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善男子若説色是佛性者乃至説識亦復
如是 案。僧亮曰。若説色是佛性。餘非者。耶
見衆生。聞必起倒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了佛性者兼復讃歎禮拜
説 案。僧亮曰。既勸修此經名。故説修
者之福也。僧宗曰。第四正勸修也。寶亮曰。第
五結勸。明應須修道之意也
善男子若有已於過去無量然後乃得聞是
經名 案。僧亮曰。歎修者之因也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大涅槃經亦不可思
議 案。僧亮曰。歎三寶佛性經法不可議。
顯勸修之旨不虚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案。僧亮曰。師子吼領。并叙時衆得利益。
佛即印述也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案。僧宗曰。此下修道之第七也。向以
有性故。所以勸修。言修行者。功業轉深。不復
退轉。若不能深識經旨。者則有退轉也。如
此苦行。多是住前。言因經修行。無利益事。尚
爲之。豈況有益。而當不爲此。明人於經修行。
得其理味。永不復退也。寶亮曰。此下修道之
第七。正出修道人相。上來雖勸其修道。諸人
咸然。不知修道之法。佛今略示其相。若能作
如此苦行者是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案。僧亮曰。第七不退相門也。修道必生死。但
生死多難。不能自知退與不退。次辨不退相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是故復名不可思
議 案。僧亮曰。第八歎不退菩薩。不思議徳
也。受後邊身者。上説具煩惱性地解地。今説
後身義其始終。但擧其兩端耳。僧宗曰。第八
明上地菩薩。備諸勝徳也。寶亮曰。歎修道
人之徳也。人謂苦不可忍。今云。若能立心修
道。雖爲衆生受苦。如三禪樂也
善男子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彼大海有八不
思議 案。僧亮曰。第九歎經。佛及菩薩。功徳
智慧。經實其本。故讃歎也。僧宗曰。上言人由
經益。則經有資成人義。故次歎也。寶亮曰。海
有八徳。以譬經也。一者因衆生之福海則漸
深。衆生有感。所以經教次第。從淺至深也。二
逐風而行。諸佛菩薩。隨縁而化也。三河水入
者。明涅槃納衆命之器也。下去類爾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言如來云何獨令我受化
身 案。僧亮曰。第十歎佛也。以經典佛説理
應歎也。但説由慈生。故先問也。寶亮曰。四生
之中。化生最勝。而佛爲衆生。故胎生。恩徳之
重。所以致歎也
爾時師子吼菩薩合掌長跪右膝著地以偈讃
佛 案。僧宗曰。如來是王化之主道被蒼生。
所以最後興歎也
如來無量功徳聚能吼無量師子吼 案。僧
亮曰。彼國以偈爲詠歌也。蓋盛徳之至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二
弘安八年乙酉三月十日於西大寺寶塔院
  爲補闕書寫之畢    唐人誠心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三
 迦葉菩薩品
第二十四
 

  廣釋善星斷善根義
出善星未斷善根之前壞欲界結獲得四
禪事
出善星説苦徳尼乾縁起事
釋斷善根義 釋斷善根佛性不斷義
釋佛性如虚空非三世攝
釋闡提身口業皆非善義
釋所以聽善星出家意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案。僧亮曰。夫爲行同有違不違。前師子吼
品。辨不違。此品論違也。何者。前品所説。
雖有佛性。要修善以成之。此品所説。雖有
佛性。而斷善者塞之。故知倶論性。而有違
不違之異也。法瑤曰。前品廣説佛性不一。
或因或果。非因非果。或因或縁。或善非善。
或言心是。或言心非。或言離陰。或不如是。
衆説雖非一途。而佛性一也。是則不可偏執
一法爲是。而餘法非也。迦葉今引四十九年。
不定之説。偏執者。皆失佛意。謂執往既失。
執今豈得耶。若有偏執上所説者。皆不得佛
意也。經有明文。下至煩惱諸結衆生。五陰
善法。皆是佛性。又説性非内非外。亦内亦
外。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又就闡提。或善根
人。四句互明佛性。復引恒河七人。不離佛性
水。又言如是七人。若善不善。若方便道。若解
脱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經文如此。豈可以
一法偏執乎。若不尋結始末所論。佛性各擧
一邊。以爲決定。但以果爲佛性者。恐失其知
旨矣。前品明生死河中有七人。明不但佛性
力故。自得菩提。不修道耶。今明涅槃河中。有
七種人。闡提人。聞涅槃經。然後誹謗不信。斷
善根耳。然涅槃聲先冥以遠益。謂入涅槃河
中。況餘六人耶。今明七人雖異。而皆不離佛
性水中。雖復兩品同明。而所論碩異也。僧宗
曰。上第三十四問安樂性。向師子吼發斯
論。而所顯之旨。猶有未了。今還成本問也。前
明闡提雖斷善根。猶有佛性。今因善星。廣釋
闡提斷善之方。及還生之由。明所斷者。是起
作之善故。則正因之義存也。釋還生之由。所
以縁因之理足也。亦以因果相望。則中道詳
矣。二聖相成。倶顯妙旨。但辨理周悉。未必文
廣也。大分品有六。第一明斷善根。第二辨還
生。第三明中道。第四顯修道。第五勸。第六歎
佛也。寶亮曰。師子吼迦葉。但論佛性。其大旨
爲異者。師子吼就次第從理爲談。迦葉就違
背邊爲論也。師子吼所説。直論從因至果。附
理信心。不言先斷善根。後更生之義也。迦葉
所説。亦言從因次修。然其行未立。還斷信心。
成一闡提。後厭情還發。能生於善。更進趣取
佛。正以此爲異。是則師子吼。雖明斷善。未辨
還生。今迦葉所論。明斷善之後。更生之義也。
大分爲九門。第一明斷善根相。第二釋所以
斷善。良由衆生根性不定也。第三辨諍論。由
根性異。故感教各別。致令互執。乖於中道也。
第四廣明執著起邪見之過。正以根性不定。
不體佛教。各隨所執。誹謗失旨也。第五明後
從悉自拔得還生善根也。第六明同得常果。
第七釋異生死以三漏爲因。故感報無常。佛
果以眞解爲資。遣漏盡而體常。第八歎經。第
九歎佛也。道慧私記曰。師子吼所問。雙樹間
事。迦葉所問。從得道已來事。科簡始末以
爲異也。又此品就人明性。前品就法明性也。
智秀曰。大分此品爲六段。第一明斷善根。而
佛性不斷。第二明還生善根。第三明非内外
非有無中道。第四明不諍。第五明梵行。第六
歎佛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爲大醫師作大藥王
 案。僧亮曰。此下第一明斷善根人。斷善根
相也。將欲設難。無叙師子吼所釋。善星比
丘。是不可治人也。僧宗曰。就明斷善根中。自
有六翻。第一明如來慈非不平等。正以善星
不受。非如來失。第二廣列過失之事也。第三
明斷三世善也。第四明如來具知根力。能知
轉下。作中等也。第五廣明諍論。釋由物情不
達教下之旨。致生深罪也。第六明所以斷善
根。廣起邪見也。智秀曰。第一段中六別。第一
論斷善根。第二明根不定。第三明諍論。第四
明執著。第五明邪見也
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案。僧亮曰。此下
擧三事證非不可治也。令先明有深重。故云
何不救也。寶亮曰。此下第一難。何不先爲善
星説法也
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説十二部經 
案。僧亮曰。次明其有信非都無也
壞欲界結獲得四禪 案。僧亮曰。次明善星
不無念等善根也
云何如來記説善星地獄劫住不可治人 
案。僧亮曰。略結難也
如來何故不先爲其演説正法後爲菩薩 
案。僧亮曰。治病在於始起可治之時。不先治
之。要有漏時。非等慈也
如來世尊若不能救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案。僧亮曰。若可治而不治。是無慈也。寶亮
曰。第二責無慈悲。第三喩無方便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當先教誰知世間事
 案。僧亮曰。先答父慈等也。雖復教有先後。
而不違慈義。以譬佛慈等無偏也。寶亮曰。此
下先答第二難也。我久知其當斷善根。故於
爾許年中。接引説法。爲後世作益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爲慈念故次復教之
 案。僧亮曰。人以知見爲樂。父慈雖等。然有
能速成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爲生後世諸善種子 案。
僧亮曰。合譬之意。意在不偏必有利益。廣弘
一燈之化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三種田第三喩一闡提 案。僧亮
曰。義如上釋
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演説法時功用
無二 案。僧亮曰。終用一方便力耳。上明雖
復先後。而慈用實等。今明三時方便。常盡其
力也。寶亮曰。答第三難也。明佛非無大方便。
但於善星。方便不顯耳。如彼師子。於二狩之
間。雖等其力。菟則不設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王舍城而彼都無信受
之心 案。僧亮曰。凡擧三事。此第一縁起也。
薄拘羅是惡鬼之名。夫化之所被。以信爲本。
而闡提斷信。釋所以不受化也。僧宗曰。此下
第二廣説斷善之過也。寶亮曰。此下正明善
星斷善根之相。兼證釋向第二第三答也。佛
雖有大慈方便。而善星淨信。意難出故。無所
益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在迦尸國而彼絶無信受
之心 案。僧亮曰。第二縁起。寶亮曰。既以不
信爲心。亦遮人爲信故。心死虫置佛跡上。使
耳目之徒生異想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與善星而彼絶無信受之
心 案。僧亮曰。第三縁起也。雖復同列不信。
而此一事。偏論反舌。罔沒尊聖。彌見其心矣。
所以二問苦得者。欲知即事。與佛語相應已
不也。而苦得既已。身驗所以反根。善星因而
誡之也。寶亮曰。聖化無方。應物非一。彼既
心懷妒。云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復讀誦而我眞實謂無
因果 案。僧亮曰。此明無慧也。若善由解生。
則不可斷。不從解生。遇耶則斷。昔雖誦讀。不
由解生。亦不可救。答第二難也。善知相法者。
知有二種現知相知也。言佛非現知非一切
知也。僧宗曰。雖受十二部經。不解旨故。所以
退謗。乃至斷善根。況不受持。云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虚言無効。不如驗實也。陷地獄
者。慈不積無以滅身。罪熟報至。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羅刹大鬼之所
殺害 案。僧亮曰。佛説三乘因果。而善星竟
不獲一。以無信故。所以無所得也。放逸故。惡
知識故者。放逸即内患。惡友即外縁。備此二
惡。終斷善根。雖入大海。無獲者無信慧之人。
雖入法海。亦無所獲。自戮而死者。譬放逸。惡
鬼所殺者。譬惡友也。僧宗曰。記彼必入地獄。
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何以爾耶。若不
記者。則長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愍故以惡邪故不捨
惡見 案。僧亮曰。答第三難也。雖以憐愍爲
説。以其放逸。終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斯下之人地獄
劫住 案。僧亮曰。答第四難也。若内有微善。
可方便外授者。斯人可度也。若内無微善。雖
外方便。亦無如之何也。寶亮曰。答第一難也。
善星若有微豪善者。豈容記其是地獄劫住
不可治人耶。由是其一闡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厠中是故不得拔其
地獄 案。僧亮曰。手撓之譬大方便。頭髮譬
微善也。寶亮曰。雖有未來之善。而現在重惡。
無以資發。故二世皆伏斷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墮阿鼻地
獄 案。僧亮曰。善星見佛生瞋。即入地獄。佛
住似如不慈。欲請以釋故。致此問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乃至無有毛髮
許 案。僧亮曰。答意若不往不記者。外則長
人衆惡。内則久受重罪。是以先記必入地獄。
及今往彼。果陷無間。豈是無慈。乃所以滅其
惡因也。眞實無二者。以人聞佛言故。不信善
星之語。則不増外惡。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是名如來第五
解力 案。僧亮曰。不出外故。不生人罪也。第
五解力者。謂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縁無有善法 案。僧
亮曰。上説現在。無有信慧。名斷善根。未明五
根。及未來善。故發問也。僧宗曰。此下第三明
斷二世善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顯斷善根
義也。六翻明義。此第一求斷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殺一闡提無有
殺罪 案。僧亮曰。殺生以害故罪。闡提無善。
但得惡心之罪。無殺罪也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爲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將欲諮問。未來善義。故先明此
定。謂闡提善根。終意不起耶。智秀曰。第二
翻。擧終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僧亮曰。終竟之義。乃有
近遠。一生乃至一劫欲開其論端。故且答如
是也
世尊一切衆生有三種善斷諸善法名一闡
提耶 案。僧亮曰。擧三世爲義。取未來應生。
即今未生。所以不可斷也。終竟之旨。未即可
見。智秀曰。第三翻。責未來之法。未起則不可
斷。不應以斷善。故成闡提
善男子斷有二種是故我言斷諸善根 案。
僧亮曰。滅而不續。名之斷也。性斷障斷者。心
有三種善不善無記。若如常人。起不善無記
心時。雖無善心。直是心不並縁。故善心不續。
是謂性斷。以其現在無耶見故。不名障斷。闡
提現有重耶見障。使未來之不生於現在。是
名具二斷也。法瑤曰。益前有無之問也。以現
在無故。得言斷善根。未來有故。得言悉有佛
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厠中是故名爲不可
救濟 案。僧亮曰。譬意爲顯障斷非究竟斷
也。未來之善。雖有起力。交爲現在邪見所障。
不得起故。不能濟苦也
以佛性因縁則可得救一闡提輩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謂正因性也。斷縁因善根。非斷
正因也。由正因力故。久善還生。非三世者。釋
不斷義也。正因是相續常。常故無去來也。如
敗子者。既以不善無記爲正因。二法力弱。現
在世中。必不生善。以敗子爲譬也
世尊一闡提輩不斷佛性云何説言斷一切
善 案。僧亮曰。乘上正因不斷之辭。以爲問
也。正因之力。必感佛果。果善因善。二倶不
斷。故知非闡提也智秀曰。第四翻承上不斷
性之旨。仍以爲難也。佛性是善。闡提不能斷。
云何成闡提也
善男子若諸衆生現在世中則不得名一闡
提也 案。僧亮曰。佛性是善。若現有佛性。則
非闡提。明正因是種子性義。不以爲縁因性

如世間中衆生我性當見故故言衆生悉有
佛性 案。僧亮曰。以世我爲譬。以證現無之
義也。以當見故者。上言衆生現在。無有常名。
悉有苦故。以當見爲有。非現有也
以是義故十住菩薩具足莊嚴乃得少見 
案。僧亮曰。上云當見爲有。此説見之時也。以
少見名因。全見名果。因名爲得。果是所得。今
以得爲佛性者。因中説果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如其生者非是
善乎 案。僧亮曰。上云佛性是常。無有三世。
又云。佛性未來當見。此前後相食。則常義
未顯。故以空微之也。智秀曰。第五翻。有兩
句難。第一責性非三世。不應復云未來。第二
責既有慈愛。豈容非善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
在 案。僧亮曰。述成上義無三世也
一切衆生有三種身未來身淨故説佛性 
案。僧亮曰。謂所説佛性。因中説果耳。非前後
二言。相食之過也
世尊如佛所説義如是者一切衆生悉有佛
性 案。僧亮曰。難言。若佛性是常。常則無生
無滅。非有爲相。何故説言衆生悉有也。智
秀曰。第六翻有兩關難。初若非三世者。現在
衆生。不應有也。後云若衆生有者。應與衆生
同體也
善男子衆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 案。
僧亮曰。雖無現相。而終得爲用。以終得用故。
於衆生爲有也
如虚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 案。僧亮曰。
空無現相。而得言衆生有現在用。佛性亦爾。
雖非現有。而現在衆生。亦得有用也
一切衆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將欲廣辨。以定譬性。故重擧二門

是故我於此經中説猶如虚空非内非外 
案。僧亮曰。以言無内無外者。明是常也
如其是虚空有内外者衆生佛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若有内外。則非一也。若有分
數。則非常也。内無外。外無中。中無内。豈曰
遍耶
如汝所言一闡提輩一闡提業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心爲善惡之主。而爲邪見所壞。雖
有慈念之至。終不成善。義現譬中
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説一切法無有
定相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分也。説根性不
可定可進可退也。説退以誡之。説進以勸之。
謂勸誡分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明如來知根
力故。能轉下作中。以根不定故。可進可退。如
來終不捨置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縁聽其出家
 案。僧亮曰。上説知根。未説知根之利也而
聽善星出家。不得佛法之利。以迹而觀。似不
知人利。故發問也
佛言善男子我於往昔我爲如來具足十力
 案。僧亮曰。説知根之利也。寶亮曰。佛知善
星。當斷善根。故將其出家。令生微善。開後世
之資。且若不出家。則横長物惡。爲此因縁所
以携其入道也。然經家已顯調達是迹。竟未
發善星之權。以此而言。經文不應止有此也。
撿理求義。例應非實蓋未盡也
善男子佛觀衆生具足善法能斷善根具不
善根 案。僧亮曰。説退因也。退因有四。一不
親善友。二雖近不聽正法。三雖聽法。不思惟
義。四雖思義。不如説行
善男子如來復知是人現世爾時則能還生
善根 案。僧亮曰。説進因也。進因亦四。略擧
近善友。聽正法二因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遠名爲具足
知根力 案。僧亮曰。明退是暫爾耳。而生善。
是必定也。泉譬佛果。村譬三界。水譬常樂。渇
譬八苦。智人譬佛。無異路譬八苦可厭。常樂
可欣。八道定也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案。僧亮曰。明退者。雖復不久。而退者甚多
也。進雖必定。而進者少也
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 人身能入涅槃如
㧓上土 案。僧亮曰。進者從明入明也
捨人身已得三惡身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明退者從明入冥。從冥入冥也
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如十方界所有
地土 案。僧亮曰。上總説一切衆生。此別擧
出家人。及信涅槃經爲異耳
善男子如來善知衆生如是是故稱佛具知
根力 案。僧亮曰。結上旨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三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四
  廣説諍論凡二十科
第一釋於一名法説無量名一義無量名
 無量義説無量名乃至第一義中説世
 諦等
不爲五種人説五種法謂不爲慳者讃布
 施等
廣釋所以語魔王云過三月當涅槃縁起
第二釋我無我諍論
第三釋有中陰無中陰
第四釋有退無退諍論
第五釋如來是有爲或是無爲
迦葉品之第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亦知未來衆生諸根
 案。僧亮曰。第三諍論分也。上云。具四徳則
進。不具則退。而善友不過於佛。正法不過佛
説。如使後人於佛所説。起諍論者。則不得善
思。故不如法行。四徳。所以不具。皆由佛説不
定。如似如來説不應機。故發問也。僧宗曰。第
五廣明諍論也。有三翻。第一出諍論以咎佛。
第二如來廣釋以遣著。第三釋諍論也。此下
第一列二十一諍論。以咎佛也。寶亮曰。將欲
解釋諍論。故逆作難云。佛既知衆生三世。諸
根利鈍差別。何不定説。乃使物諍耶。智秀曰。
辨諍論中。唯有問答兩翻。前迦葉以諍論爲
難後佛釋也
如是衆生於佛滅後何故今日不決定説 
案。寶亮曰。凡列二十對四十家諍。請佛釋
也。道慧記曰。迦葉發問。凡有四十諍論。兩兩
相對。合爲二十。就章門之中。乃有四十二也。
合章門中。第十九兩句言。或説佛性。即衆生
有。離衆生有。或説四重五逆闡提。皆有佛性。
或説言無。合此二句。所以爲四十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是之義乃是智慧之所
能知 案。僧亮曰。佛所説義。有權有實。識性
是著。不達二義。偏執起諍。智能了達。不執不
諍也
若有智者我於是人亦復謂我作不定説 
案。僧亮曰。智者見法。法理無二。謂佛説實不
説權也。無智不見法故。佛説權道。謂道有權
實説不定也。謂我作不定説者。自不見法。謂
佛説有二。所以起諍論也。僧宗曰。第二釋著
言之惑也。隨方釋化。豈是凡夫六識所知。是
以不解此意。故生此諍論耳。智者理歸一致。
及其化物方便故也。説本跡不相違。故言不
二也。於愚者。不解偏執。謂呼二也。寶亮曰。
將欲釋難。且一往總解云。如是之義。非六識
所知。乃是智者所達也。衆生根性不等。須法
藥不同。何得定説耶。是故一家。恒勸行者。若
體解此諸諍論。名通達佛法也。佛所説法。本
一時之益。生後解之資。應縱容取旨。豈得偏
執。但學者自乖於理。豈是佛之過耶
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爲療治一切
病苦 案。僧亮曰。謂愚智不同。應須調伏。所
以説不得定也
善男子如來世尊爲國土故一切法中作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