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觀行。故云不離恒門也
文。修行止輪得益門等 疏五云。准因縁分。
明止觀門被凡小根。修定惠行良有益
也。謂今修止所獲之利而有四種。一者得
入理定。二者深伏煩惱。三者増長信心。四者
速成不退 記六云。謂止成得定除障不
退故
 私云。到不退者。指初住已上位也。今此
 止觀修行因縁分。爲十信之中二心下品
 衆生授之。當卷總攝十信人。授五種修
 行。令入十住已上之心故云爾也 本
 文入眞如三昧深伏煩惱等。皆是三賢行
 相也。論第一云。謂以兩輪通爲對治凡
 夫二乘見執過失故是即令化十信而
 住賢位之意也。伏煩惱者。伏人執等也。
 又通無明。抄上釋云。斷本無明亦通十
 信
文。簡入不入分際門等 記六云。不入意具
六種過。隨有一種則不能入
 私云。今入不入有二義。一云。約止觀行
 門安心不安心而論之。一云。約不退位
 入不入而論之也。若准下文云。入佛種
 姓決定不疑釋者。指初住已上位歟。名
 習種性等下文云。要依此眞如三昧法。
 得入如來種姓無有是處即後義爲
 正歟 問。六種隨一犯之。不可入之乎
  答。爾也。非必具足此六種。隨犯一種
 亦不可入之也 問。本文唯除疑惑已
 下意。唯擧不入者。未云入者。何云簡入
 不入乎。依之元曉疏云。上來所説名能
 入者。唯除以下簡不能者藏疏云。上來
 明能入。下顯不能如何 答。本論唯言
 簡持爲義。是即簡去持取之意也。顯文雖
 簡去。隱意有持取之義。末論得此意作
 釋也。餘師釋但守一隅歟
文。讃歎三昧殊勝門等 疏五云。體大無邊
門。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體一相無
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眞如三昧。行猶相
也○眷屬無盡門。眞如三昧以爲根本。而能
出生無邊三昧。依眷屬故 記六云。眷屬
三昧名金剛者。以表本末皆眞實故
 私云。讃歎三昧者。嘆上止輪門功徳也。
 是則安住眞如妙理。令心一境義也。眷
 屬者。餘一切三昧門也。眞如爲體大。餘心
 爲相用也。諸佛法身等者。筆削記云。諸
 佛法界者。諸佛如來所證法門。恒沙無量
 攝別不同。然亦一一不異法性。入此三
 昧者皆悉得知無有差別也 又云。
 有三意。一意取衆生法身故。二者法身
 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故。三者衆生相空
 即法身故。於此三中初後爲正。故淨名
 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平等即無
 二。無二即一相也
文。名一行三昧等 抄第四云。一行者行則
相也。相則體也。故云同體一相法界一相。斯
則眞如法身異名也 藏疏云。一行三昧
者。如文殊般若經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
法界一相。計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
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筆削記云。論一行三昧者。即眞如三昧
也。謂住眞如境故名眞如三昧。以眞如無
異相故。但行此法故名一行三昧。此乃
由境一故使智行亦一也。前即從境得名。
此則通於法行 遠疏云。言眞如三昧
者。謂理定也。小乘之中但止心流注。在一
境名爲得定。大乘之中解眞如理。理中住
心名爲得定
 暦應二年己卯十一月八日 於東寺西院
 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


釋論第九勘注
文。次説廣釋魔事對治門等 記第六云。魔
是梵音。此云奪命。能作奪命之因縁故。亦
名殺者。以其能害智惠命故 筆削記第
六云。辨魔事者。梵語魔羅。此云殺者。謂能
奪行人功徳之財。殺智惠之命。言事者。如
佛以功徳智惠度衆生令入涅槃爲事。
魔不如是。如以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
死爲事
 私云 問。今此魔事門據本論起盡。止輪
 修行之人。魔障對治之行相也。爾者廣釋
 止輪門子段也。猶非可對五行一門。何
 間越對修行方便門建立此門乎 答。
 一義云。當論意。大科小科相望隨宜。是則
 爲避文繁以小科對大科也。例如第
 五卷問答決疑門也。私義云。釋文鉤鎖因
 止輪修行雖示之。魔障對治之義。可通
 五度門故。以此一門專立大科也。其義
 如第八卷抄也 問。下文中障事通鬼神
 魔外道四種。今何唯擧魔事耶 答。擧
 一示一。例如時不轉門也。或又魔事有
 通別。通謂四事皆名魔事。各作障礙故。
 筆削記擧四種魔中有鬼神魔。又智度論
 第五。釋般若經魔事品云。諸外道等名
 魔也。別謂限天魔。猶如色名或通十一
 類。或局眼所行也 問。對何略説名廣
 釋魔事乎 答。今廣釋必非對略釋。只
 直廣述魔事相故云爾也。例如第八卷
 總標總釋觀輪門無所對別釋也 又義
 云。上修行善巧方便門中。精進門釋有障
 修行相。本文云爲魔邪諸鬼之所惱亂
 等文今對彼等略釋云廣釋歟
文。即此門中自有二門等
 私云。今此二門之中。第一門下文所釋也。
 第二門虚科也。就之二門科三門科。斷簡
 不同也。至下顯示所作業用門。可悉之」
文。一者信具等
 私云。信具者。信根具足人也。人具者。外護
 教誡佛菩薩等也。法具者。能具戒定惠等
 法則。分別邪正法利故。時者知時宜契
 不契。能作通塞方便也。性具者。眞如佛
 性體也。前四修得後一性徳也 問。以
 五事分別因縁如何 答。今文非分別親
 因疎縁。通五事名因縁。縁即是因持業
 釋也。不然者。次闕失人可云縁闕因具。
 云何稱因縁闕失乎。但若強分別之者。
 信具法具自縁也。人具他縁也。時具通自
 他二縁也。並是縁力也。性具因力也 問。
 性具者通理行二佛性耶 答。爾也。理性
 遍在相宗盛許之。行佛性通具。是此論
 正宗也 問。上第五卷。唯具佛性衆生名
 因闕單縁。今何云因縁闕失乎。上彼分別
 親因疎縁。今通五事名因縁故無相違
 也。但具一事總名闕失。是少分屬無之
 義也。或義云。雖具理佛性。闕行佛性故
 云闕失也 或義云。雖有行佛性。此中
 有二。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也。今
 闕第二性故云爾也
文。今此文中等 疏五云。後取闕合本
 私云。此釋有多義。一云。今魔事對治偏
 局具人。於闕人者既云終無離障故。無
 用對治也。又義云。今對治專在闕人。
 至具人者無魔障故。強不可用對治
 行也。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即爲諸魔
 等。本文鉤鎖分明故。例如進門中有障無
 障二人。雖修精進。魔障對治之行。遍在
 有障門也。私義云。具闕二類。共修對治
 歟。但闕人障事増盛故。擧勝爲論也。科
 名既云衆生勝劣不同門。豈捨一取一乎
  或疑云。若爾者直可合本文。何云取
 闕應知乎 答。本論意。雖包二人。先擧
 闕人故云或有等。或不定義也。必可對
 有善根人也。仍末論並擧二人故。還會
 本文唯是一人。取闕應知云云應知之言
 所。示專顯通具人也
文。次説能作障事假人門等
 私云。假人通四種各現形作事業故立
 人名也 問。此門中。障事及對治二義明
 之。何但云能作障事乎 本文但説作
 障。釋論兼明四種對治。科名據本論立
 之也 問。藏疏釋當段。能作障人有魔
 鬼神三人。外道通名此三人非別人。今
 何云四人乎。又上精進門本文云魔邪諸
 鬼無外道如何 答。通局隨宜。進門
 釋擧二示二。謂擧魔示外道。擧鬼示神
 也。又藏疏違本文。既云諸魔外道鬼神。
 豈非別類乎。加之本論下釋眞如三昧功
 徳。擧十種利益中云。二者不爲諸魔惡
 鬼所能恐怖。三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
 鬼神之所惑亂此中既擧九十五種外
 道。云何魔及鬼神外云無外道乎
文。四種大魔 智論第五云。魔有四種。一者
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
天子魔
 私云。四種大魔者。指常途煩惱等魔也。
 三萬二千眷屬魔衆者。未勘其名數
文。九十六種諸大外道等 筆削記六云。如
華嚴經説有九十六。謂六師各有十六種所
學法。一法自學。餘之十五。各教十五弟子。
師徒合論故成此數
 私云。此本論下文九十五種外道云云與今
 相違。演密抄云。九十五種外道。加附佛法
 外道云九十六取意附佛法外道者。指
 犢子道人也。仍擧唯外道云九十五。加
 附佛法云九十六也 又義云。嘉祥百論
 序疏云。若提子誦勒娑婆經云云准此釋。
 僧伽數論衞世勝論勒娑婆若提子自在韋紐
 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資合有九十六
 也。然若提子。爲勒娑婆弟子十五人隨一
 故。於一人或屬師或屬弟子。仍約義門
 成數九十六也。約人體論之九十五也
  問。藏疏釋本文云。如是鬼神。嬈亂佛
 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 此意魔鬼
 神即名外道非別類歟。與今論相違
 答。聽受阿世耶論藏何及對論乎。加之
 邪魔及鬼神。外立外道佛教通相也。今何
 違之乎。藏疏甚違論文。何依用乎。九萬
 三千等者。未勘名數所由也
文。所言鬼者等
 私云。十鬼及十五大神者。下文所列名
 數也。眷屬名數未考之
文。如是諸類等
 私云。四種通名邪道。並礙亂正教令向
 非道故
文。出現經中等
 私云。出現經者。一義云。總指現流布經。
 非別指一經也。出現之經也。一義云。別
 指一經歟。頌疏遁隣記云。鄔陀夷經。此
 云出現經云云唯識疏云。鄔陀夷經。翻出
 現聲聞聖名云云彼經未渡歟。可尋之
文。言十鬼者等 藏疏下云。渠場鬼者。或如
虫蝎縁人頭面。攅刺&T028777;&T028777;。或復撃攊人兩腋
下。乍抱持於人。或言説音聲喧鬧。及作諸
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者 筆削記云。
惟場者。以口言惟場惟場也取意
 私云。十鬼翻名未考之。第十渠場鬼常途
 有之。亦是梵名歟。例如大日經普通眞言
 藏品。夜叉毘舍遮等。眞言疏第十釋云。是
 用彼方言作咒也云云是亦用彼方名言
 爲名歟
文。如是十鬼用各云何等 記六云。此有十
鬼。前三度現非情境界。第一現色。第二則
現香味觸塵。第三變現能作四大。四五六七
第八第十現有情境。此皆化現有質境界。第
九能現空無境界
 私云。此釋未理盡。今謂。第一現時節境。
 佛法之中雖不許時別體。外道等立時
 節之體故。即是色塵攝也。第二現香味觸
 三也。已上是所造四微也。第三現能造四
 大。第四現空大無障礙之相。第五現識大
 開閉之相。已上即是六界之相也。第六乃
 至第九現人相。其中第六親疎之相。第七
 老若之相。第八愚智之相。第九出沒之相
 也。作無有境者。無與有之境也。第十現
 畜生之相也。廣言之。所現之境界。雖通
 諸天等及佛菩薩像。今且約人畜兩趣作
 釋也 問。今十用唯指外境歟。將通行
 者内心乎 答。鬼能障身故。現外境令
 五根迷亂也。十用同現外境。即是魔王所
 現之像貎也
      
文。一者師二者教等
 私云。此三因如次邪師邪教邪分別歟。習
 謂宿熏者。彼界趣串習力等也 問。邪師
 邪教邪思惟。分別起惑起因也。然此煩惱
 但在人趣起之。發業之煩惱也。鬼類等
 何起之乎 答。三因之相雖相似彼三
 縁。其意別也。彼内心煩惱起因也。是外相
 變化因縁也。若然雖非分別起煩惱。依
 此三縁。起神變現不思議相也。或三因
 必雖不具足之。由一縁現之等也。如孤
 獨現男女等相。由無始*宿熏力任運作
 之也
文。用之名字從境建立等 記六云。二用之
下。辨増勝。如前十鬼。作用差別各隨増勝
建立名字。實則於境更互能現。如第一稱
遮毘多提。則説名爲作晝境。鬼餘依用立
類此可知
 私云。用之名字者或義云。十名皆由業
 用立之故。云用名也。又義云。用&T069222;
 字可訓之。意云。用十種名。各隨所現
 境立之也。尋翻名可悉之也。從境建立
 者。或異本隨増立名云云普觀就此本作
 釋歟。依現本者。無殊旨趣也
文。十五神者等 藏疏云。精媚神者。謂十二
能變作種種形色○各當本時來。若其
多於寅時來者。必是虎狼等。多於卯時來
者。必是&T073156;鹿等。乃至多於丑時來者。必是
牛類等 抄第四慈行云。上鬼神中。賢首大
師。廣明後一渠場鬼・精媚神矣文
 私云。前十四神。多是梵名歟。未考翻名。
 但第十三及十五漢名歟
文。此十五神用各云何等 記六云。此所變
現則勝前鬼。謂能變作利鈍有空專散堅固
移轉等境。於中覺者及覺惑境。即佛菩薩相
似之境 抄四云。無無境者。已滅諸事皆
存在故。作應時境者。十二時中。隨應現故
 私云。十五神。皆令行人心識變易也。聰
 明境者。令行人明利。俄憶念文義通達
 明了等也。闇鈍境者。反上易知之。樂有
 光明者。令行人縁有境。見*光明倍樂
 欲實有之境等也。樂空光明者。反之知
 之。浮散境者。現掉擧之境令心散亂。專
 注境者。現昏沈之境。令心睡昧。惡空善
 有者。現有徳空失之境。令行者厭空著
 有也 問。何不現惡有善空之境乎
 答。如斯鬼神等。皆欲令行者著相故。不
 現善空之事。若惡有善空者。必入正
 道故。廣百論云。有云。有等皆順執心。空
 心空等皆違妄執仍今不現善有之
 境也。一切覺者之境者。現佛菩薩之相
 也。我覺他惑之境者。自我獨明了。令他人
 迷亂等也。亦是令行人一分得此自在
 力之境界也。具不修行之境者。現懈怠緩
 慢之境。令行者不修行也。無無境者。抄
 意已滅諸事非一故云無無也。今令出
 現行者前也。是故云現無無境也。速進
 退之境者。速疾神通之事也。堅固境者。安
 住不動轉相也。移轉境反之知之。應時境
 者。十二神將等。隨時分改其形等也
 問。今十五用魔縁直障内心。何云境界
 乎 答魔縁陰功。令行者心狂動故。指
 此功云境界也。即已冥熏力用。指之云
 境界。境界即心所縁法塵之攝也。十五同
 令行人内心轉變也。非別現形體而爲
 境界也
文。魔及外道等
 私云。魔境能令轉變行者身心。忽作惡
 事也。外道教化行人。令捨所學善事也。
 作惡捨善。互雖通魔及外道。專所主故
 爲差別也。鬼神二種。障身及心。其意易
 知之。鬼者餓鬼之類。即蘖里何鬼。能著
 人身令病痛等也。神者怨靈等。詫人心
 識。令其迷謬等也
文。隨順隨轉等 疏五云。一隨轉對治。了其
過患皆本覺徳。作此對治咸從如化 記
六云。初無礙自在對治。此以慈順認爲功
徳。是故名爲隨順隨轉
 私云。今此四種對治。本文雖無之。爲行
 者至要故。釋家判之也
文。諸邪見類伏從如化等 智度論云。蠅能
縁一切物類。唯不能縁執鐵。若縁熱鐵。蠅
則成穴。魔能縁一切境界。唯不能縁實相。
若縁實相魔成實相也 記六云。諸邪見
類伏從如化者。謂由行者順彼所作。令其
心喜。然後方便示以正法。令離魔邪。勝負
不爭。實眞道矣
 私云。若作順對治之時諸邪見之類。歸伏
 隨從如化物。而*忽歸無相也。或又如化
 者。如所化徒族之意也。即攝賊爲所從
 化之義也
文。隨見増損等 疏五云。由迷正理。遂起
倒心。見有増微徳分大小亦如前説有名
數量無名數量二功徳故 記六云。隨見
等者。一切諸見。皆是本有本覺氣分。由迷
眞故。遂成顛倒。若其隨見有増損者。則
使本覺無漏功徳亦有大小。是故不應妄
生厭駭
 私云。疏意。今隨順對治。攝諸邪見類爲
 具徳故。邪見増長。功徳亦廣大也。邪見微
 損。功徳亦狹小也。例如上本覺有名數量
 功徳等也。記意ハ亦大概同之也。但疏依
 對量論多少爲大小。記由隨縁論多
 少也。謂眞理隨縁成妄見故。隨妄見増
 損。即有功徳多少。見多徳大也。見少徳小
 也爲言學者義云。妄見増功徳少。妄見損功
 徳多也云云又義云。隨見増損者。行者知
 解正見也。隨正見増損。所成功徳大小也
 云云今謂。諸義中。疏義爲善歟
文。相逆相違等 疏五云。二逆違對治。汝現
謂正。我判爲邪。日出霜消。明生闇滅 記
六云。二揀擇別相對治。此以智拒想作過
失不應從順故言反違
 私云。是降伏對治之相也
文。倶行對治等 疏五云。三倶行對治。前則
慈心ヲモテ觀徳。次以智心觀失。今則慈智均
平故。令逆順一味。徳障倶治。兩邊不滯
記六云。三具足倶轉對治。此以慈智平等。
觀察順違同時得失一味故
 私云。並修上二觀。一念縁之也 疑云。
 唯識論云。貪與嗔定不倶起。愛憎二境必
 不同故而今違順二境。一念縁之。甚不
 應理云何 答。權教之談隔歴故云爾。
 實教不然。違順是一也。礙事即法性縁起
 故。攝而爲徳。法性即與邪倒縁起故。違
 而爲失。法性與無明不同而同。非一非
 異。何以唯識文爲難乎
文。倶非對治等 疏五云。四倶非對治。竟住
繁興心絶異慮。欲爲障亂其可得乎
記六云。四無念無依對治。此既無念。彼何所
アラン逆順兼亡。得失倶泯故
 私云。是即唯念一心。無相無縁以爲對
 治也
文。如是治相於後文中等
 私云。後文中者。或義云。次下通達對治
 行法門。及簡擇眞僞令了門。此云後文
 也。彼等門中。雖不云四種對治之義。本
 論説文故今指之也。當段四種治相據彼
 本文意。龍樹分折立之也。又義云。下出
 現人相令信門中現天及菩薩如來。各
 有所治能治之差別。是即各各門中能治
 行相以下。分別此中對治之義故。指彼
 能治之相云後文也
文。次説顯示所作業用門等 抄第四云。即
此門中自有二門等者。准此及下第三業用
門。今此一唱論有兩番科。初二文科大分爲
二。一略説略示總持門。二廣説廣示散剖門
此一處科。消
文不用故
初略説門分五子段。一衆生勝劣
不同門。二能作障礙假人門已下三門。幷後廣説
門。皆屬虚科。消文
不用
三顯示所作業用門。四顯示對治法
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後廣説門應分八
段。例下三文科第三業用中別業用内。分八
門云一者出現人相令信等是此八子段。即上
注云此一虚科。
以彼一中
開此八故
上來二文科竟。自下三文科者。應
大分三。一者衆生勝劣不同門。二者能作障
礙假人門上二科。不
用消文故
三者顯示所作業用門。
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一者是總。於中有二。
一總相所作業用門。即前二文科内。初文五
子段中。第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也。但今爲對
下別故。有總相之言。二通達對治行法門。
即是合前五子段中後二科故。今言通達
者。亦爲形後別故。二者是別。於中有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等トノ如ク文相易了。下消文
處。初依二文科。至初門内五子文中第三。
而便依三文科。據此了二文科中大段
第二子門後三三文科中前二故。並注云虚
科是也 若爾一番矣。何繁須二 答
曰。謂本文中前後影顯。若唯依初番。則於
後段廣中。闕能作障礙假人門。及闕第三業
用總別。若唯依後番。闕於初略後廣。及闕
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門。故用兩番其理方周
 私云。據抄釋兩番科本文
二門科二
 一略説略示總持門五
   一衆生勝劣不同門
   二則爲下能作障礙假人門
   三若於下顯示所作業用門
   四當念下顯示對治行法門
   五境界下因治之力得益門
  二或現下廣説廣示散剖門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若説下出現言説亂識門
   三或令下得三世智惑人門
   四辨才下不離世間縛纒門
   五又令下心性無常生亂門
   六亦能下令得邪定非眞門
   七以是下勸請行者離邪門
   八應知下簡擇眞僞令了門
三門科三
  一衆生勝劣不同門
  二則爲下能作障事假人門
  三若於下顯示所作業用門二
  一是總二
    一總相所作業用門
    二當念下通達對治次第門
   二或現下是別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應知下簡擇眞僞令了門
 釋論有異本。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
 相云何云云是脱落本也。唐本是別句下有
 一行餘文。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相門中
 即有二門。云何爲二。一者總相所作業用
 門。二者通達對治行法門。第一門者其相
 云何等文抄師據此具本作釋也。凡此二
 門科三門科了簡本意。本文若於坐中已
 下文。通局二義有之。若據局門者存二
 門科。謂爲諸魔外道等。若於坐中現形。
 即當念唯心對治之。是則略説魔境及
 治相也。或現天像已下廣説魔境。仍存
 二門科義。不然者。云何現形恐怖。與
 或現天像等中間。可説當念唯心等對治
 之相乎。故知。二段是總別兩科云事。若
 據通門者。若於坐中等文意。廣説魔縁
 業用。仍自下諸文。皆此作業所攝也。是
 故於所作業用門中。分別總別二段。盡
 一段諸句也。釋論既總分略説廣説二門。
 略説内五門第三門中。亦分總別二段。以
 是別文。盡一唱本文。論主存兩畔科釋。
 理在絶言乎。抄釋一一了簡之者。准此及
 下第三等者。唱本之初立二門。及略説中
 第三業用門分總別。盡一唱文。依此論
 判起盡。存兩畔科揀也。此一虚科者。第
 二廣説門。二門科之時立此一科。是以或
 現天像以下文。雖擬此科。正作釋之時。
 據三門科故。以或現等文。屬第三業用
 門別説。更不釋大門第二廣説廣示門
 故。云此一虚科也。已下三門並後廣説門
 等者。五門中第三顯示所作已下三門。及
 下後廣説門下文名別相所
作業用門是也
並是虚科也。是
 則作釋合本等雖有之。偏三門科面消文
 非二門科義勢故。云消文不用也。仍皆
 屬虚科也。例下三文科等者。即述後廣
 説門消文不用所以也。意云。後廣説門者。
 指下第三業用門中別説所作業用門故。
 彼則約三門科故。屬第三業用門子段。
 於此中亦開八段。全非二門科建立篇
 故。云此一虚科也爲言 上二虚科等者。
 衆生勝劣。及能作障礙二門。亦作釋合本
 雖有之。偏二門科中。略説略示門子段
 篇。非三門科中大文科故。云消文不用。
 仍屬虚科也。即前二文科内初文等者。
 三門科中第三門總相所作門。即當前
 二門科之時第三顯示所作。即本論若於
 坐中○男女等相四句文也。對下是別
 云總相所作等也。合前五子段中後二
 科者。今此三門科。是總中第二通達對治
 門。即當前二門科略説門五子段第四第
 五兩科也。即本論當念唯心前第四顯示
對治行法門
 界則滅前第五因治
之力得益門
二句文故。二者是別等
 者。下別相所作業用門也。初依二文科
 等者。釋論消本文。初據二門科。大文分
 略説廣説二門。至略説門中第三顯示所
 作門。據三門科作釋也。既於此第三門
 分總別二段。以盡一唱本文故。仍存此
 兩畔釋也爲言若爾等者。作問答也 問
 意。若二門科若三門科。一途可作釋。何煩
 存兩番義乎 答意云。若唯據二門科
 者。於後段廣説門闕能作障礙假人門。及
 闕第三業用總別也爲言重意云。略説廣
 説一對科文也。而唯以略説廣説二門立
 義者。略説段既以説邪魔外道及鬼神四
 人。廣説尤可有之。而廣説中雖明所作
 業用。闕能作假人。是故大文開三科。必
 不爲略廣。仍二門科外兼存三門科也
  問。若爾第一衆生勝劣不同門。亦廣説
 闕之。何唯闕能作障礙假人門乎 答。
 衆生勝劣門行人故。必不可有略説廣
 説二段。於魔事必可有能作假人及所
 作業用。而略説門中諸魔外道鬼神能作
 假人也。惑亂等句所作業用也。廣説尤可
 有之。今闕之故云爾也。次闕第三業用
 總別者。若於坐中已下文。正説業用中。
 有總別二段文勢分明也。若唯二門科。今
 此一具所作業用總別義趣。*忽隱沒故立
 三門科。於第三門。開今此總別顯示之
 意也。仍二門科外存三門科也爲言若但
 據三門不存二門科者。於一段本文。正
 有略説廣説義勢。則爲諸魔乃至境界則滅
 文。略説魔障及對治。一段首尾既畢。惑現
 天像已下。廣説所治及能治之相。是豈非
 廣略二段畢。偏據三門科*忽失斯義勢。
 仍立二門科顯示此義也。次闕第五因
 治之力得益門者。若依三門科者。本文
 當念已下二句。唯總説中通達對治門。闕
 因治之力義也。仍立二門科顯示此義
 也爲言 問。抄科釋爾也。疏及記意如何
 答。疏意就脱落本作釋故。似抄二門科
 分濟
 疏科
魔事對治門二
   初唱本
   後論曰下作釋二
    初略示總持門五
     一衆生勝劣門
     二已説下障礙假人門
     三已説下所作業用門二
      初釋總
     後今當下明別二
       初異類
      後言等下同類
    四已説下對治行法門
      

     五治門益門
      初別釋對治
      次一切下總須對治
      後如本下以本通證
     後已説下廣示散剖門八
      一現相門
      二亂識門
      三惑人門
      四縛纒門
      五生亂門
      六非眞門
      七離邪門
      八令了門
 此師意。第三業用門中總別者。局本文若
 於坐中乃至男女等相四句。於此中分總
 別也。是偏據脱落本。但釋論已説總相
 所作業用門。次説通達對治行法門結前
 生後更難消之歟。此師意。今是總是別
 二科偏爲末論科文。非爲本文科釋也」
 次記科者
廣釋魔事對治門二
   初唱本
   後論曰下作釋二
    初略説略示總持門五
     初衆生勝劣不同門
     二次説下能作障事假人門
     三次説下顯示所作業用門二
      初標列二門
      二總相下略明總相二
       初標門
       二第一下釋相二 初現異類
後言等下
現同類
     四已説下顯示對治行法門
     五無量下因治之力得益門 


      初結前標後
      二謂有下別釋二門二
       初行法門
       後得益門
     三是名下總相合結
   五次説下廣説廣示散剖門八
     一出現人相令信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記六云。廣釋魔事對治門○二初略説略示
總持門五。初衆生勝劣不同門○二次説下
能作障事假人門○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二。
初標列二門。此初總門則屬當文。其次別門
預指後段。謂由魔邪兩處釋故略。後廣
總能含別。作此指陳。至下應悉。二總相下。
略明總相二。初標門。二第一下釋相二。初現
異類○二言等下現同類○四顯示對治行法
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二合分三。初結前
生後。釋師於前顯示所作業用門中。説有
總別。總中有二。一總想所作業用門。如上
已釋。爲對下文廣説廣示散剖門中是其別
故。名爲總相。二通達對治行法門。今當作
釋。即是前標四五二門。學者宜審。二謂有下
別釋二門。初當念唯心行法門。即前標中第
四門也。此釋本論當念唯心成對治行。二
無量下境界即滅得益門。即前標中第五門
也。此釋本論境界即滅終不爲惱爲所得
益。三是名下總相合結五次説下廣説廣示
散剖門二。初標分。此由對前業用中總相略
説故。此名爲別相廣説。二就第下釋相八○
 私云。此師意。又付具本作釋。然而異抄
 及疏義。於兩節本文各存二義。先就當
 念唯心等三句有兩勢。一直對上或有衆
 生及則爲諸魔等文。明對治相也。是爲
 略説段五門。一烈第四第五兩門之意也。
 二隣次釋上句若於坐中已下對治之相。
 是爲第三門中是總門之意也。次就本論
 或現天像等文亦有通局二義。一近對二
 遠對。近對者。望次上若於坐中現形恐怖
 等總説。而具示其形類。由此義故。爲所
 作業用中總別二門也。此中是別句者。即
 指彼或現天像已下文也。遠對者。望上
 或有衆生等略説重廣説魔境行相。由此
 義故。爲大文第二廣説門也。二段論文
 各具兩勢故。前後科釋似參差
文。一切邪類現六道像等 記六云。此文通
説現六趣形。不同下文差別顯示&MT06279;。鬼神
造四趣。魔外多作天人業用勝劣從其類
私云。記意一切邪類已下三句。通現六道
 之義。今當以下別現之義爲言學者義云。
 必不爾歟。上標下釋也。但文云多分。可
 知互通也。爾者記釋亦巧妙歟 問。本
 論文相。若於坐中等二句總句。或現端正
 已下別句見タリ又端正男女等相者。端正二
 字直名次男女歟。等者等取餘類。今何
 別別作釋乎 答。本論文通現別現之二
 義具之。今所難者。通現之一途也。當論亦
 可許此義歟。但此配釋別現義門也。猶
 如眞言句義字義。凡如斯解釋當論常例
 也。猶如第五卷眞如法三字離合不同也。
 今此本文現形怖畏之義。四惡趣其功顯
 。端正之義專親天衆。男女等相言尤名
 人衆。今行者亦人趣故。等字特述同類之
 意也。皆是擬字義門作甚深釋。以常情
 不可孤疑也。亦藏疏等解釋大綱。同今
 論釋也。可考之 藏疏云。言坐中現形
 恐怖者。示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或端
 正男女者。現可愛之形惑之以生染。言
 等相者。現非違非順平等五塵動亂人
 心也 筆削記云。一者違情五塵。或大
 或小恐怖萬端故失志。二者順情五塵。對
 男現女。對女現男。令其生染。三者平
 等五塵。揀去前二
文。所謂造作同品依正 疏五云。男修現男。
女修現女。在家出家亦現同相。欲令行
者見其同類生樂著時亂其心故 記
六云。同品依正。謂隨所惱行人形類現其
形儀。一一相似。若依若正。悉同等故。遼本論
中。正字作止。理亦可通
 私云。疏記意同也。指行者相似類形云
 等相也。正與止異。其義同也。論第一指
 器世界名所依止藏。今非局器界。指惑
 人體云依止歟。但正字爲本也。今謂。同
 品依正者。總指人同分依止歟。男女即
 與行人共人趣故云等相。必非相似類
 形歟
文。次説通達對治行法門等 記六云。二謂
有下別釋二門。初當念唯心行法門。即前標
中第四門也。此釋本論當念唯心成對治
行。二無量下。境界即滅得益門。即前標中第
五門也。此釋本論境界即滅。終不爲惱爲
所得益
 私云。上開二門。今合爲一門。是境界即
 滅終不爲惱二句。或對治門所攝。或得益
 義門。爲示此兩勢歟。不爾者。縱雖立
 一科。可云通達對治得益門。云何只可
 云對治門法乎
文。無一別心無心別一等
 私云。無一ナル。無心ナル可訓
 之也。今此對治門。念所入一心而作觀
 行也。一切諸法乃至中中離相生滅所入
 也。一切諸法一味一相已下眞如所入也。
 或又局多一心。上相待觀下絶待觀也
 風風永止者。若依初義二門。能障根本無
 明也。若依後義。生滅門中無明非一故
 云風風。如云一切無明等也。若准抄意。
 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云風風歟。波浪倶
 合動相已下也
文。次説別相所作業用門等 記六云。此由
對前業用門中總相略説故。此名爲別相
廣説
 私云。總相者。業用門中是總一科也。略説
 者。大文第一略説略示分剖門也。今此別
 相門。本文通對此兩節也 問。爲別相
 今釋爾也。何文云爲廣説乎 答。此指
 上大科二者廣説廣示散剖門論釋歟。彼
 文非指此段本文。何名廣説耶
文。第一門中即有三種人等
 私云。天人者。天即人。非天與人也。上略
 説段擧六趣像。今廣説段示三種像。是影
 略互顯。通示現十界身也。天衆攝五趣。
 是擧勝爲論也。若外道人等者有兩義。
 一云。四種假人同雖現三像。今且擧外
 道以顯餘類也。呪術等事。專外道所作
 故。是即世間流布彼經教等廣現行故。今
 開示之令行人分別眞僞也。魔鬼神無
 而*忽有變化故。非世間流行術法。雖示
 其事。行人難知之。故今旦擧外道令准
 知餘也。一云。外道之稱有通別。別名九
 十六種。通名四種假人。今外道者指四
 人也。藏疏偏存通義。仍能作人但擧魔
 鬼神三類。即此名外道也。今論並存通
 別二義也 各六門者。通三種像。各用
 此六門也 隨用何人者。通天及菩薩佛
 三人。各先造立其形像也。頭面眼耳等
 造立之時。各誦呪如下釋也。此中有二
 義。一云。先以土木等造立形像。然後誦
 呪之時。令眼根等明了。二云。不用別木
 等。只誦呪之時。*忽然顯現。記釋等存後
 義歟。但前義爲正也 以種種飮食等
 者。捧種種供具供之。及以有情身命祷
 之也。如今諸神贄等也。即作此供養。令
 此像久住世間也 誦陀羅尼者。下文示
 其呪。即誦此呪。令此像具莊嚴往來自
 在也。如今開眼等事也 讀誦八陀多等
 諸經者。於彼像前。誦外道所學經典也。
 依此誦經。倍増威光。令除遣佛弟子等
 對治也。八陀多等者。下文八陀多經魔頭
 陀經婆鄔舍經等三種出之。未考其翻
 名。是外道所誦經也。如四韋陀典等也。
 如今於佛前誦經。増法樂等也 阿呼
 阿者。造像及供養等一切事業成辨祕呪
 也。通用之。如今眞言教作壇等之時。通
 用辨事明王眞言等也。其義至下可悉
 之 向自世尊等者。勸請生身諸天等。令
 入像中冥會故。如今迎請等也。外道等
 用此六門要事。能造作三像。令諸行人。
 或驚怖或愛著。令障礙正道也。一一門
 至下可悉之
文。謂頭面眼耳等 記六云。其所造像。即以
呪力次第呪成總別九處。呪有前後。像則
頓成。或先成總身。後成支分
 私云。天菩薩如來三像。各有造九處之
 呪。天眼耳鼻舌身手足頭面次第也。菩薩
 如來頭面眼耳鼻舌身手足次第也。是則
 爲示眼與頭面互爲根本也 問。記總
 身者指九處隨一身根歟 答。爾也。身
 爲總體。其上成眼耳鼻等也
文。即誦呪曰遮阿那尸等 記六云。呪文字
畫。此方篇韻收録スルニ不盡檢閲。無從來者。
不應擅爲改易
 私云。呪文字諸字篇中有未勘字。並又同
 字重言甚非常途。是隨其所要有重用
 之功歟。例如地藏菩薩眞言。置三箇ha
 字。以表三乘之行也。具如第八卷抄之
 也 具成精動等者。眼根明轍精靈明利。
 猶如有情正根清潔明了也。已下諸根准
 之可知之
文。若爲造作頭面等 疏五云。八造頭九造
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亂行人。造天人
像信有威靈。亦如經律異相中説。南天竺
國有一畫師。北天竺國有一木師。木師造
女畫師描身。互謂是實事。可類也
 私云。合明頭面也。准次下菩薩如來ニハ
 與面各別釋之也 初二神呪者。最初眼
 與耳兩呪也。謂爲成頭像之時先誦耳
 呪後誦眼呪也。爲成面像之時先誦眼
 呪。後誦耳呪也。兩呪合各成頭面也
 問。上來眼成名精動根轉等有何意乎
 答。眼精明轍如珠寶光。故云精動根轉
 也。次耳根聞音聲而解所詮之理趣故。
 云開動理轉也。鼻則熏香氣。令引至遠
 方故。云隨動導轉。導轉即引至徑路故。
 舌則嘗味動作成事業故。一切音聲等語
 表業。皆依舌而成。仍云了動業轉也。身
 則觸受而成身表業。是威儀作業故。云方
 作面變也。手足以十指爪等爲莊嚴故。
 云指圓爪具也。頭面則顯了。而成相好
 等事故。云好妙相好等也
文。謂方寸所中付標掲那羅字輪等 記六
云。標竭那羅。此云心怪。由呪術力。於所成
根似有分別動作之相。假説名心。實則不
爾。所以者何。諸大菩薩。尚不化心。況此諸
魔能化心識。譬如醫王知命將終。即以妙
藥及明呪力。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
枯威儀視聽與本不別。當知此中雖有動
作。似彼醫王無實心識。或由呪力請其
所事自在天等。暫來棲托。亦如大乘安像經
説。共於寺舍殿塔之内。造諸尊像。儀相已
圓。即誦神呪奉請諸佛。安止像内。誦呪既
畢。而啓請言。如一切佛安住覩史陀天。亦
如佛在摩耶胎藏。願佛慈悲住。此亦然。准
斯理例。恐彼亦然。故有禍福動作等事
 私云。有情非情性分各別也。實非情非轉
 成有情。但是化現心識令有動作之業。
 非謂彼天像等實作能縁之用也。例如
 小乘作化語等也 問。外道等可然。佛法
 之中現實心識。令成有情之義不可有
 之哉 答。九種住心分濟。不可有實轉
 之義。於眞言教意可許其義也 疑云。
 此義難思。唯識論第十云。無上覺者。神力
 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由此經説
 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涅槃經梵行
云。
 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爲
 金。觀金爲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
 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風相。風作地相。
 隨意成就。無有虚妄。觀實衆生爲非衆
 生。觀非衆生爲實衆生。悉隨意成無有
 虚妄此等説文分明。許非情作有情之
 義。何云顯教不許之乎 答。顯教等意。
 一心之性不見自他。同一法界故。諸佛菩
 薩。證此同體之理。得諸法之自在故。觀
 非情等雖作有情之業。諸法各各自相。
 皆依自業而成故。非情之性非實轉。清
 涼釋云。非情轉情便同邪見即此義也。
 不然者。一佛成道。觀見法界一切國土
 等皆爲此佛依正。云何現有迷界依正
 乎。但涅槃經文。天台涅槃疏釋彼文云。
 解此有二。一實能轉境。二但令見。若轉
 金爲土。則可實轉。若令衆生爲非衆生。
 但能令見○菩薩非但能轉金土。亦轉衆
 生成非衆生。非衆生者。即是草木。轉非
 衆生成於衆生此釋分明也。次唯識釋。
 且化現相分心。非令爲能縁之用也。述
 記釋云。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者。化無量化
 人之類。皆令有心准此釋。皆令有心
 者。只令現化人。彼人非作實縁慮也
 問。若爾者眞言意如何 答。六大無礙自
 他非一重重義門。如別抄也 問。方寸所
 者指何所乎 答。指心藏答。今此眞言
 字。雖非梵漢之相。但是梵文異形歟。如
 第八卷抄也 無所不了者。現了知之相。
 非有實縁慮也
文。乃至千萬億日中住等
 私云。祷祀門者。供養増法樂也。仍久住
 無量也爲言 問。大日經疏第十六云。世人
 所獲悉地壽量及果則有數限。不逾一
 劫。今則不失壽量無盡過於一劫數之
 量。也○或過無量劫壽量不盡。可是過
 彼世天也此釋意。外道藥力。及呪術等
 所成悉地不逾一劫見タリ今何云乃至千
 萬億日乎 答。千萬億日。亦於一劫中
 論之歟。或又一呪成立分限。雖一七箇
 日。以供養等事増長之。次第相續可増
 其日數歟。非謂一期所作分限及千萬
 億日也。例如段食力用養育七日身分。
 若能相續レハ長生不死也
文。次説神呪門等 記六云。謂此門中。欲以
樂具嚴像身分。及令其像輕擧自在。依此
呪門
 私云。上造像門亦雖用神呪。彼造像爲
 本故別號造像。今此門偏祈誓莊嚴具
 故。無別支分故云神呪門也。次下兩呪。
 如次
 作莊嚴與往來之事也
文。次説誦經門等 記六云。四誦經門爲増
威故
 私云。八陀多經等者。外道所宗經等歟
文。次説阿呼門等
 私云。阿呼阿者。是成就事業要言也
文。次説勸請門等
 私云。勸請已成上人等。令入住此像中
 也
文。次説造作菩薩形相門等
 私云。六門中通者。以同呪用大菩薩如
 來三像也。別者各別用呪也。例如諸尊
 法通用十八契印。別用本尊加持等也
文。初造像門等
 私云。此中九處所用眞言各別也。呪體及
 反數。與前異也
文。造作根已即須輪呪等
 私云。已上九處外別立造作心識之一門。
 猶是造像門攝也
文。次説誦經門
 私云。毘舍周尼經等。是外道經攝也。未
 考其經本及翻名等也
文。次説造作如來形相門等 西方要決慈恩
云。大涅槃經云。阿難危魔。文殊往救。大品
經云。魔王變作佛等。人不能知。優婆毱
多經云。魔變作佛尊者頂禮。阿難果證預
流尚被魔。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
魔能化佛身爲人説法。淺行菩薩皆不覺
知。尊者毱多。道窮無學。見魔變作佛不
發歸依 大品經云。魔變作佛迷惑下
凡。淺行菩薩不能了者
 私云。通別之義同上也。但此中誦經門。亦
 屬通門。佛菩薩誦同經歟。又此別門中
 九處眞言。與前造菩薩同而用加句也。
 例如四種法加句等也。是示因果不同作
 業歟。若造心識用別呪也。佛菩薩像相
 雖相似之。所住心品大別故歟
文。已説所治次説能治等
 私云。上來就本論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
 如來像相好具足文。三人之像各立六門
 解釋了。自下於三人像。各明行者對治
 也。是本文雖不説治相。魔事對治本意
 在此。故龍樹廣判之也 由雜亂故者。問
 意云。眞天與僞天可有雜亂。故分別之。
 若了知僞天來到。必可作對治。對治之
 相。即上來所明隨順等四種對治也。隨用
 何對治能消除之也。次下六門之中。第五
 第六二種對治明之。至下可悉之。即有
 六門等者。答意云。以根壞不壞等六門。可
 分別邪正也爲言
文。呪知根壞不壞門等 記六云。初誦外道
邪呪。後誦内教正呪。見根増損則知眞僞。
誦神呪相。即誦前文外道造像所有呪句。
數量法式如前不異
 私云。科門呪者。通内外兩呪也。壞者通
 増減也。不壞者不増不減義也。謂若誦内
 外呪之時。眞天如本不増減。僞天誦外
 呪。諸根漸増。明誦内呪。諸根*忽失壞也。
 又義云。科門呪者。但内呪也。今擧外呪
 爲示相違。因示之也。意云。誦内呪之時。
 若眞天不壞其根。故云不壞。若僞其根
 失壞。故云壞也。次下對治菩薩如來之段。
 誦呪皆限内呪。是豈通外呪乎。又義云。
 内呪云壞。僞天壞故。外呪云不壞。眞天
 無増損故。此義科名呪通内外也。三説
 之中。初義爲善也 誦神呪相如其次第
 者。如記釋。如前九處次第誦之也。如如
 者。不亂次第之義也 所餘諸處各有神
 呪者。内呪中亦有耳鼻舌等相應呪也。例
 如大日經諸根相好各有眞言也 無要
 故者。今擧眼呪一。令例知餘故云爾也。
 若約眼了知邪正。餘根無用故也
文。嚴具圓珠有無門等 記六云。何故此呪
不造圓珠。不繋髮抄。邪正區別法應爾
故。又詳此行状非必實魔。逼愶行人錬
成正道。維摩詰説。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
議解脱位。菩薩由此故現少差。令知邪正
不雜
 私云。記釋意。今此圓珠具不足。及頭髮結
 不結等。眞天僞天所作。難知其所由。故
 擧二義決之。一義云。邪正之相。法爾是
 別。不可謂所以也。一義云。今此邪魔
 亦是大菩薩化現故。顯示眞僞之相。令行
 人知之也爲言兩義共無所據。亦失其詮
 旨者歟 問。若爾者僞天何不具圓珠
 乎 答。或義云。圓珠者現影像。而僞天必
 雖現本形。未能現影故無彼珠也。例
 如世間變化類雖示人相。而其影像猶
 帶大形也。又義云。諸天一一莊嚴之具。
 皆非他物。内心福徳之所感也。而圓珠者。
 内心無垢無漏之現行也。眞天一分離
 尋伺等戲論濁穢故。嚴具之中有圓明珠
 玉。僞天不爾。是濁穢物所集成故不現
 圓珠也 問。若外道等知此義造圓珠
 者。亦可相亂乎 答。眞天圓珠。法爾道
 理故必具之。僞天妄作故。不必具之。仍
 云爾也。若外道知此祕傳故造圓珠者。
 亦約餘髮髻及眼光等不同不分別之
 也。不可局一途也 西方要決慈恩云。大
 覺權形神像挺拔。魔雖矯亂其像太珠。
 累劫懃修勝因圓著。果成萬徳相好超奇。
 豈有弊魔。輒能備擬。何者。如來體嚴紫
 磨相具炳然。皎若明珠。光踰萬日。魔
 王設變衆相不成。事等劣夫方乎貴宰
 依此釋者。圓珠内外交轍之光。魔不可
 現之歟
文。身光眼入不入門等
 私云。眞天光明精轍。而亦與行者内信相
 應故。必冥符眼精不論開閉。光明入之
 也。僞天不爾。仍爲差異也。例如依阿字
 觀之時。初心閉目即見。開目不見。後心
 開目閉目明了現前也 問。世間日月星
 辰等。雖是眞天之類。若閉目其光不入
 之。何云爾乎 答。汎爾所見。只是報力
 所作故。不入閉目。眞天若與行者内信
 相應。必可入閉目也。若行日月天等之
 時本尊來至。亦可轍見之也
文。頭髮末結不結門等
 私云。髮之末結不結亦雖難知其所以。
 古徳一義云。不動尊辮髮是給仕之相也。
 此尊爲使者之相奉仕行者故。示*辮髮
 之相云云今眞天歸仰行人。爲奉仕來至
 故。現結髮之相。僞天不爾。仍爲別也
文。雙背無所取著門等
 私云。上來六門中。初四門了知眞僞差別。
 後二門正作對治之觀行也。後兩門中。初
 門雙非門。後門雙照門也 問。此中二種
 與前四種相配如何 答。二門如次相逆
 與相順二種對治配之。擧二影二而已
文。對治菩薩形像門等
 私云。此中二門。初則如前呪。知根壞不
 壞門。此中攝餘圓珠等三門。後則合前第
 五第六兩門。以爲一門也 問。今誦呪者
 但限内呪歟 答。爾也 疑云。上呪知
 根壞門。通内外二呪。今何限内呪乎
 答。上亦限内呪之義爲善。仍無相違也。
 又義云。當段又雖通内外先擧内影外
 也 漠漠不動者。漠漠者不了之貎也
 一切根等者。今且呪心識所餘眼耳鼻等。
 及嚴具中各誦呪皆失壞也。上天像呪知
 根壞門。且擧呪眼根之相。今擧呪心識。
 互示之也 觀察諸法等者。准上雙背及
 倶取兩門。可觀察之也
文。對治如來形像門等 西方要決慈恩云。涅
槃會中爲説。迦葉請言。佛説波旬説云何分
別知。佛告。迦葉。譬如偸狗夜入人室。其家
婢使若覺知。已尋即退去。行者亦爾。已入佛
家能獲甘膳。不令魔雜。佛之靈状殊異端
嚴。魔來濫正應善分別。眉間毫相右繞盤旋。
外實内虚。白光流散。其光映潔。淨如瑠璃。
面貎圓明。猶如聚日。頂髻高顯。其髮紺青。
一髮一&T045006;右旋婉轉。覩茲勝相並佛眞形。若
異此門並爲魔也
 私云。且呪光明等者。誦呪了知門中。擧呪
 光明以示餘呪也。此呪亦限内呪也。第
 二門者。智慧觀察門也
文。謂有外道造作一切種種異類等 疏第五
云。論謂有至誦何等呪。釋曰。後通治諸障
 記六云。二有外下。通治衆像○外道變現
豈止前三亦能造作。殊形異類欲明治法
故假問起○末世行人。福智微劣。文繁則倦。
事簡方行。今通治妙門。則正契時病。妙祥請
問意在于茲
 私云。上來且擧三人像。就之各廣示治
 術。仍所治狹劣。能治寛廣也。自下廣述衆
 多異類。而明一呪治方。故所治廣多。能治
 略少而已
文。次説出現言説亂識門等 記六云。自此
第二門至于第六門。倶是所治。其七八二門
是能治○初説陀羅尼門中。釋師別加能治
神呪。餘門並在後文對治
 私云。上別相所作業用門中。大文八門。第
 一釋了。自下七門中。自第二至第六。以
 五箇門爲所治。本論但説所治之相故。
 第七八兩門爲能治。本文説能治之相
 故。而此第二門中有三科。最初説陀羅
 尼門中。龍樹別立能治陀羅尼。自餘對治
 之相。皆讓後兩門也 問。第一出現人相
 門。亦本文但説所治釋師加能治。今何
 不釋之乎 答。記釋亦准第一門釋相。
 自下諸門如斯釋也。廣言之。亦於第一
 門可作此釋而已
文。若天像多説陀羅尼等 大日經疏第十一
云。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滿意明○此自在
天主。以此悦滿意明力故。現種種雜色欲
樂之具。能於一時滿此三十六處○如摩
醯首羅天王有一明。名曰勝意生明。以此
眞言力故。能於一時。作大變化。遍此三千
大千世界。現爲一一衆生。現所愛樂諸利樂
事。隨彼受用皆實不虚○又如阿修羅自
有眞言。能化其身同於帝釋。坐於三十三
天善法堂上。令一切天皆生疑怪 筆削
記云。陀羅尼云遮持。謂持善遮惡故。然有
多字一字無字。魔所説者應唯前二也。以
不知唯心故。不能説無字 抄第四
云。彼外道人當有何利等者。意言。若談邪
惡令他學惡。可自得利。今説六度順他
所修。自何益哉
 私云。呪果三法。爲天菩薩佛三人説。
 可有通局二意故云多説也。今且約各
 所生故云各説自得也 問。因果爲菩
 薩佛自得其理可爾。陀羅尼何爲天衆
 説乎 答。或義云。倶舍云。有光明故名
 天今光明連續陀羅尼故。爲天自得歟。
 又義云。陀羅尼亦名爲明呪。於光明中
 必現之故。仍陀羅尼與天相類也。劫初
 梵天説四十七言等。即此義也。一切諸
 天。皆唱中印土梵音。各帶眞言。依此呪
 力。以作神變。皆此義也 亂自正行等者。
 以墮有所得故。*忽入邪見也。自下兩
 呪。初邪呪後正呪。可知之 彼外道示現
 同心等者。説相似波羅蜜。隨順行者漸
 令入邪路故 不出寂靜涅槃界等者。佛
 法中有三種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
 我。三涅槃寂靜也。今説第三法印。令行
 人生著執。*忽入邪見也。本論廣説三解
 脱門。及無怨親無因果。並是寂靜涅槃功
 徳。故總爲一法也。筆削記云。平等至無
 願即三解脱門。無怨下顯空義可知。此
 魔但能説而不能證也。天台云。魔能説
 別異空假中不能證也
文。次説得三世智惑人門 筆削記六云。魔
得有漏五通故。令行人亦得此通。此中過
去是宿命。未來是天眼現在是他心。前現形
即神境。唯不顯天耳含在其中也 疏
五云。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過去未來
二世境界。極遠能知八萬劫事。極近善達經
一生事。惑亂行人。令彼自信得過未智。亦
惑世人。宗奉行者獲聖智也
 私云。外道等以神力令行人分得三達
 智。知過未之境。現在世中令得他心智。
 依此因縁故。令迷亂行人。*忽生邪見
 有所得之執著也。亦義。令行人暫時得
 三世智。迷亂世間人令宗奉行人也
 已上初義。或人者指行人也。
後義或人者指世間人也
 私義云。科名
 得三世智者。外道自得三達智也。或人者
 由此三達智力。令行人迷惑。於外道人
 令生眞佛之相也 疑云。本文云。或令
 人知宿命等文明知。令行人知宿命之義
 也。爾者如何 答。本論明作業。釋論述
 能作人徳。謂外道得三世智故。能説過
 未之事。令行人了知之。亦説他人心中
 所憶之事。令行人識知之等也。兩義眞
 僞能可思之 問。過未智遠際八萬劫者。
 與二乘道力何異乎 答。神泰釋云。現在
 鐵圍山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別。過未無山
 障隔故。凡夫二乘同八萬也
文。次説不離世間縛纒門等 疏五云。認爲
内徳。縱辨恃才不了外魔。馳名染利爲
彼纒縛。不得解脱
 私云。外道等。令行人達世間智辨才藝。
 即生耽著之障出離也。記釋中判上止
 觀縁務云。三枝能縁醫藥卜筮射馭琴
 基圖畫方書呪術工巧。雖稱世俗才能。
 實爲聖道疣贅今一億四萬六千辨等
 未考之 要法門云。倶舍二十七云。即
 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陝諸聖不同。謂
 大聲聞麟喩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
 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
 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
 云云
文。次説心性無常生亂門等 疏五云。善根
微劣魔變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記六云。及無性者。令至闡提無種性故
 私云。令心轉變生起迷亂也
文。次説令得邪定非眞門等 藏疏下云。一
現形説法。二或令人下得通起辨。三又令使
人下起惑造業。四亦能使人下檢定得禪。五
或亦令人下食差顏反 遠疏云。第二定
中有三。一者明身業亂。二或現天像以下
明口業亂。三者或復令人已下明意業亂
 筆削記六云。隨己所有惠力。觀彼境界
不妄領受。當觀諸法實相無邪不破。以知。
境界唯心本自不生。終不信任。妄有取著
墮於邪網
 私云。此二師釋皆違當論釋。今論以本論
 亦能使人○顏色變異文爲此一門也。二
 十一種邪三昧未考之 得諸三昧者。擧
 彼二十一種等諸定也 或復令人等者。
 明定中得益也 得自然香美等者。筆削
 記云。自然飮食者。禪悦食故。或於禪中
 得人間上妙食二義中後義爲善。異譯
 論云。住於定中得好飮食 或亦令
 人等者。受用飮食多少轉變。亦是邪魔所
 爲也爲言
文。次説勸請行者離邪門等 疏五云。策心
修智。離染除愚。不渉邪途自合正念
 記六云。此門通治出現言説乃至邪定五
種邪執。由智觀察不生取著。則能對治一
切障故
 私云。約本論説相。第一出現人相門。亦
 可爲所對治。而彼門中釋論自述治相
 故。今説中且除之歟 問。今能治可通
 止觀。何只限觀乎 答。約實可通也。且
 擧智示止。香象釋云。就實而言。定通止
 觀。惠亦如是又筆削記引天台止觀廣
 明定惠能治之義。可悉之
文。次説簡擇眞僞令了門等 記六云。此則
別治得邪定門。外道所修二十一種邪僞三
昧。皆是世間見愛我慢。今修眞如眞實三昧。
是出世間説。言不住見相等故。是則眞僞
可以了知。令修禪者無所惑亂 抄第
四云。若離善知識等者。如上眞如門中。已
引首楞嚴説。因修正定用心倒錯起十異
執等是也 藏疏下云。第四簡僞異眞中
有二。初擧外内二定以別邪正。二若諸凡
夫下對理事二定以明眞僞。前中先明邪
定。謂我見我愛我慢之使常相應也。言貪著
等者。内著邪定外貪名利。又但一切禪定
不能咸損煩惱者。皆不可據也。次明正
定。謂在定時而不味著。以亡心故不住
見。亡境故不住得。出定亦無恃定之慢。
貪瞋漸薄。即是正定之相故。云眞如乃至漸
薄也。第二理事中。先明理定。謂修大乘菩
薩行者。要依此眞如三昧方入種姓不退
位中。除此更無能入之路。故云若諸凡夫
乃至無有是處也○次以修世間下明事定。
謂四禪四空等世間諸定。及不淨安般等取
境相。定皆名世間定也。以味著定境故。不
離於我故。云與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
定故。以其共故。若得善友護助之力。或可
得入佛法。若離善友。即入邪道也 筆
削記六云。不淨即觀身五種。安般者安那般
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觀之二也。
等者更等後三及四無量六妙門十六特勝
通明禪等一切事定也。同得等者。三乘及凡
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帶
異計。所修雖同修心有異故。得果各別也
 私云。准藏疏者。本論兩節文。上對外道
 邪三昧。以辨眞如三昧。若諸凡夫以下。
 對佛法中凡夫二乘等事定。以辨眞如三
 昧也。今論簡擇眞僞中。僞定含外道及凡
 夫事定歟 問。二乘等所修有漏無漏諸
 定可屬何定耶 答。可屬今事定也
 筆削記云。世間復二種。一世間味禪。即四
 種四無量四空定也。二世間淨禪。即六妙
 門十六特勝通明禪倶舍等立二種等
 持。一味等持。二淨等持
文。次説讃歎三昧功徳門等
 私云。此一科。亦大文第三修行方便善巧
 門中止觀門所攝也。雖然定門觀行總通
 修行信心之要故。別爲總科也
文。言總標門者 藏疏云。後世利益無量無
邊。現世利益略陳十種
 私云。現世者。擧現世少益以彰後世大
 利也。或義云。現世當得者。因現世修因
 示當來得益歟。二卷論云。現身即得十
 種利益依此文。先義爲勝也
文。一者守護功徳等 記六云。初一由定蒙
加。次四依加離障。後五成行不退 藏
疏云。初一善友攝護益。以修此眞如三昧
故。諸佛菩薩。法トメ應護念令得勇猛勝進不
退也。次四離障益。於中初二離外惡縁障。
謂初離天魔現形。後離外道邪惑。次二離
内惑業障。謂先離惡業。後滅惑障。業中離
誹謗等不起新業也重罪漸薄者。重業輕也。
次五行成堅固。一於理信増。二處染不怯
記云。知法如幻故無所怯。繩蛇
非毒。杌鬼無心。何所怯耶
三不爲縁壞
如己故。得柔和柔和故不憍慢。不
憍慢故。人則不惱。不惱故不壞不壞行也
四無世
滋味世人不學此法。則愛見深固貪著世間。今既
知。三界虚僞。誑人六根。焉可貪而示之不
樂則離愛。離
愛即滅煩惱也
五得深禪定文眞如三昧成也。論
外縁即通擧六
塵。音聲即別指耳所對也。今六塵中唯擧
聲塵者。阿含説此以爲禪刺也 云云
文。三者出道功徳等 抄第四云。諸邪道故
者。即本鬼神也。然上標云。三者出道者而含
二義。一出外道。二出邪道故云出道。亦可。
外道屬人邪道屬人所用術法。以彼皆是鬼
神法故。如高僧傳説。道流用鬼神法。吹
衆僧衣。飛颺無住。尋將稠禪師衣鉢來而
不能動。由前第二怖魔徳中。已有惡鬼。惡
鬼名中亦攝神故。但云怖魔者雙兼二故
 私云。抄後義意。第二惡鬼者。以神攝鬼
 兼二類也。仍魔鬼神三類攝第二徳。第
 三鬼神者。直名外也。第二惡鬼者。上來所
 擧四類中鬼衆也。今亦鬼神者。鬼即神也。
 即四類中神衆也。又義云。上魔惡者。魔
 即鬼也。下邪道者。鬼神二種擧之也。正理
 論出三十種餓鬼中魔身鬼云云是抄初義
 意歟
文。九者雖未得定等 異譯論云。設不住定
於一切時等文
 私云。於修定加行位得此益也
文。如其次第不亂數量等 抄第四云。如其
次第至之波者。結指十徳。並是止息行人
心海之散動故。次勸勿令率爾麁心不見
*深意。故云應審思擇
文。七者勇猛功徳等
 私云。有情縁大悲俗縁之智。而雖非理定
 功徳。微細論之。正智住定之中。亦帶大
 悲外縁之功。嘉祥釋云。二智皆如實而照。
 並皆爲實。皆有善巧悉稱方便又法
 相宗釋云。正智眞觀帶俗縁之用今縁
 衆生界起大悲之義即此同也
 本云元應二年七月十九日於高野山金光
 院抄之畢
 暦應二年己卯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東寺西
 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十勘注第一
文。次説兩輪具闕益損門等
 私云。第八卷所標修行分中。大文第六門
 也。是亦雖似説彼第三修行方便門中。
 止觀修行之相。兩輪具足之義。即修行分
 肝要故。爲顯總通之旨烈大科也 或
 義云。爲避文繁也。謂彼第三門釋文繁
 廣故。且分爲大*科也。益損者。下六門中
 示闕觀等闕也損也。兩輪倶轉等具也益
 也
文。第一門中即有四過等
 私云。示スル止輪門可訓之也。
 此中明四失故云即有等也
文。一者沈淪過失等 抄第四云。摩鍵訶尸
者。此云氣盛瓦爐 疏五云。梵語摩鍵訶
尸。此云氣盛瓦爐如世窯室人入ラハ昏迷。無
觀修止心定沈沒 記六云。摩鍵訶尸。此
云氣瓦爐如入窯室薫セラルレハ極心昧
 私云。窯玉云。窯餘招切。燒瓦竈氣盛瓦
 爐者。今世石風呂等類歟。是籠氣之蜜室
 故。人入之即昏沈之心増盛也
文。二者不勤過失 抄第四云。阿那毘提者。
此云風病記釋
同之
 疏五云。阿那毘提。此
云風病。中風之人必不勇健。闕觀修止心
懈怠故
文。三者背善過失等 抄第四云。婆多訶彌
尸者。此云無根。上並聖記記釋
同之
 疏五云。
婆多訶彌尸。此云無根。人天然無根不味
於境。無觀修止安希集善
 私云。背善者其心只守一隅不分別善
 惡是非之境故。失樂欲之性也 問。不
 勤與背善。其別如何 答。不勤懈怠之性
 也。背善闇鈍之性故。不同也 無根者。本
 性無五根之人也。是論正根。非扶根也。
 若人失正根雖向所縁之塵境。更無分
 別樂欲之性也 或云。無根者無男女二
 根之人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