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希請。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經 爾時佛告世尊 賛曰。下第二段佛爲記
別。有三。初記阿難次記羅睺。後記二千。
記有四。一佛記・二衆疑・三佛知告之・四
阿難證説佛記。初長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
三利益・四國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壽・八
讃歎・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測
名如山高而難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縱
任專擅名自在。無所障礙故名通王」
經 當供養三菩提 賛曰。此記因行
經 教化二十妙音遍滿 賛曰。此有四記。
一利益・二國名・三土相・四劫名
經 其佛壽命復倍正法 賛曰。此記住壽
經 阿難稱其功徳 賛曰。此記讃歎
經 爾時世尊然後成正覺 賛曰。此一頌因
記。後四頌果記
經 號曰山海慧種佛道因縁 賛曰。果記有
六。初半頌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國名。半頌
利益。半頌讃歎。二頌住壽。利益衆生修佛
因行
經 爾時會中得如是決 賛曰。第二衆疑
經 爾時世尊三菩提心 賛曰。下第三佛知
告之。有三。初説始因。次陳後行。後結得
記。此初也。倶舍論説。釋迦初逢釋迦發心。
如彼頌曰 於三無數劫 逆次逢勝觀
燃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今説中途
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經 阿難常樂故獲斯記 賛曰。此陳後行
及結得記。故華嚴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
他寶自爲半錢分。多聞亦如是等。故不唯
多聞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經云。若欲求
除滅無量諸過惡。應當一切時發勇猛
精進。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聞爲
導引故復如經云。多聞能引樂。多聞攝衆
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故知此文據
一相論。四意趣中衆生意樂意趣。於一善
根或讃或毀化不定故。然諸佛因行。初地已
往徳力皆齊。成佛之相亦復如是。但以本願
有異宜見不同。故有差別。故此結言本願
如是
經 阿難亦識本願 賛曰。第四阿難證説。
有二。初經家叙證。後彼自陳説。此初也」
經 爾時阿難護持諸佛法 賛曰。彼自陳説
顯自位高。示化爲侍故言方便
經 爾時佛告猶如今也 賛曰。下第二羅睺
羅記長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繼嗣・
此初二記
經 是蹈七寶華三菩提 賛曰。此後二記。
蹈音徒倒反。玉篇踐也履行也。釋名云。蹈道
也以足踐之如道
經 爾時世尊一心求佛道 賛曰。四頌爲四。
一常爲我子。二爲諸佛子。三陳密行。四説
勝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
經 羅睺羅密行以來無上道 賛曰。此後
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
時有見者
經 爾時世尊二千人不 賛曰。第三爲二千
記。有四。一佛見問・二阿難答・三正記別・四
二千喜領。此初也。柔軟者調順根熟。寂然者
心澄妙理。清淨者非惑所惱。一心者更不
異思
經 唯然已見 賛曰。此阿難答
經 阿難護持法藏 賛曰。下記。長行有二。
一記因二記果。此初也
經 末後同時皆悉同等 賛曰。下果記。有
二。一名同二餘同
經 爾時世尊後當成正覺 賛曰。五頌爲
五。此有二。一頌標一頌因
經 各於十方國漸入於涅槃 賛曰。此有
三。一頌標名同。一頌名・土等同。一頌神用・
名同。長行所無
經 爾時學無學如甘露見灌 賛曰。第四
二千喜領
法華經玄賛第八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爲令法久住
往生極樂也
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朱此者書本自體也
爲相違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八
 沙門基撰 
  ◎法師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
有三。一者上來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
八品名爲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經中
唯説一乘。此品又云開方便門顯眞實相。
即以一乘正爲經宗逗二乘者不定姓
又并授記訖。後十九品名爲流通。流通
此經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無開權顯
實正説一乘之處。雖此品・及持品。漸有
八部比丘尼等授記。因言總記。非更説一
進令修學而與記故。皆是流通。流通之
中分之爲三。初之四品讃重流通。讃法讃
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學行流
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後之八
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禀命行故。亦即三
周説流通也。問餘經流通文少義略。今此
經内因何廣哉。答此品下云我所説經無量
千億。其中此經最難信解。諸佛祕要常自守
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説。義旨深遠生信者
少。故此流通多於餘經。又化大機易可成
熟。化迴心類稍難信解。故多流通種種勸
勵。初之四品讃重流通中初三品讃重。後持
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師一品顯於此經。若人
若法倶可尊重可軌可模。寶塔一品顯法
可重。説此經處塔涌聞法。天授一品雖亦
明法意明能弘經人。其人可重爲重法故。
於其人所不悋躯命以身爲床。其持一品
既矚此三。讃重義廣。遂願弘通。故此四品
名讃重流通。餘二流通至文當釋。此乃最
初品之來意。二者説十九品名爲正宗。初
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來八品正明
權實三根得記。次下四品歎人美法勸募
持行。科判四品不異流通。故此品來。三者
論中有七喩・三平等・十無上。第十示現勝
妙力無上故。餘殘脩多羅説。即是論云已下
示二種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
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説。初四
倶彌勒品。即分別功徳品及隨喜功徳品是。
倶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即法師功徳品
是。告常精進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説
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衆生行苦行力・五護
衆生諸難力・六功徳勝力・七護法力。持
有三品。法師安樂行持品。初法師品總明能
持・所持人。之與法。次安樂行明持經者所
修行法。後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
上辨權實正逗二乘之機。未説能持・所持
可尊可重。今明此義故此品來 釋名者
可軌可持名之爲法・可習可範目之爲
師。此教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爲法。此法可
習名爲法師。故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
也。遺教經言。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品之
中讃經可重。法即是師故名法師。此法
法師。能學法者可爲範訓匠群物。
有法之師名爲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
名法師品。品下雙説法・及學者並名法師。
義通爲勝 釋妨難者。問爲佛前佛後弘
持此者並名法師爲但滅後。答倶名法
師。此中多以滅後名爲法師。其現在得弟
子之稱。然現得記此中亦説名法師故。又
以現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説。滅後持者甚
爲難故。所以獨得法師之名。又現習學者名
爲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師。問持品亦持
此經又亦可軌。何故此品獨名法師。答雖
標總稱即是別名。無別能故。餘品更有別
義可名。況於此中雙歎人・法。倶可師故
又持品現在説法名持。此説滅後勸歎勝
能名法師品。問此品亦有授記。何故不名
授記品。答以少略故從多爲品
經 爾時世尊三菩提 賛曰。此品之中大
文分二。初一段長行及頌明人法師。後一
段長行及頌明法法師。初文有二。初明對
佛現前法師。後明不對佛前法師。此初也。
以藥王久持此經。燃身供養故呼藥王。名
因藥王告八萬者。意正告彼授彼記
故。所記衆中有八部四衆三乘類別。辨中邊
論有十法行。於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
二勸他・三讃歎・四慶慰。今隨喜者即是讃歎。
擧一例餘。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
光初。胐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創暉遂有斷
癡之勢。亦如雲霞始布有資萬卉之能。慈
悲肇興帶蔭群生之氣故也。隨喜一句
當得菩提。信學此經定證何
經 佛告藥王三菩提記 賛曰。下明不對
佛前法師。有二。初明聞已傍隨喜者。後明
正行六種法師。此初也。正樂聽聞功徳無量。
今但擧一聞隨喜者。例餘自作・勸他・慶慰
功徳何窮。又上解初學法師。下解久學法
師。大菩薩故
經 若復有人合掌恭敬 賛曰。下明正行
六種法師。有二。初明正行六種法師悲願
來此後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説法華經下。
明六種法師可尊可種。初中復二。初明於
偈法行。後何況盡能受持下。明於
多法行。初中復二。初標行六行者於諸佛
所。成就悲願生此人間。後若有人問何等
衆生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初中復二。初
明六種法師。後明悲願來生。此初也。六法
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説・五書寫・六
供養。此明初五法師於經一偈行後一法師
行供養行於經一偈及於一卷皆行供養。
種種下財供養也。始從敬視如佛乃至合掌
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視如佛意業。合
掌恭敬身業。二種内財。前隨喜語業。餘是
外財。十法行者。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
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此擧易
行。且説六種。其餘四種施他・聽聞・思惟・修
習。應皆行之難故不説。於經卷云供養。
餘五於一偈者互影彰故。輕重異故易難
別故
經 藥王當知生此人間 賛曰。此明悲願
來生。此間計位觀因不應來故
經 藥王若有人問必得作佛 賛曰。下顯
是勝因來世作佛。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 何以故而供養之 賛曰。下釋。有二。初
顯人尊可爲供養。後顯位高悲願生此。此
初也。瞻視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達理
故。由是勝因當得成佛利益大故
經 當知此人妙法華經 賛曰。此顯位高
悲願生此。能説此經是聖者故。不爾云何
名大菩薩。或即凡夫久修學者簡異二乘及
初學者名大菩薩。菩薩名通二乘人。有及
初學故。或成就發心菩提當得勝果。已
成因故能説是經
經 何況盡能廣演此經 賛曰。此明於多
法行。捨淨業果淨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
往生生此處故。智度論云。不退菩薩深
愛法故聞則深心身毛皆竪。念佛慈悲則惻
愴泣涙若聞深法則大歡喜。譬如軍敗怖懼
倒地。悶絶死者。親族見之欲知活者。以杖
鞭之則起隱軫。不起隱軫即知不活。菩薩
亦爾。若聞説佛功徳妙理。歡喜毛竪色異悲
泣。當知此輩必得菩提。異此聞經都無異
相。當知此輩無菩提分。般若論云。福不趣
菩提二能趣菩提。何況於此盡能受持。非
菩薩無是哀愍
經 若是善男子廣爲人説 賛曰。下明
六種法師可尊。可重。文分爲二。初明五
可尊。後釋所以。五可尊者。一説者爲佛使。
毀者罪過佛。三讀誦佛莊嚴。四在處應
讃禮。五應四事供養。此初也。三業順佛故
成佛使等使者意業。遣者語業。事者身業。
又傳佛教名使。用佛語名遣。同佛行
名事。世尊三業所爲所作。皆以此法利衆
生故。竊説一句當同佛業。公然多説理
愜佛行
經 藥王若有惡人其罪甚重 賛曰。二毀
者罪過佛。惡世損多故。大集經云。毀罵犯
戒比丘。過出萬億佛身血。大般若勝天王會
云。若殺大千界微塵數佛得罪尚輕。毀謗
此經罪過於彼。永入地獄無有出期。今
毀讀誦者亦復如是。若損害佛不損二利
行。佛不生惱故。損讀誦者損二利之行
生煩惱故。又雖毀佛佛無愛憎。不廢説
經利益彌廣。若毀讀誦者爲有怨親廢其
修習。又罵佛甚爲難。罵讀誦者甚爲易。誡
勿爾故作是説。又佛在時衆生根勝。雖
有罵佛不退善心。雖自損深損他淺故。
佛無已後衆生垢重。毀持經者。一切聞已多
退道心。自他損重。故作是説。華手經云。若
人壞亂菩提心者。乃爲毀滅一切衆生大
法光明。罪過五無間。五無間逆不毀壞一
切佛法故。毀菩提心者則爲毀壞一切佛
法。又佛滅後依法讀誦甚爲難有。能爲惡
世衆生善友。故毀罵者罪過罵佛。呰音茲此
反。毀作訛。玉篇口毀曰呰呵也
經 藥王肩所荷擔 賛曰。三讀誦佛莊嚴。具
佛衆徳 故讀誦此經當具相好等一切莊
嚴。故華嚴經説。菩薩有十種莊嚴。一大慈莊
嚴救護一切衆生故。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
故。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四迴
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徳妙莊嚴故。五功
徳莊嚴饒益一切衆生故。六波羅蜜莊嚴度
脱一切衆生故。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衆生
煩惱愚癡闇故。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
根故。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
乘故。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勝
鬘經説。攝受正法善男子。荷負重任。不但
持經者能擔四生。亦爲佛肩之所荷擔。佛
所重故稱佛心故。爲有二義。一作二被。上
來被義。言作義者。即是自肩。亦擔如來肩
所荷擔大菩提也。即爲荷擔阿耨菩提故。
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擔也掲也。負也」
經 其所至方應以奉獻 賛曰。四在處應
讃禮人尊。處勝故。五應四事供養。眞實福
田故。堪受妙供故。饌飮食也。具食也。或
爲撰字
經 所以者何三菩提故 賛曰。此釋所以。
由此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王
等極祕密故。譬如用毒爲藥大醫所堪。小
師不能。故付菩薩不付聲聞化聲聞
故故説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菩
提也。言契眞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經 爾時世尊并供養持者 賛曰。下十六頌
分三。初二頌總叙法師可尊應可供養之
所由。次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徳。後一頌結成
法勝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頌得任運
即眞智性二空眞理。後一頌得眞智相。
一切種即後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爲
二故。勸自受持。并供持者。於自然智但
勸供養。明自受持得之何
經 若有能受持廣説無上法 賛曰。下十
三頌頌前法師之徳。中分二。初三頌歎法
師勝。後十頌頌可尊可重。此初爲三。初頌
佛使次頌捨淨土。後頌隨願自在
經 應以天華香供養説法者 賛曰。下十頌
頌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頌正歎法師可
尊可重。後六頌校量罪福勸生尊重。初
四頌爲二。一頌重説法。三頌重受持。此初
也。以説法者自然必得勝妙果報。故略讃
之。如契經説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
説利多人。如佛大師應供養。愛彼善説故
相似。倶舍亦云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
得聖者施果亦無量
經 吾滅後惡世行於如來事 賛曰。此三
頌重受持。一頌勸敬。一頌供養。一頌佛使。
演説讀誦等皆是受持
經 經若於一劫中其罪復過彼 賛曰。下六
頌挍量罪福勸生尊重。爲二。初二頌挍量
罪。後四頌挍量福。此初也
經 有人求佛道其福復過彼 賛曰。下四頌
分二。初二頌對佛挍量。後二頌聞法挍量
供養。此初也。讃佛易故心輕利少。讃持者
難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經 於八十億劫我今獲大利 賛曰。此以聞
法挍量供養 財供・法供有優劣故。法供養
者謂聞法故
經 藥王今告汝法華最第一 賛曰。第三大
段顯法勝故。人成可尊
經 爾時佛復告難信難解 賛曰。下第二
段明法法師。中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三。
初明法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在在處處若
説若讀者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下。
明説法儀則。初中復二。初明法法師深妙。
後明由此人法師復成勝徳。初中復二。初
法難信解。後勿妄宣傳。此初也。三世經中
此難信解。令捨權以就實。無生而有生。
知難信。道理幽玄迂迴而方證。故*知
難解
經 藥王此經況滅度後 賛曰。下勿忘宣傳
妄授與人已上。誡之勿傳。諸佛已下釋其
所以。佛常自守未曾顯説。今方説之。佛在
自説。聲聞之中猶有怨嫉増上慢者。尚起避
席。況佛滅後誹謗不信
經 藥王當知手摩其頭 賛曰。此明由法。
其人法師復成勝徳。有七勝徳。一佛衣覆。
柔和忍辱具慚愧故。爲佛慈悲之所覆故。
二佛護念。由此根熟佛善護念諸菩薩故。
三有大信。四有志願。以欲勝解而爲自
體。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
勝義舍故。七佛手摩頭。佛教被心。佛所記
別佛攝受故
經 藥王在在處處尊重讃歎 賛曰。下明
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有二。初明是法身
舍利。後明用此人成法師亦爲勝徳。初中
有二。初標後釋。標中有五處。一説處・二讀
處・三誦處・四書處・五經卷住處。十法行中
供養施他聽聞受持思量修習。不離此四
處故。所以者何。下釋中有二。初顯是全身
舍利。後應爲供養。明理・智二皆圓滿。故。即
是具足法身・報身。由此返照開示悟入佛
之知見。通取菩提・涅槃理・事雙盡矣。是以
佛教造像書法身舍利安於像中云。諸
法從因生。如來説是因。彼法從縁滅。大沙
門所説。是爲法身舍利。故無量義經云。亦名
堅固舍利。准金光明經如如・如如・智名法
身。故經有處即有全身
經 若有人三菩提 賛曰。下明由此人成
身。亦爲勝徳。有四。一禮供此塔得近
菩提。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三見聞此經
得近正覺。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此初也。
趣向法身故。此近初發心菩提
經 藥王多有人菩薩之道 賛曰。二見聞
此經善行勝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數名行
善行。文有七行。一見・二聞・三讀・四誦・五書・
六持・七供養。故知説思修等眞爲善行
經 其有衆生三菩提 賛曰。三見聞此經
得近初地正覺。有三・一法・二喩・三合。此初
也 若聞是聞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經 藥王譬如知水必近 賛曰。此喩也。有
人喩學出要者。渇乏喩在生死無正法
水。須水者。論云喩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
教所詮之理性。初地菩提。須規求也。於高
原者廣平曰原。喩佛正法覆四生羅萬像。
出過衆道之先。難可登陟説爲高原。即
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
原故。穿鑿求之者。鑿者鏨也穿也。以妙慧
爲先。三業爲作具。簡擇推尋求菩提故。猶
見乾土者。即昔日權二乘教跡。全無大
之相名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
故。轉見濕土者謂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
之勢與濕土名。遂漸至泥者喩聞此經教。
知水必近者。論云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近於所詮佛智慧
也。即顯二乘教爲遠。大乘教爲近。空教爲
疎中道教爲親
經 菩薩亦復三菩提 賛曰。下合有二。初
標後釋。此標也。聞・解・習三如次三慧。十法
行中初八聞慧。次一思*慧。後一修慧
經 所以者何而爲開示 賛曰。此釋所由。
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遠・傍
因 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種智慧。並屬此
經 由經得故此經攝故。開方便門者即攝
遠・傍。昔説二乘教理行果顯眞實相者攝
近・正因。今説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盡故
並屬此經。又深固者深謂妙而難測。固謂
不可破壞。佛所攝受佛所祕藏。如王
印非餘人物故。幽遠者大劫修因。妙智證
故。非佛不克。無人能到窮眞本源。今化
菩薩故謂開示
經 藥王若有増上慢者 賛曰。四聞經驚
疑新學・具慢・初學菩薩・凡夫聲聞故。初聞
便驚・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爲新學及増
上慢。未入三位
經 藥王若云何應説 賛曰。下第三大
段明説法儀側。有二。初教示儀軌。後若依
我軌儀佛便隨順。初文有三。一問・二示・三
結。此問也
是善男子廣説斯經 賛曰。下示。有二。
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 如來室者一切法空是 賛曰。此釋也。
恒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爲室。維摩
以空爲舍。理究竟處自利舍故。此明於事。
説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到
父舍。以中道大乘爲舍。以中・外相形名
之爲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違。心
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
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賢・善
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爲上服。今説惡
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説和忍爲衣。亦
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即慚・愧故。安身心於
空境。覩三事以漭然名空爲座。維摩以
四靜慮爲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定爲
床。今據智所縁依以法空爲床。亦不相
違。大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
空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説法處師子座有
四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升座。二
衆有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
相。顏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説外道經書心
無怯畏。四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
法。一不輕自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
説。四不爲利養。對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
問難説法等相。應廣如彼
經 安住是中是法華經 賛曰。三結
經 藥王我於聽其説法 賛曰。下若依我軌
儀佛便隨順。有三。一令聽・二得見・三令
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衆。二化
四衆令聽。三令八部往聽
經 我雖在異國令得具足 賛曰。此令得
見及不忘念。逗音徒鬪反逗留也又住也
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竇字。教能竇繹義
故。逗音説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從徒鬪反。
有作𧮡不知所從
經 爾時世尊信受者亦難 賛曰。下十八頌
分二。初十六頌半頌前所説。後二頌
明能説・能受二倶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頌
頌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四頌頌法身舍利
人近菩提。後十一頌半頌説法儀軌。此
初也
經 如人渇須水決定知近水 賛曰。下四
頌頌法爲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頌
半喩。二頌半合。此初也。燥音蘇浩反。亦乾
也 經 藥王汝當知近於佛智慧 賛曰。此二
頌半合也
經 若人説此經處此爲説法 賛曰。下十
*一頌半説法儀軌。中有二。初二頌半頌
儀軌後九頌頌佛隨順此初。有二。一
頌半標教。一頌釋之
經 若説此經時集之令聽法 賛曰。下九頌
頌佛隨順。分六。初一頌明行忍行。次三
頌明我在餘國。令化四衆供養聽法。一
頌爲作衞護。二頌現身令憶念。一頌具徳
方見佛。一頌令八部聽法。此初二也
經 若人欲加害爲作聽法衆 賛曰。一衞
護。二令憶念。寂寞者空無貌。一見佛具
是徳者具是忍辱。寂處讀誦一令八部聽。
經 是人樂説法得見恒沙佛 賛曰。此
二大段明能説・能受二倶益相。初頌能説者
益。後頌能聽者益。罣障也。礙止也
  見寶塔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
意有四。一者論云。爲除三種無煩惱人染
慢説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種種乘異二信
生・死涅槃異。三信彼・此身異。三平等者。一
乘平等如前已説。二爲除信生死・涅槃異。
故現多寶如來塔。入涅槃已後現身故。三
爲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佛身。論
云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
身故。由身平等但説一身攝諸佛身。又
顯自他身無差別故。十方分身佛集身無
異故。彼身即我身。由後二義故此品來。
二者論云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
上。示現多寶如來塔。多寶塔涌分身佛集。佛
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等國土頗梨爲地。又佛變八方各四百萬億
那由他國土爲淨。示佛國淨。顯今法勝
不唯穢土以化生。亦於淨佛國土以施化。
佛國由來清淨。故此品來。此爲義殘。三者初
四品明讃重流通。上法師品顯於此經若人
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顯法可尊。但説
經處。多寶必聽。以爲靈證。勸發信心。故此
品來。四者智度論云。有佛出世無人請説。
便入涅槃者。如法華經多寶世尊。無人請
故便入涅槃。後佛化身及七寶塔。證法華
故一時出現。阿難傳經以同聞爲證。佛説
此經以佛爲證。故此品來。雖傳此解意旨
難知。多寶既滅作塔無請。如何有衆 釋
品名。佛體所居名塔。衆珍所成名寶塔。
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
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倶擧。故名寶塔。
見音戸練反顯現也。所現即寶塔名現寶
塔。見音又古電反見覩也。由塔上升衆人
皆覩。所見即寶塔。寶塔之見故名見寶塔品
解妨難者。依論此品既明淨土十方佛
集。何故不以爲品名。答因塔上昇希開。必
召佛集將安諸佛。所以變爲淨土塔現爲
因方有佛集變爲淨土。證經爲驗。唯在
見塔。故以爲名。問何故不於淨土爲二乘
説。説已證法方有淨土。答欲顯二乘後
迴趣大。初在穢方後居淨土
經 爾時佛前虚空中 賛曰。下文初長
行。中有二。初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將至
頌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下。募
衆説經方陳付囑。初文復二。初塔湧印説
證經之可信。故塔未開。多寶便歎如前所
説者皆眞實故。後塔開聽説證經之可重。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下
是。初塔爲證後身爲證。證教證理次第證
故。初文有三。一支提應現。二靈祇敬奉。三
歎佛神功印經妙徳。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
下是。初文有五。一標有塔・二明分量。三涌
住。四嚴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論解十
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
多寶如來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淨。二
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現無量佛。七遠
離穢不淨。八多寶。九同坐。此説多寶品中
九種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淨者。解下
光照見於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等佛國。頗梨爲地等清淨土。二塔者解此塔
現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縱廣量。或所見
淨土量。及十方各變量。四略者此釋何故略
唯一多寶佛證。更無餘佛證耶。五住持者。
解下佛答大樂説。此塔有多寶全身舍利
住持所由。六無量佛者。解下釋迦十方
無量分身佛集所由。七遠離穢不淨者解下
釋迦變此娑婆世界爲清淨。復更兩重八
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爲清淨。亦無
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寶者。解佛名寶
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釋迦多寶二佛同坐
所以。顯各有表。論陳不依經之次第。隨義
總釋。論云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謂佛
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經。故須
塔涌。不爾但佛現何須塔涌耶。高五百由
旬者。論云量者示現一切佛土清淨。勝出世
間善根所生。故大而且淨。世間善根生非淨
而小。故佛地經云。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五者
五根。百者百行。百行業道各資五根。方始得
故。高五趣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
十五有故。從地涌出住虚空中者。塔在東
方。言涌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
還處世以濟衆生。生死・涅槃二無異故。又
涌出者表説一乘超二乘故。住虚空者。表
教詮於眞理空故
經 種種寶物充遍世界 賛曰。下明嚴相
有二。初明八嚴。後重明幡蓋嚴相。此初也。
外嚴寶塔表内佛身・及法華經。皆有功徳
以爲嚴飾。一種種嚴喩萬徳具。二五千爛
楯喩信・進・念・定・慧力。各以百行業道資長
方成五百。各除十惡故成五千。三龕室千
萬表禪定甚多。龕音口含反。龕塔也。一曰龍
貌。非此義今從初。玉篇作龕枯耽反受也
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徳高顯。五幡表諸總
持轉滅諸惡。六瓔珞表三念住。七寶鈴表
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證眞滅惑即
是無垢賢栴檀香。遍四生中滅諸煩惱能
證眞如
經 其諸幡蓋七寶合成 賛曰。此重明嚴
飾幡蓋之相。表具七聖財
經 高四天王宮 賛曰。此所至也。表高出
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經 三十三天尊重讃歎 賛曰。此靈祇敬
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華。後八部供讃
經 爾時寶塔中皆是眞實 賛曰。此歎佛神
功。印經妙徳。有二。初歎後印。如文可知
經 爾時四衆却住一面 賛曰。下第二段塔
開聽説。證經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
明開塔。是時大樂説菩薩以如來神力故。
白佛言下是。後明見讃。即時一切衆會皆
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
初請。後答請中有二。初衆人心請。後樂説言
請。此初也
經 爾時有菩薩發是音聲 賛曰。樂説言請」
經 爾時佛告有如來全身 賛曰。下答有
三。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論云住持者。示
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
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
故。在此經教全身住持
經 乃往過去號曰多寶 賛曰。下釋有四。
一佛身。二本願。三誡勅。四願遂。此初也。何故
一多寶爲證非多佛耶。論云略者多寶如來
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攝
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顯一乘攝諸義盡。
何故多寶爲證非餘佛耶。論云多寶者示現
一切佛土同寶性故。欲明事中報化佛等土
同爲寶性。亦表所詮理妙清淨無差別故」
經 其佛本行菩薩讃言善哉 賛曰。二陳
本願
經 彼佛成道已起大塔 賛曰。三彰誡勅
經 其佛以神通願力善哉善哉 賛曰。四
願遂也
經 大樂説善哉善哉 賛曰。三結告也
經 是時大樂説見此佛身 賛曰。上辨因
由。下明開塔有四。一請。二答。三重請。四
許開。此初也
經 佛告大樂説乃出現耳 賛曰。下答有
二。初陳多寶本願。後召化佛。此初也。彼佛
説經塔涌爲證。塔開佛現化佛爲證。又我
塔開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證説。明此經
而可信故。願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開
經 大樂説今應當集 賛曰。此召化佛。問
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
答隨順初見且説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
得分身不廣。又身無異他即我身
經 大樂説禮拜供養 賛曰。此重請也
經 爾時佛放國土諸佛 賛曰。下許開。有
二。初集分身。後正開塔。爾時釋迦牟尼佛
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下是。初文有四。一
此光照去。二彼佛言來。三變土延賓。四持
慰主。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是。問佛之
分身聖心極鑒。何必要須光照方始言來。
答佛之分身不假光而應集。但以欲令此
生遠見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來。衆
生不知佛之神力。爲令知佛神力及所
説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説
一乘無餘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東方。
二例餘方。初文有六。此初見佛。問何故
須現無量佛耶。論云示現彼此所作業無
差別故。彼此佛業教化衆生。初權後實。所
作同故
經 彼諸國土寶網羅上 賛曰。此文有三。
一土相。二眷屬。三覆蓋。何故須照一切佛
土清淨耶。論云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
種寶間錯莊嚴故。表一乘中具萬徳故。幔
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
武安反。幔上安網以寶爲之。如幔之飾
故言網幔
經 彼國諸佛爲衆説法 賛曰。此文有二。
一説法。二助化
經 南西北方亦復如是 賛曰。例餘方也」
經 爾時十方如來寶塔 賛曰。第二彼佛
言來
經 時娑婆世界懸諸寶鈴 賛曰。第三變土
延賓。有四。一變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廣變。
四佛方安。初中復二。初變土後移人。此初
有三。初現淨。次滅穢。後香華林。藪者散木
爲林。澤無水曰藪。何故變穢爲淨耶。論
云示現一切佛國土平等清淨故。釋迦
惡衆生現故。有此不淨如無垢稱説。問何
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身佛集始變淨
土。答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之相。分身
爲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寶順二乘
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成故
居淨刹。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問何故
主人須三變土。答欲顯分身佛數多故。
又顯次第至三極者。顯此一乘三乘極故。
又顯本穢凡夫位也。初變大千表至聲聞。
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至獨覺。後更
變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極滿足故。
問客佛世尊何須再坐。答欲令三變至於
道故。若爾何故不三坐耶。答再證法華文
義深故。又并多寶即是三坐。三證三變
經 唯留此會衆置於他土 賛曰。此移人。
根熟堪聞故留。無縁不堪故去
經 是時諸佛而挍飾之 賛曰。第二化佛
便坐。有三。初佛・侍倶來。次樹・座之相。後佛
座不足。此初二也。問何故諸佛各唯一侍。
答證經開塔不假侍人之能。傳訊・軌儀一
人足辦。問侍者何處坐。答何須坐。問何故淨
名待客假燈王。釋迦延賓侍者無坐。
答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經 爾時諸佛猶故不盡 賛曰。此佛坐不

經 時釋迦牟尼*佛皆令清淨 賛曰。下第
三又廣變。有二。初一變二百。後一變二百。
已到・未到佛有異故。初文有五。初變土量。
二變惡生。三變淨相。四變惡土。五變土嚴。
此初也。放光警覺有縁召佛。十方皆照。坐・
佛必須齊等設座唯在八方
經 無有地獄置於他土 賛曰。變惡生」
經 所化之國以爲莊挍 賛曰。變淨相
經 亦無大海諸山王 賛曰。變惡土也。
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薩於鷲峯山散花者。
不變會處故。所以上言唯留此會。此理
不然。上言唯留此會衆堪聞法故。五趣
皆移。豈復待客變土爲淨。獨留山處雜穢
以示於客。必無此事。據實山處亦變令無。
下言令於山中散花者。説舊山處故。又
以淨覆穢名之爲移。未發心見穢已發
心見淨。隱穢彰淨名之爲移。移相移心
故。但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不言移惡
處置他土故。設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
殊龍宮將出花現山中。何處有山已移之。
故大般若經第三卷云三千大千世界。蘇迷
盧山・大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大蘇迷
盧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經 通爲一佛國遍布其地 賛曰。變土
嚴也。寶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寶交雜
飾於露幔。又以寶交飾或顯露。或以幔覆
之。又以寶交雜覆露於幔皆名露幔
經 釋迦牟尼*佛遍布其地 賛曰。此第二
變二百。文亦如前
經 爾時東方來集於此 賛曰。下第四佛方
安處。有三。初一方安。次例餘方安。後遍
滿安。此初也
經 如是次第遍滿其中 賛曰。例餘方安
及遍滿安
經 是時諸佛亦復如是 賛曰。集分身中
有四。此爲第四持華慰主。有二。初明遣
使。後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擧一
方諸佛。後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處。次
令傳語。後教散花。齎音節稽反持遣也。切韻
齎。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應作匊」
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住虚空中 賛曰。下
正開塔。有三。初事訖住空。次時衆起覩。
後釋迦正開。此初也。塔湧在空故隨塔住」
經 一切四衆一心觀佛 賛曰。時衆起覩」
經 於是釋迦牟尼*佛開大城門 賛曰。佛
正開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鑰音以灼反。
玉篇門鍵也。説文關下杜也。方言關東謂之
鍵。關西謂之鑰。鑰是古字耳。有作籥。字
林書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關西
以書篇爲書籥。非此義
經 即時一切衆會而來至此 賛曰。第二
大段開塔聽説。證經之可重中。下第三段
明見讃。有二。初見身聞言。後讃歎散華。
此初也
經 爾時四衆及釋迦牟尼佛上 賛曰。
讃歎散華
經 爾時多寶佛可就此座 賛曰。長行中。
下第二大段募衆説經陳方付囑。有三。初
塔中同坐。次衆處空中。後勸説付囑。初文
有二。初命後坐。此命也
經 即時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 賛曰。此
坐也。問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論云示現化
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爲成大事故。
即爲成一大因縁。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
床。衆生亦同一乘座故
經 爾時大衆倶處虚空 賛曰。下衆處空
中。有二。初請。後引。此初也
經 即時釋迦*牟尼佛皆在虚空 賛曰。此
引住空。表聞一乘住佛果故
經 以大音聲付囑有在 賛曰。勸説付囑
也。此乃釋迦之所募勸。准偈當知
經 爾時世尊不懃爲法 賛曰。下四十八頌。
分二。初十二頌。頌前塔湧・聞法證經勝妙。
後三十六頌。頌前募衆説經*陳方付囑。初
中復二。初一頌半塔涌印説。奬勸衆人。後
十頌半開塔・聽説以勸衆人。此初也
經 此佛滅度常爲聽法 賛曰。下開塔・聽
説以勸衆人。有二。初二頌因縁。後八頌
半頌開塔。不頌前第三見讃。此初也。梵云
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央盡也。有作鞅
於兩反。説文頸靻也。非此中義。靻音之列
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
住。復言所住文義便重。故應從此言在
在所往。所往至處・及所在處也
經 又我分身令國清淨 賛曰。下頌開塔。
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頌變土。二頌半佛
坐。二頌顯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經 諸佛各各然大炬火 賛曰。佛坐也。
音其呂反。玉篇束薪灼之
經 身出妙香令法久住 賛曰。顯身出香
利生説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
長讀文似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
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
定客出。如風摧枝化人從已如風靡草易
可成故
經 告諸大衆當知此意 賛曰。下三十六頌
頌前募衆説經*陳方付囑。中分三。初九頌
半陳募説經。次十九頌對比勝劣。後七頌
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初中有三。初三頌半
募持・讀・誦者令其自誓。顯現在佛知彼之
心。次四頌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後二頌募
説法者即爲見我等勸令發願。此初也」
經 諸佛子等諸世界者 賛曰。募護法者
令其自願。分四。一頌募護法。一頌護法即
爲供養我及多寶。一頌説多寶護法。一頌
護法即供養化佛
經 若説此經宜發大願 賛曰。此二頌。一
頌募説法者。即爲見我身多寶及化佛。
一頌・勸令發願
經 諸餘經典是則爲難 賛曰。下十九頌對
比勝劣中分六。初五頌對比説難。次二頌
對比書難。次二頌對比讀難。次二頌
比爲一人説難。次三頌對比聽難。後五
頌對比持難。此初也。初四擧易。後一對比
此經難信難解難入。理智深妙故陶練
難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擲音直炙反投
也。古作擿
經 假使有人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書
難。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掻也掊也。今取掊
音薄友反
經 若以大地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讀難」
經 假使劫燒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爲
一人説難
經 若持八萬是則爲難 賛曰。此對比聽

經 若人説法是則爲難 賛曰。下五頌對
比持難。中分二。初三頌對比。後二頌結成
持勝。此初也
經 我爲佛道則持佛身 賛曰。結成持勝」
經 諸善男子自説誓言 賛曰。下七頌半重
募諸人結成勝行。分五。一頌半募持邀誓。
一頌半順佛心。一頌半順正行。一頌紹佛
位。二頌利世間。此初也
經 此經難持諸佛所歎 賛曰。歎順佛心
經 是則勇猛無上佛道 賛曰。順正行也。
梵云杜多此言除棄。訛云頭陀。此有十二
如瑜伽聲聞地説
經 能於來世住淳善地 賛曰。此紹佛位。決
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爲純字唯是善也」
經 佛滅度後皆應供養 賛曰。此利世間。
初一是智眼後。一應受供。華嚴經云。若
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中不動 彼之所
作未爲難 信是法者爲甚難 大千塵數
衆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徳未爲
難 信是法者爲殊勝 若以掌持十方
刹 於虚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爲難
信是法者甚爲難 十佛刹塵衆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徳未爲難 信
是法者爲殊勝
法華經玄賛卷第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經院藥
師寺善明房得業仁奉讀受了
  僧覺印并攝釋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
移點已了僧覺印爲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朱者皆點本也高名書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九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提婆達多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
有三。一者論解六記中。第四無怨記云。與
提婆達多記者。示佛世尊無怨惡故。故此
品來。二者四品讃重流通中。此爲第三。顯
持此經人可尊重。不悋躯命以求此法。
於怨家所以身爲床。故此品來。三者顯此
經妙用利益無邊成道亦疾即是海會大衆龍
女成道。故此品來 釋名者。提婆天也。達多
授也。佛之黨弟。斛飯王之子。從天乞得。天
授與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此品亦明龍宮涌出・龍女成道。何
故唯以天授爲名。答天授良縁乃釋迦之
師傅。餘雖顯勝徳非佛自事故。不以爲
品名。又從初立名天授往事。龍宮古涌出
等現事故。問何故龍宮涌出・龍女道成不別
爲品合天授耶。答文殊順縁之善友。非違
己之良縁天授不然。顯經可重故以違縁
爲品目。勸人持經。不以順縁爲品名。倶
經良友。故合爲品
經 爾時佛告無有懈惓 賛曰。此品大文分
二。初明天授與佛自身。違縁善友。欲顯但
能持經不問怨親皆是善友。後明文殊與
一切衆生順縁善友。説經益多速疾之力。
初復分三。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經。次明
天授由經當來作佛。告諸四衆提婆達多下
是。後結聞經獲益。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
下是。初文有二。初明往昔求法。後明結會
今古偈後文是。初中復二。初長行及偈明求
法。後二頌求法所由。初長行分三。初明求
法。次明仙許。後明隨順。求法有三。初明
求法。次明修行。後明訪求。撃鼓宣令下是。
此初也。惓音渠眷反正應作倦。玉篇懈也
劬也極也止也。亦作券字。或作惓。不知
惓字所從
經 於多劫中心不退轉 賛曰。下明修行。
有四。一位高能下。二劣心能勝。三難財能
施。四難位能捐。此初二也
經 爲欲滿足委政太子 賛曰。此後二也。時
世人下難位能捐・難財能施中。初施意。後所
施。所施中初外財後内財。捐棄也癈捨也。在
君爲政在臣爲事。今棄君政非己任也」
經 繋鼓宣令供給走使 賛曰。此明訪求」
經 時有仙人當爲宣説 賛曰。此明仙許」
經 王聞仙言身心無倦 賛曰。下明隨奉。
有二。初難行能爲後難事能久。此初也。乃
至者中間所經無量事業。謂打罵之曾不
退等
經 于時奉事令無所乏 賛曰。難事能久
經 爾時世尊身當爲奴僕 賛曰。五頌半頌
前中分三。初二求法。一頌半仙許。二頌隨
順。此初也。推撃也。有作槌都迴反槌樀也。
字從木追。有作搥直涙反。關東謂搥關西
謂棏。棏音竹革反。槌樀並非經義
經 時有阿私仙吾當爲汝説 賛曰。此仙許
也。阿私仙者此云無比
經 時王聞仙言身心無懈惓 賛曰。此隨順
也。蓏作瓜音讀。玉篇菓謂桃李之屬。
蓏謂瓜瓞之屬。又有核曰菓無核曰蓏。
又木實曰菓草實曰蓏。又木上曰菓地上
曰蓏
經 普爲諸衆生今故爲汝説 賛曰。此二頌
求法所由。勸示勤學
經 佛告諸比丘善知識故 賛曰。此明結
會今古。有二。初結會後領荷。領荷有二。初
領十一別徳。後領二種別徳謂成覺・度生」
經 告諸四衆住不退轉 賛曰。下明天授由
經當來作佛。行損害故近雖沈沒。由經力
故當成勝果無垢稱云示現作魔王者多
是不可思議解脱菩薩。唯有香象能與香
象捔力鬪戰。非驢所堪。故知天授示現爲
也。授記有二。初記現在後記滅後。現在有
四。一自體。二界名。三住壽。四利益
經 時天王佛不退轉 賛曰。此記滅後。有
四。一法住。二起塔。三供養。四利益
經 佛告諸比丘蓮華化生 賛曰。下第
段結聞經獲益。信心不疑當具五徳。一
不墮三惡趣。二生佛前。三常聞此經。四生
人・天受樂。五佛前化生。凡難有八。謂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