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明三寶是眞法性。有能知者。則永受安樂也
爾時人天大衆阿脩羅等鼓天伎樂以供養
佛 案。僧亮曰。以此答云何知法性。受於
法樂也。時會知佛常住。是知法性受安樂也。
謂現在化道已訖。應現滅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言皆知如來是常住法
 案。僧亮曰。欲令人説異見。顯如來密力。皆
是知法性受樂之事也。有兩翻。此第一先問
迦葉也。寶亮曰。就迦葉答中五事。第一見諸
佛甚多。第二見所坐甚小。而能容也。第三見
大衆各隨佛説十三偈。第四見大衆各心念
言。唯我獨得供養釋迦。第五見純陀之供。雖
復尟少。而足大衆也
爾時世尊告純陀言摩訶薩等之所圍繞
 案。寶亮曰。純陀自見一事。并前合爲六事
也。此明現在事畢。從得道已來。所化可利益。
有縁得益者。訖於此矣
佛告純陀汝先所見菩薩所行具足成辦 
 案。寶亮曰。上已廣略兩重明常。復答二十餘
問竟。乃結果云。純陀住十住地。所作成*辦。
當知理教可徴也。何應指説陀羅尼呪。而頓
有六萬四千人。得無生忍者。故知。昔教定是
方便。今教定是眞實。若昔純不數。以方便唱
云。有人得道者。則下愚入道之心不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説是大乘大涅槃經
 案。僧亮曰。追答第二十七問。明未來事訖。
爲開邪正兩門。十惡爲魔道。十善爲天道。使
改惡行善。故言未來事訖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五
 釋有餘無餘偈義 論施闡提無福義
大衆問品之第二
世尊一切契經説有餘義亦有餘義亦無餘
義 案。僧亮曰。昔説契經。具二種。如法華
中。説一解脱。是無餘也。復倍上數。是有餘
也。其餘皆爾。法瑤曰。謗法犯重五逆罪等。初
無改悔。護法之心。必斷善根。向一闡提。此謂
亦魔道也。若能常懷慚愧。起護正法之心。
以此因縁。戒還如初。謂*亦天道也。從此竟
棄捨破戒。如除稊稗。答此問也。智秀曰。此下
訖第四八戒齋法。正答第十問。云何爲衆
生。廣説於祕密也。而先訖除棄破戒。如除稊
稗。答第十六問云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也。
所以爾者。向辨難施有餘。仍顯離病之法也。
破戒之罪。能壞身心。謂之爲病。經力能滅。故
致此問也
純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餘一切施皆可
讃嘆 案。僧亮曰。闡提者。無信等善根。名爲
闡提。殺之則無從地之罪。施之亦無從地之
福。故除之也
純陀問言云何名爲一闡提者其義云何 
 案。僧亮曰。問已成闡提未成闡提之間也。純
陀意謂。雖未成闡提。此既重惡業人。雖有微
善。要與無善根同。是以重問也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案。僧亮曰。成其問也。説四種惡人。永無改
悔。趣向闡提也
若復説言無佛法衆施其餘者一切讃歎 
 案。僧亮曰。謂法相無邊。不可一人知盡無佛
法衆。雖有因果。亦向闡提也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如是等人名爲破戒 
 案。僧亮曰。三逆謗法。不必有戒。其言破戒。
此義云何。若犯四重。至名爲破戒者。明比丘
害親謗法。其罪則重於在家。今云何但説破
戒也
純陀復問如是破戒我説是人不爲破戒 
 案。僧亮曰。擧二因縁。一生重悔。二勤護法。
具此二善。不障解脱。名不破戒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有施是者福不足
言 案。僧亮曰。上雖説受學大乘。未明能救
重罪。是涅槃經也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案。僧亮曰。法有深淺。作罪之心。有輕有重。
重心作罪。輕心不能滅也。乃廣説其相也
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産有如是等無量
果報 案。僧亮曰。譬重心護法。法由人弘。弘
法在行。謂戒定智慧。次第相生。今日慧解。藉
戒定爲因。因譬女也。今解譬子。昔日戒定甚
淨。必生勝慧。譬垂産。遇値惡縁。而犯重禁。
譬國亂也。捨淨之穢。譬之他土。以本因力。聞
涅槃經。譬天廟也。信常樂淨。以譬生子。又聞
經説護法功徳。能除犯重。譬聞舊邦安隱豐
樂。勤加護法。譬携持其子也。欲令本戒清淨。
譬還本土也。末法耶惑。執偏教者。不受常説。
譬水暴急不得度也。遂執常解。沒命不捨。譬
命終也。雖有破戒本惡。以護法之功。起登大
道。爲天中也。法瑤曰。爲改悔護法者。設譬
也。明昔善已有今解之萌。譬懷妊也。天廟者。
講法之處也。聞法改悔。生護法之心。譬生一
子也
純陀復言世尊若一闡提一切所施非無差
別 案。僧亮曰。菴羅菓者。菓能生菓。譬善能
生善也。種菓之法。破核除肉則難生。全核因
肉則易生。而犯重罪之人。以譬食菓肉也。吐
核置地者。核生雖難。猶自可爲果種。明雖犯
重罪。而猶有微善。可作善種也。破而嘗之者。
以貪甜故。滅菓種也。譬愚癡重故。斷徴善根
也。心生悔恨以下。明菓種已斷。雖欲將護。菓
不可生。譬善斷不悔。安得生哉。不名闡提者。
以不悔故。名闡提耳。非以悔故。名闡提也。法
瑤曰。此譬不改悔一闡提之徒。初受戒爲食
菓。破戒爲吐核也
純陀復言何故如來捨棄破戒如除稊稗 
 案。僧亮曰。是佛弟子。未得清信。亦事尼楗。
爲説唯施尼楗有福。餘則無福。疑以問佛。佛
因事答之耳
復次善男子如我昔日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案。法瑤曰。上來所明。無餘之義。一周已畢。
今次明昔説皆亦有餘不盡義也。行者若能
了此有餘法性。則無八倒之苦。唯受於法樂
耳。從此竟品。答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案。僧亮曰。女無實徳。男不自在。世間無樂。
不應起慢。不受佛法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子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案。僧亮曰。有罪求悔者。須受悔者歡喜也。故
但隨不逆。必因受悔者而得清淨也。故不觀
作以不作。要内懷重愧。知不悔爲惡。悔之爲
善。故但自觀身善不善
爾時世尊爲文殊師利諮問如來如是密教
 案。僧亮曰。若羅漢以己譬彼者。凡夫須護。羅
漢亦應須護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説是偈則墮無間獄 案。
僧亮曰。無明是衆惑之主。譬父也。貪愛性染。
譬母也
爾時如來復爲文殊師利問於如來如是密
語 案。僧亮曰。屬師義不成者。制命由師。衆
義斯備。苦義不成也。不屬師義不成者。不從
師訓。愚闇無知。樂義不成。若得自在。不成就
者。不屬師故。愚闇無知。不名自在
文殊師利復説偈言我於爾時爲説此偈 
 案。僧亮曰。二偈説八戒功徳。八戒以齋爲本。
釋所以齋也。生死之本。食與嫉妒。難卒除也。
齋以損食。是厭生死之義也。是以佛訶帝釋。
漏盡之人。應説此偈。偈在論文。一切有大力
者。釋不令斷食。爲斷嫉妒。外道厭生斷食。
身無力故。不能思道斷嫉妒也。多病苦者。苟
是漸損。不制中前。而制中後者。夜食不消。多
得病苦。於道亦妨。一切淨行。是八戒也。處中
是淨。安樂是涅槃也。汝若得病。我亦如是者。
明中後齋法。本爲凡夫。不爲聖人也。第四八
戒者。十戒具戒。此二戒是出家戒也。五戒八
戒。此二戒是在家戒也。故云第四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云何復名一切義乎
 案。僧亮曰。無餘之義。經經皆有。但從始至
終。事事皆實也。智秀曰。由佛説法。有今昔兩
異。願聞定説也。請答第八問云何説畢竟不
畢竟耶。如令今教。定能斷疑者。昔何以作不
定説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汝今所見微妙甚
深 案。僧亮曰。欲以一釋兩遣也。先説無
餘。其外是有餘也。正因縁因。相助斷惑。因名
助道。説因盡也。果名常樂。説果盡也。所以言
善者。常則非善非果。以差別之因果無遺。謂
一切也。説皆是實。謂無餘也。智秀曰。亦名無
餘者。正出定教。顯佛圓果。因此言是也。其
餘諸法者。出不定教體也。欲令樂法諸善男
子者。釋其後意辨不定之説。皆爲時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案。法瑤曰。向明知法性。今明所得功徳。即
是受法樂矣。智秀曰。次答云何而得近最勝
無上道也。明持經得功徳。自然趣向無上果

爾時諸天世人及阿脩羅諸菩薩等得住初
地 案。僧亮曰。初地具檀波羅蜜。佛現身密。
受其供養。功行如此。故稱初地也。智秀曰。略
説中。第三略附囑也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及與純陀而授記&T040879;
 案。僧亮曰。未得位者入位。已入位者受記。
第三菩薩事記也
授記&T040879;已説如是言右脇而臥如彼病人 
 案。僧亮曰。第五現涅槃事訖也。智秀曰。就付
囑中。有五重。第一天人請。第二佛答。第三天
人設供養。第四爲受記。第五付囑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五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六
 現病品
第十八
 
  出無病因謂憐愍衆生施病者藥
釋五種人謂須陀洹八萬劫得菩提乃至
辟支佛十千劫得菩提義
現病品第十八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病
在前品已明。而未釋無病。是則示現之義未
彰。此品顯也。法瑤曰。因佛現病。迦葉得廣顯
無病之因。明菩薩地時久已離病。豈況今耶。
是則因病以顯不病也。僧宗曰。上來所説。
當宗雖擧。未有微實。將顯至人。患累斯盡。
是以先示病相。因請更起光儀顯勝。以表無
病之旨也。因答第二十九問也。智秀曰。此下
是經之第二段。廣明義也。又有二別。第一廣
正説。第二廣流通。廣正説中有三科。第一廣
果。即此品也。第二廣因。即五行也。第三廣佛
性。即師子吼迦葉兩品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患苦悉除無復怖畏
 案。僧宗曰。此下擧八事。仰推如來不應有
病也。智秀曰。此下有四翻。第一迦葉擧七復
次事。推佛無病。第二佛以神力現三種相。第
三群生蒙益。請佛説法。第四廣述無病以遣
時情
世尊一切衆生有四毒箭汝等當爲大衆説
法 案。僧宗曰。第一明有病之因。莫過此四
箭。如來已離。不應病也
有二因縁則無病苦何縁於今自言有病 
 案。僧宗曰。第二無病之因。莫過此二。世尊所
行。故無病也
世尊世人有病或坐或臥云何默然右脇而
臥 案。僧宗曰。第三明如來既無篤病之相。
云何有病耶
諸菩薩等凡所給施永斷如是三障重病 
 案。僧宗曰。第四明自昔已來。外化事曠。善
功還已。不應有病也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乃於今日唱言有疾
 案。僧宗曰。第五明脩因之日。備有諸願。略
擧九願。顯無病之要旨也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不應説言我今背痛 
 案。僧宗曰。第六明世人臨終之時。不能有所
誡勅。高推如來。不應同此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不應默然右脇而臥 
 案。僧宗曰。第七苟有此迹。必爲外道所誚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利益於衆生摧伏諸外
道 案。僧宗曰。第八借以身力推。比佛必
無有病。仍説偈以勸也。智秀曰。此七復次。是
第一翻。推佛不應病也
爾時世尊大悲薫心修行惡法除一闡提 
 案。僧宗曰。前偈請云。大悲今何在。是以經家
以佛起故。故云大悲薫心也。智秀曰。此第二
翻放三種神力。以利益也
爾時一切天龍鬼神遍至淨居悉皆聞之 
 案。智秀曰。第三翻大衆蒙益。廣設供養。請
説法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便謂如來眞實有疾 
 案。智秀曰。第四翻佛先廣顯久離病也
迦葉如言如來人中師子亦不畢竟入於涅
槃 案。僧亮曰。既廣如來永無病理。若言有
病。是密教也。因此復得廣宣祕密。次答。云何
爲衆生。廣説於祕密
迦葉是大涅槃即是諸佛非是聲聞縁覺行
處 案。法瑤曰。此下訖云何當有諸病苦耶。
次答問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
迦葉汝上所問如來何故云何當有諸病苦
耶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

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供養恭敬爲他説
者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説畢竟及與不畢
竟也。先説病行者。大衆請佛治病。説先治病
之行也。藥以對病爲名。依涅槃修行。無病不
治。欲顯病行之能。先説諸經。有不治之病也。
此三種人。契經所不治。是説畢竟二乘之病。
聞餘方等。雖發心。不知佛常終。不成佛不
名畢竟者。如上諸人。聞涅槃生信。不須外治。
自能成佛。斷疑説也。得病行之名。事盡於此
也。法瑤曰。是大涅槃。即是諸佛甚深禪定。非
是二乘所行之處。入此深定。故曰畢竟入於
涅槃也。非永盡滅入涅槃故。不名畢竟入於
涅槃也。畢竟不畢竟義。存於此也。僧宗曰。畢
竟不畢竟。各有其旨。非不定也。但執言失旨。
以爲不定之説。疑網是生。得旨則知定説。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