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助縁。從本識中二倶共受用大種自種
其大種現行。同時生二倶共受一造色聲。和
合香味亦復如是。從自種生故名眞實。若
自種生。但以現因論。隨順小乘

[章]既無極微等 意言。薩婆多等一四大種
倶能造一所造色極微。彼宗不一顯色極
微二四大造。所以爾者。極微體實性各別
故。今者大乘曾無極微。若從種生心聚集
生。彼此相依互不相礙故皆得
  安永第九庚子臘月念三於東都淺草玉
龍山延命院寓居&T047368;訖。草案不
他見
 南都法相末學沙門基辨
生年六十三歳 
此次
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十九五根章追而
書加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二十表無表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釋基辨 撰
[章]此通三乘 鈔曰。一本作此通二乘。此
是。次云若大乘説故。以大小二
穩。無三乘。雖聲聞乘
。無獨覺乘戒。獨覺自然無師得。故
身語受義。但意業受。又雖有部行獨覺
初同聲聞。此同聞戒故別無獨覺乘
。但云小乘此等正。故云此通二

[章]若大乘説 *鈔曰。簡別小乘。小乘宗中
意表故。雜心論曰。意業非作性
云云又倶舍業品頌曰。此身口二業倶表無表
云云而云意業意表業也。又正理
三十三・
十丁
 説。何故唯身語業表無表性意
業不然。以意業中無彼相故。謂能表示故
名爲表。表示自心他知故。意無此事
故不云云
[章]有義表業云云第一有義説表業有
中有三説。第一義鏡義。顯業抄依之。第二
義寂廣章義。第三詳口抄所載唯心律師義
也。此三説中以第三唯心律師説是。何
故第一義鈔所釋不是耶。答。義鏡説雖
害未盡。唯心律師會義鏡説云。但義鏡
無表事。顯意表有無表有無
今云。義鏡爲唯心上人
云本。故義鏡爲
 第二義寂章以有義二
。安次其此意業發無表上詳口抄中擧
云。若大乘説表業有三。更加乃至
無表業中有義唯二。謂身及語。以意地中無
無表乃至此義通三乘説。有義意地亦有
無表然唯是善非染無&T047368;乃至有義不善亦
無表。十惡業道極重方成後三。意表亦
無表理有何失乃至此二説中前解爲正。
外彰身語他表知。有増猛云云今云。
此廣章説道理不穩謂無表業有義唯二。謂
身及語。以意地中無無表故之説雖
三乘。大乘經中何處説無表但身語二。意無
無表耶。違下章問答分別文意故。此廣章
釋非章主意。又唯心師評此廣章云。瑜伽
一論始終意業發無表之旨明也。是故三師
異論專自此出生。故有義之言安表業之上
也。三師共引此文。初二師證意業成無表
。第三師可會通。雖爾略故不
引也
[章]瑜伽五十三説云云 略纂十三釋意表知
曰。如身語二種示於他。意唯自表。加發
身語業。必有意表。以爲方便。自意表
我作是事。即後念即決思現即當念前表
知後作此事。意倶表業名意表業云云又倫
&T047368;曰。景云。但自内心三性心起。表了現前
意表業秋篠詳曰。二師
釋全同。云云
報恩吼曰。今謂
二師不同。秋篠云同不是。略纂約前后
表。不對境。景釋以意思縁前境法
表。不前后云云基辨評曰。報恩吼簡髮數
米而梳炊尚不菽麥。今謂略纂倫&T047368;共約
當念現前表知而釋。此云前現前義。決思當
念現前表知后作陳情乞戒事也。故二師釋
別又演祕釋曰。問。表義云何。答。后思表
前思意表業乃至又思見分及自證分互相






表名爲表也云云如理演祕釋曰。後表思前思
者。此明意表業。後思善表前思亦善。猶如
身表至第三羯磨。雖無心猶依身業
表也。謂表前初乞戒方便思是善乃至
敬合掌儼然如初。思是表知前心是善 今
云。此演祕釋意。云後思表前思。約前後相
意表知。即是約當念現前後思善
後思現前時表知前思善。非前後相縁
而釋。然元輪詳口抄中。但以前後相縁之義
表彰。甚不可也。云前後不相縁時不
之難來。故以前後相縁釋不可也。可
前後表彰前後相續意而論表彰
也。又略纂及祕釋。約四分中後三分而釋。
當念相縁而論也。詮要鈔中立四類釋。
略纂倫&T047368;演祕等前後念相縁義
釋。甚爲不是。又覺盛云。後念決定思。定表
前念審慮思所察善惡。故云後思表
前思云云 又叡尊云。前念思審慮思。後
決定思。審決相望應表知義云云今云。
此二師釋雖一往有理。不法相。甚不是。
審慮思多分歴多刹那多年。決定思亦初念
是多刹那也 何局云前思審慮後思決定耶。
故二師釋甚不是也
[章]若有不欲云云 此文説意表業文也。栖
&T047368;曰。若有不欲等者。此是不身語
者。身語倶者相離知故云云報恩吼引是曰。
今謂。此約獨行釋不符章主。章主就方便
上所引略纂云云基辨詳曰。此報恩吼
之所言。全元輪詳口抄文也。抄云。問。獨起
意歟。又方便意歟。如之何答。身語方便審決
二思也。略纂釋今文云。如身語業。必
意表以爲方便云云本論説意表業者謂
二前行云云故審決之位未身語。故云
有不欲等云云已上詳
口抄
基辨詳曰。栖翫無害。
併不盡。審決二思倶意識。縱雖身語業
方便。不五識。此即名獨起意識。審決
二思多念相續故可獨起也。栖翫之所
言全無害。元輪詳口此亦穿矣
[章]其此意表云云此下正明意表業爲意無表
所依。此即第一有義也 問。大乘立意表無
三思中。以何思意表業。云意無表
之所依耶。答。就是古來有八家釋別。一者
成唯識曰。意表以前二思云云次章
出體下引釋。二者淄洲十業道章曰。決定一
思爲意業道。不爾意業有重發云云義燈
一本三十
四丁
云云三者中川實範義云。身語動發
思已後別起意業動發。可意無表所依
如詳口抄
詮要抄
四者海住上人義云。以決定思
意表意業。此爲無表依。本論説意表
業者謂二前行。疏引伽五十三釋曰。不
身語思名意表業。自有表知故。此二種思
是發身語遠近加行。動發勝思正發身語
是三差別云云五者同學抄云。身語動發勝
思位亦以動意。名意業動發勝思。此
種上可意無表也。六者叡尊義撰集抄
云。以決定思種無表依云云海住
山義
七者
覺盛義撰集抄云。身語同時意思種爲無表依
云云八者守千拪翫&T047368;。審慮決定動發勝思
三思種爲意無表依云云問。上來八家中以
何爲正耶。答。第一成唯識論文但定意表業
。非意無表依。此章出體文亦復爾。第
二淄洲十業道章。取決定一思種意無表
之依。第三中川所論云別起動發。雖
實義全無違。謂不身語動發
時決思種。與身語動發已之決定思種。位雖
異論其體同是一決思種也。故理無
違。第四海住山由第二淄洲義第六叡
尊同
第五
同學抄與中川義相同。第七覺盛義亦與
是同。第八守千義通漫難
[章]菩薩亦成 下明成善意表業爲十善
業道之依。菩薩二字標大乘小乘。詳
論要
同之
云。問。菩薩者指大乘教歟。又
大乘機歟。如何。答。叡尊云。指機也。此文
意者。菩薩所受三聚淨戒三業十非同倶受
之。必定應後三能防無表功能。道理必












然。故約所依時三業之中意業何不發
云云又有但云大乘教則有疑離。於
乘教中一處説意表業爲意無表之依
云云今云。此菩薩言但約教及機之説末盡。
此菩薩言指乘。乘此運載。教理行果共健運。
是云乘也。無教在理成立意無表。理必由
教立。自在行果之間故。此是指乘云菩薩
也。亦成者亦言。亦動發思成前七無表。成
言古來有多釋。十帖抄約能所成能所縁
。又顯業抄云。釋菩薩亦成
。一云。聲聞唯成身語七支能無表。不成
後三能防無表。菩薩不唯成身語能防無表
亦成意三能防無表。故云亦成。是以能依
所依也。二云。聲聞唯成動發勝思所熏
種子上身語七支能防無表。不成意業所
熏種子上後三能防無表也。菩薩不唯成
發思前七無表。亦成決定思所熏種子上後
三能防無表也。故云亦成。三云。聲聞唯
成決定思上前七無表。不成後三能防無
。菩薩不唯成決定思前七無表。亦成
後三。故云亦成云云詮要者。評云。初二是正義。
第三不正義也。初二中第一相
承義
又云。唯是善性者。第一師所立自義。則
第二師詞也。菩薩亦成者。是述所由。又
第三師詞也。唯有三支依業道故者。對
二師及第三師自義意云云今云。叡尊設
。雖理無害紛
亂難了。此中明大乘第一師成立自義
。此爲肝要。餘皆傍義。非文實義
 唯有
三支等者。義鏡曰。業道即十善業道也。無貪
等三相應現思。遍依三業十善業道而得
故。何以得知。識論第六云。十一善中十善
善心。輕安不已上
論文
 十中既有無貪等
。故知意三遍依業道。前之七支唯依
語二業道。不意業道。後之三支遍依
三道。今簡前七故云唯也云云報恩吼中。以
此義鏡
。彼曰。義鏡約三善根遍依者。不允。略纂云隨。此
章略纂無遍字及意故。今云。雖遍字理釋。義
鏡釋爲
穩當
唐本章及決擇抄中。作三業道
者。不是也。三字衍字。又略纂曰。意業無表
業道故。但有三支。此依三業通有無表
但説身語意三云云今云。此意即彰
意三遍善。若無無貪等三善意無表業。不
身語善無表成也。故云但説身語等也」
[章]除染無&T047368;等者 除染無&T047368;者。成上唯是
善性之唯字也。染無&T047368;者。不善有覆也。業増
上者等二句。義鏡曰。業増上者等者。意思有
三。謂上中下。唯上品思能發無表。故云
増上者便發無表。餘中下二品便不發。故
餘則不然云云栖翫&T047368;曰。業増上者等者。
亦同七支。上品方發。中下即非。有説處中
下品者。約別義説。若實下品以是知非。
此中必定通處中故。義燈指故云云今云。栖
翫所言與義鏡同。處中無表亦有三品。此
常途所談故。叡尊曰。栖翫意七衆百行並倶
論。故云通處中云云問。三有義廣通律儀不
律儀處中歟。只限處中歟如何。答。古有
兩義。今云。此是明十善百行。此十善有二。
一別解脱十善菩薩
律儀
 二處中十善。此章大乘
表無表故。以菩薩十善百行一切律儀
已。今云。十善有二。一別解脱十善。二處中
十善。此二中共有三品。其上品者便發
。中下品者不無表報恩吼中評曰。云
是善性。此中文勢總
善者。此非三品善擇取上品者也。此云除染
&T047368;者。釋上唯字。此云業増上者。釋上善性。言
餘者。於三性中善之餘即染無&T047368;之意表業。
無表。故云餘則不然。今云。巧者顧而失矣
基辨
云。今設一解云。如唯識疏二本四
十二
。殊勝
思者簡下中思不無表云云古來釋云下。
謂下品即審慮思。中謂決定思云云此釋由
五十四文云。由軟中上三思別。一審慮思。
二決定思。三等起思云云今由是釋此文。則
業増上者。不別解脱十善處中十善。與
等起思倶意思。業増上者。種子倶發無表
餘審決二思不等起思倶。思種不
。故云餘則不然
[章]有義不善云云 此第二師十不善業道極
重増上亦成無表。故意惡表業成無表所依
前師言唯善業。此第二師云十善業
前師義。故今略不言也
[章]十惡業道 瑜伽第八云。不善十種業道。
所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離間語・麁
惡語。綺語・貪欲・嗔恚・邪見已上
全文
義鏡解云。此
全文如次身三・
口四・意三。是爲十惡業道。此有
三品。今云極重者。即上品也
又義鏡云。伽六十
貪瞋邪見業道
業。又成唯識第一文説前七業道亦思爲體。言
者亦於意三也。若准唯識論十惡業道皆思爲體。云
何伽六十文説貪恚邪見業道非業。無垢稱賛中評
云。伽六十文隨轉理門。由薩婆多説。成唯識論文眞
實理門。廣如
賛第二卷説
[章]極重亦成 指十惡業増上者極重。亦
成者。古來有三家釋別。一者義鏡曰。成
云云二者栖翫曰。後三意業成波羅夷。如
何不殊勝無表云云三者顯業抄云。十惡
業道方成惡業道云云顯業抄中破第一義
鏡釋曰。若依此義。次下句云後三意表亦
發無表。豈非重言。故知非也。又擧拪翫&T047368;
是非已上
顯業
又擧方成惡業道
釋評曰。於業道方便與圓滿之別。一事
想。二欲樂。三煩惱。四方便。五究竟。五支具
足圓滿業道也。亦名根本業道。五支之中隨
一支方便業道也。如是十惡倶極重。具
足五支成根本業道。豈有極重前七
無表。後三不無表乎。依此釋
惡業道極重方成云云詮要抄擧此説。云
此義最勝順文相。報恩吼亦以此説
好。基辨評此等義云。顯業詳口詮要同云
方成十惡業道體。其釋意縷縷雖似有
。不章文意。又拪翫之所言云成
羅夷。是亦雖理違下章所言。此章意謂
不共住治罰法故非失戒義。若爾雖波羅
戒。若不戒。則不善無
。不善無表故。無惡無表。故
栖翫所言通漫難了。今私釋言。十惡業道
已下。立不善有無表。十惡業道極重六
字。擧宗中不善體。方成後三等十四字。
正立理。謂方成二字。成立今第二師義。後三
意表者。意惡表業。亦者亦身語惡表業發
無表。發無表者。貪瞋癡意惡表業爲惡無表
之所依也。今師成立此義故云方成後三
。理有何失者。結徴理。秋篠云成無表
道理
亦是通漫
而百行所攝已下。爲理文。十
惡業道已下文。云標宗。作科如是。故方成
字釋意味不彰。遂以理有何失四字
也。故古來釋皆以不可得也
[章]百行所攝云云 二善惡相翻立理。百行事
伽五十三説也。於百行律儀中既有意三無
。此即律儀無表也。名律儀故 翻是乃至
云云正翻立理。意三表無表名律儀。翻知
律儀意三惡表無表亦有。故知意三二句結
意三發無表
[章]何容發身語云云 下三三業相例立理。此
中有二。初正明三業相例。二擧證文。此即
初也。何容二字。正立理之辭。發身語思種
各無表八字。能例共許身語表業爲無表
。立意表業應無表之理也 獨意猛思
云云
已下所例
最行集解釋曰。獨頭意識倶猛思云云
又覺盛曰。擧根本猛利意樂。例身語方便
之意云云又叡尊曰。簡身口思獨。非
獨行意云云又詮要或抄云。發身語思者。動
發勝思。獨意猛思者。審決二思也云云今謂。
獨字釋以叡尊釋好。獨者猶唯也。非
必云獨起意識。最行釋不穩。又覺盛釋通漫
當也。又詮要抄釋云審決二思。是亦通漫
也。基辨云。唯云意思業。則通云審決二思
也。今云意猛思故。取決定思後念。是意思
中最猛利故。瑜伽論中審思云下思。決思云
中思。今於中思中猛利思故云猛思。此猛
意思種上立意業無表。燈師所立也。如
已辨 不名無表者。上何容二字冠此四字
而爲理之句。謂於猛利思種上
。三業可齊。何故唯獨於意猛思種上
無表耶。是正立理也。故知三表等者
總結
[章]三罰業中云云 此下二擧證。中阿含經中
三業中意重。又婆沙百十五十七丁又倶舍
十八五丁業品説三罰業自比校意罰爲大。
二十唯識述&T047368;下卷説
[章]仙人意嫌云云 中阿含經中佛返問鄔婆
。長者白佛説因縁。如二十唯識論疏下
[章]二十唯識頌云云 三正擧證文。如
十論疏下具明仙忿多生及意罰大

[章]意有無表云云 第三約三性結第二
師所立
[章]然意無表云云 第四示實明意無表名
色約所防。一切法以三聚相攝。一者色
聚。二者心聚。三者非色非心聚。此中意無表
其體相則是非色聚。由是有處故云
是色性 不發現行等者。明非色性由。翻
無表名色非所發。約所防而説也 
現行身語色者。合掌禮拜云身色。陳情乞戒
語色也 然字轉語。如何此處用轉語
耶。答。初列名中云表色無表色。而今此明。
三有義文雖表色。此中所言意業無
表亦准列名自知是無表色今示其實 總意
轉語也 言
然意無表其實是心法可色性。其所以
如何。不現行身合掌
禮拜
障情
乞戒
故。明
意無表不色。翻知約所遊所防
此意無表亦假名色。攝在列名無表色中 
發身語者等者。立第二所由。重明意無表
所發色也。治承古本作即彼攝故
現本脱即字。不是也。檢詳口詮要顯業等諸
。以此然意無表非是色性文。立意無表非
色性義。覺盛立題不意無表。叡尊立
。明意無表正是非色。皆誤解此文。不
翻明所防色。故學者審察 又唐本
章即彼攝故下。有種雖貪等遮色故
之九字。由是詳口抄中云。此文後三唯能防
也。無所防故云不遮色故。今云。此抄所
甚不是也。若無所防則對何云能防耶。基
辨按。若不色之言釋。云不遮色
此唐本不是也。此唐本脱文九字不成句。
九字正。強助九字云。防
者即防癡色等境。故從所防意三
無表名色。故不色名也。如是釋有
此九字亦好。又義鏡曰。今此師意。意三無表
三聚中何聚。此文唯言非是色性
彼收云云又報恩吼曰。今謂此中意者。
瑜伽等中意有無表尚無明文。唯以義成
何況有是色非色之文。皮之不存毛將
安傳。今准身語無表名色之義。此意無表不
身語色。故云非色性。又下章云。此意倶
思不於彼於色。亦不色。不
色名云云基辨云。報恩吼等非文取
義者之所知也。下章文云色名。此第
三師不意無表之説。引之破意無表色
菽麥之謂歟。破謗大乘之人不

[章]有義意表總云云 自下第三師准小乘麁
顯義。立意表不無表依。此中有四。初立
自義。二遮前師妨三評前二解
總評斷三有義
此即初也。
總教雖然等。釋此總別言。古今有兩義。初
古義者。按義鏡曰。總教者。前師所擧。伽五
十三説意表也。雖然者。其理可爾。別文者
成業論文説意業但以思爲自性。身語二業
表無表其自性。而不意業以無表
性。此云不見別文説有等已上義
鏡意也
又元輪
詳口抄擧叡尊説云。瑜伽總釋諸經論故。
十支末論總教。今指五十三卷説
表業也。十支末論瑜伽支分故。對本論
顯揚成業等末論云別教。今指成業文
云詮要抄續後
 抄等同
 聽聞抄云。總相大乘教説
故。雖云云二近來義 報恩吼曰。古
解指瑜伽總教。成業云別文。誤之最矣。
覽文之始末。非別局瑜伽成業兩論。今
論大乘教中。總所教許故云總教。大乘之
説非小乘身語有表無表亦有。意業無
表何有無表。今大乘意不無表有無。總
意表故云總教。聖言別點示意有無表
此云別文。不明文故下云。處中無表無
明文者。亦同此意。雖大乘無而倶舍等説
云云已上報
恩吼文
基辨今詳古解及近來説曰。古
解未盡。近來説爲勝。報恩吼擧例證云。元
曉起信海東疏一二友云。總説雖然於中分
云云此本由倶舍論云。總説雖然而有
云云此等意與今章總教言意大同也。總
教者。指前二師採集瑜伽顯揚等本末諸論
文意意表爲無表依之義總教。猶
總論。意表二字此三有義諍意表爲無表依
故牒所諍表也。雖然者。許一分以
前師云意表爲無表依故。置與奪辭雖。
不見別文説等者。奪以立自義意表有
無表依之義。別文者。或瑜伽或顯揚等
餘論文。但於一箇論上意表爲
無表依之文故。今第三師立別義唯身
語表爲無表依。此師義但於一箇論上成
立義報恩吼釋別文字。云
大乘言非小乘無甚穿
[章]發身語思云云 下明唯身語思有無表
之義。義鏡曰。發身語思者。第三動發勝思
也。身投五體。語生尊重。皆由第三勝思之
。故云外影最猛也。外相既猛。内熏
亦復増上。此方便時所熏種子爲第三羯
磨後無表戒所依。以此種子發戒因。第
三羯磨爲發戒縁。須因縁具方受得戒。今
具因故云熏種増上可發無表也 意思
内發云云者。明意思表不無表依 故唯
身語等者。結成唯身語表爲無表依。問。如
是成立唯身語方有無表義。則前二師如何
意無表耶。答。謂意表思業内發唯自表
知。雖増上意業外彰義。非最増
。意倶思業與動發思一時亦熏成種子。雖
然意思種獨不能用倍増。又必與動發思
倶有用増意無表。前二師與身語動發
倶熏成意思業種上立意無表。此第三師
動發已前決定思雖種子用増義
。云唯身語方有無表。不意無表也。
實義全無違。燈二末六丁云。問。無表之
乃至根本云云今云。此約身語思種
倶時同一種。若五同縁意思種雖倶時
同一種。色與非色縁境別熏故
[章]仙人意嫌云云 自下第二遮前師妨。文勢
二。初略遮。後廣遮。略遮中亦二。初擧
師三業相例而略遮。此即初也。仙人意嫌等
二句。牒前師證文。遮意云。論中説仙人意
嫌殺多生成意罰。今第三師意釋是。則縱
成意業中重罪。豈得必有無有。非
重罪必有無表。此亦不是等者。通伏疑。疑
云。意罰業成重罪。何故不不律儀無表
所攝耶。有此疑故。今文通云。意罰業大罪
亦不是不律儀攝也。今依大乘不律儀
若生彼家。若不彼。必須身經營所
有殺具。發言自誓我當殺生。以此身語
勝方便。更發決定要期恒作之心方成
不律儀業。今此仙人本自不此等惡願。但
諸人數與不吉忍受意生忿恨故。
彼仙殺三圖衆生。唯是重罪非不律儀。所
以爾故諸不律儀必是重罪。非是重罪皆不
律儀。既有異故云此亦不是不律儀攝
已上
義鏡
問。前第二師意如何遮此妨耶。答。仙
人意嫌何言惡願耶。如彈宅迦林因
。彈宅迦王奪仙人婦。失仙⾷索此婦
便。仙往王所慇懃求覓。王肯不還。仙
人意憤語其婦曰。汝一心念我勿暫捨我。
此國土破壞。仙人夜念時雨大石。王
及國人一切皆死。俄頃成云云仙人意憤
婦云。破壞國土時三思具足成根本業
。此即誓起惡願。其後夜念時即用倍増始
也。此無表起時。初雖三思具。夜念殺國人
故爲意罰業大罪。又如末蹬迦林因縁。以
糞汁灌仙人。仙堪忍。後常以糞汁洗。故
仙人不復能忍。心生恚恨。乃雨石下王人
皆死。是亦准禪宅迦林。仙人心生恚恨
心願因人皆殺。由是後意念下石王人皆死
也。三十疏二本云。散意殊勝祈願即是別
脱表戒皆發無表云云是可知。仙人意
嫌殺多生。是即大罪亦不律儀。云無表
故。此是第二師立惡意無表之意也。第三
師由末蹬迦林因縁一往解説。作此念
如實義
[章]若由律儀云云 二牒前師十善十惡相翻
略遮。第二師立理。云百行律儀中有意三律
。翻是十惡業道中意三惡業應不律儀
無表。今第二師遮云。若爾百法明門中立
處所攝色。其法處色中立受所引色。是身語
受所引善惡無表色。不意受所引善惡無
。如前師意業有不律儀無表。何故百
法中不意受所引色耶。第二師返遮
三師云。意三律儀不律儀色共受所引
攝。對法疏二四十
八丁
 云。雖定道戒得不他。
然方便時亦從師教。不律儀戒自邀期。或
他受。由是總説名受所引。又別解脱惡
戒無表。定由是可知。定道戒善意無表名
受所引色。散意善思亦殊勝祈願有無表
別解
戒攝
此皆方便時從師教示故名受所引色
仙意嫌意罰。自邀期故此亦意三受所引
色。故第三師遮意非如實義。以第二師
處處説實義
[章]若依此義云云 自下第二廣遮。此中有
二。初就名通局遮。二引文證。今即初也。
若依此義者。章主依第三師義名通局
先通前師伏救。救云。受十善時即熏善種
此十善性各有。於此十種十類功
*能義。名律儀亦名無表。由是當知。律儀
無表名異義同。通伏救文。義鏡述
救意云。雖十善十善種。雖十類
防非功能通名律儀。而無戒但在前七。後
意三與唯名律儀。不無表。所以爾者律
儀名通。無表名局。故律儀無無表如其名
異亦別已上義
鏡意
又曰。問。雖受十善等中票
雖字。是有何意。解云。初一雖字票種子體
後一雖字票防非能云云今云。此釋尤好。現
本作唯不是也義鏡所覽本。治承
古本等。皆作雖字
義各別故者。
義鏡引南山説律儀與無表之別云。律
儀無表如其名異亦別。故宣律師云。通
無涯是律儀也。對境禁約是戒義也。如
丘戒。具縁受已見生不殺。望此一境
不殺戒。望餘衆生持律儀已上如
彼抄
云。南山師説非之助。義鏡引
釋通漫也。謂此章是大乘論説非小乘説。是
故今可言。欲持大乘菩薩大戒。所邀期
十方法界無量無邊有命衆生。同時得
殺戒已。得已見生不殺。望此一境
不殺戒。望餘衆生亦名不殺戒。一切戒
皆悉爾。是故南山所差引此章所用
秋篠引
甚不是也
問。若爾如實義如何爲此別耶。
答。如次下章言。律謂法式。儀謂軌範。又言。
律儀者諸戒通稱云云瑜伽二十二十三
曰。問。
何故世尊宣説尸羅名爲律儀。答。由此尸
羅清淨善法是防護性是息除相是遠離體
故名律儀云云三十論疏曰。律儀戒是善任
持。律者法律。儀者儀式。無性曰。於不善
遠離防護受持故名律儀。此即是戒。故名
儀戒云云此等説知 舊倶舍中云
不護非二。新論云律儀不律儀等。又梁攝論
守護戒。新譯攝論説攝律儀戒。是皆防
護與律儀同。若無法律儀式。則防護何
耶。必有要期心。應護彼彼事故。以
要期故名爲戒。亦應無表。既第三
師云十善十善種。今可云受熏種上
防非能是皆由要期心。十善皆現應
無表。然今云戒但七支。就七支不熏則獨
意思猛利種無無表。談論戒但七
。非意無表。若畢竟無則違大乘
論意 律儀名通等者。律儀之名通要期不
要期。不受不受而應有也。無表之名必
要期受所引。故是名狹也。瑜伽論等律
儀防護爲同一説。約要期防護律儀
。至實義
[章]瑜伽五十三云云 二引證成名通局。合
三文。此即初也
[章]共念有犯 犯有二。一作犯。二止犯。作犯
者。出家五衆内具三毒。我倒在心。鼓動身
。違理造境。名之爲作。作而有違。汚
所受。名之曰犯。犯由作成。故曰作犯。此是
惡以爲名也 二止犯者。癡心懶惰行違
本所受。厭不諸勝業。故名爲止。止而
違反本所受。故名爲
[章]身律儀善哉云云 倶舍遁麟&T047368;曰。此偈是
薩婆多中七佛略偈也。報恩吼正之曰。此
偈我釋迦佛之略教誡偈也。出薩婆多律攝
十四二十
六丁
彼曰。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
聞衆性多煩惱諸惡業。多行放逸。不
善品。作少善時便生喜足。爲三事故説
三頌。於十二年中略教誡云云哉舊
譯詞也。義淨譯百一羯磨八七丁云。佛言
義淨三藏夾註云。譯爲善成
謂於其事善而能成也
[章]遍律儀 釋是有二意。一者遍三業
頌疏二者遍意招律儀。今云。以頌疏

[章]若依前二解云云 義鏡曰。此下章主依
二師第三師難。難云。若如第二師。若由
律儀有百行故意亦立不律儀無表。何故
百法不別説耶。今文會之 此意倶思云云
此下明意無表百法中思心所攝。此且
二師會故。指動發已前審決二思。云
意倶思也。今就審決二思不同於彼等
謂審決二思不身語思故。不合掌禮
拜陳情乞戒色故。亦者亦不發。不
身語非故。故審決二思不色名也。義名
無表者。此義字含前二師所立。明第三師
會。故但云義。不其實
[章]仍體是思即行蘊攝 問。此難意以百法
中不別説。然今會通何以五蘊耶。答顯業
抄等
今謂。五蘊若攝何妨百法不云云今云。若
五蘊則是攝百法明門自可知故。今
即行蘊也。又太賢唯識學&T047368;曰。思上別
身語色用。心上色用改本性。故別立
法處色。思防貪等心防心。心上
心用不本性。故不別立法處云云今云。
此太賢所釋尤爲殊妙。然此唯就貪等自性
意無表是行蘊攝。若約貪等所遊處
所防。則離色等別貪等應起境大賢所
釋麁相

[章]如意邪見云云 此下別遮前第二師立
不律儀無表云云今云。此科不穩難了。謂
此下別立第二師不律儀無表
[章]如律儀中初二思云云 此擧例示。若約
律儀而説是者。初二思時雖未事而名
律儀。自他共許。不律儀中意邪見後初二思
時例是亦同。此立意不律儀無表
[章]縱意無表云云 此前二師對第三師而談。
意言。第三師云意思非最猛故無無表
是應縱言。我意無表是中容思上起。彼
最猛。思種義名無表。是即彼此共許
處中。彼處中無表亦於中容起。我亦同立。
汝云爾。處中善惡立意無表既今共許。
中容即以如是。若強猛起必可律儀不律
儀無表已上
故云亦有何失
[章]此三説内云云 此下第四評三有義
此文古師所覽有兩本。一者此三説内之下
意爲用之四字。溜洲撲揚所覽本如
是。清素音石本如是。守千據是。叡尊亦由
是。二者如現疏本。要集所覽本。秋篠由是。
報恩吼亦用此現本正。今云。兩本之中
淄洲撲揚所覽音石所覽本是正。不
更加而已。就初本誠證如何。如燈二
八右
末云。意業之中十善十惡發無表不。意
中二解。然要集云。有釋西明三藏解云。五十
三文唯約現行意表業。准是無表依
立。今尋三藏意。身語表示他故名爲
。思種不表示。是故説無表。意業唯自表。
故得説爲表。種子不自。故亦名無表
法苑二説。一云發無表。一云不發。後説
正。三藏意存前解已上
要集
此説不爾。法苑
二説云意爲用。不後説義爲決定。今
者意准定發無表。既菩薩戒具防三業
於二乘。盡未來際。云何不殊勝無表。前
二説者據處中説。非律儀云云已上
燈文
又撲
揚決擇抄曰。問。今三説中何者爲勝。答。雖
任用。據實許意發無表。何以意
身語。菩薩防意。意有無表。故知爲勝。若
爾對法何故不別説意有無表。答。彼論通
三乘説故云云栖翫&T047368;及文集皆用之。同
學抄中云。智周清素明詮所覽本亦以同
云云問。報恩吼中引三十論疏二本四五
云。此意無表現行者名表。然無無表。演祕
此文云。章有兩説。今疏同章第二師
云云若爾章主意以意無表正意
耶。答。基辨謹檢三十論疏二本四五丁彼文初
散意祈願勝發無表已云此意表業等
此之言指上散意。云然無無表者。明
意思業無無表。故義意無違。今章主同
三藏。以發爲正也是故報恩吼以此疏文
不發證。甚麁漫也
問。燈
中云前二説者。據處中説。非律儀。何故
非約律儀耶答。如栖翫言。處中可諍。其
律不律定發無表諍也。故云非約律
也。今云。栖翫所言爲正。報恩吼中破
非約律儀。責于燈師甚不是也。又慈恩章
疏多明意無表。雖爾至於選定用無
意無表之義。現流布本爲云云今云。此説
亦謬 取後爲正等者。現本作最後
也。作取後爲正。此四句明大乘教中隨轉
理門取不發義。有正釋。此有別所由。以
是外彰身語等之麁顯易了所由。有處亦
不發義正釋也。上來明意無表

[章]無表色中云云 自下第二論列名無表色
此中文有四。初牒三無表色。二擧處中
無表師説。三擧處中無表師説。四評
結二師説
[章]一律儀無表 七衆所受律儀戒也。略纂
曰。若取別解脱戒。正取七支種子相續防非
義邊立現行別解脱律儀。現起身語一念
即滅非律儀體云云玄範抄曰。此七衆戒並
盡壽持戒而説。其日夜戒亦近盡壽
住。故七衆收。云云
[章]二不律儀無表 若依大乘説。生惡律儀
。及不惡律儀家。要須所期。心定現前。
彼惡業期心決定方受得不律儀已上
義鏡
委説
不律儀家業。次下三十
四丁
引瑜伽第九有十二
又五十三説。又對法第八。又玄賛第九。又
涅槃經説十六種乘少異。倶舍光&T047368;十五。婆沙
百十七。雜心十三又大乘他家説
勝萬寶窟。大乘義
章七四(十七丁)
[章]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 此名處中無
。義鏡曰。善中極善説名律儀。惡中極惡説
不律儀。非是極善律儀。非是極惡不律儀
故名處中 又曰處中有善及有不善謂雖善業
是極善或雖惡業非是極惡
中庸故云
處中已上義鈔
 又元輪詳口抄曰辨律儀處
三門。一者別解十善相望判律儀
處中門。謂瑜伽五十
對法等所説。於近事
近住分受少時處中。二者約心要期
律儀處中體門。瑜伽六十一及倫&T047368;釋由
是。若由此義則設雖七衆別解脱戒。不
涅槃名爲處中。三者單處中謂布施等對
法論第八。今謂。以元輪説三門處中釋爲
理。栖翫&T047368;及義鏡等不理也。倶舍
中處有表者不表者。如次下辨
[章]<#0832_11/>對法第八説云云 此下有三文。證處中
無表。此即第一文。南都相傳以此義
護法正義。不有義言云云其據
 彼所有等者。由對法論彼字。云
律儀非不律儀者所有。由是可知。彼言指
處中也。若布施等詮要抄云。布施者
七日之間誓布施。要期施也。無要期任運
施汎善非處中也。歐撃等可之。七日之
間我誓人頭云云今云。必不爾。但誓





七日處中善。審決動三思具足作
。或作歐撃。皆是單處中善惡也。以不故
作云汎善也。若有要期作非
處中處中律儀。作法受得故。小
乘單處中要期有依
 玄範對法疏曰。
布施歐撃等善惡名處中者。約隨轉理門
若望菩薩律儀亦攝一切衆善四境五度
此是菩薩隨順法處中律儀。非單處中 
若歐撃等。歐作敺爲正。説文捶撃也云云
[章]決擇五十三云云 下第二文證。一切皆是
非律儀非不律儀者。&T047368;曰。明處中業。身
語意業雖善非是律儀。以要期求涅槃
故。雖衆惡而不期一期活命
惡律儀攝。問。此處中業爲唯有表爲
亦無表此有兩解。一云但有表。而隨二善
惡現行思上功能體。二云亦有無表。即
種子功能體。菩薩三聚戒倶爲律儀
亦處中耶。此有兩解。一云律儀戒離惡増勝
故得律儀。餘二處中。又云倶名律儀。攝
善利生名律儀云云所有善不善等者。義鏡
曰。引此文意既云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皆
處中業。故知處中亦有無表基辨云。此釋
理文相未彰。故今應釋云。此文證
三處中。處中有意三。況律儀不律儀耶。問。
律儀中有一分等。皆名律儀。未知處中亦
一分等不。解云。伽略纂十三云。又人若
律儀誓一分一是。餘不持者是處中。若
誓作一分惡意者。不不律儀但是處中。
今離律儀不律儀一分。亦是但以
差離上品故。即是不律儀攝云云
[章]五十四云云云 此第三文證。即立三類無
證。周&T047368;曰。色用差別者。總票。謂有表
無表者。指法。律儀至所攝作用。此則列
表無表云云又義鏡中釋章色用差別云。
初色塵中有三差別。一色相差別。二作用
差別。三分位差別。今就第二作用差別釋。
故云色用差別也。顯業抄釋曰。義鏡所
色相差別者。長短等也。作用差別者。表無
表也。分位差別者。可意不可意等也云云
云此釋好
[章]故倶舍論云云 此無表之言通三業類之
證也。彼論云。此中無表略説有三。一者律
儀。二者不律儀。三者非二云云處中亦有
。故今説無表有三。又倶舍中説。唯成
無表者。謂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以
劣思善。造惡唯發表業尚無無表。況
&T047368;思所發表業云云既云成表非無表者。
處中人豈有無表耶。解曰。即彼論文簡
別云有依福及成業。云七有依福及
成善惡業道。雖處中人微劣思起亦發
故簡別也云云是當知。處中之業有發
無表無表云云
[章]處中 處中有二。一單處中。二百行處
中律儀。問。今章文所論處中二之中取
論耶。答中古有二義。一者叡尊義。謂今
章文通二處中而論有無。二者良遍義。謂
今章文論單處中百行。百行許律儀
云云今謂。叡尊義勝。然報恩吼中良
遍義爲優。總論處中二種。今兩師相
諍。言陳之勢在單處中百行。何者初
師難後師言。即應百行非是律儀故。此難
之起以兩師意許百行律儀故。若計
處中攝。則何難言百行非是律儀
相扶過故。又後師云。一切處中望律儀
等思。皆下品者。此除百行律儀等。別取
餘處中。雖總言一切而此亦少分非是全
分一切。是故會言思皆下品。不亦宜耶。守
千亦約百行。謬同興正。非百行不
云云今云。報恩吼謬。初師意百行處中是
律儀。此爲實義。後師但處中。故有此問答
是不單處中證
[章]有義處中云云 此下第二師義。要上品思
等者。義鏡曰。中容品思雖種子。其勢微
劣非用倍増。依何功能無表。唯上品
思所熏種子其勢強勝。故依彼能方立
。問。依三品心三品戒。若爾皆有
。如何今云唯上品思熏種勢勝方有無表
解云。諸處中業望善惡品下中思皆下品。是
故雖下中無表。望處中業皆唯上品。故
要上品思方有無表。由何得故。次下文
云。一切處中望律儀等思皆下品等云云
云。此釋尤妙
[章]法處色有三 於大乘中法處色。廢立
開合諸論不同。百法論總説一。謂法處所
攝色。五蘊論説。法處色有二。一無表。二
定果。瑜伽第三十四
説亦同彼。顯揚十八
説法處色有十二相。一影像。二所作成就。
三無見。四無對。五非實大生。六屬心他地
境。七世間。八不思議。九世間定果。十出世
定果。十一自他地境。十二諸佛菩薩自在
轉變。顯揚第一十三
五十四九紙今文。委
法處色章。定自在者亦名自在所生色。顯
揚云。三摩地所行境色。瑜伽五十四曰威徳
定所行境云云定通無擁名爲自在
[章]作誠勵意 栖翫曰。問。此言中思却名
勝。如何相状爲其勝耶。答。慇勤三業盡
其力用。名之爲勝。不必悲涕面門出血擧
身毛竪。名之爲云云此義義鏡中。雖
是處中悲涕猛勵而有上思云云
[章]律儀容容云云 義鏡曰。善惡律儀及處中
業同通上下。故律儀等寛緩容容而有中思
爾乃律儀處中倶通上下。亦所熏種亦通
。熏種子時猛利義同。成無表時豈簡
耶。故相例時其義齊等。明知處中亦有
云云已上
取意
[章]若以律儀云云 此下以律儀名同相例。
後師難勢而例。後師難初師言。若律儀
七衆彼彼戒事。非律儀亦具身三口四
意三十事。作要故思種熏勝。故云
。處中業不事故不具事。則不
事故可無表已上後師
初師
即應百行非等下。
初師答後師難。謂若爾應百行非是律
耶。亦者亦近事近住等戒。百行亦同
事等戒。有全分離一分離。名百行故。此百
行但名處中。不律儀耶。若不名則
諸論説百行律儀 許近事戒等者。汝
七衆律儀有無表處中。其近事近
住戒有小分受。故七衆戒非律儀。以但名
處中耶。故處中劣弱無無表者不

[章]於二説中云云 南京光抄云。亦任取捨
亦字。前任意爲用本之潤色也。上不
則亦字亦何哉云云詮要
今云。此釋尤好。
報恩吼破之不是也
[章]諸根大種云云 諸根者。五根勝義根與
塵根合。今名諸根。大種造色者。五勝義根
是四大種及所造色。扶塵根亦四大種及所
造色。如是等大種造色和合積聚方成此身
故云和合積聚差別説名爲身
[章]五根四塵云云 下遮妨。明積集義得
。五根四塵上能造
所造色等
四塵
問何故初
四塵。又云所造。豈非重言耶。答。且如
一眼根中七微於積集。謂即此眼及與身地
色香味觸。此七物同住渉入同處不相離也。
眼所餘四根亦復同住不相離也。故今云
倶得身稱也。身是積集義故
[章]表謂表示云云 栖翫曰。身表之表只有
。不語表表有二義。内字之上加以
之即顯云云今云。報恩吼中以此説
不是。尤好。栖翫以表示表知表彰三義
別。叡尊覺盛等所覽自是自始。爲穿
[章]舊云身作云云 義鏡云。義不相應者。此
文稍隱。若言身作戒即相應。身語假有
作義故。若言無作。義不相應。無表業中
造作義何名無作。是故當知。若言身作
此亦云無作。此作言義即不當。今即釋
其不當所由故。云無表亦有造作義故。若
身表。對此亦云無表。無表示他故名
無表。非造作義。名爲無表故。義相
云云已上
秋篠
今云。此釋尤好
[章]若色處表色云云 義鏡中以若色處表色
已下文假身業。今取動已下文。云
實身業云云今云未穩濫薩婆多實有身業
故。今改科云。若色處等已下。明經部所
立身業。今取動已下。明大乘義。既云今故
此大乘義。問。何故與經部對明耶。答。經部
所立濫大乘。故今別對明。次語表業下亦
假實明。雖理濫有部故不穩。中古
西大招提抄。由義鏡假實辨不
[章]或復語者云云 演祕二本二
十二紙
云。或復語等
者。問。前解何別。答。由其語聲有假名等
而有云云今云。此即釋語義
[章]聖所受戒 瑜伽第九説。聖所受戒唯約
初果及第三果云云
[章]別別防非云云 梵云波羅提木叉。此翻
別解脱。別別誓棄捨諸惡業
第八
南山
行事抄云處處解脱身口七支罪起非一。戒
能防之故云處處解脱。又淨影遠法師云
。今由雜集論別別防非。若由是具應
別別解脱
[章]能防所防云云 義鏡曰。問。防止二義何
別。解云。檀法師云。法能防非。行能防惡。
謂受戒之法但能懸防過非惡。所
以有戒法者猶不犯罪。持戒之行方敵
對止。所以惡將欲起即愼謹不起廣如
云云今云。出家之須知之今云
受戒
。非
持戒云云
[章]皆通善惡云云 此師立善惡共有律儀
殺生刀杖等種類法。淨影天台
南山等同之。但慈恩家不爾。如次下辨 
名不律儀者。古師名不之律儀。不謂惡法。慈
恩家名律儀
[章]亦調亦伏云云 意曰。於三業非亦調亦
伏故名調伏。則非調之伏。非調即伏。但
毘尼一體之處調與伏之二用故名
調伏。即名同依持業云云亦律亦儀者。此正
例同。意言。今亦爾。非律之儀。非律即儀。但
一無表戒體處。具法戒與軌範之二用
故名律儀亦名同依持
[章]第二出體者假身表業云云 以色處中表
等者。義鏡曰。問。色處中立表色身表。何
故聲處中不表色耶。答。立表色身表
。身不動轉之時非表義。作動之時
正有表義。別立之。語即表也。無語非
故別不云云
[章]先審慮故 略纂曰。即前表知後作此事
云云又倫&T047368;曰。加行思者。謂遠欲此事
云云今云。遠欲起此加行思。若近欲作則決
定思也。必勿濫焉
[章]將欲作故 倫&T047368;曰。決定作此事之思
問。倫&T047368;中云必作。今章文云將欲作。相
違如何。答。倫&T047368;決定思後念。今章文就
初念。全無相違
[章]三動發勝思 瑜伽云等起思。然等起有
三。一者遠因等起。二者近因等起。三者刹
那等起。此中何等起耶。謂近因等起故云
等起思。如三十論疏二本四十
三紙
。又遠近
二思名爲意業。非第三思正發業者。今言
正發。簡初二思。又簡遠近及與刹那。第三
思是近因等起故説發言云云今云。決思後
念云近因近因。今第三正起故云等起
也。第四思已上刹那等起。秋篠曰。近因等
起思爲身語業體。遠因刹那等起者。唯意
業性云云又文備成業論疏云。此三思並非
因等起亦非刹那等起。但近因等起中有
三思云云今云。此説不是。又小乘説非
章主。倶舍論中立二種等起。一因等起。
二刹那等起。發業前心名因等起先爲
因。故與業倶心名刹那等起。與身語二
同一刹那能等起故。與身語二業倶即第
三第四動身發語心名刹那等起也。與今家
所立同。第三思已後爲刹那等起故。念
念刹那相續能等起所等起故。名刹那等起
此大乘
之義也
[章]佛等所有云云 此等言等取何等。謂撰
集曰。等取十地菩薩因無漏也。若約佛所
有諸法皆無漏。若依因位雖有漏無漏。今
但約無漏而言也
[章]無漏五蘊 五蘊有二。一五分法身。五分
律云。五分法身蘊一切善法。故曰五蘊。二
今解。色受想行識故曰五蘊
[章]因餘無漏 因謂指十地菩薩之無漏。簡
佛果無漏。故云因也。問。餘無漏之餘言指
何之餘耶。答。除戒餘定慧等皆爲處中。故
餘無漏也。又但約戒言則除攝律儀戒
餘二聚戒隨行施等一切善法云餘也
[章]不同小乘 此四字亦前解爲正之由也。
義鏡曰。不同小乘者。十八界中意界法界及
意識界。此通有漏及與無漏。餘十五界一
向有漏。即律儀不律儀無表。及年中無表法
界中攝。若作後解即同小乘。故以前爲勝。
倶舍頌曰。意法意識通。所餘有漏。云云
[章]若律儀業定通云云 義鏡曰。律儀業中具
三業。若約菩薩漏無漏即有二説。一
云身語唯有漏。意業通無漏。七地已前在
故。二云菩薩二業亦通無漏。後得智中
敬禮身語表故。今存後義。故云若律儀
業定通無漏 許佛等亦有等者。言二表
者。身語二表也。佛有無表。其義決定。身語
表二義稍難解。故置許言。以何得如來
身語二表。解云。梵網經中釋迦亦禮
舍那佛。故有身表。法華經云。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故有語表。皆
唯無漏。菩薩無漏後得智中所起身語亦唯
無漏。今擧佛等菩薩。故云許佛等
[章]防身語惡戒云云 就是有西大招提兩門
。一防發別體之義西大
義也
防惡發善倶是戒。
攝律儀是防惡。後二發善戒也。以今文兩處
功能言證。二防發一體之義招提之
*儀
謂三
聚倶防惡戒。以禁非爲義故。雖後二戒
不修善不利生之過。以之爲戒。發善業門
而非戒也云云今云。二傳中共雖有理以
穩。西大意止持作持兩門戒故。雖
作共轉。細分別於一功能亦有止持作持用
。如一眼識用上有青黄等用別也。問。
身語意何但云身語耶。答。顯業抄
曰。是約別受聲聞所
受戒
故但云身語。若約
者。應三業非三業善
云云今云。必不爾。是示所防所發
但在色業。但云身語。上云善思種子上
故於三思業上有顯然。故於三業事是。
自可三思不具無
此功能
必以別受
[章]由願制思云云 此今家立立無表
體之義也。義鏡釋曰。依願制思作善惡
多少分限之所熏成種。於此種上立無
。故云依思種別功能立云云今云。義鏡
之所釋尤好。意謂。願制思有支多少時長短
分限。故所熏種上亦有多少長短別功能。取
此功能立爲無表戒體也。由此文
山家與今家之戒體之別。南山直取思種
戒體。今家以思種上功能戒體。今所
以以功能。雖願制有期功能是體。而逢
犯戒捨戒異縁。或期限至戒願盡故功能即
歇。復無倍増。然種子體猶存故。不
其體但取其上功能以爲其體也。中
古已來西大招提之徒。雖是非穩當
[章]取別功能結思種功能無表
[章]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此文由樞要
上末十六紙
已下燈主意。有佛身無表之別
句因身無表之總句。含容明也
 初佛身無表之別
別句但律儀
故別句云
然依昔發
業思
衆生界盡
我願亦盡
分限
盡未
來際
立無表佛身別
解脱文
然依
善分限盡未
來際
立無表佛身定
道戒文
次因身無表之總句。然依
種上要期善分限一日夜盡形壽。
或盡未來際
立無表因身
別解

然依
善分限住定多
少分限
立無表因身定。
道共戒
然依

惡分限要期
立無表因身不
律儀戒
然依思願
善惡分限要期
立無表因身處
中戒
斷戒體章中。破總別句。彼曰。樞要所
言不是。論元意就有漏法以明識無法。
故辨有爲無表體非實有。而謂釋佛身
無表。全非論意。何是之有 且夫佛身無表
者。是無漏律儀歟。或別解脱律儀歟。若謂
表隨轉戒徳増長。我則不云云今云。環庵
成唯識始終之論意斯妄評而已。
論第十説。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
純無漏云云既云佛身十八界。此中不
法處色。故有無表顯然。然與因位違但
無漏已。又表佛身故無倍増義也。又云。佛
識所變有漏不善無&T047368;相等。皆從無漏善性
生。無漏善攝云云是應知。此論元意以
有無漏一切法唯識所變。是故以今文
佛身無表之別句。合觀一論始終
而已。環庵知始不終之所致謬也續芳決
之。以論第十
破故未
報恩吼中。評是明環庵曰。今
此文前後起盡。但明因位 不
明因果。又雖果戒巨妨。或唯
因。或唯明果。或通明二。所望不同亦
闕過。如慈恩解空立義。是故總別
之語義。雖或通常例云云今云。如
今家立總別二句今文。報恩吼等所
及。云空立義。謗今家。自彼實有
固執之病而致此妄言佛因位時期盡未來
誓起防非用。盡未來際防非故。從因身
佛果要期防非今云假立無表也。如何
此文不佛身耶。嗟于可愼哉
[章]假立無表 斷戒體章三三十
五紙
云。是無表
業其法假有。故云假立。瑜伽云假有
語。今云假立是約設法相之義。其語
所係自有異。耳是假法故無違識無
。故云理亦無違云云又曰。其假立者。准
立得非得等。非無法。非識所變
實法義。又瑜伽云。由時分變異不平等
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等故假立死等。
是文。諸假立法必有假法。是瑜伽者
流假立法門也。疏主不此趣尤叵
識宗師云云又曰。依者是虚字也。謂之所
。不字法也。若就依字強辨能所。時
節分限乃所依也。非條然實法當
也。若能若所皆非識變。共假有法也。
又對種子而辨能所假實。皆是爲
立法門之旨趣云云續芳決中縷縷破之助
今家寔護法心之所厚也。報恩吼曰。今謂。
環庵剖判假有假立之別。實爲允當。事雖
淺輕而識別者鮮矣。鳳潭無練歴而所
自領。排斥環庵却爲非是。猶且援引幾許
證誠。證誠愈繁頑魯愈著。何者所謂假有之
有者標掲所詮法體之不無假立之立者曉
諭能詮法門之所設。此論文中假立無表
也。由斯言教而索性之。則得無表非實
有法。故云假立法必有假法。非無表之
假依實思種云云今云。環庵妄説毒害天下
信培亦遭此毒氣眩迷。續芳決雖毒之
毒。不其毒之要藥故。今示良法
其毒耳。撿今此論文。初總句云假立無
。其次至別句但云増長位。或云
現行思。此二箇立字既云依立則是
假立。如是云假立已。次結云故是假有。是
即以上所言假立總結爲假有。由是應知。
假立者。是約教門立法相。令
之謂也。又云假有者。是約觀門。所謂
依他起性如幻假有之觀即示識變。如論第
九卷所説四尋思四如實觀名義自性差
別假有實無。故今論文始云假立。約教門
立法相。次云假有觀門。結示皆是如
幻假有唯識所變也。瑜伽十支皆以如是。然
假有者。瑜伽係其體。又云諸假立法必
假有法。皆是妄毒説也。信培亦迷斯毒
。云假有標所詮假立諭能詮。不成唯
識始終。四如實觀等中。觀名義自性差別假
有實無。此中云名義能詮所詮。既云假有
何但云所詮是假有。應知妄説。由
假立法必有假有法亦妄説
[章]雖非形色云云 義鏡曰。雖顯色而可
護持。今云形者。非是顯色形之形。形者顯
也。即顯状義也。今簡報色鼓動業。故云
善修方便。一一加心造作發身語業亦名
方便。此即無加行根本及後起業。皆名
加行。舊云方便是也云云
[章]以是無作色云云 意言。從身語倶思願
種子上。所得種上功用無作色以爲戒體
故。以現行心戒體故。縱其心雖
三性戒體。若違要期心則是犯戒。亦
是捨縁。若不爾其餘現行惡無&T047368;心。雖
惡無&T047368;失戒
[章]非異色因不作異色云云 報恩吼曰。今議
云。解經異色諸説不同。或解爲心。章安懷
素定賓初説環庵等。或解爲色。河西智首南
山法勵定賓後説芳決等。此中異色爲心者。
是非色。心與色異心名異色。又異色
色中。南山智首等約報方便者。亦不
經。何者經第十二章明造色有無。今第十
三章云異色因。此異色言自知指上能所造
況於色中別立因果。處處多約能所造説。
是故慈恩解經爲勝。准義鏡釋。章主以
假實異色名。無表色假。能所造實。假實
同故云異色。信培自云。無表是一類色。
不可見無對故。無表色與餘色相望不
類。故云異色云云
[章]防惡色用云云 顯業抄意言。此色言亙
。一云屬色於能防。則點文云惡色
。二云屬色於所防則點文云惡色
兩義中任意取捨云云今云。讀惡色

[章]不作異色因縁云云 今云。釋此下文
二意別。一云約親因縁門釋。謂今無表色
四大四塵異色親因縁。生現行四
大四塵之因。二云約増上縁門釋。謂此無
表非四大種爲四塵増上縁。生
大異現行四塵造色。如是二意含容學者知

[章]倶有 倶有因有二。一種現相望。謂種
現時能生種不滅。此種與現行果倶時
而有。故名倶有因也。二現現相望。謂能造
四大與所造四塵必生倶時不相離。互爲
因果。故云倶有因也。所謂種子生現行。現
行熏種子三法展轉因果同時。故云倶有因
也。今上云異能造所造故。取四大四塵
倶時而四大能生因。四塵所生果故云倶有
因果現現相望。今此無作色増上縁非
現現相望倶有因。故云亦非等
[章]同類因 欲界四大生欲四塵。色界四大
色四塵。乃至於五趣格別同類亦爾。今
無表色異能造所造。非是同類因

[章]此思種子云云 已下約現行熏種子。此
所生一句能發現思。即動發思。是故此者。指
決思後念。古來有兩點。一者讀云
ニ於生現行點此者。指
所熏種子云云
二者讀云
種子現行等是指前念決思後念強
勝思種子。云此思種子
此思種子爲増上縁。生身語動發思現行
身語故假此名表色。由是所熏動發思
種上無作用亦名色。是皆由所發色耳
[章]上二界十七地云云 栖翫&T047368;曰。十七地八
根本八近分幷中間禪名爲十七。如是皆止
欲惡名。戒本止於不善而立。恐
有覆而立戒。問。常説靜慮。只
今四禪云何説十七地耶。答。名狹體寛。本
名只云定律儀。故名體倶寛。言禪律儀
狹。有説准此靜慮名通非也云云報恩吼曰。
今謂靜慮之名本局色界。是故瑜伽幷對法
顯揚一處等不無色是隨轉門。又略説故。
顯揚中一處説無色界亦有定戒。是大乘宗。
盡理説故。守千不諸論意致。故所破立
皆不允當。又義鏡曰。問。依顯揚十三。靜慮
尸羅等至尸羅。即無色界不靜慮。又伽八
十二云無色行中有靜慮律儀。如何相違。解
曰。靜慮有二。有通有別。伽論約通故兼
。如靜慮波羅蜜亦通無色。顯揚約別故
相違云云又顯揚十三十九
 説界差別者。
謂欲纒中唯有別解脱律儀。靜慮律儀唯有
色無色纒。無漏律儀是不繋
[章]一切上地所有云云 義鏡曰。色界六地。無
色四地。是爲十地。色六地者。四根本及未至
幷中間禪也。有頂無漏雖斷惑。而勢分
力欲惡不生故亦取云云是上地者。指
此十地
[章]能斷欲界 今謂此無漏定故斷對治也。
故云能斷 二界十地等者。集解曰。隨應
者。若見道斷律儀亦色界五地。除中間禪
遠分者通無色界也。若修道斷律儀色
六無色三界九地。若約遊觀無漏遠分對治
則亦通非想故云隨應云云問。准下依地有
。非想地唯遠分非斷義。然今云二界十
。義鏡曰有頂無漏欲惡不生。相違如何。
答。是多分斷對治故云欲惑不生。此伏現云
不生違 二界十地者。義鏡曰。色界六地
無色四地是爲十地。是無漏道所依地。十七
地中。色後未三至。無色四未至無無漏。故除
此七地。自餘十地爲無漏中修道依地。故云
二界十地 隨應者。謂於十地中其所
唯依一地無漏觀。所依一地於欲界
斷對治。其餘遠分對治也。故云隨應也」
[章]或依定中云云 斷戒體章云。約欲界
定之人定無表者。一往説也。故云
。約色界有情定中。續芳決破之。今
謂。二師共局。欲界入色定及生色界
定。皆有防非用。故云定共無表。今通云
也。中言是境第七聲也。指所在聲能差
別聲。問。定言通二無心定。二定亦立無表
耶。答。有二義。一云。別抄云。二無心定不
無表。定戒隨心。彼無心故。一云。亦立無表
方便後起亦許有心。故立無表。下捨縁中
滅定暫無捨。若非無表何有暫無
耶。成實論云。無作非色心故。四空定邊亦
戒。定道二戒通出定位。唯約初入
隨心戒云云
[章]第三假實分別云云 此下古師作解曰。此
章意及諸家釋義意。謂思爲身語表之能發
及爲無表所依體故。但以思爲實。所發身
語表色及能依無表爲假也。依是秋篠守千
釋。一一文幷約假實。故學者大作煩。後有
唯心師者。始開業體及得名二門假實而釋。
爾來皆能相從用焉聽聞抄云。詮要引也業體假實
者。謂別種所生有別體法名
實。分位假立無別體法爲假。其中今表無表即假法
也。得名假實者。謂於假法中名體相應可目而名
實。名事不應不
目而強名言假也云云
 又曰。於此一門大分
三。初若表無表下。總標顯業體假。二然
有差別下。於假法中復分別得名假實。三唯
識又云下。重明業體假云云此科不是。今所
改科在章本
云。若表無表下。國讀付點有二意。一者若
無表トハ二業ニモアレ三業ニモアレ皆是假立ナリ然有
ナル&T069222;此基辨。由
別行本點
二者若表無表トノ二業トハ
是假立ナリ現流章本點。
今云不是
基辨評曰。唯心律師立
二門假實。甚令人迷妄。彼師意云別種所生
其別體法名實。分位假立無別體法爲假。
業體門假實。失大乘法相實義。如何則大
乘意一切法皆是如幻假有因縁生法。無
實有。然於假有法中亦立三假。一者
因縁假。謂似實用而現起法。二者分位假。
謂如不相應行於色心分位假立也。三者
觀待假。謂如大小長短有無等。但於觀心行
解相待上名。唯名無實。於此三假中
思種子皆是因縁假。云思種上有防非
亦因縁假。於此因縁假上無表色。是
觀待假。相表色及似實用色業故。
然唯心師以無表分位假。不法相大
乘意也。濫經部以無表不相應行故。是
故立業體假實門。濫經部以思種實。以
無表假故。不可用之説也。此業體假實
門不成。故得名假名門亦自不成也。此等所
釋無害無益也今此門云假實分別假實言。非
法體性假實分別。此中假實言
假談實談。就實義實。假似且作
説云假也。必以法自性論也
[章]實是表色云云 此實言對無表假色
也。表色者。取捨屈申表色及語表色也。此表
色三假中身表色觀待假色。語表色分位假。
對法疏等明。然今云實。非有實用云
實也。實談之實也 非是業性者。意言。名云
身語二業。非業造作義故可名爲業。此
他表知造作働作故 今云假表業體
本令働作思心所故云身語二表業。就
表業名也。雖然以身語表色
似義。身語上表色故。今云實是表色也。又
業本非身語事。故云非是業性也。栖翫
中以此文二實一假身語表色是實非
二實身語曰業。是假非一假。云云此説雖
理。假實之言不實義。故不穩當
[章]假名善惡實是無&T047368; 意言。就身語二業
知心善惡故。假身語二業雖善惡
。云其實則身語是色故。是異熟無&T047368;性。
若以五塵善惡則非釋子也。無&T047368;
當果故。然身語二業云善惡業。此假
似説。非如實説
[章]其發身語云云 千師云。上辨假業。下辨
。此次文云三假一實科。次文以三箇非
三假。是一實三假千師意。上下倶爲
業體假實文既票實是業性。故此爲一實
[章]其無表色云云 今云。此科非也。此中千師
一實一假
[章]第四具支多小云云 支有二義等者。此支
言章釋立二義。一者支分義。二者支類義。
今云。支分之支以七衆戒之四支六支五支
三支支。即七衆戒之支。支者枝條。分
者廢立也。謂以七衆戒四支六支五支
三支。即廢立門也。支即分也。又支類之支
身三口四七支支。類者差別也。七
支十支相之差別支即類也。然秋篠釋支分
之支身三口四七支。但以分之言
。以類之言能所護類別云云又曰。其
所護戒如園中菓。能護之戒似園外墻云云
今云。秋篠釋不章意。章中但於支類下
身三口四七支而釋。於支分下
三口四七支。明七衆支之廢立。此支分義。廢
立云分。又以身三口四七支七衆戒之
體類。此支類義也
[章]苾芻律儀云云問。此四支中通攝出家五衆
諸戒。何故言苾芻律儀四支所攝。答。下云。
正學等四戒體雖狹。皆等護持與苾芻同。故
廢立中五衆合説云云又聲聞地第二十二二右
六支中第二支云。今此義中唯依苾芻
律儀處。説善能守護別解脱律儀已上
全文
今小
大相從而説。文云苾芻律儀四支所攝。何
故得相從説之。即次下云十戒六法歸
依説相皆即初支。明知皆等護與苾芻同。故
相從説。已上
秋篠
[章]受具足支 詮要抄引開解意云。此有
。一者受具足スル。謂具表白第四羯磨等
諸縁。成就受戒故云爾也。二者受クル具足
支ト。具是者。指五衆戒。非唯比丘戒言具足
五衆成道器故。不分受。名爲具足云云
[章]作表白第四云云 義鏡曰。言表白者。非
但一白。三番之中初一單白名爲表白。總該
始終四單白。一差人問縁單白。二問
已召入衆單白。三戒師和問單白。四正授
戒體單白白四羯磨中
初一白是也
今通此四作表白。作
白之相廣如一卷羯磨中説。第四羯磨者。
即正授戒體中作一白三番羯磨。今望一白
説名第四。羯磨者梵音。唐言作法辨支
琳音五十
九・三紙
優婆離問經作劍暮。此梵言訛也
古來立二義。一者一白三羯磨第四云
第四。一白云作表白。二者如義鏡釋
  授戒羯磨法
先請和上。大徳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徳
和上。大徳爲我作和上。我依大徳故得
具足戒。慈愍故三請 和
上訓曰
諸所受者
答云
頂戴

次請羯磨師 大徳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徳
羯磨阿闍梨。願大徳爲我作羯磨阿闍
。我依大徳故得具足戒。慈愍故三請
羯磨
師訓
諸所答云頂戴持
次請教授師 大徳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徳
教授阿闍梨。願大徳爲我作教授阿闍
。我依大徳故得具足戒。慈愍故三請
教授師

諸所答云頂戴持
次請七證師 諸大徳一心念。我某甲請
大徳證戒尊師。願諸大徳爲我作證戒
尊師。我依諸大徳故得具足戒。慈愍故
三請 七證之中
第一大徳總訓云
諸大徳受諸所答云頂戴持」
次差人問縁法單白教授師
單白羯磨
 大徳僧聽。
彼某甲從和上某甲具足戒。若僧時
到。僧忍聽。某甲爲教授師。白如答云受戒
羯磨以后更

次召入衆法單白沙彌
衆單白
 大徳僧聽。彼
某甲從和上某甲具足戒。若僧時到
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答云
沙彌
  乞戒受者
三乞
大徳僧聽。我某甲從和上某甲具足
。我某甲今從僧乞具足戒。某甲爲
。願僧慈愍故拔
次戒師和問法單白 大徳僧聽。此某甲從
和上某甲具足戒。此某甲今從僧乞
具足戒。某甲爲和上。若僧時到僧忍
我問諸難事。白如答云
衆問難
次正授戒法白四羯磨 大徳僧聽。此某甲
和上某甲具足戒。此某甲今從
僧乞具足戒某甲爲和上。某甲自説
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依鉢具。若僧時
到僧忍聽。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爲
。白如是 大徳僧聽。此某甲從和上某
具足戒。此某甲今從衆僧
足戒。某甲爲和上。某甲自説清淨無諸難
。年滿二十三依鉢具。僧今授某甲具足
。某甲爲和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
具足戒。某甲爲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説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上。問
成就已應結和
僧已忍與某甲
具足戒竟。某甲爲和上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章]隨麁學處 義鏡曰。受具戒已略説四重
及以四依。謂乞⾷等名麁學處云云今云。此
&T047368;文以釋。一白三羯磨名爲第四。自此已
後受行隨戒名受隨法學處支云云已上倫&T047368;
栖翫云。麁
者大也。重戒
麁學處
 由&T047368;等意。聽聞抄中設問答
云。問第一支者。限受戒歟。通隨學處歟。若
受戒者。及略攝受隨麁學處者。釋
戒已后四重四依説相。而第三羯磨以後説
相。餘師云隨戒也。若依之言隨戒者。
第一稱受具足支。而至第二支始付隨法
學處名。明知第一限受戒云事。如何決
耶。答。見本經論並章主解釋。隨麁學處但攝
受戒而非隨戒。第二支以下爲隨戒攝
云云今云。此釋尤好受學
[章]苾芻云云 釋此名古來有二別。一者謂
苾芻。是西國草名。具五義四徳。如倶舍惠
暉抄。又藥師經疏擧唐三藏説。以草有
。以喩比丘五義。又琳音二八丁左二者不
草名。法華玄讃一五十
二紙
云。梵云苾芻。訛
比丘。由五義。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
出家時魔宮動故。二言乞士。既出家已乞⾷
自活故。三名淨持戒。漸入僧數持戒故。
四云淨命。既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
於貪邪活命故。五曰破惡。漸依
煩惱故衆者僧也。理事二和得衆名

[章]六法 智論十三云。式叉摩那正學六法
正學
六法二年。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不
妊身。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長者
嫌諸比丘。由是有二年正學制。爾後受
具足戒云云行事抄云。式叉摩那尼學三法
一學根本。謂四重是。二學六法。謂不摩觸
等。三學行法。謂一切大尼戒行云云又僧祇
律曰。在大尼下沙彌尼上云云式叉摩那
此云正學。六法者。一不摩觸若犯婬應擯。若
染心與男子身
相觸壞本法。應更受戒。盜
擯。四錢已下許更學
二不盜四錢已下。
三不殺畜生人命擯。斷
畜生命更學
四不小妄語若自
得道人法應擯。若
小妄語許更學
五不飮酒。六不非時
[章]歸依説相 歸依者。三歸依也。如毘尼母
。三歸有五。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
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大戒三歸。故於
切律儀方便門云云 説相者。授戒説相。
十戒六法中。十戒中通有歸依説相。於
六法中唯有歸依説相故。此但於勤策
女戒但制重已
[章]二受隨法學處支 有二點。一者受セル
法學處支讀。若此點意約隨行而言也。二者
セル學處支讀。若此點意約受體
言也。今云。二意之中初意爲穩。此第二支隨
行支故若由顯揚則第二亦爲好。雖
第一第二支濫故。初點爲
[章]諸性遮罪 伽九十九五紙右五法
奈耶。何等爲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
制。四者開。五者行。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
能爲雜染惱於他。能爲雜染惱於自
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越。能障
。云伺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
故。或令衆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
行性罪法故。或爲隨順護他心故。或見
得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
。如是等事説名遮罪 云何名制。謂有
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
利養。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
遮制不現行。故名爲利。與此相違應
開 云何名行。謂略有三行。一者有犯。
二者無犯。三者還淨以上
論文
燈七本四十
七紙
曰。西明
云。舊云性罪。謂殺生等。拔生草等是遮罪。
今依攝論云。殺盜婬等貪等所生名爲
。斷生草等非貪等生説名遮罪。此意染
心斷生草等即名性罪。今謂不爾。彼攝論
意。若故殺生等必貪等起。故是性罪。故斷
生草必貪等起。故是遮罪云云今云。約
思不故思而釋燈意以故思生草。亦不
貪等故是遮罪。西明云。斷生草亦由
染心起時是爲性罪。若如西明説。則違
伽等説。瑜伽意由佛禁故是遮。不佛禁
本性是罪名爲性罪。又倶舍等頌云。遮中唯
云云論意云。酒非性罪。佛教遮制不
飮。違遮得罪故名遮罪。飮酒是對法師
宗心。於中無性罪相故及無染心病等
飮故。餘部難云。若先知酒能醉亂。而故欲
飮即是染心也。又持律者言。酒是性罪。如
彼尊者鄔婆離言。我當云何供給病者。世尊
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
深疾釋種酒。世尊不開故。又經生聖人
飮酒故。對法師通云。然爲病者總開
。復於異時飮酒者。爲因是犯
故。又令失念。聖不欲酒。餘如疏釋
又云。八齊戒中離刹等四名爲戒支。防
故。離飮酒一不放逸支。酒必放逸犯
性戒故。離塗飾觀聽非時⾷禁約支
能隨順厭離心云云今云。倶舍所説意
瑜伽同。不異求
[章]謂止持等諸性遮戒 栖翫曰。謂止持等
者。解論文於彼下其所學云云今云不
爾。謂止持等者。釋隨順苾芻尸羅也。又曰。
初支四重。此順四重所有止持性遮之戒。是
此支也。如殺人等初支中。殺傍生等
於此支是其性罪。其畜養等是其遮罪。此
即止持性遮二戒。不彼事名爲遮戒
云云今云。此亦好。問。第一支云隨麁學處
復此第二支亦云隨順苾芻尸羅及止持等
諸性遮戒。同是止受戒故。非二支混交耶。
答。第一支所言隨麁學處。與第二支所
隨順苾芻尸羅止持等諸性遮戒體全同一。
但以初受時與受戒已後差別也。故第
一支云受。第二支云守護奉行是爲異已」
[章]正學勤策云云 此下隨順苾芻餘戒法。十
戒六法等止作二持法學處。亦攝在此第二
。正學勤策勤策女。此擧人示戒也上所
苾芻尸羅
之餘
三千威儀者。此明法也。上所言隨順止
作性遮戒之餘。倶是隨法學處支故。應守護
奉行學處故。又今案勤策女之下。恐脱戒法
學處及六學歟。准上文説苾芻尸羅及彼所
引諸作持等故作是説。若不入文字
則正學勤策勤策女。此擧人示戒也。若作
是解。則三千威儀字唯點三衆。不
耶之疑自爲無用。三千威儀是大比丘威
儀。苾芻隨學處之餘等言等取正學等威儀

[章]其估酒家云云 瑜伽十六二十三紙五種
非應行處。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
旃荼羅及羯恥那家。此云五種家不應行
同二十二卷二十四
卷説顯揚七對法八
&T047368;釋曰。唱令家者。謂
屠羯等西國之法。有造惡者。令彼守將預
罪人巡歴唱告此人造作如是等罪。謂屠
羊等。倡穢家者。婬女家等。旃荼羅及羯耻耶
家者。謂旃荼羅即根本執惡。依執惡家
極惡羯恥那。如屠兒執惡。執惡
刀杖等羯耻那。此即典獄之類。又解。
羯耻那家此名堅勤家云云
[章]名所行具足 以顯揚併考。謂除此餘
是所行。如是以時行無過處。是名所行具
云云此中以時行者。聲聞地二十二
四左紙
説。知
時而行。如是名爲所行圓滿云云&T047368;釋曰。
往還知時者。謂乞⾷過午已去非往還時
云云又曰。爲自身衣⾷療病等事。是應往還
若爲煩惱。非往還云云
[章]受學學處 顯揚論曰。受學學處者。謂先
別解脱律儀時。由白四羯磨受具足故。
略已得學處體性及於別解脱經。所
一百五十學處。唯自誓受我當盡學
切學處。復從鄔波拕耶阿遮利那及諸共談
論者互問難者。數習近者善同意者所。數數
聞已。又半月半月聞別解脱經。由
一切學處故。名別解脱律儀。從是已
後。於諸所善學無有毀犯。設有毀犯
即如法出。若於先所誓受學處。不善不
者。應先所受。復於鄔拕耶阿遮利耶
等所。數數又無倒受持若文若義。如是名
受學學處云云
[章]近事 舊云優婆塞。南山業疏翻云善宿
成論云此人善能離破戒宿成。論云。八
戒齊名優婆娑。秦言善宿。又智論十三云。
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又天台淨
名疏云。此云清淨士清淨女。亦云善宿男善
宿女。雖居家五戒。男女不同宿
善宿。荊溪云。依餘經文。但云近住得
宿名。又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
善宿優婆塞。又嘉祥寶窟中四十
丁左
[章]若有妄語云云 倫&T047368;曰。若犯前三。師僧
撿得由不妄語。發露懺悔重修前三云云
意云。違犯殺盜婬三戒時。由不妄語故。
覆藏發露懺悔。故不妄語名重修行支

[章]即離諸酒云云倶舍十四説。光&T047368;法蘊足
云。一窣羅酒。謂米麥等如
法蒸煮。和麹蘖汁。投諸藥物。二迷麗酒。諸根莖葉菓
汁。三未陀酒。謂蒲桃酒。又伽菩薩地説同。倫&T047368;釋同。又
智論丁三説三種酒。一殼酒。
二菓酒。三藥草酒 云云
[章]近住 婆沙百二十四十一丁云。近阿羅漢
住。以此律儀學彼故。有説此近盡壽
住。故名近住。有説此戒近時而住。故名
近住倶舍・正
理同
對法抄曰暫近依止故名近住
略纂十三云。近住二因者。謂日夜持
二行。與盡形持因。根性劣故因近
住。故名近住云云
[章]五不壞正念云云 問。第四云不越正念
第五應同。離諸藥傲潔己住戒不
正念。是亦不正念。即應正念何故
四五二支別耶。答。實雖別約所護別
此別也。第四所護是所受齊戒。第五所護
正念故作二支差別
[章]方便誘故 就近事近住戒二師釋別
一者許五戒八齊戒共分受分持是第一
師義
二者
近事許全受分持。近住不分持。撰集抄
云。以次對初有二不同。一云受不同。五八
全受不分受。二持不同。事許分持。二師
共同。住不分受異。今云。方便誘故者。
初師事住共許分受分持義也
[章]逐師連環 中古師説有二義。初云三歸
一返説相一返。又返初三歸一遍説相一返。
又同返初如前也。如是三返云連環。第二
義云。三歸三返次三竟一返次説相三返。如
是云連環詮要抄中擧二義。初義爲好。或
抄云。西大寺義用第二義也。今云。二義共
爾。下得捨分齊中明近住戒云。近事
別説五戒之相。近住連環三周説相。又彼頌
教説具支。不近事亦隨教説云云
此下文與此文云此不問答。逐師連環
合熟察此意。謂五戒無師言次第
但師云能持不時。受者答云能持時得。下
文云近事亦隨教説故近住戒不然。
問答今云此不
問答
三歸時受者取
次第。隨師言。説戒相時亦隨師言
次第今文云師連環而受故。又下文云近住
連環 周而説相故。又倶舍及今章云
受者
後説
若不爾。則爲何今云師教受者
後説耶。如是隨師言次第唱云連環
是三返故下文云三周説相也。又報恩吼
中引南山隨機羯磨上十八丁云。受八戒法我
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七日七夜。或一日一
夜。或一年一月等
爲淨行優婆塞如是
三授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
竟歸依僧竟七日七夜。或一
日一夜等如
爲淨行優婆塞竟
三結已次授戒相言。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某
甲一日一夜等不殺生能持不答言。
能持
下七戒亦
云云基辨云。此授八戒法。非今家所用。今
也我朝戸戸皆用此南山式。無根本佛説等
婆沙倶舍等所明如何如何尋<#0842_4/>言。自今家
見。則此是妄談歟。授八戒法。云問答
連環三周説相故。如南山八戒相
今家意。我黨學者須之也。今示
云。初授三歸三竟。連環三周隨機羯
。次説戒相云。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
一日一夜半年
或一年三年
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
偸盜。我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偸盜亦如是。
諸佛盡壽不淫泆。我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
一夜
半年或
一年
妄語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飮酒
我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飮酒亦如是如諸佛盡
壽不廣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
半年一年
大床上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香花瓔
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香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亦
是。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
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自歌舞作樂。亦不
往觀聽。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中⾷。我
某甲一日一夜半
年或一年
中⾷。亦如是。我某甲受
八戒。隨學諸佛名爲布薩。願持是福
三惡八難。亦不輪王梵王世界之樂
願斷諸煩惱。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云云
已上智度論所説。受八戒法也。善生優婆塞經所
説亦與此同。佛説八種長養功徳經亦同
問答。隨能授言受者取次第。唱三返名
連環三周。此名今家授八戒作法。次下云
事別説五戒相。近住連環三周説相。故別別
問答不能持否。而連環八戒相説也。倶
舍婆沙亦同説連環三周也隨機羯磨中由
問答作法不甚所據
[章]但有六縁 倶舍七縁中。第三必從師大
乘不用。許自他通受故。如下説。故除
。云但有六縁。顯業抄云。問。今除必從師
故云但有六縁。則大乘許分受。何故除
五具受八支之縁。不但有五縁耶。答。實
亦應但五縁。今云六縁者。近住自受儀
五十三説是故。且遮從他之義一往釋六縁
云云又應四縁盡形等故也。又
隨教説但有三縁云云已上
詮要
今云。此
釋未穩。中古以今則不然下文科文云。
次師引倶舍八戒分受持。章嫌與
第二師。故云今則不然云云顯業抄亦
此科意五縁四縁三縁等義。基辨今所
釋不然。今則不然至如下説。遮倶舍七縁
大乘義也。違大乘立近住自受故。今但
必從師義。云今則不然也。此文不
受八支義。次立近住一分受義而遮故。今此
遮又不隨教説義。此若望前加行。則
隨教説義故。不是彰自受義。云
無必從師
[章]無必從師 彰第三縁但有六縁
婆沙倶舍雖七縁必他受。此是一往
義。薩婆多論云。必無人授者但心念口言。
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又成實論云。有人
云。此戒要從他受。其事云何。是亦不定。若
人時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云云
又瑜伽五十三初丁苾芻戒餘一切戒
皆通自他二受。明知近事近住亦有自受。故
下廣
[章]別受近事無少時 問。通受別受以何義
此名耶。答。古有二釋。一云栖翫曰。集玄
解。自利心受名別受者。此言甚非。應只説
。別受七衆名爲別受。三聚之中通受
名爲通受云云二云義寂云。受律儀戒方
軌有二。一與餘二總受。二與餘二別受。
總受方軌七衆無別。並牒三戒而總受故。
故一羯磨通被七衆。至於通相所持各異
云云今云。二義共有得失。釋通受義寂爲
好釋別受得。釋別受名集玄爲好。釋
通受名未可也。今別設釋云。別受者七衆
戒。別別有方軌。隨其授戒方軌。以別別
作式受得云別受也。又釋通受名者。以
聚淨戒一羯磨授戒之時。初云律儀戒
時。若在家菩薩。意存近事或近住
居律儀。若出家菩薩。意或存勤策。或存
苾芻等。欲形居律儀。以初律儀戒成
切七衆戒中。別隨其所欲成彼彼戒。不成
其性只成菩薩性。如是以一羯磨式通受
七衆戒。故云通受
[章]菩薩戒中雜云云通受隨意樂多少不
。古來釋此文云。謂別受時近事盡形。近
住一日一夜。各時局定。通受門時攝律儀五
戒八戒雜受攝善攝生之後二戒時。盡未來
故不少時多時。故云雜即可爾云云
續後
抄忍
今云未穩。云菩薩戒中雜者。先在家菩
薩受菩薩戒。以近事近住形居律儀。故
總受律儀戒處。別成此近事近住戒成
在家菩薩性。故期盡未來際盡。故其時長。
或欲近住一日一夜等六齊日修之。則其時
短。而兩長短共在家菩薩形居。盡未來際。然
其期不盡形之間。欲出家菩薩。復
受菩薩戒。其時意樂以勤策形居
則成勤策戒成出家菩薩性也。作法如
故云雜受。非後二戒雜受。是故如初師
。多小不定故云即可稱
[章]羯磨非佛及與獨覺 謂羯磨得縁是非通。
謂除佛及獨覺自餘弟子。故云非佛等
撰集抄曰。在世羯磨未必具四縁。或自界
之等。然此羯磨者。法事大界如法具足成
辨別解脱戒也 云云 尤好
[章]然二皆通現在云云 顯業抄曰。問。初縁之
中八敬三歸等縁。云何故云滅後耶。答。
今通者約多分也。非十種縁皆悉通義云云
又光抄曰。然二皆通之二字有二意。一云有
差無差之二也。二云得具足羯磨得之二也。
二之中後義不下文歟。得具足在世羯磨
滅後故云云今云。以顯業麁。或云。二之言
得具足羯磨得二也。以下結文得檢
知。次下文云。上來所説佛在及滅後一切
弟子。除獨覺果餘受具戒。非一切云云
是可知。得具足中除八敬三歸不
。羯磨得亦除獨覺不佛在世。只以
通者二皆通
[章]一十誦律云云 此擧四律之隨一。云
婆多宗。而標部宗也。或云。今不薩婆多
別意。謂准義淨三藏。十誦非薩婆多
本律。彼本部律義淨所譯根本説一切有部律
是也。十誦有部同類律也。故但云同宗耳。
章主則薩婆多部十八部隨一。今非
論名。次所云律毘婆沙即是論名也。今云。
章主同時義淨傳有部律故。少用意但云
宗已。詮要云。問。四律中何初擧十誦耶。答。
小乘中薩婆多宗大敵對大乘故初擧。可
諸律中此律十種具足圓滿故云云今云。
二釋中以第二好。今設一義云。如下文
。然大乘中無別教文。多分且用薩婆
十種得戒云云是初擧十誦律
[章]律毘婆沙 古來釋是有四家別。初古説
云。指薩婆多論。此論具云薩婆多毘尼毘婆
全部八卷
失譯人名
又有續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一卷失
譯人名
常呼云薩婆多論。今云律毘婆沙
也。二或云善見論善見毘婆沙律有十八卷。蕭齊
僧伽跋陀羅譯 此詮要義 顯
業抄云。此説非也。善論
初釋四分律故 云云
三云。此非別指多論
。總指有部釋律之家律毘婆沙。故倶
舍正理等並云。諸毘奈耶毘婆沙師。説
種得其戒四飾宗&T047368;二云。隨逐律
分明解釋故云律毘婆沙。即當此方律
是也云云顯業抄
今云。以古説好。此十
誦律十種得中。以薩婆多論成故。又第三吼
説亦有道理
[章]一自然得 釋是古來有二義。初云。不
衆縁故云自然懷素開宗
&T047368;六末
二云。性空之
理不因造自然法勵四分疏一。
南山由
今云。二
解之中初義爲優。約能證智釋。此爲正。與
婆沙正理等論相同故。正理論三十七二丁
云。自然謂智。以師證此智時得具足
。具如光寶釋。第二義約所證理而釋。故
穩當也。今章主意約能證智釋。既云
智心位自然得
[章]獨覺 問。部行及麟喩二獨覺中。今取
耶。答。倶舍等意但約麟喩佛自然得
今大乘意通二性獨覺而説。倶舍惠暉抄曰。
第三十四心證此智時。戒與智倶時得也。
麟角獨覺婆沙説。同菩薩。三十四心得戒。又
部行獨覺百六十心得自然智。即得戒也云云
[章]盡智心位云云 此通大小乘。章主如
判也。小乘意佛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一坐
三十四念。第三十四念解脱道位得戒也
見道十六心。修道九無
間九解脱合三十四心也
 是故云無間道得戒
是也。又獨覺歴百六十心。其第百六十心得
見道十六心入地各
九天間九解脱
是亦解脱道得戒也。云
間道不是也。又小乘意第九解脱道初念盡
智。第二念無生智。大乘意於一念上
名。雖此異今總云盡智心位得戒

[章]見諦得 此見諦得有無漏事。古來有無
漏論義繁重有之。此入見已前有祈願心
發身語種後入見道。依此種行意
若爾入見已前有漏加行位有祈願身語。其
位身語思種立無表故。所依是有漏。此見諦
得之戒應有漏戒耶。古來義勢非今所論
今家所立以轉齊正義。有漏無漏及種子
現行所談。悉皆虚妄假法論談。故至佛果
悉皆棄捨有漏義。入見道轉齊。有漏善
種不害見道故。然此由了義燈所判而論。
此非今所論。義燈明無表依動發思上
得戒因縁。今章所明説佛初度家
族三人舅氏二人見諦便得戒。此見諦已前
誰師誰衆。未僧故。無陳情乞戒所對
之師。故無動思。誠如栖翫所論。然守
千難燈家燈家所論此是別義所
論非見諦得所論
今按
曰。如佛爲説法得見道。遠塵離苦
三昧。即便得戒。若爾亦應表業
此亦不然。此思不外身語故。是無漏故。
表業故唯可無表業云云今曰。
此文説定共戒道共戒之文。准是可解。見
道已前聞法思惟熏種思種上。入見諦同時
其有漏善思種上。別解脱無表起。入見已
前思惟應別別防非。要期縁熟故。是故同
自然得。是亦但有意表業。但意無表起。由
是應知。入見時別脱定道共三無表一時起
自可知已
[章]佛命善來 麟&T047368;二釋。一云。謂此人輩
深厭生死求出家。佛言善來即得具足
。故曰善來。善即求戒者心。來謂如來言
教。二云。佛知此人願樂出家之善來。即
具戒。此即善來之言倶在如來言教云云
報恩吼評曰。第二釋好。善來二字共在
正。分爲能所化不可也。今云二釋共

[章]唯佛自作云云 開宗&T047368;二義曰。一如
來惑盡智圓威力廣大。能令衆生受法戒道
故。二善識根性。應機授藥。如是二義但佛
自具。非諸弟子故云非餘等
[章]佛建立善根云云 古來有異解。初云。顯
業抄云。上受具足之上者。褒美之詞也。謂能
證智所證理。皆勝故云上也云云二云。詮要
抄曰。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者。依佛界言心中
苦修建立妙理。即能證智所證理。倶名
。聲聞果以第四果上。故名上。即其位
成具足戒故名受具足。果戒倶彰故。言
立善根上受具足
[章]先尼衆中云云 上來明遣信縁由。已下
遣信授戒作法。先於尼衆集處。十尼衆
白四羯磨。是云作本法竟。而受戒尼於
一處所。令住不去。但十尼衆將來往
往蘭若處。十尼衆禮僧衆足。尼羯磨師爲從
僧乞戒。僧羯磨師乃至爲作白四羯磨已。
尼和上尼闍梨將十尼衆至本處所。呼
受戒尼衆足。在尼羯磨師前&T050352;跪合
掌。爲説謂衆白四羯磨。令其聽已具説
八兩四也。詮要云。光云。於是南山十二語
得慈恩八語得也。本處初白四羯磨四語往蘭
若處白四羯磨四語又歸尼寺白四羯磨四語
以上十二語也。此第三歸尼寺白四羯磨竟
時得。此十二語得也已上
南山
次慈恩八語者。往
蘭若處白四羯磨竟時得。故入語得也已上
慈恩
[章]四人成僧 續後抄云。邊五中有釋取
南山。但六人是異也。南山四人僧體
慈恩三人僧體遂因也。且於布薩一法者。
慈恩意三人僧體也。一人作羯磨久也。共四
人。一切作法事四人作法。作法人僧體外。
故自恣時三人僧體也。一人所差也。一人作
羯磨者也。故共五人也。是以南山慈恩用
同也。慈恩意云體三人也。云用時四人也。
但致捨墮之懺悔慚愧。有不同。南山意懺主
單白四人懺主共五人也。慈恩意者四人。一
人懺主。三人僧體也。慈恩意衆者唐土習三
人已上也。約彼以三人之爲僧體云云
此釋不爾。慈恩家三人已上云衆西國之
法。三已上云衆多故。不唐土習。又慈恩
體三人約用四人。非今家意。今家立
體用不離故。不體用也。彼欲
人謬。南山所用設種種釋。不依用也」
[章]或應白日 此慈恩家責南山家之一擧
過也。或通此難云。如世間評所爲事。能白
不同和時縱來事不成。此亦應爾。四人羯磨
於自義自成立。以羯磨不和義
云云今云。此會釋未穩當。如世間朝廷等
議公事。能白人不預評議。如我朝維
摩大會注&T047368;能白人不論議衆。大凡世間
大事分用不汝所言。授戒式僧中大業也。
汝何以賤家事同是乎。我朝佛法落
民之手。不千古久矣。嗟乎可歎之最

[章]亦名三語得 報恩吼中言南山意三歸
三語各別不同。引業疏。彼曰。多論云。宿業
力故應三語得戒者。三語則止。三歸亦然。
自然使云云今云。報恩吼所釋通漫也。多
論中云三語得戒者。非三歸。此是三師七
請受戒作法。未始已前作法也。此云三語羯
磨受戒作法也。又三度白四羯磨亦云三語
羯磨也。是故三語名種種。瑜伽九十九二丁




















是相同。論&T047368;釋云。四者三語羯磨如説戒
。但有三人。不廣説戒。但對手言大徳僧
聽我比丘某甲於戒清淨等。如是三説名
語羯磨。有釋三語羯磨者。謂對首三説。如
依等已上
&T047368;
是可知。三歸亦對首三説得。故
今此文亦名三語得也。故以南山今文
于律文四分律三十三曰。佛言自今已後捨
三語授具足戒。自今已去聽滿
。當具足戒
白四羯磨 云云
[章]其見諦得云云 顯業抄曰。是約人同
之。見諦善來其法雖差別。十誦見諦得四分
善來得皆五比丘故。其人體同也。故云即善
云云今云大好
[章]律中自云云云 古云。諸律中未所出
顯業抄曰。此即毘尼母論意。毘尼母論雖
四分文義。宗相同故得引爲
[章]六群比丘 薩婆多論四云。難途跋離陀
迦留陀夷闡那馬師滿宿。此六倶是豪族。共
相影響。相與爲友。宣説佛教云云此六人同
共朋遊故名爲六群已上
戒疏
[章]多子塔邊 飾宗&T047368;二本二十
四左
 云。多子塔
者。佛本行經三十六迦葉因縁品云。佛在
樹下。爾時是神名曰多子。偈中云。佛在
子樹。母論云。迦葉白佛言。我初到多子塔
林中世尊云云多子神以目林塔云云
[章]四五衆 僧祇律二十三云。佛告諸比丘
富樓那在輪那國。遣億耳來。從我乞五願
今日後聽輪那邊國五願。何等五。一者
輪那邊地淨潔自喜。聽日日澡洗。此間半月。
二者輪那邊地多壃石土塊及諸刻木。聽
兩重革覆。此間一重。三者輸 那邊地少諸敷
。多諸皮革。聽彼皮革作敷具。此間不聽。
四者輸那邊地少衣物。多死人衣。聽彼死
人衣著。此間亦聽。五者輸那邊地少於比丘
彼五衆受具足。此間十衆。云云
[章]三敬受 善見論曰。何云爲教授。佛
迦葉。汝應是學。念身而不棄捨。汝迦
葉應當學。大徳迦葉以教授即得具足戒
迦葉具足戒者。皆是佛神通力得。云云
[章]四問答 同論*曰。爾時世尊於富樓羅彌
經行。問須波迦沙彌。或問膖脹名。或問
色名。此二法者爲一同。爲是各異。因十不
而問須波迦。即隨問而答。佛即歎言。善
哉。又問。汝年幾。須波迦答。我年七歳。世尊
須波迦汝與一切智人並善能答問正心。我
汝受具足戒。是名答問得具足戒云云
[章]三語即遣信云云 或考多論云。彼論*曰。
爾時世人棄俗入道。詣諸比丘。或三語受
戒。或三歸受戒。以衆生宿業力故。若應
語得戒者。三語則止。若應三歸得戒者。三
歸便止。以業力故自然使爾。今謂慈恩三
語爲遣信。與論相違。南山爲正。彼云。七種
受中五是比丘不尼。謂善來見諦三語三
諦自誓云云已上報
恩吼
基辨詳曰。此文自一見諦
七白四。牒薩婆多論七種受具。又自
説弟子皆白四故。會十誦與薩婆多論
。此説弟子等八字。會十誦所説自然得今
此論不説。三語即遣信下。明十誦遣信得
今此論不説。謂十誦遣信得。今此論三語得
中攝故。遣信云三語之所由如此章釋。三
語者。對首三説云三語。猶三度對談。問
何故十誦律中遣信得受戒攝薩婆多論
語中耶。答。如薩婆多論言。爾時世人棄
道詣諸比丘。或三語受戒云云今此遣信
得戒。亦羯迦尸棄俗入道詣比丘許。受
戒。復三度羯磨得戒。故三語中攝也。問。
若爾此遣信羯磨得故應在白四中。何故
白四。攝于三語中耶。答若攝白四
僧白四。遣信三語義遂不彰。不僧以
一度白四得戒。故欲此別今於三語中
攝也。此初一者。本法尼寺白四。此爲初語
至彼一者。至僧寺之白四。此爲第二語。來
後一者。還尼寺之白四。此爲第三語也。報
恩吼云薩婆多論。而作難甚麁漫。有
相違故今會。不違何會之有。是故恩吼爲
謬。此是薩婆多等下。明倶舍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二十
  于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於京都五條柿
本町圓龍院 騰寫之
  本化末資照善氤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二十一表無表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釋基辨 撰
[章]四分律具四縁 鈔曰。報恩吼云。然南山
意。業疏事抄等通會。要約以立五縁。謂。能
所心及具終也。今慈恩意。謂。四分中具
者。義未穩暢。至下當辨 基辨云。吼主
言甚不是也。南山所言。五縁通立之。非
今所論。今章主所言。四分律説八比丘中。
第八比丘義文四縁。昔來相傳故。定
羯磨得縁。必以南山慈恩。強設
劫是滯執所爲也 顯業云。四分律具四縁
者。前所明得具足別解脱縁 以十誦
本。餘部會同十誦。此羯磨得別解脱縁。以
四分本餘部會同四分也。何以然者。昔
漢土受法。用四分羯磨故也。故云昔來相
也。即南山云。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
之文。是也云云基辨詳曰。大凡自西方而支
那流傳之羯磨法。不四部。一者十誦羯磨
比丘要用。一卷。宋沙門僧處。從十誦律出。
又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人名
宋録。是
十誦律。二者彌沙塞羯磨本。二卷。大唐沙
門愛同集。三者曇無徳部四分律尼羯磨。五
卷。唐懷素隨機羯磨四卷唐道
宣集
四分僧羯磨。五
唐懷
素集
四分比丘尼羯磨一卷女人
出家法
宋求那
跋摩譯。曇無徳部羯磨。一卷沙門曇
論集
曇無徳部雜
羯磨。二卷。魏康僧鎧譯。四者有部根本有部
百一羯磨。十卷義淨譯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一卷元沙門拔
合思巴集
是四部中。十誦羯磨法。於
山前譯出。未流傳四分律羯
磨法。康僧鎧爲先。求那跋摩相次譯。至
。懷素南山專集于此。此是慈恩之前恢悵。
後有義淨三藏。有部羯磨法具備。此即與
同時弘通。然今章中前得具足別解脱縁。
十誦律本。云有部。云犯重不
戒事。上座部及薩婆多部與大乘意相同。
故談律儀ト云薩婆多。若爾何故不
座部耶。謂。薩婆多由對法立故。今復明
此羯磨得縁四分律四縁。與瑜伽五十
三所説六因二縁意相同。故亦四分律中一
分有犯重不戒之説。故依託四分縁
論也。云漢土四分羯磨之久故之説
實是妄談。非章主意。今云昔來相傳者。
四分律八比丘中第八比丘義四縁
説。非章主今所解。任昔來所言傳而論
之。故票昔來相傳也。犯重不捨戒義。大乘
瑜伽常所募。如下辨。於羯磨徳。四分羯磨
悵于神州。全非大乘戒之助勢。菩薩戒羯
磨別説是故。豈以四分大乘耶。
故顯業所言妄談也。又南山云神州一統誦
四分者。不後來義淨三藏傳有部律
致言也。又光抄云。瑜伽聲聞地律同四分
。是亦媚於叡尊之説。醜甚矣
[章]八比丘云云 鈔曰。四分律第一卷説
中。釋戒本若比丘言。列八比丘義而釋。
一名字比丘戒疏云。此
是總名也
二相似比丘戒疏云。犯
重者。内ニハ
實破戒。威儀相貌。似
持戒者。其實破戒故名也
三自稱比丘同疏云。賊住
比丘自剃髮被
衣。自言
是比丘
四善來比丘同疏云。道成初果。親感
。金言命之。便得具足
故。
云云
五乞求比丘戒疏云。既出家已。隨衣⾷
法行乞。以四海家居
邪命。故曰
求乞
六著割戴衣比丘戒疏云。有二利
全相。離自貪
故。二不
剥故
七破結使比丘戒疏云。修道進徳。惑
盡解滿。理解心明。永
業惡。則發
。從縁而感也
八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
得處所住比丘法中已上八
比丘也
此八之中前七非
今所用。此第八比丘義立得羯磨四縁
[章]若受大戒者 鈔曰。此一句中。受大戒三
字。但律文也。謂。僧數滿足。白四羯磨。成
者。今爲若比丘之第八比丘。然此僧數
沙彌等僧之數。云僧數滿足。無
成比丘。先受大戒リシ者僧數滿足。白四
羯磨。成比丘者。今爲若比丘之第八比丘
也。故云受大戒白四羯磨也。上句羯磨者。
比丘五字。章主加之。令次下所引瑜
伽文次云。能作羯磨
阿遮梨
次僧數滿足四字。亦
瑜伽次云
滿僧衆
此若受大戒者ニオイテ古來
此有二義。一者詮要引續後曰。師云。律
文意八比丘中第八比丘白四羯磨成就如
法比丘也。此大比丘受大戒。羯磨成就。結分
成就。受者無難。如是受戒如法成就。是八比
丘也。而今引成スニハ四縁。以若受大戒言
能秉僧也。若受大戒言可能所。今以所
能也。又云羯磨者比丘者。三師七證師
也。二者或解云。南山等意。此指受者以簡
餘十戒等之語。慈恩以能授僧者大非
也。其僧衆滿足。雖是授戒縁。而此律文
非謂能授僧。古鈔救釋言所顯能。此曲
文成義。予則不云云已上恩
吼文
基辨詳曰。二義
共違律文意。第八比丘云大戒者白四
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法中。是比
丘義。於此言中。所受人正體。終比丘二字
是。其上十九字。簡前所言七比丘。彰此第
八比丘體義差別也是故受大戒三字。擧能授
。彰所受各別。即簡沙彌等僧爲能受
受之比丘懷素定賓同云。若受大
戒簡沙彌也。云云
亦簡
七比丘中。各字相似自稱等似比丘爲能授
。白四羯磨作法所受之比丘。票受大戒
受大戒者之白四羯磨依主得名。受大戒者
白四羯磨即如法成就持業得名。復受大戒
者白四羯磨如法成就之得處所。依主得名。
復受大戒者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之住
比丘法中。依士得名。此即以能授人之用
所受人。故律文受大戒者言。必是能授人
也與下比丘言合。則名所受人也。古來二
義共不理也
[章]結界成就 鈔曰。南山戒疏云。得處所
者。僧數滿足。結界成就縁也トイヘリ。懷素定賓共
界而釋。素云總是法成處所。賓云稱
可聖教得處所。報恩吼主評曰。約界不
是也。今謂。結界成就亦是法成處所。受戒法
成。非結界法成處所則不成也。若受戒法。
結界處則不聖教。故結界處所&MT06279;
戒法成スルハ即稱可聖教也。故南山慈恩懷素
定賓意相同。唯恩吼爲謬也
[章]年滿具足云云 鈔曰。報恩吼中引南山戒
云。住比丘法者。簡定俗人外道也。或雖
比丘心住&T047368;。病縁等障アテ本性者。則
比丘法也。是比丘義者。則是戒本犯
法犯行比丘義也。今謂。慈恩釋此律文。爲
二十歳滿足身ニ於テモ遮難縁者不允。何トナレハ
若人其年不滿二十。或身有遮難。則雖
求具戒而不得。若彼年滿身無遮難
則彼爲能得具戒。雖然未可
丘法中。取要而言。則居家有居家法。外道
外道法。比丘有比丘法。今簡居家外
道等法故云住比丘法。南山爲正。慈恩也
究性相。祖述大論。三藏軫下爲龍爲虎。
然而至于剖判小律定持犯。則間有
云云基辨詳曰。南山不釋住比丘之住
言意也。就一往而釋故後學迷焉。雖然。戒
疏所釋無違害。報恩吼主附于南山驥
今家所釋。寔是鼓妄論也。年滿無
人。是名具戒。即是名住比丘法
。例如七最勝中安住最勝。此住菩薩
種姓人。雖然。未菩薩也 故住比丘法
中者。非住已人。云住人也。南山約
住已人而言。慈恩約住人云。今家雖
南山戒本正意。然今家約住人釋。
別意趣。謂。以瑜伽五十三所説六因
四分律四縁。故以年滿無遮難住比
丘法中之句也。吼主不別如是意趣。猥
斥貶。其罪不輕也 總學大乘
二門而作義解。一。此經論文。撿法性
門哉否。應義解。二。此文撿意趣
哉否。應求義解。此今家立二門教而辨
性相隨轉理門眞義門。辨意趣亦有
二門
[章]無遮難縁 鈔曰。謂十三難十六遮也。十
三難者。一邊罪難四重違犯人也。瑜伽所説六因
不授中第四白法損害不共住也
二汚尼難伽第四因。
白法害第二
三賊住難伽第四因。白法害
第三。盜聽羯磨人
亦於
此中
四破内外道難此亦同因。白法害
也。無慚無愧攝故
五黄門難
伽第三因。
男形害
六殺父。七殺母。八殺阿羅漢。九破
法輪僧。十出佛身血已上五難五逆罪。伽第五因。
白法損害第一造無間業
十一非人難天修鬼地獄。伽第六
因。爲隨護他不授
十二畜生難
六因。爲
護他不授
十三二形難伽第三因。
男形害也
十六遮者。
一不稱自名。二不稱和上。三年不滿。四衣不
具。五鉢不具已上五伽論
相當
六父不聽。七母不聽。
此二遮伽第五因。
繋屬他不授也
八負債。九奴。十官人此三遮伽
所説第五
因中第四第五第一
也。如次可
十一非丈夫。十二癩癩者
瘡也
十三
癰疸。十四白癩。十五乾痟。十六癲狂已上六
遮。伽
所説第二因。
依止損害
。如是年滿無遮難。應比丘法
之人。是眞比丘
[章]要具此四云云 鈔曰。釋律文是比丘義
。南山曰。是比丘義者。是戒本犯法犯戒比
丘義也云云今云。未穩。如今章應釋。要具
如上四縁大比丘得大戒人
[章]亦滅諍五法云云 鈔曰。此下明
諍法。餘別所爲具此四縁 亦即者亦上八
比丘中第八比丘律文以立四縁。即言律説
七滅諍法五法現前。其中除毘尼現前
其餘今四縁ナルカ故今云即也 滅諍者七滅諍
法也。諍有四。一言諍理生諍名爲言諍。如
佛法者對聲論師聲無
二覓諍過生
名爲覓諍
三犯諍犯生
名爲犯諍
四事諍
羯磨生諍名
事諍
滅有七。名七藥。以此七藥而滅。
一現前毘尼此有二。一者別用現前。謂。以面對
斷言諍。名曰現前。二者通用現前。通
諸諍。皆須
。悉名現前
二憶念毘尼。三不癡毘尼。四
治自言毘尼。五罪處所毘尼詰問求覓。令
罪處所。由是滅
律文名
罪相
六多人語毘尼律文云多人覓罪。罪諍過
也。用多人語覓諍
。如聲論
聲常過
七草覆地毘尼律文已上名七毘
毘尼者是滅義也。此七毘尼中。今所用初
現前毘尼。五法現前中者。此現前毘尼中。釋
現前言三現前。有五現前。三徳已下事具
三現前。一者法現前。如聲常以爲非理
是也。二者毘尼現前。謂。勸受此判。三者人現
前謂。判諍人及起諍人也。此云三現前。復
四人已上具五現前。謂。加結界成就及能滅
。如是三與五皆是面對判定之義悉名
已上定賓四
分戒本疏下
除其滅諍者。就七滅諍現前毘
五法現前中除毘尼現前此云滅諍。正
毘尼法現
前受四法判也。若不毘尼現前
則不諍。故毘尼現前云滅諍
故滅諍衆法
五法。自餘衆法。通須四法。除毘尼現
。故云除其滅諍
[章]別所爲者云云 鈔曰。除ルトキ諍事
。其餘別類有所作法。云別所爲者。所
爲者所作也。如受戒作法也。光抄曰。多
除中以戒滅諍縁云別所爲也。戒別縁云
別所爲云云今云此釋謬也
[章]僧祇律云云 鈔曰。吼云。僧祇律中無
比丘及六縁説。恐章主所覽違現流本故有
此釋。或可。暗&T047368;失歟已上
恩吼
文集引僧祇文。不
分爲六縁。又文集中云。寂云。彼律中唯
第八前七也。僧祇律第二曰。比丘者
受具足。善受具足。如法非不如法。和合
不和合。可稱嘆稱嘆。滿二十
不滿。是名比丘於和合僧中受戒者。若
比丘受具足時善受具足。一白三羯磨無
障法。和合僧非別衆滿十僧。若過十是
比丘和合僧中受戒云云顯業抄會云。僧
祇律中無八比丘。今文者解羯磨者
之文也。四分八比丘之中。與羯磨者
相似故。比擬四分。云是釋八比丘等云云
今云。以不寂勝。僧祇六縁即四分四縁
開合。即與第八比丘文意大同。故總云
比丘
[章]阿遮梨耶 鈔曰。律中説六種闍梨。一者
剃髮。二者出家。三者受經。四者教授。五者羯
磨。六者依止。唯後一師始終成固。餘者一席
倶通名也四分律。出家者所依得出家者。受戒
者受戒時作羯磨者是。教授者教授威儀
者是。受經者從受經讀修妬路
依止者乃至依止作一宿。云云
[章]鄔波陀耶 鈔曰。南山業疏三上十八丁曰。
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
附此人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
。傳天語聲實。故有訛僻。轉云
。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遂字不音本
云云
[章]住清淨戒 鈔曰。倫&T047368;三義云。今依
此論。釋家三解。一云但須和上清淨。大衆不
清淨。清淨戒屬上故。二云要須大衆清
。不和上清淨。住清淨戒屬下故。三云
此文長讀スヘシ。若大衆及和上倶清淨。方得
人授具戒。若十若五。衆中必須一解
ラス戒相羯磨是非。所以和上性遮倶
持。闍梨持性戒。遮不定。要須迅辨。令他生
善故云云
[章]除去和上 鈔曰。問。若除去和上則如何
羯磨耶。答。不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
而云某甲今從衆僧求受具足戒等
[章]大衆撿驗云云 鈔曰。意云。若衆犯重不
清淨。則闕和合義。不戒故。撿難淨不。若
衆不淨。非大衆和合義云云
[章]應説頌曰云云 鈔曰。樞要有此頌。彼曰。
苾芻非自受。從他簡擇故。近事及近住自
受亦從他。表業定從他。無表通二受。自受
唯意表非示他云云詮要中擧興正法
云。樞要局別受故曰近事及近住。今文通
二受故曰近住等諸戒。又樞要通方便
無表通二受。今文局得解故曰無表唯
自受云云基辨云。興正辨樞要與今文同異
通別二受而辨。雖此理必然
是。聽聞抄等亦以通別二受而釋。同不
爾。今謂。樞要非菩薩戒自他二受。但約
瑜伽所説聲聞地別解脱戒説。故云近事及
近住。今又此文明自他受中。同明菩薩
。故云近住等。等取菩薩戒也。問。聲聞地
別脱戒即是別受故。云樞要局別受。亦此
文問明スト云ハ菩薩戒。則豈非通別二受耶。
何故以興正判必然耶。答。如詮要云
自門意三聚中基辨云。此中云三聚中分聚攝律
。聲聞令受。非瑜伽等意
律儀分取聲聞受故。菩薩戒時不
受儀故。又云攝律儀一聚時。雖
聞軌則。三聚通受時用瑜伽羯磨故也云云
又云。自門意。菩薩戒律儀七衆戒ナレ&MT01302;瑜伽一
羯磨以成七衆性瑜伽羯磨成七衆性。非
川上人等意。以菩薩羯磨
成菩薩性也。何云成七衆性耶。○菩薩地説
家出家二分菩薩已曰。律儀戒者。菩薩所受七衆戒是
也。云云。既以菩薩戒羯磨受律儀戒時。隨受者
意樂成七衆形居律儀戒。非成七衆性。唯成菩薩
。成在家出家二分別。由形居律儀之別也。是瑜伽
意也。興正云自誓通受比丘。亦云菩薩比丘。道理不
成故。興正所言通別二受言。不輒用。彼以占察
色所立。報恩吼五曰。興正等云。七衆律儀皆通
自受。泉涌&T039917;法師踰海入宋。傳齒賛科文歸朝。歳月
幾。後亦有崆峒&T047368;來。彼中所引。占察經意。自受
正通七衆律儀。彼&T047368;云。問。瑜伽雖菩薩三聚。自聚
之義。未知得七衆以否。答。准黒字占察善惡業
報經。具通七衆。乃至式叉摩那亦自受故。云云。彼經
云。若衆生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至心於道場
自誓。而受菩薩律儀。其未出家者。當剃髮被服法衣
願自誓受菩薩三聚戒。名波羅提木叉。又出家
戒名比丘比丘尼年未滿二十者。當先誓受根本
及受沙彌戒。若沙彌尼亦已十八者。當自誓
式叉摩那六法及受比丘尼一切戒聚。云云。於是興正
所立人皆信伏。從爾已降。乘通受羯磨自誓受戒成
就苾芻。是興正之賜也。或云。占察經外國僧菩薩登撰。
彦琮傳一決僞經。爲火所焚。南山亦以爲僞經。少經
證不成。本邦南都贈僧正藏俊亦初爲僞經
。已貞元釋教六十 二十五紙 同二十八 十八紙
西明寺圓照等擇
正縁。云云
必不別受儀故。一羯磨。
七衆無別。羯磨一故七衆無別也。乍去。隨
相門。七衆條然無亂。強用別受軌則。別受
比丘戒盡形捨也云云今云。西大寺所傳。通受
別受混合。如是混合セル通別二受。以釋此文
則背章主意。故云非必然也 又興正釋
無表唯自受句。以方便得時別會爲
云云今謂。樞要示無證師有證師自誓
自他受無表。此章彰唯無表但是自受
表唯自受。唯言通無表及自受二。頌中如
及言通上下
[章]廣説受戒五相 鈔曰。五相者。一者所受
人遠方便先發
大願
二者同近方便請師禮佛
乞成等
三者能
授人近方便。四者正授戒羯磨。五者後方便
囘向 今云。受戒五相者。一者受者請戒。二
者能授人問菩提願。三者正授戒羯
磨。四啓白請證。五倶起供養 受戒法 勝
荘梵網疏云。羅什法師云。受戒法本出梵網
律藏品中。盧舍那佛與妙海王。王千子授
戒師法。是出家菩薩。具足五徳。一堅
淨戒。二年滿十藹。三善解律藏。四妙通
。五慧窮玄宗。堪師也。雖此説。然
此間未翻。是故今依瑜伽略述
從他受菩薩戒法大唐三藏法師自西
域正法藏所傳法
先前加行
一年或下至七日
持齋禮拜悔過
三歸三反三意一反
唱言從今已往。稱佛爲師。不敢歸餘邪魔
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先已歸三寶
人不
現前師菩薩戒 文曰弟子某甲等。今
師所
菩薩戒。大徳於我不勞者。
慈愍故。説次戒師答曰。好
次教令釋迦尊
文殊彌勒等。次請釋迦牟尼佛戒和上
文別在
三説
次請文珠羯磨阿闍梨文別在
三説
次請
彌勒教授阿闍梨同上次請十方諸佛
證戒師同上次請十方菩薩同法侶同普賢
觀經如
是説相。上但不
有像無像云云
次發菩提心説法
次問言
子善
女人
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發菩提
答云
已發
次懺悔文在別次説菩薩三聚戒相
説已告言善男子
善女人
等諦聽。我今問汝。隨汝意
答。汝是菩薩非。答言是菩薩者。信是身中
實有菩薩姓。堪
。淨戒。名爲菩薩
已有證名爲菩薩
次正授菩薩戒羯磨
經。此處説十重禁。一一問能持否。答能持。彼經但
初律儀戒故。是亦通受戒。非別受法。以一軌式
出家在家同受故。非
聲聞有七衆別受軌
善男子善女
人等
諦聽。汝等今
我所受一切菩薩學處。求受一切菩薩
淨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此諸
學處。此諸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
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等從今時
未來際。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三説
三答
次能
授師啓白請證佛菩薩形在高處。起立。手取
。若師在高座。不起立
曰弟子某甲等。仰啓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
。今於此索訶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
主地某聚落某伽藍。此道場中有衆多菩薩
於我處。三説求受菩薩戒。我已爲作
唯願慈悲亦爲作禮拜
三請
次説爲説三品心
戒。於十方諸佛所。有三品相現。或涼風。
或妙香。或異聲。或光明等。種種相現。彼諸菩
薩各各問佛。何因縁故有此相現。彼佛各答
云。於某方處索訶世界。在某處所。有某甲
衆多菩薩。於某甲師處受菩薩戒。今證
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現。彼彼菩薩咸生
。各各皆言。於是等極惡處所。如是具
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能發是極勝之
。受菩薩戒。甚爲稀有。深生憐愍。於汝等
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
淨戒。不身命。而勿毀犯。次爲説持犯之
。先説四重他勝處法 一自讃毀他戒 
二慳不施與戒 三求悔不忍戒 四讀菩薩
藏戒 一一有唱法。如勸發菩提心集。次
發願囘向文長如菩
提心集中
[章]應對如來像到云云鈔曰第四十一説。彼曰。
又諸菩薩欲菩薩淨戒律儀。若不
足功徳補特伽羅。爾時應如來像前
菩薩淨戒律儀。應是受。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或蹲跪坐。作是言 啓白。羯磨
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
菩薩衆。我今欲十方世界佛菩薩處誓受
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
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
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
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
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我今盡未來
能持。唯
願慈悲爲
證明。三説
説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章]得表時 鈔曰。斷戒體章下云。其無表色
發得之時。非其表業應別有得表時
也。然浪立表戒名。自爲見欺矣。我未
伽等論有表戒之若名若義也。乃依瑜伽
乞戒之時&MT06279;而得表戒。全乖矣。縱許表戒
之名。不乞戒之時也。若知表戒之名
是。自知當。無別有得時也。續芳決雖破
當。以報恩吼破斥爲好。舊譯經論説
又名教戒。此即表戒。何云無表戒之名
耶。舊婆娑及雜心等説成就作戒。成就
是得也。何非得表耶。又舊婆娑説求戒時
成就教戒。是即豈非得表時已上
恩吼
[章]近因乃至爲轉因 鈔曰。斷戒章下云。身語
正發而相續時。向思隨轉次第爲因。故云
轉因。此亦刹那等起義也云云恩吼斥云。不
唯識倶舍性相此妄解。轉與隨轉
因。如次因與刹那。彼所言二因二起雷同
無別也。又自誓問決中分二等起。別配
無表。其表無表連次引生。名爲二起。問決之
妄迷。千倍于環庵。謂。表業何無刹那等起
無表亦何無因等起。彼不別二因。於
云云今云。恩吼破問決。實允當矣。問決
主不性相故作此説
[章]心上中下云云 鈔曰。大乘教説三品心
伽五十三如説。即前所引八律儀中五六
七。如前具出小乘説。如婆娑百十七説。光
&T047368;之曰。如是問頗有新學苾芻成就上
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答有。
謂。有新學苾芻以上品心有表業
律儀。有阿羅漢以下品心有表業
律儀。如是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
漢成就下品律儀云云此三品心五家
。一者倶舍暉抄曰。若爲立佛法等心
受戒即上品。若爲白衣⾷等下品戒也云云
二者遁麟&T047368;曰。准毘跋律行事抄上
三引文
云。受者發
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衆生。衆生皆惜
。是下品心。若言我爲正心向道。解衆生
疑惑。爲一切津梁。自濟濟他。名中品心。若
我正心向道。求泥洹故。爲三解脱門
成菩薩三聚淨戒故。爲佛法久住
上品心云云三者林翫&T047368;曰。章心上中下
者。明唯勝表戒。得戒須是勝上
故。若依正解。取其上品。中下不得。於
理何失云云恩吼評是云。守千於三品中
唯取上品者。非此中意
四者廣
章第五云。於下中上三品戒。大乘有二解
初解同律毘婆娑。謂。五戒是徴品。十戒是中
品。具足戒此上品。後解同倶舍説云云五瑜
伽五十三曰前文二
左引釋
今詳曰。此中麟&T047368;所釋
大乘所説。非今所用。惠暉所言亦不
。栖翫爲謬。廣章説亦非此所用。倶舍婆
娑説不何等爲上中下心差別。但以
伽五十三所説釋應辨也。瑜伽三品心説。二
乘通門故。如上已引釋 處分。康熈字典
云。又分別也。晋書杜預傳云。處分既定。乃
請伐呉之期。世説謝太傳。送兄征西葬
還曰。莫雨駛小人皆醉。不處分。公乃于
車中。手取車柱馭人
[章]是事如是持時得 鈔曰。就論此得時
來有三家別。一者定賓義。第三羯磨云誰不
忍者説之説時得スト云羯磨竟説某甲爲和上者
默然誰不忍者説之説字
時得スト云二者南山義。第三羯磨已後。説僧已
忍與某甲具足戒之竟字時得。三者
今家義。第三羯磨竟後説僧已忍與某甲
具足戒竟。某甲爲和上。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之持字時得。就是三家得時
之別。近來亦有三家師。評取各別。一者環庵
定賓今家。斷戒體章下曰。得無表
是根本業道方成刹那也。今據羯磨文。剋
業道究竟之時。第三説誰不忍者説時是也。
章云如是持時得。不羯磨言也。謂。羯磨
言。三。説大徳乃至誰不忍者説而結三説。又
僧已忍與某甲具足戒竟。某甲爲
僧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文云與竟
故知第三説。竟時是共戒時。當得戒時。何
是持云云斷戒章云得無表時是根
本業道方成刹那云云今詳曰。環庵混合大
小乘之法相。智者不依用也。小乘立
無表同時得故。以得無表時根本業道
此是以實有表無表業道義也。故若有
犯戒則失此業道。此即倶舍婆娑等義也。又
大乘立得表動思初念。以此初念熏種
根本業道。此熏種即得無表之所依也。
故若有犯戒則失此無表戒。不根本業
。此即瑜伽論及本業瓔珞經等所説不失
戒之義也。如下章辨。故環庵不大小乘
菽麥。妄作臆斷。學者不依用也。二者慧
光取南山慈恩。自誓問決曰。慈恩以爲
盡結文者未是穩當。何則言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但總結和辭。南山所謂通收云
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是羯磨竟處亦
受戒竟者。進退的當。宜其信用。若復通受亦
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時得。然如自誓通受
通收知辭。正是第三羯磨竟得云云
者信培明環庵南山。又救慈恩。報恩吼
五曰。又環庵意。據羯磨文剋取得時。文既
與竟。是故指示第三説竟時。甚有其理
南山破定賓可。何トナレハ今據羯磨得時
者。此就他訶而受法成者。若有訶者則
受戒不成。今唯決判受法成者之得時。其不
成者非今所論。若如南山等。約決定時者。
此亦不然。無訶之時此人前既得戒。然一例
總括以爲後得。此延早得以屬晩類。遲速
時。僧位越階。豈是正判耶。又救慈恩曰。
又慈恩説亦踐古轍。全非草創。章中雖
第三羯磨竟等。而非必據智論。章主意謂。
僧衆法事全成之時。受者所邀勝願方滿。是
故指示如是持時得。非意必在羯磨文
云云基辨今評取曰。破斥定賓南山業疏
三下一左
已載
又破斥南山恩吼辨
已明。又恩吼中立自解曰。竊以。當今具縛凡僧。揩
他得戒之漏刻。寧自得決知。金口所説授受如法。則
方第三羯磨竟時納得戒體。無他唯以此聖訓
繩而已。豈唯不他量而已。其登壇受具之人。
斯頃間。周遍法界恒沙善法。一純而入于己身中
然不ニモ。觸一毫芥法。其言第三羯磨竟朶抱戒
。乃是唯佛與佛之境界也。云云。基辨詳曰。恩吼之所
言固執實有戒體。設納得朶抱之言。如此師等固執
之人。豈可得無表耶。如彼所言。令
不思議境界。而蔽彼智不及。如瑜伽顯揚言。有
種不可思議。此得無表時非其五種。如何云唯佛與佛
之境耶。有智之人必可思議
第三羯磨竟時者。是何之時耶
今詳總破曰。云
三羯磨竟者。以是事如是持羯磨
竟時。云授具足戒竟之竟是授戒竟之竟。而
羯磨竟之竟。汝等何故不二竟之別
猥破今家耶。問。何故以是事如是持
三羯磨竟耶。答。如前二羯磨。未僧忍不
故。不總結和辭。至第三遍。僧忍默然
故。直唱總結和辭。是亦第三羯磨文攝。是即
僧忍默然文故。不是事如是持
則非第三羯磨文竟。故今家云出家大戒第
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也。例如菩薩戒
答云能持時爲第三羯磨竟凡不持則
羯磨竟也
薩戒自誓受故。受者自云能持而得。又出家
大戒僧忍授故。云僧已忍與授戒竟。而云
已忍默然是事如是持。受者無言。羯磨師云。
是持而得。又不是事如是持言。則僧
法事未具足。故未僧已忍默。則期願未
滿。故非今家所言得時也。由此可知。定
賓南山不第三羯磨竟故皆是妄談也。
環庵慧光。謬釋自可知。如吼主救今家
救職&MT06279;此章主意一分是事如是持爲羯磨竟。亦
僧法事期願滿竟。無表起
トスルカ
[章]其菩薩戒云云 鈔曰。論及羯磨文云。證明
師作羯磨竟告言。汝能受否。答言能受。又
受菩薩戒法云。汝能持否。答言云云今章
受菩薩戒法。文集云。受云正受時初。持
始終。正作法時必須云云今云。無
則無持。若無持受。何益之有。故云能受。言
能持。能持言含能受。自可知已。又顯業
抄曰。今文以通受羯磨大比丘戒之證
文也。正受出家大戒處之文故云云今云。此
所言大害章全篇。此文但説菩薩戒無表得
之文也。非通受羯磨大比丘戒
證文也問。今此第一類正明出家大戒無表
得時之文。若此文非通受羯磨大比
丘戒之證文。則爲何擧菩薩戒無表得時
此第一類耶。答。雖通受與別受羯磨有
別。至第三羯磨竟無表時同故。攝第一
。羯磨既別。何應通受羯磨大比
丘戒證文耶。故顯業所言妄談也。問。既票
別解脱得其第一類。攝菩薩戒得時。明知。
通受羯磨大戒之證文。云何斥此解
耶。答。雖瑜伽説別解脱名是聲聞戒。今
此立三類。但在無表得時別。若以菩薩戒
得時此第一類而論。別立第四類
。則却爲相濫。以第一類相同者
故。次類中亦有出家在家異。故應立爲
別類也。菩薩戒雖別解脱。此菩薩戒中
一切性戒。其戒中以聲聞戒菩薩戒
尸羅莊嚴故。其莊嚴中苾芻戒尤爲莊嚴
故。今與苾芻戒無表得時相並説得時也。
何云通受羯磨比丘戒之證耶 問
菩薩地説三聚淨戒云。律儀戒者。謂。諸菩
薩所受七衆別解脱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
尼戒。正學戒。勤策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如是七衆。依止在家出家二分
應當如。是名菩薩律儀戒云云若由是。
通受羯磨出家大比丘戒。何故
今不許耶。答。檢瑜伽論。以菩薩一切戒
二分戒。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依此二分
三種淨戒。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
饒益有情戒。此中律儀戒如問者言。七衆別
解脱律儀。如是七種戒。依止在家出家二
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云云
知。以菩薩通受羯磨出家菩薩成出家
分戒。在家菩薩成在家分戒。豈但云
芻大戒耶。聲聞乘遮黄門無根二根等不
戒。菩薩戒不爾。不無根二根故。出
家菩薩悉以出家五衆分戒而成。後轉根二
根故。出家菩薩悉以出家五衆分戒而成
業道。後轉根不戒。至未來際&T047368;十上
(三十八
右)曰。景云。菩薩律儀遠至菩薩。今約七衆形居律
菩薩者。以過麁故。又彼菩薩身在七衆
身語七支。墮彼七衆具不具。比丘比丘尼有身語
七支。沙彌沙彌尼及正學等五衆。但有四支。身三語一。
語中不惡口
不綺語不兩舌
又曰。菩薩出家
在家
形居後五出家
沙彌
沙彌尼事足。除
比丘比丘尼
然具遠離諸惡云云&T047368;二十
上曰。景
云。菩薩律儀戒即是聲聞七衆所受。如出家菩薩。即與
聲聞大僧所判多分是同。在家菩薩即與五戒所判多
同。故云。是七衆所受。理實要期時節有異。即心非心
戒體亦異。云云。備云。又解。聲聞七衆。若受菩薩戒
時。轉前七衆戒。令成菩薩戒。故云即七衆。云云。
圓測之説(次引)基辨云。景律師所釋。誠大論之宗極
也。由是應知。論説律儀戒者。謂。菩薩所受七衆
戒。文非七衆戒即菩薩戒之釋。形居律儀。除不共者
多分同故。作是釋。戒體要期既各別故。故受菩薩
戒已稱苾芻等。違大論説。菩薩心所受七衆戒是菩薩
戒。何應
苾芻戒等
又圓測曰。菩薩律儀與聲聞律儀體實差別。
但七衆ニ於ト云舊受聲聞戒者。後受菩薩戒時。
所發支種。若苾芻即如苾芻戒。支種與
共所學者即除。其餘支種即與苾芻所
發支乃至近事男女受五戒竟。後更受
薩戒時。所發支種即與近事戒支種同。故
是七種戒即是菩薩戒律儀菩薩
七衆戒。但由支種同故。言即是七
衆所受戒。其餘四波夷四十二輕戒皆是攝
善法戒云云又曰。失聲聞戒菩薩戒。聲
聞戒盡形捨。菩薩戒盡未來際捨期。故
知菩薩戒與聲聞戒差別云云是難興正
ヘシ菩薩通受羯磨。盡未來際期羯磨。比
丘大戒盡形壽戒。如何云盡未來際羯磨
成スト比丘盡形大戒耶。要期既別故。豈是
同日談耶。若言通受盡未來際羯磨
成比丘盡未來際大戒則以通受羯磨
薩出家分戒。汝何於菩薩出家分戒呼云
丘大戒耶。汝所言大小乘混交不擇則不
居也 問。斷戒章中曰。又菩薩戒無表
者。三聚區區別&MT06279;止作不同。論藏未
指畫。宜顯之。凡戒業無作是約律儀。後
二聚者非律儀故。別以律儀而立一聚。又
瑜伽中犯更受。皆約前後四重。蓋是就
律儀無表之義乎。又就二聚而求
。當是倶離者之無表。同彼恭敬施⾷等無
故。不此則。一例立説。尤見疎漏也。
恭論得時章説無妨歟。未其時可必也
云云今問。章文云其菩薩戒第三羯磨得。三
聚戒倶論得無表時歟。將但論攝律儀一
歟。如之何。答。今文所論。得無表時明
三聚戒共得無表也。若分離三聚中一
。則非菩薩大戒。故如瑜伽七十五二丁
若有於此三種所受菩薩戒中隨有所缺。當
知非護。當言不菩薩律儀。不
此三種戒云云又説。由律儀戒之所攝持
其和合。若能於此精勤守護。亦能守
餘二也。若有律儀戒。名一切菩薩律
云云是應知。三聚不具則非菩薩戒
今文標言其菩薩戒。明得無表時。自知三聚
戒得無表時是即第三羯磨竟也。問。如環庵
。後二聚之無表同彼施⾷等無表云云
家所言三聚戒無表。如何釋其別耶。答。大
乘所言無表。於身語意三業種子上
非用。無表示スル&T069222;此名無表。先欲此當
三聚戒相。如瑜伽七十五初紙。今謂。
菩薩意樂所受七衆戒二分菩薩律儀戒
故。論説菩薩所受七衆戒。由是以聲聞意
樂所受七衆戒菩薩律儀戒。如何以通受
羯磨成七衆戒耶。初律儀戒聚相者。如
伽梵爲諸聲聞所化有情説毘奈那相。當
知即此毘奈耶聚名初律儀戒聚此但説律儀
戒相同聲聞
毘奈耶。以七衆戒菩薩出家在家二分形居律儀故。
若論戒體則説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脱戒故。盡未來
際要期七衆與聲聞所受盡形壽七衆戒全不同。如
已明。興正之徒。多以此文聲聞戒菩薩攝
律儀戒之義。竿濫之甚必勿忽。諸戒相應同。
戒體非同。以聲聞戒説菩薩名尸羅莊嚴
第二
攝善法戒相者。謂。諸菩薩於攝善法戒勤修
習時。略於六心善觀察。何等爲六。一輕
蔑心謂。諸菩薩。於善法中所有
輕心。無勝解心。及陵蔑心
二懈怠倶行心
若有懶惰憍醉放
纒繞
三有覆蔽心若欲貪等五蓋。隨
一蓋。或諸煩惱
及隨煩惱所纒繞心。五蓋者。一欲⾷蓋。二
瞋恚蓋 三惛沈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四勤勞倦
若住勇猛増上精進
身疲心倦。映蔽其心
五病隨行心若有諸病
惱其心。無
力能。不
修行
六障隨行心若有喜樂談論等
。隨逐其心
菩薩
此六種心中正觀察。我於是六種
心中有隨一現前行耶。爲有耶。於
前三心。菩薩一向不生起。設已生起。不
忍受。若有忍受而不棄捨。遍於一切
皆名有罪。又於第四心。勤勞倦心現在前
時由此心故捨善方便。若爲暫息身心疲
。當於善法多修習者無罪。若於一切
竟捨離。謂。我何用精勤修習如是善法。令
我現在安住此苦。若如是者。當知有罪。又
第五心。病隨行心現在前時。菩薩於此無
自在。不所欲善加行復忍受
而無有罪。又於第六心。障隨行心現在前
時若不隨欲墮在其中。或觀此中大義
。雖復忍受。而無罪。若隨所欲故入
其中。或觀是中義利。或少義利
ラニ忍受。當知有罪。如是六心。前三生已
而忍受者一向有罪。病隨行心雖復忍受。一
向無罪。餘之二心。若生起已而忍受者。或是
有罪。或是無罪。第三饒益有情戒相者。若諸
菩薩於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習時。當
察六處攝行。所謂。一自。二他。三財衰。四
財盛。五法衰。六法盛。是名六處。財衰者。謂。
衣⾷等未得不得。得已斷壞。與此相違。名
財盛。財盛者與前財衰相翻可知。法衰者。
謂。越&T069222;所學ヲヤ先未聞勝義所攝。如來所
説微妙句不聽聞。如聽聞。先所ニ於テ
聞。於先所思惟。不思惟。有聽聞
。有思惟障。設得聞思。尋復妄失。於
證修所成善而未證。設證還退。與此相
違。當知法盛。法盛者與前法衰相翻可知。
自他者此中菩薩作自法衰他財盛此不
又諸菩薩作自財衰他財盛。若此財
盛不法衰若引法衰此不
又諸菩
薩作自法衰。令他法盛又諸菩薩作
自財盛。令他財盛又諸菩薩作自法
。令他法盛又諸菩薩作自財盛。令
他法衰此不
是於爲事若不修行。名
有罪。若正修行。是爲無罪云云已上伽七十
五之取意
此是後二聚戒相。無罪無表。有罪是違犯。
初律儀聚。無罪中下品纒犯。有罪上品纒犯。
次下自知。然若以理釋。則初律儀聚
是在第二聚善法中。於此初聚輕蔑心
第二聚有罪相。即第三聚自他法衰不
相。即名有罪。由是應知。初律儀聚無罪無
無罪即防非。
此名無表
即第二聚無罪無表。亦是第三
聚無罪無表。三聚無表不分離故。説
此三聚隨有所缺名非護菩薩戒。若自
儀聚見。則三聚無表倶於動發身語思種
非功用倍増。是名無表。若自後二聚見。則
意表業思種。防非功用倍増。是名無表。
如是無表雖似有二。同一時處。非即非離。
上已明。三聚戒相不分離故。如唯識
肝心第八言。菩薩自息惡戒者。意地三戒。
由是且説七衆是菩薩戒。據護命義。明
實義。意地亦名律儀戒。所以不意業名
律儀戒。意地律儀攝善戒中攝故云云上章
。菩薩律儀制十支故。性罪治故。色支唯
七。後三非色。其菩薩戒期心廣故。必須
云云然成唯識等。破小乘實有無表。説
立無表故。且准彼宗但云身語思種。非
業種無無表。如義燈中具辨。如前已明。由
上來所明理故。環庵所言悉是妄談。彼不
大小乘之意別。猥斷章主。其罪不輕。有
學之人勿必黨諸 問。瑜伽戒本所説四重
禁戒。及後四十三輕戒。三聚戒中何聚攝耶。
答。欲此義大分三門。一出古釋。一判
。三述今義。初出古釋者。此有六家。一者
西明圓測義云。但由支種同故言律儀戒即
是菩薩所受七衆戒。其餘菩薩四波羅夷。四
十二輕戒等。皆是攝善法戒云云二者倫&T047368;
曰。此四他勝處法具三聚戒。初不貪求
自讃毀他。是律儀戒即當勝鬘經於諸衆生
嫉心。第二不慳惜財法是饒益有情戒。
即當勝鬘於内外法慳心。第三不忿
結亦是饒益有情戒。第四不毀大乘説相
似法。是攝善法戒。又四十三輕戒中大分爲
二。初犯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後犯
十一種輕。障於四攝利衆生戒云云此中釋
稍同今家也。三者叡尊曰。以七衆戒
攝律儀戒。與之不共皆爲後二。梵網所
十重六八。瑜伽所説四重四十三。皆與七衆
別解脱戒差別。故以本論校。皆爲攝善
攝生之戒也。善戒瑜伽。共於律儀戒者。讓
諸部律。別不説也已上三聚
四字抄
四者通玄梵網古
迹資講二云。此三聚戒有三性別。謂。顯了・
斷惡一一皆具。顯了者。出于善戒持地瑜
。謂。七衆律儀以爲菩薩攝律儀戒。後四重
四十三輕爲後二戒。律相顯然。覽而可
了故曰顯了。斷惡者出于本業經。十波羅
夷爲攝律儀。斷惡義故。八萬法門爲攝善
。四無量心爲攝衆生。但約律儀斷惡
。一一皆具者。諸戒並具斷惡修善及攝生
云云五者惠光自誓問決曰。凡篇聚戒爲
初律儀。根本四重四十三輕共爲後二。亦瑜
伽義。基師屬攝善法戒。倫公爲攝律儀。今
瑜伽。分別三聚共不共。吾與セン基師
上品纒犯他勝法菩薩淨戒律儀。吾與
倫公。舊解三本亦當准知云云六者報恩吼中
信倍義曰。今謂。慈恩意謂。瑜伽爲支別
七衆戒以爲攝律儀&T047368;
亦同
彼七衆戒乃身
口二業。與後二以三業體不同。然則律
儀二業。後二三業。瑜伽爲三聚體有
。且以七衆戒攝律儀。其實別有菩薩
攝律儀戒。如文殊問説。今謂。准賢首等判
教大意。瑜伽是始教。影似小乘。是故以
衆戒攝律儀。文殊問是終教。其教更高。
是故別説菩薩攝律儀戒。非支別
 第二判是非者。初判西明釋曰。圓測所
釋是一往麁相釋也。此但明聲聞七衆戒與
菩薩所受七衆戒體有差別。而欲律儀
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脱戒&MT01319;ト云之戒
舊受聲聞戒已後受菩薩戒者。與聲聞
支種同支種者身三
口四七支
此麁相釋。非盡理
也。又以菩薩四波羅夷四十二輕戒等
唯攝善法戒。非慈恩家。意違勝鬘述&T047368;
。故今家相承人不依攝。二判&T047368;
曰。是亦非盡理釋也。以四種他勝處法
勝鬘十大受。配三聚戒。唯次自讃毀他
律儀戒。唯當勝鬘第四受。大謬釋也。云何唯
第四受自賛毀他是律儀戒。非今家意。違
鬘述&T047368;故。不信用焉。又此倫&T047368;前文
三藏云。引波羅夷之釋。其次作四他
勝處法三聚相攝之釋。是故有人誤以此三
聚相攝文唐三藏所釋。甚不是也。此云
三藏云者。但示新譯之梵名已。此相攝釋。
遁倫法師所辨也。後學勿濫。違勝鬘及唯
識述&T047368;故 三判我朝叡尊説者。此師當
我邦律法類頽敗之時。以瑜伽三聚羯磨
七衆差別。是故以菩薩戒一切學處
後二聚。欲枉以唯聲聞戒律儀戒
也。此唯莊嚴彼師所立。而非慈恩一家
所立。講此章時勿愼用彼師説 四判
玄引據説者。報恩吼中信培破此師説曰。
今謂本業所説三聚戒者。初攝律儀約斷惑
。後二不然。何總爲斷惑三聚戒耶。斷惑
等三無依據。亦不允當。基辨云。吼主所
彈實允當矣。復云菩薩戒四重四十三輕爲
後二聚。瑜伽論中未其判文。云何判
相顯然耶。通玄斷辨妄謬之甚矣 五判
光自誓問決者。是亦信培彈云。今謂。倫師亦
慈恩攝善法等。何捨倫師。又三纒犯
戒如上具釋。慈恩遁倫意無楚越。有何通
耶。斷然向背於兩師之間乎。實不
兩師所立故致斯謬云云基辨云。慧光不
二師義。如吼主判。信培亦不領。已慈恩一
家章疏中。何處以根本四重及四十三輕
攝善法戒耶。唯識述&T047368;中云其實菩薩戒亦
律儀戒。唯識論中以色爲律儀體。所以不
然。攝善戒寛故。即令其中。故論實亦得
云云是。唯識論文雖攝善法。疏主論
實義攝律儀。及勝鬘述&T047368;釋分明。云何
慈恩遁倫意無楚越耶。以一切菩薩戒
攝善法。倫師妄談非如實義。盲者判
盲説倶陷大譯。嗟呼危哉 六判信培妄
者。報恩吼中云慈恩意。瑜伽爲支別
乃至其實別有菩薩律儀戒。如文殊問説。本
成唯識述&T047368;十本釋義。此述&T047368;文釋論第
九説戒以學菩薩戒時三業性。而
瑜伽第四十説律儀戒者七衆戒等文。判
三聚中初戒二業爲性。後二聚戒三業爲性。
此判釋已。以唯識論同瑜伽云。此中總
論。故以三業性。以受學時三業性故
云云次擧難勢。彰此會同意麁相義。非如實
。云然菩薩戒自息惡戒是何戒攝。今欲
前支別故。且説七衆。此中且言。彰
大乘實義隨轉理門。復次示大乘實義。云
其實菩薩戒亦得是律儀戒。菩薩戒有意業
復次擧瑜伽論色爲律儀體伏難。難云。
若律儀戒但七衆戒ノミナラハ菩薩戒何聚攝
耶。今文通云攝善法戒寛故等。復結大乘實
論實以亦得。文略難解。具作文。應
若論菩薩戒如實義亦復菩薩戒
律儀戒。亦者亦七衆戒攝律儀戒。現流疏本
然寫誤。復次引文殊問經。證菩薩戒是
律儀戒三業爲性。云菩薩有五篇戒之言。
菩薩戒是律儀戒攝。五篇者。波羅夷。僧
殘。波逸提三十
捨墮
提捨尼九十
單提
突吉羅百衆
是即律
儀。安立軌則名。又若心分別等之言。
菩薩律儀戒通三業。復次然菩薩地四波
羅夷若者。此文明瑜伽論與文殊問經説相
異。亦有菩薩戒律儀戒之義。波羅
夷是五篇隨一。亦律儀故。慈恩基法師釋成
唯識之意既以如是。信培云何不大乘
實義慈恩正意耶。又信培評瑜伽與
珠問之相違。以賢首家判教瑜伽是始
教。文珠問爲終教。教文更高。信培由來有
得慈恩所立深義。以天台賢首
判教交今家。作教文高下之説。當
知於大乘教文高下執。是不平等見。非
佛法中正見。名邪外道。後學深愼。勿
培之説。又信培不賢首家五教判意。猥
妄斷。基辨讀五教章。賢首有言。謂。始教
法相差別門。終教就體相鎔融門。若爾一
切教示中作體相鎔融之説是即終教。亦作
法相差別之言是爲始教。非一經一論
全分判爲是始是終。既以起信一論
終頓三教故。是即賢首判教大意。由是應
知。信培所斷不賢首。猥作妄判。其罪不
輕。今難斥云。瑜伽論中。以聲聞七衆戒
相鎔融。説即菩薩戒。是豈非終教耶。令
體鎔融故。若不爾則一切鎔融教門。應
終教。信培云何判瑜伽唯始教耶。復文
珠問經。以菩薩戒法相差別。安立五篇。是
豈非始教耶。以戒五篇差別故。若不
爾則一切法相差別教門應始教。信培云
何判文殊問經唯終教耶。成唯識疏中
既會同文珠問與瑜伽。令同有五篇。爲
薩律儀戒攝之證。是今家意。爾云何於此經
高下不平等見耶。大乘教是一味法
門。隨所被機解了不同爲淺深異。信培起
一執見。讀大乘經論故。隨彼情見。但爲
。於教門體全有高下也。是判信培妄
已 第三述今義者。勝鬘經疏上十六紙
曰。於別説十大受。由菩薩地三種戒
謂。律儀等。即此十中分之爲三。初有
。明律儀戒第二有四種。明饒益有情
第三有一種。明攝善法戒。又曰。律儀戒
者。斷一切惡。菩薩戒内有四重者。亦依
。文中有二。初有一大受。於性及遮若輕
若重根本隨順但悉堅持。第二有四受。唯
其性遮。唯重非輕。唯根本非隨順
也。於中有四。即四波羅夷。四波羅夷。此名
他勝處。惡法損己。名他勝法。善法益己。名
己勝處。何者爲四種。一。若有財法不
。二。不名聞等自讃毀他。三。有
彼此相和。四。不大邪見
。今此文中不斯次。從後向前説。欲
斷惡。邪見最重。所以先明已上勝
鬘疏文
今謂。據
此疏所釋知。瑜伽所説根本四重隨順四
十三輕。及所餘所説一切菩薩自息惡戒。皆
是律儀戒攝。爲慈恩家正意。既釋云性及
遮。若輕若重。根本隨順。但悉堅持。爲律儀
故。我邦先徳由&T047368;。於瑜伽所説輕
重戒中分爲三聚。非今家意。又如前已引
成唯識疏十本擧瑜伽四波羅夷。令文殊
問經。立菩薩戒亦律儀戒攝之義。而云
實菩薩戒亦得是律儀戒。是與勝鬘疏
義也。故倫&T047368;等釋非今家意。我朝叡尊已
來。以&T047368;交慈恩。我今陶汰沙中金
已。又讀本業瓔珞經。併考今家。大叶經意
彼經説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云云又説菩
薩十重有八萬四千威儀戒等云云此中所
説十波羅夷及八萬四千威儀輕戒是菩薩
戒。非聲聞戒。爾今説爲攝律儀。故慈恩家
所判尤協經意。由是應知。瑜伽四重及四
十三輕隨順戒及一切菩薩戒。悉初律儀戒
攝。然伽四十文但示二分菩薩形居律儀。但
菩薩所受七衆戒。非如實義。隨轉所説
 因問。八萬四千威儀戒者如何。答。如本業
瓔珞經具擧示數。略云八萬威儀。如梵網
。例如八萬四千法門。略説八萬法蘊
倶舍光&T047368;等具明。八萬四千數約治有
情心行八萬四千。説八萬四千法門。一一衆
生有八四千諸行。如大集經説。今准
八萬四千數。計八萬四千威儀。十重禁戒。一
一各有九禁方便。一一具十成一百。此
前分一百後分一百。合有三百。置本一
。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戒方便成
一千。後分一百亦以九戒方便。復成
。合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十禁有
千一百。未起十重有二千一百。合上成
千二百有。約事意樂方便煩惱究竟トノ之五
。一一有四千二百。合成二萬一千。遂就
因縁法業之四以配一一。有二萬一千。遂
合成八萬四千。此即護十重禁威儀。故云
八萬四千威儀。略是八萬威儀。梵網經説別
八萬威儀品。此土未翻。委細難了故。今
本業解梵網。令十重威儀。即
四十八輕戒。是即十重禁威儀。具明如
處明
[章]僧衆法事云云 鈔曰。此第二所由也。謂。
因等起思熏種而立無表。作法
竟。事不滿故。於種子上用不倍増故。
第三羯磨竟已前非得無表時。至第三羯磨
竟時。期願滿足。法事具足故。以此時
無表時也 問。別受戒法十僧法事故。應
僧衆法事等。於菩薩戒法。唯能授人即
證明師。有一人餘人。云何此僧衆法事
二句。云亦明通受戒所由耶。答。菩薩受戒
法以文殊彌勒トノ二阿闍梨。十方已
入大地諸菩薩爲同學伴侶。爲證明師。雖
現前證明師一人。隨ヘハ奉請。是勝義僧多
衆故。名僧衆法事。問。大乘中有僧耶。
答。如三寶章説。其他受用自性身等大乘佛
寶。變化唯是二乘佛寶。雖地前衆。十地菩薩
亦得之。非大乘佛。彼地前衆非是大乘
僧寶攝故。爲彼僧現。是彼佛故。出家外道
皆假號僧。爲彼徒。稱佛爲首。大苾芻僧
佛弟子。外道既稱僧。豈大乘衆不
耶。寶性論第二三寶品。由三乘三寶。故
菩薩乘僧。自可知耳。問。見文殊彌勒等
大乘菩薩。其形相皆是優婆塞。何故以此二
大士首。十方諸菩薩名稱僧耶。答。十輪
經説。有四種僧。一勝義。二世俗。三瘂羯。四
無慚愧。謂。佛十地菩薩獨覺四果。名勝義
。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鬚髮。不
袈娑。雖一切出家別解脱戒。一切
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
故。前出家聖此在家聖皆勝義僧。有
鬚髮。被服袈裟。成出家戒。名世俗僧云云
餘二
往見
是可知。雖優婆塞形。已入大地聖
故。皆是勝義僧衆。故今約菩薩戒法。勝
義僧衆法事此時具足。又何加焉。顯業抄云。
僧衆者是別受。甚不是也
[章]雖由前位云云 鈔曰。下通難。難云。既知
表發無表。云何得表時在乞戒時。無表
得時在此第三羯磨竟耶。今此通云云
[章]雖或無心云云 鈔曰。此亦通難。難云。得
表時在前。得無表時在今此第三羯磨竟
則其間歴多念故。應別縁心起。云何應
善表業善無表。由惡表業惡無表
耶。今文通云云通意云。雖第三羯磨竟時得
無表故。得表已後。其間或無心。或別縁心
。向所期願今滿足故。不無心或別縁
。羯磨竟時於得表業所熏種上。無表防非
切用自起
[章]用倍倍増云云 鈔曰。三十論疏二本四十
三丁
曰。若新熏種念念種子體新倍生スル
此難陀勝軍論
師唯新熏義
若本有種體雖増而功能
此護月論師
唯本熏義也
若新舊合用。唯取新熏種倍倍
生時用増上説不&T069222;本有本有
之力
故。初熏種時舊亦生種。今所立無表唯
新熏上立也。然此新熏亦唯用増。而體不
増爲勝。既無現行。如何種起已上護法正義。
謂。今論戒體約
防非用増上假立無表
故。本劣故唯取新用
是知。今用倍倍増者。
護法用増義也
[章]新舊種子若別若總 鈔曰。斷戒意云。上
文並擧小戒與三聚戒共是得戒之縁故。
若別若總基辨云。是妄談也。小戒三聚戒。何故
若總若別耶。若以通別二受
總別。則今家章疏中不通別總別
 恩吼以成唯識説五取蘊相或總或別之文例。
大爲
是正
得戒縁以彼因等起思爲因故。云
行縁因今云。此釋妄談也。此雖現行思所熏種
文加縁因二字。彰所熏種此現行思
増上親因二縁。上所言若總若別之新舊合成種子。
即現行縁因思熏行種也(現行縁因)顯業鈔云。現行縁
因等者。唯本有種。護月論師意。今現思爲本有種
増上縁。受得戒故。縁字屬唯本有義。唯新熏種難陀師
義意者。今現思作親因縁。新熏種子。此種子之上受得
戒故。因字屬唯新熏師義。護法正義意者。本有種子爲
増上縁。新熏種子。爲親因縁現行。此現思所熏種
子上得無表。其功用運運増長也。云云。今云。此釋縁
因言實爲允當。然以種現相望因縁
此文所用。此文但現種相望釋因言
[章]用倍倍増云云 鈔曰。斷戒章意云。成唯識
増長位。慈恩疏釋云倍増。不文字也。
増長者。戒種功徳日夜優長也。非
。然疏主約多少而云倍増。不解之甚
云云芳決破是。以婆沙百三十二倍増義
又以大乘彌勒論義燈
所引
又恩吼以環庵
曰。然大乘慈恩等。思種功用説爲無表。而亦
倍増増長義。豈當論意耶。又諸種子
無假法同。而亦非一切色
心別有自體現行之法。一切種是諸現行所
熏成氣分故。亦名習氣。然此無表爲種上
功用。非種體。則是因氣分。更生功用
也。以將是習氣故。如是剋窮而論。則無表
法者。實是心所氣用之分。而假法之極者也。
彼所防有七支別。而論能防體。全非
數二三五六百千等以論多寡者也。若
小乘有部。無表是四大所造實色也。既爲
實色。則雖不可見無對。而論其多寡以爲
倍増。不亦宜耶。具如婆娑正理。然大乘慈
恩等。以倍増増長義。此不大乘
云云基辨云。吼主所言雖理。不
乘法相建立。今法相大乘示中道理。以外道
小乘所立教相即爲大乘法相。以唯識所
觀故。彼等所談即爲大乘義。今家以
沙倶舍所言培増任運實用識變。約似
多少培増義増長。不實有培
故。與小乘同。又種子是雖熏習氣分
其種子功用一箇法相論。非唯無表
不相應行中。無想滅定二定體。是厭患種子
上功用。復八地已上倶生煩惱障種子。以
子用勢變易時長。此等任運變現故。但似
如是任運勢用立名相也。思准可知」
[章]以隨心戒云云 鈔曰。斷戒章云。此文寫
誤。應以隨轉戒云云恩吼中亦云。此文寫
誤。應不隨心戒云云別脱是不隨心戒故。
不爲好歟。基辨詳云。作不字。雖理。
現流本爾。此體増家ヨリ定道戒隨心
轉戒救故。現本爲好。下雖字唯字寫誤
歟。謂隨要期心戒恒相續。如定道戒
轉戒。唯念念中現行熏種。未曾有ナレハ
故。應用増是體増者。者言牒彼救
難也
[章]一七用増 鈔曰。或問云。初得戒無
。何云初刹那位一七用増耶。或自作
曰。帶増義故云増耳云云我今作答云。
未得戒已前。唯種子有防非功能。別不
無表戒。至第三羯磨竟。初念位名無表戒
一七支防非用増長。第三羯磨竟已前。與
種子雖別無相。防非用名無表戒。七支
防用義意倍増。故云一七用増
[章]乃至未捨 鈔曰。續後抄云。初刹那一七
支。第二刹那二七支云云第三刹那如何。若次
第云。増一箇七支。第三増三箇七支。第四
刹那四七支也。若以倍倍言。則應第三
刹那四七支。第四刹那八七支。第五刹那十
五箇七支耶。答。倫&T047368;十四上六丁云。謂。從
不善業道種次念増成二十。第三増至
。乃至無邊云云
[章]其別解脱云云 鈔曰。其者指頓悟二類
菩薩。謂。或變易已去受戒。或分段時以
漏心受戒已。即證第八地。即身受變易
通。今家不別盡別生故。無命終捨。乃至
者自初地乃至佛果
[章]轉成圓滿云云 鈔曰。謂。有漏位所受。由
無漏増明縁。不作法。自然捨劣得勝故
轉等。亦云自然得戒
[章]非菩薩戒中律云云 鈔曰。問。十輪經説。
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此處。又
説。無河池。誰能呑大海。是故一切菩
薩。皆先學二乘。唯不究竟證小耳云云又梵
網經説。俗典阿毘曇藏論書&T047368;是斷佛性
道因縁。如是所説兩途。今如何學。答。如
伽第四十一説。菩薩於聲聞乘別解脱
等學。無有差別。何以爾。以諸聲聞自
勝。尚不捨將他行。建立遮罪
何況菩薩利他爲勝。又説。於別解脱中。爲
聲聞少事少業小希望住。建立遮罪。制
諸聲聞。令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
等學云云是應知。菩薩於聲聞乘
學。有應學。故圓測曰。不共者除
云云十輪經説約應學者。梵網經約不可學
。必勿偏執。問。囘心向大之後。爲小乘戒
轉成大戒耶。答。既云囘前心。不一切
則如何云向大之後。以聲聞向大乘戒
菩薩尸羅莊嚴故。全聲聞戒爲菩薩戒
莊嚴
[章]即名初得 或云。此有二義。一云。了相作
意靜慮初起。故云初得。二云。第一念故云
初得。第二念後是成就也。若泛論。上二界十
七地各有初得。而初未至一切靜慮最初故。
別約之也
[章]能損害云云 撰曰。問。有漏定有害種
義耶。答。以有漏觀門僅伏現行。但損
生果功能。永不現行。有少分損之義。於
其種子損害之義云云今云好
[章]一言了相云云 興正科。已下云總配。以
初二作意了相
勝解
總伏上三品欲惑。以第三遠
離作意總斷上三品。故名爲總配科
[章]色界五地云云 下約地明對治得時
色界五地者。色界初未至及四根本定也。是
見道依地也。見道斷惑道故。特揀依
五地也。若次第證者。局依初未至。今兼
越類故云五地。謂。次第證超越一來。超中
二果必依未至越不還。通依未至根本
見道故云五地等
[章]皆斷對治 謂。約通依色界初未至四根
故云皆等。此皆見惑斷道所依地故。云
斷對治
[章]餘色無色云云 此餘有二別。一。若約
第證者。唯依初未至地見道者。初未至ノミ
斷對治。初禪已去皆遠分對治云云二。若約
超越證者。通依未至根本定。得見道者。
通依未至四根本。皆斷對治。其餘七近分四
無色皆遠分對治
[章]長徒義 別本作長從。非也。長途者。猶
常途。謂。見道依地大小二乘不同。小乘
六地五地加
中間定
大乘除中間定故云五地。大
小共許故云長徒等
[章]初念名得 興正之門徒。由此文立義云。
通別倶以動發勝思。初念爲成無表所依
故。不通別。近因初念爲得表時云云
云。此義妄談也。謂。小乘戒取乞戒動發之初
以爲得表時。又大乘戒取請戒慈愍故。
第三周已之初念以爲得表時。故初念之言
是一。意即存別。由是云無表所依。亦應
二之意
[章]第二念中云云 是亦准上有二意。一者
小乘乞戒動發第二念。二者約大乘第三
周請戒已第二念
[章]佛是曾得 對法抄云。一切無漏皆未曾
得也云云菩提院贈僧正云。因果相望時。佛果
未曾得對法抄
之意也
因果相望者。金剛心無間
位。捨一切有漏法幷劣無漏。解脱道位純上
品無漏現起。是初得故未曾得。又果果相望
今章
佛果與佛果。無未曾得
[章]佛顯無萎云云 此下立理辨佛願無表無
。樞要曰。由佛無表。雖是曾得念念新
。以昔發願制於業思。衆生界盡。我願亦
。以心無萎歇故戒常有。除佛已外戒皆
曾得。由願制思不萎歇故。未破縁
戒常相續。不爾不新起名爲捨戒云云問。
因位捨戒。與佛果無表同異如何。答。因位
無表皆未會有得。若遇捨縁。期願萎歇。曾得
表業。種不犯間。無表功用。但順舊住。更不
新生。以名捨戒。佛果無表亦曾得。體但順
舊住。更不新生。然昔期願不萎歇故不
捨戒。故知順舊邊同。不捨異也
[章]唯在於初自餘云云 此明表業得捨縁
前文自可解。文云。初念名得。第二念中
即名爲捨。雖相續。不無表之表
云云故今文中非無表因者。即是明捨縁也。
詮要抄擧或説云。問。於表捨相捨縁
哉。答。上總明捨相。是以非無表因
。由表捨縁云云今云。此説甚可翫矣」
[章]非無表因 問。如上已言。第二念言亦有
大小乘別。則爲無表之因表亦應二意
歟。如何。答。自有二意。若小乘戒無表之因。
乞戒動發思初念得表。是即無表之因。第二
念已去非無表因之表。又若大乘以請戒慈
愍故第二周了初念得表時。爲無表
。此第二念已去爲無表因。故非無表
因之言亦有二意
[章]謂對比丘云云 報恩吼中擧南山戒疏説
曰。南山等依准多論。若無比丘。對白衣沙
成捨。今章約比丘之時故。云
云云 基辨云。出家五衆共對比丘作法
捨是根本實義。出家五衆之戒。初受戒時對
比丘而得故。如多論説。約王命及病縁
等急事比丘故。今章由根本實義
之説也
[章]互跪作法云云 一本作&T050352;。此爲是也。
起棄語言者。注戒本曰。佛言。若有比丘。不
梵行。聽戒還家。復欲出家。於佛法
梵行者。應度出家得大戒乃至
言。我捨佛捨法捨僧和尚戒律我受家法
等。是名捨戒云云戒疏二上三十四紙具明
捨法更考増一經云。僧伽摩比丘七反降魔。
後更受戒得成羅漢。自今捨戒聽齊七反。
若過非法寄歸傳四。二十紙 云。天竺伐撤呵利。七
出家。七還俗。大莊嚴論亦明七反出家
[章]犯根本罪者云云詮要抄曰。光云。犯根本
罪。根本前四重也。非後四重。三乘共門故
云云基辨云。此釋不爾。今明苾芻等五衆五
縁捨之中第二也。故此根本罪言應
婬盜殺妄。非三乘共門故唯明前四
[章]若起上纒犯根本罪 上纒者。加行根本
後起三時無慚愧者。根本罪者。瑜伽全文無
本字。但云毀犯四種他勝處法。然今章文云
根本罪。顯業抄中釋云。犯根本罪者。後四重
也。此文明以後四重根本罪。而唐本章。
前四重名爲根本。後四重名隨順云云西大
之徒執釋云。根本罪言有二義。一約三乘共
。二約大乘不共門。初爲前四重。次云
四重云云今云。此西大義不是也。此瑜伽文
後四重義顯然。以殺盜淫妄隨順中故。
唐本章亦誤也。違文始終故。今謂。此根本
罪言是後四重。今章主會意。無前後。但
重罪令會。顯小乘非實義。大乘盡理。故
小乘戒亦上纒失。中下不失
[章]即便捨戒 或云。此有二義。一云別捨義
太賢犯支戒律儀。二云總括義章主
上纒ヲ以一戒。餘戒隨捨故云云今云。上纒無
慚愧爲本故。無慚愧犯餘戒亦捨
[章]見是功徳 詮要。光云。行惡具是功徳
謂是邪見也。今論文意。非邪見。但於
惡事徳有功已云云今云。不爾。無
慚愧則必邪見起。如唯識論中
[章]非暫現行即名棄捨 菩薩地全文云。非
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
律儀。如諸苾芻。犯&MT01301;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
脱戒云云&T047368;中景師云。此論文説上纒失。
中下不失。即破正量部下中上纒隨一現前
暫一犯時即便捨戒。又言上品纒犯即捨
即破薩婆多三品纒犯皆不戒。十輪經
中云犯重不捨。據中下纒犯。正量部譏
婆多部云。汝云犯重不捨戒者。増長苾芻
犯重因縁。亦汝部中犯重者多。故作此判。薩
婆多人語正量部云。汝宗立犯重即捨戒
者。令諸犯者於自己身無戒想。即便數
犯。因是廣作不善諸業云云又云。三藏云。
菩薩地。犯罪捨要上品心犯方失上品心
無慚愧故。此聲聞戒中但犯スレハ即失。不
中下心。皆越教故。皆犯性罪云云
[章]然不共住云云 此文正會小乘義。令
大乘義。不共住者。舊云。波羅夷。此云不共
。又云極惡又云棄也。就此波羅夷。翻名
古今釋合有四家。一別者唐三藏説。倫&T047368;
上曰。三藏云。梵語正波羅闍以迦。此云他勝
處法。若犯此戒者。他所云云應音廣釋
云。波羅闍以迦。此云他勝。謂。破戒煩惱爲
他勝於善法。舊云波羅夷。義言無&T047368;曰。
聲聞戒
中若犯四重於現身中。不
悔名無餘犯。云云
若犯此戒。永棄清衆
故。云無餘云云倶舍光&T047368;十五曰。梵云
羅夷。此云他勝。善法名自。惡法名他。若善
惡法。名爲自勝。若惡法勝善。名爲他勝
故犯重人名爲他勝云云太賢古迹曰。波羅
夷者。此云他勝處。善自惡他。惡法所勝。故
戒持犯所依ナレハ云云二者南山事抄中引
西方曰。波羅夷者。譬如人頭
。若犯此法。不成比丘故也云云同戒疏
曰。言不共住者。治損名也。四分律曰。云何
不共住。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説戒。
是二事中故名不共住。栖翫&T047368;
曰。律抄中云。翻波羅夷不共住。此是錯
云云又曰。大乘中無不共住。大乘無此。治罸
罪故云云三者薩婆多論二曰。波羅夷者名
不如意處。如二人共鬪。一勝一負二人
共鬪。一勝一負。比丘受戒欲生死。與
共戰。若犯此戒則墮負處云云十誦律一
亦云。波羅夷名墮不如云云四者栖翫&T047368;曰。
梵波羅夷。此云犯勝處。此是其罪所招之
果。即無間獄名他勝處。是最劣處。爲他所
勝。擧處皆勝。獨立此名云云基辨今評云。
第一家中以三藏説根本義。應音尤助
本義。光&T047368;古迹。雖舊譯梵名。至釋義
本義。今家須此第一家。又第二家中。
斬頭喩釋。與應音無餘義相同。引四分
不共住。擧治損重無餘犯。與
意大同。又栖翫中翻云不共住錯。恐
敵對正翻歟。若爲義翻。則全非錯。栖
翫所言可謂麁釋。又言大乘中無不共住
此治罸罪。守千不瑜伽文故設
。菩薩地中出家菩薩儀同聲聞。以聲聞戒
及學處尸羅莊嚴故。聲聞治罸法即出家
菩薩爲所學處。故爲盡理。雖瑜伽中説
菩薩犯戒道中無餘犯。此是示
薩戒捨而還受。非聲聞治罸法也。雖
菩薩戒。若不還受。則是無餘犯。無慚愧故。
應音釋無餘犯此義矣。非大乘中無
共住。倫&T047368;釋云。菩薩戒中起貪煩惱。或不
犯。若利益有情貪。不菩薩戒。爲自利益
即犯菩薩戒。若瞋煩惱。爲自爲他。並能犯
戒。故云無餘犯云云今云。非無餘犯
無餘犯故。如守千決定
。又第三家中雖翻名異。以勝負喩
負處。即是他勝處法。義全無相違。又第四家
中以地獄果他勝處。雖因釋
道理。由上來説義自應知。章文云。
失戒義者。其實雖上纒犯即無餘
犯之義。且約中下纒犯有還受義。作
。縱雖上纒犯忽改悔生慚愧。則轉中下
還受自成
[章]如多羅樹云云 西域&T047368;云。南印度建那補
羅國。不遠有多羅樹林。三十餘里。其葉長
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採用云云應音
云。案西域&T047368;云。其樹形如梭櫚。高者七八
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之。東印
度界其樹最多云云吼主曰。具多與多羅樹
同。名義集及華嚴音雷同爲一。具多此
岸形亦非也。此云葉樹。其有差別。具見
惠琳音義第十十四紙又具多有三類。具見
酉陽雜爼前集第十八。多羅樹西域&T047368;十一
十一左
[章]四種比丘 經云。一者畢竟到道婆沙六十
六云。准
陀經中亦作是説。沙門有四。一者勝道
沙門。云云。瑜伽二十九。十六紙 亦同
二示道婆沙
六十
六亦同。瑜伽二
十九云説道
三受道婆沙云命道
伽云活道
四汚道婆沙
同。
伽云
壞道
倶舍十五説四種比丘一名想。二自稱。三
乞。四破惡。瑜伽亦
[章]倶舍云勝道云云 本是婆沙六十六之説。
神泰釋云。佛名善逝。道最勝故總三乘學無
學名勝道
伽二十九云。學無學名勝道。以無漏道
見修惑
[章]二者示道 &T047368;中基云。佛在世佛菩薩及聲聞衆
説道。佛滅後聲聞衆名云説道
正法
滅故
[章]新云命道 &T047368;中基云。以道活命名活道。准
婆沙。如來獨覺名勝道。無學聲聞名
説道。一切有學名爲命道 泰云。持戒異生。惠命存
活故名活道 婆沙云。諸善法生長聖惠命根。名
死。故名活道
文 瑜伽二十九同
[章]四者汚道 基云。戒爲正道根本。今破戒故名
壞道。泰云。犯戒異生。犯三學中初根
本戒。難惠命。故名壞道。准婆沙。諸犯戒補特迦
羅。多行惡法。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爲壞道
瑜伽云。諸邪行者名汚道。又婆沙六十六云。汚道
沙門者。謂。莫喝迦苾芻。喜盜他財物等是也。云云
[章]犯四重者云云
[章]准觀文意云云 下釋經意。此中有二。初
問釋。次正決答。准觀文意者。意言准
焦種。如多羅樹。云一向失戒則應
意。又準但云汚道。云一向不失應
意。然倶云我意已下
決答
[章]大方等陀羅尼經 有四卷。北涼法衆譯」
[章]就四分律云云 此文六句。以小乘亦有
不捨義。證大乘中下不捨義。小乘犯重不捨。
三纒不失。與大乘中下犯不失。義イイ稍有
異。乍聞&MT01301;犯重不捨。言陳無差故。今擧爲
助證已。詮要抄中云就四分下會同律論
謂通漫。又續後抄曰。問。四分薩婆多犯重
三纒倶不失。何引之會同大乘耶。答。師云。
第二三纒倶失義故引之。又以大乘眼
之時。四分薩婆多等云不失者中品也
云云故引之同會也已上
續後
今云。此文六句設
。會十輪經中第一釋末文。即證犯重不
也。何云第二三纒倶失義故引之耶。
科文雜亂故。續後釋可言謬釋。或云。四分薩
婆多並三纒不失。今對三纒倶失義之。以
中下不失云云今云。此亦科文錯亂故不
是。又問。何故不餘律。但擧四分律耶。
答。於四律中。但此四分立犯重不捨義故。今
此律同。薩婆多等五句。示根本部
四分律是法藏部攝。自薩婆多部化地
。自化地部法藏部故。今擧根本部立
不共住非失戒義同。助大乘義 問。何
故擧四分律即證耶。答。根本薩婆多
不共住。非失戒義。先已擧了。今但擧律。
失戒不失戒之論。是律中所判故。聽聞抄中。
問。上既會不共住。何再會之耶。答。第二師
不共住即失戒。然四分多論犯重不捨計
也。彼既云不共住。即知不共住非失戒義
之也云云今云。此亦科文混亂。不用之
説也
[章]五十三云云云 續後抄曰。五十三出比丘
捨縁。唯云犯重捨。不別三纒故也。此師
文取意也。若第一師意者。五十三文不
分別故爾也。若云實事者。如菩薩。唯上
ノミ失也云云又云。第二師意同太賢意
也。謂。菩薩戒應三品不同。比丘三纒倶
失也云云今云。此釋實可也。然云同太賢
。未可也。應云。太賢由此義。此章傳唐三
藏口説之本書故。太賢海外人。少分從
而禀人故。本末相亂故。此言未可也
[章]非諸菩薩云云 基辨云。古來以章所
二釋別此文。第一師意爲短讀。第二師
意爲長讀。此疏意。然疏中但雖長讀。不
短讀故。必不長短。但長讀二師意自
差別。謂。第二師意。則菩薩上纒失戒。中
下不失。苾芻三纒倶失。大小不同。彼此對簡。
故云非如云云又第一師意。則諸菩薩言含
出家菩薩。此出家菩薩以苾芻等五衆
。復含菩薩眼苾芻得捨。是故
次所言諸苾芻等言。小乘三纒倶失之苾芻。
今所論苾芻戒中下不失之義。菩薩形居苾
芻戒。即是自大乘眼見。則苾芻戒悉是中下
不失也。簡非小乘等所論苾芻戒三品不失
。今云非如也。若作是解則長讀二師
意自作差別 暫一現行等者。崆峒&T047368;曰非
一暫行翻上三義。非一翻初數現。暫行翻
深生愛見
是功徳
暫即不數但行不云云此西大
相傳云大三句義。今云。強立名目是。却
煩智之憂。末代機根下劣。心不
益名目
[章]即便棄捨別解脱戒 問。見今文。於
別解脱戒。於菩薩戒淨戒律儀。若
爾。別解脱戒名。於菩薩戒之歟。如何。
答。於菩薩戒亦名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
。如梵網經説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亦
十重波羅提木叉。是菩薩別解脱戒。故
菩薩戒亦應別解脱之名也 問。答
爾。何故此菩薩地中。於菩薩戒淨戒律
。不別解脱戒。於聲聞地中及菩薩戒
苾芻戒。必但云別解脱戒耶 答。以
本業瓔珞經説十重梵網經。此經所説十
重禁戒但説菩薩三聚淨戒中初攝律儀戒
後二聚戒。瓔珞經攝衆生戒。是所
慈悲喜捨化。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云云而示説受戒作
十波羅夷。別別爲問答受故。是故別
解脱。於十重別別受。棄捨解脱惡故。是
聲聞乘戒別別説戒相。解脱諸惡故。名
菩薩波羅提木叉等也。問。何故本業瓔珞經
是説。梵網經亦説菩薩波羅提木叉。不
瑜伽耶。答。本業瓔珞經及梵網經。於
聚戒中但説初律儀戒。不後二聚戒受法。
及犯不犯別故。若受後二聚。則必是通受。
別別受義故。於初律儀亦以七衆一切
別解脱通受得故。三聚戒皆通受。非別別受
故。於瑜伽中菩薩別解脱。但説
住淨戒律儀也。問。何故瑜伽中。於初律儀
。以一切戒通受得耶。答。如瑜伽説。此菩
薩地顯示一切菩薩藏中略票廣釋諸門攝
故。具説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一切種教
實依處故云云是即瑜伽論盡一切菩薩藏
之證。又如本業經。如彼説。我今在此樹下
十四億人。説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
云云亦如梵網經。如彼説。至閻浮提菩提樹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人。説本盧
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ヨリ常所玉フ一戒光
云云此等説。當知本業梵網二經説。説
菩薩戒一分。即三聚淨戒中初律儀戒之一
分。若理ヲ以セハ則此一分即十無盡戒。一切佛
大乘戒。故以十波羅夷一切菩薩戒。是
大乘通理。若教ヲ以セハ則本業梵網二經爲人
各説。故一分教示。又瑜伽菩薩地所説。盡
切菩薩戒之教理故。於初律儀戒出家
在家二分律儀。爲形居故。受戒作法亦通
受。非各各別解脱。復示後二聚戒受法。及
犯不犯。是必通受。不別受是故菩薩戒
安住淨戒律儀。不別解。於苾芻戒
別解脱戒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二十一
  于時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閣筆於京都僑

 日宗末資 照善日氤騰寫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