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衆生
解脱門。以宿命智力分別衆生先所從來。以
生死智力。分別衆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
力。分別籌量衆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
度脱衆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
雖有無量力。但説此十力云云各對一佛刹微
塵等者。所言一佛刹者。且有二義大小別
故。若依小乘等所談者。常應佛所生之土
者一大三千世界是也。若依大乘意者。以如
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所謂大論
第三十八云。佛國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三
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云云同論第九十二
云。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
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無量
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爲一佛土又華嚴
經第五説相亦如是。故知今所言一佛刹
者。非小乘所談一佛土。大乘所談一佛刹
也。故直指大論也。然者實此一佛刹土者盡
空法界。豈其中微塵數算數譬喩所量之境
界耶云云然此毘盧遮那内説之徳者。指如來
内證之四種法身之境界。若非加持力出現
無由。故云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
剛身云云形色性類者。形者方圓好醜等。色
者青黄赤白等也。性類者。或有智増爲性。或
有悲増爲性。或有悲智齊等爲性。如此有
無量之性類表像。故云形色性類皆表像也
云云各隨本縁性欲者。各明隨衆生本縁性
欲引攝成就也。若諸行人慇懃修習等者。明
行者得益之相。行者等者。總指眞言行人。慇
懃修習者。如即身義等所説。晝夜四時精進
修行等也。能令三業同於本尊者。明三密平
等之妙行。所謂結觀音印誦觀音眞言住觀
音本誓之時。行者所具本來常住自性清淨
妙蓮不染觀自在尊。即由此加持故速疾顯
現。已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自成觀音三
密周遍法界。又一切衆生本來觀音三密周
法界。已成如今成。今成如當成。當成亦
如今成。今成亦如已成。平等平等互相渉
入。入我我入不可思議。譬如帝網。如此住不
思議加持之時。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
即從此一門通入普門法界。故云從此一門
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今且
觀音一尊略作此釋。兩部曼荼羅一一諸尊
引攝成就。類例可知耳。三平等之義具如下
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日加點畢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十八日 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一
四從次列下。明釋菩薩衆中。自有六。一明
別表。二明結前生後。三明例同。四明有内
大眷屬。五明釋四大菩薩。六明釋諸大菩薩
初中。四聖者普彌文除四也。此四大菩薩。十
地究竟非三賢之分。主掌佛身四徳。爲大悲
萬徳之上分。故云而爲上首耳
二從前明下。明結前生後中。前明諸執者指
十九執金剛等。一向是如來智印者。智慧
シテ表面現金剛忿怒相。故且云爾也。今此
菩薩義兼定惠者。如此諸菩薩内智如執金
剛。外儀示慈悲。故云義兼定惠也。前名執
金剛。今曰菩薩。故云別受名也
問。十九執金剛中已有大智大悲。何故今
云一向是如來智印耶 答。彼執金剛雖有
悲智。是即大智之家大悲故。從ヘテ勝。且云
爾也。非再往分別耳 問曰。有何故兼定惠
耶 答。定名能滅寂靜。惠名正見正知。如
涅槃第二十八云。毘婆舍那。名爲正見名了
見。名能見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
名爲惠。奢摩陀者。爲能滅曰能調。曰寂靜
曰遠離。曰能清。是名爲定云云故知非惠者
正見正知スルニ諸法無由。非定者斷滅煩
惱安住寂靜無由。是故定惠具足自利利
他圓滿。同第二十九廣説。要覽人見之云云
 又兼慈悲者。如此四菩薩是即慈悲喜捨四
無量心也。今擧二攝二也。然於一菩薩又有
具四無量心。故云兼慈悲也云云 問曰何
名慈悲耶 答。地論第二云。慈者同與喜樂
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云云私云。同
者。於違愛怨親之境平等故云同。故論第十
一云。慈心者。於怨衆生中起慈心説法故云云
今此菩薩等。以如此大慈大悲利益衆生。不
如執金剛。故云故別受名也
三從亦下。明例同中。亦是毘盧遮那者。前
云十九執金剛等内證故。此四大菩薩等
非内證功徳歟。故例同前執金剛作
此釋也。其義自可見現爲一善知識身者。如
此無量無邊不可説不可説不可説展轉佛刹
微塵數諸尊聖衆。皆是一一爲衆生一善
知識身也。無一尊非法界通入之導師。故
云現爲一善知識身也
問曰。云何名爲善知識耶 答。於善知識可
有無量差別。或有以十善戒行等事善。而
知識&MT06279;於衆生出三惡道等。或有以四諦十
二因縁法。知識於衆生出三界六道。或有以
唯識唯心之教法。知識於衆生令證人法二
空。或有振八不之絶釼令遊澄湛之海上。或
有開一實之花臺示境智之菓。或有懸海印
之實鏡顯舊來之正覺。如是重重無盡不可
勝計。雖然此等猶對治心外之客塵。未示
室内之寶玉。今所言善知識者。是即直知識&MT06279;
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功徳之寶處。令開示無
盡莊嚴之萬徳也。凡始從種毫末之少善。
至十一地之佛果。諮詢スルニ其根源莫非善
知識之恩力。是故善識求南摧身骨。終於彌
勒寶鏡樓閣。拜微塵數等善知識。常啼訪
東捨命根。當於曇無莊嚴宮殿。得畢竟獨
空善知識。故法花經云。成等正覺廣度衆
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云云
問善知識可爾。何名惡知識耶 答。邪見爲
正見不善爲善等是也。夫惡知識。今所教
雖叶所樂信行。終墮黒暗受難忍之劇
苦。譬如毒氣之咁味。善知識今所教雖違所
樂難信行。終證明朗受無上之法樂。譬如藥
草之苦辛。故阿含經云。値善知識者如初
日之月。値惡知識者如十六之月云云
取意
又涅
槃經云。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
増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初學人漸遠惡
法増長善法云云
問曰。若然者如此惡知識。當世有之耶 答
諸國七道充滿。不可勝計也
問曰。若然者何輩是耶 答監眞言之反
成就。謗天台之法花宗。亂宗門之暗證人。
念佛之一向衆等。是也。如此之輩自損
損他。現前之果報沇滅。來世劇苦無極耳
四從又般下。明内大眷屬中。般若釋論者。彼
論第三十三引本經云。欲給侍諸佛欲爲諸
佛内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
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云云已上
經文
同卷釋
云。欲爲諸佛給侍者。如釋迦文佛未出家
時。車匿給使優陀耶戲笑。瞿毘耶輸陀等諸
婇女爲内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
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刹多羅阿難密跡
力士等是名内眷屬。大眷屬者。舍利弗目
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阿泥盧
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魃陀婆羅。諸
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
阿毘跋致者梵語也。此云不退也。問曰。於
何位得此阿毘跋致之位耶 答於不退有大
小乘不同。經經異説不可定列歟。瓔珞經
云。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到第七住常住不
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爲退分云云ヘタリ七住
已前退位七住已上不退也。又同經云。始
入空界住空性位云云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
爲住云云此等タリ自初住得不退也。法
花疏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
迴向是行不退。十地念不退已上大乘經所
説如此。小乘所談非今所要耳
問。若然者不退菩薩行類相貌如何 答曰。
大論七十三引大品云。須菩提言世尊。復
以何行類相貌故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
薩。佛告須菩提。若一切法無行無類無相
貌。當知是阿毘跋致菩薩摩訶薩又云。復
次菩薩初發心來所行因縁所得果報。是阿
毘跋致受記必當作佛。如人受職已得印信
心無復疑又云。復次須菩提。常人身中有
八萬戸蟲侵食其身。是阿毘跋致菩薩身無
是蟲又云。復次須菩提。惡魔於阿毘跋致
菩薩所化作八大地獄。一一地獄中有千億
萬菩薩。皆被燒煮受諸辛酸苦毒。語菩薩
言。是諸菩薩皆是阿鞞跋致。佛所授記墮大
地獄中。汝若爲佛授阿毘跋致記者。當入是
大地獄中。佛爲授汝地獄記。汝不如還捨
菩薩心。可得不墮地獄得生天上。須菩提
是菩薩見此事聞此事。心不動不疑不驚。作
是念。阿鞞跋致菩薩若墮地獄畜生餓鬼中
終無是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
名阿鞞跋致菩薩云云故知有如此相貌名
曰阿毘跋致。是即三賢十地共名爲阿毘跋
致也 一生補處者。十地滿足&MT06279;。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圓滿備足。故爲諸佛所授記生都
率天上。從此天下可受下地之一生。故云一
生補處。又云三生菩薩。謂今現在受記生。天
上生。下地生。此云三生也。故大論第三十
八云。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不廣度衆生。要
生佛前。答曰。是菩薩所度已多。今垂欲成
佛應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衆生得成佛。
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
問。何故補處菩薩必生兜率天上耶 答。有
種種所由故。必生彼天也。故大論第三十
八云。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
生餘處。答曰。若在他方世界來者。諸長壽
天龍鬼神。求其來處不能知。則生疑心謂
爲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後作佛者。人
起輕慢天則不信。法應天來化人。不應人化
天也。是故天上來生。則是從天爲人。人則
敬信。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説法故不在中生。
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爲説法。而深著禪味不
能大利益衆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
天深厚結使麁心錯亂。上二天結使既厚心
濡不利。兜率天上結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薩
住處。譬如太子將登王位。先於靜室七日
齊潔。然後登正殿受王位。補處菩薩亦如
是。兜率天上如齊處。於彼末後受天樂。壽
終來下末後受人樂。便成阿毘三佛。無量百
千萬億諸天圍繞來生是間。以菩薩先常於
無始生死中往反天上人間。是末後天身不
復更來生天。是故咸皆侍送。菩薩於彼壽
盡當下作佛。諸天壽有盡者不盡者。不盡
者作願下生爲菩薩檀越。復次諸天下者欲
常侍衞菩薩。以有百億怨恐來惱亂菩薩故。
此菩薩生人中厭老病死。出家得阿耨菩
佛加持身者。佛者指本地法身。加持身
者此佛加持住處也。所謂受用智身也。持如
來密印者。祕密金剛之智名云密印。是印
持決定不可改轉義也。故法華玄一云。印是
楷定不可改易云云故云爾也。名内眷屬者。心
内所證萬徳故云内眷屬也。大悲方便等者。
現普門隨類之形。以普門隨類之音説普
門隨類之法。開普門隨類之悟。普攝受盡空
法界無量衆生。故云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
量衆生也。輔謂助也。佐猶資也。助資如來
法王。譬如世間月卿雲客資助君王務普
治天下。故云輔佐法王行如來事也。是即
法譬交擧也。故大品云者。如釋論三十三引
之。然今除前後二句引之云云
五從普下。明釋四大菩薩中。自五。一釋普
賢。二明慈氏。三釋妙吉祥。四釋除蓋障。五
明總結
初中。普是遍一切者是即五大也。賢是最妙
善義者即是五智也。謂菩薩心者。此五智
五大不二平等大菩提心。所謂六大法界也。
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者。
轉釋上普之義也。純一妙善等者轉釋上
之義。是即一切衆生色心實相普賢大菩提。
名之曰普賢菩薩也。論勝義行願三摩地

爲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云云大師釋云。六
大無礙常瑜伽等云云爰以此菩薩得潅頂
持五古。可思之云云
二從慈下。明釋慈氏中。佛四無量心者。所
謂慈悲喜捨也。一切衆生皆悉具足如來藏。
是故欲以我修三密功徳力故。使一切有情
等同普賢菩薩。此曰慈無量心。如涅槃經
第三十云。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何
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衆
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説言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名
爲如來。大喜大捨名爲佛性云云今以慈爲稱
首者。四無量心中以慈無量心爲初。故云
爾也 是即自中臺如來藏性中生。以此慈
普開示於一切衆生。不令斷絶毘盧遮那大
慈之氏。故云能令一切乃至故曰慈氏也。是
故彌勒受當作佛記爲補處菩薩。持&T069222;大悲
五輪之妙塔。可思之
三從妙下。明釋妙吉祥中。妙謂佛無上惠等
者。如天台者。於本迹二門各立十妙。所謂
迹門十妙者境智行位三因果國感神也。本
門十妙者境智行位三説眷涅壽利也。今准
例彼釋於兩部立十妙可釋之。所謂以彼
迹門十妙爲胎藏界之義。以彼本門十妙爲
金剛界之義。所以者何。彼經是今經之淺
略分也。所謂境妙者本有常住五輪法界。是
即妙住之境妙極之理也。故云境妙也。次智
妙者是即般若菩薩之智體也。此菩薩是大
日如來正法輪身。如中臺萬徳之境凾蓋相
稱之智體也。是故所照之境既妙故。能照
之智亦妙也。故云智妙。次行妙者是即心
具萬行之行故。本極圓滿三密妙行是也。次
位妙者所謂四重法界曼荼本來圓滿階級。
心王心數互爲主伴之妙位。故云位妙。次三
寶妙者。以四重曼荼之羯磨身爲佛寶。以四
重法界法門身爲法寶。以六大和合爲僧寶。
如此三寶本來成就本極本妙也。故云三寶
妙也。次因妙者是即非因之因也。非彼始
得修生之因。本來常住妙因隅角四菩薩是
也。故云因妙也。次果妙者是即非果之果
也。非彼修生顯得之果。本極本滿之妙果。所
謂正方四佛是也。故云果妙。次國土妙者
非彼四種佛土之境界。是即一切衆生自性
清淨之妙蓮。本來常住花藏世界海是也。故
云國土妙。次感應妙者。本尊妙應之天月
カニ。行者妙感之池水澄メリ。是故妙感妙應
而成不思議之用。是即月不降降。本尊不來
來。水不昇昇。行者不行行。感應道交不可
思議。而本來無作之妙用。故云感應妙。所
言本尊者更非他佛。是即行者自性清淨本
佛是也。故祕記云。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
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次神通
妙者非無而忽有之神通。又是即今宗所言
遊戲神變是也。所謂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故。於普門法界現種種隨類之形。説種種所
宜聞之法。開種種觀照之門。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無時暫息常住不變之神通。故云神通
妙也云云已上約胎藏界略釋十妙畢 次
約金剛界釋十妙者。境智二妙大旨如前。
次行妙者。是即五相成身妙觀。此又本來成
就妙行也。次位妙者。九會曼荼階級。三十
七尊次位是也。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
是即本來圓滿佛徳也。何作淺深差別之思
哉。三寶妙亦如前釋。次説法妙者自受法樂
各説三密之説法故。不説而説説而不説。非
彼對機説法之説。所有言語便成眞言故。一
切音聲莫非説法也。次眷屬妙者。四佛以下
三十六尊是本來成就自眷屬。是又各具五
智無際智故。主伴互融本有常住。故云眷屬
妙也。涅槃妙者。是即諸尊所具大寂涅槃。所
a@h字門妙徳也。a@h字者遠離不可得義。言
遠離苦樂。其苦樂者。六道苦也四聖樂也。今
遠離六道四聖苦樂迷悟。住本有常住大樂
涅槃。故涅槃經第二十一云。善男子。有大
樂故名大涅槃。乃至不斷者則名爲苦。若有
苦者不名大樂。以斷苦樂故則無有苦。無苦
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云云但非如彼顯家
寂靜涅槃。是即人法宛然本來常住也。故云
涅槃妙也。次壽量妙者。是即諸尊所具妙
觀察智無量壽之徳也。三世常住離去來今。
故云壽量妙也。次利益妙者。如金剛經云。三
世常恒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者。即
此義也。故云利益妙也云云已上約金剛界
略釋之。總約兩部各以十妙釋成畢。於如
此等法。一一窮其源底。故云猶如醍醐等
也。已上約此菩薩大智門釋妙義畢。室利翻
爲吉祥等者。是約此菩薩大悲門釋義也。其
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除一下。釋除蓋障中。若以無分別法者
指文殊之智徳。滅諸戲論者指除蓋障之斷
徳也。如來諸有所作等者。如來住自在神
力加持三昧。於普門法界施三密之化用。窮
源尋終。莫非爲除衆生種種心垢而開明如
來淨眼。故云如來諸有乃至一事因縁也。復
次行人等者。是即明智行相備到法性之源
底也。故天台釋云。智目行足到清涼池云云
五從此四下。明總結中。佛身四徳等者。今
此四菩薩者是中臺隅角四葉。若一徳闕。八
葉之功徳難成。若八葉偏闕八葉不可
有到中臺無上菩提。故云此四菩薩乃至
無上菩提等也
六從諸下。明諸大菩薩義中。自二。一依釋
論明義。二擧師承明義
初中。摩訶菩提薩埵者。摩訶大義。菩提覺
知義。薩埵云心。亦云衆生。故大論第四十
五云。摩訶者秦云大。薩埵秦言心。或言衆
生。是衆生。於世間諸衆生中第一最上。故
名爲大。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衆生。是
故爲大云云是人盡欲得等者。大論同卷引本
經云。菩薩於必定衆中爲上首。是故名摩訶
薩。必定衆者。性地八人。須陀洹乃至阿羅
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毘跋致。是爲
必定衆。於是中心不可壞。如金剛云云又云。
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是名菩薩摩
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故云是人乃至
如金剛山是名薩埵也。起大慈悲者四無量
心也。大邪見者見惑也。大愛者思惑也。大
我者無明惑也。如此三惑此約彼宗明義

二從阿闍下。明師承義中。阿闍梨者指無畏
也。具據正義者。指梵本多含云爾也。不知
實諦因果者。謂四眞諦之理也。因果者苦
集滅道也。言苦集世間因果。道滅出世因
果故也。若深祕釋之者。第一義諦所謂本不
生際也。即是中臺毘盧遮那三摩地也。因果
者四智四行即八葉也。此自心八葉花臺
實不知故修習苦因沈輪三界也。心行邪道
等者修行義也。戀著三界者忍樂義也。自可
云云有識薩埵者。纔識知六識之麁分故云
爾也。於如來功徳等者。更無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之願樂故云爾也。本性不思議心也者。
是即指六大法界云爾也。於如是人中等者。
一切菩薩皆求無上菩提忍樂修行堅持不捨
也。然於如是等菩薩中。功徳行業最大最
勝。而能以大慈大悲轉授一切衆生。故云爾

三從此下。明嘉會時法中。自五。一明結前
生後。二明總決成時法。三明世間時分。四
明佛眠所照時分。五明三平等義
初中。此等大衆者指内大眷屬等也。前後圍
遶者。且約東曼荼羅明義者。以無量壽佛持
明院虚空藏院水天等爲前。以寶幢佛遍知
院釋迦院文殊院帝釋天等爲後也。今擧前
後攝左右。若約左右明義者。天鼓音觀音院
地藏院毘沙門天等爲右。以花開敷金剛手
院除蓋障院炎魔天等爲左也。如此等四重
法界十三大院諸尊聖衆。各引率&MT06279;法界塵數
眷屬前後左右圍遶大日如來。故云此等
大衆乃至世尊也。供養恭敬者。大論第三十
云。善身口意業。是名供養恭敬者。同論
云。謙遜畏難故言恭。推其智徳故言敬云云
如此等大衆以無量三密互供養恭敬尊重讃
&T069222;三平等句法門也。故云以無量乃至
所同聞法也
二從即經下。明決成時法中。自三。一明結
時。二明結法。三釋所由
初中。越三時者。超越三世而常住不變。故
過去際不可得。現在際不可得。未來際不可
得。三世不可得故猶無一念住時。何況三世
時分立耶。故大論第三十二云。過去世無
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三世平
等。名爲如。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中
師釋云。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興絶絶正像
何分云云唯於三世常恒之佛日。以虚妄分別
之因縁故。立去來今之名。是則有名字。全
無實體無自性也。爰以如來世尊通達常住
不變時分故。延刹那爲無量劫。促無量
劫爲刹那。延促自在也
二從身下。明結法中。身語意平等句法門
者。今經卷七軸。品數三十一。尋佛意訪宗
義。一一文一一句。莫非三平等之意。是故
次下文云。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云云
故結説時者三世平等之佛日ナリ。結説法者
三密平等之法門也。時法本來常住不出本
不生 本不生者即a字門也。a字門者即行
者自心也
三從然此下。釋所由中。略有十萬偈者。要
スルニ法界塵數恒説之大日經纔成十萬頌。
故云爾也。若十佛刹等者。實ニハ法界之海渧
法界之塵數非譬。雖然且約滿數據表示。故
云十佛刹微塵大衆也。如此等法界塵數大
衆身口意平等法門。豈可有限量。若無限量。
此説法時分當云何名。是故結集者取意詮&MT06279;
義言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也。故云各
各廣演乃至而演説法者也云云
問曰。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云云
者四洲中何故殊局此州而此經流布耶
答。四州中此州勇健聰利梵行相應。故殊此
州流布也。如大集月藏經云。大徳婆伽梵。此
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爲殊勝。何以故。閻浮
提人勇健聰利梵行相應。佛於中出世。是故
四大天王。於此倍増護持養育此閻浮提
問曰。有何所以。殊於此南閻提梵行相應。佛
出世四王守護耶 答。此南州是諸佛興處。
而有諸佛所住塔廟故。殊於此州梵行相應
四王護持也。如月藏經云。爾時佛告火花
毘樓勒叉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
提界南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
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乃至南方
有塔名善安住。過去諸佛諸仙賢聖於彼住
見四聖諦
問。今所言善安住塔者。何等塔耶 答愚推
云。今宗所言南天鐵塔可此ナル也。何以故
得知者。既言過去諸佛諸仙賢聖於彼住。爰
知是四重法界曼荼羅聖衆所住也。所謂諸
佛者四方四佛等是也。賢聖者隅角四葉并
第二院第三院諸菩薩等也。諸仙者外部天
等。韋陀梵士事火婆羅門等是也。既四重圓
壇聖衆悉有此塔内。豈所住塔婆非南天鐵
塔耶
問。何故佛殊毘樓勒叉天王守護セシムル此洲耶
 答四天王各護持一州。故月藏經云。大
徳婆伽婆毘沙門天王共無量百千諸夜叉衆
護持養育北欝單越。提頭頼吒天王共無量
百千乾闥婆衆護持養育東弗婆提。毘樓勒
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鳩槃荼衆護持養育南閻
浮提。毘樓博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龍衆護持
養育西瞿陀尼云云故殊告毘樓勒叉天王
云云彼鐵塔開發時諸神者此毘樓勒叉天
王眷屬歟云云
三從如世下。明世間時分中。則有過去等
者。大論第三十六云。有人説三世諸法皆
有。未來法轉爲現在。現在轉爲過去。如泥
團現在。瓶爲未來。土爲過去。若成瓶時。瓶
爲現在。泥團爲過去。瓶破爲未來長短劫
量等者。如倶舍等所判。晝夜各有初中後
等者。日藏經第十星宿品云。白月滿九月
晝十四時夜十六時。白月滿十月晝十三時
夜十七時。白月滿十一月晝十二時夜十八
時。白月滿十二月晝十三時夜十七時。白月
滿正月晝十四時夜十六時。白月滿二月晝
十五時夜十五時。白月滿三月晝十六時夜
十四時。白月滿四月晝十七時夜十三時。白
月滿五月晝十八時夜十二時。白月滿六月
晝十七時夜十三時。白月滿七月晝十六時
夜十四時。白月滿八月晝十五時夜十五時
云云又此經中如此十二月分爲六時也。同經
云。佉盧虱吒於大衆前合掌言。如是安置
日月年時大小星宿。何者名爲有六時也。正
月二月名&MT02500;&MT02534;時。三月四月爲種作時。五
月六月求降雨時。七月八月物欲熟時。九
月十月寒深之時。十一月十二月大雪之時。
是十二月分爲六時云云各有初中後分者。於
晝分有晨朝日中日沒。於夜分有初夜中夜
後夜。故云爾也。乃至三十時者。日藏經第
十云。我今復説刹那之數私云我者佉盧
虱吒仙人也
一千
六百刹那名一迦羅。六十迦羅名摸呼律多
三十摸呼決多爲一日一夜云云依此經説
者。以一千六百刹那爲迦羅。六十迦羅爲一
摸呼律多。此一摸呼律多當レリ九十六萬刹
那。此摸呼律多三十爲一日一夜。此一日夜
當二百八十億刹那也。以此日夜三十爲一
月。以此十二月爲六時。以此六時爲一年也
云云如此刹那迦羅摸呼律哆日月時年等。前
後相推須臾不住。生滅去來輪轉無窮。故
云刹那不住代謝相推也云云又依小乘。如
頌疏第十二云云云唯是以虚妄分別故。如此
有名字。無有實體云云
四從以淨下。明佛日中。以淨眼觀之等者以
佛知見觀三世之際。現在一刹那猶不住也。況
立三世之際耶。故大論第五十一云。須菩提。
汝所言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
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何以故過去
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
在世空。三世等云云故云以淨眼乃至無去無
來也。即此實相之日者。三世不可得平等
平等離去來始終。是即日之實相也。此實相
之日圓滿明朗。超億千日月輪。故云圓明。離
代謝相推始終去來。故云常住。湛寂無動
作。故云湛若虚空。離如上日夜長短時分
等。故云無有時分修短之異也。然以佛神力
等者。延促劫智故悉適群機無定相也。此
事次上記之
五從如此下。明三平等句中。爲三。一正明
三平等。二明句義。三明結歸大意
初中。如此時中者指佛日。佛者指大日。餘
文可見。如上記云云
二從句者下。明句義中。又三。一擧梵顯漢。二
明擧聲論義。三明依宗釋義
初中。句者梵等者。大論第四十四云。天竺
言波陀。秦言句云云鉢曇與波陀。體字是一
也。然依點轉聲也。然者梵語無相違。正翻
爲足者。是滿足義。故同論云。問云何等菩
薩句。答曰。天竺語法。衆字和合成語。衆語
和合成句。如菩爲一字提爲一字。是二不
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爲菩提。秦言無上智
慧。薩埵或名衆生。或是大心。爲無上智惠
故出大心。名爲菩提薩埵願欲令衆生行無
上道。是名菩提薩埵云云釋意。云菩云提各
一字而不成句。菩提二字和合爲句。此菩提
一句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衆徳悉圓滿。故
云滿足也。復次足跡義也
二從聲下。擧聲論義中。言辭句等者。人擧
足下足之跡云句者。兩足調故云句。若闕一
足句義不成。言辭句逗如此。若偈頌者四
含五*含七*含等。若闕一字者句義不成。若
和歌者五七五爲一句。七七爲一句。若闕一
字二字又句義不成也。故大論云。衆語和合
成句。如菩爲一字提爲一字。是二不合即無
云云復次句者a字本不生義。言今此三平
等至到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者。更非別處。則
自心本不生際也。故大論引本經云。佛告
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
菩提中無有義處。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
是菩薩句義。譬如鳥飛空無有跡。菩薩句義
無所有又如是云云
三從今就下。明依宗釋義中。今就此宗者指
此大日宗。修如是道跡者是先佛詣跡。所
謂三平等道跡也。次第進修者。從如實知
自心乃至到第十一地極位。故云次第乃至
故名爲句也
三從即以下。明結歸大意中。自五。一明三
密爲門。二明轉釋三密。三明行到自爾。四
明能所絶離。五明正結歸大意 初二。自可

三從是故下。明行到自爾中。住此宗者等者
指神通乘。以不行而行者。本有平等之行
故。三世常恒之行而不行而行也。是則即心
具萬行之行也。以不到而到者。本有平等之
到故。三世常恒之到而不到。不到而到。是
則見心正等覺之到也。言行者身口意佛身
口意衆生身口意。平等平等。從本際已來
周遍法界。一微塵許リモ無間隙之處。若有間
隙之處可有能行能到。既無間隔之處。豈有
能行能到耶。無有能行能到故。所行所到
亦無也。以是義行者勵勇猛精進之心。晝夜
十二時雖修三密之妙行。適無有所行。是故
云擧手動足皆成密印。所有言語皆成眞
言。所有心念自成定惠等。即此心也。得除
蓋障三昧雖登法明道位。適無有所到。唯
是住無住之位見本來正覺也云云大論九十
五云。復次平等無能行無能到。於是須菩提
。佛亦不能行不能到。佛答。從須陀
洹乃至佛。皆無能行無能到。佛意三世十
方佛不能行不能到。何況一佛平等性自爾
故。須菩提復問。佛於一切法中行力自在。佛
無礙智惠無處不到。云何言不能行不能到。
佛答。若佛與平等異應有是難。何以不能行
不能到。今凡夫平等須陀洹平等佛平等。皆
一平等無二無別。是凡夫乃至佛。自性不能
自性中行。不能自性中到。自性應他性中
行。是故佛説若佛與平等異。佛應行平等。但
佛即是平等故不行不到同九十六云。又經
將訖佛説深空。凡夫聖人所不能行所不能
到。是故須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云
四從一切下。明能所絶離中。皆入其中者指
此三平等句源底。所謂自性本不生際之妙
智之境也。此處絶離能入所入。不可得亦
不可得。不可思議亦不可思議也。故云而實
無乃至故名平等也
五從平等法下。明結歸大意中。此經之大
意者。此經七軸三十一品中。文文句句莫非
顯示平等句法門也。所謂兩部平等。境智
平等。迷悟平等。邪正平等。生佛平等。善
惡平等。修生平等。三世平等。三部平等。三
密平等等也。如此等百千無量平等法門於
此經説盡。故云平等法門乃至大意也
四從時彼下。明感動大衆中。自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初可見
二從謂將下。明隨釋中。三。一明奮迅示現
藏二明轉釋莊嚴藏。三明廣前相
初中又五。一明示現所由。二明久已通達
人。三明奮迅示現。四明引密惠經證。五明
結釋
初中又二。一正明所由。二明例證
初中。謂將説此平等者指上之三平等法門
也。感動大衆者。彼十九執金剛四大菩薩
等。各引率十佛刹微塵數眷屬而集會。故云
大衆。此等大衆覩見如來身口意祕密加持
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而作未曾有之想。故
云感 有テカナル不思議而示現玉フト此瑞各含
疑動。故云動也。如此現瑞故感動。依感
動故致疑問。依疑問故演説法。依演説
故聞者信樂倍増也。所言信樂者。於自心
自覺萬徳。依聞法之功徳倍増其智用。故
云信樂倍増也。深入語義者。深入自心本
來語義之妙極。故云深入語義。所言義者
覺了義 滿足義。常住義。光明義。以此等徳
故云義也。故涅槃經第六云義者名覺了。名
不羸劣。名滿足。名如來常住不變。又云。義
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云云故知。今語義
亦如此。覺了本來語密。於大菩提心勇健故
云不羸劣等也云云復次此三部妙用也。聞
身密即佛部也。信樂倍増者意密即金剛
部也。深入語義者口密即蓮華也云云
二從如法下。明例證中。如法華等者。於彼
經。大分爲本迹二門。自序品至安樂行品十
四品爲迹門。從踊出品至勸發品十四品爲
本門。於此本迹二門各有序分。所謂序品爲
迹門之序分。從地踊出品爲本門之序分。故
今擧本迹二門序分爲例證。故云法華乃至
因縁也。彼序品現雨華動地之瑞放眉間
白毫之光。依之人天大會皆悉住疑。彌勒
觀知大會之疑心。以而問文殊。文殊引燈
明佛而答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
是知今佛。欲説法華經云云依之如來説開
三顯一之妙法蓮華經也。此爲序品因縁。次
從地涌出品因縁者。彼踊出品時。無量無
邊大菩薩從地踊出。即如云是時娑婆世界
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
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云云依之八千
恒河沙諸菩薩衆疑云。我從昔已來不見不
聞。皆成未曾有之想。時彌勒知衆會之疑
而問佛言。我於此衆中乃至不識一人。忽
然從地出。願説其因縁云云時答曰。我於
是娑婆世界得阿耨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
菩薩云云依之彌勒并大衆皆悉生疑惑。即
彌勒欲決大會疑惑并我疑心故問如來言。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父少而子老。擧
世所不信。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
爲未來演説令開解云云依之。如來説開近顯
遠妙法蓮華經也。此爲從地踊出品因縁也。
如此序品依現瑞彌勒與文殊問答決疑
從地涌出品依地踊彌勒與如來問答決
。然後演諸佛出世之本懷。説如來祕密之
神通。今經亦如是。依如來奮迅示現無盡
莊嚴藏大衆致疑。依之金剛手白佛言。世尊
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爲無量
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
便道演説一切智智云云依之如來今説此經

問曰。於諸大乘説時各有現瑞。然者何故殊
引法華爲例耶 答。彼經是此經淺略分故。
殊引之也。即如云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
此經本地身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久已通達人中。於如是境界
者指彼三平等妙極之境也。久已通達者。如
此等上首諸尊與心王毘盧遮那同共久已通
達。故云爾也
三從然此下。明奮迅示現中。又二。一明所
由。二明法譬合
初中。然此諸解脱門等者指四重法界聖衆
也。各引無量當機衆者。上自八葉下至遮文
荼等。各引接成就當分當分無量當機衆。
故云爾也。同入法界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
界之意也。此初入法門等者。是初入眞言修
三密之妙行故。云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也。
非謂如彼顯乘實修實行是即指不行而行之
如實行也。彼實修實行不如實行故。對之云
爾也
二從故如下。明法譬合中。法説可見。如師
子王等者。夫師子一切禽獸之王。故不依
少物動其身。適出深窟欲搏禽獸之時。必先
奮迅其身。然後發聲震吼。於八方自在取之
無有漏失。故云如師子王乃至發聲也。必定
師子吼者。夫如來世尊不以小因縁故示大
神通力。必以大事因縁故示現之。所謂二乘
作證已死之人。斷善闡提必死之病。於如此
等難化之衆生。令シメ玉フ有常住佛性。
欲必定宣説一切智智。令開發如來之淨知
見。而令得八自在大我。故先奮迅示現無
盡莊嚴藏。然後説三千等句法門。故大論第
三十四云。大人相者身心專一。是故若有
所觀身心倶迴。譬如師子有所搏撮。不以小
物故而改其將勢。佛亦如是。若有所觀若
有所説。身與心倶常不散云云故云如來亦爾
乃至莊嚴藏也。普現一切威儀者。就佛威
儀有生身法身不同。如大論云。問曰。何等
諸佛威儀。答曰。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
王。迴身而觀。行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蹈地
而輪跡現。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擧右手安
慰衆生。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脇累膝
而臥。所敷草蓐齊整不亂。食不著味美惡
等一。若受人請默然無言。言辭柔軟方便利
益不失時節云云已上説生身佛威儀。次説法
身佛威儀云。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
恒河沙等世界以爲一歩。梵音説法亦復如
云云今所言威儀者。法佛自内證威儀如彼
法身佛威儀。但淺深有殊。可思之。無非密
印者擧手動足皆成密印之意也。無非眞言
者所有言語便成眞言之謂也。無非三昧者
所有心念自成定惠之義也。一一三業等者。
夫於一尊之處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
之諸尊。十三大院聖衆者。是則一尊所具身
口意三業。佛金蓮三部聖衆也。彼一一聖
者各有十佛刹微塵數之眷屬而圍遶渇仰。此
一一眷屬亦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佛
金蓮三部聖衆。此一一三部聖衆亦各具十
佛刹微塵數眷屬。如此重重無盡不可説不
可思議。然彼此攝持主伴互融無礙無障。共
同周遍法界無所不至。一尊所具三密不可
思議如此。況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一一諸尊
三密差別別相耶。何況彼十三大院各所具
十佛刹微塵數聖衆各具十三大院。此十三大
院諸尊亦各具十佛刹微塵數眷屬。重重無
盡不可思議。如此等一一諸尊三業差別別
相。於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劫。不可思議不可
思議佛以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言説雖説之
應無有邊際。故云然此一一乃至莊嚴藏也。
是故華嚴經第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
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刹。彼刹妙莊
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衆圍遶
云云同第三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刹莊嚴清淨
曠然安住云云於一毛孔既如此。況於一衆
生身中。故同第二十二云。於一衆生身中
現一切佛刹。一切如來成最正覺云云此事至
要。學者能能留心可思案也。若不達此義
者。於一微塵中何知有法界曼荼羅。若達此
義者。一身即法界之義宛然不疑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引祕密惠經證中。即是無邊
際義者。除蓋障及目連盡神通勢力。雖欲測
佛身并除疑天女所入定。既不能測量。是即
無有法界際限故佛身量無有邊際。天女所
入三昧亦不可測量也。故住心抄云。意是無
邊際義也。意佛身者是智身也。除疑天女者
理身也。是明從理發智。故云我未發菩提心
時是女去佛不遠入三昧等云云
五從如是下。明結釋中。如是毘盧遮那等
者。且付如來加持身作一往釋。若付一一
諸尊作細往釋不可有邊際。如各具五智無
際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殼中
油遍無空隙處。如此等諸尊各遍法界無
空隙之處也。故云如是毘盧遮那乃至無空
隙處也。如來若捨加持等者。譬如幻師若
息呪術。所現幻事隨滅。如來金剛幻亦如
是。佛若捨加持即不能現前。如是境界非自
心推求推度而所應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
之所能及也。行者内等者。此云常行三昧
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
平等妙行爲内因。以諸佛護持爲外縁。以此
因縁諦見曼荼本佛。而聽聞三世常恒自受
法樂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無礙
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見聞不思議境
界時。四句推見或以幻夢等十喩諦觀察。都
無從來無所去。隱顯不思議。畢竟平等平等
而不出a字門。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
也。非從毘盧遮那等者。爲遮迷者伏疑故。今
所現相似始生故。毘盧遮那本來三部聖衆。
而非今始出生。故云爾也
妙印鈔卷第八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
三月二十六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二從而毘下。明轉釋莊嚴藏中。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轉下。明隨釋中。此轉釋等者。本經
文而轉釋次上無盡莊嚴藏故云爾也。所以
無盡等者。次上言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
故云爾也。以不異如來等者。如此等所現
三部聖衆各身口意遍法界無所不至。雖離
起滅。而利益衆生令入曼荼故云以不異遍
一切處乃至令至佛道也
三從經云下。明廣前相中。自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