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明集 (No. 2102_ 僧祐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以世無已也。所聞所見精進而死者臨盡
類多。神意安定有危迫者。一心稱觀世音。略
無不蒙濟皆向所謂生蒙靈援死則清昇之符
也。夫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日昃不遑食。兆民
頼之於一化内耳。何以増茂其神而王萬化
乎。今依周孔以養民。味佛法以養神。則生爲
明后歿爲明神。而常王矣。如來豈欺哉。我
非崇塔侈像容養濫吹之僧以傷財害民之謂
也。物之不窺遠實而觀近弊將横以詬法矣。
蓋尊其道信其教悟無常空色有慈心整化。
不以尊豪輕絶物命。不使不肖竊假非服。豈
導之以徳。齊之以禮。天下歸仁之盛乎。
其在容與之位。及野澤之身。何所足惜。而不
自濟其精神哉。昔遠和上澄業廬山。余往憩
五旬。高潔貞厲理學精妙。固遠流也。其師安
法師靈徳自奇。微遇比丘並含清眞。皆其相
與素洽乎道。而後孤立於山。是以神明之化
邃于巖林驟與余言於崖樹澗壑之間曖然乎
有自。言表而肅人者。凡若斯論。亦*和上據
經之指云爾。夫善即者因鳥跡以書契窮神
輿人之頌提縈一言而覇業用遂肉刑永除
事固有俄爾微感而終至沖天者。今蕪陋鄙
言以驚其所感。奄然身沒。安知不以之超登

弘明集卷第二






弘明集卷第三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孫綽喩道論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黒論
孫綽喩道論
或有疑至道者。喩之曰。夫六合遐邈庶類殷
充。千變萬化渾然無端。是以有方之識各期
所見。鱗介之物。不達皐壤之事。毛羽之族。不
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於數仞者。則疑沖天之力。纒束世教之
内。肆觀周孔之跡。謂至徳窮於堯舜。微言盡
乎老易。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
乎。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棄鄙俚。至眞
絶於漫習。大道廢於曲士也。若窮迷而不遷
者。非辭喩之所感。試明其旨。庶乎有悟於其
間者焉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
順通無爲而無不爲者也。無爲故虚寂自然。
無不爲故神化萬物。萬物之求卑高不同。故
訓致之術或精或麁。悟上識則擧其宗本。不
順者復其殃放。酒者羅淄爲大罰。盜者
抵罪三辟五刑。犯則無赦。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若聖王御世百司明達。則向
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使姦惡者
不得容其私。則國無違民而賢賢之流必見
旌敍矣。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猶能令善惡
得所曲直不濫。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聰
明正直罰惡祐善者哉。故毫釐之功錙銖之
釁。報應之期不可得而差矣。歴觀古今禍福
之證。皆有由縁載籍昭然。豈可掩哉。何者陰
謀之門子孫不昌。三世之將道家明忌。斯非
兵凶戰危積殺之所致耶。若夫魏顆從
而致結草之報。子都守信而受&T060524;驥之錫。齊
襄委罪。故有墜車之禍。晋惠棄禮。故有弊韓
之困。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至於宣孟愍翳
桑之飢。漂母哀淮陰之憊。並以一餐拯其懸
餒。而趙蒙倒戈之祐。母荷千金之賞。斯一獲
萬報不踰世。故立徳闇昧之中。而慶彰萬物
之上。陰行陽曜自然之勢。譬猶灑粒於
壤。而納百倍之收。地穀無情於人。而自然之
利至也
或難曰。報應之事誠皆有徴。則周孔之教何
不去殺。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誅耶
答曰。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謂聖
人有殺心乎。曰無也。答曰。子誠知其無心於
殺。殺故百姓之心耳。夫時移世異物有薄
純。結繩之前。陶然大和。曁于唐虞禮法始
興。爰逮三代刑罔滋彰。刀斧雖嚴而猶不
懲。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呑噬之甚過於
豺虎。聖人知人情之固於殺不可一朝而息。
故漸抑以求厥中。猶蝮蛇螫足。斬之以全身。
癰疽附體。決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輕重
之所權。故刑依秋冬。所以順時殺。春蒐夏苗。
所以簡胎乳。三驅之禮禽來則韜弓。聞聲覩
生肉至不食。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其於
昆蟲毎加隱惻。至於議獄緩死眚災肆赦。刑
疑從輕寧失有罪。流涕授鉞哀矜勿喜。生育
之恩篤矣。仁愛之道盡矣。所謂爲而不恃長
而不宰。徳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萬物不知。
擧茲以求。足以悟其歸矣
難曰。周孔適時而殺。佛欲頓去之。將何以
懲暴止姦統理群生者哉
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内名之
耳。故在皇爲皇。在王爲王。佛者梵語。晋訓覺
也。覺之爲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爲先
覺。其旨一也。應世軌物蓋亦隨時。周孔救極
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爲首尾其致不殊。即如
外聖有深淺之跡。堯舜世夷。故二后高讓。湯
武時難。故兩軍揮戈。淵默之與赫斯其跡則
胡越。然其所以跡者。何常有際哉。故逆尋
者毎見其二。順通者無往不一
或難曰。周孔之教。以孝爲首。孝徳之至百
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親。
生則致其養。沒則奉其祀。三千之責莫大
無後。體之父母不敢夷毀。是以樂正傷足。
終身含愧也。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
即疏。刓剔鬚髮殘其天貎。生廢色養終絶
血食。骨肉之親等之行路。背理傷情莫此之
甚。而云弘道敷仁廣濟群生。斯何異斬刈根
本脩枝幹而言文頴碩茂。未之聞見皮之
不存。毛將安附。此大乖於世教。子將何以祛

答曰。此誠窮俗之甚所惑。倒見之爲大謬。
諮嗟而不能默已者也。夫父子一體惟命同
之。故母疾其指兒心懸駭者。同氣之感也。
其同無間矣。故唯得其歡心。孝之盡也。父隆
則子貴。子貴則父尊。故孝之爲貴。貴能立身
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袖日御三牲。而不
能令萬物尊己。擧世我頼以之養親。其榮近
矣。夫縁督以爲經。守柔以爲常。形名兩絶
親我交忘。養親之道也。既已明其宗。且復
爲客言其次者。夫忠孝名不並立。頴叔違君
書稱純孝。石碏戮子武節乃全。傳曰。子之能
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二乃辟也。然則結纓
公朝者。子道廢矣。何則見危授命逝不顧親
皆名注史筆。事摽孝首。記注者。豈復以不
孝爲罪。故諺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明其
雖小違於此。而大順於彼矣。且&T060762;放遐裔而
禹不告退。若令委堯命以尋父屈。至公於私
慼。斯一分之小善。非大者遠者矣。周之泰
伯遠棄骨肉託跡殊域。祝髮文身存亡不反。
而論稱至徳書著大賢。誠以其忽南面之尊。
保沖靈之貴。三讓之功遠。而毀傷之過微
也。故能大革夷俗流風垂訓。夷齊同餓首陽
下。不恤孤竹之胤。仲尼目之爲仁賢。評
當者。寧復可言悖徳乎。梁之高行毀容守節。
宋之伯姫順理忘生。並名冠烈婦徳範諸姫。
秉二婦之倫。免愚悖之譏耳。率此以談。在
乎所守之輕重可知也。昔佛爲太子。棄國學
道。欲全形以道。恐不免維縶。故釋其鬚
髮變其章服。既外示不反内修簡易。於是捨
華殿而即曠林。解龍袞以衣鹿裘。遂垂條爲
宇藉草爲茵。去櫛梳之勞。息湯沐之煩。頓馳
騖之轡。塞欲動之門。目遏玄黄耳絶婬聲。口
忘甘苦意放休慼。心去於累。胸中抱一。載
平營魄。内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
還六淨。遊志三四出入十二門。禪定拱默山
停淵淡神若寒灰形猶枯木。端坐六年道成
號佛。三達六通正覺無上。雅身丈六金色焜
曜。光遏日月聲協八風。相三十二好。姿八十
形偉。群有神足無方。於是遊歩三界之表。恣
化無窮之境。迴天舞地飛山結流。存亡倏忽
神變綿邈。意之所指無往不通。大範群邪遷
之正路。衆魔小道靡不遵服。于斯時也。天清
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靈液。枯槁之
類改瘁爲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
亦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於是後
之士。被服弘訓思濟高軌。皆由父母不異
所尚承歡心而後動耳。若有昆弟之親者。則
服養不廢。既得弘修大業而恩紀不替。且令
逝沒者得福報以生天。不復顧歆於世祀。斯
豈非兼善大通之道乎。夫東隣宰牛西隣
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徳。興喪之期於茲著
矣。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爲事。慇
懃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流。未渉
其場肆。便瞽言妄説輒生攻難。以螢燭之見
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以誣罔
辯。以果敢爲名。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黒論
何與宗書
近得賢從中朗書。説足下勤西方法事。賢者
志大。豈以萬劫爲奢。但恨短生無以測冥靈
耳。治城慧琳道人作白黒論。乃爲衆僧所排
擯。頼蒙値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
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爲不言。足下試尋。
二家誰爲長者。吾甚昧然。望有以佳悟。何承
天白
  宗答何書
所送琳道人白黒論。辭情致美。但吾闇於照
理。猶未達其意。既云幽冥之理。不盡於人
事。周孔疑而不辯。釋氏辯而不實。然則人事
之表幽闇之理。爲最廓然唯空。爲猶有神明
耶。若廓然唯空。衆聖莊老何故皆云有神。若
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今相與共
在常人之域。料度近事猶多差錯。以陷患禍。
及博弈麁藝。注意研之。或謂生更死謂死實
生。近事之中都未見有常得而無喪者。何以
決斷天地之外億劫之表冥冥之中。必謂所
辯不實耶。若推據事不容得實。則疑之可也。
今人形至麁人神實妙。以形從神豈得齊終
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貫日太白入昴氣
禁之醫。心作水火冷暖輒應。況今以至明之
智至精之志。專誠妙徹感以受身。更生於七
寶之玉。何爲不可實哉。又云。折毫空樹無
傷垂蔭之茂。堆材虚空無損輪奐之美。貝
錦以繁彩發華。和羹以鹽梅致旨。以塞本
無之教。文不然矣。佛經所謂本無者。非謂
衆縁和合者皆空也。垂蔭輪*奐處物自可
有耳。故謂之有諦。性本無矣。故謂之無諦。吾
雖不悉佛理。謂此唱居然甚安。自古千變萬
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當其盛有之時。豈不
常有也。必空之實。故俄而得以空耶。亦如惠
子所謂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晲。死*晲之
實。恒豫明於未生未中之前矣。愚者不覩其
理。唯見其有。故齊侯攝爽鳩之餘。僞而
戀其樂。賢者心與理一。故顏子庶乎屡空。有
若無實若虚也。自顏以下。則各隨深淺而味
其虚矣。若又喩下縱不能自清於至言以傾
愛競之惑。亦何常無髣髴於一毫。豈當反以
大増塞而更令變嗜好之欲乎。乃云明
無常増渇廕之情。陳苦僞篤競辰之慮。其言
過矣。又以舟壑唐肆之論。已盈耳於中國。
非理之奧。故不擧爲教本。謂剖析此理更由
指掌之民。夫舟壑潜謝。佛經所謂現在不
住矣。誠能明之則物我常虚。豈非理之奧耶。
蓋悟之者寡。故不以爲教本耳。支公所謂未
與佛同也。何爲以素聞於中國而蔑其至言
哉。又以効神光無徑寸之明。驗靈變無纖
之實。徒稱無量之壽。孰見期頤之叟。諸若此
類皆謂於事不符。夫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
皆由誠信幽奇。故將生乎佛土親映光明其
壽無量耳。今沒於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
當何由覩其事之符乎。夫心不貪欲。爲十善
之本。故能俯絶地獄仰生天堂。即亦服義蹈
道理端心者矣。今内懷虔仰。故禮拜悔罪。達
夫無常。故情無所悋。委妻子而爲施。豈有邀
於百姓。復何得乃云。不由恭肅之意。不乘
無吝之情乎。泥洹以無樂爲樂。法身以無身
爲身。若本不希擬。亦可爲増耽逸之慮。肇
好奇之心。若誠餐仰則耽逸稍除。而獲利於
無利矣。又何問利競之俗乎。又云。道在無
欲。而以有欲要之。俯仰之間非利不動。何誣
佛之深哉。夫佛家大趣。自以八苦皆由欲來。
明言十二因縁。使高妙之流。朗神明於無生
耳。欲此道者。可謂有欲於無欲矣。至於啓導
麁近。天堂地獄皆有影嚮之實。亦由于公
以仁活招封。嚴氏以好殺致誅。畏誅而欲封
者。必捨殺而修仁矣。勵妙行以希天堂。謹
五戒以遠地獄。雖有欲於可欲。實踐日損之
清塗。此亦西行而求郢。何患其不至哉。又嫌
丹青眩媚*彩之目。土木誇好壯之心。成私樹
之權。結師黨之勢。要厲精之譽。肆凌競之
志。固黒蝗之醜。或可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
耳。何得乃慢佛云作法於貪耶。王莽竊六經
以簒帝位。秦皇因覲朝而搆阿房。寧可復
罪。先王之禮教哉。又云。宜廢顯晦之跡。存其
所要之旨。示來生者。蔽虧於道釋。不得已請
問其旨爲欲何要必欲使修利遷善以遂其性
矣。夫聖無常心。就物之心以爲心耳。若身
死神滅。是物之眞性。但當即其必滅之性。與
周孔并力致教。使物無禀。則遷善之實。豈不
純乎。何誑以不滅欺以佛理。使燒祝髮膚絶
胖合。所遏苗裔數不可量。爲害若是。以
傷盡性之美。釋氏何爲其不得已乎。若不信
之流。亦不肯修利而遷善矣。夫信者則必耆
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護于
法蘭竺法行于道邃闕公則佛圖澄尸梨蜜郭
文擧釋道安支道林遠和上之倫矣。神理
風操。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後。寧當妄有毀人
理落簪於不實人之化哉。皆靈奇之實引綿
邈之心。以成神通清眞之業耳。足下藉其不
信遠送此論。且世之疑者咸亦妙之。故自力
白答以塵露衆情。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
興喪所大。何得相與共處以可否之間。吾故
罄其愚思制明佛論。以自獻所懷。始成已令
人書寫。不及此信晩更遣信可聞。當付往也。
宗炳白
  釋均善難       何承天
前送均善論。并諮求雅旨。來答周至。及以
爲茲理興喪宜明。不可但處以可否之間。吾
雖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執偏見。但求夜光
於巨海。正自未得耳。以爲佛經者。善九流之
別家。雜以道墨。慈悲愛施與中國不異。大
人君子仁爲己任。心無億必。且以形像彩飾
將諧常人耳目。其爲糜損尚微。其所引益或
著。是以兼而存之。至*于好事者遂以爲超孔
越老唯此爲貴。斯未能求立言之本。而眩惑
末説者也。知其言者。當俟忘言之人。若
唯取信天堂地獄之應。因縁不滅之驗。抑情
菲食盡勤禮拜。庶幾廕寶稱之蓋升彌
之坐。淳于生。所以大謔也。論云。衆聖老莊皆
云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答曰。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聖王所以爲教。初不昧
其有也。若果有來生報應。周孔寧當緘默而
無片言耶。若夫嬰兒之臨坎。凡人爲之駭
怛。聖者豈猶不仁哉。又云。人形至麁人神
實妙。以形從神豈得齊終。答曰。形神相
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雖有其
妙豈能獨傳。又云。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
貫日太白入昂氣禁之醫冷煖輒應專誠妙感
以受身更生七寶之土何爲不可哉
答曰。崩城隕霜貫日入昂。不明來生之譬。非
今論所宜引也。又見水火之禁異其能生七
寶之郷。猶觀大冶銷金冀其能自陶鑄終
可知也。又曰。有諦無諦。此唱居然甚安。自古
千變萬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當其盛有之
時。豈不常有必空之實。愚者不知其理唯見
其有。答曰。如論云。當其盛有之時。已有必空
之實。然則即物常空。空物爲一矣。令空有
未殊而賢愚異稱何哉。昔之所謂道者。於形
爲無形。於事爲無事。恬漠沖粹養智怡神。豈
獨愛欲未除宿縁是畏。唯見其有豈復是過。
以此嗤齊侯。猶五十歩笑百歩耳。又云。舟壑
潜謝。佛經所謂現在不住。誠能明之則物我
常虚
答曰。潜謝不住。豈非自生入死自有入無之
謂乎。故其言曰。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
無憤死。賈生亦云。化爲異物又何足患。此
達乎死生之變者也。而區區去就在生慮死。
心繋無量志生天堂。吾黨之常靈異於是焉。
又云。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皆由誡信幽奇。
故映其明。今沒於邪見。理固天隔。答曰。今亦
不從慢化者求其光明。但求之於誠信者耳。
尋釋迦之教。以善權救物。若果應驗若斯。何
爲不見其靈變以曉邪見之徒。豈獨不愛數
十百萬之説而悋俄頃神光。徒爲化聲之辯。
竟無明於眞智。終年疲役而不知所歸。豈
不哀哉。又云内懷虔仰故禮拜悔罪。達夫無
常故情無所悋。委妻子而爲施。豈有邀於百
倍。答曰。繁巧以興事。未若除貪欲而息兢。
遵戒以洗悔。未若剪榮冀以全朴。況乃誘所
尚以祈利。忘天屬以要譽。謂之無邀。吾不信
也。又云。泥洹以無樂爲樂。法身以無身爲身。
若誠能餐仰則耽逸稍除獲利於無利矣。答
曰。泥洹以離苦爲樂。法身以接善爲身。所
以使餐仰之徒不能自絶耳。果歸於無利。勤
者何獲而云獲於無利耶。此乃形神倶盡之
證。恐非雅論所應明言也。又云。欲此道者。可
謂有欲於無欲矣。至若啓導麁近者。有影嚮
之實。亦猶于公以仁活致封。嚴氏以好殺致
誅。厲妙行以希天堂。謹五戒以遠地獄。雖有
欲於可欲。實踐日損之塗。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
答曰。謂麁近爲啓導。比報應於影嚮。不亦善
乎。但影嚮所因必稱形聲。尋常之形安得八
萬由旬之影乎。所滯若有欲於無欲。猶是常
滯於所欲。夫耳目殊司工藝異業。末伎所
存慮猶不並。是以金石克諧。泰山不能呈其
高。鴻鵠方集。冥秋不能傳其旨。而欲以有欲
成無欲。希望就日損。雖云西行去郢茲遠。如
之何。又云。若身死神滅是物之眞性。但當與
周孔並力致教。何爲誑以不滅欺以佛理。使
燒祝髮膚絶其*胖合。以傷盡性之義。答曰。
華戎自有不同。何者。中國之人。禀氣清和
含仁抱義。故周孔明性習之教。外國之徒。
受性剛強貪欲忿戻。故釋氏嚴五戒之科。來
論所謂聖無常心。就之物性者也。懲暴之戒
若乎地獄。誘善之歡莫美乎天堂。將盡
殘害之根。非中庸之謂。周孔則不然。順其天
性去其甚泰。淫盜著於五刑。酒辜明乎周
誥。春田不圍澤。見生不忍死。五犯三驅釣
而不網。是以仁愛普洽澤及㹠魚。嘉禮有常
俎。老者得食肉春耕秋收蠶織以時。三靈格
思百神咸帙。方彼之所爲者。豈不弘哉。又甄
供灌之賞。嚴疑法之罰。述蒲宰之問。爲勸
化之本。演焄蒿之答。明來生之驗。祇服盱
衡而矜斯説者。其處心亦誤矣。論又稱。耆
陀尸梨之屬神理風操。不在琳比丘後。足下
既明常人不能料度近事。今何以了其勝否
於百年之前數千里之外耶。若琳比丘者僧
貎而天*靈。似夫深識眞僞。殊不肯忌經護師
崇飾幻説。吾以是敬之。孫興公論云。竺法
護之淵達。于法蘭之純博。足下欲比中土何
士也。及楚英之修仁寺。笮融之賙行饉。寧復
有清眞風操乎。昔在東邑。有道含沙門自呉
中來。深見勸譬甚有懇誠。因留三宿。相爲説
練形澄神之縁。罪福起滅之驗。皆有條貫。吾
拱聽讜言申旦忘寢。退以爲士所以立身揚
名著信行道者。實頼周孔之本。子路稱聞
之。而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吾所行者多矣。
何遽捨此而務彼。又尋稱情立文之制。知來
生之爲奢。究終身不已之哀。悟受形之難
再。聖人我師。周孔豈欺我哉。縁足下情篤。
故具陳始末。想耆舊大智誨人不倦。於此未
默耳。前已遣取明佛論。遲尋至冀或朗然於
心。何承天白
  答何衡陽難釋白黒論
敬覽來論。抑裁佛化畢志儒業。意義撿著才
筆辯覈。善可以警策世情。實中區之美談也。
觀足下意非謂制佛法者非聖也。但其法權
而無實耳。未審竟何以了其無實。今相與斷
見事大計失得略半也。靈化起於玄極之表。
其故糾結於幽冥之中。曾無神人指掌相語。
徒信史之&MT02210;文於焚燒之後。便欲以廢頓神
化相助寒心也。夫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物。有不得其所若已納之於隍。今誑以不滅
欺以成佛。使髡首赭衣焚身然指。不復用天
分以養父母夫婦父子之道。從佛法已來。沙
河以西三十六國。末曁中華。絶此緒者億兆
人矣。東夷西羌或可。聖賢及由余日磾得
來之類將生而不得生者多矣。若使佛法無
實。納隍之酷豈可勝言。及經之權爲合何道
而云欲以矯抂過正以治外國剛強忿戻之
民乎。夫忿戻之類約法三章交賞見罰尚不
信懼。寧當復以即色本無泥洹法身十二因
縁微塵劫數之言。以治之乎。禀此訓者。皆足
下所謂禀氣清和懷仁抱義之徒也。資清和
以疏微言。厲義性以習妙行。故遂能澄照觀
法。法照倶空而至於道。皆佛經所載。而足下
所信矣。至若近世通神令徳。若孫興公所讃
八賢。支道林所頌五哲。皆時所共高。故
二子得以綴筆。復何得其謂妄語乎。孫稱竺
法護之淵達。于法蘭之淳博。吾不閑雅俗。
不知當比何士。然法蘭弟子道邃。未逮其師。
孫論云。時以對勝。流云。謂庾文秉也。是護
蘭二公。當又出之。吾都不識。琳比丘又不悉
世論。若足下謂與文秉等者。自可不後道邃
猶當後護蘭也。前評未爲失言。誠能僧貎天
靈深識眞僞。何必非天帝釋化作。故激厲以
成佛耶。白黒論未可以爲誠實也。來告所疑。
若實有來生報應。周孔何故默無片言。此固
偏見之恒疑也。眞宜所共明。夫聖神玄發感
而後應。非先物而唱者也。當商周之季。民墜
塗炭。弑逆横流。擧世情而感聖者亂也。故
六經之應治而已矣。是以無佛言焉。劉向稱
禹貢九州。蓋述山海所記。申毒之民偎人而
愛人。郭璞謂之天竺浮屠所興。雖此之所夷。
然萬土星陳於太虚。竟知孰爲華哉。推其偎
愛之感。故浮屠之化應焉。彼之麁者雜有亂
虐君臣不治。此之精者隨時抱道佛事亦
存。雖可有禀法性於伊洛。餐眞際於洙泗。苟
史佚以非治道而不書。卜商以背儒述而
不編。縱復或存於複壁之外典。復爲秦王所
燒。周孔之無言。未必審也。夫玄虚之道靈仙
之事。世典未嘗無之。而夫子道言。遠見莊
周之篇。瑤池之宴。乃從汲冡中出。然則
之五經。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難又曰。若
即物常空。空物爲一。空有未殊。何得賢愚異
稱。夫佛經所稱。即色爲空無復異空者。非
謂無有。有而空耳。有也則賢愚異稱。空也則
萬異倶空。夫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縁合而有。
本自無有。皆如幻之所作。夢之所見。雖有非
有。將來未至。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又無定
有。凡此數義皆玄聖致極之理。以言斥之誠
難朗然。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所以曠
焉増洗汰之清也。足下當何能安之。又云。形
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存。夫火者薪之所生。神非
形之所作意有精麁感而得形隨之。精神極
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
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雖一生向麁。苟
有識向萬劫不沒。必習以清昇。螟蛉有子蜾
螺負之。況在神明廕寶積之蓋。升鐙王之
座。何爲無期。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豈獨
不愛數十百萬之説。而悋俄頃神光不以曉
邪見之徒
夫雖云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昔佛爲
又放光明。皆素積妙誠故得神遊。若時言成
已著之筌。故慢者可覩。光明發由觀照邪見
無縁瞻灑。今覩經而不悛其慢先灑。夫復何
益。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足下復何由知之
而言者。會復謂妄説耳。恒星不見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管幼安風夜
泛海。同侶皆沒。安於闇中見光。投光赴島。闔
門獨濟。夫佛無適莫。唯善是應而致應。若王
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説。即亦見光之符也。豈
足下未見便無佛哉。又陳周孔之盛。唯方佛
爲弘。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但精神無滅
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雖剋儒
業以整俄頃。而未幾已滅三監之難。父子相
疑兄弟相截。七十二子雖復升堂入室。年
五十者曾無數人。顏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
其鬚匡陳之苦。豈可勝言。忍飢弘道諸國亂
流。竟何所救。以佛法觀之。唯見其哀。豈非世
物宿縁所萃耶。若所被之實理。於斯猶未爲
深弘。若使外率禮樂内修無生。澄神於泥洹
之境。以億劫爲當年。豈不誠弘哉。事不傳
後理。未可知。幸勿據麁跡而云。周孔則不然
也。人皆謂佛妄語。山海經説死而更生者甚
衆。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轅所之之國。氣
不寒暑。鳳卵是食甘露是飮。廕玕琪之樹歃
朱泉之水。人皆數千歳不死。及化爲黄能入
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丘明所説亦不少矣。
皆可權此之麁以信彼之精者也。承昔有
道聞佛法而斂者。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
可矣。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足下所聞者
高。於今猶可豹變也。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
靈極。粗禀教戒。縱復微薄亦足爲感。感則
彌升。豈非脱或不滅之良計耶。昔不滅之實
事如佛言。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安知今生
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輕以獨見傲尊
神之訓。恐或自貽伊阻也
佛經説。釋迦文昔爲小乘比丘而毀大乘。猶
爲此備苦地獄經歴劫數。況都不信者耶。復
何以斷此經必虚乎。足下所詰前書中語。爲
因琳道人章句耳。其意既已粗達。不能復一
辯答。所制明佛論已。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爲善尋。具告中否。老將死以此續其
盡耳。此書至便倚索答。殊不容悉。宗炳

  何重答宗
重告并省大論。置陣如項籍。既足以賊漢
祖。況弱士乎。證譬堅明文辭淵富。誠欲廣
其利釋施及凡民。深知君子之用心也。足下
方欲影嚮以神其教。故宜緘默成人之美。但
常謂外國之事或非中華所務。是以有前言
耳。果今中外宜同。余則陋矣。敢謝不敏。雖然
猶有所懷。夫明天地性者。不致惑於迂怪。識
盛衰之逕者。不役心於理表。儻令雅論不因
善權篤誨。皆由情發。豈非通人之蔽哉。未縁
言對。聊以代面。何承天白
弘明集卷第三



弘明集卷第四
  梁*揚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何承天達性論 顏光祿延之難
達性
夫兩儀既位。帝王參之。宇中莫尊焉。天以
陰陽分。地以剛柔用。人以仁義立。人非天地
不生。天地非人不靈。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
也。故能禀氣清和神明特達。情綜古今智周
萬物。妙思窮幽賾制作侔造化。歸仁與能
是爲君長。撫養黎元助天宣徳。日月淑清四
靈來格。祥風協律玉燭揚暉。九穀芻豢陸産
水育。酸鹹百品備其膳羞。棟宇舟車銷金合
土。絲紵玄黄供其器服。文以禮度娯以八音。
庇物殖生罔不備設。夫民用儉則易足。易足
則力有餘。力有餘則志情泰。樂治之心於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