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等大集經 (No. 0397_ 曇無讖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100]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是。大王。若有國主。於無量世修施戒慧。
見我法滅捨不擁護。如是所種無量善根悉
皆滅失。其國當有三不祥事。一者穀貴。二
者兵革。三者疫病。一切善神悉捨離之。其
王教令人不隨從。常爲隣國之所侵嬈。暴火
横起多惡風雨。暴水増長吹漂人民。内外親
信咸共謀叛。其王不久當遇重病。壽終之後
生地獄中。若宿善追及。還得人身。無量世
中常盲無目。貧窮跉跰行乞自活。常生惡心。
因是惡心。復當還墮於地獄中。如王夫人。
太子大臣城主村主。將帥郡守宰臣。亦復
如是。頻婆娑羅耳聞是語。悲泣哽咽收涙
而言。世尊。我値如來猶故不能如法治國。
況未來世放逸諸王。不能持戒修行精進。治
惡比丘護持佛法。不能紹繼三寶種性。如
是諸王。長夜常行於三惡道。爾時諸王夫人。
太子大臣。城主村主將帥郡守宰官。皆白佛
言。我等於今現在之世。要當勤心守護佛法。
亦當供養受持法者。衣服飮食臥具醫藥。治
惡比丘紹三寶性。佛言。善男子。汝等若能
建立此事。則爲供養三世諸佛。亦得無量不
可思議諸善功徳
*大方等大集經虚空目分*中大衆還品第十
爾時世尊復告諸天。善男子。汝等今者勿懷
憂慮。我今當與未來弟子。爲護法故。立嚴
峻制。爲不斷絶三寶性故。爲欲増長諸善法
故。爲増長多聞滿寶藏故。爲離一切苦煩
惱故。爲成無上菩提道故。善男子。我今所
説。一切聲聞。具足成就得聲聞乘。一切縁
覺具足獲得辟支佛乘。一切菩薩。具足成滿
三種梵行。得無上智。善男子。是經能離諸
惡衆生。能壞衆生惡不善法。能滅身口意不
善業。能破一切諸惡果報。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供養是經。則爲供養十方諸佛。爾時娑
婆世界一切衆生。異口同音而作是言。善哉
善哉。世尊我初未聞是大法聚。今得聞之。
世尊。我能受持守護是法。爲護法故不惜身
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是經
者我當供養。隨其所須一切給與。若復有能
供養如是受持經者。我等亦當勤守護之。内
外財寶令無損秏。隨是經法所流布處。亦
護其土令無諸惡。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能如是守護法者。則爲供養三世諸佛。善
男子若諸衆生有護法心。若生人天得大自
在。乃至畜生亦有大力。爲人所重不經寒苦。
善男子。是護法者惡不能加。心無所畏無能
破壞。諸魔煩惱不得其便。多饒眷屬智慧具
足。凡有所説無所罣礙。樂行十善修集正定。
父母諸王見則恭敬。能昇法座轉正法輪。凡
有所聞終不忘失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坐
師子座。放大光明猶如日月。得大自在猶如
梵釋。功徳高顯獨如須彌山。法界甚深猶
如大海。於大衆中演説正法。初中後善字義
眞正。具足清淨班宣梵行。爲諸菩薩淨於法
印。令諸菩薩聞已修集。爾時東方過九萬
二千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華。其土有
佛。號曰淨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爲化
衆生宣説正法。有一菩薩名曰寶髻。與諸菩
薩其數八千。沒彼世界欲來此土。齎妙寶蓋
欲奉如來。其蓋周覆一千世界。及諸香華欲
供養佛。妙音説偈讃歎如來
    若諸人天得覩佛 則爲獲得大利益
    如來所受苦無量 勤精進故得菩提
    往昔精進修菩提 超過一切諸菩薩
    爲令衆生得利益 故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如是難得見 所説正法亦難聞
    獲得人身亦復難 諸根具足亦如是
    若諸衆生行不善 亦不能作三善業
    若人欲得大利益 應當覲見釋中尊
    若欲聽受無上法 并見十方諸菩薩
    具足三十二妙相 應當速詣大寶坊
    今若不種諸善根 後必不得大涅槃
    若欲具足人身者 應當速詣娑婆界
    若欲破壞三惡道 欲受人天微妙樂
    獲得無上無比樂 應當詣於娑婆界
    大醫今施甘露味 除滅衆生諸煩惱
    如來商主大法王 今日演説無上界
寶髻菩薩説是偈時。其聲遍滿大千世界。時
舍利弗聞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偈音
何處演説。佛言。舍利弗。東方過於九萬二
千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華。其土有佛
號曰淨住。彼有菩薩名曰寶髻。與八千菩薩
來至此。是其所説。其聲聞乎大千世界。
勸諸衆生令修善法。爾時寶髻菩薩。與八千
菩薩。及無量人天。來至佛所。頭面禮拜。白
佛言。世尊。善華世界淨住如來。致敬問訊。
起居輕利氣力安不。眷屬大衆樂受法不。世
尊。我從彼來至此世界。爲聽菩薩淨行法印。
唯願如來。普爲一切。大慈憐愍分別解説。
令諸菩薩聞已修集。破壞一切煩惱習氣修
菩薩行。了知一切衆生之心。能修菩薩所有
行相。能得解了智慧之行。能知一切煩惱等
行。能修菩薩所修法行。能深觀察一切罪過。
身得無礙見一切佛。佛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諦聽諦聽。我今當説如是淨行十分之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四行。何等四。一
者波羅蜜行。二者助菩提行。三者神通行。
四者調衆生行。波羅蜜行者。是願方便。助
菩提行者。是修道方便。神通行者。是調心
方便。調心方便者。是菩提心堅固方便。善
男子。云何名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即是淨行。
能壞癡心能修捨心。修捨心已能一切施。若
有菩薩能一切施。即得四種無分別心。何等
爲四。一者不分別衆生。二者不分別法。三者
不分別心。四者不分別願。是名爲四。不分
別衆生。是可與是不可與。此多與此少與。
此上與此下與。此恭敬與此輕慢與。此全與
此半與。此持戒此破戒。此福田此非福田。
此得大報此不得大報。此是正見此是邪見。
此行正聚此行邪聚。善男子。若菩薩摩訶
薩。得如是心。名不分別心。無憍慢心。無
上下心。無罣礙心。是平等心。眞正之心。平
等施戒。平等慈悲。無有分別猶如虚空。是
名不分別衆生。不分別法者。菩薩終不作
分別受者爲説不受不説。受法者施其所須。
不受法者則不供給。終不觀察凡夫之人不
可惠施。賢聖之人則應布施。是名不分別法。
不分別心者。觀諸衆生心皆平等。不爲報施。
無内外貪。非爲名施。不求果施。所愛之物
施已不悔。爲攝衆生故行惠施。是名不分別
心。不分別願者。施時不爲得帝釋身梵王之
身轉輪王身魔身長者大臣之身。亦復不爲
大自在故。大眷屬故。不爲上有。不爲聲聞
辟支佛乘。乃至不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而行布施。是名不分別願。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修惠施時。具足成就如是四事。則得
遠離八不正見。一者我見。二者衆生見。三
者壽命見。四者士夫見。五者常見。六者斷
見。七者有見。八者無見。是名爲八。復得遠
離四種功徳。一者凡夫功徳。二者聲聞功徳。
三者縁覺功徳。四者餘習功徳。如是施已。
不觀四相。一者常相。二者樂相。三者我相。
四者淨相。能淨四法。一者淨身。二者淨口。
三者淨心。四者淨願。遠離三礙。一果報礙。
二聲聞礙。三悔心礙。善男子。菩薩修行如
是施時。遠離三畏。一者憍慢畏。二者上慢
畏。三者魔業畏。菩薩修行如是施時。具四
種印。一者内空印。二者外空印。三者衆生空
印。四者菩提空印。如是施時具四精進。一
者滿衆生故具足精進。二者護佛法故具足
精進。三者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具足
精進。四者淨佛土故具足精進。是時復得具
足四念。一者念菩提心。二者念欲見佛。三
者心常念慈。四者念離煩惱。如是施時淨於
三事。一者自身。二者他身。三者菩提。如是
施時淨於四智。一者界智。二者衆生滿足智。
三者願智。四者助菩提智。善男子。菩薩若
能行如是法。則能淨於檀波羅蜜。善男子。
云何菩薩淨於尸波羅蜜行。善男子。有一
種淨。所謂菩薩憐愍一切世間衆生。勝於聲
聞辟支佛慈。能壞魔業調諸衆生。具足無量
功徳寶聚。無有放逸。復有二種。一者於諸
衆生。不生惡心。二者調諸衆生令向菩提。
復有三種。一者淨身。遠離一切身惡業故。
二者淨口。遠離一切口惡業故。三者淨意。
遠離一切貪恚邪見故。復有四種。一者勸諸
衆生令持禁戒。二者勸諸衆生具足淨戒。
三者能調諸毀戒者。四者見持戒者。供養恭
敬尊重讃歎。復有五種。一持戒已不生憍慢。
二見毀戒不生輕慢。三見持戒心無嫉妬。四
終不求聲聞之乘。五者不念辟支佛乘。復有
六種。一者念佛。爲過戒故。二者念法。爲過
戒已心不生悔。三者念僧。爲能具足如來戒
故。四者念戒。爲不求諸有果報故。五者念
施。爲能一切悉施與故。六者念天。爲欲具
足諸善法故。復有七種。一者深信一切佛法。
二者勤行精進。爲得佛法故。三者具智。爲
知一切諸佛法故。四者聞已能説一切佛法
故。五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六者畏於現
在未來惡業。七者有慚愧心。復有八種。一
者不爲利養顯異惑衆。二者不説自事。離一
切故。三者不讃供養。心知足故。四者行聖
種性。樂善法故。五者隨頭陀法。不惜身命
故。六者樂於寂靜。離説世事故。七者深心
樂法。厭三界故。八者至心護法。不惜身命
故。復有九種。一者離九惡心。過九衆生
所居處故。二者念淨。三者念修。四者増長
善法。五者心樂寂靜。六者離煩惱熱。七者
莊嚴舍摩他。八者勤行精進。九者不欺衆生。
復有十種。一者淨身三業。二者淨口四業。
三者淨意三業。四者遠離嫉妬。五者離諂曲
心。六者至心念戒。七者爲持戒故。勤行精
進。八者軟語。爲調衆生。九者受身爲衆生
使。十者於諸福田不生輕慢。善男子。菩薩
修行尸波羅蜜。有二種淨行。一者有心有相
及以莊嚴。寧捨壽命終不毀戒。二者無心無
相及無莊嚴。於一切法心無所著。復有二種。
一者淨於内入。二者不求一切外入。復有二
種。一者常願菩提之心。二者不觀本向菩提
戒相。善男子。云何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罵不報口業淨故。受
打不報身業淨故。受瞋不報意業淨故。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雖受罵辱所以不酬。護衆
生故。受諸楚毒所以不報。護後世故。被截
手足慈心不瞋。護菩提故。見有求者。心不
生瞋。爲四攝故生慈心故。増菩提道故。壞
慳貪心破魔業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
念佛已。行於忍辱。受一切苦。爲得佛身故。
善男子。復有菩薩修於忍辱。爲欲具足得十
力故。復有菩薩修於忍辱。爲欲成大師子吼
故。復有修忍。爲知三世無罣礙故。復有修
忍。爲得大慈大悲力故。復有修忍。爲得具
足一切智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力。能成就忍。一
者智力。二者修力。以智力故觀於身心。是
故爲忍。以修力故不著諸法。是故爲忍。復
次善男子。淨忍菩薩則能觀察一切法中無
有衆生。是故修忍。一切諸法其性解脱。是
故菩薩觀一切法。無忍無瞋。若於諸法心無
所著。是名爲忍。善男子。菩薩有二忍。一者
觀如法身。二者觀如法界。菩薩摩訶薩若能
如是觀二法者。是名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毘梨耶波羅蜜行。若
菩薩摩訶薩於諸修行不息不悔。於諸善法
心無厭足。亦樂修行五波羅蜜。常求莊嚴一
切善法。擁護正法樂宣説之。調伏衆生心無
休息。過於聲聞辟支佛乘。擁護一切諸佛正
法。修諸苦行其心不悔。終不喪失本昔善根。
廣修多聞心無厭惓。爲衆走使不生愁悔。是
名精進。如是精進云何名淨。若能觀身猶如
影像。口無言説心畢竟淨。以盡智觀諸
法。以無生智知諸有盡。如是觀時則能莊嚴
三種精進。一者體莊嚴。二者覺莊嚴。三者
分別莊嚴。復有三種不著精進。一不著眼。
二不著色。三不著識。乃至法亦復如是。是
名不取不捨精進。具足如是勤精進已。不取
惠施不捨慳貪。不取持戒不捨毀戒。不取忍
辱不捨瞋恚。不取精進不捨懈怠。不取禪定
不捨亂心。不取智慧不捨愚癡。不取善法不
捨惡法。不取佛道不捨二乘。是名二種勤精
進也。是二精進能具佛法。復有二種。所謂
内外。若菩薩能修如是勤精進者。是名毘梨
耶波羅蜜行淨。善男子。云何菩薩淨禪波羅
蜜行。*若菩薩摩訶薩。取諸禪支觀諸禪
*支。觀已入定。既入定已。不貪著色受想行
識。是名爲禪。非著眼禪乃至意禪。是名爲
禪。非著色禪乃者法禪。是名爲禪。非著地
水火風空禪。是名爲禪。非著日月釋梵自在
天禪。是名爲禪。非著欲界色無色禪。是名
爲禪。非著此彼禪。是名爲禪。非觀身心禪。
是名爲禪。非著上下禪。是名爲禪。非著四
取禪。是名爲禪。非著衆生壽命士夫我
相禪。是名爲禪。非著常見斷見有無見禪。
是名爲禪。非畢竟盡漏禪。是名爲禪。非入
定聚禪。是名爲禪。非得沙門果禪。如是禪
者。非畢竟行禪。名空調伏禪。非眞空禪。名
無相調伏禪。非眞無相禪。名無願調伏禪。
非眞無願禪。是菩薩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一
切空行禪。云何名爲具一切空。若能不觀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慈悲喜捨。
諦菩提。智慧誓願莊嚴。舍摩他毘婆舍
那。解脱慚愧。是名諸佛方便三昧神通無礙
智。攝取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爲二
乘之所染汚。斷諸習氣。具足無量大神通智。
爲諸衆生之所歸依。莊嚴世法及出世法。能
善調伏一切衆生。渡於四流生死大海。能
斷一切所有繋縛。淨諸法性。是名性寂靜。
非向法寂靜。亦取向法捨性。了了向法盲性。
有聞向法聾性。勤調伏向法停住。涼滅寂
靜。調伏熾然。是名一切行空。善男子。譬如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善知畫。其中或
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身不曉手
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時有國王。以一張
&T073554;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悉來聚
集於此&T073554;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聚集。
隨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畫師。以縁事故竟
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
諸人悉集作不。不也。世尊。善男子。我説此
喩。其義未顯。善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言
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
復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
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名爲成就無上菩
提。説是法時。六萬菩薩於一切行。得具足
空。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淨般若波羅
蜜。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十二慧。一者知
過去無礙。二者知未來無礙。三者知現在無
礙。四者知有爲無礙。五者知無爲無礙。六
者知一切世作無礙。七者知出世無礙。八者
知辯才無礙。九者知實無礙。十者知世諦
無礙。十一者知第一義諦無礙。十二者知諸
衆生利鈍無礙。是名爲慧。難破能破。難觀
能觀。難解能解。譬如金剛不可沮壞。是名
出世之慧。畢竟慧。一切衆生眞解心慧。難
行難入難見。甚深難可習學。正見正聚。遠
離諸見及以習氣。自知了了知見一切衆生
之心。法智義智無所貪著。曠大光明無諍無
迮。善知時節過於時節。護正法聚。畢竟
覺正覺實覺。遠諸垢穢不爲一切之所呵責。
一行無行。一切衆生行。無足迹行。雖離一
切世間之行。亦不遠離一切世行。雖離世界
不離佛土。雖離一切諸行莊嚴。亦不遠離調
伏衆生。雖離諸行不離善行。雖離衆生心行
因縁。不離知於衆生心行。雖離世行不離世
法。雖離諸身亦入衆生心。是名爲慧。如是
智慧甚爲難得。非善根純熟終不能獲。不能
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菩提樹
下乃能得之。眞知法性諸佛所護。度至彼
岸。知一切法施甘露味。是故名爲般若波羅
蜜。善男子。如是智慧。畢竟了知一切縁一
切相。一切衆生心之所行。以是義故名爲智
慧。如是智慧有二寂靜。一者知礙相寂靜。
二者知無礙相寂靜。復有二種。一者無覺淨。
二者離諸見淨。如是智慧菩薩摩訶薩常遊
衆生利鈍根中。衆生心中。一切法中。觀諸
煩惱即是智慧。菩薩雖住諸界。多住佛界。
能善觀見十方世界。離一切蓋。悉是一切佛
法根本。具足一切無上佛法。不學諸法不離
諸法。不壞一法不成一法。菩薩成就如是智
慧。能作功徳能讀誦説一切佛法。一切福徳
悉能得之。皆能修成一切善法。是名菩薩淨
般若波羅蜜行。説是法時。二萬二千衆生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
忍。五百比丘漏盡意解。十千天人得須陀洹
果。爾時一切天與人同聲而言。世尊。若有
人能信是經者。當知是人諸佛所護。何況
有能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善男子。云何菩薩
摩訶薩淨菩提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身
念處。有二種行。一者不淨行。二者淨行。不
淨行者。觀身不淨臭穢充滿。無常無住誑諸
凡夫。淨行者。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今
因是不淨之身。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
徳身。一切衆生所樂見身。復次善男子。菩
薩摩訶薩觀身身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
二者常。菩薩摩訶薩觀身無常畢定當死。
如是觀已。不爲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修三堅法。一者身堅。二者命堅。三者財堅。
如是觀已。能爲衆生而作給使。即得遠離身
口意曲。菩薩如是觀身無常。得如是等無量
功徳。云何爲常。菩薩摩訶薩觀無常已則得
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徳身。因無常故。不斷
佛種法種僧種。善男子。又復常者即是無盡。
無盡者即是無爲。無爲者即是一切智所行
處。一切智所行處者。是空無相願。又復常
者即是虚空。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猶如虚
空。是名菩薩摩訶薩常行。善男子。復有菩
薩修身念處。觀察一切衆生之身。畢竟當是
如來佛身。如如來身法身亦爾。如是二身我
身亦爾。是名菩薩觀無漏身。菩薩爾時所得
善法。隨其多少悉是無漏。以如是法。發願
迴向一切種智。得無漏已終不起漏。所言漏
者即是三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菩薩了
了知三漏已。爲衆生故生於欲界。亦復不爲
欲漏所汚。色無色界亦復如是。無明漏者已
拔其根。何以故。拔無明故則無見漏。菩薩
摩訶薩修身念已。於是身中。不見我及我所
不生憍慢。離我我所故。不求不取一切財物。
不求取故於物無諍。以無諍故即是寂靜。夫
寂靜者即是忍辱。住於忍辱不上不下。不上
不下者即如法住。如法住者。不行善法不
行惡法。不上下已即得善友。得善*友已遇
善知識。遇善知識故得聞正法。聞正法故不
以漏心向有漏法。是名過於諸漏境界。過漏
境已常入禪定。既入定已。乃至一法不生
覺觀。無覺觀故。不作一法不變一法。是名
如法。是名一切法平等。若得如是諸法平等。
是名一切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
觀身念處。是名觀身身念。善男子。菩薩爾
時次觀受念處。於有受者生慈悲心。向諸衆
生作如是言。畢竟樂者斷一切受。若人能斷
一切受者。即是常樂。菩薩爾時隨所受
生慈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愛心生
於慈心。若受苦時。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
受不苦不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是故菩薩
受樂受時不生貪著。受苦受時不生瞋恚。受
不苦不樂不生無明。菩薩爾時觀一切受無
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
癰如瘡。見不苦不樂受是不寂靜。觀於樂受
即是無常。觀於苦受即是空無。不苦不樂即
是無我。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見是諸受即是
無受。見一切受即是有爲。若是有爲即是生
滅散漏無住。如是觀已。不見於我不見受者。
是名菩薩大智方便。因是方便。見一切受無
常生滅。觀一切法悉是空無。無受無受者
無作*無作者。從縁而生從縁而滅。無屬無
取於諸因縁不生覺觀。因無覺觀。作如是言。
諸因縁法皆悉是空。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
成受念處。能令身心皆悉寂靜。知一切行。
是名一切智。是名受受念處。云何菩薩修
心念處。菩薩摩訶薩住菩提心。觀是心性。
不見内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内外入心。
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既不見已作是思
惟。如是心縁爲異不異。若心異縁。則一時
中應有二心。若心即縁。不應復能觀於自
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
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所縁處滅。即知是
心非從縁生非不縁生。非常非斷非内非外
非有非無。觀心如是。不妨如法知心寂靜。
是名菩薩修心心念。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觀心非色不可覩見。非是覺觀。是名菩薩
修心念處。如心心數亦如是。如心數心行亦
如是。如心行心所求法亦如是。如所求法。
菩提亦如是。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菩薩
若觀心。如獼猴畫水朝露蜂王魚母。如河如
焔。如想遠事獨行無身。常轉無停。貪著諸
界次第生滅。能攝如是無量之心。令住一處
不動不轉。不漏不錯不亂不散。是名舍摩他。
菩薩若能作如是觀。是名成就觀心心念處。
是名知心境界。是名知心法界。是名知心眞
實之相。是名知心眞實之性。即是廣知即
淨知。了知眞知實知如幻。是名知法。名知
心性。名知心盡。名無取知無罣礙知。菩薩
摩訶薩如是觀已。善知一切衆生心性。知已
如應而爲説法。如知自心性。知一切衆生心
性。亦復如是。如自知心相。知一切衆生心
相亦復如是。如知自心空。知一切衆生心空
亦復如是。如觀自心平等。觀一切衆生心平
等。亦復如是。作是觀已不動法界。是名菩
薩修心心念處。善男子。云何菩薩修法念處。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法出法滅。無我衆
生壽命士夫。無生無滅無沒無出。是名法性。
若能求法是名出法。若不求法是名滅法。若
善不善。出者從縁滅者從縁。如是觀時觀於
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是三行中。我
當常行福善之行。爲十善法。十善法者。爲
淨身業。欲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
能害。淨口業者。凡有所説衆樂聽受。淨心
業者。於諸衆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淨四
無礙智。淨慈心故施衆生常樂。淨悲心故。
無量世中爲衆生受苦其心不悔。淨於十力。
爲知衆生諸根利鈍。淨四無畏。爲知衆生障
無障故。淨十八法。爲知三世無障礙故。淨
一切佛法。爲一切衆*生無能勝故。菩薩摩
訶薩能如是觀。於諸善法及諸功徳。不生厭
足親近善行。遠離惡行及煩惱習。眞實了知
於不動行。雖知不貪心得自在。隨願往生非
結業生。生於欲界爲衆生故。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得善方便。觀法念處。修集莊嚴助菩
提法。遠離一切障菩提垢。得是功徳。不著
常見不著斷見。離是二見行於中道。夫中道
者有二種法。一者不善念。二者無明。是二
法中心不放逸。是名中道。復有二法。一行
二識。復有二法。一者名色二者六入。復有
二法。一觸二受。復有二法。一愛二取。復有
二法。一有二生。復有二法。一老二死。是二
法中不放逸者。是名中道。如是中道。世間
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説不可顯示。無有相
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善男子。
夫中道者。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觸。亦無
至處亦世出世。不可宣説非多非少。故名中
道。善男子。我與無我名爲二邊。若有説言
非常非斷。非命非士。非想非非想。非覺非
非覺。非實非虚。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
爲非無爲。非行非非行。非生死非涅槃。不
作如是。是名中道。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觀法法念。不分別法界。如法界衆生界亦
如是。如是二界名虚空界。一切諸法悉入法
界。夫法界者即衆生界。衆生界者即無分別。
是名觀察一切法。等見一切界即是法界。雖
明了見而心不著。以不著故則無分別。菩薩
摩訶薩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
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則以法眼。
雖了了知而心不著。雖復不著不失法界。是
名佛智。能知如是甚深法界。亦不失於一切
智念。是名菩薩修法法念處。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何故修集是四念處。爲欲遠離四顛
倒故。修身念處爲離淨倒。修受念處爲離樂
倒。修心念處爲離常倒。修法念處爲離我倒。
又離四食。修身念處離於摶食。修受念處
離於觸食。修心念處離於識食。修法念處離
於思食。又復遠離識四住處。修身念處離住
色處。修受念處離住受處。修心念處離住想
處。修法念處離住行處。復離五陰。修身念
處遠離色陰。修受念處遠離受陰。修心念處
遠離識陰。修法念處離想行陰。是名菩薩淨
念行。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四正勤行。
菩薩摩訶薩常樂修集一切善法。未生惡法
爲不生故勤行精進。已生惡法爲遠離故勤
行精進。未生善法爲令生故勤行精進。已生
善法爲住不失故勤行精進。善男子。菩薩摩
訶薩於無量世修集善行。是故性善。不以方
便令惡不生。若有菩薩修四正勤心得自在。
四正勤者。菩薩爾時心及心數與大慈悲和
合共行。故名正勤。菩薩爾時次第修集四如
意足。一者欲。二者心。三者進。四者慧。專念
至心念於菩提。是名爲欲。修大悲故覺心輕
便。是名爲心。遠離惡法是名精進。得方便
故名之爲慧。菩薩修四如意足已。得四自在。
一者壽命自在。以自在故。雖生短命自得長
壽。爲調衆生。與長壽者演説正法。於長壽
中能現短壽。隨是菩薩所生之處。若天若人
得命自在。二者身得自在。以自在故。隨心
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爲衆生故。菩薩若
欲於諸衆生其身同等。高大微小悉皆能作。
三者得法自在。以自在故。能知一切世出世
法。示諸衆生一切世事。於出世行心亦不退。
明知甚深十二因縁。得無礙智。能爲衆生説
種種法。無量衆生聞是法已。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四者願得自在。以自在故。令
四大海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
不異。亦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爲一
山。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於四天王
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
作金寶七寶栴檀華香瓔珞。虚空水火皆隨
意成。是名菩薩得四自在。善男子。菩薩若
得四如意足。則得面見十方諸佛。與共語言
進止一處。一切梵天帝釋四王。阿修羅乾闥
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亦復如是。云何
淨嚴四如意足。善男子。若能供養父母
上師長有徳。見諸衆生先意問訊。柔軟與語
如語而作。視諸衆生其心平等。善心正心
恭敬心慚愧心。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無欺無
貪無姤無慳。營他事業如己所作。無勢力者
助其力勢。泥塗之處發治土石。河&T023311;溝渠
造作橋梁。或以身負或施船濟。常施衆生所
須之物。口不説他衰惱之事。亦不譏刺他所
犯罪。有犯罪者能如法除。遮諸煩惱令不生
起。所重之物能以施人。既施之後心不生悔。
爲諸衆生發願迴向。信心以善勸諸衆生。不
惜身命少欲知足。於他利養心無悕望。常念
出家亦勸衆生。念善知識無心捨離。於怨
親中平等無二。以種種乘施行路者。羸乏之
人施床臥具。有恐怖者能爲救護。視諸衆生
如父母想。不輕毀戒施貧財物。有病痩者給
其醫藥。施恩於他不自稱説。終不斷絶三寶
種性。常念無爲。遠離世事一切諸惡不善之
法。不爲世法之所汚染。不失菩提至心之
念。是名莊嚴淨四如意足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二
云何菩薩淨五根行。菩薩信心不可動轉。名
爲信根。不由他教而行精進。名精進根。常
念菩提名爲念根。常修大悲名爲定根。攝取
善法名爲慧根。復次信諸佛法名爲信根。求
諸佛法名精進根。念諸佛法名爲念根。得佛
三昧名爲定根。斷諸疑網名爲慧根。復次心
向菩提無有疑網。名爲信根。増長善法名精
進根。求善方便名爲念根。視諸衆生其心平
等。名爲定根。觀諸衆生上中下根。名爲慧
根。復次心淨無濁名爲信根。壞衆濁心名精
進根。念清淨法名爲念根。觀心性淨名爲定
根。能令衆生住清淨法。名爲慧根。復次遠
離一切弊惡之法。名爲信根。求諸善法名精
進根。得已不失名爲念根。既得善法如法而
住。名爲定根。思惟善法不善無記。名爲慧
根。復次信根者即是施心。精進根者即是樂
施無有休息。念根者既施之後不求果報。定
根者即平等施心無分別。慧根者不觀福田
及非福田。復有信根。即是初入善法之心。
精進根者能壞憍慢。念根者離我我所。定根
者遠離一切六十二見。慧根者遠離一切諸
惡煩惱。是名菩薩淨五根行
云何菩薩淨五力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
足五根。不爲諸魔之所破壞。故名爲力。一
切聲聞辟支佛乘所不能及。一切衆生不能
令其退大乘心。一切煩惱不能破壞。能令其
心知足少欲。身得大力善覆諸根得金剛身。
是名爲力。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信力時。
終不造作一切諸惡。住進力時造一切善。住
念力時不失善法。住定力時不爲五欲樂之
所壞。住慧力時遠離一切諸結煩惱。復次住
信力時不隨他語。住進力時求善不息。住念
力時得陀羅尼。住定力時説法平等。住慧力
時能壞一切衆生疑心。復次住信力時具得
解力。住進力時具精進力。住念力時具解脱
力。住定力時具足願力。住慧力時具諸行力。
復次住信力時見慳罪過。住進力時遠離慳
貪。住念力時以所修善願向菩提。住定力
時其心平等。住慧力時心終不求施戒定報。
復次住信力時能離一切破戒之垢。住進力
時至心具戒。住念力時以所持戒願向菩提。
住定力時具清淨地。住慧力時遠離作戒。復
次住信力時遠離瞋心。住精進力修習忍辱。
住念力時以所修忍願向菩提。住定力時護
諸衆生。住慧力時不觀衆生士夫壽命。復次
住信力時遠離懈怠。住進力時所修諸行到
畢竟岸。住念力時所修精進願向菩提。住定
力時身心寂靜。住慧力時不住善惡。復次
住信力時遠離一切怱務之事。住進力時勤
求禪支。住念力時以所修定願向菩提。住定
力時其心常定。住慧力時不著諸定。復次住
信力時遠離無明。住進力時勤求諸善。住念
力時以所修智願向菩提。住定力時修善思
惟。住慧力時如法而住。復次住信力時具足
七力。住進力時得住七覺。住念力時得八念
處。住定力時離七識處。住慧力時離八邪
支。復次心於菩提無有退轉。是名信力淨
信力行。不取不捨是名進力淨進力行。修四
念處是名念力淨念力行。調伏於心是名定
力淨定力行。遠離諸見知善方便。是名慧力
淨慧力行。善男子。云何菩薩淨七覺行。終
不失於助菩提法。名念覺分。不取不捨
摩他。名擇覺分。離一切惡名進覺分。離諸
愁惱名喜覺分。身心寂靜名除覺分。得解脱
味名定覺分。所作已辦名捨覺分。復次不捨
菩提心名念覺分。至心護法名擇覺分。調諸
衆生無有休息名進覺分。具足善法名喜覺
分。離諸煩惱名除覺分。能令衆生住三昧中
名定覺分。令諸衆生悉知法界名捨覺分。
復次不念聲聞辟支佛乘。名念覺分。分別一
切法字句義。名擇覺分。求善法時三業不息。
名精進覺分。離怨親心名喜覺分。如法而住
名除覺分。隨諸世間而能調伏。名定覺分。
不觀二法名捨覺分。善男子。助菩提者。覺
一切法知一切法。分別諸法籌量諸法。知諸
衆生心性心行。是名菩提分。亦名聖行。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