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國遺事 (No. 2039_ 一然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國遺事卷第二
 文虎王法敏 
王初即位。龍朔辛酉。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
身長七十三尺。足長六尺陰長三尺。或云。身
長十八尺。在封乾二年丁卯
總章戊辰。王統兵。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會
唐兵滅麗。唐帥李勣獲高&MT05527;王還國王之性高。
故云高&MT05527;
按唐書高記。現慶五年庚申。蘇定方
等征百濟。後十二月大將軍契如何
爲浿道行軍大
總管蘇。定方爲遼東道大總管。劉伯英爲平
壤道大總管。以伐高麗。又明年辛酉正月。蕭
嗣業爲扶俆道總管。任雅相爲浿江道總管。
率三十五萬軍以伐高麗。八月甲戌。蘇定方
等及高麗戰。于浿江敗亡。乾封元年丙寅六
月。以龐同善高薜仁貴李謹行等爲後
援。九月。龐同善及高麗戰敗之 十二月己酉。
以李勣爲遼東道行臺大總管。率六總管兵以
伐高麗。總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李勣獲高
&MT05527;王。十二月丁巳獻俘于帝。上元元年甲戌
二月。劉仁軌爲雞林道總管。以伐新羅。而郷
古記云。唐遣陸路將軍孔恭水路將軍有相
興新羅金庾信等滅之。而此云仁問欽純等
無庾信。未詳。時唐之游兵諸將兵有留鎭而
將謀襲我者。王覺之。發兵之明年。高宗使召
仁問等讓之曰。爾請我兵以滅麗。害之何耶。
乃下圓扉。錬兵五十萬。以*薜邦爲帥。欲伐新
羅。時義相師西學入唐來見仁問。仁問以事
諭之。相乃東還上聞。王甚憚之。會群臣問防
禦策。角干金天尊奏曰。近有明朗法師入龍
宮。傳祕法而來。請詔問之。朗奏曰。狼山之南
有神遊林。創四天王寺於其地。開設道場則
可矣。時有貞州使走報曰。唐兵無數至我境。
迴槧海上。王召明朗曰。事已逼至如何。朗曰。
以彩帛假搆宜矣。乃以彩帛營寺。草搆五方
神像。以瑜珈明僧十二員。明朗爲上首。作文
豆婁祕密之法。時唐羅兵未交接。風涛怒起。
唐舡皆沒於水。後改剏寺。名四天王寺。至今
不墜壇席國史大改剏在
調露元年己卯
後年辛未。唐更遣趙
憲爲帥。亦以五萬兵來征。又作其法。舡沒如
前。是時翰林郎朴文俊隨仁問在獄中。高宗召
文俊曰。汝國有何密法。再發大兵無生還者。
文俊奏曰。陪臣等來於上國一十餘年。不知
本國之事。但遥聞一事爾。厚荷上國之恩。一
統三國。欲報之徳。新剏天王寺於狼山之南。
祝皇壽萬年。長開法席而已。高宗聞之大悦。
乃遣禮部侍郎樂鵬龜使於羅審其寺。王先
聞唐使將至。不宜見茲寺。乃別剏新寺於其
南待之。使至曰。必先行香於皇帝祝壽之所
天王寺。乃引見新寺。其使立於門前曰。不是
四天王寺。乃望徳遥山之寺。終不入。國人以
金一千兩贈之。其使乃還奏曰。新羅剏天
王寺。祝皇壽於新寺而已。因唐使之言。因名
望徳寺或系孝昭
王代。誤矣
王聞文俊善奏。帝有寛赦之
意。乃命強首先生作請放仁問表。以舍人遠
禹奏於唐。帝見表流涕。赦仁問慰送之。仁
問在獄時。國人爲剏寺名仁容寺。開設觀音
道場。及仁問來還。死於海上。改爲彌陀道場。
至今猶存。大王御國二十一年。以永隆二年
辛巳崩。遺詔葬於東海中大巖上。王平時常
謂智義法師曰。朕身後願爲護國大龍。崇奉
佛法。守護邦家。法師曰。龍爲畜報何。王曰。
我厭世間榮華久矣。若麁報爲畜。則雅合朕
懷矣 王初即位置南山長倉。長五十歩。廣十
五歩。貯米穀兵器。是爲右倉。天恩寺西北山
上是爲左倉。別本云。建福八年辛亥築南山
城。周二千八百五十歩。則乃眞徳王代始築。
而至此乃重修爾。又始築富山城。三年乃畢。
安北河邊築鐵城。又欲築京師城郭。既令
吏。時義相法師聞之。致書報云。王之政教明
則雖草丘盡地而爲城。民不敢踰。可以潔災
進福。政教苟不明。則雖有長城。災害未消。王
於是正罷其役。麟徳三年丙寅三月十日。人
家婢名吉伊。一乳生三子。總章三年庚午正
月七日。漢岐部一山級干一作成山何于。婢
一乳生四子。一女三子。國給穀二百石以賞
之 又伐高麗。以其國王孫还國。置之眞骨
位 王一日召庶弟車得公曰。汝爲塚宰。均
理百官平章四海。公曰。陛下若以小臣爲宰。
則臣願潜行國内。示民問徭役之勞逸。
賦之輕重。官吏之清濁。然後就職。王聽之。公
著緇衣。把琵琶爲居士形。出京師。經由阿瑟
羅州令溟
牛首州今春
北原京今忠
至於武珍州
今海
巡行里閈。州吏安吉見是異人。邀致其
家。盡情供億。至夜安吉喚妻妾三人曰。今茲
侍宿客居士者終身偕老二妻曰。寧不並居。
何以於人同宿。其一妻曰。公若許終身並居。
則承命矣。從之。詰旦居士欲辭行時。曰僕京
師人也。吾家在皇龍皇聖二寺之間。吾名端
午也俗爲端午
爲車衣
主人若到京師。尋訪吾家幸矣。
遂行到京師居家宰。國之制毎以外州之吏
一人上守京中。諸曹注今之其人也。安吉當
次上守至京師。問兩寺之間端午居士之家。
人莫知者。安吉久立道左。有一老翁經過。聞
其言良久佇思曰。二寺間一家殆大内也。端
午者乃車得令公也。潜行外郡時。殆汝有縁
契乎。安吉陳其實。老人曰。汝去宮城之西。敀
正門。待宮女出入者告之。安吉從之。告武珍
州安吉進於門矣。公聞而走出。携手入宮。喚
出公之妃。興安吉共宴。具饌至五十味。聞
於上。以星浮山一作星
損乎山
下爲武珍州上守繞木
田。禁人樵採。人不敢近。内外欽羡之。山下
有田三十畝。下種三石。此田稔歳。武珍州亦
稔。否則亦否云
  万波息笛
第三十一神文大王。諱政明。金氏。開耀元年
辛巳七月七日即位。爲聖考文武大王創感
恩寺於東海邊寺中記云。文武王欲鎭倭兵。故始創
此寺。未畢而崩。爲海龍。其子神文立
開耀二年畢。排金堂砌下東向開一穴。乃龍之入寺旋繞
之備蓋遺詔之藏骨處。名大王岩。寺名感恩寺。後見龍現
形處。名
利見臺
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天授元年誤矣海官波
喰朴夙清奏曰。東海中有小山浮來向感
恩寺。隨波往來。王異之。命日官金春質一作
春日
占之。曰。聖考今爲海龍鎭護三韓。抑又金公
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今降爲大臣。二聖
同徳。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海過。必得
無價大寶。王喜以其月七日駕幸利見臺。望
其山遣使審之。山勢如龜頭。上有一竿竹。晝
爲二。夜合一一云。山亦晝
夜開合如竹
使來奏之。王御感恩
寺宿。明日午時。竹合爲一。天地振動。風雨晦
暗七日。至其月十六日風霽波平。王泛海入
其山。有龍奉黒玉帶來獻。迎接共坐。問曰。此
山與竹或判或合如何。龍曰。比如一手拍之
無聲。二手拍則有聲。此竹之爲物。合之然後
有聲。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王取此竹。作
笛吹之。天下和平。今王考爲海中大龍。庾信
復爲天神。二聖同心。出此無價大寶。令我獻
之。王驚喜。以五色錦彩金玉酬賽之。勅使斫
竹出海時。山與龍忽隱不現。王宿感恩寺。十
七日。到祗林寺西溪邊。留駕晝饍。太子理恭
即孝昭
大王
守闕。聞此事走馬來賀。徐察奏曰。此玉
帶諸窠皆眞龍也。王曰。汝何知之。太子曰。摘
一窠沈水示之。乃摘左邊第二窠沈溪。即成
龍上天。其地成淵。因號龍淵。駕还。以其竹作
笛。藏於月城天尊庫。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
雨雨晴。風定波平。號万波息笛。稱爲國寶。至
孝昭大王代天授四年癸巳。因失禮郎生还
之異。更封號曰万万波波息笛。詳見彼傳
  孝昭王代 竹旨郎亦作竹曼
亦名智官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竹曼郎之徒有得烏一云
級干。隸名於風流黄卷。追日仕進。隔旬日不
見。郎喚其母。問爾子何在。母曰。幢典牟梁益
宣阿干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馳去。行急未
暇告辭於郎。郎曰。汝子若私事適彼。則不須
尋訪。今以公事進去。須歸享矣。乃以舌餅一
合酒一缸。卒左人郷云皆叱知
言奴僕也
而行。郎徒百三
十七人亦具儀侍從。到富山城。問閽人。得
鳥失奚在。人曰。今在益宣田。隨例赴役。郎
歸田以所將酒餅饗之。請暇於益宣。將欲偕
還。益宣固禁不許。時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
郡。能節租三十石輸送城中。美郎之重士風
味。鄙宣暗塞不通。乃以所領三十石贈益宣
助請。猶不許。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貽之。
乃許。朝廷花主聞之。遣使取益宣。將洗浴其
垢醜。宣逃隱。掠其長子而去。時仲冬極寒之
日。浴洗於城内池中。仍合凍死。大王聞之。勅
牟梁里人從官者。並合黜遣。更不接公署。不
著黒衣。若爲僧者。不合入鍾鼓寺中。勅史
偘。珍子孫爲枰定戸孫標異之。時园測法
師是海東高徳。以牟梁里人故不授僧職。初
述宗公爲朔州都督使。將歸理所。時三韓兵
亂。以騎兵三千護送之。行至竹旨嶺。有一居
士平理其嶺路。公見之歎美。居士亦善公之
威勢赫甚。相感於心。公赴州理。隔一朔。夢見
居士入于房中。室家同夢。驚怪左甚。翌日
使人同其居士安否。人曰。居士死有日矣。
使來还告其死。與夢同日矣。公曰。殆居士誕
於吾家爾。更發卒修葬於嶺上北峯。造石彌
勒一躯。安於塚前。妻氏自夢之日有娠。既誕。
因名竹旨。壯而出仕。與庾信公爲副帥。統三
韓。眞徳太宗文武神文四代爲塚宰。安定厥
邦。初得烏谷慕郎而作歌曰
  去隱春皆理米 毛冬居叱沙哭屋尸
以憂音 阿冬音乃叱好支賜烏隱 貌
史年數就音墮支行齊 目煙迴於尸七
史伊衣 逢鳥支惡知作乎下是 郎
也慕理尸心未 行乎尸道尸 蓬次叱
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
  聖徳王
第三十三聖徳王。神龍二年丙午。歳禾不
登。人民飢甚。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
日救民給租。一口一日三升爲式。終事而
計三十萬五百碩也 王爲太宗大王剏奉徳
寺。設仁王道場。七日大赦。始有侍中職一本
糸孝

  水路夫人
聖徳王代。純貞公赴江陵大守今溟
行次海汀
晝偘。傍有石嶂。如屏臨海。高千丈。上有躑
躅花盛開。公之夫人水路見之謂左右曰。折
花獻者其誰。從者曰。非人跡所到。皆辭不能
傍有老翁牽牸牛而過者。聞夫人言折其花
亦作歌詞獻之。其翁不知何許人也。便行二
日程。又有臨海亭。晝偘次海龍忽攬夫人入
海。公顛倒躄地。計無所出。又有一老人告曰。
故人有言。衆口鑠金。今海中傍生。何不畏衆
口乎。宜進界内民。作歌唱之。以杖打岸。則可
見夫人矣。公從之。龍奉夫人出海獻之。公問
夫人海中事。四七寶宮殿。所偘甘滑香潔。
非人間煙火。此夫人衣襲異香。非世所聞。水
路姿容絶代。毎經過深山大澤。屡被神物掠
攬。衆人唱海歌。詞曰
    龜乎龜乎出水路 掠人婦女罪何極
    汝若㥬逆不出獻 入網捕掠燔之喫
老人獻花歌曰
  紫布岩乎過希執音乎手母牛放教遣
吾肹不喩慚肹伊賜等 花肹折叱可獻
乎理音如
孝成王
開元十年壬戌十月。始築關門於毛火郡。今
毛火村。屬慶州東南境。乃防日本塞垣也。周
迴六千七百九十二歩五尺。役徒三萬九千
二百六十二人。掌員元眞角干。開元二十一
年癸酉。唐人欲征北犾。請兵新羅。客使六
百四人來还國
  景徳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徳
徳經等大王備禮受之。王御國二十四年。五
岳三山神等時或現侍於殿庭。三月三日。王
御敀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
榮服僧來。於是適有一大徳。威儀鮮潔。徜徉
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
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一作
荷簣
從南
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
已。曰。汝爲誰耶。僧曰志談。曰。何所歸來。僧
曰。僧毎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
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
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
甌中異香郁烈。王曰。朕甞聞師讃耆婆郎詞
腦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對曰然。王曰。然
則爲朕作理安民歌。僧應時。奉勅歌呈之。王
佳之。封王師焉。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君隱父也 臣隱愛賜尸母史也 民焉
狂尸恨阿孩古爲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
如 窟理叱大肹生以支所音物生此肹
喰惡支治良羅 此地肹捨遣只於冬是
去於丁 爲尸知國惡支持以 支知
右如後句 君如臣多支民隱如 爲
内尸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
讃耆婆郎歌曰
  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雲
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
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薮邪 逸烏
川理叱磧惡希 郎也持以支如賜烏隱
心未際叱肹逐内良齊 阿耶 柏史叱
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王玉莖長八寸無子廢之。封沙梁夫人。後妃
滿月夫人謚景垂大后。依忠角干之女也。王
一日詔表訓大徳曰。朕無祐不獲其嗣。願大
徳請於上帝而有之。訓上告於天帝。還來奏
云。帝有言。求女即可。男即不宜。王曰。願轉
女成男。訓再上天請之。帝曰。可則可矣。然爲
男則國殆矣。訓欲下時。帝又召曰。天與人不
可亂。今師往來如隣里。漏洩天機。今後宜更
不通。訓來以天語諭之。王曰。國雖殆。得男而
爲嗣足矣。於是滿月王后生太子。王喜甚。至
八歳王崩。太子即位。是爲惠恭大王。幼冲故
*大后臨朝。政條不理。盜賊蜂起。不遑備禦。
訓師之説驗矣。小帝既女爲男故。自期晬至
於登位。常爲婦女之戲。好佩錦嚢。與道流爲
戲。故國有大亂。修爲宣徳與金良相所弑。自
表訓後。聖人不生於新羅云
  惠恭王
大暦之初。康州官署大堂之東。地漸陷成池
一本大寺
東小池
從十三尺。横七尺。忽有鯉魚五六。相
繼而漸大。淵亦隨大。至二年丁未。又天狗墜
於東樓南。頭如瓮。尾三尺許。色如烈火。天地
亦振。又是年。今浦縣稻田五頃中皆米顆成
穗。是年七月。北宮庭中先有二星墜地。又一
星墜。三星皆沒入地。先時宮北厠圊中二莖
蓮生。又奉聖寺田中生蓮。虎入禁城中。追覓
失之。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據安國
兵法下卷云。天下兵大亂。於是大赦修省。七
月三日。大恭角干賊起。王都及五道州郡并
九十六角干相戰大亂。大恭角干家亡。輸其
家資寶帛于王宮。新城長倉火燒。逆黨之寶
穀在沙梁牟梁等里中者。亦輸入王宮。亂彌
三朔乃息。被賞者頗多。誅死者無算也。表訓
之言國殆是也
  元聖大王
伊飱金周元初爲上宰。王爲角干居二宰。夢
脱襆頭著素笠。把十二絃琴入於天官寺井
中。覺而使人占之。曰。脱襆頭者失職之兆。把
琴者著枷之兆。入井入獄之兆。王聞之甚患。
杜門不出。于時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
王辭以疾不出。再通曰。願得一見。王諾之。阿
飱曰。公所忌何事。王具説占夢之由。阿飱興
拜曰。此乃吉祥之夢。公若登大位而不遺
我。則爲公解之。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
曰。脱襆頭者。人無居上也。著素笠者。冕旒之
兆也。把十二絃琴者。十二孫傳世之兆也。入
天官井。入宮禁之瑞也。王曰。上有周元。何居
上位。阿飱曰。請密祀北川神可矣。從之。未幾
宣徳王崩。國人欲奉周元爲王。將迎入宮。家
在川北。忽川漲不得渡。王先入宮即位。上宰
之徒衆皆來附之。拜賀新登之主。是爲元聖
大王。諱敬信金武。蓋厚夢之應也。周元退居
溟州。王既登極。時餘山已卒矣。召其子孫賜
爵。王之孫有五人。惠忠太子。憲平太子。禮英
匝干。大龍夫人。小龍夫人等也。大王誠知窮
達之變。故有身空詞腦歌歌亡
未詳
王之考大角干
孝讓傳祖宗萬波息笛。乃傳於王。王得之。故
厚荷天恩。其徳遠輝。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
一日。日本王文慶按日本帝紀第五十五年文徳王
疑是也。餘無文慶。或本云是王太
擧兵欲伐新羅。聞新羅有萬波息笛退兵。
以金五十兩遣使請其笛。王謂使曰。朕聞上
世眞平王代有之耳。今不知所在。明年七月
七日。更遣使以金一千兩請之曰。寡人願得
見神物而還之矣。王亦辭以前對。以銀三千
兩賜其使。還金而不受。八月使還。藏其笛於
内黄殿。王即位十一年乙亥。唐使來京。留一
朔而还。後一日有二女進内庭。奏曰。妾等
乃東池青池青池即東泉寺之泉也。寺記云。泉乃東海
龍往來聽法之地。寺乃眞平王所造。五百
聖衆。五層塔。
并納田民焉
二龍之妻也。唐使將河西國二人
而來。呪我夫二龍及芬皇寺井等三龍。變爲
小魚。筒貯而歸。願陛下勅二人。留我夫等。護
國龍也。王追至河陽館。親賜享宴。勅河西人
曰。爾輩何得取我三龍至此。若不以實告。必
加極刑。於是出三魚獻之。使放於三處。各湧
水丈餘。喜躍而逝。唐人服王之明聖。王一日
請皇龍寺注或本云華嚴寺又金剛寺
香蓋以寺名經名光混之也
釋智海入内。
稱華嚴經五旬。沙彌妙正毎洗鉢於金光井
因大賢法
師得名
邊。有一黿浮沈井中。沙彌毎以殘食
餽而爲戲。席將罷。沙彌謂黿曰。吾徳汝日久。
何以報之。隔數日。黿吐一小珠。如欲贈遺。沙
彌得其珠繋於帶端。自後大王見沙彌愛重。
邀致内殿。不離左右。時有一匝干奉使於唐。
亦愛沙彌。請與倶行。王許之。同入於唐。唐帝
亦見沙彌而寵愛。承相左右莫不尊信。有一
相士奏曰。審此沙彌。無一吉相。得人信敬。必
有所持異物。使人撿看。得帶端小珠。帝曰。朕
有如意珠四枚。前年失一个。今見此珠。乃
吾所失也。帝問沙彌。沙彌具陳其事。帝内失
珠之日。與沙彌得珠同日。帝留其珠而遣之。
後人無愛信此沙彌者。王之陵在吐含岳西
洞鵠寺今崇
禪寺
有崔致遠撰碑。又剏報恩寺。又
望徳樓 追封祖訓入匝干爲興平大王。曾
祖義官匝干爲神英大王。高祖法宣大阿干
爲玄聖大王。玄聖大王。玄聖之考即摩叱次
匝干
  早雪
第四十哀莊王。末年戊子。八月十五日有雪
 第四十一憲徳王。元和十三年戊戌。三月
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誤矣。
元和盡十五。無丙寅
第四十六文聖王。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八
月一日。天地晦暗
  興徳王 鸚鵡
第四十二興徳大王。寶暦二年丙午即位。未
幾有人奉使於唐。將鸚鵡一雙而至。不久雌
死。而孤雄哀鳴不已。王使人掛鏡於前。鳥見
鏡中影。擬其得偶。乃啅其鏡而知其影。乃哀
鳴而死。王作歌云。未詳
  神武大王 閻長 弓巴
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潜邸時。謂侠土弓巴曰。
我有不同天之讎。汝能爲我除之。獲居大位。
則娶爾女爲妃。弓巴許之。協心同力。擧兵犯
京師。能成其事。既簒位。欲以巴之女爲妃。群
臣極諫曰巴側微。上以其女爲妃。則不可。王
從之。時巴在清海鎭爲軍戍。怨王之違言欲
謀亂。時將軍閻長聞之奏曰。巴將爲不忠。小
臣請除之。王喜許之。閻長承旨歸清海鎭。見
謁者通曰。僕有小怨於國君。欲投明公以全
身命。巴聞之大怒曰。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
胡顧見我乎。長復通曰。是百官之所諫。我不
預謀。明公無嫌也。巴聞之引入廳事。謂曰。卿
以何事來此。長曰。有忤於王。欲投幕下以免
害爾。巴曰幸矣。置酒歡甚。長取巴之長劍斬
之。麾下軍士驚懾皆伏地。長引至京師。復命
曰。已斬弓巴矣。上喜賞之。賜爵阿干
  四十八景文大王
王諱膺廉。年十八爲國仙。至於弱冠。憲安大
王召郎。宴於殿中。問曰。郎爲國仙優遊四方。
見何異事。郎曰。臣見有美行者三。王曰。請聞
其説。郎曰。有人爲人上者。而撝謙坐於人下。
其一也。有人豪富而衣儉易。其二也。有人本
貴勢而不用其威者。三也。王聞其言而知其
賢。不覺墮涙而謂曰。朕有二女。請以奉巾櫛。
郎避席而拜之。稽首而退。告於父母。父母驚
喜。會其子弟議曰。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第
二公主甚美。娶之幸矣。郎之徒上首範教師
者聞之。至於家問郎曰。大王欲以公主妻公。
信乎。郎曰然。曰奚娶。郎曰。二親命我宜弟
師曰。郎若娶弟則予必死於郎之面前。娶其
兄則必有三美。誡之哉。郎曰聞命矣。既而王
擇辰而使於郎曰。二女惟公所命。使歸以郎
意奏曰。奉長公主爾。既而過三朔。王疾革。召
群臣曰。朕無男孫。窀穸之事。宜長女之夫膺
廉繼之。翌日王崩。郎奉遺詔即位。於是範教
師詣於王曰。吾所陳三美者。今皆著矣。娶長
故。今登位一也。昔之欽艶第主。今易可取二
也。娶兄故。王與夫人喜甚三也。王徳其言。爵
爲大徳。賜金一百三十兩。王崩。謚曰景文。王
之寢殿。毎日暮無數衆蛇倶集。宮人驚怖。將
驅遣之。王曰。寡人若無蛇不得安寢。宜無禁。
毎寢吐舌滿胸。鋪之乃登位。王耳忽長如驢
耳。王后及宮人皆未知。唯襆頭匠一人知之。
然生平不向人説。其人將死。入道林寺竹林
中。無人處向竹唱云。吾君耳如驢耳。其後風
吹則竹聲云吾君耳如驢耳。王惡之。乃伐竹
而植山茱萸。風吹則但聲云吾君耳長道林寺
舊在入
都林
國仙邀元郎譽昕郎桂元叔宗郎等遊覽
金蘭。暗有爲君主理邦國之意。乃作歌三首。
使心弼舍知授針卷送大炬和尚處。令作三
歌。初名玄琴抱曲。第二大道曲。第三問群曲。
入奏於王。王大喜稱賞。歌未詳
  處容郎 望海寺
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自京師至於海内。
比屋連牆無一草屋。笙歌不絶道路。風雨調
於四時。於是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
南今蔚州
王將還
畫歇於汀過。忽雲霧冥曀。迷失道路。怪
問左右。日官奏云。此東海龍所變也。宜行勝
事以解之。於是勅有司爲龍剏佛寺。近境施
令已出。雲開霧散。因名開雲浦。東海龍喜。乃
率七子現於駕前。讃徳獻舞奏樂。其一子隨
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王以美女妻之。
欲留其意。又賜級干職。其妻甚美。疫神欽慕
之。變無人夜至其家。竊與之宿。處容自外至。
其家見寢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歌曰
  東京明期月良夜入伊遊行如可入良沙
寢矣見昆脚烏伊四是良羅二&MT02315;隱吾下
於叱古二&MT02315;隱誰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
如馬於隱奪叱良乙何如爲理古
時神現形。跪於前曰。吾羡公之妻。今犯之矣。
公不見怒。感而美之。誓今已後。見畫公之形
容。不入其門矣。因此國人門帖處容之形。以
僻邪進慶。王既還。乃卜靈鷲山東麓勝地置
寺。曰望海寺。亦名新房寺。乃爲龍而置也。又
幸鮑石亭。南山神現舞於御前。左右不見。王
獨見之。有人現舞於前。王自作舞。以像示之。
神之名或曰祥審。故至今國人傳此舞。曰御
舞祥審。或曰御舞山神。或云。既神出舞。審象
其貌。命工摹刻。以示後代。故云象審。或云霜
髯舞。此乃以其形稱之。又幸於金剛嶺時。北
岳神呈舞。名玉刀鈐。又同體殿宴時。地神出
舞。名地伯級干。語法集云。干時山神獻舞。唱
歌云。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蓋言以智理國
者。知而多逃。都邑將破云謂也。乃地神山神
知國將亡。故作舞以警之。國人不悟。謂爲現
瑞。耽樂滋甚。故國終亡
  眞聖女大王 居陀知
第五十一眞聖女王。臨朝有年。乳母鳬好夫
人。與其夫魏弘匝干等三四寵臣。擅權撓政。
盜賊蜂起。國人患之。乃作陀羅尼隱語書投
路上。王與權臣等得之。謂曰。此非王居仁誰
作此文。乃囚居仁於獄。居仁作詩訴于天。天
乃震其獄囚以免之。詩曰
    燕丹泣血虹穿日 鄒衍含悲夏落霜
    今我失途還似舊 皇天何事不垂祥
陀羅尼曰
  南無亡國 刹尼那帝 判尼判尼蘇判
尼。于于三阿干 鳬伊娑婆訶
説者云。刹尼那帝者。言女主也。判尼判尼蘇
判尼者。言二蘇判也。蘇判爵名。于于三阿
十也。鳬伊者。言鳬好也 此王代阿飱良貝
王之季子也。奉使於唐。聞百濟海賊梗於津
鳬。選弓士五十人隨之。舡次鵠島卿云骨
大島
涛大作。信宿侠旬。公患之。使人卜之。曰島有
神池。祭之可矣。於是具奠於池上。池水湧高
丈餘。夜夢有老人。謂公曰。善射一人留此島
中。可得便風。公覺而以事諮於左右曰。留誰
可矣。衆人曰。宜以木簡五十片書我輩名。沈
水而鬮之。公從之。軍士有居陀知者。名沈水
中。乃留其人。便風忽起。舡進無滯。居陀愁
立島嶼。忽有老人。從池而出。謂曰。我是西海
若。毎一沙彌日出之時。從天而降。誦陀羅尼。
三繞此池。我之夫婦子孫皆浮水上。沙彌取
吾子孫肝腸食之盡矣。唯存吾夫婦與一女
爾。來朝又必來。請君射之。居陀曰。弓矢之事
吾所長也。聞命矣。老人謝之而沒。居陀隱伏
而待。明日扶桑既暾。沙彌果來。誦呪如前。欲
取老龍肝。時居陀射之。中沙彌。即變老狐。墜
地而斃。於是老人出而謝曰。受公之賜。全我
性命。請以女子妻之。居陀曰。見賜不遺。固
所願也。老人以其女。變作一枝花。納之懷中。
仍命二龍。捧居陀趂及。使舡仍護其舡入於
唐境。唐人見新羅舡。有二龍負之。具事上
聞。帝曰。新羅之使必非常人。賜宴坐於群臣
之上。厚以金帛遺之。既还國。居陀出花枝。變
女同居焉
  靈廟寺
第五十二孝恭王。光化十五年壬申 實朱梁乾
化二年也
奉聖寺外門。東西二十一間鵲巣。又神徳王
即位四年乙亥古本云。天祐十二
年。當作貞明元年
孝恭王内行廊
鵲巣三十四。烏巣四十。又三月。再降霜。六
月。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鬪三日
  景明王
第五十四景明王代。貞明五年戊寅。四天王
寺壁畫狗鳴。説經三日壤之。大半日又鳴。
七年庚辰二月。皇龍寺塔影倒立於今毛舍
知家庭中一朔。又十月。四天王寺五方神弓
絃皆絶。壁畫狗出走庭中。還入壁中
  景哀王
第五十五景哀王即位。同光二年甲辰二月
十九日。皇龍寺説百座説經。兼飯禪僧三百。
大王親行香致供。此百座通説禪教之始
  金傳大王
第五十六金傳大王。謚敬順。天成二年丁亥
九月。百濟甄萱侵羅至高欝府。景哀王請救
於我太祖。命將以勁兵一萬往救之。救兵未
至。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王與妃嬪宗戚
遊鮑石亭宴娯。不覺兵至。倉卒不知所爲。王
與妃奔入後宮。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四散
奔走。爲賊所虜。無貴賎匍匐乞爲奴婢。萱縱
兵摽掠公私財物。入處王宮。乃命左右索王。
王與妃妾數人匿在後宮。拘致軍中。逼令王
自進。而強淫王妃。縱其下亂其嬪妾。乃立王
之族弟傳爲王。王爲萱所擧即位。前王尸殯
於西堂。與群下慟哭。我太祖遣使弔祭。
年戊子春三月。太祖率五十餘騎巡到京畿。
王與百官郊迎。入相對。曲盡情禮。置宴臨
海殿。酒酣。王言曰。吾以不天浸致禍亂。甄萱
恣行不義。喪我國家。何如之。因泣然涕泣。
左右莫不嗚咽。太祖亦流涕。因留數旬乃迴
駕。麾下肅靜。不犯秋毫。都人士女相慶曰。
昔甄氏之來也。如逢犲虎。今王公之至。如見
父母。八月。太祖遣使遺王錦衫鞍馬。并賜
群僚將士有差。清泰二年乙未十月。以四
地盡爲他有。國弱勢孤。不己自安。乃與群
下謀。擧土降太祖。群臣可否。紛然不已。王太
子曰。國之存亡必有天命。當與忠臣義士收
合心。力盡而後已。豈可以一千年之社稷。
輕以與人。王曰。孤危若此。勢不能全。既不能
強。又不能弱。至使無辜之民。肝腦塗地。吾。
所不能忍也。乃使侍郎金封休齎書。請降於
太祖。太子哭泣辭王。徑往皆骨山。麻衣草
食。以終其身。季子祝髮肆華嚴。爲浮圖。名梵
空。後住法水海印寺云。太祖受書。送太相王
鐵迎之。王率百僚歸我太祖。香車寶馬連亘
三十餘里。道路填咽。觀者如堵。太祖出郊迎
勞。賜宮東一區今正
承院
以長女樂浪公主妻之。以
王謝自國居他國。故以鸞喩之。改號神鸞公
主。謚孝穆。封爲正承。位在太子之上。給祿一
千石。侍從員將皆録用之。改新羅爲慶州。以
爲公之食邑。初王納土來降。太祖喜甚。待
之厚禮。使告曰。今王以國與寡人。其爲賜
大矣。願結婚於宗室。以永甥舅之好。王答曰。
我伯父億廉王之考孝宗角干追
封神興大王之弟也
 有女子。徳容
雙美。非是無以備内政。太祖娶之。是爲神成
王后金氏本朝登仕郎金寛毅所撰王代宗録云。神成
王后李氏。本慶州大尉李正言爲侠州守時。
太祖幸此州。納爲妃。故或云侠州君。願堂玄化寺三月二
十五日立忌。葬貞陵。生一子。安宗也。此外二十五妃主
中不載。金氏之事未詳。然而史臣之論。
亦以安宗爲新羅外孫。當以史傳爲是
太祖之孫景宗伷聘政承公之女爲妃。是爲
憲承皇后。仍封政承爲尚父。太平興國三
年戊寅崩。謚曰敬順。册尚父誥曰。勅。姫周
啓聖之初。先封呂主。劉漢興王之始。首
簫何。自大定寰區。廣開基業。立龍圖三十代。
躡麟趾四百年。日月重明。乾坤交泰。雖自無
爲之主。乃開致理之臣。觀光順化衞國功臣
上柱國樂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戸金傳。世雞
林。官分王爵。英烈振凌雲之氣。文章騰擲
地之才。富有春秋。貴居茅土。六韜三略。拘入
胸襟。七縱五申。撮歸指掌。我太祖始修
之好。早認餘風。尋頒駙馬之姻。内酬大節。
家國既歸於一統。君臣宛合於三韓。顯播令
名。光崇懿範。可加號尚父都省令。仍賜推忠
愼義崇徳守節功臣號。勳封如故。食邑通前
爲一萬戸。有司擇日備禮册命。主者施行。開
寶八年十月日。大匡内議令兼總翰林臣翮
宣奉行。奉勅如右。牒到奉行。開寶八年十月
日侍中署。侍中署。内奉令署。軍部令署。軍部
令無署。兵部令無署。兵部令署。廣坪侍郎署。
廣坪侍郎無署。内奉侍郎無署。内奉侍郎署。
軍部卿無署。軍部卿署。兵部卿無署。兵部卿
署。告推忠愼義崇徳守節功臣。尚父都省令。
上柱國樂浪都王。食邑一萬戸。金傳奉勅如
右。符到奉行。主事無名。郎中無名。書令史無
名。孔目無名。開寶八年十月日下
史論曰。新羅朴氏昔氏。皆自卵生。金氏從天
入金櫃而降。或云乘金車。此尤詭怪不可信。
然世俗相傳爲實事。今但厚厥初。在上者。
其爲已也儉。其爲人也寛。其設官也略。其行
事也簡。以至誠事中國。梯航朝聘之使。相續
不絶。常遣子弟。造朝宿衞。入學而誦習。于
以襲聖賢之風化。革鴻荒之俗。爲禮義之邦。
又憑王師之威靈。平百濟高句麗。取其地郡
縣可謂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
至使閭里比其塔廟。齊民逃於緇褐。兵農侵
小而國家日衰。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於是
時。景哀王加之以荒樂。與宮人左右出遊鮑
石亭。置酒燕衞。不知甄萱之至。與門外韓
檎虎樓頭張麗華無以異矣。若敬順之歸命
太祖。雖非獲已。亦可佳矣。向若力戰守死。以
抗王師。至於力屈勢窮。即必覆其家族。害
及于無辜之民。而乃不待告命。封府庫。籍
群難。以歸之。其有功於朝廷。有徳於生民
甚大。昔錢民以呉越入宋。蘇子贍謂之忠
臣。今新羅功徳過於彼遠矣。我太祖妃嬪衆
多。其子孫亦繁衍。而顯宗自新羅外孫即寶
位。此後繼統者皆其子孫。豈非陰徳也歟。
新羅既納土國除。阿干神會罷外署还。見都
城離潰。有黍離離嘆。乃作歌。歌亡未詳
  南扶餘 前百濟 北扶餘 
見上
扶餘郡者。前百濟王都也。或稱所夫里郡。按
三國史記。百濟聖王二十六年戊午春。移都
於泗泚。國號南扶餘。注曰。其地名所夫里。泗
泚。今之古省津也。所夫里者。扶餘之別號也。
已上注。又按量田帳籍。曰所夫里郡田丁。
柱貼今言扶餘郡者。復上古之名也。百濟王
姓扶氏。故稱之。或稱餘州者。郡西資福寺高
座之上。有繍帳焉。其繍文曰。統和十五年丁
酉五月日餘州功徳大寺繍帳。又昔者河南
置林州刺史。其時圖籍之内。有餘州二字。林
州。今佳林郡也。餘州。今之扶餘郡也。百濟地
理志曰。後漢書曰。三韓凡七十八國。百濟是
其一國焉。北史云。百濟東極新羅。西南限大
海。北際漢江。其郡曰居扶城。又云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城。通典云。百濟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西限大海。舊唐書云。百濟。抉
夫之別種。東北新羅。西渡海越州。南渡海
至倭北高麗。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新唐
書云。百濟西界越州。南倭。皆踰海。北高麗
□史本記云。百濟始祖温祚。其父雛牟王。
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
之王無子。只有三女。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
二女妻之。未幾。扶餘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
子。長曰沸流。次曰温祚。恐後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干馬黎等臣南行。百姓從之者多。遂
至漢山。登負兒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於
海濱。十臣諫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帶漢水。東
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
得之勢。作都於斯。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
民歸彌雛忽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禮城。以十
臣爲輔翼。國號十濟。是漢成帝鴻佳三年
也。沸流以彌雛忽士濕水鹹。不得安居歸。見
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慚悔而死。其臣
民皆歸於慰禮城。後以來時百姓樂悦。改號
百濟。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故以
爲氏。後至聖王。移都於泗泚。今扶餘郡彌雛
忽。仁
州。慰禮。
今稷山
按古典記云。東明王第三子温祚。以
前漢鴻*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餘。至慰禮
城。立都稱王。十四年丙辰。移都漢山今廣
三百八十九年。至十三世近肖古王。咸安元
年。取高句麗南平壤。移都北漢城今楊
歴一百
五年。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元徽三年乙
卯。移都熊川今公
歴六十三年。至二十六世
聖王。移都所夫里。國號南扶餘。至三十一世
義慈王。歴一百二十年。至唐顯慶五年。是義
慈王在位二十年。新羅金庾信與蘇定方討
平之。百濟國舊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
濟城。七十六萬戸。唐以地。分置熊津馬韓
東明金漣徳安等五都督府。仍其酋長爲都
督府刺史。未幾。新羅盡并其地。置熊全武三
州及諸郡縣 又虎嵓寺有政事嵓。國家將
議宰相。則書當選者名。或三四函封置嵓上。
須臾取看。名上有印跡者爲相。故名之 又
泗泚河邊有一嵓。蘇定方嘗坐此上。釣魚龍
而出。故嵓上有龍跪之跡。因名龍嵓 又郡
中有三山。曰日山呉山浮山。國家全盛之時。
各有神人居其上。飛相往來。朝夕不絶 又
泗泚崖又有一石。可坐十餘人。百濟王欲幸
王興寺禮佛。先於此石望拜佛。其石自煖。因
&MT01235;石 又泗泚河兩崖如畫屏。百濟王毎
遊宴歌舞。故至今稱爲大王浦 又始祖温
祚乃東明第三子。體洪大。性孝友。善騎射
又多婁王寛厚有威望 又沙沸王一作沙
伊王
首崩嗣位。而幼少不能政。即廢而立古爾王。
或云。至樂初二年己未乃崩。古爾方立
  武王古本作武康。非
也。百濟無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築室於京師南池
邊。池龍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難測。常掘
薯蕷。賣爲活業。國人因以爲名。聞新羅眞平
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
善化
美艶無雙。剃髮來京
師。以薯蕷餉閭里群童。群童親附之。乃作謠。
誘群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
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謠滿京。達於宮禁。百官極諫。竄流公主於
遠方。將行。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公主將至
竄所。薯童出拜途中。將欲侍衞而行。公主雖
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悦。因此隨行。潜通焉。然
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
后所贈金。將謀計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
主曰。此是黄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吾自
小掘薯之地。委積如泥土。主聞大驚曰。此是
天下至寶。君今知金之所在。則此寶輸送父
母宮殿何如。薯童曰可。於是聚金。積如丘陵。
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問輸金之計。
師曰。吾以神力可輸。將金來矣。主作書。并金
置於師子前。師以神力。一夜輸置新羅宮中。
眞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常馳書問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與夫人欲
幸師子寺。至龍華山下大池邊。彌勒三尊出
現池中。留駕致敬。夫人謂王曰。須創大伽藍
於此地。固所願也。王許之。詣知命所。問填池
事。以神力一夜頽山。填池爲平地。乃法像彌
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額曰彌勒寺
國史云
王興寺
眞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國史
云。是
法王之子。而此傳
之獨女之子。未詳
  後百濟 甄萱
三國史本傳云。甄萱尚州加恩縣人也。咸通
八年丁亥生。本姓李。後以甄爲氏。父阿慈个。
以農自活。光啓中據沙弗城今尚
自稱將軍。
有四子。皆知名於世。萱號傑出。多智略。李碑
家記云。眞興大王妃思刀謚曰白&T063821;夫人。第
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
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爲阿慈个也。慈
之弟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生五子
一女。其長子是尚父萱。二子將軍能哀。三子
將軍龍蓋。四子寶蓋。五子將軍小蓋。一女大
主刀金。又古記云。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有
一女子。姿容端正。謂父曰。毎有一紫衣男到
寢交婚。父謂曰。汝以長絲貫針刺其衣。從之。
至明盡絲於北牆下。針刺於大蚯蚓之腰。後
因姙生一男。年十五。自稱甄萱。至景福元年
壬子稱王。立都於完山郡。理四十三年。以清
泰元年甲午。萱之三子纂逆。萱投太祖。子金
剛即位。天福元年丙申。與高麗兵會戰於一
善郡。百濟敗績。國王云。初萱生孺褓時。父
耕于野。母餉之。以兒置于林下。虎來乳之。郷
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
從軍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戌。枕戈待敵。其氣
恒爲士卒先。以勞爲裨將。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眞聖王在位六年。嬖竪在側。竊弄國
權。綱紀紊㢮。加之以飢饉。百姓流移。群盜蜂
起。於是萱竊有叛心。嘯聚徒侶。行撃京西
南州縣。所至響應。旬月之間。衆至五千。遂襲
武珍州自王。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爲新羅
西南都統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國
漢南國開國公。龍化元年己酉也。一云景
福元年壬子。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
投爲麾下。萱聞之。遥授良吉職爲裨將。萱西
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喜得人心。謂左右
曰。百濟開國六百餘年。唐高宗以新羅之請。
遣將軍蘇定方。以舡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
庾信卷土歴黄山。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予
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憤乎。遂自稱後百濟王。
設官分職。是唐光化三年。新羅孝恭王四年
也。貞明四年戊寅。鐵原京衆心忽變。推戴我
太祖即位。萱聞之遣使稱賀。遂獻孔雀扇
理山竹箭等。萱與我太祖。陽和陰剋。獻&T060524;
於太祖。三年冬十月。萱率三千騎至曹物城
今未
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角。萱兵鋭。未決
勝負。太祖欲權和以老其師移書乞和。以堂
弟王信爲質。萱亦以外甥眞虎交質。十二月
攻取居西今未
等二十餘城。遣使入後唐稱
藩。唐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依
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
判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戸。四年眞
虎暴卒。疑故殺。即囚王信。使人請還前年所
&T060524;馬。太祖笑還之。天成二年丁亥九月。萱
攻取近品城今山
陽縣
燒之。新羅王求救於太祖。太
祖將出帥。萱襲取高欝府今蔚州非也進軍族始
一云雞
林西郊
卒入新羅王都。新羅王與夫人出遊
鮑石亭時。由是甚敗。萱強引夫人亂之。以王
之族弟金傅嗣位。然後虜王弟孝廉。宰相英
景。又取國珍寶。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自隨
以歸。太祖以精騎五千。要萱於公山下大戰。
太祖之將金樂崇謙死之。諸軍敗北。太祖僅
以身免。而不與相抵。使盈其貫。萱乘勝轉掠
大木城今若
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又義
成府之守洪述。拒戰而死。太祖聞之曰。吾
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萱欲攻古昌郡
大擧。而石山營寨。太祖隔百歩而郡北
瓶山營寨。累戰萱敗。獲侍郎金渥。翌日萱收
卒襲破順城。城主元逢不能禦。棄城宵遁。
太祖赫怒。貶爲下枝縣今豊山縣。元逢
本*順城人故也
新羅君
臣以衰季。難以復興。謀引我太祖。結好爲援。
萱聞之又欲入王都作惡。恐太祖先之。寄書
于太祖曰。昨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
京。有同鼈應黿聲。是欲鷃披準翼。必使生靈
塗炭宗社丘墟。僕是以先著祖鞭。獨揮韓
鉞。誓百寮如皎日。諭六部以義風。不意姦臣
遁逃。邦君薨變。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
外孫。勸即尊位。再造危邦。喪君有君於是乎
在。足下勿詳忠告。徒聽流言。百計窺覦。多
方侵擾。尚不能見僕馬首。拔僕牛毛。冬初都
頭索湘束手星山陣下。月内左將金樂曝
骸美利寺前。殺獲居多。追禽不小。強羸若
此。勝敗可知。所期者。掛弓於平壤之樓。飮
馬於浿江之水。然以前月七日。呉越國使班
尚書至。傳王詔旨。知卿與高麗。久通和好。
共契隣盟。比因質子之兩亡。家失和親之舊
好。互侵疆境。不戢干戈。今專發使臣。赴
本道。又移文高麗。宜各相親比。永孚于休。
僕義篤尊王。情深事大。及聞詔諭。即欲祗承。
虜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鬪。今録詔書寄











呈。請留心詳悉。且免獹迭憊。終必貽譏。蚌
𪃬相持。亦爲所笑。宜迷復之爲誡。無後悔之
自貽。□□二年正月。太祖答曰。伏奉呉越
通使班尚書所傳詔旨書一道。兼蒙足
下辱示長書叙事者。伏以華軺膚使。爰到制
書。尺素好音。兼蒙教誨。捧芝檢而雖増感
激。闢華牋而難遣嫌疑。今拕迴軒。輒敷危
衽僕仰承天假。俯迫人推。過叨將帥之權。獲
赴經綸之會。頃以三韓厄會。九土凶荒。黔黎
多屬於黄巾。田野無非其赤土。庶幾弭風塵
之警。有以救邦國之災。爰自善隣。於爲結好
果見數千里農桑樂業。七八年士卒閑眠。及
至癸酉年。維時陽月。忽焉生事。至乃交兵
足下始輕敵以直前。若螳蜋之拒轍。終知難
而勇退。如蚊子之負山。拱手陳辭。指天作誓。
今日之後。永世歡和。苟或渝盟神其殛矣。僕
爾尚止戈之正。期不殺之仁。遂解重圍以休
疲卒。不辭質子但欲安民。此即我有大徳於
南人也。豈期歃血未乾。凶威復作。蜂蠆之
毒侵害於生民。狼虎之狂爲梗於畿甸。金城
忽。黄屋震驚。仗義尊周。誰似桓文之覇。
乘間謀漢。唯看莽卓之姦。致使王之至尊。枉
稱子於足下。尊卑失序。上下同憂。以爲非有
元輔之忠純。豈得再安社稷。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將援置於朝廷。使扶危於邦國。足
下見毫釐之小利。忘天地之厚恩。斬戮君
焚燒宮闕。&MT04877;&MT01024;卿佐。虔劉士民。姫姜則取以
同車。珍寶則奪之相載。元惡浮於桀紂。不
仁甚於獍梟僕惡極崩天。誠深却日。約効
鷹鸇之逐。以申犬馬之□再擧干戈。兩更槐
柳。陸墼則雷馳電激。水攻則虎搏龍騰。動必
成功。擧無虚發。逐尹卿於海岸。積甲如山。禽
造於城邊。伏屍蔽野。燕山郡畔。斬吉奐
於軍前。馬利疑伊
城戮隨晤於纛下。拔任
今大
興郡
之日。刑積等數百人捐躯。破清川
尚州領
内縣名
之時。□□等四五輩授首。桐薮今桐
華寺
旗而潰散。京山銜璧以投降。康州則自南而
來羅府則自西移屬。侵攻若此。收復寧遥必
期泜水營中。靈張耳千般之恨。烏江岸上
成漢王一揵之心竟息風波。永清寰海。天之
所助。命欲何歸。況承呉越王殿下。徳洽包
荒。仁深字小。特出綸於舟禁。諭戢難於青
丘。既奉訓謀。敢不尊奉。若足下祗承睿旨。
悉戢凶機。不唯副上國之仁恩。抑可紹
海之絶緒。若不過而能改。其如悔不可追。
書乃崔致
遠作也
。長興三年。甄萱臣龔直勇而有智略。
來降太祖。萱捉龔直二子一女。烙斷股筯。
秋九月。萱遣一吉。以舡兵入高麗禮城江。留
三日。取鹽白眞三州船一百艘。焚之而去云云
清泰元年甲午。萱聞太祖屯運州
遂簡甲
士。蓐食而至。未及營壘。將軍黔弼以勁騎撃
之。斬獲三千餘級。熊津以北三十餘城。聞風
自降。萱麾下術士宗訓醫者之謙勇將尚
雀弼等降於太祖。丙申正月。萱胃子曰。
夫新羅之季。立後百濟名有年于今矣。兵
倍於北軍。尚爾不利。殆天假手爲高麗。
歸順於北王。保首領矣。其子神劍龍劍良劍
等三人皆不應。李磾家記云。萱有九子。長曰
神劍一云
甄成
二子太師謙腦。三子佐承龍述。四
子大師聰智。五子大阿干宗祐。六子闕。七子
佐承位興。八子大師青丘。一女國大夫人。皆
上院夫人所生也。萱多妻妾。有子十餘人。第
四子金剛。身長而多智。萱特愛之。意欲傳位。
其兄神劍良劍龍劍知之憂㦖。時良劍爲康
州都督。龍劍爲武州都督。獨神劍在側。伊
飱能奐使人往康武二州。與良劍等謀。至清
泰二年乙未春三月。與英順等勸神劍。幽萱
於金山佛宇。遣人殺金剛。神劍自稱大王。赦
境内云云初萱寢未起。遥聞宮庭呼㖤聲。問是
何聲歟。告父曰。玉年老暗於軍國政要。長子
神劍攝父王位。而諸將歡賀聲也。俄移父於
金山佛宇。以巴達等壯士三十人守之。童謠
曰。可憐完山兒。失父涕連洒。萱與後宮年少
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内人能又男等囚繋。
至四月。釀酒而飮醉守卒三十人。而與小元
甫香文呉琰忠質等以海路迎之。既至。以萱
爲十年之長。尊號爲尚父。安置于南宮。賜楊
州食邑田莊。奴婢四十口。馬九匹。以其國先









來降者信康爲衙前。甄萱婿將軍英規密語
其妻曰。大王勤勞四十餘年。功業垂成。一旦
以家人之禍失地。從於高麗。夫貞女不
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若捨已君。以事逆子
耶。何顏以見天下之義士乎。況聞高麗王公
仁厚懃儉。以得民心。殆天啓也。必爲三韓之
主。盍致書以安慰我王。兼慇懃於王公。以圖
後來之福乎。妻曰。子之言是吾意也。於是
天福元年丙申二月。遣人致意於太祖曰。君
擧義旗。請爲内應以迎王師。太祖喜。厚賜其
使者遣之。謝英規曰。若蒙恩一合。無道路之
梗。即先致謁於將軍。然後升堂拜夫人。兄事
而姉尊之。必終有以厚報之。天下鬼神皆聞
此語。六月。萱告太祖。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
者。願仗殿下威稜。以誅逆子耳。伏望大王借
以神兵。殲其賊亂。臣雖死無憾。太祖曰。非
不欲討之。待其時也。先遣太子及正將軍述
希領歩騎十萬。趣天安府。秋九月。太祖率
三軍至天安。合兵進次一善。神劍以兵逆之
甲午。隔一利川相對。王師背艮向坤而陳。
太祖與萱觀兵。忽白雲状如劍戟起。我師向
彼行焉。乃鼓行而進。百濟將軍孝奉徳述哀
述明吉等。望兵勢大而整。棄甲降於陣前。太
勞慰之。問將帥所在。孝奉等曰。元帥神
劍在中軍。太祖命將軍公萱等。三軍齊進挾
撃。百濟軍潰北至黄山炭峴。神劍與二弟將
軍富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太祖受降。餘
皆勞之。許令與妻子上京。問能奐曰。始與良
劍等密謀囚大王立其子者。汝之謀也。爲臣
之義。當如是乎。能奐俛首不能言。遂命誅之。
以神劍僣位爲人所脅。非其本心。又且歸命
乞罪。特原其死。甄萱憂懣發疽。數日卒於黄
山佛舍。九月八日也。壽七十。太祖軍令嚴明。
士卒不犯秋毫。州縣安堵。老幼皆呼萬歳。謂
英規曰。前王失國後。其臣子無一人慰之
者。獨卿夫妻千里嗣音。以致誠意。兼歸美於
寡人。其義不可忘。許職左承。賜田一千頃。許
借驛馬三十五匹以迎家人。賜其二子以官。
甄萱起唐景福元年。至晋天福元年。共四
十五年。丙申滅 史論曰。新羅數窮道喪。天
無所助。民無所歸。於是群盜投隙而作。若猬
毛然。其劇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弓裔本新
羅王子而反。以家國爲讎至斬先祖之畫像。
其爲不仁甚矣。甄萱起自新羅之民。至新羅
祿。包藏禍心。幸國之危。侵軼都邑。虔劉
君臣若禽獸。實天下之元惡。故弓裔見棄
於其臣。甄萱産禍於其子。皆自取之也。又誰
咎也。雖項羽李密之雄才。不能敵漢唐之興。
而況裔萱之凶人。豈可與我太祖相抗歟
  駕洛國記文廟朝。大康年間。金官知州
事文人所撰也。今略而載之
開闢之後。此地未有邦國之號。亦無君臣之
稱。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五刀干。留
水干。留天干。神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
者。是酋長領總百姓凡一百戸。七萬五千
人。多以自都山野。鑿井而飮耕田而食。屬後
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
日。所居北龜旨是峯巒之稱若
朋伏之状故云也
有殊常聲氣
呼喚。衆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有如人音。隱
其形而發其音曰。此有人否。九干等云。吾徒
在。又曰。吾所在爲何。對云龜旨也。又曰。皇
天所以命我者。御是處。惟新家邦。爲君后。爲
茲故降矣。爾等須掘峯頂撮士歌之云。龜何
龜何。首其現也。若不現也。燔灼而喫也。以之
蹈舞。則是迎大王。歡喜踴躍之也。九干等如
其言。咸忻而歌舞。未幾仰而觀之。唯紫繩自
天垂而著地。尋繩之下。乃見紅幅裹金合子。
開而視之。有黄金卵六圓如日者。衆人悉皆
驚喜。倶伸百拜。尋還。裹著抱持而歸我刀家
窴榻上。其衆各散。過浹辰。翌日平明衆庶復
相聚集開合。而六卵化爲童子。容貌甚偉。仍
坐於床。衆庶拜賀。盡恭敬止。日日而大。踰十
餘晨昏。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顏如龍焉則
漢之高祖。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眼之重瞳
則有虞之舜。其於月望日即位也。始現故諱
首露。或云首陵首陵是崩
後謚也
國稱大駕洛。又稱伽
耶國。即六伽耶之一也。餘五人各歸爲五伽
耶主。東以黄山江。西南以&MT01192;海。西北以地理
山。東北以伽耶山南而爲國尾。俾創假宮而
入御。但要質儉。茅茨不剪。土階三尺。二年癸
卯春正月。王若曰。朕欲定置京都。仍駕幸假
宮之南新沓坪是古來閑田。新耕作
故云也。&T022289;乃俗文也
四望山嶽。顧
左右曰此地狹小如蓼葉然而秀異。可爲十
六羅漢住地。何況自一成三。自三成七。七聖
住地。固合于是。托土開疆。終然允臧歟。築置
一千五百歩周迴羅城。宮禁殿宇。及諸有司
屋宇。虎庫倉廩之地。事訖還宮。遍徴國内丁
壯人夫工匠。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曁三
月十日役畢。其宮闕屋舍。候農隙而作之。經
始于厥年十月。逮甲辰二月而成。涓吉辰御
新宮。理萬機而懃庶務。忽有琓夏國含達王
之夫人妊娠。彌月生卵。卵化爲人。名曰脱解。
從海而來。身長三尺。頭圓一尺。悦焉詣闕。語
於王云。我欲奪王之位。故來耳。王答曰。天命
我俾即于位。將令安中國而綏下民。不敢違
天之命。以與之位。又不敢以吾國吾民。付囑
於汝。解云。若爾可爭其術。王曰可也。俄頃之
間。解化爲鷹。王化爲鷲。又解化爲雀。王化爲
鸇。于此際也。寸陰未移。解还本身。王亦復
然。解乃伏膺曰。僕也適於角術之場。鷹之
鷲。雀之於鸇。獲免焉。此蓋聖人惡殺之仁而
然乎。僕之與王。爭位良難。便拜辭而出。到麟
郊外渡頭。將中朝來泊之木道而行。王竊恐
滯留謀亂。急發舟師五百艘而追之。解奔入
雞林地界。舟師盡還。事記所載多異與新羅。
屬建武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九干
等朝謁之次獻言曰。大王降靈已來。好仇未
得。請臣等所有處女絶好者。選入宮闈。俾爲
伉儷王曰。朕降于茲天命也。配朕而作后。亦
天之命。卿等無慮。遂命留天干押輕舟。持駿
馬。到望山島立待。申命神鬼干就乘岾。望山
島。京
南島嶼也。乘
岾。輦下國也
忽自海之西南隅。掛緋帆。張茜旗。
而指乎北。留天等先擧火於島上。則競渡下
陸。爭奔而來。神鬼望之。走入闕奏之。上聞
欣欣。尋遣九干等。整蘭橈。揚桂楫而迎之。旋
欲陪入内。王后乃曰。我與等素昧平生焉。
敢輕忽相隨而去。留天等返達后之語。王然
之。率有司動蹕。從闕下西南六十歩許地。山
邊設幔殿祗候。王后於山外別浦津頭。維舟
登陸。憩於高嶠。解所著綾袴爲贄。遺于山靈
也。其地侍從媵臣二員。名曰申輔趙匡。其
妻二人。號慕貞慕良。或臧獲并計二十餘口。
所齎錦繍綾羅。衣裳疋段。金銀珠玉。瓊&T073698;
服玩器。不可勝記。王后漸近行在。上出迎之。
同入帷宮。媵臣已下衆人。就階下而見之即
退。上命有司。引媵臣夫妻曰。人各以一房安
置。已下臧獲各一房五六人安置。給之以蘭
液蕙醑。寢之以文茵彩薦。至於衣服疋段寶
貨之類。多以軍夫&T052673;集而護之。於是王與后
共在御國寢。從容語王曰。妾是阿踰陀國公
主也。姓許名黄玉。年二八矣。在本國時。今年
五月中。父王與皇后顧妾而語曰。爺孃一昨
夢中。同見皇天上帝。謂曰。駕洛國元君首露
者。天所降而俾御大寶。乃神乃聖。惟其人
乎。且以新花家邦。未定匹偶。卿等須遣公
主而配之。言訖升天。形開之後。上帝之言。其
猶在耳。儞於此而忽辭親向彼乎。往矣。妾也
浮海遐尋於&MT01024;。移天夐赴於蟠桃。螓首敢
叨龍顏是近。王答曰。朕生而頗聖。先知公主
自遠而屆。下臣有納妃之請。不敢從焉。今也
淑質自臻。眇躬多幸。遂以合歡。兩過清宵。一
經白晝。於是遂還來船。篙工楫師共十有五
人。各賜糧粳米十碩。布三十疋。令歸本國。八
月一日迴鑾。與后同輦。媵臣夫妻齊鏕並駕。
其漢肆雜物。感使乘載。徐徐入闕。時銅壷欲
午。王后爰處中宮。勅賜媵臣夫妻。私屬。空
閑二室分入。餘外從者以賓館。一坐二十餘
間。酌定人數。區別安置。日給豐羨。其所載珍
物。藏於内庫。以爲王后四時之費。一日上語
臣下曰。九干等倶爲庶僚之長。其位與名。皆
是宵人野夫之號。頓非簪履職位之稱。儻化
外傳聞。必有嗤笑之恥。遂改我刀爲我躬。汝
刀爲汝諧。彼刀爲彼藏。五方爲五常。留水
留天之名。不動上字。改下字留功留徳。改
爲神道。五天改爲五能。神鬼之音不易。改訓
爲臣貴。取雞林職儀。置角干阿叱干級干之
秩。其下官僚。以周判漢儀而分定之。斯所以
革古鼎新設官分職之道歟。於是乎理國齊
家。愛民如子。其教不肅而威。其政不嚴而理。
況與王后而居也。比如天之有地。日之有月。
陽之有陰。其功也塗山翼夏。唐煖興嬌。頻年
有夢得熊羆之兆。誕生太子居登公。靈帝中
平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壽一百五十七。
國人如嘆坤崩。葬於龜旨東北塢。遂欲忘子
愛下民之惠。因號初來下纜渡頭村曰主浦
村。解綾袴高岡曰綾峴。茜旗行入海涯曰旗
出邊。媵臣泉府卿申輔宗正監趙匡等到國
三十年。後各産二女焉。夫與婦踰一二年而
&MT01419;信也。其餘臧獲之輩。自來七八年間。
未有茲子生。唯抱懷土之悲。皆首丘而沒。所
舍賓館。圓其無人。元君乃毎歌鰥枕。悲嘆良
多。隔二五歳。以獻帝立安四年己卯三月二
十三日而殂落。壽一百五十八歳矣。國中之
人若亡天。只悲慟甚於后崩之日。遂於闕之
艮方平地。造立殯宮。高一丈。周三百歩而葬
之。號首陵王廟也。自嗣子居登王洎九代孫
衝之享是廟。須以毎歳孟春三之日。七之
日。仲夏重五之日。仲秋初五之日。十五之
日。豐潔之奠。相繼不絶。洎新羅第三十王法
敏龍朔元年辛酉三月日。有制曰。朕是伽耶
國元君九代孫仇衝王之降于當國也。所率
來子世宗之子率友公之子庶云匝干之女
文明皇后寔生我者。茲故元君於幼冲人。乃
爲十五代始祖也。所御國者已曾敗。所葬廟
者今尚存。合于宗祧。續乃祀事。仍遣使於黍
離之趾。□近廟上上田三十頃。爲供營之
資。號稱王位田。付屬本土。王之十七代孫賡
世級干祇禀朝旨。主掌厥田。毎歳時釀醪醴。
設以餅飯茶菓庶羞等奠。年年不墜。其祭日
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内五日也。芬苾孝祀。
於是乎在於我。自居登王即位己卯年置便
房。降及仇衝朝。來三百三十載之中。享廟
禮曲。永無違者。其乃仇衝失位去國。逮龍朔
元年辛酉。六十年之間。享是廟禮。或闕如也。
美矣哉文武王。法敏王
謚也
先奉尊祖。孝乎惟孝。
繼泯絶之祀復行之也。新羅季末有忠至匝
干者。攻取金官高城。而爲城主將軍。爰有英
規阿干。假威於將軍。奪廟享而淫祀。當端午
而致告。祠堂梁無故折墜。因覆壓而死焉。於
是將軍自謂。宿因多幸。辱爲聖王所御。國城
之奠。宜我畫其眞影。香燈供之。以酬玄恩。遂
以鮫絹三尺摸出眞影。安於壁上。旦夕膏炷。
瞻仰虔至。才三日。影之二目流下血涙。而貯
於地上。幾一斗矣。將軍大懼。捧持其眞。就廟
而焚之。即召王之眞孫圭林而謂曰。昨有不
祥事。一何重疊。是必廟之威靈。震怒余之圖
畫而供養不孫。英規既死。余甚怪畏。影已燒
矣。必受陰誅。卿是王之眞孫。信合依舊以
祭之。圭林繼世奠酻。年及八十八歳而卒。其
子間元卿。續而克禋。端午日謁廟之祭。英規
之子俊必又發狂。來詣廟。俾徹間元之奠。以
已奠陳享。三獻未終。得暴疾歸家而斃。然古
人有言。淫祀無福。反受其殃。前有英規。後有
佼必。父子之謂乎。又有賊徒。謂廟中多有金
玉。將來盜焉。初之來也。有躬擐甲冑。張弓挾
矢。猛士一人。從廟中出。四面雨射。中殺七八
人。賊徒奔走。數日再來。有大蟒長三十餘尺。
眼光如電。自廟旁出。咬殺八九人。粗得完免
者。皆僵仆而散。故知陵園表裏。必有神物護
之。自建安四年己卯始造。逮今上御圖三十
一載大康二年丙辰。凡八百七十八年。所封
美土。不騫不崩。所植佳木。不枯不朽。況所
排列万蘊玉之片片。亦不頽坼。由是觀之。辛
替否曰。自古迄今。豈有不亡之國。不破之
墳。唯此駕洛國之昔曾亡。則替否之言有徴
矣。首露廟之不毀。則替否之言未足信也。此
中更有戲樂思慕之事。毎以七月二十九日。
土人吏卒。陟乘岵。設帷幕。酒食歡呼。而東西
送目。壯健人夫。分類以左右之。自望山島。駁
蹄駸駸。而競湊於陸。鷁首泛泛。而相推於水。
北指古浦而爭趨。蓋此昔留天神鬼等望后
之來。急促告君之遺迹也。國亡之後。代代稱
號不一。新羅第三十一政明王即位開耀元
年辛巳。號爲金官京。置太守。後二百五十九
年屬我太祖統合之後。代代爲臨海縣。置排
岸使。四十八年也。次爲臨海郡。或爲金海府。
置都護府。二十七年也。又置防禦使。六十四
年也。淳化二年金海府量田使中大夫趙文
善申省状。稱首露陵王廟屬田結數多也。宜
以十五結仍舊貫。其餘分折於府之役丁。所
司傳状奏聞。時廟朝宣旨曰。天所降卵。化爲
聖君。居位而延齡。則一百五十八年也。自彼
三皇而下。鮮克比肩者歟。崩後自先代俾屬
廟之壟畝。而今減除。良堪疑懼。而不允。使又
申省。朝廷然之。半不動於陵廟中。半分給於
郷人之丁也。節使量田使
稚也
受朝旨。乃以半屬於
陵園。半以支給於府之徭役戸丁也。幾臨事
畢。而甚勞倦。忽一夕夢見七八介鬼神。執縲
紲。握刀劍而至。云儞有大憝。故加斬戮。其使
以謂受刑而慟楚。驚懼而覺。仍有疾瘵。勿令
人知之。宵遁而行。其病不問渡關而死。是故
量田都帳不著印也。後人奉使來。審檢厥田。
才一結十二負九束也。不足者三結八十七
負一束矣。乃推鞠斜入處。報告内外官。勅
理足支給焉。又有古今所嘆息者。元君八
代孫金銍王。克勤爲政。又切崇眞。爲世祖母
許皇后奉資冥福。以元嘉二十九年壬辰。於
元君與皇后合婚之地創寺。額曰王后寺。遣
使審量近側平田十結。以爲供億三寶之費。
自有是寺五百後。置長遊寺所納田柴并三
百結。於是右寺三剛。以王后寺在寺柴地東
南標内。罷寺爲莊。作秋收冬藏之場。秣馬養
牛之廐。悲夫。世祖已下九代孫暦數。委録于
下。銘曰
    元胎肇啓 利眼初明 人倫雖誕
    君位未成 中朝累世 東國分京
    雞林先定 駕洛後營 自無銓宰
    誰察民氓 遂茲玄造 顧彼蒼生
    用授符命 特遣精靈 山中降卵
    霧裏藏刑 内猶漠漠 外亦冥冥
    望如無象 聞乃有聲 群歌而奏
    衆舞而呈 七日而後 一時所
    風吹雲卷 空碧天青 下六圓卵
    垂一紫纓 殊方異土 比屋連薨
    觀者如堵 覩者如羹 五歸各邑
    一在茲城 同時同迹 如弟如兄
    實天生徳 爲世作程 寶位初陟
    寰區欲清 華構徴古 土階尚平
    萬機始勉 庶政施行 無偏無儻
    惟一惟精 行者讓路 農者讓耕
    四方奠枕 萬姓&T051759;衡 俄晞薤露
    靡保椿&MT05724; 乾坤變氣 朝野痛情
    金相其躅 玉振其聲 來苗不絶
    薦藻惟馨 日月雖逝 規儀不傾
居登王
  父首露王。母許王后。立安四年己卯三月
□十三日即位。治三十九年。嘉平五年
癸酉九月十七日崩。王妃泉府卿申輔女
慕貞。生太子麻品。開皇暦云。姓金氏。蓋國
世祖從金卵而生。故以金爲姓爾
麻品王
  一云馬品。金氏。嘉平五年癸酉即位。治三
十九年。永平元年辛亥一月二十九日崩。
王妃宗正監趙匡孫女好仇。生太子居叱

居叱彌王
  一云今勿。金氏。永平元年即位。治五十六
年。永和二年丙午七月八日崩。王妃阿躬
阿干孫女阿志。生王子伊品
伊尸品王
  金氏。永和二年即位。治六十二年。義煕三
年丁未四月十日崩。王妃司農卿克忠女
貞信。生王子坐知
坐知王
  一云金叱。義煕三年即位。娶傭女。以女黨
爲官。國内擾亂。雞林國以謀欲伐。有一臣
名朴元道。諫曰。遺草閲閲亦含羽。況乃人
乎。天亡地陷。人保何基。又卜士筮得解卦。
其辭曰。解而悔。朋至斯孚。君鑒易卦乎。
王謝曰。可擯傭女。貶於荷山島。改行其政。
長御安民也。治十五年。永初二年辛酉五
月十二日崩。王妃道寧大阿干女福壽。生
子吹希
吹希王
  一云叱嘉。金氏。永初二年即位。治三十一
年。元嘉二十八年辛卯二月三日崩。王妃
進思角干女仁徳。生王子銍知
銍知王
  一云金銍王。元嘉二十八年即位。明年爲
世祖許黄玉王后。奉資冥福於初與世祖
合御之地。創寺曰王后寺。納田十結充之。
治四十二年。永明十年壬申十月四日崩。
王妃金相沙干女邦媛。生王子鉗知
鉗知王
  一云。金鉗王。永明十年即位。治三十年。正
光二年辛丑四月七日崩。王妃出忠角干
女淑。生王子仇
仇*衡王
金氏。正光二年即位。治四十二年。保定二
年壬午九月。新羅第二十四君眞興王。興
兵薄伐。王使親軍卒。彼衆我寡。不堪對
戰也。仍遣同氣脱知爾叱今留在於國。王
子上孫卒支公等降入新羅。王妃分叱水
爾叱女桂花。生三子。一世宗角干。二茂
刀角干。三茂得角干。開皇録云。梁中大通
四年壬子降于新羅
議曰。案三國史。仇*衡以梁中大通四年壬
子納土投羅。則計自首露初即位東漢建
武十八年壬寅。至仇*衡末壬子。得四百九
十年矣。若以此記考之。納土在元魏保定
二年壬午。則更三十年。總五百二十年矣。
今兩存之
三國遺事卷第二








三國遺事卷第三
興法第三
  順道肇麗道公之次。亦有法深義淵曇嚴之
流。相繼而興教。𤋦古傳無文。今
亦不敢編次。
詳見僧傳
高麗本記云。小獸林王即位二年壬申。乃東
晋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之年也。前秦符堅
遣使及僧順道。送佛像經文。時堅都關
中。即長安
又四年
甲戌。阿道來自晋。明年乙亥二月。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又創伊弗蘭寺以置阿道。此高麗
佛法之始。僧傳作二道來自魏云者誤矣。
實自前秦而來。又云肖門寺今興國。伊弗蘭
寺今興福者亦誤。按麗時都安市城。一名安
丁忽。在遼水之北遼水一名鴨淥。今云安民
江。豈有松京之興國寺名。讃曰
    鴨淥春深渚草鮮 白沙鴎鷺等閑眠
    忽驚柔櫓一聲遠 何處漁舟客到烟
  難陀闢濟
百濟本記云。第十五僧傳云
十四誤
&MT02613;流王即位甲申。
東晋孝武帝
大元九年
胡僧摩羅難陀至自晋。迎置宮中禮
敬。明年乙酉。創佛寺於新都漢山州。度僧十
人。此百濟佛法之始。又阿莘王即位大元十
七年二月。下教崇信佛法求福。摩羅難陀。譯
云童學。其異迹詳
見僧傳
讃曰
    天造從來草昧間 大都爲伎也應難
    翁翁自解呈歌舞 引得傍人借眼看
  阿道基羅一作我道。
又阿頭
新羅本記第四云。第十九訥祗王時。沙門墨
胡子自高麗至一善郡。郡人毛禮。或作
毛祿
於家中
作堀室安置。時梁遣使賜衣著香物。高得相詠
史詩云。
梁遣使僧曰元表。
宣送溟檀及經像
君臣不知其香名與其所用。遣
人齎香遍問國中。墨胡子見之曰。此之謂香
也。焚之則香氣芬馥。所以達誠於神聖。神聖
未有過於三寶。若燒此發願。則必有靈應。訥祗
在晋
宋之世。而云
梁遣使。恐誤
時王女病革。使召墨胡子。焚香表
誓。王女之病尋愈。王喜厚加賚貺。俄而不知
所歸。又至二十一毘處王時。有我道和尚。與
侍者三人。亦來毛禮家。儀表似墨胡子。住數
年。無疾而終。其侍者三人留住。講讀經律。往
往有信奉者。有注云與本碑及諸傳記殊異。又
高僧傳云西竺人。或云從呉來
按我
道本碑云。我道高麗人也。母高道寧。正始間。
曹魏人我。姓我
崛摩奉使句麗。私之而還。因
而有娠。師生五歳。其母令出家。年十六歸魏。
省覲崛摩。投玄彰和尚講下就業。年十九又
歸寧於母。母謂曰。此國于今不知佛法。爾後
三千餘月雞林有聖王出。大興佛教。其京都
内有七處伽藍之墟。一曰金橋東天鏡林。
輪寺。金橋謂西川之橋。俗訛呼云松橋也。寺自我道
始基。而中癈。至法興王丁未草創。乙卯大開。眞興
王畢
二曰三川岐。今永興寺。與
興輪開同代
三曰龍宮南。
龍寺。眞興
王癸酉始開
四曰龍宮北。今芬皇寺。善
徳甲午始開
五曰沙
川尾。今靈妙寺。善
徳王乙未始開
。六曰神遊林。今天王寺。文
武王己卯開
七曰婿請田。今曇
嚴寺
皆前佛時伽藍之墟。法水
長流之地。爾歸彼而播揚大教。當東嚮於釋
祀矣。道禀教至雞林。寓止王城西里。今嚴莊
寺。于時末雛王即位二年癸未也。詣闕請行
教法。世以前所未見爲嫌。至有將殺之者。乃
逃隱于續林。今一
善縣
毛祿家。祿與禮形近之訛。古記
云。法師初來毛祿家。
時天地震驚。時人不知僧名。而云阿頭彡麼。彡
麼者乃郷言之稱僧也。猶言沙彌也
三年。時成
國公主疾。巫醫不效。勅使四方求醫。師率然
赴闕。其疾遂理。王大悦。問其所須。對曰。貧
道百無所求。但願創佛寺於天境林。大興佛
教。奉福邦家爾。王許之。命興工。俗方質儉。
編茅葺屋。住而講演。時或天花落地。號興輪
寺。毛祿之妹名史氏。投師爲尼。亦於三川岐。
創寺而居。名永興寺。未幾。*末雛王即世。國
人將害之。師還毛祿家。自作塚。閉戸自絶。遂
不復現。因此大教亦廢。至二十三法興大王。
以蕭梁天監十三年甲午登位。乃興釋氏。距
*末雛王癸未之歳二百五十二年。道寧所言
三千餘月驗矣。據此。本記與本碑。二説相戻。
不同如此。甞試論之。梁唐二僧傳。及三國本
史皆載。麗濟二國佛教之始。在晋末大元之
間。則二道法師。以小獸林甲戌到高麗明矣。
此傳不誤。若以毘處王時方始到羅。則是阿
道留高麗百餘歳乃來也。雖大聖行止出沒
不常。未必皆爾。抑亦新羅奉佛非晩甚如此。
又若在*末雛之世。則却超先於到麗甲戌百
餘年矣。于時雞林未有文物禮教。國號猶未
定。何暇阿道來請奉佛之事。又不合高麗未
到而越至于羅也。設使暫興還廢。何其間寂
寥無聞。而尚不識香名哉。一何大後。一何大
先。揆夫東漸之勢。必始于麗濟而終乎羅。則
訥祗既與獸林世相接也。阿道之辭麗抵羅。
宜在訥祗之世。又王女救病。皆傳爲阿道之
事。則所謂墨胡者非眞名也。乃指目之辭。如
梁人指達摩爲碧眼胡。晋調釋道安爲柒道人
類也。乃阿道危行避諱。而不言名姓故也。蓋
國人隨其所聞。以墨胡阿道二名。分作二人
爲傳爾。況云阿道儀表似墨胡。則以此可驗
其一人也。道寧之序七處。直以創開先後預
言之。兩傳失之。故今以沙川尾躋於五次。
三千餘月未必盡信書。自訥祇之世抵乎丁
未。無慮一百餘年。若曰一千餘月。則殆幾矣。
姓我。單名疑贋難詳。又按元魏釋曇始一云
惠始
傳云。始關中人。自出家已後。多有異迹。晋孝
武大元年末。齎經律數十部。往遼東宣化。現
授三乘立以歸戒。蓋高麗聞道之始也。義煕
初復還關中。聞導三輔。始足白於面。雖渉泥
水。未甞沾濕。天上咸稱白足和尚云。晋末。朔
方凶奴赫連勃勃。破獲關中。斬戮無數。時始
亦遇害。刀不能傷。勃勃嗟嘆之。普赦沙門。悉
皆不殺。始於是潜遁山澤。修頭陀行。拓拔燾
復剋長安。擅威關洛。時有博陵崔皓。小習左
道。猜嫉釋教。既位居僞輔。爲燾所信。乃與天
師寇謙之説燾。佛教無益。有傷民利。勸令廢
之云云。大平之末。始方知燾將化時至。乃以
元會之日。忽杖鍚到宮門。燾聞令斬之。屡
不傷燾自斬之亦無傷。飼北園。所養虎亦不
敢近。燾大生慚𢣷。遂感癘疾。崔寇二人相
次發惡病。燾以過由於彼。於是誅滅二家門
族。宣下國中。大&T012234;佛法。始後不知所終 議
曰。曇始以大元末到海東。義煕初還關中。則
留此十餘年。何東史無文。始既恢詭不測之
人。而與阿道。墨胡。難陀。年事相同。三人中
疑一必其變諱也。讃曰
    雪擁金橋凍不開 雞林春色未全迴
    可怜青帝多才思 先著毛郎宅裏梅
  原宗興法距訥祗世
一百餘年
厭髑滅身
新羅本記。法興大王即位十四年。小臣異次
頓爲法滅身。即蕭梁普通八年丁未。西竺達
摩來金陵之歳也。是年。朗智法師亦始住靈
鷲山開法。則大教興衰。必遠近相感。一時於
此可信。元和中。南澗寺沙門一念撰髑香墳
禮佛結社文。載此事甚詳。其略曰。昔在法興
大王垂拱紫極之殿。俯察扶桑之域。以謂昔
漢明感夢。佛法東流。寡人自登位。願爲蒼生
欲造修福滅罪之處。於是朝臣郷傳云。工
目謁恭等
未測
深意。唯遵理國之大義。不從建寺之神略。大
王嘆曰。於戲。寡人以不徳丕承大業。上虧陰
陽之造化。下無黎庶之歡。萬機之暇。留心
釋風。誰與爲伴。粤有内養者。姓朴字厭髑。
或作異次。或云伊處。方音之別也。譯云厭也。髑頓道覩
獨等皆隨書者之便。乃助辭也。今譯上不譯下。故云厭髑
又厭覩
等也
其父未評。祖阿珍宗。即習寶葛文王之
子也新羅官爵凡十七級。其第四曰波珍喰亦云阿珍
喰也。宗其名也。習寶亦名也。羅人凡追封王者。皆
稱葛文王。其實史臣亦云未詳。又按金用行撰阿道
碑。舍人時年二十六。父吉升。祖功漢。曾祖乞解大王
竹柏而爲質。抱水鏡而爲志。積善曾孫。望宮
内之爪牙。聖朝忠臣。企河清之登侍。時年二
十二。當充舍人羅爵有大舍小舍
等。蓋下士之秩
瞻仰龍顏。知情
撃目。奏云。臣聞古人問策蒭蕘。願以危罪啓
諮。王曰。非爾所爲。舍人曰。爲國亡身。臣之
大節。爲君盡命。民之直義。以謬傳辭。刑臣斬
首。則萬民咸伏。不敢違教。王曰。解肉枰躯。
將贖一鳥。洒血摧命。自怜七獸。朕意利人。
何殺無罪。汝雖作功徳。不如避罪。舍人曰。一
切難捨。不過身命。然小臣夕死。大教朝行。佛
日再中。聖主長安。王曰。鸞鳳之子。幼有凌霄
之心。鴻鵠之兒。生懷截波之勢。爾得如是。可
謂大士之行乎。於焉大王權整威儀。風刀東
西。霜仗南北。以召群臣。乃問卿等於我欲
造精舍。故作留難郷傳云。髑爲以王命傳下。興工創
寺之意。群臣來諫。王乃責怒於髑
刑以僞
傳王命
於是群臣戰戰兢懼。倊侗作誓。指手東
西。王喚舍人而詰之。舍人失色。無辭以對。大
王忿怒。勅令斬之。有司縛到衙下。舍人作誓。
獄吏斬之。白乳湧出一丈郷傳云。舍人誓曰。大聖
法王欲興佛教。不顧身
命。多却結縁。天垂瑞祥。遍示人庶。
於是其頭飛出。落於金剛山頂云云
天四黯黲。斜景
爲之晦明。地六震動。雨花爲之飄落。聖人哀
戚。沾悲涙於龍衣。塚宰憂傷。流輕汗於蝉冕。
甘泉忽渇。魚鼈爭躍。直木先折。猿猱群鳴。春
宮連鏕之侶。泣血相顧。月庭交袖之朋。斷
膓惜別。望柩聞聲。如喪考妣。咸謂子推割股。
未足比其苦節。弘演刳腹。詎能方其壯烈。此
乃扶丹墀之信力。成阿道之本心。聖者也。遂
乃葬北山之西嶺即金剛山也。傳云。頭飛落
處。因葬其地。今不言何也
内人
哀之。卜勝地造蘭若。名曰剌楸寺。於是家家
作禮。必獲世榮。人人行道。當曉法利。眞興大
王即位五年甲子。造大興輪寺按國史興郷傳。實
法興王十四年丁
未始開。二十一年乙卯大伐天鏡林。始興工梁棟之材。皆
於其林中取足。而階礎石龕皆有之。至眞興王五年甲子。
寺成。故云甲子。
僧傳云七年誤
大清之初。梁使沈湖將舍利。天
壽六年。陳使劉思并僧明觀奉内經并次。寺
寺星張塔塔雁行。竪法幢。懸梵鏡。龍象釋徒。
爲寰中之福田。大小乘法。爲京國之慈雲。他
方菩薩。出現於世謂芬皇之陳那浮石寶。蓋
以至洛山五臺等是也
西域
名僧。降臨於境。由是併三韓而爲邦。掩四海
而爲家。故書徳名於天𨨣之樹。影神迹於星
河之水。豈非三聖威之所致也謂我道法
興厭髑也
降有
國統惠隆法主孝圓金相郎大統鹿風大書省
眞怒波珍喰金嶷等建舊塋。樹豐碑。元和十
二年丁酉八月五日。即第四十一憲徳大王
九年也。興輪寺永秀禪師于時瑜伽諸
徳皆稱禪師
結湊斯
塚。禮佛之香徒。毎月五日。爲魂之妙願。營壇
作梵。又郷傳云。郷老毎當忌旦。設社會於興
輪寺。則今月初五。乃舍人捐躯順法之晨
也。嗚呼。無是君無是臣。無是臣無是功。可
謂劉葛魚水。雲龍感會之美歟。法興王既擧
廢立寺。寺成。謝冕旒披方袍施宮戚爲寺隷
寺隷至今稱王孫。後至太宗王時。宰輔金良圖信向佛法。
有二女曰花寶蓮寶。捨身爲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之族。
沒寺爲隷。二族
之裔至今不絶
主住其寺。躬任弘化。眞興乃繼
徳重聖。承衮職處九五。威率百僚。號令畢備。
因賜額大王興輪寺。前王姓金氏。出家法雲。
字法空僧傳與諸説亦以王妃出家名法雲。又眞興王
爲法雲。又以爲眞興之妃名法雲。頗多疑混
册府元龜云。姓募。名秦初興役之乙卯歳。王
妃亦創永興寺。慕史氏之遺風。同王落彩爲
尼。名妙法。亦住永興寺。有年而終。國史云。
建福三十一年。永興寺塑像自壞。未幾。眞興
王妃比丘尼卒。按眞興乃法興之姪子。妃思
刀夫人朴氏。牟梁里英失角干之女。亦出家
爲尼。而非永興寺之創主也。則恐眞字當作
法。謂法興之妃巴刁夫人爲尼者之卒也。乃
創寺立像之主故也。二興捨位出家。史不書。
非經世之訓也。又於大通元年丁未。爲梁帝
創寺於熊川州。名大通寺熊川即公州也。時屬新
羅故也。然恐非丁未也。
乃中大通元年己酉歳所創也。始創
興輪之丁未。未暇及於他郡立寺也
讃曰
    聖智從來萬世謀 區區輿議謾秋毫
    法輪解逐金輪轉 舜日方將佛日高
右原宗
    徇義輕生已足驚 天花白乳更多情
    俄然一釼身亡後 院院鐘聲動帝京
右厭髑
  法王禁殺
百濟第二十九主法王諱宣。或云孝順。開皇
十年己未即位。是年冬。下詔禁殺生。放民家
所養鷹鸇之類。焚漁獵之具。一切禁止。明年
庚申度僧三十人。創王興寺於時都泗泚城
今扶
始立栽而升遐。武王繼統。父基子構。
數紀而畢成。其寺亦名彌勒寺。附山臨水。花
木秀麗。四時之美具焉。王毎命舟。沿河入寺。
賞其形勝壯麗與古記所載小異。武王是貧母與池龍
通交而所生。小名薯蕷。即位後謚號
武王。初與王
妃草創也
讃曰
    詔寛&MT10798;𤞉千丘惠 澤洽豚魚四海仁
    莫噵聖君輕下世 上方兜率正芳春
  寶藏奉老 普徳移庵
高麗本記云。麗季武徳貞觀間。國人爭奉五
斗米教。唐高祖聞之。遣道士送天尊像來。講
道徳經。王與國人聽之。即第二十七代榮留
王即位七年武徳七年甲申也。明年遣使往
唐。求學佛老。唐帝謂高
祖也
許之。及寶藏王即位
十六年
壬寅也
亦欲併興三教。時寵相蓋蘇文。説王以
儒釋並熾。而黄冠未盛。特使於唐求道教。時
普徳和尚住盤龍寺。憫左道匹正。國祚危矣。
屡諫不聽。乃以神力飛方丈。南移于完山州
今全
州也
孤大山而居焉。即永徽元年庚戌六月也。
又本傳云。乾封二年
丁卯三月三日也
未幾國滅以總章元年戊辰國滅
則計距庚戌十九年矣
今景福寺有飛來方丈是也云云已上
國史
眞樂公
留詩在堂。文烈公著傳行世。又按唐書云。先
是隋煬帝征遼東。有裨將羊皿不利於軍。將
死有誓曰。必爲寵臣滅彼國矣。及蓋氏擅朝。
以蓋爲氏。乃以羊皿是之應也。又按高麗古
記云。隋煬帝以大業八年壬申。領三十萬兵。
渡海來征。十年甲戌十月。高麗王時第三十六
代嬰陽王立
二十五
年也
上表乞降。時有一人密持小弩於懷中。
隨持表使到煬帝舡中。帝奉表讀之。弩發中
帝胸。帝將旋師。謂左右曰。朕爲天下之主親
征小國而不利。萬代之所嗤。時右相羊皿奏
曰。臣死爲高麗大臣。必滅國。報帝王之讎帝
崩後生於高麗。十五聰明神武。時武陽王聞
其賢國史榮留王名建武。或云
建成。而此云武陽。未詳
徴入爲臣自稱姓蓋
名金。位至蘇文。乃侍中職也唐書云。蓋蘇文自謂
莫離支。猶中書令。
又按神誌秘詞序云。蘇文大英弘序并注。則蘇文
乃職名。有文證而傳云。文人蘇英弘序。未詳孰是
金奏
曰。鼎有三足。國有三教。臣見國中。唯有儒釋
無道教。故國危矣。王然之。奏唐請之。太宗遣
叙達等道士八人國史云。武徳八年乙酉遣使入唐
永佛老。唐帝許之。據此。則羊
血自甲戌年死而托生于此。則才年十餘歳矣。
而云寵宰。説王遣請。其年月必有一誤。今兩存
王喜
以佛寺爲道舘。尊道士坐儒士之上。道士等
行鎭國内。有名山川。古平壤城勢新月城
也。道士等呪勅南河龍。加築爲滿月城。因名
龍堰城。作&T048443;曰。龍堰堵。且云千年寶藏堵。或
鑿破靈石俗云都帝嵓。亦云朝天石蓋。
昔聖帝騎此石朝上帝故也
蓋金又奏
築長城東北西南。時男役女耕。役至十六年
乃畢。及寶藏王之世。唐太宗親統以六軍來
征。又不利而還。高宗總章元年戊辰。右相劉
仁軌。大將軍李勣。新羅金仁問等攻破國滅
擒王歸唐。寶藏王庶子率四千餘家投于新
與國史少
殊。故并録
大安八年辛未。祐世僧統到孤大
山景福寺飛來方丈。禮普聖師之眞。有詩云。
涅槃方等教傳受自吾師云云。至可惜飛房
後。東明古國危。跋云。高麗藏王感於道教。不
信佛法。師乃飛房。南至此山。後有神人。現於
高麗馬嶺。告人云。汝國敗亡無日矣。具如國
史。餘具載本傳與僧傳。師有高弟十一人。無
上和尚與弟子金趣等創金洞寺。寂滅義融
二師創珍丘寺。智薮創大乘寺。一乘與心正
大原等創大原寺。水淨創維摩寺。四大與契
育等創中臺寺。開原和尚創開原寺。明徳創
燕口寺。開心與普明亦有傳。皆如本傳。讃曰
    釋氏汪洋海不窮 百川儒老盡朝宋
    麗王可笑封沮洳 不省滄溟徒臥龍
  東京興輪寺金堂十聖
東壁坐庚向泥塑 我道 厭髑 惠宿 安
含 義湘
西壁坐甲向泥塑 表訓 蛇巴 元曉 惠
空 慈藏
塔像
  迦葉佛宴坐石
玉龍集及慈藏傳與諸家傳紀皆云。新羅月
城東龍宮南有迦葉佛宴坐石。其地即前佛
時伽藍之墟也。今皇龍寺之地。即七伽藍之
一也。按國史。眞興王即位十四開國三年癸
酉二月。築新宮於月城東。有皇龍現其地。王
疑之。改爲皇龍寺。宴坐石在佛殿後面。甞一
謁焉。石之高可五六尺。來圍僅三肘。幢立而
平頂。眞興創寺已來。再經災火。石有拆裂處。
寺僧貼鐵爲護。乃有讃曰。惠日沈輝不記年。
唯餘宴坐石依然。桑田幾度成滄海。可惜巍
然尚未遷。既而西山大兵已後。殿塔煨燼。而
此石亦夷沒。而僅與地平矣。按阿含經迦葉
佛。是賢劫第三尊也。人壽二萬歳時。出現於
世。據此以増減法計之。毎成劫初。皆壽無量
歳。漸減至壽八萬歳時。爲住劫之初。自此又
百年減一歳。至壽十歳時爲一減。又増至人
壽八萬歳時爲一増。如是二十減二十増爲
一住劫。此一住劫中有千佛出世。今本師釋
迦是第四尊也。四尊皆現於第九減中。自釋
尊百歳壽時。至迦葉佛二萬歳時。已得二百
萬餘歳。若至賢劫初第一尊拘留孫佛時。又
幾萬歳也。自拘留孫佛時。上至劫初無量歳
壽時。又幾何也。自釋尊下至于今至元十八
年辛巳歳。已得二千二百三十矣。自拘留孫
佛歴迦葉佛時至于今。則直幾萬歳也。有本
朝名士呉世文。作歴代歌。從大金貞祐七年
己卯。逆數至四萬九千六百餘歳。爲盤古開
闢戊寅。又延禧宮録事金希寧所撰大一歴
法。自開闢上元甲子至元豐甲子。一百九十
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一歳。又纂古圖云。開闢
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歳。按諸經。且以迦葉
佛時至于今。爲此石之壽。尚距於劫初開闢
時爲兒子矣。三家之説尚不及茲兒石之年。
其於開闢之説。疎之遠矣
  遼東城育王塔
三寶感通録載。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
云。昔高麗聖王按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
雲覆地。往尋雲中。有僧執錫而立。既至便滅。
遠看還現。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
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尋一丈。得杖并
履。又掘得銘。上有梵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
王委曲問詰。答曰。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
休屠王祭
天金人
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法始至。具
知始末。今更損高。本塔朽壞。育王所統一閻
浮提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又唐龍朔中有
事遼左。行軍薛仁貴行至隋主討遼古地。乃
見山像。空曠蕭條。絶於行往。問古老。云是先
代所現。便圖寫來京師具在
若函
按西漢與三國地
理志。遼東城在鴨緑之外。屬漢幽州。高麗聖
王未知何君。或云東明聖帝。疑非也。東明以
前漢元帝建昭二年即位。成帝鴻嘉壬寅升
遐。于時漢亦未見具葉。何得海外陪臣已能
識梵書乎。然稱佛爲蒲圖王。似在西漢之時。
西域文字或有識之者。故云梵書爾。按古傳
育王命鬼徒。毎於九億人居地立一塔。如是
起八萬四千於閻浮界。内藏於巨石中。今處
處有現瑞非一。蓋眞身舍利。感應難思矣。讃

    育王寶塔遍塵寰 雨濕雲埋蘚纈班
    想像當年行路眼 幾人指點祭神墦
  金官城婆娑石塔
金官虎溪寺婆娑石塔者。昔此邑爲金官國
時。世祖首露王之妃許皇后名黄玉。以東漢
建武二十四年甲申。自西域阿踰陀國所載
來。初公主承二親之命。泛海將指東。阻波神
之怒。不克而還。白父王。父王命載茲塔。乃獲
利渉。來泊南涯。有緋帆茜旗珠玉之美。今云
主浦。初解綾袴於岡上處曰綾峴。茜旗初入
海涯曰旗出邊。首露王聘迎之。同御國一百
五十餘年。然于時海東未有創寺奉法之事。
蓋像教未至。而土人不信伏。故本記無創寺
之文。逮第八代銍知王二年壬辰。置寺於其
地。又創王后寺在阿道訥祇王之
世。法興王之前
至今奉福焉。兼
以鎭南倭。具見本國本記。塔方四面五層。其
彫鏤甚奇。石微赤班色。其質良脆。非此方類
也。本草所云點鷄冠血爲驗者是也。金官國
亦名駕洛國。具載本記。讃曰
    載厭緋帆茜斾輕 乞靈遮莫海涛驚
    豈徒到岸扶黄玉 千古南倭遏怒鯨
  高麗靈塔寺
僧傳云。釋普徳字智法。前高麗龍岡縣人也。
詳見下本傳。常居平壤城有山方。老僧來請
講經。師固辭。不兌。赴講涅槃經四十餘卷。
罷席至城西大寶山嵓穴下禪觀。有神人來
請。宜住此地。乃置錫杖於前。指其地曰。此下
有八面七級石塔。掘之果然。因立精舍。曰靈
塔寺以居之
  皇龍寺丈六
新羅第二十四眞興王即位十四年癸酉二
月。將築紫宮於龍宮南。有黄龍現其地。乃改
置爲佛寺。號黄龍寺。至己丑年周圍牆宇。至
十七年方畢。未幾海南有一巨舫。來泊於河
曲縣之絲浦今蔚州
谷浦也
撿看有牒文云。西竺阿育
王。聚黄鐵五萬七千斤。黄金三萬分。別傳云。
鐵四十萬
七千斤。金一千兩。恐
誤。或云三萬七千斤
將鑄釋迦三尊像。未就。載
舡泛海而祝曰。願到有縁國土。成丈六尊容。
并載摸樣一佛二菩薩像。縣吏具状上聞。勅
使卜其縣之城東爽塏之地。創東竺寺。邀安
其三尊。輸其金鐵於京師。以大建六年甲午
三月寺中記云。癸巳
十月十七日
鑄成丈六尊像。一鼓而就。
重三萬五千七斤。入黄金一萬一百九十八
分。二菩薩入鐵一萬二千斤。黄金一萬一百
三十六分。安於皇龍寺。明年像涙流至踵。&MT01485;
地一尺。大王升遐之兆。或云。像成在眞平
之世者謬也。別本云。阿育王在西竺大香華
國。生佛後一百年間。恨不得供養眞身。歛化
金鐵若干斤。三度鑄成無功。時王之太子獨
不預斯事。王使詰之。太子奏云。獨力非功。曾
知不就。王然之。乃載舡泛海。南閻浮提十六
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八萬聚落。靡不周
旋。皆鑄不成。最後到新羅國。眞興王鑄之於
文仍林。像成。相好畢備。阿育此飜無憂。後大
徳慈藏西學到五臺山。感文殊現身。授訣仍
囑云。汝國皇龍寺。乃釋迦與迦葉佛講演之
地。宴坐石猶在。故天竺無憂王。聚黄鐵若干
斤泛海。歴一千三百餘年。然後乃到而國。成
安其寺。蓋威縁使然也與別記所
載符同
像成後。東竺
寺三尊亦移安寺中。寺記云。眞五年甲
辰。金堂造成。善徳王代。寺初主眞骨歡喜
師。第二主慈藏國統。次國統惠訓。次廂律師
云。今兵火已來。大像與二菩薩皆融沒。而小
釋迦猶存焉。讃曰
    塵方何處匪眞郷 香火因縁最我邦
    不是育王難下手 月城來訪舊行藏
  皇龍寺九層塔
新羅第二十七善徳王即位五年。貞觀十年
丙申。慈藏法師西學。乃於五臺感文殊授法
詳見
本傳
文殊又云。汝國王是天竺刹利種。王預受
佛記。故別有因縁。不同東夷共工之族。然以
山川崎嶮故。人性麁悖。多信邪見。而時或天
神降禍。然有多聞比丘在於國中。是以君臣
安泰。萬庶和平矣。言已不現。藏知是大聖變
化。泣血而退。經由中國太和池邊。忽有神人
出問。胡爲至此。藏答曰。求菩提故。神人禮拜。
又問。汝國有何留難。藏曰。我國北連靺鞨。南
接倭人。麗濟二國。迭犯封陲。隣&T009044;縱横。是爲
民梗。神人云。今汝國以女爲王。有徳而無威。
故隣國謀之。宜速歸本國。藏問歸郷將何爲
利益乎。神曰。皇龍寺護法龍。是吾長子。受梵
王之命。來護是寺。歸本國成九層塔於寺中。
隣國降伏。九韓來貢。王祚永安矣。建塔之後
設八關會。赦罪人。則外賊不能爲害。更爲我
於京畿南岸置一精廬。共資予福。予亦報之
徳矣。言已遂奉王而獻之。忽隱不現寺中記云。
於終南山
圓香禪師處。
受建塔因由
貞觀十七年癸卯十六日。將唐帝
所賜經像袈裟幣帛而還國。以建塔之事聞
於上。善徳王議於群臣。群臣曰。請工匠於百
濟。然後方可。乃以寶帛請於百濟。匠名阿非
知。受命而來。經營木石。伊于龍春一云
龍樹
蠱。率小匠二百人。初立刹柱之日。匠夢本國
百濟滅亡之状。匠乃心疑停手。忽大地震動。
晦冥之中有一老僧一壯士。自金殿門出。乃
立其柱。僧與壯士皆隱不現。匠於是改悔。畢
成。其塔刹柱記云。鐵盤已上高四十二尺。已
下一百八十三尺。慈藏以五臺所授舍利百
粒分安於柱中。并通度寺戒壇。及大和寺塔。
以副池龍之請大和寺在河曲縣南。今
蔚州。亦藏師所創也
樹塔之後。
天地開泰。三韓爲一。豈非塔之靈蔭乎。後高
麗王將謀伐羅。乃曰。新羅有三寶。不可犯也。
何謂也。皇龍丈六。并九層塔。與眞平王天賜
玉帶。遂寢其謀。周有九鼎。楚人不敢北窺。此
之類也。讃曰
    鬼拱神扶壓帝京 輝煌金碧動飛甍
    登臨何啻九韓伏 始覺乾坤特地平
又海東名賢安弘撰東都成立記云。新羅第
二十七代。女王爲主。雖有道無威。九韓侵勞
苦。龍宮南皇龍寺建九層塔。則隣國之災可
鎭。第一層日本。第二層中華。第三層呉越。第
四層托羅。第五層鷹遊。第六層靺鞨。第七層
丹國。第八層女狄。第九層獩&T026128;。又按國史
及寺中古記。眞興王癸酉創寺後。善徳王代。
貞觀十九年乙巳。塔初成。三十二孝昭王即
位七年。聖暦元年戊戌六月。霹靂寺中古記云
聖徳王代誤
也。聖徳王
代無戊戌
二十三聖徳王代庚申歳。重成。
四十八景文王代戊子六月。第二霹靂。同代
第三重修。至本朝光宗即位五年癸丑十月。
第三霹靂。現宗十三年辛酉。第四重成。又靖
宗二年乙亥。第四霹靂。又文宗甲辰年。第五
重成。又憲宗末年乙亥。第五霹靂。肅宗丙子。
第六重成。又高宗十六年戊戌冬月。西山兵
火。塔寺丈六殿宇皆災
  皇龍寺鐘 芬皇寺藥師 奉徳寺鐘
新羅第三十五景徳大王。以天寶十三甲午
鑄皇龍寺鐘。長一丈三寸。厚九寸入。重四十
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施主孝貞伊王三毛
夫人。匠人里上宅一典。肅宗朝。重成新鐘。長
六尺八寸。又明年乙未。鑄芬皇藥師銅像。重
三十萬六千七百斤。匠人本彼部強古乃未。
又捨黄銅一十二萬斤。爲先考聖徳王欲鑄
巨鐘一口。未就而崩。其子惠恭大王乾運。以
大暦庚戌十二月。命有司鳩工徒。乃克成之。
安於奉徳寺。寺乃孝成王。開元二十六年戊
寅。爲先考聖徳大王奉福所創也。故鐘銘曰
聖徳大王神鐘之銘聖徳乃景徳之考典光大王也。
鐘本景徳爲先考所施之金。故
稱云聖
徳。鐘爾
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郎翰林郎金弼
粤奉教撰。鐘銘文煩不録
  靈妙寺丈六
善徳王創寺。塑像因縁。具載良志法師傳。景
徳王即位二十三年。丈六改金。租二萬三千
七百碩良志傳作像之初
成之費。今兩存之
  四佛山 掘佛山 萬佛山
竹嶺東百許里。有山屹然高峙。眞平王九年
甲申。忽有一大石。四面方丈。彫四方如來。皆
以紅紗護之。自天墜其山頂。王聞之命駕瞻
敬。遂創寺嵓側。額曰大乘寺。請比丘亡名誦
蓮經者主寺。洒掃供石。香火不廢。號曰亦徳
山。或曰四佛山。比丘卒既葬。塚上生蓮
又景徳王遊幸柏栗寺。至山下聞地中有唱
佛聲。令掘之。得大石。四面刻四方佛。因創寺。
以掘佛爲號。今訛云掘石 王又聞唐代宗
皇帝優崇釋氏。命工作五色氍毹。又彫沈檀
木與明珠美玉爲假山。高丈餘。置氍毹之上。
山有巉嵓怪石澗穴。區隔毎一區内。有歌舞
伎樂列國山川之状。微風入戸。蜂蝶&T037173;翔。燕
雀飛舞。隱約視之。莫辨眞假。中安萬佛。大
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其頭或巨黍者。或半
菽者。螺髻白毛。眉目的&T029241;。相好悉備。只可髣
髴。莫得而詳。因號萬佛山。更鏤金玉爲流蘇
幡蓋菴羅薝葍花果莊嚴。百歩樓閣。臺殿堂
榭。都大雖微。勢皆活動。前有旋遶比丘像
千餘躯。下列紫金鐘三&T034024;。皆有閣有蒲牢。鯨
魚爲撞。有風而鐘鳴。則旋遶僧皆仆。拜頭至
地。隱隱有梵音。蓋關棙在乎鐘也。雖號萬佛。
其實不可勝記。既成。遣使獻之。代宗見之。
嘆曰。新羅之巧。天造非巧也。乃以九光扇加
置嵓岫間。因謂之佛光。四月八日。詔兩街僧
徒。於内道場禮萬佛山。命三藏不空念讃密
部眞詮千遍以慶之。觀者皆嘆伏其巧。讃曰
    天粧滿月四方裁 地湧明毫一夜開
    妙手更煩彫萬佛 眞風要使遍三才
  生義寺石彌勒
善徳王時。釋生義常住道中寺。夢有僧引上
南山而行。令結草爲標。至山之南洞。謂曰。
我埋此處。請師出安嶺上。既覺。與友人尋
所標。至其洞掘地。有石彌勒出。置於三花嶺
上。善徳王十二年甲辰歳。創寺而居。後名
生義寺今訛言性義寺。忠談師毎歳重
三重九烹茶獻供者。是此尊也
  興輪寺壁畫普賢
第五十四景明王時。興輪寺南門。及左右廊
廡災焚。未修。靖和&T012234;繼二僧募縁將修。貞明
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帝釋降于寺之左經
樓。留旬日。殿塔及草樹土石皆發異香。五雲
覆寺。南池魚龍喜躍跳擲。國人聚觀。嘆未曾
有。玉帛梁稻施積丘山。工匠自來。不日成之。
工既畢。天帝將還。二僧白曰。天若欲還宮。請
圖寫聖容。至誠供養。以報天恩。亦乃因茲留
影。永鎭下方焉。帝曰。我之願力不如彼普賢
菩薩遍垂玄化。畫此菩薩像。虔設供養而不
廢宜矣。二僧奉教。敬畫普賢菩薩於壁間。至
今猶存其像
  三所觀音 衆生寺
新羅古傳云。中華天子有寵姫。美艶無雙。謂
古今圖畫尠有如此者。乃命善畫者寫眞畫工
傳失
其名。或云張僧繇。則是呉人也。梁天監中爲武陵王國侍
郎直祕閣知畫事。歴右將軍呉興太守。則乃中國梁陳間
之天子也。而傳云唐帝者。海東人凡諸中
國爲唐爾。其實未詳何代帝王。兩存之
其人奉勅圖
成。誤落筆汚赤毀於臍下。欲改之而不能。心
疑赤誌必自天生。功畢獻之。帝目之曰。形則
逼眞矣。其臍下之誌乃所内祕。何得知之并
寫。帝乃震怒。下圓扉將加刑。丞相奏云。所
謂伊人其心且直。願赦宥之。帝曰。彼既賢直。
朕昨夢之。像畫進不差則宥之。其人乃畫十
一面觀音像呈之。協於所夢。帝於是意解赦
之。其人既免。乃與博士芬節約曰。吾聞新羅
國敬信佛法。與子乘桴于海。適彼同修佛事。
廣益仁邦。不亦益乎。遂相與到新羅國。因成
此寺大悲像。國人瞻仰。禳祷獲福。不可勝記。
羅季天成中。正甫崔殷諴久無胤息。詣茲寺
大慈前祈祷。有娠而生男。未盈三朔。百濟甄
萱襲犯京師。城中大潰。殷諴抱兒來告曰。隣
兵奄至事急矣。赤子累重不能倶免。若誠大
聖之所賜。願借大慈之力覆養之。令我父子
再得相見。涕泣悲惋。三泣而三告之。裹以襁
褓。藏諸猊座下。眷眷而去。經半月寇退。來尋
之。肌膚如新浴。貌體嬛好。乳香尚痕於口。抱
持歸養。及壯聰惠過人。是爲氶魯。位至正
匡。氶魯生郎中崔肅。生郎中齊顏焉。自此繼
嗣不絶。殷諴隨敬順王入本朝爲大姓。又統
和十年三月。主寺釋性泰跪於菩薩前。自言
弟子久住茲寺。精勤香火。晝夜匪懈。然以寺
無田出香祀無繼。將移他所。故來辭爾。是日
假寐。夢大聖謂曰。師且住無遠離。我以縁化
充齋費。僧忻然感寤。遂留不行。後十三日。忽
有二人。馬載牛馱到於門前。寺僧出問何所
而來。曰。我等是金州界人。向有一比丘到我
云。我住東京衆生寺久矣。欲以四事之難縁
化到此。是以歛施隣閭。得米六碩鹽四碩。負
載而來。僧曰。此寺無人縁化者。爾輩恐聞之
誤。其人曰。向之比丘率我輩而來。到此神見
井邊曰。距寺不遠。我先往待之。我輩隨逐而
來。寺僧引入法堂前。其人瞻禮大聖。相謂曰。
此縁化比丘之像也。驚嘆不已。故所納米鹽
追年不廢。又一夕寺門有火災。閭里奔救。升
堂見像。不知所在。視之已立在庭中矣。問其
出者誰。皆曰不知。乃知大聖靈威也。又大定
十三年癸巳間。有僧占崇。得住茲寺。不解文
字。性本純粹。精勤火香。有一僧欲奪其居。訴
於襯衣天使曰。茲寺所以國家祈恩奉福之
所。宜選會讀文疏者主之。天使然之。欲試其
人。乃倒授疏文。占崇應手披讀如流。天使服
膺。退坐房中。俾之再讀。崇鉗口無言。天使曰。
上人良由大聖之所護也。終不奪之。當時與
崇同住者。處士金仁夫傳諸郷老。筆之于傳
  柏栗寺
雞林之北岳曰金剛嶺。山之陽有柏栗寺。寺
有大悲之像一躯。不知作始。而靈異頗著。或
云。是中國之神匠塑衆生寺像時并造也。諺
云。此大聖曾上忉利天。還來入法堂時。所履
石上脚迹至今不&MT10797;。或云。救夫禮郎還來時
之所視迹也。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孝昭
王奉大玄薩喰之子夫禮郎爲國仙。珠履千
徒。親安常尤甚。天授四年□長壽
二年
癸巳暮春之
月。領徒遊金蘭。到北溟之境。被狄賊所掠而
去。門客皆失措而還。獨安常追迹之。是三月
十一日也。大王聞之。驚駭不勝曰。先君得神
笛傳于朕躬。今與玄琴藏在内庫。困何國仙
忽爲賊俘。爲之奈何琴笛事具
載別傳
時有瑞雲覆天
尊庫。王又震懼使檢之。庫内失琴笛二寶。乃
曰。朕何不予。昨失國仙。又亡琴笛。乃囚司庫
吏金貞高等五人。四月。募於國曰。得琴笛者
賞之一歳租。五月十五日郎二親就柏栗寺大
悲像前禋祈累夕。忽香卓上得琴笛二寶。而
郎常二人來到於像後。二親顛喜。問其所由
來。郎曰。予自被掠爲彼國大都仇羅家之牧
子。放牧於大烏羅尼野一本作都仇家奴
牧於大磨之野
忽有一
僧容儀端正。手携琴笛來慰曰。憶桑梓乎。予
不覺跪于前曰。眷戀君親。何論其極。僧曰。然
則宜從我來。遂率至海壖。又與安常會。乃批
笛爲兩分。與二人各乘一隻。自乘其琴。泛泛
歸來。俄然至此矣。於是具事馳聞。王大驚使
迎。郎隨琴笛入内。施鑄金銀五器二副各重
五十兩。摩衲袈裟五領。大綃三千匹。田一萬
頃納於寺。用答慈庥焉。大赦國内。賜人爵三
級。復民租三年。主寺僧移住奉聖。封郎爲大
角干羅之冡
宰爵名
父大玄阿喰。爲大大角干。母龍寶
夫人爲沙梁部鏡井宮主。安常師爲大統。司
庫五人皆免。賜爵各五級。六月十二日。有彗
星孛于東方。十七日。又孛于西方。日官奏曰。
不封爵於琴笛之瑞。於是册號神笛爲萬萬
波波息。彗乃滅。後多靈異。文煩不載。世謂安
常爲俊永郎徒。不之審也。永郎之徒。唯眞才
繁完等知名。皆亦不測人也詳見
別傳
  敏藏寺
禺金里貧女寶開有子名長春。從海賈而征。
久無音耗。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角
干捨家爲寺
觀音前克
祈七日。而長春忽至。問其由緒。曰。海中風
飄舶壞。同侶皆不免。予乘隻板歸泊呉涯。呉
人收之俾耕于野。有異僧如郷里來。弔慰勤
勤。率我同行。前有深渠。僧掖我跳之。昏昏間
如聞郷音與哭泣之聲。見之乃已屆此矣。日
晡時離呉至此纔戌初。即天寶四年乙酉四
月八日也。景徳王聞之。施田於寺。又納財幣

  前後所將舍利
國史云。眞興王大清三年己巳。梁使沈湖送
舍利若于粒。善徳王代貞觀十七年癸卯。慈
藏法師所將佛頭骨佛牙佛舍利百粒。佛所
著緋羅金點袈裟一領。其舍利分爲三。一分
在皇龍塔。一分在大和塔。一分并袈裟在通
度寺戒壇。其餘未詳所在。壇有二級。上級之
中安石蓋如覆&T055114;。諺云。昔在本朝相次有二
廉使。禮壇擧石&T055114;而敬之。前感修蟒在函中。
後見巨蟾蹲石腹。自此不敢擧之。近有上將
軍金公利生庾侍郎碩。以高廟朝受旨指揮
江東。仗節到寺。擬欲擧石瞻禮。寺僧以往事
難之。二公令軍士固擧之。内有小石函。函襲
之中貯以瑠璃筒。筒中舍利只四粒。傳示瞻
敬。筒有小傷裂處。於是庾公適蓄一水精函
子。遂奉施兼藏焉。識之以記移御江都。四年
乙未歳也。古記稱百枚分藏三處。今唯四爾。
既隱現隨人。多小不足怪也。又諺云。其皇龍
寺塔災之日。石&T055114;之東面始有大班。至今猶
然。即大遼應暦三年癸丑歳也。本朝光廟五
載也。塔之第三災也。曹溪無衣子留詩云。聞
噵皇龍災塔日。連燒一面示無間。是也。自至
元甲子已來大朝使佐本國。皇華爭來瞻禮。
四方雲水。輻湊來參。或擧不擧。眞身四枚外。
變身舍利。碎如砂礫。現於&T031398;外。而異香郁烈。
彌日不歇者比比有之。此末季一方之奇事
也。唐大中五年辛未。入朝使元弘所將佛牙
今未詳所在。新
羅文聖王代
後唐同光元年癸未。本朝太祖
即位六年。入朝使尹質所將五百羅漢像。今
在北崇山神光寺。大宋宣和元年己卯亥
十五
入貢使鄭克永李之美等所將佛牙。今内
殿置奉者是也。相傳云。昔義湘法師入唐。到
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尊者處。隣有宣律師。常
受天供。毎齋時天厨送食。一日律師請湘公
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過時不至。湘乃空鉢
而歸。天使乃至。律師問今日何故遲。天使曰。
滿洞有神兵遮擁。不能得入。於是律師知湘
公有神衞。乃服其道勝。仍留其供具。翌日又
邀儼湘二師齋。具陳其由。湘公從容謂宣曰。
師既被天帝所敬。甞聞帝釋宮有佛四十齒
之一牙。爲我等輩請下人間。爲福如何。律師
後與天使傳其意於上帝。帝限七日送與。湘
公致敬訖。邀安大内。後至大宋徽宗朝。崇奉
左道。時國人傳圖讖曰。金人敗國。黄巾之徒
諷。日官奏曰。金人者佛教之謂也。將不利於
國家。議將破滅釋氏。坑諸沙門。焚燒經典。而
別造小舡。載佛牙泛於大海。任隨縁流泊。于
時適有本朝使者至宋。聞其事。以天花茸五
十領。紵布三百匹。行賂於押舡内史。密授佛
牙。但流空舡。使臣等既得佛牙來奏。於是睿
宗大喜。奉安于十員殿左掖小殿。常鑰匙殿
門。施香燈于外。毎親幸日開殿瞻敬。至壬辰
歳移御次。内官怱遽中忘不收撿。至丙申四
月。御願堂神孝寺釋薀光請致敬佛牙。聞于
上。勅令内臣遍撿宮中。無得也。時柏臺侍御
史崔冲命薜伸急徴于諸謁者房。皆未知所
措。内臣金承老奏曰。壬辰年移御時。紫門日
記推看從之。記云。入内侍大府卿李白全受
佛牙函云。召李詰之。對曰。請歸家更尋私記。
到家撿看。得左番謁者金瑞龍佛牙函准受
記來呈。召問瑞龍。無辭以對。又以金承老所
奏云壬辰。至今丙申五年間。御佛堂及景靈
殿上守等囚禁問。當依違未決。隔三日。夜中
瑞龍家園牆裏有投擲物聲。以火撿看。乃佛
牙函也。函本内一重沈香合。次重純金合。次
外重白銀函。次外重瑠璃函。次外重螺鈿函。
各幅子如之。今但瑠璃函爾。喜得之入達于
内。有司議。金瑞龍及兩殿上守皆誅。晋陽府
奏云。因佛事不合多傷人。皆免之。更勅十員
殿中庭特造佛牙殿安之。令將士守之。擇吉
日。請神孝寺上房薀光。領徒三十人。入内設
齋敬之。其日入直承宣崔弘上將軍崔公衍李
令長内侍茶房等侍立于殿庭。依次頂戴敬
之。佛牙區穴間。舍利不知數。晋陽府以白銀
合貯而安之。時主上謂臣下曰。朕自亡佛牙
已來。自生四疑。一疑天宮七日限滿而上天
矣。二疑國亂如此。牙既神物。且移有縁無事
之邦矣。三疑貪財小人。盜取函幅。棄之溝壑
矣。四疑盜取珍利。而無計自露。匿藏家中矣。
今第四疑當之矣。乃放聲大哭。滿庭皆洒涕。
獻壽至有煉頂燒臂者不可勝計。得此實録
於當時内殿焚修前祇。林寺大禪師覺猷言
親所眼見。使予録之。又至庚午出都之亂。顛
沛之甚過於壬辰。十員殿監主禪師心鑑亡
身佩持。獲兌於賊難。達於大内。大賞其功。
移授名刹。今住氷山寺。是亦親聞於彼。眞興
王代天嘉六年乙酉。陳使劉思與釋明觀。載
送佛經論一千七百餘卷。貞觀十七年。慈藏
法師載三藏四百餘函來。安于通度寺。興徳
王代大和元年丁未。入學僧高麗釋丘徳齎
佛經若干函來。王與諸寺僧徒出迎于興輪
寺前路。大中五年。入朝使元弘齎佛經若干
軸來。羅末普耀禪師再至呉越。載大藏經來。
即海龍王寺開山祖也。大宋元祐甲戌。有人
眞讃云。偉哉初祖。巍乎眞容。再至呉越。大藏
成功。賜衘普耀。鳳詔四封。若問其徳。白月清
風。又大定中。漢南管記彭祖逖留詩云。水雲
蘭若住空王。況是神龍穩一場。畢竟名藍誰
得似。初傳像教自南方。有跋云。昔普耀禪師
始求大藏於南越。洎旋返次。海風忽起。扁舟
出沒於波間。師即言曰。意者神龍欲留經耶。
遂呪願乃誠兼奉龍歸焉。於是風靜波息。既
得還國。遍賞山川。求可以安邀處。至此山忽
見瑞雲起於山上。乃與高弟弘慶經營蓮社。
然則像教之東漸實始乎此。漢南管記彭祖
逖題寺。有龍王堂。頗多靈異。乃當時隨經而
來止者也。至今猶存。又天成三年戊子。默和
尚入唐。亦載大藏經來。本朝睿廟時。慧照國
師奉詔西學。市遼本大藏三部而來。一本今
在定惠寺海印寺有一本許
參政宅有一本
大安二年。本朝宣
宗代。祐世僧統義天入宋。多將天台教觀而
來。此外方册所不載。高僧信士。往來所齎。不
可詳記。大教東漸。洋洋乎慶矣哉。讃曰
    華月夷風尚隔烟 鹿園鶴樹二千年
    流傳海外眞堪賀 東震西乾共一天
按此録義湘傳云。永徽初。入唐謁智儼。然據
浮石本碑。湘武徳八年生。丱歳出家。永徽
元年庚戌。與元曉同伴欲西入。至高麗有難
而迴。至龍朔元年辛酉入唐。就學於智儼。總
章元年。儼遷化。咸亨二年。湘來還新羅。長
安二年壬寅。示滅。年七十八。則疑與儼公齋
於宣律師處。請天宮佛牙。在辛酉至戊辰七
八年間也。本朝高庙入江都壬辰年。疑天宮
七日限滿者誤矣。忉利天一日夜當人間一百
歳。且從湘公初入唐辛酉。計至高庙壬辰。
六百九十三歳也。至庚子年。始滿七百年。而
七日限已滿矣。至出都至元七年庚午。則
百三十年。若如天言。而七日後還天宮。則禪
師心鑑出都時。佩持出獻者。恐非眞佛牙也。
於是年春出都前。於大内集諸宗名徳。乞佛
牙舍利。精勤雖切。而不得一枚。則七日限滿
上天者幾矣。二十一年甲申。修補國清寺金
塔。國主與莊穆王后幸妙覺寺。集衆慶讃
訖。右佛牙與洛山水精念珠如意珠。君臣與
大衆皆瞻奉頂戴。後并納金塔内。予亦預斯
會。而親見所謂佛牙者。長三寸許。而無舍利
無極記
  彌勒仙花 末尸郎 眞慈師
第二十四眞興王。姓金氏。名&T007233;宗一作深
&T007233;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興
之志。一心奉佛。廣興佛寺。度人爲僧尼。又
天性風味多尚神仙。擇人家娘子美艶者。捧
爲原花要。聚徒選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
國之大要也。乃取南毛娘&MT01120;貞娘兩花。聚徒
三四百人。&MT01120;貞者嫉妬毛娘。多置酒飮毛娘。
至醉潜舁去北川中。擧石埋殺之。其徒罔知
去處。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
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尸於北川中。
乃殺&MT01120;貞娘。於是大王下令。廢原花累年。王
又念欲興邦國須先風月道。更下令選良家
男子有徳行者。改爲花娘。始奉薛原郎爲國
仙。此花郎國仙之始。故竪碑於溟州。自此使
人悛惡更善。上敬下順。五常六藝。三師六正。
廣行於代國史。眞智王大建八年
申始奉花郎。恐史傳乃誤
及眞智王代。
有興輪寺僧眞慈一作
慈也
毎就堂主彌勒像前
發原誓言。願我大聖化作花郎。出現於世。我
常親近睟容。奉以□周旋。其誠懇至祷之情。
盆彌篤。一夕夢有僧。謂曰。汝往熊川今公
水源寺。得見彌勒仙花也。慈覺而驚喜。尋其
寺行十日程。一歩一禮。及到其寺。門外有一
郎。儂纖不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門。邀致賓
軒。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見待殷
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師人也。見師高蹈遠屆。
勞來之爾。俄而出門。不知所在。慈謂偶爾。不
甚異之。但與寺僧叙曩昔之夢興來之之意。
且曰。暫寓下榻。欲待彌勒仙花何如。寺僧欺
其情蕩然。而見其懃恪。乃曰。此去南隣有千
山。自古賢哲寓止。多有冥感。盍歸彼居。慈從
之至於山下。山靈變老人出迎曰。到此奚爲。
答曰。願見彌勒仙花爾。老人曰。向於水源寺
之門外。已見彌勒仙花。更來何求。慈聞即驚
汗。驟還本寺。居月餘。眞智王聞之。徴詔問其
由。曰郎既自稱京師人。聖不虚言。盍覓城中
乎。慈奉宸旨會徒衆。遍於閭閻間物色求之。
有一小郎子。斷紅齊具。眉彩秀麗。靈妙寺之
東北路傍樹下婆娑而遊。慈&T051759;之驚曰。此彌
勒仙花也。乃就而問曰。郎家何在。願聞芳氏。
郎答曰。我名未尸。兒孩時爺孃倶沒。未知何
姓。於是肩輿而入見於王。王敬愛之。奉爲國
仙。其和睦子弟。禮義風教。不類於常。風流耀
世幾七年。忽亡所在。慈哀壞殆甚。然飮沐
慈澤。昵承清化。能自悔改。精修爲道。晩年亦
不知所終。説者曰。未與彌聲相近。尸與力形
相類。乃託其近似而相謎也。大聖不獨感慈
之誠欵也。抑有縁于茲土。故比比示現焉。至
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凡有媒係於人
者曰未尸。皆慈氏之遺風也。路傍樹至今名
見郎又俚言似如樹一作印
如樹
讃曰
    尋芳一歩一瞻風 到處栽培一樣功
    羃地春歸無覓處 誰知頃刻上林紅
 南白月二聖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白月山兩聖成道記云。白月山在新羅仇史
郡之北古之屈自郡
義安郡
峰巒奇秀。延袤數百里。眞
巨鎭也。古老相傳云。昔唐皇帝甞鑿一池。毎
月望前。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嵓石。如師子隱
映花間之影。現於池中。上命畫工圖其状。遣
使搜訪天下。至海東見此山有大師子嵓。山
之西南二歩許有三山。其名花山其山一體三
首。故云三山
與圖相近。然未知眞僞。以隻履懸於師子嵓
之頂。使還奏聞。履影亦現池。帝乃異之。賜名
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
現。故以名之
然後池中無影。山之
東南三千歩許有仙川村。村有二人。其一曰
努肹夫得一作
父名月藏。母味勝。其一曰怛
怛朴朴。父名修梵。母名梵摩郷傳云雉山村。誤
矣。二士之名方言。
二家各以二士心行騰
騰苦節二義名之爾
皆風骨不凡。有域外遐想。
而相與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東北嶺外
法積房。剃髮爲僧。未幾聞西南雉山村法宗
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眞。同往大佛田小
佛田二洞各居焉。夫得寓懷眞庵。一云壤
今懷眞洞有
古寺基。是也
朴朴居瑠璃光寺今梨山上有
寺基。是也
皆挈
妻子而居。經營産業。交相來往。棲神安養。方
外之志。未常暫廢。觀身世無常。因相謂曰。腴
田美歳良利也。不如衣食之應念而至。自然
得飽煖也。婦女屋宅情好也。不如蓮池花藏
千聖共遊。鸚鵡孔雀以相娯也。況學佛當成
佛。修眞必得眞。今我等既落彩爲僧。當脱略
纒結。成無上道。豈宜汨沒風塵。與俗輩無異
也。遂唾謝人間世。將隱於深谷。夜夢白毫光
自西而至。光中垂金色臂。摩二人頂。及覺説
夢。與之符同。皆感嘆久之。遂入白月山無
等谷今南薮
洞也
朴朴師占北嶺師子嵓。作板屋八
尺房而居。故云板房。夫得師占東嶺磊石下
有水處。亦成方丈而居焉。故云磊房郷傳云。
夫得處山
北□□洞。今復名。朴朴居山南法精洞
磊房。與此相反。以今驗之。郷傳誤矣
各庵而居。夫
得勤求彌勒。朴朴禮念彌陀。未盈三載。景龍
三年己酉四月八日。聖徳王即位八年也。日
將夕。有一娘子年幾二十。姿儀殊妙。氣襲蘭
麝。俄然到北庵郷傳云
南庵
請寄宿焉。因投詞曰。
行途日落千山暮。路隔城遥絶四隣。今日欲
投庵下宿。慈悲和尚莫生嗔。朴朴曰。蘭若護
淨爲務。非爾所取近行矣。無滯此處。閉門而
記云。我百念灰 
今。無以血襄見試
娘歸南庵傳曰
北庵
又請如前。夫
得曰。汝從何處犯夜而來。娘答曰。湛然與大
虚同體。何有往來。但聞賢士志願深重。徳行
高堅。將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
千山路。行行絶四隣。竹松陰轉邃。溪洞響猶
新。乞宿非迷路。尊師欲指津。願惟從我請。且
莫問何人。師聞之驚駭謂曰。此地非婦女相
汚。然隨順衆生。亦菩薩行之一也。況窮谷夜
暗。其可忽視歟。乃迎揖庵中而置之。至夜清
心礪操。微燈半壁。謂念厭厭。及夜將艾。娘呼
曰。予不幸適有産憂。乞和尚排備苫草。夫得
悲矜莫逆。燭火殷勤。娘既産。又請浴。弩肹慚
懼交心。然哀憫之情有加無已。又備盆槽。坐
娘於中。薪湯以浴之。既而槽中之水香氣郁
烈。變成金液。弩肹大駭。娘曰。吾師亦宜浴
此。肹勉強從之。忽覺精神爽涼。肌膚金色。視
其傍忽生一蓮臺。娘勸之坐。因謂曰。我是觀
音菩薩。來助大師。成大菩提矣。言訖不現。朴
朴謂肹今夜必染戒。將歸听之。既至。見肹坐
蓮臺。作彌勒尊像放光明。身彩檀金。不覺扣
頭而禮曰。何得至於此乎。肹具叙其由。朴朴
嘆曰。我乃障重。幸逢大聖而反不遇。大徳至
仁。先吾著鞭。願無忘昔日之契。事須同攝。肹
曰。槽有餘液。但可浴之。朴朴又浴。亦如前成
無量壽。二尊相對儼然。山下村民聞之。競來
瞻仰。嘆曰。希有希有。二聖爲説法要。全身躡
雲而逝。天寶十四年乙未。新羅景徳王即
古記云。天鑑二十四年乙未法
興即位。何先後倒錯之甚如此
聞斯事。以丁酉歳遣
使創大伽藍。號白月山南寺。廣徳二年古記云
大暦元
年。
亦誤
甲辰七月十五日。寺成。更塑彌勒尊像。
安於金堂。額曰。現身成道彌勒之殿。又塑彌
陀像安於講堂。餘液不足。塗浴未周。故彌陀
像亦有斑駁之痕。額曰。現身成道無量壽殿。
議曰。娘可謂應以婦女身攝化者也。華嚴經
摩耶夫人善知識。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脱
門。今娘之桷産微意在此。觀其投詞。哀婉可
愛。宛轉有天仙之趣。嗚呼。使娘婆不解隨順
衆生語言陀羅尼。其能若是乎。其末聯宜云。
清風一榻莫予嗔。然不爾云者。蓋不欲同乎
流俗語爾。讃曰
    滴翠嵓前剥啄聲 何人日暮扣雲扃
    南庵且近宜尋去 莫踏蒼苔汚我庭
右北庵
    谷暗何歸已暝煙 南窓有蕈且流連
    夜闌百八深深轉 只恐成喧惱客眠
右南庵
    十里松陰一徑迷 訪僧來試夜招提
    三槽浴罷天將曉 生下雙兒擲向西
右聖娘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兒得眼
景徳王代。漢岐里女希明之兒。生五稔而忽
盲。一日其母抱兒詣芬皇寺。左殿北壁畫千
手大悲。前令兒作歌祷之。遂得明。其詞曰
  膝肹古召㫆 二尸掌音毛乎支内良
千手觀音叱前良中 祈以支白屋尸置
内乎多 千隱手 叱千隱目肹 一等
下叱放一等肹除惡支 二于萬隱吾羅
一等沙隱賜以古只内乎叱等邪阿邪也
 吾良遺知支賜尸等焉 放冬矣用屋
尸慈悲也根古
讃曰
    竹馬葱笙戲陌塵 一朝雙碧失瞳人
    不因大士迴慈眼 虚度楊花幾社春
  洛山二大聖 觀音 正趣 調信
昔義湘法師始自唐來還。聞大悲眞身住此
海邊崛内。故因名洛山。蓋西域寶陀洛伽山。
此云小白華。乃白衣大士眞身住處。故借此
名之。齋戒七日。浮座具晨水上。龍天八部侍
從引入崛内參禮。空中出水精念珠一貫給
之。湘領受而退。東海龍亦獻如意寶珠一顆。
師捧出。更齋七日。乃見眞容。謂曰。於座上山
頂雙竹湧生。當其地作殿宜矣。師聞之出崛。
果有竹從地湧出。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圓
容麗質。儼若天生。其竹還沒。方知正是眞身
住也。因名其寺曰洛山。師以所受二珠鎭安
于聖殿而去。後有元曉法師。繼踵而來。欲求
瞻禮初至於南郊水田中。有一白衣女人刈
稻。師戲請其禾。女以稻荒戲答之。又行至橋
下。一女洗月水帛。師乞水。女酌其穢水獻
之。師覆棄之。更酌川水而飮之。時野中松上
有一青鳥。呼曰休醍□和尚。忽隱不現。其
松下有一隻脱鞋。師既到寺。觀音座下又有
前所見脱鞋一隻。方知前所遇聖女乃眞身
也。故時人謂之觀音松。師欲入聖崛更覩眞
容。風浪大作。不得入而去。後有崛山祖師梵
日。太和年中入唐。到明州開國寺。有一沙
彌截左耳在衆僧之末。與師言曰。吾亦郷人
也。家在溟州界翼嶺縣徳耆坊。師他日若還
本國。須成吾舍。既而遍遊叢席。得法於鹽
事具在
本傳
以會昌七年丁卯還國。先創崛山
寺而傳教。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夜
夢昔所見沙彌到窓下。曰。昔在明州開國寺。
與師有約。既蒙見諾。何其晩也。祖師驚覺。押
數十人到翼嶺境。尋訪其居。有一女居洛山
下村。問其名。曰徳耆。女有一子年才八歳。常
出遊於村南石橋邊。告其母曰。吾所與遊者
有金色童子。母以告于師。師驚喜。與其子尋
所遊橋下。水中有一石佛。舁出之。截左耳類
前所見沙彌。即正趣菩薩之像也。乃作簡子
卜其營構之地。洛山上方吉。乃作殿三間安
其像古本載梵日事在前。相曉二師在後。然按湘曉二師
□於高宗之代。梵日在於會去之後。相昌一
百七十餘歳。故今前却而編次之。
或云梵日爲相之門人。謬妄也
後百餘年。野火連
延到此山。唯二聖殿獨免其災。餘皆煨燼。及
西山大兵已來。癸丑甲寅年間。二聖眞容及
二寶珠移入襄州城。大兵來攻甚急。城將陷。
時住持禪師阿行古名
希玄
以銀合盛二珠。佩持將
逃逸。寺奴名乞升奪取。深埋於地。誓曰。我若
不免死於兵。則二寶珠終不現於人間。人無
知者。我若不死。當奉二寶獻於邦家矣。甲寅
十月二十二日城陷。阿行不免。而乞升獲免。
兵退後掘出。納於溟州道監倉使。時郎中李
祿綏爲監倉使。受而藏於監倉庫中。毎交代
傳受。至戊午十一月。本業老宿祇林寺住持
大禪師覺猷奏曰。洛山二珠。國家神寶。襄州
城陷時。寺奴乞升埋於城中。兵退取納監倉
使。藏在溟州營庫中。今溟州城殆不能守矣。
宜輸安御府。主上允可。發夜別抄十人率乞
升。取於溟州城。入安於内府。時使介十人各
賜銀一斤米五石。昔新羅爲京師時。有世逵
今興教
寺也
之莊舍。在溟州㮈李郡按地理志。溟州
無㮈李郡。唯有
㮈城郡。本㮈生郡。今寧越。又牛首州領縣有㮈靈郡。本
㮈巳郡。今剛州。牛首州今春州今言㮈李郡。未知孰是
本寺遺僧調信爲知莊。信到莊上。悦□守
金昕公之女。惑之深。屡就洛山大悲前。潜祈
得幸。方數年間。其女已有配矣。又往堂前怨
大悲之不遂已。哀泣至日暮。情思倦憊。俄成
假寢。忽夢金氏娘容豫入門。粲然啓齒而謂
曰。兒早識上人於半面。心乎愛矣。未甞暫忘。
迫於父母之命強從人矣。今願爲同穴之友
故來爾信乃顛喜。同歸郷里。計活四十餘霜。
有兒息五。家徒四壁。藜藿不給。遂乃落魄扶
携。糊其口於四方。如是十年。周流草野。懸
鶉百結。亦不掩體。適過溟州蟹縣嶺。大兒十
五歳者忽餧死。痛哭收瘞於道。從率餘四口
到羽曲縣今羽
縣也
結茅於路傍而舍。夫婦老且病。
飢不能興。十歳女兒巡乞。乃爲里熬所噬。號
痛臥於前。父母爲之歔欷。泣下數行。婦乃□
澁拭涕。倉卒而語曰。予之始遇君也。色美年
芳。衣袴稠鮮。一味之甘得與子分之。數尺之
煖得與子共之。出處五十年。情鍾莫逆。恩愛
綢繆。可謂厚縁。自比年來。衰病歳益深。飢寒
日益迫。傍舍壷漿人不容乞。千門之恥重似
丘山。兒寒兒飢未遑計補。何暇有愛悦夫婦
之心哉。紅顏巧笑草上之露。約束芝蘭柳絮
飄風。君有我而爲累。我爲君而足憂。細思昔
日之歡。適爲憂患所階。君乎予乎奚至此極。
與其衆鳥之同餧。焉知隻鸞之有鏡。寒棄炎
附。情所不堪。然而行止非人。離合有數。請
從此辭。信聞之大喜。各分二兒將行。女曰。我
向桑梓。君其南矣。方分手進途而形開。殘燈
翳吐。夜色將闌。及旦鬢髮盡白。惘惘然殊無
人世意。已厭勞生。如飫百年辛苦。貪染之心
洒然氷釋。於是慚對聖容。懺滌無已。歸撥蟹
峴所埋兒塚。乃石彌勒也。潅洗奉安于隣寺。
還京師免莊任。傾私財創淨土寺。懃修白業。
後莫知所終。議曰。讀此傳。掩卷而追繹之。何
必信師之夢爲然。今皆知其人世之爲樂。欣
欣然役役然。特未覺爾。乃作詞誡之曰
    快適須臾意已閑 暗從愁裏老倉顏
    不須更待黄梁熟 方悟勞生一夢間
    治身臧否先誠意 鰥夢蛾眉賊夢藏
    何似秋來清夜夢 時時合眼到清涼
  魚山佛彰
古記云。萬魚寺者古之慈成山也。又阿耶斯
當作摩耶斯。
此云魚也
傍有呵囉國。昔天卵下于海邊。
作人御國。即首露王。當此時。境内有玉池。池
有毒龍焉。萬魚山有五羅刹女。往來交通。故
時降電雨。歴四年五穀不成。王呪禁不能。稽
首請佛説法。然後羅刹女受五戒而無後害。
故東海魚龍遂化爲滿洞之石。各有鍾磬之
已上
古記
又按。大定十二年庚子。即明宗十一年
也。始創萬魚寺。棟梁寶林状奏所稱山中奇
異之迹。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符同者有
三。一。山之側近地梁州界玉池。亦毒龍所蟄
是也。二。有時自江邊雲氣始出來到山頂。雲
中有音樂之聲是也。三。影之西北有盤石。常
貯水不絶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已上
皆寶林之説。今親來瞻禮。亦乃彰彰可敬信
者有二。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
聲是一也。遠瞻即現。近瞻不見。或見覔等
是一也。北天之文具録於後。可函觀佛三昧
經第七卷云。佛到耶乾訶羅國。古仙山薝葍
花林毒龍之側。青蓮花泉北羅刹穴中阿那
斯山南。爾時彼穴有五羅刹。化作女龍。與毒
龍通。龍復降雹。羅刹亂行。飢饉疾疫已。歴四
年。王驚懼。祷祀神祇。於事無益。時有梵志。
聰明多智。白言大王伽毘羅淨飯王子。今者
成道號釋迦。文王聞是語。心大歡喜。向佛
作禮曰。云何今日佛日已興。不到此國。爾時
如來勅諸比丘。得六神通者。隨從佛後。受那
乾訶羅王弗婆浮提請。爾時世尊頂放光明。
化作一萬諸天化佛。往至彼國。爾時龍王及
羅刹女五體投地求佛受戒。佛即爲説三歸
五戒。龍王聞已長跪合掌。勸請世尊常住此
間。佛若不在。我有惡心。無由得成阿耨菩
提。時梵天王復來禮佛。請婆伽婆爲未來世
諸衆生。故莫獨偏爲此一小龍。百千梵王皆
作是請。時龍王出七寶臺。奉上如來。佛告龍
王。不須此臺。汝今但以羅刹石窟持以施我。
龍歡喜。云云爾時如來安慰龍王。我受汝請。
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歳。佛湧身入石。猶如明
鏡。人見面像。諸龍皆現。佛在石内。映現於
外。爾時諸龍合掌歡喜不出其地。常見佛日。
爾時世尊結伽趺坐在石壁内。衆生見時。遠
望即現。近則不現諸天供養佛影。影亦説法。
又云。佛蹵嵓石之上。即便成金玉之聲。高僧
傳云。惠遠聞天竺有佛影。昔爲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支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
中。云云又法現。西域傳云。至那竭國界。那竭
城南半由旬有石室。博山西南面佛留影。此
中去十餘歩觀之。如佛眞形。光明炳著。轉
遠轉微。諸國王遣工摹寫。莫能髣髴。國人
傳云。賢劫千佛皆當於此留影。影之西百歩
許有佛在時剃髮剪爪之地。云云星函西域記
第二卷云。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爲牧牛之
士。供王乳酪。進奏失宜。既獲譴嘖。心懷恚
恨。以金錢買花供養。授記宰堵婆。願爲惡龍
破國害王。特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爲
大龍王。適起惡心。如來鑑此。變神通力而來
至此。龍見佛毒心遂止。受不殺戒。因請如來
常居此穴。常受我供。佛言。吾將寂滅爲汝留
影。汝若毒忿。常觀吾影。毒心當止。攝神獨
入石室。遠望即現。近則不現。又令石上蹵爲
七寶。云云已上皆經文大略如此。海東人名此
山爲阿那斯。當作摩那斯。此&MT10796;爲魚。蓋取彼
北天事而稱之爾
  臺山五萬眞身
按山中古傳。此山之署名眞聖住處者。始自
慈藏法師。初法師欲見中國五臺山文殊眞
身。以善徳王代貞觀十年丙申唐僧傳云十二年
今從三國本史
入唐。初至中國太和池邊石文殊處。虔祈七
日。忽夢大聖授四句偈。覺而記憶。然皆梵語。
罔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將緋羅金點袈裟
一領。佛鉢一具。佛頭骨一片到于師邊。問何
以無聊。師答以夢所受四句偈。梵音不解爲
辭。僧譯之云。呵囉婆佐曩。是曰了知一切法。
達㘑陊佉&T072214;。云自性無所有。曩伽呬伽曩。云
如是解法性。達㘑盧舍那。云即見盧舍那。仍
以所將袈裟等付而囑云。此是本師釋迦尊
之道具也。汝善護持。又曰。汝本國艮方溟州
界有五臺山。一萬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見之。
言已不現。遍尋靈迹。將欲東還*太和池龍
現身請齋供養七日。乃告云。昔之傳偈老僧
是眞文殊也。亦有叮囑創寺立塔之事。具載
別傳。師以貞觀十七年來到此山。欲覩眞身
三日。晦陰不果而還。復住元寧寺。乃見文殊。
云至葛蟠處。今淨嵓寺是亦載
別傳
後有頭陀信
義。乃梵日之門人也。來尋藏師憩息之地。創
庵而居。信義既卒。庵亦久廢。有水多寺長老。
有縁重創而居。今月精寺是也。藏師之返
羅。淨神大王太子寶川孝明二昆弟按國史。
新羅無
淨神寶川孝明三父子明文。然此記下文云。神龍元年開
土立寺。則神龍乃聖徳王即位四年乙巳也。王名興光。本
名隆基。神文之第二子也。聖徳之兄孝照名理恭。一作
洪。亦神文之子。神文政明字日照則淨神恐政明神文之
訛也。孝明乃孝照一作昭之訛也。記云孝明即位。而神龍
年開土立寺云者。亦不細詳言之爾。神龍年立寺者乃聖
徳王
到河西府溟州亦有河西郡是也。一
作河曲縣。今蔚州非是也
世獻角
干之家留一宿。翌日過大領。各嶺千徒到省
烏坪。遊覽累日。忽一夕昆弟二人密約方外
之志。不令人知。逃隱入五臺山古記云。太和元
戊申八月初
王隱山中。恐此文大誤。按孝照一作昭。以天授三年壬辰
即立。時年十六。長安二年壬寅崩。壽二十六。聖徳以是
年即位。年二十二。若曰太和元年戊申。則先於孝照即位
甲辰已過四十五歳。乃太宗文武王之世也。以此知此文
爲誤。故
不取之
侍衞不知所歸。於是還國。二太子到山
中。青蓮忽開地上。兄太子結庵而止住。是日
寶川庵向東。北行六百餘歩。北臺南麓亦有
青蓮開處。弟太子孝明又結庵而止。各懃修
業。一日同上五峰瞻禮。次東臺滿月山。有一
萬觀音眞身。現在南臺麒麟山。八大菩薩爲
首一萬地藏。西臺長嶺山無量壽如來爲首
一萬大勢至。北臺象王山釋迦如來爲首五百
大阿羅漢。中臺風廬山亦名地盧山。毘盧遮
那爲首一萬文殊。如是五萬眞身一一瞻禮。
毎日寅朝。文殊大聖到眞如院今上院。變現
三十六種形。或時現佛面形。或作寶珠形。或
作佛眼形。或作佛手形。或作寶塔形。或萬佛
頭形。或作萬燈形。或作金橋形。或作金鼓形。
或作金鐘形。或作神通形。或作金樓形。或作
金輪形。或作金剛柝形。或作金甕形。或作
金鈿形。或五色光明形。或五色圓光形。或吉
祥草形。或青蓮花形。或作金田形。或作銀田
形。或作佛足形。或作雷電形。或來湧出形。或
地神湧出形。或作金鳳形。或作金烏形。或馬
産師子形。或雞産鳳形。或作青龍形。或作白
象形。或作鵲鳥形。或牛産師子形。或作遊猪
形。或作青蛇形。二公毎汲洞中水煎茶獻供。
至夜各庵修道。淨神王之弟與王爭位。國人
廢之。遣將軍四人到山迎之。先到孝明庵前
呼萬歳。時有五色雲七日垂覆。國人尋雲而
畢至。排列鹵薄。將邀兩太子而歸。寶川哭泣
以辭。乃奉孝明歸即位。理國有年記云在位二
十餘年。蓋
崩年壽二十六之訛也。在位但十年爾。
又神文之弟爭位事。國史無文。未詳
以神龍元年
中宗復位之年聖
徳 即位四年也
乙巳三月初四日始改創眞如
院。大王親率百寮到山。營構殿堂。并塑泥像
文殊大聖安于堂中。以知識靈卞等五員長
轉華嚴經。仍結爲華嚴社。長年供費。毎歳春
秋。各給近山州縣倉租一百石淨油一石。以
爲恒規。自院西行六千歩至牟尼岾。古伊峴
外柴地十五結。栗枝六結。坐位二結。創置莊
舍焉。寶川常汲服其靈洞之水。故晩年肉身
飛空。到流沙江外蔚珍國掌天窟停止。誦隨
求陀羅尼。日夕爲課。窟神現身白云。我爲窟
神已二千年。今日始聞隨求眞詮。請受菩薩
戒。既受已。翌日窟亦無形。寶川驚異。留二十
日乃還五臺山神聖窟。又修眞五十年。忉利
天神三時聽法。淨居天衆烹茶供獻。四十聖
騰空十尺。常時護衞。所持錫杖一日三時作
聲。遶房三匝。用此爲鐘磬。隨時修業。文殊或
潅水寶川頂。爲授成道記&T040879;。川將圓寂之日。
留記後來山中所行輔益邦家之事云。此山
乃白頭山之大脈。各臺眞身常住之地。青在
東臺。北角下北臺南麓之末。宜置觀音房。安
圓像觀音及青地畫一萬觀音像。福田五員
晝讀八卷金經仁王般若千手呪。夜念觀音
禮懺。稱名圓通社。赤任南臺。南面置地藏房。
安圓像地藏及赤地畫八大菩薩爲首一萬地
藏像。福田五員晝讀地藏經金剛般若。夜
察禮懺。稱金剛社。曰方西臺。南面置彌陀房。
安圓像無量壽及白地畫無量壽如來爲首一
萬大勢至。福田五員晝讀八卷法華。夜念彌
陀禮懺。稱水精社。黒地北臺。南面置羅漢堂。
安圓像釋迦及黒地畫釋迦如來爲首五百羅
漢。福田五員晝讀佛報恩經涅槃經。夜念涅
槃禮懺。稱白蓮社。黄處中臺。直□院中安
泥像文殊不動。後壁安黄地畫毘盧遮那爲
首三十六化形。福田五員晝讀華嚴經六百
般若。夜念文殊禮懺。稱華嚴社。寶川庵改創
華藏寺。安圓像毘盧遮那三尊及大藏經。福
田五員長門藏經。夜念華嚴神衆。毎年設華
嚴會一百日。稱名法輪社。以此華藏寺爲五
臺社之本寺。堅固護持。命淨行福田鎭長香
火。則國王千秋。人民安泰。文虎和平。百穀
豐穰矣。又加排下院文殊岬寺爲社之都會。
福田七員晝夜常行華嚴神衆禮懺。上件三
十七員齋料衣費。以河西府道内八州之税
充爲四事之資。代代君王不忘遵行幸矣
  溟州古河西
府也
五臺山寶叱徒太子傳記
新羅淨神太子寶叱徒。與弟孝明太子。到河
西府世獻角干家一宿。翌日踰大嶺。各領一
千人到省烏坪。累日遊翫。太和元年八月五
日。兄弟同隱入五臺山。徒中侍衞等推覓不
得。並皆還國。兄太干見中臺南下眞如院𪤏
下山末青蓮開。其地結草菴而居。弟孝明見
北臺南山末青蓮開。亦結草菴而居。兄弟二
人禮念修行。五臺進敬禮拜。青在東臺滿月
形山。觀音眞身一萬常住。南臺麒麟山。八大
菩薩爲首。一萬地藏菩薩常住。白方西臺長
嶺山。無量壽如來爲首。一萬大勢至菩薩常
住。黒掌北臺相王山。釋迦如來爲首。五百大
阿羅漢常住。黄處中臺風爐山。亦名地爐山。
毘盧遮那爲首。一萬文殊常住。眞如院地。文
殊大聖毎日寅朝化現三十六形。三十六形見臺
山五萬眞身傳
兩太子並禮拜。毎日早朝汲于洞水。煎茶供
養。一萬眞身文殊。淨神太子弟副君在新羅。
爭位誅滅。國人遣將軍四人到五臺山。孝明
太子前呼萬歳。即是有五色雲。自五臺至新
羅。七日七夜浮光。國人尋光到五臺。欲陪兩
太子還國。寶叱徒太子涕泣不歸。陪孝明太
子歸國即位。在位二十餘年。神龍元年三月
八日。始開眞如院。云云寶叱徒太子常服于
洞靈水。肉身登空。到流沙江。入蔚珍大國掌
天窟修道。還至五臺神聖窟。五十年修道。
五臺山是白頭山大根脈。各臺眞身常住
云云
  臺山月精寺五類聖衆
按寺中所傳古記云。慈藏法師初至五臺。欲
覩眞身。於山麓結茅而住。七日不見。而到妙
梵山創淨岩寺。後有信孝居士者。或云幼童
菩薩化身。家在公州。養母純孝。母非肉不食。
士求肉出行山野。路見五鶴射之。有一鶴落
一羽而去。士執其羽遮眼而見。人人皆是畜
生。故不得肉。而因割股肉進母。後乃出家。捨
其家爲寺。今爲孝家院。士自慶州界至河率。
見人多是人形。因有居住之志。路見老婦。問
可住處。婦云。過西嶺有北向洞可居。言訖不
現。士知觀音所教。因過省烏坪。入慈藏初結
茅處而住。俄有五比丘到云。汝之持來袈裟
一幅今何在。士茫然。比丘云。汝所執見人之
羽是也。士乃出呈。比丘乃置羽於袈裟闕幅
中相合。而非羽乃布也。士與五比丘別。後方
知是五類聖衆化身也。此月精寺慈藏初結
茅。次信孝居士來住。次梵日門人信義頭陀
來。創庵而住。後有水多寺長老有縁來住。而
漸成大寺。寺之五類聖衆九層石塔皆聖跡
也。相地者云。國内名山。此地最勝。佛法長興
之處云云
  南月山亦名甘
山寺
寺在京城東南二十許里。金堂主彌勒尊像
火光後記云。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重
阿喰全忘誠。爲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觀肖里
夫人。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躯。兼及愷
元伊飡第懇誠小舍玄度師。姉古巴里。前妻
古老里。後妻阿好里。兼庶族及漠一吉喰一
幢薩喰聰敏。亡舍妹首肹置等。同營茲善。亡
妣肖里夫人。古人成之東海攸反邊散也古人
成之
以下文未詳其意但
存古文而已下同
彌陀佛火光後記云。重阿喰
金志全。曾以尚衣奉御。又執事侍郎年六十
七。致仕閑居。奉爲國主大王。伊喰愷元。亡考
仁章一吉于。亡妃亡弟。小舍梁誠。沙門玄度。
亡妻古路里。亡妹古巴里。又爲妻阿好里等。
捨甘山莊田建伽藍。仍造石彌陀一躯。奉爲
亡考仁章一吉于古人。成之東海攸反邊散也
按帝系金愷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愷元角干也乃丈煕
之所生也誠志全乃仁章一吉于之子東海攸反恐法敏葬
東海
  天龍寺
東都南山之南。有一峰屹起。俗云高位山。山
之陽有寺。俚云高寺。或云天龍寺。討論三
韓集云。雞林土内有客水二條。逆水一條。其
逆水客水二源。不鎭天災。則致天龍覆沒之
災。俗傳云逆水者州之南馬等烏村南流川
是。又是水之源致大龍寺。中國來使樂鵬龜
來見云。破此寺則國亡無日矣。又相傳云。昔
有檀越。有二女曰天
女龍女二親爲二女創寺因名之。境地異常。
助道之場。羅季殘破久矣。衆生寺大聖所乳
崔殷諴之子承魯。魯生肅。肅生侍中齊顏。顏
乃重修起廢。仍置釋迦萬日道場。受朝旨。兼
有信書願文留于寺。既卒。爲護伽藍神。頗著
靈異。其信書略曰。檀越内史侍郎同内史門
下平章事柱國崔齊顏状。東京高位山天龍
寺殘破有年。弟子特爲聖壽天長民國安泰
之願。殿堂廊閣。房舍厨庫。已來興構畢。具石
造泥塑佛聖數躯。開置釋迦萬日道場。既爲
國修營。官家差定主人亦可。然當遆換交代
之時。道場僧衆不得安心。側觀入田稠足寺
院。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結。毘瑟山道仙
寺入田二十結。西京之四面山寺各田二十
結。例皆勿論有職無職。須擇戒備才高者。社
中衆望。連次住持。焚修以爲恒規。弟子聞風
而悦。我此天龍寺亦於社衆之中。擇選才徳
雙高大徳。兼爲棟梁。差主人鎭長焚修。具録
文字。付在剛司。自當時主人爲始。受留守官
文通。示道場諸衆。各宜知悉。重煕九年六月
日。具&T072556;如前署。按重煕乃契丹興宗年號。本
朝靖宗七年庚辰歳也
  鍪藏寺彌陀殿
京城之東北二十許里。暗谷村之北有鍪藏
寺。第三十八元聖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讓追
封明徳大王之爲叔父波珍喰追崇所創也。
幽谷逈絶。類似削成。所寄冥奧。自生虚白。
乃息心樂道之靈境也。寺之上方有彌陀古
殿。乃昭成一作
大王之妃桂花王后爲大王先
逝。中宮乃充充焉皇皇焉。哀戚之至。泣血棘
心。思所以幽賛明休光啓玄福者。聞西方有
大聖曰彌陀。至誠歸仰。則善救來迎。是眞語
者豈欺我哉。乃捨六衣之盛服。罄九府之貯
財。召彼名匠。教造彌陀像一躯。并造神衆以
安之。先是寺有一老僧。忽夢眞人坐於石塔
東南岡上。向西爲大衆説法。意謂此地必佛
法所住也。心祕之而不向人説。嵓石巉&T010322;。流
澗邀迅。匠者不顧。咸謂不臧。及乎辟地。乃得
平坦之地。可容堂宇。宛似神基。見者莫不愕
然稱善。近古來殿則壞圮。而寺獨在。諺傳太
宗統三已後。藏兵鍪於谷中。因名之
  伯嚴寺石塔舍利
開運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康州界任道
大監柱貼云。伯嚴禪寺坐草八縣。今草
寺僧
偘遊上座年三十九。云寺之經始則不知。但
古傳云。前代新羅時。北宅廳基捨置茲寺。中
間久廢。去丙寅年中沙木谷陽孚和尚改造住
持。丁丑遷化。乙酉年曦陽山競讓和尚來住
十年。又乙未年却返犧陽。時有神卓和尚。自
南原白嵓薮來入當院。如法住持。又咸雍元
年十一月。當院住持得奧微定大師釋秀立。
定院中常規十條。新竪五層石塔。眞身佛舍
利四十二粒安邀。以私財立寶。追年供養條。
第一當寺護法敬僧嚴欣伯欣兩明神及近岳
等三位前。立寶供養條該傳嚴欣伯欣二人捨家爲
寺因名曰伯嚴仍爲護法神
金堂藥師前。木鉢月朔遆米條等。已下不録
  靈鷲寺
寺中古記云。新羅眞骨第二十一主神文王
代。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
元年誤
宰相忠元公。萇山國
即東莱縣亦
名莱山國
温井沐浴。還城次。到屈井驛桐旨
野駐歇。忽見一人放鷹而逐雉。雉飛過金岳。
杳無蹤迹。聞鈴尋之。到屈井縣官北井邊。鷹
坐樹上。雉在井中。水渾血色。雉開西翅。抱
二雛焉。鷹亦如相。惻隱而不敢攫也。公見之
惻然有感。卜問此地云可立寺。歸京啓於王。
移其縣於他所。創寺於其地。名靈鷲寺焉
  有徳寺
新羅大夫角于崔有徳。捨私第爲寺。以有徳
名之。遠孫三韓功臣崔彦撝。掛安眞影。仍有
碑云
  五臺山文殊寺石塔記
庭畔石塔。蓋新羅人所立也。制作雖淳朴不
巧。然甚有靈響。不可勝記。就中一事。聞之
諸古老云昔。連谷縣人具舡&T021952;海而漁。忽見
一塔隨逐舟揖。凡水族見其影者。皆逆散四
走。以故漁人一無所得。不堪憤恚。尋影而至。
蓋此塔也。於是共揮斤斫之而去。今此塔四
隅皆缺者以此也。予驚嘆無已。然怪其置塔
稍東而不中。於是仰見一懸板云。比丘處玄
曾住此院。輒移置庭心。則二十餘年間寂無
靈應。及日者求基抵此。乃嘆曰。是中庭地。非
安塔之所。胡不移東乎。於是衆僧乃悟。復移
舊處。今所立者是也。余非好怪者。然見其佛
之威神。其急於現迹利物如此。爲佛子者詎
可默而無言耶 時正豐元年丙子十月日白
雲子記
三國遺事卷第三



三國遺事卷第四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
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韓。光即
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校獵玄儒。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
韓服。博贍猶愧於中原。遂割略親朋。發憤溟
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陳之世。號稱
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猷了義。初聽莊嚴旻
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理窮神。及聞釋宗。反
同腐芥。虚尋名教。實懼生涯。乃上啓陳主。請
歸道法。有勅許焉。既爰初落釆。即禀具戒。遊
歴講肆。具盡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
成實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釋論遍所披尋。末
又投呉之虎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
之衆。雲結林泉。並以綜渉四含。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
之慮。於即頓絶人事。盤遊聖迹。攝想青霄。
緬謝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
辭不許。苦事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末
講般若。皆思解佼徹嘉。問飛移。兼&T035637;。以絢
采。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因
循舊章。開化成任。毎法輪一動。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郤。故名望横
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槖而至者。相接如鱗。會
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暦窮其數。軍入楊都。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