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No. 1735_ 澄觀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即前五根増長。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
爲力。又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復名力。智論
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故名爲力。第六七
覺。覺謂覺了。若依位説。即現觀自性如實
覺慧。覺法自性。覺支自體即念等。七文中亦
二。先別明念覺。後通顯餘六。然七覺分七
皆自體。而差別者覺爲自體。餘六皆覺之分。
謂念是所依支。由繋念故。令諸善法皆不
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
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
心勇悦身調適故。猗定捨三是不染汚支。猗
即輕安。由此不染汚故。謂由安故能除麁
重。定者依此不染汚故。謂依止定得轉依
故。捨者體是不染汚故。謂行捨平等永除貪
憂。不染汚位爲自性故。總收七覺不出三
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後三定攝。雖是前
三至此増故。依位所明能斷見惑。以爲其
果。又雖一刹那七法倶起。而隨行相各説
功能。念除妄念。擇除不正知。餘除懈怠
惛沈麁重散亂掉擧。上約通説。大乘七覺
不念諸法故。決擇不可得故。離進怠相故。
絶憂喜故。除安心縁皆叵得故。性定之中
無定亂故。亦不見於能所捨故。第七八正。
若依位説。即現觀後起道。爲斷修道諸煩
惱故。離八邪故名爲八正。開通涅槃故名
爲道。亦云八聖道。聖者道故。八正自體即正
見等。文中亦先別明正見。後通顯餘七。言
正見者。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眞實揀擇故。
正思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
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次三是令他信
支。謂正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
有見清淨故。正業者。身業進止正行具足
令他信。有戒清淨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
聖種住。離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淨故。正
精進者。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
故。正念者。是淨隨煩惱支。由不忘失正止
擧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正定者。是能淨
最勝功徳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
徳故。若能如上分別誨示等。即是道支之果。
然其八中。語業命三是戒蘊攝。念定是定餘
三是慧。定慧大同諸品。但増勝耳。戒則前
來未有覺支。雖有定共律儀無表相微。此
中正行故新建立。此寄位説。若依此經離
世間品。八正是菩薩道。一者正見遠離邪見。
乃至第八正定善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
菩薩不可思議法。一切三昧則與前説旨趣
懸殊。上之七類總以喩顯。法性如大地。念
處如種子。正勤爲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
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増長。開七覺華結
八正果。第二護小乘行中十句。初總餘別。
總中如是功徳指前道品。爲不捨衆生。正
明護義。不同二乘之獨善故。別中具有
悲智已出於小。況以此導。前九句爲四。
一始。二益。三希。四行。前三護小心。後一
護小行。一始者大願爲起行之本故。二慈
悲益物。上二護陜心。三思念種智爲希。此
護小也。四行中有五句。前四自利。初二求
果。一修淨土行求佛依報。二修起佛法
行。求佛十力等正報之法。後二求因。三求
彼地方便無厭足行。謂五六七地故云上上
勝道。四修入不退轉地行。即八地已上覺
法自性順佛解脱也。後一利他即教化衆生
行。必須善巧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
徳窮盡生界。爲利樂故。果有二種。一離障
果從護煩惱生。二成徳果從護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
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
染等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
彼生。今初離惑先擧所離。後於如是下結
成能離。就所離中所起執著出沒。是此總
相。餘皆是別。總中執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
論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謂執我能知。大知
謂執所知大法。出沒者。是前地中正受慢
也。出者三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沒者三昧
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此定。此定
即我所修故。論云。我修我所修。已釋總句
別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本即
所有身見至蘊界處。於中身見爲總。我等
爲別。別中我人等四爲人我慢。蘊界處三是
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義故。一以此我。爲
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見復爲二我。及
六十二見之本。有此差別。此中身見。若約
實位。準唯識論。此地斷第六識中。倶生身
見及所起過。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
別起者初地斷故。是以瑜伽名爲微細薩迦
耶見。若約寄位。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則亦得斷分別身
見。二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
三觀察者明行。謂心行縁中多觀所得。若
法若定求覓勝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
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
起於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己故。財物者。如
畜財者。受用護持故。以上三事防護自己
所得。五著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
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隨助慢心。上總
及顯相正是所起。後結離中。由得道品正
助方便無不離也。第二此菩薩下明離業
染。上修道品正離煩惱。煩惱既去業亦隨
亡。亡不善業而修善業。文中先亡惡後進
善。惡有二義故不應作。一佛所不讃者。
尊敬佛故不爲。二煩惱染者。畏惡名故
不作。惡名則違利生道故。進善有二義反
此可知。又不作煩惱所染。異凡夫業作。順
菩薩道業則異二乘。第二成徳果中有四。
一於勝功徳生増上心欲果。二彼説法尊中
起報恩果。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四
彼増上欲本心界滿足果。此之四果。前三從
前生後一復從此三果生。前中初二護小
心果。後一護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
上求下救。今更爲物轉轉上求。故云増上。
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
果。今初即牒前護小乘中總句也。隨所起
方便慧者。牒前不捨一切衆生故。不捨衆
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修習
於道及助道者。即前修習如是功徳也。道即
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二顯所得果
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潤澤者。深欲愛敬
故。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深欲敬上。由
爲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下別中九句釋
彼潤澤。有三種勝。一柔軟心者。明樂行勝。
謂證法適神故。二調順者。調和善順縁中
無礙。是三昧自在勝。上二是行體。三利益下
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行用。於中初句
總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無過故。安樂下
六句隨過別顯。若不寄對難顯性淨之徳。
六句即離六過。經中皆是能治。一無雜染
心。治爲利於食過。及爲名妬心過。二治少
欲功徳過。三治不求勝智過。上三皆自利。
四治懈怠不攝衆生過。上四皆離於行生過。
後二離於教生過。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
教過。六治捨爲首不隨説行過。如説修行。
於聞思中最爲其首。今捨彼首所以爲過。
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勝智即上求果。第
二此菩薩下説法尊中起報恩心果。謂前地
中從佛聞法。是説法尊。今起傳法修行之
心。則爲以報諸佛恩也。上希求種智由
知佛有恩故。今思報亦上求果。文中先別
明。後總結。今初十句。初總餘別。總云知恩
者。謂若隨順師教行報恩行。方是知恩故。
別中彼行有九種。類攝爲七。一知報恩者。
依尊起報恩心。尊即是佛。此爲恩主故偏
名報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報恩心。此
名順同行善友意。三質直柔軟二句。依法
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云質直。
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軟。四無稠林
行者。依受用衣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故。
五雖實有徳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誨得師
言詮。七於教不倒得師意旨。上七品中。初
二依人。次三依行。後二依教。所依雖異皆
同報恩。二此菩薩如是下總結。謂十句不
出此三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
質直。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第三如是忍調
柔下。發勤精進果。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
於前不捨衆生護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
中正是無盡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時。後
得不休下正顯。於中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
種不休息義。一不雜染者。彼精進行平等流
注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則著而太
過。懈則墮而不及。若琴絃之急緩若不進
不怠爲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
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爲無邊衆生作利益
願。起攝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下四勝進。
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
滅。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習過餘。七
魔惑莫壞。上三自利。八攝取衆生即是利他
上八皆行。後一是解。謂九自斷疑惑。決是
非故。能伏他言如無畏故。若能具此爲
正修習。第四是菩薩下。彼増上欲本心界滿
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眞如修上
道品。故云滿足由精進故。故瑜伽四十八
躡前精進。後即云由此因縁。所有意樂増
上意樂。勝解界性。皆得圓滿。故知此果從
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増上意樂即第
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謂由第三精進
令前二果増長。故云滿足。文中十句初總餘
別。別有九種。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
行増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於五地已
上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三即彼上證因。
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故云増長。四除滅
所治煩惱障垢。五斷除此地中祕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細法慢爲祕密疑事。由無攝受
則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觸境明斷。七依
勝樂行三昧適神。八上依佛力化衆生
故。九論云。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
此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經文。總顯本願皆
得成就。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調柔中四。一
調柔行。二如摩尼下明教智淨。三此菩薩下
別地行相。四佛子下總結地相。初中三。一
練行縁。二皆恭敬下明能練行。三又更下明
所練淨。二中一供佛福行。二以此下迴向
大行。三於彼下聽法慧行。於中先在家。後復
於下出家。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隨義隱顯有無前却。以前三
地寄同世間。還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三
地天王故無。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
明有。表心出家。故於調柔行中明之。欲
順天無。出家不於攝報中辯。六地已上表
證法平等。無出無在故皆無出家。三所練淨
中有法喩合。金莊嚴具者。以三地阿含金。
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餘所有金者。即
未作嚴具之金。二教智淨者。以此地成就
證淨。從體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
故。喩金爲嚴具。今從證起教故喩摩尼放
光。摩尼寶珠即證智體。無垢名淨寂照名
光。圓滿名輪。具上三義故稱證智。言能放
光明者。即放阿含光也。謂以此際智。證入
無量教法門義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
照教法以爲智處。證能普照示現於教。得
教光明。依證起焔故地名焔慧。非餘寶下
對前顯勝。風等不壞對他彰堅。餘並如
前第三重頌有十七頌分三。初十二頌頌位
行。次四頌位果。後一顯名結説。前中四。初
一頌増長因分。次二頌清淨分。三有四頌
頌修行増長分。於中初初頌護煩惱。後二
頌護小乘。四有五頌頌修行増長果。餘並
可知。第五難勝地。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
約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
寄羅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擧於始終以
攝中間。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
既觀縁起。寄同縁覺故。但二地寄於聲聞。
仁王下卷。瓔珞上卷。約人配位。以七地未
離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聲聞。二前明覺
分相應慧。今辨諸諦相應慧故。三前得出
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
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
此後三意出於瑜伽。言難勝者。解深密云。
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
極難勝。此從初説故。初分經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攝大乘云。由眞諦智與世間智。
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唯識同此。
世親釋云。由此地中知眞諦智是無分別。
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修
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此
通初中後。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
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唯
約地中。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
勸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
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此多約地滿。顯揚論
云。證得極淨縁諦所知。諸微妙慧成極難
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此大同
本分。上諸經論多擧難勝之法。未知何等
無能勝耶。十住論云。功徳力成。一切諸魔不
能壞故。此對人顯勝。亦兼於惑煩惱魔故。
然諸經論言異意同。皆辨眞俗無礙。若據實
位。約仁王經。初地菩薩四天王即雙照二諦
平等道。今約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却入。故
云無礙。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者。
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
五地。今入眞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
欣厭即是二愚。由此證得類無差別眞如
一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
種。謂諸諦増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
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皆義旨相順。次正
釋文文亦三分。初讃請分中九頌半分二。初
八頌半供讃。後一頌請説。前中三。初一菩薩
供讃。次一天王衆。餘皆天女。於中三。初一
偈標。次四偈半讃。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
言久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
佛智海竭苦海故。後二偈半讃具徳。初偈
具智斷。次半具恩。後一具此三徳是故應
供。三一偈結讃及請並可知。第二正説分
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論分爲三。初
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下。不
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
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次即正
住地解脱道。後即地滿勝進道。初言勝慢
者。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四地中得出世
智。取其勝相名爲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爲
治。二自地慢。謂於此十心希求勝相。
以爲慢。以隨順如道爲洎此二通名勝
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論云。勝慢對治者。
謂十平等深淨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
不退轉心者。後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後
總句。順如與如同一念故。不退轉者。即後
段末句略擧初後。以該中間前地治解法
慢。此治身淨分別慢。所治有殊不濫前地。
言身淨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文中二。先
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治自
地慢。前中三。初結前擧後。二徴起正顯三
結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
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規名深淨心。是此地
觀解故。論云。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此復
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
地治前於淨起慢故。偏明淨法平等。後地
對此依眞入俗。通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
二此約擧等理以顯心淨。後地擧觀察以
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
融二諦故。此皆地地背相捨後漸勝故。二正
顯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謂三
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後七明隨順諸
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
後一利他。前中合爲三學。初戒次定餘四慧
故。離爲七淨。一戒淨。二定淨。三見淨。四度
疑淨。見疑相顯。經合一句爲成十故。五道
非道淨。此前五淨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淨。
七行斷淨。以彼宗中趣盡滅故。今大乘六名
行斷。經云修行知見。略無斷字。七名思量
菩提分法上上淨。以依行斷起勝求故。若
約位者。初二在見道前。以創背凡。過宜
以戒防。欲生眞慧理須習定。然未合理
判屬世間。次三在見道。以見道中斷身見
故。斷疑故斷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無漏
慧是正道。入見道時十使倶斷。偏言三者。
涅槃經説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見及疑。但
障見道。餘四通於見修故略不言。就其六
中三本三隨。偏語其本。邊見隨身見。邪見
隨疑。見取隨戒取故。斷三結三隨亦斷但
立三淨。上五大小並同。小乘行淨在修道。
起斷行故。行斷在無學道。依行證斷故。大
乘後二皆在修道。斷障成徳故有二也。行
實同時。若約位分。七地已還爲行斷。修道
斷結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名
思量上上餘文易了。第二明如道行。又順
經意前明入心。從此已下皆明住心。應分
爲三。此攝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
義。不退轉者即是住義。二不住道行勝攝離
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三彼果勝攝
無盡功徳藏迴向攝徳無盡故。今且順論此
明如道行。於中三。初標分位爲顯隨如。
已入五地。次以善下總顯。後願力下別明。總
中四句。皆是正修諸行故總名順如。謂前
二句爲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
能善清淨得入五地。於此淨心希求勝相。
即復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後二句而爲能
治。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爲能治。謂不住
淨心而起諸行。即治住淨慢故。後句雖起
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則能隨順
眞如平等。即如故。後別明中顯上隨如之
行。有其八種經有九句。前七各一。後二爲
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願即修菩提
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後六是行謂三得
善根力。四不捨衆行。五善巧修行。六無厭
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勝力。八自得勝力。
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聞思智即修
慧。後句勝進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後三
勝進。各有初中後思之。第二不住道行勝
有二種觀。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二佛子至
得如是諸諦下。利益衆生勤方便勝。初即自
利護煩惱行故。不住世間。後即利他護小
乘行。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今初
智勝分二。先明四諦實法分別。後善知俗
下。復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別。此乃十
種觀於四諦。非謂觀十四諦也。故瑜伽住
品云。此地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
今初言實法者。有佛無佛苦集二諦體是妄
想雜染因果。滅道二諦體是出世清淨因果。
此約諦實義釋。若約審諦釋者。前二無佛
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寧有後二滅道因果。
餘如本品。後十觀中略啓四門。一制立謂
四諦義含法界。菩薩窮照無遺。隨智異説
難窮。略擧十明無盡。然十皆菩薩自智。智
相難明故。論約化生以明其異。以此通名
所知法中智清淨也。二明開合。此十總唯
是一化生分別。若隨所化大小分二。前九
化小後一化大故。若隨化所起則分爲三。
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後一令證故。約人不
同離以爲七。初爲根未熟。乃至七爲大乘
可化故。至文當知。三對實法以明通別。
此十望前四諦。前五通觀四諦。謂一世俗
者。觀四諦法相。二觀其性空。三通觀性相
無礙。四觀性相各異。五觀此四縁起集成。
次四別觀四諦。謂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
道。後一但觀滅道。菩薩地因證佛智故。遠
公後五亦通觀四諦。謂迷於四諦故爲苦
集。悟其四諦故成滅道。後一窮四諦縁起
實性清淨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四正
釋文文分爲二。初列十名。後此菩薩下次
第解釋。於中略爲二解。一依瑜伽。二依本
論。今初瑜伽十句不顯文詞。而略所説義闕。
其第十知菩薩地而亦有十句。文有三節。初
三名爲此説。謂是所爲故。一依曉悟他故
知俗諦。二依自内智知第一義。三依倶處
所故知相諦。謂自相是俗共相是眞。二體
不分故名倶處。次今經兩句。彼應有三
名。由此説謂由三藏教之所説故。故云
依於契經調伏本母名。由此説。經中分
位差別應是調伏。知蘊界處義當本母。此
中第十義當契經。三有四句名如此説。謂
如四諦相各別知故。即依於現在衆苦自
性故知事諦。依於未來苦生因性。依於因
盡彼盡無生性。依於修習彼斷方便性。如
次可知。二依本論者。攝十爲七。初一爲
根未熟衆生。謂未堪入大爲説四諦十六
行等。名知世諦。即四重二諦中。第三重内
俗也。不同瑜伽通於大小及根生熟。二爲
根熟堪入大故。爲説法空第一義諦。三爲
疑惑衆生故知相諦。謂有聞第一義諦。猶
豫不決。若是空耶則無因果。若是有耶云
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倶處無
違。故名相諦。四爲謬解迷惑深法衆生
故知差別。謂前縁二境故名爲疑。今聞倶
處便謂是一。名爲謬解。今明體雖不異
性相分位歴然差別。五爲離正念衆生故
知成立諦。謂既聞差別。謂皆有體名離正
念。今明差別但是縁成無有自性。故云成
立。隨言顯示故。論經名説成諦。六爲正見
衆生知事等四諦。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
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事即苦諦生即
集因。無生是滅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
不起名爲無生。即無生智也。若小乘説。現
在惑亡説名爲盡。利根之人保彼煩惱。當
更不起名曰無生。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
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滅故爲滅諦道。言
無二者。論下重釋云一行故。謂稱滅而知
故云一行。前列實法四諦明其所觀。此中
四諦明當如是觀。七爲大乘可化衆生故。
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諦。謂先住大乘化令
進故。言正覺一切相者。大乘要須於五明
處善巧知故。菩薩地是因。言次第相續者。
如從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
也。以信解等者。爲釋外疑。六地已上乃至
佛智。未曾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釋云。信解
鏡像觀智力知非成就。智鏡像即影像觀。未
得本質故第二利益衆生勤方便勝中二。先
總起悲觀。二佛子下別起悲觀。總中三。初
結前。次如實下觀過。後菩薩下起悲於觀
過中。先明非眞。後誑惑下對人彰過。今初
虚妄二字觀内五蘊。謂妄想常等不相似無
故虚。此明所取非眞理無。不同情有故
云不相似無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
能取不實。非有計有常樂我淨。皆名我想。
非唯我見。我爲本故獨云我想也。詐僞二
字觀外六塵。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此顯能
取迷眞。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虚詐實。使
其貪取也。世法盡壞故僞。此明所取不實。
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而實速滅無利故
僞。後對人彰過者。上虚僞二境引心。總名
爲誑。妄詐二心迷境皆名爲惑。論云。常等
相。無非有似有故。虚事中意正取者。此解
虚是誑義。謂令意正取故是誑也。又云。我
想慢事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義。世
法利盡故。誑事牽心。此解僞是誑義。世法愚
癡凡夫牽取故。詐事相現。此解詐是惑義。愚
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三起慈悲者憐
愍故。悲勝利益故。慈不住道行勝故云轉増。
皆言大者勝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
便智成故。轉増光明。倶通慈悲。文有影略。
轉前慈愍分同諸佛。故名爲生。第二別起
悲觀中二。先明化生願。二如實觀下明化
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觀有爲
遠牒觀諸諦。不捨衆生牒前慈悲。後常求
佛智正明起願。願救衆生義故。二化心中
二。先明大悲觀。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
念。此諸衆生下。明大慈觀。前中悲有二相。
一如實觀苦因縁集故。即知苦體性。二佛
子至復作是念此諸凡夫下。觀深重苦。人
而多故即就人彰過。前中四。初總標二際。
二知從下順觀二際。三虚妄下逆觀二際。四
若有下結如實知。今初前即過去後即未來。
顯無始終流轉相故。二順觀中二。先明前
際。後如前下類顯後際。前中復二。先顯縁
集苦聚。後無我下顯二空無我。今初無明有
愛顯流轉因。能發能潤此二爲本故。生即
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
明二者有愛。是二中間有生老死。今菩薩
觀此而起大悲亦同淨名從癡有愛即我
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求衆生故流轉
生死。欲貪即是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衆
生故。於蘊宅不能動出。外道計我常住
其中故。三有求衆生故増長苦聚。三有皆
苦故。後顯空無我。及類顯後際。並顯可知。
三逆觀中順即苦集。逆即道滅。虚妄斷盡即
是滅也。出離是道。四結如實知。即雙結二
際逆順有無三義。一約凡夫。但有苦集而
無滅道。二約菩薩順有逆無。三雙約凡聖。
眞滅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爾。凡
夫迷故不覺不知。菩薩正了名知如實。第
二觀深重苦者。無始隨逐故深。種種苦事
故重。文中二。初總標可愍。不知本空故名
愚癡。不知厭離故云無智。亦可倶通故
爲可愍。二有無數下釋可愍所由。由迷二
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爲可愍。後如是盡
下明重苦不知。故爲可愍於中二。初牒
前訶後。二轉更下正明重苦。於中三。初觀
生苦。機關苦事即是生苦。言機關者。顯無
我故。抽之則動息手便無。若造業因生
生不息。隨生死下明有集愛。於諸蘊下
明離滅道。二不知下觀老病死四大毒蛇。
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
句。一妄梵行求衆生。不能拔出諸慢見箭。
外道多起故。二欲求衆生受欲者。不能息
三毒火。三欲求衆生行惡行者。不破無
明。以見少利行大惡行。後受大苦故云
黒闇。四有求衆生。不竭愛欲大海。三有之
愛廣無邊故。觀如實中説彼三求。以爲苦
果。今爲集者。三求皆能爲集因而受果故。
二文互擧。次不求十力大聖導師。明遠彼
滅。不向滅者故。入魔意下明遠彼道。順怨
道故。三於生死下總結過患。擧生死海總
顯於苦。覺觀波濤總明有集。此中兼顯死
苦之義。略不明老。第二大慈觀中二。初覩
境興慈。後佛子下廣願饒益。前中二。先覩
境。後我今下興慈。今初即覩前衆生受深
重苦。以爲慈境。文中先總。無救下別。總中
無父曰孤。明前無所恃。塗盡曰窮明後
無所依。任重無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強
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後別中無救無依
釋上孤義。論云。謂現報已受不可救脱。當
報因招無善爲依。次無洲無舍釋上窮義。
溺於覺觀波濤。不聞正法智洲爲對治故。
在於生死曠野不爲善友慈舍庇故。次無
導無目釋上困義。離於寂靜正。念思推究
竟前導故。離於正見之明目故。既無導無
目非困如何。次無明下釋上迫義。無明者。
無明住地舊煩惱故。黒闇者四住客塵故。常
起邪念故。爲其覆翳不聞正法。故爲彼
纒裹。二興慈中獨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
槃之樂。第二廣願饒益。亦彰慈所爲。文中
二。先牒前總明。上來修善皆爲救護。即是
慈相。後利益下別顯救護。有十種相。前二
爲救未來。後八通於現未。一住不善衆生。
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衆生令得安樂
果。謂成彼善故。三愍貧乏者與資生具。四
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順縁不足
苦。五世間繋閉者令得解脱。下有五種令
諸外道信解正法。謂六未信攝令正信。七
令離無利勤苦。八疑惑衆生疑除解淨。九已
住決定勸修三學。以調三業。十已住三學
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論意皆爲外道。
理實後三兼通餘類。上來不住。道行勝竟。自
下大文第三明彼果勝。即不住道行勝之果。
有四勝果。一攝巧徳勝。二名爲無厭足下修
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下。教化
衆生勝。四佛子菩薩摩訶薩爲利益下。起隨
順世間智勝。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
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後二即利他勤方便
果。前化他行。後化他智。今初攝功徳中十句。
初三攝聞勝。然有二義。一即三慧。如次配
聞思修。二顯二持。念即聞持智。及有趣即是
義持。義有多種。略説二種善巧。謂智即法
智勝。有趣即義智勝。然二釋皆聞在初故。論
名攝聞勝。次二攝戒勝。一忍辱柔和勝。即
戒因成也。謂内懷慚愧不誑幽明。自護七
支不招譏毀。故能持戒。二戒無缺勝即戒
體成也。乃至命難不捨戒故。後五攝智勝。
一者因縁集智。此知法相智。無因倒因名爲
非處。正因縁集名之爲處。知處治於非處。
故名覺者。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隨識分
別皆魔事故三知妄説智。異説對治。即知教
智。正説爲義句。邪説爲非義句。邪正交雜
揀邪得正。名善分別。四神力起用智。依定
起通治邪依故。五化衆生智。折伏攝受隨
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後二利他。第二
修行勝。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増長因行
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爲所依故。此
自利福智對。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證滅
行。此二利他因果對。後七勝進。五起佛法
行。六起淨土行。此依正一對。七依佛法身
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顯三
密用故。此二外相内密對。上四皆起菩提。
九敬重法行。進依勝己故。上五自利。後二
利他。十願取有行。十一離小乘行。即顯是揀
非對。第三教化衆生勝中二。初正明化生
後佛子下。結行成益。今初分二。初總以四
攝攝生。後示現色身下。別明四攝。文有八
句。一示色身是同事攝。隨順衆生應化自
衆故。二演説法即愛語攝。諦語法語爲愛語
性。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論云爲疑惑
衆生。即一切門中之語也。三開示下。皆利行
攝。此句爲於菩提無方便衆生。示菩薩行。
即利行自性。四於大乘疲倦衆生。示佛威
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爲樂世間
衆生著財位故。示其過患。明位大憂大財
多禍多。六爲不信大乘先未行勝。善讃如
來智。七爲無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難
行利行。八總顯一切門一切種利行。故云種
種方便。然利行愛語亦可參用。由彼愛語
示其所學。即爲利行故。次下廣明布施故。
別中略無四攝。廣義如瑜伽四十三辨。第
二結行成益中。初結前。心恒下成益。趣佛
智者。爲化衆生更求勝力。餘文已作不退。
未作増修。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障對
治。染即煩惱障即所知。文分爲三。初總
標多門。二所謂下。別示其相。三及餘下總
結成益。二中顯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
菩薩學五明故。即分爲五。一文字算數。是
其聲明。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
即聲論中法施設建立故。算數即數建立故。
又治取與生疑障。二圖書至咸通達。即當
因明。咸通達者。正是明義種種論者。言論
尚論。諍論毀謗論。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
故。地水火風即是諍論中攝。謂諸邪見計不
同故。順世外道。唯地爲因。一切皆以微塵
成故。水風二仙外道。以風水爲因。世界水
成故。風輪持故。事火外道以火爲因。火成
熟故。圖書印璽即尚論。隨世所聞故。又此
圖書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論云。取
與寄付。即事中障。聞法思義解中障。作不
作已作未作應作不應作。皆業中障。印障亦
是現量。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璽即玉印。三
又善下。即醫方明。即四大不調。衆生毒相
病障對治故。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斷已不
生故名爲善癲至蠱毒病相病因。於中顛
等内四大。鬼等外衆生。蠱毒通二。有草毒
蛇等毒故論經説。咒藥等即病因死因對治。
即善方藥攝。四文筆下。工巧明。文筆讃詠即
書算計度。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韻屬曰文。
對詞曰筆顯徳爲讃。寄情曰詠。次歌至
談説即音樂工業。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
憂惱障對治。國城至其宜。即營造工業。草樹
華果亦兼營農工業。此即不喜樂障對治。金
至示人。即生成工業繋閉障對治。日月至無
錯謬。即占相工業。是所得報分過作惡因障
對治。謂皆由前世惡因。感此凶吉等故。日
月五星以爲七曜及二十八宿並上知天文。
地震即下知地理。夜夢至休咎。即中知
人情。鳥鳴即察鳥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
無謬。總究上三才。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種
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禪治貪欲染。三
神通治邪歸依染。四無量治妄行功徳染。謂
治殺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無色定。治
妄修解脱染。上來所釋多依本論及瑜伽十
三四五。其中更有別理恐厭繁文。又論與
經有不次者。但可以論就經。不可迴經
從論。第三總結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
種相。一異障中無障故。云但於衆生不爲損
惱。事中不知名之爲障。損惱生事復是事
中異障。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二與無過樂
即爲利益故。謂雖不惱令其染著。亦不爲
之。三發起清淨即咸悉開示。謂能起助道
之事。四所用清淨。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謂用此得淨故。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調
柔果亦四。一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
四結説地相。前中有法喩合。法中正起行
内。又更聞法得陀羅尼者。論云。非得義持
者。對勝顯劣般若未現前故。所以得聞持
者得二難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難得能得
故。二地中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此不住道
難得能得故。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得聞
持不同三地唯世間聞持。喩中眞金硨磲磨
瑩者證智契如事爲眞金。教智光明能示現
如事。猶彼硨磲。二佛子菩薩住此難勝下。
教智淨中日月等者論云。依阿含増長智慧
光明勝前地智故。謂勝前地珠光。餘文如
前。第三重頌。二十二頌分三。初十七偈頌
地行。次四頌地果。後一結説。初中又三。初
五偈三句。頌勝慢對治。於中初四偈頌十
平等。餘頌如道行。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
頌不住道。於中初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
智清淨。後既觀知下四偈半。頌教化衆生勤
方便。於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爲虚僞起慈
悲二心。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縁集苦。次一
頌半頌觀深重苦。後半頌大慈觀。第三名
爲下。四偈半頌彼果勝中。初半偈頌攝功
徳勝。次一頌修行勝。於中如是一切爲衆
生句。兼頌教化衆生勝。後三頌起世智勝
頌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九
三十
七經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六現前地。所以來者。已説諸諦相應慧。
次説縁起流轉止息相應慧。寄縁覺地故次
來也。又四地出世未能隨世。五地能隨。而
不能破染淨之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
破彼見故。故瑜伽云。前地雖能於生死涅
槃棄捨。一向背趣作意。而未能於生死流
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
住無相作意。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
習令得圓滿。故次來也。名現前者。莊嚴論
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故。此約初住
地。以前五地雙觀故。今得現前。十住論云。
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前。亦約初説。
瑜伽引深密云。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
無相多修作意。方得現前者。多修無相此
約地初觀十平等故。觀察流轉。此約地中
已入地竟。方觀縁起故。攝論云。由縁起智。
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此釋正順今
經約地中説。無性釋云。謂此地中住縁起
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一
切法無染無淨。唯識同於攝論。上本分云。
有間般若現前者。揀後地故。故所斷障亦
斷染淨。唯識名爲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
倶生一分。執有染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
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以觀十平等
故。由斯六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現觀
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
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
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初愚
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名微細煩
惱習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於前地故
説爲微。唯識形後名爲麁相。由斷此愚便
證無染淨眞如。謂此眞如本性無染。亦不
可説後方淨故。攝論名爲無染淨法界。後
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其揆一
也。後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讃請分九頌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