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 (No. 2250_ 湛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智増。餘位並無。如集類智滅類智位。雖各
有智名。不異前處不増也。亦諸忍位皆無
智増。道類智時是修道攝今謂此中明成
十智故集類滅類道類不別取。以類智故」
論曰行相念住頌疏云。於見道中八忍
七智。忍正起時修未來忍。智正起時修未來
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
類。今謂。此釋依光記。不允。寶解
爲正。麟師依寶師釋爲評
對治所縁倶決定故寶云見道八忍定縁
八諦斷八諦惑。不相交雜。修道不爾斷修
惑時或縁苦諦乃至道諦及縁非諦。交雜
不定已上
疏文
麟師擧此文已云。准章唯約忍
智。自爲同類。詳論亦然
由此餘未能兼修正理云。自諦所爲
未圓滿故。有言。若此於法智位修。應説
名爲現觀中俗智。經不應立現觀邊名」
而於當位斷證已周光云當集等位。圓
暉云當諦。此等釋意用丁浪切。此去聲也。
寶云。當無學位。此用都良切。此中寶解於
理爲優
次於修道離染位中修道容預有遊觀
故。簡言離染。見道不爾。故無簡言
斷八地無間各修於七智麟云。此中總
有三例。一斷八地無間道。二有欲餘道。三
有頂八解脱此之三類雖修智不同。而七支
類等。故頌同處明。所以但言八地無間者。
以有頂不修世俗此八無間修世俗故。故
別名之。由世俗智不治有頂故。治下地
故。故不同
現修二智頌文唯明得修。長行廣明二
修。下皆准之。麟云。但修有二種。行修二得
修。行謂現行。得謂起得修道。初念行修二
智。謂道及類。此體是一而不二也。次第・超越
皆同。此三得修六七不同
斷欲修斷隨應現修麟云。所以但言
八地無間者。以有頂不修世俗此八無間
修世俗故。故別名之。由世俗智不治有
頂故。治七地故。故不同
未來隨應修九修十麟云。言無學或十
或九者。並約得修説。若論行修。二種皆唯
修四。謂苦集・類及盡無生隨一。以彼初心
唯縁有頂四蘊故。問。無學初心如何得修
世俗智耶。答。雖世俗智於彼無能。而無學
位衆徳具足。如王登位一切萬國皆來朝賀。
故世俗智起得來朝
似見道故光有三解。寶無別釋。麟師於
中依第三云。有學練根一無間道正斷見
感所引無智。似見道中道類忍時斷非想惑。
不修俗智故但修六
學位修道未來修七麟云。於六通中
除漏盡也。心漏通如前初得應果説。更不
復明。修七智者。通漏無漏故兼世俗。無間
道故無他心。有學位故無盡無性。故但修

除微微心唯修俗故光師唯引婆沙不
辨與此論正理別。寶師對辨三論。可謂
得論旨矣
異生離染現修世俗光師釋異生不起他
心有二義。寶師破之別立義理。破立皆極
成矣
論曰諸道此地有漏諸道者。光及圓暉
唯言諸有漏道及無漏道。寶師細開以爲四
道。謂有漏無漏加行・無間・解脱勝進
譬如大王皆來朝貢祚者。玄應音義云。
祚位也。國語云。天地之所祚賈逵曰。祚祿
也朝貢者。又云。貢薦也。廣雅。貢上也
論曰現具二修頌疏云若現若未倶有
得。得皆名得修。法體現前名習修亦名行
修。法現前故。約世分別。於未來世唯有得
修。起得得故。現修二修。有法倶得名爲
得修。體現前名爲習修已上
疏文
今謂。大乘亦
立四修。女雜集第九等。或立十八種。如顯
揚十六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論曰不共法大乘所明十八不共法
與此不同。雜集十四云。不共佛法者。即十
八不共佛法。乃至如經言。如來無有誤失。
無卒暴音無妄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
無不擇捨。志欲無退。精進無退念無退。
無退。慧無退。解脱無退一切身業智爲前
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爲前導隨智而
轉。一切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知過去
世無著無礙。知未來世無著無礙。知現
在世無著無礙。建立彼相如經廣説。攝論
第九・瑜伽七十九亦同。又瑜伽四十九明
四十不共佛法。此中有十力等不共法
餘八通依名十一地麟云。謂不要在
定地起故通欲界。餘地可知
皆依贍部男子佛身麟云。第二依身門雖
即佛身亦是男子。然所對治故亦言之」
如舍利子多少等光寶兩師雖引智
論。然智論等是大乘説。非小乘所用。小乘
諸論皆依阿含。定是阿含中説。今所翻
經中此事逸矣
論曰等那羅延那羅延者。嘉祥中論疏
一末七紙右云。那羅延此云生本。以是衆生
之本故也。麟云。那羅翻爲人。延那爲生本。
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王生
故。故曰也已上
麟文
今謂。麟記所釋全依應音
義。恐玄應亦依嘉祥等説。玄應音義八
二十二
紙大
云。普云鉤鎖力士。華嚴音義一翻堅
固。探玄十五云堅牢。又大日經一行疏第
五云。毘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
天也。又第十云。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那
羅延天別名也
有餘師言至那羅力大乘亦同此説。瑜
伽三十七云。一一支節悉備足那羅延力」
謂凡象那羅延若依大乘。菩提資糧論
二云。菩薩有七種力。謂福報生力・神道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福報
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
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如
是大力士力半。那羅延力・大那羅延力・過
百劫菩薩力・過百千劫菩薩力・得忍菩薩
力・最後生菩薩力。展轉十増。住此力已菩
薩即於生時能行七歩。十最後生時力當
菩薩少年時力。住此力已趣菩提場成等
正覺已。以過百千功徳力故。成就處非處
等十力
如是身力外別有婆沙三十七紙左辨身
力身劣中。總有五説。正理七十五十紙
有四説。然光師意。正理同婆沙。此論初説
當婆沙初説。第二説當婆沙第四説。今謂。
光師云。正理同婆沙者。是通漫説。正理四
説婆沙五義説既不同。何漫言同。寶師別
爲配當。尤得雅當。又寶師意。此論前釋同
婆沙初二説。此與光師稍別。後釋二師全
同。又解此論意。光有三説。於中自評取第
三説。謂論主意同經部宗。寶師不爾。論意
各別。此論以婆沙評家爲量也
理實無畏體即是智光有二解。寶同第

種異迦葉波等西域記二云。若夫族姓
殊者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守道居貞潔
白其操。二曰刹帝利。君臨仁庶爲志。三曰
吠奢。商買也。四云戍陀羅。肆力疇壠勞勤
稼穡。凡茲四姓婚娶不通等。本支名種末
*支名姓
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光有三解。圓暉用
第三解。實意亦同。然有差別。寶云一切智
者。謂縁共相理至極故。二一切種智者。知
一切種差別法故已上今謂。寶解爲優。此論
已小乘家記。爲高深則却不應
言無諍者得無諍名麟云。又准婆沙。
羅漢由修五因縁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
一觀威儀。謂行住座臥不令他起婬故。二
觀應不應説法。三觀應受不應受。四
觀有住處有處雖安穩豊住。資具若盡。
於己起善。或亦名應住
五觀察
里巷爲乞食故。將入城邑先觀里巷。此
中男女勿有因我起煩惱等已上
記文
若依大
乘。與此不同。攝論第九云。能滅諸有情一
切惑無餘。釋曰。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爲性
不同。聲聞所得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
若一有情當縁我身隨起一種煩惱諍者。
即便不入。如來觀見雖諸有情當縁佛身
起諸煩惱。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
方便調伏令滅煩惱。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
餘者。非如聲聞住無諍定方便遠避不令
自身作少有 情生煩惱縁。唯伏欲界有事煩
惱非餘煩惱。諸佛不爾。方便能滅一切有
情一切煩惱令無有餘。又瑜伽六十九云。
復次諸佛如來於無諍定而不數入。所以者
何。有諸衆生勝利益事。由起煩惱倶時成
辨。如來於此勝利益事不能棄捨
内起隨應總縁境故麟云。釋不能遮見
惑也 謂見所斷惑唯於内門總相縁境。既
不剩縁己身而起。何有己智能遮防哉
謂無退智立爲第一言能詮者。玄應音
義二十四十五
紙右
云。詮謂顯了義。説文。詮具也。
案具説事理曰詮。淮南子云。詮言者謂譬
類人事相解喩也。言法名句文身者。正理
七十六初紙左曰。趣所詮義。説之爲名。即是
表召法自性義。辨所詮義。説之爲句。即是
辨了法差別義。不待義。聲獨能爲覺生所
依託。説之爲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
有覺不待義聲。此覺不應無所縁境。此
所縁境説之爲文謂不能親目於義。但與
名句爲詮義依。此三能持諸所詮義及軌
生解故名爲法。即三自性説之爲身。自性・
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隣雜爲境
生覺。別相難知。故説身言顯有別體已上
論文
寶釋云。聲雖是教。而於中此不名爲法。軌
生物解非聲已上
寶住
用故也今謂。寶師雖引
正理省略釋身字文。此是略法不善也。以
此文與上連續別有意致故
法無礙解無尋伺故光寶解別。於中
寶師破立實爲允當。麟依寶意云。問。法詞
以名言爲境。何故依地二五不同耶答。詞
無礙解縁麁動。上地寂靜故無。法無礙解縁
微細。上地寂靜許縁法。故二差別。問。法詞
二種並依於聲。何縁麁細有別。答。雖同依
聲。然世俗言詞是麁名句是細也
云何是名名至究竟惠暉云。九品一遍
爲下下。兩遍爲下中。乃至九遍爲上上品
今謂。此釋不詳。光寶等釋不明遍
數故
於亦共凡徳且應辨通麟云。次共凡中漏
盡通及三明三示導雖不共凡。然五通共
故。依總相説。故無有失
神境等四五智神境等者。等取天眼・天
耳・宿住 此四唯縁事境故世俗智。他心智
通漏無漏故通五智。如前已辨。初三唯縁
色者。麟云。謂神境變化色香味觸故。天眼觀
色天耳觀聲故。此三通皆別縁色
諸有欲修能如實知光引婆沙一百十三
紙右
會釋有三。於中第二爲勝。以成漏言非必
局故
從無色歿初起此通寶師云。或可依
自身修。今謂。寶解通自他身。光解唯局他
身。無別釋故
如是五通餘四亦爾若依大乘。不局
自下。廣章云。依聲同教隨諸依地。自下能
化。上則不能。今依大乘。若佛菩薩所起神
通。依隨何地上下皆能
即此五通無數世界麟云。不言部行
者。應同聲聞説也。准摩耶經。那律見三千
由佛威加也已上
麟意
若依大乘。諸論異説。智
論二十八云。凡夫他心通遍知四天下衆生
心也。聲聞知千界。支佛知百千世界。十住
第九云。大力聲聞天眼見小千國土。小辟支
佛見十小千國土中。辟支佛見百萬小千
土。大力辟支佛見三千大千界。瑜伽倫記云。
云何凡夫天眼見四天下。梵王見小千界。聲
聞見二千。辟支見三千耶。景云。天眼耳通
五識中慧故。隔鐵圍故。見有遠近。宿命通
意識故得八萬。有釋。唯菩薩種性異生知八
萬劫。非餘凡夫。故婆沙一百。常見論者。辨
三乘差別云。聲聞種性憶二萬劫。獨覺種性
憶四萬劫。菩薩種性憶八萬劫
通縁五蘊一切境故光寶並引正理婆沙
會其相違。於中寶意兩論與此論別。此論
約得修故通四念住。今謂。寶釋難信。以此
論等無明據故。光解爲優。妙音所引經分
明故。又此論非以婆沙評家爲量。非適今

或此依通依四地故光寶並引正理破
文。然寶師疏不救倶舍。光師細釋正理更
作倶舍師救。其理極成。寶師此中不破光

品類足謂善慧文出彼論第六三紙右
於中最後容有是眞寶疏云。兼述是眞無
學有非眞無學。於中是無漏者。是無學法。
卽是漏盡一分。若有漏者。是非學非無學法。
即是宿住生死智明全漏盡一分麟云。言
容有是眞者。謂於無學中若無漏者。是無
學法故名眞。若有漏者。是非學法即漏盡一分
通有漏一
分。是無漏故言容
有已上麟記
如有呪術名健駄梨舊倶舍云乾陀梨。玄
應音義二十五二十
紙右
云。健駄梨持呪女名也從
國爲名。此女聲呼之男聲。猶健駄羅國是
也。又正理七十六十四
紙左
云。如有呪術名健駄
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或有藥草具勝功
能。若服若持飛行自在
復有呪術名伊刹尼舊倶舍云伊叉尼柯。
玄應音義云伊刹尼此云占相觀察
此有二種謂行及化麟云。行謂不變本
形。化謂變化異状
三者意勢唯世尊有光師引正理七十
十五
紙左
文會釋中間無斷總有三義。此中初
義爲優。後之二義皆言現大身。以論文中
無斷意故。又婆沙一百四十一六紙左辨三
乘行有具不具。有二説殊。此論及正理顯
宗皆同婆沙後説。光寶所解皆此意也
如依嚴具唯化二處光師於三説中前
説爲正。順婆沙百三十五二紙左評家説故。
寶師不加評簡。又光師問答異界化成不
引婆沙百三十二文 更辨即離化成不。總
有二義。於中前解爲勝。寶師云。今詳二釋
前解爲非。若別作化人有成就得。不應
道理。諸有爲法住現在世。有成就得必是
有情。説別化人爲有情法不應理故。住
現在世色觸二境若是有情住散心位。無
非執受諸化人語聲應是執受大種所發。又
婆沙評家云。自身化如莊嚴具而不成就。
況異身化而成就也以此證知。前解爲非。
婆沙依身發語者。化人身非化主身已上
疏文
者寶師前已曲釋離即二化。今亦縷説。立破
有理有教誰有智者無信順乎
佛則不爾亦容有別光云。准婆沙百三十
五卷九
文。乃至諸佛化主及所化能發語心前後
各別。於中迅速謂語倶時。理實前後。言一
心發謂一相續心已上
記文
智論第二十六云。如
聲聞法。化人説法化主不説。化主説法化
人不説。佛則不爾。化主化人倶能説法
由先願力亦得發語光云。由先願力留
所化身。後起餘通果心發語表業故。雖
變化通果心發語通果心二心不倶。而依化
身亦得發語。應知通果心寛。化心・發語
心皆名通果。以此故知。發語心是化心。
別有一類通果心能發語業。以化心不能
化聲處故已上
記文
寶師亦言。通果心中有是
化事心有是發語心。二心用不同也。定非
欲界威儀工巧心。以欲界通果心不生欲界
威儀工巧心故。梵王作欲界語者。是通果
已上
疏文
光師破空法師及泰法師。引諸論文
以成自義。寶師更不批評。恐應同遵光師
破立
即如尊者至慈尊世麟云。婆沙百三十五
之八紙
有説。有留化事有説。無留化事。如是説
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涅槃。准
此論及婆沙。咸言入涅槃。然餘處言入滅
盡定待慈氏出。與此不同付法傳并智論三云
入無餘涅槃。増一
阿含四十一云不涅槃。
摩耶經・云入滅定
惠暉云。大乘言入滅定。
此論言。死後至慈尊再現十八變是本願
故也
唯堅實體可得久留頌疏云。骨鎖身名堅
實也
初習業者多少化事光云。正理七十八之
十八紙右
云。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
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
衆多化事。解云。所依謂木石等已上
記文
麟師依
用此釋。然寶師意與此不同。引正理已云。
所依謂非化物。寶解於理爲勝
修得眼耳無翳無缺光寶析文不同。各
有意致。不可輒判是非。然准舊論文勢。寶
解爲優。彼論頌曰。等分具恒故遠細等境界。
釋曰。天耳天眼無非等分。恒與識相應故。
無不具根。無盲亂等失故。譬如色界衆生
上細障遠等色及聲皆是彼境。若肉眼如偈
説等
如生色界見無遺惠暉云。肉眼見近不
見遠。天眼遠近皆見。肉眼有同分彼同分。
天眼唯同分。肉眼見前不見後及不見左
右。天眼前後左右皆見。肉眼見障内不見
障外。天眼内外皆見。肉眼見麁不見細。天
眼二皆見。肉眼見晝不見夜。大眼晝夜皆
見。肉眼見明不見暗。天眼明暗皆見。肉眼
有翳缺。天眼皆無也
曼馱多王光寶並言。此云我養或云
我育或云持養即頂生王也。具如世間品

餘三名三謂修生業寶云。謂天眼天耳及
宿住智力用有異。由因各別。由斯有同分
也。諸法相因不可定準。如虎珀拾芥磁石
引鐵作用各別已上
疏文
今謂。此釋意在攘斥光
記芸云。光師辨釋六通。悉立因由反覆曲
説。然諸論中無有皎處。一往似有其理。剋
體而論則理或未盡寶法師言諸法相因不
可定準。蓋爲此也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定品第八之一
分別定品新譯家苗辨七定差殊。如瑜
伽略纂・倫記・及唯識述記・義燈等。此品來意
光有二解。寶疏大同第二
又由此故於一境轉光師述自義已
云。此文稍隱。應善思之。今謂。論文甚略。義
未分明。故致勸策。寶解不同。然寶師意似
憑舊論文勢。舊論云。由此是二摩提。是故
諸心共縁一境。汝何故不許此義
漸離前支具離三種言離伺有二者。此
中實亦離尋。但於前文唯説伺・喜・樂三。今
於三中由有喜樂故言唯離伺也。言離
二有樂者。以三禪離喜有樂故。雖二禪是
輕安樂三禪是樂受樂。樂名同名故總説之。
言漸離前支者。如二禪離伺。伺在前列。
三禪離喜喜在樂前也
離下地生離下染義光寶稍有不同。光
云。離下地染生彼上地約生不同故分四
種。寶云。言離生者有二義。一染法名生。
能爲過故。猶如生食在腹。二謂受生。離地
染時二種生過倶能離故。名之爲離。然此
中生屬其喜樂已上
疏文
今謂。光意離生。是離
下而生上之義。寶意雖有二義並是離染
法生或受生義。然准舊論光解爲勝。舊論
頌云。寂離下地生。釋曰。空遍入從寂離第
四定生。識遍入從寂離空遍入生。下皆同

水細蟲極微亦應名無色事鈔釋用蟲水
戒云。僧祇虫細者三重漉。猶有者捨去已上
鈔文
今謂。水虫細可以准知。總而言之。諸虫極
細肉眼不及。故大集經云。畜生身細猶如微
塵十分之一。多論。身子天眼觀空中虫如
水邊砂器粟。遂斷食。佛因制云。肉眼所
見漉嚢所得
下三無色建立三名麟云。謂前三地加
行心時。思空識等。然實根本亦縁餘法。非
常縁空。由上立名。從其加行不從根

謂無明勝想名非非想慈恩義林章云。
非猶無也。如上已引
無漏定者非所味著光師援引婆沙百
六十二紙右文。寶師亦引正理七十七十紙左
文。兩師所引論雖不同。而意全同。但刹那
位二五不同
唯淨無漏初具五支唯者簡味等至。
次下論十紙右云。如上所説諸靜慮支。染靜慮
中非皆具有已上
論文
又言支者。正理七十七

曰。此中支名爲名何義。目顯成義。何
所顯成。謂顯有成此是初靜慮乃至此是第四
靜慮。或此支名目隨順義。如拘櫞等名爲
餘支。謂十八支各順自地。或資具義説名
爲支。如祠祀支即牛馬等。謂尋伺等展轉相
資。又云。然於相成及相防護義相似故。作
如是言。如四支章。亦無有失
一行捨四受樂受樂簡初禪樂對行捨
言。以初禪樂是輕安故。然頌疏改云受樂
者不可也。對行捨而言故。故婆沙八十云評
曰。初二靜慮是輕安樂。第三靜慮別是
樂。初二靜慮樂行蘊攝。第三靜慮樂受蘊攝」
第四靜慮二念清淨明捨念清淨義中。
婆沙八十一四紙右正理七十八三紙右説各不
同。光引婆沙。寶引正理。兩論有異。對文
可知
於離生喜身作證具足住下明八解脱
中。有身作證具足住之言。如光寶詳釋
由前因故光有二解。寶疏同第二解
若爾正在成違理失光有三解。第三爲
勝。以符論文故。光解下文。亦是第三解
意寶解與此不同
許説身輕安密意説故光有二解。寶疏
大同第二
雖有一類共施設故光有二解。寶同初

相續清淨轉如河有波光所覽本淨字
作靜故。釋云寂靜轉名爲内等淨。寶疏不
爾。准舊倶舍。淨字爲善。舊論云。是故彼執
應須思量。何法名内澄淨。覺觀散動滅離故
相續清淨流。説名内證淨。何以故。如江有
浪。曰覺觀散動故。此相續生起不得清浄」
二阿笈摩分明證故阿笈摩此云傳舊云
阿含訛也慈恩・玄義・光・寶兩師・賢首等師
皆同。然荊溪翻云無比法者非也。阿毘達磨
舊云阿毘曇泰疏云。舊傳梵音云阿毘曇。眞諦師
以來。傳梵音云阿毘達磨。梵音具説
皆云達磨。漢聽不
了總謂云曇也
此云無比法。阿與阿毘
曇梵音相近。故致斯誤字彙云。笈音笏。是
釋典讀
然契經説喜樂所動光二解中第二爲
優。以依順正理故。寶師別立義理亦無
妨害。寶云。若通欲界兼息風説即有八。若
對色界定内心所。即離尋伺喜樂
論曰生上三地以下劣故此中光師擧
泰解破之。寶師亦破光師以耳識爲似威
儀路心。實爲的當。又云。借識是自性無記。
其理應然。寶解爲優
及從上地生自地時麟云。此以望所得定
地故言自地。若望從上地來應言生下
地。問。何故受生要從上下。答。下得上。二定
纔離染時即得。是前義攝。非待受生。受之
時先已得故。要以上下受生。方是受生初得」
得順決擇分等光云。等謂等取順勝進分
已上
光記
此中所言順決擇分者。此非必謂煖頂
忍等。具如次下論説
紙左
諸淨等至四順決擇分攝四種等至具
出婆沙十一十紙右百六十五四紙右又四定中
所立順決擇分非煗等四善根。如婆沙説
順退分能順煩惱光云。問。若順退分能順
煩惱。如已離此地染退起此地染。退分既
捨從何生惑。解云。從住分生故。正理七十
十三
紙左
云。若順煩惱名順退分。諸阿羅漢寧
有退理。非彼猶有順退分定可令現行。離
染捨故。雖有此難而實無違。謂順住中有
順退者。亦得建立順退分名。從彼有退。如
先已説已上
光記
然寶法師評此文云。今詳此釋
未盡難。於住分中立退非理。於三分
中例亦應然。此即四分有雜亂失。今作一
釋。此唯説退分。順煩惱者據中下縁令起
煩惱。若勝縁力起煩惱者。亦從下住分生
煩惱也。如異生離惑。若全離地染以難退
故。即容命終。分離地染有退分故。要還郤
退不得命終。以易退故。聖分離染無漏
得離欲者。容有不退不進而命終者。退與
不退更有異縁。非皆退分。若起惑縁強。住
分亦退。若起惑縁劣。有退分不退
諸近分定亦有八種麟云。謂根本各有
方便。以故亦有八。言近分者。即是根本
之勢已上
麟文
然諸定近分亦名未至。是婆沙
一説泰疏第四亦擧此説。又唯初近分名未
至者。至通方説。正理曲説由致。正理七十
十八
紙右
曰。唯初近分名未至者。爲欲簡別
餘近分故。非此近分乘先定起。又非住
此已起愛味。依如是義立未至名。非上
定邊亦名未至。皆乘先定勢力引生。及住
彼時已起味故。毘婆沙者作如是説。未至
本地立未至名。是本地徳未現前義已上
論文
中婆沙師説者。婆沙百二十九五紙右云。大種
造色依四定滅者。謂依四靜慮。依未至
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空無邊
處近分。此中靜慮無色近分靜慮中間皆名
未至。並未能入勝根本地而能現前斷煩
惱故
中間靜慮中靜不然光寶分科不同。寶
屬上文。光入下章。正理・顯宗全同此論。光
科爲優。順文勢故
故契經復説離上七近分光云。此即第
三明重空等三。依經起問及與頌答。重謂
二也已上
光記
此釋意者。頌重者。釋等持總名。
如空空等重疊*二字。故名爲重。頌疏亦
依此解云。重二者標名也。縁無學下正辨
釋也。空空等故名爲重二。麟記亦同。今謂。
此等解釋皆非也。頌*重者。重之一字是標
總名。次言二者。此指三中初二非釋總名。
下之後字即指第三。以對初二故。此二種
中初縁無學空三摩地以取空相。次縁無
學無願三摩地取非常相。故云重二等。舊
論頌曰。二定縁無學由空無常相
契經復説四修等持四修之修。頌疏作
種非也。正理・顯宗・光寶二記並爲修字。舊
論云。復有經説。有四三摩提修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
十九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
論曰感無量果故光云引無量福故。
從等流果爲名。感無量果故。從異熟果
爲名。寶云引無量福因無量也。感無量果
者。以縁無量有情故。得無量福故。得無
量果。以此四行有三無量故名無量。婆沙
八十一更有三釋。一云。對治無量戲論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