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義。第一第二即體用二徳也。後二約本未
 徳明熏習。亦用體用二義也。四徳同雖
 遍凡聖因細實有親近義云因熏習。果
 麁假有疎遠義故。云縁熏習。親因疎縁
 義可思之
文。兩輪華等 記三云。兩輪華者功徳智慧
能摧運故名之爲輪。能感果故説之爲華
文。鏡碧中頗梨等 疏三云。碧中頗梨此云
應珠疏三云。珠鏡瑩淨隨所映物種種
色現。本覺淨鏡隨所化根勝劣有異現應化
身大小不等
 私云。大疏中衆色摩尼者即此珠也
文。又譬如虚空等 記三云。謂如虚空無
礙自在一切情器生住成得種種事等皆依
於空而能建立○本覺亦爾。一切凡聖信解
行證種種功徳皆由本覺而得成立
文。如是四種本覺大義等 記三云。四種大
義以爲能遍。凡聖四界是其所遍。住照通
至應如次配。又此四種本覺大義亦可屬
當諸教四智。如實空鏡即大圓鏡智。量等虚
空唯現同分身土智影不現異類諸雜染
故。因熏習鏡即平等性智。熏三世間同爲
一覺平等性故。法出離鏡即妙觀察智。能觀
諸法自相共相揀取三徳擇去三失觀察勝
故。縁熏習鏡即成所作智。起三業化熏諸
衆生不空事業悉成就故。謂由始覺即同
本覺故以四義而對四智疏三云。住照
通至如次配前四種鏡義。或屬當段四界之
文。或復總顯廣大圓滿
 私云。以此本覺通於凡聖。例知四覺
 亦該因果也 問。法出離與縁熏習似
 上染淨本覺智淨相不思議業。如何分別
 之乎 答。抄釋云。此後二鏡望前二相而
 分異者。彼是隨縁。此不變故彼對惑直
 成徳患二義。此不現對而遙論熏習。仍
 二義無濫矣
 本云文保元年十二月十七日於高野山
 金光院抄之畢     金剛資頼寶
 暦應二年已卯十一月十日於東寺西院僧
 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四勘注第一
文。已説廣説性淨
 私云。標子段以對大科。恐繁文故。若大
 科對之者如疏記釋矣。或又爲顯大小
 相望端多也
文。則此文中自有二門等
 私云。此中異説相應契當有二義。一云以
 六經所説六無明義門相應契當今段闇
 無明也。或取一心或
取大攝主
下文云。隨義立異
 名剋體無差別二云。以六種異説契
 當一部本文也。下文云。如是六種根本無
 明於論文中明了説故。安立配屬且略而
 已今謂。兩義終歸一致歟。其故六種異
 説皆於當段所説根本無明隨義立異
 名。據體無別也。然其六種義門偏在一
 部中。種種法門不出無明一法。故二義同
 相應契當上總別之意而已。例如第二
 卷該攝安立門種種異説同就大攝主阿
 梨耶識所建立十種義門以該攝一部
 之意也
文。剋體無差別等 疏三云。此説六種根本
無明究竟唯以大攝主識而爲體故
四云。如是六種不離一心故。論説言據體
無別抄三云。謂唯一種根本無明約義
差別假説爲六。故下文云如是六種根本無
又云。而前四種即是四句。第一單明。
唯約佛見故。第二單闇。唯約生見故。第三
亦明亦闇。佛生同見故。第四非明非闇。謂互
奪雙亡二義齊融故。説名言道斷尋思路絶
離四句絶百非故。後二易知
 私云。四句及空有以爲六義。一切義門不
 出此六種故也。五教章迴心義擧六種説
 中四句如常。第五或合具前四。第六或倶
 絶前五問。剋體者三義何爲正乎
 答。抄意叶深義歟。一切諸法皆具萬徳。
 無明一法亦可然故。三毒煩惱中具無量
 佛法。即此義矣 又學者義云。剋體者即
 是無住體性也。維摩經云。從無住本立
 一切法天台釋中云。法性無體全依
 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又當論第五
 云。染非實染淨非實淨。皆是幻化非實
 自性 一切隨縁諸法皆相待倶成無實
 體性。終歸不二性果法體故云剋體。體即
 不二也
文。究竟無餘無等 記四云。准下引經無明
二字皆具五義。今此頌文各去餘三略存
二義
 私云。下所擧無明二字各具五義之中。
 各擧二義以彰餘也
文。言總意別等 記四云。言雖總擧無明之
名。而意別屬惠明之義
 私云。此意無明之言總通六種故云言
 總。今但取惠明一義故云意別也。今謂
 不爾歟。言總意別者。無明之言總統一
 切無所不攝之所由釋也。常途無明者
 但詮黒暗眷屬。是即取意別。今論意無
 所不明故名無明。即是言總之義也。不
 爾者何次云是故當知等乎
文。圓滿般若之日等 疏三云。通對清淨二
覺。并取隨染圓滿始覺究竟無餘通達顯
了無境有迷無法不明。又此亦攝隨染本
覺。照惑本空無不明故又云。此初一
種約能知智記四云。圓滿般若之日謂
即明無明體。始本無二滿淨覺智體絶迷暗
圓照諸法無所不明。故曰無明抄三
云。所謂圓滿般若等者。唯此圓滿及無所不
明唯局果位。例下究竟等五義亦爾。唯同
赤眼所見明故
 私云。定此明無明體末師意不同也。疏記
 以能照智爲體也。但疏通取清淨本始
 二覺及染淨本覺并始覺滿位以爲體也。
 記取始本無二智爲體也。抄以所照迷
 暗爲體也。仍今無一一法者。依疏記意
 者。示明無明勝能也。依抄意示明法體
 也。一一法者即無明等法也。准下倶是無
 明抄義爲勝也 問。若依抄意今圓滿
 般若之日者非明之無明歟 答。擧能照
 之智取所照之明也 問。若爾下經云。
 盡一切般若智明非云明無明即智相
 乎 答。般若智之明依主釋也。或又擧能
 照顯所照歟 私云。無明即智明故。縱
 挫暗無明約佛智雖名明。既受明名
 何不稱智明乎。若爾。今段圓滿般若之
 日者即是明無明體也。無一一法等者。諸
 法皆歸此智明也爲言尋云。明無明之
 時如何可訓之乎 答。若依頌文無也
 明也可訓之。又依長行無ナル可訓歟。
 即是無法不明義也。例如無相釋也。二
 點實一致也。可思之
文。光明實智契經等 抄三云。實知契經者。
前百本中八十七光明實智經。諸書本中亦
並智字。今勘寫誤
文。所謂究竟義故等 記四云。各五義中前
四是別。後一爲總。貫通上四。謂究竟無餘
故乃至平等無餘故。通達無礙故乃至現前
無礙故又云。如涅槃經第十五云。佛告
迦葉。善男子如來世尊有大方便。無常説常
常説無常。説樂爲苦説苦爲樂。乃至無明
説明明説無明等。如來以是無量方便爲
調衆生。豈虚妄耶。彼經亦説。名言於法
無局定相。故諸名字能攝一切無邊義海
 私云。五義無簡別。並是無義也。謂一切法
 究竟必有盡義。是名無也。又有分限必
 帶形相。周遍無方圓相是云無也。又未
 滿猶有相也。既圓滿無相不具故亦是無
 義也。平等廢高下差別是名無。諸塵皆
 盡無餘相亦名無也。明之五義准而易
 知之
文。一切般若明等 疏三云。闇無明偏説障
智立以闇名。實亦障理及一心故
云。此一唯目能迷之心
文。具足三智 記四云。三智謂即聞思修
惠。是其所覆總持惠明。或即加行根本後得
生法倶空隨應皆得。唯聞思修義最親當
 私云。疏抄釋無之。香象起信疏中釋花嚴
 經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云始覺本覺及
 始本無二智云云今亦同之歟
文。倶是無明等 疏三云。此一唯取所觀之
境。境體是一隨見成差
文。如迦羅鳩奢那等 抄三云。迦羅鳩奢那
者翻云利鳥。又火鳥又眼赤鳥也疏三
云。迦羅鳩奢那此云眼赤鳥記四云。迦
羅鳩奢那者。此云眼赤鳥。謂即獯猴木&T073156;
之類。此等有情別業所感。於諸暗色而見
明耀
文。能作幻質等 記四云。而言質者謂即主
義。或是體義疏第一總了簡云。通收生滅
一門之内一切諸法具二事故。於幻人中
能作幻質。於徳人中能作徳質抄三
云。第三亦明亦闇佛生同見
 私云。倶是無明體者。疏意生滅門中一切
 諸法約生佛二見立明闇之名也。抄意於
 五有爲隨一大無明約迷悟二見立倶
 是名也 問。倶是無明者字訓如何 答。
 如先明暗二種。兩畔讀之也 或義云。
 無也明也可訓之。無者黒闇義。明者
 潔白義也 問。疏意倶是義如何 答。五
 有爲四無爲等諸法互相從論之皆明皆
 闇也。眞妄各具二義。明闇倶具之故云倶
 是也。第一四無爲爲體第二五有爲爲體。
 今此第三有爲無爲互相從明闇義各收
 諸法。故云爾也
文。言倶非者無言依故等 疏三云。染淨性
空心言路絶記四云。倶非名通乎三義。
一謂雙離心言。二離有無是非。三謂翻前
倶是。雖就顯文唯彰前二。據其義意應
兼後一抄三云。第四非明非闇。謂互
奪雙亡二義齊融故。説名言道斷尋伺路絶
 私云。疏意染淨性空故離言心兩種。故立
 倶非名也。記意出三義。其中第三義約
 常途四句意也。抄意明闇二義四句雙亡
 故立倶非名。非謂言語心量二種也。而
 今文無言依故等擧其所因也 頌遠離
 遠離者。雙遠離上兩種遠離也
文。無明有耶等 疏三云。四句別問一字總
非。勿以此非是無明。答亦非也。何以然
耶。謂此性空無可明故記四云。引經中
有六重問答。於中前四謂非是彼有無倶
非四句法故。第五問者意云。無明非彼四
句即用彼非。便是無明。答云。非ナリ。上言
非謂即不也。不用彼非而作無明。第六問
答釋成上文雙非之意。由其無有可明之
事故名無明
 私云。是故説言無始無明者。若有無是非
 等事有可明之者。必可有始終。今既廢
 衆義。是故無始也。依此義無ント">明可
 訓之
文。空無明者等 疏三云。正顯妄宰。體用
倶空名之爲無。虚義道理爛然而現。名之
爲明。即是遍計所執性故記四云。遍計
所執性者。謂由無明本性空無妄情謂有。雖
無自性然力能爲諸妄根本抄三云。
遍計所執者如清涼判性相兩宗十重異。云
三性空有即離別。此一依計相即。故
説體一。非如彼宗依他唯有遍計唯空空有
離耳
 私云。疏意三性諸法通名無明。故今空無
 明者遍計所執以爲其體也。又義云。此師
 又指根本無明也。次下念無自相文合空
 無明也。仍約三性相即義指無明名
 所執也。記及抄意亦約三性體一。於無
 明染法立所執之名也。終教三性體一事
 五教章中問。此無明訓如何 答。無ナル&T069222;
 明ナリト可訓之歟
五教章中卷云。由眞不及依他無性所執理
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即
不壞末而常本也。經云。衆生即涅槃不更
滅也。又約眞如隨縁依他似有所執情有。
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
也。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衆生故也。由此
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又云。且如
圓成雖復隨縁成於染淨。而恒不失自性
清淨。亦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縁成染
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復染淨而恒
不失鏡之明淨。亦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
現於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
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
云。依他中雖復因縁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
無自性。以諸縁生皆無性故。若非無性即
不藉縁。不藉縁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
從衆縁。從衆縁故必無自性。是故由無自
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又云。
所執性中者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
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横計有故。○今既
横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横計成横
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
 私云。已上香象所立終教中三性一體之
 義也。抄師等依此意釋今文也。倶依大
 日經疏有因有果。遍計所執文者根本無
 明直名遍計所執歟。望眞言所斷無始間
 隔。虚妄縁起性相體用都無法也。依之而
 言非但無明法性亦爾也。一切都盡自性
 空無。自性所生障本覺性智獨理有情無
 法也
文。具足無明等 疏三云。具足無明起染易
知。偏證起淨。如大攝主爲無明種。出覺生
淨至解脱域不覺生染入繋縛地。能攝能
生淨法染法。是故建立具足名焉。 記三
云。謂此無明體唯是染能爲一切染淨之因
立名具足。故不同前倶是無明。彼説即體
倶通徳幻故名倶是抄三云。出覺知樹
等者。如上論云依不覺故而有始覺是也
 私云。疏意大攝主阿梨耶識以爲其體。記
 及抄意闇無明以爲體也 問。與前倶是
 如何異乎 答。倶是據即體論之。具足
 約徳判之也 問。訓釋如何 答。同前
 倶是訓釋歟。兩畔讀之可作其訓也
文。從無明種出覺知樹等 記四云。謂由無
明於其生涅妄生欣厭。因是發起大菩提
心。此心爲質漸圓萬行而至果海。推其因
本並是無明。故云具足
 私云。生涅者生死與涅槃也。於此二法
 生欣厭即是不覺之心。故云爾也。若依
 守護經説者。或解脱能爲煩惱而作因
 縁。生於著故。或煩惱能爲解脱而作因
 縁。觀實體故
疏三云。於上六種應作四句。一淨而非染。
謂明無明。二染非淨。謂闇無明。三亦淨亦
染。謂倶是無明具足無明。四非淨非染。謂
倶非無明及空無明
 私云。此釋以四句攝六無明也。今謂不
 爾。前四種無明即是四句也。後二種如次
 空有二徳也
文。於論文中明了説故等 抄三云。今具引
論屬配六種。且第一明者。論云頓斷無明
成一切種智是也。第二闇者。論云以不達一
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更兼此
唱是也。第三倶者。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乃至即是
淨也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乃至故説
無始無明即是
染也
是也。第四非者。論云心義合
始覺
與無明倶無形相由互奪兩亡眞
妄交徹故也
是也。第五空
者。論云三界虚僞唯心所作是也。第六具
者。論云無明熏眞如成諸染相出染眞如熏無
明成諸淨用出淨是也。釋曰。上所屬文有通
本末。今但取本不取末耳
 私云。頓斷無明等文者。第七卷所釋證發
 心文也。以不達一法界等者。當卷因縁殊
 勝文也。覺心初起等者。第三卷始覺第五
 位文也。心與無明等者。第三卷染淨本覺
 廣説段文也。三界虚僞等。當卷唯心迴轉
 諸法門文也。無明熏眞如等者。第五卷通
 釋熏習門文也。疏釋意第一明無明疏謂。
 心體離念相乃至平等法身文第三卷清淨
本覺略説段
 二闇無明謂不如實知乃至不覺心起文。第
 三倶是所謂不生不滅○阿梨耶識文
 卷阿梨耶
識門文
第四倶非當知染法淨法○非有
 非文第六卷顯示倶
非絶離門文
第五空無明念無自相○
 則無不覺文當卷所
釋文
第六具足此識有二種○
 生一切法文第二卷總識攝
生圓滿門文
學者義云。六無明
 悉當唱明之。謂實知眞如法一之文明無
 明也。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文闇無明也。若
 通而取之爲倶是無明也。念無自相不離
 本覺之文空無明也。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之文并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眞覺自相可説
 之文倶非無明也。依覺故迷之文及以有
 不覺○爲説眞覺之文具足無明也。已上
 頼瑜義
文。且闇無明名字等 疏三云。未及具示故
且顯闇
 私云。前六種約義用無邊。廣亘染淨諸
 法釋無明二字。今還約闇體一種又迷十
 義。是則總別無窮義門多端爲示之也
 又義云。前六種名同體別今十種體同名
 別云云又義云。前約無明名明契經異
 説。今約住地稱亦示異説也
文。見一處住地者等 疏三云。見屬滿覺一
處即是一心法界。能見滿覺從所見境一心
法界以立其名。一處之見。住地即是根本無
明。今所斷惑從能斷道以立其名。作依主
釋。亦可。見之一處見一處之住地。從所障
理以立其名。亦依主釋記四云。然楞伽中
一切三界分別煩惱入見道時一時頓斷スレハ
クトイヘリ見一處。彼説三乘最初斷者。此依如
來不共對治最後斷説
 私云。疏初義從能治智立名。後義從所
 障理立名。兩義中後義爲勝歟。勝鬘經五
 住地之中迷理之惑立見一處名。准彼思
 之。約所障理立其名歟。記意亦存此二
 義歟。可見之。今謂見一處者。見一處必
 由無明斷義有之歟。深義更問 問。勝
 鬘所説五住地中見一處住地者。諸師皆
 人執見惑也云云今何異彼説乎 答。經
 論意異也。不須和會也 又義云。彼見
 一處與今釋同也。於五住地有即離之
 別。分離而言之。人法二執等雖各別即
 體論之。無明體上立餘四住之名。例如
 金剛頂經云。自我所生障本有倶生障無
 始無初際本有倶本輪安然釋之配見
 修無明三惑。今釋即此義也
文。報恩無盡住地者等 記四云。恩即住地
無爲因故。報即無盡答無窮故。或報無盡之
恩住地屬主釋故。或無盡即住地恩無邊故
疏三云。報即無盡。答荷無窮故。恩即住地成
佛之因故。是報無盡之恩住地。前二持業後
一依主
 私云。記釋或報無盡之恩等者。約初釋意
 作訓釋也。或無盡即住地述別義也。疏
 意同初義歟。前二者報無盡恩住地二對
 也。後一者報無盡之恩住地一對也
文。以無明作無爲因等 唯識論云。十四障
礙依處。謂於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礙法即依
此處立相違因。謂彼能爲生等事故
 私云。今無爲因者或義相違因云云
頼瑜義
 實教深宗意。無明即法性故妄中心無眞
 因。如守護經。無明法性互爲因縁。必非
 相違因歟。何況祕密教意以無明煩惱還
 爲法性直因深義
在別
文。我由無明以之爲質等 抄三云。我由無
明以之爲質等者。即上爲徳質也又云。
問。無明在時未有能報之佛。若成佛時又
無所報之惑。其義云何 答。唯據無明在
時説故。從當得名。如華菓樹。○亦可。
無明已變爲徳。不須他報據佛自行仍反
報也。○或可報於已轉成徳。而言闇者從
因假呼。如草糠火疏三云。問佛圓滿
覺斷盡無明。無明已滅若爲報恩。答。約佛
自行酬昔爲縁。故窮未來不忘報義。非
有無明爲所報。故又實義者。法界衆生唯
一無明。隨相續各異説斷不斷別。佛斷無
明餘生猶有。如一室燈破一室闇非不照
室亦無闇。故今就一體餘生猶有報義
得成。又或所報無明染法即衆生也。由佛在
昔利物興悲。因此爲縁於果道。由是
衆生於佛有恩。生界無窮報亦無盡。是知。
報無明者即報衆生恩也
 私云。疏抄各擧三義。其意互異。皆約佛
 果無惑之義作釋。故不契論深意歟。實
 始覺滿智明爲外。惑闇爲内。云云佛若不
 斷無明者何爲難乎
文。無始有終住地者等 論五云。一切妄法
非道理故無始有終。一切淨法契道理故
有始無終記四云。然由始覺依縁顯故
説名有始。會同本覺故言無終。妄無妄源
名爲無始。佛果無念。故曰有終無始。有終
即住地故持業釋也疏三云。無始有終住
地逆推過去不見本際故曰無始。順觀未
來智可斷除故曰有終。無始有終即住地
故作持業釋
 私云。眞妄相對無明之末與始覺之初互
 有増損。約此道理判有始終也。妄源眞
 終還離待對。據此義門亦云無始終也。
 若約實義者。眞妄體不二。眞外無妄。妄
 不見其始眞終不存眞眞又無有終。眞
 必歸妄妄即是眞。妄又起眞眞即是妄。
 眞妄交徹二分濟等故。迷悟二法互離始
 終。今據相待時分説有始終也 又依
 論第五釋者。妄不達法性道理之源故
 無始。始是法性理致故。終又歸滅無終。
 是即妄法無道理。横從空起故。無始而有
 終。眞心翻之易知之。仍云有始無終
 也
文。無等等生住地等 記四云。無等言其體
勝。等生顯其用均。以能均等出生諸染故
無等即等生體持用故。又無等即是所生諸
惑。數過恒沙無與等故一時出現。故曰等
生。無等之等生屬主義故。又亦無等亦等生
二用倶故疏三云。諸染法中獨超勝故名
爲無等。即是體也。能令諸惑同時起名爲
等生。即是用也。無等即等生體持用故。亦
無等亦等生二用倶故。無等等生即住地故。
並持業釋
 私云。記初義無等指無明體也。無與等
 故。等生明無明之用。同時出生故。後義無
 等名所生諸惑。數過恒沙無與等故。等
 生如前。疏意同初義也 學者義云。無
 等者所生諸惑異類繁多無等同。故等生
 同時出生義也。意異類諸惑同時而生也
  爲言
抄三云。無等等生者。此二等字倶訓齊也。謂
此無明功力殊勝餘無與等故云無等。又能
齊時而生四相故云等生。今所引經倶之一
言勝鬘經中則是具字。具謂資具。即并上五
共有六事。勝於他化自在天衆而根本六義
勝餘枝末。一一配合如演奧抄
 私云。此釋釋衆具具字也。現本具字也。
 并上五者。色力壽命眷屬也。衆具加此云
 六事也
文。過恒上煩惱等 抄三云。本上之諸無明
住地者。即是本末二無明也。以末而名根本
 上故記云。謂此煩惱迷勝徳生功徳
之上所起煩惱
 私云。上煩惱者枝末義也。對根本云上
 也抄義也又義云。煩惱相勝徳最上故云上
 煩惱也記義記
文。譬如天魔波旬等 記四云。謂於欲界第
六天中別有殊勝宮殿園苑。天魔波旬所受
報處。對於天衆最勝無匹。無明於惑獨勝
亦爾。故以爲喩
 私云。色力壽命眷屬衆具無等之喩也。自
 在殊勝等生之喩也
文。生得住地者等 記四云。隨業倶相名三
種生。謂由此三最初生故。得成立義。無明
於彼善成立故。生之得故名爲生得
云。無明力勝獨得其名。取其初生隣近立
故説言生得疏三云。生得住地所生三
相業隨倶合。三相不一名爲子子。無明於
彼能成立故生之得故。若將生得望其住
地作持業釋。若據引證生得二字屬所起
立。望於住地作依主釋抄三云。生唯局
所得通能所。若所望所即是持業。若能望
所便成依主。而所引經似唯持業又云。
一建立義等者。故倶舍云得謂獲成就。彼論
釋云。初獲後成。今此二義同彼釋之
記云。創至生相。爾時名獲。若流至現方名
成就
 私云。生得者能成立三相義也。本能得
 末故立生得之名也。且約初生擧三相。
 若盡支末者廣可亘九法。可立生得
 名也 問。爾者與上無等等生義如何
 異乎 答。彼麁細諸惑同時出生之徳也。
 此三相未惑令成就之徳也 生者出現
 義也。得者獲成就之意也。今建立者即是
 獲義也 子子轉等者。記云。三相不一故
 云子子
文。觀滿住地者等 記四云。觀字平呼。謂即
待義。伺待始覺圓滿位中而永斷故。所觀即
滿。故名觀滿疏三云。所斷無明從能斷
智以立其名。所謂觀滿之住地故
 私云。觀者觀待義。待比果滿斷此惑故
 問。見一處其義如何異乎 答。見一處者。
 約所見一法界立名。是根本無明與一
 心法界相對故也。觀滿者。示佛果頓斷
 義而簡因位漸斷也
文。智礙住地者等 記四云。此雖通障一切
聖智。然於後得相違重故疏三云。漠冥
智礙正障後得一切種智。是智之礙所謂智
礙即住地故
 私云。二礙及二智相望有通障別障二義。
 今據別障義立其名也
文。不覺住地等 抄三云。不能覺不覺者。此
頌應云以不能覺了故名爲不覺。以唯一
頌文窄故爾疏三云。衆生本具三身四
徳。無明纒覆都不覺知。所謂不覺即住地故
又云。般若無知者。以無慮知分別之識。
猶如明鏡無心現像。故契經云。聖智無知
而無所不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者。由虚
妄心無彼離念眞實之知。故曰知無。故肇
論云。夫聖心虚靜無知可無可曰無知非
謂知無。惑智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
無知。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眞諦之無
也。乃至廣説
 私云。肇論無知知無論全與此論同也。具
 如抄引也。無知知無有多義。抄意。無知
 者。般若智體無分別妄想知解故。知無
 者妄想知解擧體無法故。疏意般若無妄
 知故云無知也。煩惱無實知故云知無
 也 學者義云。般若體性實智而無妄用
 知解云無知。煩惱擧體即無故云知無。
 無字上下即如次無體與用二之詞也。
 置上無用置下無體也 私義云。般若
 擧體無相而知解也。煩惱知解自空無法。
 仍上無ニシテナリト訓之。下知ニシテナリト訓之也
 三身菩提者。常法報應也 四徳者常樂
 我淨也 不覺覺者不スト可訓也
文。覺了住地等 疏三云。唯佛能了餘不盡
知。所覺無明從果立名。所謂覺了之住地故
記四云。謂此體性微細甚深而能遍縁
一切因果作其境界。此遍縁用唯佛窮了餘
皆不知。從彼能縁以彰自號
 私云。觀滿與覺了異者。觀滿約能治智品
 立名。覺了約能縁智爲名也
文。子藏住地等 記四云。子謂所持一切果
種。即上煩惱。待於能生并對所生立以子
稱。謂即果子種子別故。今此無明能攝持故
説名爲藏。子之藏故屬主爲名。譬如諸種持
隱顯子。其隱顯者猶生熟也。世間之種所持
果子有即時便能生果者。有經久方能生
於果者。無明亦爾。所持之子被潤已熟近
能生果。未潤猶生去果尚遠。又所持之染
具於種現。如其次第名隱顯子又云。
如天網者。諸天所有幢蓋宮殿咸以網覆令
無損失。持種不失義亦如是。又所持子子
種種差別猶如網孔數無量故疏三云。
子藏住地。藏謂攝持。猶諸種子芽未發生名
持隱子。芽已出生名持顯子。其隱顯子況
麁細相。亦如天網包羅無餘。是子之藏所
謂子藏即住地故抄三云。譬如諸種等
者。種能生子。故名種子。芽在種位名爲隱
子。若出生時謂之顯子。法准思之
云。譬如天網者。謂網攝持諸物類故。無明
攝持諸煩惱故。以無不攝故。持言天故。
老氏云。天網恢恢疎而不漏
 私云。子藏者攝持諸支未煩惱。猶如種子
 攝持芽莖等也
文。於有愛數四住地中等 抄三云。謂有愛
言具通別名。且別名者。故勝鬘云。四住地
者。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
住地。初一三界分別煩惱見道位中一處斷故。
後三三界倶生煩惱如次欲色無色之惑。愛
力偏勝故從得名。斯則有愛唯局無色故云
別也。言通名者。有通三有愛通一切分
別倶生皆名愛故。愛力偏勝總立愛名。今
云有愛是通非別疏三云。五住地中無
明最大。餘四住地偏擧通名。通名有愛者。
有謂三有。愛謂倶生。四別名者。謂見一處住
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初一即是
三界九地分別煩惱。見道位中一處斷故。後
三三界倶生煩惱。如次即是欲色無色之煩
惱故。第四有愛即無色界。雖標總稱即
別名。復云數者謂四住惑皆在有愛法數中
故。
 私云。有愛數四住地者。抄意通見修二惑。
 貪愛三有果報故立有愛名也。疏意但
 於倶生惑立有愛名。倶生煩惱愛力偏勝
 故云爾也 唯識疏云。然初唯見後唯説
 愛。既見所斷見力偏増分別之首故。修所
 斷者愛力偏増潤生惑故二義中秒
爲勝也
問。勝
 鬘經五住地與當論五有爲相攝如何
 答。有二義。一云。以四住配四相以無
 明配根本也。但彼經四住地煩惱障也。
 此經四相通二執也。一云。勝鬘經云。煩
 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起煩
 惱。○起者刹那心。心相應而説起煩惱
 又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淨影
 大師述彼經意云。惑體有四。一無明住
 地。二無明起。三四住地。四四住地起
 明住地根本無明也。業轉現智相相續無
 明起惑也。四住地執取計名也。四住起人
 執等流惑也
文。本廣末略等 疏三云。多文廣明根本不
覺。一句略解枝末無明
 私云。而有其念一句但釋枝末無明其餘
 前後諸文解根本無明也。記同之也。抄
 意念無自相以下皆通本末也。然而根本
 爲宗故猶屬本也
文。因不如故得起而有等 抄三云。不如是
何。是無明用。謂本覺性隨能迷用成彼不
覺體性得起故。復禮問云。眞法性本淨。妄
念何由起故。清涼答曰。迷眞妄念生。
迷眞即用
妄生即體
而全同此。迷眞是用。得起是體。問。
體用倶時因果何分。答。以義假説用因體
果。如境因識果。雖二倶時。亦須義説境用
爲能起之因。識體是所起之果。又如第八
現行種子亦是體用因果之法。此二相望決
定同時。爲能所持爲能所起。今此亦爾。細
詳易見
 私云。不如者無明作用也。體用倶時雖無
 前後以約義故互説起因也。此抄所出
 復禮問者。那蘭檀寺落書也。宗鏡録第五
 云。復禮法師問天下學士眞妄偈云。眞
 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眞有妄生。此
 妄要可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無終。長懷&T014277;茲理。願爲開
 妙。折之出生死。澄觀和尚答云。迷眞妄
 念生悟眞妄則止。能迷非所迷。安得令
 相似。從來未曾悟。故説妄無始。知本自
 眞。方是恒常理。分別心未亡。何由出生
 死凡眞妄二法倶無始無終也。若許妄
 始有眞先妄後之失。又五種人見中衆生
 有始之見也。故知。今由不如起無明者。
 體用因果之義相從而説也。淨影起信疏
 云。隨妄義邊終日成妄而不妨眞。全眞
 義邊終日合眞而不妨妄又當論第
 五云。一切妄法非道理故。無始有終。一
 切淨法契道理故有始無終
又云。問。今論明説無明有因。謂彼不如。餘
教所説無明無因横從空起。有無相違云何
會同 答。餘處但説無別因起。故圭峯云
不同餘法展轉相因。彼云餘法者。即是報
業煩惱三障展轉爲因而生。非遮無明自因
而起。故無相違宗密禪師釋云。迷本無
因横從空起。不同餘法展轉相因
護經云。此中煩惱生因縁者。謂不正思惟以
此爲其因。無明爲縁。無明爲因行爲行
 私云。華嚴經三十七十地品云。不正思惟起
 於妄行同疏澄觀云。不正思惟是行倶無
 明。涅槃説此爲無明因。亦無明攝
 疏演義鈔同作云。今正起行時迷行過即行
 倶無明。非前發業無明支攝。瑜伽亦云。問。
 若説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爲因。何因縁
 故縁起教中不先説乎 答。彼唯是不斷
 因非雜染因故又守護經不正思惟爲
 無明因云云如斯之説並是與此論不如體
 同名別也已上抄等師所立意也。
更有他義如別抄矣
私案云。妄起
 因縁總有二。一約妄論之二約眞論之。
 付約妄亦有二。一約妄體。二約妄用。約
 眞亦有二。一約眞體二約眞用也。妄體
 用者迷本無因。横從空起者。就妄體忽然
 而有義云之。妄用者作用。於眞有違逆
 之義鎭違眞起妄也。約眞體者。眞言
 教無始間隔徳失兼備之惑體。據間隔偏
 増義必起諸妄。諸教或云行倶無明或
 云不正思惟者即是也。約眞用者。眞妄
 絶待無住本源是祕密教不二門作用也。
 從此處必起妄也。天台釋云。無明無體
 全依法性。法性無體全依無明者。即是
 也。又中又有二。一就理徳而論妄起。眞
 如無分別即是妄起所因也。大乘義章云。
 謂彼眞如無分別故能起無明。若彼眞如
 同於佛智無明闇惑無得生起二就
 智性而論妄起。以有解性分別識智必
 起能見所見之想。猶如眼精分明故與膜
 共而見空花。盲目之者不見空花也
 問。天台由性惡而起修惡者何門意乎
 答。就眞體論妄起義也。性惡即融通寂
 滅眞外無妄故
文。一者實知一法等 疏三云。實知一法即
是四覺。眞如一法即收四理。一心一法即是
理智所依無盡一法界體記四云。實知眞
如即能入門。由斯理智入本法故一心法
者即所入法。是彼理智通所依故
 私云。今此三法共生滅一門法門也。若依
 高祖解釋者。實知實相亙三門。若爾者無
 明又可通五重無明。三十三建立可盡
 之中也
文。自此已下眷屬略示等 記四云。而有其
念者。謂即無明所生染法。由本不覺迷三
法故。枝末妄念因此得生疏三云。無
明既立眷屬隨生。此中之念即是九相
 私云。此中眷屬者。即枝末無明九法所攝
 也 問。次下説三相等九法。今何此中説
 枝末無明乎 答。今爲成本徳而説末
 惑。非謂別説枝末。下文正説枝末。是故
 無失 又義云。今眷屬者非九法。即是根
 本無明上相應無明也。謂根本總體不共
 無明也。與九法別轉而獨立故也。分離無
 明與諸惑相應共同惑也。是故於根本無
 明住地門中開此二門也
文。一者歸徳成幻等 疏三云。依本覺徳眞
爲有力。成無明幻妄爲無力。此中念當根
本無明。不離本覺即當法説。喩明合本並
可見抄三云。力無力門者。能成能顯即
是有力。所成所顯即是無力。而歸攀言並訓
依也。今此二門眞妄相形。眞本有體但依他
顯。妄元無性故依他成。依他成故本覺隨
 私云。能成淨法有力也。所成染法無力也。
 由淨有力成染無力。是即初門也。能顯
 妄法有力也。所顯實智無力也。由妄有
 力成智無力。是後門也 問。上文上下二
 轉由淨有力染無力成上轉門。今何反之
 乎 答。上二轉約能引彼法而合自體
 故云爾也。今此二轉約相待顯徳意述
 之故。二義廢立異也。所謂上文依淨熏
 染法義成上轉。由染法熏淨義成下轉。
 今文由淨成染及染顯淨之意 成二轉
 也。相望義別。例如能熏所熏與能隨所
 隨其義別而已
文。一切無明若剋其本等 抄三云。前言而
有其念。念字是末。今云念無自相。念通本
末。故云一切無明。其二念言有此通局。自
下本末不覺望於本覺。二互相依顯也
 私云。依疏記意者。而有其念名枝末無
 明。念無自相念字但名根本。抄下念字通
 本末云云意根本無明念有セシメテ其所念還其
 能念無自相云也。例如上覺於念異念
 無異相二念字。上目妄念下號正念也
 問。若依疏記意念無自相名根本一惑。
 何云一切無明乎 答。體用非一故云一
 切也。又無明雖一能有衆生多故云一
 切等也 私義云。本論不覺心起句擧不
 共無明。而有其念句示相應無明。念無自
 相已下指相應無明成其幻相也。本文
 但擧其相應無明念無。末論廣盡本末。故
 云一切無明等也
文。依止本覺等 記四云。若准前説不如三
法。今此成幻但本覺者。眞如本覺同名示故。
能入不離所入法故
文。法身般若 抄三云。法身明本般若即
智。並依法身徳義説故。如上論云依此法
身説名本覺又云。能知名義者。即本覺名
義也
文。一者總標略示門等
 私云。本文復次○不離第一門也。云何已
 下第二門也。一者無明業相標也。以依等
 釋也。餘二相准之 問。三細不相應法也。
 今何云相應不離乎 答。三細與無明
 不離名相應。非王所相望也。故元曉疏
 云。本末相依故曰相應。非如王數相應
 之義。此爲不相應之染心故
文。末相承頼 疏第四云。末因本立。本受
末熏。下養上資枝榮根固記四云。不覺
三相説名本末 ○不覺本體對三相末作
能生因。是故末而得成立三細末相。對不
覺本爲枝養因。是故本體而得止住
 私云。本論依不覺等二句末因本立義也。
 與彼等二句本受末熏義也
文。若如是説八地已上等 疏四云。問。既本
末相承而立如父子亙依而住。八九十地斷
現轉生。無明隨斷應同妙覺。答。雖此三地
各治一細。然於業中有三生相。未斷盡故
不名妙覺。微細三細佛位斷故記四云。
斷麁相者。謂由轉現形彼生相極麁現。故
微細三相謂隨業倶。麁相雖除細相猶在故
與不覺相應不離。何得妄詰同果位耶
 抄三云。雖斷麁相等者。意言。三中麁者先
斷細者仍存。如現相麁八地雖盡而餘二相
細故猶在。無明與彼相依得住。後二准知。
不同果位生相全盡無所依故無明亦滅
○又准論云不知轉識現等及以依轉識説
爲境界等。似八地已上有細三相詳之
 私云。疏意斷麁相者。八九十所斷現轉業
 三相也。望倶合細分通名麁相也。微細
 三相者業隨倶三相也。即是二獨力及倶
 合細分果位所斷故云爾也。記意又同疏
 也。但三細中大相望轉現云麁。然而倶合
 中又可有麁細也。十地所斷猶倶合麁分
 故。細分三相云微細三相也。抄出二義。
 初義意三細遞相望判麁細。三中隨一若
 存無明又可存之也。仍微細三相者帶數
 釋也。或言總歟。後義意十地菩薩依轉識
 而見報身佛故。九地十地猶見之。可知
 轉現又有之云事。是故八地已上能見所
 見具足三細惑存之也爲言
法藏疏云。以依轉識等者。境界即是現識。必
依轉相起故。然本智正證之時實無能所。
豈可得説以爲境界。今但約後得智中業
識未盡故轉現猶存。假就此識正證中定
有眞如爲所證境也起信論別記元曉
云。就實論云。八地以上亦有微細現相現
起。但此地中已得淨土。自在麁色永不現起
故説離耳。又八九以上亦有微細能見。但
得心自在。見相轉細故説離也。所以得知。
故下文云。依於業識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
見者。名爲報身。若離業識則無見相。知業
識未盡之時能見之相亦不相離也
 私云。抄後義同此釋也。此義叶論深意
 歟
文。第一業相等 藏疏云。此雖動念而極微
細縁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梨耶自體分也
疏四云。第一業相能所無差。王所不分。
由無明熏令淨心隱。本覺隨縁動流成業。
亦可。精細本覺從此熏動。即獨力隨相也。
隱鈍無明自斯流注即獨力業相也。此二和
合成倶合動名爲業相又云。籍無明
爲因起業相苦果。依此即立變易生死
 又第五云。此分段苦遠因業識記四
云。初生業相極微細故無有心境能所差別。
亦不可分王數主伴。獨以精細動作微隱
遷流義用説名爲業。如是業相依不覺起
故曰動流。祇由不覺反顯覺心。本無有
動。業相雖細然是分段變易生死根本故。由
是説言動則有苦。業相初果不離無明初
因。是故説言果不離因
 私云。若覺不動者。本覺之心不起業之義
 也。動則有苦者。二種生死苦果之相也。
 所以者何等者。抄出二義。一云通徴業
 相依彼無明起之因由。二別徴次上動則
 有苦由何因由纔動即苦。答云。不覺爲
 因故是苦患。故遠公云一毫渉動境成
 此隤山勢是也
文。第二轉相等 藏疏云。如是轉相雖有能
縁境界微細故猶未辨之疏四云。次轉相
以依業相變作能見。全攬動業流成轉
抄三云。依此動作彼轉者。應云轉作
彼。即是迴文未盡故也。故上文云轉作能縁
 私云。此轉相之中又雖有微細所見。簡
 麁顯云則無所見也。故記第二云。實則
 已具。細故言無抄釋迴文未盡必非肝
 要歟
文。第三現相等 疏四云。由依能見妄境現
前。如依鏡故衆像皆現
 私云。現相者心變似境猶如相分也
 學者義云。今論業轉現同相宗自體見相
 三分也。藏疏釋業相云。即當梨耶自體
 分也轉相見分也。現相相分也。仍三分
 義分明也。唯識第二云。然心心所一一
 生時以理推徴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
 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此中量
 果者自體分也。若無此體分者心境離分
 可成別體。故能所一味之位名量果。即
 是二分不二自體分也 又義云。業相猶
 攝見分也。初義同陳那菩薩三分義也。
 後義同難陀二分義也。慈恩釋云。然安惠
 立一分。難陀立二分。陳那立三分。護法
 立四分譬如依明鏡等者。以明鏡
 或喩上轉相或喩現相。當段文是也。此
 相違如何 答能現鏡體喩轉相。所現影
 像喩現相。仍於一喩中有此兩義也
 又義云。慈恩釋云。法相求故心依境因方
 得生故○意趣求故其境必是識所變故
 此中法相求者。法相生起次第也。依境
 生識也。意趣求者唯識轉變次第也。依
 心變境也。今論文唯識轉變義也。下本
 文法相生起意也。依字有無得意可知
 之
文。同示本識等
 私云。三細同示根本阿梨耶識。第二論云。
 所依本一識能依持藏識前決擇中
 者。第二卷十阿梨耶中三細同立梨耶名
 指此文也 尋云。上文云。如是等義至
 自決擇中自當備演今又讓上。前後文
 互讓。還似無詮表乎 答。上文三細行
 相讓此。此文本識義讓彼故兩説無違
文。根本無明復有何別等 疏第四云。此難
動業與無明同。 業識無明皆無能所倶不
明故。若許爾者本末無異。若彼救云。心體
未動已有無明。無明位未名爲動。此則無
明不濫業識。若是無明熏起發動當於此
位立業識名。是則無明不名爲動。故知。起
動唯在業識。何濫無明。云何前難本末無
異耶。如是説者復何乖理。若此救者前義
則違三相分文以依不覺令心體動説名
ト云フ業。准此明文説心體動。何故前言心體
不動名無明耶。後義則違挍量分文。忽然
念起名爲無明。若准此文顯説無明得名
動起。何故前救動起之義唯屬業識故知動
起通業無明。當知此二復有何別。還如前
難本末不分
 私云。此師就無動本作釋。意心體無動
 名無明。動起名業識云云今就之。搆重
 難故云若言心體等也。初難意違三相
 分。此意依不覺故心動者根本無明也。無
 明心體動起故能生業云文意故。無明無
 動義違此文也爲言後難意違挍量分。意
 若言無明無動業識非無明者。此文明
 説無明亦起動。如何動不動以爲業識無
 明差別乎。依此義可訓若言無動ナリト
 識分位スト無明者イハント也。或又無業識
 分位非無明者可訓之也 問。三相分
 及挍量分者其義如何 答。三相説段故
 名三相分也。挍量分者。當卷下因縁殊勝
 段。三人相對明其治障挍量故云爾也
記四云。初心動非無明。二初假立。謂即心
體最初動時説名元動名爲無明。今牒定
云若如是者。二此事下奪破。今總非云此事
不然。以違論文三相分中説言心動即名爲
業。則知元動非無明也。二若言下念起非
業識。二初假立謂即元動非無明也。二若
言下念起非業識。二初假立謂即元動既非
無明。理應正屬業識分位。今牒定云若如
是者。二此事下奪破云此亦不爾。以挍量分
説言念起名爲無明。念起心動義一名異。
念起既是無明。心動何屬業識。則前所立義
定不然
 私云。此師就元動本作釋也。唐本又元
 字也。此元動本叶論首尾也。抄無別釋
 也
文。動起二文皆就業識等 疏四云。所動所
起唯在業識。能動能起唯屬無明。前説動
起名業識者。不約能起。皆就所動。是故
業識望於無明能所隔別本末無濫
 私云。記釋亦同之。疏記意。能動起根本無
 明也。鈔意。獨力業相也。所動起疏記意。業
 隨倶三相也。鈔意。局倶合動相也
文。若爾根本無明等 抄三云。能起諸念者。
問准此問詞本文應云忽然起念。即無違
矣。何言念起耶 答。文雖在下義應在上。
故無所違。此上皆問。意言。前説能動能起。
皆是獨力之業相。非關無明之自體。故今再
問無明之體。此處等者。自下方答。體唯佛
了。餘莫能斷。變顯業用因亦分了。以漸斷
故。故用可説體不可論
 私云。記意。已上問無明業識差別。自下
 問答動起因由。其中當段釋無明。下段
 釋業相也。抄意上能動起獨力業相也。今
 再問無明自體也 次決擇者。當卷下直
 示得有門等指之也
文。業相細念等 記四云。既此業相能縁行
相所縁境界倶不可分。云何説言動名爲
業。則應動義亦不可分。何故説言隨動隨
起是業識耶抄三云。不可分折等者。直
釋名分折。棟異名隔別。即是分疎辨折離隔
別異。亦可。同上王所心境説也。精細起動
微隱流注又云。言鍵摩者此翻爲識。
於前業識阿梨耶中已對辨訖
 私云。若有衆生等者。業相細識非縁慮分
 濟。只由聖教量判其義理。以六識妄情
 不可宣説矣
 本云暦應二年己卯十二月二十三日於東
 寺西院僧坊書寫畢   權律師杲寶
 貞治六年正月十五日此本於寶菩提院
 令燒失之間以他本書續訖
 應安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加挍合畢。先
 師筆迹本不慮炎上之間重補添了 權少
 僧都賢寶生三十六


釋論第四勘注第二
文。本曰以有境界縁故等 鈔三云。本一者
智相等者。此下六相各具三節。一標名。二擧
因。三顯相
 私云。一者智相標名也。依於境界擧因
 也。心起等顯相也
法藏疏云。自下境界爲縁生六種麁相。即分
別事識也。初言智相者。謂於前現識所現相
上不了自心現。故始惠數分別染淨執
有定性。二相續者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
愛不愛境起苦受。數數起念相續現前。
此自相續也。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即
令他相續。三執取相者。於前苦樂等境不
了虚無。深起取者。四計名字相者。依前顛
倒所執相上。更立名言分別。五起業者。謂
著相計名。依此惑發動身口造種種業。
即苦因也。六業繋苦者。業因已成招果必然。
循環諸道生死長縛略抄元曉疏云。初言
智相者。是第七識麁中之始。始有惠數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