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密抄料簡 (No. 2399_ 覺超撰 ) in Vol. 75

[First]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攝軌云。左置日天衆乃至盎伽在於西。瑜伽在
於東。勃馱在於南。勿落薩鉢底置於日天北。
設儞二合設遮東南。羅睺在西南。劍婆在西。
次計都在東北。南緯之南置涅伽多天狗。北
緯之北置嗢伽跛多吠
七曜
日曜阿儞
底耶
月曜 蘇摩
火曜盎誐羅迦。義
釋云盎誐羅
水曜部陀。義
云勃陀
木曜勿哩訶沙跛底。義
云勿落賀薩鉢底
金曜戎羯羅。
義云輸伽
土曜捨乃以室折羅。義云設
儞設遮私云梵字誤歟可檢
世天略決一兩要事
圖大自在天西南。又東南。伊舍
那眞言云。有何差別
烏摩妃西南又東南。自在女有何差別。又攝軌烏摩妃
在東北。又疏圖東門北近伊舍那。有自在天并
妃及眷屬等。
此亦云何
帝釋女西南。問。帝釋在東
方。彼女何在此耶
梵天女西南。問。梵天在東
方。彼女何在此耶
日天在東門南。亦在東門
北。同異云何意何
月天西門北。又西門南月曜。此有
何異。若同何故在兩所耶
水天西門南。又北水天。此有何異。若同云何
在兩所耶。眷屬亦在兩所。其梵號少異
那羅延次有毘紐天妃或本無妃言。恐誤歟。那羅
延即毘紐天。此是其妃。又
梵號同毘紐妃眞言。若爾東南又有毘紐女。
梵號同之。有何異哉。若云何在兩所耶
七曜衆在南西二方
云云。如前
帝釋東門北。又在北門西。有何
差別。若同何在二方耶
光音大光音在西北。䟽圖東門北有四禪四無色。今圖
何故光音等在此耶。又何無第三四禪耶
其次上有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問。欲界六天四王
分在四方。帝釋在
東北二方。第三第五天云何此中無耶。又䟽圖㷔摩
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倶在東門南。何與此相違
地天在東門北。軌及經疏在東門北。亦在西門。其意云
何。又圖西門置寶瓶。若地天三昧耶形歟。若入壇
時灑淨誓水等
瓶歟。更問
梵天東門南。䟽在門
北。何故相違
問。如此等事云何會之 答。所引圖非傳受。
多異經疏諸軌意趣難知。更問明師。抑初心
行者莫好博覽。如言初心人先當樂見一佛
一菩薩。又云。一佛功徳無量。當觀一功徳
云云今此三部大曼荼羅。豈是末代凡愚境
界乎。而我等誤受此法難辨首尾。縱欲窮其
旨。誰復教之乎。只須略知成佛要路。不可廣
問世天本末。但於此中必可知者。四天十二
天方位也。今略示之。持國等四天如常説也。
十二天位即准彼法護方。八天亦如常説。餘
四天爲二對。日月一對梵地一對。此二對位
亦有二説。一云。日月一對置帝釋水天一對之
南。梵天地天一對置帝水一對之北。一云。日
月置北。梵地置一南二説可
行者意歟
今大曼荼羅亦可准之歟但曼荼羅圖中。梵地在
東方。帝釋左右。日月
如前。疏云。圖東門北梵天。西門北地天月
天。東門南日天。云云。如此異説難可究知
但此大曼
荼羅東門中心置釋迦。其左右邊近置眷屬
故。帝釋等稍據其傍。然其安布次第不失彼
本位。其餘諸天多是十二天眷屬也。各屬其
主。經疏諸軌自説其位若有異説。隨宜用一。
經疏等不説。不可必置。又一天在處處。或
見經疏。若不見者不可。若求隨置一處。理
又不違。若有所樂天忽不知其位。當安置外
縁也。又六欲四禪四無色總位云云具如曼荼
羅抄引諸文。當善思擇
問。此中結佛菩薩印及念其眞言道理可然。
何用天龍鬼神等印明。亦用諸人印明等耶
 答。總案經疏意云。今此大曼荼羅王中。諸
菩薩明王天龍鬼神人及非人。皆是毘盧遮
那佛加持化現之身也。若有持念彼三密者。
皆蒙彼尊慈悲護念。皆得成就彼所通達一
一法門。究竟證得毘盧之果也云云問。若爾
此中全不用實者耶 答。一往然也。設用實
者可作權想 問。何故於實作權想耶 答。
習觀門者用心如此。由此所得功徳無邊
三密抄料簡卷上
  軌云智者尊北者可檢經文
右者依法曼院前大僧正慶算命。以東叡
山天海藏御本書寫。爲興隆佛法被入法
曼藏畢
貞享二乙丑年五月二日書寫之畢
  挍了 筆者秀圓坊

三密抄料簡卷下

問。四輪布字是極祕法。經疏諸軌皆不分明。
安然闍梨對受記中事不獲。已出諸師説具
如彼中。當依何説 答。有目傳受記。今且
依彼説 問。其説云何 答。偸作圖示之。但
三部各有四輪。合三十二輪。且示初一。餘准
知之。佛部發心輪者自非傳授莫披此圖。
不可恣心以後苦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先以阿字置白毫處。次以迦等字右旋布
阿外。次以伊字等字旋布迦等外。凡此字
輪形如懸的。又檢右圖一兩同之亦順義

又更示一兩異説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阿字置額。次以迦等輪布首邊次以伊等
布列身外。凡此字輪形如被髣圍遶
頭也
諸師多
用之。但恐違義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阿字置額内。迦字置眉間。佉等右旋布。伊
等在外布。諸師異説未有此傳。唯是安公
案義釋文始作此説。可決
  已上略出一兩異説亦有種種説不遑
委記
問。就今所用初説。如軌云阿字至娑賀右旋
旋輪相接*亦云伊等在外。云云。此文似二
重。何今爲三重 答。軌文不明意在祕密。義
釋云。此字輪當作三重。於中而置阿字。餘字
眷屬在外也。亦諸軌並經疏初以阿娑嚩爲
一類。次以迦等爲一類。後以伊字等爲一
類。故非此三重輪 問。三重且可然。就眉
間置阿字。安闍梨具支灌頂文明此布字。出
諸師異説了云。義釋以四字皆安身内。如云
白毫。先置迦字。故知。阿字本在額内。法全唯
云眉間咽心臍不云内外。若云阿字在眉間
者。則違義釋眉間迦字。而諸説中皆以四字
各置四處。今依義釋置内爲正云云今何相
違 答。安公是顯密之傳土也。就中學祕教
者偏信彼説。予亦爾也。但傳受記不可不用。
故且依彼欲會諸文。又相傳口授必須信先
徳對文決義。宜任人意。今檢玄青等軌。又勘
諸師傳。皆云眉間置阿字。又檢義釋不云額
内置阿字。然言眉間置迦字者。可案前後文
意也 問。前後文意云何 答。今案云。深密
法故經祕不明。疏豈顯露。然猶此言若墜將
來可悲。故以方便互文相顯。此經始終多有
其例。今此字輪疏初云。三重中置阿字。餘字
在外云云由此既知阿中餘外。而未知何處
之中外。亦未知餘字輪布相。故欲具示未示
二事。故後文云。頭爲初分。是阿字菩提心
位。迦等第一轉皆屬菩提心位。迦等第一
轉皆屬菩提心。當從行者眉間白毫相處而
觀迦字。從佉以下右旋逐日而轉云云頭眉
間言明示其處。前示阿置中故今不言之。
迦等輪布相今亦明示之。前後具足彰灼言
之。應言頭爲阿字位眉間白毫處。最中置阿
字。其阿字。外正直當于兩眉之間。與阿
相對先觀迦字。次次右旋觀布餘字眉間置迦
者。意顯直
在兩眉中間。此是簡異佉等。據傍下明第二輪
云。亦當中與白毫上下相直。云云。即此例也
迦字餘
字並逐阿字左旋作輪。雖總言眉間。而分中
外也。逐者玉韻云。除六反競也。追也。從也。
侍也 問。逐日而轉者。意何 答。此未詳
也。今誠釋云。陀羅尼集經云。於道場中弟子
行動一物以上布置。法用皆隨逐日向右行
之。不得逆日向左而行。又建立軌明布第草
云。隨日右旋布已上故知逐日即右旋義 
問。文云眉間置迦。直可如文。何煩會云阿耶
 答。又准義釋非全無文。檢十四本明初輪
云。眉間觀迦字。第二輪略不云字。第三輪
云。心上布暗字。第四輪云。臍置惡字。云檢
一兩本皆爾。此四文中初一處云置迦。後二
處云置後二阿。明知前後互顯也。又檢二十
本。初二輪同十四本。第三云心上布欠字。第
四有二文。初云臍置迦字。次重云臍置惡
字。云云。檢一兩本皆然。一往觀文惡字似。剩
細尋其旨有深意趣。若依云眉間觀迦字移
四處。阿皆置身内。彼十四本云。心上布暗。臍
置惡。二十本重云。臍置惡字。此等之文如何
消耶。又布壇中云。第一迦字乃至訶周匝内
重。云云。不云阿字。若爾此亦可以阿字埋地
底歟。故知阿字此中略也。文言雖略義覈定
然 又問。疏云。凡字輪大分爲三。初阿字爲
初分。次迦等二十字爲第二分。次也等八字
爲第三分。今所言三重何違彼三分 答。尋
疏具文出彼三分字了云。以上皆是智慧字
也。次有伊等八字。是三昧聲也。次有誐等字。
遍定惠也云云故彼云。三分者初智慧字分
爲三也。今此字輪總取諸字。當知彼三非此
三也 問。又下文云。阿等五字爲初。迦等二
十爲中。羅等八字是傍點。伊等十二是上盡。
印等五字是上點。此諸字皆是助成義。故名
後分云云若依此説。以羅等伊等仰等三類
爲第三分。構字皆盡。豈非三重字輪耶 答。
二十本無伊等以下字。但就十四本雖似可
然。又下文云。然布字時當分爲四。頭爲初分。
阿字菩提心位。從迦佉殑仰等乃至奢
沙娑訶。凡是第一聲者。皆屬菩提心。當從行
者眉間白毫相處而觀迦字。從佉以下當右
旋逐日而轉。以次一匝布之。令環相接。云云。
次明咽心臍布字了。又布壇字了云。伊等十
二在外散布云云此正明輪布之相也。此文
善順今軌記也。故知前三分義類也 問。縱
有此文彼前三分何必非輪。檢彼疏前後例
一事出多異説。而不云異説。恐今亦然歟 
答。若言異説不可強遮。然今所用順諸文耳」
又問。經出遍口字加乞叉字三藏青龍二軌
亦爾。今軌何不取之 答。義釋亦除 問。佛
又何除 答。彼云迦沙二字重故 問。雖有
此釋猶未分明。況又經既有之。三藏依之。一
行法全何更除之 答。禪師觀承三藏。故疏
亦不可誤 自有二説。不可是非 又問。五
五第五字經置四輪。後攝軌青龍大途似經。
今軌云何置其本位 答。義釋初文似第五。
後正明中今列五字。後列伊等。檢三四本皆
爾。故亦有二説也 問。就在四輪後何時布
何處 答。對記有云。布前三輪字各除第五
字及除伊等字。至第四輪始以彼五字各加其
次。及加伊等布之云云此似用經次第 問。
若置本位何更前除而後加耶 答。其意難
詳。但以定惠遍分三類字。以此爲布置次第
歟。又云。不可必追加之。只是以遍字加持各
別字歟。更思 問。展轉口授須信先徳。何置
舊傳私作會釋 答。先徳所傳非必口授許。
可以後賢愚恣心此問自然可得失耳 又
問。軌云。方便一切處身外如光焔。義釋云。其
一字是方便輪。所以此中無也。此是釋
迦佛輪也羯磨部遍入一切輪。
故無別壇瑜伽云爾
又云。第五惡
遍一切處隨意皆得也。此在身外如佛身光。
隨意而用不在身内布字之位。加字亦爾。與
阿字同也云云若爾此字當云何用 答。
公對記有云。於第四輪上加布方便字 問。
既三遍一切何唯加第四 答。彼灌頂文出
諸説了自詳云。義釋云。第五惡字與伊字等
視布身外以爲光焔。但布惡字於四處中
隨意皆得不在身内布之位云云以此爲正
 問。彼所引文是正文歟 答。字今檢義釋
云。只有二文。初出布身四處。各三十三字
了云。其第五惡字遍一切云云
如前
不云伊等字。
後出布壇四種字了云。其伊等十二字在外
散布。猶如光焔。云云。不云第五惡。故彼所
引是取意歟。但異本難知。更檢 問。其取意
云。惡與伊等同布身外理可然耶 答。未
詳。但伊等在布字之列。惡字不然。何爲一
類。但倶云如光焔等者。軌疏説惡字。倶云
身外光焔。説伊*字等只云在外散布。云云。
意云。伊等在第三重。故云在外也。又云。中
置阿字。餘字在外。云云。故知迦等伊等於字
輪中論中外也。不同惡字在於身外 問。若
爾其惡字身外布云何 答。案疏意有五種。
阿字亦隨惡字有五種迦等字。又明伊等字
云。亦隨五輪而轉云云故如四輪阿字爲中。
迦等爲次。伊等爲後。可建立一方便輪也。其
相如云身外如身光。以之可思然。又云遍一
切處隨意皆得。又云遍入一切輪云云
可布四輪上歟先徳多云遍一切
處者。遍四處也
但經及無畏軌
全不説之。玄法青龍雖云方便遍一切處等。
而不明其輪相。今記全不云之。故不可必用
此輪歟 問。方便遍一切輪遍一切處等者
以何 答。自他諸宗明方便有多種。未知以
何釋此方便。試作一釋云。悉地出現品疏云。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各以無量無邊巧度門。
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演説諸法。不出四字門。
所謂阿阿暗惡也。字輪對如來方便智。更有
第五長惡字門。以無別體故此中不説。云云。
案此文云。法門有二種。謂自行化他也。自行
因果無邊法門名爲眞實。化他因果無邊法
門名爲方便。其化他法更無別體。唯以自行
而化他也。如法花云。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
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云云即此意也。
今爲分自他。更開第五字。不離前四而有別
體故。不別立方便輪也。或復隨意加四輪上。
又自行化他雖是一法。内證外用須分二門。
故自行四輪安布身内。化他一輪散布身外。
欲備二門。必當觀五輪 又問。今軌三部
四輪後出四種眞言。今記何不用耶 答。軌
既有之。記何不用。但用否隨宜歟。又若略不
言歟。諸師用之。今亦可爾 問。何時用之 
答。有云。三部四輪毎部部輪輪了結前印。如
次各誦冒地阿冒地娑冒地嚩等眞言。云云。
即有三四十二眞言也。有云。三部四輪後捻
誦今四眞言 問。當依何説 答。兩説可然。
但軌不説冒地娑等眞言。故今且依後説 
問。軌何不説娑等 答。佛部眞言三部通用
阿字。亦遍諸字之中故以佛部通加持三部。
以阿字通加持諸字歟 問。此四眞言出何
處耶 答。有人云。出普通藏品四種子中彼
各一字。法全取之加名字句用布字輪。云云。
私云。一字眞言今亦在此品。何煩指他品」
又問。青龍軌此四眞言未加仰等字。名菩提
心三昧句等意何 答。此亦未詳。私義准云。
此四眞言加持前輪令成就圓滿也。三昧句
等者。初阿是智慧字。今屬發心。第二阿字加
三昧點。即屬修行。今且從點爲定字歟引點爲
三昧。
點出義
釋第六
第五字遍定慧。以其遍定慧字加持
定慧字智慧字初具三昧故名菩提心。三昧
句三昧字初具智慧故名菩提行。發慧菩提本
是果滿之徳。以此加持則補初心之所闕也。
故名成菩提補闕涅槃本。是寂滅之果。以此
加持令寂始行之末寂也。故名寂靜涅槃。又
攝軌似之。准而知之 又問。第三輪註云。皆
邊字皆轉第一轉。本音呼之意何 答。
未詳。人多迷之。先勒諸文。次述愚懷。玄法三
卷並青龍軌。但云皆口邊字同第一本音呼。
攝大軌云。其此戴第二轉聲。經云。其口*邊
字皆帶第一轉。本音呼之云云今案云。此四
輪中初輪字皆第一轉本音也。第二第四輪皆
帶第一聲。如次去入呼之。此第三輪有二類
音。五五初十字遍口第一五合十二字。皆戴
伊點聲而呼之。攝大軌即指之。然若依十二
轉須云戴第三轉。今阿長短合爲一故第三。
伊點各第二也伊藹音通。今雖
云伊猶當藹音
五五後十五遍
口殘六字。皆帶第一轉本音呼。經諸軌倶指
之。具足應言其口邊字皆帶第一轉音。其餘
字皆帶第二轉音。而諸文第擧一端。是又祕
密之意也。今儀軌注有二皆字。若准三卷兩
軌第五皆字。恐應作同字歟。但彼二軌第一
皆字意亦不明。不如本經云。其口邊字皆帶
等 問。今其所言第一轉字。檢經諸軌。或
有作口。或不作口。何云口邊皆第一轉 答。
言其口邊皆第一轉。非言第一皆是口邊。又
皆應口邊作。恐展轉誤歟 問。何以得知有
二類音 答。檢其漢字及案注意故知爾也
 問。且就舌五字有𪉜諂等。𪉜切韻都反。
此雖非口邊當第一轉。諂丑琰反。此雖口邊
當伊藹點 答。初轉無口如前諂字俗音。雖
然經中大慈生菩薩種子有諂字。注云。勅減
反。切韻減古斬反。若爾此亦當第一轉也。爲
讀布字者。此注最要也。細尋思之 又問。軌
注云。曼荼羅三重内金輪二三同中位。噁字
第三重黄黄白色黒色方便遍一切處。云云。
先其三重者。意何 答。此中以四重曼荼羅
爲三重也。合第二三院爲一中位也。具如義
釋 問。言三重者。只指四名三歟。爲當四中
捨一歟 答。疏云。頭爲上分。咽心爲中分。臍
爲後分。注云。發菩提心爲初。行果爲中。大
寂爲後也。云云。以之思之。只指四名三也 
問。若爾者如何下文云。若用阿字爲輪。即不
須置暗字輪。若用暗字爲*字輪。即不須用阿
字輪也。云云。此似阿暗隨取一也 答。可思
 問。黄黄白等者意何 答。准疏應云黄
黒色。意云。初阿黄色。長阿及暗倶黄白色。惡
黄黒色。又有方便惡字是黄白黒色也 又
問。何故四輪爲四重曼荼羅。豈謂大日是發
心諸菩薩是菩提諸天鬼畜是涅槃耶 答。
案抄記意云。此非發心等次第。初阿字爲體。
次三字爲用。此從法身體展轉起應用之義
云云今助顯云。佛説一法意趣無邊故作此
釋歟。今更加一釋云。如此只是淺深横竪自
在無礙之義也。四里一往從内向外。是從深
至淺至次第也。今還深淺逆次相對。此即凡
聖不二十界互具之意也。如三十二字互具
四十一字功徳。四十二地互具四十一地功
徳。又如金錍云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
毘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已上今以深字布
淺曼荼羅。以淺字布深曼荼羅時。即成淺深
權實具足圓滿曼荼羅。疏云。前文有所未周
者。今更爲説。住此字位時一切所作皆得成
就。對記有人云。此四處輪上觀曼荼羅法。
又下品疏云。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
雲隨上中下分。謂頭爲内胎。心已上爲第一
院。臍以上爲第二院。臍以下爲第三院。即配
前圖壇四位。隨彼左右前後上中分而現本
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世界中施作佛事。從
一一身展轉出化諸法佛事。云云。此從四
輪位出生四種曼荼羅也。又更以種種義任意
觀之。自順佛意 又問。三部曼荼羅各可具
四輪。何以部發心倶爲中胎佛部曼荼羅
乃至何以三部涅槃倶置外金剛部曼荼羅 
答。此亦作觀自在無礙。莫守杌矣 又問。此
字輪布曼荼羅時。如何安布 答。疏云。*加
字乃至訶周匝内重第二輪。長阿及暗同是
中分。若用阿字不須置暗輪。若用暗字不須
用阿輪。第三輪用惡字輪。亦從中如上布之
令環合也。伊等在外散布如光焔云云。對記云。
大和上釋伊等
光焔圍遶主伴諸尊之外。
又樣圍遶三尊邊亦
 私云。以此四輪安布
四重不明可思。但安公云。然布壇時理宜一
環 又問。有云。凡四處輪先布身了。次令身
平猶如圓座。圓座之身爲曼荼羅。即有三重。
初阿字輪以爲内院。次阿暗輪爲第二重。
次惡字輪爲第三重云云此説如何 答。如此
觀念宜隨人意。此觀何失。又何必令身圓平
耶。若竪觀身四處爲四重曼荼羅。此不違理
亦順文耳。如上引疏云云 又問。何名善知字
輪義耶 答。疏云。此中覺知何法。謂如阿字
是菩提心。加點即是菩提行。加於大空即是
成佛也。若菩提心清淨除一切蓋障。即是大
涅槃。更無他義也。如是等一一通達了知。即
是受得無上殊勝之句。無上句即是成菩提
也。幸哉今遇此文。誰聞此説不修學乎 問。
何故此四字以布行者身 答。以此四字布
觸身故。別佛功徳入我身故也 更問。又問。
三十二相布字異説不同。且就指布字品彼
品不云三十二相。何恣立名 答。案經疏意。
以彼諸字作佛身相。故云三十二相歟 問。
檢彼布處非通途三十二相處。又字有三十
四 答。何必通途三十二相。相既有三十二
相。故言三十二相。況又名數雖異尋體是同。
彼通途相不離此。故又最後二字菩提涅槃。
此非色相是別句也。故經不説其布處歟。然
疏明之 又問。就指持誦品經。説阿嚩二字
及迦等二十字。也等七字義了云。乃至三十
二相等皆從此中出。仰壞拏曩莽等於一切法
自在而轉。此等隨現成就三藐三佛陀隨形
云云如經文者。只有二十九字觀。是等字
從一一字門三十二相生。不可必足三十二
字。若必具三十二者。八十隨形好何不計足
八十字耶 答。理實可然。彼彼字門豈唯生
一切徳。但疏爲備三十二觀。一往隨宜計
足其字歟。如此只是學觀門者。隨宜用心也
 問。若爾置何處耶 答。經疏不云布字。亦
不説其布處。可思 又問。此二説中當依何
説 答。未詳。今偸案之。其布字體恐是布字
品字歟。彼品布字是甚深祕要也。故先徳多
修此法。但或只云三十二布字。或云三十三
處布字三字
可決
或云三十二相布字。此中名三
十二相字者。經雖無其名尋義立名歟。後人
依此三十二相名還捨彼本體。更指持誦品
歟。若爾縱責名不稱實。豈捨彼布字品更取
持誦品乎 問。若爾可捨持誦品布字歟 
答。彼品不云布字。亦不説其布處。只是
彼品疏出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字了云。若眞言
中有此等字者。隨義相應即知意明如此事
也。以明如此義故即知此眞言。有如是功徳
力用等也已上是故應知。此文意明以前諸品
所明布字。皆有如是等功徳也。何必別有其
布字耶。然今試以義推之。恐怖甚多。見者取
捨不可偏信
十二眞言王儀軌云。左耳暗字大勤勇大日
如來右耳火字佛眼佛母暗字頂上釋
迦如來惡字額上遍知印右肩上糝字蓮
華部聖衆左肩上索字金剛部聖衆唅字
胸上胎藏中臺九尊位咽上郝字般若菩薩
臍上㘕字勝三世菩薩腰上落字無動忿
忿尊鑁字右足上千手千眼觀自在十一
字左般上金剛藏王菩薩十二私云。左耳暗字大。
勤勇大日如來者
大日是中胎主。何復置於此乎。又大日置於義不便。恐
可云大勤勇大菩薩衆歟。中置遍知印。右置佛眼。左置諸
菩薩。是本經
説故云爾也
建立曼荼羅軌云。暗字在於頂。
*火暗右左耳。在額名爲惡。糝索在兩肩。唅
鶴作咽心。㘕𡀩爲臍腰。鑁嚩爲&T038223;足三處。弟
子壇如法。以加持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義釋
云。初四字布上分。謂從頂至額也。一字頂上
虚空字也。二字在耳。一字在額。次四字在中
分。謂二肩上及心上咽上也。次四字在下。謂
臍上腰上一字在腿上。一字在足下。然髀足二
皆有之。今但於一足置之。即管兩足也。當知
此十二處即攝餘一一身分。如二耳字即攝二
目等也。如上所説之字當取上眞言王。從初
字次第而下布之耳。作此方便有三等。一者
目布之。二者用作漫荼羅更問。布字
云何起
三者
加弟子身。此是瑜伽祕密加持也。如是作已
即能成法器私云。布壇之相諸文不説。對記有云。大
日蓮臺上十二字次第相連布。云云。又如
抄大日壇。又今加云。儀軌
布身即指佛位。布壇准之
軌云。爾時金剛手昇於
大日世尊身語意地法平等觀念。未來衆生
爲斷一切疑故。説大眞言王經文
全同
疏云。時金剛
手入毘盧遮那如來身語意地。昇法界平等
觀者。由此菩薩能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祕
密主也乃至此中身密者。即是諸印如四重大
漫荼羅。一一本尊各有身印。若觀此身印即
知此尊所表祕密之徳。隨類上中下差別有
無量種也。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眞言。聞此
眞言即知此尊内證之徳也。意密者。即是本
尊瑜伽之觀也。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
此相應即入如來意密之藏也。此中身語意
祕上從佛菩薩位及二乘諸天八部無量差別
乃至如此經中所表之位。皆表如來身語意祕
密之徳。若能如實了知。即同於祕密主也。今
祕密主菩薩住於法界平等觀。爲念未來衆
生普令一切裂大疑網。故即於佛前而説大
眞言王云云青龍軌欲出此眞言。註云。住法界平等觀
云云。應知念此眞言時。當作此觀也
問。經云。即以此印而屈風輪在虚空輪上。
如縛字形。是世尊金剛不壞印。其漫荼羅如
縛字相。有金剛光。義釋釋印云。二風指捻二
空頭如姹字形。二十本釋印云。如va字形
云云經及二十本倶倶云何義釋云姹字形
 答。私會云。言異意同。所以然者彼兩疏下
文倶釋嚩字壇云。所謂嚩字者此曼荼羅正
圓而白耳云云故知@tha字取其字形。va字取
字所生水形 問。經云。如縛字形云云若屈
二風中節横平在二空上。其形似嚩字。何違
經文云@tha字形。又煩云嚩字所生水輪形。對
記有云。屈風横安空上云云此説似經 答。
經説印與壇倶云。如嚩字壇既取圓形。准知
印亦然
明九尊名義者。具縁品義釋云。觀作寶蓮花
臺寶王宮殿。於中敷座上置蓮花臺。以阿
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檀紫磨金色。
如菩薩像首戴髮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
色光。被絹縠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最正覺之
標熾也。彼界諸聖天衆衣服經妙。乃至無有
銖兩本質嚴淨。不復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
其像也。若作深祕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
無滅非造非作所成。不以外寶爲飾。乃至十
住諸菩薩猶因承佛威神力得見加持身。
於常寂之體如在羅縠以爲呪也。閻浮金亦
是自然性淨色。又最深明佛金剛智體最爲
深妙。通身放種種光。即是普門開示大惠明
也。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觀四方佛。東方觀寶
幢如來。如朝日初現赤白相輝之色。寶幢是
發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衆要得幢旗。然
後部分齊一能破敵國成功名。如來萬行亦
復如是。以一切智願爲幢旗。於菩提樹下降
伏四魔軍。故以爲名也。色如朝日亦彼相應義
也。南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
放光明。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始自菩提心
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今成道遍覺萬徳開敷。
故以爲名。離垢即大空義也。證此大空時。猶
如眞金百練垢穢都盡故。佛身相亦然。此是
世間上妙之金。若比閻浮檀金則色淺而稍
濁。不得如彼自然鏡徹清明。以花葉上佛從
心量因縁生故有差降也。次於北方觀不動
佛。作離熱清涼。住於寂定相。此是如來涅槃
槃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
云鼓音如來。如天鼓都無形相。亦無住處而
能演説法音驚悟衆生。大般涅槃亦復如是。
非如二乘永寂。都無妙用。故以爲喩也。次於
西方觀無量壽佛。此是如來方便智。以衆生
界無盡故。諸佛大悲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
乃至此二佛亦作眞金色。稍閉目下視作寂滅
三昧之形。諸佛例如是也。四維有四菩薩。如
下文説之
義釋第五釋。五色中明五佛義。案彼文似以
大日爲發心。以寶幢爲修行。開敷爲菩提。彌
陀爲方便。鼓音爲涅槃。具如曼荼抄引藏品
疏。似云大日發心寶幢修行開敷菩提鼓音
涅槃。但不明彌陀義當方便。其文如四輪中

抄記意云。初a阿字在東方。諸方中東爲上。
喩菩提心是萬行之初。其名曰寶幢@a阿字
是行也。佛即開敷也。暗字即菩提也。其佛阿
彌陀。次即涅槃。其字曰a@h惡正等覺之果。
果故次説也。次即入中a+uH惡字。是方便也。
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花臺之體。非有心
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爲念本誓開示
大悲藏。普引衆生入佛惠。即是方便。又云。寶
幢是菩提心云云開敷是十度萬行云云彌陀
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
思議現法之樂故得名也私云。此彌陀攝
菩提涅槃歟
次鼓音
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乃爲
一切衆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
鼓之音。無思而成事業。故得名也。又前云。
北方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
應。以鼓音爲定。又私云。准前諸釋或可云大
日理性寶幢發心開敷修行彌陀菩提鼓音涅
槃 又具縁疏云。四智四三昧果徳佛身私云
其四
智者何
等耶
 成就悉地品云。四方即四智。四隅即
四攝法更問
其相
又義釋三云。毘盧遮那本地常
心。即是花藏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如
衆實倶成
第四云。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惠。蓮花葉是大
悲方便。正以此義爲大悲胎藏漫荼羅體。正
方四葉如來四智。隅角四葉如來四行 抄
記意云。八葉中胎五佛四菩薩。即一毘盧遮
那身爲分別内證表示于外故。於一法界分
別説普賢是菩提心私云。十
願主故歟
文殊者大智惠。
彌勒者慈悲私云。彌勒是慈
氏。以慈兼悲故
觀音是證也。證
謂行願成滿得入此花臺三昧也私云。案此文意
普賢爲發心。文
殊彌勒爲修行。觀音爲菩提涅槃歟。又私云。
或可以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相對四菩薩也
若就未
成果時觀之。此則卷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
惠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
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又云。觀音
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
法身也。爲度人故漸出于外私問。既云。内證何
論垂迹 答。或種種
釋義歟。或漸出言非已垂迹。觀可度機
思惟擬宜。此猶在法身。故内證攝也
又經名無所
不至大威徳生金剛不壞蓮花藏萬徳莊嚴一
切支分生世尊陀羅尼文殊師利法住迅疾彌
此名義不明
今欲明之
無所不至案義釋意。阿字不生理名
大日尊。此理周遍無所不至故
得此名。又眞言四字同
有此理。具如五卷抄引
大威徳義釋意云。寶幢菩
提心義一切智願
以爲幢旗。樹下降魔。云云。具如別卷。此當威徳義。又眞
言火種子印亦表光炎。由此智光大威徳生故。疏釋印云。
此中有如來大威徳
生。是智智之明也
金剛不壞案義釋云。長養萬行今
成正覺。娑羅樹王花開
敷故。身如眞金。云云。又釋五色中云。黄是娑羅樹王色。
成正覺時萬徳開敷。皆到金剛實際故。私案云。娑羅樹花
似金色歟。以此表金剛不壞歟。可尋。然眞言水種子印表
水輪形。金剛不壞義難詳。今偸會云。若約體論水凝成金
水金體一。若約宇輪縛是金剛。鑁是水輪。縛轉成鑁。
金水亦一。故二輪可通用歟。故經第七説三輪中云。次
上安水輪。其色猶雪乳。嚩字所安住。頗胝月電光不思議
云水輪縛字(乃至)縛字是諸法離言説義。若是戯論言説
所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何故諸法離言説。以生
不可得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即金剛薩
埵身故。堅固不壞百非所不能干也。云云。今謂經以金字
爲水字。疏釋水輪以金剛此亦依體同無所簡別歟。又梵
語多含釋義非一。故亦可云嚩是金剛體點顯無邊際印形。
雖圓未必水義 問。眞言王中四輪字今即爲四尊眞言。
何云非水輪義 答。彼爲四輪
亦是一往字義無邊不可定執
蓮華藏私云。彌陀蓮華
部蓮花義自顯。
然言藏者義釋第五釋五色中云。青是無量壽色。以加持
方便普現大悲漫荼羅。如淨虚空中具含萬像政。云云。今
謂含是藏義也。此以彌陀爲方便輪之義也 問。云何合
無量壽名耶 答。義釋云。衆生界無盡故。佛方便亦無
盡故。名無量壽。云云。今謂無盡豈非藏耶。蓮花胎藏中
方便智無盡故。無量壽名蓮花藏。又眞言蓮花部印亦蓮

萬徳莊嚴私云。鼓音對涅槃。大涅槃是三徳祕密藏
也。三徳祕藏豈非萬徳莊嚴乎 問。與蓮
華藏何異 答。彼方便藏此眞實藏 問。云何合鼓音名
耶 答。若義准者。萬徳莊嚴無事不成。猶如天鼓適諸天
意。又藏品疏云。涅槃雖無妄想戯論。而出生一切聲字。
故名鼓音聲如來。云云。故名萬徳莊嚴歟 問。約彼眞
言。云何顯之 答。又義准者。風持器界即爲其上。萬物
所依此似如來萬徳莊嚴。又風是黒色。若依受染次第黒
居最後。具餘四色故。黒色中
五色具足。以以此喩萬徳也
一切支分生義釋二印云。
從如來一切
支分生也 私云。若義准者。普賢表發心。彼十大願是諸
佛通顯也。依此義故從佛一切支分生歟。故支分生是發
心義。更思。若約眞言是地
種子喩發心爲萬行所依也
世尊陀羅尼私云。世尊二
字非此別名。
如云世尊威徳生世尊金剛不壞等也。但陀羅尼者總持義
也。抄記中以觀音爲證。總持義似證也 又觀音觀音聲。
總持縁文字。文字即音聲也。
又眞言有總持義。如五卷抄
文殊師利法住私云。文
殊是智
惠也。智人在世法則住世。案抄記意。此當修行。今謂行
名法住如倶舍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有持説行
者。此便住世間。又一代教法住世多依文殊力也。又眞
言有釋。如五卷抄。印是青蓮印也。智論云。陸地生花。須
曼提爲第一。水中生花。青蓮花爲第一。云
云。今准之云。菩薩萬行中智惠爲第一也
迅疾彌勒
經此印名爲迅疾持印。疏云迅疾印謂如來祕密神通之力
加持迅疾之義也。私云。彼疏多以法花文義釋成此經。今
此引壽量品文也。彌勒自得祕密神通故。發起佛本地神
通。案抄記意。慈氏對修行。慈悲爲物自修神通。及能發
起佛神
通也
百光王布字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私云。此圖不似儀軌義釋。然是唐本故今
載之。餘説准之可思擇也
百字果相應品云。祕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
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佛事 義云。大智灌
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乃至翻此大智地
爲陀羅身。而作佛事也。乃至陀羅尼形者。
謂總成向來眞言輪。而以爲身即成普門身
也。由住此總持身故。於一切衆生前示所喜
見身。説應機之法。無有差謬。同入佛智也 
又經云。佛言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遍
至無量世界清淨門。如其本性表示隨類法
界門。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 義云。如是廣
長之身普應一切。從何得乎。乃從此一字眞
言王而現此事也。以一眞言身示一切身。以
一眞言字音而出妙聲。普周法界。以一眞言
本尊之心普示一切智惠之境也 百字位
成品云。彼能有知此内心之大我。隨其自心
位導師所住處八葉。從意生蓮花。極嚴麗圓
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於彼常安住眞言救
世尊金色具光焔住三昧害毒如日難可觀。
諸衆生亦然。常恒於内外普周遍加持。以如
是惠眼了知意。明鏡眞言者。惠眼觀是圓鏡
故。常見自形色寂然正覺相。身生身影像。意
從意所生。常出生清淨種種自作業。次於彼
光現圓照。如電焔眞言者。能作一切諸佛事。
若見成清淨聞等亦復然。如意所思念能作
諸事業
義云。彼有能知是内心之大我。謂歎此心也
乃至謂此花臺從心意生也。即是觀自心八葉
蓮花。此花不從餘處生。即從意生。即是花
無別也。此花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
乃至今此圓中有眞言救世者。具大功徳眞
金色。具有炎光住三昧寂然。而住當觀此一
字眞言。從此眞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遮
那如上瑜伽法中説耳。説未分明。當更問之
乃至上身有爲有漏。下身無爲也。心生心。謂
垢心生淨心也。常出生清淨種種自作業染汚
阿頼
耶之業能
生淨業也
不淨業除淨業。當現淨業。現已生光。
如電普照也乃至以何方便而得觀知耶。謂即
如上方便。於二目置羅字。以此惠眼而觀實
相圓鏡之心。故得明了現前也。此行人即以
羅字之眼妙慧光明。而觀花臺之鏡。初作意
外觀宛然炳著。於此圓明中如來乃至音聲
色像皆悉無邊。既如是明了。即引此爲内。而
爲内身。謂前來所觀毘盧遮那之身。寂然正
受威光無際。今觀爲己身。即令己身同於彼
尊。於圓明之中寂然而住同於彼佛也乃至
以羅字置眼。而觀於心。花臺之鏡即是外見。
即以外見而成内見。即自了其心也乃至先觀
圓明佛像金色等。當知從意而生。即引外向
内。如身同佛身。印語同佛眞言之音。心同佛
心。皆從意生也乃至若如是覺知。即能以圓光
遍照。遍照者即是作佛事也。隨身意口遍照
莊嚴。當作一切佛事。即同毘盧遮那也
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
如是自身影像生起無有殊勝過三菩提。如眼
耳鼻舌身意等。四大種攝持集聚。彼如是自
性空。唯有名字所執。猶如虚無所執著等。
於影像彼如來成正覺互相縁起無有間絶。
若從縁生彼即如影像生。是故諸本尊即我。
我即本尊。互相發起身所生身。尊形像生祕
密主。觀是法縁通達惠通達縁法。彼等
爲作業。無住性空祕密主。云何從意生意。能
生影像祕密主。譬如若白若黄若赤。意作者。
作時染著意生彼同類。如是身轉祕密主。又
如内觀意中漫荼羅療治熱病。彼衆生熱病
即時除愈無有疑惑。非漫荼羅異意。非意異
漫荼羅。何以故。彼漫荼羅一相故。祕密主
又如幻者。幻作男子。而彼男子又復作化祕
密主。於意云何彼何者爲勝。時金剛手白佛
言。世尊。此二人者無相異也。何以故。世尊非
實生故。是二男子本性空故等同於幻。如是
祕密主意生衆土及意所生。如是倶空無二無
別 義云。像起者。謂觀八葉之花。花上圓明
同於淨鏡之類。初時未即明了。以囉字惠眼
方便故。漸自明了。以囉字惠眼方便故漸自
明了。乃至於圓鏡之中。又見自身。即同一切
佛等。如是法生即是從因縁起。若從因縁起
者。觀此不生門。即入法界體性也。以惠眼爲
因。淨境爲所縁。無量自業佛事從縁而生。
然實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如中論中
所説也乃至佛以方便力故。於無相寂滅法中。
而作此瑜伽之行。無相之中而説諸相。即此
諸相即是無相也。又云。身謂垢身。影謂淨身
也。又云。如行者無觀外縁心之明鏡。然引入
己身。若自他平等無二。即是瑜伽成也 有
云。欲作珠數法。先須長跪合掌。誦此偈言
    世間衆生 無量諸苦 我當救度
    今離惡趣 除諸煩惱 令得解脱
    所有衆生 種種剪迫 令起大悲
    發菩提心 爲苦衆生 而作歸依
問。加持數珠法云何 答。異説甚多。今檢諸
軌。且有五種眞言。一旋轉珠獄呬耶是也。諸軌
多用之。但或只云
加持不云旋。
或云千轉
二淨珠此亦有二。一尾嚧左曩。諸軌多用
之。但或只云加持無淨珠名。二蘇
悉地三部
淨珠眞言
三持珠出蘇悉地。但經名
持珠軌名成就珠
四菩提心。五金
剛語心此二出一字
頂輪王法
此中或但用獄呬也眞言。如
無量壽軌云。即取蓮子念珠安於手中。二手
合掌如未敷蓮花形。以千轉念誦眞言加持
七遍。眞言曰。唵嚩曰羅二合獄呬也二合惹波
三摩曳吽 又般若菩薩軌同出此眞言。即
云。由誦此眞言加持。念誦七遍念誦一遍。則
成千遍云云或但用毘盧左曩眞言。如文殊八
字軌云。次當取念珠盤。在於掌内。定惠含蓮
相。當口用加持祕密珠明曰。唵毘嚧左曩
麽攞娑嚩二合賀。加持七遍已千轉三易珠
私云。千
字可詳
空地對捻珠隨誦移三匝。或上二倶
用如千手軌云。次結加持念誦印。即取蓮子
念誦。安於掌中。合掌當心誦淨珠眞言。加持
七遍眞言曰 唵尾嚧云云 如前即捧珠頂戴。
然後以左手禪戒二度捻珠。以右手智方二
度捻珠。餘六度直竪。當心相去二三寸計。
以千轉眞言加持七遍。眞言曰 唵嚩曰囉
云云 如前即以二手各聚五度。如未敷蓮花。以
智方二度移珠云云私云。即以已下
念誦間之事也
或又用二。
如阿閦念誦云。次應淨念珠。二羽捧珠鬘加
三遍頂戴珠鬘。便清淨。淨珠鬘眞言曰 唵
吠嚧者娜麽攞娑嚩二合引 次結持念
珠。二羽半金剛。以此持念珠眞言誦三遍。持
珠眞言曰 唵嚩蘇莽底室哩二合曳鉢娜
二合忙里儞娑嚩二合引引私云。此是蘇悉軌
蓮部成就珠眞言
也。經名
持珠
或出三部淨珠。持合六種眞言。如蘇悉地
如抄引
或又奇特最勝金輪佛頂儀軌法要云。次結
淨珠印。盤珠於掌内如蓮未開形。捧合於心
上三七遍加持頂戴。慇重心如法而供養。淨
珠眞言曰 唵阿□□二合引帝𠳿惹曳而異反
悉地悉駄&T005753;二合剃娑嚩二合引
次結持數印。二羽半金剛禪智捻。戒方進力
忍願後屈。而不相著。七遍持數明。然後而念
誦持珠眞言曰 曩莫婆誐嚩帝蘇悉地娑馱
也娑馱也婆馱羅剃娑二合引云。問。
何故此印明
名持珠印明 答。此印是蘇悉地軌佛部執持數珠印。
故名持數歟。眞言是彼軌佛部成就珠眞言也。經名持珠
 問。有先徳云。彼軌成就眞言。經云。持珠眞言是護持
也。非執持也。故與儀軌成就意同云。此義云何 答。
今檢經云。復爲護持増法駄故。云云。即出
三部持珠眞言。軌名成就珠是也。彼疏印
 名執持
眞言。名護持故先徳作此釋歟。此義可然。但
不似此金輪軌。或可云執持珠時。手結此印。
口誦此明。故名持珠印明歟。彼護持言非釋
名歟
或用菩提心金剛語心二眞言。如一字頂輪
王法云。即取菩提珠盤。置合掌内當心。誦密
語。菩提心密語。三遍或七遍。捧珠安頂上。
誦金剛語心 &MT01679;
    因以此密語 加持念珠故 所誦尊密語
    掐一珠過已 一成一千遍 二手當心前
    各撮聚五指 初從母珠起 一誦掐一遍
    與密言齊平 至母珠劫迴 不應越母珠
    驀過越法罪 萬千或百八 一數爲常定
    不應有増減 數限既終畢 還捧合加持
    放置於淨處 敬珠由如佛 不應輕辨解
    瑜伽珠經云 珠表菩提果 中絶爲斷漏
    線貫表觀音 母爲彌陀佛 以是不應越
    由珠積功徳 即獲成就故
同次第云。珠置合掌内當心。誦菩提心密語。
三遍或七遍 阿 次捧珠安頂上。誦金剛
語心&MT01679; 私云。諸軌如此。或用此用彼。或
用一用二。皆各爲足。未必爲闕。今胎藏軌云。
餘如蘇悉地。故諸師多用彼軌二眞言。若用
餘軌説時。不可必加悉地。然又隨意樂或加
用無失 問。今記意如何 答。以獄呬耶爲
旋轉。以尾嚧左曩爲淨珠上二眞言諸軌多
用。故今依之
次有
持珠眞言出蘇
悉地
此三諸説中隨宜取要歟。若
用蘇悉淨珠者。不可尾嚧眞言 又蘇悉地
軌云。以活兒子於佛部爲數珠。以蓮花子觀
音部爲數珠。以魯捺攞叉子金剛部爲數珠。
又説取活兒子蓮花子嚕捺羅叉子商佉。及
石木患金銀鐵鉛錫熟銅瑠璃。隨取其一數
過百量而作數珠。以右手執心。不散亂眞言
誦畢。一時當孤勿令前後 問。四種念誦
何 答。略出經云。作四種者。所謂音聲念誦。
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點誦是也。三三摩地
念誦。心念是也。四眞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
也。義釋云。調和氣息。脣齒相著。而心誦之。
舌不至齶。但於口中微動而不出聲。故瑜伽
宗名爲離聲金剛語也 問。何故離聲云金
剛耶 答。是祕密之言也。縛字是言語斷義
也。即金剛之種子也。故離聲念誦名金剛念
誦歟。如義釋釋。縁覺眞言云。縛是語言道斷
義。文字性離即解脱相故。此嚩字門即是諸
佛金剛語。能以無言之聲普遍世界已上
略抄
又云。
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説。是金剛義已上
以之可知
念誦後佛眼印明
烏蒭澁麽軌云。次當出定已眞言念光色。從
口若連珠奉歸部母處。應作如是願。攝受此
眞言。慈悲加護之無令功用失所得遍數者。
誦部母加持七遍以護之。應作如是法。一切
有情類諸苦惱逼身。於其菩提中不堪忍法
器。我濟彼等故。非獨拔己身。唯願於世尊
成就還遍數 蘇悉地軌云。念誦畢已應以
部母護其遍數。奉寄部寄主。行者應如是
言。一切有情受諸苦惱。於其菩提皆非法器。
我今爲濟彼故。非爲己身。唯願世尊成就之
時還我遍數
五輪異名風水地。五佛頂經
亦名輪蓋光高
問。供物中賢瓶是作何事之物耶 答。未詳
 然義釋云。我爲衆生故。尚欲以無數方便
精進求賢瓶。劫樹之物破彼窮乏之業。又云。
復次有部毘尼中説。大迦葉舍利弗目連須
菩提四大弟子。猶如賢瓶。若人淨心供養恭
敬希求世間現報無不如願。一字軌説。供佛
果報中云。奉瓶得賢瓶。能滿諸意願云云
爾此瓶能作諸事之物歟 問。其事云何 
答。難知。然智度論云。譬如有人貧窮常供養
天滿十二歳求富貴。天愍與一器。名徳瓶。好
舍象馬車乘七寶供給賓客無所不得云云
賢瓶所作事同彼天徳瓶者歟。又略出經或
用金銀瓶。盛諸寶物。或香藥水滿瓶盛之。取
妙枝條挿於瓶内。其瓶口上以名花珍菓而
嚴飾之又云。又想諸瓶出妙蓮華色香鮮妙。隨位敷置
結大羯磨。契諸佛安坐。云云。此亦不異彼徳瓶
問。何故名賢瓶 答。此瓶具賢善吉祥徳
故歟。義釋云。吉祥瓶又十二宮中賢瓶宮形
與此相似 問。彼宮何故名賢 答。可尋・ 
有人難云。汝本來學顯教。今何更學祕
教 答。蘇悉地疏云。譬如有人手執刀杖。不
著甲冑入群賊中。儻勝一人。或賊爲賊所
害。顯教轉報亦復如是。未被如來三密甲冑。
或爲報業煩惱所害。祕教不爾。三密甲冑著
法界體定惠。手執阿字利劍。如來要誓事理
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
冑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倶安已上故兼學
眞言也 問。若祕密教勝於顯教。汝何不永
捨天台三觀偏就眞言三密耶 答。誰云。眞
言勝於圓觀。大日經疏始終一向以法花文
義釋成此經理。三觀妙理今同天台 問。若
爾云何祕教除障。顯教不爾 答。諸眞言師
以法花等諸大乘經爲眞言教。彼皆有三密
修行儀軌故。又應言圓頓妙理不過法花等
經。除障方便不如三密加持。如天台法花陀
羅尼品疏云。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呪護之
使道流通己上正宗妙理雖勝而更用呪除難。
故知三密教門是除障之勝術也。此教門多
爲利惡世學大乘者歟。我山兼學眞言止觀
良有以也。就中佛子年少之比。慈惠大師大
和尚時時軟語曰。凡我山僧初雖學顯教。後
必學密教。汝莫輕眞言教。從今漸漸練習云云
仍爲奉報大師之恩。愍研頑魯之心矣
  右者依法曼院前大僧正慶算命。以東叡
山天海藏御本書寫。爲興隆佛法被入法
曼藏畢
  貞享二乙丑年四月二十四日
  校了 筆者秀圓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