
缺長阿含經
弘道經二卷
四天王經一卷祐云彼有呪
似人所附
諸天阿須倫鬪經一卷
金色女經一卷雜譬喩中有
祐云異出本
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
瞻波國佛説戒經一卷
佛在誓枝山説法經一卷
佛三毒事經一卷
佛七事經一卷 佛問和伏經一卷
佛意行經一卷 因佛生三心經一卷
佛聚經一卷 七佛本縁經一卷
釋迦文枝鉢經一卷 佛袈裟經一卷
佛大衣經一卷 迦葉解經一卷
迦葉因縁經一卷 舍利弗問署經一卷
迦葉獨證自誓經一卷 舍利弗歎度女人經
一卷
舍利弗生西方經一卷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今疑是生經中
利弗般泥洹經
目連所問經一卷 目連因縁經一卷
阿難見變經一卷 難陀經一卷
阿那含七念經一卷 羅漢菩子經一卷
賓頭盧取鉢經一卷 愛行比丘經一卷
愛身比丘經一卷 栴比丘經一卷
善星比丘經一卷 六群比丘經一卷
自在王比丘經一卷 羅邪達比丘經一卷
比丘和須蜜經一卷 玄戒未來比丘經一卷
  今疑玄
字錯
比丘法相經一卷 釋種童子經一卷
尊者婆蹉律經一卷 罽賓二沙彌經一卷
沙彌持戒經一卷 海洲優婆塞會經一卷
賢者雜事經一卷 弟子修學經一卷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經一卷 弟子精進經一

迦提羅越問五戒經一卷 那羅延天王經一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四大天王經一卷
諸天壽經一卷 魔現成佛經一卷
魔王誡疑是
試字
經一卷 淨飯王經一卷
佛葬閲頭檀王經一卷 阿育王作小兒時
經一卷今疑出
育王傳
小阿育王經一卷 優填王照逝心女經一卷
  今疑是大乘藏
中優填王經
迦夷王頭布施經一卷 果尊王經一卷
佛居士經一卷 降恐王經一卷今疑恐
字錯
摩羅王經一卷 摩登王經一卷
舍夷國經一卷 羅提坻王經一卷或作國王羅
&MT00098;
摩訶惟越王經一卷 流沙王經一卷
十四王經一卷 王以竹施經一卷
勸王持五戒經一卷 太子旃舍羅差經一卷
長者盛徳經一卷 長者法心經一卷
長者仁賢經一卷 長者洹羅越經一卷
佛問淳陀長者受樂淨行經一卷
婆羅門問事經一卷 婆羅門等爭説經一卷
六師詣波斯匿王經一卷
揵齋經一卷 明星梵志經一卷
兜率梵志經一卷 梵志拔陀經一卷
梵志計火淨經一卷 梵志問疑經一卷
梵志意經一卷 梵志好母經一卷
梵志婬女經一卷 梵志六師經一卷
天后賢女經一卷 徳女問經一卷
貧女少施獲弘報經一卷
彌家女經一卷 二人作沙門弟斷兄舌經一

氣嘘殺旃陀羅經一卷
眼能視殺人經一卷 孤獨三兄弟經一卷
阿劍他經一卷 不蘭伽經一卷
小申日經一卷 波羅柰媈四姓經一卷或作
婦字
大姓家主叩書不經一卷 提謂經一卷
強羅經一卷 金轉龍王經一卷
蘇曷龍王經一卷 三龍王經一卷
虎王經一卷 蠍王經一卷
毒龍蛇施經一卷 放牛法經一卷今疑是藏
中放牛經
養牛經一卷 閻羅王經一卷今疑是藏中閻羅
王五天使者經
餓鬼經一卷 鐵杵泥犁經一卷
縁經一卷 藥經一卷
苦慧經一卷 慧達經一卷
法足經一卷 身數經一卷
選福經一卷 布施經一卷
助善經一卷 古來經一卷今疑是藏中
古來世時經
孝順經一卷 縁本經一卷入疑是藏中
縁本致經
度世經一卷 法藏經一卷
明住經一卷 善憩經一卷
植質經一卷 名相經一卷
怪異經一卷 滅怪經一卷
本鉢經一卷 案鉢經一卷
諸法經一卷 與脱經一卷
伏願經一卷 寶見經一卷
眞提經一卷 明義經一卷
見在經一卷 釋論一卷祐云疑是大智
度論抄之一卷
雜事經一卷 旨解經一卷祐云疑即
義旨雜解
釋學經一卷 度道俗經一卷
諸福徳經一卷 説人身經一卷
施色力經一卷 色入施經一卷
戒法律經一卷 未生火經一卷
未生烖經一卷 念佛品經一卷
須彌山經一卷 成敗品經一卷經目或云成
敗品第四似
  是樓炭經之一品今
檢樓炭無此品
世間珍寶經一卷舊録云世間
所望珍寶經
 現道神足經

成行無想經一卷
悔過除罪經一卷
深自僥倖經一卷
布施持戒經一卷 生西方齋經一卷
造浴室法經一卷 有疑往解經一卷
長阿含方法經一卷
令人孝有徳經一卷
人於出家者經一卷
心應深貪慕經一卷
地水火風空經一卷
求欲者除意經一卷
持戒教人殺生經一卷
七月十五日臘法經一卷
功高憍慢有二輩經一卷
歡喜布施有五事經一卷或作勸
字錯
三夢經一卷 三悔處經一卷
三乘無當經一卷 四署經一卷
四等意經一卷 四政斷經一卷
四厚經一卷 五署經一卷
五穀世經一卷 五亂經一卷
耶經一卷 六禪經一卷
六度六十行經一卷
六輩阿惟越致經一卷 七衆經一卷
七流經一卷 七使經一卷
七輩人横死經一卷 七歳作善經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八雙經一卷
九結經一卷 九惱經一卷
九道觀身經一卷 十部僧經一卷
十二意經一卷 十二阿練若高行經一卷
十二部經名一卷 三十二僧那經一卷
三十四意經一卷 五十徳相經一卷
六十品經一卷 六十二疑經一卷
七十二觀經一卷 百法經一卷
惟日三昧經一卷 月電三昧經一卷
無言三昧經一卷 阿和三昧經一卷
禪行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禪
行法*想經
須彌山譬經一卷 日月譬經一卷
海水譬經一卷 藥草喩經一卷
功徳天譬經一卷 賢劫譬經一卷
金剛譬經一卷 寶藏譬經一卷
明珠譬經一卷 聚木譬經一卷
四大譬經一卷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
五部
  僧服經高僧傳
云白法祖譯
結界文經一卷 沙彌離戒經一卷
五戒報應經一卷 六足阿毘曇一卷
雜譬喩經六卷或云諸
雜譬喩
譬喩經一卷祐云異出更有
一本今且存一
雜譬喩經一卷凡十
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
有本餘者並闕
並是
梁代沙門僧祐録中新集失譯諸經然僧祐
本録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
百七十卷。今細檢括餘九百九十九部。一
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經。或長房等
失譯録中已載。及有代録之中標其譯主。
除此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檢括
長房等録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爲失
源。然祐録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
於宋録之末。庶免遺漏焉
開元釋教録卷第五總録
之五




開元釋教録卷第六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六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
南齊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
午。凡經七主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經律
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
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
卷經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
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
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
二卷經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
卷經集
沙門釋曇景二部
卷經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
卷經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
僧祐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邪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
人。悟物居情導利無捨。以高帝道成建元三
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經一部。*邪
舍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經人。武當山沙
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録祐云未
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徳律見僧祐録
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
以武帝賾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經
等二部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
律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賢。西域人。懷道放
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
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
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
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倶。
陀寫倶欲涅槃付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
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
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
今三藏法師
其名
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
己巳
共沙門僧禕。
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爲善見律毘婆沙。因
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歳房云
庚午
七月半受
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
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
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廬山値苦行律師弘
度。得此佛涅槃後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
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