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傳記 (No. 2068_ 僧詳 ) in Vol. 51

[First]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釘之極堅。珠在獄中。恒持齋誦觀世音經。一
夜忽夢。已自坐高座上。有道人與其一卷經。
題云光明安樂行品。并諸菩薩名。珠得便開
讀。忘第一菩薩名。憶第二是觀世音。第三是
大勢至。皆有國土及名號。因是眠覺便見。後
鎖已解。珠知有感應。不復憂怖。因自釘治其
鎖。依常著之。渉三日事非意。便散珠。元嘉十
九年。見爲衞府行參軍。從鎭廣陵。精進甚
至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諷誦勝利第八之四
  越道人一河薫雄二
釋通慧三隋沙彌四
僧福縁五彭子喬六
釋慧勝七尼法空八
釋妙蓮九釋慧生十
釋曇義十一釋清慧十二
建王穀十三尼妙法十四
唐林通十五李山龍十六
僧法賢十七釋僧智十八
釋慧達十九女揚氏二十
釋法道二十一北道僧二十二
釋思約樹二十三竺長舒二十四
  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百濟沙門釋發正。梁天監中。負笈西渡。尋師
學道。頗解義趣。亦修精進。在梁三十餘年。不
能頓忘桑梓。歸本土發正自道聞他説。越州
界山有道場。稱曰觀音。有觀音堵室故往
視之。欀椽爛盡。而堵牆獨存之。尚有二道
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誦華嚴經。一人欲誦
法華經。各據一谷。策作堵室。其誦華嚴者。期
月可畢。心疑其伴。得幾就往候之。曾無一卷。
其人語曰。期已將盡。糧食欲絶。宜及至期竟
之。若不能念誦一部。正可誦觀世音經也。便
還其室。於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鈍根。乃至
心讀誦。晝夜匪懈。諳得略半。後數日。其人復
來者爲此人以實告之。其人語曰。我已誦華
嚴矣。奈何如此觀世音之初。況逕兩三日而
不諳乎。我若捨汝而去。則負所要。若待汝竟
精食欲盡。既於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將
以明復來者矣。子其免云。此人至到悲痛倍
前。至心誦念。纔得竟畢。明旦其人復來者語
曰。如此觀世音之初。尚不能誦。無可奈何。
時捨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纔得竟
耳。於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試。乃坐床誦之。三
十卷經。一無遺落。次復此人上床誦之。始得
發聲。即於空中。雨種種華香。華溢堵室。香聞
遍谷。氣氳滿天。不可勝計。於是誦華嚴者。
即下地叩頭。頭面流血。懺悔謝過。事畢欲別
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饋我食。子可少待
與。久久不來。相到與者。此人欲汲水。如向
老翁擔食參休於草下。此人怪而問曰。我伴
適來。望得共食。有何事竄伏不饋。翁答。彼人
者輕我若此。豈忍見乎。於是始知。是觀世音
菩薩。即五體投地。禮拜甚至。須臾仰視。便失
所在。此人所&T049265;堵牆至今猶存哉。發正親所
見焉
  河東薫雄二
河東薫雄。少誠信佛道。蔬食數十年。貞觀中
爲大理丞。十四年春坐。爲連刺史李仙童事。
繋御史臺。于時上以爲黨。心大怒使治書侍
御史韋悰等鞫問。忽防禁嚴密。坐禁者十數
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並連此坐。與
雄同屋囚禁。皆被鎖牢固。雄專念誦法華經
普門品。數日得三千遍。夜中獨座誦經。鎖忽
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仍法合
地。其鉤亦儼然不壞。而鉤鎖相離數尺。玄等
異之。雄恐罪責。告守者請鎖開鎖。是夜監察
御史張守一宿直命。更開鎖。史以火燭照之。
見鎖不開。而自然相離甚怪異。因開鎖鎖之。
用紙封纒其鎖。書署封上而去。雄後坐誦經
五更。鎖又解落。而有聲如人開者。雄懼又告
忻玄。忻玄等謂。欲曉不宜請史。既明共視
之。鉤鎖各離在地。而鎖猶合。其封署處。全固
不動。鉤甚完密。無可開。敬玄自少及長。不
信佛法。見其妻讀經。常謂曰。何故乃爲胡神
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歎寤
曰。吾乃今知。佛爲大聖無有倫匹。誠不可思
議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自
解落。視之鎖拔伏地。雄不爲異也。玄於是信
服愧悔。既而三子倶靈。玄乃寫法華經。畫八
菩薩像。歸依供養。臨時病篤在家。玄未問疾。
具説其事。臨病愈攝職。問臺内官吏。與玄説
不殊。雄亦自説其事。而精厲彌篤。雄今見存
爲盩厔令感通録
下卷
  唐溜州釋通慧三
釋通慧姓虞氏。少有精勤。貞操出家作沙彌。
蔬食苦節。專學律儀。更通律藏。二十歳受具
足。時有相師。語通云。阿師大聰明智慧無邪
相。唯命全短。不能繼軌。通聞此語。遂諮諸大
徳。將修何功徳而得延壽。諸大徳達識者共
議。一代教中法華最大。若受持不老不死。若
能依法受持諷誦。必得長壽。通時流議。捨戒
律書。從師受經。即入深山。受持法華經。精勤
諷誦。三年出山。更見前所相者云。阿師修何
功徳。得五十年壽。頓能如此。通云。前被相短
壽。入深山諷誦法華經六千遍。若斯勝利歟。
更無餘功徳。相者歎曰。大乘功徳。能延短
壽。因此功徳。遂爲大徳。年過九十。後實如相
師記
  隋開善寺沙彌四
隋朝開善寺藏公。有給仕沙彌。年十五能識
威儀。不違人情。見者稱神情。時有河胤之。
謂藏曰。此沙彌全無年壽。藏聞之悲愍。沙彌
遂歸父母家。過五箇年。還投藏所。藏公生希
奇念。對胤更告之曰。此沙彌爲相改耶。答
曰。相既改得八十年壽。藏公大歎異。語沙彌
云。汝有何勝功徳。沙彌答云。更無修功徳。唯
昔於僧坊聞一偈。所謂諸佛兩足尊知法常
無性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口遊諷誦。不
知幾千萬遍。時夢。赤服官人。以一卷書自稱
牒。即披讀云。汝壽唯十八。今依誦一偈。
變成八十。是其延壽縁也。藏公歎曰。此偈者
法華經方便品文。汝依誦妙偈。得延其壽。吾
昔入山。五年受持金剛般若得長壽。汝口遊
誦勝吾精苦。大乘之力不可思議。莫令懈倦。
聞者無不凝信矣
  沙呵羅國西耳福縁五
外國有寺。名菩提寺。從南十餘里。於空中有
現銀宮殿。於中男女諸天而遊戲。又有現金
宮殿。中有一聖僧。此事希奇。諸國王臣。雲
集禮拜供養。是時聖者云。天下不安穩。糓果
熟。疾疫競起。良由不信三寶。三寶境界
不可思議。恒沙劫稱歎難盡。佛經之力亦不
可思議。所以者何。我本住沙呵羅國西耳寺。
名曰福縁。住寺小室。恒誦法華經。得無生
忍。我所誦經。入白匣而收置寺内。我本遺骨。
寺西十餘里小山中古塚埋之。捨命之後方
三十年。依願力故。舌變今煠。時時放光。以彼
應知我語虚實。今來示昔縁。銀宮中天人。是
助誦經給仕人也。作是語已。隱而不現。王臣
悲喜交集。尋其本縁。蓋如所言。一一不謬而
此出西域傳。雖非親聞。
今依古記而録出之而已
  宋益陽彭子喬六
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
子沈文龍。見執付獄。遂欲殺之。喬少曾出
末雖還俗。猶恒誦習觀世音經。時文
龍必欲殺子喬。刺無復冀。唯至心誦經。得百
有遍。既大疲極。暫得晝眠。同繋者有十許人。
亦倶睡臥。有湘西縣吏杜道榮。亦繋在獄中。
時如眠非眠。不甚得熟。因恍惚中。見有兩白
鶴集子喬屏風上。須臾一鶴下。至子喬邊。時
復覺如美麗人。形容至好。道榮心怪之。過起
觀子喬覺。道榮問。向得夢不。子喬答曰不夢。
道榮爲説其所見。歡喜不可言。自還著械。不
使人知。得四五日。遂非意放散。義安大義太
原王琰。與果有舊。作冥祥記。道其族兄璉。
親識子喬及道榮。聞二人説。皆同如此法苑
第二

  青州白苟寺釋慧勝七
青州白苟寺道人釋慧勝。宋元嘉二十六年。
忽病聾盲。頓失耳眼。自念。此非差疾。又無醫
藥。唯當誓心歸觀世音。誦此經一千遍。誦數
載滿耳目不覺。豁然自差
  宣州尼法空八
尼法空者。俗姓韓氏。宣州人也。幼歳辭親。詣
五臺山西南百餘里建安寺出家。後於祇洹
寺受戒。毎誦法華。用爲常務。傳聞。有僧道
超。別無行業。但久住五臺山華嚴寺。不出山
門二十餘載。其後命終。生都率内院。時天人
語超曰。汝於人間。別無行業。祇誦法華。承
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還下人間接
四部得令聞知。道超依言不捨天報。下告人
間。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難遭心。發願然後
至華嚴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
謂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決證勝果。言
訖遂不見。法空知大聖告。悲泣渧涙。即依此
院。別結草庵。居止策勵三業。曉夕靡怠。經五
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衆。法
空曰。我從止此來。蒙大聖告。語教示妙法蓮
華四字。開佛知見。清淨無染。得生淨土。衆各
努力。無得空過。言訖而卒。端坐如生。衆茶毘
收舍利千餘粒。四衆分之供養而已
  代州總因寺釋妙蓮九
釋妙蓮。慈悲濟物特誦法華經以爲業。謂師
友言。吾以誦經力。生兜率内院。欲値遇慈
氏。此願可不。師友答甚可。經云。若人受持讀
誦。是人命終。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佛
豈虚説。蓮彌勤行大精進。諷誦法華。未甞
休息。生年七十有餘。微疾頓起。召請諸師友
語言。吾有微疾。不爲痛患。天童來迎。化佛授
手。言訖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蘇曰。吾依
誦法華力。至於兜率彌勒内院。諸天讃曰。汝
在閻浮誦法華。功徳自至此天處。奉見慈氏
妙相尊。聞法早契不退忍。聞偈生喜心。慈氏
菩薩告曰。爾於人間。以誦法華力故。得生此
處。此處諸天。多是於釋迦遺法中。受持讀誦
解説書寫妙法華經者。爾可速還下人間。接
四部弟子得令聞知。暫持妙法。大銷諸罪。
則用補生天之闕行也。爾時白菩薩言。以何
爲證。徒衆當信受。即菩薩以薫香塗蓮手。以
是因縁還活。時彼手香遍滿一州。國人皆取
信。作是説已。不久而卒。寺東北起塔。安置
遺身。塔尚薫香。若摩觸壁。三日已上香氣
不竭。現所見聞也
  唐眞寂寺釋慧生十
釋慧生。從慧如受道。慧之所生。名曰慧生。聞
慧公説地獄相。及見脚疵。深恐怖後世。專誦
法華經。遂一日一夜。不動如入禪定。衆皆異
之曰。師慧如。七日不動入三昧。被閻羅王
請。此必然也。及曉更而慧生開眼。悲喜涕涙
交流。衆僧問之。何故悲喜。答曰。吾忽見二赤
服人。容儀秀麗。綺衣紈袴服飾鮮華。云我是
泰山府君閻羅王。遣請阿師。即令乘白馬須
臾到王所。王從座而下。恭敬就坐。語吾言阿
師昔有地獄定受業處。其地獄業者。父母爲
君殺害猪羊鵝鴨等。雖非自殺。惡業故必應
受報。又沙彌時犯用僧分。威儀不調。其罪無
量。應墮地獄。今以誦法華故。其罪銷盡。生十
方佛前。然爲令知其業處。及普得聞知惡業
果報及滅罪要故。請阿師宜往地獄見應受
罪處。乃勅使者遂使而去。即指東方。更有大
城。相去四五里。次第三十二大城。此是地獄
之城。當巡撿一一城中衆生受苦相。即前入
一城門。見鐵車鐵馬鐵牛鐵驢火炎熾燃。牛
角毛皆如鋒鋩。馬身毛如鋒鉤。跳踏罪人。於
中無量沙門受苦。使者曰。此諸沙門。不惜將
來。但取現在名利。犯佛淨戒。畜不淨物。乘車
馬等。受人信施。所得果報。又次到一城中。地
有鐵&T054765;鑗銐如鋒鋩。遍布其地。復有鐵衣纒
罪人。火炎倶熾。中有五百沙門受苦。使者
曰。此諸沙門。昔服俗衣。捨正法服故。受斯重
苦。復次到一城。獄卒以融銅灌口。罪人五體
燒盡。有五千沙門。受斯重苦。使者云。昔不
知三寶四諦等食。求信施故。受此重苦如此。
三十二大城中。若受人信施。不楊枝滲漱香
湯沐浴。遊行世間。手觸佛經。若犯四重。不知
滿足。與白衣共宿。登踏師座。臥佛形像陰涼
之下。若錢田利殖。自手作食。自飡不與他
人。若手不淨。多有垢穢。捉男女根。爪甲有臭
穢。便捉經卷者。若脚足不淨。來行佛地僧地。
乘車馬等。遊行佛寺門戸。若著靴鞋。以上圊
厠而不脱。踏佛僧地靈塔之影。若飮酒食肉。
自言無罪報。若手捉弓箭。若師弟各嗔恚諍
競生怨想。若手擿衆僧菓等。自食不與他人。
若引徒衆遊人間。自稱淨人。若不著袈裟入
聚落。若起愛憎心。分衞飮食。若不淨説法。若
行欲身形常入堂寺。而禮佛像。如此罪人充
滿其中。具見受罪人處訖。還投王所。王言。君
若不能受持大乘滅罪經典。必應受此等苦。
更有無量地獄。此則一方小分。聞此説悲喜
交集。覺悟而已。時衆僧聞是語已。心意驚
怖。如踏鐵刀。各各悲喜。咸信大典。乃至見聞
者。勤行不廢。從是已後。諷誦如林。以爲規
模矣
  并州釋曇義十一
釋曇義。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堅持
禁戒。推諸世務。苦節頭陀。常居五臺山。願依
文殊大師策修勝業。毎日誦法華兩遍。讀華
嚴一帙。以此爲恒。如此因修積有年稔。後與
弟子曇訓。遊歴諸臺。因至南臺。見一比丘尼
誦經口放光。義既發願。誦法華華嚴。精誠感
通。自口放光。光中隨音韻。化佛出現。臨終之
時。具説此事云。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此
言有驗矣
  齊州三總山釋清慧十二
釋清慧。梓州慧義寺清靈之弟子。從師至齊
州靈巖寺北三總山中。多年而住。師去後清
慧亦發願。爲三惡道受苦衆。諷誦法華經。其
詞云。一切衆生流轉父母。從冥入冥。互不知
恩。願誦經力。早得離苦。永證解脱。遊諸佛
國。即長安元年七月十五日。至于神龍元年
正月。五年精誦。終不移志。未得感應。悲泣
歎曰。大師清靈深心發願。爲三途受苦衆生。
受持金剛般若經。三七日中。速得感應。今吾
五年。精誠無徴。恨非其人。議一大事因縁。
失上乘微驗。面目流血。悲泣懺謝。神龍元
年正月十五日隅中。忽然似夢。見一大城。縱
廣可五六里許。莊嚴奇麗。寶幢幡懸列。於中
有金床玉冠。右執白拂者。而坐自謂王者。又
兩白銀空座。慧將入城。時天童子相從。王見
慧及童子。從座而下甚恭敬。請坐金座。慧昇
寶座。童子在銀座。王在地胡跪白言。阿師爲
三途受苦衆生。誦法華經。甚可佛意。但先師
爲三塗受苦衆生。誦金剛經。放却少多輕者。
今無其人。是故經歴五年。受苦衆生。既
集不論輕重。爲師放却之。將與童子共詣。見
受苦處。即童子從座而起。引慧手漸進見城
郭。無有一人。自問。何無人耶。答依師誦願。
悉生天上。中有一人受苦者見不。此謗阿師
願。優婆塞姚通是也。慧曰。謗者尚得不退。豈
留不生天。即應聲不見。便還王所陳其事。
覺悟自説此因縁。誦經功徳。自他倶救如斯
而已
  建徳郡王穀十三
王穀建徳郡人也。爲黄龍國守。庫吏器物耗
散。罪當至。怨念耗非己藏。而罪無所逃。便
至心諷誦觀世音經得千遍。身上鎖械悉斷
絶。人謂希有矣
  長安大寺比丘尼妙法十四
比丘尼妙法。俗姓李氏京兆長人也。母閔
氏。初夢一梵僧持三莖蓮華。授而語之曰。與
爾良種。宜善護持。因有身焉。遂誕生立字稱
蓮華。年漸長大。不樂居家。情欣出俗。年十
二。其姉教法華經。披文如有宿習。日誦八紙。
未盈月餘誦一部訖。人美其徳。名曰妙法。遂
於佛前。焚香立願。諷誦八千遍。兼誦通無量
義及普賢觀。三莖之夢。將非其事乎。靜夜諷
誦。其聲及百餘里。遠近所聞無大小聲。凡入
道已後。志節彌堅。臨終之時告徒衆言。普賢
現我前。安慰我心。諸師友悉來迎。即往生淨
土。言已而卒。座生三莖白蓮。如池生時。華
七日不萎落。見者謂奇瑞耳
  唐洛州虞林通十五
貞觀三年。虞林通發心。欲誦法華。俗寰勞
務。多不能稱素意。遂因患致死。忽有六人冥
官。前後圍繞。至大城門。傍見有一僧自云。吾
是藥王也。汝誦經願。不稱其意頓致死。即可
誦一偈。教其文曰。毎自作是念以何令衆生
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菩薩授偈。謂之曰。
若誦此偈。能變地獄爲蓮華池。能轉苦器。作
佛界身。努力莫忘。林盡誦通。遂入城中見
王。王問。此人有功徳不。答無別修善。唯誦一
偈。王曰。其偈如何。林誦之聲所及處。受苦之
人。皆得解脱。十八地獄。變作華池。王曰。止
止不須復誦。早還人間。即經二日方蘇。説此
因縁。祥親所見聞也
  左監門挍尉憑翊李山龍十六
李山龍。誦法華兩卷。以爲善業。以武徳中暴
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未忍殯殮。至七
日而蘇。自説云。當死時被冥官收録。至一官
遭廳。事甚宏壯。其庭亦廣大。庭内有囚數千
人。或枷鎖或杻械。皆向北面立滿庭中。吏將
山龍至廳下。見天官坐高床座。侍衞如王者。
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前至階
下。王問。汝生平時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郷
人毎設齋講。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
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昇
階。既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
王指座謂山龍曰。可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
至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昇座。山龍昇座訖
乃向之而坐。山龍開經。曰妙法蓮華經
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下。山龍即止。下
座復立階下。顧庭内囚已盡。無一人在
者。王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
令庭内衆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
君還去。山龍拜辭。行數十歩。王復呼還。謂
吏曰。可將此人歴觀諸獄。吏即將山龍東行
百餘歩。見一鐵城甚廣大。上屋覆其城。傍
多有小窓。或大如小盆。或如盂椀。見諸人男
從地飛入窓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吏曰。
此是大地獄中。多有分隔。罪計各異。此諸人
者。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
南無佛。吏求出至院門。見一大&T055114;火猛湯沸
傍有二人坐睡。山龍問之。二人曰。我罪報
入此&T055114;湯。蒙賢者稱南無佛。獄中諸罪人。
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
謂山龍曰。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
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復追録君。山
龍即更謁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
曰。爲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歴兩曹。
各有廳事。侍衞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
名書一行訖付山龍。龍持出至門有三
人。謂山龍曰。王放君去。可不多少乞遣我
等。山龍未言。吏謂山龍曰。王放君不由
然彼三人者。是前收録君使人。一是棒主。當
以棒撃君頭者。一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
一是袋主。當以袋歙君氣者。見君得還故。須
乞物耳。山龍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
家備物。但不知於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
若樹下燒之。山龍許諾。吏送歸家。見親眷
人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室屍傍即蘇。後日
剪紙作錢帛。并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
三人來謝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贈遺。愧賀言
畢不見。山龍彌信。誦一部爲業。自向大總持
主僧辯等説之耳感通録下卷。并法苑第二
十一云。右一驗出冥報記也
  龜茲國沙門達磨跋陀十七
達磨跋陀。唐云法賢。龜茲國人也。天性聰明。
具通三藏。粗識外國言詞。謂小爲極。自生貢
高。陵辱摩訶衍衆。時有巡禮沙門。名曰須梨
耶。誦達法華六千偈。無脱法。對法賢論所誦
幽致。賢識三藏單淺。歸心大乘。從須梨耶。誦
達法華。毎日五遍爲業。敬法夜叉。守護此人。
又毎夜草坊現異光。人謂失火諮法賢。答曰。
四大天王。番番來護光明。臨終之時。語徒衆
言。昔執小典爲極。如執瓦石爲金寶。今翫
法華得眞金也。以三年諷誦面見普賢。入正
位得不退記。汝等專諷持此經。期正位不過
三生。即注遺書而卒。如入禪定。於遺身骨上
起塔。夏雨盛降。雨不能濕塔。鳥類群飛。不近
塔邊。凡見聞者。禮拜供養如市而已此出外
國記
  金城釋僧智十八
釋僧智。戒行清潔。然誦法華。以爲常業。智自
本無齒。發願諷誦。夢有胡僧。以楊枝指齒肉。
覺口中齒生。或登古塔上誦經。身疲眠臥。從
塔而墮。未到地上。空中有人。接取無損。智
問誰人。答我是毘沙門也。若人受持法華經
者。我必守護。智後往西域。不知終處矣
  晋沙門釋慧達十九
釋慧達。誦法華經爲常業。以晋隆安二年。於
北瀧上。掘甘草。于時羌餓。捕人食之。達爲羌
所得。閉在構中。彼中有多人衆。先羌擇肥者
食之。達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并誦普門品。羌
食餘人已盡。唯在達并一少兒。擬次食。明日
達竟禮誦。羌來欲食。急見一虎從草聚出。吼
哮馳逐。時諸羌散走。幸得大平。將其小兒。還
於本處。誦經之力。感觀音應掲焉
  長安城寡女揚氏二十
女揚氏。少亡父母。中年喪其夫。孤寡而住。偏
厭無常。兼厭女身。從師訪道。授以提婆品。精
誠勤誦。一年中諳誦。晝夜不疲。夢自坐蓮華
中誦經。覺白師。師曰。經曰。蓮華化生其事
也。彌勵慇志。又夢自身頓爲丈夫。百千眷屬
圍繞。具白師。師言。經曰。具丈夫相。夢表當
來相。汝所願必定無疑。女信心貞潔發願。願
我父母并亡夫諸親友。依誦經功必脱苦。夢
父母亡夫諸親友來告女。吾等依汝恩得蓮
華座。以所夢復白師。師言。依汝誦力得淨土
迎。女歡喜言。我亦不樂欲樂。以今身善迴向
極樂。生十方佛前。文豈簡西方。發願晝夜誦
經。臨壽之時白師。我諸親友并觀音來迎。先
生淨土。待師語訖而卒。微細音樂。聞於外縣。
希有香薫。依寡婦咸。男女持提婆一品者多。
是故長安舊本。多無此品。不勘書寫。功大部
品故也
  沙門釋法道二十一
釋法道。誦觀音品爲常業。更厭喧雜。入山遊
行誦經。忽逢賊。且念賊遇釋子不祥。挽弓箭
射之。欲放箭堅著弓。不能放射。賊遂歸命。投
弓於地。又不能得如是神人等。捨而逃走。禪
因脱難而已
  隋相州北道僧二十二
相州北道有二人僧。失其名。朋友之道。其利
斷金竝室而住。一人誦十地論。一人誦法華
經。靜夜止誦相告曰。吾等二人。若死者。當來
報因果之有無也。數歳之後。誦十地僧先病
卒。良久無報。朋友僧晝夜悲泣。恨遲來報。
夢來報曰。吾以貢高勝負心。誦十地論。不思
後生苦樂。以心麁故。炎魔法王。配我置收闇
室。若任其罪。滅貢高勝他罪。方生淨土。公
追憶我誦經。大光明照闇室身凉苦息。不久
離苦。朋友之道。遠霑後世。我慶幸公善知識。
公何恨我哉。公三年後。當生淨土。願爲我
諷誦一百部。速生淨土。來迎公神。夢覺澡浴
塵穢。著新淨衣。更誦一百部。又夢來報曰。依
公恩澤往淨土。經三年來迎。莫廢誦業。寤向
同行僧説之
  唐西京勝業寺二僧二十三
思約樹果二人。少小出家。住京勝業寺。
以垂拱三年。倶爲内庫直歳。忽於五月夜中。
被冥官投。將見王。王問。汝等生時作何業
行。約答曰。誦得法華經三四卷。王合掌敬
之云。且放還。遣人將觀受苦之處。行向西南
到一大門。北院見一行長舍。以板爲牆。東
西相當作孔。如枷孔無異孔。孔之中皆有僧
頭常見。同寺僧大諒身猶見在。頭出孔中
見約果。啼哭驚喚不可具之。其大諒甞撿
挍。修葺殿中三大像。私用像物故被追攝。
毎孔邊皆有獄卒。形状可畏。執刀刎之。血汗
狼藉。獄卒安頭唱活。還即頭出孔中。如是不
久。乃經三十度。次西行。又見殺生食肉受
罪之處。無數衆僧被割截。聲叫難堪。被害
所食衆生。咸來索命。分噉食血。又見同寺寺
主僧智感都維那阿六被縛極急。勘當食肉
用僧物罪。約果忽被推。著深黒坑中。俄而甦
活。遍體流汗。心魂無主。後不盈月日。諒即
身死感暴亡。極受辛苦。阿六發心懺悔。不出
房中。讀一切經。晝夜懃慇。數見冥司使。二黄
衣人。騎白馬來取到阿六門内。一人云。大大
發心。日夜不捨。讀一切經故當可放。凡三四
度來。於是阿六並親見懃悔不已。遂得無他
又出自
鏡録
  晋竺長舒二十四
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爲富人。
竺居。普元康中内徙洛陽。長舒奉法精至尤
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隣比失火。長舒家悉草
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
無幾。乃勅家人不得摙物。亦無灌救者。唯至
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隣屋。與長舒隔籬。而風
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于時咸以爲靈。里中
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
此復何神伺晴燥夕。當熱其屋。能令不燃者
可也。其後地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
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
家。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説昨事。稽顙辭
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
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隣里
郷黨。咸敬異焉法苑第
二十三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法華經傳記卷第七
  轉讀滅罪第九書字救苦第十之一
  仁孫子一蘇長妾二
彦武三韓睦之四
釋淨藏五蒙遜王六
隋慧縁七釋僧融八
天竺僧九竺沙彌十
大乘天十一隋嚴敬十二
安居女十三大原女十四
尼妙空十五節家女十六
  京師高表仁孫子一
京師高表仁孫子。甞讀法華經。龍朔三年正
月二十七日。乘馬從順義門出。有兩騎追之
曰。令捉獲矣。其人問曰。卿是何人。答曰。我
是閻王使者。故來追卿。其人惶忙走馬西出。
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投寺門勿令入。入即
得脱。及至寺門。乃見一騎投門。又西走欲入
開善寺。又令騎投門。遂爾相從西奔。欲還
本宅。宅在化度寺東。恐道遠。乃欲入醴泉坊。
一騎在前。其人以拳撃之。鬼遂落馬後鬼曰。
此人大麁。急曳下挽却頭髮。即被牽髮。如
刀割状。遥擲于地。亦隨髮落馬人與還。至
晩蘇云。備見閻王云。君何盜僧菓子。何事
説三寶過。遂依伏罪無敢厝言。王言盜菓
之罪。合呑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盡。
説過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蘇少時。
還絶口如呑物遍身赫赤。有苦楚相纒。經日
方醒云。經一年呑百餘丸。其苦難言。明日復
爾。恰經四日呑丸亦盡。方欲拔舌耕之拔而
不出。勘案所由乃云。曾讀法華。舌不可出。遂
放令活。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
云云
  蘇長安家妾二
唐武徳中。以都水使者。蘇長爲己州刺史。蘇
將家口赴任。渡嘉陵江。中流風起船沒。男女
六十餘人。一時溺死。唯有一妾。常讀法華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