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横。通至寶所名竪。校塞著横。道品
後名竪。品品相望爲横。正助至後名竪。
法法相望爲横。次位至極名竪。位位遍攝
横安忍進後爲竪。違順相望爲横。無著
住爲竪。離似三法横。此且單約
解。若望偏乘横名竪。亦如横竪
非横竪。若不思議非横非竪能作横竪
而云横竪。又總論者。在一一位十自相望
横。一一至極當法漸深爲竪。又亦可
之七法名横。識次位去名竪。又玄文對
信復名別竪諸法盡故云收束。十法理
幽爲微。開麁絶待爲妙。不偏小精。
安布次比名巧。初則簡圓極境眞。以
小等僞。中則發心安心至識次位
唯有第七正助助。以助添正名爲相。
。後則第九安忍第十無著。令行不息得
初住。若觀若説意在一乘。名爲意圓。所
説之法不偏邪名爲法巧。法遍諸教
該。咸收入十括。以該故周。以括故備。
於四教一十六門。乃至五時八教一期始
。今皆開顯束入一乘。遍括諸教備入
。若當分者尚非偏教教主所知。況復世間
暗證者耶規圓炬方法有準則。依理安心初
則也。不次第破無通無塞而論通塞。乃
至正助中有則也。無著不於相似起愛後有
則也至於初住名爲薩雲。薩雲雖即本在
究竟。初住分得亦可通用也。蓋如來下稱
難也。十法既是法華所乘。是故還用法華
歎。若約迹説。即指大通智勝佛時以爲
積劫。寂滅道場以爲妙悟。若約本門。指
本行菩薩道時以爲積劫。本成佛時以爲
。迹本二門秖是求悟此之十法。身子等者。
寂場欲説物機未宜。恐其墮苦更施方便
四十餘年種種調熟。至法華會初略開權動
執生疑。殷勤三請。五千起去方無枝葉。點
示四一五佛章。被上根人名爲法説。中
根未解猶希譬喩。下根器劣復待因縁。佛
意聯綿在茲十法。故十法文末皆譬大車。今
文所憑意在於此。惑者未見尚指華嚴。唯
華嚴圓頓之名。而昧彼部兼帶之説。全
法華絶待之意。貶挫妙教獨顯之能。驗
迹本二文五時之説。圓極不謬何須
疑。是故結曰正在茲乎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一觀心下正解十法中。初釋境者。問。前
諸文廣明境竟。此中秖應能觀觀。何
故復明不思議境。答。前雖體但直指心。
心爲一切法文本。故示體是心。然未委示
不思議相。猶恐人迷。如匠造物有能有
能所似殊。是故今文妙觀觀之令妙境
境方稱理。復以所觀於能觀。妙境義成
妙觀斯立爲是義故復明於境。又爲
境爲九乘本。稱本修九方堪位。是故名
十乘妙觀。於中先明可思議。次明不思
。初可思議中文十義十意。但在於顯不思
。於中先明思議意者。令不思議易解故
也。言解者。已聞思議十界歴別。示此十
界同在一心。則一心中十界可識。故可思議
中此是地獄乃至佛界。無説而已。説必次第。
十界歴歴麁細不違。人見注云今所用
便棄思議別求不思議者遠矣。如實施
權權是實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實。相待絶
待次與不次悉皆如是。故下諸文釋思議
。或至九界而止。或時至佛法界。佛界實
是不可思議。在九界後亦云思議。如此文
中思議境後。明佛界此能度所度
究竟圓極豈過於此。云思議者意如向説
思議法者下明思議之由。由大小乘皆云
。以教權故不心具。雖若六若十
思議。若觀下正明思議之相也。佛法界
中。能度所度等皆是實相者。無法界亡
故也。誰善誰惡。泯前界内三善三惡。誰
有誰無。泯前三有及二乘無。誰度不度。泯
前三教四弘能所。雖諸法次第炳然。若
思議。當知是人二法倶失。所以大意五
略釋名四段。顯體四科攝法六義。偏圓五門
次與不次。意亦如是。攬彼生解以導方便
方乃成今十法妙觀。下之九境還移此觀
諸境。阿伽陀藥遍治衆病。此之下結判。
既非一心且判別。故云所攝。別則時長
行遠。此則借法顯圓。不思議下正明不思
議境文異義一。意非一異。以三諦法不
修性自他故也。於中初引華嚴者。重牒
引示境相。前云心造即是心具。故引
以證心具。彼經第十八中。如來林菩薩説
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
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
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不
今文。如何銷偈心造一切三無差別。言心造
者不二意。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
事不三世。三世又三。一者過造於現
現造當。如無始來及以現在。乃至造於盡
未來際一切諸業。不十界百界千如三千
世間。二者現造於現。即是現在同業所感。逐
境心變名之爲造。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
心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官所見不同。是
畏是愛是親是寃。三者聖人變化所造。亦令
衆生變心所見。並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
觀但觀理具。倶破倶立倶是法界。任運攝
得權實所現。如向引經。雖復種種
界三世間等。法界者下釋法界名。問。法界法
性名義何別。答。名異義異而體是一。言法界
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一切諸
法皆以三諦而爲界分。爲三諦故須
十以顯相状。故釋三字離合不同。備成
。言法性者亦是諸法具三諦性。性亦性
分不改故。三諦性冥始終無變。亦可
法性法即是實相。實相之體三諦具足。故今
文中釋此三字。初約眞諦所依釋。十數
是假。所依是空。能從於所十法皆空。是故此
十以空法界。故云十法界。從又此下次
俗諦隔異釋。十法差別名之爲界。是
故十法各有界分故云十法界。從又此
次約中道法界釋。十法無眞如法界
故名十法界。若讀此中十法界三字。隨
句。初番十字獨呼。法界字合呼。次番十法
字合呼。界字獨呼。後番十法界三字合呼。依
此讀文隨語思之。三諦義顯。三諦無形倶
見。然即假法事辨。即此假法即
空即中。空中二體二無二也。心性不動假
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稱。雖亡而存假
假號。十法界下次釋境中所攝法相。先
三種世間。次明一一世間皆具十如。三
世間者秖是十界五陰實法。假名衆生及所
依土。於中先釋五陰世間。初列十種五陰
釋論下次引一論二經。釋佛法界具五陰
。初引大論。意云。涅槃是無上五陰。次引
無量義經成大論。云何得知涅槃猶名
無上五陰。經言無者不都無。驗知但無
九界陰。次引大經無量義。云何得
涅槃名陰。大經既云色常受想等常。當
涅槃但無無常九界陰耳。如倶舍中蘊與
取蘊倶名爲蘊。今亦如是。常與無常倶名
陰。攬五陰下次釋衆生世間。如五指
假名爲拳。大論下次引一論證成佛界亦
衆生。大經下證成差別是世間義。三十四
云。内色外色各十時異。内色異者。一歌羅邏
時異。二阿浮陀時異。三閉手時異。四皰時異。
五初生時異。六嬰孩時異。七童子時異。八年
少時異。九盛壯時異。十老死時異。外色亦爾。
牙莖枝葉華果時異。故用此異以釋世間
十種所居下次釋國土世間。初列四土
十界陰衆生所居。仁王下次引經證佛有
亦名爲土。前之九界名陰名生。有所居
理在疑。恐不佛名陰名生猶有
居土。故但引證佛界三義。此三十種下總結
心。問。於不思議中但明四聖。何法不
攝。何必須六道法邪。答。爲實施權從
實開出。今欲實何得論。總約一化
五意説。一者爲人天路故。二者爲
輪迴故。三者爲菩薩自誓悲他境相
故。四者爲不可思議境所攝法故。五者
性惡法門遍故。今文正在第四
第五。兼用第二第三。問。依何教門三世
間答。依大論釋百八三昧。至能照一
切世間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
。謂衆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至
一切住處三昧云。得是三昧者。樂世間
非世間。以世間有無常過故。世間
三種。亦如前列。非世間者。無一切法
畏處。且指有漏名爲世間。二乘所依名
非世間。故云可畏。大經十六梵行品釋
中。至世間解云。有六種世間。一
者世間名五陰五陰
世間
又世間者十方阿僧祇世
國土
世間
又世間者一切凡夫六界
衆生
又世間者
蓮花
又世間者謂諸菩薩亦攝
二乘
又世間者名
五欲更立因
法世間
故知六種雖因法。亦不
三。以十如中因法故。今依義開十界
各三。又十種下次釋十如。十如秖是法華實
相權實正體。亦是車體。亦寶所體。今境是體
是故須明。故經云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
相等。既云諸法故實相即十。既云實相
十即實相。故使今解不他同。於一念心
十界事不遍。不三諦理不
周。不十如因果不備。無三世間依正
盡。言十如者。南嶽讀文皆以如爲
故也。天台大師依義讀文凡爲三轉。初
如爲句。如即空也。次以相性等句。相
性不同即假也。次以是爲句。如於中道實
相之是。即中也。以一一界具三諦故。義雖
是。常讀多依相性爲句。准偈文云性相
義等。先釋十界五陰十如。於中先且總釋。
次別釋。先善總意以冠於別則使別義
然可見。初釋相中有法譬合。譬中水火以
別異。攬而可別故名爲相。如人面色以
先現故名之爲相。言休否者。爾雅云。休
者喜也。廣雅云。慶也。否者惡也。十界相望善
惡可知。昔孫劉等者。引事以證先現之相
漢末三人倶詣相者。相者見孫劉有社稷之
。即便語之。曹公不相者所記。知相者
逮褰衣示之。相者見已擧聲大哭。天下
鼎峙四海三分等。荼苦菜也。至後漢末。此之
三人果據三方。孫據呉。劉據蜀。曹據魏。前
後二漢并王莽十八年。劉玄一年。合四百二
十六年。後漢末獻帝時董卓作亂。殺太后
洛陽。五星失度五嶽崩裂。天狗流行地數
振動。白虹貫日赤氣穿宮。穀一斛五十萬。
豆一斛二十萬。州縣各權群臣餓死。至
安元年操爲司隷校尉。操本沛人。姓曹氏。
諱操。字孟徳。漢曹參之後。少多機警。有
。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世人未之。唯
南陽何顒等異之。本傳應別有相者不知。
顒謂曰。吾見天下之士君者。天下
亂非命世之士濟。能安者在君乎。
校尉時知尚書令事。二年袁紹稱天子
八年操尚爲冀州牧。十三年操爲丞相。十八
年後操自稱爲魏公。十九年劉備劉章據
。備字玄徳。涿郡人。備父事州郡。少孤。母
履賃織爲生。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
五丈餘。常望氣罿罿如小車蓋。往來者異
之。或云。此家出貴人。備小時兒戲其下
曰。吾必乘此羽葆車蓋。叔父子驚曰。勿
言滅吾門矣。年長大不書。希走
。奏音樂。美衣服。長七尺五寸。手過膝。少
語。善下人。喜怒不於色。此即顯相之貌
也。至建安二十年。操殺皇后及皇太子。二
十一年自稱魏主。其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孫
傳不具記。曹公相隱如八界。孫劉相顯
二界。或已得無生相彰於外。即如彌勒
遠近皆記者。遠記如鴿雀成佛。法師品中
一句一偈我皆與記。及常不輕等。近記者。
彌勒及賢劫中九百九十五佛。法華跡本
二門。諸經會末得無生記乃至一生等。亦如
楞嚴四種授記。佛告堅意。是惡魔從今已
往。漸漸當首楞嚴三昧乃至成佛。堅意
魔如來已與汝記。魔言。我不淨心。如來
何故與記。佛欲一切衆生疑故。告堅意
言。記有四種。一者未發心記。或有轉六
。生於人間樂佛法。過百千萬億劫
發心。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菩薩道。乃
至供養佛衆生。皆經若干劫
。迦葉白佛。我今於一切衆生世尊想
佛言。仁者善哉。不妄稱量衆生。唯有
能量衆生。二適發心與記。是人久劫種
諸善根。好樂大法慈悲心。發心即住
退地故。故發心與記。三密記者有菩薩未
記。而行六度功徳滿足。天龍八部皆作
是念。此菩薩幾時當菩提。劫國弟子衆數
如何。佛斷此疑即與授記。擧衆皆知。此菩
薩獨不知。四無生忍記者。於大衆中顯露
記。經四記中。未發心記最遠。密記次遠。
發心記次近。無生記最近。是故今云遠近皆
。今修觀者並隨實觀不於權。故照
十界相足。如是性者。初正解中有法譬
。性既有三。以相例此。相亦應三。故本末
文並作三諦。如竹下譬中云燧人等者。燧
者出火物也。此土先古燧人能出火故。後
火物之爲燧。字統云。夜爲烽晝
燧。非今正意。鄭玄云。金燧者火鏡也木
燧者火鑚等。論語云。鑚燧改火四時不同。
大經云。因燧因鑚因手因乾草。四法和合
故有火生。今文語略但云燧人。止觀如鑚。
觀境如燧。助道如草。運功如手。斷惑性顯
猶如火出。自既除惑亦能利他。名一切
世間下破他。先總破次別破。此即總也。自
古共許涅槃常住宗。以法華經不
則非常宗。故今破之。又有師下別破
法華十如。不之各明權實。又涅槃下
淨名文例破。體力等餘意可見思之。釋
力中云煩惱病故等者。且約四聖力用
説。若準通意。凡有心者莫任十界用
故。次類解者即別解也。應十界別別明
之。相繁難見故束明也。涅槃者即無餘也。其
法麁者名之爲相。言解脱者謂法樂也。其
法細者名之爲性。得無餘者可二乘
法樂者性必無改。五分爲體者亦是色
心。以戒爲色餘者爲心。分爲支分。五法和
合名爲法身。身即體也。言五法者謂道倶
戒。事理諸定。無漏正慧二種解脱。及了
。廣解如論。無繋爲力者。擇滅離於三
界繋也。修二乘者必有是力。既後有田中
不生者。未來生陰名爲後有。陰復生陰名
後有田。若入無餘生處故。故名不生。論
云。本有中有當有。當有即後有也。以
故。故名無報。田是生義。此間古者以獵爲
畋。畋者取狩也。則四時不同。春蒐夏苗秋
獮冬狩。今以能生五穀田。擬昔之畋
爾雅云。田者地也。即取五穀之處也。即是
復來報生處。大經三十四云。黒業黒報。白
業白報雜業雜報。非白非黒業非白非黒報。
非白非黒名爲無漏。迦葉難言。世尊先説
漏無報。今云何言不白不黒報耶。佛言。義
二種。一者亦果亦報。二者唯果無報。黒等
三業亦果亦報。黒等因生故得 能作
因故故亦名報。無漏因生故名爲果。不
他因故不報。果即是習果。報即報果。
習因生故云從因。至報方能爲他作因。
今此無漏唯果無報。是故無漏不來報
即不生義也 菩薩佛類中。問。總中既以
爲體。此中但以正因體。何故闕色。
答圓釋正因秖是色心。如苦道爲正因
全心也。況修徳性徳並不色心。因縁有
逆順者。重約因縁逆順釋。以義便故可
餘法。順界内法四趣等。逆界内法
前二乘。順界外法亦如二乘。但以無明
縁有異耳。至界外時界内行息。則須
外無明生故也。逆界外法菩薩佛。又
菩薩類多種不同。如後説。逆界外法既以
中道因。當知皆取破無明位。言餘至
此可知者相性體三但是總説因縁之意。力
者但是因縁功能。作者是預説因縁運用。果
報秖是因縁習果及報果耳。故知略説即以
因縁本廣説始終故須十。是故界外
皆取破無明位。若依大乘三佛者。佛有
故名爲報。具如玄文約現生後九論
十。及以斷惑盡義等云云。又如大瓔珞第
。慧眼菩薩問文殊言。如來相好爲有報
耶。爲無報耶。文殊言。如來色身有報。法身
無報。慧眼復問。去貪欲内心淨獲大果。六
度之法非無相報。如何而得法身耶。文
殊言。如來法身有耶無耶。慧眼曰。色身是有
法身是無。如我觀察如來身者。非報非
報。據此應四句分別。謂色有報法無
報。事亦報亦無報。理非報非報。故不
報爲定。次明衆生世間但假實
異。餘如前説。次明國土者應四土
竪銷釋。具如淨名疏中。彼明見不同。此
所依各異。今論當分所居各別若如
文用教多少。今所論。故淨名疏四土相
望。十種差別。以銷天器飯色不同。前九正
今文世間義也。一同居自異。二同居與
方便同。三方便自異。四方便與實報
同。五實報自異。六實報與下品寂光同。
七與中品寂光同。八與上品寂光同。
九諸土總對寂光同。十諸土非垢寂光
淨。前九正明諸土不同。第十但明諸土
耳。土雖差別寂光。寂光雖寂不
諸土。今文不諸土體者。爲世間
差別義故。於同居中別開善惡者。今文爲
十界所依各各不同。尚應須明十土相
。且合六道以爲善惡。如十如亦合
四趣及合人天。無漏即是方便土也。佛菩薩
土者義通三土佛則唯在上品寂光○夫一
心下結成理境。如前所釋本在一心。圓
三諦既已開釋。恐人生迷故重結之令
一念。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
。一身一念遍於法界。言無心而已者顯
心不無。言介爾者謂刹那心。無間相續未
曾斷絶。纔一刹那三千具足。準八相喩
之可知。若具三千即具三徳。故金光明第
一云。依於法身。初發心時顯現不退心金
剛心如來心。不退即解脱心也金剛即般若
心也。如來即法身心也。故知因心果體具足。
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詩云。介爾景福
也。但異無心三千具足。故大師於覺意
三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
。但以自他等觀推於三假。並未一念
三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秖以三十六問
於四心亦不於一念三千。唯四念處
中略云觀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觀正明
。並以三千而爲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
説。故序中云説己心中所行法門。良有
也。請尋讀者心無異縁。問。此三千爲初心
後心亦觀。答。初後不二。問。凡夫心中具
諸佛菩薩等性。容可倶觀。中心後心界如
漸減。乃至成佛唯一佛界。如何後心猶具
。答。一家圓義言法界者須十界即空
假中。初後不二方異諸教。若見觀音玄文
者。則事理凡聖自他始終修性等意。一切
見。彼文料簡縁了中云。如來不性惡
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衆滯自銷。以
性善故縁因本有。彼文云。了是顯了智
慧莊嚴。縁是資助福徳莊嚴。由二爲因佛
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徳。性徳縁了本自
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縁
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
提不正因。不性徳縁了。故知善
惡不三千。彼又問云。既有性徳善亦有
性徳惡不。答。具有。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
。答。闡提斷修善但有性善在。如來斷
但有性惡在。問。性徳善惡何以不斷。答。
性徳但是善惡法門。故不斷。一切世間
能毀者。如魔燒經卷豈能令性法門
。縱燒惡譜亦不惡法門盡。問闡提
性善故。後時還起善。如來不
故。應後時還起惡。答。闡提不
故。後時還起於修惡。不於性善故。後
時還爲修善染。是故修善還得起。即以
修惡。則令修惡不起。佛雖
於性惡。而能了達於性惡。而於惡法
。不修惡之所染。是故修惡不起。
故佛永無於修惡。自在用於惡法門。闡提若
能達修惡則與如來差別。故知於善於
惡善達修性。於修照性以性了修。能知
此者方可與論性徳三因。生死涅槃煩惱菩
提。十二因縁即是三徳。如是無量理無
通。彼文又問。闡提斷善盡爲黎耶持。一
切諸種子爲内外熏更能起善者。此識
既無記與眞如何別。又此種子住在何處
而不早熏。故知權説非了義。若有説言
佛起神通惡化物。此作意通同彼外道
及二乘通。不明鏡任運現像。若大經三
十二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古
師謂是惡境界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
人無。古師謂爲縁因性也。復有佛性二人
倶有。古師謂爲正因性也。復有佛性二人
倶無。古師謂爲了因性也。如此釋者。亦別
教意不了義説。若了義者。應云闡提善人倶
性徳。而闡提無修善。善根人有。闡提有
修惡。善根人無。二人倶無無不退性。未
似位故也。擧例云如八相遷物者。相爲
物爲所遷。倶舍頌云。此謂生生等
能。謂本四相及隨四相。名之爲八。大
相名本。小相名隨。以此八故令一切法成
有爲相。言生生者。所謂小生生大生等。等
於餘之三相。謂小住住大住小異異
大異小滅滅大滅。於八一有能者通無窮
。所謂小相於一有能能相大相。大相於
八有能。謂一大相起時必與三大相及四小
倶起。并一本法故云於八。餘三大相各
亦如是。故此八相望於本法前不後。心
三千亦復如是。三千如八相一心如
。今心下合譬。一念尚無。誰論横竪。當
一念心中此三千法實非横竪。非識是不思。
非言是不議。故大經三十三云。佛性者不
一法十法。不百法千法
萬法。未菩提時一切善惡無記皆名
佛性。經文既云非一乃至非萬。復云善惡無
記即是佛性。善惡無記即三千也。故知三千
三千足三佛性也。下文結成三諦等
。並依理境。若無理境誰論諦。問。此
不思議還秖次第以釋十界思議何別。
答。其實無別。思議乃作心生説不思議
一心具説。以生顯具何須更問○問下
次明修徳不思議境。即是自行須行相
故以問答推檢而爲行體。如前理性本無
性過。約修門説須計。故約四性
徴問。然此問中且約所起理自具而
研覈其實但推本具理心。恐計故故
此覈。故下答文但離横等四句執竟。還
本理一念三千。又此問答亦名料簡。前
理性。又云修具。即名推檢而爲料簡
復別途。又此理具變爲修具。一一修具無
理具。所以將理對修料簡。令修具全
是理具乃達理具即空即中。故妙境初文。章
安料簡云。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塵中
大千經卷。故知章安深領玄旨。答者。然
此破性不三教。前之三教或約遠理。或
事行。或約俗諦。推因縁法生即無生。今
此不爾。約理本無四性計相。凡情易執約
執破性。寄二論破者。論隨教道物機
。恐迷者執權即成性過。故寄破之令
圓極。言無沒無明者。即阿黎耶識無始恒
有。故云無沒。沒謂失沒恒不失故。不
倶生及現行等。若從下示各計人以成
。心成自性縁即他性。若法性下以他破
自。法性非心非縁者。還擧其所計理破
之。法性之理既非心縁。地人所計義當
。法性非心若許心具。法性非縁亦應
。何得攝論黎耶。此即破地師也。若
言下以自破他。還以道理其所計。法性
之外無別黎耶。若許黎耶依持則許法性
依持。若不關者義理乖各。是故不關。義必
成。若即是者何得法性依持。此破
攝師也。又違下次引經論計有過。經論
皆云非内非外等及非自他等。二論師何得
各計一邊。經即大品文也。更就下約譬檢
過。初文先定。若依下徴責。四句下結成無
。心喩下合。恐寫者誤。喩中既以眠心
對。今合應心喩法性眠喩黎耶。夢事則
一切法。縱使眠人亦有睡時者。秖
改云睡喩黎耶。若言睡人亦有不夢時
者。今文但取夢時喩。四句推夢雖不可
而夢事不無。若爲他説還依四句。不
計言自他等。此之三千亦復如是。二師
何得各計一邊。然雖計説必順機。何但
説爾觀亦隨宜。故觀心論中觀於一句
三十六法。良由於此。已明横破竟。次約
竪破。初之横破但約黎耶法性。以爲内外
已異藏通。藏通但約心境等生滅。乃至非生
非滅相望名竪。此中則以三千四計生。
四句三千得爲滅。故此生滅尚異
於別豈況藏通。故知若計黎耶及法性等。乃
別義。今欲圓是故須破。此之四句亦
是爲轉計故説。推亦生亦滅者。單生單
滅被破不生。故轉計雙共生諸法。故須
之。各既不生二不生合。云何能生。故云
性相違猶如水火。水火和合二倶損壞何能
法。破第四句者。滅爲能生不滅爲所。
既云雙非即無能所。云何更生三千法耶。
亦横亦竪者。前兩四句單約横竪既被
。又恐雙計横竪能生。故復更推。言亦横亦
者於竪四句一一計横。初句計四即初
文是。滅句計四者。云自滅生。他滅生。共滅
生。無因滅生。第三第四准此可解。計相既
爾。破亦準知。此是以横織竪而爲計相。若
總論者謂横及竪方生。破亦準知。言
非横非竪者。單約雙計既皆被破。便謂
離生三千法。倶合尚不三千。倶離云
何能生法耶。問。雙非心性其相如何。答。横
既是生竪是生滅。雙是秖是是生是滅。雙非
秖是雙非生滅。心體其實未雙非。但是
此謂爲能生。是故須破。既不横竪
。生即無生。言語下結成不思議境。前
成理性境。若不推檢何殊鳥空。此
即結成修徳境也。大經下引證也。此生生等
四不可説。義意含故。故總引證前兩四句皆
不生也。生生等文已成竪竟。若證横者。生
生秖是自。生不生秖是他不生生秖是共。不
生不生秖是離。第三秖是倶計横竪。第四秖
是雙非横竪。但證初二即證三四。問。前理
性境及前章安料簡文中。皆云一心任運具
。今此何得縁推耶。答。今此正推一念
起心已具三千。故推此具心爲縁。若推
此起起不可得。念與三千並不可得。不得
而得三諦宛然○當知下結前生後。結前自
後化他。自行若滿必有化他。故引
前生後。初約二諦也。第一義諦結
自行推法不生。若世諦者欲他説。説必
四句以生三千。亦是擧況。明三千
他説。如佛告下即大品中佛告徳女。世尊問
徳女答。答文並是結前自行。佛言如是有者。
後化他。次引龍樹及更引大經四不可
。以結前。有因縁故。以生後。即有利他因
故也。雖四句下釋前諸文結前生後。四
句冥寂釋前自行以結前。慈悲憐愍釋前化
他以生後。若聖若凡。凡欲他皆須四句
横竪破執。乃可四句慈悲爲他。然此爲
後起教。其義不同彼唯實報八相被物。
起權實施開廢等。此唯初心依理生解。
性執已爲他四説。亦通後心仍在習果
無生忍位。四執實破赴物説四。問。前自行
中具破四性。今此化他何故各一。受化之徒
還成自行。何故與前自行同。答。聖人設
化逗彼所宜。受者成觀實離四執。若其執
自佛豈増執而爲説耶。餘之三句準此應
知。或作世界下正明物。依四悉檀
句説。即十六番説化他境。化他遍被故列
。若彼受者隨用一句或二三四。觀心論中
遍約四性各三十六問者。爲遍責故遍生
法故。仍略四悉直擧自等。今但約四悉
彼仍總。今初世界中四者。若言心具心即
是自。善知識者即是他也。以水銀他
金自即是共也。自爾秖是無因異名。此四皆
歡喜義世界悉。爲人四中言唯信
者。信即是自。云但發心。發心是自。若云
。佛即是他。自珠待他水清即共也。又他
慈善根令我自見亦共也。非内非自非外非
他即無因也。先尼者以證四句無著即屬
於離。離即無著。若有著者如先尼梵志。於
小乘中信尚難。況復大乘。大論四十七
云。若佛法中有微法而可得者。先尼於
切法中終不信。云何生信。信般若波羅
有相無相。不相故住
行中。論問。此中何故引先尼耶。答。此經種
種因縁説法空乃至無微相可得。人心
疑怪不信此理難見。是故須菩提引小乘中
尚有法空。況大乘法。論文引意先尼有著。
小乘法空尚難。況信大乘法空。小乘法
空如阿含中是老死誰老死也。餘二悉比知。
佛旨盡淨下明佛意體性。即明自行化他相
。不在因縁等即是第一義。即化他心不
自行。故即世諦是第一義諦。又四下化他
中。初法。若爲盲等者重約譬説體性相即
盲四説貝等倶是。如前四四一十六説皆
悉檀故云乳。即世諦者以法結譬。當
知下結意也。不説即默。即是終日説默相即。
終日雙非説默。終日雙照説默。破即不説。
立即四説。又破即雙遮。立即雙照經論者如
前所引。天親下重申二論本意。先明失。論
主逗機各演一門。論師各執偏弘成諍。致
使後學情見不同。矢石者如箭矢射石義
相入。以各計故不圓理。如彼矢石
次若得下明得。若約二論論主元意及得
今文悉檀之意。四倶可説。據理倶不説。
説如前一十六番。並是隨宜而説。
若隨下教門大體。逗物雖適時之變。佛
出世意教門大體。皆是因縁和合乃生諸法
是則若自若他若無因等。皆屬於共。故今復
大體而説。故云無明法法性。無明是暗
法。來法於法性。如丹是藥法來法於銅等
因縁和合有金用。是則無明爲縁法性
因。明暗和合能生諸法。自行猶觀染因
縁生。化他則以淨因縁生。自他相對則以
染淨和合因縁而生。又自行染有内有外。
内謂無明。外謂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
故觀所熏唯見理具。若觀理具則識眞如
常熏内具。諸論教道不此實。雖内外熏
以立種義。不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種子
但同冥初。故是教道非眞實説。今觀此等
染淨雖殊即理無別。秖約此因縁而推
自他共等。其理不殊。故知凡推四句
法。皆推諸法已和合性。所以推一至理
淨縁起。因邊縁邊各不生。二不生合故
生理。和合尚無離二焉有。不有而有三
諦宛然。一性下釋和合性。一性雖少而不無
者。爲縁成法生一切故。無明雖多而不有
者。推此性故一法亦無。不少不多妙理斯
在。何者下重釋上句。指法性無明則多
多。指無明法性則一非少。故名下
化他妙境。若解下還依教體。歴前三科
三種世間及界如等。專妙境三諦之相
先約識心此且總結成三諦。知其陰
等皆是妙境。初一心下正明前心造諸法
一陰下歴前五陰。一入下歴前十二入。一界
下歴前十八界。三科即是五陰世間。一衆生
下歴前衆生世間。一國土下歴前國土世間
一相下歴前三處十如。若法性下以教體意
前所歴成三諦等。初文即是結成三諦
如是下例。若一法一切法下結成三觀。一空
一切空下釋向三觀成總相也。非但空
亦空假中。假中亦然。若淨名疏亦明總相
三觀之相。與今意別。故彼文云。有三種三
。一者別相即別教也。二者通相亦名總相
語似今文其意則別彼但是方等部中通相
之意。如觀衆生品等三觀雖空三觀猶別。
佛道假入不二門爲中。其意亦然。三
一心三觀正當今總。若因縁下結成三智。例
上下即以權實於三觀。亦應前對
竟。次明總相。故云一權一切權等。若隨
下結成三語。能説名語被物成教。故以
等三止觀教之。故云無非漸等。故此三
止觀即是三語。隨他是漸。隨自是頓。隨自他
是不定。前大意中於一圓頓示三種止
觀之相。今妙境中收三止觀一圓頓。故
此三於三觀及三語等。由教故。故
趣入。故以三趣。對於三教。合不可得及
趣非趣頓。一切法中開對漸及不定。是
故屬假。前一一文皆先正結。次例諸法。唯
此三趣闕諸法。此等下會異。此不思議
秖是妙境。何故乃云亦是三觀。乃至三趣等
耶。故更會之。妙境不殊得名處別。名處雖
別同歸一理。軌秖是法。以三軌之使
終不改。故名爲法。法即所照故立諦名。三
軌所發以立觀名。智望於觀因果乃殊同
是所發。所發成果故能教他。教他未嘗不
法倶。教他既滿自他歸宗。名之爲趣。種
種下誡勸。如如意珠下擧譬以譬於境。前文
三千等別明理性乃至十界別含權實
前文雖八相譬。別爲於心法前後
夢譬別爲於四句計性。故今正用
珠譬妙境。即總譬於前來理性自他横竪及
結成等。今珠義者。第一義天。天然理體。即勝
寶也。性無雜染之爲淨。無佛法
名爲妙。在一刹那故云介粟。大論云。古佛
舍利状如芥粟。能滿自他菩提妙果
功能。珠中所雨不人欲一切願。從
須邊故名爲欲。欲不五故總擧五。又理
四弘所縁之境。故名悕須。七寶者。謂
銀瑠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寶不七故並
之。即譬無作道品寶炬陀羅尼也。眞寶
琳。似寶名琅。有云。琅玕璆琳皆石似玉。
今且依前眞似二寶皆生於珠。即正助二門
於理。非自性故非内畜。非他性
外入。既離自他即無共離。故但兩句不
三四。從不謀去有化他用。非縱故不
前後。非横故不多少。任運施化名
不謀。稱機設逗名爲不擇。雖五味不同
而祕密不定。故縱而不縱。雖諸教不同
時増減。故非多非少。若機若應並非
實。故云不作麁妙。觸縁斯現。故云稱意
豐儉。多名爲豐少名爲儉。益物不窮故降
雨穰穰。穰穰福也。乃至依正珠亦雨之。雨
字去聲呼。自天而降曰上聲。降之所被曰
去聲。大經云。無上法雨雨汝身田。非本無
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無故不盡。若自若
他皆不三諦。下之二喩擬此可知。單銷
譬事意則可見。故直對理以明體用。珠是
色法世福所感。尚能如是。況復心神不思議
境。故大論十一云。此珠隨念能出四事及音
樂等。次約三毒譬中。言定有定無等者。
定有謂已具。定無謂永闕。若謂已有
中盛物。若謂永無砂中無油。故並不可。
次夢喩爲三。初總擧夢事。夢事如三千。豁
悟如一念。未眠如法性。法性非無如
覺。法性非有如夢。不夢故不多。不
故不一。無明眠故謂之爲多。觀一念故謂
之爲少。無明與一念法性。故非
少。莊周夢喩亦復如是。無明如夢蝶。三
千如百年。一念無實猶如蝶。三千亦無
歳。翾小飛。翔迴飛也。郭璞云。布
&T037173;翔。無明下以譬帖合。合文猶略。無明
法法性合夢蝶。一心一切心合百年。達無明
即法性合悟知蝶。一切心一心合
歳。言云云者。長非長故夢非夢。短非
故悟非悟。故以心性不思議境。彼論
一夢爲短而非短。百年爲長而非長。今
借喩妙境理稍可通。若均山毫鳧鶴
可也。具如論衡范贇與靜泰於齊物
贇屈於泰者以齊物無理故也。次安樂行
人夢喩比莊周夢。意亦可知。若信下勸信
也。言三喩者。一如意珠。二三毒。三三夢。非
口爲不議。非情爲不思。信此三喩即信
念不思議境。此不思議下明境功能。依此發
誓下明餘九法。皆滿足等。良由於境説
時下收入一心總爲觀境。如前所明事理
自他並在一念。説必如上行無先後○次
發心。初起大志趣所期之爲發。
教道眞。依三諦理正。菩提
即是所期之果。妙境即是所行之路。心即能
行能趣有情。以無始來隨逐塵染。不
縁體遍法界。唯隨妄我慮知之執。今依
教從迷反迷故名爲發。制此慮知
求下化復名爲發。此中文四義唯有二。所
謂慈悲意在極果。若從利他意在遍益。問。
先起誓後觀妙境。何故境後方云發心
答。境前非發心具如五略中意。今發重
觀故須理益他。於中先悲次慈。
若從名便慈次悲。今從行便故先
悲次慈。必先離苦方與樂故。理無先後
且附事。初釋悲中先明誓境。於中先總牒
前妙境。故云一苦一切苦。苦集二苦倶名
苦。義攝十界秖在一念。故云一苦一切
。不妙境一念三千。如何可一攝
。三千不一念無明。是故唯有苦因苦
。由無明秖是法性是故起悲。自悲下
境思惟爲起誓之由。亦先寄次第方解
妙境。初文即是昔來所起三途因也。輪環下
三途因招三惡果。而今下今世復起三途
之因。三界之集亦不於癡愛兩心。恒爲
誤喩蠶喩蛾。百千下驚歎。設使下明
道滅但有人天。設謂假設。常在流轉假使
捨但欣戒善無漏。名爲相心。如市
易去。並喩相福反更益罪。若修相福
天樂三途苦。復由此樂三途苦
天樂。杜延業云。福有五種。一曰壽福。二曰
富福。三曰康寧福。四曰攸好徳福。五曰考終
命福。此之俗儒但知福而不感。亦
戒以爲受福之器。以福多故招
亦多。名爲更益。笱者取魚器也。相心如
蛾。相福如笱如燈。相心感果如入如
赴。情想虚構名爲狂計。非出世慧名爲
。逾猶越也。甚也。結集既厚名爲逾迷。招
苦必深名爲逾遠。貪愛之心乏眞理水
之如渇。又相心修福作五欲因更飮
反増生死渇更甚。次明道。有相之福
龍須牛皮。戒定慧三如身如體。有相心
修如縛如繋。受人天果入如向。却墮
三途彌堅轉痛。故大論云。夫利養者如
龍須繩縛身入水。初損戒皮。次損定肉。後
慧骨。今由相福人天利失於三學
復如是。無明如盲。戒善如入。所感果報如
棘林。有相心修猶如固。所獲相福猶
溺墮。生死難出猶如洄洑。溺是墮水。洄
洑者。逆旋流也。把刃下歎道滅。一豪之
善本趣菩提。如刀執炬得其要柄。若以
相心刃抱火。覩前相心生死苦集。如
虎尾蛇頭也。悚謂驚懼。悼者傷也。慄
戰慄。以傷懼故所以起誓。次自悲悲他。
文中斥於凡夫生死。亦兼斥於六度二乘。故
下結云。今則非僞非毒。三藏菩薩名雜毒
也。二乘六道名之爲僞。故前簡非九縛一
脱皆名爲非。非即是僞。假令下明但有
。二乘因果亦成誓境。穌者死而更生。字或
穌或作穌。並不草。從草者菜也。三藏
觀境不事。名爲隘路。故大經第二云。
聲聞縁覺猶如隘路不二人並行。色空相
即故名爲並。滅色存空故云不並。滅色之
空名爲隘路。修菩薩行義如公行。背捨生
義如叛出。煩惱生死損害涅槃。是故如
寃。三界皆是生死住處。名爲寃國。周遍五
名爲備歴。三界無安名爲辛苦。失菩提
之爲絶。更發小志名爲復穌。背
乘父之爲往。五塵求解如貧里。除
煩惱糞智慧錢名爲傭賃。生死爲夜涅
槃爲日。小果息處名爲草菴。未大心
不肯前進。拙度破惑名爲鄙事。不信等者
憫傷之由。由二乘人背大向小是故憫傷。
方等已前未謗名爲不信。方等雖
解不行。名爲不識。故迦葉云。猶如
。不知別惑是故可悲。不別理是故可
怪。又可悲之甚名之曰怪。思惟下正明
自傷傷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鯁痛是悲願
習成。鯁者謂魚骨鯁喉。如是傷痛至甚之
相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四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即起下正明誓中。初約衆生於初
。次約煩惱於次誓。若己若他並縁
無始經歴之境。故並約事以辨悲心及論
發誓。並須理。故下諸誓皆約三諦。三諦
復須別顯總。下慈誓意比此可知。次衆
生下正明誓相。亦寄次第以辨不次。初文
即是空觀誓相也。次雖知下假觀誓相也。次
雖知下中觀誓相也。一一觀相皆有兩誓。誓
願既廣苦集亦長。何者下重釋誓相。兼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