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 (No. 2340_ 審乘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新御願塔東五重塔後白川院御願。西五重塔。一説
云。知足院天下御願。一説云。宇治殿(惡
左符)御
願云云
文安三年丙丑十一月十六日於東大寺戒
外書寫畢
 金剛佛子快舜祐乘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中

  十玄義 六相義
  十玄義
  一。縁起與性起同異
二。果分一身土説處
三。不思品等中説究竟果歟
四。同體異體相望不相由義
五。同體不侍縁義
六。本末二門總結義
七。法界縁起因縁果義
八。無力無體能持能攝義
九。相即義
十。同體即入義
十一。相入門所因
十二。即入等門攝重重義歟
十三。即入二門如次配體用歟
十四。法界縁起生滅義
十五。初心即極
十六。龍女三生事
十七。小乘一念成佛
十八。圓教一念成佛明昧事
十九。祕密言通隱顯歟
  六相義
  一。六相通事事無礙歟

章。法界縁起云云
抄三云。謂大法界中縁起者。揀於内外梁
淨事縁起也。如外水土人功時節爲縁即有
等起。内無明行等爲縁有識等起。今則不然。
總收法界爲一縁起。故云大也。又即一縁起
具多義門。全同法界。即大縁起不同三乘。但
明因縁生法無性而已
一。問。章文。法界縁起云云爾者攝性起之義
歟 答。可攝性起也 付之。兩方也。若云縁
起性起無差別者。法界縁起者。諸縁相望闕
一縁。則一切不成云。性起者。諸法爾之自體不
依縁之有無是以至相大師解釋中。縁修
離縁則不成性起。無縁即不損故別也云云
解釋者。縁性二門各別也被得加之。清涼
大師解釋中。性起唯淨法縁起通染汚云云
局既別也。不可爲混亂。依之震旦先徳此由
佩詮故不及性起判。若依之云不攝性起者。
見當章起盡。自體圓融之果分既法界縁起
之所攝也。性起何不攝乎。是以清涼大師解
釋中。然出現義亦名縁起。亦名性起加之。
當章下文釋唯心迴轉門。但性起具徳故異
三乘如解釋者。性起者十玄隨一。或十由
之一也如何 答。法界縁起者。圓宗至極之
深義。花嚴一宗之大綱也。塵毛既盡四法界。
何深義不攝乎。就中披清涼大師之解釋故。
此性起自有二義。一從縁無性而爲性起。二
法性隨縁故名性起云云依此解釋。性起者。全
事全理事理無礙之道理。法界縁起所因也。
是以探玄記十六釋性起分齊云者。既此有眞
性融遍一切故。彼即起亦具一切分圓無際
乃至如因陀羅網無不具足故性起者。法界
縁起之一門也。性起者。不盡法界縁起。法界
縁起攝盡性起之義也。但至相大師解釋者。
對眞妄和合等之縁起。揀別性起縁起之義。
全非謂法界縁起不攝性起。次清涼大師解
釋者。付縁起分染淨。淨縁起名性起。既縁起
通染淨云云知淨縁起性起又縁起之所攝。還
是講答潤色也。次先徳解釋。又對眞妄和合
等之縁起歟。其故法界縁起者。一眞法界
之義門也。豈滯佩詮耶
探玄記第四云普賢
行品
此即第二自體因果。此
品是因。性起是果。此因果與上修成云何取
別。若約縁分齊取即屬上。離相泯始終即屬
此。問。上地中廣明離性。此云何也。答。前欲
攝別行。爲趣體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順
理之行性也。而無二體義不相是。以縁盡縁。
以性並性也○縁修離縁則不成。性起無縁
即不損故別也
探玄記十六云。三宗趣者。明性起法門。即以
爲宗。分別此義略作十門。一分相門。二依持
門。三盡攝門。四性徳門。五定義門。六染淨
門。七因果門。八通局。九分齊。十建立。初分
相者。性有三種。謂理行果。起亦有三。謂理待
了因顯現名起。二行性由待聞薫資發生果
名趣。三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
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爲果性。應機化
用名之爲起○今此文中正明後一。兼辨前
一也○三融攝門者。既行依理起。則行虚性
實。虚空盡實現。起唯性起。乃至果用唯是眞
性之用○五定義門者。問。下文云非少因縁
成等正覺。此乃是縁起。何故唯云性起乎。釋
云。有四義。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説不可説
性。機感具縁。約縁明起。起已違縁而順自性。
是故廢縁但名性起。二性體不可説。若説即
名起。今就縁説起。起無餘起。還以性爲起。故
名性起不名縁起。三起雖攬縁縁必無性。無
性之理顯於縁處。是故就顯但名性起。如從
無住本立一切法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縁相。
則屬縁起。今明所起唯據淨用。順證眞理故
屬性起。六染淨門者。問。一切法皆依性立。何
故下文性起之法。唯約淨法不取染乎。答。染
淨等法雖同依眞。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
歸性起○若約留種或有淨用。亦入性起收
○九分齊門者。既此眞性融遍一切故。彼所
起亦具一切。分圓無際。是故分處皆悉圓滿。
無不皆具無盡法界。是故遍一切時一切處
一切法等。如因陀羅網無不具足
抄十九云。疏是以晋名下第二會品名○
於中總有六義。證成躡跡生起。今初立義即
不相違門。然出現義亦名縁起。亦名性起。若
分相説。攬縁出現故名縁起。八相成道從法
性起故名性起。今以從縁無性縁起即名性
起。又淨縁起常順於性亦名性起○言無不
從此法界流故者。第二引梁論證成即相成
門。明性成於縁故。此性起自有二義。一從縁
無性而爲性起。二法性隨縁故名性起○第
三明相奪門。亦是通妨。謂有問言。性起唯淨。
縁起通染。云何縁起即是性起故爲此通。謂
縁起有二。一染。二淨。淨謂如來大悲菩薩一
○行等。染謂衆生惑業等。以染奪淨即屬衆
生。故唯縁起。今以淨奪染唯屬諸佛。故名性
起○妄雖即眞下第六以妄隱眞門亦是解
妨。妨若縁即性妄本自空當體即性。何以不
得染奪淨耶。故爲此通淨縁順性染縁違故
行顯品義記云。然一法界心成諸法者。總有
二門。一性起門。二縁起門○性起者。謂法界
性全體起爲一切諸法也○既世出世間一切
諸法全是性起。則性外更無別法。所以諸佛
與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融彼
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無礙鎔
融具十玄門○二縁起門有二。一染縁起。二
淨縁起○二淨縁起者。亦有二義。一分淨。
二圓淨。分淨有三。一聲聞。二縁覺。三權
教六度菩薩○二圓淨者。亦有二門。一頓
悟。二漸悟。總而言之。則淨縁起門飜前染縁
起門。以合前性起門也。然此花嚴圓宗具別
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上性起門即別教義。
逈異諸教故。上縁起性門即同教義。普攝諸
教故。然約機約法故開二門。既人法融通。二
亦交徹。二門不二。統爲花嚴圓宗所顯眞界
生起萬法之義門也 難云。既生起別教縁
起同教云云准此釋。法界縁起非圓教之宗義
如何 答。縁起中含始教終教乃至別教之
一塵法界之縁起。其中始終教縁起云同教
也。法界縁起豈非別教之義乎。集成第六云。
此中具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無住無我圓
融道理。故名爲法界縁起。此由佩詮故不及
性起。又詮即性起故。動寂具足故。是名性起
復古十玄總結下釋多分同也。此等釋性
起勝縁起
章。十佛自境界云云一乘義處大唐四家共出
行境十佛。指事通外境行竟
二。問。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等者。攝何文
歟 答。國土海者。第二會初。十佛自體等者。
指離世間品也。付之。第二會之初是十信所
信之果體。因位同會之説也。專形對之果
以探玄記中云。一約果分十佛自體國土海。
此當不可説十。如第二會説云云既云寄縁。
豈非因分形對之説乎。次離世間品中。二處
雖擧十佛名全不見不可説果分也云義。云
何 答。先果分國土海第二會初説之云事。
探玄解釋分明也。如疑難之文證。凡第二會
六品中初三品者。説佛三業之化用。而名號
品初正説分中總標無體。經文佛刹佛菩提
等皆不可思議也云云此文即是爲令人知有
總標果海之身土。未入因陀羅等之義門。故
指之釋此當不可説義也。縱雖不可説果分。
豈非十信之所信乎。次探玄記釋寄縁説十
者。以令人知有可以總標之分釋寄縁等也。
次離世間品中晋經第三十八。説正覺佛住
地佛等十佛之名。是信滿歸果之義也。次同
四十三經説十種見佛。是則等覺位中離障
見佛之義也。二處十佛共標所證佛體。未説
十玄等之義門。故當果分不可説之義也 
有云。第二會初佛國佛菩提不可思議云云
不可思議言。釋果分不可説云云爾者不可思
議品中説果徳之時。不思議之言往往是多。
何釋形對之因分乎。尤難信歟 難云。玄云
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爲可説云云准此釋。第
二會初總標果海。可説之義也。何證不可説
乎 答。既總標不可説之果海。尤顯果分不
可説之義也。十玄門云。今且就花嚴一部經
宗。通明法界縁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
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
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
義是也 尋云。准章下云三等。國土海者。
當不可説。世界海者。花藏并世界性等之十
重。乃至雜類世界等也。今玄門十佛世界海
者指何乎 答。集成引玄門了釋云。詳云。准
攝化境界并淨土章。世界海言傳寫之誤云云
章下卷攝化章云。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説。若寄法顯示
如第二會初説。二世界海有三類玄第三淨
土章多同之
晋經第五云。諸佛子。當知佛刹不可思議。佛
住佛國佛法佛刹清淨。佛説法出世佛刹。起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
二牒間總標之一段經文也。玄第四云。第二
對縁正説中○就前三品中有五。初難衆希
有。二牒間總標。三徴標顯體。四徴體辨相。
五徴相明用○二牒間内○總標初句不思議
者。貫通諸句。故結云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者。此中大意於一味法界義分爲二。一能隨
土海。二所隨之機縁。此二無二通融無礙。若
以縁從體。即當相圓融無別。可別言説不及
也。若以體從縁。即復印成差別縁起。約此殊
形縁起反顯土體妙極難思。是其意也。由此
義不思之義有於三種。一寄縁之詮反顯土
體絶縁之義。此即言在縁中。意居縁外。故云
不思議也。二既約縁顯土。以縁起塵算故全
土體。從縁印成差別。此則明土無別之別。別
而不別故不思議也。三縁無別縁。以體即縁
故。差別縁起即是甚深土海。此謂理至近而
難識。故不思議也前三品者名號四諦光明
覺品也。如次明佛果之身語意之化用。三品
皆第五徴相明用之科内也。玄十云。一約果
海。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爲可説。不可指斥
示人名不可説
晋經三十八云
玄十七云。第三分別十佛者。前明持法。今辨
解佛故也。又此信滿明得佛果故明也。若爾
後解位滿亦得佛果。何不明耶。釋以信初故
解准此故○一自然開悟名爲正覺。覺即佛。
二自體無礙大願成滿則是佛○十無功大用
名如意佛如未尼珠等。又釋同下十種見佛
處。以彼釋此。應知上來二百句答前二十句
問。明十信行相純熟竟
疏九上大概與玄同。又會同第八地解境之
十身可見
晋經第四十三云
玄十七云。四有十見佛者。行障既離佛境。斯
現故云見佛。十中各標名釋義。初一安住世
間者。示於涅槃無著也。成正覺者。示世間無
著故名無著佛○此是總句下九別顯○此中
十佛六相總別等准之。又此十佛撮爲五對。
初二能所一對。謂初是所出。後是能出。次二
依正一體。謂初是正報。後是依報。次二常遍
一對。謂涅槃常恒。法界普遍。次二現在一對。
謂應現身中。住定無著。後二體用一對。初體
性不動。後用充法界 疏九下大同小異 
尋云。此十種見佛既釋六相總別之義門。因
分形對之義云何 答
三。問。不思議品等中説究竟自在之果歟 
答。當章文非據究竟自在果云云付之。既名
不思議品。即佛果之體用心言路絶之義也。
是以探玄記中釋品名。如來果法迴超言慮
故以爲名云云或約自徳圓融無礙不可説也
云云准此等解釋。不思議品中標究竟自在之
云何 答。不思議相海小相之三品者。
差別因果之中修成之果形對爲成因之義。
不及異端。但雖有佛徳圓融不可説之義。約
大都釋形對之果也。若細分別。文文句句皆
可通因果也。凡究竟果分不與教相應。故一
經前後處處説佛果義相。文形對爲成因之
義也 尋云。一經始終五周因果也。五周之
果皆形對果耶。若云皆形對者。何故擧不思
議品等計耶。若限差別果者。證入等之果可
説究竟因果乎 答
玄十五云。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初釋名
者。如來果逈超言慮故以爲名○三宗趣者。
此中正明佛果徳法。略作四門。一道辨佛徳。
二別顯義相。三辨定此文。四顯不思議○三
辨定此文者。然上四義攝有二門。一約佛自
徳圓融無礙不可説也。二就機出現○四顯
不思議義者。汎説有四。一理妙難測。二事廣
難知。三行深超世。四果用超情。今此品文通
具前三。別辨具第四然上四義者。第二別
顯義相科釋修生本有等之四句。指彼也。疏
八下多同小異
網目云。若細取一一會一一品亦一一文皆
共因果。思之可見。二約義或因果倶因。以約
縁起此通一部。以果分不可説故。或因果倶
果。以起即不起○故。因相盡故約理實也
十玄門云。問。不思議品等亦明果徳。何故得
於因門説乎。答。此等雖是果徳。對縁以辨果。
非是究竟圓寂之果。是故與因同一會説也
章。所以説十者。欲應圓數云云
十玄門云。如夜摩天會菩薩雲集品云。譬如
數十法増一至無量。皆悉是本數。智慧故差
別也。今擧此十數爲喩玄第六云。七隨縁
成異喩。謂以十數爲本。増至多十。智慧於上
作百千等解故云差別。然於彼數皆是諸十。
故云皆是本數。況彼眞理隨縁成異。求彼異
法。不異一眞
四。問。章文。不相由義同體異體云云何釋乎
 答。不相由義者同體門。相由義異體門
付之。探玄大疏等之文見。同體門ヲハ釋互遍
相資義已云相資。尤相由之義門也。異體門
諸縁各異義云云可不相由義。云何 答。可
准抄釋
疏一上云。一諸縁各異義。謂大縁起中諸縁
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縁起○
二互遍相資義。謂此諸縁要互相遍應方成
縁起探玄第一多同
鈔三下云。疏一諸縁各異義下○初一是異
體門。二即同體門○所謂有同異體者。以諸
縁起門内有二義故。一不相由義。謂自具徳
故。如因中不待縁是。二相由義。如待縁等是
也。初即同體門。後即異體門。若爾何以初異
體門中。云諸縁各別不相雜亂。第二同體門
中。云互相遍應方成縁起。釋由謂要各異方
得待縁要由遍應。方自具徳耳難云。縱雖
由遍應方自具徳。互遍相資之言正相由之
義也。若不相由豈可相資乎是一次以不待
縁釋同體門事難思。其故者。上因六義段云。
正因對縁唯有三義。一因有力不待縁全能
生故不雜縁力故文者。可同體門。二因有力
待縁相資發故文者。異體門也。三因無力待
縁全不作故因歸縁故文。此第三句雖待縁
可同體。其故者。第一句因全生故同體也。第
三句縁獨生故。雖因縁異全生之義。資應遍
故之道理一也。何限云不待縁同體乎是二
章文。不待縁等待縁等者。等取何事乎是三 
答。資應遍故方自具徳也。既自徳故自外無
他。故不相由義也
次第三句無力待縁者
五。問。章文。釋同體義。如因中不待縁等云云
爾者分一因之自體爲自具徳歟。爲當取所
待之諸縁攝因體云同體歟 答云云兩方也。
若云取所待之諸縁同因體者。彼演義抄三下
解釋釋同體門。或云只是一箇一對他成多
云云或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乃詺初
一以爲二一。乃至故有多一云云如解釋者。一
縁應諸縁之時。一縁自體分爲多縁全所不
見取所應多縁爲同體也。若依之云爾者。既
依待縁不待縁分同異二門。初待縁不待縁
者。依雜集論等顯因縁全奪之義。以知。不待
縁者奪諸縁而歸一因之體名同體云事。是
以清涼大師解釋中釋同體之義或故隨一
一各具法界差別法也或云何異體。一
一刹等各有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
體故准此等解釋。攝所應多縁名同
體門云何 答。此事或云。攝諸縁爲同體
門。或云。分一縁爲同體云云學者異義區也。
一邊難治定。雖然且准清涼大師分明解釋。
分一縁之體一爲同體門也。其旨如一邊難
勢。只是一箇一對化城成多少等之解釋。無
爭分一縁自體爲同體但各具法界差別法
等之解釋。一塵資應遍法界差別之法時。所
應之諸法即同體門之具徳故。釋各具差別
法也。雖然所應之多縁異體之諸法也。能應
之一塵之處對所應之多縁。建立多箇一塵
名同體門也。故探玄記中釋同體即入之故
云。由此一縁應多縁故有此多一。所應多縁
既相入相即。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大疏解
釋文義全同也。次云何同體等之文。發心品
抄解釋歟。是則法性融通門之義。約事理之
體分同異體。別途建立也。一義云。章下文相
即門云。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
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即入重重無盡無盡
故也云云此釋取所具之法。釋同體相即之義
爾者抄釋且釋能應之義邊。不遮所應即同
體之義歟 大疏一上云。二互遍相資義。謂
此諸縁要互相遍應方成縁起。如一縁遍應
多縁。各與彼多全爲一。故此一則具多箇一
也。若此一縁不具多一。則資應不遍不成縁
起。此則一一各具一切○七同體相入義。謂
前一縁所有多一。與彼一縁體無別故名爲
同體。又由此一縁應多縁故有此多一。所應
多縁既相即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探玄記第一多分同。抄三下云。疏二互遍相
資義。即同體門文中亦四○即具多箇一者。
如十錢爲縁。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
乃詺初一以爲二一。應三爲三一。乃至應十
爲十一。故有多一○疏此則一一各具一切
者。第三例餘也。如一既有十。二三四等亦各
有十。故云一一各具。如十錢爲喩。其法界差
別平等法中。各各遍應故。隨一一各具法界
差別法也○疏七同體相入義等者○言謂前
一縁等者。即指前第二門。以第二門是本同
體門故。如一本自是一爲本一。應二爲二一。
應三爲三一。只是一箇一對他成多。亦如一
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望兄名弟。望弟名兄
等。同一人體而有多名。今本一如一人多一
如諸名也。疏又由此一縁下。二雙釋即入二
義所以。謂同體即入由異體成異體相入故。
令同體相入。異體相即故令同體相即。此有
二義。一若直説者。如異體二即是本一。其同
體二豈非即本一耶。異體三即本一。即同體
上三亦本一矣。正是今意二者。本一曰與多
一互爲縁起。例同異體相由故耳。次疏具之
疏四上發心
八一毛端下二對釋上即入所由。
略擧三門。初以法性融通門釋。謂一切世界。
著差別性與一毛端性無二故。是故事隨性
融此彼相即。事攬性起彼此相入。各有同體
異體。准上思之。九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間
者。此約縁起門釋○亦有同體異體義。並准
上思之前七句明刹塵即入之義也。八九
二句所因。第十總結也
鈔十下云。言各有同體異體者。謂一毛端及
一切刹爲各有也。云何異體。一一刹等各有
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體故。今一毛
中自有體性。是爲異體。而同諸刹體故曰同
體。一一諸刹各有自體。即與毛端共同一體。
今諸刹相隨其異體即彼毛端之同體。故刹
即毛端。毛端異體隨其同體遍於諸刹之異
體。故彼體即刹。故毛即諸刹。然上見理性融
通之中劫不廣出同異體義。但有其意。如上
云。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即同體義。
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
即異體隨同也故。准上思之。言謂諸縁起更
互相生者。一毛之一由刹之多○同體異體
廣如玄中上釋理性融通之中者。指疏一
上法性融通門之釋也。准此解釋。法性融通
門同體異體。與縁起相融門同異體。聊可有
差異歟
集成云。發心品抄四云何異體○即異體隨
同也。詳曰。即記主謂事事無礙中事理融通
門也。與今少異指事云。不相由義至縁等
是也者。此同體門。謂因縁之中以於一因應
多縁故。各與彼多全爲一因。是故此一因具
多箇一因。然此多一因雖由本一因。應多縁
故有此多一因。然與本一因體無差別。是故
名爲同體門也。爾乃一因遍應多縁故。所應
多縁全爲因之所具徳。故是因外無別縁也。
故云不待縁也。言二相由義如待縁等是也
者。此異體門。謂於無盡大縁起中。諸縁相望
體用各別。不相離故云異也。爾乃雖所應多
縁全爲因之所具徳。故更待縁。若無因縁各
別體者。因縁雜亂失本法故非縁起也。是故
縁起別體方成縁起。由別體故因外有縁。是
故待縁
章。有自性等過云云折云。等取斷滅等過云云
章。此依因六義内准之云云
指事云。上因六義第三句數云有二種。初約
體有無而有四句。後就用四句等云云案云。
約體四句。以體收用。無別用故。約用四句。以
用收體。更無別體故。准彼可知 一義云。
因六義終結釋同異體即入之義。令准知也」 
問。付異體即入。且向上向下者。云何定之乎」
十玄門云。若順數從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數
從十至一向下來此釋心十上一下也
集成云。此順數中第十錢有來義無去義。逆
數中第一錢有去義無來義
心云。第十上極故無上而所可去。唯有向下
來也。第一下極也。無下而所來。唯有向上去
也。但於十錢喩中。且分上下。於諸法之體上
定上下事。隨智皆得也
六。問。章文。釋向上向下了。如是本末二門中
各具足十門云云爾者以一爲本數攝餘九門。
與以第十爲本數攝餘九門。指二門名本末
二門歟。爲當向上之十門向下之十門。總指
二十門名本末二門歟 答云云有云。指向上
向下之總言本末二門。有一爲本數。第十爲
本數。指二門云本末二門義邊可有也 付
之。若云指總門者。餘一一錢中准以思之。解
釋結例何門乎。若云指第一第十門爲本末
者。上既向上向下共出所一門例餘九門了。
何又擧初門例餘乎。豈非重言乎 答
指事云。言如是本末二門中等者。第一錢爲
本門。第十錢爲末門。如此本末二門中各具
足十門。餘中八錢准以思之
集成云。如是下三結例。法界詩圖云。如是往
返。當知一一錢中具足十門。如本末兩錢中
具足十門。餘八錢中准例可解此兩記心
向上之餘九門亦如是等者。二爲本數。三爲
本數。乃至十爲本數。九門云云向下餘例亦
然者。九爲本數。乃至一爲本數云云爾者如
是本末等結例似重言。雖然餘例亦然者。向
上向下之別門別別結。本末二門乃至餘一
一錢等者。總二門結例歟
折薪云。如是本門即向上十門。末門即向下
十門。故云各具十門。餘一一下即本末十門
中。所具足一切皆如是相入也此釋心本
末二門各具十門者。向上向下一重之相入
也。餘一一錢等者。結例重重相入歟 一
義云。向上十門者。初門一爲本數。收二三乃
至十了。故二爲本數。三爲本數。乃至十爲本
數。九門皆本數一中九門也。向下數又准例。
第十本數中九門也。故云本末二門各具十
門。即向上數十門本數第一之中十門也。向
下數十門本數第十之中十門也。餘一一錢
中者。二爲本數。乃至九爲本數。各具餘九門
也。向上向下之假餘九門亦如是等者。二三
九八等各各具十事結例。如是本末已下結
具各各百門也。依此義諸記釋不相違歟
七。問。付法界縁起。且分因縁果三乎 答云云
兩方也。若云不分者。異體既待縁之義也。待
縁者。待因事外増上等三縁云云尤可分因縁
果。是以探玄記釋異體相即之義。一縁是能
起多縁及果。及果倶是所起若依之云爾。
者。當章前後起盡一多互爲縁起。因縁果差
別所不見也。如何 答
演義八下云。謂因假縁故因無力。縁假因故
縁無力。果上亦有無力義。今取義顯明無體。
謂令攬因成縁。成無性故云含虚
章。是法界家實徳云云
十玄門云。問○答。此由法界實徳縁起力用
普賢境界相應。所以一多常成不増不減也。
如維摩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又論云。以
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 准此解釋。法界
家實徳者。法性融通由歟
折云。問。若下由三乘。謂法無性但即如而已。
今由無性爲因。便顯一多縁起之宗。故致疑
也。答。秪由下若執諸法定性。是無智故不見
本法。若了無性。方見本法。是實徳本具也
章。四句護過等云云
折云。四句等者。一盡。二無盡。三兩亦○具盡
不盡四雙。非即非盡非不盡也。別執四句成
過。四句同時無礙即護過顯徳也
指事云。護過四句。准上三性。問。一門中攝十
盡。答。不也。十中一故。問。不盡耶。答。不也。一
中十故。問。亦盡亦不盡耶。答。不也。二門無
二故。不相違故。問。非盡非不盡耶。答。不也。
離戲論故○顯徳四句取義一盡一中十故。二
不盡十中一故。三亦盡亦不盡。雙存故。四非
盡非不盡。定取不得故云云
問。上相入門云向上數向下數。此相即門云
向上去向下來。有何別意歟 答云云十玄門
入即同云向上去向下來。不可有別意歟 
尋云。可有向上來向下去之義乎。一去來言
約能攝歟。約所攝歟。二答
問。相即門者。約事談之歟 答。爾也 付之。
十玄門中相入約相。相即約理云云如何 答
 十玄門云。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經云。一
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
所畏。此約相説也。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
經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義味寂滅悉平等。遠
離一異顛倒相。是名菩薩不退住。此即約理
説也約相者。縁起相由故云展轉生。約理
者。法性融通故云寂滅平等也
八。問。付即入之義。且無力無體而可有能持
純攝之義乎 答。當章前後并准玄記大疏
等解釋。能攝有體有力。所攝無體無力
之。正因門六義之中。有空有力不待縁之句。
是豈非無體能成之義。既是能成也。何無能
攝之義乎。加之。清涼大師解釋中。立無力相
持之義。如何 答
唐經第十三光明
覺品
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
多。如是二倶捨普入佛功徳
疏三上云。一多相依互爲本末。通有四義。一
相成義。則一多倶立。以互相持有力倶存也。
即初二句。二相害義。形奪兩亡。以相依故各
無性也。即二倶捨是三互存義○四互泯義
○復總收之。以爲十義。一孤標獨立。二雙現
同時。三兩相倶亡。四自在無礙。五去來不動。
六無力相持。七彼此無知。八力用交徹。九自
性非有。十究竟離言
抄八上云。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
而持一。因多有一。云無力而持多
九。問。相即門意。一即十者。一爲能攝之時。
所攝二三乃至十者泯空無歟。取二三等之
即體全名一歟 答云云兩方也。若云所攝空
無者。當章下文釋諸法相即自在門。引初發
心時便成正覺之文。證初心即極之義。若佛
果體廢已成他而空無者。何成初心即極之
義乎。加之。當章文以一爲能攝。以餘九爲一
所攝。何向上向下之義釋了。當知一一錢即
是多錢云云此解釋之趣取多錢全爲一錢
若依之云爾者。即既廢已成他之義也。所攝
體尤可空無。若云存體者。相入門云何異乎。
如何 答
抄一上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該果也。雖
得佛道不捨因果門。果徹因也
問。章文。云何説言舊來如此云云指何文乎 
云云下相即科云。擧一爲首。餘即爲伴。道
理一不差。失舊來如此諸記共不指何文
歟。指此文乎。又指事指十玄門。章云。問。爲
由智耶。爲法如是耶。答。爲由智耶。爲法如此
耶。集成云。問。爲下七由法由智問答。爲下
八爲智爲法答。爲由智者。照非照法。如此者
本始有故。云同時具足十玄門云。問。若約
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開
門見時。此空即是本有。如涅槃經見佛性已
即非三世攝
問。上異體門云一即十十即一等。此同體門
云一中多多中一等。可有別意乎 答。十玄
門同異二門。相即相入皆一多相望。而有向
上去向下來。今章異體門一十相望。向上去
向下來言限異體相即門。非別意。准十玄門
者。前後影略可斷簡歟
問。同體門中一多相望者。本一與餘九相望
云一多歟。本一與第十相望云一多歟 答。
探玄大疏等本一與餘九相望。釋即入之義。
而無向上向下之義。雖然今章釋文起盡。并
准上異體門。一者本一。多者第十。且望字云
一多非望數也
十玄門云。前異體門。言一中十者。以初望後
九。故名一中十。此門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
九。故言一中十也云云私勘
此釋心一中多
之多者。非指第十歟。後九皆可名多
十。問。付同體即入。且一中多多中一等者。唯
以十箇一作之歟。爲當云何 答。相即相入
向上向下。皆以十箇一作之也 付之。同體
門中可十箇一。乃至十箇十即入之義門。何
可限十箇一乎。是以先徳之心。章文二三四
已上九門中。皆各如是者。結例本數二三乃
至本數之第十釋成。云何 答。雖難定且存
一義者。以十箇一准異體門。借一二乃至十
之名。釋一中多多中一等也。即一中多之時。
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箇一耳云云無諍一中
多者。以十箇一作之然者本數一具十箇一
之旨釋了。餘二三四等者。二一三一乃至十
一。各具十箇一事結例也。其故多中一之時。
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云云以知。標十中一
者。第十一也云事。又由此一與十作一故者。
第十一名十由也。若十中一云十者。本數十
云准一中多解釋。初門本數具一十箇一
云云准例十中一之時。若約本數十者。應釋
本數十具十箇十之義。何可釋即彼初一在
十箇一之中乎。以知。以十箇一一中多多中
一等之義釋成也。本一多一相望。例同異體
釋即入之義事。抄釋分明也。但十箇二十箇
三等。全十箇一同故略之。令例知歟。次先徳
心者
指事云。此門作法小異前門。今具顯示。一者
是本數一。何以故。縁成故。二者本一中即具
二。何以故。縁成故。是本一自體。是一亦復與
二作一故。即爲二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
二箇一耳。仍一非二也。三者本一中即具之
○十者本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縁成故。是本
一自體。是一亦復與十作一故。即爲十一。是
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箇一耳。仍一非十
也。言初一錢既爾餘二三四等者。一者二是
本數二。何以故。縁成故。二者本二中即具一。
何以故。縁成故。是本二自體是二亦復與一
作二故。即爲一二。是故此二之中即自具二
箇二。仍二非一也。三者本二中即具三。乃至
十者本二中即具十○是故此二之中即自具
有十箇二耳。仍二非十也。餘三四等准之可
知。言一者十。何以故。縁成故。十中一者略擧
始終。今具顯示。一者十是本數十。何以故。
縁成故。二者十中九。何以故。由此九與十作
九故。即彼初九在十九之中。離十九即無初
九故。是故此九即十中九也。仍十非九矣○
十者十中一。由此一與十作一故。彼初一在
十一中。以離十一即無初一故。是故此一即
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此釋未審。一中多
之科。十箇一十箇二等釋。下至多中一之文
者。非十箇十十箇九等。又非十箇一。向上向
下之義非一准。故後可糺明
折云。第二同體門○一中下釋正釋一中一。
初徴二釋。釋中如清涼云。一本自是一應二
爲二一○全引抄三下多一如諸名○初一下
例餘。二者下諸段如前科。但逆數以十爲首
異爾。問此下答中清涼云。同體即入由異體
三下
例同異體相由故。釋云。今章答意正
是此也。言即義下亦約一中自有多一。從體
相即爾。二者下准此釋。上釋一中多多中
一。同異二門相入之差別問答。即義亦准思
之云章文牒釋。亦約一中自有多一等云云
一中多多中一。皆以十箇一釋之若爾者。
一即十十即一。付十箇一釋之事。不可爲異
論歟
章。一教義等云云
十玄門云。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説。解而非行。
如説人名字。而不識其人。若通宗説者。即行
即解。如是其面不説其名。而自識也。相顯爲
行。契窮後際爲解○第六分齊境位者。三而
不雜。各住分位。即分齊境位○第八主伴依
正者。擧一爲主。餘即爲伴。主以爲正。伴即是
依。第九逆順體用者。即是成壞義也。第十隨
生根性者。隨縁常應也
指事云。三解行者。玄門云旨歸中無解
行有境智
五人法
者○旨歸云。八人法一對。謂佛菩薩師弟等
人○六分齊境位。玄門云○旨歸云。四行位
一對當此
七師弟法智旨歸中無體
用爲第七
八至伴依正
者。玄門云○旨歸云。六依正一對當此
依正
九逆
順體用者○旨歸云。九逆順一對○七體用
一對○案云。若依此説。旨歸中第七九二門
合爲此第九門。又此第九門開爲彼二門也。
十隨生根欲刹者○旨歸云。十應感一對
旦諸記多分引玄門。而無和會之釋。探玄大
疏等與今同異。對校可決。又演義抄釋十門
自寛至狹次第相生。雖然綱目中云。一人法。
二教義。三因果等列。今章人法有第五。探玄
大疏等人法置第八。當章綱目古十十玄義
也。然列次不同也。知非寛狹相生之次第。任
放列之歟 問。第八主伴依正者。依正之義
互通主伴歟 答。可通也 付之。玄門云。主
以爲正。伴即是依如何 答。一義云。依相
顯且釋一義歟。實可通也
問。玄門釋逆順體用。即成壞義云云釋心如
何 答
章。解釋十玄下
十玄門云。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相應
無前後説
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約
譬説
三祕密隱顯倶成門
此約縁
起説
 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約
相説
五十世隔
法異成門此約
世説
六者諸藏純雜具徳門此約
行説
一多相容不同門此約
理説
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約
用説
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此約
心説
十者託事顯
法生解門此約文
智説
章。同時具足相應門
探玄云
疏一上云。一蓮花葉或一微塵。則具教等十
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具後之九門及彼門
中所具教等。以是總故
十一。問。一多相入門之所因。限法性融通之
故歟 答。可通餘所因也 付之。十玄門中云
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此約理説如解釋者。
限法性融通故歟如何 答。准疏抄等解
釋。十由各通十玄就中疏中縁起相由法性
融通之二因各立十門。隨應十玄配釋。何相
入之一門可限法性融通之故歟。但玄門此
約理説之解釋。一多相入之義專順法性融
通故歟。是以抄釋一多相入云。即如理之遍
如理之包不可有相違
疏一上云。三即此花葉舒已遍入一切法中。
即一攝一切令人已内
抄三下云。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即如理
之遍如理之包玄第一多同疏
十玄門云。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此約理
説。以一入多。多入一故
指事云。玄門云。此約理説○方軌云。從理異
耳。問曰。若爾方軌及玄門約理容入。綱目及
此章約用相入。二門相違何和會乎 答。相
即入皆有二門。一約縁起相由門。二約法性
融通門。由此二門不可相違。是故疏云。相容
門者。謂一事是不實。以無性故。無性眞理既
無分限。是故於一事上觀無性時。無不圓盡
法界眞如。若觀一少事無自性時。不得圓盡
法界眞者。即眞如有分便同有爲。是故一事
無性即攝眞盡。攝眞盡時。餘一切法既不礙
存。而即眞故同理。倶在一事中現。多中亦爾。
准之○爾乃約理相容者。約法性融通門。約
用相入者。約縁起相由門
十一。問。重重無盡之義。通即入等之諸門歟。
爲當限因陀羅網門歟 答。依十玄門各別之
義者。重重之義者帝網門之義也 付之。見
當章下文。相入相即等之諸門多分釋重重
無盡之義。是以相入即門中釋能悉如是重
重無盡。相即之段即入重重無盡無盡之故
也判知即入等諸門可攝重重之義也 答。
十玄自本同時具足也。雖無光後同異之義。
十玄各別之時者。重重無盡之義帝網之一
門也。不可開解即入等。若云即入等之上有
重重之義者。十玄義門頗可相亂一哉。是以
當章文互現重重者。屬因陀羅攝云云但章文
約十玄門不離互攝之義邊。門門之内釋重
重之義歟。是則震旦之先徳所存之義也
章文云相即段
折云。言皆悉如是重重無盡者。下十門中皆
有此言。然與探玄并大疏下不同彼中列釋
十門。但隨當門別義以釋。唯因陀羅網境界
門中互現。以顯重重無盡。若約十門不相離
義。一一門皆具重重無盡故。彼云同時門等
亦有十門。若重重取之亦至無盡。釋云。今章
但總約前十對上合釋故。門門結有重重無
盡。而探玄等中先約一事花上説已。彼例餘
對方各説重耳又云。然此一門約即體之用
故。標以相即釋通相入。亦由此門明重重無
盡。若不攬相入。不見重重○故至相相云如前
十玄門云。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説。
還就約教義理事等十門。取其三世門。圓融
無礙自在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復無盡。
以其無盡故相即復相入。此約用以説
集云。易簡曰。旁示入義。未穩思之相即中
有相入釋也。玄第一。疏一上。抄三下。縁起相
由段十玄別釋等可見。十玄皆別別義門也
抄三下云。就體故相即。就用故相入。並通同
體異體○上來九門但有即入同異四義。用
斯四義以成十玄。故一義中容有多義上來
九門者。縁起相由之十門中指前九門也。第
十同異圓滿總九門也 尋云。若云十玄不
離故門門有重重之義者。十玄各具餘九門。
何唯具重重義乎 答
十三。問。即入二門體用二義云何配釋乎 
答。依體空有有相即。依用力無力有相入門
云云付之。十玄門中相即約用。相入約理
云何 答。玄第一。疏一上。抄三下并當章上
喩説段等相即約體空有。相入依用力無力
云事。列祖定判不及異端。但至相大師解釋。
相入門順法性融通。故云約理。相即門三世
間自在作用。故釋約用給也。全非無力有力
等之用也。是以十玄門一處解釋云。一者一
中多多中一○此約相説也。二者一即多多
即一○此即約理説也云云約相者用也。約理
者可體十玄門云。異體門中復有二。一者
一中多多中○此約相説也。二者一即多多
即一○此即約理説也又云。七者一多相容
不同門此約
理説
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
説文
云。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説。還就約
教義理事等十門。取其三世間圓融無礙自
在。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復無盡。以其無
盡故相即復相入。此約用以説
章。故此經云初發等者。第七經賢首品 此
經文云等者。第十經發心功徳品。又云。在於
一時等者。第一經 又云。知一即多等者第
九經
問。於相即門微細帝網二門問揀事。有何所
以乎 答。當章起盡依十玄不離之義。故相
即門中釋即入重重之義。故亂帝網門。又微
細門相入門一義。故有一分相亂之義。故答
揀二門也。故下釋帝網門云。此但從喩者前
前者相即門也。故有相亂。又微細門云。
問。此義與上因陀羅如何別乎。答。重重隱映
互現因陀羅攝。齊顯炳然現者微細攝 故
知。相即帝網微細三門。雖似小濫而三門各
別也。爲顯此義問揀也
十四。問。章文。圓融法界無盡縁起。無一一切
並不成故云云爾者一法縁謝時萬法同滅歟
 答
章。此經偈云不可言説等文三十一經阿僧祇
品云。不可言説諸劫中。説不可説不可盡。不
可言説諸佛刹皆悉盡末爲微塵。悉於一一
微塵中。演説一切不可説。悉能善於一念中。
説不可説諸世界。不可稱説諸劫中。念念次
第而演説。不可説劫猶可盡。而不可説不可
今章略引
章文。偈云一切衆生等文第十經發心品文也」
章。以信地菩薩乃至不思議佛法等文十地論
第一云。經云。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
明○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可思議諸
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此是根本入○此
修多羅中説依根本入有九種入○九者佛盡
入○所説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經文
説十句。第一根本入總也。餘九別也。故探玄
云。九句中有四位。謂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
位。初四寄在地前願樂位。次一寄初地。次三
寄修位。後一明究竟位○地前是此十地。阿
含分攝。由諸地依果海成故有佛果十句中
第一句根本入。攝因果諸位。不思議佛法等
之句。攝初地已上乃至佛果也。別九句中。前
八句因位。第九佛果也。於此十句説六相圓
融。故云爲一縁起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第九經梵行品
章。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等文第十經發心品」
十五。問。圓經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爾者
究竟妙覺之成道歟。爲當云何 答
問。十信終心作佛者。得究竟自在不可説果
歟 答。爾也 付之。見當章起盡。問果海離
縁。何故十信終心得佛等。成三生究竟因位
窮滿之機沒同究竟圓融之果之義。全不見
十信終心得究竟之果。云何 答。當章問答
之趣。專釋成十信終心之作佛究竟不可説
之果云事也。章今言作佛者者。牒十信終心
之作佛。此十信之作佛即三生究竟圓果也
云事釋顯故。釋三生得果之義也。三生者行
布也。十信作佛圓融也。行布圓融相成故。三
生究竟之圓果即十信終心之果體也。故釋
由此因體依果成故也。章但因位滿等下。釋
不可説之義。十信終心ニモアレ三生究竟ニモアレ所澄
果海不可説也爲言故擧普莊嚴等三生證果
之人。三生究竟即終心説。佛不離之義證也」
十玄門云。問。如前明。果徳據絶於説相。云何
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徳用耶。若十信同果徳
者。即果徳是可説之相。何不可説耶 答。因位
辨有果徳。欲彰果徳是不可説。是故歎徳文
云。菩薩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初
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徳。如經説。普莊嚴
童子。一生具見佛聞法。即得三昧。即至後際。
是佛滅度後復得三昧。如經得見聞善熏習。
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縁起大
樹。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在初歩。
然此初歩之到非謂無於後歩。明此童子得
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指事云。言答今言作佛。至不可説耳者。答意
顯究竟果海雖絶言説。而因果相由爲一縁
起故。若無果即因不成故。是故爲成因對於
因位。況其果徳非謂於實果海。明其果法也
折云。問。上下問意云。既果分不可説。有何
所以十信終心便得此果法。故此中但問所
因也。答。今下答云。今言作佛得果法者。約第
三生沒同果海爾。若爾得上云初發心即得
耶。此由因體依果成。故得因必得果也。此由
約縁融。全果是因。得因而得於果。若不壞三
生次第順至第三生方沒同果海。是證境故
即不可説也。故知。或一念成。或一生二生三
生。或多劫等自在融攝也
復古云。問。上下五問果。既果分不可説。何故
十信終心即辨果法耶。答。今言作佛。乃約三
生即得彼果出所以。因依果成。又因位窮滿
沒同果海。但是證境離乎説相。此如龍女。兜
率天子從三惡道出。現身成佛。並解行生即
剋彼果
十六。問。龍女三生成道人歟 答
折云。此如下龍女此法花説。云此章及孔目
中以龍女及善財等是解行生人。探玄并大
疏演義等並不存此。又今章既同是第三生
沒同果海。則知。於龍女南方示現八相作佛。
亦屬解行生
集云。此如下指事探玄曰。少作方便者。以依
普門互相攝故。一得一切得故。如善財一生
龍女速疾等
指事云。言龍女者○四教義第十一云。又法
華經説龍女○即是大涅槃經云。發心畢竟
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即是涅槃經復有
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槃涅槃初住分
證眞涅槃也。如此等諸大乘經悉是圓教明
初發心住也
復古云。有謂龍女於南方成佛者。終教示現
八相成道。是同善財等於三生中剋證彼果
耶。答。今同別者。約彼所證是同。非以教分漸
頓異。演義云。法華佛惠者是也問。小乘教
中説一念成佛之義歟 答。准至相大師解
釋。不立一念成佛 付之。三乘教心既取金
剛心最後一念。立一念成佛之義准之。小
乘豈無一念成佛之義乎 答。一念成佛者。
專依三世一念之義談之。三乘教之中分有
攝在一刹那之義。故許一念成佛之義。小乘
教中無攝在刹那之義。故不立一念成佛也」
十玄門云。此中通辨一念成佛義者。若小乘
説。要三阿僧祇劫修行。而更於百劫修相好
業。始得成佛。行若未滿時。欲意不成佛亦不
得。故無一念成佛義。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
凡有二種。一者會縁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
一念成佛。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也。二者行
行既滿取最後一念名爲成佛。如人遠行。以
後歩爲到。此亦分用縁起。而明三僧祇劫修
道○然亦不定。爲有一念成佛故名不定
十八。問。圓教心於一念成佛。可有明昧不同
乎 答。圓融實義無明昧淺深 付之。至相
大師解釋中。釋圓教一念成佛之義。未見究
竟故復有淺深殊云云如解釋者可有淺深
如何 答。淺深等解釋且行布不壞相之義
邊釋歟
十玄門云。言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徳。
如經説。普莊嚴童子。一生具見佛聞法。即得
三昧。即至後際見佛滅度後復得三昧。如經
一生得見聞善熏習。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
入果海同一縁起大樹。而此三生只在一念。
猶如遠行。到在初歩。然此初歩之到非謂無
於後歩。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問。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乎。答。言
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是從三乘入一
乘。即是一念始終具足。故經云。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乃至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此中通
辨一念成佛義者○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
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望初。
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
欲論其成者。成復成。成復成。衆生欲在成
佛者。在後復在後。在後復在後。故不思議
品云。諸佛如來非不先覺。爲衆生故於念
念中新新斷結。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故今
擧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見究竟故復有
淺深殊。如人始出門及與久遊他土。雖同在
空中而有遠近有別。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
成佛者。而後辨其淺深。此順善思之指事
引上文中云。方軌云。從用異耳。准前可知
同時同時作佛等事
不思議品云。如玄門所引
探玄第十五云。正覺自在中有二種。一隨文
釋。謂一切佛各爲調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
正覺。故云念念。非是一佛。既各示佛。非不先
覺。今乃始覺。故云非不先覺等。今乃始覺故
云非不先覺等。此是現化身用。二就義釋。一
佛則遍一切衆生周十方微塵盡三世念念。
同時前後倶成正覺。此即實成非化。但以不
成即已成。則舊來成故云非不先覺等。以攝
三世色故無過不成。故云不住學地等
唐經云。一切諸佛爲欲調伏一切衆生。念念
佛成阿耨菩提。而於一切佛法非已現覺。亦
非他覺。亦不住有學之地。而悉知見通達無
礙。無量智慧自在。教化調伏一切衆生。是爲
諸佛第七自在法十自在中第七智自在文

疏八下云。七智自在。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
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文中生界無邊機熟
相續故。念念應成而其眞成在昔故。佛於三
世非是新覺。亦非不覺住。在學地。又顯雖念
念覺離覺相。故非三世覺。亦離不覺故不住
學地。又云。而悉通達無量智等即十力等
因陀羅事
抄三下云。十門唯此從喩受名。若就法立應
名重現無盡門玄門云。因陀羅網境界門
者。此約譬以明○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
爲喩。今言因陀羅者。即以帝釋殿網爲喩
章。此經云於一等 晋經二十七第八地文

章。亦云一切佛等 第三卷勝音菩薩偈也」
章。又云如一等者 第七卷文也
問。此等所引文者。皆一重現也。若一經之中
有重重無盡之證文者。何不引而成問答乎 

折云。問。經中重現之文。豈無而特引前文何
耶。答。清涼古徳云帝網。又經中有帝網之名。
而無廣説處十定品中方有其文。以晋經正
闕此品。如前第一記中引釋也
故知。約
徳重現之義小故。今以義取之。若清涼演義
抄第七引阿僧祇品。但塵展轉不可説刹義
引不思議法品。亦但有名引普賢三昧品。然
約業用所以。今但互望諸塵説重現也 抄
三下云
問。微細門者。同異二門通歟 答
指事云。問。綱目云。約縁起同體門攝法故有
微細門也。疏云。由以異門攝同體中相入義
故現微細門也。旨歸云。異體相容具微細義。
何三文不同耶。答。由義門無盡。隨擧一義而
顯無盡耳
問。微細門通相即歟 答
章。故此經云菩薩等
章。又云一毛等文又云於一塵内等文并第三
卷連文也。但略引之
問。祕密之言通隱顯歟 答。可通也 付之。
見當章起盡。對第一之十錢爲顯了。第二錢
爲祕密以知。隱則祕密也云事。加之。金獅
子章云。隱則祕密顯著如何 答。如折薪。
折云。又次云。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爲祕
密。若反顯者。若第二錢顯時。第一錢望第二
錢中十即爲祕密。此亦取隱者爲祕。又金獅
子章云。隱則祕密。顯即顯著名爲祕密。隱顯
倶成門者。據前段云。此隱彼顯正受及起定
同時祕密成矣。即以此二同時隱顯無礙爲祕
密。至相探玄大疏唯依此説。故至相云。而此
隱顯體無前後。故名祕密。清涼亦云此隱顯
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爲祕密。今章即存二
義。而隱顯爲祕密。即天台祕密教意。故彼云
互相不知名爲祕密。既探玄并大疏同於至
相。應以隱顯同時。無先後爲祕密義優也。后
唯存一義爾 玄門云。而此隱顯體無前後。
故言祕密
抄三下云。隱顯同時故得倶成。隱顯無礙故
云祕密
章。故此經云 第八卷賢首品
章。又於彼十世界中等者 第七卷賢首品
文也。已上引文皆第八卷第十寂用無礙三
昧之文也。探玄第四云。第十寂用無礙三昧
○就衆生世間自在中○第一對根境無礙觀
根入定。還應從根出爲顯。此根則是境故從
境出也○二現童子身下出他身無礙。此有
二義。一菩薩化現彼身轉變速疾。二菩薩既
具三世間身。則以一切衆生具報之身作自
身故。是故現彼身入此身出也。而彼遍計衆
生不覺不知除應度者疏三下大旨同也」
問。入定出定共通隱顯歟 答
玄門云。又如眼根入正受。即是顯。出色法中
三昧起。此即名隱
抄三下云。東方入正受爲顯。西方從定起爲
隱。以此但見入定不見起故。故古十玄亦云。
於眼根中入正定。即是顯。於色塵中三昧起。
即是隱。例上可知 探玄一抄三下等一多
即入等互通隱顯。入定出定尤可通隱顯也。
入定顯起定隱者。且一往釋也。玄抄等可見」
現前祕密等授記事
晋經第四十離世
間品
十種授記中云○現前菩薩
授記。祕密菩薩授記玄十七云。四對衆現
前。五對衆不現前
唐經五十五云
疏九下云。二十種受記。即迴向行成○四五
約對面不對面。法華云。其不在此會。汝當爲
宣説等文
抄十九下無釋
問。付此受記隱顯倶成之義云何 答。引此
受記文者。未必證隱顯倶成之義。證不現前
名祕密也。現前授記顯。不現前隱故。此依祕
密則隱之義也
首楞嚴三昧經中卷云。菩薩授記凡有四種。
何謂爲四。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遍發心而
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
○密授記者。自有菩薩未得授記。而常進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久行六度有成佛相
時。餘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皆作此念。如
此菩薩○幾時當得○佛爲斷此衆生疑故。
而與授記。普令集會。皆此得聞知。唯是菩薩
獨不得聞○是爲菩薩密得授記。現前授記
者○大衆之中現前授記指事引此文了釋
云。云今言現前授記者。當第四授記也。餘當
不現前祕密授記也
折云。金剛抄引楞嚴記有四種授記○今文
即當後二。然觀此段。即以祕密爲隱義。故現
前記爲顯。不現前記爲祕密指折二記不引
本經。而引首楞嚴經。此經委説故歟
章。如上第一錢中十等文
指事云。見第一錢中十錢時。不見第二乃至
第十。何以故。離第一錢中十錢外無第二三
乃至第十故。如虚空故。是故一中十錢名爲
顯了。第二錢望第一中十名爲祕密折如次
上引
玄門云。猶如十錢一即十時。一即顯二三至
十。即名爲隱
抄三所引也
純雜門事
鈔三下云。其第二廣狹自在門。同法界中廣
容普遍之義而名小異。此門賢首新立。以替
至相十玄諸藏純雜具徳門。意云。一行爲純。
萬行爲雜等。即事事無礙義。若一理爲純。萬
行爲雜。即事理無礙。恐亂事理無礙。所以改
之。主伴一門至相所無。而有唯心迴轉義成
門。今爲玄門所以故不立之 又云。疏然此
廣狹亦名純雜下。二會純雜門。以古十玄有
名。賢首心云萬行純雜有通事理。無礙及單
約事説故廢之耳。謂同一法界故純。不壞事
相故雜。此即事理無礙也。一行長行純。不妨
餘行故雜。此但約事也。故昔廢之而立廣狹。
今欲會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純。不壞一多故
雜。則亦有事事無礙義耳。如以入門取之。則
一切皆入故名爲純。入中有多法門故名爲
十玄門云。第六諸藏純雜具徳門者。此約諸
度門説。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説者。一切萬法
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等
行。故名爲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妨礙。故名
具徳
問。至相大師心。此門專付行釋爾者諸藏
純雜之得名有何所以乎 答。藏者行之義
也。故經信戒慚愧等十種之行名十藏
品也 尋云。今章通教義等之諸門爾者
諸藏之言云何 答。依含攝之義者。藏義教
義等可通歟
探玄六云。十無盡藏品第十八○謂此十種
是諸菩薩所行之法○含攝蘊積出生名藏
又云。二別顯此宗者。此中十種行法該始括。
終具足普賢法界行徳。爲此品宗十藏者。
信戒慚愧聞施惠念持辨也
十世門
鈔三下云。三世區分者。名爲隔法。而互相在
即是異成圓覺大抄十世隔法圓融門云云
問。九世之義云何作之乎 答
鈔三下云。言三世各三等者○即離世間品意
文云菩薩有十種説三世。何等爲十。所謂過
去説過去。過去説現在。過去説未來。現在説
過去。現在説平等。現在説未來。未來説過去。
未來説現在。未來説無盡。又三世説一念。上
言無盡者。即未來未來欲彰無窮故云無盡。
現在平等即是現在現在。以可同觀例同過
未故云平等○攝歸一念故云十世。然依舊
解。如以五日而爲九世。初一二三爲過去三
世。中二三四爲現在三世。後三四五爲未來
三世。義似進無九世之體。退過三世之數。今
但用三世互爲縁起便成九世。不離一念故
爲十世。謂如因過未而有現在。則現在中已
有過未。法從因出不異因故。餘二因二例此
可知
花嚴章云
章。或收長劫等者 章。於一微塵等云云已上
不思議品等第三十
三卷
疏云發心
長是大劫。短是小劫。又娑婆界是
短劫。安樂界是長劫○劫謂成壞中大等。非
劫謂劫前。時分謂百千年等
問。唯心門十由之隨一也。何今入十玄門乎」

折云。九者帶因明宗。故探玄中改爲主伴圓
明具徳門。却以此門入在十所因中唯心所
現義中也
問。既云迴轉善成云云此門中可除不善法乎
 答。如玄門綱目云。約縁起自性故有唯心
玄門云。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
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
性起品十心事
晋經第三十六繁故略之
探玄第十六云。二就喩別顯中。略擧十種大
喩。喩如來十種大智。一虚空無依喩。喩佛
平等無依智○第二法界無改喩。喩佛性無
増減智○第三大海潤益喩。喩佛益生無念
智○第四大寶出生喩。喩佛用與體密智○
第五寶珠消海喩。喩佛滅惑成徳智○第六
虚空含受喩。喩佛依持無礙智○第七藥王
生長喩。喩佛深廣智○第八劫火燒盡喩。喩
佛智無不盡智○第九劫風持壞喩。喩佛巧
便留惑智○第十塵含經卷喩。喩佛性通平
等智
問。託事顯法門意。託別事顯別法歟 答。章
隨託別事以顯別法云云 付之。探玄大疏皆
云。非是託。此別有所表云云似文相相違云何
 答。隨託別事者。一塵一花等也。以顯別法
者。理事等差別之諸法也。是則即一塵法界
之義也。故不相違
探玄第一云。由此大縁起法即無礙法界法
門故託事顯法門也又云。見此花葉即是見
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大疏大

鈔三云。既言即是無盡法界。明知。即是事
事無礙。疏非是託此別有所表者。二揀濫。謂
揀餘教以事表義。但是一事以表一法。如衣
忍辱室表慈悲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
即正具無盡徳。從無盡因之所生故
十種寶王雲事
晋經第三盧舍
那品
面光集衆分中。十方菩薩來
集供養。寶王雲等者。彼供養具名也。十方即
十段也。十方則十段也。但南方菩薩供養具
正云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云云七重
十種寶王雲等擧。餘九方但云何雲。無寶王
言。經文繁廣也。可見
探玄第三云。此中諸供養是法門隨相有十。
一妙寶是可貴義。二須彌勝高義。雲是潤益
含兩義。齗齶義牛仃反
齒肉也
 齶五各反齒
上下肉也
 指事
釋也
復古云。齗齶者。乃雲之相也。心云重重之義

章。普賢境界諦視察等云云
探玄記云。皆盡盧遮那能化分齊故云普賢
境也
折云。此上下初結成即別之總觀。餘時下結
成即總之別觀。但在之言揀三乘等觀也
記心普賢境界者。解行見聞之總稱也付此
之義。餘時之言未審。集成復古等無委釋
指事云。言普賢境界諦觀察餘時者。約此普
賢境界諦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者時。倶
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是故終南問答云
私云普賢因果分齊。開立
世間二乘三乘等因果也
此之謂也。又普賢境界
一句可爲上句。謂成一法界縁起具徳門。普
賢境界也
章。諸餘法相問答除疑等云云
指事云。且如心法心數色法等。諸法相言及
問答除疑等者。且如瑜伽説。異熟識受熏。起
信論説眞如受熏。如是相違事等爲問答除
疑等
章。所因所説等云云
指事云。言所説爲方便等者。如施説三乘。爲
一乘方便等也折云。言所因所説者。三乘
爲一乘所因。爲一乘所説。爲一乘方便故也。
經論疏抄等詳指何文○抄孔目問答即至相
作也復古云。廣如下曰孔目用教分齊中。
依七種教證花嚴經文義分齊。一經謂法花
花嚴勝鬘等。二論謂十地攝論等。三疏。四章。
五抄。六問答。七離孔目孔目第四云
問。三乘之外別有一乘之事。上卷一科問答
也。何今章問答之乎 答。一乘義通引餘經
論證三一之別。又所揀一乘不限別教。亦通
同教一乘。此段者引文限圓經。唯證別教縁
起之法門。但依肝要重問答之也
章三乘以無窮爲失事
  六相義
鈔十三云。總即一舍。別即諸縁。同即互不
相違。異即諸縁各別。成即諸縁辨果。壞即各
住自法
一。問。六相者。顯事事無礙之義歟 答。章爲
顯一乘○圓融自在等云云 付之。正披十地
論説。此言説解釋應知除事事。謂陰界入等
 如諦判者。除事法 答 十地論第一
云。一切所説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
言説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
相者○總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別依止
本滿彼本故。同相者入故。謂相者増相故。成
相者略説故。壞相者廣説故。如世界成壞。一
切十句中隨義類知
玄第九云。第四明本末無礙者。謂六相總無
礙故也。釋此六相義依六門。一明教興意。謂
破定執見。以顯縁起圓融之法○二種類者
○三明所出者。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説。非是論主率意。而作四明建立○
五問答○六釋文有五○二辨定教義。此言
説解釋是定境。謂於此中安此六相之言説。
爲欲解釋經文。應知此意。又釋此中釋六相。
非是此處經文。但是論主解釋之意。應知除
事。謂陰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道理説
融通。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又云。
四明建立者。何故唯六不多不小者。謂汎諸
縁起法要有三門。一末依於本有起不起。二
彼所起末既帶於本。是故相望有同異。三彼
帶本之末既爲本收。是故當體有存有壞。若
不具此三不成縁起。三中各二故但唯六
疏六云。此言説解釋應知除事者。此顯三
一意。謂此六相爲顯縁起圓融之。而以陰界
入等事相執取。言六相者○同相者入故者。
同名入故。異相者増相故者。九相漸増不相
似故。成相者略説故名攬九縁以成一。略言
標顯故。壞相者廣説者。分一作九。九外無一。
此九因縁各住自不相成也。又云。如世界成
壞者。猶如世界多縁共成。其中事物一一推
徴。何者是界名壞
鈔十三云。疏此言説解釋下。第三彰其立
意。先擧論。此顯下疏釋即賢首意。爲顯一乘
圓教法界縁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
乃至因陀羅網無窮理事等。此言説者。約教
道解釋故。復而以下釋除事之言。論但云謂
陰界入等。今疏加執取之言。以釋論意。意不
令人隨事執取。非陰界體不具六相○又如
界下論喩成壞○謂三輪四州等即成刹之縁
攬爲娑婆。故名爲成就。一分爲百億四州。無
別娑婆。稱之爲壞。非如世界二十劫成二十
劫壞 此六相者。十地所初第二加分中有
六門之内。第五加所爲之段説十句。以菩薩
能證之智證入佛果之義其十句之中。第一
之句總也。餘九句別寄四位故。疏六云。論
云。此修多羅中依根本入有九種入。此九種
入寄於四位。初四願樂位。次一見位。次三修
位。後一究竟位。近地方便亦屬地故。地後勝
進趣究竟故。皆十地攝。言九入者。一者攝入。
謂聞惠中攝一切善根故已下
取義
二者思義入。三
者法相入。四者教化入。五證入。六不放逸入。
七地地轉入。八菩薩盡入。九佛惠入云云 抄
云。此九種入下是疏解釋○疏一者攝入下
全是論文云云付此十句六相圓生。尤諸位即
入之根本也
問。十玄與六相可有差異乎 答。六相者作
一一玄門上。談圓融之義相。故上章云。六義
據縁起自體。六相據縁起義門
指事云。如來既雖明一乘縁起無盡。而未明
此之無盡縁起依何教説。今將明依六相方
便教門説此無盡縁起。是故第四此門來也
云云
  文安三年十二月五日於東大寺戒壇院書
寫畢
 金剛佛子祐乘快舜 
  迴向無上大菩提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心識章
當卷内顯與上中異事所詮差別。中卷下卷
異義事并如上卷抄
問。義差別故顯彼能詮等爾者上卷指當卷。
若約法義如下別辨云云義與法義可有差別
 答
折薪之上云。若約法義如下別辨。即此十門
也。今以總對能詮故直云義。若以十門各有
五義差別。即法義雙辨也。如心性行位等。是
法各有五別即爲義也
復古云。上文云。若約法義如下別辨。即指此
也。上是能詮之法。此是法。下之義持此義。以
彼之法簡而直矣此起心上卷云。若約法
義者。法之義也。法者能詮五教也。若依此義
者。心識種性等。豈非所詮之法歟。折薪義委
細也
指事云。上來多分。約理淺深明教類五種差
別訖。自下約所詮法義五種差別明能詮教
五種差別。是故次此門來
  既云所詮法義與折義同歟
問。章文餘別説 指心識等之十門外法門
歟。爲當章之外指別書籍云餘歟 答
指事云。言餘如別説者。此指嚴法師問答等
也。彼建五十要問答。以顯一乘文義故
古點餘如別説。依指事釋餘者。指問答等文
籍心得訖。若爾者。如餘別説可云。不可云餘
如別説。但指事心餘者心識等也。十門外法
門也。別説者指問答等也。故釋彼建五十要
問答。顯一乘義也。當章五十門。彼立五十門
故也
  十門生起次第事
折云。初二即理。次四即行。第七通行果。後三
即果可以意得 復古云。初二是理。後三是
果。中間是行 指事義別七因後三果也。
十門生起。指事委細也 問。下第二段表種
性差別。具明三乘種性。今何限云佛性乎 
答。一義云。付一乘實義。約本云佛種性也。一
義云。三乘同覺性故。總云佛性也
一。問。付心識差別。且始終二教心心識者通
八識歟。指第八識歟 答。可通八識也 付
之。見釋文起盡。始教中於阿頼耶。但得一分
生滅之義云云終教中於此頼耶。得理事通融
二分義云云不釋轉識差別。何況既標所依心
識。釋異熟報識爲諸法依。所依言尤可第八
識如何 答。今章專憑據至相大師。而彼問
答上卷中。明心識差別。約始教廣出三能變。
加之當章文引深密經。建立意識文知可通
八識也。但約本識一分具分之義。專分二教
之別計也。何況若心識之言限第八者。小乘
六識豈不攝標言歟。次所依言又可通八識
也。五教共以心識爲諸法之本也。是以折薪
記云。第一心識差別者。應云心意識云云
以小乘段義分心意識云云義分言尤簡始教。
云別體心意識但本識所依之義勝故。云爲
諸法依也
疏一上云。初小乘中。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
淨根本
抄三上云。疏但依六識三毒下明所依根本。
然小乘計。生死根本雖有多義。明擧其三一
計識心。如順正理諍第八説
  此小乘六識所依義也
唯識論第四云。諸心心所皆有所依○一因
縁依。謂内種子○二増上縁依。謂内六處○
三等無間縁依。謂前滅意 第一因縁依種
子故限第八識。第二倶有依體五根六七八
三識也。意處收七八
故。第三開導依通八識。
此三依者。具有境爲主。六義於心心所爲所
依故。不迴心所無爲主義也
問。抄八上引唯識釋三依。付釋第三等無間
縁依云。謂前滅識等。猶能開避導引後生名
開導依等之字心所見如何 答。唯識第
四。三依之時。遮心所唯限八識。五根全不通
心所。前滅識等之等字通八識。故云識等歟
  抄八上廣引釋唯識第四。又述記五本可
見心識得名通屬文
抄八上云。成唯識第五云○謂薄伽梵。處處
經中。説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
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釋曰。此上總解。謂
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是識等。種
種分別。然無別體。今顯經證論。如是三義雖
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
法故。第七名意。縁藏識等恒審思量爲我等
故。餘六名識。於亦別境麁動間斷了轉故。釋
曰。謂爲一切現行所熏。是集諸法種現法爲
依。種子爲因。能生一切法故云起諸法。言縁
藏識等者。因中有漏唯縁我境。因中無漏縁
於第八。及縁眞如。果上許縁一切法故。論云
等也。言麁動等者。易了名并。情易名動。不
續名間。各有此勝故得別名。論云。如入楞伽
伽陀中説。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
境相。是説名爲識。此從別義下顯通之義。瑜
伽六十三。亦但有別名大同。唯識已下更無
別釋。通得三名之相。説者云。若以集起以解
心。第八獨名心。若以縁意以解心。八識皆名
心。若以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若以等無
間以解意。八識皆名意。若以了別以解識。六
獨名識。謂了差別六種境故。若以了別以解
識。八識皆名識。即別識之義。上則下字入聲。
此即變字入聲。其義善成。唯識第一疏云。了
別別境及麁顯境。唯前六故。對此六塵説六
識故。即斯義也。通別之名居然易了
  若以了別以下識通別義未審
折薪引上全文云。若以了別別境以解識。前
六獨名識謂了差別
六塵境故
差別以了別以解識。八識
皆名識。即別識之義也。通別之名。居然易了。
許曰云云 此所引易了宗朝有異本歟。但所
抄抄高麗印本少也。悉不可誤書故。加愚案
之點。謂了別別境與八識了各別。雖同入聲
也。別之義變易故。變字入聲釋歟
問。終教已上心意識義如何 答。折云。此心
意識唯生滅即始教。通如來藏即終教。離相
即頓教。即一法界心即圓教。故云心識差別
二。問。小乘教心心意識體通六識歟。爲當限
第六識歟 答。可通六識也 付之。檢清涼
大師處處解釋。有出小乘七十五法之體抄三
二心法一即是意識有出大乘百法體抄三
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識故加之釋唯識論
云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等識有別自體之問
以小乘。謂此但是第六入過去故云爲此問
此等解釋。無諍回心意識體唯一意識見云何
答。婆沙雜心等論藏中貳約三世。或約三科
施設分心意識時。皆通六識事不及異論。但
至清涼大師解釋者。凡六識之體一異。雖小
乘論異義。七十五法法數。依薩婆多倶舍列
之。薩婆多六識體各別也。但七十五法之時。
六識心王合爲一數。心所既開四十六。心王
何不開六數歟。故知。第六識遍知之識故。前
五識收第六意識心王。爲一數心得。心法一
即是意識見給也 次問明品抄第六入過去
等者。對大乘心第六識之外。別有第七思量
之意。爲顯小乘不立第六識外意。見第六入
過去等給也。非遮餘識之中第六識勝故也。
一義云。小乘中六識體一異各別也。且約一
異相一意識見歟
探玄記第一云。小乘法相有七十五識唯有
倶舍論第一云。識謂名了別。此即名意處。及
七界應知。六識轉爲意。論曰○此復差別有
六識身。應知。如是所説識蘊。於處門中立爲
意處。於界門中立爲七界○此即六識轉爲
意界
  此則通六識蘊門名識。處門名意。界門名
七心界。皆通六識也
問第四云。頌曰。心意識體一。論云。集記名
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
種種差別故名爲心。即此爲他作所依止故
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故心意識三名
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
飾宗第一云律書若在未來名之爲心。集起三
業得自在故 此釋集起義有未來
燈第五云。薩婆多云。五門義別。一名門○二
義門○三業用門○四世門○五施設門。五
蘊名識處名意在界名心。皆通六識。非離六
外別有心意
指事云。遠云。若依毘曇。就一事識隨義分三
五義別之。所謂名義業世施設。名者名心名
意名識。義者集起。是其心義。思量是意義。了
別是識義。業者論云遠知。是心謂知未來。未
來之法未簡現起。與我身居故説爲遠。前知
是意。績知是識。世者論言未來説心。過去説
意。現在説識。言施設者。界施設。心入施設。
意陰施設識此五義雜心論第一出
  折引婆娑有多異義。釋心意識可見
折引婆娑了云。釋云。依上論故但有六識。於
此六識各分心意識也
抄八下云。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世
是識等種種分別。然無別體 復古引此文
釋云體即第六
攝論章第三云。依薩婆多宗毘婆娑論及成
實論宗有諸論師。但説一識。謂説第六獨行
意識。如彼二論引。法是經偈遠行獨遊不依
於身能調是者。遠離魔怖。此言一識。攝九識
中第六意識。不攝餘識
  此章道基法師撰。舊譯古飾也。薩婆多六
識體別。成實六識體一也。雖然婆娑復次
之中。六識體一義有之歟
述記五末釋云何應知。此第七識等。文云。小
乘執此。即是六識入過去者故爲此問
章於阿頼耶識○經説
問。現流布増一阿含經中。不説阿頼耶如何
答。攝論。唯識論。皆増一經引釋四種之頼
耶。知梵本應有也
  四阿含事
述記第四本云。四阿含經。一名増一。二名中。
三名長。四名雜。明從一法増至百法名増一。
不略不廣。明義名中。若明事義文廣曰長。雜
雜明事名爲雜
三。問。増一經所説四種頼耶何爲體歟 答。
以大乘實義見之第八也。以小乘自義取之
時。異計不同也。或五蘊。或我見等也。如唯識
攝論等
問。有部心四種頼耶。以能執之貪爲體歟。爲
當以所執藏之法爲體歟 答。以蘊等之所
愛著之法體名頼耶也。如攝論唯識等 付
之述記釋云。四體是貪云云如何 答。述記
云。彼部計云執餘蘊等。但是貪所著處即名
阿頼耶故攝論三種唯識七種。皆是有部
貪所著處破也。四斷是貪者。且釋能愛著體

無性攝論第二云。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
已説阿頼耶識。如彼増一阿笈摩説。世間衆
生愛阿頼耶。樂阿頼耶。欣阿頼耶。喜阿頼耶。
爲斷如是阿頼耶故。釋曰。如彼増一阿笈摩
説者。是一切有部中説愛阿頼耶。此句總説
貪著阿頼耶識。樂阿頼耶者。樂現在阿頼耶
識。欣阿頼耶者。欣過去已生阿頼耶識。喜阿
頼耶者。喜未來世當生阿頼耶識。此性於彼
極常有願故。由樂欣喜。是故總説名愛阿頼
耶。爲斷如是阿頼耶故。云爲永斷害故
云。復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説衆生愛阿頼耶。
乃至廣説。此中五取蘊説名頼耶。有餘復謂
貪倶樂受名阿頼耶。有餘復謂薩伽耶見名
阿頼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阿頼耶識
故作此説。如是安立阿頼耶名隨聲聞乘。安
立道理亦不相應。若不愚者取阿頼耶識。安
立彼説。阿頼耶名。如是安立則爲最勝
  愚法所執五蘊等。一一難破繁故不引
折引了云。釋曰。此論初説小乘執五取蘊。并
貪倶樂受。及薩伽耶見。詺爲阿頼耶識。從若
不愚者已下論文。破此諸見。建立大乘説阿
頼耶識以爲最勝。是知小乘雖有其名。然覈
定其義執藏之義不成。既無執藏之義故。云
但得其名梁攝論第一云。論曰。如増一阿
含經言。於世間喜樂阿頼耶。愛梨耶。習阿梨
耶。著阿梨耶。釋曰。初句略説根本。後以三句
約現在過去未來。更廣大釋之。著阿梨耶者。
約現在世。習阿梨耶者。約過去世。愛阿梨耶
者。約未來世也
  指事所引也
唯識論第三云。説一切有部増一經中亦密
意説。此名阿頼耶。謂愛阿頼耶。樂阿頼耶。欣
阿頼耶。喜阿頼耶。謂阿頼耶識。是貪總別三
世境故。立此四名。有情執爲眞自内我。乃至
未斷恒生愛著故。阿頼耶識是眞愛著處。不
應執餘五取蘊等○五欲亦非眞愛著處○樂
受○身見○轉識○色身○不相應○異生有
學起我愛時。雖於餘蘊有愛非愛。而於此識
我愛定生。故唯此是眞愛著處。由是彼説阿
頼耶識名。定唯顯此阿頼耶識
述記四本云。論説一切有部至喜阿頼耶。述
曰○自下釋義文有其三。一釋曰。名即第八
識。二謂生已下。徴餘非此。三異生有學下。顯
起愛所著之處必阿頼耶○四名如論。是貪
總別三世境故。無性云。愛是總句。餘三現在
過去未來。如其次第三世別説。此性恒時極
希願故。由樂欣喜。是名阿頼耶也。世親一解
同前。第二更解。謂於現愛。於過去樂。由先樂
故。復於今世欣。欣故於未來喜。今但總言是
貪總別三世境故。非但有前解亦無有後釋。
四體即貪○論有情執爲至是眞愛著處。述
曰○至金剛心恒行不息故。阿頼耶識。是眞
愛著處。彼部計云。執餘蘊等。但是貪所著處。
即名阿頼耶故。論不應執餘五取蘊等。述曰
○論謂生一向至受快樂故。述曰。自下第二
徴餘非此。文有其七。七種非是所愛著故
復古云。頼耶下但得第八之名。無別自體。謂
小乘但是第六入三世故。指増一阿含經也
四。問。小乘教心。於第七識名義倶得義可有
歟 答。章但有六識云云 付之。既於第八識
得其名。於第七識者。人我之根本故。小乘尤
可得其名義也。是以唯識論中。於第七識者。
名義共得之見。如何 答
唯識論第五云。又大乘經處處。別説有第七
識故。此別有。諸大乘經是聖教量。前已廣説。
故不重成。解脱經中亦別説有此第七識。如
彼頌言。染汚意恒時。諸惑倶生滅。若解脱諸
惑。非曾非當有。彼經自釋此頌義言。有染汚
意。從無始來。與四煩惱恒倶生滅。謂我見我
愛及我慢我癡。對治道生斷煩惱已。此意從
彼便得解脱。爾時此意相應煩惱。非唯現
量。亦無過未。過去未來無自性故。如是等教
諸部皆有。恐厭廣文故不繁述
述記五末云。論解脱經中至非曾非當有。述
曰。此大小乘遍計之經。然四阿含不攝零落
之經。諸部皆有。具此頌文長行自解○此經
大小共信。十八部共許諸部解別。上座部等
計。即染第六諸惑許並生。別有細心是第六
意。恒現行故○大衆部等解。如常絶食受樂。
非謂一切時有名恒。薩娑多等。非四惑同時
倶。此則前後有倶。常絶食等分大乘云。即
是我第七識
疏部薩婆多等之解。恒時時之相續之義
也。非常恒相續。如云。常絶食常受樂。又薩婆
多四惑不倶起故。會前後有倶也。此皆小乘
中不許第七識也。證第七委釋
問。第二時般若教中。但空六識不説七八云云
爾者小始二教中何攝歟 答。始教所攝也。
但不説七八事。且意處收七八故也。唯識論
第五云。然有經中説。六識者。應知彼是隨轉
理門。或依所依六根説六。而識類別實有八
述記五末云。此説八識。何故阿含經等中説
有六識。論然有經中至隨轉理門。述曰○此
有二義。一隨轉理門。依小乘根器未建立於
七八者説故。論或隨所依至實有八種。述曰。
第解。依不共根不共境故。有六種。非謂
盡理。而識類別實有八種。大乘之中。於處門
中不開識者。以此理通
  章從業種并體而生云云
唯識論第八云。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
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爲法各
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
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二我執習氣。謂虚妄執我我所種○隨二我
執所熏成種。合有情等自他差別 三有支習
氣。謂招三界異就業種○應知我執有支習
氣。於差別果是増上縁
抄八下云名言種者。唯識第八云。復次生死
相續○各別因縁。釋曰。言各別親種者。三性
種異故。能詮義聲者。揀無詮聲。彼非名故。名
是聲上屈曲。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
然因名起種。名名言種。顯境名言。即七識見
分等心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顯境故。此
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説名顯所詮義。此心
心所能顯所了境。如似名能詮義故。親辨果
體即由名言。若無業種不招業樂。如種無曰
終不生芽故。此名言由業引起。方受當來異
就之果苦樂報
表義唯第六。顯境通七轉。我執通六七。有支
前六識也。述記八本釋表義名言云。唯第六
識。能縁其名。能發其名。餘皆不縁。亦不能發
又釋我執熏習云。因我執故。相分之中亦
熏五蘊種。即名言種由熏我執種。*合自他別
故立之也
又云。有謂三有支者。因義分義。即三有因生
善惡趣差別因也。通前六識皆有此熏
問。親辨自果因縁正名言種也。又論文三熏
習初名言熏習云道理云。又便尤擧名言可
等餘二熏習。何章文云從業等種辨體等歟 
一義云。次下答問答
問。唯識論中。釋前後異熟果相續之義。有曰。
復次一福等三業。二三熏習。三十二因縁。四
二種生死也。此四義。皆釋前異熟既盡。復生
餘異熟之頌。何故當章但擧三熏習歟 答。
唯識論中。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倶。前異熟
既盡等長行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出四。復
次四義。共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謂福等三
業業習氣。色心心所等種子二取習氣。謂又
十二因縁者。惑業苦三道也。業業習氣。惑苦
之種。即二取習氣也。次二種生死者。漏無漏
二業爲因。即業習氣煩惱所知二障爲縁。即
二取習氣也。故四義共。以業種名言種子等。
爲生死相續之因縁也。爾者從業等種辨體
而生者。不可限三熏習了通論四義也 問。辨
體而生者通八識歟 答。唯識論意。諸業習
氣者。引滿二業。異熟者。眞異熟并異熟生總
別二報也。雖然當章心。且眞異熟頼耶付釋
之。章異熟報識爲諸法依
  異熟識得名事
論第二云○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
果異因故依名言種。八識相差別而生名
等流果。果似因故。酬善惡業種生無記果故。
云果異因也
述記二末云。言異熟者。或異時而熟。或變易
而熟。或異類而熟。或異熟因所招名異熟果
問。付第八識。有阿頼耶阿陀那等之諸名。何
故擧異熟爲諸法依歟 答。阿頼耶名不通
八地已上。二乘無學等位。異熟名通菩薩金
剛心二乘無餘。以前阿陀那名通具縛乃至
佛果故。取中擧異熟名也。又異熟者。第八識
果相故。對上辨體而生也
唯識論第二云。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
性故
述記二末云。不言初以狹故。不言後以寛故。
寛狹何事遮不説也。此中意説熏習位識。若
説寛時。佛無熏習説即無用。若説狹時。八地
以後猶有熏習便爲不足○故説異熟識。是
多異熟性。寛狹皆得
又唯識論第二。唯眞異熟體。具所熏之四義。
爲諸法種子依。故知。異熟報識爲諸法依云云
五。問。轉識頼耶相望。可有互爲因縁之義歟
 答。可有親因縁之義也 付之。親辨自果
種子因縁。必具性決定等六義。而本轉既異
體也。不可有引自果之義。加之轉識通三性。
第八限無記。爾者本轉二識相望。全性決定
之義闕如何 答。先章文。從業等種辨體。而
生之時。以七轉識爲頼耶因縁之義可有之。
異熟報識爲諸法依者。第八爲七轉識因縁
也。是以大疏三上云。以上八識爲能所熏展
轉爲因
抄八下云七熏八種。七是八因。八含七種。八
是七因 此等解釋。本轉二識。互爲因縁
義分明也。但於難勢者。法相宗深義口傳重
重也。且一往會之者。諸法種子頼耶相分也。
此相分種子。若望能熏轉識通三性。望能持
第八唯無記也。故唯識論云。諸有漏種。與異
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倶有善等性
故。亦名善等故第八識相分。作七轉識之親
因。而不失引自果性決定義。次六七二識縁
第八之時。六七所變相分。被自體分力熏第
八識見相分種子。而此六七所變能熏相分。
或隨本質收第八識。或隨能縁收六七。已有
隨本質故。具引自果義。又六七縁第八所變
相分是帶質境。故從情從本判性不定也。若
隨六七通三性。若隨本質無覆後無記也。是
故六七所變相分。望第八識有性決定也。以
轉識○分望第八體。以第八相分望轉識之
體。作互爲因縁之義。若攝用歸體本轉自體
相望。可有因縁之義也 重重問答。有探册
論第二・述記二祕二・燈三。勘文有別紙」
六。問。當章文方便漸漸引向眞理云云爾者
眞理者。指終教眞理歟。爲當始教之空理歟
 答。終教眞理也 付之。案解釋之起盡。方
便漸漸引向眞理故。説熏等悉皆即空云云
皆即空之言。非指始教之空理歟 加之不
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眞也。結釋無爭會八識
之事相。歸始教之眞理見。是以復古記中。此
約初教故。云漸漸引向眞理。乃至但云悉皆
即空云云如何 答。章文既方便漸漸引向眞
云云知八識法相説即空事。爲引入終教眞
理也。若只於始教内。直會事歸理。何可有漸
漸之義歟。但章文悉皆即空云會歸眞也等
者。此等解釋。自本於始教内八識之事相即
空之義釋也。如此即空釋事。爲引入終教之
眞理故。漸漸引向等釋給也。先徳又述此意
歟。全不及難勢也
要問上云。依三乘教初教文中。立有異熟頼
耶受熏成種子所以知之。故無性攝論云。今
立異熟頼耶。此亦無傷。既知無傷。故知權立。
爲迴心聲聞未達法空。權擧異熟相。漸引小
乘變易生死漸向細滅。實即不然。若據實理。
一切縁起不離法界○言熏果報者。據位而
説。此可思簡。故起信云。眞如熏無明。無明熏
眞如。此意向實也。義若如此。何故瑜伽論。異
熟受熏爲愚者説。於内於外無有熏習。即不
見藏住。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起信
既熏眞如。因何成辨熏習。今會此意。瑜伽爲
對聲聞先識異熟。後知無生順觀行故。今起
信論。爲悲進菩薩識縁起相即會無生故。作
別説
折云。方便下。此顯縁生無生故空也。所以明
斯義者。意顯相宗所立有八識。未爲究竟故
示斯。若彼自宗。則雖無自性。不礙縁生故立
識也
又云。解云下。正令彼捨執而言通之。此令相
宗趣。後不是朋於空宗○由八識無性歸眞。
是趣後教眞實義
指事云。言漸漸引向至悉皆即空者。上明縁
生假有俗諦。自下明漸引向縁生即空眞理。
是故云方便漸等
  章如解深密等云云
解深經第一玄奘
心意識相品第三云。爾時
廣惠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心意識祕密
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爲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爲於心意識祕密善
巧。菩薩○爾時世尊○吾當爲汝説心意識
祕密之義。廣惠當知。於六趣生○頼耶爲依趣
生建立。轉
識頼耶互爲因
縁等義説了
廣惠。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爲
依止爲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
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爲於心意識一切祕密
善巧菩薩。廣惠。菩薩於内各別。如實不見
阿陀那○阿頼耶。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
必及眼識。十八界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
義善巧菩薩。解脱經是眞菩薩云云如來齊此
施設彼。爲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
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頌曰。阿陀那識甚
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
彼分別執爲我
  深密解脱經第一菩提流
支譯
 廣惠菩薩問品文
小異。義多同瑜伽七十六文義。多分同也」
問。深密經并異譯解脱經等。但云於内各別
不見阿陀那等。云藏住熏習之言無之。又解
深密經。只云於内各別。無於外句如何 答。
梁攝論第一。引釋解節經偈云。廣惠菩薩。由
如實不見本識及阿陀那識等。於内於外。不
見藏住。不見生及長。不見眼識眼色○此論
不見藏住不見生長者。相當經文不見積集不
見心之句。經論共初約第八三名。後約十八
界釋不見義。當章所引。雖前後不次第。不見
藏住等之一對。當不見積集之一對。依取義
略引不次第歟。高覽異本歟 次於外者。梁
論引釋既於内於外。又深密解脱經。若菩薩
不見内外阿陀那等云云依此等文。引於内於
外也。又唐本章。是名菩薩云云付之。宗朝末
師釋義可見
不見藏住内所
熏習外能
阿頼耶攝藏
阿頼耶
能攝
識體阿陀那執持種子
色根義
阿陀那識能執持
識體
阿頼耶執藏。在異生有學七地已前。阿陀那
翻執持。通凡聖因果等之諸位也已上折藏義
於内各別等云云眞如各別隨證
顯眞
阿陀那
阿陀那識阿頼耶等。可准之
  已上指事引圓測疏
曉法師云○於内密之心。各別所詮之門。通
達諸識。離言説法。不取隨言所詮之義故。於
一切皆言不見文指事所引也
七。問。所引解深密經文。建立一切心意識祕
密善巧云云爾者。祕密者不了密意之義歟。
爲當甚深祕密之義也可云歟 答。甚深祕
密之義也 付之。深密瑜伽等心。以八識三
性之建立。爲第三時了義之説。以畢竟皆空
之義。爲第二時。三無性門未了之教事。法相
一家定判也。是以唯識論中。述因果同時恒
轉如流之義了。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解深
密經文。長行説不見等之義。重頌阿陀那識
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慕流。述以八識種現因
果相依之建立甚深正理。定何以業等熏習。
定不了皆空義。甚深祕密可嘆歟 答。正深
密瑜伽等中。以解不見之義。或名勝義善巧
菩薩。或云祕密善巧云眞菩薩。若所解之義
不了者。能覺菩薩。何勝義眞實菩薩歟。加之。
瑜伽論中。異熟生滅等義。爲愚癡無智説云云
愚癡無智之所解。豈甚深歟。但深密等中。建
立諸法有二義邊。一異熟生滅等義。俗諦門
建立也。引迴心二乘。爲令知八識互熏之因
果也。瑜伽論愚癡無智者。二乘等也。二攝相
歸性勝義眞實門。因果能所熏等。皆即空離
言也。此即菩薩證智境界也。故云勝識菩薩
等。以此即空無性眞俗相依之建立故。説建
立心意識祕密善巧也。又經論之中。深妙遠
深等者。嘆此眞俗相依之八識。全非異熟生
滅之分故。經文祕密善巧者。無淨甚深祕密
之義也。但章文結釋文生滅等相皆是深密
意者。指異熟因果。即不了密意也。不可混亂」
  略文義經文祕密善巧與結釋。皆是密意。
同不了祕密之義心得歟。未審
尋云。熏等即空者。第二時遍計空歟。第三時
中道空歟 答。第二時般若未顯説八識。今
空八識因果故。知第三時三無性門空也。但
同學抄三無性。通第三時顯了説歟。云論義
通不通二釋。雖然自宗心第三時。具説三性
三無性云事。宗家清涼大師等解釋分明也。
如探玄第一等
唯識論第三云。由此汝義因果定無。應信大
乘縁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
皆假施設○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述記三末
云。中道者。無漏眞異名也。以理合智故名契
要問答上云。義若如此。何故瑜伽論。異熟受
熏爲愚者説。於内於外無有熏習。即不見藏
住。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起信既熏
眞如。辨成熏習。今會此此意。瑜伽爲對聲聞
先識異熟。後知無生順觀行故。今起信論。爲
達菩薩識縁起相即會無生故。儀別説
  上起信眞妄互熏義釋故。對瑜伽不見熏
習問決也
折云。如來齊此立識者。意在無性故空。不在
縁生故有。故云密意善巧。此是佛意故。引此
令法相學者知。而得意不可如言取也。言瑜
伽同者○上來所説。我爲愚癡無智者。説我
不齊。如是説阿頼耶可爲。若知頼耶及陀那
識等。於内於外不見藏住。能如是知者。是名
菩薩。釋曰。此論意。以執有識者。爲無智愚癡
之人故。吾祖引此翻彼所執也
有義云。此記心經不見等三無性門。不了密
意也云云若爾者。以何法相學者。八識建立
之執遮歟。故今記心云。深密經意。齊無性爲
深密之建立。不在縁生有相。引此佛意遮相
宗有執爲言
復古云。始教有二門相成熟。當於始門理成
熟。義當終門相成熟者。業等菩薩生。理成
熟者。悉皆即空。而依孔目判也
問。此記解釋。違空門爲始不空爲終之義。如
何 答。相對深密第二三時。以第二時空爲
始教初門。於第三時中。異熟生滅建立。前通
終教。眞俗相依之建立者。始教之終門。終門
之初門也。對之異熟生滅之建立者。猶以始
教初門攝也
疏三上云問明
問。若爾瑜伽等中。異熟頼耶。
從業惑種辨體而生。非如來藏隨縁所成。如
何會釋 答。瑜伽中。對於凡小。約就權教隨
假説。楞伽密嚴對大菩薩。依於實教盡理而
  章於此頼耶得理事等云云
八。問。起信論文。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云云
者宗家心。此中生滅者。通三細六麁歟。限七
轉識歟 答。廣通三細六麁也 付之。宗家
起信論義記中。依楞伽經生滅者七轉識也。
釋不取三細見云何 答。以生不生和合名阿
梨耶。三細既頼耶三分也。爾者生滅者。專可
取三細也。故起信疏釋。先初約根本三細生
滅釋不一不異之義了。依楞伽經。以七識染
法爲生滅等。已下就生顯之七轉識。釋不一
異之義。是則七轉熏如來藏成三細梨耶故。
七轉亦不離阿頼耶云義釋也。此義問明品
抄見
起信論疏上云。不生滅者。是上如來藏清淨
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
滅來與眞合。謂生滅之心心文生滅無二相
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
起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云和合○非一非
異者。眞心全體動故。心而生滅非異而恒不
變眞性故。與生滅不一。依楞伽經。以七識染
法爲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爲不生滅。以此二
與合爲阿梨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今
此論括彼楞伽經上下文意。作此安立故。云
非一異也
  付此疏文。自初不生滅至與生滅不一。約
三細無明釋非一非異。自依楞伽經以七
識等下。約七轉識釋不一異。今此論主下
總結二義
抄八下云。疏又起信論云下○所謂不生不
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釋曰
○此心所以生滅者。因此明生。此生滅心。原
從本覺而起故。有二義而無二體○言非一
非異者。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
變眞性故。與生滅不一。此約三細以爲生滅。
則第八中已含動靜故。楞伽云。七識染法爲
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爲不生滅○就生顯説
起信別記云。成梨耶義説有二門。一分相門。
二融攝門。前中二門。一不生滅。二生滅○生
滅中生者。是七識○故楞伽經中。名爲相生
滅也。二細者是無明風。楞伽經中。名爲流住
生滅
問。終教大乘心。可有眞如受熏之義歟 答。
章以許眞如隨熏和合云云付之。唯識論中。
能熏所熏各有四義。其所熏第三能熏第一。
正遮眞如熏習之義。縱雖終教能所熏云何
可成歟 答
抄八下云。然此能熏所熏通性相意。先依法
相宗説。唯識第二已下
取義
所熏四義。一堅住性
始終一類相續
義遮轉識等
二無記性無違逆義
此遮染善
三可熏性自在
不堅
義遮心
所無爲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同時同處義
遮化身前後
能熏四
義。一有生滅遮無
二有勝用遮異熟心
心所等
三有増
遮佛
四與所熏和合已上
取義
第二法性宗者。
上法相宗所熏第三能熏第一。正揀眞如受
熏之義。今法性宗。亦七識等而爲能熏。以爲
所熏。其第八中。以如來藏隨縁成立。含有生
滅不生滅義故。熏第八即熏眞如故。起信論
云。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
斷絶。云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眞如。二者一
切染因名爲無明。三者妄心名爲業識。四者
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
無於香。若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
是。眞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與熏習故。
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眞如而
熏習故。則有淨用
孔目云。隨惠梨耶具四懷方堪受熏。一堅理實
二無記無分
別義
三可熏不守自
性義
四與能熏相應諸法
相應
能熏四義。一淨法。二染因。三妄心。四妄境
云云取義復古所引
  章故楞伽下三文連引事
第一文惡習者。抄八下云。此中正取無明爲
因。生於三細惡習者。根本無明也。復古云。
惡習能熏七轉識也云云 第二文與因倶若
生若滅者。清涼釋云。與七識倶名與因倶 
折薪所引 已上二文經第四。第三文經第
七 具上二文意也
抄八下云。前引楞伽與七識倶。次引楞伽爲
惡習熏。今則雙具故復引之。大意無異
疏中連引三文。前引者。眞識現識泥團微塵
等文也。次引者。章第一引文。今者則章第三
引文也
  章又云起信論云自性
論云。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
與無明倶無形相等相捨離等 章取義引

  勝鬘染而不染等事
經云。彼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
所染。亦難可了知 指事所引
章智障極盲闇等 折云。智論攝論並有此
文。若攝論第一歸敬偈初文也。彼有十七偈
半。此即第一明歸正之意。意在顯無分別智
等也。下二句云。如理及如量無分別智光
章此眞如二義等 復古云。眞如隨縁不及
二義 折云。約二教門以辨云云 章十地
經云。三界虚妄等 第六地説十二因縁。
玄十三總科十門。一因縁次第。二一心所攝。
三自業助成。乃至十隨順無所盡觀也。今文
第二一心所攝門也。晋經第二十七文
章攝論等約始教釋等 玄十三云。此之一
門。諸論門引證成唯識云云十重唯識中。初
三門始教也。第一門云。如攝大乘及唯識等
諸論廣説云云第一相見倶存也。第二攝相歸
見云。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縁論云云
第三攝數歸王云。如莊嚴論説云云故等取此
等諸論也。攝大乘論中卷云。此中何者依他
起相。謂阿頼耶識爲種子虚妄分別所攝諸
識○其有未得眞智覺者。於唯識論中。云何
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
性薄伽梵説。如三界皆唯有心等云云指事所
引。頼耶種子識教證。引十地經也
章十地論等 第八卷云。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
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指事所引
九。問。達磨經者。諸指一部經歟。爲當通指大
乘經歟 答。可指一部經也 付之。清涼大
師解釋中。通指諸大乘經見。如何 答。既攝
論等中引彼經一頌。豈所引頌諸大乘經。同
説一頌歟 但清涼大師解釋者。疏三上問
明品云。又如達磨經頌云。無時來界爲諸法
等。依攝論等。就初教釋云○寶性論翻此○
兩宗不同。淺深可見
抄八下云。疏又如達磨經頌下。雙引二論○
而云達磨經頌者。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云。
此中最初。且説所知依。即阿頼耶也。世尊。何
處説阿頼耶識名阿頼耶。謂薄伽梵。於阿毘
達磨大乘經中説。釋曰。此乃通指大乘經。爲
對法經耳○下半云。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
得。疏攝論等下。第二引二論釋。初即法相宗
論。言等者。等取瑜伽。雜集等。彼論釋云。無
始者初際無故。界者因義。即種子也○寶性
論翻下。即法性宗論○彼論具足云。無始時
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
即第四論
章如是等法者。論次第牒釋故。指餘云也。梁
攝論第一。無性攝論第一玄奘
攝大乘論第一
多羅笈
多譯
皆引此頌。頌文少異。其義多同。疏所
引無性攝論第一文也。而抄攝論第二釋所
知依中云者。唯識三云。謂有大乘頌文。同無
性論也
述記四本云。此簡小乘阿毘達磨。是大乘故
述記第一本云。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
來出現功徳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
章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等
  三十二法門指事上文殊不二終頓事。並
如上卷攝
章離世間品十心事
晋經第四十一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
薩有十種心。何等爲十。謂大地等心持一切
善根故
大海等心受無邊智慧
大法海攝故
須彌山等心安住無上
菩提故
摩尼
等心遠離涅
槃故
金剛等心決定了知
一切法故
堅固等心一切
外道
不能
壞故
蓮華等心世界不
染故
優曇等心難値
遇故
淨日等
滅闇
障故
虚空等心無能
量故
已上佛子○若安住此
心。即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心云云 指事
心識章私記。同引此文
折云。且離世間品所説十心。然有多種難以
指定故。晋經彼品前後次第。總有十四段。明
十種心。所謂十發普賢心。十於善知識起恭
敬心。十平等心。十發無畏心。十發無疑心。十
發不動心。十不捨深心。十須彌山王正直之
直云菩薩可爲
□有十種心
十發心。十十深心。又十心直云
十種
心但釋異
諸攝皆引十平等心。安知吾祖不通指耶。今
詳文中。但云故説十心以顯無盡。如離世間
品等。應通指此品所説十心等
第九地十心。晋經二十七云。知衆生諸心差
別相。莊飾世心相。速轉心相。壞不壞心相。無
形心相。無邊自在心相。清淨差別心相。垢無
垢心相縛解心相。諂曲質直心相。隨道心相。
皆如實知 指事所引玄十四云。先一句
總。次九句別○初言莊飾世心者。以八識心
能莊世也。論名心意識六種差別者。心謂頼
耶。意是末那。識即六識。以心意各一識中具
六故。六種八識不同故名差別 尋云。依
此釋但八識之開合也。何云顯無盡等歟 
答。三一雖有淺深。至釋義配當事在之。如三
身十身配釋。雖然淺深不可混亂也 折引
經文了云。然説十雖表無盡但是一心差別。
十相非是十種心。次明一心十徳。始是一心
十相之義。且如晋經十地品中。二地有十種
直心。三地有十種深心。五地有十種心平等
心。恐九字誤爾
  性起品十心事
晋經第三十六云。云何菩薩摩訶薩智見如
來應供等正覺心。此菩薩知心意識非即如
來。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具十徳
者。擧十大喩。一虚空無依爲依喩喩佛無依
成事智
法界湛然喩喩佛體無
増減智
三大海讃益喩喩佛均
益生智
大發出生喩喩佛用與
體密智
五珠消海水喩喩佛或
成徳智
虚空含受喩喩佛依住
無礙智
七藥王生長喩喩佛窮劫
利樂智
八劫火燒盡喩喩佛知無
不盡智
九劫風持壞喩喩佛含
留惑智
十塵含經卷喩喩佛性通
平等智
已上取義。離世間品
菩薩心第九地。衆生性起品佛心也。果位智
強識劣故云十智也
問。章文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云云爾者同教
中可攝別教歟 答
折云。今此同教。正是圓教中同教門。然亦約
攝前諸教。三一和合説爾
復古云。問。攝前諸教者未審。攝何等教。若言
即前所引諸教。別教亦列于前。豈亦攝歟。若
云但攝前四。何不如餘處列于別教之前歟。
答。無可無不可。言無可者。如餘處列之於前。
但攝前四。以是一乘之方便故。言無不可者。
前五總融爲同教故○探玄十門唯心中云○
總具十門。約同教説。則別教亦攝。是爲同教
故。亦前亦後也
問。章文不動本而常末等云云爾者指圓教性
海具徳門歟 答。上云
折云。不動甚深縁起一心常有五門差別○
不壞五門。恒是甚深縁起一心也。問。若爾性
海具徳門豈亦末歟。答。此以法義分本末故
作此釋。若五教論本末。即海門爲本也。本末
之言。隨文以明不可爲定 章如唯識章記
云云折復古指孔目第一唯識章 指事指玄
記十重唯識段。但十重唯識段。釋唯識一相。
孔目廣明心意識等故。孔目義可宜歟
  文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書寫畢
 快舜居乘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