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龍舒増廣淨土文 (No. 1970_ 王日休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必欲修學爲大魁。其
志固美矣。然大魁不可必得固。不若且受其
官。一向修學。如得大魁。則若錦上添花。若不
得之。不失其爲官人。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謂
也。一向修學者。兼以參禪方謂也。不得大魁
者。參禪未悟之謂也。不失其爲官人者。直脱
輪迴。大受快樂之謂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
烏有不大悟哉。故西方之説誠不可廢
  三菩薩修兜率
智者十疑論云。三菩薩修兜率。一名無著。二
名世親。三名師子覺。若云先生兜率見彌勒
者即來相報。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次世親
亡三年乃來報云。天日長。我生兜率。禮彌勒
佛。聽其説法。即來相報。已三年矣。問師子覺
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戀著天樂。即不曾見
佛。且以菩薩而修。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
此輪迴之根本。是知兜率難修有墜。非比西
方易修無墜也。智者又云。有見釋迦佛而不
得道者。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無不得道。則
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其願力功徳威神小大
固不同矣。故大慈菩薩云。十方三世佛阿彌
陀第一。念其名號。消一切罪。遂生淨土。宜哉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歐陽永叔知頴州。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有
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爲尼。誦法華經三十
年。一念之差遂至於此。問妓云。曾讀法華否。
答曰。失身於此。何暇誦經。與以法華。則讀誦
如流。與之他經。則不能讀。以此知僧言可信
矣。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
知而墜墮於妓。可不哀哉。以此知。能用西方
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

  十二縁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三界六道輪迴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無明謂暗昧眞性。行謂動作。識謂魂識
  自阿鼻大地獄至他長行寫者是十二因縁圖
短行寫者是三界六道圖
名謂受想行識。色謂色身。六入謂六根
  化自在天。皆名欲界
觸謂觸六根者。因暗昧眞性故。不能寂
  以有情欲也。上有色
然不動。乃生魂識。因有名色。遂有六入
  界。止有色身無男女
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受。因受故愛。因
  之形。又上有無色界
愛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復受生。因
  亦無色身。止有魂識
生故有老死相牽。縁不斷故名十二縁
  如鬼神。此總名三界
  觀此豈可迷於他塗而不修西方
龍舒増廣淨土文卷第七



龍舒増廣淨土文卷第八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迹則不
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無所
不在。是以一切衆生擧意動歩。皆在佛之
性中。至心懇切。無不應驗。故此卷叙現世
感應
觀音感應記云。饒州軍典鄭隣死至陰府。以
誤追來放還。閻羅王告云。汝還人間。勉力爲
善。汝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
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見念
阿彌陀佛。誠可薦拔亡者。可増延福壽。不特
身後生西方而已
  陳企念佛却鬼
予同郡望江陳企嘗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
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
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後半年附本家
孫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
世界。擧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看。
至兩三日家人云。惜乎爾在生時。不曾傳得
喜神供養。企遂現。儼然如平生。唯面帶少顏。
蓋西方長生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蓋成佛
漸也。望江土人周憲叔爲予言之
  鄒賓王念佛夢覺
予嘗勸鎭江士人鄒賓王。以西方説。且言。若
無間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謨阿彌陀佛
十遍亦得。賓王信之。其夜遂夢。與一士人同
赴法正。恐懼間遂念阿彌陀佛至十聲乃覺。
豈非佛以此堅其信心乎
  張繼祖念佛薦亡
予嘗與鎭江士人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
之。其乳母死多。爲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
其乳母。借背子衣之來謝繼祖而別去。此念
佛追薦之效也
  劉慧仲念佛安寢
予舊相識劉仲慧湖州長興人。以夜夢多恐
懼。予勸以念阿彌陀佛。慧仲至誠聲念一百
八遍。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自此皆得
安寢。以此見佛力廣大無所不可。此予序所
謂安靜形神者也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懷寧縣營田莊有阮念三。嫂患兩目
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眼。此予親見

  閻羅王勸婆念佛
鎭江金壇縣株林村蒋婆年七十許。死至陰
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云。汝能念經否。
對云。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經。但念阿彌陀
佛。既放還。蒋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
疑。故常念此佛名。近百二十歳方終。其生淨
土必可必矣。豈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壽乎。何
其壽之多也。金壇士人弱延芝爲予言之
  邵安撫念佛脱難
晋江邵彪字希文。爲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
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
乎。行至前見一官員。問云。汝知汝未及第因
否。對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T055114;煮蛤
蜊。見彪乃作人聲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
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黄雀飛去。彪後果
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
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
分。不可苟求
  念佛風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鎭江。閘中&T055762;水不能行。乃於金
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
擧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予
乃擧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祷
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祷畢指遂不掉。
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
但人信心不至耳
  夢中念佛脱恐懼
予於夢寐中有恐懼。時念阿彌陀佛與觀世
音菩薩。未嘗不即安穩。或即覺惺。足以見佛
與菩薩。威神之速如此。但辨信心。效無不應
  念佛屋不壓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
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
婦在下。乃有二木相拄護於老婦之上。得不
壓死。此念佛之效也。妙定居士爲予言之
  念佛痁疾遂愈
有官員李子清。寄居秀州。頗好道家。嘗從學
於予。前年久苦痁疾。予告之云。但恐子清不
信。若信之必效。予乃授以一方。令臨發時專
念阿彌陀佛而服此藥。子清從之。其日遂愈
八分。次日復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篤信佛
理。常以淨土文置於袖中
  念佛痼疾皆愈
梁氏女兩目倶盲。念阿彌陀佛三年。繋念不
絶。雙目開明。又馮氏夫人亦念佛。久病遂愈。
見第五卷
  繍佛舍利迸出
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繍丈六身阿彌陀佛。繍
方及半。舍利迸出。其親戚鄭逢原爲予言之
  佛像常有舍利
眞州鍾離少師宅。自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
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龕飾甚嚴。常頂載行
道。其像眉間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
人出寶珠集
  夢佛遂得聰辯
隋慧思禪師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説法。其後
聰辯過人。祥瑞不一。出往生傳
  念佛治病得愈
近年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爲人治病。有
病者請。往常得痊愈。秀州人皆能言之
  念佛孫兒免難
予郷村落間有一老人。毎有事。必合掌至額。
念阿彌陀佛。其孫兒方二三歳。因隨母至田
野。忽失之。老人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之云。
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跡。遍於灘上。其溪甚
深。不知此兒何縁過。彼又久而無恙。人以爲
其祖至誠阿彌陀佛所感也
龍舒増廣淨土文卷第八



龍舒増廣淨土文卷第九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十六觀經云。上品上生者。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然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
不知。今淺者尚不能知。況其深乎。故此卷
自淺及深切於日用者皆載焉。名曰助修
上品
  習説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
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
爲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爲君子爲聖人。習
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
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寛大。則於
褊隘時習之。若學温和。則於忿怒時習之。若
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狼
戻時習之。若學辭讓。則於忿爭時習之。若
學勤敏。則於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
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虚習矣。其習必成。成
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則盡
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是知。以此一句
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
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説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於京師市中。見一靴甚
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
員携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
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復乘馬去。其
子追隨二三里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
爲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
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爲
鎭江大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
重於幽冥如此。答曰。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
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
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
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爲
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渇。予能飮以一盃
水。亦利人事。惟隨事而利之。上自郷相下至
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人而不廢耳。其子拜
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
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爲哉。所謂愛人
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淨業。以是
迴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
  施報説
儒家言施報。佛家布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
欲得穀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
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有四。
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曰無畏施。四曰心施。
財施者。以財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無畏
施者。謂人及衆生當恐懼時。吾安慰之使無
畏。或教以脱離恐懼。使之無畏。心施者。力雖
不能濟物。常存濟物之心。佛以孝養父母亦
爲布施。是凡施於外者皆爲布施。故爲下而
忠勤事上。爲長而仁慈安衆。爲師而謹於教
導。爲友而誠於琢磨。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
益。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種種方便利物。
勿使有所損害。皆布施也。所爲如此。存心又
如此。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古語云。人
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穀。人人知道
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
乃前世所修者。猶今歳所食之穀乃前歳所
種者。人不能朝種穀而暮食。猶不能旋修福
而即受。所以穀必半歳。福必隔世也。孔子
謂。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
於身。不必爲己。老子謂。既以爲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謂。曾子謂。出乎
爾者反乎爾。老子云。天道好還。皆果報之謂。
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但不言隔世爾。所謂
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災人者
人必反災之。皆現世之施報也。知是以修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