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從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初心不觀
自性爲第一。二明如實知自心爲第二。三明
大悲萬行爲第三。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此三中最初等者。言此人但能最初發
心雖欲成佛。未生如實智。但於生死中發求
佛果之心。雖未具如實之惠心。誓願成佛而
度衆生。此是平等心。故得三昧耶之名。故云
此三中最初但能發心乃至最初發心求佛果。
初心雖未具實智。然亦誓成佛度人。即是等
心故。亦得三昧耶名也。此是初三昧耶也云云
二從從此下。明如實了知爲第二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從此發惠乃至無分別正等
覺句云云
二從從此下。明隨釋中。從此心後得如實智
生者。言從前不觀自性。生此如實菩提心。故
云從此心乃至然此心等發名三昧耶也
三從從第二下。明大悲萬行爲第三中。又二。
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祕密主彼如實見已乃至是
名三三昧耶句云云
二從從第二下。明隨釋中。從此第二心相續
等者。從第二如實菩提心生第三大悲萬行。
故云從此第二心相續無間無障乃至除妄時
實相自顯也。以住眞了妄等者。由住如實菩
提心故爲衆生發大悲。除一切衆生之戲論。
令如我無異。故云以住眞乃至祕密藏中之
義也。已上此三昧耶名一心三昧耶者。於行
者一心中。約發心之始中終明三昧耶義故
云爾也
四從上説下。明問答決疑中。又分爲二。一明
問。二明答
初中。上説此經有三句義者。言住心品中説
三句云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
何故此中菩提心開初後爲第一第二。大悲
究竟合爲第三耶也。故云上説此經乃至
今乃居第三何耶也
二從此中下。明答中。此中以照了等者。言以
一切衆生微薄發心爲第一句。從此本覺六
大法界種子生如實惠爲根。此如實照了智
惠明照了苦樂故。爲受苦之衆生當生大悲
方便即普度衆生。如此自證化他相續不間
斷故成三昧耶義。故云此中以照了爲根如實
智爲
第二
以能照了是非故方能生悲照了故起大悲爲
第三大悲方便也
義相成也云云第三方便爲究竟者。言彼初
品中第三云方便爲究竟。此品第三云大悲。
亦是相成也。所以然者。由生大悲心故以巧
方便度一切衆生故。大悲即方便。方便即大
悲。仍彼第二第三合爲今第三句也。如此微
薄一念爲因。如實爲根。大悲爲究竟。是即始
從最初微薄發心。終至究竟圓滿果。廣統始
終。此三事念念相續不間斷故。即成三昧耶
義。故云此中以照了爲根乃至相續不間名
三三昧耶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寶爲三三昧耶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云何三三昧耶乃至三身
自在轉者。經之復次祕密主有三三昧耶乃
至三身自在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三三下。明隨釋中。次三三昧耶初以
大悲方便成佛已者。前三句爲三三昧耶時。
第三以大悲方便爲成佛究竟故云爾也。是
即結前句也。復次從佛有法等者。言既有佛
寶。由有此佛寶次有法寶。由有法寶故次有
僧寶。故云復次從佛有法次從法有僧也。然
此三寶即一體無二無三。是即平等義也。故
云此三即一體乃至故名三昧耶也。前別時
解云者。三寶各別説時。即sa佛寶ma法寶ya
僧寶義也。彼一體時即samaya者平等義也。
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十五
御本云元徳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四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六
 沙門阿寂記 
  釋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之餘經第六中
疏十九終
三從復次三三昧耶者下。明三身爲三三昧
耶中。又分爲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若住此三等乃至三身自在
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謂住此三昧等者。由
住三平等故即成大菩提。由成大菩提故爲
一切衆生示現種種隨類身。即是三身也。所
住三平等者法身也。成菩提者報身也。示現
種種隨類身者應身也。故云謂住此三昧耶
即成菩提乃至如上説三寶是三三昧耶也。
三昧耶是等者。言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也。三
寶平等故名三昧耶。又由住此三平等故具
三身。即平等故名三三昧耶。故云三昧耶是
等義乃至攝是自在攝取義也
四從祕密主三藐下。明一身三三昧耶中。又
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祕密主三藐三佛陀乃至成就衆生者。
經之祕密主三藐乃至成就衆生文。未會總
牒也
二從祕密主佛正下。明別釋中。又二。一約十
二分教明義。二約一體三寶明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佛正乃至初化身者。別牒也
二從教下。明隨釋中。教即十二等者。所謂應
化身所説十二部經也。此中種種方便利益
衆生皆一身所持者。但於應化身之一身。而
現種種隨類之形。然此變化身住平等三昧
耶故。教化種種不平等衆生。令歸一平等法
界。故爲一身三三昧耶。第二品中釋釋迦所
坐自蓮云。住彼而説法云云可思之。故云教
即十二分教也。此中種種方便利益衆生皆
一身。乃至猶住三昧耶故有如斯利益也。此
中。初變化身者。變化身爲本勿作無盡化故
云爾也
二從次於下。約一體三寶明義中。又二。一明
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於一身中乃至佛法僧也者。經之復
次祕密主次於乃至佛法僧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一體三寶等者。
於應佛之一身具足三寶。所謂應佛當體即
佛寶也。令達無量法門即法寶也。定惠和合
即僧寶也。故云即是一體三寶乃至從一身
之中起也。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
後者。言依前菩提性説一心三三昧耶。依一
心三三昧耶説三寶三三昧耶。依三寶三三
昧耶説三身三三昧耶。依三身三三昧耶説
一身三三昧耶。如此次第相承説之。故云此
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後也
五從次承下。明三乘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
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復次祕密主從此成立乃至
成就衆生云云
二從次承下。明隨釋中。次承上復有所生者。
相承上之一身三三昧耶。而復説三乘三昧
耶。故云次承上復有所生也。謂示説三乘等
者。言廣説三乘教法度衆生。所作已辨竟入
涅槃。即是三乘行因得果相續不間斷終入
涅槃。是三三昧耶義也。故云謂示説三乘乃
至入於涅槃也。涅槃後復成就無量衆生也
者。衆生根性無盡故。佛在世時雖不發心修
行。依佛入滅生&MT06279;戀慕渇仰之心。有修行
證入之者。或又見舍利神變等作難遭之
思有發心修行而得入佛道之者。是發心
修行得果相續無間故成三三昧耶義。故云
涅槃後復成就乃至成就者皆是也
六從祕密主觀彼下。明修三三昧耶法則中。
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觀修彼三三昧耶乃至不著一
切妄執住無爲障者。經之祕密主觀彼諸眞
言門乃至謂飮諸酒及寢床上文。未令引之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無障因縁。
二明生障因縁
初中。佛告金剛手觀上來所説等者。言案從
初品以來之所説。皆悉住三平等三昧耶而
爲大綱。然不著一切妄執故。住如法持誦而
心心不間斷。是即三三昧耶義也。若起妄執
者諸障得便。如法持誦即不成就。若住平等
三昧耶。諸障由何而得主耶。故云經云祕密
主觀彼諸眞言門乃至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爲
障閡者除也。疏云佛告金剛手。乃至即此三
平等者即是菩提行。觀如此功徳故修行。諸
障何由得生耶。此即是離一切障之大宗也
二從復有下。明生障因縁中。又二。一明五種
非法。二明二種不善
初中。又五。一明不欲。二明懈怠。三明無利談
話。四明不生信心。五明積集資財
初中。得有餘障生之由者。前不著一切妄執
是離障因縁也。此外不欲等是皆障生之由
縁也。故云復有餘障生之由也。謂不欲者以
三障四魔之重障故。於此眞言三密行門之
中。更無樂欲願求之心。是即第一重障也。是
故最前説之。故云謂不欲即於此眞言行乃
至不願求等也
二明懈怠中。懈怠以不勤進故者。適雖發心
樂欲。以懈怠故即障得便。欲云懈怠以不動
進乃至即障入之也
三明無利談話中。又無益談話等者。適雖發
心修行。不住精勤修行之心。而致無益無利
談話。空送日時。是故障便生。所謂謗人謗法
等是即重障也
四明不生信心中。不信由不信故障得其便
也者。適雖發心勤行。以信不具故不信人法。
既不信人法。何由自然自證大菩提成就。是
即重障之中重障也。具如初品記之
五明積集資財中。又廣聚資財等者。適雖具
信心。深貪著世間資財等。欲求之而馳散忿
動。既求得之。爲令不散失而方便勤勞而守
護。若失懷之時。追悔愛愁而苦惱。以如是等
因縁。令眞言行退失。是即重障也。故云又廣
聚資財乃至以上皆是障生之縁也云云
二從復有下。明二種不善中。又二。一明飮酒。
二明寢床上
初中。謂不得飮酒等者。酒是諸惡之源起罪
之本也。是故大論等出多種罪過。故云謂不
得飮酒乃至諸不善得生也
二明寢床上中。生種種欲心等者。依安寢床
上。生種種無量欲貪放逸之心。因茲身心熱
惱不能修於道。是即尤障起之因縁也。餘文
自可見
  已上釋三三昧耶品竟
釋説如來品第二十六經第六中
疏十九後
將釋此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金剛手以四問奉問於佛。如來
即因問而説之。所謂住如實菩提心而樂求
彼菩提。名爲菩提。滿足十地達法無性。上冥
法身下契衆生。是名爲佛。覺法無相十力圓
滿。是名正覺。無明域住自證智。此名如
來。説如此四種名義。以爲此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若具題者。應云説菩薩佛正覺
如來品。雖然且從ヘテ云如來品也。其一一
釋義具如經疏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説佛菩薩等名
字。未説名字所詮之義理故。金剛手爲除未
來世一切衆生疑網奉問之。仍如來答説之。
故疏云。佛上來説法已。處處云佛或菩薩
我雖聞此。猶未蒙決擇名義之相。以何義故
得菩薩名。得佛名。得如來名。得人中尊名
云云是即此品來意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又二。一明金剛
手問。二明如來答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摩訶衍行王無有上。
金剛手又白佛言。云何如來。云何人中尊。菩
薩云何。云何覺此。我疑導師除。大牟尼疑慮
棄捨。菩薩大名稱當行大乘。行王無有上者。
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行王無有上長行偈
頌文。未令引之也云云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釋問意。
二明讃嘆佛徳
初中。上來説法已處處云者。從初品以來雖
佛説佛菩薩等名。我未決擇其名義。何故名
菩薩如來等耶。是則爲從父母所生之處有
此名。當行滿徳積然後得此名耶而問
也。故云意言佛上來説法乃至方得此號耶

二從大乘下。明讃佛徳中。又二。一明別牒。二
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當修摩訶衍。行王無有上云云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大乘行王者。今此眞言
乘是大乘之中大乘。於此極大乘之中。住平
等法界大自在之行。得最大自在之果。故云
大乘行王無有上。然言者。且果中説因
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次品爾時下。明如來答中。又二。一明總
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品者。於此品有金剛手問及如來答。
然前已明金剛手問之意竟。以欲釋如來答
之意故云次品也。非三十一品之品也。爾時
毘盧遮那世尊乃至説爲如來者。經之爾時
薄伽梵乃至説爲如來等長行偈頌八行餘
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次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一明告勅。
二明正答
初中。又二。一明讃嘆。二明誡聽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爾時乃至問吾如是義云云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次又歎善哉者。其義
自可見云云
二從乃至下。明誡聽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
隨釋
初中。祕密乃至説摩訶衍道頌曰云云
二明隨釋中。乃至者。此告勅中佛意雖甚多。
讓其義於上來諸品。故云乃至勅其諦聽方
答也
二從大乘下。明正如來答中。又分爲五。一明
答菩薩名義。二明答佛名義。三明人中尊義。
四明答如來名義。五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大乘道虚空乃至樂欲菩薩名者。經之
菩提虚空相乃至名菩提薩埵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虚空無有相等者。言
如虚空無相無分別而爲諸法所依。自然自
證大菩提亦如是。畢竟無相雖離分別。然具
無邊萬徳。如法實相解了已。如法實相願求
證得。即名爲菩薩也。故云虚空無有相乃至
是名菩薩也
二從次釋下。明答佛名義中。又二。一明佛名
義。二明正覺名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釋佛義十地乃至於佛得名者。經之
成就十地等乃至故名爲正覺一偈半文。未
令引之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謂滿足十地等者。非
但竪剋證十地而已。復能於一一地中。始心
中心後心入住出自利利他等通塞之相。一
一次第能通達之。復能通達諸法自性空。復
能鑒達一切衆生深心所行可度不可度等之
相。具足如是等大功徳。世號爲佛。故云謂滿
足十地乃至佛之名字因斯而起也
二從虚空相下。明正覺名義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中。虚空相法無二乃至是名正覺者。經之
法如虚空相乃至故號三菩提一偈。末會別
牒也
二從亦釋下。明隨釋中。亦釋佛義也者。前既
説佛之名義中。故名爲正覺者。言佛者正覺
正智之義故。直指佛之義而云正覺也。猶此
正覺深義未窮盡故。復以一偈説正覺之深
義。故云亦釋佛義也。前但云知法空如幻等
者。如幻即空之義也。是即遮情之源底也。今
云虚空之法一相無相者。不二平等法界大
智是即標徳之實際也。由此平等法界大智。
獲得十力而名正覺。故云今云虚空之法一
相無相乃至由正住此十力名正等覺也。以
正覺正智名佛故。佛與正覺名異體同。故云
佛與正覺名號殊而體一也
三從善調下。明人中尊義中。善調身口意等
者。言至三平等地之源底。能於降伏攝取而
得最自在。是故非但外降伏四魔而已。復能
内降盡三障。而於世間出世間之中獨歩無
畏。是故名人中尊。故云善調身口意乃至復
號人中尊也。然經文闕不説。今依口説記之。
故云此義經中闕文不釋餘文如是解也
四從惠害不。明答如來名義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中。惠害唯無明離言説乃至此是如來者。
經之唯惠害無明乃至故説名如來文。未會
引之也
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斷惑。二明
如來義。三明如去義
初中。雖不云無明然所害等者。向未會之經
作釋故。未會經無無明之言。故云雖不云無
明乃至其義自顯也。所言無明者。如實不知
自心之實相。即不知之見是也
二從此自下。明如來義中。此自證境界者。指
自性清淨境界。遠離修因證得之分。故云自
證境界。從此如法之智而來。故云此自證境
界乃至得如來名也。又如佛之理者。所言佛
者指自性法界之佛也。所謂五大之境也。於
此自然自證之理。自然證知故名如來。故云
又如佛之理乃至名爲如來也。前約能契之
智而得名。後從所契之理而得名。只是一法
二義耳
三從又如下。明如去義中。又如諸佛所行之
道等者。言如十方三世諸佛二利圓備然後
去證涅槃。今佛亦二利滿足證大涅槃。故名
如法也
五明總結中。大本中具答此等者。言十萬頌
經中答此金剛手四箇問。如來各以一百餘
偈頌答説之。然傳法聖者採其宗旰各以一
偈説之。於義不失。故云大本中具答此各有
乃至其大意亦具也
  已上釋説如來品竟
釋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經第六中
疏十九終
將釋當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此品中雖説世出世衆多護摩。
竊搜佛意更尋源旨。以三處合&MT06279;瑜伽内
護摩而爲大宗。所謂本尊火爐行者此之三
種同一而平等也。復次身口意之三同一而
平等也。謂本尊身口意即爐之身口意。爐之
身口意即行者身口意也。行者三密本尊三
密及爐三密無二平等故。本尊之智火能燒
盡煩惱之薪。如爐火能燒盡薪木。復爐火能
燒盡薪木。如行者智火能燒盡無知之薪。以
如斯三平等義故。所燒妄執之薪既盡。能燒
智慧之火隨息。能縁所縁都盡已。但住本初
不生一大圓明。受平等法界之大樂。名爲息
災用。以災殃盡故。本有萬徳顯現圓滿。名爲
増益用。以萬徳圓備故無惡愛義。此名爲敬
愛用。備敬愛徳故無怨可敵。此名爲降伏用。
無怨無敵故無徳不歸。是即鉤善義也。如此
等五種妙用。偏是三處合&MT06279;瑜伽内護摩
之力用也。故經云。復次於内心。一性而具三。
三處合爲一。瑜祇内護摩云云又疏云。三和合
謂火不異神神不異自身也。彼同是他倶同
也。内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謂理釋
者。本尊即是毘盧遮那不異於自然惠火。亦
不異我身也。即以一自性三和合名内護摩。
復次三和合者謂身口意也。身印口眞言心
本尊。此三事和合畢竟等是名三和合也。以
如是義。即爲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於此品中。初説四十四種之世
間火法故云世。後説十二火及内護摩之法
故云出生。護摩者焚燒義。謂所以平等法界
ra字之智火。焚燒無明妄執三障四魔之薪
木。故云焚燒也。法者内外諸火軌持法則也。
故云世出世護摩法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來諸品中。處處品品雖説大
智圓明之體相。未説内外護摩之義相。以是
義故今説世出世之火法。爲欲令彼一類事
火之迷者捨邪歸正也。故疏云。外典淨行圍
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眞言門亦有火
法。所以爾者爲攝伏一類故。以佛韋陀事而
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並。今欲
分其邪正之相。令行者無復餘疑故。傳法人
於此品中廣出縁起也云云此即當品之來意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爲二。一明
佛無問自説。二明依薩埵問而説
初中。又分爲三。一明往昔答梵問説邪火。二
明佛説十二種正火法。三明佛説内護摩法」
初中。又二。一明説梵天問。二明菩薩昔依梵
問説邪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往昔一時乃至作如是説
者。經之復次祕密主往昔乃至時我如是答
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外典下。明隨釋中。外典者指四韋陀典
等也。有火祠之法者。如下四十四種火法。然
大乘眞言門等者。今於眞言門亦爲攝伏彼
事火婆羅門等故説内外護摩。故云然大乘
眞言門乃至而攝伏之也。彼邪正其義天地
雲泥不可勝計。故云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
可相並也。今欲分其邪正之相等者。言雖三
千頌略經。爲欲分別火法之邪正令眞言行
者得眞正之徑路故。傳法聖者至於此品中
不存極略。廣擧其往昔之縁起因縁也。故云
今欲分乃至廣出縁起也。諸淨行者等者。指
彼事火之婆羅門等也。從梵天已來展轉相承
計但此眞實而餘者皆不實。然汝所尊奉之
梵天不知火祠之法而問於我。爾時我爲彼
梵天説四十四種火祠之法授與之。是則因
位未覺之時故。不知内火眞實之火性。唯説
世間淺近邪見之火法。廣説如是因縁已。然
後説眞言内證眞實之護摩之法故。彼外道
婆羅門等聞昔本因縁。我所尊奉之梵天猶
受此菩薩火法。何況我等不順佛説耶。如此
解知已捨邪歸正。故云佛欲除彼未來世中
乃至然後説此眞言門正行也。謂我先世行
菩薩道時示作梵王爾時乃至不宜用先虚妄
不正之法也。是即重引經文而結釋也
二從彼火下。明菩薩昔依梵問説邪火中。自
分爲十。一明説次第相生火。二明從淨行初
娶其子復初娶火。三明此童子度世時諸作
法火。四明用四種法火。五明燒林木火。六明
消化不食火。七明授諸火時火。八明海中火
名。九明劫燒時火。十明總結
初中。又分爲十一。一明我自然火。二明簸縛
句火。三明梵飯火。四明畢怛羅火。五明吠涅
婆捺羅火。六明訶縛奴火。七明合毘縛訶那
火。八明簸説三鼻都火。九明阿闥末拏火。十
明鉢體多火。十一明補色迦路陶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火名我慢自然者。經之所謂大梵天。
名我慢自然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下次列等者。從偈始
所謂大梵天以下列諸邪見火祠法也。是依
大韋陀典所説。往昔菩薩未覺之時。依梵天
致請所説邪見火祠之法。故云以下次列乃
至所明也先説火神之本者。以梵天爲諸火
根本。故云最初是梵王也。以彼有如是計者。
梵王念一切衆生皆依我所念而生。是故我
即一切世間本初也。一切衆生我之所生之
子也。如是堅計如是我慢。故云以彼有如是
計乃至有如是我慢故也。自然生者等者。彼
不知業因縁所生也。我念自然梵世スト。又
ヘリ一切衆生自然スト。故云自然生者又計
自然常故乃至即大梵王也
二明次梵下。明簸縛句火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次梵天子所生乃至最初之火者。經之
次大梵天子等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梵下。明隨釋中。次梵天子名梵天子
等者。是彼最初梵王所生之子也。故云次梵
王子乃至此是彼天火初也云云次梵天子以
下是偈所生簸縛句乃至而無用處也者。從
次大梵天子以下偈是彼根本梵王所生之子
祖也。故次第相生相續説之。但皆是邪宗所
供養也。於大乘眞言宗無用也。故云爾也
三從梵下。明梵飯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其子名梵飯云云
二從梵飯下。明隨釋中。梵飯子者。是梵王之
孫也。故云梵飯子乃至梵子之子也
四從畢下。明畢怛羅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子名畢怛羅云云
二明隨釋中。畢怛羅又其子者。是即梵飯之
子也云云
五明吠涅婆捺羅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如疏文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其子者畢怛羅之子也
六明訶縛奴火中。又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挍牒可云。復生訶縛奴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吠涅婆捺羅之子也」
七明合毘縛訶那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如文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訶縛奴之子也云云
八明簸説三鼻都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疏句終有體字。經爲莊嚴句略一字。疏具
存也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合毘縛訶那之子也云云
九明阿闥末拏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及阿闥末拏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簸説三鼻都體之子也
云云
十明鉢體多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彼子鉢體多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阿闥末拏之子也云云
十一明補色迦路陶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如文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鉢體多之子也云云
上根本梵王并所生之子孫次第相連十一句
也。是則略擧劫初之十一人。從其以下如上
次第相生無量無邊。皆具有韋陀典中。故疏
第二十云。我昔未成正覺無所曉知。略説如
四十四種火法。廣則無量。如韋陀典中具明
云云已上皆供養者也者。如此上首火天等。
事火婆羅門皆所虔誠供養之神也。故云爾

二從初置下。明從淨行初娶其子復娶火中。
自分爲十。一明忙路多火。二明縛訶忙嚢火。
三明瞢蘖盧火。四明鉢伽蒲火。五明簸體無
火。六明戍脂火。七明殺毘火。八明三謨婆縛
火。九明素哩耶火。十明瑜赭迦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初置胎時用者。經之復次置胎藏用忙
路多火二之。未會引句也
二從是淨下。明隨釋中。是淨行者等者。彼事
火婆羅門之子漸成長。十二年勤苦之後。初
娶婦。其種子降婦之胎中時。用此忙路多火
也。故云是淨行乃至或呪而加也。火名在經
中者。經云用忙路多火。然疏不擧之。故云火
名在經中此不出也。下同者。從此以下皆可
効之。故云爾也
二明縛訶忙嚢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中。欲後洗浴時者。經之欲後等二句。未會
引之也
二從彼下。明隨釋中。彼受胎六月等者。彼妻
既受胎以後至六月。其夫令洗浴之時用此
火也。故云彼受胎六月乃至名嚩訶忙嚢火
云云
三明瞢蘖盧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浴妻乃至盧火者。經浴妻乃至盧火二
句。未會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浴妻者。前浴夫已。故次又浴妻
之時用此火也云云
四明鉢伽蒲火中。又分爲二。初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生子之後者。經之若生等二句。略引之

二明隨釋中。生子七日後父母等者。此子生
七日後。夫婦解髮用此火也云云
五明簸體無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立名時者。經之爲子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其子既生等者。其義可見云云
六明戍脂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食時用此火者。經之飮食等二句。略引
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子等者。其文可見云云
七明殺毘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爲子作髮時者。經之爲子作髻時應用
殺毘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爲子漸長等者。子既生後漸成
長。刺胎藏所生之毛髮時用此火也。留朱荼
之髮者。留頂上十字髮。故云爾也
八明三謨婆縛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中。受戒時者。經之次受禁戒時三謨婆縛
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與持本族戒者。彼事火婆羅門
家本族所制文戒也。此童子漸長。先受己本
族之戒。此時用此火也。有文闍草者。作彼三
股線之草梵名也。似此間箭竹者。似此土之
耶能陀希草也。治此草作三股線
及絡ウテ持三岐之曲杖也。故云有
文闍草乃至三岐杖也。食與不食任意者。彼
父母及師。食不食任其意也
九明素哩耶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禁滿施牛時者。經之禁滿等之二句。略
引之也
二從謂戒下。明隨釋中。謂戒滿等者。護持本
族戒。繋三股線。用三岐杖及軍持。身被鹿皮。
以赤銅鉢常乞食。如此難行菩行而經十二
年已。然後爲報師恩。以種種珍寶而報償。及
以牸牛母牛犢子牛子等。施與其師。故云謂
戒滿十二年已乃至及犢子施師也
十明瑜赭迦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童子婚媾時以瑜赭迦火云云
二從師受已下。明隨釋中。師受已又令彼婚
等者。此師受弟子所施之母牛已。即令其弟
子婚此母牛時。用此瑜赭迦火也。爾時其師
爲弟子説婚因縁。故云師受已又令彼婚故
説乃至我乃行牛行也用瑜赭迦火也云云
上十種明從父之淨行婆羅門初婚時。至其
子童子戒滿後又婚時所用火也
三從造作下。明此童子度世時諸作法火中。
自爲十。一明跛那易迦火。二明簸嚩句火。三
明梵火。四明扇都火。五明阿嚩賀寧火。六明
微吠脂火。七明娑訶娑火。八明合微擔耶火。
九明儞地火。十明阿密栗多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造作時者。經之造作衆事業。跛那易迦
火文。略引之也
二從即以下。明隨釋中。師以下供養等者。從
此以下作諸供養等事業時用此火也。如是
如是作業種種不同。故如是如是時火神名
亦別。故云初受此法時火神名別。乃至別有
火神呪等也
二明簸嚩句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供養天神者。經之供養諸天神以簸嚩
句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然彼法供養等者。明供養彼天
神等之時器物作法等也。謂如家中井
等者。家中室外一一毎處皆持一撮食供與
之時。而誦其一一神呪。是以各別呪祭之。是
又一種之火也
三從次造下。明梵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造房以梵火云云
二從次造房下。明隨釋中。次造房用梵火者。
造作房時火也。造立房時。建立房時用別火。
故云爾也。以法加之者。作淨此房時又用別
火故。此中有三火也
四從若行下。明扇都火中。又分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惠施扇都火云云
二明隨釋中。若行惠施時即施其本類也者。
不施餘刹利等三姓。亦不語。故云若行惠施
時乃至但於自類而行施也。本意云扇都火
爲此物等者。爲猶謂也。言此物源從梵天而
得。今還施彼天之意也。故云本意云扇都火
乃至亦云沙訶也
  已上釋第十九卷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六 一交了
  御本云 元徳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
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餘經第六之餘
疏第二十
五明阿縛賀寧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縛羊時者。經之縛羊之所用。阿嚩賀寧
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謂戒下。明隨釋中。戒已滿者。十二年之
戒已滿後。娶刹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之四姓
之女。從四妻即生四子。是出四性已。然後得
殺羊而食。故云謂戒已滿梵種已出四性已
具殺羊而食之也。彼法云等者。此則韋陀典
之意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六明微吠脂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觸穢時者。經之觸穢之所用以微吠脂
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謂失下。明隨釋中。失淨法者。十二年内。
於所制之淨行有所犯。如佛弟子犯戒。謂有
所違彼本族戒。皆是觸穢也。其所犯并懺悔
作法。如文可見云云
七明娑訶娑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熟食時者。經之熟食之所用。以娑訶娑
火二句文。略牒也
二明隨釋中。彼法凡欲等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八明合微誓耶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拜日天者。經之拜日天時用。合微誓耶
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梵行下。明隨釋。如文自可見云云
九明儞地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拜月天者。經之拜月天時用。所謂儞地
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歸下。明隨釋中。准日天可見云云
十明阿密栗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滿燒者。經之滿燒之所用。阿密栗多火
二句文。略牒也
二明隨釋中。此是施火食法等者。施火食時
作法。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明用四種法火中。又分爲四。一明那嚕拏
火。二明訖栗旦多火。三明忿怒火。四明迦摩
奴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息災者。經之彼於息災時。用那嚕拏火
二句。略牒也
二從凡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明訖栗旦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増益者。經之作増益法時。訖栗旦多火
二句。略牒也
二從用息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明忿怒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除障者。經之降伏怨對時。當以忿怒火
二句。略牒也
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明迦摩奴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