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復次有人
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
知故佛不答
復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
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
無不言有。但説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
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
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
作有。常説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
言。大徳十二因縁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
不作十二因縁。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
因縁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説是生因縁
老死乃至無明因縁諸行。復次十四難中若
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黄門兒長短好醜
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復次此十四難
是邪見非實。佛常以眞實。以是故
置不答。復次置不答。是爲答。有四種答。一
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
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無一
切智人。有是言而無義。是大妄語。實有
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處非處
故。知因縁業報故。知諸禪定解脱故。知衆
生根善惡故。知種種欲解故。知種種世間
無量性故。知一切至處道故。先世行處
憶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盡故。
淨不淨分明知故。説一切世界中上法故。
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爲
若無爲實相故。永離三界欲故。如是種種
因縁故。佛爲一切智人。問曰。有一切智人。
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
佛。如讃佛偈説
    頂生轉輪王 如日月燈明
    釋迦貴種族 淨飯王太子
    生時動三千 須彌山海水
    爲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時行七歩 光明滿十方
    四觀發大音 我生胎分盡
    成佛説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覺衆生 世間無明睡
    如是等種種 希有事已
    諸天及世人 見之皆歡喜
    佛相莊嚴身 大光滿月面
    一切諸男女 視之無厭足
    生身乳餔力 勝萬億香象
    神足力無上 智慧力無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裏
    種種惡毀佛 佛亦無惡想
    種種稱譽佛 佛亦無喜想
    大慈視一切 怨親等無異
    一切有識類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勝一切
    爲度衆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爲衆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無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無量功徳藏
    如是等無數 希有功徳力
    如師子無畏 破諸外道法
    轉無上梵輪 度脱諸三界
是名爲婆伽婆。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説則
廢餘事。以是故略説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
第五卷第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住王舍城。今當説。問曰。何以不
直説般若波羅蜜法。而説佛住王舍城。
曰。説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
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軍
衆。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
中住。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種欲
天住法。是爲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
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
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
憐愍衆生故。住王舍城。復次布施持戒






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
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
法佛於中住。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
佛住。三住如前説。佛住者。首楞嚴等。諸佛
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
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
等種種諸佛功徳。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略
説住竟。王舍城者。問曰。如舍婆提迦毘羅
婆波羅奈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
此城爲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
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爲不祥。王即
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刹女鬼。名梨羅。
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并兼
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
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
名此山。爲王舍城。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
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
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
有言宜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
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故
名王舍城。復次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
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
門。與諸出家仙人共論議。居家婆羅門言。
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
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諸出
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
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
此人爲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
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
仙人。明日論議汝當助我。如是明旦論時。
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
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
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應
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爲天祀故應殺
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諸
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
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入地沒
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汝應
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婆
藪仙人言。我知爲天故殺羊噉肉無罪。
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
頸。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
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
免罪。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重人
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圍陀法中。種種
因縁讃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
言。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諸出家仙人
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見汝。於是擧身
沒地中。從是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
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
藪殺汝。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
王。後亦厭世法而復不能出家。如是思
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
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
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値希有處。汝應是
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
幾時王出田獵。見有一鹿走疾如風。王便
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
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
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林木華果茂盛。温
涼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
華天香聞天伎樂。爾時乾闥婆伎。適見王
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
當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
尋迹而到。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
汝行若見希有難値之處。汝應是中作舍
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
*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
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
宮舍故。名王舍城。略説王舍城本起竟
耆闍崛山中。*耆闍名鷲。崛名頭。
問曰。何以名鷲頭山。答曰。是山頂似鷲。
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
名之爲鷲頭山。復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
諸死人。諸鷲常來噉之。還在山頭。時人
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
好林水聖人住處。問曰。已知耆闍崛山義。
佛何以故住王舍城。諸佛法普慈一切。
如日照萬物無不蒙明。如漚祇尼大城
富樓那跋檀大城阿藍車多羅大城弗迦羅
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豐樂而不住。
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波羅柰迦毘
羅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鳩樓城等。雖
時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
二處。見佛諸經多在二城説。少在餘城。答
曰。佛雖大慈等及。以漚祇尼等諸大城是
邊國故不住。又彌離車弊惡人多。善根未
熟故。如偈説
    如日光等照 華熟則時開
    若華未應敷 則亦不強開
    佛亦復如是 等心而説法
    善根熟則敷 未熟則不開
    以是故世尊 住三種人中
    利智善根熟 結使煩惱薄
復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問曰。
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
佛所生地。如佛答頻婆娑羅王偈
    有好妙國土 在於雪山邊
    豐樂多異寶 名曰憍薩羅
    日種諸釋子 我在是中生
    心厭老病死 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薩羅國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
中。佛爲法王亦住此城。二主住一
故。復次是憍薩羅國佛生身地。知恩故
多住舍婆提。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者。迦毘羅婆城近佛生處。何不多住。答曰。
佛諸結盡無復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異想。
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
生。問曰。何以不護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
婆提。答曰。迦毘羅婆弟子多。佛初還國。迦
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羅門法。苦行山間
形容憔悴。父王見之。以此諸比丘不足光
飾。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兼人少壯。戸
遣一人強令出家。其中有善心樂道。有
不樂者。此諸釋比丘不應令還本生處。
舍婆提弟子輩不爾。以是故佛多住舍婆
提。不多住迦毘羅婆。復次出家法應不近
親屬。親屬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羅門子
爲學問故。尚不應在生處。何況出家沙門。
復次如舍婆提城大。迦毘羅婆不爾。舍婆
提城九億家。是中若少時住者。不得度
多人。以是故多住。復次迦毘羅婆城中佛
生處。是中人已久習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
佛少時住説法。不須久住度已而去。舍婆
提人。或初習行。或久習行。或善根熟。或善
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學種種經書
故研心令利。入種種邪見網中。事種種師。
屬種種天。雜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癰師知癰已熟。破出膿與藥而去。
若*癰未熟是則久住塗慰。佛亦如是。
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餘處。若可度弟
子善根未熟則須久住。佛出世間。正爲欲
度衆生著涅槃境界安隱樂處故。是故多
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毘羅婆。佛於摩伽
陀國尼連禪河側漚樓頻螺聚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縁。於此
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以報生地恩
故。多住舍婆提。一切衆生皆念生地。如偈

    一切論議師 自愛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雖出家猶諍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
法身故。如偈説
    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供養法身
    師敬尊重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復
次以坐禪精舍多故。餘處無有。如竹園鞞
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阿薩
簸恕魂直迦鉢婆羅王舍城。有五精舍。竹
園在平地。餘國無此多精舍。舍婆提一處。
洹精舍更有一處。摩伽羅母堂更無第
三處。婆羅奈斯國一處。鹿林中精舍名梨
師槃陀那。毘耶離二處。一名摩呵槃。二名
彌猴池岸精舍。鳩睒彌一處。名劬師羅
園。如是諸國。或一處有精舍。或空樹林。
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禪人所宜其處安隱
故多住此。復次是中有富那羅等六師。
自言。我是一切智人。與佛爲對。及長爪梵
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論議師。
及長者尸利崛多提婆達多阿闍貰等。
謀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懷嫉妬。有是










輩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處近邊必有
良藥。偈説
    譬如師子 百獸之王 爲小虫吼
    爲衆所笑 若在虎狼 猛獸之中
    奮迅大吼 智人所可
    諸論議師如猛虎 在此衆中無所畏
    大智慧人多見聞 在此衆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
王舍城。復次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
佛及餘結髮千阿羅漢。是時佛爲王説法。
得須陀洹道。即請佛言。願佛及僧就我王
舍城。盡形壽受我衣被飮食臥具醫藥。
給所當得。佛即受請。是故多住王舍城。
次閻浮提四方中。東方爲始。日初出故。次
第南方西*方北方。東方中摩伽陀國最勝。
摩伽陀國中王舍城最勝。是中有十二億
家。佛涅槃後。阿闍*貰王以人民轉少故。捨
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由旬。
名波羅利弗多羅。猶尚於諸城中最大。何
況本王舍城。復次是中人多聰明皆廣學多
識。餘國無此。復有人應得道者。待
時待處待人。佛豫知釋提桓因及八萬諸
天。應在摩伽陀國石室中得道。是故佛
多住王舍城。復次其國豐樂乞食易得。餘
國不如。又以三因縁故。一者頻婆娑羅王
約勅。宮中常作千比丘食。二者樹提伽。
雖人中生常受天富樂。又多富貴諸優婆
塞。三者阿波羅邏龍王。善心受化作佛弟
子。除世飢饉故常降好雨。是故國豐。
佛涅槃後。長老摩呵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國
豐樂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已。憶
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約勅常設千比丘食。
頻婆娑羅王雖死此法不斷。是中食易得易
可集法。餘處無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時
諸外道來共論議。若共論議集法事廢。若不
共論便言諸沙門不如我。如是思惟。擇取
最上千阿羅漢。將就耆闍崛山集結經藏。
以是三因縁。故知摩伽陀國乞食易得。如
阿含及毘尼中説言。毘耶離國時時有飢
餓。如降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經中説。舍婆
國飢餓。餘諸國亦時時有飢餓。摩伽
陀國中無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
乞食易得
復次王舍城在山中閑靜。餘國精舍平地
故。多雜人入出來往易故不閑靜。又
山中多精舍。諸坐禪人諸聖人皆
靜多得住中。佛是聖人坐禪人主。是故
多住王舍城。如是等種種因縁故多住
王舍城。問曰。若住王舍城可爾。何以不
多住竹園而多住耆闍崛山。答曰。我
已答。聖人坐禪人樂閑靜處。問曰。餘更有
四山。鞞婆羅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
耆闍崛山。答曰。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
故。云何勝。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
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
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在餘處。復次
長老摩訶迦葉。於耆闍崛山。集三法藏。
可度衆生。度竟欲隨佛入涅槃。清朝著衣
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
弟子。我今日入無餘涅槃。如是語已入房
加趺坐。諸無漏禪定自熏身。摩訶迦葉
諸弟子。入王舍城語諸貴人。知不。尊者摩
訶迦葉今日入無餘涅槃。諸貴人聞是語皆
大愁憂言。佛已滅度。摩訶迦葉持護佛法。今
日復欲入無餘涅槃。諸貴人諸比丘。晡時
皆共集耆闍崛山。長老摩訶迦葉。晡時從禪
定起入衆中坐。讃説無常。諸一切有爲
法因縁生故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無
常。因縁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
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
得無量憂愁苦惱一切世間中。心應厭
求離欲。如是種種説世界中苦。開導其
心令入涅槃。説此語竟著從佛所得僧
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鳥現上昇虚
空。四種身儀坐臥行住。一身現無量身。滿東












方世界。於無量身還爲一身。身上出火身
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
是。衆心厭世皆歡喜已。於耆闍崛山頭。與
衣鉢倶作是願言。令我身不壞。彌勒成
佛。我是骨身還出。以此因縁度衆生。如是
思惟已。直入山頭石内。如入軟埿。入已
山還合。後人壽八萬四千歳。身長八十尺。
時彌勒佛出。佛身長百六十尺。佛面二十
四尺。圓光十里。是時衆生聞彌勒佛出世。
無量人隨佛出家。佛在大衆中。初説法時
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六通具足。第二大
會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三大會九十
三億人得阿羅漢道。自是已後度無數人。
爾時人民久後懈厭。彌勒佛見衆人如是。
以足指扣開耆闍崛山。是時長老摩訶迦
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昇虚
空現變如前。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
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怪而問言。此是何人。似
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變化。彌勒佛言。此
人是過去釋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訶迦葉。
行阿蘭若少欲知足。行頭陀比丘中第一。
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羅漢。彼時人壽百
年少出多減。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
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徳。是時諸
弟子皆慚愧發大厭心。彌勒佛隨衆心。爲
説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
陀洹。有種辟支佛善根。有得無生法忍不
退菩薩。有得生天人中受種種福樂。以是
故知。是耆闍崛山福徳吉處。諸聖人喜住
處。佛爲諸聖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闍崛
山。復次耆闍崛山。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
處。如富樓那彌帝隷耶尼子經中説。佛語
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
常在此山中住。一切衆生以結使纒縛。不
作見佛功徳。以是故不見我。復次耆闍崛
山清淨鮮潔。受三世佛及諸菩薩。更無
是處。是故多住耆闍崛山。復次諸摩訶衍
經。多在耆闍崛山中説。餘處説少。何以故。
中淨潔有福徳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
住處。十方諸菩薩。亦讃歎恭敬此處。諸
天龍夜叉阿修羅伽留羅乾闥婆甄陀羅
摩睺羅伽等大力衆神。守護供養恭敬是
處。如偈説
    是耆闍崛山 諸佛所住處
    聖人所止息 覆蔭一切故
    衆苦得解脱 唯有眞法存
復次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徳大力菩薩。常
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佛説
諸摩訶衍經。多在耆闍崛山。諸摩訶衍經
般若爲最大。今欲説故云何不住耆闍崛
山。略説住耆闍崛山因縁竟
大智度共摩訶比丘僧釋論第六
共摩訶比丘僧。*共名一處一時一
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脱。是名爲共。摩訶
秦言大。或多或勝。云何大。一切衆中
上故。一切障礙斷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
名爲大。云何多。數至五千故名多。云何
勝。一切九十六種道論議能破。故名勝。云
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
乞士。如經中説。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
壁坐食。是時有梵志女名淨目。來見舍利
弗。問舍利弗言。沙門汝食耶。答言食。淨目
言。汝沙門下口食耶。答言不姊。仰口食耶。
不。方口食耶。不。四維口食耶。不。淨目言。
食法有四種。我問汝。汝言不。我不解。汝當
説。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藥種
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
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
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
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
家人學種種呪術卜筮吉凶如是等
種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姊。我不墮
是四不淨食中。我用清淨乞食活命。是時
目聞説清淨法食。歡喜信解。舍利弗因












爲説法得須陀洹道。如是清淨乞食活命故
名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
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
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
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
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
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
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説。有人能
剃頭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漸漸斷結
離苦入涅槃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衆。多
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
是名爲林。一一樹不名爲林。除一一樹亦
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爲僧。除一一比
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是僧四
種。有羞僧。無羞僧。唖羊僧。實僧。云何名有
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
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無羞僧。破戒。身口
不淨。無惡不作。是名無羞僧。云何名唖羊
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
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
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
不能作聲。是名唖羊僧。云何名實僧。若學
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
僧。是中二種僧可共。百一羯磨説戒受歳
種種得作。是中實聲聞僧六千五百。菩薩僧
二種。有羞僧實僧。以是實僧故餘皆得名
僧。以是故名比丘僧
大數五千分。*云何名大數。少過少
減。是名爲大數。云何名分。多衆邊取一
分。是名分。是諸比丘千萬衆中。取一分。五
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皆是阿羅漢。*問曰。云何名阿*羅
漢。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
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
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
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
餘。故言漏盡
無復煩惱。*一切結使流受扼縛蓋見
纒等斷除故。名無煩惱
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問曰。
何以説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答曰。外道
離欲人。一處一道心得解脱。非於一切障
法得解脱。以是故。阿羅漢名*心得*好解
脱慧得好解脱。復次諸阿羅漢。二道心得解
脱。見諦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
學人心雖得解脱。非好解脱。何以故。有殘
結使故。復次諸外道等。助道法不滿。若行
一功徳若行二功徳求道不能得。如人
但布施求清淨。如人祀天。言能脱憂衰。能
得常樂國中生。亦更有言八清淨道。一自覺
二聞三讀經四畏内苦五畏大衆生苦六
天苦七得好師八大布施。但説第
名清淨道。復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説清
淨。有但布施禪定説清淨。有但布施求智
慧説清淨。如是等種種道不具足。若無功
徳若少功徳。説清淨。是人雖一處心得解
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滿足故。如

    無功徳人不能渡 生老病死之大海
    少功徳人亦不渡 善行道法佛所説
是中應説須跋陀梵志經。須跋陀梵志年百
二十歳。得五神通。阿那跋達多池邊住。夜夢
見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墮地破大海
水竭。大風起吹須彌山破散。覺已恐怖。思惟
言。何以故爾。我命欲盡。若天地主欲墮。猶
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惡夢故。先世有善
知識天。從上來下語須跋陀言。汝莫恐
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後夜半當入無餘涅
槃。是故汝夢。不爲汝身。是時須跋陀。明日
到拘夷那竭國樹林中。見阿難經行。語阿
難言。我聞汝師説新涅槃道。今日夜半當
取滅度。我心有疑。請欲見佛決我所疑。
阿難答言。世尊身極。汝若難問勞擾世尊。須
跋陀如是重請至三。阿難答如初。佛遙聞
之勅語阿難。聽須跋陀梵志來前自在難問。
是吾末後共談。最後得道弟子。是時須跋陀
得前見佛。問訊世尊已。於一面坐。如是
念。諸外道輩捨恩愛財寶出家皆不得道。
獨瞿曇沙門得道如是念竟。即問佛言。是
閻浮提地。六師輩各自稱言。我是一切智人。
是語實不。爾時世尊以偈答
    我年一十九 出家學佛道
    我出家已來 已過五十歳


    淨戒禪智慧 外道無一分
    少分尚無有 何況一切智
若無八正道。是中無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
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
四果。須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
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餘外道法皆空。
無道無果無沙門無婆羅門。如是我大衆
中。實作師子吼。須跋陀梵志聞是法得阿
羅漢道。思惟言。我不應佛後般涅槃。如是
思惟竟。在佛前結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
出火燒身而取滅度。以是故。佛言無功徳
少功徳。是助道法不滿。皆不得度。佛説一
切功徳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藥師以
一種藥二種藥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
藥師輩具足衆藥。能差諸病。問曰。若一切
三界煩惱離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愛
離心得解脱。答曰。愛能繋閉心有大力
以是故説。不説餘煩惱。愛斷餘則斷。復次
若人言王來知必有將從。染愛亦如是。又
捉巾一頭餘則盡隨。愛染亦如是。愛斷
則知餘煩惱皆已斷。復次諸結使皆屬愛見。
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愛離
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脱。如是無明離
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脱。復次是五千阿
羅漢。應不退法得無生智。以是故。言心
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退法阿羅
漢。得時解脱如劬提迦等。雖得解脱非
好解脱。以退法故
心調柔軟。*若有恭敬供養瞋恚罵
詈撾打者。心等無異。若得珍寶瓦石視之
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塗
者。亦等無異。復次婬欲瞋恚憍慢疑
見。根本已斷故。是謂心調柔軟。復次是諸
阿羅漢。欲染處不染。應瞋處不瞋。應癡
處不癡。守護六情。以是故名心調柔軟。
如*偈説
    人守護六情 如好馬善調
    如是實智人 諸天所敬視
諸餘凡人輩不能守護六情。欲瞋慢癡疑
見不斷故。不調柔如惡弊馬。以是故。
諸阿羅漢名心調柔軟
摩訶那伽。*訶言大。那名不。
伽名罪。諸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
*不罪。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
羅漢。諸無數阿羅漢中最大力。是以故言
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復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
畏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
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
魔軍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
水火不畏不難。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
起於大雲遍覆虚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
澍大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
從禪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雲潤
及可度。現大光明種種變化。説實法相
雨弟子心令生善牙。
所作已辦。*問曰。云何名所作。云何
名已辦。答曰。信戒捨定等諸善法得故。
名爲所作。智慧精進解脱等。諸善法得故。
是名已辦。二法具足滿故。名所作已辦。復
次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屬
愛煩惱斷故名所作。屬見煩惱斷故名已
辦。復次色法善見故名所作。無色法善見故
名已辦。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等二法亦如
是。復次不善無記法斷故名所作。善法思惟
故名已辦。聞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
就故名已辦。種種三法亦如是。復次煖法
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
忍等諸無漏善根*得故名已辦。見諦道
*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辦。成學
道故名所*作。無學道*得故名已*辦。心
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辦。
漏盡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辦。一切
結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時解脱故名已辦。
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辦。
如是等所作已辦義自在説
棄擔能擔。*衆麁重常惱故名爲
擔。如佛所説。何謂擔。五*衆是擔。諸阿羅
漢此擔已除。以是故言棄擔。能擔者。是佛
法中二種功徳擔應擔。一者自益利。二*者






他益利。一切諸漏盡。不悔解脱等諸功徳。
是名自利益。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徳能與
他人。是名利*益他。是諸阿羅漢。自擔他
*擔能擔故名能擔。復次譬如大牛壯力能
服重載。此諸阿羅漢亦如是。得無漏根
力覺道。能擔佛法大事擔。以是故諸阿羅漢
名能擔
逮得己利。*云何名己利。云何非
己利。行諸善法是名己利。諸餘非法是名
非己利。復次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徳。一切財
寶勝故。今世後世常得樂故。能到甘露城
故。以是三因縁故。名己利。如信品中

    若人得信慧 是寶最第一
    諸餘世財利 不及是法寶
復次若人今世得樂。後世得樂及涅槃常
樂。是名己利餘非己利。如*偈説
    世知種種無道法 與諸禽獸等無異
    當求正智要道法 得脱老死入涅槃
復次八正道及沙門果。是名諸阿羅漢己利。
是五千阿羅漢得道及果。二事倶得故名己
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
有。云何欲有。欲界繋業取因縁。後世能生亦
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
名爲有。結盡者結有九結。愛結恚結慢結癡
結疑結見結取結慳結嫉結。是結使盡及有。
是有盡及結使。以是故名有結盡。問曰。諸
阿羅漢結使應永盡。得一切煩惱離故。
有不應盡。何以故。阿羅漢未滅度時。眼根
等五衆十二入十八持。諸有成就故。答曰。
無所妨。是果中説因。如佛語檀越。施食
時與五事。命色力樂&T030325;。食不能必與五
事。有人大得飮食而死。有人得少許食
而活。食爲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得五
事。如偈説
    斷食死無疑 食者死未定
    以是故佛説 施食*得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
言食金。佛言女人爲戒垢。女人非戒垢。是
戒垢因故。言女人爲戒垢。如人從高處墮
未至地言此人死。雖未死知必死故。言
此人死。如是諸阿羅漢結使已盡。知有必
當盡故。言有結盡
正智已得解脱。*如摩犍提梵志
弟子擧其屍著床上。輿行城市中多人處
唱言。若有眼見摩犍提屍者。是人皆得清
淨道。何況禮拜供養者。多有人信其言。諸
比丘聞是語。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佛説
偈言
    小人眼見求清淨 如是無智無實道
    諸結煩惱滿心中 云何眼見得淨道
    若有眼見得清淨 何用智慧功徳寶
    智慧功徳乃爲淨 眼見求淨無是事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問曰。諸阿羅漢所
作已辦。更不求進。何以故常在佛邊。不餘
處度衆生。答曰。一切十方衆生雖盡應供
養佛。阿羅漢受恩重故。應倍供養。所以者
何。是阿羅漢從佛得成受無量功徳。知結
使斷信心轉多。是故諸大徳阿羅漢。佛邊
受功徳樂味供養恭敬報佛恩故。在佛邊
住。諸阿羅漢圍繞佛故。佛徳益尊。如梵天
人遶梵天王。如三十三天遶釋提桓因。如
諸鬼神遶毘沙門王。 如諸小王遶轉輪聖
王。如病人病愈住大醫邊。如是諸阿羅漢
住在佛邊。諸阿羅漢圍繞供養故。佛徳益尊。
問曰。若諸阿羅漢。所作已辦逮得己利不
須聽法。何以故説般若波羅蜜時。共五
千阿羅漢。答曰。諸阿羅漢雖所作已辦。佛
欲以甚深智慧法試。如佛問舍利弗。如波
羅延經阿耆陀難中偈*説
    種種諸學人 及諸數法人
    是人所行法 願爲如實説
是中云何學人。云何數法人。爾時舍利弗默
然。如是三問三默。佛示義端告舍利弗。有
生不。舍利弗答。世尊有生。有生者欲爲
滅。有爲生法故名學人。以智慧得無生法
故。名數法人。是經此中應廣説。復次若有
漏若無漏諸禪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堅
深。故諸阿羅漢佛邊聽法。復次現前樂故。
如難陀迦經中説。以今世樂故聽法。復次
諸阿羅漢在佛邊聽法心無厭足。如昆盧
提迦經中説。舍利弗語昆盧提迦。我法中



聽法無厭。復次如佛大師。自一心從弟子
邊聽法。不應難言阿羅漢所作已辦何
以聽法。譬如飽滿人得好食猶尚更食。
云何飢渇人而言不應食。以是故。諸阿羅
漢雖所作已辦。常在佛邊聽法。復次佛住
解脱法中。諸阿羅漢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
應眷屬莊嚴。如栴檀譬喩經中言。有栴檀
林伊蘭圍之。有伊蘭林栴檀圍之。有
栴檀栴檀以爲叢林。有伊蘭伊蘭自相圍
繞。佛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佛住善法解脱
中。諸阿羅漢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應
眷屬莊嚴。佛以大衆圍繞。如須彌山王十
寶山圍繞。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圍繞。如師子
王師子衆圍遶。佛亦如是。佛爲世間無上福
田。與諸弟子圍繞共住
唯除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問曰。
何以言唯除阿難。答曰。上所讃諸阿羅漢。
阿難不在其數。何以故。以在學地未離
欲故。問曰。大徳阿難。第三師大衆法將。種
涅槃種已無量劫。常近佛持法藏。大徳利
根何以至今未離欲作學人。答曰。大徳阿
難本願如是。我於多聞衆中最第一。亦以
諸佛法阿羅漢所作已辦。不應作供給供養
人。以其於佛法中能辦大事煩惱賊破。共
佛在解脱床上坐故。復次長老阿難。種種
諸經聽持誦利觀故。智慧多攝心少。二功徳
等者。可得漏盡道。以是故。長老阿難是學
人須陀洹。復次貪供給世尊故。是阿難爲
佛作供給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盡道。
便遠世尊不得作供給人。以是故。阿難
雖能得阿羅漢道。自制不取。復次處時人
未合故。何等處能集法。千阿羅漢未在
耆闍崛山。是爲處。世尊過去時未到。長老
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長老阿難漏不盡。要
在世尊過去。集法衆合婆耆子説法勸諫。
三事合故得漏盡道。復次大徳阿難。厭世
法少不如餘人。是阿難世世王者種。端
正無比福徳無量。世尊近親常侍從佛。必
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寶藏。漏盡道法我不
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慇懃。問曰。大徳
阿難名。以何因縁。是先世因縁。是父母作
字。是依因縁立名。答曰。是先世因縁亦
父母作名亦依因縁立字。問曰。云何先世
因縁。答曰。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
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
乾連阿難。佛與弟子倶到瓦師舍一宿。爾
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三事。供養佛
及比丘僧。便發願言。我於當來老病死惱五
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文。我佛弟
名亦如今佛弟子名。以佛願故得字
阿難。復次阿難世世立願。我在釋迦文佛弟
子多聞衆中。願最第一字阿難。復次阿難世
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縁故。生便端*正。父母
以其端*正見者皆歡喜故字阿難。阿難者秦
言歡喜
是爲先世因縁字。云何父母作字。昔有日
種王。名師子頬。其王有四子。第一名淨
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有一
女名甘露味。淨飯王有二子佛難陀。白飯
王有二子跋提提沙。斛飯王有二子提婆
達多阿難。甘露飯王有二子摩訶男阿泥盧
豆。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是中悉達
陀菩薩。漸漸長大棄轉輪聖王位。夜半出
家。至漚樓鞞羅國中尼連禪河邊。六年苦
行。是時淨飯王愛念子故。常遣使問訊
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使來白
王。菩薩唯有皮骨筋相連持耳。命甚
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復久也。王聞其言甚
大愁念沒憂惱海。我子既不作轉輪王。又
不得作佛。一何衰苦無所得而死。如是憂
惱荒迷憒塞。是時菩薩棄苦行處。食百味
乳糜身體充滿。於尼連禪水中洗浴已。至
菩提樹下坐金剛座。而自誓言。要不破此
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
起也。是時魔王將十八億衆到菩薩所。敢
與菩薩決其得失。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
軍。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薩叵勝當惱其父。
至淨飯王所詭言。汝子今日後夜已了。王
聞此語驚怖墮床。如熱沙中魚。王時悲哭
説偈言
    阿夷陀虚言 瑞應亦無驗
    得利之吉名 一切無所獲
是時菩提樹神大歡喜。持天曼陀羅華。至淨
飯王所説偈言



    汝子已得道 魔衆已破散
    光明如日出 普照十方
王言。前有天來言。汝子已了。汝今來言壞
魔得道。二語相違誰可信者。樹神又言。
實不妄語。前來天者詭言已了。是魔懷
嫉故來相惱。今日諸天龍神華香供養空中
懸繒。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聞其言
於一切苦惱心得解脱。王言我子雖捨轉
輪聖王。今得法轉輪王定得大利無所失
也。王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
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
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爲阿難。
是爲父母作字。云何依因縁立名。阿難端
*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貎顏状。皆
於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
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是阿難能令他人
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於是造論者讃言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能令人心眼 見者大歡喜
    諸來求見佛 通現不失宜
如是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給供
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徳故。雖
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
*數中。以是故共數五千中。以實未是阿
羅漢故。言唯除阿難
  大智度初品中四衆義釋論第七
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見
諦。*問曰。何以諸比丘五千。餘三衆
各五百。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煩惱垢重。
但求喜樂愛行多故。少能斷結使得解
脱證。如佛説。是因縁起法第一甚深難得。
一切煩惱盡離欲得涅槃倍復難見。以是
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優婆塞優婆
夷有居家故。心不淨不能盡漏止可得
四聖諦作學人。如偈説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鴈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徳勝
以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智慧短。
是故有五百阿羅漢比丘尼。白衣二衆居
家事懅故。得道亦各五百。問曰。如五千
阿羅漢皆讃三衆何以不讃。答曰。大衆已
讃則知餘亦讃。復次若別讃。外道輩當呵言。
何以讃比丘尼。生誹謗故。若讃白衣當言
爲供養故。以是故不讃。問曰。諸餘摩訶
衍經。佛與大比丘衆倶。或八千人或六萬
十萬人倶。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
一。大如囑累品中説。餘經悉忘失其罪
少。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
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大。是第一經中當第
一大會。何以故聲聞衆數少。止有比丘五
千。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五百。答曰。以是
大經甚深難解故。聲聞衆少。譬如王有眞
寶不示凡人。示大人信愛者。如王謀議
時。與諸大臣*信愛智人共論。諸餘小臣則
不得入。復次是六千五百人盡得道。雖不
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皆能信得無漏四信
故。餘經聲聞衆。雖大多雜不盡得道。復
次是中先讃千萬阿羅漢中。擇取最勝五千
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爾。勝者難得故
不多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卷第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復有菩薩摩訶薩。問曰。若從上
數。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應先優婆
夷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先
説比丘。次三衆。後説菩薩。答曰。菩薩雖應
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説阿羅漢。諸阿
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
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説阿羅漢。佛法有二
種。一祕密二現示。*現示中佛辟支佛阿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