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賛法華傳 (No. 2067_ 惠詳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内唯有一床。更無什物。實所謂高潔法師。言
行兼至者也。顯慶三年。太州仙掌縣道俗。請
儼於靈仙寺。講法花經。儼於寺僧還香房内。
居止閤舍。初夜取法花經。舒披案上。方欲尋
讀。于時。還香并侍者三人。並在其處。儼焚
香未訖。忽見經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
明。散滿經上。行流不住。還香等。遍告寺僧。
倶來禮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還流入於佛
字。僧等禮拜悲泣。燃香發願更覩眞容。舍利
還從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選之間。別於他
佛字中。相從隱沒。儼所講法華數十餘遍。感
靈獲瑞。難以具言。然妙行高蹤。超駕倫輩。甞
與諸僧。行於池側。諸僧取水洗瀬。儼止之曰。
若物屬他。不與不取。他池水。寧得非盜。又
夏中正食。蠅來器上。儼一一以指徐引到致
壁。人或問之。答曰。學修無畏施耳。自儼往來
講導。渉履數州。毎拱默徒行。執持衣鉢。雖有
香花幡蓋。鼓樂絃歌。車馬振天地。人物隘城
郭。儼但疑然不顧。邈爾居後。其所感惠利。
動盈億萬。一無希取。並隨處施之。受具三衣。
至終不替。不汁不破。但唯少故耳。斯乃穢
累將除。業行堅固之先候也。將終數日。處處
巡行。法朋舊識。人人共別。忽一日。灑掃庭
院。端坐入禪。所有門徒。皆令念佛。遂因在
定。於是而終。時年六十餘矣。道俗悲慟。若喪
所天。素服而從弟子禮者。萬餘人矣。於是。忽
有異香。氛氳滿院。經餘七日。送畢方消。亡後
數年。其舌不懷。鬢髮加長二寸。容色如舊。識
者。以爲得道之流也
  晋剡東仰山竺法深
晋剡葛峴山竺法崇有疏
四卷
晋於潜青山竺法曠
晋匡山東林寺釋慧遠
晋蜀龍&MT01273;寺釋慧持 晋彭城郡釋道融
晋長安釋曇影有疏
四卷
 宋呉虎丘山釋曇諦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
宋會稽嘉祥寺釋曇機 宋豫州釋道慈
齊僞魏濟州釋道登
齊京師湘宮寺釋弘充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 齊廬山釋法龍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
梁鐘山開善寺釋智藏
陳楊都大禪衆寺釋法勇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道莊有疏
三卷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
隋呉郡虎丘山釋智聚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珠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釋智錯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弘遵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又講觀音
日二遍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MT05130;
唐京師紀國寺釋慧淨有疏
十卷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
唐京師通玄寺釋慧頵
右竝非專業。兼弘異部。略題徽目。知蘭蓀不
絶耳
弘賛法花傳卷第三



弘賛法花傳卷第四
  藍谷沙門慧詳撰
修觀第四
  陳南岳禪慧思隋天台山釋智顗
唐天台山釋智璪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慈恕。知名
閭里。甞數夢梵僧勸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
入道。所投之寺。非是錬居。乃感神僧訓令齋
戒。奉持守素。日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
送。都皆杜絶。年登三十。在一空澤。立志誦法
花經。誦之始半。忽有潜流漂漲。處處淹漬。沒
所坐床。及至身半。俄有遍體浮腫。不堪動運。
乃立誓而言曰。我於此經。必有縁者。水當消
滅。疾亦當差。如其無縁。水有重益。即於爾
夜。水遂減耗。身疾亦愈。即停此處十年。誦經
閉目。便見釋迦彌勒來爲説法。時覩遠近山
陵。坦無高下。若斂念誦經。其七卷諸品。行句
字義。歴然覩見。後移往陶丘山。山前誦經之
處。甚多林木。俗人遇有侵伐。即感癩病。祈請
還差。又於一夏。行法花懺。唯行及坐。脅不
至床。夏竟。歎曰。吾一夏勤苦。空無所獲。方
欲放身。倚憑繩床。豁然開朗。心意明徹。證入
法門。未敢自信。試讀大智度論初卷。即便心
悟。一不遺忘。兼識言下之旨。如是遂讀通
一百卷。並能誦記。明解義味。自後誦念之暇。
多講釋論及法花經。思知齊暦告終。乃託身
陳國。即入衡岳花蓋峯下。立寺行道。初見一
捕鳥人。掘地施弶。乃往告云。淺掘淺掘。傷我
髑髏。入地未深。遂得白骨一具。捕人怪異。請
問慇懃。思乃答云。我已二生。居此峯下。誦法
花經。捨身於此。前身骸骨。並已消亡。今生
見者。乃是第二身耳。所止菴舍。野人所焚。遂
顯癘疾。投誠歸懺。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
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瓌異。
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既遇清衆。宜
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
成就。後忽驚悟。方知夢受。自斯已後。勤務更
深。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
彌陀説法開悟。故造二像。竝而供養。又夢隨
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花。心自惟曰。我於
釋迦末法。受持法花。今値慈尊。感傷悲泣。
豁然覺悟。轉復精進。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
法花。瑠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徳傑異。大發衆
心。又講此經。隨文造書。莫非幽蹟。後命學士
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
焉。思爲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爾。
未是法花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後
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即
諮受法花行法。三七境界。難卒載叙。毎年。
陳主三信參勞。供填衆積。榮盛莫加。説法
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
異香奇色。祥瑞亂擧。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
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説法。苦切呵責。聞者
寒心。告衆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
法花三昧。方等懺悔。常坐常行者。隨有所須。
吾自供給。必須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
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衆斂念。俄然命盡。咸
聞異香。滿於室内。頂煙身輕。顏色如常。
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
有四。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斜。牛
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迴心。不覺
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
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
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即艾衲。
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南岳
慈行可歸。所著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
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
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釋智顗。字徳安。姓陳氏。頴川人也。有晋遷
都。寓居荊州之花容焉。即梁散騎益陽公起
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迴在
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縁。寄託弘
道。福徳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呑白鼠。如是再
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育之
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間。其光乃止。内外胥
悦。盛陳鼎爼。遂火滅湯冷。爲事不成。忽有二
僧。扣門曰。善哉兒徳所熏。必出家也。言訖而
隱。賓客異焉。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
已來。口不忘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歳。憙
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契一
遍即得。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
而出家焉。因潜大賢山。誦法花經。及無量義
普賢觀等。二旬未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
蘇山慧思禪師。受業止觀。思又從道於就師。
就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
思毎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花。宿縁所追。今
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説四安樂行。顗乃
於此山。行法花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
品。心縁苦行。至是眞精進句。解悟便發。見
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説法。故思
云。非爾不感。非我莫識。此法花三昧前方便
也。又入&MT05131;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
見思來冥爲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
即往天台。於寺北花頂峯。獨靜頭陀。忽大風
拔木。雷霆震吼。魅千群。一形百杖。吐大
聲叫。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
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歿二親。枕顗膝
上。陳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
強輕兩縁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
敵勝怨。乃可爲勇。文多不載。自後廣流禪
慧。學者如林。當時名匠。伏膺相繁。陳隋二代
帝主后妃。咸受歸戒。供施殷積。後往石城寺。
於佛前。將就來報。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
彌陀佛。波若觀音。時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
遣病。以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
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
觀心論内。復何所道。紛紜醫藥。累擾於他。吾
生勞毒器。死悦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便
令唱法花經題。顗賛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
生。本迹弘大。微妙難測。輟斧絶絃於今日矣。
又索香湯漱口。説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
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有問其位者。答
曰。汝等嬾種善根。問他功徳。如旨問孔蹶者
訪路云云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只
是五品内位耳。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
聲。増其正念。唯長久氣盡爲期。云何身冷。方
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
吾將去矣。言訖。端坐如入定。而卒於天台山
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
一月二十二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焉。至
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
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
行故業。各安隱耶。擧衆皆見。悲敬言問。良久
而隱。所著。法花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數
十卷。顗。東西垂範。化通萬里。所造大寺。三
十五所手度僧衆。四千餘人。寫經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萬許躯。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
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
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
年。歴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晋室播遷。寓居臨
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海内史。父文
懷。陳中兵將軍。璪受經之歳。言無虚發。行不
慚人。親里郷隣。深加敬愛。年登十七。二親倶
逝。便投安寧寺慧憑法師。以爲弟子。逖聞智
者軌行超群。爲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
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花懺悔。第二七日初
夜。懺訖。還就禪床。始欲安坐。仍見九頭龍。
從地涌出。上昇虚空。明旦諮白。云此是表九
道衆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
性空耳。又陳至徳四年。永陽王伯智。作牧仙
都。延屈智者。來于鎭所。璪隨師受請。同赴
稽山。九旬坐訖。仍即辭王。往寶林山寺。行
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戸扉。璪
即問之。汝是何人。夜來搖戸。即長聲答云。我
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答如前。其寺内。先有
大徳惠成禪師。夜具聞之。謂弟子曰。彼堂
内。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人
也。天將欲曉。成師扣戸而喚。璪未暇得應。便
繞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開戸問
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昨夜鬼已害汝。故
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遣數十人。執仗防
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也。豈防護所加。願諸
仁者。將領還城所。啓王云爾。防人去後。第二
日夜。鬼入堂内。槌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内六
燈。璪即滅五留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
於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
衣童子。稱讃善哉。言已不現。雖値此二縁。心
無憂喜。隋大業元年。駕幸江都。璪銜僧命出
參。引入内殿。御遙見璪。即便避廗。命令就
坐。種種顧問。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璪還
山。爲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
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蘇等。前後凡經
八迴。參見天子。並蒙喜悦。供給豐厚。以貞觀
十二年。卒於寺。春秋八十三矣
弘賛法花傳卷第四





弘賛法花傳卷第五
  藍谷沙門慧詳撰
遺身第五
  宋招提寺釋慧紹宋廬山釋僧瑜
宋竹林寺釋慧益梁石門寺釋僧明
梁若耶山釋道度
周益州大乘寺釋僧崖
隋廬山化城寺釋法充
隋廬山峯頂寺釋大志
唐箕州刺史蒋王家人
唐荊州比丘尼姉妹并州書
生附
唐雍州豹林谷釋會通
唐襄州月嶺山釋曇猷西明寺護
論師附
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便吐
棄。於是。即能蔬食。至八歳。出家爲僧要弟
子。精懃懍勵。苦行標節。後隨要。上臨川招提
寺。迺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𧂐於東山
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
辭要。苦諫不從。即以元嘉二十八年。於東山
設大衆八關。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奔波。車
馬人衆。及齎持金寶者。不可稱數。至初夜行
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燃薪。入中而
坐。誦藥王本事品。衆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
拜未畢。悉至。薪𧂐已洞然。誦聲未息。火至額
間。唱言一心。言已奄絶。大衆。咸見有一星其
大如升。直下煙中。俄而上天。時見者咸謂。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