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傳記 (No. 2068_ 僧詳 ) in Vol. 51

[First]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證與兄*銓相次
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法華。同族尊卑。咸
所成誦。故蕭氏法華皂素稱富特進撰疏。總
集十有餘家。採掇菁華。揉以胸臆。勒成
數。常自敷弘。時召京輦名僧。指摘瑕累。或集
親屬僧尼數將二十。給慧以時。四事無怠
故。封祿所及惟存通濟太府。情好讀誦爲
先故。生至終誦盈萬遍。雇人抄寫總有千部。
毎日朝參。必使儐者執經在前。至於公事微
隙。便就轉讀。朝伍仰屬。以爲絶倫。自釋化東
傳流味彌遠。承受讀誦世罕。伊人蕭氏一
門。可爲天下摸楷矣已上十縁續高
僧傳第二十八
  宋黄龍沙彌曇無竭二十六
永初中。有黄龍沙彌曇無竭者。誦觀世音
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
國。備經荒險。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衞。路逢
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子從
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
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
牛便驚散。遂得剋免。其誠心所感在險。剋濟
皆此類也於此一縁。嘉祥等師。引爲觀音品應驗。今
案僧傳。觀世音經者。非觀音品。是觀世音
授記經也。爲欲令知
同異。且此中編録
  晋蜀石室山釋法緒二十七
釋法緒。姓混高昌人。徳行清謹。蔬食修禪。後
入蜀。於劉師塚間頭陀山谷。虎哭不傷。誦法
華維摩金光明等。常處石室中。且禪且誦。
盛夏於室中捨命。七日不臭。屍左側有香。經
旬乃歇。毎夕放光。照徹數里。村人即於屍
上。爲起塚塔焉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二十八
釋僧翼。本呉興餘抗人。少而信悟。早有絶塵
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修學蔬素苦
節。見重門人。晩適關中。復師羅什。經律數
論。並皆參渉又誦法華一部。以晋義煕十
三年。與同志曇學沙門。倶遊會稽訪山水
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駢峯。有耆闍之状。乃結
草成菴。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陳載。
並傾心挹徳。賛助成功。翼蔬食澗飮三十餘
年。誦法華功莫大。深夜有光明。廼是普賢。現
其人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
碑山寺。旌其遺徳
  唐潤州攝山栖霞寺釋智聰二十九
釋智聰。未詳何許人。昔住楊都白馬寺。後
住止觀寺。陳平後度江。住揚州安樂寺。大業
既崩。思歸無計。隱江萩中。誦法華經。七日不
飢。恒有四虎。遶之而已不食。已來經今十
日。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虎曰。造立天
地。無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挾船
曰。師欲度江至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
一時目中涙出。聰曰。救危扶難正在今日。可
迎四虎。於是利渉往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
所在。聰領四虎。同往栖霞。舍利塔西經行坐
禪。誓不寢臥。衆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
事。一虎入寺。大聲告衆。由此驚悟。毎以常
式。聰以山林出遠。糧粒艱岨。乃合卒揚州三
百清信。以爲米祐。人別一石。年別送之。由此
山糧供繼。道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至貞觀
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寺。禮大
靈像。執鑪遍禮。又往興皇墓所。禮拜還
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一郭受戒
道俗三千餘人。奔走山服。哀慟林野。時年九
十九矣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三十
釋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國難東歸魏。封
于襄陽。因累居之十餘世矣。七歳初學。尋一
乘文。究竟無師。自悟敬重佛宗。雖書權俗
縁。令依學侶。而夜私誦法華。竟文純熟。二親
初不知也。十三拜辭。即蒙剃落。更諮大部情
因彌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嶷住寺多年。
專心諷誦法華。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戸
庭。故往參候。罕覩其面。諷誦入曉更。化人現
前。安慰其人。誦及千部。千佛共守護。若及萬
部。必生淨國。聞是語已。歡喜彌勵其志。即世
七十有餘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諷誦勝利第八之三
  釋遺俗一史呵誓二
僧玄秀三僧道慧四
釋道泰五釋普安六
釋僧定七隋沙彌八
釋僧徹九釋僧衍十
岑文本十一陵肅璟十二
韋仲珪十三釋慧獻十四
  釋慧和十五崔義起十六
陽蓋護十七容文策十八
宋沙彌十九隴志通二十
凉寡婦二十一高守節二十二
釋明曜二十三釋僧洪二十四
宋王珠二十五
  唐雍州醴泉沙門釋遺俗一
釋遺俗。不知何許人。以唐運初開。遊止雍
州醴泉縣南美泉郷陽陸家。鎭常供養。清儉
寡慾。惟誦法華爲業。晝夜相係乃數千遍。以
貞觀初。因疾將終。遺屬友人慧廓曰。比雖誦
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
後。不須棺盛。露骸理之。十載可爲發出。舌
根必爛。知無受持。若猶存在。當告道俗爲起
一塔以示感靈。言訖而終。遂依埋葬。至貞觀
十一年。廓與諸知故。就墓發之。身肉都銷。惟
舌不朽。一縣士女。咸共仰載。誦持之流。又
倍恒度。乃函盛其舌。於陽陸村北甘谷南
岸。爲建塼塔。識者尊嚴。彌隆信敬。讀誦
更甚
  雍州福水陰史村呵誓二
雍州長安縣界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
呵誓者。少懷善念。常誦法華。行安樂行。慈悲
在意。不乘畜産。經云哀愍一切故也。虚約爲
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習誦相。仍恐路
逢相識人事暄涼。便廢所誦。故其所行必小
逕左道。仾氣怡顏。縁念相續。初不告倦。
終之時。感異香氣。充於村曲。親疎同怪。而莫
測其縁。遂理殯之。爾後十年。妻亡乃發屍
出。舌根鮮明。餘並朽盡。乃別標顯葬矣
  黄州隨華寺僧玄秀三
僧玄秀者。住黄州隨華寺。其性清愼温恭爲
志。常誦法華。毎感徴異。未以爲怪。時屬炎
暑。同友逐涼。遣召秀來。欲有談笑。既至房
前。但見羽衞嚴肅人馬偉大。怖而返告。同往
共觀。如初不異。轉至後門。其徒彌盛。上望空
中填塞無際。多乘象馬類雜鬼神。乃知其感
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慚謝。朋從遂絶。秀專斯
業。隋末終焉
  唐益州福成寺僧道慧四
僧道慧蜀人。少喪父母。從兄養大。晝夜悲哭。
戀慕其父母。生年九。從師誦通法華。祈請其
脱苦。誦滿一百部。夢福成寺上空。有殊特
光。漸近於庭。忽見有天。百千天衆。而圍繞
之。告道慧言。吾是汝雙親。依汝誦經力。生第
二天。脱惡趣怖。若誦滿千返。必生淨土。當知
親子深契來謁陳情。作是語已。隱而不見。
覺悟倍生信重。彌專諷誦。聞者展轉。爲父母
脱苦誦經。感夢告蓋多。略不述而已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五
釋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夢人謂
曰。若至其年。當終於四十二矣。至期年遇
重病甚憂。悉以身資爲福。友人曰。余聞。供
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世音同。君何不
至心歸依。可必増壽。泰乃感悟。遂於四日四
夜。專精不絶。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戸外
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
汝念觀世音耶。亦復誦法華不。泰褰帷頃便
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遂愈誦通
法華文。念彼觀音。年四十四。方爲同意説之。
泰後終於天命耳
  陳揚都釋普安六
釋普安。姓陳氏。少出家誦通法華。自矜爲業。
遇熱病苦。口齒皆落。更止自矜。慧心誦滿
一夏。夢天童來。以楊枝指齒肉曰。君專心誦
經。落齒生如本。當來得道時。即齒白細密。語
已夢覺。口中滿齒。後移居靜室。向牖誦經。自
然飮食在案前。適食訖。後七日如飽食。身
肥滿如斯。感應勝利甚多。春秋八十有九而
卒。香滿室音樂聞空。其夜弟子夢。胡僧説偈

    若聞法華經 專心而諷誦
    聖衆來授手 必生淨土中
推之依誦經生淨土矣
  唐潞州法住寺釋僧定七
釋僧定。是曇榮同門。住法住寺。行方等懺悔。
諷誦法華。晝夜未甞眠臥。戒行精高。夢感見
諸聖衆。彌悔彌誦。貞觀七年七月十四日。於
法住道場内。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
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是毘婆
尸如來無所著至眞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
爲證。然非本師。不與授記。如是六佛。皆同此
詞。又有大光明倍前。從上而下。中有九百九
十四佛。語僧定皆同此詞。最後一佛云。我
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爲汝罪銷故來授記。
汝身器清淨。於賢劫中。當作佛名爲普明。
汝行方等大乘。普賢道場。誦持法華不可
思議也。若斯之應現感靈。難稱記矣若依續僧
傳。曇榮
與僧定。同行方等悔法。見七佛釋迦。授二人記。更不云
誦法華。然別記中。誦持法華。行方等大乘普賢悔法。記
者所聞不
同而已
  隋岐州東山下村沙彌八
隋開皇初。有揚州僧。忘其名。自誦通涅槃經
一部。謂多誦自矜爲業。時岐州東山下村中
有沙彌。誦觀世音經。二人倶暴死。心下倶暖。
同至閻王所。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恭敬之。處
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事訖勘問。二倶餘
壽。皆放還。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誦多。
門下沙彌住處。於是兩辭。各蘇所在。彼從南
來至岐州。訪得具問所由。沙彌言。初誦觀音。
別衣別所。燒香呪願。然後乃誦。斯法不怠。更
無他術。彼謝曰。吾罪深矣。所謂涅槃威儀不
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古人遺言。多惡不如
少善。於今取驗。悔往而返
  縫州陷泉寺釋僧徹九
釋僧徹。住縫州南孤山陷泉寺。昔行遇癩者
在穴中。徹引至山中。爲鑿穴給食。令誦法華。
素不識文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
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六
卷。瘡漸覺愈。一部既了。鬚眉平復。膚色如
常。故經云。病之良藥。斯誠驗矣
  唐并州釋僧衍十
釋僧衍。并州人也。凡厥并州人。七歳已上。皆
解念佛。生淨土多。衍久居并州。誦法華經。欣
求安養。以經云即往安樂世界故也。毎日一
遍。三年成千部。夢自身左右生羽翼。以法華
文字爲文綵。欲飛翔身自輕。即飛去西方。到
七寶地。宮殿相並。天人滿中。顧視己身。羽翼
頓成。大寶蓮華臺。一一文字。變作丈六佛
身。各説偈云。汝在濁世誦妙法。衆生業障唯
見字。實是三身圓滿佛。今成羽翼復本身。聞
偈見臺。六萬九千三百餘化佛坐葉上。臺上
佛是阿彌陀佛也。進頂禮。臺佛即語衍。汝還
閻浮。以我云相示衆生。又弘法華功徳。應時
諸佛變作本羽翼。還娑婆。夢覺流涙。誦法華
更入觀心。於舌端有八葉蓮華。華上有佛。結
跏趺坐。法華一一文字。從佛口出。皆作金
色。具有光明。變爲佛身。遍滿虚空。圍持經
者。閉眼即現此相。開眼即不見。專觀專誦。
臨終之時。紫雲聳砌。端坐誦經而卒。春秋七
有。具注此事。祕收經奧。後見聞者。悲泣
結縁而已
  中書令岑文本十一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誦法
華經普門品。甞我乘船。於呉江中流船懷。船
人盡死。文本沒在水中。聞有人言。但念佛必
不死也。如是三言。既而隨波誦出已著此
岸遂免。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
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其
災。終逢太平彼富貴也。言畢趨出。既而文
本自食。椀中得舍利二粒。後果如其文本自向
唐臨説
  國子祭酒肅璟十二
國子祭酒肅陵人。梁滅入隋。姉爲煬帝皇
后。生長貴盛。而家崇佛法。大業中自以誦法
華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爲之。塔高
三尺許。其上方復下原下。并爲木多寶佛
像。經數年。其兄子銓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
中。見一檀木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
異於中國。面形似胡。其眼精以銀爲之。中累
精光。淨如自然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
蓋還試置多寶塔上。宛然相稱如故造。璟喜
勸自以爲精誠。盛其佛像。函内有舍利百餘
枚。璟女以尼年小竊疑。胡僧毎云。舍利鎚打
不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折之。舍
利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餘
並失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
之。則舍利皆在如舊。璟從此日。誦法華經一
遍。以至于終。貞觀十一年病篤。蕭后及弟姪
視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
弟公瑀及女爲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
尼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
迎之。尼如言往迎之未還。璟曰。此院不淨不
肯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
長跪合掌。正向西方。次之倒臥遂絶。遺令獨
載一車歛。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
以酒肉祭。制坎纔令沒棺。潮野歎其道寤。
家人奉而行之
  臨邛韋仲珪十三
仲珪者天性孝悌。爲州里所敬。年十七群表
尤異。爲蒙陽長。父廉自資陽都。遂以老歸。武
徳中遇病。仲珪不釋冠帶而養。久之父卒。
謝遣妻妾。閭于墓右。尤信佛教。誦法華經。晝
則負土成墳。夜專誦經。精誠不倦。終三年不
歸。甞有一虎。夜至廬前。蹲踞聽經。久之而
不去。珪正念曰。不願猛獸之相逼也。虎即起
去。明旦見繞墓生芝草七十二莖。當墳前者。
行列次第如人種殖。皆朱莖紫蓋。蓋經五寸。
光色異常。隣里以告州縣。時爭君昌爲刺
史説裕爲別駕。共至墓所察之。忽有一鳥。如
&MT01801;雙鯉魚。各長一尺許。飛來集君昌前。魚
置於地而去。君昌等尤深嗟歎。採芝對奏。
詔表門閭仲珪弟孝隋爲大理主簿爲
臨説。更閭州人亦同云爾
  唐金城瓦官寺釋慧獻十四
釋慧獻者金城人也。失父母後出家守戒。從
師訪道。誦通法華。專志爲業。發願於父母墓
所誦經。欲救輪迴苦。凡經歴三年。精勤諷誦。
未曾暫廢。至夜三更。空中有大光明。又雨華
如雪而下。中有聲語獻言。吾是汝父。汝初誦
經力。已住第二天。誦滿千部。聖衆來迎。從
天生淨土。汝母依涅槃經力。即生不動國。彼
在生之時。書寫涅槃一卷。汝誦經資彼在生
善故。語已隱不現。隣里謂失火。至曉更問慧
獻。獻具説始末。聞者悲涕。於墓所誦經資親。
其類蓋多
  都下衆造寺慧和十五
慧和道人者。宋秦始義嘉時。未出家爲南賊。
劉胡下都參値諜來著新林。被捉便欲
頭。其前在鵲渚遇臺軍。已經怖懅。從此之
後恒誦觀世音經。臨被殺時。心念益至。遂爾
曰斬之三*研三折。於是軍主謂爲異事。立
便放去。慧和得脱便出
  司亢少常伯崔義起十六
崔義起大不信佛。妻父肅鏗念善誦法華般
若數千遍。辛酒不入門。起妻以五月亡。爲修
三七日齋正食。亡妻來有婢素玉。見作夫人
語。我生時雖聞地獄。不大信今受苦不可言。
汝男女等。不得不信。由汝爲我轉經燃燈功
徳。蒙放暫歸。便向大衆陳懺。我至二十日更
來。將素玉看我受罪。至期果至。將素玉去。見
大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T055114;鐵床總
至。夫人受毒苦。忽見夫人父肅公。坐蓮華臺。
語夫人。早放素玉。還告素玉。我女生時。不
用我語。多嗔妬不信善惡。今受此苦。我無力
可救。汝歸可悟其夫兒女道令修功徳。不久
解脱。又見婆羅門僧從空中下。教素玉誦金
剛般若。又誦藥師法華兩卷一遍。兩卷
改名爲聲聞。又曰。閻浮提人不信佛。汝誦此
經聞婆羅門。並解經語。婢死三日便蘇。家人
良賤。初如常遇患。麟徳元年正月。薛將軍宅
齋。迎婢請三道佛頂骨。婆羅門僧。令試誡
素玉。乃昇座長誦。一無脱漏。皆合掌歎曰。如
西國本不異。合衆驚訝希有奇事。薛將軍
遂口奏。天子大歎曰。百官亦有不信者。冥道
若此。何得不信。時朝貴聞者。咸生大信。司
成館博士茫叔元。又將僧二十人。就翊善坊
宅。召素玉令誦本經。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自
云不忘故爾云感通録
下卷
  山陽蓋護十七
蓋護山陽人。甞係獄應死。此人本誦觀世音
經。三日三夜。心無間斷。忽於夜中。眼見觀世
音。又放光照之。立時鎖械自脱。諸戸自開。
便引護出去。護隨光而走行。得少里地。於是
光滅。護止宿草中。明日徐去得免應驗
  秦州慕容文策十八
秦州上邦縣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誦持金剛
般若法華經。齋戒不關。隋大業七年四月十
五日夜。忽有兩鬼。來至床前。手持文牒云。王
今遣取公來。文策良甚忙怕。乃遂使者而
去。將至一大城。樓櫓嚴峻城郭六重。將入第
一第二門。極大光明。至第三門。其門相去四
里已上。並皆黒闇。都不見道。使者引之而過。
至五六門内。復大光明。去門三里。即有宮室
殿堂。四邊持杖宿衞。還如見在宮闕無異。王
宮殿而坐。所將男夫婦女僧尼道士及女等。
外國六夷不可稱數。策在後行典。唱名而過。
王一一問其在生福業。有福効驗。在西而
立。無福驗者。在東而*立。末後始唱策名。王
問。一生作何福業。策即分疎。一生已來。唯誦
持金剛般若法華八部。般若晝夜轉讀。又持
齋戒一日不闕。王聞此言。合掌恭敬歎言。功
徳甚深。付主司細撿文簿。不錯將來。其典執
案諮王。未合身死。王即放還。且遣西行。立未
去之間有沙門。可年十五六。執一明炬。於策
前而過。續後又一沙彌。執明炬而過。策即捉
袈裟挽住。願師救弟子。使者錯追將來。蒙王
恩澤。撿文簿放還。不知去處。願師慈悲救護
弟子。示其來路。二僧語策。檀越持般若。轉
讀大乘經典。好牢持齋戒故來救之。師云。我
執明炬在前。檀越但從我後。還於六重城門
而出還。詣黒闇二門。二僧手執明炬。喩如日
出光明。皆現出於六重門外。二僧即語策云。
檀越以知地獄處否。策云。不知。二沙彌
即擧手。指城西北角處。有一大城。相去四
里。此是地獄之城。二沙彌云。將檀越於此城
觀看。從師至彼。其城高峻。有大城門。並鐵網
垂下。有四羅刹。手執鐵叉。侍立左右。二僧
云。是地獄之門。一切罪人配入。並從此門而
過。即將策入門。可行二百歩。見一灰河。其
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見其頭百千
萬億。猛火熾燒此罪人。苦痛號叫。不可具
説。又四邊皆是鐵床釼樹。有四獄卒。手持鐵
叉。畔上行走。叫喚之聲。甚可怖畏。二僧云。
十八地獄。咸在此城。策見心中怕懼。唯
念佛。心中恒誦經不絶。二僧即將策出城門。
至於本來之道。五箇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
本從家之道。二僧即欲別策而去。禮拜求請。
五道之中。不知弟子從何道去。願師慈悲。示
其道處。二僧即於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許。有
一大門。塞其道口不得而已。二僧以錫杖開
之。即語策云。努力勤修功徳。誦經莫生懈
怠。必得長壽。策別師至家。體中醒悟。父母親
知並忙怕。以禮慰喩。説其因縁。蒙放還家。
功徳之力。聞者欣悦。心意泰然。以此誦經齋
戒功徳。勸化一切。各各發心。讀誦一日不闕。
更加精進。又得長年矣
  宋法華臺沙彌十九
宋法華臺者。釋法宗歸心後。開祐昔所住。以
爲精舍。因誦號法華臺也。凡諸州志諷誦者。
群集此臺。衆將三千。諷誦成喧雜。大衆評
議。分十二時。以定衆限。打揵搥爲剋限。諷誦
不絶。其業常存。時一沙彌。從遠方而來。愚戇
不識文句。晝夜志諷誦。望入衆限。然天性懶
墮。亦不了剋限。大衆悲愍愚。汝以曉更揵
搥聲爲期。先習諷誦功方成。堪爲衆限。一夏
誦習。纔得兩三行。衆人輕慢。所誦甚少。不樂
人衆。沙彌悲愁。以曉更鐘聲爲期。日日專
志流涙慚先業。欲投身於山崖河淵。即到高
崖。放身而投悶絶。依先業入&T055114;湯地獄。獄卒
以杖打罪人。鐵杖觸&T055114;縁。響聲似昔揵槌。沙
彌憶本志。自能不覺。誦法華題目。獄中罪
人。皆坐蓮華。地獄變作涼池。獄卒歎未曾有。
將沙彌奏閻魔王。王言。沙彌有餘命。還閻浮
提盡其志。聞是語已。如眠臥而覺。身無損壞。
還到臺説此因縁。衆或信不信。沙彌至心發
願。我冥所見不空。即業障輕微。一部文義。自
然照了。發願已行道誦經。一部文義。自然誦
通。衆聞所誦。併伏膺。上座沙彌爲僧。於諷誦
衆爲上首
  天水隴城志通二十
天水郡隴城縣志通。年未弱冠。住持齋戒。讀
誦法華金剛般若等經。六時禮懺不曾闕。年
二十即節黠。入請徳府衞士。名樹軍團。奉勅
差征南蠻。從家至彼一萬餘里。在路晝夜禮
誦不闕。至南蠻之界。官軍戰敗。兵士散走。當
時侶一百餘人。不知所投。多被傷殺。志通惶
迫。奔走無路。忽有五人。並乘牝馬。在通前
後。有一人走馬告通曰。莫怕莫怕。汝具修
功徳。前後圍繞。不能爲害。行可七里有餘。至
一塔廟。即入其中藏隱。蠻即還營。忽有二僧
來通所。語通云。檀越誦金剛般若法華。禮念
諸佛。不可思議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馬在
汝前後者。並是法華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恐
賊傷害。汝身好修福業。誦持經典。莫生懈
怠。一切諸善神王。恒相衞護。作是語訖。即乘
空而去。通經日不得食。非常飢乏。須臾有二
童子。將一鉢飯并醤菜及餅。與通而食。食訖
又告通。勤修功徳。誦般若經。莫令廢闕。訖亦
乘空而去。通涕涙悲泣。深心懺悔。即投大軍。
頻經三陣。不被寸鐵所傷。據此因縁。並是法
華般若之力。於蠻破官軍放還。專心誦持法
華般若。不敢怠慢。又云。貞觀八年正月二十
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終。遂被將向王
前。閲過徒衆甚多。通在後而立。其典唱名。王
即問其善惡之業。亦依次而配。末後始唱通
過。具問生在作何福業。通即啓王言。一生已
來。誦持金剛般若法華經等。常持齋戒。六時
禮佛。王聞此言。即合掌恭敬言。善哉善哉。
此人功徳不可思議。語使當取之。日據何簿
帳。而追付主司。細撿文籍。不枉將來。其主司
關天曾捨報。此人更有六年壽命。未合即死。
王乃索安。自尋果然非謬語左右侍者。取床
几將來。即於南廂。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
殿上西邊安置。鋪種種氈褥。遣通上座誦經。
便誦般若法華各一卷。並悉通利。又使典藏
中取其誦經及修功徳文簿。典與通向西相
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經藏。所有功徳簿帳
咸在其中。並七寶嚴飾。使者於最下中。取得
一卷。可有一紙。題名表志通造功徳簿。即
持向王邊開捻其中。注通誦般若經萬遍。誦
法華經千遍。禮佛齊戒功徳。總在其中。王
語使人。其通所造功徳其深。領將地獄觀
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勅引通。出城西北五里
有餘。有一大城。樓櫓却敵鐵網垂下。門中有
四獄卒。頭如羅刹。口出火炎。身形長大。手持
鐵叉。左右而立。有二銅狗。在門兩廂。口吐融
銅。流灌獄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並
從此門而入。十八地獄。並在此城。通見如此。
身心戰慄。無以自安。領時詣王白言。見地
獄訖。王語通云。汝今具見受罪福業。好勤精
進讀誦莫廢。汝今命六年。在放汝還家。莫生
退心。落入惡道。無人救汝。必須讀誦。不退菩
提。於汝長年。至老命終。必生淨土。通蘇説
此事。彌修彌誦。經六年後而卒。異香滿室。得
淨土迎矣
  涼州寡婦二十一
涼州有寡婦。姓李家本事佛。恒隨逐齋會。毎
聰性罷輒能誦之。後忽有虜公主婦寄宿。日
瞑不忍遣去。須臾吏來録之云。李藏叛婢。既
被録付獄。便至心誦觀世音經。得十餘日。欻
目晝夜見觀世音。問李何以不去。具答不能
得去。又曰。但起而鎖即已脱。於是徑直歸
家。獄官及守防人。都自不覺。虜後知之遣問。
那得歸。具答如此。亦不復更録。此是誦經
力。感聖應而已
  隋并州高守節二十二
隋并州人高守節。家代信奉。而守節尤爲精
到。年十六七時。曾遊化郡。道遇沙彌。年可五
六十。自稱海雲。與之談叙。因謂曰。兒能誦
經不。答曰。識其本心。雲即將向五臺。至一處
見三草屋。纔得容身。乃於中止。教誦法華經
誦間在外乞求給其衣食。節屡見胡僧來至
與師言笑。終日而歸去。後雲輒問曰。識向胡
僧不。曰不識。雲懇似戲言曰。是文殊師利菩
薩。節雖頻承此告。未悟其旨。後使節下山就
村取物。仍誡曰。夫女人者惡之本。壞菩提道。
破涅槃城。汝向人間宜其深愼。節敬諾受教
上山。中路乃見一女人。年十四。衣服鮮
姿容雅麗。乘一白馬。直趣其前。扣頭向節曰。
身有急患。要須下下。乘馬好跳躍。制不自
由。希君状慺濟此微命。節遂念師言竟不迴
顧。女亦追尋數里。苦切其辭。節執志如初。俄
而到失。既還本處。具陳其事。師曰。汝眞丈
夫矣。雖然此其文殊師利菩薩。節尚不悟。猶
謂戲言。然於此誦經。凡歴三載。法華一部。甚
得精淳。後聞長安度人。心希剃落。就汝必欲
去。當辭好師。此之一別。難量相見。汝京内可
於禪定道場依止臥倫禪師。節入京求度。不
遂其心。乃往倫所。倫曰。汝從何來。答從五臺
山來。和上遺與師爲弟子。倫曰。和上名誰。答
曰。名海雲。倫大驚歎曰。五臺山者文殊師利。
海雲比丘。即是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第三大
善知識。汝何以棄此聖人。千劫萬劫無由一
遇。何其誤耶。節乃始悟由來。恨不碎其身。當
首而愚情眷二。猶希再覩。遂辭倫返迹。日
夜奔馳。乃至故處。都無所見
  昭果寺釋明曜二十三
釋明曜。未詳姓氏。志學之年。早怯俗網。問
津訪道。略無常師。住昭果寺。常誦法華讀華
嚴。毎作佛光寺觀。曾與解脱。倶至大學寺。
祈請文殊師利。至華園北見一沙門。容服非
常。徐行前進。乃至東邊佛堂。將欲東趣。曜時
驚喜交集。肘歩而前。未至數尺。一遂無所覩。
悲歎久之。與脱倶返。曜形長七尺。威容都
雅。談叙揚動心。有時會蹟。先往五臺。親承
禮拜。語蹟云。我大業十二年。見安禪師。歴名
山諸寺。禮覲聖已。今日復見法禪。是不思議。
願法師長命無病。弘賛佛乘。時年一百六歳。
未曾策杖。而菽采無墜焉。復不知年幾而

  瓦官寺釋僧洪二十四
道人釋僧洪者。住都下瓦官寺。作丈六金像。
鎔鑄始畢。于時晋義煕十二年。大禁鑄銅。僧
洪未得開模見像。便爲官所收繋。在相府姦
罪應入死。僧洪便誦法華觀世音經。得一月
日。忽夢見其所作像。來至獄中。以手摩洪
頭。問汝怖不。僧洪具以事答。像曰。無所憂
也。夢中見像胸前。方一尺許。銅色燋沸。後遂
至市見殺。爾日府參軍應監刑。初喚駕車。而
牛絶不肯入。既入便奔車即粉碎。遂至瞑無
監。更後剋日。因有勅。從彭城還道。若未殺
僧洪者。可原既而出破模看像。果自胸前
如夢。此像今尚在瓦官寺。當知誦力感聖也
高僧傳
第十三
  大原王珠二十五
王珠字叔衍大原人也。宋元嘉九年。作涪陵
郡令。坐遭賊失守。繋江陵府獄。箸一具大鎖。
釘之極堅。珠在獄中。恒持齋誦觀世音經。一
夜忽夢。已自坐高座上。有道人與其一卷經。
題云光明安樂行品。并諸菩薩名。珠得便開
讀。忘第一菩薩名。憶第二是觀世音。第三是
大勢至。皆有國土及名號。因是眠覺便見。後
鎖已解。珠知有感應。不復憂怖。因自釘治其
鎖。依常著之。渉三日事非意。便散珠。元嘉十
九年。見爲衞府行參軍。從鎭廣陵。精進甚
至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諷誦勝利第八之四
  越道人一河薫雄二
釋通慧三隋沙彌四
僧福縁五彭子喬六
釋慧勝七尼法空八
釋妙蓮九釋慧生十
釋曇義十一釋清慧十二
建王穀十三尼妙法十四
唐林通十五李山龍十六
僧法賢十七釋僧智十八
釋慧達十九女揚氏二十
釋法道二十一北道僧二十二
釋思約樹二十三竺長舒二十四
  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百濟沙門釋發正。梁天監中。負笈西渡。尋師
學道。頗解義趣。亦修精進。在梁三十餘年。不
能頓忘桑梓。歸本土發正自道聞他説。越州
界山有道場。稱曰觀音。有觀音堵室故往
視之。欀椽爛盡。而堵牆獨存之。尚有二道
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誦華嚴經。一人欲誦
法華經。各據一谷。策作堵室。其誦華嚴者。期
月可畢。心疑其伴。得幾就往候之。曾無一卷。
其人語曰。期已將盡。糧食欲絶。宜及至期竟
之。若不能念誦一部。正可誦觀世音經也。便
還其室。於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鈍根。乃至
心讀誦。晝夜匪懈。諳得略半。後數日。其人復
來者爲此人以實告之。其人語曰。我已誦華
嚴矣。奈何如此觀世音之初。況逕兩三日而
不諳乎。我若捨汝而去。則負所要。若待汝竟
精食欲盡。既於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將
以明復來者矣。子其免云。此人至到悲痛倍
前。至心誦念。纔得竟畢。明旦其人復來者語
曰。如此觀世音之初。尚不能誦。無可奈何。
時捨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纔得竟
耳。於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試。乃坐床誦之。三
十卷經。一無遺落。次復此人上床誦之。始得
發聲。即於空中。雨種種華香。華溢堵室。香聞
遍谷。氣氳滿天。不可勝計。於是誦華嚴者。
即下地叩頭。頭面流血。懺悔謝過。事畢欲別
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饋我食。子可少待
與。久久不來。相到與者。此人欲汲水。如向
老翁擔食參休於草下。此人怪而問曰。我伴
適來。望得共食。有何事竄伏不饋。翁答。彼人
者輕我若此。豈忍見乎。於是始知。是觀世音
菩薩。即五體投地。禮拜甚至。須臾仰視。便失
所在。此人所&T049265;堵牆至今猶存哉。發正親所
見焉
  河東薫雄二
河東薫雄。少誠信佛道。蔬食數十年。貞觀中
爲大理丞。十四年春坐。爲連刺史李仙童事。
繋御史臺。于時上以爲黨。心大怒使治書侍
御史韋悰等鞫問。忽防禁嚴密。坐禁者十數
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並連此坐。與
雄同屋囚禁。皆被鎖牢固。雄專念誦法華經
普門品。數日得三千遍。夜中獨座誦經。鎖忽
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仍法合
地。其鉤亦儼然不壞。而鉤鎖相離數尺。玄等
異之。雄恐罪責。告守者請鎖開鎖。是夜監察
御史張守一宿直命。更開鎖。史以火燭照之。
見鎖不開。而自然相離甚怪異。因開鎖鎖之。
用紙封纒其鎖。書署封上而去。雄後坐誦經
五更。鎖又解落。而有聲如人開者。雄懼又告
忻玄。忻玄等謂。欲曉不宜請史。既明共視
之。鉤鎖各離在地。而鎖猶合。其封署處。全固
不動。鉤甚完密。無可開。敬玄自少及長。不
信佛法。見其妻讀經。常謂曰。何故乃爲胡神
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歎寤
曰。吾乃今知。佛爲大聖無有倫匹。誠不可思
議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自
解落。視之鎖拔伏地。雄不爲異也。玄於是信
服愧悔。既而三子倶靈。玄乃寫法華經。畫八
菩薩像。歸依供養。臨時病篤在家。玄未問疾。
具説其事。臨病愈攝職。問臺内官吏。與玄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