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廬山記 (No. 2095_ 陳舜兪撰 ) in Vol. 51

[First] []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95

廬山記序
余昔者讀書山中。愛其泉石塔廟之 志之
不詳遺古略近。或出於愚夫野老之語。言□
辭贅。可取者無幾。將討論刪次之。未皇暇
也。後二十年。讎書祕閣得廬山記。欣然以喜。
以爲夙願獲遂。而考其所載。疏略尤甚。熙寧
五年。嘉禾陳令擧舜兪謫官山前。酷嗜遊覽。
以六十日之力。盡南北高深之勝。晝行山間。
援毫折簡。旁鈔四詰。小大弗擇。夜則發書攻
之。至可傳而後已。其高下廣狹。山石水泉。與
夫浮屠老子之宮廟。逸人達士之居舍。廢興
衰盛。碑刻詩什。莫不畢載。而又作俯視之圖
紀。尋山先後之次。泓泉塊石。無使遺者。成書
凡五卷。後三年。余守呉興。令擧扁舟相過。
以余山前之人也。出藁見授。請鏤諸板。藏之
山間。會余蒙恩移濟南。遽與之別。令擧尋復
物故。余益以事役。犇走四方。思一旋歸。茫不
可得。輒序其譔述之勤貽。好事君子。庶幾成
令擧之志
充祕閣校理李常序
予雅愛廬山之勝。棄官歸南。遂得 之陽游
覽既久。遇景亦多。或賦或録。雜爲 將欲
次之。而未暇也。熙寧中。會陳令擧。以言事□
於是邦山林之嗜既同。相與乘黄犢。往來山
間。歳月之積。遂得窮探極觀無所不究。令擧
乃採子所録。及古今之所紀。耆舊之所傳。與
夫耳目之所經見。類而次之。以爲記其詳。蓋
足以傳後。予材不可以應時宜。退老於林野。
令擧以制策擢上第。名聲赫赫驚世。仕不二
十歳。乃廢於筦庫。而與予共見於此記。甚可
惜也。然推古以較今。豈特一令擧爲可惜哉。
江西劉渙序



廬山記卷第一
  尚書屯田員外郎嘉禾
陳舜兪令擧   撰
  梕叙山水篇第一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九江。前漢郊
祀志云。乾封中。武帝浮江。自尋陽出。樅楊過
彭蠡。禮其名山大川。桑欽水經云。廬江出三
天子都。北過彭蠡縣。釋惠遠廬山略記曰。山
在江州尋陽。南濱宮亭。北對九江。九江之
南。江爲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里。左挾彭蠡。
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據其會。山海經云。
廬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舊語。以所
濱爲彭蠡。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遯
世隱時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遊此
山。遂託空崖。即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爲
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嶺凡有七重。
圓基周回垂五百里。風雲之所攄。江湖之所
帶。高崖反宇。峭壁萬尋。幽岫窮巖。人獸兩絶
天將雨則有白氣先摶。而瓔珞於嶺下。及至
觸石吐雲。則倏忽而集。或大風振崖。逸響動
谷。群籟競奏。奇聲駭人。此其變化不可測者
矣。衆嶺中第三嶺極高峻。人跡之所罕經也。
昔太史公東游。登其峯而遐觀。南眺三湖。北
望九江。東西肆目。若渉天庭焉。其嶺下半里
許。有重巘。上有懸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
居也。其後有巖。漢董奉館於巖下。常爲人治
病。法多奇神。絶於俗醫。病愈者令栽杏五株。
數年之中。蔚然成林。計奉在民間二百年。容
状常如二十時。俄而昇擧。遂絶迹於杏林。其
北嶺西崖常有懸流。淫霪激勢相趣百餘仞中
雲氣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嶺臨宮
亭湖下有神廟。即以宮亭爲號。安侯世高所
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嶺同會。於東共成峯
崿。其崖窮絶。莫有昇之者。有野夫見人著沙
門服。凌虚直上。既至則回身踞鞍。良久乃與
雲氣倶滅。此似得道者。當時能文之士。咸爲
之異。又所止多奇觸象有異。北背重阜。前帶
雙流。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石塔基焉。下有
甘泉涌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減經水旱而
不異。尋其源。似出於龍首也。南對高岑上有
奇木。獨絶於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佛浮
圖。白鶴之所翔。玄雲之所入也。東南有香爐
山。孤峯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氣若香煙。白雲
映其外。則昺然與衆山殊別。天將雨。其下水
氣涌起。如車馬蓋。此即龍井之所吐。其左有
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鳥之所蟄。西有石
門。其前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其
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方物之奇。焉可得勝
名哉。略擧其異。耳劉昭注續漢志酈道元注
水經。並用惠遠語。又豫章舊志云。俗字君平。
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東野王與呉
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酈陽。曰越廬
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於洞庭之
山。故謂之廬山。張僧鑒尋陽記云。山南有三
宮。所謂天子都也。廬宮溪水出焉。上宮人所
不至。有三石梁。長十餘丈。閣纔盈赤。其下無
底。其中宮在別巖。悉是文石。兩邊有小圓峯。
奇特號爲右障峯。石形若羊馬來道。相對下
宮。彭蠡湖際宮亭廟舊所也。山高二千三百
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川亦九
派。郡國志曰。廬山疊障九層。崇高萬仞。懷靈
抱異。包諸仙跡。尋陽記又云。秦始皇十七年。
東登廬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峯。以與霄漢相
接。因命之。峯後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
里數。文字不可辦。伏滔遊山序曰。廬山者江
陽之多獄。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
据。亘數百里。重嶺桀嶂。仰挿雲日。俯瞰川湖
之流焉。王彪之山賦叙曰。廬山彭澤之山也。
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
孫放山賦曰。尋陽南有廬山。九江之鎭也。臨
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張野記曰。天將雨。則
有白雲。或冠峯巖。或亘中嶺。俗謂之山帶。不
出三日必雨。毎雨其下成潦。而上猶皎日。峯
頭有大盤石。可坐數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
宋支曇諦賦云。昔哉壯麗峻極。氤氳包靈奇。
以藏器蘊絶峯乎青雲。景澄則巖岫開鏡。風
生則芳林流芬。嶺奇故神明鱗萃。略絶故人
跡自分。嚴清升山。於玄崖世高垂化於&T052981;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