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文句記 (No. 1719_ 湛然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作四悉者。思益世界。悲華爲人對治。寶
藏佛去第一義也。亦闕約教本迹例前擬
後可知。文闕常精進。如大寶積經云。是菩
薩爲一衆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
化無一念棄捨。以身心倶進故。義通四悉。
教迹觀心準例可知。不休息者。與常精進
義意略同。欲辨別者無間趣入名爲精進。
長時無廢名不休息。是故觀解名爲不住。
故釋不休息亦約長時。但得記與利生不
同耳。教迹準知。釋寶掌者。先釋掌。次令釋
下釋寶。掌謂身分。既被上鎧身分堅固。以
其固掌法身之分。尚出無上出世之寶。況復
世寶。故此兩寶必具四悉。於中云不志二
乘者。簡法寶濫。通慧心者。從實起通。通是
慧性故云通慧。約教本迹等云云。釋藥王中。
三縁從後醫王義當於藥。前二雖別是則
佛世滅後。皆立行生善。火淨者。從燒身立
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云云。欠七菩
薩未檢經。跋陀婆羅中。初句是世界。次思
益下第一義。此菩薩名在般舟經中。亦名賢
護。善即賢也。善巧將護令其不退。彌勒中
初句是世界。思益是爲人。賢愚是對治。悲華
第一義。又云去。應合在因縁中。賢愚等者。
彼經第九。佛在迦蘭陀。阿難忽然思惟彌勒
世尊。往昔云何發此慈悲之心。得是妙益。
從禪定起而白佛。佛言。過去久遠此閻浮
提有一大王。名摩訶波羅婆。主五百小國。
與群臣出獵。王所乘象欲心熾盛。因見象
師調象。而便發心今爲補處。又經亦有末
濟跛兎縁。而立慈稱。以本願力熏見苦生
慈。前悲華中乃以拔苦而釋與樂。故圓拔
與而無別體云云。云云者。約教本迹觀心乃
至迹門發起衆等。釋導師中文舍四悉。導
師是舍婆提國人。是白衣居士。令入正道
釋導字。不求恩報釋師徳。以亡懷故方
應師位。具名之外但列數者。因縁觀等具
如前意。但名不可盡陳。故但標大數。總而
言之。但由國人舊多知識者。則先列之。證
信爲易。一代教中諸大菩薩宿縁獲記。多在
悲華第二卷中。經云。有菩薩名曰寂意。白
佛言。諸佛皆有淨土。如來何故取此穢土。
佛言。本願故取。我於過去恒河沙阿僧祇劫。
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輪王名無諍念。主
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梵
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有諸
天而來供養。國爲作號名曰寶藏。出家成
道亦名寶藏。説法度人其數無量。其王千子
各各供養經於三月。過三月已欲爲授記。
先入三昧現十方佛土。集諸菩薩。先授寶
海。十方世界衆生寶海教化者。一時成佛。次
授輪王千子。授第一子云。汝觀六道起大
悲心。斷諸煩惱令住安樂。今當字汝爲觀
世音。阿彌陀佛般涅槃後。二恒阿僧祇劫於
夜初分正法滅時。於夜後分。其土轉名一
切珍寶之所成就。所有莊嚴勝安樂界。於一
念頃便成正覺。號一切功徳山王。壽九十六
億那由他百千萬億劫。第二太子名大勢志
如疏第三名文殊如疏第四名普賢。在東
方十恒沙世界微塵世界。名不瞬。乃至第九
名阿閦。如是次第授千太子。中有願取五
濁成佛者。以大悲故其土名娑婆。何以故。
是諸衆生忍於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
名忍土。是千人中唯除一人。餘並於賢劫
而得成佛
法華文句卷第二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列雜衆者。舊云凡等者。如八龍多是八
地菩薩。乃至華嚴中並得不思議解脱。此中
有道者。如闍王所將豈獨俗衆。五道者。無
地獄即乘戒倶緩。二界者。無無色即戒急
乘緩。八番者。欲天色天龍乾緊修迦人。具如
下列。方等列地獄者。具如釋籤第四戒緩
乘急。中陰花無色者。中陰上卷分身品。定
化王菩薩白佛言。快説斯義曉了衆生聞
法易悟。復有難悟者。或在有對。或在無
對。或可見。或不可見。前有對有可見不可
見故。可見有對如前。不可見有對如臭毛
鬼所至聞氣。不可見無對即餘鬼神。或在
有色。或在無色。或在非有想非無想。有色
即欲色二界。無色即下三空處。雖復難化佛
或至彼或攝到此。此經無者或略等耳。故云
不可一例。又準乘戒細論具如淨名疏。舊
云人是土主者。意指八番中闍王衆也。今
亦不用。故引無量義破之。豈有鬼神等必
須外客耶。言未詳者。雖望無量義人不
必在後。或恐有意。鬼神重出者。即緊乾脩。
機雜者。亦應更云諸機不同。析與體雜偏
與圓雜云云。此是約教釋者。二乘即兩教二乘。
菩薩即三教菩薩。三教皆有出假智故。佛道
既云一攝一切唯得是圓。二乘菩薩並是
從初。佛道即是元初修圓者。不從漸來。三
十三天。及三光四天王者。倶舍云。妙高層有
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
堅首及持鬘恒憍。大王衆。如次居四級亦
住餘七山。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
四峯。金剛首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逾繕
那外四苑莊嚴。衆車麁雜喜。若作四悉者。
住處得名世界。能施爲人。思義對治。天主第
一義。約教者。阿含證三藏般若證通。別圓
者。華嚴經帝釋在第二地。故知兩教並得首
楞嚴定明矣。過賢劫等者具如般若。云云
者。得記義當三教菩薩。本迹中云共服甘
露者。大經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
妙甘露不死之藥。譬初住已上理同也。名月
等本迹並出正法華。本必有教。觀解意者。
三諦即第一義天。諦即是境。境生於智智如
子也。云云者。境別智別生子不同。居四寶
山者。秖是須彌。正法念云。四級各有十住
處具如玄文。廣二十四萬里者。未知所出。
若倶舍依妙高半腹而住。有四級。頌云。旁
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向上一一各半減
故。東提頭等者。名在金光明第二四天王品。
爾時提頭頼吒天王。毘留勒叉天王。毘留博
叉天王。毘沙門天王。始自東方終于北方。
第三鬼神品列二十八部。不令等者。迹防四
樹。四樹既表於四徳。以迹表本本護四徳
雙樹。雖復四枯四榮。然非枯非榮之理。亦不
出於常樂我淨。故護八樹是護四徳。護四
徳者有其二義。一者不許偏取。偏取成邪。
二者不許全取。全取成執。須知其理謂
非枯榮。今言枝葉者。以一徳中皆具四徳。
若偏取一名不知具徳名取枝葉等。故
外教中並有其名。是故文云枝幹喩常等。
正顯一徳各具四徳。護八愛見者。一一諦
下各一愛見。四種四諦各隨其教除其愛
見。故四王各領不令腦人如各護見愛不
令取境。若從後説王即王三昧也。當教教
主亦可皆王。各破愛見。他化五欲下云云
者。應具明欲天身量壽命。倶舍云。贍部洲
人量三肘半四肘。東西北洲人倍倍増如次。
欲天倶盧舍四分一一増。色天逾繕那初四増
半半。此上増倍倍唯無雲減三。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増。色無
晝夜殊。劫數等身量。無色初二萬後後二二
増。少光上下天大全半爲劫。若論高下於
一一天。如去下量去上亦然。別譯阿含第
六。廣明諸梵來下。第八第十一廣明諸天
讃佛。諸天若來並同人形。第四云。梵王來禮
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
離門喚之。瞿伽離問。誰喚。答梵王。又問。佛
記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問。阿那含名
爲不來。汝何以來。梵王言。如是之人不應
與語。故知一同人法。還有違情而誡伽離。
例有教門等者。既爲一代請法輪主。請大
則大。請小則小。本迹者。本住清淨一實妙
境。觀除惑穢並得名淨。又文中從釋諸
天來唯帝釋具四釋。三光四王自在等色天。
雖有因縁並闕約教者。然諸天常隨世尊
處處聞法。亦應隨諸教味以判淺深及開
顯等。如引身子得記之流。但弘教事薄擧
例而已。故八龍下多然。唯緊有教。以義便
耳。無量法門下云云者。從多頭故且以假
觀爲首。即是一假一切假。若通説者。一空
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亦多頭也。長阿含等者
彼經具明池出四大河如疏。阿者無耨達
者患。無彼三患故也。本住法華三昧者。實
道所證一切皆名法華三昧。今且以華釋華
耳。四緊者。雜心云。是畜生道攝。緊那一角。
乾闥無角。身相略同。今言奏四教等者。既
歴五味。皆有緊等。當知所奏亦偏圓別。來
至今經獨顯實諦。如大樹緊那羅經中。大
樹緊那羅王與無量緊及無量乾無量諸天。
奏八萬四千淨妙樂音。來至佛所。絃歌一動
聲震大千。須彌山王踊沒低昂。一切聲聞皆
從座起猶如舞戲。天冠菩薩問迦葉言。少
欲知足頭陀第一。乃於今日猶如小兒。迦
葉答言。非本心也。故知彼經屬方等部以
大斥小。緊那奏於別圓之樂。故使聲聞不
能自安。故至法華理合純妙。十寶山者。華
嚴具列。已如止觀第五記。若倶舍中先列七
山并妙高八。論云。蘇迷盧處中次逾健達
羅等。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
成蘇迷盧四寶。并雪香山合十山也。既云爲
天奏樂天。亦諸機不同。歌詠十力者。既云
不起滅定。即初住已上也。故迹中絃管亦
應歌於四教。各有十力。若大樹經中於香
山南請佛供養。佛受供已記其當得作佛。
號功徳王。理應法身記也。若在初住八相
之記。猶在迹中。今經所將不及大樹經中
多者。以聞實經不易故也。又今經龍王擧
八。緊等各四者。有所表故。八擬八正諸教
各有八正故也。緊既四教大旨可知。餘者
俗樂以俗表眞。四乾對教隨義釋出。幢謂
縁幢即竽木也。倒謂擲倒等。四脩亦云無天
者。無天徳故。佛地論屬天種。正法念鬼畜
種。大權示現往縁何定。準阿含等四脩次第
住於海底。各二萬由旬。言畜天等種者。並
據元祖。五繋繋魔外道者。具如止觀第五
記。五住者。他解秖是界内見思。若爾與四
住何別。他云。三界見爲見一處住地。欲思
爲欲愛。色思爲色愛。無色思爲無色愛。三
界無明爲無明住地。然依五性宗中以見
疑無明等種子爲無明住地。今意不爾。五
住爲二死作因。即以三界通惑爲四住。更
加別惑爲第五住。故別惑中總含内外無
知及以障中無明故也。望唯識等但加種
子爲異耳。正本者正法華耳。水精入身者。
或是有情。或是非情。若是非情義同濕生而
兼胎藏。如阿含經有女人向火煖氣入身
有孕。父疑責女。乃至達王。王欲罪之。女
云。何有此無道之王欲治無罪之人。請王
試驗。王知無罪乃納爲妃。具如止觀第四
記。色心本淨者。對迹醜嫉也。本住色淨故
般若淨。般若淨即心淨。此云障持者。謂能
障持。世云常持者無憑。日蝕者。若全不許
俗有計者。然依暦數亦可預算知之何耶。
以器世間法爾與人陰陽理合。故人身中五
行與天地數合。故虧盈之法須應暦數。豈
妨正業耶。言種種邪説者。然日月照四天
下。四天下亦陰陽不同。不可虧盈則令一
切王等盡皆衰耶。水旱災變亦復如是。故
知雖一分與陰陽理合。而一分須依衆生
業力。故凡諸依土皆順正報。如華藏土。必
順報佛及諸菩薩。依正自在。方便亦然。怖日
月時等者。大論十一云。羅睺欲噉月時。月
天子怖疾走訴佛而説偈言。大智精進佛世
尊。我今歸命稽首禮。是羅睺羅惱亂我。願
佛憐愍見救護。佛爲羅睺而説偈言。月能
照暗而清涼。是虚空中大燈明。其色白淨有
千光。汝莫呑月疾放去。爾時婆雉見羅睺汗
出放月。以偈問曰。汝羅睺羅何故戰慄。猶
如病怖不安乃爾。羅睺答曰。我若不放月
頭破作七分。設得生活不安隱。以故我今
放此月。昔爲婆羅門等者。如倶舍云。欲天倶
盧舍四分一一増。至第六天但一倶盧舍半。
既云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尚可得於色天第
一。以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劫。身長一萬六
千逾繕那。應是變身能爲八萬四千。好鬪
戰等者。此四修羅與帝釋戰時。次第布軍
具如今列。長含十八南洲有金剛山。中有
修羅宮。所治有六千由旬。欄楯行樹等。然
一日一夜三時受苦。苦具自來入其宮中。屬
四惡趣者良有以也。別譯阿含第三。廣明
脩羅與帝釋共戰。須者往檢。若約教者亦
可隨名立義。今爲作之。初五繋者初教菩
薩具足五住故。次廣肩者通教三乘通觀稍
廣故。次淨心者別教菩薩初知眞淨故。次
云障持者。圓教菩薩障惑持理故。本觀云
云者。略不暇論。亦可云。本住第一義天迹
示無天。能觀即空故無三界之人天。即假
故無方便土之義天。即中故無實報土之義
天。一心三觀常住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四
迦中云已住處有宮等者。長含十八云。大
海北面有大樹名究羅睒摩羅。圍七由旬高
百由旬。枝葉五十由旬。樹東有卵生龍宮。又
有卵生金翅鳥宮。南胎西濕北化。各有其龍
鳥之宮。並有七重行樹衆鳥和鳴。取龍之
時翅搏海水。卵生搏開二百由旬。胎四百濕
八百化一千六百。胎卵濕化如是次第。噉一
二三四龍。如是惡道住處。欲比西方安樂
世界。故知福易而戒難。戒易而乘難。以不
來者衆故。又如阿含云。香山有象名善住。
常住樹下有六牙。牙上有池等。與普賢象
相貎幾同。一樹一象其數八千。善住爲王餘
皆眷屬。或持蓋扇缾。或作倡妓樂。或爲王
洗等云云。其如猶是惡道何。嗷五刀
思刀
嘇物也。啗徒濫
金剛山者。此洲之南。將燒
寶山者。火欲至餘金山。若約教者。初云勝
群輩者。過諸外道故。次云大身者。亦大乘
始故。次大滿者。出假足故。如意者。如理滿故。
次列人衆。韋提希者。亦云思勝。言未生怨
者。母懷之日已常有惡心於缾沙王。未生
已惡故因爲名。無指者。初生相者云凶。王
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爲名也。
八法者。或八邪或八風或八倒。普超經者。第
三決疑品云。佛因爲闍王破計定有殺父
之罪。廣説三世三心叵得。令住法界。闍王
聞已得柔順忍。説法華時者。據得柔順在
法華前故。在法華爲清淨衆。至涅槃時身
瘡始發悔得初果。故知爲引逆罪者耳。此
乃全作大權釋。故引迦葉爲例。若作實
行者。在法華會雖云清淨未見獲益。準
理應云障未除機未動。至涅槃時障欲
除機已動。故聞佛記領解歡喜。次説偈讃
佛。故第十七云。父王無辜横加逆害。乃至
心生悔熱遍體生瘡。世無良醫治身心
者。不信六臣六師之言。禀受家兄耆婆之
教。聞佛説法獲記發願。當知二處並是迹
爲。於其本地有何逆順。又如有婆羅門名
曰不害。以殺無量諸衆生故。故名央掘。以
見佛故發菩提心。又波羅奈有長者子。名
阿逸多。殺父害母殺阿羅漢焚燒僧坊。後
欲出家。諸比丘不度自發菩提心。並是其
例觀心者。害貪愛母等。如止觀記引楞伽。
言行於非道等者。逆即是順非道即道。又
道以通達爲義。所覺之理能通觀智。從因
至果。故名爲道。乃至九界心皆名非道。何
況逆心耶。有人問。法華一乘低頭擧手皆成
佛道。何得闍王重罪不滅。但須依向機動
障除四句等。判時熟前後。化縁隨機不須
此問。次問可知。答中雖引無量義準理更
應引分別功徳。以四天下乃至大千塵數得
道。其内豈無人衆類耶。故知但略。一句開
爲四句至如淨名疏者。彼以七義解釋
四句。一明乘戒値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
同。三大小乘別。四根性漸頓。五應迹。六觀
心。七化他。初云乘戒者。有乘則値佛。無
乘則不來。信法者。坐禪聽學講説皆得値
佛。但隨所習大小耳。漸頓者。大小皆有漸
頓故也。應迹者。已得二十五三昧應二十
五有。引實行者來至佛所。觀心者。但隨觀
行以判見佛。化他者。見與不見皆約利他。
大權現迹略如今文。若得等者。以此四句
能辨自他値佛時處。得道奢促諸經例衆多
少有無。以驗己身當來生處如印不差。揣
心自責於經序。豈不懷慚於正宗。次釋別
入第三
卷文句
別序者望通得名。且約當教相
望爲言。佛及弟子經前經後二文可知。又若
從如來最後遺囑。則通序唯通別序唯別。若
如來出世來至今經對昔辨者。此之別序意
別而兼通。通叙昔故唯在今經。通序文通
而意別。別在今故諸經通爾。若直就昔論
通別者。通序文通而義通。部含諸教故。亦
有義通而意別。別在諸味故。別序文別而
義別不關他部故。如持鉢合蓋事在當經。
亦有義別而意通。通諸教故。又亦可通序
文通而義別。隨部對教多少別故。別序文別
而義通。通敍部内教多少故。爲欲遍通通
別故爾。二序相對其名自分。於今經中言
通叙昔者。説法則重叙出生。放光則漸頓倶
照。唯有華地專表斯典意密未宣。入定乃
義兼開合。衆喜則悦動殊昔約昔異今。疑
念乃雙縁過現猶預於當。答問則廣叙三
同通收一代。經意既遠序亦異常。是故他
經直爾發起。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古人
云衆集時者。不體言旨。凡云爾時皆指
前事之末後事之始。此指現六瑞之前。欲
説無量義經時衆初圍繞。若云衆集時者。
不可云衆集時衆繞。如方便品初。即指文
殊答問竟時。不可云佛從三昧起時。從
三昧起。如云爾後爾乃等。皆是爾時之後。
若集衆竟可云爾乃説無量義。故知別論
即是欲説無量義時。通論可指佛未定起
之時。初則四衆圍繞乃至雨華地動。故云是
時天雨等也。所以重云是時天雨者。別指
入定後時也。此雖小事其例實多。事還不
輕故令遍識。翻覆者。結前逆順也。從前向
後名順。翻覆向前名逆。言生起者。從前
向後則前生而後起從後向前則後生而前
起。即答生由於問起。亦可云答起由於問
生。乃至集衆亦爾。雖許其逆順意斥其無
旨。故云未顯。其旨者何。謂表四一。一經所
顯不出四故。此亦以光宅義而破光宅。若
依今家應表十一。直是等者。斥其消文。
逆順但得因縁中世界一意。餘三全。無故云
尚自不明。況二三四即約教等三。今明下於
四悉中直對四一者。表四一當同。故知一
家始末得旨。人一是世界。多人和合至今同
故。理一是第一義。此名最順六瑞一一無不
表中。行一是爲人。修行之來爲生物善。構
疑興念令衆行成。教一是對治。由答問故
疑除教興。問答即是除疑教也。此且一往論
其大旨。然集衆等各具四一。有此表彰方
可生起。逆順有由。若不爾者。何大乘經不
集衆放光雨華動地。但無生於大疑請答
不必妙徳。答問不引三同。今雖未正説。
但因疑請問答而後知。則使華地之前既説
定異常。説定之前衆不孤集。雖曾聞無量
義。既定不散知向聞未卒。故知華地之後定
起所説不輕。以前後準中應華地亦異。由
是聞法表一乘人。人由現瑞表一乘理。爲
顯斯理生疑問答。教行斯在人理宛然。又
由瑞中説開經表合教。入合定表中行。
放中光表中理。雨中華表中位。中地動中
惑除總成人一。良有以也。故天表第一義
天。地表實相之地。雖並有表兆而時衆莫
測。故縱聞開經尚不知開本表於合。況
復能知定理等耶。故待文殊引往。方知化
道不殊。故知生疑本爲立行。疑決行稱引
古教同。乃知今佛方説教一。而令時會成
一乘人。如是乃可爲今經由漸。作顯實先
萌。若不爾者。徒云釋序表法華意終自未
彰。如此猶是因縁釋耳。約教中應明施開
廢會。方顯序中所表。而云非藏等者。且
約廢權故並云非。先廢後開理數然耳。故
歴教簡三尚未名一。若開顯已無非經王。
又開已唯圓故云非也。故預辨能開不論
藏等。五味四味義亦如然。如此釋者仍屬迹
門。約本迹下表本門者。須至壽量亦可
預表。故知此序顯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久近雖殊四一理等。觀心
可解云云者。以皆表一理觀易彰。然須
略知以示云爾。一心三諦理一也。一心三觀
行一也。作是觀者人一也。能詮觀境教一
也。又常觀三徳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
教也。解脱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觀
行如來也。約六即位位位四一。於念念中
念念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如此觀行
眞法華之三昧也。心境互發即因縁觀之四
一也。不同三教即約教觀之四一也。久遠
已得即本地觀之四一也。向因破光宅以
立四一耳。總釋五章竟。次衆集下正別解。
初釋威儀中先引論者。論文有四成就。一
圍繞。二前後。三供養。四尊重讃歎。經文闕
前後應云圍繞前後。渉公云。雖是論文不
順經義。渉公猶疑譯者故也。然今家多依
論文。但一兩處不全用耳。論以四釋三不
須此斥。如惟忖五句以八句釋之。歎羅
漢徳五句以十五句釋之。如難解難入加
難悟等釋之。故加之無咎。曾尋彼疏三二
卷來。可畏處多於玆息矣。四威儀中簡餘
三儀。欲有所聞異非時住。故云如法。況必
待此經方云如法。若通論者。當部當機圍繞
住者。咸皆如法。正釋中先斥古直云比丘等
四。有云。天龍等四梵魔等四。大小客舊雖有
此列。不判凡聖逆順權實説默。今昔微著共
別兼獨。施開本迹都無旨歸。今所列四乃
遍諸四收向十雙。凡聖乃至本迹不濫。又
渉公云。天台立影響等衆。有義無文未可
依信。若爾有義無文而不依信。應當有文
無義則可依耶。今謂有文有義常人用之。
無文有義智人用之。有文無義暗者用之。
無文無義迷者用之。故經云。依義不依語
即此意也。故外小權迹望内大實本。並有名
無義。故佛斥迦葉。汝昔但聞涅槃之名。未
聞其義。法師自立聲聞菩薩二聖衆龍神人
主二凡衆。今問此四爲復有於天台四不。
若其無者何關法華。尚無當機得益之人。況
發起等。無則未可。若其有者。有文有義。何
謂無文。故今經列衆必具此四。即其文也。
義須必有發起等四。即其義也。有文有義
甚可依承。法師所立無義有文。反當斯責。
況復四義仍遍諸經。在今須云發起本迹
約教因縁。此四次第者。機雖可發必藉先
導。導機既發影響扶疏。三利全無結縁衆也。
若言無文。文殊彌勒豈非發起。三周獲記
豈非當機。除發起外諸大菩薩豈非影響。
除當機衆如起去等豈非結縁。況雜衆中
雖無撃動亦能引導。通名發起。雖非鎭嚴
亦能輔佐通名影響。淨名云。而生五道以
現其自。并其所引四衆義足。初釋發起中
有法喩合。初法者先明内徳撃揚下外用
也。應物施設故名爲權。順宜制立故名爲
謀。有權之謀故云權謀。實智内融無謀而
當。故云智鑒。鑒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
機。逗會無舛故名知時。撃揚之言義當發
起。用以釋名。發機令起故云發起。初文釋
發。成辦下釋起。亦可前四字正釋次四字
功能。動亦起也。又剖之令開故名爲發。因
撃揚者啓之而動。故名爲起。義兼能所通
及自他。又撃平等之大慈。發時衆之一善。
揚不二之大慧。動禀益之三業。又撃大會
之宿因。發當機之妙益。揚如來之大教。動
時衆之固執。又扣佛大悲故名撃。諮啓聖
旨故名揚。令聞所未聞故名發動。使聞
者果遂。故云成辦。遂必獲悟故云利益。次
擧喩者。大權象王躄法身樹。至起應地。演
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縁。次所謂下合中
云發起五序。咸益物機。故知集必不孤大
權作命。由集故瑞乃至問答。等者等取正
説。序意既彰正説垂啓。故序中發起元期正
宗。驗知此序未通於本。雖冠經首本由別
故。而兩處發起倶在逸多。然迹事非遠可
寄文殊。久本難裁故唯託佛。釋當機者亦
有法譬合。初法者由有發起當機可成。當
者當也。下字去聲宿往也。植種也。徳衆善也。
衆善之本故云徳本。以善有本故得成機。
大權作用利聖益凡。如來三達説稱宿種。
故初成道護其沒苦。方等般若慮彼機生。故
至此經先略次廣。三周容預攝無不該。乃
至本門位登無垢。不差毫末稱其往因。中
我可發故曰當機。今據釋衆。當機二字並
屬所化。而須機應合論。理合義兼能所。今
且從所以應所化。宿植下先釋機字。縁合
下次釋當字。次喩中如癰者。譬有機也。欲
潰者。譬可發也。爲佛大聖及發起衆不謀
而捺。煩惑分破機縁分熟。智徳分成法身分
顯。不起下合也。不合往機但合現發。現發
即成現機故也。故不起於從一以出無量
之座。即時聞於收無量以歸一之説。咸登
初住故曰得道。此約剋體論當機也。通收
乃攝六根五品。次釋影響衆者。然化主形
聲必資伴以影響。方令發起撃動事遂。如
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亦法譬合。初法者。初
兩句明影響之本。次隱其下明能輔之迹。所
輔唯一故云法王。而能輔者。示因示漸示始
示終。衆聖之威儀也。示因故古佛隱極而現
修行。示漸故法身潜圓以現偏小。此皆匡
輔釋迦法王。匡正也謚法曰。貞心大度曰匡。
輔者毘助也。貞心助主知物機有在。讓正
化之功故云影響。次喩者。如星晦獨照之
用。但建輔月之功。顯徳冥扶故云雖無爲
作而有巨益。大論問。諸比丘何故常隨世
尊。答如病差隨醫顯醫功也。此擧實行者。
尚有影響之儀。況法身古佛垂形助化。故
知四衆如輕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輕重
倶有權實影響。次釋結縁者。結謂結構立
機之始。縁即縁助能成其終。則爲未來修
得三徳之先萌也。無前三益故云結縁。即
此衆會前三之餘。故此一縁兼具二義。謂助
現助當於中先對前三辨無。力無下簡異
發起。徳非下簡異影響。而過下明非當機。
凡發起衆皆具二義。一者引至會所。二者扣
佛成機。而法身菩薩具斯二用。故云之能。
而結縁者闕其勝利。故曰力無。鎭謂鎭重。
即内徳也。嚴謂莊嚴。即外儀也。内徳既高外
儀必整。嚴飾化事光榮主用。故結縁者於
其所無。故云力無等也。又鎭以肅之。嚴以
伏之。既肅既伏化道可行。故云之用。此結
縁者自益尚薄。安肅伏他故云徳非也。覆
漏等者。覆字入聲。無聞慧故如器現覆。闕
思慧故如器已漏。無修慧故如器汚雜。如
器雖仰而全以汚雜。故爲用者棄。故總結
云三慧不生。現世等者。現雖得聞而不名
慧。聞慧尚無思修安有。此即通取六根五
品。別則五千起去之流。故起去者雖無三
慧。然納種在性得爲繋珠。故知亦無觀行
位中世界益也。故云無四悉益。準此分位
四悉倶得名爲當機。故五品已來世界益也。
六根已來爲人對治益也。初住已去第一義
益。是故下文隨喜品末尚成當機。一句一偈
結縁衆耳。然聞略説則有過於一句一偈。
是則不論聞之多少。但未入品倶名結縁。
故五品前無復三慧四悉益也。無聞故無
世界。無思故無爲人。無修故無對治。無證
故無第一義。故第一義有通有別。通於五
品別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別。即是
第一義之通別也。是則雖復四悉義通。終成
結縁位別。但作下正示結縁衆相。比丘下結
數爲十六者。若據文殊彌勒但在比丘衆
中。諸尼雖無請法之文。下文亦有請記之
相。但俗二衆雖無正文準例合有。既至會
所必爲權者之所引導。二衆既爾八部亦
然。今從總相但云四衆。故知但云比丘等
四。所攝未周。云無文者深成不達。次此
是下次約三教者。兼論昔教。五味傳引準
上可知。本迹可解者。若且約體用則本住
尊極。或深位法身。迹爲四教一十六衆。觀心
明位取五品爲結縁者。且約觀行爲言。
故以名字觀行而爲結縁。以當機中初住
即入影響故也。應知初住具有二義。若舊
入者唯名影響。乃至聞經超入後位意亦
如是。若新入者得是當機亦是影響及以發
起。即如發誓弘經之徒。言云云者。分別
此四爲成觀行高下不同。至此位時並堪
爲此四衆故也。五千起去尚得結縁。故知
不專名字五品。故約觀行從容而釋。圍繞
初文具有四悉文不彰灼。準上言之。淨居
天下即世界。化爲人像即爲人。人以爲楷
即對治禮已聽法即第一義。表四門去約教。
若直就當教論衆。自有諸教中佛。今從圍
繞圓極義邊。乃表三教四門機動。動故見
理。無量義時仍是偏小預表當聞圓四門
也。今昔相望四教義足。故但云例。故知昔教
非無四門當教機動。但小鈍未融至此方
名大機動也。若本圓人至此増進亦名爲
動。但不別而別得四門名。約觀解者。三教
觀行猶如行旋。皆成圓觀猶如念佛。又觀
秖是念以觀轉故。故云増也。若觀下寄觀
以論本迹。若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
非不動之法身。迹示諸教機動繞佛。釋供
養者。猶在彼衆爲聞無量義經。衆集之時
而修供養。故釋爾時不得云衆集時也。
彼經所列凡諸來者咸持供具。有引華嚴經
諸供養雲從十方來。亦未全然。若大莊嚴
所獻供養此例似爾。若國人所置並凡力所
爲。若爾何故並云天厨等耶。答。從勝而説
讃以天名。故知影響發起二衆供具必異。當
機結縁復應料簡。諸位不同供具亦別。上位
尚非二乘所識。何止天供。儼然不散者。説
經纔竟即入彼定。當時放光天便雨華地
即六動。時衆覩此便生疑念。乃至問答。由
此遷延儼然不散。同座復説故名爲仍。須
全指彼故云不得有異。文雖廣略事無
別途。問於三業中二業事畢意業如何。答專
注之言言通事別。若以始終專注由此而
生疑念。則意未休。若且以身口讃歎供養。
則一期事畢。意具斯二不可一向。釋現相
序者。於中三先示文。次破古中先叙古。次
今謂下略破。然亦許其文仍破其義。義即
表報。言表報者。瑞是能表。表即報也。云未
彰者光宅雖即彼此同六。皆云三雙全無
所表。故知動靜之言太淺。上下之語既彰。況
内懷歡喜非唯覩光。是故今不存其立稱。
況度人觀理何教無之。所以吉相預報令
知當善。故先示奇特警悟物情。名爲表
報。但衆既未了知決在文殊。文殊決已知
定起所説。不出一多相即。從因至果感應
道交。故以三雙而先表報。既列教首教須
殊常。上下等言事則易了。何須文殊靳固
彌勒慇懃耶。三今明下正釋中三。初略列釋。
次此六下辨二名同異。三略明下以瑞對
妙。初文者。六中除説法餘五同時。雖復異
同共顯一致。然於六中雖前二後二正爲
時衆。以中二爲表。正在因果故也。所以
華表眞因地兼分果。説且顯露從多定乃
密意從處。圓機當發圓應照之。故知六瑞
並異諸經。不同光宅。次明同異中先引文
明同。人情分別去辨異。雖以異爲相表報
爲瑞。異瑞之相本報妙理。從同義強復有
文據。故順人情未爲盡理。玄者。黒色義同
幽也。頤即深也。説之等者。諸佛出世本爲
佛乘。四十餘年抑之在懷。圓音將興慮不
尊重。又復以瑞而擡掣之。令欽渇信生疑
去解明。表報十妙者。若準前文秖應表報
四一而已。以四一文略順光宅。若準令文
廣則無量略則但十。極略秖可云表一乘。
今雖云略乃成處中。又十妙者。此經既以
妙報釋瑞。妙義既十六之所表。道理應然。
故近則表迹。遠表於本。具如玄文開合者
是。若且表迹亦如玄文引經六瑞。言感應
中已説者。恐文誤也。玄文列在神通妙中。
言更道者。爲辨異故。故更説之。今具録
玄神通妙文對今辨別。以各有所以故也。
玄文云。地皆嚴淨表理妙。放眉間光表智
妙。入于三昧表行妙。天雨四華表位妙。栴
檀香風表乘妙。四衆有疑表機妙。見八千土
表應妙。供表感應妙也。地動表神通妙。天
鼓表説法妙。衆喜表眷屬妙。修行表利益
妙。玄文通收香風地淨彼此六瑞。故遍取之。
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諸
取文皆有通別。況香風地淨但是開合。至
下釋文更有料簡。又他土中上聖下凡義
同感應。人法復與説法義同。唯始終中終
同應息。菩薩行行復同因果。故行行文寛總
攝於漸。凡所表語意並含弘。是故下文多番
釋之。古來諸釋都無此意。光等徒施浪疑虚
答。状若炫燿時衆何殊精魅外通。故一家
釋瑞必有所表。是則大事大人作大感動。
大機大益顯於大理。須大眷屬以輔大會。
倶感大時大運成熟。自非靈山共禀此世
親承。焉能契之曷有測之。釋説法瑞中復
更分經爲四。初列所説法體。次列體上之
名。三明菩薩所依。四明佛之所護。初文者。
先略引經釋。次今將下以十妙。捒經等者。
且將迹妙十中五來。捒字色喩反。謂莊捒
也。既引彼經以此莊之。令成今妙。以彼
善戒但從自行因果。故無餘五。法大境也。
通是教法別以十二部中毘佛略部。是方等
理心解智也。淨嚴行也。淨應具七即始終行
也。時位也。亦始終位也。具足是三法妙也。由
因有果能豈無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後五。
況復且以因果名同。義理猶別。兼獨開等思
之可知云云。況復三祇義渉三藏。數有大小
故使之然。問。以十妙揀經。乃成麁妙不別
答。從名同邊可對十妙。若從序表實如所
問。故須別釋以對序文。次列體上之名者。
先破古。渉法師云。論採諸經名有十七。慈
恩廣釋乃爲過分。今先破生觀。於中先述
彼所立。次若爾下今文難者。般若淨名無相
非序。安得以無量無相爲序。次救意者。五
時相生次第別故。雖倶無相前後有殊。二
經之後方無量義。無量義後方是法華。故唯
無量爲法華序。餘二遠故序義不成。若爾下
更難者。始自華嚴後後教起以至法華。此
則通途前經生後乃成次第。展轉爲序別義
不成。若諸經不然。豈獨無量義爲法華別
序耶。次基師所立不殊生觀。破準前説。次
印師者。印受於龍龍受於遠。所計既等破
立一同。言無相善有成佛義者。意云。十二
年前是有相教非成佛因。指無相善有成
佛義。意云。至法華中一切無不皆成佛道。
所言義者。謂可成也。故以成佛義爲一乘
經序。又云等者若爾。方等般若亦明無相。
亦應以方等般若爲法華序。印師防此伏
難。故更述無量義與大品對辨。大品無相
猶説有三無三。無量義中無相不説三之有
無。故大品無相非法華中無量義經。無量義
經未翻譯故。此有三失。一者錯解無量義
云不説有三無三失。二者謂無量義未翻
譯失。三者妄破古師以大品爲無量義失。
然初失者。彼無量義既説二三從無相出。何
名不説有無之異。次今謂下今文破也。但
破第二餘二可知。故具叙經來翻譯年代。
注無量義經序云。此無量義經雖法華首載
其名目。而中夏未覩。毎臨講肆。未甞不廢
譚而歎。忽有武當山惠表比丘。自僞帝姚秦
略從子。略是萇子。因爲晋軍何澹之所得。
養爲假子。俄放出家勤苦求道。以齊建元
三年。至廣州朝廷寺。遇曇摩伽陀耶舍。欲
傳此經。表乃致請僅得一本。仍還武當。永
明三年九月十八日始傳於世。經既已來等
者。笑印師也。次破光宅中亦先依彼立。彼
立意者。以同歸與法華仍有二異。一者同
歸非無二無三。二者同歸非破三與一。雖
有二異由同歸故。可成此二。故以萬善
同歸爲無二三等序。若言下先破初句。問
無量義中同歸萬善。何異法華所無二三。兩
處若同破則倶破歸則倶歸。二三下結難。次
若言下破其次句。前擧其無量義難其法
華。今擧其法華難其無量義。此難意者。前
破語存略。破三正是破二破三。故今牒言
破二破三。但加與一異於上句。故先將破
以難同歸。故云何不破萬。次破二下雙牒
兩難。初難唯正無序。破即是無故破二三。
是無二三。文中語略。亦應更言若破二三
即是破萬。既其破萬是則無序。若以低頭
擧手爲萬善者。二三尚無萬善何有。若其
倶無序義安在。次取經下即縱難也。若言二
經倶歸倶破但此經擧破彼經擧歸。今亦破
云不成異也。既云互擧歸必有破破必有
歸。互擧一邊豈得爲異。次異意下結難
也。凡言序者。須與正殊。殊又表同方可爲
序。異同既混序義如何。劉虬下破注家也。
亦先依其所立。次若含下破其不貲。與其
無相自語相違。故將其不貲難其無相。尋
諸下總覽破之。先總破。次若言下去取也。破
序不成爲去。判屬方便爲取。初判印先
對彼無相。況立有相判入三藏。次若言無
相下。正判印師。次若言下破注家此二既
然。餘例可見。故諸家所釋不出三教。故指
權教通名爲他。次若法華論下今文消論。
既云法華是無量義異名。故知無量義亦是
法華異名。則序中立名於理無咎。前説無
量義經以爲法華序竟。更依論意即是先
説法華異名還入法華之妙定。若爾。前已
説竟今何重説。答。前所説經灼然成序。重牒
其名義兼於正。故使論引今爲異名。名義
兩兼序正雙得。次大品下引證序中立名無
失。故大品經序品云。釋迦牟尼佛今既現在。
爲諸菩薩説般若波羅蜜經。金光明經序品
云。是金光明諸經之王。涅槃純陀品中純陀
自叙云。我今所有智慧微淺。何能思惟如來
涅槃之義。古經此文元屬序品。謝公治定乃
加純陀哀歎品名。又云下重引者。異名同名
倶序中唱。今案下依經重釋無量義名。以證
成序。先列經文以辨今意。次復次下以無
量義。對普賢觀以破舊師。初文先出能生。
次所謂下所生。今釋下解釋中有法譬合。初
先釋上無相。問。經中亦以無相釋之。與他
何別而苦破他。答。不同他也。舊以所生無
量爲無相。經以能生一實爲無相。從實生
諸諸名無量。無量是相何名無相。故經云。
言無量者從一法生。故不同舊所生無相。
注者直云含法不貲。但得所生失於能生。
經從能生於所以題目。人師將能爲所以
釋題。故云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故今更釋
能生。故知能生中道實相。與今經實相不
別。二法者下更釋所生無量。雖曰所生義
兼於能。從多名所。頓謂等者。即頓部中具
有漸頓能生所生。亦指所生故云頓中一
切法也。漸謂等者次擧三味。此三味中亦
有能所。例頓可知云云。三道等者。此中三四
亦具能所。圓菩薩及佛以爲能生。三菩薩二
二乘以爲所生。故此三四攝法亦遍。例如
漸頓亦具能所。是則凡一實理皆諸教流出。
無量義中述其意耳。故三乘中二乘含四菩
薩兼三。若作三四義通四教如向所對。若
作三四並是所生。則菩薩及佛但在三教。從
教判權。玄文復以四佛爲四果者。則圓佛
爲一而生權三。能所相對故云四佛。是則
菩薩名通於義無失。故於獨一生於兼一。
思之可見。此等下更結所生以示能生。能
生義處法華別名。所生無量爲法華序。故序
中一名義兼兩向。然應知從一以出無量。
雖擧能出通皆屬序。若無量入一雖渉所
生通皆屬正。故義處一法亦成兩向。出生
之義處屬序。收會之義處屬正。即從一義處
已下兩句文。是其兩意。故佛入義處義兼
二途。譬者序如下從一出多。正如除從多
歸一。故知昔教赴機益物如用錢市物。而
皆未知其大數。從一下合喩。如此等者。結
前能所以成兩解。能生不違論。所生不違
經。但依兩解經論理存。消釋既爾得意者
何。即所生爲能生方是異名。能生家之所
生。此乃成序。若也專能何殊生等及昔一
圓。若專論所何異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
還成雙失。所以今家能所相從二義倶立。若
專序者。則法華已前非但未論會多歸一。亦
未曾説從一出多。故無量義唯今經序。復次
下以前後二文。對破古者。此非正破。於餘
文中光宅等師云。法華經不明常住。今因明
無量義序異。便救法華經正常。無量義經在
法華前。普賢觀經在法華後。序結並常中何
容別。何故乃云神通延壽是無常耶。故引
彼經偈云。如來清淨妙法身等。豈非常耶。
言百非者。彼偈略列三十四非。以之爲式。
諸非準知。此明法身性離諸非。故總擧百。
然絶四離百之語猶通淺深。節節比之。今
應從深觀經四波羅蜜者。經云。釋迦牟尼
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
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
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
心相處。既以此四成身成土。爾前理合身
常土常。故大師追括五時。悉皆有結具如
玄文。他難下他難今家。序中能生已明常
住。則序已是正正何所説。今反質之云。序
正倶常於理何失。又例去他人濫引云。例如
淨名序中説常。正不明常即是無常。故
將法華以例彼經。應當法華序常正應無
常。他云淨名序常正無常者。彼淨名經弟子
品中呵阿難云。金剛之體當有何疾。乃至
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古人判弟子品菩薩
品。並屬序故。又取通序歎菩薩徳。深信堅
固猶若金剛。今亦反難意者。若以法華例
於淨名。亦應以涅槃例於淨名。則涅槃序
常正無常也。故知秖可以淨名例於涅槃。
序正倶常。汝自不了淨名宗體。謂正無常
而爲例耳。當知淨名亦序正並常。故問疾品
中明第一義空。空即常也不二法門正明中
道常也。不思議品明常家之用。觀衆生佛道
以空假顯中。香積佛品明香飯體常。菩薩
行去復宗明常。故知正宗始末倶常。今論下
結難。若爾。諸部何別。答。言序正倶常從極
理説。若須辨異五時自分。具如玄文第一
卷辨。若爾。序正何別。答。各有其致。且論今
經序中雖常未明會所。正中須以會所
乃常。常外無餘序正仍別。餘經例之各有
其致
法華文句説卷第二



法華文句記卷第三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教菩薩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帶異名以
釋。故加之以處。處爲能生之一法。一法秖
是究竟相。故云諦理。諦理乃與法華不殊。
故燈明佛歎法華經。亦云教菩薩法佛所
護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爲證。證義
處也。所以經名在序。但云無量義耳。以兼
正故。教菩薩法加於處也。取下三昧來通
釋之。使兩處義齊倶序並正。嘉祥云。此有
二義。一者實相名爲無量。二者實相所生名
爲無量。今謂無量之名可名所生。實相之稱
應申能生。雖立能所倶名無量則未可
也。若對異名能生之法。名爲實相。斯則可
矣。直爾釋序意都不然。經自釋云。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生即所生一法。能生即實相也。
古來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釋耶。故論云。此
是如來欲説法時至成就。既云欲説非即全
同。若其全同即是已説。故論存序。乃云欲
説。意兼於正則爲異名。論其二途今釋準
彼。亦順下文三昧爲歎。若所入三昧唯依
所生列名。秖應但云無量。故知經名文在
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義必雙含。所以前
消論云。欲説此經先入此定。今從經所表
邊。復以義處歎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經。佛
護念者。果人所護。既是能生無量義處。復是
佛所證得。豈佛所證而非實相。故引自住
而以爲證。昔未説故名之爲護約法約機
皆護念故。從雖欲下明護念意。佛意本欲
唯説能生。故説無量義時機仍未發。隱而
不説。故云護念。故無量義下一護念言亦
成兩向。但彼經文雖云從一出多。未云從
多歸一。猶是覆相名爲護念。若不爾者。則
已説法華。何名爲序。以未説故。故云雖欲
開示等也。以未説故護。未暢故念。言久
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
從所生非專佛護。在昔通説無時不然。故
法華論云。蓮華二義。一者出水。二者開敷。彼
如出水此若開敷。所以仍名爲蓮故華。但
有未開當開之別。釋入定者。先擧所入之
定。次明能入身心。初文中三。先結入意。次
非禪下釋結意。三疑者下釋疑。初結意者且
約彼經彼定。而相成者理則可見。次釋結
意者又二。初明定慧之用。互有相資各有
力用。次明相即即定慧體。初相成者。先説
後定且從序説。先定後説如下釋疑。佛居
果位必無先後。爲順化儀現有先後。究
而論之其體相即。次立疑者且依序問。凡
諸化儀。皆先定後説。此中何以先説後定。答
中先順問答佛之常儀。次申定意。欲明一
定義分兩途。次説此下述爲序意。今時何
故先説後定。常儀説已即應衆散。更入此定
肅其現衆。衆既不散得爲今序。次何者下
述爲正意。以一定中義兼二意。意雖復二。
時衆但見無量義後即便入定。不知所入
爲是何定。不知定後爲説何法。故結集者
復符佛旨述所説經。但云無量。述所入定
即加其處。若從義處以出無量顯成序意。
若收無量以入義處。密成正宗。雖加義
處衆亦莫知。言若作次第等者。亦順化儀
辨定先後。即以不次第而論次第。於佛内
照豈可分張。若明文等者。謂如來當時不
先示定體。故使彌勒勤勤置問。乃是經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