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No. 1795_ 宗密述 ) in Vol. 39

[First] []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95 [cf.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
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裴休撰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
眞淨明妙虚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衆
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
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
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眞
如。離過絶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
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
嚴國。統衆徳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
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
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
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爲智。然
後爲正智。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其實皆一
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
圓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
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
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眞法。其實皆一
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爲一
大事出現。蓋爲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
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
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
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
二大士。密説而顯演。潜通而廣被。以印定其
法。爲一切經之宗也。圭峰禪師。得法於荷澤
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衆僧。齋于
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
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
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
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閲大
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
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
教之殊致。乃爲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
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脩證儀一十
八卷。並行於世。其敍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
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
也極於理而已。不虚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
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説。不
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蕩蕩然實十
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
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
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
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
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
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
前不云乎。統衆徳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
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
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
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
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
行而求之者何。衆生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
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
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
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
所滅影像。然後爲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
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
苦。鳥獸懷獝&MT03262;之悲。脩多方瞋。諸天正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人而不
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
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効。輒直讃其法。而普
告大衆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序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元亨利貞乾之徳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
之徳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
成道。心也者。沖虚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
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
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
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
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虚僞。縁會
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
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故徳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爲相。境智歴
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越彼太
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議之表也。我佛證
此。愍物迷之。再嘆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
力。能摧樹下魔軍。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寶藏。
然迷頭捨父。悟有易難故。仙苑覺場。教興頓
漸。漸設五時之異。空有迭彰。頓無二諦之
殊。幽靈絶待。今此經者。頓之類歟。故如來
入寂光土。凡聖一源現受用身。主伴同會。曼
殊大士創問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
之果。照斯眞體滅彼夢形。知無我人。誰受輪
轉。種種幻化生於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遍
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
而鶩驟。頓除妄宰。空不生華。漸竭愛源。金無
重礦。理絶修證。智似階差。覺前前非。名後
後位。況妄忘起滅。徳等圓明者焉。然出廏良
駒。已搖鞭影。埋塵大寶。須設治方。故三觀
澄明。眞假倶入。諸輪綺互。單複圓脩。四相潜
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心華發明。復令長中
下期克念攝念而加行。別遍互習業障惑。障
而消亡。成就慧身。靜極覺遍。百千世界佛境
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刹寶施福。説半偈義。
勝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
噫巴歌和衆。似量騰於猿心。雪曲應稀。了義
匿於龍藏。宗密&MT03261;專魯誥。冠討竺墳。倶溺筌
罤。唯味糠粕。幸於涪上。針芥相投。禪遇南
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
中。義天朗耀。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
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佛稱種智。修假多
聞。故復行詣百城。坐探群籍。講雖濫泰。學且
師安。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眞子之印。再逢親
友。彌感佛恩。久慨孤貧。將陳法施。採集般
若。綸貫華嚴。提挈毘尼。發明唯識。然醫方
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觀夫文
富義博。誠讓雜華。指體投機。無偕圓覺。故參
詳諸論。反復百家。以利其器。方爲疏解。冥心
聖旨。極思研精。義備性相。禪兼頓漸。勒成三
卷。以傳強學。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今將法
彼曲成。從其易簡。更搜精要。直註本經。庶即
事即心。日益日損者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註卷上之一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解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縁。二藏乘分
攝。三權實對辯。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
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
釋名題十別解文義。初有通別通謂酬因酬
請顯理度生。一代教興皆由是矣。若原佛本
意。則唯爲一大事因縁故。別者。有十所爲故
説此經。一顯示因行有本故 圓照淨覺了
無明空。發清淨心方修萬行
二泯絶果相成圓故 本無菩提涅槃。唯是
清淨覺性。故無始終増減。方爲究竟之果
三決擇悟理應修故 普賢問意云。覺性本
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修行。如其不修
何因證覺。佛説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
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説空幻者。溺在無修。修
習之徒縛於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
故最難明。理須決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