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資行鈔 (No. 2248_ 照遠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雖互性遮。性戒四重。爲障道有之根本。爲護之
制。篇聚遮戒。是則或止外俗謗縁。顯出家之
功徳。或制非情事亂。雖性重之根本。因之息
世譏謙之詞。廣雖似且篇聚諸戒。就中性重
諸戒。以讓十善性戒。世譏遮戒偏得息世名。
譏嫌之詞。正指掘地壞生之遮戒之條取無
疑。但明知。篇聚別。約世譏之釋。對菩提薩埵
十善性重戒。一往篇諸戒名世譏。以實求之。
篇聚之内。性戒與十善性重。其體無別。故還
約遮戒公等持無別也。則如明性重性輕。則
就篇聚論性戒遮戒者也。是以鈔中四云。涅
槃第十一卷下文云。菩薩持息世機嫌戒。與
性重無別。廣有明文。息世戒者。即白四羯磨
所得同記云。重引涅槃。準經分二種戒。一
性重戒。謂四重禁。二息世譏嫌戒。謂不作販
賣小斗。欺誑田宅種植象馬車乘僮僕七寶
等。即遮性等持云無別。息下示上戒相。經云。
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受世教戒遮譏
生善
故云
世教
二者得正法戒翻惡順理故云
法。即十善業
菩薩若受正法
戒者。終不爲惡以十善業並禁性惡
準知十善須從人受
受世教戒白
四羯磨。然後乃得白四雖通遮性。惡本業重増制罪。
遮非本有必受者。具故偏指遮爲
白四
得也
鈔。罪刹歟浮嚢喩明五篇六聚護羅法云云 
菩薩自聲聞猶蜜遮性等持樣出也
鈔。若未住不動地云云迦葉菩薩。佛問利益
殺生給答之語也
鈔。有因縁故得破戒云云不住不動地時作
殺生等。既云得破戒。明知。利益殺生八地已
上事也爲言
記。淨心即初地云云簡正記云。一説云。准無
差別論。初地爲淨心地。二説云。准青龍。二地
爲淨心地。以第二是離垢地。離破戒垢之名
爲離之垢。即是淨心口
鈔。前準初地已上云義即取初地爲淨心 
由一切相作意功用不語動
記。無著論云云云指本論也。末論云世親攝
論。無性攝論也 由見法心淨
記。識非色空云云今唯識。非如小乘性空折
色。亦非如小菩薩相空分別空故。云識非色
空也。非不色空者。今唯識非不如析色。亦非
不如分別空圓修三觀。不偏性主。尚不分
別識者。唯識論云。若執唯識眞實有者。如執
外境亦是法執
鈔。相似道相似答云云簡正記云。相似道。謂
外道欝頭藍子。得非想定空昇。謂爲涅槃。此
涅槃同上道。似佛教涅槃也。相似善者。如調
達五邪之法。似佛四依之善也。又外道鷄狗
等同相似善也
記。舊云涅槃云云會正云。十地即通指十地
經及十地論也。又經即涅槃華嚴問。何指
涅槃不指全經哉 答
鈔。不得頓學云云會正云。要先戒次定後惠
子到反
動也
理非事外。得之不離方寸。失
之。何啻千山固當。優而柔之使自得之。然後
取之左右逢其原。縱心所欲不逾矩。若斯爲

鈔。縱心所欲云云本文縱字從字也。已上論
語文也。自餘記同何足道
鈔。又以三事驗三道云云三事。即凡罪行凡
福行聖道行也或云。三事者。凡夫自爲。二乘
自利利他。菩薩一向利他歟。凡夫但自爲。二
乘自爲兼他。若論縁事心乖事同
記。性相唯識偏圓異云云 性相偏。唯識圓

記。三聖道云云三乘也。上云諦縁度故。有云。
二乘爲二。小大菩薩爲二。合云三聖也。理別
性相唯識之故



資行鈔事鈔下四之分末也
自沙彌篇後段中至卷終

鈔。過七十臥起須人不聽度若能修習諸業
聽出家云云問。如本文。滿七十能修習諸業
者則許出家所以爾者。簡正記云。祇云。減
七歳太小。過七十太老。縱有所能皆一向不
許。若滿七歳解好惡者應與出家。若不知好
惡應不與度。若過七十太老不聽出家。若滿
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者則許出家。若減七
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亦不許度今鈔文相
違本文如何哉 答。御所覽異歟。或今文鈔
主隨義轉用。可有此義道。故如是釋給歟。即
簡正記又云。准鈔過七十若能修習善業亦
聽出家。須跋陀年百二十得出家也。會正云。
如須跋陀羅年百二十始得出家。又西域記
説。脇尊者爲梵志垂八十捨家染衣。城中少
年更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
二業。一則習定。二乃誦經。而今衰老無所
進取濫迹法流。徒知飽食。是時尊者聞諸譏
議。用謝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
斷三界欲得六通具八解脱。終不以脇而至
於席。自爾以後唯日不足。經行宴坐住立思
惟。晝則研習理教。夜則靜慮凝神。綿歴三歳。
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時人歎仰。因
號脇尊焉但常深信心シテ以法自蘇息 以
甘指作鬘
鈔。足以得道云云得道善見論云初二果聖
者。淨飯般涅槃經云第三果。盂蘭盆經記云。
得道者得初果也
鈔。大乘中無所不容云云問。既無得道根。何
大乘教ナレハトテ處之哉 答。大乘無得道根。故今
生雖無現身得阿羅漢義。自本盡未來際戒
故。於後後生可得道也。是以度之
鈔。父母王法不聽云云父母不許人犯王法
人。是不許度也。於此有二途。有比丘不勸
避。罪輕也。若令勸避。犯重盜也。今云盜度犯
重是也。抄批云。盜度他犯重者。立云。謂令前
人故シテ避王謂者。犯重。若無此心但度不勸避
謂者。得於論中得度者。私云。多論文也
鈔。如論中云云抄批・簡正記指多論。今記指
善見也 令棄背課役
鈔。得度違王教吉羅知來得云云若不勸避
得度。但得違王制吉也。自來得者。不教化
示導避故。唯得吉羅。不得重犯。爰知自來者
得言。釋成上得度違王教吉羅之由故。自來
者得之四字非別義也
記。如下引文示開云云非云無餘罪。且對上
重云示開也
鈔。若賊捉比丘賣後來投比丘初時得經主
不得云云抄批云。謂若經主己主曾費錢買
得損他錢故。若但抄得曾未經主則未用錢
故得度也
鈔。若主賜姓放出經無正文云云簡正記云。
經無正文者。此是論文。許經即無文。准出家
功徳經。但云若放奴出家功徳大。不言許比
丘度等。故曰無正文也言能不。答可者。
方得受之
鈔。一食云云簡正記云。一食者。業疏云。佛教
之中一食爲本。記縁開二不是長途。西域至
今常行一食也此不食粥。只食中食許也 
問。與少欲食何不同哉 答。彼節量食也。是
以不同也。簡正記云。少食者謂節量食也。多
食致病苦等欲令知難免後悔
記。周時方起等云云今日辰時坐。明日辰時
起等也。簡正云。一坐跏趺周時方起
鈔。不得畜二沙彌云云 一義云。總制多弟子
也。又義云。剃髮時。一度畜二沙彌事禁之歟。
但此事能能可尋也。而準多度弟子戒。年別
可度一人歟
鈔。具徳如度人法中云云簡正記云。謂指受
戒揵度二師徳有三。一簡小取大。謂十夏已
上。二簡愚取智。謂明閑律藏。三簡惰取勤。
謂能勤教授。若不具此三即不許。有人言。
尼須乞畜衆僧何不見制者。此未讀正律文。
下結僧罪。故知同須也聽一至三人
鈔。若大徳比丘多人與兒令度苦勸與人猶
故不從遣與餘人得自教詔云云勸化人與彼
令教詔。他人不從。只與彼自教詔之歟。或彼
所度人不從。他人教化。故我身化之歟。教
詔者。會正去。詔告也。爾雅云。詔導也
一極至三人
鈔。驅鳥沙彌云云簡正記云。四分初縁中。有
比丘將既出家入村乞食。至市肆中見食輒
取。招世譏責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減十二
歳者此初
縁也
後阿難有檀越家死已永盡。唯有一
小兒。阿難怜愍欲收養之。恐違佛制故不取。
佛問。此小兒能駈鳥未 答能。佛言。若能駈
鳥聽。與出家作沙彌。因號駈鳥沙彌也
鈔。七十名字沙彌云云和本名上又有名字

鈔。本債息云云ヲウセタル物ヲモ不
可責也
鈔。二作法云云初欲出家時。作形同單白。是
一作法也。又出家以後授十戒時。作法同單
白。此一作法不同也 爲成問答無失 叙
致華綺 浮詞イタツシコト
鈔。若僧和合者善不爾者房房語令知云云 
問。若不和合。設房房令語知。豈成其事哉 
答。此和合者。指和集云爾歟。不爾者。不和集
一處故。房房語知令無問答失也。必非謂存
異議也。是以簡正記引本律三十四云。佛言。
自今已去。若於僧中剃髮告當日一切僧。若
不和合告。亦須房房語知已。乃爲剃髮度令
問答無失故
記。有三唱慈愍故云云慈愍故ヲハ只三反唱也。
眞言乞戒時。如是三反誦之也 所歸投處。
謁誠事奉。剋志陳詞
鈔注。謂剃髮及受十戒二師云云問。業疏二下
云。出家闍梨者謂授十戒者文。準此剃與受
十戒同人爾者今注如何哉 答。處處召
出家指授十戒也。爾者彼云出家。指授十戒
也。剃髮可不同歟。應以諸部會明立出家儀

鈔。在於露地香水酒之云云會正記云。露地
取陽明明暗相對時。明陽也。暗陰也。出家
事始也。故可隨出生陽也 無知慢聖
鈔。周匝七尺云云簡正云。解云。都只要七尺
地也今云。一面各取七尺
鈔。拜辭父母尊者訖云云父母即尊者歟。彼
自我自尊故。今父母外不見拜餘。故拜國王
今時行事也 位尊君親禮絶不復拜
記。順色承意云云論語文也。立身揚名者。經
文也 滯アランニ
鈔。有人曾觀此五今爲落髮即發先業云云 
簡正記云。髮毛爪齒皮。此五和合共成此身。
無有實法。令生厭離。所以説者。有人前世曾
修此法。今髮將落。便發先業得阿羅漢果。是
故先説如羅睺羅落髮未竟得羅漢果等文 
待莿刺白
記。文令旁教云云令釋唄。何云旁教哉。隨鈔
云。旁人爲誦出家唄。爾者今記釋如何哉 
答。疑文字誤歟 跪膝
記。或合衆同唱云云問。合唄律文制之。如何
許之哉 答。讃志幹剛決幹古按反
強也
鈔注。出度人經云云問。上注云出善見論。今
又云出度人經。起盡如何哉 答。一義云。二
經同出歟
鈔。當頂留五三周羅髮云云簡正記云。周羅
者。玄云。是梵語也。此云小結。或云胎髮。謂
諸小兒剃頭多留頂髮故。或五或三也。亦留
一無過也。會正云。五三者皆取陽數小髻
 可否
記。注乃彼自引云云經音義引梵僧云也
記。又云四邊須作八小髻云云古記中不見。
既云又云。故經音義文歟。或只世傳歟。故濟
縁云。後世妄傳云。四邊如今記。有云。下八地
有漏智斷上一地唯無漏斷也。合九地煩
惱也
記。誦前出家唄云云前毀形唄大衆誦也
鈔。和尚爲著之出善
見論
説偈言。大哉解脱服。無
相福田衣云云問。業疏云。世稱福田衣
記云。即剃髮披衣時。偈文相承無出故云世
然今注云出善見論。何云相承無出哉 
答。一義云。出善見注。注上文見云云若爾者。
何會正記云。此偈亦出福田經。又此釋明善
見。又福田經釋如何 答。可勘之 戒行
如依
記注。有云無相等云云會正記云。無相謂沙
彌但許著漫衣無條葉等相也遇哉 福
願與時會喜形於身
記。在下坐者即令領衆令欣躍云云此記意
在下坐會正記意在下坐會正記云。受六
親拜賀顯出俗之道也。有説。坐受者彼句讀
文耳。如佛受父王禮。尚踊身高七多羅樹況
下位哉禮大衆及二師已下坐云云受口
賀心懷遠大似令坐受
鈔。然後受三歸五戒云云問。若受在家五戒
人。出家後重可受哉 答。濟縁三下云。問。四
分律中。何以求出家者直受十戒耶。答。彼士
女多有在俗受五戒故略之耳非情之所蔽
必袂反
掩也
記。亦獲三戒以頓得故云云業疏三上云。又
問。一時受有三戒不。答。倶無作無別五十也。
若爾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頓得三種。答。比丘
受形倶無作與沙彌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實
一無作體通三人故。多云。下品受十戒前五
仍下。上品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彌是中。餘者
方上。故知無三爰知頓得三戒時。無作三
不可有也
鈔。二人得度沙彌云云和尚ニテモ闍梨ニテモ一人不
合也。是以抄批云。立謂。須一和尚一闍梨
不得單有羯磨師。仍遙牒和上名爲一人也
安受者見處立シム明誥腕屣一同
鈔。出要律儀云捉師衣角者出在人情云云 
資持一上一云。出要律儀。梁武帝集。凡二十
簡正記云。捉師衣角等者。玄云。十誦中
説。目連將入定觀往業騰空而去。令弟子捉
袈裟角也。又出要律儀云捉師衣角者。未可
依承。若准十誦明。目連○如上
若受戒即不用
出在人情者。問。出要律儀斥餘師義歟。
將又今祖師斥出要律儀答。一義云。出要
律儀自斥也
鈔。理須生建立勝縁云云發戒勝縁。幷致説
法等也
記。舊云五逆中等云云會正云。問。遮難者。搜
玄云。但五逆中不問破僧簡正・抄批同也
記。遮中除年歳衣鉢云云問。以十四歳爲應
法。十四已下不合。又六念中念鉢何不同之。
如何 答
記。三歸言下發得業體云云付之或云歸僧。
或云世尊得。或某甲爲和尚得。異義往往也。
而準倶舍。稱近事發戒説如苾芻此以某甲
爲和尚得可爲正義歟
記。準業疏分五等云云此已下業疏皆二下
出。親依有本寄法傳心
記注。三寶通邪正等云云提婆等三寶。調達
佛。四伴僧。五邪法也。又論等外道有三寶。以
六師等爲佛。四吠陀爲法。門徒爲僧也
記。業疏云謂俳優以人爲戲弄 文出二下。
彼記云俳優。有云排遣人。憂字義全依文。但
是戲劇人之通結鬘貫於肩項奏樂。喩無
以過 引前勸障損益
鈔。如高床謂八指以上云云問。廣量如何 
答。抄批云。案首疏云。高尺六已上廣謂方三
肘者不可
鈔。生金像銀胡漢二彰云云此梵語與漢語
二。非謂彰是。只生像翻胡語唐土語也。胡者
指梵。古云胡也。胡是天竺邊國也。七重黒
山北有之。佛法經此路來。故經中時時云胡
音。此戒疏被嫌也。所詮生像梵語。今記雖釋
未詳。正源記云。梵語云叩刺拏。是生色梵語。
阿路婆此似色梵語也金銀自本漢朝語。召
金銀也。故云胡漢二彰 問。何直不翻金銀
哉 答
記。生像是翻胡爲漢等云云叩刺拏等梵語
翻生像。故云翻爲漢。但可云梵。古師錯召梵
爲胡也。又翻譯可隨代代。一概云漢是誤。佛
法初漢代來。古師錯翻名一切云漢也。金銀
全是漢語者。示翻梵語已前金名金銀。故合
云華梵者。此生像非云梵語。翻梵云生像。且
云梵歟。重疊言之
記。循古爲言云云指道安等師歟
記。雜揵度後文云云本律五十一二三雜揵
度也。今指五十三故云後文也 懷佩 委
棄 反形易性志絶奢靡
記。奢靡云云濟云。奢則華侈。靡謂美麗
記。死而有已云云濟云。釋上委命也
記。適音的適莫即親疎云云論語注云。適厚。
莫薄也云云
記。大士行故云云濟云。大乘窮理盡性謂之
極教云云問。小乘五衆可通行哉 答。爾也。
既云五衆齊奉不唯小衆。故無輕受體及形

鈔。二倶須知云云律意。沙彌以生年爲坐。若
生年等以沙彌戒前後爲坐吹也。律第五十
大小致云。沙彌當以生年爲次第。以出家年
爲次第耶。佛言。以生年爲次第。若生年等。應
出家年爲次第但僧像致敬篇記釋與今文
相違。可勘合之
鈔。僧祇云應爲説十數云云根本爲明賊住。
諸律雖出之。殊僧祇委細説故引之。此十數
爲破外道見。諸宗共外道見。律十數段有之。
抄批云。疏云。有三意須明也。一者斥邪徒。二
者顯正義。三者檢賊住。若識此三意則可知
也。言十數者。即是十種増數法門故曰也。祇
二十三云。因有賊住。便以十數試驗是非 
准此僧祇只列十數。祖師對破外道歟
鈔。一切衆生皆依仰食云云佛受牧牛女粥
成道給。其後因茲與説四食經。其中云。一切
衆生仰食等云云爲破自餓外道也
鈔。二名色云云簡正記云。五蘊成身。四蘊心
心所是名。一蘊是色。心不可見。只可讀名
鈔。三痛痒想云云簡正記云。古人釋譯未増
曰痛痒想。今名爲三受也。濟云。古人譯經中
邊未相領解欲樂受苦捨受。而漢不解三藏
意。三藏將手打漢背令痛爲其苦受。而漢
不會。遂即翻爲痛也。又以手掻痒。以之示其
漢欲表樂受。而不相領解翻爲痒也。言相者
即捨受也此舊譯三藏質陋也
鈔。五陰云云此五破外道五我也。五我者。一
我身具。二我受用。三我言説。四我造作。五我
自體云云第一我衣食我聞法等計。此以五
陰中色破也。汝我計此五陰中色陰也。第二
有我物云受用。此説受心所破也。第三説想
破。第四説行破。第五説我破也
鈔。六六入云云抄批云。識隨根起。内有六
識。外有六塵。識塵相對故有六入
鈔。九衆生居云云欲界爲一。以四禪四空爲
八。故合爲九居也。外道無想空非想定等計
涅槃處故。今破之云衆生所居之處也
鈔。十一切入云云三昧名也。記出地水火風
等十也。得地三昧一切共地也。乃至得識三
昧時同之。此自心運用故。非實色故。破色空
外道等也
鈔。自餓外道云云一日食麻麥一粒等也。假
形食縁修道行。至論道也
鈔。彼以洮糠飮汁飡風服氣等云云服氣謂
自口内出氣不出。身内持不氣也。故破之
記。不識道元云云濟縁云。離著即道元也
鈔。二爲破自然外道云云有云。自然外道有
二人。一自然爲因。二自然無因。今自然無因
之外道也。涅槃會座度十仙隨一也。謂納衣
梵士云者也。佛御前委細外道見令出。涅槃
經龜子生後入水。牛子飮乳等。佛聞此外道
見難云。龜子自然水入。何不入火。牛子自飮
乳。何不吸角等難給。其時外道無答也 問。
自然外道無因者。常業因無因云事歟。抑文
因縁因云意歟 答。既破以名色破。故知非
業因歟。云因縁之因事歟。濟縁記。名色十二
縁中識支也。此識支等五現在果也。以此識
支今破故非業因也。此識支十二因縁時果
也。故云因縁之因也 犢子 棘尖 鳥黒
 火上水下
記。初始識支故轉爲名云云此現在五果中。
識名色之三支釋之。自然外道現在無因計
故。只以現在則破之。後無因外道出三世無
因果計故也。男女和合之時。假染住則名故
云轉爲名即染爲色云云染者赤白二諦。此
則色故。如此似因何云自然哉 答
鈔。自在梵王衆生父母云云問。自在梵王二
類歟。一類歟。如何 答。標一類而釋二類
計也。自在第四禪主。梵王初禪主也。此外道
見。六十二見中常論見相當也。劫火時世界
共燒。初禪燒時。梵王等共登二禪等。始世界
成時。梵王下初禪。十劫但坐也。其時梵王常
眷屬カナト思給也。如是思時。依業力諸天生。梵
天王隨我念力生スト思也。又眷屬天依梵天我
來思也。今外道執此也。又一類外道。依自然
天生執等也
記。古翻語質云云謂背打痛云苦。カユカリ
ヲカイテ樂心生云痒云樂也。想雖互三受。
今近捨受故云想也。古翻者僧祇法顯譯 
故何
記。由三想云云上了達染淨中染苦也。淨者
未也。由此三受。三受者苦樂捨。即領納也。三
行者。濟云。善惡無記
鈔。衆生瞋喜由於彼天云云業疏云。劫初成。
梵天創下。因有人物諸衆生等。便計彼天以
爲父母。此生瞋喜還因此天
鈔。破無因果外道云云問。無因果外道自然
外道不同如何哉 答。會正云。自然外道無
有果。今云無因果共故不同也云云有云。濟
縁記釋無因果破三世因果即彼記云。問。
無因與前自然何異 答。前計現法皆無因。
此則撥無三世因果故不同也
記。知苦無諦云云濟縁云。諦是審諦。如實觀
察。凡愚無諦故受輪迴。聖人有諦故能出離
自死
鈔。五破神我外道云云簡正記云。彼説。大我
遍虚空。小我在身中。如麻米計灒轉作諸事
業。知有冷熱。行來去住皆由其我也。佛言。不
爾。故立五陰治之。即涅槃云。色亦非我。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我在何處。爲在色中。爲在
識中。計此身但有五陰計。我則有五。如是離
合。次第求之。覓我不得。便悟妄執。獲無我
理。分成無漏相似聖人此別有神我者。離
蘊節蘊之二我之中。當離蘊之我也。記云如
是離合。當即蘊我也。離五即五蘊樣合二。即
一蘊樣也。是以抄批云。於身中別有神我者。
濟云。此是異陰求我。謂五陰之外別有神我。
通用五陰爲窟宅。是我所依之處也。或有外
道即陰求我。謂將色爲我。受想行識爲窟宅。
或將行陰爲我。餘四陰爲窟宅。妻子奴僕等。
如是五陰互作等也爲復○有一我惟
記。得無我理云云濟云。即我空亦名人空生
空也。分成相似。即同凡世第一&MT03510;窓 &MT03510;
書掌反。
戸耳
而聞サランヤ聲耶
鈔。六破一識外道云云濟縁云。佛法明。識根
境相對妄起。六識互不相通。豈得一體。若爾
佛法亦談一識。與外見何殊。答。彼認隨塵生
滅事識。佛教梨耶尚非二乘境界。況外道哉
此釋尚不分明。是以抄批委細釋之。即彼
記云。私云。然此外道所計與佛法無多異。然
實識本唯一體無有六。而外道計云。識能透
入耳鼻。約此來去而明。故判爲邪。然佛法一
識遍一切處。且如人身。雖有六根。識遍身内。
擧體皆識。但凡夫無明惑重。六根不能互有
見聞覺知。但約眼門。唯能見色。耳聞等例。若
得六通。互皆能用。今既識遍於身。六根之處
倶有於識。但識爲惑所翳。不能自見假眼根
之處。以通其見。猶如身在障中不見外物。若
穿障作孔。得見於外。孔即眼耳根處也。明了
識也。眼識既爾。餘五例然。猶識遍體。假根能
有六用。識體本遍何有去來透歴之用。故喩
彌猿者非也。濟云。然識體是六。由當處從用
不用故成六也。外道計唯一識□是邪也 
問。小乘意。心王體一也。故七十五法時。即心
王一也。外道何同哉 答。小乘意實六識也。
故十八界時即立六識。然法數時。依國無二
王義。且立一。實則六也 問。六根淨人六根
互融如何 答。彼進上位故爾也。凡夫不可
叶歟
鈔。七爲破不修外道云云得五通見三世。八
萬劫外不能見。故不修行得道思也。得五通
見三世有三品。今上品也。中品見六萬劫。下
品見四萬劫也。逆順觀中。八萬劫外不委 
繋刃至詣 轉○高山
記。如七覺支簡擇正理方能至詣云云抄批
云。言七覺分者。名教云。一擇覺分。二精進覺
分。三除覺分。四喜覺分。五定覺分。六念覺
分。七捨覺分。除惡行善。名之爲擇覺。心無懈
怠。名爲精進。身心離惡。名之爲除。慶他得
樂。名之爲喜。於縁不亂。目之爲定。縁心不
散。名之爲念。離而不悋。目之爲捨。明茲七
種與覺爲因故。曰覺分也
鈔。爲破邪因外道云云爲雞等非四禪因思
因。此云邪。邪思非涅槃因思因。此亦邪也。而
彼外道等計四禪四定爲涅槃。我謂涅槃爲四
禪等。以八禪爲因。此邊似非邪因。自内道見
之。四禪四空全非涅槃故。涅槃凡以八正道
爲因所得物故。而今彼外道以四禪四空計
涅槃。彼涅槃因以八禪爲因。是豈非邪因耶。
自内道如是難也 見口今報已盡遠業將起
生彼色天謂即報是  投臥灰棘等
鈔。背於八正者 一正見。二正業。三正思惟。
四正精進五命。六正念。七正定。八正慧。於
理明白名正見。身行動作名業。於縁審慮故
曰思惟。策而不住目爲精進。智慧連持稱之
命。縁心不散名爲念。安住不動名之爲定。觀
達於縁名爲慧也。今言正者。體絶偏邪名之
爲正。以通於理名之爲道也此邪因外道三
學倶爲邪因也
鈔。九破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云云問。邪因
外道色無色天計涅槃所。其何不同哉 答。
計涅槃邊雖同。彼八破邪因之邊。此破色無
色之天計涅槃邊也。正無想定非想定。衆生
所居。非涅槃。雖可破之。總九共衆生所居。非
涅槃。所破之也
記。謂會大理大識妄也 濟縁云。大識妄者。
自謂識妄。不知是妄
鈔。十者破色空外道云云簡正記云。彼六行
斷惑忻上厭下忻初禪觀欲界。如癡瘡毒箭
以色破
欲有也
又厭四禪忻空處。謂空爲極以空破
色有也
云。不爾。今立十處。但是根塵相入識想分別
實非也付此外道一類二類之義在之。一類
義。色所空也。空思至極也。正源記等意。一
二類義。濟縁記幷抄批等今破色空外
道標名攝二類。用色破欲有。此一類可有之。
以空破色有。以之爲至極一類可有之。結時
二類中以空結也。前一類義。用色破有等者。
空次第也。故結謂空至極也
鈔。實唯一識本無前境云云問。十處皆所觀
之境而其中有識。是可所觀。何今云實唯
一識本無前境哉 答。汎云十遍處時。識雖
爲所觀。今且色心相對見時。以色爲境。以心
爲本也。又於識可有能縁所縁義。不妨之也。
濟縁云。十皆言一切處者。即從所觀境彼兩
名。亦名入者。謂從此以發定也。尋本隆者推
於心也。多少謂初觀少色後使多論實唯一
識攝境歸心也又云。此十境亦縁色空但是
發定之處。非至極也問。十處中何不觀
黒色哉 答。縁色住心擬輒賊往來者
問之。欲試知是比丘衆當問何法持三衣等
 約盡界集文指自然準須二界
記。作法一界依僧分齊云云問。沙彌別雖作
結界。分齊且依大僧分齊令同歟。將沙彌
別不作結界。全依大僧結界及分齊。云作衆
別法歟。如何 答。雖不能羯磨席列坐。既
云行事法用同僧。豈結界法同僧不作之。若
沙彌別不作結界。衆別法寧成就哉 問。若
別作之。何處此軌則見哉。又別可作之。何必
云作法一界依僧分齊哉 答。既云行事法
用同僧。此分明軌則同僧但委細事。廣律
大小特揵度等見歟。可勘彼。次今記釋。設
別結分齊。依大界結界。蓋合結不可差互
爲言問。此事尚難思。四人已上沙彌作衆法羯
磨事。如何 答
記。彼有十七別住云云名句云。長圓四角水
波一山山嵓半月自性團輪一門方土四廂二
繩比丘尼憂波羅垣牆圓顛狂云云
記。尼等下衆皆有別住云云問。十七中沙彌
沙彌尼別住無之如何 答
鈔。所對之人昔用比丘等云云問。非古師義
云。今解不然。比丘不爲所對。何故下云亦隨
所存哉 答。有多義。一云。古師有沙彌時。比
丘爲對首故斥之也。今解還有沙彌時。以沙
彌爲對首。無沙彌時。許公念故。五百問無沙
彌時。比丘爲對首義也。故無沙彌時。比丘爲
不爲對首義故。云亦隨所存也。是以古今不
同。古義非謂亦隨所存。又義云。本部意。一向
比丘不爲對首。古義於本部中。立爲比丘對
首義故。斥古云今解不然也。五百問他部意
比丘爲對首。本部雖不然。五百問無沙彌之
時。開比丘故。云亦隨所存也
記。或是不通心念之法云云付之有二料簡。
一義云。不通心念之法讀得意也。謂如有
病沙彌只一人無餘沙彌時。欲共比丘布薩。
而與欲時對比丘料簡也。又義云。不通心
念之法讀。五百問意。沙彌不開心念之法料
簡也
鈔。先明對首持二衣云云問。上問遮時。除年
歳衣鉢。何故今令持二衣哉 答。且依多論
十誦。令受持也。祖師御意。必不受持也。故業
三下云。若是未具已受三衣。不應大戒受示
三號。鉢亦如此。體是下位供奉爲務。僧器受
用自足戒有。縱有依持法終未具同記云。
鉢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准用僧器
等文不受持付之有多料簡。一義云。沙彌
位受持三衣鉢非法也。乍非法雖有受法。非
如法受法故。云法終未具也。非謂不受持三
衣鉢。又義云。法終未具者。此沙彌位無比丘
受法故。云法終未具也。所詮依多論十誦等。
可受持故。祖師亦釋其旨給也。依之業疏二下
云。持説受淨衣藥衆具相同大僧同記云。
持説受淨者。謂沙彌制二縵衣幷一鉢。自餘
衣藥並須淨施業疏四上云。兩衆沙彌同居
一位。依論聽畜上下二衣各加受。如上明也
羯磨經中云。薩婆多云。應持上下二衣
等分明依論等。必可受持二衣鉢遮難除之
事。必無苦。受體成就上。不作布薩等。是犯
如是不問年歳衣鉢。受體成就。此□上不受
持依鉢。是犯也爲言問。若本律意幷祖師自
意。必不受持得意。何羯磨經中云。律本云。下
三衆離衣宿得突吉羅律本既分明受持
不受持豈得離罪乎。律本既令受持。祖師何
不許此義哉 答
鈔。受持鉢云云此有云。依他部意。令受持也。
本部不持是以北京以業疏爲本廢事鈔。沙
彌不持鉢也
鈔。請二衣施主云云抄批云。一是眞實淨主。
二是展轉淨主也
鈔。説淨之本亦同云云會正云。説淨詞句云云
鈔。不受戒者亦無別衆云云簡正記云。不受
十戒沙彌在界非別衆問。此捨墮懺悔一
同僧法者。受懺單白及捨財還財作法。比丘
作之歟。爾者沙彌以沙彌爲所對。其旨上既
治定畢。何以比丘爲受懺人。彼可作單白哉。
亦法各別也。豈大僧可作捨財還財等作法
哉。若依之沙彌衆中作捨財還財之法。作受
懺單白得意。沙彌作捨財還財羯磨受懺單
白。難思。如何哉 答。可尋之 若犯提舍已
下上及僧殘
鈔。律云三衆突吉羅云云沙彌沙彌尼式叉
云云
記。犯重唯擯必無開悔云云問。比丘開悔爲
學悔沙彌。何故沙彌云犯重。唯擯必無開悔
哉 答。濟抄中會之。一義云。部別不同歟。一
義云。善見約懺悔者。今約懺悔文歟云云
一義允師云。資持中一云。三十云小無懺重
云云準此約不復本下諸部別行中。善見
意開懺見云云又有義云。沙彌一向非不開
悔。彼比丘有改悔心時開悔也。此沙彌又如
是。發改悔心求悔時開悔。不爾不開悔。故云
必無開悔。既云懺法並同。故知發改悔心同
比丘。可開學悔也云云問。若開懺悔者。形同
上法同沙彌沙彌尼下可坐哉 答
鈔。餘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云云問。受
日同大僧。於沙彌可有一月半月受日哉 
答。不爾。於沙彌唯七日受日也。且七日樣例
同大僧也
鈔。四分三時遊行戒云云根本制尼。比丘沙
彌吉羅也 沙彌多張施 有縁囑授セハ受籌
 至説戒序 マシハリアツカル
鈔。隨次出云云問。南都唱五徳出何文 答。
祇園圖經幷沙彌經疏見。又會正記云。或於
此處先説五徳十數。役上座方告之亦得
問。此通行時。沙彌布薩於何處可成哉 答。
先徳異義多論也。一義云。五徳之處成。即會
正記十三云。通行同一堂説戒。禮已互跪。或
於此處先説五徳十數等文如
上引
爰知五徳處所
得也。又義云。教勅處成。教沙彌云謹愼莫放
逸故。又義云。前序後序成
鈔。有都集處云云如當寺行事。沙彌作相以
後。禮堂與僧坊間集。比丘僧堂前集也。故云
二衆各集也。有義。比丘沙彌合唱露地偈處
得意。此不可然。若左樣指露地偈處。可云總
集。何云各集哉。但有義意。露地偈時。比丘沙
彌引別唱之。故云各集。無苦也云云今先指
集會處。必不見露地偈也
記。財法依僧故云云 一義云。布薩錢等也。又
義云。利養佛法皆依僧住故。送籌述布薩之
由也
鈔。愛道尼經云云問。沙彌布薩何誦此經哉
 答。因沙彌尼布薩樣云愛道尼經中説沙
彌尼十戒故未徹
鈔。爲説明人能護戒已後文云云問。合布薩
時。二序共聞之。別布薩時。何不聞前序而聞
後序哉 答。別布薩時。爲行籌告令行事前
序以前有別處也。是以不聽聞前序歟 此
與大僧相渉行用。看僧説戒中 令看尋
之自見。所以得聽○二序者
鈔。犯擧兩通云云會正云。犯罪及擧罪也
上得治下故擧通
鈔。三千威儀云云三千威儀經也 同比丘
三千威儀可守故莫樂調戲 不説無定
亂言
記。或據自知持犯云云簡正記云。知淨不淨
者。長衣説淨未説淨等
鈔。不爲三寶縁等云云 一義。沙彌犯戒唯限
三寶縁。其外設有利益不可開之歟。利益者
爲衆生幷病者等也。此義可訓不爲三寶縁
有利益者而掘地犯罪 問。此義若三寶
縁。私行法等。沙彌可採花否。如何 答。可勘
之。又義云。不限三寶縁。有利益可開掘地等。
此義可訓不爲三寶縁有利益者而掘地
犯戒云云無故造罪
鈔。不受殘食等云云問。殘宿何可依人有無
哉 答。實如來難。但此釋且言總意別歟。不
受自煮等。論人有無。殘宿但次列之也 問。
有縁時可許捉寶等哉 答。法進沙彌經疏。
許捉寶然而宗家意不爾歟。十戒之體輒不
可許故 石 不爲和尚闍梨及餘人
作使 衆僧作使。次ラハ應作不應遮不
與僧中利養
鈔。剩結云云會正記後人云制之。此意。一切
ニハ無之得意歟。抄批古人意。無過預結之得
意。即彼抄批云。立明。古師云。其律未結沙彌
吉羅者。是剩結之。非正結沙彌罪也。由沙彌
來有犯戒縁起故。但預結以防之。今言不然。
是佛正結非剩結也
鈔。正翻云云會正云。本律是正翻故
  尼衆別行篇第二十九
鈔註。善見云云云佛呼大愛道。阿摩尼被仰
也。簡正記云。又準佛本行經説。姨母是遍覺
長者之女。長者有八女。第一摩耶。第八生主。
同事淨飯王。餘六二女事解飯王。二女甘露
飯王。二女事白飯王。今斯愛道是最小女。佛
親阿姨。如來生後七日。摩耶命終。便是姨母
之乳養故。稱爲母也今呼尼云阿摩。大誤
也。阿摩與尼各別梵語故
鈔。有無輕重云云簡正云。如二不定輒教誡
等。僧有尼無。又如漏失。僧重尼輕。如摩觸
戒。尼重僧輕即披トイハ不乳漫
鈔。六隨戒云云云隨行樣也
鈔。不乞者受具犯墮云云單提中不乞畜衆
度人戒也。其乞法與白二法
鈔。一年中度一大尼天法等云云單提中多
度弟子戒文也 問。當時別受。一年中多尼
授戒樣如何。又大僧罪雖吉。此一年中唯局
一比丘一沙彌而何一年中度多僧哉。方方
不審也。如何 答 問。今文亦年年蒙畜衆
法可度人而當世行事。一期一度乞之。年
年度人如何哉 答。所以云我依阿姨者
記。若據尼女號佛無信云云問。若尼無破僧
之義。何尼十七僧殘中。云九戒初犯餘八三
諫哉 依之勘本律尼戒本。全同正破僧助
破僧之二戒大僧。不相替制之。爾者何云無
破僧哉 答。尼實如提婆稱佛。雖非障入聖
得果破法輪逆。又立相似主伴二破。諫彼時
違諫是殘也。故遮難時。同大僧同之也 問。
其相似主伴樣如何 答。人雖不信立邪三
寶。破如來四依八正。是正破僧也。助諫彼邪
三寶。云是法語律語比丘等。是助破也
記。更問夫主云云只一遮中問。加之會正云。
尼鈔中不問汝官人不。不以世希故。今亦須
存委典顯示難相幷及諸遮以正要急
鈔。尚自遣信云云此五分十誦云半迦尸女。
爲此遣使令受戒也。付之。慈恩義。使尼僧中
第三羯磨作時。遙尼寺中尼得戒云云南山
義。使尼歸尼寺。語聞時得也云云判得戒
鈔。僧界中爲尼立界云云問。此界正受戒體
時。戒場之外。別結之歟。將大僧大尼共結戒
場上。先作本法歟 答。可異處歟。但可勘之。
名作何等。有戒以不。記用受何爲等 問。此
問如何可救哉 答。本法則爲成受法。方便
譬如正至僧中得戒也 問。次問如何可救
哉 答。五戒等正立一位發無作。本法不然
故不發也 問。不作本法可得戒哉 答。可
得戒。謂求那跋摩可合同本法尼不成戒體
聞羯磨。而何令聞羯磨哉 答。實如來難。雖
然作本法時。無苦歟。如沙彌壇上對衆問難
羯磨聞等。不可混餘事也。將二三尼。將本法
尼。將受戒者。前行非法八種受具。委悉
鈔。有人不足此法云云簡正記云。古人云。尼
來僧中全不秉法。又尼不足大僧之數。何假
結界。故云不立此法也問。古師意。准註羯
磨。有戒師和同白。何云不秉法哉 答。望正
受根本。且云爾歟。戒師縁故 若不信須結
但僧獨作應成事則不爾。鈔應自然界水道
二處無戒場定之。其餘自然可有之也
鈔。唱相結之云云結大界歟。將結戒場本法
歟。如何 答。結戒場歟。若爾者。於僧界中作
本法時。二處可結戒場哉 答。有不立者

鈔。通有賢聖不共非奪云云抄批云。立明。尼
須結界。雖無聖教。然古來西土傳法之僧。即
覺明法時。眞諦之例。皆是賢聖。不言不須結。
皆云須結。終不奪其結之道理。亦不明結。以
爲非法。故曰不共非奪也鋪兩席
記。或就大界云云是於無場大界行受戒證
文也 一行僧上尼下
記。或約單排云云偏坐也。南都ニハサス也。
唐樣サス也
鈔。本法尼多者兩處安置云云問。上一年内
只度一人今一度作法席多尼相違如何
 答。上且多畜弟子不能教誡。依此人且制
也。雖然又能多尼有教誡義。許度多尼義故。
此云兩處安置也。即尼鈔上下云。此律云。若
有八難。餘縁天陰等。當二三人一時作羯磨。
然不得加四。以同別衆生。無難者不得授
薩婆多師資傳云。鐵舍羅等尼。一時度三百
餘人度多尼分明也。若爾者。何故尼單捉
百三十八戒制多度弟子戒云。若比丘尼不
滿一歳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隨尼抄中下
云。多度弟子戒具四縁犯。一是僧前度人。二
未滿十二月。三更度人受具。四三羯磨竟便
以前答者。潤色尼鈔云。無難者不得授。
當時全無難時。何度多人哉。方方難思。如何
 答。自本如答申。能不能教誡度多尼。故
制之。有能教事。又可許度多尼。故不相違
也。又一義云。兩處安置者。此必非謂一尼度
多尼。十尼内互作和尚授時故。多尼兩處安
置云也
鈔。五人戒法中云云問。此入字如何 答。云
入大僧授戒之法中意歟
鈔。準前須請云云 但僧中僧十師中請羯磨
師。餘不請也。尼中有和尚故。教授尼中教授
也。準前者。簡正記云。今僧中秉法。准前尼中
亦須請也
記。尼中教授及至僧中唯須羯磨故學請戒
云云問。單請羯磨師。可不請餘僧哉 答。
當寺相傳義云。僧受戒時。本律單請和尚有
文。餘文無之。羯磨教授依佛阿毘曇。請證戒
師。祖師義立也。此又以義。羯磨師外自餘九
人。一度請證戒尊師。和尚教授尼方有之。
故僧方不請和上教授單請羯磨師 故對和
上教授。云單請戒師也。凡本法時受前八法。
無差至僧中戒師問和對衆問難計也。其後
正受戒體白四作也。准此僧中教授和尚無
之。羯磨文牒尼衆名。故知受戒從和尚得也
 問。第四安置儀式。請師後也。何安置儀式
前入。戒法之請師後哉 答
鈔。覆藏全無云云抄批云。立謂。尼犯僧殘行
懺。縱覆藏百百千夜。亦不行覆藏別住法○
所以無別住法者。礪云。尼不得獨故。若與別
住。便成罪續故會正云。尼不行別住。恐成
犯獨故
鈔。六夜改僧制限半月云云問。半月摩耶夕於
僧寺可行之哉 答。今文爾見。云二部中行
各滿四人半月悔過故。加之抄批云。但半月
二衆中行摩那耳此釋意。可白二部僧中計
見分明可トモ往僧寺。大僧可トモ來尼寺不見。而
例受戒及正出罪。尼僧毎日往僧寺。一處和
集。二部僧中。毎日白之歟。所以爾者。簡正記
云。縱覆百夜五十夜。亦不要行別住。以尼不
許獨住故。但改僧六夜制限。半月二衆中行
摩那埵也。若行時別白。白時須集二部僧一
時白。不得唯白一衆也情垢既多。漸替不
知有悔
鈔。及至出罪云云及字誤也。和本乃字也。又
字無苦。及至出罪
鈔。所以可知云云問。如何可得意哉 答。無
壞衆之義故歟
鈔。當部自結云云以下罪對尼當部。悔不須
僧所對爲言一義云。簡他部。本部云當部義非

鈔。善見云初爲女人等云云簡正記云。善
見初皆聽往尼寺受教。是未制前。即日暮戒
也。後聽僧往尼寺。寺帽後輒教授戒也
鈔。四分無意同云云會正云。本律中。愛道○
但無五人來尼致譏文。如曰無文當囑主
人無病有智者
鈔。待日晩説戒時爲諮衆僧云云問。説戒必
日中不作。日晩可作之哉 答。今釋意然
大國風儀然歟。可尋之。下云昨夜僧集具傳
所請。明知彼風儀説戒及夜陰歟 未知有
不 爲欲別請。爲依僧次 明日可來
此問取進不
鈔。尼入僧寺當在門屋下先白比丘云云
批云。僧祇三十九云。應門屋下遣淨人女白
言。和南。比丘白入願聽。比丘當籌量可不聽
入故也
鈔。比丘入尼寺亦爾云云抄批云。謂反上義
即是也。故五分中。僧無縁入尼寺。隨入多少
歩歩波逸提。若一脚入門吉羅。上言縁者。謂
請喚説法設會等是其縁也。若參病作衣。豈
曰縁也使尼至上座首
鈔。如上僧布薩法問答已云云指上誰遣比
丘尼等問也
鈔。此集僧之誡授云云此大僧群集誡勅授
諸尼故。不集者犯罪爲言或集尼僧教誡法授
故。不集犯罪爲言
鈔。若尼來與欲應受等云云會正記。常與欲
得意。即云。僧與欲意也。依之戒光寺點。若尼
ラント與欲セハ應受云云謂非布薩次。尼請教誡
時也。僧與俗可受云意也。但當寺點。尼來與
セハ應受云云謂請教誡與欲也。今記意如是。
此義意。應受者受囑之人事也云可受彼囑
意也。簡正記・抄批意同之歟。即簡正記云。若
尼來與欲應受者。祇云。誰與比丘尼取欲取
尼欲人。應至上座前。偏袒右肩合掌作如是
言。比丘尼僧和合禮比丘僧足。與清淨欲等
不得。述已道徳者。祇云。囑授應受除五種人。
一僧中上座。二教誡尼人。三半月念戒人。四
守房人。五病人。若言我是乞食頭陀大徳等
越毘尼也抄批云。若尼來與欲應受不得。
述已道徳者。謂尼來請爲見教誡人等不得。
不受尼之囑也。礪云。尼來僧中求教誡尼人
所囑人。謂非病非遠行。非客比丘非愚癡等。
此四種人不得受囑也
鈔。僧尼各五人已上云云問。濟縁四上云。若
但行略。不必僧滿相違如何 答。彼云略。
指禮拜問訊云略歟。今記云雜相中四分開
略故
記。如自恣篇引云云問。自恣篇不出。有説戒
篇。何故云自恣哉 答。一義云。總尼請僧及
教勅等事。委細云之。云如自恣也。必非謂十
徳一事也。又義云。文寫誤也。實不云如説戒
篇也
鈔。四明安居法云云問。科云四安居受日。鈔
中無之。何科之哉 答。一義云。前標出之故
科之。至本文略之歟 不肯
鈔。過者不得云云問。夏中依第五律師可同
之哉 答。今半月布薩等。云可依僧事也。第
五律師同僧七日往來分也
鈔。不得移住無罪云云問。上無比丘時可去
今何無比丘不得移住哉 答。上始終比丘
不來故。全分依僧義無之。此初僧在此處故。
依之尼安居。而中途比丘去故。比丘尼雖不
移住。無罪也。是以會正云。若壇下○若初下。
此約比丘在此結安居已入夏後有縁去者。
尼不須去。以是非尼先不依之咎所以無罪。
雖然夏竟於僧中三語自恣
鈔。應請問布薩云云簡正記云。祇云。比丘教
誡尼時。應如女想。比丘尼於教誡如佛想。是
名布薩。問布薩法也無布薩使來去」
鈔。作如是語云云此下可有大徳僧聽之言
也。當時比丘上座四五人程。自恣後令説也
鈔注。上座告勅等云云説三事後暫點然。其
後告勅也
鈔。當於明日尼自恣時云云此大僧自恣與
比丘尼自恣。隔夜兩日作之歟。爾者比丘自
恣十四日作之歟。而當時行事。當日尼自恣
作之也 不同説戒須憑他請隔日取問」
鈔。依上大僧自恣法云云當時尼中作法。自
恣時尼集。先上座勅説。其後自恣也 明日

鈔。尼應遣問訊等云云和本遣下有信字。與
欲即來求教誡人也。差二勤了知法尼者。甲
斐甲斐シキ人云意也 勦鋤交反 緊捷幹
濟 欲惑色益。壽畜弟子
鈔。亦不欲學問云云簡正記意。付弟子
彼記云。不令他學問依彼記今鈔得意。可
訓不欲學問也。又直付自身。不欲覺問得
意也。短識見賦性既爾。釋相具分教校尼

記。具列縁本照對文相云云縁謂縁起。本則
戒本也 罕聞
記注。有長者云云律云。遍觀尼衆。不見偸
羅難陀。即問。偸羅難陀何處而不來耶。答云。
在寺不來。於是長者疾行。食已即往寺

記。若捉捉前後及脾乳云云問。初若捉與第
九若捉。差異如何哉 答。今文髣髴被出之
歟。所以爾者。注戒本云。若捉摩重摩○
行宗記二下云。今引律釋之。一捉摩者。摩身
前後。重摩律文不釋相亦
同上重爲別
九捉者。捉前後捉乳
&T038223;。十捺者。以手按也四處同
上捉中
以彼委細文
案。今初若捉者。投摩事歟。次摩者重摩當歟。
如是得意。一分有不同歟 捺奴葛反
手按也
腋歟」
鈔。腋以下膝以上腕以後身分云云律戒本
但云腕以下膝以上。腕以後詞無之也
  裏書云雖無摩觸戒之戒本腕以後言。次下
事成重戒之戒本。受捉手手至腕以文。祖
師御解釋在之歟
抄批云。礪問。此腋已下夷明知腋已上蘭。何
故後八事戒中。捉手乃至腕蘭。已後即夷者。
解云。前就身中辨分齊故。言腋已下膝已上
夷。下捉手者。就支中以別分齊故。言腕已
上夷已下蘭。五分云。摩觸髮際已下膝已
上肘已後夷簡正記云。腕下膝上腕後者。
前就身辨分齊。後就支中辨分齊。若准祇
律。肩已下犯通。其四分腕已後者即取。祇
肩爲分齊。何獨於腕下耶餘如文腕以後
身分者。付之多分ウテ頸云腕也。眞言ニモ
ウテクヒト云也。此義證文。大般若經云兩
腕臂。既云兩腕兩臂。故腕臂異也。付此義不
審也。竪制時。膝已上定之。何横時手頸定之。
横竪分齊不同哉。依之一義云。腕者云臂
節也。膝臂制分齊同故。手準足之制限。可
云臂也。故召臂云腕。其證文。五分云膝已上
臂已後故。付此義難思。大般若經既各別出
之。何云一物哉。五分自本部別不同故。五
分竪制時。髮際以後定之故。必不可本部一
同歟
鈔。若尼以輕觸界重境云云和本輕下有挽
字也 甄去輕挽
鈔。隨觸多少一一結重云云今師重犯證也。
定賓今四分同諸部無量犯云云
記。覺及不覺云云不覺即睡眠人等也
鈔。死者不犯云云尼衆一向無制不可思。尼
鈔許取父骸。僧如取母骨。故尼可有小罪。意
以許取父骨。知餘死人男子不可取故今死
者不犯之釋。一向無罪不可思也
鈔。取能行法事云云依此釋。當時餘過無憚
小男。小男不可觸。十誦見。云堀多尼尼。在
家既懷姙。貧不生。出家後食豐故生。在家者
聞之謗。其時佛言。曾謗事在家懷也事樣被
仰。尼奉問佛。此子何長。佛言。如世可養。母
尼觸此子無苦。此子男子也。餘尼不可觸也
被仰也。不離乳時。母尼無過。餘尼觸吉也。離
乳後。母觸吉。餘尼提也。故小男觸可有過。尼
云四獨制給。其隨一云獨宿。坊獨不宿。二人
宿也。餘尼此子觸。犯有之。故開獨坊宿。與
獨坊宿羯磨。獨宿也。此子離乳時。如本二人
共宿也
鈔。三僧隨觸境便犯云云注羯磨上云。從髮
至足
鈔。僧不問境染淨云云簡正記云。謂不問前
觸之境有染心無染心。但便自有染心往觸
著便犯也令二女急捉。令不覺男子手
鈔。隨處得罪云云抄批云。立謂。隨輕重境被
觸。若受樂即犯。若輕境蘭。重境夷
記。若論比丘一向成重云云重即僧殘也
記。及解救等觸云云ルヲ被縛解時。無過
云事也。救女人水落入時。救之時觸無苦

記。初是想差云云此向只人而作父等想。無
欲故云想差也
記。八事成重云云簡正記云。縁起。佛在舍衞
國時。難陀尼與沙樓鹿樂長者。先各有染心。
共入屏所。乃至共期招譏。故制也 問。前戒
何以繞觸著便犯。此戒因何滿八方犯 答。
前據染心厚重。此約染心輕安。假滿八方犯
鈔。乃至腕以後
是重
 抄批云。若捉手齊腕是蘭。
捉腕已後夷。非此戒攝
鈔。三入屏所等云云抄批云。礪問。下文入闇
室入屏障處犯提。何意此中得蘭。解云。下對
譏過。不待倶染。但犯提罪。此謂染容成大
惡。故悉犯蘭。更問。下文入闇室犯提。此文
開若禮拜。若有所施與。若悔過等。不犯者
何。答。下無所爲渉譏犯提。此有福縁布施求
懺洗之流故全無過也共行婬處
鈔。七偸蘭云云問。方便果頭之中何哉 答。
八捉手不成重
鈔。但成八重云云云八事重意也。非謂八重

鈔。若受法入屏處云云此屏處マニハ入屏處
犯也。不作惡事已下。共語行不犯此律意
如是。而今記入屏處不犯
鈔。二犯八重已云云問。可云七重。何云犯八
重哉 答。隱他人犯故云八也 妹 抵舍
記。覆餘罪蘭云云問。行宗記三上云。覆夷犯
重。覆殘犯提。覆提已下皆吉今文相違如
何 答。有義云。今資持釋順古記釋給歟。會
正記如是釋故
鈔。若獨住無人等云云雖無獨住義。二人同
伴時。一人犯罪故云獨住也
鈔。若尼被擧云云問。此被擧之人能覆人歟。
所覆之人歟 答。能覆人即簡正記云。十
誦若尼被擧等者。此約他尼犯已未得發露
便自被擧。或狂等皆不成覆。爲擧不足他教
故。所發亦不成發也
鈔。狂亂心云云狂・亂心二也。亂心狂種類也。
焉知他事藏匿
鈔。謂非清淨云云對犯者不成發露故
鈔。若對先知不肯發者二倶有過各須發露
故不成云云抄批云。立謂。有張家尼犯重已。
有一王家尼。知張家尼犯重。便覆他罪。不向
人説。其後復有李家尼。亦知前張家尼犯
重。還即向其王家尼發露者不成。由此尼既
覆他罪。不得受他發露。此後二人倶犯重
也不成者。云不成發露事也
鈔。又識人名罪名種相云云抄批云。謂識犯
重人名姓。又識其所犯罪名罪種。而覆不發
者犯重。若雖識罪人。而不知所犯定是何罪。
而不識罪名種。又雖知犯罪名種。而不識能
犯之尼名字。並無覆罪。故言反上不合
鈔。更不須説云云抄批云。應是一人説即須
休也異今記釋歟。今云一説故。聽不識咨
請犯相耳
鈔。乃至初中後夜時分不説云云問。記釋意。
中後説云云相違如何 答。初夜知。至中後
説云意也。爾者鈔記約表裏。故無相違歟。可
尋之
鈔。若不知云云問。全分不知他犯歟。若自本
不知他犯罪。何可及覆之犯不犯之沙汰哉。
如何 答。雖知他犯戒。覆之少在過故。以故
無覆心故。記釋初是無心也。故不知覆
云不知歟。可勘之
記。八隨順被擧比丘戒云云尼鈔無釋。戒本
云。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
夷不共住律二十二云。闡陀比丘僧爲作擧
○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仕○作白四羯
磨諫○白竟捨偸蘭。白一羯磨二蘭白二羯磨
三蘭白四取意
記。即限分限不同戒云云尼限分戒也。僧無
也 問。若爾者。何資持上一上出深坊之下
出之。如何哉 答
鈔。十七僧殘中云云七戒同僧。謂媒二謗四
諫也。是以記云媒謗及諫也
鈔。言人戒云云此戒僧吉也 白衣
列其事手疏
記注。佛在舍衞等云云律云。尼蘭若處住。有
一居士。於此處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後時尼
捨此精舍。善居士後命終時。居士兒即精舍
地耕。尼見言。此僧地莫耕○比丘往斷事官
所言即喚居士。依法決斷罰。其財貨入官
郎奚反。墾
田器也
ニハ耕字也 訟令官觸彼
記。容作云云容字誤也。律幷戒本客字也
記。初法應捨云云九戒初犯。餘八三諫。故注
釋初義也 戒本九戒皆有初法應捨語。後八
諫云。是比丘尼三法應捨僧伽波尸沙結文
云。九初成犯。八乃三陳應捨者。十誦可悔
過懺悔也
鈔。下手疏云云御教書等也。共爭曲直 郷
邑之長吏也。下疏口説トアリ揩定トモ。言説
通泛ナリ
鈔。語居士言汝説理若説云云和本汝下有
先字 尼官喚來
鈔。若被奪物云云盜人被取物時事也 令
官罰物 乞護 不道名字官自訪得治罰
無犯 斫伐
鈔。應還直云云 一義云。若換刀斧時。可還直
爲言是以簡正記云。見論云。不得奪刀斧及換
壞。設壞應計直還價。若不還計直多少犯
又義云。若人無由入寺斫伐樹木時。不得奪
刀斧。亦不可與樹木柴等也。寺物故。斫伐樹
木柴等之問功貴分直可與也。是以抄批云。
應還直者。既不與此柴須還他斫柴功夫之
直也
鈔。尼爲人輕陵語父母親里有力者云云
義云。能輕陵人父母語云意也云云私云。
語尼父母親里歟 援圖璠反。
引也
鈔。呵罵本所打人僧殘云云此言人而瞋罵
故殘也。只罵提故 問。此言能打人瞋恨
何云所打人哉 答。所打人故。召能且云所
記注。爲賊觸嬈云云律云。彼令渡水竟。便投
準之。上岸婬之歟。此初戒別無犯人名

記注。又有尼兩諸弟子等云云二十三云。爾
時差摩比丘尼多諸弟子。去彼僧伽藍不遠
有親里村。有少事縁捨衆獨入村○彼比丘
即於彼村中獨宿。諸居士後言。所以獨宿者
正須男子故
記注。而常在後人間答云欲得男子云云
獨後行戒縁起也 問。何前行不制哉 答。
實如來難。但且隨縁起歟
鈔。今準道行之戒道行戒無但使褰衣
今云準道行戒。大界内ナリトモ。有恐怖處
犯云如是。今獨度河。設雖大界河。無陸行威
儀犯也。準之以此意見。記釋下大界内
行戒引合也。先道行之戒引置。後大界内河
合也。但使褰等言。以義決也。尼鈔文如今料
簡也。若但使等文有道行戒者。有異本歟。當
時本無之也。記釋通界外内釋。又可有恐怖
故如是釋也。即律戒本云。若比丘邊界有
疑恐怖處人間遊行者波逸提準之。今記云
邊方。即邊界也
鈔。但使褰衣度水云云問。下不犯中。五分中
水淺不犯如何 答。下水淺者。不褰衣程
淺處也。是以下鈔下簡正記云。度水明開者。
約水淺。即無褰衣之失
記。車船亦爾云云問。如車船。乘馬度可許之
哉 答。諸律不見也。但準車船可許歟。而當
時尼中行事ルニ云。不許之義。其時入何時
馬上互取手等也云云此難思歟。下開縁
云不渉水故
鈔。前尼爲伴不犯云云問。此獨度河足上岸
犯也。何上依有伴無犯哉 答。一義云。準縁
起。上岸被觸嬈故。上有伴無犯也。一義允師
云。此闕第四犯縁故無犯也即云。後伴隔河
便犯云云二人中。後人無隔義也。前人一度
不入故隔河也
鈔。若不待後伴偸蘭云云有云。不隔河故云云
一義允師云。上衣下衣等一度不作也云云
除命梵等難伴命終也
鈔。四獨度河云云此獨度付云犯事也。故第
不同也。下犯縁云四越界犯。今同也。是以
簡正記云。問。此與前第二縁有濫不。答。乍看
似濫。窮旨不然。第二縁中發意擬獨度。雖則
入水。且未上岸。第四縁已度水上岸了。故下
釋云。謂後伴隔水便犯也
鈔。若空野無道處云云此道者横道也。異空
野有分齊故。約過道可結。獨入村哉 答。於
只蘭若處空野。非謂犯歟。入村中處空野。無
横道之分齊。故云約一鼓聲意也。至次下料
有其沙汰。一鼓聲離伴見聞事也
鈔。獨行一界吉羅云云 一聚落分不出故吉

鈔注。約此坊内家内獨行犯吉云云付之今
記意一事歟謂釋村中人家也故。此意。坊
内家内獨行可訓也。釋坊村也故。村義
上四分文明之。今坊内者。家内中
云村中人家釋故。尼鈔釋二物即尼鈔中下
云。村中獨行一界者吉羅準此若一坊内獨行及一
家獨行。但得吉羅也文
既云一坊内及一家内。故此二物聞。坊者非
僧坊。京坊門等也。方四町云坊也。今約坊
内家内可訓也。以此尼鈔爲本。二物義得
意。今記釋可會釋。謂村中人家意也。又有
義云。村義上四分文明之。今坊内者。村中人
云村中人家釋也。次家内者。村外別
舍也又義云。謂村中人家者。此釋坊義。坊者
非僧坊。即村中人家釋也。サレハトテ家
入非謂犯之。坊義許也。此即三重也村中獨
行一也。準此坊内案行二也。謂不入家只行
也。次家内正入三也。會正記注。約一界中有
多坊多家。但獨越一坊一家之化吉又廣
韻云。坊者巷也
鈔。若在申手外過界偸蘭云云問。離申手而
過界可殘。何云偸蘭哉 答。實如來難。今且
約一足云。偸蘭歟。所以然者。簡正記云。准祇
云。若到聚落城邑界時。應須相去申手内。若
申手外一足過蘭。二足殘
鈔。昔云。若欲入村隨有横道等云云簡正記
云。古來多約其横道爲界。欲入村門。越此横
道。名爲越界所以犯也。諸部無文者。鈔斥不
許。准律。無界獨行一鼓聲間。離伴見聞即犯。
此一鼓聲聞。豈無横道。何簡制犯。皆約村
門限爲分齊也。若村内先有尼不犯者。亦約
在見聞處。若離見聞處獨行一界亦犯吉也
所詮今師意。入村犯約門限。未到門時。一鼓
聲間離伴見聞時犯古師異之。約横道也
記。不唯太過抑亦昧文云云太過者。云太急
意也
鈔。諸部無文云云問。上四分文云。若空野無
道處一鼓聲間。亦此分明約門限。或約横道。
定越界。若無此之二時。約一鼓聲爾者云
諸部無文而斥古師哉 答 是知非解
記。乃約村中横道云云問。今鈔幷餘記等意。
未至村門。有横道之定越過。古師得意也云云
然而今何云中横道哉 答。今意。古師村外
村内倶約横道言犯得意歟。餘記等出其一
邊歟
鈔。獨宿云云本部村中獨宿寺中獨宿トモ
不見。僧祇伽藍内手内臥云故依也
鈔。隨轉一僧殘云云此本部僧祇意明相犯
此部別異歟
鈔。不得一時頓三云云和本三下有度字。隨
尼鈔云三度也
鈔。獨在後行云云衆多尼共行。其中一比丘
尼遲行不及時犯也。不入聚落犯也。簡正記。
獨在後行者。若准縁中獨在前行亦犯。此約
道中共行也
鈔。或根本獨去云云ヨリ獨去也 躡梁躡

鈔。休道遠行云云律遠行上有若字
鈔。諸雜云云簡正記云。律云。若命梵惡獸或
強力持去被執縛水漂等諸雜難也五分水
淺無畏男子
鈔。五分水淺云云簡正記云。約水淺即無褰
衣之失
鈔。獨處誦經云云尼抄云。獨處經行準此。
今誦字設也。又律云獨處經行。誦經上出之
故 若病賊亂圍城 邂逅 失伴 伴縁己

記。單提一百二十云云問。尼單提總有一百
七十八。所以爾者。本律第二十四云。第二分
一百七十八單提法。四文刪定比丘尼戒本
云。諸大姊是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半月半
日説戒經中來戒疏四上云。次解第五僧尼
不同。九十戒中。六十九戒僧尼同犯故。尼律
中單列戒本辨相同僧。文不繁也。有二十一
戒。與尼不同有三種例。初有無不同有三○
輕重不同有十三○後有五戒。犯同縁異
私云。已上
二十一戒也
同記云。第五僧尼同犯中。初示數
尼有一百七十八提。今且約僧數對明同異
私云。以尼百七十八戒對僧九十之時。
六十九戒僧尼同也。餘一百九戒不同也。謂
七十六十九取。一戒殘。以之合一百八戒。
一百九戒也。是以十門第八門資持云。約位
戒即與僧異者。八夷後四單提中一百九
等分明有一百七十八何云單提一百二十
哉 答。濟抄云。恐可云一百七十八。擧總數
誤云一百二十歟云云
記。與僧同者如前釋相等云云指六十九同
戒也。異但出一者。一百九十異戒中。但出紡
績一戒也 紡績
鈔。律文隨擗引縈織等云云擗有十誦。引出
四分。縈有十誦。織出十誦。故云律文總云也。
非四分律也 絡 不合懺著 機織刺繍 
何如在俗 行稀用寡
記。避溺投火云云溺水人辟溺又入火中也
鈔。尼以無伴多度非法之人云云尼必具伴
故。以無伴爲伴度人也。故云但希利己也
鈔律中二十餘戒云云資持上一
云。尼單提中
自百十九至百四十。合出二十二戒也。然而
濟縁記出二十一戒。略二十二不病不往教
授也。此等戒皆律二十七卷出。今以戒本幷
尼抄濟縁記注釋 一度姙身女云云度姙身
女人戒文 二度乳母云云戒本云。知婦女
乳兒與受具足戒波逸提有人云。乳者云者
云云三度年未滿者。尼抄云。度童女年不
滿受具戒之僧年滿戒同也。戒本云。不滿二
四不與二歳學戒云云尼鈔云。不與二
歳學戒。羯磨戒文。此不與學戒直授具戒犯
也。濟縁云。十八女不與二歳學法。此即與受
五不與六法云云濟縁記云。五與戒云
不滿云云此釋不審也。今記不與六法者。六
法名字不授也。尼鈔云。不説六法名字戒具
六縁犯。一是十八童女。二與學羯磨。三不説
六法。四年滿二十。五受具戒。六羯磨竟犯
六與學法滿衆僧不聽云云謂衆僧不許授戒
也。尼戒本云。若比丘尼十八童女。與歳學戒
及六法。已年滿二十。衆僧不聽便受大戒者
波逸提。濟縁云。六學滿不與受云云此釋不
審也 七度小年曾嫁滅十二與受云云尼戒
本云○度小年曾嫁婦女年十歳與二歳學
戒。年十二歳聽與受大戒。若減十二與受大
戒者○八小年學戒滿不白衆與受云云
二歳滿。衆僧不許授戒也。前第六付二對論

記注。上並制和尚云云二十餘戒皆雖制和
尚。九與十一參餘事釋也 問。制和尚二十。
餘戒何第九制作法師戒出戒 答。九知而
爲受云云問。戒本云。若比丘知如是人與受
具足戒者波逸提齊縁云。九知彼否而輒與
準此二文。衆僧不許授戒。是制和尚
今注云此判作法師哉 答。通十師皆犯云
事歟。又有云。此第九。律云度婬女戒。非今女
云云十不教學戒云云戒本云。若比丘尼
多度弟子。不教二歳學戒。不以二法攝取者
波逸提。又尼鈔云。不以二事攝弟子戒
縁云。十多度弟子。不教二歳學法。不以二法
攝取即年年
度人也
反此注多度弟子戒得心。如是注
歟。多度弟子戒。下別有之。不審也。此且戒文
多度弟子注顯也。非正戒歟。今記云不教學
戒。且付戒文釋許也。正犯體如尼鈔也 十
一不二歳隨和尚云云戒本云。若○不以二
歳隨和尚尼者波逸提濟縁記同之也。而二
歳之語不審也。尼鈔云。受戒已和尚戒○具
五縁犯○四未滿六夏謂僧五夏依止尼六
夏也。故今制濟抄云。首疏云。二歳隨者文
誤。如五分六歳也。或與彼不同也。十祇倶之
二歳也云云但準尼鈔犯縁。云四未滿六夏。
故知祖師意六夏也 十二僧不聽而授具
僧謂尼僧也。戒本云。尼僧不聽濟縁
云。十二尼僧不聽授人戒謂尼衆僧成和
尚。不許授戒也。律疏云。不乞畜衆法度人戒
云云十三未滿十二歳爲和尚云云大僧十夏
已上和尚位。尼十二夏已上成和尚也 十
四滿十二歳仰不聽云云戒本云。滿十二歳
衆僧不聽便授人具足戒波逸提謂此僧者
男大僧事也。故上十二不同也。而濟縁云。十
四年滿十二衆僧不聽自授人戒即不歟
畜衆也
不乞畜衆制爾者上無差異。但上十二尼
不許。今十四僧不許歟 十五僧不聽故謗
云云尼鈔云。僧不聽度人謗僧戒十六父
母夫主不聽與受具云云尼鈔云。父母夫主
不聽輒度人戒十七知非法女人度令出家
者。嫉夫來出家女也。戒本云。若比丘尼知
女人與童男男子相敬。受愁受瞋恚女人。度
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八逸提濟縁云。十七
度憂愁瞋恚女十八令捨學法與受具云云
律縁起云。時偸蘭難陀比丘尼語式叉摩那
言。汝學是捨是。我當授汝具足戒。彼報言爾。
彼式叉摩那聽明智惠堪能勸化。時偸蘭難
陀作是意欲。令式叉摩那久作勸化。供養故
不與作方便料理。時與受具足戒。時式叉摩
那嫌責偸蘭陀尼等尼戒本云。若○語式叉
摩那言。捨是學是。當與汝受大戒。若不方便
與受者○尼抄云。不與學戒尼具戒具四
縁犯。一是學戒清淨。二滿二年。三無因縁。四
作心不與受具便犯。準戒所望時。云汝捨學
法授戒。意爲不與受戒故犯 十九索衣言爲
受具云云戒本云。而不方便與受戒者波逸
此求衣心爲不與戒。只非求衣許也 二
十不滿一歳授人具戒云云尼鈔云。多度弟
子戒。謂一年一人度。未一歳授戒故制也。尼
戒本云。若○不滿一歳授人大戒者尼鈔
云。四縁。一曾度人。二未滿十二月。三更度人
受具。四三羯磨竟犯二十一二十二不病
不生教授云云戒本云。比丘尼不病不往教
授者彼逸提問。此餘僧可犯。何可局和尚
哉 此外正制和尚戒在之。謂一知常漏大小
便涕吐常此三漏女人度制。二知二形度。三
知二道合度。四屓債人知度。此四結和尚尤
可出。何不出之哉。方方不明。如何哉 答 
應以衣食及法攝取 違セハ犯墮
鈔。若過半而作法云云問。七八人可致受戒
哉 答。抄批云。謂尼受戒時。尼師僧少不可
全清淨者。十人之中五人持戒清淨。自餘不
淨。亦得成法也 若不可得者
鈔注。不犯重者秉法自餘可可足數云云 和
上必不犯重。而堪秉法仁可作之。自餘師不
犯重應之。但羯磨何樣堪秉法仁可應之歟。
此十師於輕罪。約受者知不可許也。十師知
無苦也。設犯四重受者。十師不知無苦。依想
淨故可。可和本作可得也 恐其求備事難
成不度女人出家
鈔。爲滅正法五百年云云 和本作爲滅也
記。阿難三請云云 一直請。先直請尼受戒。
佛不許時。第二乳養請。謂佛生後七日。摩耶
命終給。愛道奉乳養。此恩深不許。佛言。我已
報乳養恩。我成道後。入王宮説三寶名。令聞
此報恩也。三往古請。謂佛不許故。阿難云。如
何過去佛不度耶。佛言。度尼也。阿難云。何令
不度。此時佛許給也
記。彼云頂戴持即得戒也云云 簡正記云。案
四分。尼法中因大愛道請出家。佛止不許。時
愛道與舍夷必五百人。遂自剃髮倚桓門。阿
難爲陳三請等云云佛遙宣八敬。阿難傳授。
愛道聞已。咸共頂戴受持。其五百人女咸八
敬愛也已上依
四分文
若依五分。唯愛道一人得戒。
是八敬言下。餘女以愛道爲和尚。於大僧中
白四羯磨十一衆受也 制犯上
記。聞説八敬再憑阿難云云 八敬者。簡正
記。若依當部八不可過法。五分云。八不可越
法。十誦善見云。八尊重法。母論云。八師法。
了論云。尊師法。今云八敬者。依僧祇文也
 更乞一願
鈔。當起迎逆禮云云 和本作迎送也
記。聽依臘次無有是處云云 抄批云。賓云。
有二義故不許隨次禮。一者女人闇鈍。請法
大僧。表有師徒。僧是極尊之位。尼是極卑之
位。則請法情。若許隨次禮。此義不成。二者男
女報殊喜相愛染。若大小位別。狎近難交。若
許次禮。今猶交染。呈露如此。向若許依次禮。
更甚於此女人有五礙等
鈔。盡形不應違云云 阿難傳此言。對大愛道
説。時愛道頂戴持云得戒也
記。一二四六七八並墮云云 皆單提戒也
記。前後並同唯第五云不得等云云 有人云。
勘本文。今八敬中除第二。第五輒問經律入
云云但本文可勘也。抄批云。一者從大僧
受戒。二半月請教授。三依大僧處安居。四夏
竟僧中自恣。五不得説比丘所犯。七尼犯殘
半月僧中行不慢等。八百歳尼常禮始受戒
比丘足等簡正記釋同之也。此等皆輒問
經律入八敬中故知本部意。此不入八敬
中歟 比丘聽尼問經律毘曇
鈔。不得云○是摩呵羅無所知及虚實罪云云
 摩呵羅梵語。漢云無知。以梵顯漢故。及虚
實者。會正。虚即成謗。實即成罵也簡正云。
若實成罵犯捉。若虚成謗犯殘。故倶不合
鈔。僧祇若親里尼得軟語語 既不違敬法
非。親里有。何過哉 答。爲尼教訓僧事顛倒
故歟。若立不見比丘
鈔。如上明之云云 會正上引僧祇在門屋下
 筈量可聽以否
鈔。二明式叉摩那法云云 問。○沙彌尼與式
叉六法。大僧授之歟 答。通受時。大僧授之。
別受未分明。可尋之
鈔注。不別得戒云云 業疏三下云。此學法女
無戒體也。但受別法位過沙彌 以立志六
法練心
鈔。○十八童女應二歳學戒云云 二歳必不
滿月日。中一年隔無苦也。不隔一年。今年受
次年受。今鈔主不許也。古師許之也
鈔。二年者練身也可知有胎無胎云云 簡正
記云。有胎者。十誦云。有居士婦名曰和羅。
大富多財田宅種種諸物。後家人分散。唯是
一身。先自懷姙愁故。病疲其胎不長。謂言無
胎兒死等。後念沙門安樂。乃往精舍求哀出
家。出家已後安樂無事。其胎復長。諸尼知已
駈出。謂彼犯婬。彼具述上縁。乃至佛言。已後
如有此色人。先令二年學法等 加厭本
事 試看大戒受縁
鈔。文中盡形爲法云云 先授六法時云盡形
也。二歳堪受無胎故。盡形爲法故 二歳堪
受無胎故。應立離聞處著見處 又點云。
應立離聞處著見處
記。曰四受法云云 有云。十誦直對授。今部
遙授。部計不同也云云
記。次離僧作法云云 離見聞處也
記。準羯磨云云 指羯磨經也
鈔。二學六法即羯磨所爲謂染心相觸等云云
 簡正記云。若准十誦文中。將四重及摩觸
八事爲六法也
記。隨明四法云云 六法前四也 不得犯不
淨行行婬欲法
鈔。隨十戒而言○沙彌已學云云 業疏三下
云。初犯不淨行等明戒正體也。擧本重勸。非
正學體也。問。此學戒沙彌尼知。何重擧哉。
答。非謂不知。前言重擧。誠勵増學也。如今
師授曉夕勗訓。重述前言。何處受別有法也。
尼若與染汚男相觸下。正是學宗同記云。
婬戒等四即本十戒故云正體。望前已制故
云重勸。問中欲顯列相重擧意。答中十戒已
説存四前言。今後述之故。重誡勵増。學者謂
擧前根本初後學法也沙彌之時列殺盜
等。今列婬盜等。是必非釋顯差別也
記。非時飮酒當體即法無別本云云 如摩觸。
根本婬爲本。摩觸支條也。非時等別本也。是
以業疏三下云。五非時。六飮酒者。此無可對。
直擧學本盡形行之問。何非時飮酒不分
根條哉 答。遮戒故非如四重輕戒 問。同
遮戒中。何擧高床提寶等勸學法哉 答。稀
故。非如非時飮酒數作故
鈔。但名缺行直令改悔云云 簡正記云。若六
中壞者。更與二年。若餘行法中有犯者。並令
作吉悔也
記。如疏引之云云 業疏三下云。除自手食授
與他者。有人解爲二縁。今則不爾。餘行並同
大尼。唯開不受授尼。不同尼後人受方與尼。
有此異耳。若論不受惡觸。何得不無。戒下四
衆罪不虚列。理自從人方可進耳同記云。
爲二縁者。彼謂除自手取。即開自不受而食
也。授食與他者。開爲他作能授人也。今下示
今解。初約一縁釋通久相。不受授尼對簡大
尼。大尼受已可授。準抄亦據無人方開。若下
次行謬説
鈔。有者得受等云云 一義云。有者得授與。
尼自須受取訓之。尼者式叉尼也。有者。有
人云事也。一義云。有者得授與尼。自須受
取訓之。沙彌有時大尼授食。又自受食云云 
已上二義古點也。而師匠仰允師準濟縁記。
有下皆式叉尼受也。爾者有者得ヘシ授與ニモ
自須受取。可訓之也
記。下不汚上故尼淨上得通下故云云 問。準
此。比丘不淨法同沙彌可不淨哉。又式叉不
。彌彌尼可不淨哉 答
鈔。三大尼得與三宿自與沙彌尼三宿云云 
僧祇三宿犯故。資持中三
云。見母二論及僧
祇。即同應解十誦伽論頗符戒本 自從沙
彌尼受食 得語云
鈔。互跪今常云阿梨耶僧等云云 阿梨耶云
阿闍梨耶事也。當時布薩自恣作法不如是。
本部無之故
記。別配後四重戒云云 八重之中後四重戒

記。重與二年云云 問。前文六法重犯二年可
何今後四重犯。重與二年哉 答。部別
不同歟
記。學行二法云云 除根本後二法也
記。十四不非時食云云 問。非時與飮酒。六
法中有之。何擧之哉 答
記。不停食云云 殘食云停食。是以鈔中三
云。殘宿戒下爾見
鈔。十九僧殘云云 僧祇中立十九僧殘。故業
疏三下僧祇中尼受具已。爲説八重十九
僧殘法三十捨墮 四分意。十七僧殘也 
問。若爾者。何故尼鈔中列僧祇十八法。云十
三十七僧殘哉。相違如何 答。隨義轉用也」
鈔。若據行往法云云 和本云。行住法云云 
姙娠
  諸部別行篇第三十
鈔。諸部別行云云 簡正記云。謂前二十九篇
皆是當宗自義。縱行外部亦爲成立本宗。今
此一篇直叙異説用陶情路以展通衢。先辯
自宗。後述他部故辨也
記。通指外宗云云 本異相望。大廣渡分四
部律也。四分律外餘三部云外宗也。五論又
云外宗。善見初雖釋四分。後宗論也。故猶之
外宗也。此篇中時時引本部。爲顯不同引也」
記。別行二釋亦同前解云云 上記別行者。行
宗通平去二音。若作平呼。謂此三篇在前虫
途相攝之外。若作去呼。即此三篇與前大僧
本部不同。別行テス行兩釋並通云云
鈔。博學爲濟貪此言誠驗云云 會正云。博廣
大也。學悟也。僧學不厭博。博則通也。子曰。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
鄭玄云。弗畔
不違道也
茍生而貧於學者儒夫也。死而富
於道者君子也。是知博學濟識見之。貧語非
虚矣 貧謂見聞寡薄語實有取
鈔。不乖二是云云 抄批云。立謂。部之文來
入宗者。不乖他部文是。亦不乖當部義是。彼
此無非故言二是四分多別法闕。受持衣
鉢等是也。本部有事無文。依他部。此云依本
部行本部事也。文事共闕時。云依他部行他
部事也
記。通結淨地云云問。何不入下捨有取無
科哉 答
記。如取僧祇持衣云云 爲護夜會故
記。僧祇求聽云云 問。今鈔用之。何斥之哉 
答。資持上一四句云
記。十誦二七夜等云云 二字誤也。可作一
字。等者三十九夜也。彼兼夜也。又十誦二。七
夜三十九夜爲言等字攝三十九夜歟
記。四分疑心云云 境想五句事也。指輕重之
是非 任愚懷之取捨○貽負愧罪。豈他科 
動陷刑名
鈔。罪豈他科云云會正。不學無知之罪。豈他
判與
鈔。若全未預法則云云 簡正記。猶是沙彌
也。隨一部爲依持者。若欲受戒。五部之中要
依何部。即秉此部羯磨爲受體。隨依此部使
爲隨行抄批云。若全未預法則隨入一部
爲依持者。立謂欲受戒時。當任隨一部師僧
受也。即隨用何部羯磨而受。後隨行中依此
部也。順文謹用行之者。立謂。既隨四分受戒。
還須誦四分羯磨行事等也又點云。餘未
預法。則隨入一部 可以準的
記。則明此篇之來不唯對顯本異之殊授被
他宗納體之者云云 今世無他宗納體人也。
是以資持上一上云○難反 難反トハ其不
可窮也。且疏要約者用示規摸
鈔。以懺主單白和僧同僧許可自不足數至
還財云云 作羯磨邊入數。被量僧邊所爲人
也。至還財之時是僧作法者。還財時非所爲
人。足秉法僧數也。還財之時。凡四人可作之

鈔。類同五人自恣中云云 自恣正用五人。今
捨墮相從五人。此邊雖不同。且同五人邊也
爲言計論用人
記。餘如業疏云云 二上文也
記注。舊解同自恣等云云 會正云。至下謂受
懺已還彼衣時。懺主却入僧數。類下可比類。
自恣隻差五徳時。不入僧數簡正記云。類
同五人自恣中者。謂五人自恣一一差之。自
被差了差第二人時。又得數類。上懺時單白
和僧白僧許不。不得足數了。還財之時。又却
是數也抄批云。類同五人自恣者。立謂。前
後差五徳當被差時。不入僧數。差竟還得在
數。引此文證上懺時不得在數。還衣之時得
足數也此等釋。隻差五徳時。正被差一人
不入僧數。差次五徳時入數樣。懺主白時不
入僧數爲言問。此義何被嫌哉 答。總可同
五人法方。何以足數不足數邊同哉爲言 以
律列四僧中不言故知得用
鈔。若準通教上解者非云云 會正云。通教
即僧祇是通途教抄批云。立謂。若准律教
大意。用四僧懺捨墮。其義非也古師意云
四人捨墮。頭數何樣五人也。云第五所爲不
入僧數故。唯受懺單白四人法得意。故斥之。
半有成能秉義故
鈔。五人受懺始終無妨云云 此只非謂頭數
五人許。受懺單白云相從五人法。半能爲半
所爲故。始中終在數故。云始終無妨也。會正
云。捨衣爲始。還衣爲終。以懺主皆在數故
曰無妨 問。有五人法義。何本部不出五
人法哉 答。半所爲非正用五人故 若爾
者對衆問難白。非正用五人。何律是出五人
法哉 答
鈔。十誦無和尚人受戒云云 會正云。約正受
時不現前。名無和尚。但羯磨中遙牒抄批
云。立云。和尚不現前爲無。非謂全無也。及
下多論言無亦得者。還約不現前也
記。明無師非師云云 無師不現前。非師現前
黄門等也
鈔。若聞死者不得受具云云 若不聞死者可
得戒歟
鈔。不現前不得戒云云 問。上不現前得戒
何今云不得戒哉 答。此聞死而不現前
不得戒爲言前未存命在之故。雖不現前。其
席得戒爲言爰知今不現前不得戒。釋顯上
若聞死者不得受具之由也
鈔。設無和尚云云 此指不現前云無也
鈔。黄門爲和尚云云簡正記云。黄門者。一云。
是受後變爲黄門。體不失也。二解云。是初受
時黄門受戒不得。即十三難中之一數。今將
此人爲和尚亦得戒。所以然者。上句無和尚。
猶自得戒。何論受後變作
鈔。白衣爲和尚云云 會正云。足數篇謂本受
不得者。亦有受後難縁。須著俗服抄批云。
白衣爲和上者。立謂。是本來受戒不得人也。
受既不得。仍本作名故曰白衣。非謂今時俗
士也簡正記云。白衣爲和尚者。謂約先來
如法受得戒人。後忽遇縁著白衣服。與人作
和尚亦得。與白衣受者。謂能受人全是白衣
鈔。非出家人亦爾 抄批云。立謂。未剃髮。今
時長髮僧也 鬚髮
鈔。諸比丘犯吉羅云云 問。諸比丘知和尚賊
住故犯吉歟。將雖不知犯歟。如何 答。雖不
分明不知豈犯吉哉
鈔。本犯戒人云云會正云。先犯五八十戒者。
不和合人。先破羯磨者。亦爾者皆結吉故 
此不和合人釋。異今記釋歟
鈔。一界内四人一時受具者得四處展轉與
云云 抄批云。案十誦云。憂波離問佛。頗
有比丘四人。界内一時受具戒。得名受戒耶。
答。有。若四處展轉與欲得。又問言。頗有界内
一時四處作羯磨不得罪耶。答。有謂四處展
轉與欲得也。立云。一界内四處受具。一處各
有十人總有三十人。有人持三處三十人欲
往一處説不犯。別衆如是迎互展轉而説欲
記。若本四分即爲破僧云云 四分意。一界内
四處作法。可爲破僧故 問。既互取欲。何可
有破僧之義哉 答
鈔。若一比丘一處坐足四處僧數云云 此我
身雖不作羯磨。足四處羯磨也
鈔。一處一人作羯磨被四衆云云 此我身一
人仰羯磨令成四處法事也。抄批云。一處一
人作羯磨被四衆者。立謂。取木十字安四界
中央。羯磨人在中央坐秉簡正記云。搜玄
云。如一床有四脚各在一處。界中各有三人
各欲作説戒事。一人在中間床上坐秉説。羯
磨足四處並得成羯磨法也床榻
記。一比丘足多僧用云云 必不可局四處。可
通多少歟。爲不得
記。以一人充二處用云云 二字誤。可作三字

記。邊尼云云 汚尼難事也
記。得否兩殊云云 問。此僧者。指出家沙彌
戒歟。將指大僧具戒歟哉 答。今文不分明。
今文云沙彌犯重得出家。除壞尼淨行不得
時。得出界戒不得出家戒而又不云不得受
具時。汚尼者開學悔不得受具。自餘犯重沙
彌受具戒依之簡正記具戒得否即彼
記云。沙彌重得出家者。謂受具也。壞尼淨行
不得者。謂不許受具永滅擯也。若能改悔不
作者。亦許受具也。準此開學悔者。搜玄云。鈔
主准四分開學悔。彼律即須永棄不開。今準
當宗。大僧犯重皆開學悔。此沙彌懷尼。准僧
亦關悔也此事不審也。可勘本文
鈔。略三種等云云 衆法對首心念。是云三
種。單白二白四衆法以首。但對首衆法心念
對首心念但心念。是云八品也
鈔。僧祇加一中間羯磨云云 抄批云。立謂。
彼宗若欲受口自恣等事。先作求聽羯磨。謂
在單白白二之中間故曰也。謂初則作單白
未了。即變爲羯磨。初便云。若僧時到僧忍聽。
後云。是事如是持
鈔。又加白羯磨云云 自單白猶滅略也。抄批
云。立云。如今僧常唱白欲立制咨僧説戒等
事。亦名羯磨也 唱所立事
鈔。不問聽許不遮云云 抄批云。有人云。謂
上唱白之法亦名羯磨。但中間無有僧忍聽
乃至誰諸長老忍等故言。不問僧聽與不聽
故云殘也。又解。但今時唱白表衆問和知。本
非求僧聽與不聽。縱僧不聽。白竟即成也 
唱事問聽
鈔。中間直白云云 抄批云。中間即是求聽
羯磨也。直白者即是加白羯磨。謂唱白者。明
此二法不須四人僧。但二人亦得 約擧論」
記。受懺差人例亦不許云云 問。受懺等非違
惱事。是須情事也。何云亦不許哉 答。師云。
受懺等羯磨牒名故不至四。是以云不加僧
也。諫等不牒之。五百新學諫。草覆治二十人
等。何牒之哉
記。諫是順意云云 問。諫時違意。謗有愛恚。
爾者何云順意哉 答。大段隨所諫人諫也。
故三陳。謗有愛恚等。違諫時事也
記。四分約縁不可抑塞云云 抄批云。羯磨
云。四分與十誦坐上人少説欲者開之。如斷
諍中取諸人欲屏量等也。十誦中一界四處
展轉與欲 僧祇不聽與欲人多坐僧少者
不成聽○集少持欲來
鈔。轉欲即失云云 抄批云。立謂。受他欲已
更轉付人。即不成持欲。四分得轉付他也
鈔。四分有重受亦有重犯云云付之。鈔主以
四夷結文尼摩觸戒爲證文給也。定賓不許
重犯之義。故此結文會釋云。不共財法邊云
也。此設會摩觸戒難會者歟
記。戒從別發故云云 此指重發云別發歟。必
非婆娑之總發別發之中別發歟。本部不見
其沙汰故。或又如婆沙別發之義。今四分墮
塵沙之別境發得戒。故云別發歟。別發之故。
何度可有重犯歟。次下云雖從別發故。彼部
不許重發故。指重發非謂別發歟 問。爾者
本部何處見別發之義哉 答。可勘之 無
重唯局四夷
鈔。學悔尼犯僧殘云云 篇聚篇云。十誦重犯
不同此律。同名之罪則有重犯。同種之罪則
無重犯。此據初篇以言。故文云。學悔沙彌犯
僧殘。令次第僧中行覆藏六夜出罪等。餘如
別部中説同記云。三他部中○此下簡濫。
下篇種類不同有二。一上下相望有重。如文
所引學悔犯殘。二下聚當卷亦有重犯。如別
篇云下篇隨輕重是也私云。今所引文云
學悔尼等。篇聚所引文云學悔沙彌。爲顯重
犯。取意引之故。不可局一邊。但彼本文學悔
尼歟。是以簡正記云。鈔引彼律二十二卷安
居法聚文云。學悔沙彌尼犯殘。諸比丘爲作
覆藏六夜本日治出罪等已上
律文
玄云。准文。既
云本日治便是有重犯覆懷六夜壞各有本日
治。故知下篇隨輕重各有重犯也已上依
搜玄記文
破云。鈔文只云請比丘來與我摩那埵出罪。
搜玄。不合妄&MT03636;覆藏。律文既云學悔沙彌尼
犯殘。何處更有覆藏。以尼不許行別住。恐
犯獨故。但有半月摩那埵出罪等。如四分尼
殘。亦不合行覆也
鈔。出罪等云云等字等本日治也。付半月摩
那埵。可有本日治也
鈔。僧祇亦爾云云懷素定賓等破此義。僧祇
於輕重犯學悔。又犯可驅出。犯只吉也。故輕
重共無重犯也。上十誦局四重無重犯輕戒
有犯樣出。云僧祇亦爾。此釋如何 答。上十
誦四重無重犯云云其且同亦爾也
鈔。四明攝事云云且出受日淨地。其攝事樣
云也
鈔。便用中間別法云云 白羯磨片用之。
故云中間。初大徳僧聽以下白片也。諸大徳
某甲比丘以下羯磨片也。故云中間別法。即
求聽羯磨事也。簡正記云。中間者。諸單白有
頭無尾。文云。大徳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
等。是單白頭。作白未畢無白如是即無尾也。
便變羯磨文中有尾無頭。有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又無大徳僧聽誰諸長老忍者默
然不忍者説僧已忍與某事竟等頭故。云中
間羯磨也任前縁事未了法在必非破戒三
寶正縁
鈔。十誦受日有二云云有二句絶。是以簡正
記云。十誦受日有二者。謂七夜及三十九夜
與四分是同。而兼夜者。若據夜之言。似異
四分。約其明相滿位。與四分同。文記據七
是同。兼夜則異。四分日沒法謝等云云兼夜
者付第七夜讀之。以前六夜句論事不可云
兼。四分第七日日分法失也。十誦兼夜故明
法有也。無破度分同事也。法有無云有不同

鈔。僧事故出界是處云云和本僧事下有安
居。自恣下有竟堪本文無竟字。和本又無
之。結夏安居自恣下有竟字也
鈔。梨昌設供云云抄批云。梨事之別名
雲經五卷云。南天竺有婆羅門。産一童子。
各梨車。一切衆生樂見會正云。四分云。離
車子亦云梨昌。是諸貴族也。翻薄波子
記。或是外道昌車語轉云云梨車外道梨昌
居士心得。如此釋也。行宗三下云黒毛
車即外道名也
鈔。佛令白二作淨内中 和本淨下有地字
 禿 倉箪
鈔。倉箪云云正釋名云。倉藏也。藏穀物
也。周禮注云。貯穀曰倉箪都寒
天竺威法師
云。經中金色迦葉生縁家有六十箪。令一箪
容三百六十斛。準亦倉類應法師應作篅。
説文云。判竹爲之。以盛穀也
鈔。僧坊外食云云伽藍外云僧坊外也
鈔。人來索食少云云抄批引十誦云。既僧坊
外作飯食。煙火起露地多人見來索飯食。比
丘各各方便僧食少。以是白佛等
鈔。人便妄用云不須更結云云抄批云。古人
云。十誦既制不許結淨地。明不須結所有食
具普皆望本主即是檀越物淨畜之。故言妄
用也會正記云。古師見此文。便癈四分結
淨地簡正記云。古師報此文便云。今時總
不許結淨。縱四分許亦不得依。如序中破云
鈔。五分無疑心以疑通是非故云云付疑心。
不立境想句。正結殺重。四分疑心罪輕也 
是女アリ
鈔。想是決徹云云生草乾草思無犯也
鈔。破僧婬戒等云云酒不開也。但酒有美斷」
記注。或師疑等云云會正云。本宗婬酒戒不
開想疑。破僧減年不開疑心。疑尚不開。況復
知乎別不破行歟。只知字渉受戒釋之」
鈔。僧祇性惡罪上無疑想等云云中二摩觸
戒中云。十誦若觸不能女男者倶蘭。僧祇意。
謂男子黄門。而女人觸者。然謂前有方便
心。後稱本境同記云。黄門中十誦結蘭在
男女之間。故僧祇心差不當結重故以前心
通之
鈔。十誦若前方便心云云 問。上僧祇如中
二釋。專可約方便有無。爾者此十誦者何差
異哉 答。有云。約方便有無事。祇十全同
也。但祇局性惡。十可通性遮也。僧祇意。於
遮罪者不可論方便有無。一向可開應疑歟
云云
鈔。少者永捨云云簡正記云。永棄山野
記。由犯過財不聽自捨云云設雖犯過財。何
不許自捨。是云捨作四方僧臥具歟
鈔。同四分云云會正云。即蠶綿斬壞捨等
不奇由僧
鈔。二寶捨與僧等云云僧捨作法也。僧差人
永棄者。棄山中谷中等也
鈔。不得坐臥云云定賓五敷具ヲハ敷物得意。
鈔主袈裟存給。而今本主不得坐臥釋。順定
賓義歟。但以鈔主意會釋。今云坐具時不
牒。坐具此可敷者也。故本主不可坐敷云也。
袈裟等臥時可著本主故。臥時不可著。故今
云臥也。貿衣食
鈔。三入俗僧云云簡正記云。三入俗僧者。五
分云。若一日得樂受。二日更得受。七日更
得。更留至八日。明相出皆尼薩耆波逸提。應
捨與僧。僧與白衣沙彌。若用然燈式塗足不
同四分得還本主外資第七藥得與餘比丘食
鈔。生息利云云取利分者也 作僧房中衣
鈔。純黒憍奢耶僧不得著用得作地敷等云云
 問。鈔主意。黒毛蠶綿袈裟得意。爾者截
袈裟作地敷歟。是既成衣相。何可破之哉。若
亦袈裟體直作地敷。此亦不得意。豈袈裟可
作地敷哉。方方難思。如何 答。實如來難。可
尋之 問。此文還古師五敷具敷物得意潤
色也。今師如何得意也 答。云不得著用。自
本敷物何事新云不得著用。故知可著用衣
體也。其上減六年白毛等著用スト爾者尤今
師證文歟 作嚮慊帳慢等
記注。有將爲一非也云云會正云。五臥具即
五敷具。純黒憍奢那即黒毛臥具慊 會
正云。慊廉也。言以障廉耻也
鈔。六年不揲不得爲地敷得著用云云 問。六
年可然。不揲坐具也。如何可著用哉 答。可
勘之
記。上二細止麁用故不許著云云上純黒憍
奢耶。二細者故用地敷麁用不許著爲言
年不揲麁故許著用也
鈔。好者如前等云云鈔批云。謂好者如上純
黒憍奢耶僧不得著得作地敷。不好者如六
年不揲不得作地敷僧得著用也
鈔。金銀若無淨人可教擲吉僧羯磨差一比
丘知五法者等云云 問。被差比丘自可取寶
哉 答。可然歟。僧差故不犯捉寶歟。此難
思。追可勘之 問。既知五法比丘。何閉目
哉 答。於他雖無愛恚等。若不閉爲自可有
惡事故閉之歟
鈔。若轉車衣云云置衣出聚落等。歸還遇
衣時。未至寺中間明相現。其時寺中殊高樹
分量取載車。明相現處。車引迴時。載竹木
長頭。寺四壁著。不離衣判也。事樣如勢分。
而此部無勢分。如是判歟
鈔。僧問須者應還得用云云僧問本主。云須
可還本主。仍本主得用。若本主無用。永入僧
爲言
鈔。七日藥二用文如彼具云云抄批云。立謂。
七日與諸比丘食。第八日藥與守園人。名爲
二用爰知彼部不云減七日藥還本主事歟」
記。禪位師瞿曇仙云云釋迦譜云。禪位第也
云云若作入佛
記。不受法即無戒也云云 問。無戒何云四
方僧哉 答。實此釋難。亦但愚案。指本受不
得僧歟。除佛福田無過四方僧
鈔。若遣行者寧反戒云云有耻人故。令行懺
罷道故也
鈔。律子注云云云十誦今文下注也。不可妄
用及有僥倖。虚爲自欺罪不得除 批文。北
文。南都云云普迷反。拏
也。示也
記。第三批文云云此序正流通之三段中。今
當第三流通段。故云第三也。即簡正記云。上
來有三段科。總是三十篇文釋。大段正宗分
已竟。第三流通分。言餘至焉者。付屬流通
記。爲三云云初時處。二但下即彰述作之本。
三想下囑審悉也
鈔。於唐武徳九年六月内云云凡今行事鈔
經兩段。而此初製時也。重修貞觀四年初貞
觀八年畢歟。是以資持上一
云。若準後批云。
武徳九年撰。而戒疏批云。貞觀初年以武徳
九年即改貞觀。故無妨。彼疏又貞觀四年遠
觀化表於沚部山爲擇律。師又出鈔三卷。乃
承吾前本更加潤色。筋脈相通。乃至重條前
本。案目録中乃當貞觀八年。今所傳之本也
此會釋意。武徳九年與貞觀初年。同年被
得。而此事大難思。貞觀改元當武徳十年。所
以爾者。案年代記。武徳九年丙戌。貞觀初年
丁亥也。爾者豈支干不同年可同年哉。隨今
記釋九年六月絶筆時也。以不審也。但此等
且須會正記等謬釋。一往如釋釋歟。彼記如
此釋故。簡正記等。武徳九年六月立筆時。貞
觀初年絶筆時得意歟。此可然也 問。何重
修時不出時處。而出初製時處哉 答
記。即終南苧麻蘭若云云形状唐武徳七年
徒崇義寺。至九年移終南山豐徳寺準此
豐徳寺苧麻同所也
記。祖師隆生於隋世云云隋文帝開皇十六
年四月八日誕生。隋朝凡三主三十七年也
記。受隋恭禪位云云隋朝有三主。初文帝。二
煬帝。恭帝。即煬帝孫也。神堯即唐初王也。有
王。唐者邊國也。神堯本彼唐諸侯王故。貴
彼改云唐也。會正云。唐即河東。是唐虞之
舊封也
記。改元武徳云云會正云。高祖既以武功定
天下。因改武徳前年號義寧也
記。爾前太史傳奕黨助道宗誣謗釋氏云云
前對爾時也。太史傳奕掌書官人也。黨助道
宗者。崇道士老子
之道
誹謗釋教也。奏請沙汰。高
祖依之。於是抱道碩徳遁于巖野。遁迶字異
形也。謂遁世隱也。高祖神堯依傳奕改故。
碩徳皆隱居也。依之祖師隱于終南苧麻蘭
若也。廣弘明集第六云。有唐太史傳奕者
本宗李老。猜忌釋門等又太史傳奕自武
徳初至貞觀十四年。常毀旨法僧等彼文
意。貞觀十四年傳奕受病死了其後崇佛法
歟。而今至九年再興爰知彼雖不死。太宗
時代漸興佛法給歟 爾時搜揚僧伍傷俗譽
 搜揚 太宗神堯
皇帝
記。祖師是輔相之子云云輔相者大臣也 
著聞 被搜選 故俗中聲譽
鈔。無傷俗譽云云重被崇僧。俗譽僧無傷
也 又訓無傷俗
記。彰有承也云云約教時四分律。約人時智
首律師也。武徳四年依首律師學律二十反。
其後依所學撰次給也
鈔。不事虬文 會正云。符瑞圖云。龍之無
角也。又廣雅云。有角曰虬。身有黒白文也
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虬龍
記。示謙損云云濟抄云。損字誤。遜字歟 
言多蹇陋。蹇九輦皮
跛也
澁故蹇。文鄙則陋。想有
識通士。知余記志。囑審悉。有識謂智高。通
士謂鑒遠
  本云
于時貞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於招提寺
彌勒院記此卷畢。凡此三大部抄出者。自
歴應二年八月始之。至貞和五年八月。首
尾十一年畢此功。初顯業抄二十卷。次警
意抄十七卷。後資行抄二十八卷。都合六
十五卷也。此偏非他。先爲挑兩祖之傳
燈。飾三部令章。炎天拂汗。嚴冬吹手。染
紫筆記白紙。最如以螢光助日月。以細流
副大海。願祖師加冥助。傳通更無雍塞。次
爲助自身愚闇兼備後裔披覽。不耻先賢
後進之嘲弄。任所及見聞。大概記之畢。早
酬此鑚仰之功力。衆生共證覺果而已
于時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日。於京都
壬生寺方丈。書寫此卷畢。夫鈔主照遠尊
者。出大悲菩薩後裔。博究律部。志有興律。
盛唱吾宗。以著述爲事也。當世現存書。有
三大部鈔。曰資行二十
八卷
曰警意十七
曰顯縁
二十
都六十五卷。又梵網古迹述迹鈔五
爲開
十卷
耳。而天下流布甚希也。就中資行
鈔第十二卷。一本缺無未得所。其上卷部
者。以京都小野隨心院門跡和田智滿律
師本書寫。其中下兩卷部者。以河内野中
寺同延命寺及京都槇尾山西明寺等經藏
本書寫畢。達志願爲專令法久住興律祈

  唐招提寺興律沙門智海識報齡四十二
&T042573;二十一
水鈔第五引宗輪論云。取略引之。佛滅百有
餘年。無憂王時。大天起乖諍。大天者。昔末
土羅國有一商主。妻室生一男子。顏容端
正。曰之大天。商主他國展轉貿易久不還。其
子長大穢於母。後聞父還。恐怖與母設計殺
父。欲彰故逃隱至波吒&MT03511;城。後遇本國羅漢。
恐彰殺羅漢。後母與餘人交通。瞋害母既造
三逆。雖然由不斷善根。深生憂悔求滅。遂往
鷄園伽藍。門外一比丘誦伽陀曰。若人作重
罪。修善已滅除。能照世間苦。如出月雲翳
聞已求出家。不久通達三藏。善化道波吒&MT03511;
城皆信仰。無憂王數恭敬供養。彼自稱羅
漢。然夢失不淨。弟子令洗。弟子白言。羅漢
諸漏已盡。師何故失哉。大天答云。天魔所
嬈。不可怪。漏失有二。一煩惱。二不淨。煩惱
漏雖盡。不能免便利涕唾不淨漏失。又弟子
記別世果。弟子白言。阿羅漢應有證智。我
等何無自知。大天云。無知有二。一染汚無知。
無學已無。二不染汚。無學猶有。不可怪。弟
子白言。聖者無疑惑。如何我等於諦實有疑
惑。答云。疑惑有二。隨眠性疑。無學已斷。二
處非處疑。無學未斷。後弟子謹經阿羅漢有
聖惠眼。於自解脱自證知。我等何無。答云。有
羅漢但由他入。自不能知。如舍利弗。智惠
第一。佛若未記。彼不自知。況由他人而能
自了。故不應窮語。彼於中夜自思惟。罪重何
受諸劇苦。數唱云苦哉。弟子聞之。朝問起安
樂否。答言。甚安樂。弟子曰。言何唱苦哉。答
言。我呼聖道。汝不應怪。後集先所説五惡
見。作頌云。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
聲故起。是名眞佛教然於後時鷄園寺中。
十五日夜次當説戒。大天昇座。説戒誦自所
造伽陀。爾時衆中學無學多聞等人。聞已無
不驚各相謂言。於三藏曾所未聞。即對之翻
彼頌云。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聲故
起。汝言非佛教。又終夜諍論。無憂王詣伽藍。
是非難判。大天言。律中有多人語可行此法。
遂大天徒衆多。羅漢等破船入放恒河。船沈
時乘通飛去。王雖悔過不還。遂王彼立伽藍
送食飮大天執大衆部。羅
漢等依上座部
大天臨終。事相人向
弟子云。大天七日可死相。弟子驚告大天。彼
聞云。自本爾也。七日可死。始雖知惠存知由。
告此由國中可披露云云弟子披露。其當八日
死了。王臣等以栴檀欲荼毘。都不燒智臣云。
聖者以栴檀燒無子細。凡夫不燒。然以犬糞
懸之即燒云云即懸犬糞汁燒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