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色等法中唯無表色。有立覺分非餘法耶。
答正語業命隨順聖道。勢用偏増故立覺分。
餘法不爾是故不立。問何故聖種不立覺
分。答若於在家及出家衆。二事勝者立爲覺
分。一期心勝。二受行勝。彼四聖種於出家
衆有二事勝。於在家者唯一事勝。謂有期
心無受行義。如天帝釋坐寶花座。有十二
那庾多諸天美女恒自圍遶。常有六萬音樂。
而爲娯樂。於四聖種雖有期心無受行
義。影堅王等諸大國王。給孤獨等諸大長者
亦復如是。故四聖種不立覺分。有作是説。
前三聖種無貪善根以爲自性。第四聖種即
是精進。樂斷樂修精進攝故。若作是説。第四
聖種亦是覺分。分別論者立四十一菩提分
法。謂四聖種足三十七。不應理故非此所
論品類足説。云何念覺支。謂聖弟子。於苦
集滅道。思惟苦集滅道起能助菩提念。乃
至廣説。是未知當知根。或諸學者見生死過
患涅槃勝利。起能助菩提念。乃至廣説。是已
知根。或阿羅漢。觀心解脱起能助菩提念。乃
至廣説。是具知根。是名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廣説亦爾。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集滅道
思惟苦集滅道。起擇法。乃至廣説是未知當
知根。或諸學者見生死過患涅槃勝利。起擇
法乃至廣説。是已知根。或阿羅漢。觀心解脱
起擇法。乃至廣説。是具知根是名正見。乃
至正定廣説亦爾。問何故覺支。中説起能助
菩提念等言。道支中不説起能助菩提擇法
等言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欲現異説異文。由異説異文故。説者受
者倶生欣樂。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蹬
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説。復次先作是
説。盡無生智名曰菩提。修道位中覺支義顯。
近菩提故説助菩提。見道位中道支義顯。
去菩提遠是故不説。如契經説。不淨觀倶
修念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
於捨。乃至捨覺支廣説亦爾。問不淨觀是有
漏。七覺支是無漏。云何有漏法與無漏法
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説。以不淨觀攝伏其
心。令極調柔有堪能已無間能起覺支現
前。從此復能起不淨觀。依如是義故説倶

如契經説。諸聖弟子。若以一心屬耳聽
法。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問要
在意識修所成慧能斷煩惱非在五識。生
得聞思能斷煩惱。如何乃説若以一心*屬
耳聽法能斷五蓋。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説。
謂善耳識無間引生善意識。此善意識無間
引生聞所成慧。此聞所成慧無間引生思所
成慧。此思所成慧無間引生修所成慧。此修
所成慧修習純熟。能斷五蓋故不違理。問
斷五蓋時未能圓滿修七覺支。何故契經
作如是説。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
滿。答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色染時名
修七覺支離無色染時名速令圓滿故無
有失。有作是説。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
離無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此説
初後略去中間故無有失。復有説者。無間
道時名能斷五蓋。解脱道時名修七覺支速
令圓滿。相隣近故説名爲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五
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乃
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他宗顯正
理故。謂或有執。無實相應諸心心所不倶
起故。爲遮彼意欲顯相應是實有物故
作斯論。答應作四句。此中念及擇法覺支。
倶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念倶
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擇法覺支。
由三縁故自性不與自性相應。一無二體
倶時起故。二前與後。不和合故。三一切法
不觀自體。必以他體爲縁生故。有法擇法
相應非念。謂念覺支者。謂擇法倶生念覺支
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
自性相應義如前説。有法念相應亦擇法。
謂二相應法者。謂念擇法覺支倶生。除二自
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
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
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
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
及一切色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
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
亦爾者。如念覺支對擇法覺支作小四句
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念覺
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
中念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
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
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念
覺支相應法者。謂念倶生喜覺支自性。彼與
念相應非喜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
如前説。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即未至
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相
應法。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
喜故。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
者。謂喜倶生念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念
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説。有法
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念喜覺支倶
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
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
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
心所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
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自性。彼
非念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
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
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
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
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念覺支對喜覺
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
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設
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
謂念覺支即是正念故。應作如是句
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
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精進覺支倶遍一切
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擇法
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者。謂擇法倶生精
進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精進覺支。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精進相應非
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精進倶生擇法覺支
自性。彼與精進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
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
二相應法者。謂擇法精進覺支倶生。除二自
性餘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隨地
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擇法相應亦
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
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
及一切色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
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
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精進覺支作小四
句。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
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
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覺支遍一切地一切
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
故應作中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
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擇
法倶生喜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
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擇
法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
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相應法。彼與擇法相
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
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者。謂喜倶
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擇法覺支。
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
喜。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喜覺支倶生。除二
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
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非擇法相應亦
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
色無爲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
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自性。彼非擇
法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
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
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爲
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
思惟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喜覺支作中
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
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
擇法相應。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
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盡無生智
相應法。彼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盡無
生智非見性故。由擇法寛正見狹故作順
後句。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覺支遍一切地
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
地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精
進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
惟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
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與輕
安覺支。倶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
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
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者。如精進
覺支對輕安覺支作小四句。對定捨覺支
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
法正勤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勤相應。彼法
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精進覺支即
是正勤故。應作如是句。諸法喜覺支相應。
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
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輕安覺支
遍一切無漏心亦遍一切地故。應作中四
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
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喜覺支
對輕安覺支作中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勤
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
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
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正見遍一切地非
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大四句。有法喜相應
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
喜覺支相應法者。謂喜覺支倶生正見自性
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
相應故。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即初
二靜慮盡無生智倶生喜覺支相應法。彼與
喜覺支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
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及喜覺支不
相應。正見相應法者。謂正見相應喜覺支自
性。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
不相應故。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即
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
相應法。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
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
法者。謂喜覺支正見倶生除二自性餘相應
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
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
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
餘心心所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者。謂喜覺
支不相應正見。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
慮前三無色。正見自性彼非喜覺支相應。彼
諸地中皆無喜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
性不相應故。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即初二
靜慮盡無生智倶生喜覺支自性。彼非正見
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覺支相應。自性與
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即未至定
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盡無生智倶
生聚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并一
切色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正
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喜覺支對正見作
大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
應作四句。此中輕安定覺支倶遍一切地一
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
應知。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勤正念正
念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定覺支作小四
句。對捨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輕
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此中輕安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
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
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
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
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
作四句。此中定捨覺支。倶遍一切地一切
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
知。如對捨覺支對正勤正念亦爾者。如
定覺支對捨覺支作小四句。對正勤正念
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覺支遍一切地一
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
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
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正
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定
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
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定
覺支即是正定故應作如是句
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乃至廣
説。此中捨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作中四句。
對正勤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見對正思
惟作大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
正思惟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勤
對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念對正定作小
四句。如是一切准前應知
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説」
若成就増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
不墮惡趣
如是等經雖説種種世俗正見。而不廣釋。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釋者今應分別。復
次前雖總説見智慧三。而未別説云何世
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
彼未説者今應説之。復次爲止他宗顯正
理故。謂或有説。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非皆
是見。如譬喩者彼作是説。五識所引能發
表業。及命終時意地善慧皆非見性。所以者
何。見有分別五識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識
身不能分別故非見性。見内門起能發表
業。意地善慧依外門轉故非見性。見用強
猛命終善慧。勢用微劣故非見性。問彼云何
通契經所説。如契經説。彼命終時善心心所
法。與正見倶行彼作是答。世尊説彼將命
終時。相續善心正見倶起。非正死位有正
見行。爲遮彼執顯意識倶。一切善慧皆見
性攝。由如是等種種因縁故作斯論
云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此有
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
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
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并&T024912;頂忍
世第一法等倶生慧。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
無色解脱。勝處遍處等倶生慧。生得者。謂生
彼地所得善慧。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
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説麁
顯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
慧。及意識相應有漏善慧。五識相應善慧者。
謂眼識相應善慧。乃至身識相應善慧。眼識
相應善慧者。謂觀父母諸佛獨覺菩薩聲聞
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識相
應善慧。耳識相應善慧者。謂聽父母親教軌
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語。及聽諸佛
聖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識相應善慧。鼻
舌身識相應善慧者。謂受用段食時所起三
識相應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觀行者
觀察段食。而受用時方能發起。意識相應有
漏善慧廣如前説
已説世俗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説。
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
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
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世俗正見必於所縁
重審決故。五識倶慧不名爲見如前已説。
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
見耶。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
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
慧。此中正智體寛正見狹故。如大攝小非
小攝大
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
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
問誰成就世俗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
此則總説。若別説者有多有少。謂或有
成就欲界世俗正見正智。或有唯成就色界。
或有唯成就無色界。或有成就欲色界。或
有成就色無色界。或有成就三界世俗正
見正智。如説三界九地亦爾。或少或多如理
應説。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
耶。答如是。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
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世俗正見正智。已
斷已遍知耶。答諸阿羅漢。此則總説。若別説
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異生聖
者。八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
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異生聖者。一地世
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此世俗正見正智
是有漏故。具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問何故名世俗。爲可變壞故名世俗。爲貪
依處故名世俗。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
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若貪依處故名世
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説貪。答應作是
説。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問若爾聖道亦可
變壞應名世俗。答若可變壞能續諸有
増長有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
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復次
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
相續者名爲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
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
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
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爲世俗。聖道
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
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
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
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
染。隨有世間隨苦集諦者名爲世俗。聖道
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復有説
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問若爾亦是瞋癡依
處何獨説貪。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
勝是故偏説。然契經中説可變壞故名世
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來詣佛所。頂禮雙
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説世俗世俗義何謂
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
豐*贍。復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
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
壞。法處可變壞。由可變壞故名世俗。問何
故世尊説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餘
法耶。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
得悟解故偏説處。如餘經中説取蘊等名
爲世俗此經亦然。復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説。
而攝法盡故偏説之。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
答應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
未來苦集二諦。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
在道諦。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
諦。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諦。
及一切無爲。問變與壞有何差別。答變者
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麁無常法。復次變
者顯示刹那無常。壞者顯示衆同分無常。復
次變者顯示内分無常。壞者顯示外分無常。
復次變者顯示有情數無常。壞者顯示非情
數無常。如説舍壞倉庫等壞。云何無漏見乃
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總説見智
慧三。而未別説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
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之。
復次前雖已説世俗見智。今欲顯彼近對
治法故作斯論。云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
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現觀邊八無漏忍。
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除無漏
忍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無學八智。已
説無漏見智自性。今當顯示雜不雜相。諸
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
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
故。有無漏智非無漏見。謂盡無生智。此有
智相無見相故。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
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
八智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有非
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
廣如前説。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無漏慧。
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爲法。作第四句。無
漏見智相攝四句准定應知。諸成就無漏
見彼無漏智耶。答諸成就無漏智亦無漏
見。有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謂苦法智忍
現在前時。爾時未修無漏智故。此本論師
善知諸法性相差別。若應説者乃至一念亦
別説之。不應説者乃至量過四大海水而
亦不説。所説廣略要觀有用。問何故此中但
説問定攝成就四不説斷耶。答有垢者斷。
無漏無垢故不説斷。如衣器等要有垢者。
須浣滌之非無垢者。是故無漏不應説
斷。問若無漏法不應斷者。契經所説。當云
何通。如説苾芻。汝等若解我之所説筏喩法
門。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法應知即無漏
道。答斷有二種。一斷愛斷。二棄捨斷。聖道
雖無斷愛斷而有棄捨斷。般涅槃時棄捨
此故。謂諸苾芻先依聖道得盡諸漏念報
恩故。數復修起聖道現前。後爲世間四百
四病衆苦逼切故
佛告曰。汝等苾芻。已依聖道作所應作。當
應棄捨入無餘依涅槃。如人依筏得
河已。念報其恩而猶荷戴。他人告曰汝先
依此已得*渡河。今可棄捨自在而去苾芻
亦爾
問此中云何是法非法。答内道言教是法。外
道言教是非法。内道言教顯空非我隨順涅
槃。能令永斷生老病死尚應斷之。何況外
道所有言教。背空非我違逆涅槃。能令世
間生老病死増長相續而不應斷。復有説
者。若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法。不善受持名
句文身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
善者而不應斷。尊者妙音作如是説。若善
受持阿笈摩者是法。不善受持阿笈摩者
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
應斷。脇尊者曰。如理作意是法。不如理作
意是非法。如理作意者尚應斷之。況不如理
者而不應斷。復次慚愧是法。無慚無愧是非
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住是
法。四顛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
隨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七覺支是法。七隨
眠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
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十善業道是法。十不
善業道是非法。此等清淨法尚應斷之。況彼
等雜染法而不應斷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一
云何邪見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
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
義故。如契經説。苾芻。當知諸邪見者。如其
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
諸法一切能招不可愛樂。不可欣喜。不隨所
欲。不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邪見是勃惡
見故。契經雖有是説。而不分別其義。經是
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之。復次
前雖總説見智慧三。而未別説。云何邪見
云何邪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
應説之故作斯論。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
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
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
所縁邪推度故。若安立即唯無施與無愛
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
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
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唯作無行相轉者。獨
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説嗅酥及惡旃
羅等。云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汚慧。此中五
識相應染汚慧者。謂貪瞋相應慧。意識相應
染汚慧者。謂五見及貪瞋慢疑不共無明。并
餘纒垢相應慧。如是一切皆名邪智。已説
邪見邪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説。諸邪見是
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謂邪推求者必邪
審決故。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汚
慧。即貪瞋相應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
汚慧。即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并餘纒垢相
應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
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
相應染汚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汚慧。
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諸成就邪見彼邪
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邪智多故見亦
智故。即道類智未已生位。有成就邪智非
邪見。謂學見迹即道類智已生。諸有學位名
學見迹。已具見四聖諦迹故。此則總説。若
別説者有多有少。謂或成就九地邪智。乃
至或有成就一地邪智。一一地中或有成
就九品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品邪智。諸邪
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
遍知亦邪見。謂阿羅漢有邪見已斷已遍知
非邪智。謂學見迹此則總説。若別説者有多
有少。謂或有九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
至或有一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一一地中
或有九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
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染汚邪智九品斷故」
云何正見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諸正見者如
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
是一切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喜隨所欲如
意果。所以者何。由此正見是賢善見故。契
經雖有是説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
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之。復次前雖總
説見智慧三。而未別説云何正見云何正
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
之。復次前雖已説邪見邪智。今欲説彼近
對治法故作斯論。云何正見。答盡無生智所
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二
無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見如前廣説。無漏
者。謂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正智。
答五識相應善慧。及無漏忍所不攝意識相
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
漏即學無學八智
已説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説。諸正
見是正智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正智。
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有正智非
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此有智
相無見相故。有正見亦正智。謂無漏忍。盡
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
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八智無學
正見。此二皆具見智相故。有非正見亦非
正智。謂除前相相即所名。廣如前説。謂行
蘊中除諸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爲
法作第四句。此攝四句准定應知。諸成就
正見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正智彼正
見耶。答如是。問誰成就正見正智耶。答不
斷善根者此則總説。若別説有多有少。謂或
有唯成就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二。或
有唯成就無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無
漏二。或有唯或就無色界無漏二。或有唯
成就欲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無色界二。
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三。或有成就欲色
界無漏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無漏二。或有
成就三界無漏二。諸正見已斷已遍知彼正
智耶。答如是。設正智已斷已遍知彼正見耶。
答如是。問誰於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
答阿羅漢此則總説。若別説者有多有少。謂
已離無所有處染有學異生。八地正見正智
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
染有學異生。一切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
依究竟説唯阿羅漢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