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INBUDS
|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超果照公法師 廣化明公法師 宗元元穎法師 寶雲威公法師 慈川熙公法師 四明曇照法師 普照因公法師 佛智道如法師 寶積實公法師 淨慧威公法師 左溪志昭法師 無功居士王闐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山家教典志第十一 智者高座以縱辯。章安直筆以載書。所謂 以文字廣第一義諦。是猶託之空言。不如 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荊谿有云。文即 門也。即文以通其理。豈非門乎。至若後世 發揮祖道粲然有述。雖各出義章互形廢 立。所以歸宗之誠。則無乎不同也。今故 並陳篇目。以貽好古者之求。述山家教典 志 南岳
本國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雲得之 爲作序云。初卷開止觀之解。次卷示 止觀之行
北峯石芝始獲開板
天台
觀心食法 觀心誦經法 觀心十二部
入道大旨 五方便門 七方便義 七學 人義
慈雲隨函録云。法華玄義者。唯解首題。統 明五時廣辯八教。出世大意薀在其中。 文句者。以疏句分節經文。荊溪云。以由 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粗分章段。隨 部各有荊溪之記猶五經之有正義也。 止觀者。定慧之異名。法華之行門也。前玄 義文句。皆明佛世當機得益之事。縱有托 事附法觀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觀正是 智者説己心中所行法道。自行因果化他 能所無不具焉。荊溪以輔行釋之○目 録云。今家有三種止觀。一曰漸次。謂解 頓行漸。即禪波羅蜜是也。二曰不定。謂解 頓。行或頓或漸。即六妙門是也。三曰圓 頓。謂解行倶頓。即摩訶止觀是也。此三止 觀對根不同。行相雖殊倶依圓理而爲 宗本。唐梁肅刪止觀爲六卷。文雖簡要 而修相多闕。覽者宜知。除智者親筆。餘 皆章安於法輪之下。述爲疏論也○唐書 藝文志云。灌頂私記智者詞旨一卷。義記 一卷。今未詳何文○釋籤云。止觀禪門 淨名疏等。各有餘分説未終者。文。案止 觀云。智者於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 霔。雖樂説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後 分弗宣。輔行云。大章第七。開爲十境。至 第七境餘不復宣。後三大章及餘三境。
注云。若論初禪已後。發諸禪定深妙境 界。並在第七修證中説。此文皆悉不流
養病。年四十七而化。於二十四年。著書 百二十卷。勤矣 寶雲
會章。義例境觀及問答等文
儀 法華三昧懺儀 天竺別集 金園集
書 雪謗書 施食須知 諸經義題 如 意輪課法 涅槃禮讃文 楞嚴禮懺儀 羅漢禮讃文 南山禮讃文 苕溪講外集
山家義苑 竹菴草録
四部格言 金錍義解 宗教玄述 十類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一 蓮社七祖
明師之言。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 縁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