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名。而無合義故不名名。餘不相應色
無爲法。有隨有合而無*名義故亦非名。
問名身者是何義。答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
名不名名身。問多名身是何義答是多名
聚集義。如一象二象不名多象身。要衆多象
名多象身。馬等亦爾。句身多句身文身多文
身亦復如是。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
有一字所起名。有二字所起名。有多字所
起名。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但有名於二字
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三字。有欲
令依四字。二字所起名中。於二字但有名
於四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六
字。有欲令依八字。三字所起名中。於三字
但有名於六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
依九字。有欲令依十二字。四字所起名
中。於四字但有名於八字。有名身多名身
者。有欲令依十二字。有欲令依十六字。
以此爲門餘多字名應知亦爾。有餘師説。
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一呼但有名。即於
此字再呼有名身。即於此字或三呼或四
呼有多名多身。於二字所起名等應知亦

云何多句身。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中
連合是謂多句身。爲成此義引經爲證。
如世尊説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
謂多句身。如是四句一一能滿。各自句中。
未滿足義於中連合者。於四句中一一各
別。連合諸字顯未滿義。或復連合諸句。顯
成頌義爲多句身。一一句中有標有釋。謂
諸惡者是*標莫作者是釋。乃至是諸佛者是
*標教者是釋。故此頌中有四事滿。一*標二
釋三句四頌。若説諸惡於*標名滿。於釋
於句於頌未滿。復説莫作於*標釋句三
種名滿。於頌未滿。復説諸善若於總頌
摽釋句滿。若於別句摽滿非餘。乃至復説
是諸佛者若於總頌摽釋句滿。若於別句
摽滿非餘。復説教者一切皆滿。此頌處中
不長不短八字爲句。三十二字爲頌。諸經
論頌多依此法。計書寫數亦依此法。又從
六字乃至二十六字皆得爲句。然六字者名
爲初句。二十六字者名爲後句。減六字者
名短句。過二十六字者名長句
云何多文身。答諸字衆是謂多文身。爲成
此義引經爲證。如世尊説
    欲爲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此中欲者。是欲造頌欣憙愛樂。爲頌本者
此欲是頌因集生縁。文即是字者。巧便顯了
故名爲文。此即是字無轉盡故。此即顯示能
顯頌文以字爲體。頌依於名者。頌是假有
依名而立。亦依文句且説依名。此中依言
如林依樹。及造頌者。思惟觀察作諸伽
名造頌者。頌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於泉。
乳依乳房與依名異
應知。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
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
身。於一字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
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
身。於二字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
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無多
文身。於四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無
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
文身。於八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
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
文身。於十六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
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
文身。於三十二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
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
多文身。由此爲門於諸字衆。所説多少如
理應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十六幅末。便不生瞋復次行
者得
所起名中
脱他罵時便審觀察

依二十字四字等六十八行文今依二
本足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七
問名爲隨語地繋。爲隨補特伽羅地繋耶。
有説。名隨語地繋。彼作是説。生欲界者。
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界語。欲界名。所
説義或三界繋或不繋。若作初靜慮語。彼欲
界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説義如前説。
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慮身。
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説義如前説。若作
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説義
如前説。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若作欲
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界語欲界
名。所説義如前説。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
第三第四靜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
説義如前説。問若爾者。上三靜慮爲有名
不。有説。無。有説。有。而不可説。評曰。彼不
應作是説。寧説無不應説有。而不可説
以無用故。有説。名隨補特伽羅地繋。彼作
是説。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
界語欲界名。所説義如前説。若作初靜慮
語。彼欲界身初靜慮語。欲界名。所説義如
前説。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
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説義如前説。
若作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初靜慮名。
所説義如前説。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
若作欲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
界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説義如前
説。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
初靜慮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説義
如前説。問若爾者。無色界爲有名不。有説。
無。有説。有。而不可説。評曰彼不應作是
説。寧説無不應説有。而不可説以無用
故。如説名。文句亦爾
問名等爲是有情數。爲非有情數耶。答是
有情數問名等爲有執受。爲無執受耶。答
無執受。問名等爲是長養。爲是等流。爲是
異熟生耶。答是等流。非長養非異熟生。問
若名等非異熟生。契經云何通。如説。佛告
阿難。我亦説。名從業生是業果。答名亦是業
増上果故作如是説。謂作好業亦得好名。
然非異熟。問名等爲善。爲不善。爲無記
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

問誰成就名等。爲能説者爲所説耶。設爾
何失。若能説者則阿羅漢。應成就染汚法。
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異生應成就聖
法。斷善根者應成就善法。以阿羅漢等亦
説染汚等法故。若所説者。則外事及無爲亦
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説法故。答唯能
説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
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汚等名。而不成
就染汚等法。以染汚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

問一刹那心能起一語。一刹那語能説一字
耶。答佛一刹那心能起一語。一刹那語能説一
字。聲聞獨覺一刹那心能起一語。一刹那語
不能説一字。彼説&T046110;時必經多刹那故。由
此唯佛。其言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問三
世諸法一一各有三世名耶。答有。過去諸法
有過去名者。如過去佛。以如是名。説過
去法過去諸法。有未來名者。如未來佛。以
如是名。説過去法過去諸法。有現在名者。
如現在佛。以如是名。説過去法未來現在
法。廣説亦爾問一切名皆能顯義耶。答一切
名皆能顯義。問若以此名顯斷常。第二頭
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等。此
名何所顯耶。答此名即顯斷常等想。問若
以此名顯諸法無我。此名何所不顯耶。
有説。除其自性及倶有法。餘悉能顯。有
説。唯除自性餘悉能顯。有説。唯除四字
餘悉能顯有説。一切悉顯。謂於此中薩能
顯婆。婆能顯薩。達能顯磨。磨能顯達。是故
此中。雖顯一切而無自性顯自性失。問名
之與義何者多耶。答義多名少。所以者何。義
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
一蘊少分。名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有説。
名多義少。所以者何。以一一義有多名故。
如古所制尼健荼書。一一義有千名。次後
略之。於一一義唯留百名。今一一義唯留
十名。又説法者以無量名説一義故。如是
説者義多名少。所以者何。名亦義故。設名非
義義猶爲多。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乃至
廣説。況名亦是義。是餘名所顯故。是則義
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名但攝一界一處一
蘊少分。問若名亦是義者。名義有何差別。
答能顯是名所顯是義。復次名是非色。義
通色非色。名唯無見。義通有見無見。名唯
無對。義通有對無對。名唯有漏。義通有漏
無漏。名唯有爲。義通有爲無爲。復次名唯
無記。義通善不善無記。名唯墮三世。義
通墮三世及離世。名唯欲色界繋。義通三
界繋及不繋。名唯非學非無學。義通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名唯修所斷。義通見修所斷
及不斷。復次名唯不染汚。義通染汚不染汚。
如染汚不染汚。有罪無罪。有覆無覆是退非
退。黒法白法亦爾。復次名無異熟。義通有
異熟無異熟。名非異熟。義通異熟非異熟。
名不相應。義通相應不相應。如相應不相
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縁無所縁。有行相無
行相。有警覺無警覺亦爾。復次名唯苦集諦
攝。義通四諦及非諦攝。由如是等。名義差
別。問義爲可説。爲不可説耶。設爾何失。若
可説者。説火應燒舌。説刀應割舌。説不
淨應汚舌。説飮應除渇。説食應除飢。
如是等。若不可説者。云何所索不顛倒耶。
如索象應得馬。索馬應得象。如是等。契
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我所説法初中後
善。文義巧妙。答義不可説。問若爾前難善
通。云何所索不顛倒耶。答劫初時人。共於象
等假立名想。展轉傳來。故令所索而不顛
倒。有説。語能起名名能顯義。語雖不能
親説得義而依展轉。如子孫法故於象等
所索無倒。問契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我
所説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尊者世友作
是釋言。語能起文文能顯義。故作是説。復
作是言。爲異外道故作是説。謂諸外道所
説法。或少義或無義。世尊所説有義多義。是
故説言。我所説法文義巧妙。復作是説。外
道所説文義相違。世尊所説文義相順。欲
顯異彼故作是説
問名句文身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何故佛説
四蘊名名。答佛於有爲。總立二分。謂色非
色。色是色蘊。非色即是受等四蘊。非色聚中。
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説爲名。
有説。色法麁顯即説爲色。非色微隱。由名
顯故説之爲名。然實名等唯不相應行蘊所
攝。名有六種。一功徳名。二生類名。三時分
名。四隨欲名。五業生名。六摽相名。功徳名
者謂依功徳立名。如解。或誦素怛纜者名
爲經師。若解或誦毘奈耶者名爲律師。若
解。或誦阿毘達磨者名爲論師。得預流果
名爲預流。乃至得阿羅漢果名阿羅漢。如
是等。生類名者。謂依生類立名。如城市生
者名城市人。村野生者名村野人。刹帝利種
中生者名刹帝利。乃至戍達羅種中生者。名
戍達羅。如是等。時分名者。謂依時分立名。
如童稚時名爲童子。乃至衰老時名爲老
人。如是等。隨欲名者。謂隨樂欲立名。如
初生時。或父母等。或沙門等。爲其立名。如
是等。業生名者。謂依作業立名。如善畫者
名爲畫師。鍛金鐵者名金鐵師。如是等。
*摽相名者。謂依*摽相立名。如執杖者名
執杖人。執蓋者名執蓋人。如是等。復次名
有四種。一假想名。二隨用名。三彼益名。四從
略名。假想名者。如貧賤者名爲富貴。如是
等。隨用名者。如腹行者名腹行蟲。如是等。
彼益名者。如天神邊求得者名爲天授。因
祠祀而得者名爲祠授。如是等。從略名者。
如具五功徳者名爲五徳。繋屬王者名曰
王人。如是等。復次名有二種。一生名。二作
名。生名者。如刹帝利婆羅門等。作名者。如
父母等所爲立名。有説。生名者謂初生時父
母等所立名。作名者。謂於後時親友知識所
爲立名。復次名有二種。一有相名。二無相
名。有相名者。如無常苦空無我等。無相名
者。如我人有情意生等。若佛出世則有相名
多無相名少。若不出世則無相名多有相名
少。問火名爲是有相。爲是無相。答若云
尸棄是有相名。若云阿耆尼。是無相名。
復次名有二種。一共名。二不共名。不共名
者。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共名者。謂餘世間共
所立名。有餘師説。無不共名。以一法可
立一切名。一切法可立一名故。名皆是共
如共不共名。曾未曾名亦爾。復次名有二
種。一定名。二不定名。定名者。如蘇迷盧大
海洲渚等。不定名者。謂餘世間隨共立名。
有餘師説。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蘇迷盧等。
邊方亦爲作種種名。此方文頌亦作餘名。
如是説者蘇迷盧等有決定名。劫初成時蘇
迷盧等名已定故。問前劫壞時一切失壞。
今劫成已誰傳彼名。答有諸仙人得宿住
智。憶前劫事復傳彼名。或劫初人由法爾
力。心想欻有彼名現前。問諸所有名。爲
皆先有展轉傳説爲新立耶。答蘇迷盧等諸
名先有。餘名不定。或有新立。復次名有二
種。一者詮體。二者詮用。詮體名者。如盆中
果舍中人等。詮用名者。如刈者誦者等。
有説。詮體名者。如堅濕煖動等。詮用名者。
如持攝熟長等。有説。詮體名者謂諸惡等。
詮用名者。謂莫作等。問名爲有邊際不。有
作是説。名無邊際法無邊故。於一一法有
多名故。復有説者。名有邊際。唯佛能知餘
無知者。以佛能知名邊際故名一切智。有
説。佛及獨覺知名邊際。餘不能知。有説。
佛及獨覺到彼岸聲聞知名邊際。餘不能
知。評曰。初説爲善。唯佛能知名之邊際。
餘皆無有一切智故。問有佛無佛世間恒
有名句文身。何故經言。如來出世。便有
種種多名身等出現世間。答依不共名故
作是説。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唯佛出世方。
有此名。有作是説。唯佛出世。有順解脱順
空無我。違生死苦違我我所。斷諸見生覺
意。背煩惱向出要。止愚癡生智慧。斷猶
豫生決定。厭生死樂涅槃。毀外道讃正
法。諸如是等。名句文身出現於世。餘時
不爾故作是説。如契經説。有三種言依。無
第四第五。云何爲三。謂依過去説曾諸法。
依未來説當諸法。依現在説今諸法。問言
依以何爲自性。答品類足説言。依十八界
十二處五蘊所攝
問言即是語彼依是名。但應一界一處一蘊
所攝。何故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耶。答
彼論應説。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而言十
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者。依展轉因故作是
説。謂語依名轉名依義轉。義是言展轉依義
中。具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故。説者聽者皆
爲於義。是故彼論依展轉因。説言依自性。
有説言依是名及所説義。是故具有十八界
等。以言依名及義轉故。問何故但依三世
法説三言依。不依無爲法説言依耶。答
亦應説無爲法是言依。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説。無爲攝在現在品中。以現在
法得無爲故。有説。言多分依有爲法轉
故。無爲法不説言依。有説。爲止有情増上
愚故説三言依。於有爲法所起無明多増
上故。有説。有情多於三世猶豫故。佛爲説
三種言依。有説。爲止外道執有我故説三
言依。謂外道言若無我者。我言何依故。佛爲
説三種言依。我言但依三世起故。有説爲
止撥無去來二世。并止現在是無爲執説
三言依。依是有體有用法故無必無體。無爲
無用故非言依。有説有爲法麁多信是有。
易起言説故立言依。無爲法細少信是有
難起言説。故非言依。尊者世友作如是説。
有爲無爲分爲二聚。若彼聚中三事可得。
謂語名義立爲言依。無爲聚中雖得有義。
而無餘二故非言依。大徳説曰。若法有用
取果與果可立言依。無爲無用是故不説。
脇尊者言。有爲諸法與言可有倶時轉義
故立言依。無爲不然是故不説。問若依
過去説未來現在法。依未來説過去現在
法。依現在説過去未來法。彼是何等言依
攝耶。有作是説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
説者。若依過去説未來現在。即攝在過
去中。乃至若依現在説過去未來。即攝在
現在中。有餘師説。若依過去説未來現在。
未來者攝在未來。現在者攝在現在乃至。
若依現在説過去未來。過去者攝在過去
未來者。攝在未來前説言依義爲體故。問
若於一時頓説二世。或復三世何言依攝。
有作是説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説
者隨能顯名。在何世攝。即説攝在彼世言
依。有餘師説。隨所顯義在何世攝。即説攝
在彼世言依。前説言依義爲體故。問契經
但説有三種言依於義已足。何故復説無
第四第五。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執
有第四世故。無第五者遮無爲法。恐執
無爲是言依故。有説二言鄭重遮止。欲令
所説義決定故。契經依世建立言依故。説
有三無四無五。若依如理作意建立言依。
應説有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遮有
第二如理作意。無第三者遮如理作意所
不攝法。若依止觀建立言依。應説有二
無第三第四義如前説。若依三解脱門建
立言依。應言有三無第四第五義如前説。
若依四聖諦建立言依。應説有四無第五
第六義如前説。若依五蘊建立言依。應説
有五無第六第七義如前説。若依六隨念
建立言依。應説有六無第七第八義如前
説。若依七等覺支建立言依。應説有七無
第八第九義如前説。若依八聖道支建立
言依。應説有八無第九第十義如前説。若
依九次第定建立言依。應説有九無第十
第十一義如前説。若依如來十力建立言
依。應説有十無第十一第十二義如前説。
如是若依餘法建立言依應如理説。此經
依世建立言依。故但説三無四無五。即此
經中作如是説。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
知彼具壽爲可與語爲不可與語。云何爲
四。一者處非處。二者智論。三者分別。四者
道跡。若於此四善安住者。彼可與語。與此
相違不可與語。問如是四事有何差別。答不
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是處非處。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智及爾焔。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世俗勝義。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趣苦集行及
趣苦滅行。有説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
如實知眼色爲縁生眼識乃至意法爲縁
生意識是處。耳等爲縁生眼識。乃至眼等
爲縁生意識非處。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
如實知十智差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
實知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不善安住道跡者。
謂不如實知四種行跡。有説不善安住處非
處者。謂不如實知有理無理。不善安住智論
者。謂不如實知聖者正論。不善安住分別
者。謂不如實知假設言論。不善安住道跡
者。謂不如實知他言句義。前中後別而輒酬
對。有説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能如實
立所立宗。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能堪受
他所問難。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善了知詭
誑眞實。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成辦増上
覺慧。有説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自宗他
宗。不善安住而有所説。不善安住智論者。
謂不了知他以量爲先有所詰難。不善
安住分別者。謂不了知他前後次第相應言
論。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滿足所求勝
事。有説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善了知
現非現量。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先所聞
堅執不捨。不欲觀察前後徳失。不善安住
分別者。謂於他正説心懷猶豫。如不能決
飯是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了知
現比至教爲先問難。脇尊者言。不善安住處
非處者。謂於所知境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
論者。謂於能知智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
別者。謂於邪正教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
跡者。謂於邪正行不善了知。尊者僧伽筏
蘇説曰。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多界經
中所説。處非處義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
論者。謂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事不善了
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雜染清淨不善
了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趣色滅行乃
至趣識滅行不善了知。與上相違名善安

即此經中復作是説。應以四事觀察補特
伽羅。知彼具壽爲可與語爲不可與語。云
何爲四。一者應一向記問。二者應分別記
問。三者應反詰記問。四者應捨置記問。
若於此四如應記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
可與語。云何名應一向記問。此問應以一向
記故。謂有問言如來應正等覺耶。法善説
耶僧妙行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
耶。涅槃寂靜耶。應一向記此皆如是。問
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此問能引義利能
引善法。隨順梵行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
故此問應一向記。云何名應分別記問。此
問應以分別記故。謂有請言爲我説法。應
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
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繋有色
界繋有無色界繋。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
無學。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説
何者。云何名應反詰記問。此問應以反詰
記故。謂有問言爲我説法。應反詰言法
有衆多。汝問何者衆多法者。謂過去等如
前廣説。問應分別記論應反詰記論有何差
別。答答意雖無差別而問意有異。謂彼問
者有爲知解故問。有爲觸惱故問。若爲知
解故問。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
未來有現在廣説乃至。有見所斷有修所
斷有不斷欲説何者。若言爲我説過去
法。應告彼言過去法亦有多種。有善有
不善有無記欲説何者。若言爲我説善
法。應告彼言善法亦有多種。有色有受
想行識欲説何者。若言爲我説色法。應
告彼言色法亦有多種。有離殺生乃至有
離雜穢語欲説何者。若言爲我説離殺
生。應告彼言離殺生有三種。謂從無貪
生。從無瞋生。從無癡生。欲説何者。若言
爲我説從無貪生。應告彼言無貪生者復
有二種。謂表無表欲説何者。若爲知解
故發問者。則應如是分別而答。若爲觸
惱故問。應反詰言法有衆多汝問何者
不。應爲説有過去。乃至有不斷。若言
爲我説過去法。應反詰言過去法多汝
問何者不。應爲説善不善無記。若言爲
我説善法。應反詰言善法亦多汝問何
者不。應爲説色乃至識。若言爲我説色
法。應反詰言色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
爲説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若言爲我説
離殺生。應反詰言離殺生亦多汝問何
者不。應爲説從無貪生乃至從無癡生。
若言爲我説從無貪生應反詰言從無貪
生亦有衆多汝問何者不。應爲説表及無
表。若爲觸惱故發問者。則應如是總相反
詰。令彼問盡或令自答。如有爲知解故
問。有爲觸惱故問。如是有爲求善故問。
有爲試他覺慧淺深故問。有爲求義故
問。有爲摧他故問。有質直故問。有諂曲故
問。有柔和故問。有憍傲故問應知亦爾。
如是名爲分別反詰。二論差別。云何名應
捨置記問。此問應以捨置記故。謂有外道
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世間常耶乃至
廣説。四句世間有邊耶乃至廣説四句。世尊
告曰。皆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
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爲世間。來詣佛所
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
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答言常或無
常等。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説常無
常等。如有問他此石女兒。恭敬孝順及愛
語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若答言無彼當
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恭敬孝順
及愛語者。便不應理石女無兒。如何可説
有恭敬等。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眞非實
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
所。白佛言喬答摩。命者即身爲異身耶。世
尊告曰。倶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
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爲命者。來詣佛
所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
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
即身。或異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説
與身一異。如有問他兎角牛角爲相似不。
彼作是念兎角本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
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相似或不相似。
便不應理。兎角本無。如何可説與牛角
相似不相似耶。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眞
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
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如來死後爲有
爲無乃至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問
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
我名爲如來。彼執此我本無。而有問。佛死
後爲有爲無乃至廣説。佛作是念。如是本
無今有。實我畢竟無體。若答此我今尚是
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今有無。若我答言
死後有等便不應理。如是實我今尚是無。
如何可説死後有等。所問非有非眞非實。
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
所白佛言。喬答摩。自作自受耶。世尊告曰
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
外道執有實我自作自受。佛説無我故不
應答義如前説。彼復問言他作他受耶。世
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
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自在天等。彼能作
我受果。佛説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説。彼
復問言自他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
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
實我名爲自他。佛説無我故不應答義如
前説。彼復問言非自他作無因而生。無作
無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
不答此問。答世尊常説果從因生。自作自
受故不應答。問何故於彼外道諸問應捨
置耶。答彼問不引義利不引善法。不順
梵行不發覺慧不得涅槃。是故彼問皆應
捨置。問前三有答可名爲記。第四無答云
何名記。答佛雖告言此不應記。而實已
與答理相應。是根本答故亦名記。令彼問
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於理得勝。況酬
彼問而非記耶。昔有外道名扇帙略。聰
明廣學。是大論師爲論議故。來入迦濕彌
羅國。爾時此國有阿羅漢名筏素羅。三明
六通具八解脱。學窮内外恒住波利質呾
羅林中。時扇*帙略爲捔論故。來詣其所
共相問訊。種種慰勞在一面坐。白言苾芻。
欲相捔論。尊者與我誰先立宗。筏素羅言
我是舊住應先立宗。但汝遠來稍當疲倦
隨意先立。時扇帙略便立宗言。一切立論
皆有報答。覺慧若盡其論乃窮。時筏素羅
默然而住。彼扇帙略與諸弟子歡喜而起
唱如是言。今此苾芻已墮負處。時筏素羅
告彼弟子。汝師若是扇帙略者。不久當
悟誰墮負處。彼諸弟子聞之嗤笑隨逐其
師。從林而出。時扇帙略尋即思惟。何故沙門
作如是説乃便自悟。我立論言一切立論皆
有報答。苾芻默然是我墮負深生慚&T049543;。告
弟子言吾所立論今已墮負可與汝等馳
還懺謝。弟子白言何名墮負。時扇帙略具爲
述之。弟子報言。已對大衆得勝而來。何須
復往懺謝取辱。其師報曰。我寧於智者邊。
受劣不能於愚者邊取勝。即與弟子還
入林中。到尊者所頂禮雙足。作如是言
尊者得勝。我已墮負尊者是師我是弟子。從
今以後請常教誨。如是默然於理得勝。況
酬彼問而不名答。是故四種皆名爲記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八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乃至廣説。
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佛世尊愛恚永斷違順平等。拔諍論根滅憍
慢本。視諸珍寶猶如瓦礫。於一切法覺照
無遺。無相似愛及恚慢等。諸煩惱習已永斷
故。非如獨覺及諸聲聞。雖斷煩惱而有餘
習。貪愛習者如尊者阿難。憐諸釋種瞋恚
習者如尊者畢陵伽筏蹉。語殑伽神言小
婢止流吾今欲渡。憍慢習者如尊者舍利
子棄擲醫藥。愚癡習者如尊者笈房鉢底。食
前咳氣知食未銷不知後苦。而復更食。如
是等事其類甚多。世尊雖無煩惱餘習。而
或時有似愛等言。似愛言者如世尊説善來
苾芻。能善出家猶具禁戒。似恚言者如世
尊説。汝是釋種婢子釋種是汝大家。似慢
言者如世尊説。我是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十
力得四無畏。似癡言者如世尊説。大王今
者從何處來。告阿難言看天雨不。園中何
故高聲大聲。或有生疑世尊已斷諸煩惱
習。云何復有如是等類似煩惱言。欲令彼
疑得決定解故作斯論。釋其因縁如此癡
言彼亦爾故。問何故佛説似愛等言。答護所
化田饒益彼故。謂世尊説似愛言者。欲
令天授所破苾芻身心安隱及除疑故。謂提
婆達多貪名利故破壞僧已。尊者舍利子
及大目乾連化使還來。彼諸苾芻深生羞
恥。身心戰掉復生疑惑。我隨天授不失
戒耶。聞世尊説善來苾芻能善出家猶具
禁戒。*戰掉疑惑二事皆除。若佛爾時不作
此語。彼懷愧惱吐血命終。又世尊説似恚
言者。摧彼梵志憍慢幢故。謂彼梵志菴婆
瑟吒。不量母卑而懷憍傲。障他出家當
墮惡趣。由佛訶彼傲佷心摧。次第二身得
生天上見四聖諦。又由訶彼補色羯羅
娑利梵志。得入佛法逮殊勝果。又世尊説
似慢言者。爲令不知佛功徳者知已歸依
修勝行故。又世尊説似癡言者。爲開彼王
談論道故。爲解阿難睡悶心故。又欲生彼
樂靜心故。佛説此等似煩惱言。皆爲有情
獲利樂故。今訶弟子稱言癡人。亦爲利
生如後當説。問何縁獨覺及諸聲聞。雖斷
煩惱而有餘習佛不爾耶。答聲聞獨覺慧
不猛利。雖斷煩惱而有餘習。如世常火雖
有所燒而餘灰燼。佛慧猛利斷諸煩惱令
無餘習。如劫盡火隨所燒物無餘灰燼。
由前所説種種因縁故作斯論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有何義。
答是訶責語。謂佛世尊訶責弟子稱言癡
人。如今親教及軌範師。若有近住依止弟子。
起諸過失便訶責言。汝爲愚癡不明不善
世尊亦爾。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中論文
總有二分。一者釋佛訶弟子義。二者釋佛
訶彼因縁。前所擧文即是初分。如今親教及
軌範師。爲遮弟子所起過失。或如父母遮
防子過。有所訶責皆爲饒益。無有惡心
佛亦如是。謂佛所化略有四種。一宜讃嘆。
二宜訶責。三宜捨置。四宜因他。宜讃嘆
者。如佛讃嘆倶胝耳等。宜訶責者。如佛
訶責鄔陀夷等。宜捨置者。如置無衣迦葉
波等。如佛告彼婆羅門言。今非其時未可
答汝。宜因他者。如佛爲五苾芻轉正法
輪。爾時八萬諸天皆得聖道。佛爲頻毘
羅王説法。爾時亦有八萬諸天。及摩掲陀九
萬二千人皆得聖道。佛爲帝釋説法。爾時
亦有八萬諸天得入聖道。佛爲羅怙羅説
法。爾時亦有六萬諸天一時得道。諸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