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No. 0627_ 竺法護譯 ) in Vol. 15

[First]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且觀正覺身 諸相好莊嚴
    慧度於無極 孰不發道意
    *惟父母見釋 得出棄捐家
    順妙智慧教 得學爲寂志
    父母即答曰 我等好樂道
    從爾爲明則 亦欲願捨家
佛告舍利弗。於時幼童化其父母及五百人。
悉念學法志於無上正眞之道。皆於佛世棄
家爲道。時佛教之行菩薩道。六度無極四等
四恩。分別解空精進不懈自致得佛。卿舍利
弗。欲知。爾時慧王比丘爲法師者。豈異人乎。
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軟首童眞也。其離
垢臂尊者子者。則吾是也。昔往古世。*軟首
童眞以*饍見施供養佛衆。令發無上正眞道
意。則是本身初發意*原。以是之故而當知
之。今者如來所成聖覺無極之慧。十種力四
無所畏。十八不共無罣礙慧。皆是*軟首所勸
之恩。所以者何。因從發意至諸通慧。如佛所
蒙因致大道。今吾觀覩十方世界。不可稱限
不可計會。諸佛國土今現在者。諸佛世尊同
號能仁。悉是仁者*軟首所勸。或號咸聖。或
號明星。或名所歡。或名錠光。或謂離漏。或謂
妙勝佛告舍利弗。今我一劫若過一劫。宣揚
演説諸佛名號。*軟首大士所開化者。於今現
在轉于法輪不可稱限。何況有行菩薩乘者。
或有處於兜率天者。或有退來入母胞胎。而
復出生捨家爲道。或坐佛樹。或處道場。
最正覺不可限喩。其有欲説誠諦之事審
實無虚。*軟首童眞則諸菩薩之父母也。愍哀
勸化興顯大道。所生親者則當謂於*軟首童
眞。向者*軟首宣揚報恩今復伸説。雖當食者
施我鉢*饍所食之餘。吾前世時先有所施正
謂於斯。爾時千二百諸天子欲墮落者各心
念言。當堅其志恭敬於法察諸因縁去諸根
原。今者現在世尊前所發願。*軟首勸化及開
餘人。使至于道而不退轉於無上正眞。吾等
云何而欲墮落。吾等何故在如來前。興卑賤
意志崇小節。今當捨於聲聞縁覺慇懃志求
無上正眞道意。*軟首伸掌示現變化。乃至下
方光明王佛所處國土。而致鉢來一切普入。
又復講説往古開化所説經典。下方佛土此
世尊界。不可計數衆生之類即發道心。十方
世界群萌之儔。悉來供養*軟首童眞。諸佛
世尊皆遣寶蓋供施經典。彼時寶蓋則覆三
千大千佛國。從其寶蓋自然出音。誠如能仁
尊。如如來所讃稱揚。悉是*軟首之所勸化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上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中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幼童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爲族姓子若
族姓女欲疾滅度。當發無上正眞道意。所以
者何。今吾覩見懼終始難。而不肯發無上正
眞道意。志願聲聞疾欲滅度。續在生死而有
所慕。然諸菩薩通達精進。等住於法逮諸通
慧爲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遠過去世時。
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時有如來號
一切達興出于世。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成
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衆
祐。佛告舍利弗。其一切達如來正覺。聲聞集
會有百億衆。其佛壽命住百千歳。佛有聲聞
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飄捷。次
名大達。於時如來興五濁世。明旦正服著衣
持鉢。與諸聖衆眷屬圍遶。有大國號名聞物。
入於斯城而行分衞。其大聲聞智慧最尊侍
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聞最殊
勝者隨從佛後。八千菩薩而在前導。或化現
身若如帝釋。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
嚴治道路。佛告舍利弗。彼時如來向欲入城。
見三幼童衆寶莊挍瓔珞其身。逍遙中路而
共遊戲。時一幼童遙見如來。晃然顯赫威神
巍巍。端正無倫諸相寂定。志性澹泊獲
上調順。第一靜寞降伏諸根。如仁賢龍象。
如大淵渟清澄無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
種好遍布其體。如日出時光燿奕奕。與大衆
倶如星中月。時一幼童謂二童曰。汝等豈見
來乎。是者則爲一切之尊無上衆祐。爲世
福田。光明灼灼煒曄難當。吾等僉然宜供養
之。其進施者利慶弘大。以頌讃曰
    斯者衆生尊 福田無有上
    當供倶供養 施此祚無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無異花 亦無雜澤香
    斯聖無等倫 當何以供養
於是一童即脱頸著珠瓔價直百千。以頌讃

    當以此供養 無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見斯有所悋
於時二童効彼童子。各各解脱頸著珠瓔。以
手執持。而歌頌曰
    具供養正覺 湍江波
    脱無量意 住于平等法
爾時一童謂二童曰。汝等以斯徳本何所志
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聲聞
    智慧尊第一 吾誓願如斯
二童子曰
    猶如世尊傍 左面大聲聞
    神足超最尊 吾誓願如斯
於時二童謂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徳本欲誓
何願。一童報曰
    如今者如來 至眞等正覺
    普見一切達 猶若師子歩
    炤燿大衆會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脱諸十方
時一幼童。這説此已。尋虚空中八千天子倶
讃歎曰。善哉善哉。快説此言。今仁發意。天
上世間悉蒙救護。佛告舍利弗。時一切達如
來正覺邊。有侍者名曰海意。博聞最尊而告
之曰。寧見三童各執珠瓔而遊來乎。對曰已
見。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
建其志性巍巍難量。一一歩中超越百劫終
始之患。其一擧足功徳之本。當更百臨轉輪
聖王。受帝釋位亦復如斯。昇生梵天爲梵天
王亦當如是。一一擧足功徳之本更見百佛。
時三幼童往詣一切達如來所稽首足下。以
寶珠瓔散世尊上。其發小意爲聲聞者。所散
珠瓔住兩肩上。其一童發諸通慧心。所散
珠瓔在於佛上虚空之中。變爲交露重閣
帳。四峙周障莊嚴平等。化於其中而爲床
座如來處之。於是一切達如來尋而欣笑。侍
者啓問。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會有意。如
來告曰。海意。汝覩於斯二童發聲聞意手執
珠瓔散如來乎。對曰。已見大聖。又告比丘。欲
知二童懼生死難。發怯弱意意求救護。猶是
不發無上正眞道意。欲得聲聞爲尊弟子。然
後來世皆當得證。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
無雙。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時中央童發諸
通慧者。則吾身是。願右面童者。舍利弗是。願
左面童者。大目揵連是。舍利弗。觀卿等本時
懼生死難。雖殖徳本不能發無上正眞道意。
心志怯弱欲疾滅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
得無爲。今寧覩吾諸通慧耶。汝等之友爲佛
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當作斯觀。假使有
人。欲成滅度。當發無上正眞道意。所以者
何。所言超速。謂諸通慧莫能過者。諦而無欺
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類。則諸通慧
也。爲最微妙特尊無上。爲無等倫無有
匹。爲無雙比無能出來。無罣礙乘。一切聲
聞縁覺之乘所不能及。是則名曰諸通慧乘。
佛時説斯大乘法典。則一萬衆人。發無上正
眞道意。應時彼諸大聲聞。賢者舍利弗。大
目揵連。大迦葉。離越。阿難。律惒利。分耨文
陀尼子。尊者須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
倶白世尊。唯然大聖。若族姓子族姓女發大
意者。當供養之。微妙解脱處至眞行。所以
者何。正使百千諸佛世尊。爲吾等説諸通慧
行。不能堪任無有勢力。發通慧心一切慧者。
無所罣礙殊勝難及。寧令吾等犯五逆罪。
在於無間而不。中止不捨於無上正眞道意
而爲聲聞。所以者何。設犯逆罪墜于地獄受
諸苦毒。其痛會畢從地獄出而不違遠。無所
罣礙諸通慧心。計如今者當何所施無所堪
諧。焚燒正眞敗壞根原於茲佛慧無罣礙智
非是佛器。譬如終沒之士無益親屬。吾等如
是以聲聞乘而志解脱。捨於一切無益衆生。
譬如此地多所饒潤。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
多足者。如是世尊。其發無上正眞道意。天上
天下蒙恩獲
  無吾我品第五
爾時世尊。説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闍世乘
馬將四部兵象車歩騎。往指佛所稽首佛
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
衆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縁而興。何由得罪。佛
告王曰。已住吾我人壽命者。衆生由此而造
罪釁。依猗貪身興縁顛倒。群萌因斯而起災
患。又問。其貪身者根原所在。世尊答曰。其
貪身者無慧爲本。又問。其無慧者何所爲本。
答曰所念邪支則是其本。又問。所念邪*支
何所是根。答曰。虚僞是根。又問。虚僞何所
是根。答曰。無實諸想是則爲根。又問無實
諸想何所是根。答曰。謂無所有無覺是根。又
問。何謂無有無覺。答曰。謂無生無有是謂無
覺。又問。不生不有當何計之數在何所。答曰。
其不生不有彼無有計。又問。狐疑之事何因
縁起。答曰。其狐疑者從猶豫起。又問。猶豫爲
何所是。答曰。賢聖所説誠諦之語。聞則懷疑
斯謂猶豫。又問。何所賢聖何言審諦。世尊答
曰。其賢聖者謂除一切愛欲諸見。其審諦者
知一切法悉無所有。王阿闍世白世尊曰。所
謂賢聖無所有者。實爲虚僞。世尊安住從已
勞塵。而造立之猗著世間。諸賢聖所講
説者。而心猶豫獲不可計殃釁之罪。我乎世
父無愆咎。無所&T057509;綴而危其命。貪國土
或於財寶。迷于榮貴荒於産業。耽利宰民
而圖逆害。持疑怵惕不能自寧。若在歡會戲
樂無娯。若在中宮婇女嬉遊。若坐若臥有
所決正。若在獨處聽省國事處群僚上。晝夜
憂悸不能捨却。沈吟之結不歆飮食。雖有美
饌不以爲甘。其目昧昧所覩&MT02774;&MT02774;。顏貌憔悴
心恒戰灼所處不安。畏壽終後墜于地獄。仰
惟如來。其恐怖者能使無懼。其盲冥者惠授
眼目。其沈沒者而拯拔之。遭苦惱者使獲大
安。無所歸者而受其歸。其無護者而爲救濟。
其貧窮者給施財業。其有病者消息療治。其
墮邪徑示以正路。其在正路爲興大哀。其心
忍勞不以爲患。等恤群黎其慈堅固。究竟本
末不以苦樂而有動轉。如來所興救度衆生。
無所遺漏不捨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
其惶懅。孤無有救惟爲作救。令飢渇者而得
飽滿。今已虚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
無所歸願受其歸。今已沈沒願加拯拔。我身
得無墮大地獄至于無擇。唯然大聖。如應説
法決我狐疑。解散愁結令無猶豫。使其重罪
而得微輕。於時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闍世所
説聰達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爲優奧。其餘
人者莫能堪任。爲決狐疑令無餘結。其*惟
濡首能雪滯礙。時舍利弗承佛聖旨。謂王阿
闍世。欲辨疑惑當饌餚饍。請濡首童眞。則
當決王虚僞塵勞狐疑之結。鎭安國土及與中
宮受王床榻衆諸供饍。中宮*婇女及諸侍
從獲無量福。羅閲祇城摩竭大國。無數衆生
亨利議。阿闍世王。即前啓白濡首童眞。
惟加愍哀與其營從受小飡食。濡首答曰。大
王且止已具足供。於正法律未有是記。受于
衣服若食饍具悕望加哀王則又曰。當何陳
露呈現丹赤。濡首答曰。假使大王。聞深妙
業殊特眞議。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慴。
不難不懼。乃爲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
非無想。無想不想。如是行者乃爲加哀。縱使
大王不想去心。亦無不想。不念來心。亦無不
想。於現在心亦無所受。乃爲加哀。設使大王。
不墮邪見。亦不滅除。亦無所見。亦無不見。乃
爲加哀。王阿闍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説悉
法所載。惟見愍傷當受其請。濡首答曰。王
當知之。法律所載不以恩施。供養分衞衣食
之饍。若使大王。不計有我。不計有人。不計有
壽。不計有命。乃爲加哀。爲受供施。設使大王。
不自愛身。不愛他人。悉無所取乃爲加哀。假
使大王。不攝斂心。不計因縁。不在陰種諸
入之事。無有内法。無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
三界。無善不善。無徳不徳。不處於世。亦不
度世。無罪無福。亦無有漏。亦無不漏。亦不有
爲。亦不無爲。不捨生死。不受滅度。是爲加
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當啓受如斯法議。
以是之故當就余請。哀垂愍傷下劣徒類。濡
首答曰。王當了之。設使諸法。有所猗者。*有
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護。則不蒙哀。不
得至安。如使於法有所著者而爲想念。有所
立處而爲放逸。皆爲依著。想念有處放逸之
護。設使大王究竟望畢。極至永安乃無有患。
如令大王復有所作。則不荷哀不至安隱。王
阿闍世又問濡首曰。受何所法而無有患至
無所有。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無所作。亦無
所不作。*無想無願。亦無有作。亦無不作。若
使大王有所造立。而爲行者。身口意行則是
所作。假使不有所作。亦無所行。以身口意
而無所造。則無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諸法悉
無有相。其無所行無所有者。則是其相。又問
濡首。何謂所行而無所行不有所造亦無不
造不増不減。濡首答曰。假能不念過去已盡。
不念當來未至。不念現在而無所起。不想有
常無常。是爲無行亦無不行。其能等色於諸
因縁而爲衆縁。不増不減。又問*濡首。塵勞
之欲爲是道乎。云何與合。濡首答曰。王意云
何。其曰明者與冥合耶。答曰不也。日明
出衆冥&MT03905;滅。王寧別知冥所去處乎。在於何
方積聚何所。答曰不及。濡首曰。如是大王興
道慧者塵勞則消。不知塵勞之所湊處。亦無
有處無有方面。以是之故當了知之。道與塵
勞而不倶合。又等塵勞則名曰道。等於道者
塵勞亦等。塵勞與道等無差特。一切諸法亦
復平等。假使分別如斯議者。塵勞則道。所以
者何。以塵勞故現有道耳。塵勞無形亦無所
有。其求塵勞者則爲道也。王又問曰。云何
求於塵勞而爲道乎。濡首曰。設有所求不越
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塵勞。是爲道也。以是之
故塵勞爲道。其塵勞者亦入於道。王又問曰。
云何塵勞而入於道。云何爲行。濡首曰。於一
切法。而無所行。乃爲道行。於一切法亦無不
行。是爲道行。王又問曰。行道如斯爲何歸趣。
濡首曰。如是行者爲無所趣。王又問曰。道豈
不至泥洹乎。濡首問曰。寧有諸法至滅度乎。
答曰不也。濡首曰。是故大王。至無所至爲賢
聖道。又問曰。其賢聖者爲何所處。濡首曰。
其賢聖道則無所住。又問曰。其賢聖道。不處
禁戒博聞定慧乎。濡首曰。賢聖戒者。無有
行相無放逸相爲聖定意。無所著相爲聖定
意。無所念相。爲聖智慧。王意云何。其無所行
無有放逸。有所處乎。答曰不也。濡首曰。以
是之故。王當知之。無所住者則賢聖道。王
又問曰。族姓子族姓女。云何向道。濡首曰。假
使所求不覩諸法有常無常。亦無所得。不
計諸法有淨無淨。有空無空。若我無我。若苦
若樂。於諸法者亦無所得。不見諸法在於終
始。若滅度者。如是行者爲向於道王阿闍世
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當受請。因斯使余離
諸顛倒。令得解脱分別淨行。與諸眷屬而就
宮食。濡首曰。向者説之。悉無所有無有生者。
無有善哉與不善哉。其無所有無有解脱。
解脱者則無所有。亦無解脱亦無脱者。所以
者何。一切諸法皆自然淨。爾時世尊告濡首
曰。受阿闍世王請。以此之縁令無數人。逮得
誼至安隱度。濡首童眞見世尊勸。則言
唯諾當受其請。不敢違失如來教故。阿闍世
王歡喜踊躍。已見受請善心生焉。稽首佛足
及濡首童眞。一切聖衆便退還出。請舍利弗。
濡首眷屬爲有幾人。舍利弗答曰。五百人倶
而當往就。王入于城還於宮中。即夜興設若
干食饍百種之味。施五百榻。無量坐具而敷
其上。莊嚴宮殿懸繒幡蓋。燒名雜香而散衆
花。及四衢路普城内外。皆悉掃除灑以香
汁。令國人民男女大小。莊校嚴飾齎持香
花。咸倶奉&T051946;濡首童眞
  總持品第六
於是濡首於初夜中。從其室出而自思念。吾
身不宜與少少人眷屬而倶就於王請。今吾
且當詣異佛土請諸菩薩。皆令普聞講説經
法斷諸狐疑。就阿闍世王宮而食。濡首童眞
如勇猛士屈伸臂頃忽然不現。斯須超越八
萬佛國。至于東方常名聞界其佛號離聞
首如來至眞等正覺。今現在説法。爲諸菩薩
説清淨典。其佛世界。如來一時等轉六度無
極。自然通達具足。廣宣不退轉法。其佛國土。
一切諸樹若干種花。菓實茂盛毎從其樹。常
自然出佛聲法聲。不退轉輪菩薩衆聲。是故
世界號常名聞。斯道寶聲常不斷絶。故曰
常名聞。濡首童眞詣離聞首佛所。稽首足下
白其如來。唯然世尊。遣諸菩薩與余倶往至
于忍界。詣阿闍世宮而就其請。離聞首如來
告諸菩薩曰。諸族姓子。與濡首倶詣忍世界
從意所樂。於是會中二萬二千菩薩大士。同
時發聲應唯世尊。我等願與濡首倶詣忍界。
於是濡首與二萬二千菩薩。從常名聞國忽
然不現。至於忍界自處其室。濡首會諸菩薩
大士。而於初夜説總持法。何謂總持。所以總
統御諸法。心未嘗忘至無亂
心未嘗有捨廢時學智慧業覈諸法
審諦之分別正慧得果證者但文字
度至寂然條列一切諸法章句
賢聖要不斷佛教不違法攝取一
切賢聖之衆於諸經法部分典籍入於一
切殊絶智慧不著衆會亦不怯弱遊歩
衆會宣揚經典無所畏憚出諸天音料簡明
於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眞陀羅摩休
勒。探暢其音而爲説法
出釋梵音覺了
平正知諸根識練邪見諸所立處
持觀察一切衆生根*原所趣所住等心
於世八法而不動轉具足一切眞正之法
隨其罪福報應果證而爲説法興發衆生
所造志業立諸群黎處于禁戒
其慧普
爲諸衆庶代負重擔不以勤勞而有
患厭解脱諸法本性清淨以斯本淨而爲
人演以本淨慧解説道誼慧無罣礙
習設法施其心堅固未懈惓有所説
者無有疑結
不貪一切供養利入而不忘
捨諸通慧心力勵集累衆行基靖布施
無厭而毎勸助於諸通慧禁戒無厭以斯勸
化一切衆生忍辱無厭求佛色像精進無
厭積衆徳本一心無厭修行專精使無衆
智慧無厭入一切行以道法業於此一
切而無所生
諸族姓子。所謂總持。攝取一切
不可思議諸法要*誼。持諸法無所行無行。故
曰總持。又族姓子。其總持者攝持諸法。何謂
總持諸法。攬執諸法一切皆空。攬執諸法一
切無想攬執諸法一切無願。離諸所行寂寞
無形。悉無所有亦無所覺。亦無所行。無有處
所。亦無所生。亦無所起。亦無所趣。亦不滅
盡。無來無往。亦無所壞。亦無所度。亦無所
敗。亦無所淨。亦無不淨。亦無所嚴。亦無不嚴。
亦無所著。亦無所有。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
無所忘。亦無所教亦無有漏。亦無想念。亦
不離想。無應不應。亦無顛倒。亦無滿足。無我
無人。無壽無命。亦無放逸。亦無所受。亦無所
取。亦無殊特。猶如虚空。無有名聞。亦無所
獲。無所破壞。亦無有二。審住本際。一切法界。
一切諸法。住於無本。是謂總持。又族姓子。一
切諸法。譬若如幻。而悉自然。總持諸法。自然
如夢。自然如野馬。自然如影。自然如響。自
然如化。自然如沫。自然如泡。自然如空。分別
諸法。而如此者。是謂總持
濡首曰。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載。無所不統。不
増不減。亦無所置。不以爲厭。假使菩薩得總
持者。則能利益一切衆生。恩施救濟無央數
劫。衆徳之本至諸通慧。心而總統持。亦無
所置。不以爲厭
譬如族姓子。於斯地上。一切衆生。而仰得活。
兩足四足靡不應之。菩薩大士得總持者亦
復如是。於群生類多所饒益
譬如族姓子。藥草樹木百穀衆果皆因地生。
假令菩薩逮得總持亦復如是。便能興闡一
切徳本諸佛之法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載亦無所置。亦不憂慼。
不動不搖。不以増減。菩薩如是亦無所置。不
以憂慼。不増不減。亦不動搖
譬如族姓子。於斯地上悉受天雨不以爲厭。
菩薩如是逮總持者。悉受一切諸佛典誥。及
諸菩薩一切縁覺聲聞之法。餘正見士平等
行者沙門梵志。一切衆生天上世間。聞其説
法不以爲厭。聽所説經不以爲惓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種皆以時生不失其節。
亦不違錯應時滋長。菩薩如是逮得總持。統
攝一切諸功徳法。不侵欺人。亦不失時。具足
所行坐於佛樹。處在道場至諸通慧
譬如族姓子勇猛高士在於邦域而入戰
鬪。降伏怨敵無不歸依。菩薩如是得總持者。
處於道場。坐於佛樹。降伏衆魔
譬如族姓子撿一切法有常無常。若微妙者
安隱非我。及計無常。及諸瑕穢及苦非我。所
以者何。惟族姓子。已離二故則謂總持
譬如族姓子虚空無不受持。亦非總持亦無
不持。菩薩如是得總持者。攬攝一切諸法之

譬如族姓子。一切諸法及諸邪見。皆悉爲空
悉總持之。菩薩如是得總持者。無所不攬。總
持如是。救攝一切諸法之*誼。是爲族姓子計
總持者無有盡時。*已無有盡則無放逸。*已
無放逸則處中間。*已等處者即無有身。則
虚空界*已如虚空。虚空及地則無有二。濡
首童眞説此言時五百菩薩得斯總持
  三藏品第七
時濡首童眞。於中夜爲菩薩大士。講三篋藏
菩薩祕典。何謂菩薩篋藏祕要。都諸經法無
不歸入於此篋藏。若世俗法度世法。有爲法
無爲法。若善法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有漏無
漏法。悉來歸趣入菩薩藏。所以者何。菩薩篋
藏經典要者。曉了一切諸法之*誼。譬族姓
子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大地。百億
日月。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大海。悉卷合入
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如是族姓子。若凡
夫法及餘學法。若聲聞法縁覺法。若菩薩法
及與佛法。悉來入歸菩薩篋藏。所以者何。菩
薩篋藏一切攝護。聲聞縁覺將養大乘。*譬族
姓子。其樹根株堅固盛者。枝葉華實則爲滋
茂。又族姓子。設有攝取菩薩篋藏菩薩大士。
則爲攝取一切諸乘。將養一切衆徳之法。菩
薩藏者名無量器。所以名曰無量器者。譬如
大海受無量水。爲包含器不可計實。諸龍
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眞陀羅摩睺勒。
及衆生類在禽獸者。含受此等爲無限器。菩
薩藏者經典祕要亦復如是。爲無限施聞戒
定慧度知見器。以故名曰菩薩篋藏。譬如含
血之類生大海者。以生於彼不飮餘*水惟服
海水。菩薩如是行菩薩藏。不於餘法有所造
行。*惟常修行諸通慧*誼。以故名曰菩薩篋
藏。又族姓子。菩薩有斯三篋要藏。何謂三。
一曰聲聞。二曰縁覺。三曰菩薩藏。聲聞藏
者。承他音*響而得解脱。縁覺藏者。曉了縁
起十二所因。分別報應因起所盡。菩薩藏者。
綜理無量諸法正 *誼自分別覺。又族姓子。
其聲聞乘無有三藏。其縁覺者亦無斯藏
所説法菩薩。究練三藏祕要。因菩薩法而生
三藏。聲聞縁覺無上正眞道。故曰三藏。菩薩
説法勸化衆生。令處三乘聲聞縁覺無上正
覺。是故菩薩。名曰三藏。有斯三藏無餘藏
學。何謂爲三。聲聞學。縁覺學菩薩學。何謂
聲聞學。但能炤己身行之相。縁覺學者是謂
中學。行大悲者謂菩薩學。至無量慧攝取大
哀。其聲聞者。不學縁覺之所學者。亦不曉了
其縁覺者。不學菩薩所學。亦不曉了。又菩薩
者。悉學聲聞所遵學者。皆曉了之不願樂彼。
亦不勸助修其所行。學於縁覺所遵學者。悉
曉了之不願樂彼。亦不勸化使修其乘。又菩
薩者。學於菩薩當所學者。悉曉了之。願樂勸
修其乘所行。勸所行已則説聲聞所行解脱。
亦講縁覺所行解脱。分別菩薩所遵解脱。如
是族姓子。其有曉了此所學者。是則名曰菩
薩篋藏。如琉璃器有所盛者。應時一切
自然性如琉璃色。如是族姓子。菩薩假使。入
菩薩藏所可遊居。於諸法者。見一切法悉爲
佛法。菩薩假使入菩薩藏。不覩諸法而有處
所設。有覺了諸佛乘者。不見諸法之所像類。
其不學於菩薩學者。則見諸法而有處所。設
學菩薩之所學者。不見諸法而有處所。設
學菩薩之所學者。不見諸法有所住處。其不
修行。計斯一切皆爲自然。如是族姓子。假使
菩薩入菩薩藏。在在所行所遊諸法。一切
悉見諸佛之法。假使菩薩入菩薩藏。不見
諸法有所像類。設使曉了諸佛法者。則亦不
覩諸法之處。學菩薩學。不見諸法之所歸
趣。其不修觀。彼則覩見一切諸法。而有逆順。
一切衆生覩不順者。菩薩皆見諸法順正。覩
於諸法。無有一法非佛法者。是故名曰菩薩
篋藏。又族姓子。菩薩藏者説無底。文字
所演。順而應時不可計量。所立之處不可思
議。垂顯光明靡不通達。無有邊際莫不炤曜
多所利益。悉令歸趣於諸通慧。而令群萌悉
樂無本。假使有學於彼學者。甫當學者。一切
悉當入此菩薩篋藏。則至大乘已欲學者方
當獲者。其不至者悉使得至而令普入。如是
濡首。爲諸菩薩衆會者。在於中夜説菩薩藏
經典祕要。廣分別演*誼歸所趣
  不退轉輪品第八
*濡首童眞復於後夜。爲諸菩薩大士。廣宣講
説不退轉輪金剛句跡。何謂不退轉輪。又族
姓子。所以名曰不退輪者。如今菩薩説
經法時。若來聽者悉獲*誼歸不復迴還。便
而講説不退轉輪令其信樂。不退轉輪菩薩
行者。不爲衆生造若干行。不爲諸法修若干
行。不於諸國土興若干行。不於諸佛尊若
干行。不於諸乘行若干行。一切所至而悉
普見。轉於法輪不壞法界。是謂乃爲轉於法
輪。是故名曰不退轉輪。彼所轉輪而無斷
絶。其輪修理無有二輪。其輪如是如悲哀
輪。其輪所趣自然之*誼在己所至。其輪所趣
法界場輪。又族姓子。假使菩薩信樂於斯不
退轉輪。則得解脱己身之患。則爲信樂一切
所信。一切所想如來所興悉亦信之。以信得
脱於如來者。無有二脱亦不説二。如其如
來相好解脱。諸法之相一切法想。信如來脱
則無有*想已離脱相。則至自然濟于己身。如
是之行莫能勝者。亦莫能踰於斯慧者。是故
名曰不退轉輪。又族姓子。不退轉輪不退于
色。色自然故。痛想行識亦復如是。識不退轉
識自然故。所以者何。則不退轉一切諸法。猶
如無本則爲法輪。是故名曰不退轉輪。其法
輪者無有邊限。無維無隅無有斷絶。無常
輪故。其法輪者亦無有門。無有二故則法
輪門。其法輪者無能轉者。無所轉故。其法輪
者亦無所説。法輪無言故。其法輪者亦無名
稱無所顯曜。輪無獲故。又復計此不退轉輪。
入於空無所遊相故。澹泊門者無來相故
普有所至。爲空相故。一切等御本淨無相。
是故名曰不退轉輪。又族姓子。不退轉輪有
所遊行而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轉輪有所
放捨徑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轉輪
如是濡首謂諸菩薩。又族姓子。所以名曰金
剛句跡。一切諸法皆悉滅寂。何謂滅寂一切
諸法。又族姓子。已了空者金剛句跡也。消
諸邪疑六十二故。其無*想者金剛句跡也。斷
絶一切諸想念故。其無願者金剛句跡也。皆
度一切五趣有爲令滅寂故。其法界者金剛
句跡也。超越若干諸疆界故。其無本者金剛
句跡也。致無我滅寂故。離色欲者金剛句跡
也。蠲除貪欲諸所有故。縁起行者金剛句跡
也。不壞本性故。察無爲者金剛句跡也。見
諸法自然故。濡首童眞爲諸菩薩。竟於三夜
普分別法。彼諸菩薩皆得親近光明華三昧。
菩薩設逮於此定者。一一毛孔放百千光。一
一光明化現百千諸佛儀容。又斯諸佛天
中之天所在佛土。現作佛事開導衆生。群萌
疇類迎逆接納聽受法教
  ◎變動品第九
爾時王阿闍世明旦早起。詣濡首所而稽首
曰。供具已辦時至可行。賢者大迦葉晨朝夙
興。著衣持鉢與諸比丘五百人倶。欲入舍衞
大城分衞。於中路念吾行分衞。時如大早寧
可造見濡首童眞。這設斯念尋便往至。則與
濡首言談叙闊演説堅要。濡首而謂之曰。唯
大迦葉晨何所湊。答曰。欲行分衞故來諮受。
濡首曰。今當就吾食所設饍與眷屬倶。吾當
與仁分衞之具。迦葉答曰倶具已達。吾以法
故而來至斯。不以食*饍。又曰迦葉。*惟當受
請供受二事。大法供養。飮食之饍。言不
法亦不失食。迦葉答曰。鄙等之擧以用法故
絶饍不食。盡其形壽志在於法。所以者何。
不從他人乃能得致。如斯法門如從仁者所説
正*誼。又問。今者濡首及諸菩薩爲於何食。濡
首報曰。吾等所食及施與者。亦不長益亦不
耗減。不動生死不近泥洹。亦不超度凡夫之
地。亦不證明賢聖之法。不越聲聞不捨縁覺。
吾等當説彼之所請。其布施者。亦不淨除
與所識。不損而益不至解脱。於諸經法亦無
所興。亦不得法亦無所釋。迦葉答曰。是爲大
施無極廣施。已入無本之所致也。爾時濡首
心自念言。今日入城寧可如佛感動變化。應
時以衆神足變動三昧而爲正受。*這以是定
爲正受時。尋即一切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普悉
等住平若手掌普此佛國。其大光明靡不周
遍。其在地獄遭苦患者即時休息。畜生餓鬼
諸不安者尋獲安隱。衆生之類心悉開解。無
婬怒癡無慳嫉者。亦無諛諂無有瞋恚憍慢
之結。無所興起亦無熱惱。爾時衆生展轉相
瞻如父如母。覩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欲
行天子色行天子。悉來集會供溥首。鼓
樂絃歌倡伎百千。雨於天花嚴治途路。濡首
童眞這*興斯定。從其室宇至于城門。自然莊
嚴*途路平整既廣且長。皆以七寶無央數珍。
若干挍飾自然出現。不可計寶化爲寶塹。中
生蓮花芙蓉蘅花充滿煒曄。塹上化造
露帳。而起幢幡繒綵花蓋。其塹周匝
有欄楯。欄楯左右皆有寶樹而甚高大。以諸
寶繩展轉連綿繋諸寶樹。一一寶樹邊有寶
架。皆置香爐燒諸名香。一一香*爐燒諸香者
聞四十里。諸樹中間化寶浴池。有八味水
盈滿池中底悉金沙。以寶欄楯周匝繞池琉
璃爲崖。悉生青蓮芙蓉*蘅華。諸寶樹下以
寶爲地。一切寶地列寳香瓶而燒名香。一一
寶樹五百玉女儼然羅住。各各建立布施之
徳。濡首*這以斯定。三昧正受應時即有。爲彼
異學外道之師。示現變化。巍巍無量靡不亘
然。濡首童眞則從坐起。著衣持鉢而欲發行。
謂迦葉曰。唯大迦葉。便可在前吾今尋後。
所以者何。尊大迦葉年即耆宿。素修梵行久
爲沙門。未見如來而出家學。計於世間所有
羅漢。皆從仁後有所啓受。以是之故宜當在
前吾今在後迦葉答曰。計於法律不以年歳
而爲尊長。法律所載智慧爲尊。神智聖達乃
可爲尊。博聞才辯乃曰爲尊。諸根明徹乃曰
爲尊。法律所記以斯爲尊。由是計之。濡首童
眞智慧巍巍。博聞普達辯才無礙。曉了一切
衆生根本。以是之故。最長弘遠。仁爲大尊。
宜當在前。余應在後。今欲假喩分別此*誼。
迦葉又曰。譬師子之子*這生未久。雖爲幼
少氣力未成。其師子子有所遊歩。其氣所流
野鹿諸獸聞其猛氣皆悉奔走。若有大象而
有六牙。其歳六十又身高大。若以革繩繋之
三重。聞師子子威猛之氣。恐怖畏懅跳騰盡
力。斷三重繋馳走奔突。入于山谷谿&T023311;林藪
樹之間。若入大水而自沈沒。樹禽樔翳
走*獸藏竄。水居魚鼈潜逃于淵。又諸飛鳥翔
翺虚空。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假使發意智慧
道力未孚成就。心猶憍仰習師子歩。過諸
聲聞縁覺之路。一切衆魔自在宮殿。志懷恐
懼不能自安。設師子子見餘師子。威力猛勢。
若師子吼。聞其音聲不恐不怖。亦不懷懅無
所畏難。益以踊躍衣毛悦澤。乘其力勢亦當
鳴吼。如是濡首大士聞佛師子吼時。不恐不
怖亦不懷*懅無所畏難。歡喜踊躍安心生焉。
吾亦當習猶如今佛師子之吼。假使有説平
等正眞聲聞縁覺。如來爲尊發意菩薩則是
爲本。斯言至誠平等無邪。所以者何。由是出
生一切諸法而普顯現。以故明知濡首爲尊。
其年幼少則是聖長。宜當在前吾當從後。濡
首童眞尋在前行。菩薩次之。諸聲聞衆乃繼
其蹤。濡首*這向嚴莊寶路則雨天花。無數伎
樂不鼓自鳴。應時其地六*反震動。其大光明
靡不灼徹。於時濡首所現變化威神感動。放
大光明雨花香熏。諸音樂聲相和而鳴入王
舍城。王阿闍世籌慮。濡首與二萬三千衆菩
薩倶。及諸聲聞眷屬圍遶。而來進路即懷恐
懼。今吾整設五百人供。來者猥多安能周遍
當焉。所坐以何飼之。心又念言。濡首童眞果
相疑誤則發此心。應時濡首威神聖徳之所
建立。息意天王即自化身。金鬼神變微
妙體則謂王阿闍世曰。大王且止勿以爲慮
無用勞悒。濡首童眞善權方便智慧無極。現
大功徳威靈赫奕。恢闡神力光祚堂堂昇路
來瑧。一人之食能以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衆
生疇類悉令充滿。何況於斯二萬三千眷屬
來者。以是之故不足勞慮。大王且安勿復加
供。一切來者悉當豐足。所以者何濡首大齎
求得無盡衆祐難量。王阿闍世應時踊躍不
能自勝。則以弘意念於濡首如佛世尊。王阿
闍世與諸群臣中宮官屬。齎持花香雜搗
香。衣服之具幢幡繒蓋。伎樂琴瑟箜篌。奉迎
濡首稽首禮畢。侍從濡首入城歸宮。濡首與
諸眷屬初入城時。城内蒸民各齎所有以來
供養。時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觀。濡首告
曰。卿族姓子。使其殿舍包容會者。尋即受
教察其左右。而普周觀阿闍世殿。自然寛大
懸繒花蓋跱立幢幡。其地平博散衆花香。復
有菩薩名曰法超。濡首告曰。卿族姓子嚴
辦衆座。應時受教擧手彈指。於彼殿館。二
萬三千床座自然具足。若干種飾微妙莊嚴。
無數座具而敷其上。濡首童眞諸菩薩衆悉
倶就座。聲聞次之。王見濡首與諸菩薩聲
聞坐畢。前自啓白。且待斯須増辦供具。濡
首答曰。大王自安自當備足勿以爲勞。時四
天王與其眷屬。悉來供侍濡首童眞。又天帝
釋良善夫人。及餘玉女無央數千。齎持天上
栴檀雜香蜜香搗香。以用供散一切菩薩及
諸聲聞。時諸菩薩見諸花香及諸玉女。無玉
女想無花香想。梵忍跡天化作梵志摩納之
形。手執拂扇住侍濡首左面。以扇扇之。諸梵
天子各執拂扇。侍諸菩薩立而扇焉。無棼龍
王不現其身。在於虚空垂貫眞珠。從其貫珠
出八味水。清涼且美供給所當。其諸菩薩一
切聲聞。其前各各有垂貫珠。而出美水亦給
所用。王阿闍世心自念言。是諸菩薩而不齎
鉢。當於何食。濡首知王心念。而告之曰。斯諸
正士有所遊至不齎鉢行。所可遊行諸佛國
土。這坐欲食鉢自然至。斯諸菩薩本所建立。
又彼如來昔所造願。鉢從虚空來在于掌。
王阿闍世問濡首曰。是諸菩薩從何佛國來。
世界名何。如來正覺號曰何等。濡首答曰。世
界名常名聞。如來號離聞首。今現在説法。
是諸菩薩從彼而來就於仁食。欲得聽省王
之狐疑所懷虚妄。時諸菩薩志所建立。如來
本願鉢於空中自然飛來。投於無*棼八味浴
池洗滌清淨。諸族姓子。二萬三千諸龍
女。各齎香著諸菩薩掌中。時王見茲倍用踊
躍。則前稽首濡首童眞。濡首童眞而告王曰。
可設供*饍宜知是時。王即受教則便陳列。若
干種食琦妙珍膳。供具悉遍食不消滅。如
是阿闍世。本所供施五百人*饍。悉令二萬三
千皆得飽足。飮食如故。阿闍世王白濡首
曰。今*饍如故而不消賜。濡首答曰。如今仁
者狐疑未盡。疑不盡故猶斯食*饍用不消索。
時諸菩薩飯食畢竟。尋以其鉢跳擲空中。鉢
無無所依據而不墮落。王阿闍世問
濡首曰。今斯諸鉢爲何所止。濡首答曰。猶如
大王狐疑所存。今此諸鉢亦處於彼。時王答
曰鉢無所立。濡首答曰。猶如大王所有狐疑
亦無所立。今此諸鉢無所依據而不墮落。諸
法如是悉無所有亦無所住。以是諸法亦無
墮落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中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下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決疑品第十
於是王阿闍世。見諸菩薩及聲聞衆食訖澡
畢。更取卑榻於溥首前坐欲聽聞法惟願
溥首解我狐疑。*溥首答曰。大王所疑。江河
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時王自省無救無
護從榻而墮。如斷大樹摧折擗地。大迦葉
曰。大王自安莫懷恐懅勿以爲懼。所以者
何*溥首童眞被大徳鎧。善權方便而設此言。
可徐而問。時王即起問*溥首曰。向者何説江
河沙等諸佛世尊。不能爲我而決狐疑。溥首
報曰。王意云何。諸佛世尊縁心行乎。答曰不
也。*溥首又問。諸佛世尊發心行乎。答曰不也。
又問諸佛世尊滅心行乎。答曰不也。又問諸
佛世尊行有爲乎。答曰不也。又問。諸佛世尊
行無爲乎。答曰不也。又問。諸佛世尊所教行
無爲乎。答曰不也。*溥首又曰。王意云何。其
諸法者而無有行。無有行者。無所歸趣。寧
能有人教化於法決斷之乎。答曰不也。王當
了之。吾以是故而説斯言。王之狐疑江河沙
等諸佛正覺所不能決。復次大王。假使有人
而自説言。我以塵冥灰烟雲霧汚染虚空。寧
堪任乎。答曰不能汚。*溥首又問。設令大王。
吾取此空洗之使淨。寧堪任乎。答曰不能。
*溥首報曰。如是大王。如來之身曉了諸法猶
如虚空。成最正覺自然淨者無所染汚。以是
之故。何所有法而染汚者見逆限乎。豈可決
了若淨除乎。大王等觀於斯法誼。吾以是故
向者説言。江河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了。
復次大王。諸佛世尊不得内心而有所住。不
得外心而有所住。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自然
清淨無有處所。自然淨者無有處所。無有志
願。有所住者。所以者何。得自在哉。諸法自
然故。無自然哉。諸法無興立故。無蹉跌哉。諸
法無所有故。無所有哉。諸法離形貌故。無形
貌哉。諸法虚無故。無蔽礙哉。諸法無教相故。
無教化哉。諸法自然無所有故。離所有哉。諸
法釋歸趣故。無歸趣哉。諸法無別離故。無
別離哉。諸法無所生故。無所猗哉。諸法自
然淨故。心性淨哉。諸法無分如空等故。無倫
比哉。諸法無伴黨故。無侶哉。諸法離於二
故。無有二哉。諸法澹泊故。無量哉。諸法無
斷絶故。無邊際哉。諸法無崖畔故。無誠諦
哉。諸法顛倒從不誠諦而有所住故。無顛倒
哉。諸法常淨得安已故。有常哉。諸法無歸
故。清淨哉。諸法本淨因明達故。已自然哉。
諸法無我而顯曜故。安隱哉。諸法無想念故。
猶預哉。諸法内寂然故。無欺妄哉。諸法
究竟無誠諦故。靜寞哉。諸法*澹泊相故。無
吾我哉。諸法除於我故。無穿漏哉。諸法解脱
相故。趣寂滅哉。諸法離所念故。無恐懼哉。諸
法離若干故。造一等哉。諸法等御脱故故。
忽哉。諸法不想本際故。無有想哉。諸
法無壞閑默縁故。順空哉。諸法離衆見故。無
有願哉。諸法離三世故。斷三世哉。諸法無去
來今故。無爲等哉。諸法究竟無生故。王意云
何。彼法無生亦無所起。亦無所有無有眞諦。
豈能有人汚染之乎。答曰不也。*溥首曰。彼
法寧可決斷不耶。答曰不也。*溥首又曰。一
切諸法等如泥洹。如來解此致最正覺。猶是
之故王狐疑者不可決斷。是故大王。不可修
行有所造立。不從倒心。當修造立眞諦之觀。
觀於無本設能察者。則於諸法而無所受。亦
無所曉。不與遊居。若使大王不與諸法倶遊
居者。斯乃爲信。其有信者乃爲寂寞。其寂寞
者乃自然淨。自然淨者乃無所造。無所造者。
一切諸法則無有主。彼則造忍一切諸法無
有造者。王當知之。無所造者則爲滅度。計彼
諸法亦無所造無所破壞。亦無有造亦無不
造。斯謂滅度。假使大王。順此脱者則平等
脱。以等脱者則於其法。無趣無逮不増不減。
所以者何。於一切法無所利誼。亦無所求諸
法無本。其無本者則無所生。無所生者則亦
無本。其無本者等無差特。故曰無本無異。
設使大王解信無本。一切狐疑自然爲斷。又
若大王。眼無染汚亦無所淨。眼之自然爲無
本故。無本自然則曰眼矣。耳鼻口身心。亦
復如是。心者大王。無有染汚亦無所淨。心之
自然爲無本故。無本自然則曰心矣。王當了
之。色無染汚亦無所淨。色者自然爲無本故。
無本自然則曰色矣。痛想行識亦復如是。識
無染汚亦無所淨。識之自然爲無本故。無本
自然則曰識矣。王當了之。一切諸法無有染
汚亦無所淨。諸法自然爲無本故。無本自然
則曰諸法。心無形色亦不可見。無所危害。
無有處所。無有言教。譬若如幻不處於外不
處於内。心者本淨而自然明。設心淨者。則無
染汚亦無所淨。王當解。此其本淨心不可染
汚。無有淨者。無有虚妄。亦無所著。無所危害
因無諦想而有所造。無諦思想。設有所住。凡
夫愚騃猗欲塵勞。彼則何謂無有誠諦。則而
發起無誠諦想。其無誠者則不興諦。一切
諸法住不眞諦。以存於彼無誠諦想。譬如大
王喩此虚空。無色無見不可執持。亦無所捨
亦無言教。假使有人而説言曰。今此虚空無
色無見不可執持。亦無所捨無有言教。吾今
欲以塵烟焔雲霧汚染虚空。王答曰不能。溥
首曰。如是大王。心本之淨自然顯明。則不
可以塵烟*焔雲霧蔽礙汚之。譬如塵烟*焔
雲霧住於虚空。終不染空而爲垢汚。如是大
王。發吾我相謂是我所。因鑒縁結爲婬怒癡
不汚心法。不汚心法自然之淨。是故大王。
仁者。於彼勿懷狐疑。王欲知之。其過去心及
當來心則無形貌。其當來心及過去心亦無
形貌。現在心者無所依猗亦無所有。前心所
念不礙後心。後心所念不礙前心。其現在心
亦復如是。明知於彼而造斯觀。心無所有
亦無不有。過去心者*以滅盡。未來心未至。
在無住覩見諸法。當來無住蠲除諸見。無
所怪者爲解脱故。清淨想者諸法離垢。普等
于世普等於明。無所生者無有言教。及無言
教無處不處。世尊所説寂然之議。其寂然者
計於彼法則無有處假使有人求處言教推索
諸法。設使大王。在於諸法而無所念。則除一
切狐疑之結。而於諸法無所決除。所以者何。
其狐疑者。與法適等而無差特。故曰法界御
於平等。一切諸法及與法界。於此諸法當御
平等。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則入法界。設等法
界則等諸法。是故名曰法界平等一切諸法。
其法界者等御諸法。説是語時。王阿闍世得
柔順法忍。歡喜踊躍心獲大安。尋即叉手歎
曰善哉。快説斯言辯除余疑。*溥首答曰。王
當知之。斯爲大冥狐疑之結也。如王究竟釋
一切法。而説斯言。善哉*溥首。快説斯言辯
除疑惑。王又答曰。以爲滅盡吾諸陰蓋假使
我身命終沒者則當至道。*溥首答曰。是爲
大王之甚疑礙。乃欲究竟一切諸法至於滅
度。乃能悕望想於泥洹。究竟泥洹一切諸法。
而復望想於滅度乎。究竟泥洹者。諸法本淨
而無所生。爾時王阿闍世。取軟妙衣價直百
千。即以手持奉上*溥首。欲報法恩而覆其
身。*溥首童眞忽然不現。不見其身何所歸
趣。空中聲曰。如今大王。而不覩見*溥首之
身。觀其狐疑亦當如斯。如見狐疑見一切諸
法亦復如是。如觀諸法所見如是見無所見。
又曰大王。所見身者以衣與之。次于*溥首。
有坐菩薩名慧英幢。王阿闍世以衣與之。於
時菩薩不肯受衣。而説斯曰。吾不欲脱於所
有。亦不瞋恨。亦不滅度。吾亦不近於凡夫
法而受斯衣。亦不從度凡夫行者。不從學者。
亦復不從度塵法者。不從不學。不從無學而
度法者。不從縁覺。亦復不從度縁覺者而受
斯衣。吾亦不從如來所受。亦不從度如來法
者而有所受。假使大王。不行斯法不捨此法。
吾乃從彼而有所受。所當受者若有施者。倶
同一等而無差特。如此施者。則爲清淨衆祐
説。王阿闍世。則以其衣。著慧英幢身。即
於座上忽然不現。已於空中復聞聲曰。其身
現者以衣施之。次有菩薩名信喜寂。王阿闍
世以衣施之。其菩薩曰。吾亦不從自見身。如
有所受不從見他。不從見著塵而有所受。不
從離塵。亦不從寂猗而有所受。不從無猗。
不從定意。不從亂志。不從智慧。不從無慧而
有所受。王即以衣著菩薩上。則亦不現。而
於空中如有聲曰。有現身者以衣施之。次有
菩薩名不捨所念。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於時
菩薩亦不肯受。而説斯曰。吾不從猗身而有
所受。不從猗言。不從猗心。不從猗慧。不從
猗誼。不從猗陰。不從猗種。不從猗衰入。不從
猗諦。不從猗佛音聲而有所受。所以者何。一
切諸法皆無所猗亦無所著。究竟永安亦無
震動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於時菩薩則亦不
現。空中有聲而語王曰其身現者以衣施之。
次坐菩薩名曰尊志。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於
時菩薩亦不肯受。而説斯曰。王當知之。吾
不從卑脱而有所受。假使大王。發於無上正
眞道心。其心等者道意則等。信道意等道已
平等其心亦等。已等道意諸法則等。已能平
等一切法者乃從受衣。於一切法不受不捨
亦無所收。脱於諸法而無有意亦無不意。覩
一切法不見吾我不計吾我。如是行者乃從
受衣。王阿闍世以衣施之則便不現。*以於空
而有聲曰。其有現者以衣與之。次有菩
薩名定華王。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於時菩薩
亦不肯受。而説斯曰。假使大王行諸三昧。不
於定意而有所懷。信解諸法本淨平等無有
脱者。我乃從彼而受斯衣。王阿闍世以衣
著其身上。於時菩薩則亦不現。*以於空中而
聞聲曰。其身現者以衣與之。次坐菩薩名無
逮得。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時彼菩薩亦不肯
受。而説斯曰。假使大王。於一切陰而信得度。
文字音聲一切平等而不可得。已見諸法無
所得者。則便導利無所得*誼。不御衆好不
導嚴飾。作斯行者我乃從彼而有所受。王阿
闍世以衣擲之。時彼菩薩忽然不現。*以於空
中而有聲曰。其身現者以衣施之。次有菩薩
名淨三垢。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時彼菩薩亦
不肯受。而説斯曰。假使大王。不自得身亦無
受者。其有施者亦無*悕望。若如是者我乃受
衣。王阿闍世以衣擲之則亦不現。*以於空中
而有聲曰。其身現者以衣與之。次坐菩薩名
化諸法王。王阿闍世以衣施之。於時菩薩亦
不肯受。假使大王。示現聲聞而般泥洹亦不
滅度。示現縁覺而般泥洹亦不滅度。示現
如來而般泥洹亦不滅度。無終始法無滅度法
吾乃受衣。王阿闍世以衣擲之則亦不現。空
中聲曰。其有現身以衣與之。王阿闍世以次
第以衣施。諸菩薩一一不現。各各説曰。其有
現者以衣與之。床榻机案亦空不現。王阿闍
世謂賢者大迦葉曰。於今現者當受斯衣。仁
者最尊佛所咨歎宜當受之。大迦葉曰。吾婬
怒癡無除盡也。如今吾身不應受衣。不捨無
明不除欲索不斷苦惱不滅於習。不爲盡
證亦不由路。吾不見佛。亦不聞法不御聖衆。
不釋塵勞不發思想。不離思想。不建立慧
不離慧。吾眼不淨亦不造慧。亦無所滅。其
施我者不獲大福。亦非無福。吾亦不在於生
死法。無滅度法。其施我者。不能究竟衆祐之
徳。假使大王。能行如斯等護諸*誼。我受斯
衣。王阿闍世以衣擲之。忽然不現。在於空中
而聞聲曰。其身現者以衣與之。王阿闍世次
第施衣則各不現。如是一切諸大弟子。一一
慌惚沒不復現。盡五百人。復聞聲曰。王所見
身以衣施之。即自念言。菩薩聲聞悉不復現。
吾當還與第一之后。則入宮裏而遍觀察。亦
不覩見一切婇女。王阿闍世便得親近如斯
定意。其目所瞻不見諸色。亦不見男女。不見
童子。不見童女。不見大小。不見牆壁。不見樹
木。不見屋宅。不見城郭。續見身想。復聞空
中而有聲曰。其身現者以衣與之。王即自著
見自身。尋則雪除一切色想。復聞聲曰。
假使大王不見諸色形像所有。柔軟安隱觀
於狐疑。亦當如見狐疑。觀一切法亦復如此。
如無所見者。斯乃爲見離於諸見。設使離見
有所見者則無所見不離諸見。如是見者能
爲等觀。設於諸法不有所見。已無所見則爲
等觀。於時王阿闍世。皆離一切想念所著。從
三昧起尋則還。復見衆會者諸后婇女城
殿宅亦復如故。王阿闍世白*溥首曰。向者衆
會爲何所湊吾在前而不見之*溥首報
曰。猶如大王狐疑所湊。其衆會者向在
彼。又問。大王。見衆會乎。答曰。已見。*溥首問
曰。云何見。而見狐疑。覩衆會者亦復如是
又問。以何等見於狐疑乎。答曰。如覩會者
目前所見諸形色者。狐疑亦然不見内外。
又問。大王。世尊説曰。其犯逆者不得中止處
無有間。王自知當至地獄乎。王尋答曰。云何
*溥首。如來至眞成正覺時。豈見有法歸囹圄
乎。斯趣三塗。斯趣天上。斯趣泥洹乎。答曰。
不也大王。*溥首察見。吾今覺了一切諸法
所覺了法於諸經法亦無所得。趣於地獄。若
生天上般泥洹者。一切諸法皆悉爲如。若分
別空之所歸趣瞻於空者。無趣地獄。不至天
上。不歸泥洹。一切諸法無所破壞一切諸法
悉歸法界。其法界者。不歸惡趣。不上於天。
不歸泥洹。其逆無間則謂法界。諸逆之原則
謂法界。其本淨者則謂諸逆。其諸逆者則謂
本淨。是故言曰諸法本淨。是故*溥首。一切
諸法至無所生。由斯自知不歸惡趣。亦不上
天。不升泥洹。*溥首答曰。云何大王。亂佛法
教。答曰。吾亦不違世尊教命。不詭佛法。所以
者何。世尊分別演無我際説眞諦*原。已無有
我彼則無人。人無所有衆生虚無有實
者。如是計之則無所造。亦無作者亦無受
者。又問。大王。狐疑斷乎。答曰。已究除矣。*溥
問曰。云何大王。猶豫絶乎答曰。永絶。*溥
首又問。今王云何於衆會中。知王有逆而言
無逆。答曰。不也。又問。云何。答曰。其已逆者
脱於無結而造證者。彼諸逆者斯會逆者。其
諸逆者則是菩薩柔順法忍。而令衆人得入
斯忍。不當於彼攬持諸逆*溥首。所謂逆者。從
彼至斯無有諸逆。以是之故不當於彼總攝
諸逆。時慧英幢菩薩擧聲歎曰。以爲嚴除大
王之路。乃能逮得如斯法忍。王則答曰。一切
諸法本末悉淨。又一切法究竟閑默無所染
汚。以是之故不可汚染而爲作垢。無所著
道。斯名曰道。又彼道者不歸生死不至泥洹。
諸賢聖道無道御者。無所起道斯名爲道。道
無有道。王阿闍世説此言時。逮得明達柔順
法忍。於時中宮四十二女見*溥首威神變
化。皆發無上正眞道意。五百庶民遠塵離垢
法眼淨。時無央數百千人衆。皆來集會
王宮門下。欲得聞法供養奉事。*溥首童眞以
脚足指而案此地。時王舍城悉作琉璃。一切
里所居民者。悉見*溥首菩薩聲聞。譬如
明鏡照其面像自見其影。*溥首童眞爲諸來
者如應説法。八萬四千人聽經法者。得法眼
淨。五百人皆發無上正眞道意
  ◎心本淨品第十一
爾時*溥首。爲王阿闍世及諸眷屬并餘來者
無數之衆。開化説法。即從坐起與比丘衆王
阿闍世群臣寮屬及無數人。出宮門行行於
途。路見一男子。自害其母住他樹下。啼哭
懊惱稱叫奈何其人究竟現在應度而自剋責
所作無状。而造大逆自危其母當墮地獄。雖
爾其人當修律行。時*溥首於比丘衆前。化作
化即時往詣害母人所。去之不遠而中道
住。其害母者遙見父母與子共侶。父母謂子
是者正路。其子答曰。斯非正路。遞互起諍。
於是化子現懷瞋怒殺化父母。其逆罪子遙
見化子害化父母。啼哭酸毒不能自勝。尋即
往詣害母人所。而謂之曰。我殺父母當墮地
獄。哭言奈何。當設何計。其害母者而自念言。
今此來人乃害二親。我但危母。其人癡冥罪
莫大焉。我之爲逆尚差於彼。如彼受罪吾猶
覺輕。其化人者悲哀酸酷。口並宣言。吾當往
詣能仁佛所。其無救者佛爲設救。其恐懅者
慰除所患。如佛所教我當奉遵。於時化人啼
哭進路在其前行。而害母者尋隨其後。如彼
悔過吾亦當爾。吾罪微薄彼人甚重。化人詣
佛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
而害二親。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
子爲至誠而無所欺。言行相副詣如來前説
誠諦言而不兩舌亦不自侵。當自惟察觀心
之法。以何所心危二親者。用過去心當來心
乎。現在心耶。其過去心即以滅盡。其現在心
即*以別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不知安在。
當來心者則亦未至。無集聚處。未見旋返亦
無往還。子當知之。心亦不立於身之内。亦
不由外。亦無境界。不處兩間。不得中止。察其
心者。亦無五色青赤黄白黒。子當了之。心
者無色。亦不可見。亦無所住。亦不退轉。無
有言教。不可執持。猶若如幻。子欲察心。不
可分別。不可解了。不可名婬。不可究怒。不
可知癡。無婬怒癡。子當知心無生死行。亦
無所作。亦無所現。亦不現在。心者清淨。亦
無垢染。亦無淨者。心不在此。亦不在彼。不在
異處。猶如虚空。亦無等倫。亦無色像。亦無言
教。有明智者不當依猗。勿得言吾謂是我
所。莫得造處無得爲想。莫造畢竟。勿有所爲。
無言己身。勿云吾我。莫念過去。所以者何。子
當知之。一切諸法悉無所住。猶如虚空。子且
聽之。解如是者。佛不謂人於法有脱。若
汚者不歸惡趣。設心清淨而無垢染則無諸
趣。於時化人即而歎曰。得未曾有。天中之
天如來所因成最正覺了知法界。無有作者
亦無有受無有生者。無滅度者。無所依猗願
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門受具足戒。佛言。
比丘善來。於時化人前作沙門。即白佛言。唯
然世尊。吾獲神通今欲滅度。佛之威神使彼
化人。去地四丈九尺。於虚空中而取滅度。身
中出火還自燒體。於*時逆子見彼化人得作
沙門。聽受經法聞佛所説。心自念言。向者彼
人自危二親。在世尊前而作沙門便得滅度。
今吾何故不効彼人。而作沙門亦當滅度。作
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聖足前白佛言。我亦
造逆自危母命。佛言。善哉善*哉。子爲至誠
而無所欺。言行相副詣如來前。説誠諦之言
而。不兩舌。亦不自侵。當自惟察觀心之法。以
何所心危其親者。用過去心當來心乎。現在
心耶。其過去心即已滅盡。其現在心即以別
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不知安在。當來心者
則亦未至。無集聚處。未見旋返。亦無往還。子
當知之。心亦不立於身之内。亦不由外。亦無
境界。不處兩間。不得中止。察其心者。亦無五
色青赤黄白黒。子當了之。心者無色。亦不
可見亦無所住。*亦不退轉。無有言教。不可
執持。猶若如幻。子欲察心。不可分別。不可
解了。不可名婬。不可究怒。不可知癡。無婬
怒癡。子當知心。在生死行。亦無所作。亦無
所現。亦不現在。心者清淨。亦無垢染。亦無淨
者。心不在此。亦不在彼。不在異處。猶如虚空。
亦無等倫。亦無色像。亦無言教。有明知者
不當依猗。勿得言吾謂是我所。莫得造處無
得爲想莫造畢竟。勿有所爲。無言己身。勿
云吾我。莫念過去。所以者何。子當知之。一
切諸法悉無所住。猶如虚無。子且聽之。解如
是者。佛不謂人於法有脱若染汚者不歸惡
趣。設心清淨而無垢染則無諸趣。於*時逆人
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毒痛甚劇而無救護。
白佛言。我今被燒。惟天中天。而見救濟歸
命大聖。於是世尊出金色臂著實人頂上。火
時即滅無復苦痛。見如來身若干相好。身痛
休息而得安隱。又前白佛。欲作沙門。佛尋聽
之即爲寂志。於時世尊爲説四諦。其人聞之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修行法教逮得往還證
至得羅漢。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世尊告曰。
隨意所存。於時比丘踊在虚空。去地四丈
九尺。身中出火還自燒體。百千天人於虚空
中而來供養。時舍利弗見於彼人受斯律教
而得滅度。則驚怪之。前白佛言。誠難及也。天
中之天。如來恩施所説法律。乃令逆者得
法教。如是行者然有殊別。堪救濟者惟有如
來。*溥首童眞被大徳鎧。諸菩薩倫。能覩一
切群萌根*原隨而度之地。非聲聞縁覺境
界。佛言。如是舍利弗。誠如所云。是佛大士
法忍菩薩之境界也。又舍利弗。汝等所見想
墮地獄。而佛覩之至滅度法。汝等視人應滅
度者。世尊省知而墜惡趣。或以知足有徳之
士。閑居奉戒而三昧定。汝等謂之至滅度法。
來見之反墮地獄。所以者何。汝等之類離
於心行。不能遍察衆生心原。群萌所行不
可思議。又舍利弗。汝爲見此殺母者乎。聞説
深法得至無餘而般泥洹。對曰。惟見天
天。佛告舍利弗。斯害母者。於五百佛殖衆
徳本。聞深妙法解暢心本清淨顯曜。又如其
人入此典誥。受一切法而得解脱。佛言。舍
利弗。以是之故。若族姓子族姓女。我滅度後。
能聞是法*誼即便信樂。又人迷惑而心乖
者。隨惡知友而犯罪釁不失法忍。乃至無餘
而得解脱。吾不謂斯等墮惡趣也。有信樂如
是像類深妙之法。所得如是。以斯之故若
茲等倫處於正路。其聞斯典即信樂者。講説
平等章句歎頌。廣爲他人分別演者。徳悉如
是。何況奉行修如所教。*溥首與諸菩薩大士
迦葉。王阿闍世及無數人。往詣佛所稽首禮
足却坐一面
爾時舍利弗見*溥首與諸會者悉坐定已。謂
王阿闍世。大王。狐疑寧爲斷乎。答曰。唯然。
仁者尋則斷矣。又問。云何斷。答曰。不受不
捨是謂爲斷。亦無所得本末永了無有垢染。
則爲斷矣。舍利弗白世尊曰。王阿闍世所畢
幾如。餘有幾如。世尊告曰。王之餘殃猶如
芥子。所滅之罪如須彌山。入於深法所説經
*誼至無生法。舍利弗又白佛言。王阿闍世
當復往歸於惡趣乎。答曰。如忉利天子。在於
七寶重閣交露。下閻浮提尋還本處。如是舍
利弗。王阿闍世所入地獄名賓𨀸羅晋曰
集欲
*這
入尋出。其身不遭苦惱之患。舍利弗言。難及
世尊。王阿闍世諸根明達乃如斯乎。又能蠲
除若干罪釁如斯重殃地獄之毒。佛告舍利
弗。王阿闍世。前已供養七十二億諸佛世尊。
殖衆徳本咸受經典。所聞法者勸無上正眞
之道。汝豈見*溥首乎。對曰。已見。世尊告
曰。*溥首童眞勸阿闍世。使發無上正眞道意。
於難計劫離垢藏如來無數諸佛。於彼劫中
而有三億平等正覺。悉是*溥首所可誘勸。使
轉法輪長壽久存。設百千世尊終不能爲。王
阿闍世説法決疑。其惟*溥首能爲斯王決
疑網。所以者何。*溥首童眞數從諸佛聞是
深法。以是故當作斯觀。其有菩薩應所度者。
本從發意得其本師。爲之説法乃能解耳。王
阿闍世從集欲輕地獄出生於上方。去是五
百佛國。其世界曰莊嚴。其佛號寶英如來至
眞等正覺。今現説法當復重見。*溥首從聞深
經在於彼土。即當逮得不起法忍。彌勒菩薩
成正覺時。當復來下還斯忍界。號曰不動菩
薩大士。彌勒如來當爲衆會宣講不動菩薩
前所興爲。又復分別於此經典敷陳至*誼。不
動大士。能仁佛世作大國王。名阿闍世。從惡
友言自害其父。從*溥首聞所説經典得柔
順法忍。因此除罪令無有餘。彌勒如來縁不
動菩薩説此經法。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八
萬四千菩薩。蠲除無數不可計會罪釁積聚。
如是舍利弗。王阿闍世從今已往八百難計
會劫。修菩薩行開化衆生嚴淨佛土。又舍利
弗。王阿闍世所化衆生。爲聲聞地。若縁覺地
若行大乘。斯等衆生當有罪蓋。無塵垢。弊狐
疑悉除無有猶豫。過於八千不可計劫。當得
無上正眞之道爲最正覺。劫名喜見。世界曰
無造陰。佛號淨界如來至眞等正覺。壽十四
劫。諸聲聞衆七十萬人而爲大會。一切慧解
志八脱門。諸菩薩衆有十二億。皆得智慧度
無極善權方便。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一億
歳。無造陰世界所有&MT02579;庶。至於壽盡無狐疑
者。*終*沒之後不歸三塗。淨界如來設爲群
生講説經者。悉去諸垢無有塵勞皆得清淨。
是故舍利弗。人人相見莫相平相。所以不當
相平相者。人根難見。獨有如來能平相人。行
如佛者可平相人也。賢者舍利弗。及大衆
會。驚喜踊躍而説斯言。從今日始盡其形壽。
不觀他人。不敢説人某趣地獄某當滅度。所
以者何。群生之行不可思議。時佛説此喩阿
闍世決。三萬二千天子發無上正眞道意。各
誓願曰。淨界世尊成正覺時。吾等當生於彼
佛土。不造欲世界。佛即記之當生彼土
  月首受決品第十二
王阿闍世有一太子。名曰月首。厥年八歳。解
頸瓔珞。用散佛上而曰。吾以此徳勸助無上
正眞之道。以斯善本。淨界如來成正覺時。願
於彼土爲四域主轉輪聖王。盡其形壽。供
養如來及比丘衆。佛滅度後奉持舍利而受
經典。然後得成無上正眞之道爲最正覺。*這
散珠瓔。便於虚空。則成七寶交露棚閣。四
方四植上下平等。嚴正雅妙。於其閣内安四
寶床敷天繒綵如來坐之相好莊嚴。佛時即
笑。世尊笑法。則有無數不可呰限百千光色
從其口出。照難思議無有邊際。諸佛世界超
于梵天。魔之宮殿日月光明自然蔽曀&T024975;
徊繞身無央數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
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以偈讃曰
    度一切智慧 超越衆罣礙
    解了群生類 心行之根*原
    以分別本末 應時而説法
    普照世願説 何因而欣笑
    衆生在十方 一切處其前
    無數億姟衆 一一而難問
    能仁之聖師 乃堪決其疑
    善哉願解説 愍哀何故欣
    其過去諸佛 最勝所住立
    又當來世尊 猶如洹河沙
    分別知六趣 慧度於無極
    所以現欣笑 離垢願決疑
    光明超日月 翳魔釋梵宮
    通徹諸鐵圍 超照衆山頂
    安隱蒸黎元 枯竭衆勤勞
    善説除諸垢 何故熙欣笑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寧見月首太子乎。對
曰。唯然已見。佛言。今此月首。而於佛前*殖
衆徳本。則以勸助無上正眞道。稍當漸積修
菩薩行。淨界如來成佛道時。又此太子生彼
佛土爲轉輪王。供養奉事淨界如來至眞等
正覺。盡其形壽施以所安。滅度之後供養舍
將御正法。法滅盡後即當遷沒生兜率天。
則於其劫得爲無上正眞道成最正覺。
月英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衆祐。國土所有
佛之壽命諸比丘衆。亦如淨界世尊等無
特也。爾時他方世界諸來會者菩薩大士。與
*溥首倶至此忍界。聞説斯言前啓白佛。*溥
首童眞所可遊至則當觀之。其土處所悉爲
如來無有空缺。諸佛世尊不復勞慮。所以者
何。唯然世尊。溥首所攝終無惡趣不劇不閑。
及諸魔事罪蓋塵穢。其有州域郡國縣邑丘
聚城墎。於斯正典而流布者。則觀其處。如
來遊居無有虚空。世尊告曰。如如是。
族姓子。誠如所云。今斯經典所宣布處。則是
如來之所遊止。則是如來慇懃垂教。又族姓
子。乃昔往古錠光佛時。吾於彼世而受得決。
所敷髮地。錠光如來蹈越髮上。散以蓮花逮
得法忍。授吾莂曰。後無數劫當得作佛。號
能仁如來。如是族姓子。時錠光佛告諸比丘。
汝等不當越踏斯地。所以者何。是者則爲天
上世間神寺佛塔。菩薩敷髮其處所者而逮
法忍。誰欲於此而起塔者。彼諸天子八十億
人。同時稱曰。吾等當起。爾時會中有一長者。
名曰賢天。白世尊曰。吾於斯地當起塔寺。佛
言。可興。族姓子。賢天長者即於彼處。起七
寶塔莊嚴具足。還詣錠光而問。佛言。予在
其地興七寶塔。福何所趣。錠光如來尋報之
曰。長者欲知。菩薩大士得不起忍。計其地處
若如車輪下盡地際。一切衆生各取土塵皆
如舍利而供養之。乃復上至三十三天。滿中
七寶以布施佛。若欲比之起塔寺福終不相
及。塔寺之福最多難計。長者於此所殖徳本。
如我今授摩納之*莂。當爲無上正眞之道。若
成佛者亦當立卿於大道決。於族姓子意念
云何。爾時長者名賢天者。豈異人乎。莫作斯
觀。所以者何。此衆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受行。
今吾授決。當於來世而得佛道。號善見如來
至眞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
法御天人師爲佛衆祐。以是之故。族姓子族
姓女。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若住若
坐書是經典。持諷誦讀爲他人説。則於其處
下盡地際。一切諸塵悉爲衆生。又此土者悉
如舍利。所以者何。得忍菩薩成就衆徳亦復
如是。佛故告汝慇懃屬累。若族姓子族姓
女。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布施如來
至眞等正覺。晝夜各三而不懈怠。布施隨時
至於一劫若復過劫。不如受是經典。王阿闍
世除諸狐疑無有猶豫。淨諸陰蓋分別一切
諸法平等。若書若讀受持諷誦。聞之信樂書
著竹帛。匹素經卷矜莊執翫。令此正法而得
久住。此功徳福過彼甚多不可稱限。佛言。族
姓子。若於百劫奉持禁戒普知止足。乃得閑
居志樂不捨。其聞是經而信樂者。其功徳福
則過於彼守禁戒上。若於百劫而行忍辱。一
切衆生罵詈撾捶。以加杖痛而皆忍之。若復
有人聞此經要而信樂者。其功徳福則便超
越彼忍辱上。若於百劫而行精進。供養一切
衆生之類。而不愛身及與壽命。不如聞是
經歡喜信者。若於百劫而行禪思。有觸嬈者
而不*惑亂。不如聞是經歡喜信者。若於百劫
而行智慧。博攬曉了無所不達。設復聞此究
竟本淨心暢自然經典之品。而歡喜信受持
戒諷誦。其功徳福則超越彼。能速勸立諸通
慧矣。時諸菩薩倶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等已
受於斯經典。在在所遊諸佛國者。有所住處
便當宣布。所以者何。衆經典者則興佛事。時
諸菩薩擧聲歎曰。便復散花遍*于三千大千
世界。而説斯言。設此經典布閻浮提而住長
久。世尊能仁正法顯成。*溥首童眞當使永
存。所以吾等未曾省聞如是像經。假使聞者
吾等不能加報佛恩及與*溥首。當以何等興
大供養。若族姓子。從人聞斯經典者其恩難
報。假使有人欲見如來從聞是經。當觀其人
如見世尊。設欲供養如來至眞等正覺者。便
當供養此族姓子。若覩族姓子族姓女。當
之如佛世尊。諸菩薩等咨嗟已畢。稽首佛足
右繞三匝。於此佛土忽然不現。各各遷還其
本國土。各各自住其如來前。如所受法廣爲
人説。則於佛前一一彼土。開導教化無數群
生。使發無上正眞道意
  屬累品第十三
爾時世尊告彌勒曰。仁當受斯正法明典。爲
量人而分別説。多所安隱多所哀念。諸天
世人悉當蒙恩。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唯然世
尊。吾則受斯經典教已。亦從過去等正覺所
啓受是經。於今現在面値世尊得聞斯法。唯
然大聖如來現在。吾以此經演令流普。佛滅
度後在兜率天。當爲群生分別説此殖衆徳
本。若族姓子族姓女。然於後世耳聞斯經志
大乘者。當知彌勒之所建立。奉持斯經若有
弊魔伺求其便。吾等當承世尊聖旨而將護
之使無瑕短。佛告帝釋。當受斯經阿闍世品
斷一切結。所以者何。天阿須倫假使懷恨而
戰鬪者。當念斯經典。諸天則勝阿須倫降。
佛言。拘翼。今囑累汝。若斯經典在於州*域
郡國縣邑城墎丘聚。則護其土怨敵讐隙
不得其便。若至縣官。若在賊中。若逢禽獸。
若値鬼神。若遇盜賊。若遭水火恐懼之難。便
當思念於斯經典而説歌頌。若有怨家寇逆
惡賊不能得其便。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受斯
經典持諷誦讀。所以者何。假使有人從汝求
此經典要者。其族姓子若族姓女。斷一切疑
無有猶豫。洗除衆結永已除了。諸魔罪蓋不
能覆蔽。宿之殃釁邪害罣礙自然消滅。所以
者何。設聞斯經則無狐疑。佛告阿難。吾
累汝。慇懃戒勅。若犯逆者入斯典要。歡喜
欣悦則無有逆。亦無危害而無罪蓋。耆年迦
葉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吾見證明於斯經典。
向者就王阿闍世宮分別逆事。王阿闍世尋
時逮得不起法忍疑網即除。我時念言。阿闍
世本不曉了一切諸法。亦不分別諸逆之事。
唯然世尊。諸法本淨自然之性。而反思想
計有吾我而立諸見。不能理練一切諸逆之
本淨也。如阿闍世習近顛倒。虚僞衆*想成勤
苦患。若究暢此則無衆難。吾從今始説諸群
生亦無有罪無惡趣法。其入此者則超絶去無
有終始。佛言。善哉善哉。迦葉。誠如所云。諸
佛世尊道義之政無有塵垢。賢者阿難前白
佛言。唯然世尊。建立斯經典。令後末世遊
閻浮提。爾時世尊從左右脇放大光明普照
三千大千世界。樹木牆壁普自然出如茲音
響。如來則建斯經典已。設此經典在大海中。
若劫燒時應聞是經。不得中斷而不聞也。佛
告阿難。悉如樹木牆壁所出音聲。誠如所云。
斯諸正士殖衆徳本。最後世時受是經者終
不中失。佛説是經時。九萬六千天人遠塵離
諸法眼淨。六萬八千人悉發無上正眞
道意。二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八千人離
諸貪欲。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應時
音普告。天上世間悉來供養於斯經典。諸天
伎樂不鼓自鳴。普告天上世間悉來散華燒
香雜香搗香澤香。面悉値斯所轉法輪。如來
於此所説經者。悉爲降伏衆邪異道。却諸
行抑制衆魔。斯如來印。則爲精修如來之
法。諸族姓子。便當分別求此法印究竟正見。
佛説如是。王阿闍世*溥首童眞彌勒大士。一
切菩薩諸大聲聞。舍利弗大迦葉須菩提阿
難等。諸天世人阿須倫。聞佛所説莫不歡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